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经笺注
无锡 丁福保仲祜 笺注
观世音经笺注序
学佛第一须正知正见。经云:「因地不正,果招迂曲。」盖初发心者非真具正知正见,鲜有不堕入魔途者。丁君仲祜所著观音经注,处处以经文证明,令读者晓然于我佛意趣之所在。非无数劫来深种善根,曷克臻此。末法时代,魔说盛行,以余所见近人言佛法之书,大都视为一种哲学,任意解释,去我佛本旨甚远。学佛而招魔果,此真如来所谓可怜悯者已。丁君能本此旨,取坊间流通之经典,悉加以解释,使读者发生正知正见,勿为邪说所迷,其功不在天台贤首诸大师下。余以世障业重,堕落政海,三十年前所发宏教誓愿,至今未能践履。读丁君此书,不禁感愧交集,涕下如縻。爰书此以坚读者之信,而忏吾夙昔之愆。倘亦佛菩萨所许欤!
戊午四月下旬 孙毓筠
笺经杂记(五)
余少读晋书,至百十五卷,有徐义者,为慕容永所获。械埋其足,将杀之,义诵观世音经,至夜中,土开械脱,于重禁之中,若有人导之者,遂奔杨佺期。佺期以为洛阳令。(见载记第十五符丕载记)余之知有观世音经,始于此。遂购求观世音经,历数年不可得。后读法苑珠林卷十七,载诵念观世音经之灵异,凡十余则,所引皆唐以前书也。求诵观世音经之念愈切,然求之仍不可得。
去岁阅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佛经部纪事,载诵念观世音经之灵异,多至不可胜纪,所引皆有名之书,非荒诞不经之说也。余因此函托各处友人买观世音经,久之仍不可得。
后读明人所编大藏一览,至第四卷,有观音经偈,此偈即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余疑法华经中之普门品即观世音经也。然无他种确证,不敢信。后阅法华传记,始知有河西王,名沮渠蒙逊者,归命正法,而兼有疾,以告伊波勤菩萨。菩萨谓观世音于此土有缘,乃命诵法华经中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病即除。由是普门品别行于河西,名曰观世音经,省曰观音经。数年积疑,一旦豁然。亟取法华经普门品重读之,知此经珠沉玉锢者久矣。乃为之详考其字句征验,出于某经某书。穷日夜力,屏他务,为之笺注。二旬始脱稿。使孤行于世,以便世之欲读是经而未得者,庶几不失早岁求读是经之初衷也。
考法华经共有三译本,最初者为晋永康中竺法护者译,名正法华经,其次为东晋隆安中姚秦鸠摩罗什译,名妙法莲华经。其三为隋阇那笈多译,名与秦译同。今所最通行者为秦译本,然隋译本与秦译本亦互有详略。即以普门品言之,晋秦二译本,其后半皆无五言之长偈,此偈惟隋译有之。今通行之秦译本,后人已将隋译之偈补入。惜未注明耳。今此经后之五言长偈,盖隋译也。
颜之推谓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校讎如此,何况注经。吾之发愿注经,颇欲效法李善。善之注文选,如头陀寺碑一篇,三藏十二部,如瓶泻水。观音经正文仅二千六百余字,其注皆饾饤,拾取类书谰语,虽多亦奚以为,曾足当头陀寺碑注之九牛一毛乎!注毕,为之怃然者久之。
此经文句虽极浅显,而效用已同密语,作真言宗之陀罗尼读可也。读之久久,其福德不可思议,其果报亦不可思议。谓余不信,试读观世音经灵异记。
客有问余者曰:「观世音菩萨,其本身为男子乎?抑妇人乎?」
答之曰:元大德丙午岁,赵魏公管夫人书刊观世音菩萨传略,谓菩萨为妙庄王第三女,名妙善。盖元僧所述也。然元僧亦有所本。考编年通论十,南山道宣律师,尝问天神,观音大师缘起。天神对曰:「往昔过去劫,有主曰庄严,夫人曰宝应,生三女,长曰妙颜,仲曰妙音,季曰妙善乃至现千手千眼圣像。」按妙善公主,即后之观世音也。从容录四,尝见一说:「大悲昔为妙善公主,乃天神为宣律师说。」又考北齐书徐之才传云:「武成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身长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是女身也。隋书北史,王劭传并云:「隋文皇孤独皇后秘记,言是妙善菩萨,即妙庄第三女妙善。」故秘记以之比况皇后,是隋时已有此言,亦女身也。法苑珠林云:「齐建元元年,彭子乔系狱,诵观世音经,有鹤下至子乔边时,复觉为美丽人,子乔双械自脱。」是亦女身也。唐太宗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是观音亦女身也。北梦琐言,唐懿宗丧同昌公主,见左军观音像,陷地四尺,左右言陛下中国之天子,菩萨即边土之道人,意指公主为观音示身,亦是女身。夷坚志丙集:董性之母,癸集许洄妻,见观世音皆妇人。以上各说,皆以观世音为为女身也。
秦译维摩诘所说经,不二法门品,有不眴菩萨,菩萨即观音也。梁昙无忏,译悲华经云:「过去散提岚界,善持劫中时,有佛出,名曰宝藏。有转轮王,名无量净。第一太子名曰不眴,发菩提心:众生念我,天耳天眼闻见,不免苦者,我终不成无上菩提。宝藏佛言: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故今字汝为观世音。」刘宋昙谟竭译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云:「昔于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之中,无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化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观世音。右名宝尚,即是得大势。观世音为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得大势为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据此二经,观世音菩萨出世,不作女身。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今塑画观音像,无不作妇人者,盖菩萨相端靓妍丽,文殊普贤悉尔,不特观世音也。至冠饰以妇人之服则前此未闻。」考宣和画谱,唐宋名手写观音像极多,俱不云妇人服。李廌董攸画跋,所载诸观音像亦然。则妇人之像,当自近代始。盖因大士有化身之说,而闺阁多崇奉者,展转流传,遂至称皆为伪。若塑像势不能久,前代无从证订。然太平广记载一仕宦妻为神摄,因作观音像。其妻寻梦一僧,救之得苏。则唐以前塑像,固不作妇人也。
又曰:晋义熙十一年,太原郭宣蜀郡文处茂,先与梁州刺史杨收敬为友。收敬有罪下狱,宣与处茂同被桎梏。念观世音,十日后,夜梦一菩萨慰谕之,告以大命无忧。俄而锁械自脱。又宋张兴妻系狱,昼夜念观世音经。十日许,夜梦一沙门,以足蹑之曰:「咄咄可起。」妻即惊起。钳锁桎梏俱解。然闭户警防,无由得出,乃却自械。又梦向沙门曰:「锁已开矣!」妻遂驰出。又王球在狱,至心念观音,夜梦升高座见一沙门,以一卷经与之,题名光明,又见一车轮。沙门曰:「此五道门也。」既觉,锁皆断脱。又苻秦毕览东平人,少奉法,随慕容垂北征。没虏,单马逃窜,虏骑追将及,览至心诵念观世音,既得脱免。入山迷惑失道,又专心持念,中夜见一道人,法服持锡,示以途径,安然至家。又晋兴宁中沙门法义得病,惟归诚观世音,如此数日,昼眠,梦见一道人来,侯其病因为治之。刳出肠胃,洗涤毕,还纳之。梦觉,众患豁然。经云:「或现沙门梵志之象。」意者义公梦其是乎?又东魏孙敬德亦梦沙门,令念观音经,临刑刀折为三。此类甚众,竟无一梦见妇人者,当时像可推矣。以上各说皆以观世音为男子也。
余以为管夫人所云之妙善,乃观音之前生,其本身则男子耳。人有见其为女形者,皆菩萨之化身也。故楞严经第六云:「观世音尊者白佛言: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我于彼前,见比邱尼身、女王身、国王夫人身、命妇身、大家童女身,而为说法。」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佛言观世音见比邱尼身、优婆夷身、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引停水经云:「观世音菩萨,有五百身在此阎浮地,示同凡品,教化众生。弥勒菩萨,亦有五百身,在阎浮地,种种示现,利益众生。」此皆观音化身之确证也。
客问:「观音有千手千眼,及十一面、二面四手、四面八手等,愿问其略。」
答曰: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菩萨言昔千光王静住如来为我说咒,我于是时始住初地超第八地,乃至身生千手千眼。」其言神幻,无由指实。周有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唐有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不空译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菩提流志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智通译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大悲心陀罗尼经,不空译金刚顶瑜珈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楞伽经卷六至云现八万四千烁迦罗首母陀罗臂清净宝目。按梁书扶南传云:「俗事天神以铜为像,二面者四手,四面者八手,手各有所持或小儿或鸟兽,或日月。」梁时扶南多进佛说,此天神即观世音。观世音本慈氏教也,宋胡寅龙王山慈云寺佛殿记云:「湘潭隐山大禅寺,尝有住僧创意徙佛右庑,改殿为阁,刻木像高三丈,为千手观世音。」
客问白衣观音之大略。
答曰:白衣者清净,观世音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云:「若造像观音,坐华屋,著五色衣,胡跪合掌,面向佛看,听佛说法。下作毗陀,天女互跪坐,手奉花冠,著白衣,上向菩萨。」佛说大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菩萨受记品云:「观自在菩萨,从右目瞳放光,流出妙女,礼观自在持青莲花,瞻仰而住。」此即白衣及童子拜观音之所由起。咸淳临安志云:「晋天福四年,得奇木刻观音大士像。钱忠懿王,梦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悟,即其地建天竺看经院。」白衣本毗天陀女,而俗人名为白衣观音。洪皓松漠纪闻云:「长白山盖为白衣观音所居。」则其说始五季。
客问普陀落伽山观音之大略。
答曰:宁波府志云:「东海梅岑山,即普陀落伽山,上有宝陀寺。唐时日本僧慧谔,留五台观音瑞像于此。」宋郭象睽车志云:「绍兴时,四明巨商,泛海十余日,抵一山,饭僧,得丹竹一茎。前至一国,有老叟见其竹曰:『补陀落伽山观音座后旃檀林紫竹也。』后遂于此立刹,亦谓之南海。」此外又有补陀落伽山三处:一在额纳特珂克海中,一在西藏今布达拉山,一在广东南海。宋丁谓朱崖诗云:「且作观音菩萨看,海边孤绝宝陀山。」由隋唐西僧,多从此道归中国也。
客问鱼篮观音之大略。
答曰:鱼篮观音,则由俗人伪传。佛说七月十五日,救面然饿鬼。面然者,观音变相。以附目连盂兰盆经,盂兰盆者,正言盂兰婆那,言救饿如解倒悬。而俗伪鱼篮观音,感应传言:「唐元和十二年,出陕右金沙滩美女子持篮卖鱼,即锁骨菩萨。」唐阿谛瞿多译佛说陀罗尼集经,有观世音部,有马头观世音菩萨法印咒品。宋僧寿涯题鱼篮观音,至云马郎纳败,还尽几多菩萨债。此大妄也。
又有所谓三十三观音者,如杨柳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观音、游戏观音、白衣观音、莲卧观音、泷见观音、施药观音、鱼篮观音、德王观音、水月观音、一叶观音、青颈观音、威德观音、延命观音、众宝观音、岩户观音、能静观音、阿耨观音、阿么提观音、叶衣观音、琉璃观音、多罗尊观音、蛤蜊观音、六时观音、普慈观音、马郎妇观音、合掌观音、一如观音、不二观音、持莲观音、洒水观音是也。
观世音经灵异记
无锡 丁福保仲祜 编纂
(通州张季直先生,祷于观音大士而得嗣,又手写观世音经及造观世音像以报佛恩,因撰狼山观音造像记以记其事,谨录下方,以谂爱读观世音经者。)
江淮男子张謇,昔年四十,未有嗣胤。先室徐夫人既为置簉,又师古禖祀,岁二三月必斋祓祷于狼山之观音岩,祈必有报。命祝,若曰:报佛恩者,写经造像。前清光绪二十六年正月,謇年四十有六,举男子子。前夕,先室梦媪绷儿授之曰:「以乞女欢喜承受。」媪失而寤。周晬,謇写观世音经一卷,装送岩寺,畀僧藏仒。造像未暇,而先室奄化。顾佛恩未报,信心未沫。明年癸丑,儿子十六,及成人之岁矣。乃造观世音菩萨象一躯,位岩之巅,覆以铁亭,扆以竹柏,敬系以铭,用敷崇感。铭曰:
狄禖降鳦,尼祷征麟。山川溯古,孕琦育渟。自佛出世,道弥大垠。有山之秀,有佛之神。(其一)
江海天关,狼为砥柱。南望伽陀,纵苇可渡。大士声闻,潮音处处。白衣翩跹,或尝锡驻。(其二)
佛无住相,而通他心。释戚佑善,慈悲所任。瞿息决圣,陵诞来昙。爰通灵贶,爰荷深恩。(其三)
律律者岩,百尺崒起。平满有相,临虚而示。林翠西翼,海赮东被。肸蚃赞声,恒沙世纪。(其四)
民国元年十二月
(古今图书集成佛经部纪事,载谓观音经之灵异颇伙,余绞半录入经文下之笺注内,以少半附录下方,为读此经者之劝焉。)
梁书刘霁传。霁母明氏寝疾,霁年已五十,夜不解带者七旬诵观世音经,数至万遍。夜因感梦见一僧,谓曰:「夫人算尽,君精诚笃至,当相为申延。」后六十余日乃亡。
法华持验。隋益州招提寺释慧恭,与同学僧慧远结契。后游荆扬访道而归,契阔三十年,夜话次,远语如流,师默无所对。远曰:「仁者无所得耶?」师曰:「性闇无解。」远曰:「何不诵一经乎?」师曰:「惟诵法华普门品一卷,当为诵之,但至心听。」乃结坛升高座,始发声唱经题,觉有香气;久之,闻天乐振空,雨花零乱,经久方歇。远敬礼谢之。
观音持验。宋张纯孝,有孙五岁,不能行。或告之曰:「顷淮甸间一农夫,病腿足甚久,但日持观世音名号不辍,遂感观音示现,因留四句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农夫诵偈满百日,痼病顿愈。」孝纯遂教其孙及乳母,斋戒持诵。三月而步武如常儿。患腿足者,诵之皆验。
观音持验。元陶氏十六娘,常熟徐村人。年二十六,寡居无子,愿生净土,恒视念观音普门品。忽梦白衣人手挈白莲花一朵,与食之。觉后,心神颇异。嗣装一小阁西向,诵弥陀经。念佛甫三年,见佛现光明,经函上有火团如弹子大,氏恐烧经,手扑之,乃得舍利一颗。终时化佛来迎,别众而去。
观音持验。明温州医僧法程,字无枉。少瞽,百端治之,不愈。但昼夜诵观世音名号,如是十五年,梦中闻菩萨呼之使前,若有物系其足,不可动。菩萨叹曰:「汝前世为炙师误损人眼,今生当受此报。吾怜汝诚心,当使衣食丰足。」遂探怀中掬宝珠满手,与之。既寤,医道大行,衣钵甚富,后享高寿。
观音持验。明崇祯戊寅,扬州僧垂髻北游,道经宿迁,偶患胁痛,四医不能治,展转号呼,不饮食者三十余日。一晚,友人谓曰:「汝平日讲演经论,每劝人称念观世音可以救苦。今染此笃疾,何不归命大悲,以求自度?」髻昏愦间,闻言有省,急命具香烛,高声持观世音不绝口。至四更,声忽寂然,惊谓气绝矣。启明视之,髻正鼾睡。午后忽呼曰:「我饥甚,速为具饭。」食毕,即能起行。众惊问:「何能得愈?」髻曰:「我初称名时,痛如刀割。久之,空中忽现祥云,见观音以瓶中甘露,灌我顶门,清凉沁骨,汗流如水,因而熟寐,已霍然矣。」众咸合掌赞叹,菩萨之应如是。
(余见图书集成中所引法苑珠林,尚多漏略,因将法苑珠林第十七卷观音部,凡图书集成及笺注所未引者,补录如下。)
秦毕览,东平人也。少奉法,随慕容垂北征没虏。单马逃窜,虏追骑将及,览至心诵念观世音,既得免脱。因入深山,迷惑失道,又专心归念,中夜见一道人,法服持锡,示以途径,遂得还路,安隐至家。
晋始宁山,有竺法义,晋兴宁中沙门。游刃丛典,尤善法华,受业弟子常有百余。至咸安二年,忽感心气疾病,常存念观世音,乃梦见一人,破腹洗肠,寤便病愈。传亮每云,吾先君与义公游处而闻说观世音神异,莫不大小肃然矣。
晋部宣之,太原人也。义熙四年,为杨思平梁州府司马。杨以辄害范元之等被法,宣亦同执在狱,唯一心归向观世音菩萨。后夕将眠之际,忽亲睹菩萨光明照狱。宣赡觌礼拜,祈请誓读,久之乃没。俄而宣之独被恩赦,既释,食所见形,制造图像,又立精舍。
晋潘道秀,吴郡人。年二十余,为军纠主,北为征固。既而军小失利,秀窜逸被掠。经数处作奴,俘虏异域,欲归无因。少信佛法,恒至心念观世音,每梦寐辄见。后既南奔,迷不知道,于穷山中,忽睹真形。如今形像,因作礼。礼竟,豁然不觉失之,乃得还路,遂归本土。后精进弥笃,年垂六十而亡。
晋栾苟,不知何许人也。少奉法,尝作福富平令。先从征卢,循值小失利,舫遭火垂尽,贼亦交逼,正在中江,风浪骇目。苟恐怖分尽,犹诵念观世音。俄见江中有一人,挺然孤立,腰与水齐。苟心知祈念有念。火贼已切,便投水就之,身既浮涌,脚似履地。寻而大军遣船迎接败者,遂得免济。
晋南公子敖,始平人也。戌新平城,为佛佛虏儿长乐公所破。合城数千人,皆被诛害。子敖虽分必死,而犹心念观世音。既而次至子敖,群刃交下,或高或僻,持刀之人,或疲懈四支不随。尔时长乐公亲自临刑,惊问之,子敖聊尔答云,能作马鞍,乃令原释。子敖亦不知所以作此言。时后遂得遁逸。造小形像,贮以香函,行则顶带也。
晋孙道德,益州人也。奉道祭酒,年过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门谓德,必愿有儿,当至心礼诵观世音经,此可冀也。德遂罢,不事道,单心投诚归观世音。少日之中,而有梦应,妇即有孕,遂以产男也。
晋刘度,平原辽城人也。乡里有一千余家,共奉大法,造立形像,供养僧尼。值虏主木未,时,此县尝有逋逃,未大怒欲尽灭一城。众并凶惧,分必弥尽。度乃洁诚率众归命观世音。顷之,未见物从空中下绕其所住屋柱,惊视,乃观世音经。使人读之,未大欢喜,用省刑戮。于是此城即得免害。
魏常山衡唐精舍释道泰,元魏末人,梦人谓曰:「尔至某年,当终于四十二矣。」泰寤,惧之。及至其年遇病,甚忧。悉以身资为福。有友人曰:「余闻供养六十二亿菩萨,与称一观音,福同无异。君何不至心归依,可必增寿。」泰乃感悟。遂四日四夜专精不绝,所坐帷下,忽见光明从户外而入,见观音足趺,踝间金色朗照,语泰曰:「汝念观世音耶?」比泰褰帷顷,便不复见。悲喜流汗,便觉体轻,所患悉愈。圣力所加,后终延年。
观世音经笺注
观世音经者,即妙华莲华经第七卷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昔伊波勤菩萨游化葱岭,来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逊,归命正法,兼有疾患,以告菩萨。菩萨云:「观世音于此土有缘。」乃令诵念法华经中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王之病苦即除。因此普门品别行于世,称曰观世音经。此说出法华经传记一。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无锡 丁福保仲祜 笺注
十六国时,姚苌建朝号曰秦,故曰姚秦。
经律论三者包藏在内,曰三藏。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通晓此三藏之学之翻译师,称曰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父中天竺人,母龟兹(在今新疆)国王女。鸠摩,华言童子;罗什,华言曰寿;合言曰童寿。以年少老成,故名。姚秦时,姚兴迎入关,奉为国师。(晋书梁书。)
【尔时,】
尔者,此也,其也。言尔时者,说妙音菩萨品已竟之时也。妙音菩萨品在普门品前。
【无尽意菩萨,】
佛游宝庄严堂,说大集经时,无尽意菩萨从东方不眴国之普贤如来处来,广说八十无尽之法门,是为无尽意菩萨经。
若愚赞云:世间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忙忙,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
【即从座起,】
诸佛以莲华为座,或以师子为座,皆结跏趺坐于其上。
【偏袒右肩,】
挂袈裟而偏袒右肩,是比丘表恭敬于尊者之相也。
【合掌向佛,】
合左右掌,合十指,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中国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
观音义疏: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以合手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主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
法苑珠林:律云当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或云叉手白佛言者,皆是敛容呈恭,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故制掌合一心也。
【而作是言:】
佛经中之是字,皆指下文而言,如「作是思维」、「如是我闻」等,皆同此例。
【「世尊!】
世尊为佛十号之一,详后注。无盎意菩萨称佛名而问之。
【观世音菩萨,】
旧译光世音,省文作观音。显教以观音为阿弥陀佛之弟子,密教以观音为阿弥陀佛之化身。
观音与大势至菩萨,在阿弥陀佛之左右,共赞教化,故称弥陀之二胁士。
千手千心大悲心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
观音三昧经: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我即释迦如来也。)
悲华经云:过去散提岚界,善持劫中,时有佛,名曰宝藏。有转轮王,名无量净。第一太子,三月供佛斋僧,发菩提心:若有众生,受三途等苦恼,凡能念我称我名字,为我天眼天耳闻见,不免苦者,我终不成菩提。宝藏佛云: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故今字汝为观世音。
楞严经:菩萨自陈云:由我供养观音如来,(古观音)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成就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以何因缘,】
维摩经佛国品注: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
止观五下:招果为因,缘名缘由。
例如种子,因也;雨露农夫等,缘也。因缘和合而生米。
【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
无论在家、出家,凡信佛奉法之男子女子,佛皆赞美之,呼曰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
摄大乘论八: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
无量之百千万亿,极言其数之多也。
中阿含十二: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言众生。
大乘义章六:依于五阴和合而生,故名众生。
般若灯论: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众生。
俱舍光记一上: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摄死,故言众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众死。
【受诸苦恼,】
众生在生死海中,所受之苦恼最多。
无量寿经下:贪恚愚痴茄恼之患。
【闻是观世音菩萨,】
众生闻此观世音菩萨。
【一心称名,】
止观四下: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余缘。
探玄记三:一心者,心无异念故。
一心称名者,专心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七字也。
请观音经曰:若欲诵之,应当持斋,不饮酒,不啖肉,以灰涂身,澡浴清净,不食兴渠,五辛能荤,悉不食之。妇人秽污,皆悉不往,常念十方佛及七佛世尊,一心称观世音菩萨,诵持此咒。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
入于耳根者为音声,此指称名之音声而言。然不曰闻,不曰听,而曰观者,盖以六根互用之故。
涅槃经: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
法华论:六根清净者,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用应知。
楞严经四: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发明,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河神女,非鼻而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楞严经六: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言不自观其音而观众生之自观其音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皆得解脱。】
解脱众生所受诸苦恼。
法华大成:云何一时令得解脱?答:喻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财,具大势力,众子在难,即能俱救,菩萨亦如是,无缘慈悲重,权实二智深,圣财无量,神通力大,十界虽多,应有余裕。
法华通义:菩萨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是从观自性圆通,则与一切众生,性皆平等,是则众生,乃菩萨心中之众生也。故众生之苦,即菩萨之苦。若众生之苦恼音声以感激之,则菩萨观声寂灭,顿入法性,神力加之,则众生之苦,不期脱而自脱矣。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法华经药王品: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火不能烧,水不能漂。
楞严经六: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法苑珠林十七:晋沙门释法智,为白衣时,尝独行至大泽中,忽遇猛火,四方俱起,走路已绝,便至心礼诵观世音,俄然火过,一泽之草,无有遗茎者,唯智所处,容身不烧,于是乃敬奉大法。
【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是,代名词,代观世音三字。
威势勇猛而不可测,曰威神。
胜鬘宝窟中本:外使物畏,目之为威,内难测度,称之曰神。
无量寿经下: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若为大水所漂,】
漂,音飘。说文,漂浮也。
【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楞严经六: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法苑珠林十七:晋沙门竺法纯,山阴显义寺主也。元兴中起寺买材,路经湖道。材主是妇人,与同船俱行,既入湖,日暮暴风,波浪如山,船小水入,又与妇人同行,命在瞬息,乃一心诵观世音经,时既入夜,行旅已绝,俄有大船流至,纯即乘渡之,而此小船应时沦没,大船随波鼓荡,俄而得达岸也。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
黄金也。为化学原质之一。
【银、】
金属化学原质之一,色白,光泽甚美,古谓之白金。
【琉璃、】
新译吠琉璃,又作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
玄应音义二十三:琉璃,吠琉璃也,亦云毗琉璃,又言鞞头梨,从山为名,谓远山宝也,远山即须弥山也,此宝青色,一切宝皆不可坏。
慧琳音义一:吠琉璃,宝名也,或云毗琉璃,或但云琉璃,须弥南是此宝也。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
【砗磲、】
本作车渠,文蛤类之最大者,长径三尺许,壳甚厚,内白色而光润,外呈褐色,而有凹渠五条,切而磨之,则如白玉,可为装饰品,清时以为顶珠。
【玛瑙、】
石英类矿物,与玉髓同质,时有赤白灰各色相间,成平行层,多为圆形,中心常空洞,水晶簇生其中,品类甚多。
【珊瑚、】
暖海中有一种圆筒形小虫,结合营生,其所分泌之石灰质,即为其共同之骨干,形歧出如树枝,故自昔称珊瑚树,实非树也,其红色者,前清时以为帽顶及朝珠,又有白色及黑色者,多为印章及扇坠之用。
名义集三:珊瑚,梵语钵摆娑福罗。应法师云:初一年青色,次年黄色,三年虫食败也。大论云:珊瑚出海中石树。
【琥珀、】
矿物也,邃古松柏科植物之树脂,埋入地中,历久,遂成此物,产南海及印度洋各岛,色黄或褐,透明,中含昆虫木皮之类,磨擦之能发电,入火则燃,有一种香气,红者曰血珀,黄而明莹者曰蜡珀,可制饰物。
梵语阿湿摩揭婆。
【真珠】
蚌及珠母所生之珠也,色白如银,及五色光彩,圆者尤极珍贵。
【等宝,】
法华经授记品: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玟瑰,七宝合成。
智度论十:有七种宝,金,银,毗琉璃,颇梨,车磲,玛瑙,赤真珠。
【入于大海,】
楚辞大招:东有大海,弱水浟浟只。
【假使黑风】
天海晦冥时之暴风,谓黑风。
罗什译仁王经下:黑风赤风青风天风地风火风水风。
长阿含经二十一:有大黑风,暴吹海水。
【吹其船舫,】
尔雅译言:舫舟也,注并两船,史记张仪传: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注舫音方,谓并两船也。
【飘堕罗刹鬼国,】
慧琳音义二十五: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
罗刹国,食人鬼之住处,在大海之中。
西域记十一:僧伽罗国,佛法所记则曰,此宝洲大铁城中,五百罗刹女之所居也。
大藏一览引统要云:唐州紫玉山,道通祖师,因于□丞相,问如何是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师云:于□这汉,问汝么事作么?于当时失色,师云:祗这个便是漂堕罗刹鬼国也,于闻已信受。
真西山曰:昔唐李文公,问药山禅师曰:如何是黑风吹船,飘入鬼国?师曰:李翱小子。问此何为?文公怒形于色。师笑曰:发此嗔心,便是黑风吹船,飘入鬼国也。呀!药山可谓善启发人矣。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
乃至解说有二:一为超越中间之辞,一示最少之语,此为作为最少解。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楞严经六: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法苑珠林:宋沙门竺惠庆,广陵人也。经行修明,元嘉十二年,荆扬大水,惠庆将入庐山,船至江面暴风忽起,同旅已得依浦,唯惠庆船飘飏江中,风急浪涌,唯待沦覆。惠庆正心端意,诵观世音经,洲际之人,望见其船迎飙截流,如有数十人牵挽之者,迳到其岸,一舫全济。
观音持验:明刘谷贤,黄州人,隶虎贲左卫军。尝从太监郑和使海外诸番国。舟经大海洋,刘忽失脚堕水,时风帆迅驶,不可救援。和令人升桅竿望之,遥见一人,隐隐出没波涛中,相去数十里,咸谓无复生理。须臾,刘追及舟,舟中人大喜,速以物引上。见大鱼长丈余,悠悠然而去。人皆异之。刘曰:此鱼载我至此,将没者数次,鱼辄以鬐鬣负起,故水不入口。舟中人问:「尔平生有何善果?」刘云:「但念观音经耳。」
【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寻,旋也。晋书:倾覆亦寻至。
楞严经六: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动摇。
法华大成:问:「先王制法,用以惩恶。阴有地狱,阳有囹圄,人神所共用者。若救无辜,理或容矣。释有罪者,纵恶坏纪,岂圣心乎?」答:「妙哉问也!鲁斯大眚,圣人善庄公之补过;唐禁笞背,君子美太宗之仁恕。未闻议其伤于名教。好生之仁,天下所同。何疑大士恤刑之慈乎?传云:『盖护,山阴人,有罪,判决,系狱应死。三日三夜,称名无间,忽见观音放光照之,锁脱门开,寻光而去。行二十里,光乃息。』」
法苑珠林:宋慧和沙门者,京师众造寺僧也。元嘉之难,和犹为白衣,属刘胡部下。胡常遣将士数人作谍东下,和也预行,行至鹊渚,而值台军西上,谍众离散,各逃草泽。和得窜下,至新林,见野老衣服缕蔽,和乃以貌整裤褶易其衣,提蓝负担,若类田人。时诸游军捕此散谍,视和形色,疑而问之。和对答谬略,因被笞掠,登时见斩。和自散走,便恒诵念观世音经,至将斩时,祈恳弥至。既而军人挥刃屡跌。三举三折,并惊而释之。和于是出家,遂成精业。
【若三千大千国土,】
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为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小千世界。合此小千世界一千,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数量,即内含十亿小世界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种之千,内容即一大千世界也。
一切有情之住处,名国土。
【满中夜叉,罗刹,】
夜叉与罗刹,皆为恶鬼之总名,夜叉译曰捷疾鬼,罗刹译曰暴恶鬼。
夜叉与罗刹,满三千大千国土中,极言其多也。
【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
楞严经六: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
仪礼士相见礼疏,若者,不定之辞也。
【杻(杻音丑)械(械音邂)枷(枷音加)锁,】
在手曰杻。
在脚曰械。
以木加颈曰枷。
以铁练体曰锁。
【检系其身,】
以杻械枷锁束缚其身,令不自在,故云检系其身。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楞严经六: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合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晋书,苻丕载记:丕以徐义为右丞相,兵败为慕容永所获,械埋其足,将杀之,义诵观世音经,至夜中,土开械脱,于重禁之中,若有人导之者,遂奔杨佺期,佺期以为洛阳令。
谈薮,宋张畅,常奉持观世音经,南谯之构逆也,畅不从,王欲害之,夜梦观世音曰,「汝不可杀畅。」遂不敢害,及王败,畅系狱,诵观世音经千遍,缫寸寸断,狱司易之,复断,吏白释之。
法苑珠林,唐贞观年中有河东董雄,为大理寺丞,少来信敬蔬食,十年至十四年中,为坐李仙童事,主上大怒,使侍御韦琮鞫问甚急,因禁数十人,大理丞李敬元司直王欣同连此坐,雄与同屋囚锁,专念普门品,日得三千遍,夜坐诵经,锁忽自解落地,雄惊告欣元,欣元其视锁坚全在地,而钩锁相离数尺,即告守者,其夜监察御史张守一宿直,命吏关锁,以火烛之,见锁不开而相离,甚怪,又重锁,纸封书上而去.雄如常诵经,五更中,锁又解落有声,雄又告欣元等,至明,告李敬元视之,封题如故,而锁自相离,敬元素不信佛法,其妻读经,常谓曰:「何为胡神所媚?」而读此书耶,及见雄此事,乃深悟不信之咎,方知佛为大圣也,时欣亦诵八菩萨名,满三万遍,锁尽解落,雄异其事,台中内外,具皆闻见,不久俱免。
法苑珠林:宋韩徽者,未详何许人也,居于支江,其叔幼宗,宋末为湘州府中兵,升明元年,荆州剌史沈攸之举兵东下,湘府长史庾佩玉阻甲自守,未知所赴,以幼宗猜贰,杀之,戮及妻拏,徽以兄子系于郡狱,铁木竟体,钳梏甚严,须栲毕情党,将悉诛灭,徽惶迫无计,待斩而已,徽本尝事佛,颇讽读观世音,于是昼夜诵经,至数百遍,方昼而锁忽自鸣,若烧炮石瓦爆吒之声,已而视其锁,鏙然自解,徽惧狱司谓其解截,遽呼告之,吏虽惊异,而犹更钉鍱,徽如常讽诵,又经一日,锁复鸣,解状如初,吏乃具告佩玉,玉取锁详视,服其通感,即免释之。
法苑珠林:彭子乔者,益阳县人也,任本郡主簿事,太守沈文龙,建元二年,以罪被系,子乔少年尝出家还俗,常讽诵观世音经,时文龙盛怒,防械稍急,必欲杀之,子乔忧惧,无复余计,唯至诚诵经百余遍,疲而昼寝,同系者有十许人,亦俱睡,有湘西县吏杜道荣,亦系在狱,乍寐不甚得熟,忽见有双白鹤,集子乔双械上,有顷,道荣起,见子乔双械,脱在脚外,而械痕犹在焉,道荣惊视,子乔亦寤,共视械咨嗟,道荣问曰:「有所梦不?」答曰:「不梦。」道荣以所见说之,子乔虽知必已,尚虑狱家疑其欲叛,乃取械著之,经四五日而蒙释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
害人命,夺人财者,曰怨贼。
维摩经方便品: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
佛遗教经,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
【有一商主,】
商主,诸商人之主人。
【将诸商人,】
将,与也,偕也。
【赍(音跻,持也。)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
法华大成:险路者,或是旷绝幽隘之处,或是怨贼冲出之径,皆名险路。
【作是唱言:】
是,代名词。指以下四十七字而言。
【『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
无畏施,为三施之一,持戒之人,无杀害心,一切众生遇之而无畏,名无畏施,即以无畏施于人也。
楞严经六: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大乘义章十一末:化心不怯。名为无畏。
法华经方便品:无量无碍,力无所畏。
无量寿经上: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
【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
楞严经: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或作南牟,归命,敬礼,归礼,救我,度我等。为众生向佛,至心归依信顺之语也。
慧苑音义上:南无,此云敬礼。又云南忙。
义林章四本:古言南牟,即是敬礼,应言纳莫,或纳慕,若言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亦云礼拜,亦云敬礼,讹为和南。
【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法苑珠林十七:唐武德中醴泉县人徐善才,常修斋戒,诵观音经逾千遍,会往京城延兴去,修营功德,及还家,道逢胡贼,贼所掠汉人千百,将向洪崖,次第杀之,善才知不免,唯至心念观音经,当杀之时,了不自觉,至初夜方悟,身在深涧树枝上,去岸三百余尺,以手摩项,觉微痛而无伤,渐下树,循涧南行,可五六十里,天渐晓,去贼已远,得官路,遂还家,琬法师尝说此事。
法华大成传云:晋隆安年间,僧慧达往北陇上掘甘草,被羌人所获,闭于栅中,人多择肥者先食,余人食尽,唯达并一小儿,意来日食之,达竟夜称名,至旦,羌来取食,忽一虎跳吼,诸羌散走,虎咬栅作穴而去,达将小儿逃走。
【无尽意,】
佛呼无尽意菩萨之名而告之也。
【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摩诃萨,即摩诃萨埵之略。
智度论五:摩诃名大,萨埵名众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为摩诃萨埵。
智度论四十五:摩诃秦言大,萨埵秦言心,或言众生,是众生于世间询众生中第一最上,故名为大。
法华嘉祥疏:摩诃萨埵者,摩诃言大。
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言众生,则大众生也。
【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巍巍,高大之貌。
论语:巍巍乎,惟天为大。
以上脱外难。以下净内业。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
圆觉经曰: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智度论曰:淫欲虽不恼众生。心心系缚,故为大罪,故律中淫欲为初。
法华大成:淫欲多者,不择禽兽。不避高墙。不顾德行。破国亡家。祸延其身。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常念者,于昼夜二时,行住坐卧,常念而不忘也。
【便得离欲。】
四十二章经,离欲寂静,是最为胜。
楞严经六:熏闻离尘,色所不堒,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若多嗔恚,】
法华大成:自忿为恚,忿他为嗔,嗔恚多者,人不喜见。
大乘义章五本,忿怒为嗔。
遗教经,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堒功德贼无过嗔恚。
决定毗尼经: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
华严经:一念嗔心起,障百法明门。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
楞严经六: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若多愚痴,】
愚痴,心性闇昧,迷于事理也。一切烦恼,由此而起。
瑜伽论曰: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见,亦名非现观,亦名昏昧,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
华严大疏钞曰:迷于四谛,皆曰愚痴,按四谛者,苦集灭道也。
大乘义章曰,闇惑为痴。
俱舍论曰: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唯识论曰: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淫欲,嗔恚,愚痴,谓之三毒。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楞严经六: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温陵释曰:痴由妄尘所蔽,无明所覆,销尘则无蔽,旋明则无覆,故外之法界,内之身心,凝莹朗彻,离痴暗矣。
【无尽意!】
佛再呼无尽意菩萨之名而告之。
【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
淫欲,嗔恚,愚痴,一称观音之名即灭。故云大威神力。多所饶益。
楞严经八: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疏,如上随顺众生,即是善能利益,始能欢喜生善,终能破恶入理,故名饶益。
【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心念,心识之思念也。
无量寿经上:众生心念。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
求男,求子也。
【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义林章四本:或云伴题,此云稽首,亦云礼拜。讹名和南。已详前注。
奉香华灯明饮食资财等,资养三宝。谓之供养。
玄赞二:进财行以为供,有所摄资为养。
法华经法师品:有十种供养。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盖幢幡,八衣服,九妓乐,十合掌。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一切之善行,名福德。又善行所得之福利,亦名福德。
无量寿经下:福德自然。
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
法华经义疏二: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
楞严经六: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异祥记:宋居士卞悦之,济阴人也,行年十,未有子息,妇为取妾,复积载不孕,将祈求继嗣,发愿诵观音经千遍,其数垂竟,妾即有娠,遂生一男,时即元嘉十四年也。
观音持验:元南京大宁坊王玉,年逾四十无子,至元二年乙丑,于友人马公酌家神前,见白衣观音经,问此经何来,马云:「庚申春大军南还,掳带南人,止宿家,遗下而去。」玉取专心持诵不怠,丁卯岁四月十四夜,岳母刘氏梦白衣人,头戴金冠,携一童子来,曰:「吾与汝送圣奴来。」刘氏接抱,恍然而寐,明日已时,妻张氏生一男,神气耸秀,果有白衣之异,即名子曰:圣僧奴,夫妇遂发愿刊施五百卷,以酬抱送之恩。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端正,端心正意也。
无量寿经下: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极。
【宿植德本,】
宿植,宿世植善根也。
法华玄义:宿植淳厚者。
德本:如言善根。德,善也。本,根也。为诸善万行之功德,佛果菩提之本者。
无量寿经上: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众人爱敬。】
楞严经六: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唐捐,虚弃也。
一切经音义,唐,徒也。徒,空也。说文,捐,弃也。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受,领受,以信力之故,持,忆持,以念力之故,受持为法华五种法师之一。
胜鬘宝窟上本,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
瑜伽论略纂二:西方有四种亿。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今据前文百千万亿众生之语,每位皆以十进,当作十万为亿。
瑜伽论八十七,长阿含十四梵动经,仁王经天台疏中,均载六十二见。
唯识枢要上本,有六十二种有情。
楞严经,有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故六十二为佛经中习用之语。
恒河沙,略称恒沙。恒河沙者,极言其数之多也。
智度论七: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现见,故以为喻,复次,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屡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不取余河。
【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佛家谓之四事供养。
【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不,未家之辞。与可否之否通。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
乃至一时,言虽少至一时。
【是二人福,正等无异,】
言二人之福,彼此相等无异,此即楞严经第十四无畏施也。
楞严经六: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
【于百千万亿劫,】
劫,梵语劫簸之略。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时计算之极长时节也。又译称大时。
智度论十八:大时名劫。
释伽谱:劫波,此土译之名长时也。
【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
无量注见前。
无边,谓广大无边际也。
起信论: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
【福德之利。」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一称堪忍世界,此界众生能忍恶。又诸菩萨教化之,忍受劳苦,故名堪忍世界。
文句二下: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
玄赞二: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
长阿含经云:一日月行四天下,为一世界,如是千日月,千须弥,千阎罗王,千忉利,千梵天,名为小千;即数小千,至满一千,名为中千;即数中千,复满一千,名为大千。其中须弥山王,四洲日月,各有万亿,皆是一佛化境,号为娑婆世界。
【云何而为众生说法?】
观音有三十二身,十九说法之化相。
法华经:众圣之王,说法教化。
法华玄义六:诸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有因缘故亦可说。
【方便之力】
嘉祥法华义疏四:众生所缘之域为方,如来适化之法称便。
法华玄赞三:透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宣曰便。方是方术,便谓稳便。便之法,名方便。
大集经十一: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观世音大悲陀罗尼: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其事云何?」】
此问将显三十二应之德也。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
楞严经: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应以佛身得度者,】
以生死比海,涅槃比彼岸,超生死,到涅槃,谓之度。得度者,得渡生死之海也。
无量寿经下: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增一阿含经十四:佛在菩提树下初得佛,作是念,罗勒迦蓝,诸根纯熟,应得先度。
遗教经: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辟支佛,译言缘觉之义,或译曰独觉。辟支,因缘之义。佛者觉也,不逢佛世,独自能悟,曰独觉。观十二因缘而觉悟之,故曰缘觉。
大乘义章曰:言缘觉者,外国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名曰因缘,佛名为觉。
玄赞曰:乐独善寂者,是独觉义。出无佛世,得能证道,独自善证寂灭理故,又以此慧,深知诸法因缘者,是缘觉义。
【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辟支佛分二类,一为缘觉,一为独觉。
楞严经: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
佛小乘法中之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涅槃者,谓之声闻,是佛道中之最下根也。
胜鬘宝窟上末: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教者也。
【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以上现佛身,现辟支佛身,现声闻身者,此现四圣之身也。不言菩萨身者,以已现故。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
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为色界之诸天总称。
法华经方便品:诸梵王及诸天帝释。
毗奈耶杂事二十:梵王捧伞,天帝持拂。
【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
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四面各分八天,中央为帝释所居,即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顶之喜见城,统率三十二诸天。
【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以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
自在天,欲界顶天,梵语提婆跋提,此云他化自在天。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或云六天之上,别有魔宫,亦自在天摄。
【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
大自在,即色界顶摩醯首罗也,华严称色究竟。智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
【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
天大将军,即天帝所管将也,分住三十三天,各领鬼神,镇护四方。
【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
毗沙门,为四天王之一,住于须弥山之北腹,其神七宝庄严衣甲,其面形甚可畏,领夜叉罗刹二鬼,使之恼人。
四天王为帝释之外将,在须弥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揵陀罗。此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名护世四天王。其所居,谓四王天,即六欲天之第一天处最初也。今但言毗沙门者,举其一而概其余也。
【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以上自现梵王身至毗沙门身,此为现六凡身也。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
除转轮王之外,悉谓小王,所谓粟散王也。
【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
长者,积财具德之通称。
法华玄赞十: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
长者有十德,法华文句五: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耆年,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十德具焉,名大长者。
【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
在家之佛弟子名居士,如香山居士,东坡居士,六一居士是也。
居士梵语迦罗越。
注维摩经一: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
天台观音义疏:居士者,多积贿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
慧远维摩经疏一: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
嘉祥法华义疏十一: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
法华玄赞十: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
【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
楞严别行:宰是主义,官是功能义,三台以功能辅政于王,故曰宰官。郡邑亦称宰官。
【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宋赵清献公与富弼书曰:伏维执事,富贵如是之极,道德如是之盛,福寿康宁,如是之备,退逸闲休,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来一大事因缘而已。能专诚求所证悟,则他日为门下贺也。此岂非现宰官身与宰官说法耶?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
婆罗门为天竺四姓之一。
希麟音义八:婆罗门,不正梵语也。应云没啰憾摩,此云行者,或云梵行。自相传云:我从梵王口生,独取梵名,世业相传习四围陀论。
仁王经良贲疏中二:婆罗门此云净志。
俱舍光记一:婆罗门法,七岁以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学婆罗门法,游方学问;至年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
【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诸众生,爱诸术数,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以上现小王身,至婆罗门身,此现人道,由王臣以及士庶也。
【应以比丘、】
比丘者,凡出家为佛弟子,受具足戒者之总名也。旧译乞士,曰熏士。
智度论三: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受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著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维摩经注曰: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净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该此四义,秦言无一名以译之,故存本名焉。
【比丘尼、】
女子出家,而受具足戒者之通称也。
慧琳音义二:出家女之总名。
【优婆塞、】
旧作伊蒲塞。后汉书楚王英传: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涅犉经八: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
受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名优婆塞戒。
【优婆夷身得度者,】
受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之女子,名优婆夷。
【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以上现四众身也。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音姑)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以上现妇女及童真之身也。即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之妇女也。
【应以天、龙、夜叉、】
天为诸天,龙为龙神,诸天与龙神与夜叉,为天龙八部众之三部也。
【乾闼婆、】
乾闼婆与紧那罗,共侍奉帝释,司奉伎乐者。紧那罗法乐,乾闼婆修乐,为八部众之一。
注维摩经一:什曰:乾闼婆,天乐神也。处地十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相出,然后上天也。
天台净名疏二:乾闼婆,此云香阴,此亦陵空之神,不啖酒肉,唯香资阴。
文句二下:乾闼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此是天帝修乐之神也。
【阿修罗、】
为八部众之一,尝与帝释战斗之神。
名义集二:阿修罗,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
西域记九:阿素洛,旧曰阿修罗,又曰阿须伦,又曰阿苏罗,皆讹也。
法华文句五:阿修罗,此云无酒,又曰无酒神。
【迦楼罗、】
为八部众之一。
法华文句二下:迦楼罗,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树上。
慧苑音义上:迦楼罗,或曰揭路荼,此云食吐悲苦声也。谓此鸟凡取得龙,先内嗉中,得吐食之,其龙犹活,此时痛楚出悲苦声也。
【紧那罗、】
乐神之名,为八部众之一。
注维摩经一:什曰:秦言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
法华文句二下: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
【摩睺罗伽、】
一作摩呼罗伽,为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
慧琳音义十一:摩休勒,古译质朴,亦名摩睺罗伽,亦是乐神之类,或曰非人,或曰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人非人等身得度者,】
人非人者,似人身而非人身也。详目紧那罗、摩睺罗伽注。
【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以上现八部身也。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
执金刚神即金刚神,执金刚杵护佛法之神祗,为山门两胁之力士。
行宗记二上:金刚者即侍从力士。手持金刚杵,因以为名。
此指愿护佛教,乐为力士之类。
【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大成云:说摧邪辅正之法,令其成就也。然以上三十二应,与楞严互有异同,如天中彼有四王太子,今经则无;妇中彼多女主及国夫人,今经亦略;至若此经执金刚神,彼则不列。盖以菩萨妙应无方,神化莫穷,各取易信易见,以成三十二数,实各无尽。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
楞严经: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
释通理曰:虽曰以种种形,惟是一真;虽曰游诸国土,不离当处。亦如一月普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月不下降水不升,水清月明法自尔。知此意者,方可与说三十二应。
【度脱众生。】
超度生死之苦而解脱也。
无量寿经下: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法华经序品: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
楞严经六: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六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以上结三十二应,诫当供养也。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
宝珠即摩尼珠也,译作如意珠。
智度论五十九:如意珠能除四百四病。
法华经: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心性宝性,无有污染。
【璎珞,】
连宝玉为身之饰也,又可作宫殿之饰,梵云枳由逻。
玄应音义:吉由逻应云枳由逻,此云璎珞。
【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
仁者,又单称仁,呼人之称。
大日经疏四:梵音尔你,名为仁者。
中庸:仁者人也。
【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菩萨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
愍,音闵,悲也、怜也。
【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
法华文句二:有僧伽之四种:一比丘,二比丘尼,三优婆塞,四优婆夷。
法华玄赞一:一比丘,二比丘尼,三沙弥,四沙弥尼。即出家之四众也。
光宅法华疏一:虽有天龙八部,莫过四类,出家四众也。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
魏书释老志曰:释迦生时,当周庄王九年,春秋鲁庄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见,夜明是也。至魏武定八年,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云。释伽年三十成佛,导化群生四十九载,乃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以二月十五日而入般涅槃。涅槃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
释迦此翻能仁,姓也。牟尼此翻寂默,字也。
佛者,梵语佛陀之略称,华言曰觉者,亦曰智者,以具自觉、觉他、满觉,三觉故,得一切种智故。
释迦牟尼共有十号:一曰如来,二曰应供,三曰正遍知,四曰明行足,五曰善逝,六曰世间解,七曰无上士,亦曰调御丈夫,八曰天人师,九曰佛,十曰世尊。经中曰佛曰世尊曰如来,皆释迦也。
【一分奉多宝佛塔。】
释迦在灵鹫山说法华经,说完正宗分,至流通分,忽有一宝塔,从地下出现于空中,塔中安置多宝如来全身之舍利。(舍利即佛体之化石也。)塔中发声,赞叹释迦,证明法华。
法华经见宝塔品: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横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又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莲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又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祗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本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
身进退无碍,曰自在。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亦曰自在。
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唯识演秘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神力又谓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
法华经序品偈:诸佛神通,智慧稀有。
如是神力者,指上文现三十二身说法也。
【游于娑婆世界!」】
此正结答问意也。
以下本为秦译所缺,后人据隋译本补入。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偈,极艺切,佛家所倡词句,谓之偈。偈之为言竭也,摄义已尽之意。
天台仁王经疏曰:偈者竭也,摄义尽,故名为偈。
又偈,即颂美歌也。限定字数,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总必四句方成。
【「世尊妙相具,】
特妙之相貌曰妙相。释通理曰:世尊妙相具者,赞佛万德庄严,为过来人故。过来之人,自能知来者行履,故重问也。
如来有三十二妙相:一、足下平满。二、足下千辐轮文,无不圆满。三、手足柔软,如兜罗棉。四、两足一二指间,犹如雁王,文同绮画。五、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六、足跟广长圆满。七、足趺修高广满,与跟相称。八、双[月+耑]渐次纤圆,如鹿王[月+耑]。九、双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十、阴相藏蜜。十一、毛生绀青宛转。十二、发毛右旋宛转。十三、身皮细薄润滑,垢水不住。十四、身皮金色晃耀。十五、两足两掌中颈双肩,七处充满。十六、肩项圆满,殊妙。十七、膊腋悉皆充实。十八、容仪洪满端直。十九、身相修广端严。二十、体相量等圆满。二十一、颔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二十二、常光面各一寻。二十三、齿相四十齐平,净密白逾珂雪。二十四;四牙鲜白锋利。二十五、常得昧中上昧。二十六、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二十七、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二十八、眼睫犹如牛王,绀青齐整。二十九、眼睛绀青,鲜白红环。三十、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净,如天帝弓。三十一、眉间有白毫,柔软如绵。三十二、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
【我今重问彼,】
彼字指观音言。
【佛子何因缘,】
梵网经下: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法华经譬喻品: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
分佛地论:一由佛教力,彼圣道生,故名佛子,能绍佛种,不令断绝,故名佛子。
嘉祥法华疏四:大机既发,有绍继之能,为佛子义。
法华文句九: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能得佛,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悉是吾子。
【名为观世音?」】
以上四句偈,为无尽所问,以下为世尊所答。
【具足妙相尊,】
具足者,具足圆满也。
【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
观音所行各种功德,不曰观,不曰视,而曰听者,因五根可以互用之故。详见观其音声下注。
【善应诸方所,】
应即楞严经谓令我身成三十二应也。
诸方,即诸国土也。
所,处也。
【弘誓深如海,】
具弘誓愿谓之弘誓。又为佛菩萨之弘大之誓。
无量寿经上: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法华经普门品:弘誓深如海。
文句十下:弘,广也。誓,约也。广制要心。故言弘誓。
法界次第下之上: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
【历劫不思议,】
劫,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时计算之极长时节也。详前注。
理之深妙,事之希奇者,以心不可思,以言不可议。谓之不可思议。
维摩经慧远疏: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
智度论: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华法经,谓如食顷。
维摩经注一: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感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
【侍多千亿佛,】
金刚经: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释通理曰:历劫二句,显自修行胜,言菩萨因地修行,所历之劫,已至不可思议,所侍之佛,已至多千亿数,其行可谓胜矣。
【发大清净愿。】
俱舍论十六:诸身语义三种妙行,名身语意三种清净,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
探玄记四:三业无过云清净。
【我为汝略说,】
佛遗教经: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维摩经,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
【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
释通理曰:闻名必称,以口业为感,见身必礼,以身业为感,心念必观,以意业为感,三者皆能致应,故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等之别。总称曰诸有。
法华经序品: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仁王经中:永无分段超诸有。
大乘义章八:生死果报,是有不无,故名为有。
佛地经五:逼恼身心名苦。
大乘义章二:逼恼名苦。
苦分二类: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等为心苦,谓之内苦,恶贼虎狼等之害,风雨寒热等之灾,谓之外苦,见智度论十九。
涅槃经十二: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又见三藏法数三十三。
菩萨藏经云:人有十苦之逼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愁苦,六怨苦,七受苦,八忧苦,九病恼苦,十流转大苦。又见释氏要览一。
观世音大悲陀罗尼: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以上十二句,乃世尊总述观音之德以答也,以有深誓愿,度苦众生,由灭苦得名也。
【假使兴害意,】
他人假使兴害我之意。
【推落大火坑;】
恶趣之可怖者曰火坑。
观经定善义:三恶火坑,临临欲入,又以火坑譬五欲之可畏。
杂阿含经四十三:多闻圣弟子,见五欲如火坑。
中阿含经五十四:欲如火坑,我说欲如火坑,如毒蛇,我说欲如毒蛇。
【念彼观音力,】
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之力。
【火坑变成池。】
观世音大悲陀罗尼: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以上八句,首举三灾之难,以下别颂救难,乃十四无畏,但傍举诸难,故文无次。
【或在须弥峰,】
西域记云:唐言妙高,旧曰须弥,又曰须弥楼,皆讹,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回泊,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环峙环列,四面各有一色,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颇梨,随其方面,水同山色。
毗昙俱舍云:妙高,七宝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
观经疏云: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尔。
【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释通理曰:初能脱怨贼,必约须弥为言者,以须弥上临虚空,下瞰大海,此上能救,余者可知,亦举难况易之意,为人推堕者,是人非怨即贼,以推堕欲致命故,暂时如日住空,若怨贼既去,则如日还升也。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
起世经二:诸余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旧译曰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横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
无量寿经上:须弥山及金刚铁围一切诸山。
无量寿经下:金刚围山。须弥山王。
【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孟子:拔一毛而利天下。
韩子: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
淮南子:虽以天下之大,易骭之一毛。
广绝交论:莫肯费其半菽,罕有落其一毛。
以上八句,乃傍举险难也。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以乐与人之心谓慈心。为四无量心之一。
以上四句,乃烦怨贼难也。
太平广记,宋太原王元谟,爽迈不群,北征失律,军法当死,梦人谓之曰:汝谓观世音千遍,可得免祸,谟曰:命悬旦夕,何日可得,授云: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相缘,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佛不离心,既而诵满千遍,将就戮,将军沈庆之谏,遂免,历位尚书金紫豫州剌史。
法苑珠林十七:沙门法禅山行逢贼危,欲害之,唯念观音,挽弓射之,放箭不得,贼遂归诚,投弓于地,知是神人,怖舍逃逝。
【或遭王难苦,】
遭遇国家丧乱,殉难之时。
【临刑欲寿终;】
临,及也,谓正当其时也。如临行,临别,临刑。
【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法苑珠林十七:沙门道集于寿阳西山游行,为二贼所得,缚系在树,将欲杀之,唯念观音,守死不辍,引刀屡斫,皆无伤损,堒贼怖走,集因得脱。
以上四句,乃颂刑戮难也。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以上四句,乃颂囚系难也。
法苑珠林十七:晋窦传者,河内人也,永和中并州剌史高昌,冀州剌史吕护,各拥部曲,相与不和,传为昌所用,作官长护,遣骑抄击,为所俘,执同伴六七人,共系入一狱,锁械甚严,克日当杀之,沙门支道山时在护营中,先与传相识,闻其执厄,出至狱所,候视之,隔户共语,传谓山曰:今日困厄,命在漏刻,何方相救,山曰:若能至心归请,必有感应,传先亦颇闻观世音,及得山语,遂专心属念,昼夜三日,至诚自归,观其锁械,如觉缓解,有异于常,聊试推荡,忽然离体,传乃复至心曰:今蒙哀祐,已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无心独去,观世音神力普济,当令俱免,言毕,复牵挽余人,皆以次解落,若有割剔之者,遂开户走出,于警徼之间,莫有觉者,便逾城迳去。
法苑珠林十七:宋张兴者,新兴人也,颇信佛法,尝从沙门僧融昙翼时受八戒,兴常为劫所引,夫得走逃,妻坐系狱,掠笞积日,时县失火,出囚,路侧会融翼同行,经过囚边,妻惊呼阇梨何以赐救,融曰:「贫道力弱无救,如何?唯宜勤念观世音,庶获免耳。」妻便昼夜祈念,经十许日,于夜梦一沙,以脚踏之,曰:咄咄可起,妻即惊起,钳锁桎梏,忽然俱解,便走趣户,户时犹闭,警防殊严,既无由出,虑有觉者,乃还著械,寻复得眠,又梦向沙门曰:户已开矣,妻觉而驰出,守备者并已惛睡,妻安步而去,时夜甚闇,行可数里,卒值一人,妻惧避地,已而相讯,乃其夫也,相扶悲喜,夜投僧翼,翼藏匿之,遂得免,时元嘉初也。
【咒诅诸毒药,】
念诵咒咀神之咒而杀人,即起尸鬼,亦即毗陀罗也,为印度之一种外道。
书:否则厥口诅祝。
【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藉诵念观音名号之力,其害反著于本人,本人即使用咒诅毒药之人也。
以上四句,乃颂咒毒难也。
图书集成神异典一百六卷引东坡居士曰:观音慈悲者也,今人遭咒诅,念观音之力,而使还著于本人,则岂观音之心哉?今改之曰: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两家总没事。
按经语不可妄改,附志于此,以备参考。
法华大成,譬喻经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其乞水,田家事忙,不及与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招得杀鬼,敕曰:「彼辱我,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之,往田家语言:「汝今夜早然灯,勤三自归,诵守口莫犯偈,慈念众生,可得安隐。」主人如教,通晓念佛,诵戒,鬼莫能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杀,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却杀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东坡云,还著失慈,当云两家都没事。吾不意东坡之高明,而出此鄙俗语也。还有一言,有事有理,事则邪不胜正,慈能制凶,今以正念观音,自然还著,喻如含血喷天,返污己身;将头触火,反焦己额;不期然而然,非菩萨加罚于彼,亦非行人起愿心著彼也。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以上四句,乃颂罗刹鬼难也。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法苑珠林:宋元嘉初,有黄龙沙门昙无竭者,诵观世音经,净修苦行。与徒属二十五人,往寻佛国,备经艰险,既达天竺舍卫路,逢山象一群,竭赍经诵念,称名归命,有狮子从林中出,象惊奔走。后有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加害,竭又如初归命,有大鹫飞来,牛便惊散,遂得免。
【蚖蛇及蝮蝎,】
本草:蚖与蝮同类,即虺也。虺,毒蛇也。大者长八九尺,扁头大眼,色如土,见人则升头逐之,性极毒,旧与蝮蛇混为一类,俗称土虺蛇。
蝮,毒蛇,多居湿地,长尺余,头大,形如三角,颈细,毒牙如管状,全体灰暗,有褐色斑纹,至尾则骤短小,毒性颇烈。
蝎,俗作蝎。蜘蛛之属,长三寸许,青黑色,颚上有触须一对,如蟹螫,头胸部颇短,腹部环节十三,后端大环节狭小如尾,末有毒钩,遇敌则向上弯曲,注射毒汁,生息于尘芥中,捕蜘蛛小虫等为食,并螫人。
【气毒烟火燃;】
然,如此也。言毒气如烟火然。
【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以上八句,乃颂毒虫难也。
【云雷鼓掣(音尺)电,】
释通理曰:雷鼓掣电者,谓雷震如鼓击之声,电飞如牵掣之形也。
【降雹(音薄)澍(音注)大雨;】
雹,雨冰也。雷雨时,云气为电冲激,入高空冰雪线界,凝为冰点雪片,又旋转团结而成冰块,与雨杂下也。小者如豆,大者如拳,能伤禾稼牲畜。
澍与注同,水流射也。
说文:时雨澍生万物。
【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以上四句,乃颂灾变难也。
已上皆救外难,下救内难。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
佛智之不可思议称妙智。无量寿经上:妙智无等伦。
【能救世间苦。】
世,迁流之义,堕于世中之事物,名曰世间。世间有二义:一有情世间,人类是也。二器世间,国土是也。
以上四句,乃总颂淫怒痴,皆众生内分业苦也。
【具足神通力,】
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有五神通,六神通,十神通之别。
法华经序品:此瑞神通之相。
大乘义章二十本:神通者。就名彰名。所为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拥,谓之为通。
【广修智方便,】
十种神通:一,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宿命通)二,出生无碍天耳智通。(天耳通)三,出生智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心心数法方便智通。(他心通)四,出生无碍天眼观察众生方便智通。(天眼通)五,出生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示现众生方便智通。六,出生一身示现不可思议世界方便智通力。七,出生于一念中往诣不可说世界方便智通。八,出生不可思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方便智通力。九,出生不可说化身示现众生方便智通。(以上五者,谓之神足通,)十,出生不可说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示现众生方便智通。(漏尽通)见晋华严经三十八,探玄记十七。
【十方诸国土,】
四方,四隅上下,谓之十方。
【无刹(音察)不现身。】
刹,译为土田,国,处等。
大乘义章:刹者,是其天竺人语,此方无翻,盖乃处处之别名也。
玄应音义:刹又作擦,音察,梵云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或言国,或言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即刹帝利,名守田主,亦是也。
法华文句记曰:刹者,应云刹摩,此云田,即一佛所主土也。
现身,佛菩萨化现种种之身也。观音有三十二应身。应者,随感而应。皆由众生所感,自然而应也。
【种种诸恶趣,】
众生以恶业之因,当趣恶处,名曰恶趣。
地狱,饿鬼,畜生,谓之三恶趣。于三恶趣加入修罗,谓之四恶趣,以人与天,(修罗属于天)加入三恶趣,谓之五恶趣,故曰诸恶趣。
【地狱鬼畜生,】
大乘义章八末,地下牢狱,故曰地狱。
俱舍颂疏世间品: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义翻为地狱。以地下有狱,故此正翻也。
法华文句:地狱此方语,胡称伊犁者,秦云无有。无有喜乐,无气味,无观,无利。故曰无有。
地狱有三大类:第一类曰根本地狱。八大地狱,八寒地狱是也。第二类曰近边地狱,十六游僧地狱是也。第三类曰孤独地狱。
鬼,饿鬼也,常受饥渴之苦之鬼,曰饿鬼。
大乘义章八末:又常饥虚,故名为饿。恐怯多畏,故名为鬼。
畜生,犹言一切世人,或为啖饭,或为驱使,畜养此生也。
大乘义章八末:言畜生者,从主畜养以为名也。
梵网经下: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
【生老病死苦,】
法华文句六: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
【以渐悉令灭。】
以上八句。乃总颂现身说法也。
【真观清净观,】
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之惑,名曰空观。即真观也。为五观之一。既除见思之粪秽,而于清净之身。断尘沙之惑。名曰假观。即清净观也。为五观之二。
【广大智慧观,】
已断无明之惑,而得广大之智慧,名曰中观。即广大智慧观也。为五观之三。
【悲观及慈观,】
以上之三观观众生,以拔众生之苦。即悲观也。为五观之四。以上之三观观众生,与众生以乐。即慈观也。是为第五观。
【常愿常瞻仰。】
法界次第,志求满足曰愿。
瞻仰者,以恭敬之心仰见也。
法华经方便品:瞻仰两足尊。
维摩经上: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以上四句,乃颂结显观智也。显菩萨应物观照。故有五观。
【无垢清净光,】
无垢,清净而无垢染也。又谓之无漏。
法华经法师品:若说法之人,独在空闲处。寂寞无人声,读诵此经典。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
【慧日破诸暗,】
佛智能照世之盲冥,故以慧日譬之。
无量寿经下:慧日照世间,清除生死云。
法华经便品:慧日大圣尊。
众生之无知无明,谓之诸闇。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诸闇。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能伏灾风火,】
释通理曰:灾兼众厄,惟风火为最。故偏举之。然风火等灾,皆由众生烦恼所感。既诸闇尽破,故能伏也。
【普明照世间。】
以慧日之普明照世间。
以上四句。言观智之用也。
【悲体戒雷震,】
心欲救人之苦,曰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曰大悲。以大悲为体,故名悲体。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无不肃。
释德清曰:法身无体,以悲为体,戒者法身所流之教戒也。故将说法。先以雷震。惊动群机。以慈意而兴广大法云。
【慈意妙大云,】
欲以乐与人,曰慈意。
法华玄义一: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
大日经疏一:妙名更无等比。更无过上义。
鸡跖集,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
京房易飞候,视四方常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其下贤人隐。
黄庭坚诗:大云在九丘。
【澍甘露法雨,】
澍同注:详前。
光明文句五: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
注维摩经七: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啒为不死药也。
妙法能滋润众生。故以雨譬之。
无量寿经上:澍法雨。演法施。
法华经序品: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涅槃经二: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以甘露法雨譬如来之教法。
涅槃经二:唯悕如来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贪欲嗔恚愚痴等之诸惑,烦心恼身,故曰烦恼。
智度论七: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注维摩经二:肇曰:七使九结恼乱众生,故名为烦恼。
止观八:烦恼是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又与心作烦,令心得恼,即是见思利钝。
大乘义章五:劳乱之义,名曰烦恼。
烦恼为烧智慧之火,故以焰譬之。
以上四句,乃颂应机说法之象也。
【诤讼经官处,】
诤与争通,讼也。
后汉书:平理诤讼。
【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释通理曰:诤讼则心忧刑罚,军阵则命虑兵戈,皆可怖可畏事也,念彼观音,仗慈力而顿消宿怨,罢讼解围,感圣化而各悔先心,故云悉退散也。
以上四句,乃颂由灭烦恼,故能散众怨,观照之力也。
【妙音观世音,】
俱舍光记二十:音声妙,故名曰妙音,梵云惧沙,旧云瞿沙,讹也。
此句之妙音,指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之音而言。
【梵音海潮音,】
法华经序品:梵音微妙,令人乐闻。
法华文句: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
华严经: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
长阿含五,阇尼沙经:时梵童子告忉行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音。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以海潮譬音之大者,又海潮无念,且不失时,故曰海潮音。
楞严经二: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长水义疏: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
【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言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其音如梵音如海潮音,胜于世间一切之音,故须常常诵念。
【念念勿生疑,】
以上五句,乃颂依德立名,劝持获益也。
【观世音净圣,】
净圣,清净之圣者也。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依怙有所依赖也。
大宝积经二十三:世间大依怙,以此乘出离。
【具一贰功德,】
一贰概括事物之称。
一切经音义:说文云:一贰,普也。普即遍具之义,故贰字宜从十。说文十为数之具,有从七者,俗也。
大乘义章九:言功德,功为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天台仁王经疏上:施物名功,归己曰德。
胜鬘经宝窟上本: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法华经化城喻品偈文: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慈眼视众生,】
佛菩萨以慈悲之心视众生,曰慈眼。
【福聚海无量,】
福德之聚,广大如海,赞叹观音之福德无量之语也。
【是故应顶礼。」】
顶礼,五体投地,以吾顶礼尊者之足也。
归敬仪下: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者,我所贵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极也。
以上七句,乃赞德劝皈,以显利益也。
【尔时,持地菩萨,】
佛欲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时,使持地菩萨作窦阶三道,见观佛三昧经六。
宝云经曰:地有十一义:一广大,二众生依,三无好恶,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种子所依,七生众宝,八生众药,九风不动,十师子吼不惊。菩萨持心如此,故以为名。
【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
即指此经而言。
【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释德清曰:观音以无作妙用,应诸众生,故云自在之业;无处不现,故云普门示现;无苦不拔,故云神通之力。
释通理曰:自在之业,即指如上所说,以十四无畏等,皆菩萨盛德大业,表见于世,故名为业。又以其任运成就,不假思缘,故名自在。如是自在之业,成自神化通融之力,发自圆通普发之门,故云普门示现。神通力者,持诵能感圣应,修习功超余门,故云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说是普门品时,】
此经即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众中八万四千众生,】
众指听妙法莲华经者而言。
西天之法,显物数之多,常以八万四千为言。
观无量寿经: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法华经药王品:火灭已后,收拾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
胜鬘经:广大义者,则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
智度论:般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
止观一: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
法华经见宝塔品: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又妙音菩萨品: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又曰: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又曰: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智度论二:八万四千官属,亦各得道。
【皆发无等等】
维摩经佛国品:无等等佛自在慧。
维维摩经一:肇曰:佛道超绝,无与等者,唯佛自尊,故言无等等。又曰:诸佛名无等,与诸佛等,故名为无等等。
贤首心经略疏:独绝无伦,名无等等。
智度论四十:无等等,诸佛名无等,与诸佛等,故名为无等等。
净影疏:佛比余生无等,名为无等,佛佛道齐,故复言等。
法华文句十:无等等者,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心,能等此理,故无等而等也。
法华经嘉祥疏十二:佛道无等,唯佛与佛等故,名此道为无等等,所以名佛为无等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
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无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无上正等正觉。
按:言觉知真正平等之一切真理,为无上之智慧也。
法华玄赞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智度论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四十: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净,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按此段华严经,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确解,学者宜熟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