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善义疑端目录。
一。今直就法下。从日观正宗定立义决判之事。
二。观身四大下。四大观法式经文本据寻事。
三。取一碗水下。一碗水法式经文本据寻事。
四。含华未出下。九品花合由疑障耶之事。
付。含华边界宫胎同异之事。
付。九品边地同异之事。
五。为说华座下。此许说后七可总许说事。
六。愿力所成下。华座得成愿责事。
七。皆是佛恩下。不见有云何佛恩耶事。
八。方寸一尺下。依此法式还可自力观事。
九。三身同证下。于三身中何名法界身耶事。
十。法界即众生界下。诸经众生界外别明法界事。
十一。或有行者下。唯识观与佛性观差别事。
十二。假立三十二相下。形像云何具相好耶事。
十三。真如法界身岂有相下。可具法身色相事。
十四。指方立相下。自事理隔异可堕权门事。
十五。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下。不能得三字决判事。
十六。无术通人下。维摩经意唯地唯空共不成事。
十七。备修众行下。今观门属诸行欤属念佛欤事。
十八。此有三义下。诸行可有此三缘之事。
付。此三缘通观佛否之事。
十九。四十八愿中下。四十八愿中有诸行往生愿否事。
二十。定散文中下。定散共唯标专念证据责事。
二十一。净土一切圣人下。既有人天杂类何云一切圣人事。
二十二。当起自心下。此观何不观来迎耶之事。
二十三。想水表地下。为以真水还表真地耶之事。
二十四。宿愿力故下。四十八愿中是何愿力耶之事。
二十五。能观所观下。佛如意众生如意细释之事。
定善义中疑端(二十五条)。
一。今直就法定者。问。若就法定。显行示观岂非法乎。若言定散非是法者。何故前言如是指法定散是也。又如玄义。二善出在通别五文。何不以彼属正宗乎。
答。或义云。四依中依法不依人意也(云云)。此义不尔。若依四依者。可云今直依法。今所云法者。机法相对。调机文为由序。授法文为正宗意也。言其法者。十六观法也。玄义中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云。而示观缘终。韦提举未来苦机致疑问故。从此以前虽有放光现国显行缘示观缘等多义不同。看此文势。但是调机由序也释也。但所说定散在五文云义。序正六义返五文意也。非依文次第。玄义法门也。
二。令观身四大等者。问。依经何文作是释乎。
答。经文实仿佛也。但就日观文述三义中。就业障识知义案经文。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云。此文意。住自心即作日轮想有一义。而日轮住空。仍观心住所时。为令作五大皆空观凝唯有识大思也。是则三昧正受证定义也。末学不及于疑欤(云云)。
三。取一碗水等者。问。经言想水。何必碗水。故天台云大水结冰。依经何文作是释乎。
答。是又就水观调能观心。譬所观境。设二重释时。于次当想水句。此方便探出也。譬所观境时。实大水结冰思可作。仍杂想观释言想水表地。取池水为所观境。凡此日水两观释。和尚自证行故。非末学所知。或祖祖相承口传欤。学者唯可取仰信也(云云)。
四。虽得往生含花未出等者。问。若尔九品花合亦由疑障乎。若言然者。下文何言辨定三心以为正因通九品耶。又含花与边界及宫胎等同异云何。若言同者。或言如何。若言异者。上文云带惑疑生花未发合掌笼笼喻处胎。若为消之。又问。九品边地同异云何。若言同者。略论云复有一类不入三辈等。若言异者。花宫边胎行相全同。何言异乎。
答。是有三问。可答次第。先九品花合依疑障哉云者。必不尔。九品花合依受法不同见。是则正行门障也。今所言疑障可正因门障。次花内边地宫内等同异者。是又准前可知。九品花合别障也。生佛前宝池而见有此障。边地宫胎彼国边界住处也。但彼宫胎即言彼边地中花内也一义。所谓花内庄严七宝宫殿故。花胎即宫胎也。仍带惑疑生花未发文。指宫胎可言花胎。又宫胎边地同异云。边地总指所。宫胎别指花内欤。但大经七宝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说。异译经说边地疑城量百由旬五百由旬。从其中七宝池莲华化生云。故城宫同异辄难量。而依大经说相。边地总相也。宫胎别相也。次九品边地同异。又准前可知。略论文分明也。但行相同云难至正因正行障殊花内行相相似许也。正因信佛智故至佛前。然而正行有障含花内时。不见佛闻法。彼边地行者疑佛智故堕边界。然而犹信罪福故。五百岁后至佛前。下中下下品六劫十二劫花开速也。故又不可言行相全同也。但清净觉经等。中下辈中说边地往生。非言边地即中下辈生处也。此边地行者。自中下辈机中。有一类疑惑辈疑佛智故。退成边地机。而生后疑障尽。还入本中下辈位处三辈故。约其始终摄入中下辈也。大经约中间疑悔位别段说之。此故略论疑障尽后释还同三辈。委可见文前后(云云)。
此问答所论。为明九品边地同异也。而他家异译经中。依说三辈文中边地。九品与边地一同也谈。当家学者中尔谈有一类。今义不尔。九品边地各别也。大经说三辈外之。又边地行者正因疑障也。九品花合正行障也。是三心具足故无疑障者也。然者正行懈怠。若造罪重依。生佛前花合久也。生佛前故。略论复有一类不入三辈释也。异译经相望不同也。其义如口笔可知。
五。为说花座观法等者。问。示观缘初许说净业。尚言依下观门专心念佛等。况今除苦恼法何独许说花座观乎。故诸师意皆谓。前文许依报观。此文许正报观。但为佛观先观花座而已。又若此文不许佛观。三尊应声。若为消之。
答。难势实尔也。但今释深意不同诸师。诸师意者。示观缘许说前六观。此文许说以下诸观。即以光台第七观为依正观门请发由。是一重浅近义也。今释非不许此义。而深得玄旨见一经始末时。光台总成异方便体。今文别显显彰弘愿义。故示观缘许说答上韦提请。总许说十三异方便观门益。仍释依下观门专心念佛等毕。如此释下时。此文始后七观许说不可云。故前总许说上别许说文也得。说花座观法释也。别十三观中此一观敕听许说事。即释文释观法深要急救常没等。是则后七观中此观初在上又此亲中可有甚深益标也。次三尊应声云难至。三尊应现又有玄旨。为观门境现浅近义也。佛密意不尔。即今释娑婆化主为物故注想西方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云文意者。释迦许说观门。弥陀显彰弘愿云也。注想者息虑凝心观相云也。知情者观浊乱罪机也。仍为观门境不现上者。言应声者。唯应知识称赞声。行者称念应声。显本愿别意也。故释许说花座。而显弘愿别意也。又一义云。此花座即正觉体故。应许说声三尊现给也(云云)。
上所云又此观门中标可有甚深益者。如首楞严网说。释迦教劝想心。证上心有众生。观成可生说。此前情心者不可生。然弥陀他力弘愿教前。摄情心众生故。释安乐慈尊知情故也。此道理。此依报观终正报观。始今显故。观法深要释也。即光台观门。第七观念佛云。今经玄义也。示观缘开光台故。彼许说文得十三观总许说。依下观门等释也。问。今观门义异。显彰弘愿故。应现三尊。何观下可现。何殊此花座观至现哉。答。尔也。光台以下。何观中可现也。而韦提见佛时克不至。而至此观时。可见佛时故现也。然者依法门非不现。依机熟不熟今现也。以之释隐显有殊正由器朴之类万差也。朴者器物也。即木故也。是释尊弥陀弘愿为显。如此设故。斯乃二尊许应无异云。又此花座正觉体故现云义。虽为一义。犹准观门义也。仍犹似不显显彰弘愿义。仍以前义为正也。可知。
六。经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者。问。四十八愿中。是何愿力所成乎。
答。凡此一段文有甚深义。取要述之。此经十三观中。至此一观有愿力所成言。是则酬因觉体显此花座义示也。论名正觉花即此义也。然者四十八愿一一设我得佛不取正觉云正觉体。是花座也。然其四十八愿宗念佛三昧也。仍今经说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花座想也。故别言之者。第十八愿所成也。总言之者。四十八愿所成也。仍四十八愿中别无花座愿也(云云)。
或一义云。四十八愿中。此花座得成愿有也。即三十二宝香合成愿中。其意见也。所谓池流花树云中花言。花座得成愿有也云。此义不足也。总愿花树中。宝树愿有。又别如来别依故。有见道场树愿。如彼如来别依花座得成愿可有之也。其上今经所说十三观中。宝树观等中不说愿力所成。别至花座观如此云。是有深意也。是得意。愿力所成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是则一一愿言称我名号酬报身也。此花座又此报身别依成故。愿力所成云也。此别依功德全正觉体也。仍四十八愿说不取正觉。不取花座云同心也。故论正觉花云也。此佛花座故。乃至十念众生若不生者花座不成云也。仍称我名号本愿成正觉故。众生正觉花化生。念佛花生可知也。
七。见以不见皆是佛恩者。问。经文直言以佛力见。若其不见。有何佛恩乎。
答。此释意者。依示观教领解弘愿。顿舍身命仰属弥陀毕。见以不见皆释迦异方便恩莫不蒙释也。但今见以不见就正行门论之。若依正因道理。既有心见分。不可言不见也(云云)。
八。唯观方寸一释等者。问。上来诸观次第转深。既籍假想成真观了。今何还想方寸地乎。又今观门功归佛力。示观缘中其义已显。然今所劝似专自力。浊恶凡夫何由造修。如来正说若实如是。夫人疑问何时决乎。
答。此释意者。依释迦开示闻十三依正。闻位至异方便观成。是则观解次第也。如此解毕。专心念佛注想西方时。正行观门抽要观行时。十三观中宝地花座金像观最要也云。直先观宝地。从方寸一释等教造修也。如此得意毕。今观门归功于佛力有二重故。释迦方便观门闻位成毕。示观缘意。先示此义。次归愿力修正行观时。自力他力成功异修行作法还依思惟正受方法。仍选定机观修此法时。如此释也。
九。欲显诸佛三身同证等者。问。于三身中。何身正名法界身乎。若言法身。下文非之。若言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报身哉。若言化身。为言弥陀是化身乎。
答。此事诸师今师宗义不同也。诸师意。法界身体正真如法界身也。然法身遍故。报应亦遍应众生心想。说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得意故。三十二相等影像化身也。仍今所说虽取应身弥陀。为成遍法界义。显真如法界体观得也。今释意。法界者定众生界也故。应众生界身论。别愿酬因报身觉体也。而此报身内证法身。外应众生。仍三身同证圆果。端身一坐而临法界释给也。端身一座位。法身报身理智冥合姿也。而临法界。此报身从本为众生成故。应法界机也。然此报身圆果既三身同证觉体。或现大身或现小身佛像。即是化身体即报身体应现故。总报身功德摄在也。故三十二相身即报也即化也。此化上垂八相现成应。为第三化身也(云云)。
所诠。此法界身者。问三身中何身也。诸师意。法界身者法身也。但法身遍故。报应亦遍。故三十二相云化身也得也。今学者。法界身三身中报身也。但三十二相说。报身上所现化身也。然而是即报身现影像故。报身分也。故三十二相事。净土化身上说之。秽土八相现成佛上说之可得意也。诸师意。法界即身觉时。法界身者法身也云。法界身云时。法界法身所垂应身云也。
十。法界者即众生界者。问。准诸经说。众生界外别明法界。且如花严。每言尽法界尽虚空界尽众生界等。今礼赞中。且云法界无边众生无边等。今何言法界即众生界乎。又言法界者。名义云何。
答。法界众生界同异事。偏不可执。同而异也。异而同也。即花严十地品中。如说十尽句。一众生界尽。二世界尽。三虚空界尽。四法界尽。五涅槃界尽。六佛出世界尽。七如来智惠界尽。八心缘界尽。九佛境界智入界尽。十世间转法轮智转界尽云(文)。论释曰。于中众生界尽是总。世界尽乃至智转界尽是别。说何法教化。法界尽故(云云)此经论意。以佛菩萨法教化处境界故。众生界上立法界名见。今释所寄正在此文欤。故众生界法界总别异名。别不离总故。异而同也可得意也。法界名义又既显毕。而以今经宗义论之。以无量寿法可法界法体也。说此法所化众生界。名法界也。又注论中。言法界者心法界也。今释意又终不违欤。又花严宗中明三种法界。理法界·事法界·无碍法界也。理法界者。真如法界也。此时者以因本成界义。事法界者。一切情非情森罗法事别名法界也。无碍法界者。前事理圆融相即互具也。然今释中真如法界身云。彼理法界也。今众生法界云。其事法界摄也。又是无碍法界义也。注论心法界义又同之(云云)。
十一。或有行者将此一门等者。问。所言行者是谁人耶。又作唯识法身观与作性净佛性观。有何异乎。
答。所云行者谁人也云事。空以难定。唯是和尚在世有一类行者立此义欤。古师释中无此言。若又引古师。准玄义可云诸师解也。其上净影疏意。观佛有二种言真身观应身观等。今观经判应身观中粗观。故作唯识法身等观。非此师心。次天台释。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等云。不言无相法身。故又可非今所引。嘉祥疏。是法界身文科想法身。是故汝等心相佛时已下科想应身。此释义对今唯识法身观。有同有异。法身云同。唯识不云异也。仍先不当此三师释也。唐代人师释中。法常疏明法身观云。此师释义始终许唯识法身观可云。訚师同之。憬兴又尔也。唯识义殊委释。故祖师在世时。又摄论宗学者中。见此法界身文。解真如法界义也。见是心作佛等文。许唯识唯心义也。即以之为观法用心欤。次二观不同。是又空虽难定。暂就今文言分别其义。恐是性相二宗学者各所立义门欤。唯识法身观可相宗谈。是净土已成三身中。指法身德号法界身。其佛化用影现行者心成心相分。会唯识宗以成观行欤。次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可性宗义。性宗意。指行者自心本性即名自性清净心佛性。可为所观境故也。或人义云。唯识观因分观也。自性观果分观也。又天台止观所明唯识实相二观当此二句欤。故他宗学者各所学塞此经文可料简故。祖师在世有成此二义行者欤。若然者嘉祥·天台门流又可有其人。今天台学者谈唯心净土本性弥陀。唯心净土顺唯识义。本性弥陀顺自性义。祖师意。以是等由可想佛立所由。末学偏劝此理观。指方立相义不许。但依无相离念理观故成所破也(云云)。
十二。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问。经言宝像。应金宝像。形像如何具相好乎。故经下文虽说见像。不云见相。诸师皆谓。此中先标真佛相好心作心是。从后先当相像已下。正明当观所观境也。若如今释。为言像名法界身乎。
答。此释意者。法界身者佛真身也。此法界身影像即入众生心想中现。即三十二相色身也。为观其身又先观金宝像。而他人法界身体真如法界无相身也云故。今释破之。真如法界身。何令观形像令想三十二相哉云也。而形像言通金宝等像并变化佛身等意。此宝像并三十二相化佛像。皆下真身观方便也。真身即今法界身也。娑婆形像净土化佛。随观念浅深。自形像转化像。自化像可转成真身。故宝像化像总为当观所观也。如此得意。经释前后不相违也。往往难自可消欤。
十三。真如法界身岂有相等者。问。花严·法花·金刚顶等真了义教。盛明法身妙色湛然。组有般若空教一门。说如虚空无诸相耳。又准起信论等。有空真如不空真如。如空无相空真如也。不空真如无相不具。然经中言二乘见空不见不空。菩萨见空亦见不空。今若定执法身无色。何异二乘但见空乎。
答。是有二义。一义云。今释破文也。必非自宗正义欤。所谓所破人立无相离念宗。就此是法界身一句。即作真如法界观云故。汝所云真如法界无相身。绝于眼对等破也。以自宗义谈时。无非净土依正无为法体(云云)难云。若然者许真如法界身具依正庄严。为之立三十二相假境。不违经旨趣欤。若立此义人。今可许之乎。答云。一义云。此能破宗即不违自宗义。可自他共许道理。但至法身妙色谈。彼真如不空深义也。而空不空共以虚空为譬也。此真如性空理上。无尘劳垢习等妄有。名空真如。而有果恒沙自体相用。名不空真如许也。其不空理中妙有色。佛眼所见。非肉眼天眼所缘。故绝于眼对云也。解此义毕。往往难势自遮欤(云云)后义为正(云云)。
十四。今此观门唯指方立相等者。问。纵是法身。何妨指方立相之义。方即无方。相即无相。三身三土体一故也。故天台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今若以言指方立相即谓非是真如法者。岂非理事隔异。性相不融。自堕他宗所判之权门乎。
答。今能破释乘所破宗义来也。彼宗义唯识法身自性清净佛性等观门。偏约无相离念而为今文意故。违指方立相文咎付也。彼天台等宗义。不当今所破。法界身体许法身也。观门是许应身观也故。仍今所破人非净影天台等。若彼古师。如上释可引诸师言也。今只引或有行者。是则和尚在世诸宗末学。立偏空宗用破相观故。破非经意也。般舟赞中。不得信受他人语但令心净此皆净云。或口说自空心行怨如此之人不可近等云。皆此意也。问。若然者今能破宗义与彼天台等宗同哉否哉。答。是又可斟酌。彼三身相即圆观为宗。是则以法花宗等来判今经也今宗义不尔。依心所发非行故。三身相即义所观境天然成就功德也。故三身同证悲智果圆释。而能观行者末代罪浊凡夫故。必不用三身即一观解。唯指方立相注想处佛力愿力加被见无生庄严时。自然至事理不二妙境也。但上辈一类机学彼圆观入此门时。同天台观行辈有不遮。即正行差别机类也。以之不可一经通宗。能能可分别之。
十五。立相住心尚不能得者。问。可云难得。何言不得。若其不得。何用说为。若言虽说是权说者。一经正说十六观门。既为权门。更有何文为其真实之宗体乎。
答。今不可得云者。自力边实不可得也。说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此意也。而说之意趣。归佛力愿力令得他力益故。说教不徒然(云云)。
十六。如似无术通人等者。问。此喻本出维摩经中。然彼经意。欲明菩萨理事双修方取净土故。云如人造室。唯空不成。必依空·地。若尔今能破宗似取但事。唯地唯空岂亦成乎。
答。此释乘所破宗义来也。彼以诸教心净土净道理清想心。欲见净土故。堕维摩所破。今观经佛力愿力观门故。永异维摩经。仍无唯地不成咎也。
此譬维摩经说也。而彼经意。理事双修空地双修。今所举所破释。唯空旨谈故。彼经文违。仍成所破也。而人短谈己。短生义。能破释唯地非空旨释。是又为维摩不成所破哉云论义也。得意之。今宗义指方立相观西方依正。土体无相故。行者有无佛力愿力故可成云实义显也。维摩心净土净为宗故。尤空有双修。故今所破义自力故。其难尤重也。今以佛力成云故。自力有位不可论。有空可成。有有可成。得空有术通佛力愿力故。可知。
十七。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等者。问。此问答意。以今观门为属诸行。属念佛乎。若言属诸行者。今观既念彼佛依正。下文则为正行所摄。今岂类同余杂善乎。况此文云念佛众生。准前后文。正当观佛。前像观云作是观者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诸师皆云后真身观名念佛定。今下文云观无量寿佛者即见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此文分明观佛即名念佛三昧。若尔今言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纵有兼通称念义。文体正意应观佛益。何言观佛摄属诸行而无摄取益乎。若言属念佛者。答释中云是故诸经广赞念佛乃至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以知今释偏以称名为念佛。定散总属诸行门也。
答。今问中备修众行云。定散万行也。如一片难。但正杂二行分别时。今定善正行所摄也。虽正行也。分别助正时。摄取益唯在本愿念佛行也。仍观佛等正行可得与夺意。与云时属诸行。夺云时属念佛(云云)。
十八。此有三义等者。问。诸行岂无此三缘乎。如花严说。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即为亲近诸佛菩萨。何况灭罪来迎等缘为诸善益。其文甚多。且如今经九品来迎。岂非三福之所感乎。又问。今此三缘通观佛否。若言通者。今明念佛有三缘竟。乃言是故诸经广赞念佛乃至定散文中唯标专念等。既以定散总名诸善。对显念佛功能超绝。若言观佛还有三缘。唯摄念佛义岂成乎。若言否者。理亦难思。心念忆念正在观佛。佛岂不知不忆念乎。愿见应念念念罪除。于今观门其文几乎。如普观中。佛及菩萨来行人所。平生尚尔。况临终乎。故下文云正助二业心常亲近。既许亲近。宁无增上缘乎。
答。诸行无三缘义也。但诸行上间间说三缘事心在念佛也。即花严文。彼经大旨念佛益也。其由菩萨发心修行念佛三昧不离说经故。就中菩提心者。缘佛功德所发心故。安乐集中引入法界品菩提心利益文。证念佛三昧益。即此义也。彼住水宝珠翳身药等喻。皆多分说菩提心益。得义意念佛益云如。灭罪来迎等。其义又尔也。故说定散文中唯标专念。释虽说定散意在专念也。执文不可至疑难。次问准之可答。但忆念专至言在观佛者。观佛中忆念体。即是念佛三昧所摄也。凡今开观佛念佛两宗释意者。观佛必念佛也。不离念佛故。念佛必非观佛。口称为体故。仍克其体论。观佛益全标在念佛。释定散文中唯标专念也。
此中有二论义。始总于诸行有三缘乎。次别于观佛有三缘乎也。是则一论义。当世机情观佛诸行列不思。是正行也执。剩念佛观佛胜思。仍二段问答也。又今所引花严文。经文略摄也。答意者。三缘不可通诸行观佛得意也。若通者。今释义违也。所引花严文。是念佛益得意也。发菩提心云。念佛其心相应故也。忆念观察等行。又念佛以为总体可成法故。可知。
十九。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等者。问。四十八愿中。为有诸行往生愿否。若言有者。此文云何。夫言唯者。简持为义。如唯识宗五重唯识。莫不皆以唯识为宗。今言唯明专念。准知唯以专念为本愿宗也。若言否者。义亦难思。弘誓多门。所愿各别。岂唯念佛往生愿乎。故第十八愿虽言乃至十念。十九·二十亦云修诸功德殖诸德本。此等岂非诸行往生愿乎。若其终不摄诸行者。为言佛愿有偏党乎。
答。四十八愿中。无诸行往生愿。所以唯第十八一愿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故也。但至一片难。弘誓门多皆为成念佛往生宗也。十九·二十两愿既不置往生言。皆是念佛往生机上。或显发愿现前益。或成回向果遂益也。次不摄诸行者。佛愿言有偏党至难者。不解愿意所至欤。愿意不论诸行有无。一切善恶凡夫乃至十念。不生誓不取正觉。恶人犹不漏。况诸善乎。仍诸行往生愿无云心。诸行人非云不摄。唯以诸行往生不要。念佛一行平等万机摄云意也。然者难势甚僻韵也。愿意平等全无偏党者也。
宝积经二十愿若不生者言置。彼第十八愿意亘二十愿故。如是说也。今十九·二十愿不置往生言云。第十八愿外若不生者言无云也。
二十。定散文中唯标专念等者。问。依何等文释此义乎。先定善文地观已下说往生益皆为观益。未见一文说称名益。次散善文上六品中但明诸行之益。唯下三品明念佛益。故前问云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者。应依此义起问端也。然今还言定散文中唯标专念者。更依何义作是释乎。若文虽说定散益。依其义意作是释云者。了义大乘依文判义。不了义教依义判文。今经既依义判文者。下文何言是了教乎。
答。成今此义事。即此依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等文。乃至散善义始三心文下辈观及流通文等也。其故者。摄取不蒙不可有得生义。此故说定散往生。意者必在专念宗。显此意密下为三心。彼三心成定散益故。皆归第十八一愿成往生实义也。依之流通文赞念佛功能专付属名号。释上来虽说等。即今唯标专念义委也。但问端备修众行等云。问从非起故。且举平文起疑也。答决实义故。成定散文中唯标专念也。次依义判文。此经可不了教云难至。一经始终无显了文。实可有此难。而今经说相随他前虽开定散门。随自后即闭定散门。即施即废方便故。非不了义经。例涅槃莚虽有二乘益。即施即废故。如一乘了义教(云云)。
二十一。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等者。问。净土亦有人天杂类。何以总言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等乎。又如玄义引花严说。初地已上名变易身。今一切离分段云者。地前五乘皆受变易身乎。
答。所云一切圣人者。地前五乘众同地上名也。法事赞如云极乐庄严出三界人天杂类等无为。大经云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等。皆此意也。玄义圣众庄严中摄法界凡圣。又此义也。是则入愿力所成酬因土时。其体归佛德故。无漏为体。大悲为用也。仍寿命等佛。更无分段生灭。分段者三界中粗异熟死此生彼姿也。净土身不尔。位云地前分段位。论德同地上变易德故。人天杂类等无为云也。但玄义中至引花严说。彼诸教谈也。异今教别愿不思议谈也。又诸教中非无地前变易义。天台·净影所判。胜鬘中罗汉辟支大力菩萨变易生死受云。地前三贤判也。但是新译法相宗不许义也。二乘回心入大乘时。许地前变易义也。直往菩萨于地上智增初地舍分段。悲增至十地犹不舍。非智平等菩萨八地受变易也。其旨见群疑论(云云)。
一乘义私记云。智增初地舍分段。悲增第八地出分段。悲智平等随宜于七地以前地地中舍分段(云云)。
二十二。经当起自心等者。问。此观何不观来迎乎。
答。是有二义。一义云。上三尊观中。观弥陀光明摄取益。观观音宝手摄引相。观势至威光摄受用等。皆是引摄想观也。仍今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云意者。蒙三尊引摄作往生相说也。此故释摄取不舍中。第三增上缘以来迎为其体(云云)一义云。上三观观光摄益。未说约自心有此益。唯观十方众生所得益也。见此事时。作自往生想唯是观佛行者想心乘念至西方观也。是且显佛力观成位也。次观显愿力观成毕。说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等。至三辈观始说来迎相。彼来迎寻声到姿故。念佛三昧益愿力所成也。仍十三三辈观门次第说发遣来迎益可见也。二义中此义深妙也(云云)。
光台说十三观释迦发遣教也。第七观说三辈观弥陀来迎姿也。故十三观释迦能说所说法门为面。三辈弥陀教能为所为为面习也。
二十三。想水表地等者。问。经言池水。似实池水。下文随池水花上等云。而想水以表地云者。为以真水还表真地乎。
答。经文多含。含二义也。故始想水表地云释意。观娑婆池水显表极乐宝地也。次或在池水花上者。又述一义也。是极乐宝池水中。宝花上直观化佛像也。混二义不可至疑难。
二十四。经然彼如来宿愿力故等者。问。四十八愿中。是何愿力乎。
答。一义云。别非云有亿想成就愿。凡彼佛本愿者。念佛往生为宗。乘念佛往生愿力。忆想行又可成故。如此说也。般舟赞中。或想或观除罪障皆是弥陀本愿力云。又此意也。一义云。若别寻忆想成就愿。可第二十愿。愿中闻我名号系念我国乃至不果遂者不取正觉云故。系念果遂即忆想成就义也。而其果遂时分。或平生或临终或花开。凡见佛位。皆彼愿力故也(云云)。
二十五。正明能观所观等者。问。所观可然。能观者何。又言明皆是真。语似不宜。如何读之。又此中或现大身小身等者。应是弥陀真身神变。故下文云圆光化佛如前所说。然今言像。有何意乎。若言是像。像身岂有满虚空乎。
答。此文实见恶。但能观所观者。且存一义。明今佛身具能观所观二义欤。其故阿弥陀佛神通如意文有佛如意众生如意释。佛如意者即能观也。释六通无碍观机可度故。众生如意者又所观也。随心现故。次明皆是真者。又且存一义。正明能观所观佛像。句读切。身虽有大小明皆是真可读欤。意者。此文中言明二义也。一明佛像有能观所观义。二明大小身皆真。是则示真化大小能所一体义。次大小佛身真云难至。今释意者。以化身名像身也。玄义释名门如料简(云云)。
定善义疑端问答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