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胜王经分别三身品第三。

(沼公云。三门分别。一辨来意。二释品名。三彰妨难。来间有三。一前寿量品总说菩提涅槃二果。未能别知。寿量品内已为别说涅槃断果。未为分别菩提智果。今为分别三身不同令差别解障障治有别修因而证故此品来。二云。前品明其圆寂必因断障而证。断所断已必智惠圆。故前品后有此品生。三云。为机宜闻慈悲说令获利乐故此品来。二释名者。分谓分段。别谓殊别。即为分段殊别三身。或分谓分折。别谓记别。三者是数。身谓依义体及积聚。随其所应。自性法身及应化等。依上三义名为身也。若但言三身。即带数释。既言分别三身。即分别是能分别。三身是所分别。应云三身之分别名三身分别品。是依主释。今顺此方云分别三身品。此品广明诸佛三身。故以立名。兴公云。梵云怛利三迦耶身伽罗毗致别。总应云三身分别。广如彼疏。烦故且止。三彰防难者。问。此之三身为但本有为俱杂起。答。各据因俱本有。谈果并新成。如见问答广如沼公疏述)

尔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大众中。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彩着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就此品中。大分为四。一菩萨启请。二如来为答。三善男子如是知见下结劝修行。四尔时虚空藏下领解持学。初中复二。初供养。后申请。供养有二。一内供养。即请法之仪。二外供养。即表成当果。即初文也。于中复二。初明请人。次明供养。问何故此菩萨名虚空藏。答。今此菩萨立名有二。一从事。二从理。初从事者。此菩萨得佛神通故。于虚空中随众生所须。若法若财尽能施与皆令欢喜。以此方便智故名虚空藏。乃至广说。如大集经第十五卷说。言从理得名者。虚空藏菩萨经云。虚空藏。谓阿难言。我身即是虚空。以虚空证知一切。为虚空印所印。此从理名。即是法身。如花严云。普贤身相犹如虚空等。此菩萨亦尔)。

以上微妙金宝之华宝幢幡盖。而为供养(此明外供养。即敬供养也)。

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如来甚深秘密。如法修行(二申请也。甚深秘密是问果。如法修行者问因。难可穷证名为为甚深。或二乘不知名甚深。地前菩萨不能解了名秘密。又秘者即四秘密中相及令入。三性是相。三身入)。

佛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第二大段如来为答。文分为四。初敕听许说。次答其果。次复善男子若善男子下答修行问。后复次善男子是法身下总结前因果告示令知。此初也。言谛听等者。功德施般若论云。谛听者。心专一境也。善者。于四理义生信无疑。思念者。敬持不忘。真谛听云。谛听者。即生闻惠离散乱过。如仰器。善思者。生思惠离放逸故。如完器。念之者。生修惠离颠倒故。如净器也)。

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下答所问果。文分为四。一标。二征。三列。四解。此初也)。

云何为三(征也)。

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列也)。

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显摄劝知。如是者。指上所列三身。具足摄受者。显摄佛身。谓此三身总争包容纳佛身功德无不皆尽。何者。此之三身即是阿耨菩提故。若正了知等者。劝众令知)。

云何菩萨了知化身(此出三身体。即分三段。此化身体。初问。二答。三结。此初也。言菩萨者。对所被机。即是二问。一云何菩萨。二云。云何了知)。

善男子。如来昔在修行地吉。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此佛为答又二。一因。二果。此因也。昔在修行地中者。明行位。即七地中除种姓地。未修行故。所以言中。为一切众生者。次明修意。即同般若经。云何住心。以所有众生感欲灭度。修种种法者。即后十度乃所断障)。

如是修习至修行满(得果也。初牒因满。次举果圆。后结身名。此即初也)。

修行力故。得大自在(明得果圆分二。初得果。后了境。此初也。大自在者。十自在等。摄论第九云。一寿自在。二心自在。三众具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胜解自在。七愿自在。八神力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

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此明了境知。意者。知心体或胜解。知众生行者。知差别行。或体或胜别行。或业或遍趣行。知众生界者。即种种性皆能了知)。

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化物也。不待时者。众生相就即应时现身说法。不择时节。不过时者。谓不过此应化时也。处相应等者。如来说法离四非故。处相应者。离非处。时相应者。离非时。行相应者。离非机。说法相应者。离非法。谓应此处等。应以此法必相应故。现种种身者。即八相等。及涅槃后。以愿自在随缘利益。总名种种身)。

是名化身(结也)。

善男子。云何菩萨了知应身(明应佛中大文亦三。此问起也)。

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下答有二。初说法。后现身。此初也。于中亦二。一利生。二利法。初中有三。一说真谛境。二明涅槃果。三明所行因。谓诸如来者。明能说人。为诸菩萨者。明所备人。得通达故者。明说意。说于真谛者。明诠法)。

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此明果也。即是无住处涅槃。独大乘得。益物胜故。果中偏说)。

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沼公云。明除障修因。以为无始我见缚故不能解了。设得解了。于生死怖。于涅槃生喜。不能广利。又由我执是诸障本故。然此我见虽通六·七二识。意除第七。以障无住胜故。亦染本故。故成唯识论解平等智云。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庄公云。为令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者。三地已下未能永除俱生身见。于断寂灭心生怖畏故。说真谛令离怖畏生欢喜心故。兴公云。凡夫怖畏涅槃之无为。喜乐生死之有为。令喜乐涅槃之真。怖畏生死之妄。故示现应化之用也。三师疏意训文各别。寻意可知。但略纂非沼公也)。

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此利法也。利生意者。便法久住故云作本)。

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下现身有二。初现身。后庄严。此初也。言如实者。即真如也。相应者。能证所证俱无二取名为相应。相应者相似义。此是总句。如如如如智者。是别句也。二空真性重名如如。达二空智名如如智。本愿力故者。明现身所由。智境两如都无分别。因何现身。俱由本愿力故。唯识云。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就等。土既由昔。现身亦然)。

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英背圆光(明庄严也。问。此应身是何身。答。他受用身。问。若尔相好应多。云何但说三十二相等。答。他受用有二种。一四善根位所见之身。二地上菩萨所见之身。今此但说四善根位所见之身。广如沼公疏中所说)。

是名应身(结也)。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明法身也。文三如前。此初问也)。

为除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正释有二。初明所为。后明得身。此初也。此法身有二。一自性法身。二功德法身。今包合二。为除烦恼等障者。明为得自性法身。为具善法故者。明为得功德法身)。

唯有如如如如智(明得法身。如如即自性法身。如如智即四智品。虽事智品不缘真如。能离所取。由如如智起故。总名如如知故。故不文云。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若唯是如。非摄一切故)。

是名法身(结也)。

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故(自下诸分别有九门。一假实门。二二利门。三有余无余门。四治障门。五同别门。六一多门。七能所门。八常无常门。九四句门。就初门之中。文分为五。一标。二释。三征。四解。五结。此初二文。庄公云。前二种身是假名有者。应化二身从因而生。如幻非真。若离法身无别实体。以一切法皆是如故。为假名有。法身无为非因缘起。本来常住与彼二身而作本故。名为真有。非虚幻故。又言二身者。他受·变化。俱是化现。非真实故)。

何以故(征也。何所以故法身是二依)。

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解也。初返解。后顺成。此初也)。

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顺成也。智慧具足者。即如如智。烦恼灭尽者。即法如如。故具二种也)。

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法佛法(结成也。如来净妙法身亦即真如。是迷悟依故为二本)。

复次善男子。一切诸佛。利益自他。至于究竟(自下第二二利分别门。于中有二。初辨二利。后善男子云何法如如下释情疑。初中亦二。初法后喻。法中有三。标·释·结。此初也。言利益自他至于究竟者。至于佛位云自利究竟。有三乘姓令得自果云他利究竟)。

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释也。初释二利。后释所以。此初也。如如凝寂名自利。如智起用名利他。然二利门诸教不同。广如疏会)。

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种种无边用故(释所以也。由此三身于自他利益得自在。俱成种种无边用故)。

是故分别一切佛法。有无量无边种种差别(结也。一切佛法即三佛是。大品经云。出三界故无量。越十方故无边。义用众多云种种差别也)。

善男子。譬如依止妄想思惟说种种烦恼。说种种业用种种果报(下依喻显。妄想思惟者。喻如如智任运能起利他之思。言妄想者。喻实不思。假起思故。说种种烦恼者。喻化身为二乘说种种烦恼。种种业者。喻起应身为菩萨说种种业。种种果报者。喻令他人既闻法已得世出世之果也)。

如是依法如如如如智。说种种佛法。说种种独觉法。种种声闻法(法合也。三乘之人根性欲乐等各各不同。方便位中种性行解趣入各异。所以云种种佛法)。

依法如如。依如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是为第一不可思议(下喻合。显自利之用分三。法·喻·合。此初也。庄公云。结前义也)。

譬如画空作庄严具。是难思议(下喻庄严。如空无相。严具亦无相。故是难思。如如喻空。如如智画。或如如上诸功德义如严空俱是无相。是难思议也)。

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成就佛法。亦难思议(举法合也。如如是性。如如智是功德义。功德义正是法身。依如方有故二合明)。

善男子。云何法如如如如智。二无分别。而得自在。事业成就(下释情疑有二。初牒疑。后喻释。此牒疑也。有二人。一出世人疑。二世间人疑。又是学人及不学人。二人俱疑也)。

善男子。譬如如来入于涅槃愿自在故。种种事业皆得成就(下喻释有四喻。初二喻为出世人。后二为世间人。初文有二。初喻后合。此举喻也。举二乘人意解涅槃。谓佛入灭身智无故。同如无相。信有灭后化事得成。如涅槃后重起金棺为现双足。舍利变化种种事业而皆得现。故举为喻也)。

法如如如如智。自在事成。亦复如是(法合可知)。

复次菩萨摩诃萨。入无心定。依前愿力。从禅定起作众事业(第二举劣况胜喻。文亦有二。所谓喻·合。初也。菩萨灭定既六识不行而无分别。亦有种种变化事业。问。何故不举二乘劣喻。答。二乘入灭定不能起事业故。无垢称第二。无垢呵舍利弗云。夫晏坐者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晏坐等。灭定喻如如。前愿喻本愿。作事业喻应化)。

如是二法。无有分别。自在事成(合也。合前法如如智无有分别自在事成也)。

善男子。譬如日月无有分别。亦如水镜无有分别。光明亦无分别。三种和合得有影生(下除世间不学人疑。亦有二喻。初举有体。虽无分别而有影生。后举无体喻。虽无分别亦有影生。前二亦然。入涅槃已举无体。入灭定起举有体。今有体中。初喻后合。此喻也。真谛三藏云。日月喻如如。水镜喻本愿慈悲。光明喻如如智。影喻应化身)。

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无分别。以愿自在故。众生有感现应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现(合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无量无边水镜依于光故。空影得现种种异相(举空无体喻。初举喻明。后逐难释。水镜喻有情机。依于光者喻本愿力。空者喻法如如如如智。影现者应化身。由本愿力先令于空法如如等。应化得现所为利他种种事业。亦说如疏)。

空者即是无相(逐难释也。以空无形色故喻法身)。

善男子。如是受化诸弟子等。是法身影(沼公云。合也。初明所见身。后明有身所以。合成无异。若准真谛所翻之经。应云如是受化之众是能感机。诸弟子等者。即是菩萨亦能现应化二身。现于应化二身。是法身影。如前初举佛涅槃喻。后举菩萨灭定喻。又解。此文如是受化诸弟子等是能感机是法身影者。此文言略。应云诸弟子等所见应化是法身影。本疑如来法身无分别。云何能起应化二身。不疑弟子能起。然法如如等虽无分别。以愿力故。合弟子心上见有。应化事业而生。兴公云。此后合也。言受化诸弟子者。合无量水镜。受化者即凡夫二乘。化身化故。诸弟子者。即诸菩萨。应身应故。法身影者。起合空影故。以愿力者。却合依光。二种身者。合种种异相。法身地者。合空无相。如来法身无妄。智究竟满分位名为地故。法身虽无粗妙之相。而称众生净浊之心示现粗细。修促影故。纵无相而念有相。何可难)。

以愿力故于二种身现种种相。于法身地无有异相(明应化身有之所以合成无异。即无异即合法身无分别相。言于二种身者。是应化二身。或佛所现·菩萨所现名二种身。虽现异相。于法身地无有差别分别异相)。

善男子。依此二身。一切诸佛。说有余涅槃(第三有余无余分别门明三涅槃。即为三段。此初明有余涅槃。四涅槃中除自性清净涅槃。不由断证一切同有故不约明。有余涅槃应云有余依所显之涅槃。无余依所显之涅槃。今略依字。今佛应化不同二乘。但是现有似苦依身。或无漏依在名为有余。如成唯识说。虽无实依而现似有。或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故。依二身所得涅槃名有余依)。

依此法身。说无余涅槃。何以故。一切余法。究竟尽故(下明无余依有三。初标。次征。后释。云依此法身说无余者。有二解。一云。依如如法身无一切依。名无余依涅槃。若尔涅槃法身何别。答。功德所依义边名法身。诸依寂静义边名涅槃。又解。四智心品是如如智。即自受用亦名法身。依此自受不现托生。双林唱灭无一切依无余依。依此所显名无余涅槃。问。由几寂灭名为无余。答。由二寂灭。谓寂静寂灭等)。

依此三身。一切诸佛说无住处涅槃(下明无住处涅槃。文分为五。谓标·释·问·解·结。此标也)。

为二身故不住涅槃。离于法身。无有别佛(释也。何故三身名无住处。以为二身故不住。以大悲故为物现身不住涅槃。亦应云不住生死。前明无余。已说不住生死。又以佛离漏余谓涅槃。故令偏明不住涅槃。不谓住生死。所以不言。离于法身无有别佛者。以其法身从应化说。性相合云无别佛。彼二不住故。法身又不住。是故三身总名无住)。

何故二身不住涅槃(问也。二身无漏即离生死。何故不住涅槃)。

二身假名不实。念念生灭不定住故。数出现以不定故(解应化身不住所以。初顺解。次反成。一假名非实。二念念生灭。三数出现。数出现者。为众生故。或时现入灭。或时受生。故数数出现。以不定故。明不住涅槃)。

法身不尔。是故二身不住涅槃(反成也)。

法身不尔。是故不住涅槃(明法身不住涅槃所以。法身与应现不二故又不住)。

故依三身说无住涅槃(结也)。

善男子。一切凡夫为三相故。有缚有障。远离三身。不至三身(第四治障废立门有二。初约境。次约心。此初也。文分为二。初明有障不得三身。后明断得。初文分四。一标。二征。三列。四释。此标也。三相即三性。是所应知境相故。摄大乘说。此三性名所应知胜相。有缚者据现。有障者约种。又有缚或相应·所缘。此约于三性。不了故有缚有障。障即三障等。由此远离不至三身)。

何者为三(征也)。

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成就相(列三相。三相即三性。言遍计所执相者。遍谓周遍。计谓计度。于一切境遍计度故。名为遍计。遍计即能遍计所遍计俱名遍计。所执者。遍计所执性。或相即是性。亦即境相。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名依他起。相义如前。圆满成就名成就相。所执我法是遍计性。心心所色不相应。是依他起。真如为成就体。若漏无漏门。无漏五蕴亦圆成实。有漏性者唯依他起)。

如是诸相不能解故。不能灭故。不能净故(释也。遍计无相不可说断。但云不能解故。染依他有言不灭故。如称不净。能净即智。所净即如也)。

是故不得至于三身(自下结也。此有缚有障。不得至三身)。

如是三相。能解能灭能净故。是故诸佛具足三身(后明断灭分三。初牒能障。次辨能断。后结。如是三相者牒也。能解灭净者。辨能断。由悟遍计性言解。修无分别智故能灭。染依他智能断障故能净。由悟遍计所执相得化身。由有所执我相当情不达境空故。不能得变化身。修净依他起智断染故得应身。由智生时能断障漏故。能净证圆成实性显得法身。故至三身)。

善男子。诸凡夫人未能除遣此三心故。远离三身不能得至(明障治中。此约心明。文分为二。初辨障。依诸伏道下辨断。初文分三。标·征·列。此初也。今此即缘虑积集二义名心。三心为能障。若能除断得至三身。若未除断远离三身不能得至。不能得应化身。不能至法身)。

何者为三(征也)。

一者起事心。二者依根本心。三者根本心(列释也。言三心者。慈恩法师云。起事心者。谓见修烦恼相应之心。由此烦恼起造诸业。感异熟果事。名起事心。生死本故障随类身。善不善业相应之心。名依根本心。业是趣生所依本故。根本心者。三有若果相应之心。名根本心。生死自体性故。此总别异熟即通七识。唯除第七。若是有果起酬因。名为苦果。通等流异熟。即通八识。若真异熟名为苦果。是生死本。即唯第八。此中说诸有漏果故。亦释如疏)。

依诸伏道。起事心尽。依法断道。依根本心尽。依最胜道。根本心尽(下辨断有三。初明断障。次明得身。后结。此初也。依诸伏道等者。谓在地道三十心。仁王般若名伏忍。故在四善根。分别二障能伏不行。名依伏道。又解。通于十地。金刚喻定已前虽伏烦恼。未断种故。名诸伏道。依法断道依根本心尽者。谓修圣道次断诸业。所以初地离恶趣愚。二地离误犯愚。或通在十地。断所知障名法断道。始从初地至金刚定已前。名法断道。依最胜道根本心尽者。正舍名断在解脱道。若将舍名断在金刚定。由断苦果。一切习气皆永舍故。能显法身)。

起事心灭故。得现化身。依根本心灭故。得显应身。根本心灭故。得至法身(明得身也。前二之身是始起故。名之为得。法身有云得至法身。问。此之三身各何时得。答。正义唯在佛地得起。以在十地依有漏根发无漏识。明味异故。故不得起。上位菩萨化下位故。分得二身)。

是故。一切如来具足三身(结也)。

善男子。一切诸佛于第一身。与诸佛同事。于第二身。与诸佛同意。于第三身。与诸佛同体。(第五同异分别门。文分为三。三佛别故。化身化三乘及地前凡夫。多起六通成其化事。多以八相现诸事业。故云同事。亦同有化菩萨之意。故云同意。法身如如所依之体佛无异。故云同体。此门意令知心化同异。逆配此三也)。

善男子。是初佛身随众生意。有多种故。现种种相。是故说多(第六一多分别。文亦分三。前门谈体。此门说用。以诸异生异趣异见。云意有多。随意有多故。现化身有种种相。或说八相。或随类而以现形。设若二乘已得圣者。亦是一分异生。所知障在故。云随所化众生意乐等)。

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现一相。是说一(应身所化地上菩萨得弟子名。证平等现故名一意。现一相者。但现佛相。无六趣别。所现佛身非无大小胜劣差别。十地位别。见有胜劣故)。

第三佛身。过一切种相非执相境界。是故说名不一不二(以真妙体超过一切种相。谓非去来。非青黄赤白等一切种相。非执相境界故者。非执心缘之境。故唯识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是故说名不一不二。一二相形真中绝待故。非一二故。此意令知现身同异)。

善男子。是第一身。依于应身得显现故。是第二身。依于法身得显理故。是法身者。是真实有无依处故(第七者依非依门。文亦分三。此意令知本末差别。谓变化身从应身起。应依如起。复他受用从他起化。法身本有不从依他起。故是真实。若自受用亦名法身。非他变故。云无依处。广如疏述)。

善男子。如是三身。以有义故。而说于常。以有义故。说于无常(第八常无常门。文分为二。初总标。次别解。此初也。以有义故而说于常者。通于三身。说无常者。不遍法身。下云。非行法故。是根本故。但说为常。或可。如如智合名法身。四智无常故。总标云。或说无常。下约如如但云是常非是行法。或约非烦恼为之行法。云非行法也)。

化身者。恒转法轮处处随缘。方便相续不断绝故。是故说常(下别释也。三身为三。初明化中。初辨常。后无常。此初也。化身八相且举一相。谓转法轮。随生住处。及应化处。各各有多。名为处处随缘随。所化缘方便。随能化方便。相续不断。是故说常即相续常。如常受乐常施食等)。

非是本故具足大用。大显现故说为无常(明无常也。非诸法本如自性身。具足大用不显现者。所成功德非顿现起。随利生缘方始起故。或约现涅槃。云不显现。是应身用故)。

应身者。从无如来相续不断(下明应身。初明常。后明无常。此依法起。法是应本性故。故从本性称无始。故摄大乘云。所依常故。应化亦常。故今所依无始。应身无始。若尔化身亦应无始。答。应说。而今不说。互相影显故。若自受用刹那相续。若他受用此处灭。余处复随生感缘相续现故也)。

一切诸佛不共之法能摄持故(明法身用力无畏等不共之法。应身能摄为依持故)。

众生无尽用亦无尽。是故说常(明常也。众生界无尽故。现命无尽。由此说常。此约缘。常有随缘。应说应身亦常)。

非是本故以具足相。不显现故说为无常(辨无常也。不显现言具如前解说)。

法身者。非是行法无有异相(辨法身常。初辨常。后释难。唯就如如名为法身。云非行法无生灭异相。又非烦恼为有漏行法故)。

是根本故犹如虚空。是故说常(正辨常住。如如是诸法之真性。云是根本。无形相故。如虚空所以名常。是故说常总结也)。

善男子。离无分别智。更无胜智。离法如如。无胜境界(释伏难。文分为三。初释难。次展转解。后总结成。此初也。外伏难有二。初何故不以余法余智名为法身。以无分别智及法如如。合名法身。答。意离无分别智更无胜智过此。离法如如亦无胜境过此。是故合二名为法身)。

是法如如。是慧如如。是二种如如如如不一不异(展转释也。智如二种不一不异。如是智境智性是有为故不一。然智托境生。如是智性故不异如。若异智不是彼性故。成唯识第八云。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也)。

是故法身。慧清净故。灭清净故。是二清净(结成。由有能证净故。得灭清净。是故法身二清净)。

是故法身具足清净(结也。言具足者。是圆满义。以智境胜更无净胜过此。是故法身具足清净)。

复次善男子。分别三身。有四种异(第九四句分别门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

有化身非应身。有应身非化身。有化身亦应身。有非化身亦非应身(开四句)。

何者化身非应身(别释四句即为四段。初句三。一征。二释。三结。此初征也)。

谓诸如来般涅槃后。以愿自在故。随缘利益。(解初名也。谓诸如来。通一切佛。涅槃后。谓八相中现涅槃相后。以愿自在。宿大悲愿自在之力。随机感缘或留影像。或余类身不作佛形。现形不定而为利益。是化非应。据实。证得涅槃之后所起成道八相化身。亦是此句。然为简他受用平等智起。唯色相佛住有余依亦应化身。故说现种种。亦灭已后所留影等。及遗形过为化非应。故旧经云。以愿自在故遣身。不尔中二句又应说言般涅槃后。但是证得无上果后之所起故)。

是名化身(结也)。

何者应身非化身。是地前身(此下略解第二句也。此是地前所见之身。谓作佛形逗于应地前。四善根位菩萨所见名应。不作余形故非化。即梵网经。周匝千花上一国一释迦。即是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一大千界有一大化身)。

何者化身亦应身。谓住有余涅槃之身(释第三句。谓为二乘所现之身作人天类故化身。现成正觉故名应。于王宫身现成佛故。名住有余涅槃之身也)。

何者非化身非应身。谓是法身(释第四句。即自受用及自性法身合名法身。性相合说也)。

善男子。是法身者。二无所有所显现故(假释难也。言二无所有者。真谛三藏云。如下五种二无所有。言所显现故者。出过五种二境之外曰显现。于五种二无所有也。标中通二。一境二无所有。二智二无所有。由如境胜超此五二无。由无分别智顺证此二无境。故法身显现。略不明其余方便行大悲愿等。然此二无即生法空。境即法空。智即生空。因二空显)。

何者名为二无所有(征也)。

于此法身相及相处。二皆是无(释也。分二。初明境无二。后明智无二。此初也。相者即人我也。相处者即法我也。由彼人我依法我起故名相处。人我体无。但妄想见。如目有翳见毛轮相。故诸经论名相无性。由法如如远离二无。云二皆无。故唯识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非有非无。非一非异。非数非非数。非数非明非闇(别显二无。言非有非无者。离有无四句。今举第四显离前三。下亦准此。非一非异者。复离一异四句。非数等者。超分别情数名非数。是无分别境云非非数。云非明等者。即诸经不垢不净。始离染时非令始净。云非明。设在染时非染。云非闇。由此胜妙心言路绝。然准摄论。无三种二。广如彼明)。

如是如如智。不见相及相处不见非有非无。不见非一非异。不见非数非非数。不见非明非闇(明如如智。即无分别智如境而证故。不见此总别五无。圆修道漏)。

是故当知。境界清净。智慧清净。不可分别。无有中间(下结成也。成境智二种平等。无有中间彼此差别)。

为灭道本故。于此法身。能显如来种种事业。(此结成法身为应化依能起种种利益事业。境清净故为灭谛本。智清净故为道谛本。故者所以。由法如如如如智为灭道本故。应化依此起种种事业)。

善男子。是身因缘境界处所果。依于本难思议故(第三大段答因。即显依因得果。答修行问。此中且辨得果次第。未说修行次第。此意令修因者须知次第。然此五果及十果。广如辨中边说。然就此文分三。初总标。二别释。三劝修。此初也。有五义。一身者。即器异熟。二因缘。即依其器先所修善。是其因缘即增上果。由善身器为增上力令善增故。三境界。即举等流果所缘之境。即彼诸菩提涅槃并是其境。缘此胜法起爱乐故。四处所者。即士用果。由数修善。菩提速圆是所求处。大乘意乐大菩提故。五果依于本是离系果。果依本者。此离系果不离法如如。难思议故者。总叹难思。非二乘等境界)。

若了此义。是身即是大乘。是如来性。是如来藏(下释也。初释器异熟。二依于此身下释因缘即增上果。三不退地心下明士用果。四善男子如是法身下明离系果。其境界者总此诸法差别十者。是此五果差别之义。此即初也。若了此义者。初总劝信也。是身即是大乘。为增上力得大乘果故名大乘。是如来性者。即依此身所修诸善不增长为如来性。是如来藏者即异熟识。即楞伽经说。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空如来藏。其文可知也)。

依于此身。得初发心修行地心。而得显现(下释因缘即增上果。由异熟果身增上力故。便得初发心行地心)。

不退地心。亦皆得现一生补处心。金刚之心(此明士用果。此有八果。一后后果。乃至八殊胜果。此不退地是最初果也)。

如来之心。而悉显现无量无边如来妙法。皆悉显现(此明究竟及第六无上果。于中初总后别。此初也)。

依此法身不可思议摩诃三昧。而得显现。依此法身得现一切大智(别明究竟果及无上果也)。

是故二身依于三昧依于智慧而得显现(现应化也)。

如此法身。依于自体说常说我。依大三昧故说于乐。依于大智故说清净(三显四德。自体如如故说为常。常故说我。由三昧故得大乐。简因及二乘故。名大乐断障得净)。

是故如来常住自在安乐清净(总结。自在则是我德也)。

依大三昧。一切禅定首楞严等。一切念处。大法念等。大慈大悲(下明殊胜果。有三文。法·喻·合。法中有二。初明定品德。后明智品德。定品分三。标·列·结。大三昧者。性得三昧也。禅即四禅定。谓四无色。首楞严者。此云健行。举其上首。定实无边。所以言等。一切念处者。六念等。言大法念者。即六念中念法也。以法是佛师故先说念。大慈大悲者。以兴乐拔苦胜故举明)。

一切陀罗尼。一切神通。一切自在。一切法平等摄受(第五总持德。即法义等四种总持。一切神通者。六通德。一切自在者。十自在等。一切法平等摄受者。得法平等众生平等故。能摄受一切有情。或此摄受二字属下结文云。摄受如是佛法悉皆出现。由此平等故能平等摄受)。

如是佛法。悉皆出现(结也)。

依此大智。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下明智品德也。大智即一切智为其根本。十力等即一切种智。或大智即真如智性。十力等广如余处辨)。

一百八十不共之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议法。悉皆显现(百八十不共法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合百十二。亦百六十八法。足成一百八十。言六十八者。即十八不共法。一身无误失。乃至十八知现在世无著碍。亦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复为十八。又有三十二独得法。谓如来独得如意自在捷疾神通。乃至如来独得说一切法悉能如理。是故唯有百八十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议法等者。第三结也。谓诸功德胜过一切名希有等)。

譬如依如意宝珠。无量无边种种珍宝。悉皆得现(举喻。观佛三昧经云。如意殊金翅鸟王心。智度论云。佛舍利。末劫之时。变成宝珠利益众生)。

如是依大三昧宝。依大智慧宝。能出种种无量无边诸佛妙法(法合可知)。

善男子。如是法身三昧智慧(下明离系果。由定智为能证法身所证故得解脱。即三事涅槃也)。

过一切相。不著于相。不可分别。非常非断。是名中道(下释。过一切相者。自体胜故离十相。谓六尘·男·女·生·灭。不着于相者。离诸执故。不可分别者。非心言故。非常非断者。离二边故。境契于智故中道)。

虽有分别。体无分别。虽有三数。而无三体。不增不减(重释成。虽有分别体无分别者。释前无分别。虽有三数而无三体者。释前过一切相。不增不减者。释前非常非断。不增故非常。不减故非断)。

犹如梦幻。亦无所执。亦无能执(释前不著相。三昧智惠无能执。法身无所执。喻文可知)。

法体如如。是解脱处。过死王境。越生死闇(成前中道。法体如如法身也。解脱处者。即是解脱。过死王境者。出苦谛。越生死闇者。断集谛。故是中道)。

一切众生不能修行。所不能至。一切诸佛菩萨之所住处(此即劝修也。明不修不得返显修者。即得合明因果)。

善男子。譬如有人愿欲得金。处求觅。遂得金矿(下喻明。如有人者。譬异熟果。欲得金者。譬初发心增上果。处处求觅者。喻资粮位信知自身有佛种性。遂得金矿者。喻等流果。理行二性俱喻金矿。为障所覆如得金矿)。

既得矿已。即便碎之。择取精者(喻加行心。渐次学除所取能取。作唯识观等。如择精者)。

炉中销炼。得清净金(烧炼者。喻不退地心乃至金刚心。得净金者。喻如来地心士用果)。

随意回转。作诸镮钏种种严具。虽有诸用。金性不改(望得涅槃为离系果。得常乐等如作环等。若望得菩提。总士用果。即定智生一切功德。能不失定惠性并如金性不改)。

复次善男子善女人。求胜解脱。修行世善(第三大段答因中。此下修证次第。今此文中分之为二。初法说。后喻说。前中有五。此即第一先明因力。求胜解脱者。是所学处无上菩提大般涅槃。超过二乘。名胜解脱。修行世善者。谓善法欲。远加行因。此者即忍乐欲为善本故)。

得见如来及弟子众。得亲近已(明善友力。文分为四。初得亲近。二请求胜法。三彼闻思惟。四正为解脱。此初也。此下应说善友之相善友作业等。广如疏述)。

白佛言。世尊。何者为善。何者不善。何者正修得清净行(此明请求胜法。言何者。善不善者。问所求法。何者正修者。即问听法等仪则。亦何者得清净行者。即所为求)。

诸佛如来及弟子众。见彼问时。如是思惟(善友为思)。

是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清净。欲听正法。即便为说令其开悟(正为解说。即善友作业未解令悟。已解之者令广知名为开)。

彼既闻已正念忆持(第三作意力。起如理作意为正念持不舍)。

发心修行得精进力。除懒惰障灭一切罪(第四资粮力。即三大劫所修万行为资粮力。此力之之中分二。初地前。后地上。此初也。地上前有四。一发心修行。二得增胜力。三者除障。四者灭罪。发心修行者。十住位。十住之初名发心住故。得精进力者。各第一位。以得五力故。除懒惰障者。举精进行正相违障。灭一切罪者。苦果。上忍及第一法位。一切恶趣八难苦果皆得不生。多说见道离此二者。据断种说。此约伏位及决定得说)。

于诸学处。离不尊重。息掉悔心。入于初地(明入地上。十地为十。各文有二。初除障。后得地。由于初地得四证净故。于学处离不尊重。学处即戒。永断分别障故。云息掉悔心。即异生障。虽摄一切障。由障定增云息掉悔。此多依初而说断障。后说入初地。余皆准此。沼公·庄公。入于初地四字皆属上句下。得入二地等亦尔。但兴公疏。入于初地属于下句。是故彼疏牒文云。入于初地依地除利有情障下文。得入二地于此地中等亦尔。披讲之近披疏所捡耳)。

依初地心。除利有情障。得入二地(二地持戒。初满心修戒力胜。利有情障者。即邪行障。伏此障已得入二地之中)。

于此地中。除不逼恼障。入于三地(即断闇钝障。由行三忍除贪瞋痴逼恼之障。唯识约障总持等名闇钝)。

于此地中。除心软净障。入四地(心净谓菩提分法。软谓微细烦恼现行障。即软烦恼是此净障。或此烦恼依心王故。从主为名。名心软净障)。

于此地中。除善方便障。入于五地(后得智修大悲。般若不住生死涅槃。名为善方便。能障此者即下乘般涅槃乐障。厌于生死乐涅槃者。障此方便。今除此障得入五地)。

于此地中。除见真俗障。入于六地(真俗二谛合而能观。除真俗相违障。据实即是粗相现行障。望生灭相染净为粗。由入五地除真俗相违障。能合观二故入六地)。

于此地中。除见行相障。入于七地(见行相障者。即据一门执而说。即细相现行障也。相者即是生灭行相。见行相之障。今此见行相正即是障。入七地除。形前粗相说此名细相)。

于此地中。除不见灭相障。入于八地(灭相即无相。由七地中多取灭相。纯于无相作意勤求。障无功用无相妙观。入于八地非但不见灭相。亦不见相土二相故。于此二亦得自在。今具举初影除于后)。

于此地中。除不见生相障。入于九地(对于前灭相云不见生相。是诸法生相。然第八地于利他中犹不欲行。即不别见有众生。舍益众生行故。第八地能伏此障入九地。辨中边云。为常益有情观毕竟空故)。

于此地中。除六通障。入于十地(即于诸法未自在障。于法自在即六神通及大法智。由有此障障彼自在。具举六神通影大法智云)。

于此地中。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入如来地(下明果位有二。初明除障得满佛地。后显佛地具三清净。此初也。除所知障者。无间道断二障微细种及习气。除根本心者。即种习所依。除染第七种。恒染俱故。无间道断余七有漏善及无记。及相应心所。名根本心。此断障如唯识有二说也)。

如来地者由三净故。名极清净。云何为三。一者烦恼净。二者苦净。三者相净(显三清净。文段分三。谓标·征·列。烦恼净即二障及业。苦净即二死。相净习气。由斯三净更无过上。名极清净也)。

譬如真金镕销治炼。既烧打已无复尘垢(喻显。此有四喻。初三喻法如如法身本净。后一喻如如智现行始净。法身本净有其三种。即前三净。三喻如次。然初二喻共一法合。以惑业二因果相从故一法合。亦三净者。即法身·般若·解脱三义。法身本常如金刚。般若鉴照如水。解脱无碍如空。皆约性得一如义说。初喻分二。初喻合净。后成本有。此初也。譬如真金喻道前如。镕销治炼喻道中如。既烧打已喻道后如)。

为显金性本清净故。金体清净。非谓无金(喻成本有。炼销治练为显金性本净故。六度行于法为了因。除垢染故得金体净。非谓无金。旧人或云。三身现常。或复当常)。

譬如浊水。澄渟清净。无复滓秽。为显水性本清净故。非谓无水(分段如前。义可准知)。

如是法身。与烦恼离。苦集除已无复余习。为显佛性本清净故。非谓无体(合准喻知)。

譬如虚空烟云尘雾之所障蔽。若除屏已是空界净非谓无空(空相似染喻道前如如。若除屏者。喻于道中。是空界净者。喻于道后)。

如是法身一切众苦悉皆尽故。说为清净非谓无体(法合文相可知)。

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见大河水漂泛其身(上喻法如如。显性皆本净。今次辨智性亦无始有。文分为三。初喻。次合。后结。喻中有五。一能修行者喻。乃至五得果知妄喻。此中有三。譬如有人者。能修行者喻。于睡梦中者。现处无明喻。在无明夜如夜睡梦故。见大河水漂泛其身者。厌怖生死喻。见其苦果如河漂泛。见谓知觉生心厌怖)。

运手动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此明修行怖出喻。运手者喻修妙行。动足者喻舍三障。截流者喻生死不续。言而渡者喻金刚位满。得至彼岸者喻因圆能至)。

由彼身心不懈退故。从梦觉已。不见有水彼此岸别(此明得果知妄喻。由三大劫三业重修勤行不懈。遂致作佛。从梦觉已者。喻在解脱道位。不见生死此岸·涅槃彼岸之别。彼岸五种。境·教·理·行·果。此五穷达名至彼岸)。

非谓无心。生死妄想既灭尽已。是觉清净。非谓无觉(法合。非谓无心者。非谓本来无无漏心。但由妄想无明重障障不令生故。唯识引经云。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等勤修三学。妄想灭已至妙觉位。是觉清净。非谓本来无觉自性。前云非谓无心。积集义。通因果名。后云非谓无觉。觉了义。唯据果称。各约一义。非谓无心一句之文。庄·兴二师俱属上句彼此岸别。故牒文云。譬如有人至非谓无心。可捡二疏)。

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复生故。说为清净。非是谓佛无其实体(结也。如是法界者。通于理事。宝性论即依如理。解无始时界。唯识论约本识名无始界。一切有漏妄想不生。四智俱起。说为清净。非是诸佛谓无此实。无漏之体望有有漏俱名实体也)。

复次善男子。是法身者。惑障清净能现应身。业障清净。能现化身。智障清净。能现法身(第四大段结前因果告示令知。复分三。初牒前因果劝令信解。次善男子以是义故不重更广明。后是故诸佛下结成胜妙。此初也。由惑障净智慧得生为应身。由业障净神通自在得化身。由所知障净所覆理显得现法身。障名如疏也)。

譬如依空出电依电出光。如是依法身故能现应身。依应身故能现化身(此牒依身门。初喻后法。空体遍常。亦性本净。故喻法身。应化无常。故喻电光。依起可知)。

由性净故能现法身。智慧清净能现应身。三昧清净能现化身(牒依因得果门。此明得果)。

此三清净是法如如。不异如如。一味如如。解脱如如。究竟如如(文有二。初摄用归性。次结不异。此初也。此三清净不离如如。故是法如如。如体不别名不异如如。一无漏故为一味如如。以离缚故名解脱如如。证实际满故名究竟如如。兴公。约三身解五种如如。如疏)。

是故诸佛体无有异(结不异也)。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说于如来是我大师。若作如是决定信者。此人即应深心解了如来之法身无有别异(劝令信解。令信解意修之方便。劝地前应决定信如来无异。地上菩萨深心解了如来无虚)。

善男子。以是义故。于诸境界不正思惟悉皆除断。即如彼法无有二相亦无分别。圣所修行(自下重更广明有二。初广前因果无异。第二如是见者下广前信解。就初分五。初于境起胜行。乃至五一切诸障下结不异。此初也。于诸境界者。明所知境。由于此境不正思惟故。见异相不能解修行。以能正思故。知无二境无邪分别。是圣所修)。

如如于彼无有二相。正修行故。如是如是。一切诸障悉皆除灭(明能断障能于彼彼见无二相。故云如如于彼。所断障多。复云如是如是。如连环而起故却牒前。庄·兴二师亦同)。

如如一切障灭。如是如是法如如如如智得最清净(明得因圆在金刚定无间道位。牒十障灭云如如一切障灭。所证如如及所得智十地位别。复云如是如是)。

如如法界正智清净。如是如是一切自在。具足摄受皆得成就(得果满在解脱道。一切自在即三身。一切德不离三身。故云具足摄受皆得成就)。

一切诸障悉皆除灭。一切诸障得清净故。是名真如正智真实之相(结无异也。以一切障灭得一切障净故。证清净如如。即此清净是名真如正智真实之相。真实之相即不二相)。

如是见者是名圣见。是则名为真实见佛(文前信解。分文为三。初令证知。二是故诸佛不明同诸佛。三然诸如来下结成见实。此初也。圣者正也。见者解也。能如所证而知之者。即是正解也)。

何以故。如实得见法真如故(征释二文其相可知)。

是故诸佛悉能普见一切如来(明同诸佛。文分为三。此初佛能普智。以见如如理圆不二故。见一切诸如来)。

何以故。声闻独觉已出三界。求真实境不能知见(二乘不了。定性二乘虽出三界。无种智故。设求实境。本智不知。后智不见也)。

如是圣人所不知见。一切凡夫皆生疑惑。颠倒分别。不能得度(凡夫不测。法·喻·合三。此法也。无姓愚夫不能得度)。

如兔浮海必不能过。所以者何。力微劣故(此喻有三。标·征·释。以无大性唯有有漏。智力征劣故。劣故所不能渡也)。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不能通达法如如故(法合也。无本智故不通。无后智故不能达也)。

然诸如来无分别心。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具足清净深智慧故。是自境界不共他故(结成见实。其文显然)。

是故诸佛如来于无量无数阿僧祇劫。不惜身命。难行苦行。方得此身最上无比。不可思义。过言说境。是妙寂静离诸怖畏(结成胜妙。其文可见)。

善男子。如是知见法真如者。无生老死。寿命无限。无有睡眠。亦无饥渴。心常在定。无有散动(下品第三大段结劝修行。文分为三。一结前信解令依行。二然诸如来下结前得果令求证。三若善男子下成前二。初中有三。此初举信解益。但能一念如是知见法真如者。当得菩提永无生老死等。为远因故必当得故。故法花云闻此经者不老不死等义。亦同此也)。

若于如来。起诤论心。是则不能见于如来(不信有损。当来不能证三身佛。亦不能依教比见如来)。

诸佛所说。皆能利益(说利劝行。初标。后释。此初标)。

能听闻者无不解脱。诸恶禽兽恶人恶鬼。不相逢值。由闻法故。果报无尽(此释得益。听经故得解脱者了因。果报无尽有是生因。余文可知)。

然诸如来无无记事。一切境界无欲知心(结前得果令求证。言无无记事者。十八不共德中无不明记无忘失念。下云四威仪中无非智摄。即智为前道故。言一切境界无欲知心者。即欲无咸也)。

生死涅槃无有异相。如来所记无不决定(三即无种种想。即无有异想也。四三世智无滞碍。即所记法无不决定)。

诸佛如来四威仪中。无非智摄(五身业智为前导故无非智摄也)。

一切诸法。无有不为。慈悲所摄。无有不为利益安乐诸众生者(结前所得大慈大悲利他功德。大悲拔苦利益。大慈与乐安乐)。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此明闻经得益劝人修学。文分为四。一闻经得益。二征。三释。四成。此明闻经)。

不堕地狱饿鬼傍生阿苏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此明得益。离于八难。初离三恶道即为三。苏罗依大乘即天收。常处天人者。离边地难。不生下贱者。即除盲聋诸根不具难。恒得近佛者。离佛前后难。听闻正法者。离世智辨宗难。常生佛国。除长寿天难。四轮摧八难。广如沼公引成实述。今闻此经但能信解具摧八难。故威力胜能除障。故非但除障。亦疾得菩提。下释成中广释)。

所以者何。由得闻此甚深法故(此征并释也。具如疏释)。

是善男子善女人。则为如来已知已记。当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前所以。已知者知名身也。已见者见色身也。言不退者有四不退。如法花疏述)。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微妙之法。一经耳者。当知是人不谤如来。不毁正法。不轻圣众(重更广成前二胜益。有三种益。此初不谤三宝益。即不坏信因)。

一切众生。未种善根令得种故。已种善根令增长成就故(增长善根也。令增初僧祇行。令长第二僧祇。令成就第三僧祇。故云令增等)。

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劝修行六波罗密多(此明令行六度。既有多益故应修行)。

尔时虚空藏菩萨。梵释四王诸天众等。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顶礼佛足(品第四大段领解持学。文分为四。一虔恭领解。二世尊我等下发愿持学。三世尊赞仰。四劝广流道。初中。初虔恭。后领解。此初也。远进菩提故从坐起各有所表。广如疏述)。

白佛言。世尊。若所在处。讲说如是金光明王微妙经典。于其国土有四种利益(领解也。有四。标·征·释·结。此初也)。

何者为四(征也)。

一者。国王众强盛无诸怨敌。离于疾病寿命延长。吉祥安乐正法兴显(此有六益。如文可知)。

二者。中宫妃后王子诸臣和悦无诤。离于谄佞王所爱重(第二臣作利益有三。其文可知。今举胜耳)。

三者。沙门婆罗门。及诸国人修行正法。无病安乐。无拄死者。于诸福田悉皆修立(国人利益有四。一修行正法。谓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修行十善。尊敬三宝。二无病不逢七难。如乐师经说。他国侵逼。自界叛逆。非时风雨。过时不雨。人众疾疫。星宿变怖。日月薄蚀。难由王军众强盛无外逼难。臣佐和悦复无谄佞无自叛难。吉祥安乐正法兴显。无非时风雨等难。三无抂死者不逢九横。广如药师经说。烦故不述。人人闻经修正行故。离彼诸恶。四修立福田。可见其文)。

四者。于三时中。四大调适。常为诸天增加守护。慈悲平等无伤害心。令诸众生归敬三宝。皆愿修习菩提之行(此明加护持经之者有五种益。如文可见)。

是为四种利益之事(结也)。

世尊。我等亦常为弘经故。随逐如是持经之人。所在住处为作利益(第二发愿持学)。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第三世尊赞仰。能行利益故赞善哉。述其经利顺正理故。重仰云如是)。

汝等应当勤心流布此妙经王。则令正法久住于世(第四劝广流通)。

金光明最胜王经梦见忏悔品第四。

(三门同前。初来意者。上之二品明所得果竟。次下五品明所修之行。分之为四。初二品明地前行。次一品明十地。次一品因为释疑令起愿行。次明护法行。以神咒力护其行法令不退故。地前行中。初一方便行。后一正起行。将希胜果必先修行。修行有二。一者断恶。二者修善。恶若未除。难修妙行。故六门陀罗尼经云。我之所有众魔之业若未先悔。终不发心缘无上觉。故所有罪先须悔灭。亦如四正断中。初二断恶。后二修善。是故将修妙行。先教忏悔。欲为灭业障之先非故此品来。又有三意。烦故不述。二释名者。梵云飒拏达利舍拏阿钵底提舍那。飒拏此云梦。达利舍拏此云见。阿钵底此云罪。提舍那此云说。人有所犯。须向他说。罪即得除。故云说罪。而言忏悔者。顺古人翻。非为正说。正应云梦见说罪品。梦之见众之说。梦者是总。见者是别。以别属总云梦见说罪品。三释难者。问。妙幢闻经未了。何故中间还家。梦闻鼓音后诣佛陈耶。答。因本善缘逼使还家。若当身在众中不睡。梦如何起。问。妙幢身当在坐。何不直示悔方。要待归寝梦中方现金鼓教悔。答。时众宜闻说梦方始发其忏端。复为妙幢宿缘闻已殷心忏悔。如是问答广如疏述。然此品中大文分四。一妙幢梦闻忏悔得益。二诣佛陈说觉悟于余。三世尊赞利示其所以。四大众闻说皆愿奉行)

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闻妙法已。欢喜踊跃。一心思惟还至本处(第一妙幢梦闻忏悔得益分二。初闻法心欢思惟而去。次夜梦金鼓说鼓说忏悔音。初即经家叙。后得梦。此即初也)。

于夜梦中。见大金鼓。光明晃耀。犹如日轮(梦鼓说忏。于中有四。一梦见金鼓。二目睹三宝。三闻鼓说法。四闻已念持。此即初也)。

于此光中。得见十方无量诸佛。于宝树下坐琉璃坐。无量百千大众围绕而为说法(目睹三宝)。

见一婆罗门。桴击金鼓。出大音声。声中演说微妙伽他明忏悔法(闻鼓说法)。

妙幢闻已。皆悉忆持系念而住(闻已念持)。

至天晓已与无量百千大众围绕。持诸供具出王舍城。诣鹫峰山。至世尊所。礼佛足已布设香华。右绕三匝退坐一面(诣佛陈说有二。此初诣佛也)。

合掌恭敬瞻仰尊颜(此正陈说有二。初请陈。后正说)。

白佛言。世尊。我于梦中见婆罗门以手执桴。击妙金鼓。出大音声。声中演说微妙伽他明忏悔法。我皆忆持(请说有二。初陈梦见闻。后请许宣说。此即初也)。

唯愿世尊。降大慈悲。听我所说(请许宣说)。

即于佛前。而说颂曰。

我于昨夜中。梦见大金鼓。其形极微妙。周遍有金光。犹如盛日轮。光明皆普耀。充满十方界。咸见于诸佛。在于宝树下。各处琉璃坐。无量百千众。恭敬而围绕。有一婆罗门。以杖击金鼓。于其鼓声内。说此妙伽他。

(正说。初经家序。后正陈说。总有一百五十六行。于中初四行。五字成句。四句为一颂。即成四颂。次有二十二行。七字成句。合十一颂。次有三十八颂。五字成句。即现在十方界下是。次九十二行。七字为句。合有四十六颂。然西国作颂之法。如疏广述。总有九十九颂。分之为二。初四颂略标闻见。后九十五颂广陈所闻。初中分三。初一句梦时。次二行三句标所见。后一颂标所闻。所见之中。六句见鼓。三句见佛。二句见僧。六句见鼓中。梦金鼓者。表将闻佛说悔音。以可宝重故。如日轮者。表能诠教除不善闇故。光明普耀者。表怨亲等救故。次有一行颂标闻法也。婆罗门者。表能感机也。以杖击者。表闻法者。以善根杖击佛能诠教鼓故。此等之文各有所表。广如疏述)

金光明鼓出妙声。遍至三千大千界(下广陈所闻有九十五颂。大分为二。初十一颂总标胜利。次八十四颂有别明胜利。初总标中复分为三。初半颂标鼓胜音。次七颂半标别胜利。后三颂标下胜因。此初也)。

能灭三途极重罪。及以人中诸苦厄。由此金鼓声威力。永灭一切烦恼障。断除怖畏令安隐。譬如自在牟尼尊(此一颂半明离苦中。初半颂离苦果。次一颂离苦因。上中品恶业招二途报。故云极重罪。下品恶业招人中苦。即爱别离老病死等。离苦因中。三句离因。一句举喻。喻有两义。一喻众生得灭苦因。二喻金鼓灭众生苦)。

佛于生死大海中。积行修成一切智。能令众生觉品具。究竟咸归功德海(赞佛有二。初半颂赞自利德。后半赞利他德。觉品具者。令修因满也。归功德海者。令得果圆也)。

由此金鼓出妙声。普令闻者获梵响。证得无上菩提果。常转清净妙法轮(明得乐也。初一颂得自利乐。后一颂得利他乐。此初也。有三。一令得梵音。二证菩提。三得涅槃)。

住寿不可思议劫。随机说法利群生。能断烦恼众苦流。贪瞋痴等皆除灭(明得利他乐有三。一为众生住寿。二为说法。三断烦恼。苦流即惑业苦)。

若有众生处恶趣。大火猛焰周遍身。若得闻是妙鼓音。即能离苦归依佛(此一颂标有罪闻法忏悔离苦)。

皆得成就宿命智。能忆过去百千生。悉皆正念牟尼尊。得闻如来甚深教。由闻金鼓胜妙音。常得亲近于诸佛。悉能舍离诸恶业。纯修清净诸善品(此标得乐分六。初半颂得宿命智。次一句得正念。次一句闻法。次二句近佛。次一句离恶。次一句修善)。

一切天人有情类。殷重至诚祈愿者。得闻金鼓妙音声。能令所求皆满足(此一颂标祈愿遂心)。

众生堕在无间狱。猛火炎炽苦焚身。无有救护处轮回。闻者能令苦除灭(此一颂标得离苦。初半颂离无间苦。后半颂通离诸处苦)。

人天饿鬼傍生中。所有现受诸苦难。得闻金鼓发妙响。皆蒙离苦得解脱(此一颂标得安乐。初半标所离苦。后半辨得乐也)。

现在十方界。常住两足尊。愿以大悲心。

哀愍忆念我。众生无归依。亦无有救护。

为如是等类。能作大归依(自下八十四颂别明胜利。分之为四。初二十五颂。第一复次明忏愿等。次唯愿十方佛下十三颂。第二复次明忏悔愿等。次七言颂下四十三颂。第三复次明忏愿。次若有男子及女人下四颂明胜劝修。然三复次中。初复次多忏烦恼障。第二复次多忏业障。第三复次多忏报障。然忏悔体具足。应以善悔及所起三业为性。初复次中有三。初二颂请求加护述正归依。次十四颂明忏悔。后九颂明发愿。初中分四。初二句举所归投。次二句请垂悲念。次二句申无救护。次二句请作归依。人天二足于余为胜。佛于二足更复为尊。哀其有苦愍其无乐故云哀愍。余文可知也)。

我先所作罪。极重诸恶业。今对十力前。

至心皆忏悔(下十四颂明忏悔分三。初一颂标。次十二颂辨。后一颂结。此标也。罪者毁责过失之名。通论三业悉忏之皆)。

我不信诸佛。亦不敬尊亲。不务修众善。

常造诸恶业(自下别辨为十二。此初一颂明忏不信无惭等所造恶业。不敬者。即不祟贤。不力修众善者。即不重善)。

或自恃尊高。种姓及财位。盛年行放逸。

常造诸恶业(第二颂忏由憍慢等造恶业罪。一恃德望尊高。二恃种姓贵胜。三恃多时。四恃官位。五恃盛年及长命无病。自举陵他。即因慢造恶。复行放逸。不能防修故造诸恶业)。

心恒起邪念。口陈于恶言。不见于过罪。

常造诸恶业(第三颂忏心口二业所有之恶)。

恒作愚夫行。无明闇覆心。随顺不善友。

常造诸恶业(第四颂忏由痴造恶)。

或因诸戏乐。或复怀忧恼。为贪瞋所缠。

故我造诸恶(第五颂忏因贪瞋造恶。戏乐即贪。忧恼即瞋。上二即种子。缠即现行。或八缠等举二摄余六)。

亲近不善人。及由悭嫉意。贫穷行谄诳。

故我造诸恶(第六颂忏由近恶友及小随造恶。蓄吝称悭。妒妄称嫉。为罔罥于佛大买他曲顺彼意称谄。心怀异谋矫现有德称诳)。

虽不乐众过。由有怖畏故。及不得自在。

故我造诸恶(第七颂忏由怖畏造恶。意虽不乐造过。由怖命财难等救造恶业。或处卑贱被他驱逼不得自在。故造恶业罪)。

或为躁动心。或因瞋恚恨。及以饥渴恼。

故我造诸恶(第八颂忏由本随惑造恶。又为饥渴所恼故造恶业)。

由饮食衣服。及贪爱女人。烦恼火所烧。

故我造诸恶(第九颂忏由食等造恶)。

于佛法僧众。不生恭敬心。作如是众罪。

我今悉忏悔。于独觉菩萨。亦无恭敬心。

作如是众罪。我今悉忏悔(此二颂第十忏由不敬三宝故造诸恶)。

无知谤正法。不孝于父母。作如是众罪。

我今悉忏悔(第十一忏由五逆所造恶业。言五逆者。依大乘经所说五逆。萨遮尼[卓*乚]子经说。一不得破塔坏寺焚烧经像。及用盗三宝财物。二谤三乘法。言非圣教。障碍留难隐蔽覆藏。三于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无戒持戒破戒。打骂诃责说过禁闭。还俗驱使责调断命。四不得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五不得谤无因果。长夜常行十不善业。今此谤法即第二逆。不孝父母即第四逆)。

由愚痴憍慢。及以贪瞋力。作如是众罪。

我今悉忏悔(第十二忏由三不善根所造之恶)。

我于十方界。供养无数佛。当愿拔众生。

令离诸苦难。愿一切有情。皆令住十地。

智圆满已。成佛导群迷(自下九颂发愿。愿以后得智或欲胜解为愿自性。既礼敬陈彰亦及所起三业为体。于中分四。此初二颂利生。一颂愿令离苦。一颂愿令得乐)。

我为诸众生。苦行百千劫。以大智慧力。

皆令出苦海。我为诸含识。演说甚深经。

最胜全光明。能除诸恶业(此二颂愿起行。一颂修愿福智。一颂明说正法)。

若人百千劫。造诸极重罪。暂时能发露。

众恶尽消除。依此金光明。作如是忏悔。

由此能速尽。一切诸苦业。胜定百千种。

不思议总持。根力觉道支。修习常无倦(此三颂愿他修行。初二愿劝他灭恶。后一愿劝他修善)。

我当至十地。具足珍宝处。圆满佛功德。

济度生死流。我于诸佛海。甚深功德藏。

妙智难思议。皆令得具足(此二颂愿自果满。初颂愿因满利生。后颂愿果圆自具。其文可见)。

唯愿十方佛。观察护念我。皆以大悲心。

哀受我忏悔(下有十三颂。第二复次多忏业障。文分为回。初十颂明忏悔。次一颂明随喜。次一颂明发愿。后一颂明回向。忏悔中分三。此初一颂请护述依)。

我于多劫中。所造诸恶业。由此生苦恼。

哀愍愿消除(次八颂正明忏悔。复分为四。此初一颂总标忏悔)。

我造诸恶业。常生忧恼心。于四威仪中。

曾无欢乐想(此一颂述己忧深)。

诸佛具大悲。能除众生怖。愿受我忏悔。

令得离忧苦(乞愿容悔)。

我有烦恼障。及以诸报业。愿以大悲水。

洗濯令清净(次下五颂愿忏令除。复分为四。此初一颂愿忏灭三障。佛以大悲灭三障火。复除罪垢。故喻如水)。

我先作诸罪。及现造恶业。至心皆发露。

咸愿得蠲除。未来诸恶业。防护令不起。

设令有违者。终不敢覆藏(此二颂愿忏三世罪。蠲亦除也。已作之罪令除灭。未作之恶令不起)。

身三语四种。意业复有三。系缚诸有情。

无始恒相续。由斯三种行。造作十恶业。

如是众多罪。我今皆忏悔(次二颂愿忏三业罪。即同十住毗婆沙云。三三合九种从三烦恼。言合九种者。即前三业及三世并三报业。谓顺生·现·后受业。合之为九。今者加三障除三报业。此经据总。彼论约受有别。故俱成九各不相违。此皆从贪瞋痴起。云从三烦恼起。若能增上忏悔一切罪皆除。故涅槃云。若入我法则无决定业)。

我告诸恶业。苦报当自受。今于诸佛前。

至诚皆忏悔(此一颂属自结忏)。

于此赡部洲。及他方世界。所有诸善业。

今我皆随喜(自下第二复次中。第二随喜。随者顺也。喜者庆悦。即以信·欲·胜解三法为体。亦云喜即不嫉善根故喜无量。以不嫉为体。此释为正。因随生喜。或亦随亦喜故名为随喜)。

愿离十恶业。修行十善道。安住十地中。

常见十方佛(第三发愿)

我以身语意。所修福智业。愿以此善根。

速成无上慧(此明回向。以后智为体。亦解。发愿)。

我今亲对十力前。发露众多苦难事(自下三十二颂是第三复次广明忏愿。多忏报障。文分为五。初四颂悔过。次十一叹佛功德。次二十五颂发愿。次一颂随喜。次一颂回向。初忏悔中文复分三。此初半颂归诚总标)。

凡愚迷惑三有难。恒造极重恶业难。我所积集欲邪难。常起贪爱流转难。于此世间耽着难。一切愚夫烦恼难。狂心散动颠倒难。及以亲近恶友难。于生死中贪染难。瞋疾闇钝造罪难。生八无暇恶处难。未曾积集功德难(此三颂明别悔诸难。三颂十二句。一句为一难。一不了苦果难。二恒造恶业难。三计我集邪难。四由贪流转难。五世乐耽着难。六愚夫起惑难。七散乱起倒难。八恶友所摄难。九生死染着难。十三毒造罪难。十一无暇恶报难。十二未殖善因难。此意由恶业故生无暇。由不修善起过罪)。

我今皆于最胜前。忏悔无边罪恶业(此后半颂结悔诸过)。

我今归依诸善逝。我礼德海无上尊。如大金山照十方。唯愿慈悲哀摄受(下十一颂叹佛功德。文分为三。初一颂总标归礼赞。次五颂随分见德赞。后五颂显德无穷赞。此即初也)。

身色金光净无垢。目如清净绀琉璃。吉祥威德名称尊。大悲慧日除众闇(此随分见德赞。赞十三种德。此中有四。初一句身光德。次一句目净德。次一句名闻德。次一句破闇德)。

佛日光明常普遍。善净无垢离诸尘。牟尼月照极清凉。能除众生烦恼热(此有二德。初半颂遍知离染德。次半颂令证涅槃德)。

三十二相遍庄严。八十随好皆圆满。福德难思无与等。如日流光照世间(此有三德。初一句三十二相德。次一句八十随好德。次半颂成就有情德)。

色如琉璃净无垢。犹如满月处虚空。妙颇梨网映全躯。种种光明以严饰(此有二德。初半颂随感应现德。次半颂赞焰网庄严德)。

于生死苦暴流内。老病忧愁水所漂。如是苦海难堪忍。佛日舒光令永竭(此一颂赞断他生死德。言暴流者者有四。谓欲·见·有·无明暴流也)。

我今稽首一切智。三千世界希有尊。光明晃耀紫金身。种种妙好皆严饰(下五颂显德无穷分二。此一颂归礼总赞)。

如大海水量难知。大地微尘不可数。如妙高山叵称量。亦如虚空无有际(此一颂赞过喻分。德有四。一德深如海。二德众如尘。三德高如山。四德广如空)。

诸佛功德亦如是。一切有情不能知。于无量劫谛思惟。无有能知德海岸(此一颂赞过情计分)。

尽此大地诸山岳。折如微尘能等知。毛端渧海尚可量。佛之功德无能数(此一颂赞过算分德)。

一切有情皆共赞。世尊名称诸功德。清净相好妙庄严。不可称量知分齐(此一颂赞过说分德)。

我之所有众善业。愿得速成无上尊(自下二十五颂发愿分二。初五颂自他利愿。后二十颂唯利他愿。初中亦二。初三颂求果愿。后二颂求因愿。初中亦二。此半颂求果自利愿)。

广说正法利群生。悉令解脱于众苦(自下二颂半求果利他愿。于中此半颂愿得择灭之果也)。

降伏大力魔军众。当转无上正法轮(此半颂愿令降天魔)。

久住劫数难思议。充足众生甘露味(此半颂愿令得涅槃)。

犹如过去诸最胜。六波罗密皆圆满(此半颂愿令修六度)。

灭诸贪欲及瞋痴。降伏烦恼除众苦(此半颂愿令除六障)。

愿我常得宿命智。能忆过去百千生(自下二颂因求愿略有四愿。此半颂求宿命智愿)。

亦常忆念牟尼尊。得闻诸佛甚深法(此半颂求六念愿。此中且举念佛念法)。

愿我以斯诸善业。奉事无边最胜尊(此半颂求善友愿)。

远离一切不善因。恒得修行真妙法(此半颂求离恶修善愿)。

一切世界诸众生。悉皆离苦得安乐。所有诸根不具足。令彼身根皆圆满(自下二十颂明唯利他有二。初十六颂愿他得世果。次四颂愿他得出世果。初中有二。初十四颂愿得现在果。后二颂令得未来果。现在果有二。初七颂愿令离苦。后七颂愿令得乐。初中有三。此初一颂总标拔苦)。

若有众生遭病苦。身形羸瘦无所依。咸令病苦得消除。诸根色力皆充满(自下五颂半别明离苦有五。此即第二颂拔诸疾病苦)。

若犯王法当刑戮。众苦逼迫生忧恼。彼受如斯极苦时。无有归依能救护(下三颂第二拔刑罚苦有二。此初一颂标有苦无救护者)。

若受鞭仗枷销系。种种苦具切其身。无量百千忧恼时。逼迫身心无暂乐。皆令得免于系缚。及以鞭杖苦楚事(下二颂愿为断除。于中此初一颂半令离枷锁等苦)。

将临刑者得命全。众苦皆令永除尽(此一颂令离残害断命之苦)。

若有众生饥渴逼。令得种种殊胜味(此半颂令离饥渴苦)。

盲者得视聋者闻。跛者能行哑能语(第四令离不具诸根)。

贫穷众生获宝藏。仓库盈溢无所乏(第五令离贫穷之苦)。

皆令得受上妙乐。无一众生受乐苦(此半颂结令离苦)。

一切人天皆乐见。容仪温雅甚端严(自下七颂愿令他得乐有十二。此半颂令得人天敬爱乐也)。

悉皆现受无量乐。受用丰饶福德具(此半颂令得丰诸弥玩乐)。

随彼众生念伎乐。众妙音声皆现前(此半颂令得伎乐随念乐)。

念水即现清凉池。金色莲华泛其上(此半颂得池沼随心乐)。

随彼众生心所念。饮食衣服及床敷(此半颂令得四事随念乐)。

金银珍宝妙琉璃。璎珞庄严皆具足(此半颂令得七宝严具乐)。

勿令众生闻恶响。亦复不见有相违(此半颂令得美名和穆乐)。

所受容貌悉瑞严。各各慈心相爱乐(此半颂令得端严慈爱乐)。

世间资生诸乐具。随心念时皆满足(此半颂令得资什随心乐)。

所得珍财无吝惜。分布施与诸众生(此半颂令得无贪乐施乐)。

烧香末香及涂香。众妙杂华非一色。每日三时从树堕。随心受用生欢喜(此一颂令得香花随意乐)。

普愿众生咸供养。十方一切最胜尊。三乘清净妙法门。菩萨独觉声闻众(此一颂令得供养三宝乐)。

常愿勿处于卑贱。不堕无暇八难中(自下二颂愿他得未来果有五。此初半颂令得不生八难中)。

生在有瑕人中尊。恒得亲承十方佛(此半颂令得常遇世尊乐)。

愿得常生富贵家。财宝仓库皆盈满(此半颂令得常生富贵乐)。

颜貌名称无与等。寿命延长经劫数(上一句令得形妙名闻乐。下一句令得寿命延长乐)。

悉愿女人变为男。勇健聪明多智慧(自下四颂愿令他得出世果有六。此初半颂令得勇聪慧乐)。

一切常行菩萨道。勤修六度到彼岸(此半颂令得常行觉品乐)。

常见十方无量佛。宝王树下而安处(此半颂令得见佛出现乐)。

处妙琉璃师子坐。恒得亲承转法轮(此半颂令得亲承演法乐)。

若于过去及现在。轮回三有造诸业。能招可厌不善趣。愿得消灭永无余(此有二乐。此初令他得除自苦乐)。

一切众生于有海。生死罥网坚牢缚。愿以智剑为断除。离苦速证菩提处(此一颂令他得除生死乐)。

众生于此赡部内。或于他方世界中。所作种种胜福因。我今皆悉生随喜(此一颂是第三广忏愿中第三随喜)。

以此随喜福德事。及身语意造众善。愿此胜业常增长。速证无上大菩提(此一颂第四回向即是回向方便也)。

所有礼赞佛功德。深心清净无瑕秽。回向发愿福无边。当超恶趣六十劫(自下四颂大段第二别明胜中。第四明胜劝修有五。此初一颂明修前业能越恶趣)。

若有男子及女人。婆罗门等诸胜族。合掌一心赞叹佛。生生常忆宿世事(此一颂明修前业能得宿命)。

诸根清净身圆满。殊胜功德皆成就(此半颂得胜身福满)。

愿于未来所生处。常得人天共瞻仰(此半颂得天人敬仰)。

非于一佛十佛所。修诸善根今得闻。百千佛所种善根。方得闻斯忏悔法(明得闻此法即供养多佛。此意明但得听闻尚供多佛。况能闻已而更修行。是以勤可修习也)。

尔时世尊闻此说已赞妙幢菩萨言。善哉善哉(自下品第三大段世尊赞仰。文分为三。此初赞也)。

善男子。如汝所梦金鼓出声。赞叹如来真实功德。并忏悔法。若有闻者。获福甚多。广利有情灭除罪障(次仰也。恐人不信前妙幢说故佛为仰)。

汝今应知此之胜业。皆是过去赞叹发愿宿习因缘。及由诸佛威力加护。此之因缘当为汝说(后许说梦因。即下莲花喻赞品是)。

时诸大众闻是法已。咸皆欢喜信受奉行(品第四大段大众喜行也)。

金光明最胜王经注释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