罽宾国沙门佛陀多罗译

陆通律寺勤息寂正要解

上五字所诠。谓圆觉是法。大方广是义故。文中标结指陈。只言圆觉。下六字属能诠。修多罗了义是叹教胜能。良以。宗本体用。是法义之宏纲。诠旨功能。了言象之皎镜。事周义尽须建五名。简要标题且存两号。大方广是体相用。各有二异。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常则竖通三世。遍则横该十方。谓圆觉体无有边涯绝诸分量。强名大也。意言此觉有广大义有方圆义。谓体大而用广。理方而用圆。方是正直不偏。圆乃无亏无缺。亦可大方是体广圆为用。谓体大而正直不偏。用广而圆满无缺。上三字是别。圆字是总。明此圆觉即是总别之德。具彰法义之门。故名大方广圆觉。后能诠修多罗三字总指诸经。了义二字叹此一经。是决择究竟显了之义。无过上也。故名修多罗了义经。

罽宾。梵语。亦云羯湿弥罗。北印度边鄙之名。此翻贱种。本贱役人自立君长故也。沙门。梵语。此翻勤息。勤者勤修戒定慧。息者息灭贪嗔痴。佛陀多罗。梵语。唐言觉救。以长寿二年龙集癸巳。持梵本经。至神都东京白马寺。译成两卷。其度语。笔授。证义。润文。诸德广评。大义别录。总成一卷。同缘实相。约行收机。大分三段。共十二章。初二章明圆顿行。中四章明渐次行。后六章明不定行也。译之言易也通也。梵为华耳。周制达四方。东方曰寄。西方曰狄鞮。南方曰象。北方曰译。今翻西语曰译。由汉世多事也。经文大分三段。始如是我闻至平等法会为序分。于是文殊师利下至圆觉章为正宗分。于是贤善首下讫经为流通分。

△初序分者。若例诸经。必具通别二序。今但通序。虽无发起。可用入定集众兼之。以众集不徒然。必有异闻故。疏云。序中证信便是发起。谓佛入大光明藏正受时。上与一切诸佛。下及菩萨众生。同住清净觉地。现诸净土。皆入三昧。同一佛境。以表因果无异凡圣同源。发此经旨趣如是耶。

△初序分为四。初指信闻法。

如是我闻。

如是指法之辞也。前此无说而言如是者。逆指向下所说之法言也。我者结集者自称也。圣人已知无我。而为传法利生。故随世假称耳。恐疑者曰。此所说法为有所闻而说耶。为自撰其说耶。故结集者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非自撰也。既从佛闻。则群疑自销。诤端亦息矣。

二时化主所在。

一时婆伽婆。

疑者曰。既从佛闻。佛昔说法必有方所。何处闻耶。故此示之。一时者机孰应会之时也。婆伽婆。主也。如来之异号也。故涅槃云。能破烦恼名婆伽婆。

三平等法会处。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藏即宝性法界藏。起信心真。如是诸佛众生之本源。神通光明之性体。尘沙德用并蕴其中。百千通光皆从斯起。故曰藏也。亦名法性土。亦名常寂光。智与理冥。名为入矣。是以。安住藏中不受诸受。名为正受。此经说处。即事而真。匪离娑婆别论常寂。为表正宗所谈觉性平等凡圣同源横亘竖穷不思议一。然理不自显。从理垂教。教主身土。全境即心。全心即境。故曰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所现净土。即说法处之通序也。

四同闻众。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初标数列名。二与诸下。同佛入定。菩萨等者。梵云菩提萨埵。云菩提翻觉。萨埵翻有情。摩诃大也。此有情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趣大果。修大行。证大道故也。文殊师利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表信解之智故。亦云妙德。表证智故。文中本起因地。究竟真妄。以成正解。成就信根故。普贤略有三释。一约自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位。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三约当位。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依此圆觉妙心。徴幻法而明正行故。普眼。由此法门。观身心无体。根尘识境世出世间自他二身。一切清净。周遍法界故。金刚藏从喻得名。金刚坚而复利。坚则无物可坏。利则能坏一切。所以诸魔不能侵。烦恼不能动。又能破诸障。断人疑惑。即具无尽藏功德也。弥勒此云慈氏。慈有三种。生缘法缘无缘。以对三观。又从姓慈名阿逸多。此是无胜。三观能净三惑。名清净慧。以三观。能摧伏三障四魔。名威德自在。由三观获三陀罗尼四无碍辩。名辩音。三观对治三道。名净诸业障。三观遍观诸法同归实际。名普觉。圆觉之名。有二意。一前虽病尽。仍恐下根难入。又问三期道场加行。上中下三根普入圆觉。二最初标指。从本起至末。显义已周。还归圆觉。贤善首者。贤则亚圣。善则顺理。首是头首。欲使万善齐兴俱顺真理教法流通。是贤善首也。等有二义。一所例。二所余。上首为十万标领。同住平等法会。孰为其主。孰为其伴。孰为问者。孰为答者。无非游戏大圆觉海也。今会诸师。广评三种。俱是大乘。同缘实相。约行收机。以渐不定。大分三段。初二章明圆顿行证。次四章明渐次行证。后五章明不定行证。贤善首章乃流通分。初又二。

△初文殊章正明圆顿行证二。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二字者。蹑前之语。显通序。兼别求之故。下诸章之初。皆云于是也。即从座起等者。从法空之体。起悲济之用。以己最胜之顶。礼佛最卑之足。敬之至也。右绕者随顺之义。表顺觉性。三匝敬佛一体三宝也。长跪者安危不易。叉手者信解合体。心境交参。权实合也。

正述请问三。初问如来因行。二问菩萨发心。三问末世离见。初问如来因行。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果具万德。偏举大悲。咨询法要。本为法众故。具足十号称世间尊。求证圆觉故名法众。佛昔初发菩提之心。圆照本源。染体悉净。依此造入无上觉城。故云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也。

二问菩萨发心。

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大乘之体即是本觉。于觉悟中。发菩提心正念真如。故云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三世诸佛。皆从本觉因地法行。远离诸病。病由何生。瞥尔取证病体随生。都不发心岂离诸病。一发心后永不退转。不退转故诸魔不娆。夫大教发心。当信一切法。唯心体具。全心发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则世事纷纭。即大圆觉也。

三问末世离见。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佛灭度后。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即为末世。去圣遥远。深可悬忧。故显益中偏垂结指。夫求道者必正其因。因若非真。果终不克故。若欲断无明成佛果。谁不由期正道乎。故使末世不堕邪见也。

三三展虔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正语而礼威仪也。五体。四肢及首。若惟一度。未展䖍诚。若过于三。礼烦则乱。故三周终始。显示真心。佛虽以知。垂范应尔。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先赞后许。再言善哉者。善之至也。善男子者。顺理曰善。男子刚断。汝等者。虽一人之言。言众人之意。得正住持者。安心觉海。任持万行。诫令审谛。勿杂于缘。

二受旨。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既蒙许说。愿乐欲闻。洁己虚心。收视反听。而寂然也。赞许伫听之文。下十一段皆同此释。

三正答二。初长行二。初广答初问二。初总示二。别释总示中三义。初标示二。初依体立教。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如来于法自在。更无有上。陀罗尼翻总持。谓圆觉体中。有尘沙德用。从本以来持之不失故。大即当体无边。门者出入义也。非别有法从中流出于外。但依圆觉妙性。能通显示诸功德门无有穷尽。名为流出。一切清净真如涅槃及波罗蜜。依之六度万行。能生物解。名为教授菩萨也。

二照性断惑。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觉相性也。圆照修也。全性发修。以修契性。性非染污。故云清净。无明体空毕竟寂灭。故云永断无明。成道者。觉智遍满。一成一切成。一佛既尔。十方诸佛。咸皆然也。

二别释三。初委明惑相体虚二。初明惑相三。初徴。

云何无明。

不了一法界故。名曰无明。有通别枝本正使习气。今约圆照。正断根本。别惑通别及二习无不该摄也。

二释二。初标定。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

法界众生未能契性。尽属一切。起无初相。故名无始。以悟为迷。故名颠倒。情窦一凿。狂澜肆流。错乱多途。计执非一。故云种种。今且按定其非。但云颠倒。未显其相。倒有所执。颠则荒狂。如人乍至川原或入聚落。忽然心惑以东为西。既一方迷。余方俱转。忽然醒悟还是旧方。返推此迷。了无始迹。无本来处。无今去处。故云易处也。

二释相二。初法喻示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四大和合。假名为身。缘虑之心因尘故有。如影逐形。故云缘影。众生不知圆觉妙心亘彻三际周遍刹尘。妄执身心。起诸结惑。如弃大海认一浮沤。前喻迷方。今譬华月。翳目所喻即上颠倒。颠倒故执。由翳见华。文意法理莫不如然。

二即喻显迷。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月喻例华亦应云月实无二。捏者妄执。经文影略故不具之。既执华从空生。不知从翳而起。翳则实是华生之处。非真实华。但怪空里有华。不觉眼中有翳。外嫌身心苦恼。不知内蓄迷情。故名无明。

二显体虚三。初标体虚。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善恶之性。本体元虚。

二约喻显。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先约梦事。喻无明本空。次提空华。显梦无生灭。故不可说言有定灭处。前据能见翳目。称实华生处。今约所对虚空生灭叵得矣。何以故。无生虚故。

三结流转。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虽曰无生。由妄见故说名轮转。

二释圆照觉智三。初达妄本空。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修圆觉者。牒前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即无轮转无生死法也。亦无身心无生死人也。既知空华。岂有轮转。还丹一粒点铁成金。真理一言超凡成圣。外遗世界。内脱身心。不计身身同虚空。不计心心同法界。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也。

二结成妙观。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知觉空者。泯彼能观。知能观空。亦空华相。如火之木。然诸薪已亦复自然。此空观也。亦不可说无知觉性。假观也。有无俱遣。中观也。言虽前后。用在一心。言虑顿忘。故云净觉。觉智契理。故云随顺也。

三徴显所依觉体。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前明妙观必全境发。境若不显。观故无所依。是以徴显令谛观一。又观是圆照。境即觉相。观若非觉。照不名圆。境若不圆。此相非觉。虚空性故常不动故真谛也。真性如空。本来不动。如来藏中等俗谛也。体具诸法。清净本然。生灭既忘。知见宁及。如法界性等中道也。究彻三际。圆遍十方。绝待难思。互融互摄。是三即一。举一即三。魔佛同途。依正何别。前云有无俱遣。中观双遮。此曰究竟圆满。中谛双照。观谛互显。遍十方故。

二结酬三意。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上问有三。广答因行。而牒酬之。无余蕴矣。二重颂。非孤起偈也。或为钝根重说。或为未来。或为增明前说。凡言长行偈颂相望。例有五对。谓有无广略离合先后隐显。今经问目皆长有偈无。答皆长广偈略。余随相当。对文当指。

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二。初颂广答三。初颂圆照觉智。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二颂惑相体虚。

 了达于无明  知彼是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长行先释无明。偈中先颂觉智。以智照惑。故言了达。

三颂所依觉体。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佛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即得下二句。长先偈后。成道亦无得。长先偈。又如梦中下四句颂空也。觉遍下二句颂假也。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故云遍十方。众幻下三句颂中也。具乎遮照。众幻灭无处遮空也。成道亦无得。遮假也。本性圆满故。双照二边无所缺减也。问下威德自在章。方立三观。如何此中便具出之。答名出下文。义贯初后。

二颂结酬。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二普贤章。决疑的示顿相圆顿法行。已示宏纲。次在斯章。决疑令喜。分二。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述请问三。初总问起。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前明圆照觉相。永断无明。谛观体如。修证义足。今复问云何修行者。但决余疑。复疏初义耳。

二别徴三难。初难以幻还修于幻。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此问。从前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等文而来。意云。身心既如幻。能知亦是幻。将幻还除幻。幻幻何穷尽。幻者如世间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法谢。还成草木。然教中五者。一真性。二心识。三依他起。四我法即空。五迷执我法。下诸幻喻。皆仿此知。

二难幻灭无修幻人。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以幻故。一切皆空。能所总无。遣谁修习。

三难不修云何解脱。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众生正觉。理具情迷。若非全性起修。无从解脱。故难虽三。意归修行而即一耶。

三申问意。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论云。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终无得净。对于暂离故言永离。谓初观一体虽觉全真。后遇八风纷然起妄。行如穷子。解似电光。何法修之永离诸病。

三三展䖍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末世众生下。义有问于如来之句。

二受旨。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三。初略示所依。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故经云。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故知九界实造佛界权施。皆圆觉性之所发现。诸大乘教诠旨咸然。故云。诸佛心内众生心心作佛。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一字法门海。墨书之不尽。并由理具。方可云为。

二广释前难二。初明幻灭觉存释前二难三。初喻显。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上文云。空本无华。病者妄执。今云华从空有者。欲显华灭空存故。略于眼翳。径将华对空。说其实因眼有翳故见空中生华。应知。病眼见空华时。其华全体是空。翳除华灭。而虚空之体本无增减。性之善恶。阐提与佛莫断纤毫。故云空性不坏。

二说法。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上二句释前初难以幻修幻。下二句。释前次难幻灭无心。既知幻从觉生从真起妄。即识返迷归悟全性起修。则以幻修幻。无可疑也。况觉性圆常。俱体俱用。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则幻灭无心。谁为修行。故难易自释。觉心不动也。

三拂迹。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者。对幻说觉。犹属顺迷相待之义。既涉言思。觉成不觉。学者应知。创心入道。对境立观之日须分幻觉。用观照境之时真妄泯合。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者。未离见思也。说无觉者亦复如是者。未离尘沙也。是故幻灭者。二边心灭。即断无明。中道得立。三观皆中。名为不动也。

二约劝修幻行释第三难三。初法。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离幻有四。一离诸幻之境。境为所离。智为能离。二离离幻之心。由坚执有能离之智。此智亦幻。故曰心如幻者亦复远离。三遣离幻之离。离前能离。此离亦幻。故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四遣离离之离离前第三。此心亦幻。故曰离远离幻亦复远离。此之四番。皆是以幻修幻。列虽次第。修在一心。所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者。结示得体除幻。学者果能向幻觉未兆之前如来未说示处。体之照之。觉性本然。得无所离。则何德不显何幻不除也。

二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如有一段干木。以一木燧钻之。火出还将却烧二木。木火既尽。烟自然灭。既成灰烬。任运飞散。木段喻所修幻妄。木燧喻能修幻智。烟喻离。火喻遣。经文。圭峰云。先云灰飞。译者倒也。合是烟先灭余灰飞散。式师云。灰犹有实。烟最浮虚。亦不须责译文之倒。但今谓约喻喻法。何须难喻也。

三合。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上二句。正合今劝修幻行。释第三难。举初难之词为合法者。盖问虽有三。意归修在一也。下二句重结所依觉性常住。使修行永无疑纲。

三顿相结酬。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修圆观者。造境即中。不段事禅方便。三观一心。亦无渐次。知幻即离结妙境也。离幻即觉结妙观也。一切下结酬前文所请作何方便渐次修习。故佛结答。不作方便亦无渐次。会通问文也。能知是幻已名为离。但得离幻即元是觉。更无阶级渐转为觉。如人梦见身疮问医求药。窹来既知是梦。更欲作何方便。若待方便之渐离。即是实法。何名幻化。若执实有。还是妄也。

二重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颂四。初颂所依觉体。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无明之言。长无偈有。

二颂幻灭觉存。

 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

 虚空不动转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展转拂迹长有偈无。

三颂劝修幻行。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长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合法之文。长有偈无。

四颂结顿修相。

 觉即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亦如是者。不作方便也。颂略结酬。

△今普眼请云。演说菩萨修行渐次。答中具明戒定观慧结酬。又云如是修行。如是渐次。所谓解圆行次也。

于此分四。初普眼章。正明渐次行证二。初请问三。初进威仪。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述请问二。初正请。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前闻顿行不依方便。恐渐次机谓知即已都不假修。故复请渐行修戒定慧开悟圆觉。云思惟者。系缘法界达阴本空。云住持者。安心实相不起妄念。禀戒习定助成观慧。故云方便。

二述意。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为迷闷者。重扣所修。故略开悟。住持只言方便与思惟耳。又假说方便者。上请六事无非出于善巧故。今结请只以方便兼之。于无修证中强言修证。故云假说方便也。

三三展䖍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三。初标意。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夫净圆觉心。诸佛众生各各本具。今欲求者。二边皆中。故云正念。远离诸幻者。指前标后也。今谓秪是总标耳。正念即标戒定慧。诸幻即三学所离。污戒之瑕玷。障定之事性迷理之惑也。

二广释二。初戒定。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奢摩他。翻止。止定也。坚持禁戒戒也。安处徒众。近善友知识。而生慧也。宴坐静室。即止息世缘闲居静处。诸缘世利而自然息。已而欲明渐次行证。直云戒定方便。助成观慧。三学相由。即答渐次之问也。

初约四大观身如幻。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恒作是念者。意止观中不得暂舍。大论云。昔如来说四大无处不有。故名为大。各离者。从昔妄执四大为身。约俗谛和合而言。今约真谛破之。故云各离。此中应用不自他等四句推之。毕竟无体故。能执情尽也。

二约根尘观心寂灭二初根对心生。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身本无形。缘四大有。故名四缘。六根依身而具。一往名中。四大从外而揽。一往名外。中外围空。而心又在中间。空处牢结。故云于中积聚。此缘即能缘心也。不实如气。同上缘影。皆显体虚也。无体则无相。又岂有名。故云假名为心也。

二尘消心寂。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若以从真起妄无明生法为言。必先有不觉之心方有根尘世界。今就日用核之。意显因境有心。无尘则无心也。四大分解者。地性无坚。水性随流。风性无碍。火性元虚。谓四大各归本性。毕竟无有缘心可见也。

二结成观相。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彼之众生。指前修观人也。前破身心及六尘境故。此结云幻身灭等。灭谓寂灭。即空观也。幻尘灭故幻灭亦灭者。生死既空。涅槃亦灭。假观也。后二句中道常住。所谓诸幻虽尽不入断灭。然此观相。三智一心。无惑不破。如大圆镜明像宛然常不虽故也。

二约喻显二。初明幻灭观成二。初喻。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夫镜性本明。非从外得。尘覆则隐。磨之则显。隐显虽殊明性不异。是以。修观如磨智镜。身心顿忘则种智圆矣。

二合。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既以身心合幻垢。则人法二执。性之与相皆属幻垢。十方乃十界也。清净乃本具觉性显现。合上非幻不灭也。

二诫迷真执妄二。初喻。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摩尼体性本无五色。莹净绝瑕都无色相。由性净故。一切色相对则现中。青黄赤等五色。各各随方而现。五色喻五道也。随方喻随业。愚人不了珠体。但见全是青黄等。故华严云。凡夫见诸法但随诸相转。不了法无我。以是不见佛。

二合二。初正合迷真。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随迷染之气类。应现而有也。亦复如是乃合上喻也。其犹结水为冰。讵可见冰而忘水也。

二破迷入理。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本以众生妄执幻化。故佛说云幻垢众生。依教离垢。故复说名菩萨。所离之垢既无。对离之智何立。者字贯通两句。谓对垢者菩萨也。说名者如来也。既无对治之智。何有起智之人。深浅之执本无。何有说教之者。故俱无也。

二观成历法二。初明证理。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顿了实法假名性相等执。当体如幻。故云证得。达缘影之心见镜像之身本无。故名为灭。无方即无方所。横遍也。无边即无边际。坚深也。由清净故如虚空。如虚空故得清净。此乃觉体显发。正是开悟之相。所发之体也。

分二。初别显真净四。初世间诸法四。初根识。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清净即空之异名。故大论云。毕竟空即毕竟清净。以人谓空故言清净。见尘者。不单说外色名尘。亦不说根识名尘。根尘识三自有文故。此见尘体还是我执之心。就取相生过。而别立名。下皆牒见字。不言尘者。足显即见是尘。非外尘也。闻等亦然。

二六尘。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六皆名尘者坌污心识故。

三四大。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四总例。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上明根识及六尘净。今复举十二处十八界者。以阴入界随根开合。故重总例。

二出世间法。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十力者。一知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四无所畏者。一一切智。二漏尽。三说障道。四说尽苦道。四无碍智者。一义。二法。三辞。四乐说。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八精进。九念。十慧。十一解脱。十二解脱知见。上六皆云无灭。十三至十五。身口意业随智慧行。十六至十八。以智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十七品者。此有七科。一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七八正道。谓三四二五单七只八。总三十七品也。如是乃至者。超越之辞。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悉皆清净也。

三自他正报。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论云。照色等空即名实相。实相本来自性清净。诸段清净皆牒前文。唯此独指实相。以为净之所以。既于自身证实相理。亦见一切众生同一清净实相。以观一切众生。不取于相。同圆觉性耶。盖显彼我一体故。十方亦应以十界释之。方与上圣下凡清净一致也。

四一多依报。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褁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况乃心宜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亘通法界。清净湛然。圆谓圆遍虚空。褁谓含褁三世。三世者竖极。虚空者横周。一切者横竖总该。平等者本末味同。清净乃都结七段。不动者宜于一如耶。

二例明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前历诸法别显清净。今以不动例明诸法。四大总世间。陀罗尼总出世间。虚空之言总该依正及三世也。经文避繁。略云乃至。下亦例此。十界因果依正色空一切诸法。既皆全性而作性本。不动法亦同如矣。

二俗谛二。初体量遍满。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觉性无际故遍满。性遍满故诸法遍也。

二体德无坏。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根性尘性者。此指自性。非谓泯根摄尘归于一性。如百千灯等者。如一灯光已满一室。更有一灯。光亦全满。百千灯光一一如是。各不相坏。亦不混杂。室中之空喻于法界。灯之光相喻如根尘。谓一灯光容多光相。即一光相遍多光中。故一一皆然。重重无尽也。

三中谛三。初亡憎爱。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觉者圆觉也。成就者牒上开悟也。缚脱约惑。生死涅槃约报。持戒毁禁约业。久习切学约人。喻取能照前境之眼光也。于四对法。无胜劣。心同佛。于三念之境。同之所由。经自徴释云一切觉故。眼光者光即眼识现量所得。故无憎爱。所以光体无二故也。

二亡修证。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者。自心已空。但有觉照。宁有凡圣差别之二。冥一如之无心。即万动之恒寂故。普照是用。寂灭是体。佛之所极极于寂照也。诸佛世界者。百千万亿僧祇等数之河。一一河中一沙一世界者。显世界之多矣。然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莫算其数。为欲引机造无边境故。假增积多数尔。又净秽等土。皆佛统之。故云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者。缘无自性。全体即真。一切世界皆依妄念。念既刹那不住。界亦起灭不停。又成住坏空虽各二十增减。世界无量无数故观起灭缤纷。不即不离无缚无脱者。文通上下。上则世界无净秽故。下则众生本成佛故。始知等者。始知即始觉。本成即本觉。始之与本非二觉故。依正迷悟无非一如。故喻空华及昨梦也。

三亡能所。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迷时生死无起涅槃无灭。悟时非灭却生死发起涅槃。称体而观。都无起灭。圣心无来。凡心无去。又直而言。体无来去。所证之境。非得真失妄舍粗取妙。能证之心。都无分别。离于四病。故云毕竟无证亦无证者。

三结酬。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二重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重三。初颂观阴。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二颂历法。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去来

三颂结酬。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二金刚藏章。释成本来成佛。由上普眼章末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故此疑问。若本是佛。何须前说发心修行断无明耶。分二。

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陈词请问三。初庆前所悟。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陀罗尼慧性。因地法行定性。此是一切行位根本。后必蹑前。故重指也。

二述三疑。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初二句。蹑前文为疑本也。三疑者。初疑真能生妄。次若诸下疑说妄为真。三十方下牒而纵之责无穷过也。此三难意者。本来是佛。烦恼何生。若无生中妄生起者。如来成佛本同无生。无生之中还应妄起。成佛义等。生否应齐。齐生则果佛何尊。齐否则因违现事。进退不可。故有斯云。

三结意请答。

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通论疑者。犹豫为性。能障信心。别显五盖中疑有三。一疑自。谓己不能入理。二疑师。谓彼不能善教。三疑法。谓于所学为令出离为不出离。如有病人疑自疑医疑药病终不能愈。今三疑中。即疑法也。悔是不定之法。悔正则偏。悔偏则正。今请永断。又属偏邪。然入道人。若未通决生佛同异。则或用功多而反增疑悔也。

三三展䖍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四。初反责起疑之本三。初总指轮回。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一切世界。总指情器也。若不约情。何成轮回。次下六对。辩其轮回。谓但住有为。即属轮回心也。始终者创变极证。生灭者新新续起而念念落谢。前后者过去未。来有无者住劫空劫。聚散者成劫坏劫。起止者现行调伏。念念相续者情界器界皆依妄念。既所依不断。故能依亦然。循环往复者。器界空已复成。情界灭已复生。惑业袭习。报应纶轮。尘沙劫波莫之遏绝。取谓取着。执我我所。舍谓舍虽。厌苦所依。若取若舍种种不同。皆是颠倒妄心变现轮回之相也。

二真随妄转三。初约法。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轮。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能是轮回之心故。所观圆觉亦尔。如梦见宝物。物亦是梦。

二举喻。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由目数动湛水如波摇。如人动转眼睛。或手研捏眼角故。所见物颠倒动转也。次眼识迟钝旋火成轮相。如人烧杖头以手旋之。眼识不能迅速趁及。即见亦轮之相。岸移月运。但是云驶舟行。驶者奔流急走之相故。动目能摇湛水喻妄中真。定眼随转火。喻真中妄。云月舟岸。喻圆觉性即同流转也。

三法合。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诸旋者。目眼云舟。喻生死垢心。彼物者。水火月岸。喻于圆觉妙性。何况下正合也。

三结指前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指前三疑为三惑。非见思尘沙无明之惑。

二喻释现起之疑二。初约性德离妄通释三疑三。初譬喻。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

不知华因翳有妄执从空而生。岂觉迷真故着。横执真能生妄。既了翳差都不见华。因除迷心故清净矣。又执早晚更迷。犹说何时更翳。故云不可请问翳差之者。或时更起。未必永无。如何为喻。答曰。夫喻者。但当日一席之事。不可说终身。譬如梦觉。岂可难哉。云何妨明夜更睡还梦。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但翳故妄。非华生也。

二法合。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迷见生死似华起。悟得涅槃似华灭。言圆觉离华离翳。则双拂生死无明。虚空非暂有无。觉性何关迷悟。众生既知华起。约谁更难无明。无明生死既空。何责本来成佛。空华终不再起。果位何得还迷。由己计度不休。见他觉性流转。若如是解。顿遣三疑。三疑钩锁连环。不是三科别答。下金矿喻即答佛不再迷。此疑理深。故重喻也。

三结况复。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此以世空喻真空也。而虚空世法尚不同华起灭。况如来随顺圆觉。湛然真常。是虚空之体性耶。

二约修德显真别申后难。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金在矿中。销矿金现。非销始有。若因销有。销顽石等亦应有金。故知虽假炉冶销镕。金性要须本有。既已成金等者。此明在矿则隐。出矿则显。隐显虽殊金性常一。不应说言本非成就者。释成金性本有也。如来圆觉亦复如是者。合也。前就圆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以成普眼章中众生成佛之义。故举空华。元来不起。非后始灭。法合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所以俱通三难。今就不坏因果之相。故说销矿出金。华则始终本无。矿乃因销始尽也。

三示性令息妄心三。初觉性圆常。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妙圆觉性平等常住。即一切法。离一切相。若有少见即非圆觉。

二思惟罔测二。初举况。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此举劣况胜也。无余涅槃。身智俱寂有思惟心终不能至。何况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初小圣理智对。二凡心真觉对。意云。小圣尚不能亲到真智之理何况凡心。劣于前智真觉者哉。

二喻显。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须弥。梵语也。翻云妙高峰。此山四宝所成故。轮回心即思惟心也。

三指前劝诫。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若远指前文。即文殊章。先断无明。或指余经。皆如是说取舍轮回。意令先断。今重举以劝诫也。

四结疑情非问三。初展转妄想。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二巧见不成方便。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指前疑情者。为浮心巧见也。故不成方便。

三结非正问。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前赞善哉者美其起教。此责非正者显其实理。此一段疑。最障修证。若不徴起。末世长迷。刚藏所徴意在佛责。故知责此之过。始彰徴有功。乍看似前后乖违。细详乃始终符合。可审玩味。妙在斯焉。

二偈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设偈言。

二正颂四。初颂反责疑本。

 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长行先举妄想。偈文先举实性。

二颂喻释现疑。

 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

三颂示性息妄。

 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华相

向明觉性元常。与喻中合文意同。故空华喻义通前后。

四颂结斥疑情。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初二句。长行云。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诘者辨也。次二句。依解起行。与前结非正问互显。

△三弥勒章。显示轮回根本。由前章云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今穷根本及能断性。分二。

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陈词正请三初庆前闻。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述问有四。先问轮回根本。次问轮回种性。三问行门深浅。四问度生方便。总而不出所断及能断者。前轮回始终生灭等说妄名邪。圆觉了义是正。起循环见者如前三惑也。

初问所断轮回。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云何当断轮回根本者。虽问当断。意在根本。下文即指恩爱贪欲。如伐木寻根灸病求穴也。于诸轮回有几种性者。上总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今究种种之的有几等轮回之数。答中指出四生九类六道轮回。

二问能断行愿。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初二句问意者。道虽平等。行有浅深。故下答以依二种障五性差别。回入尘劳等者。即请下大悲方便化他愿力也。

三结请知见。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未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慧目。如如智也。心镜。如如境也。境智冥合。无上知见随机也。

三三展䖍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实相者离虚妄也。生死涅槃俱寂灭故。无生忍者是决定之义也。证得诸常实相。名无生忍。以位对之。名初住也。

二受旨。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二。初广答二。初答所断轮回三。初指根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对五尘境。起于贪欲。种种相续。三有轮回。往来流转无时断绝。或属天地之恩。如父母等。或因事之恩。如得惠赉等。或任运生爱。即自身六亲及名利等。或因敬成爱。或因爱结恩。或因爱生情。或因情成爱。应成四句。谓恩非爱等。故能贪之爱种多。所贪之境不一。若对治简境。则有顺有乖。若约法简心。则皆为过患。

二明种性二。初总示四生三。初命因欲有。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卵胎湿化果也。淫欲而正性命因也。显是前文于轮回有几种性之问。故下文云。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而以四生配六道者。天及地狱化生。鬼通胎化。谓鬼子及地行罗刹是胎。余皆化生。人畜各四生。具四者。毗舍佉母卵生三十子。胎则当人。湿则奈女。化则劫初。畜具四者。金翅及龙。余兽皆胎。余鸟皆卵。然着地飞空若水若陆微细蠢动。或胎或卵或化。不可具分品类。皆因淫欲而正性命者。淫谓淫染爱着。但是情染。总名为淫。纵使化生亦依业染。且约欲界轻重者。六受交抱执手笑视淫。既性命由淫。淫复由爱。故云爱为根本也。

二欲滋于爱。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虽四生性命以欲为因。然而欲因爱生。以爱为本。复由诸欲滋发爱性。故使果报无穷。轮回相续也。

三结成因果。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众生受命还依欲本者。爱谓贪爱。命谓身命。虽欲因爱生命因欲有。由欲滋助于爱。果报无穷。故曰还依欲本。

二别明六趣二。初别示二。初恶趣生。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违顺皆是造业之境。由爱彼境。境不顺心。便生热恼憎嫉。憎嫉故起生嗔。嗔故杀害。逼恼。打骂。凌辱。种种恶业从此便兴。亦可境称爱心而生耽着。侵夺。饮啖。绮妄。淫盗。种种善恶等业。无畜生者。取其顺文成句略也。义必合有。故华严云。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

二天人。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知欲可厌者。离恶道因。深生爱乐。舍恶乐善。复感善道人天乐报之因也。

三定地。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知其爱恶爱善俱未免离。弃彼爱心乐修舍法。即四禅八定。而不知乐舍之心还同彼爱。故云还滋爱本。增上善果者。上二界殊胜依正二报也。

二总结。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三劝令断三。

初正劝。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贪欲爱渴是业惑因。欲出轮回。先除此二。爱渴者爱心至切。如渴湏饮也。

二释疑。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恐疑者云。既令舍爱。何故菩萨亦有爱生耶。故此通云。示现受生。非爱为本。但以大悲同事利物。故净名云。众病即菩萨病也。

三显益。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先能除舍。方可勤求。如出矿金始堪为器。前但云贪爱。此云憎爱。境不顺心。违情故憎。是知憎亦由爱。故虽兼憎意但说爱。永断三障即名勤求。三障断处心清净矣。

二答能断行愿二。初行性差别二。初总标。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一切众生。枉受轮转。只为忽生一念发挥一切无明境界浅深二障差别五性。事障粗重为浅。理障微细为深。浅故先除。深故后断。此以障道近远。名为事理浅深五性差别不等故也。

二别释二。初二障。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根本无明亲障中道。名理障。枝末无明牵生三界。名事障。约界内外。对论事理。小乘真理。望大乘还属变易生死。大乘变易生死。对小乘属真理。下明二乘先断事障。即知是见思也。

二五性二。初徴。

云何五性。

一凡夫性。二二乘性。三菩萨性。四不定性。五外道性。此皆新熏。不同法相宗说。然亦未可会同相宗五性。今经但云未成。非永无成佛之义也。

二释五。初凡夫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因缘生法所观之境。六道凡夫也。约此未断未证为一种。显下趣向断证。为四种尔。

二二乘性。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同断见思。同出三界。但教有谛缘惑。论正习缘觉乃是侵习小异耳。

三菩萨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发愿断障。义兼四弘。二障已伏。即当圆教观行之位。悟入者。解二障永灭方是证悟。事障若尽入圆十信。理障若尽圆教初住。极至妙觉。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四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者。盖圆觉体性。离一切法。具一切相故尔。学者当依了义。莫依他人可也。若遇如来无上菩提。圆觉修证无不取极。根无大小皆成佛道。若依彼人所作之法。故有浅深差别。未及圆觉了义者也。

五外道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本非外道。由不遇真正知识善友。心行理外。故名外道。

三结。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今云五性中。菩萨性不定性皆悟圆觉。岂得属轮回耶。须知菩提乃所学之法。众生是能学之人。但造之有差。遂成五别也。

二悲愿度生。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大悲乃拔苦之本心。方便为设化之通轨。示现形相。如观世音随类应身。逆顺者。或为亲友以引之。或为怨家以怖之。同事者。四摄之一。意该余三。谓布施爱语利行。清净愿力。非希望报恩。亦非爱见同体大悲。清净大愿性本具之。非别新得。

二结酬。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取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圆信诸法即大圆觉。名增上心。普会自他。具入实际。是菩萨愿。一切胜行无愿不克。如普贤十大愿王。为无量胜行之本。清净法殿妙庄严域。皆是所证圆觉之境也。

二偈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四。初颂根本。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二颂劝断。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

初两句。正颂劝断中显益之文。因断必果亡。故略不颂轮回种性。又以断妄即得会真故。连颂不定性菩萨性。余三性略。得正修行。能断贪欲。根无本小皆成佛道。故曰。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故。

三颂悲愿。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四颂结酬。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四清净慧章。判修证高下二。

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陈词句二。初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二请后二。初正问位次。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举所证觉性。问能证位地。觉心一味。因果阶差。二义既乖。故须起问。

二愿益未来。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三三展䖍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二。初明六即位次有二。谓理同故即。事异故六。若知理同。迷悟平等。免于退屈。若知事异。因果不滥。免憎上慢。属初理即。闻圆顿教属名字即。五品观行即。十信相似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总为分真即。妙觉即名究竟也。

初法二。初正示理同。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与众生。

圆满觉性三谛具足。自性中也。非性空也。性有假也。有是具义。以性具十界。循界性而缘起。法法即生。是则菩萨众生本是实相。复何取证于其间哉。

二徴释所以。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以性夺修故。菩萨众生二皆如幻。指幻即性。同一圆觉。故不复有能取证者。

二喻。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

若是不明随缘不变幻化即性。只作遣荡释上者。何当此喻。眼只是一。谁为能见。谁为所见。

三合。

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圆觉自性。性自平等。性不自谓无平等者。

初总明大义二。初迷悟差别。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众生迷倒。五住烦恼也。一切幻化。十界因果也。未能除灭。灭未灭者。达未达也。

二复性一如。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诸佛同证寂灭之理。若得随顺。与本相应无乖违也。后二句亡能所。实无寂灭之法。亦无能寂灭者。

二别示即六。初理即。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本体元无。因妄故有。四生六道八难三途无不皆然。曾不自知。心既念念无常。我亦念念生灭。故生憎爱耽着五欲也。

二名字即。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善友知识也。教令禀教也。开悟知解也。知我身心是本觉性。起亦圆觉。灭亦圆觉。解妄为真。故二发明此生劳虑。虽未能忘。到此已知全体而起。故曰性自也。

三观行即。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此位顿伏三惑。观与理冥。故云劳虑永断得法界净。既伏必断。名为永断。然此观解尚存能所。故障圆觉而不自在。随顺只是凡夫相应之义也。

四相似即。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见前净解为碍。故断解碍。然能见智名曰见觉。先断见思尘沙二惑。得六根净。若住此见。还名觉碍。碍于圆觉不自在也。天台十乘。有离法爱。离此见觉入后分真。请问前位顿伏三惑。此何二惑先断。答曰。初心用观。事理顿忘。三观一心。故能圆伏。然智有微着。惑有粗细。约智明断不无前后。

初证理三。初法。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有照有觉。指前二位。照是净解。觉是见觉。二皆有住故俱名碍。称性之照故云常觉。照而非照故云不住。又照是所。照者是能。能所俱泯。故云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二喻。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

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寂。能照亦亡。

三合。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实相无念。有照即碍。若立能照。照达妄念。还成碍也。

初忘教。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夫设言象。在于得意。无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真。故以标月之指喻于言教。谓见须藉指端。悟心须假佛教。因指见月。见月忘指。因教诠心。悟心忘教。是以观指则失真月。执教乃未达本心。意令证实忘标。故云毕竟非月也。

二结位。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若云入地方破无明。是别教义。今是圆位。借别名耳。四十一位之所同依。故总云地。

六究竟即三。初标境。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初标二句总也。列十对法。皆同真实。一识智对。无念则得其正念是智。有念则为失念是识也。念本自空。元是无念。故皆解脱。二成破对。众缘相会曰成。缘离曰破。缘无自性。成破一如。三愚智对。痴从分别生。分别亦非有。智慧与愚痴平等无差别。四邪正对。若在道者无分邪正。五真妄对。迷时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六染净对。夫戒定慧翻于三毒。三毒本空。元是梵行。七依正对。涅槃云。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八苦乐对。极恶业成。天宫即见地狱。极善业熟。地狱即是天宫。二业之念由心。地狱天宫岂定。九有性无性对。有性者三乘性。无性者阐提性。非惟他日回心。现已齐成佛道。十缚解对。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然烦恼依识。识性既空。烦恼何缚。故云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如上十对。其意不殊。佛证觉心。心无取舍。故得诸法普同圆妙。也。

二明照。

法界海慧。照了诸有。犹如虚空。

慧深如海。照了一切。诸法皆空。

三结位。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结果位也。论云。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心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意觉。

初圆修行相二初的示安心。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文有四节。每节二句。妄念攀缘。取着外法也。念则违觉。故令不起。若求真舍妄。如弃影劳形。若灭妄存真。似扬声止向。境从心现。元是自心。若加了知即迷现量。能知既寂即真实知。真实即知谁知真实。如眼不自见等。行者当知。一切时处身心依正。俱是法界常空。如珠走盘。无可留影。性德妙行无越是矣。

二依法决悟入。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

彼当机众中。闻此大方广圆觉了义修多罗经。领受任持。坦然合道。验今开悟。顿契佛心。方达宿因曩承熏习而来也。

三印成佛智。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由斯而得。因果相摄。决无疑已。是以。如来印言成就一大事故。

二偈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三。初颂理同故即。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二颂事异故六。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八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

初颂二句总标。次一句观行。次一句相似。二句分证。二句究竟。缺理即名字。亦可以觉而未觉兼之也。

三颂入位法门。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后二句。总颂位行。虽然各别皆随顺也。

以上圆顿渐次已周。向下显示不定行证。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要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