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导读

计算机一旦中病毒,轻则不能正常运行,重则数据遗失,无法启动。同样,人的大脑一旦中了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病毒,就会变得思想偏激,行为怪异,做出种种恶事,不仅令旁人辛苦,也令自己掉进痛苦的深渊。依据佛家的分析,人脑的‌“病毒”有八万四千种之多,而以贪、嗔、痴三种烦恼缚人最深,力量最强,因而称之为三种根本烦恼,若不及时断除,后患无穷。佛陀在本节中详细分析了世人在贪、嗔、痴三毒的诱惑下的五种恶行: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与邪念,引导世人断绝贪、嗔、痴等造恶之因,免除五恶的现报,永离三途恶道的后报,往生极乐国土。

〔贪欲之过〕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1,以自给济2。

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3,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

1 勤身营务:勤劳身心去经营造作。

2 以自给济: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3 屏营愁苦:独居时为谋取更多的钱而陷于忧愁痛苦之中。屏,与人隔离或独居。

译文

可叹的是,世人本已福德浅薄,又留恋世俗,以致懵懂胡涂,不知追求依正庄严的妙乐,而是为了那些无关紧要的俗事,争夺不休。在这个充满罪恶的世间,身处痛苦之中而浑然不知,长年累月辛勤劳作,不过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罢了。

社会各阶层的人,无论尊卑贫富、男女老少,起心动念都是为了钱而忧愁烦恼。没钱财的希望有钱,有钱财的希望拥有更多。所以他们为钱而操心劳碌,忧思烦恼。在这一点上,两者都是一样的。他们不但在人前如此,甚至独处时也是为了钱财而忧愁不安,终日为钱财而奔波,成为钱财的奴隶,没有一刻安宁。

〔有财苦〕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1,忧念愁怖。

1 重思累息:重复思维,累积不息。

译文

一个人有田时忧田,有宅时忧宅,因为怕失去它。同样的,有了牛马等六畜,以及奴婢、钱财、衣食、杂物时,也是患得患失,忧心忡忡。

〔失财苦〕横为非常1,水火、盗贼、冤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忧毒忪忪,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2。或坐摧碎3,身亡命终,弃捐之去4,莫谁随者。

1 非常:无常。

2 适无纵舍:放不下、舍不得。

3 或坐摧碎:因为劳心劳力过度而身摧心碎。

4 弃捐之去:人死了,所有财物皆须弃之。

译文

人们的生命往往会因为遭遇横祸而无常变化,大火、洪水、盗贼、怨亲债主都能使我们失去财物。遭遇如此变故,人们就会愤恨难平,忧愁长结心中,而且这些人总是看不破、放不下,穷年累月,愁苦不堪。或因贪求财物,身心交瘁,导致健康大受损害,甚至身亡命终。到那时,舍命换来的财物,还不是要舍之而去,又有哪一样跟着你呢?

赏析与点评

财富确能给人们带来暂时的快乐。然而,《大智度论》告诫世人:‌“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我们辛苦挣来的财富,到头来还是为‌“五家所共”,确实令人坐立不安。大火可令我们的财富化为灰烬;洪水可以淹没我们的房舍田地﹐令人一贫如洗;贪官可以任意掠夺我们的家财;盗贼可以抢走我们的金钱;不孝子孙又可以败尽家财。无论是哪一种因,都会导致财产损失,都会令人痛苦不堪。

〔富贵苦〕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1,与痛共居。

〔无财苦〕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2,思有齐等。适欲具有,便复糜散3。

1 结众寒热:结果种下众多八寒八热地狱之种子。

2 有是少是:多也忧愁,少也烦恼。

3 糜散:糜烂、散失。

译文

像尊贵豪富之人,也有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他们为了维持名利地位,唯利是图,勾心斗角,真是忧惧万端。他们越是如此为富不仁,所造作的恶业就越多,结果种下了无数三恶报及八寒八热地狱的种子,后世难免要与三恶道的痛苦结下不解之缘了。

而那些贫穷低贱的人,则常常为缺衣少食所困。没有田的,为田担忧,想有田;没有房子的,为房子担忧,想有房子;没有牛马六畜、奴婢佣人、金银钱财、衣食杂物的,为牛马六畜、奴婢佣人、金银钱财、衣食什物担忧,想要拥有。好不容易拥有了些财物,又立即失去一些,所以没有与有都同样忧愁。有了这一样,又觉得少了那一样,总想跟别人看齐,你有我也要有,所以他们一生都在忧愁、苦恼中过日子。(前世若有修福,此生不求自得;若无修福),就算千方百计求得了,也会左手来右手去,转眼成空。

赏析与点评

二十年前,我在东北乡间一条小道上赶路。一位老农肩挑重担,迎面而来。他好奇地打听:‌“请问小师傅,你是信佛教还是道教?”我随口答道:‌“佛教,你呢?”老农一边喘着气,一边很认真地答道:‌“我既不信佛教,也不信道教,就信睡教(觉)”。望着老农远去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是啊!这位老农为了养家糊口,披星戴月,东奔西跑,他缺少的正是食物、睡眠,自然会把‌“睡觉”看成是人生一大乐事,信仰‌“睡教(觉)”也就很自然了。目前世界上很多人仍处在贫困线下,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终日为生活而奔波,无财真苦!

〔求财苦〕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或时坐之1,终身夭命2。

〔来世苦〕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3。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1 或时坐之:或者今生就受到国法的制裁而坐牢。

2 终身夭命:这里是说因造恶业,其身遭遇横祸而短命。

3 当独远去:因造恶业,死了之后当然独自堕落于三恶道之中。

译文

还有的人稍稍富有,旋即得而复失,于是又忧愁痛苦,不得不继续求索,但又不可能每一次都能得到,结果日思夜想,费尽心思,身心疲惫,坐立不安。忧愁和心劳如影随形,愁苦不断。终日为妄心所驱使,投机取巧,虽勤苦一世,换来的却是无数的三途恶报及八寒八热地狱的种子,后世必与痛苦结下不解之缘,或是现世中即遭受国法的制裁,或是遭遇横祸而死于非命。这类唯利是图不肯为善和修道积德的人,死后即随业受报,当然是独自堕落于三恶道之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将来是走向三善道还是三恶道,不要问别人,自己应该知道。

赏析与点评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因丝多命早亡;

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哪得免无常。

——明·憨山德清

麝香鹿因为麝香而死,桑蚕因丝而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世人误以为身外的权力、财富可保人一生平安,没有钱苦,就拼命去挣钱﹔有钱时更苦,担心被谋财害命、绑架等。没有出名时苦,担心别人瞧不起﹔有了名后更苦,失去自由,甚至没有私隐可言。没有权时苦,受人欺压﹔有权时更苦,整天疲于应酬,说话做事更要处处小心。

就这样在贪心的驱使下,永无休止地积累身外之物,结果是越‌“积”越‌“累”。更糟糕的是,‌“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哪得免无常”,生命不过几十年寒暑,一转眼无常又至,一旦身亡命终,好不容易挣到手的权力、财富皆无法带走,只有现世所造罪业会一分不少地带到来世受报,自作自受,苦不堪言啊!

〔劝互相敬爱〕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1,当相敬爱,毋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2。

1 中外亲属:中,指家族中的父、母、兄、弟、妻、子六亲眷属;外,指家族以外之亲戚,如外公、外婆等。

2 莫相违戾:切莫做出互相敌对和暴戾的行为。

译文

世间之人,父子之间、弟兄之间、夫妻之间、家族成员之间、家族以外的亲朋戚友,都应当互相敬爱,不要相互憎恨、嫉妒。在财物方面,亦应互通有无,千万不可吝啬。说话要和颜悦色,切莫做出互相敌对或暴戾的行为。

赏析与点评

在于世界中,从非怨止怨;

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

——南传《法句经》第五偈

在三毒中,‌“嗔恚”排列第二。佛陀在此偈中告诫世人,以怨报怨,怨恨不但不会终止,反而会加剧。人与人之间发生争执时,先以忍让安抚愤恨的情绪,再以慈悲心化解对方心中的仇恨,大家就能和睦相处了。

〔结怨之苦〕或时心诤1,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间之事,更相患害2。虽不实时,应急相破。然含毒蓄怒,结愤精神,自然克识3,不得相离,皆当对生,更相报复。

1 心诤:意见相左。

2 更相患害:彼此报复、互相伤害。

3 克识:为识所克制。识,指阿赖耶识,这里是说如果大家互相怀恨于心,即在阿赖耶识里种下了恶的种子,此种子遇缘必起现行,而互相报复。

译文

要知道,大家意见相左时,若不能忍让,便会产生嗔恚忿怒的情绪。这种恨意刚开始哪怕只有一点点,今生若无法消除,被带到来世时,便会越积越严重,最终发展成深仇大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世界因果,循环不息,你报复我,我报复你,生生世世,互相伤害。今生的恨意,其果报虽然没有立刻出现,但是迟早会报的,所以双方应当尽快想办法破解,释怨解结,不要让仇恨滋长。不然的话,这种彼此想要伤害对方、怀恨于心的情形,自然就会在阿赖耶识里熏成种子;有了种子,遇缘就会发生现行;现行又熏成种子,如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相熏相生,不得相离,于是互相报复的程度就会愈演愈烈,谁也逃不了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

赏析与点评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唐·寒山

人与人相处,难免意见相左,或为了蝇头小利而起争执,嗔恨心生起,怒火中烧,做出种种恶事来。《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在嗔恨心的推动下,双方相互报复,怨恨越积越深,今世受苦,来世受报,实在是得不偿失。佛陀告诫人们,忍辱不仅可以治嗔恨心,而且可以保护世人的真心。

〔弃怨修道〕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善恶变化,殃福异处1,宿豫严待2,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

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3,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

复得相值。何不弃众事4,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欲何乐乎?

1 殃福异处:殃,指恶有恶报;福,指善有善报;异处,指善恶果报。

2 宿豫严待:宿豫,指过去或今生所造业因;严待,指由业因而生的果报在前面严阵以待。

3 窈窈冥冥:窈窈,比喻深远;冥冥,昏暗不明。

4 弃众事:这里指应抛弃贪欲、嗔恚、结怨等等。

译文

人生世间,都在爱欲之中打滚,为得所爱,遂起贪求;求而不得,便生嗔恚。由于每个人所造的业因不同,果报也就不一样,以致将来在六道之中轮回时,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无人作伴。行善的人将投生于幸福的地方,行恶的人将投生到多灾多难的地方。这都是自己造业的结果,只能自己承受,没有人能替代。

由于今生造业不同,来世的果报便起善恶的变化。业恶者,即投向遭殃之三途;业善者,则投向人天之善道。总之,你过去或今生所造的业因,其果报就在前面等你。六道众生,都是这样随业受报,自己走向三善道或是三恶道。这种六道轮回受报的真相,世人因愚痴而不知。

善因自然有善报,恶因自然有恶报,这种善恶果报,不管你投生到何处,它都会对你紧追不舍,在六道之中轮回时,有人生天,有人堕地狱,各人所走的道路不同,所以都是孤身上路,而且时长路遥,想要与至亲再相聚,那是很难、很难的事,简直会见无期!

因此,大家今天既然有缘相聚在一起,何不把贪欲、嗔恚、愚痴、怨恨等事抛开?趁大家都身强体健的时候,努力断恶修善,立愿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只要一心念佛,发愿求生,必生极乐。为什么不求这样的道呢?还等什么呢?你还要什么样的快乐呢?

〔不信因果,愚痴之首〕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不信之。谓之不然,终无有是。但坐1此故,且自见2之,更相瞻视3,先后同然。

〔邪见相承,先人迷执〕转相承受,父余教令。先人祖父,素不为善,不识道德。身愚神暗,心塞意闭。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自不能见,无有语者4。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无一怪也。

1 坐:因。

2 自见:执着自己之所见,相当于‌“见取见”。

3 更相瞻视:你看我,我看你,互相仿效。

4 无有语者:没有人对他说。

译文

有这样愚痴无明的世人,不信修善会得善果,修道必然得道的因果定律,也不信人死之后还会投胎再生,惠施行善就会获得大福报,乃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事,他一概不信,说那不是真的,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因为没有智慧,凡事都执着己见,自以为是,更与同样愚痴的人在一起,互相仿效、学习,都不信因果。

这种不信因果的现象,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因父辈不信,言传身教,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下一代。在过去,其先人祖父素来不做善事,不识伦理道德,又常教子女做一些愚痴迷信的事,导致他们善恶不分,真伪不辨,心意闭塞,没有智慧。对于生死轮回六道之理,及善恶因果报应之事,自己既不能知、不能见,又没有人把作善必得吉庆、福报,作恶必有凶耗、祸殃的道理告诉他们,于是大家竞相造恶,且习以成性,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因为都已见怪不怪了。

赏析与点评

世有多解人,愚痴徒苦辛。不求当来善,唯知造恶因。

五逆十恶辈,三毒以为亲。一死入地狱,长如镇库银。

——唐·寒山

佛家说的‌“愚痴”,并非仅仅是愚昧无知,更指知见不正,主要包括不信因果、不明白缘起性空和四圣谛(苦、集、灭、道)之理,因而与‌“五逆十恶”为伍,视‌“三毒”为亲人,胡作非为,到头来自作自受,‌“一失足成千古恨,回头已是百年身”。

〔不信经法〕生死常道1,转相嗣立2。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3,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教语开导,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止!

1 生死常道:常在六道之中轮回。

2 转相嗣立:在六道之中轮回的众生,改头换面,相续不断,前后嗣立。嗣,嗣续、继续。

3 颠倒上下:在六道之中轮回,有时上生天上,有时下坠地狱;或父死为孙,母死为女这一类颠倒的事。

译文

众生常在六道之中轮回,此死彼生,此生彼死,转世后改头换面,相续不断,无始无终。临终时,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都互相哭泣,十分哀伤。然而在六道之中轮回时,时常颠倒上下不定,有时上生天,有时下地狱,有时父死为孙,有时母死为女,这是一种无常变化的现象,凡事都不能永保不变,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赏析与点评

孙儿娶祖母,子击父皮鼓;

猪羊座上客,六亲锅内煮。

——古德

一位有天眼通的禅师应邀请参加友人的婚宴。他用天眼看到婚宴作乐的鼓皮,是新郎生父转世为牛的皮,新娘是新郎祖母的转世,满座嘉宾皆是猪羊转世而来,桌上的佳肴,全是六亲转世为猪羊的骨肉。感慨之余,他作了以上偈颂,说明芸芸众生在六道轮回中‌“颠倒上下”,实在可悲又可笑。

〔伤叹失道〕如此之人,蒙冥抵突1,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

痴惑于爱欲,不达于道德,迷没于嗔怒,贪狼2于财色。

1 蒙冥抵突:蒙,不信经法,不明事实真相;冥,善恶不分,真伪不辨;抵,抵触,如见善不喜,闻法不修;突,冲突,如常作诸恶,无惭无愧心。

2 贪狼:比喻贪得无厌。

译文

(佛陀屡次以无常的道理教化众生,开导众生不可执着世间的一切事物为实有。然而众生愚痴,大多不信佛语,作了恶也不知惭愧,以致因惑造业,因业受苦,不停地在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像这一类不信经法而蒙冥抵突的世人,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考虑到其后果,只图一时之快意,丝毫无惧因果的报应;没有智慧的人,烦恼习气很重,贪爱五欲(财、色、名、食、睡)享受,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所有没有道德的事都敢做,得不到时又生嗔发怒,他们对于财色,尤其贪得无厌,犹如豺狼。

〔恩爱阻道〕坐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已,哀哉甚可伤。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爱思慕,忧念结缚1。心意痛着,迭相顾恋2,穷日卒岁,无有解已。

〔因痴造业〕教语道德,心不开明。思想恩好3,不离情欲。昏蒙暗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正,专精行道,决断世事。便旋至竟4,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

1 忧念结缚:忧愁思念,如绳结缚,很难解开。

2 迭相顾恋:迭,轮流、屡次。迭相顾恋就是彼此顾恋不舍。

3 思想恩好:整天想着恩爱情欲的事。

4 便旋至竟:恶贯满盈的人寿命旋即终尽。

译文

因为愚痴,造诸恶业,又不懂得念佛求生西方,来生难免堕落三恶道,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那是一件很悲惨的事!人有生必有死,此乃自然之法则,但是世人不明白无常的道理,一遇到至亲如父子、兄弟或夫妇,有一人去世,就悲痛欲绝,对之追思不已,犹如绳子打结一般难以解开,这样让哀伤绵绵无有尽期,也是愚不可及的事啊!

佛陀的教诲,因他们障深慧浅而无法心开意解,一心只想恩爱相好,沉溺于情欲之中,神魂颠倒。他们之所以如此,那是被愚痴、烦恼所盖覆的缘故。由于愚痴,不能深思因果之理,熟虑生死轮回之道,因此不能端正自心,放下万缘,专心行道。转眼无常到来,便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虽然年寿终尽,但胡涂一生,不闻经法,不能得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但到这时,即使后悔,也是无可奈何啊!

赏析与点评

不醒沉沦苦海中,忙忙世事走西东。

金钱情爱迷真性,往往来来一世空。

——古德

无知的小孩看到刀刃上的蜜,便会贪婪地去吸吮,却不知有割伤舌头的危险;同理,世人愚痴,见美色而动色欲,见财宝而动贪欲,只知钱财美色之可爱,‌“思想恩好,不离情欲”,在不知不觉中迷失本性,终生不能悟道。这都是愚痴贪爱的恶果。

〔因痴起贪〕总猥愦扰1,皆贪爱欲。惑道者众,悟之者少。世间匆匆,无可聊赖。

〔因痴起嗔〕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2,各怀杀毒。恶气窈冥3,为妄兴事4。违逆天地,不从人心。自然非恶5,先随与之,恣听所为,待其罪极,其寿未尽,便顿夺之。

〔愚痴果报〕下入恶道,累世勤苦,辗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1 总猥愦扰:愚痴的人,总是猥琐不堪而胡涂昏愦,内心也扰攘不安。

2 勤苦匆务:勤苦匆忙地从事争名夺利的事。

3 恶气窈冥:充满邪恶的气氛而昏暗不明。

4 为妄兴事:为了虚妄的欲念而肆无忌惮地造罪。

5 自然非恶:自然招感恶因、恶缘的出现。

译文

愚痴的人,贪爱五欲享受,总是行为猥琐不堪,思想胡涂昏愦,心境扰攘不安。像这种对宇宙人生真相迷惑不解的人至多,觉悟的人极少。奈何人生短暂,来去匆匆,想求时间停下来是不可能的。

世间的人,无论尊卑、老少、贫富、贵贱,都在为名利而心劳形役,都怀着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为了满足虚妄的欲望而昧着良心去做唯利是图的事,致使世间充满了邪恶之气。大家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大动干戈,既违反了天地的好善之德,也不顺从做人应有的良知。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不能凭自己的好恶随意改变,作恶的人不是没有恶报,只要等到其恶贯满盈,果报成熟,自然不得善终,堕入恶道,生生世世,受苦无穷,千万亿劫,不得解脱。其痛其苦不堪言说,实在可怜!

赏析与点评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宋·苏东坡

鸿鹄在雪地上留下爪印,瞬息即逝;人好不容易来世间一回,却整天忙于争名夺利,转眼间大限已至,不知来世会去何方?!这都是愚痴爱欲的恶果!

〔佛劝往生〕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1,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1 人用是故:人被贪、嗔、痴所利用之故。

译文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及一切天上和人间的众生:我现在要清楚地告诉你们,在这个世间,众生因为上述贪欲、嗔恨、愚痴等缘故,不能得道。你们应当深思熟虑,然后远离罪恶,努力行善,这样才有超凡入圣的希望。世间的一切恩爱、五欲六尘、荣华富贵等等,都是变幻无常的,谁也不能永远拥有它,缘尽时即离你而去,它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赏析与点评

善似青松恶似花,乍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明·刘伯温

青松看似不如鲜花美,但再美的鲜花也经不起风吹雨打,而松树则能经受狂风暴雨的考验,即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仍能昂首挺胸,显示出其常青的风采。同理,世间的‌“爱欲荣华”乃至邪恶的行为如同鲜花,虽能令人享乐、得利于一时,但当业障出现时,必然自食其果;而学法行善如同青松,能帮助人度过人生的严冬。因此,佛陀鼓励世人要‌“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佛劝往生〕遇佛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倘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

〔弥勒诚证〕弥勒菩萨长跪白言:佛威神尊重1,所说快善2。听佛经语,贯心思之,世人实尔,如佛所言。今佛慈愍,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闻佛所说,莫不欢喜。诸天人民蠕动之类,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1 威神尊重:佛的身相有威可尊,佛心慈悲有德可重。

2 所说快善:佛欢喜劝人向善,绝无戏言。快,欢喜、快乐。

译文

遇佛住世,说法度生,那是莫大的因缘,你们应当努力修行佛法。倘若有人能够真心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一定可以往生,得不退转,且智慧明达,成就无比殊胜的功德。千万不要随自己的习气而为所欲为,那就辜负了佛在经典戒律中所说的教诫,也平白错失了在此生中往生极乐的大好机会。就算来生再遇此法门,也已经落在别人之后了。凡见闻本经者,如有任何疑问,或对经中所说有任何不了解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问佛,佛都会为大家细细解说。

时弥勒菩萨代表听经大众长跪地上,向佛禀白:佛之身相,有威可尊;佛心慈悲,有德可重,佛无戏言,讲经时所说的每一句话,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发人深省。佛在前面指出世人三毒过患,确实如此。今天我佛慈悯,为我们特别开示如此至顿、至圆且又至简、至易的成佛大法,人人皆得念佛三昧,目得见十方诸佛,耳得闻诸佛说法,而且长得涅盘妙乐,度脱生死之苦报。所以今天大家听到佛说此经,莫不欢喜。以后天上人间的众生和一切畜生虫类,如果有缘听闻此经,欢喜信受,老实念佛,皆可蒙弥陀慈恩加被,带业往生,解脱一切之忧苦。

赏析与点评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警策偈

一位老人擦亮一根火柴,对少年说:‌“趁火柴未熄,你在这地下室里随便选一件宝物出去吧!”少年借助微弱的亮光,努力辨认地下室最值钱的宝物,还未等他拿定主意,火柴就燃尽了,地下室顿时又变得漆黑一团。少年无限遗憾,老者语重心长地说:‌“人的青春年华就如同这燃烧的火柴,转瞬即逝,你要珍惜时光,果断地做你想做的事。”

佛陀讲解贪、嗔、痴等烦恼之害后,劝诫世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应珍惜光阴,依诸佛所教,勇猛精进,修学正道,早日解脱。

佛语教诫,甚深甚善!智慧明见,八方上下、去来今事,莫不究畅。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

恩德普覆,福禄巍巍。光明彻照,达空无极1,开入泥洹,教授典揽2,威制消化3,感动十方,无穷无极。

佛为法王4,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佛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1 达空无极:通达诸法毕竟空无。

2 教授典揽:佛说此无量寿经,总揽一切佛法之要义。

3 威制消化:这部经的威力能制伏众生的妄想,消灭生死,化除烦恼。

4 法王:佛福慧两足,于法自在,故称‌“法王”。

译文

佛对我们所说的教诫,道理很深奥,方法很善巧,这都是佛依照自己亲证之无上菩提,对十方三世之事理因果无不究竟畅通之后,才契理契机地为众生说法的。世尊为度众生,虚心求道,勤苦修行,今生证得佛果,所以我等现在才能听闻佛法,得以解脱。

佛对众生的恩德,有如天之普覆一切,又如地之普载一切。佛所成就的福慧功德,亦如须弥山之巍巍盛大,殊胜微妙;智慧光明,则彻底明达一切诸法,毕竟空无,并以此智慧方便教导众生,向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令众生皆入于空有无碍之大涅盘。佛今天所教授的这部经典,总揽了佛法之要义,既可摄受一切苦恼众生往生极乐,见佛成佛,且威力能够制伏一切众生之妄想分别执着,使其生清净心,了脱生死,化除烦恼,跳出三界。故此,今天从十方来听经的声闻、菩萨与大众,都被佛广大无边的慈悲和智慧感动。

佛为法王,圣中之圣,至尊无上,所以成为一切天、人之导师,能够应机说法,尤其能随娑婆众生之所愿,开示此净土法门,令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同成佛道。今日我们遇到佛,又亲耳听到佛说《无量寿经》,无不欢喜,人人心中都开悟明白。

赏析与点评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唐·孟浩然

孟浩然与弥勒菩萨一样,听闻佛陀宣讲无我、空有不二之无上大法,心有所悟,无限欢喜,赞叹佛为法中之王,应机说法,为娑婆众生开示此净土法门,皆令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同成佛道。

〔佛法难遇〕佛告弥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天下久久1,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无所圣碍。典揽智慧2,众道之要3。执持纲维4,昭然分明。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1 天下久久:是说这个世界要很久以后,才会再有佛出现。

2 典揽智慧:是说这一部《无量寿经》包揽了诸佛的一切智慧。

3 众道之要:是世出世间修行成道之心要。

4 纲维:维系伦常道德的原则。

译文

佛陀认可弥勒所说:你说得很对。如果娑婆世界的众生能以至诚的心来恭敬爱戴诸佛,就是最大的善。世界要经历很长时间才会有佛出现。我如今于此世间成佛,宣扬符合真理的教法,其目的是要使一切众生断除见解和思想方面的疑惑,拔除众生贪爱之根,断绝众恶的根源,来往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无所障碍。佛法无数无量,但其纲要我都昭示给了六道众生,纲举目张,引导那些仍未觉醒的众生正确认识生死、认识佛法,最后他们一定能够得到解脱。

〔难行道难成〕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

译文

佛陀进一步对弥勒菩萨说:弥勒你应当知道,你在无数劫前便已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发愿普度众生,已经很久很久了。现在要等你证得涅盘,得道成佛,普度众生,还要等不可称说那么长的时间。总之,你及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乃至一切出家在家四众弟子,从久远劫以来,辗转五道,沉沦生死,忧悲怖畏,其苦说之不尽,一直到今生今世还是生死相续,尚未断绝。如今你与佛相逢,听佛说法,另外又能听闻无量寿佛的法门,真是太好太殊胜了!以后你们不再需要那么多劫的修行了,就在这一生便能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不仅你与一切众生欢喜,我也会为你们欢喜的。

〔厌秽欣净〕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1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净,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

1 恶露:人身九孔所常流的不净之物。九孔即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大便处、小便处。

译文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及一切苦恼众生:你们若想一生成就,先要自己厌弃生老病死的痛苦,观察此身九孔常流不净之物,有什么值得喜欢和贪爱的呢?你们应该下定决心,端正身心,要多行善积德,还要把自己那颗被贪欲、嗔恚、邪见所污染的心,用佛法来洗涤,使之恢复原有的洁净;同时在言语方面,要言与行相符,表(外在的行为)里(内在的心想)如一。如果能做到三业清净,必能自度,成就往生,将来乘愿再来,辗转拯拔救济那些尚沉沦于生死苦海中的有缘人。

〔一生成就〕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1,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2,自为过咎,生彼边地3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4也。

弥勒白佛言: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1 道德合明:就是福慧俱足的意思。道,指佛所证得的菩提智慧;德,指修善而得的福德。

2 疑惑中悔:对所修的法门怀疑迷惑,或是中途退悔改修别的法门。

3 边地:又名边地疑城,即边隅之地,指西方极乐世界的边隅,有地名懈慢界,又名胎宫,往生到那里的人,五百岁间不得见闻三宝,因此处为疑根未断的人所居,故名疑城。

4 诸厄:指往生极乐世界边地疑城的人,有五百岁不得见闻三宝的苦难。

译文

在清净三业的同时,尤其要精进念佛,明明白白地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广行众善,积功累德,虽然一世努力辛苦,但到最后,只要片刻即能往生极乐,便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并且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德神力的加持,即与佛完美无缺的福慧结合,永断生死之根,亲证不生不灭之涅盘,从此不会再有贪欲、嗔恚、愚痴之烦恼祸患,一切都是自由自在,想活一劫、百劫,乃至千万亿劫,都可以随心所欲,举手投足,发自自然,不再造业,直至涅盘成佛。你们要各自努力,精进不懈地追求和实现心中的梦想,不可疑疑惑惑或者中途反悔,这样会咎由自取,只能生到极乐世界的边地,被关在七宝宫中,遭受种种困苦。

弥勒菩萨听后,连忙回答:我等受佛再三教诲,一定专心致志,勤奋修学,谨遵佛之教导,不敢有丝毫怀疑!

赏析与点评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华开。

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

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着尘埃。

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

——明·楚石大师

要世人专心修行,比登天还难。然而,佛陀劝诫大众,即使花费几十年专心念佛,与无量劫轮回受苦相比也是值得的。正如经中说,‌“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便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总诫〕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

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1、五痛2、五烧3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4,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佛言:何等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1 五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2 五痛:由五恶所招感的种种痛苦报应。

3 五烧:造杀、盗、淫、妄、酒五恶的人,生时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死后又堕入三恶道,谓之‌“五痛”,其痛切身,犹如火烧,故喻之为‌“五烧”。此五烧是指果报,亦即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苦报。

4 五善:即五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译文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你们在这个五浊恶世,能够端正身心,诸恶不作,功德最大,十方世界无人能比,为什么呢?其他诸佛世界,天神世人善根深厚,举手投足,自然皆是行善,不大作恶,所以容易教化。

而此世间,充满五恶、五痛、五烧,在所有的世界中是最痛苦的,所以我今于此世间成佛,教化众生,让他们舍离五恶、五痛、五烧,去除邪恶,受持五善,使他们获得福德、解脱、长寿,直至涅盘成佛,甚为不易!

佛陀接着说:那么,什么是五恶?什么是五痛?什么是五烧?怎样去除五恶,如何才能使这些人受持五戒十善,使他们都获得福德,了生脱死,得无量寿,证大涅盘?

赏析与点评

学佛法,贵在知因果。见果知因,见因知果,明了福祸之果皆从因来,所以有智慧的人畏惧种恶因以避免得恶果,因而特别注重种净因,善果随之而来。反之,没有智慧的人不顾后果争名夺利,种下种种恶因,等到恶果出现才开始害怕,但为时已晚。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道理。佛陀详细描述世人因犯‌“五恶”而招‌“五痛”的现世报与‌“五烧”的来世报,以引起世人对因果的高度重视,令人发心修善因,得往生极乐国土的果报。

〔杀业第一恶〕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1,转相克贼2,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

〔杀生生报〕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3,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喑哑4、愚痴、弊恶5,至有尪狂6不逮之属7。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有常道8。

1 强者伏弱:强大的欺负弱小的,亦即弱肉强食。

2 转相克贼:就是互相克制,彼此杀害。转相,互相;克,克制;贼,指杀害。

3 神明记识:人的神识明明白白地将人一生所造的善恶业都记在阿赖耶识中。

4 喑哑:哑巴。

5 弊恶:丑陋。

6 尪狂:尪,跛脚;狂,癫狂,相当于精神分裂症。

7 不逮之属:完全不像人的一类。

8 世有常道:世间有惩罚罪人常用的方法,如牢狱、极刑等等。

译文

在众多恶业中,第一大恶是:欲界诸天和世间的人,及畜生道的众生,为了私欲而共造杀业,以强凌弱,弱肉强食,互相残杀。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修善,才会这样作恶多端,违逆天理道德。

作下杀业,一定会遭受灾殃的惩罚果报,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绝不是什么神在惩罚你,而是你造作杀业时所起的恶念种子,明明白白地种在自己的阿赖耶识里。这些种子遇缘就会生起现行,凡是犯罪的人都不得赦免,一定会恶业恶报,于是世间就有了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子、盲人、哑巴、白痴,乃至跛子、癫狂等完全不像人的一类人。与此相反的,世上也有许多尊贵、豪富、有才能、有智慧的人,这都是由于过去生中行慈尽孝、修善积德所感得的善果。

赏析与点评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古德

生命对众生都是宝贵的,但不少人因贪美味佳肴而大肆残杀动物,因贪财而谋财害命,因贪权而展开无情斗争……人们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主要的精力自然都放到求生存上了,这样的社会怎么能得到发展?所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命安全,因为人们爱惜自己的生命重于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所以佛陀把‌“不杀生”放在第一位,而犯杀生戒被看成是世间第一恶。

〔盗业第二恶〕佛言:其二恶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1,不顺法度。奢淫憍纵,各欲快意。

〔盗业范围〕任心自恣2,更相欺惑。心口各异,言念无实。佞谄不忠3,巧言谀媚,嫉贤谤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4。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更相欺诳。各怀贪欲、嗔恚、愚痴,欲自厚己5,欲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顾前后。亲属内外,坐之灭族。或时室家、知识、乡党、市里、愚民、野人,转共从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结。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

1 义理:正义和公理。

2 任心自恣:听任自己贪欲的心而为所欲为。

3 佞谄不忠:佞,心术不正;谄,谄媚奉承;不忠,对人不真诚。

4 不当天心:置天理良心于不顾。

5 欲自厚己:要自己得到很丰厚的利益。

译文

佛接着又说:第二大恶,就是偷盗。世间的人,就连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往往都不讲正义和公理,也不依法律和制度,而过分的奢侈、骄慢和放纵,只图一时快乐,放纵自己,随心所欲。

世人都听任自己悭吝贪欲的心而为所欲为:他们互相欺骗,口是心非,从来不说实言。对上奸佞不忠,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同辈之间嫉贤妒能,毁谤贤善;身为上司却昏庸无能,放纵属下,致使属下肆意妄为,曲意谄媚,进一步导致为上者不能恪尽职守,做出损害忠良、有违天地良心之事。就像这样,为臣的欺骗其君,做子女的欺骗父母,兄弟之间、夫妻之间、内外亲朋之间,包括一切所知所识的亲朋戚友,全都互相欺诈。无论家中的长辈、晚辈或是外面的上司、下属,大家的心思都是一样的:人人怀着贪、嗔、痴三毒之心,损人利己,贪得无厌。这些人从来不知思前顾后,公然集合家人、外人、所知所识的亲朋戚友,乃至一乡一村的人打家劫舍。他们既愚又野,对于偷盗得来的财物,往往因为分赃不均,发生利益冲突,结忿成仇,互相残杀,结果招致家破人亡,乃至杀身灭族之祸患。又有的以欺诈诳骗手段,得人财物致富之后,不改悭吝本性,爱财如命,不肯施舍,因此既要保护已有,又心无厌足,搞到心劳身苦,忧苦不堪!

赏析与点评

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

若夺若劫取,是名劫夺命。

——《大智度论》

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衣食住等物资,若被巧取豪夺,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大智度论》将之称为‌“外命”:‌“不盗有何等利?答曰:人命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若夺财物是为夺外命。何以故?命依饮食衣被等故活,若劫若夺是名夺外命。”由此可见,当一个人的生命得到保障后,他(她)最关心的是自己赖以生存的财产。私有财产的安全,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因此在五戒、八关戒斋、十戒、十善戒以及大乘《梵网经》十重戒中,不偷盗戒都是处于第二位。本经因而把偷盗看成是第二恶。

〔邪淫第三恶〕佛言:其三恶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1。共居天地之间,处年寿命2,无能几何。上有贤明、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厮贱、尪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怀邪恶。但念淫泆3,烦满胸中4,爱欲交乱,坐起不安。

1 相因寄生:指众生由于淫欲之业而出生于此世间。

2 处年寿命:指住在世间的寿命。

3 淫泆:邪淫放荡。

4 烦满胸中:欲火中烧,意乱情迷。

译文

佛陀接着说道:世人的第三大恶,就是邪淫。世间的人,因淫欲的宿因来做父母子女,共同寄生天地之间。在世寿命没有多长。然而,上至贤明的长者、尊贵的达官富豪,当中有不少不善之人,下至贫穷的厮役奴仆、残废的人,以及没有文化的愚夫愚妇等,悉皆心怀邪念,念念不忘放荡邪淫,胸中充满了淫欲的烦恼与欲望。因欲火中烧,即使不是夫妻,照样邪淫乱交,事后担心东窗事发,又坐立不安。

〔由邪淫而兼起杀盗〕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睐细色1,邪态外逸2。自妻厌憎,私妄出入3。费损家财,事为非法4。交结聚会,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夺无道。恶心在外5,不自修业。盗窃趣得,欲击成事6。恐势迫胁,归给妻子。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复不畏王法禁令。

1 眄睐细色:用眼睛斜视美色。细色,美色。

2 邪态外逸:外表流露出邪淫放荡之态。

3 私妄出入:指暗中将家中财物取出给对方,及偷偷摸摸地私自进出她家。

4 事为非法:去做金屋藏娇或红杏出墙这种非法的事。

5 恶心在外:内有邪淫之恶心,外则有恶劣之行为。

6 欲击成事:追求对方,非成功不可的意思。

译文

世人潜意识总是企盼有一段‌“艳遇”。于是左顾右盼猎寻美色,之后金屋藏娇,却对自己的妻子厌恶憎恨。他们对于外遇千依百顺,私自将家中财物给对方,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或为女色而争风吃醋,勾结恶友,聚集邪众,制造桃色命案。如此暴露恶心劣行的人,多是一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花花公子,当家产被挥霍一空时,便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地用恐吓、强迫、威胁、勒索等等手段来获取财物寻欢作乐。他的所作所为给可怜的妻子带来痛苦和屈辱。好色之人,有的甚至失去理智,不仅对外人行淫,连自己的至亲眷属也不放过,大行乱伦之事,使至亲眷属亦身受其害,这种人没有半点礼义廉耻之心。

赏析与点评

商君书》云:‌“民贫则弱,国富则淫;淫则有虱,有虱则弱。”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富有后便不安分守己,男的金屋藏娇,女的红杏出墙,既污己名,又破坏家庭,进而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不邪淫戒自然成了第三戒,它不仅是男女双方的关系问题,对社会的安定也起着极其重要的稳定作用。本经因而将邪淫看成是人间第三恶事。

〔妄语第四恶〕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1、恶口2、妄言3、绮语4。谗贼斗乱5,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6;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

1 两舌:指搬弄是非说离间他人感情的话。

2 恶口:说粗恶、侮辱或咒诅他人的话。

3 妄言:即妄语,说虚妄不实的假话骗人。

4 绮语:花言巧语或说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

5 谗贼斗乱:以谗言诬害他人,叫作‌“谗贼”;挑拨是非,使之相斗,叫作‌“斗乱”。

6 于傍快喜:见人被挑拨离间而互相斗争,则于旁拍手称快、幸灾乐祸。

译文

佛陀说道:世人的第四大恶,就是不懂得修善积德,表现在口业的四种恶行:两舌、恶口、妄语、绮语。喜欢造作两舌的人,因憎恨嫉妒善人,遂以谗言诬害别人,挑拨是非,引起争斗。见到人家被挑拨离间而互相争斗,则在旁边拍手称快、幸灾乐祸;喜欢造作恶口的人,常以粗言恶语对待父母及轻慢师长和亲友,出口伤人;喜欢造作妄言的人,对朋友言而无信,难得有一句诚实的话。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1,欲人敬难。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偃蹇2,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憍慢。

1 自以强健:自以为很了不起。

2 自用偃蹇:‌“自用”即刚愎自用;‌“偃蹇”即骄傲。

译文

喜欢讲妄语骗人的人,往往妄自尊大,称说自己已得道。他的妄语骗不了别人时,便会使用暴力胁迫他人听从。这种人往往不了知自己的行为是多么邪恶无耻,还自命不凡,以为自己强健有力。这种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十分困难,他们对天地、神明、日月毫无敬畏之心,不肯作善,是属于很难教化的一类人。这类人大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赏析与点评

满口谎言会使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恶口伤人会增加社会冲突,致使社会不稳定。所以,本经将妄语看成是世间第四大恶事。在古代,妄语的散播仅在有限的范围之中,受骗的人有限。而今,世人为了达到自私自利的目的,小到个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彼此欺骗的现象十分普遍,借助于报纸、手机、电视、网络等传播工具,一句谎言可以遍及全世界,后果更加严重。

〔懈怠之相〕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

〔嗔恚之相〕父母教诲,嗔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贪欲之相〕取与无节1,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放恣游散。串数唐得2,用自赈给。

〔放逸之相〕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鲁扈抵突3。

〔嫉妒之相〕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有善,妒嫉恶之。

〔悭吝之相〕无义无礼,无所顾难。自用识当4,不可谏晓。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三业作恶〕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

1 取与无节:没有节制地挥霍。

2 串数唐得:总是希望不劳而获。

3 鲁扈抵突:‌“鲁”是鲁莽;‌“扈”是跋扈;‌“抵”是抵触;‌“突”是冲突。

4 自用识当:认为有钱留给自己享用,不给人家是理所当然。

译文

佛陀说:世人的第五大恶,就是娑婆世界虽然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可是世人出离的心懈怠懒惰,得过且过,不肯积极修善,不能修身治家,致使家人饥寒交迫。

父母爱子心切,对之悉心教诲,然而不肖子不但不听,反而怒目以对,顶撞对骂,忤逆不孝,好像冤家对头,真是有子不如无子。

或有恶子,好吃懒做,将家中财物任意挥霍,令家道日衰,全家人都讨厌他;或对父母忘恩负义,全无报答之心。由于不事生产,一旦将家产败光,又得不到亲友的帮助,在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偷盗抢劫,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整天沉溺在酒色之中,大吃大喝,没有节制,纵情放荡,专横跋扈。

愚痴的人,不明白一个人的贫富贵贱各有前因,但他不想见到人家胜过自己,便到处欺负他人。或见人好心做善事,便起嫉妒憎恶的念头。

有的人不讲仁义道德,只知爱财如命,悭吝自私,完全没有顾及家人的需要,认为有钱我自己享用,不给别人是理所当然。顽固不化,无法劝导。他不但对家人的日用所需全然不顾,就连父母之恩、师友之义,也完全不理。

又有的人,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作恶,一生中未曾做过一件善事。

赏析与点评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

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南传《法句经》

一个人心中不善的意念具有强大的潜在力量,佛教称之为‌“业力”,影响人们未来的行为,产生相应的恶果,痛苦便如影随形,如车轮跟随拉车之牛马的足蹄。所以佛陀把邪念看成是第五恶。佛陀例举了十一种邪念,前几种(懈怠、嗔恚、贪欲、放逸、嫉妒、悭吝、三业作恶)是邪念的基本内容,佛陀还详细分析了这些邪念产生的恶行必将产生相应的恶果。反之,一个人若能去除三毒、五恶,以正念指导我们的行动,内心清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陀在本经中提醒世人,若能‌“一心制意,端身正念”,就一定能走上解脱之路。

〔自作自受〕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1,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数2之自然,应其所行。殃咎追命,无得纵舍。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1 恢廓窈冥:形容佛性真心所缘起的一切法,其理深远,广大难知。

2 数:指天数、天命,在佛法中叫‌“业报”。

译文

天地之间有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五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切都唯心所造,其理深远,广大难知。有如是业因,必得如是果报,那是丝毫不爽的,作善得福,造恶得祸,因果相承,自作自受,没有人可以替代。因果规律客观存在,行善得善,行恶得恶,毫厘无差。所作善恶业,当因缘会遇时,就会发生苦乐的现象。若是造作恶业,祸患便如影随形,无人能免。善人行善则从快乐走向快乐、从光明走向光明,乐上加乐;恶人行恶,从痛苦走向痛苦、从黑暗走向黑暗,苦上加苦。这些事情谁最清楚?唯有佛陀!可是世间众生对于诸佛谆谆教诲,相信者很少,因而生死不断、恶道不绝。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一言难尽。所以自然就有三恶道。众生在三恶道中轮回,痛苦无量,生生世世,一劫又一劫,没有出离之时,痛不堪言!

赏析与点评

据《维摩经》记载,佛陀得知维摩居士生病,让舍利弗前往问候。舍利弗见到病状全无的维摩居士时,调皮地问:‌“看来您病得不轻啊!还能忍受吗?到底是何原因让您病得如此之重?!”维摩居士的回答更妙:‌“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佛陀也是如此,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见众生因贪嗔痴的病因导致今世、来生受苦的果报,心中十分难受,所以一再叮咛世人,千万不要作五恶,否则后果极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