金刚经译注 作者:佚名

金刚经译注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又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或《能断般若波罗密多》。大乘佛教经典。中译本有402年鸠摩罗什译本1卷及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隋达磨笈多、唐玄奘、义净等人的译本。梵文本现存。还有中译藏文、满文等少数民族文本,和英、法、日等外国文字的译本。收入历代《大藏经》。一般认为本经是公元1世纪的作品,属于大乘经藏般若部中较短的一类经典,全文共5000余字,32分(段落)。用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问,佛回答的问答体例,阐述了佛教教义。前5分讲菩萨乘布施的重要性;第6—12分述佛、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等佛教最胜庄严功德;第13—32分释般若智慧的如实观想道理。全经一以贯之“诸相实相非相”的般若思想,虽整篇谈空,但不提“空”字,却言明性空之法的假有存在性质。卷末4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全经的精髓所在。全经文字流畅,道理浅显,篇幅适中,通俗易懂,得到佛教徒的喜爱,流传最广。本经问世以后,马上受到印度佛教僧人注目。古印度著名大乘佛教学者、哲学家无著,世亲等人都为此经作过注疏。本经在中国的影响超过印度,据载唐初已有800家注的说法,历代撰注者不绝,至今仍存几十家注释。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敕天下《御注金刚般若经》,将其与儒家《孝经》、道教·《道德经》相提并论,认为此经最具有代表佛教的特点。明太祖、成祖也编纂了《金刚经集注》,并敕天下读颂奉行。在佛教内部,各宗派也按本宗需要作不同解释。天台宗用“佛性说”理解经文;华严宗附入“真如缘起论”;禅宗直接以此为心印,尊奉为不立文字、立地成佛的常用主要经典。寺庙的日常颂经课事活动,僧人日常讲经也以此经为主讲,在民间影响尤甚,甚至不识字的人也能背出经中段落,该经传入日本对日本佛教产生过重要影响,日本僧人也围绕此经撰过多种注疏。

上卷 外离一切相

中卷 心不染一法

下卷 无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