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沙门 仁岳 述

第八卷

阿难是善男子下二示地位分二一正示二总结初为八一干慧地。

▲注人未审之者长水也彼云无生忍中义说干慧所谓圆融不碍行布等经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孤山云不生同居长水云即生实报同居犹近实报全疏然此一文甚难销会若不作舍秽趣净而解亦须作离欲生天而释资中云今干慧位能干欲爱不受欲生上二界身应未全离此亦沇师之深见也。

▲蓥或作莹国语注云彻明也。

▲注五品位者一随喜二读诵三说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法华分别功德品格量后四品功德随喜品格量初品功德。

▲但不合兼通等者彼云若准天台释位此干慧合是观行相似即法华五品及六根清净证真云此通六根太成混滥。

▲经中中流入智者云实心系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自然入实理止观义例释此一偈通于观行相似以入分证今意如注。

△二圆妙下十信。

▲注见惑先落三谛似显者若诸文云见思障俗无明障中今破见惑合显真谛此寄次第大节而判也若圆说者见惑落处尘沙无明亦微有破义真谛显时俗中二理亦微有明义今云见惑先落且约粗分依次言之三谛似显乃兼微义从圆而解此文既尔他皆例然。

▲一十八住者初发心住乃至上求佛地。

▲始终地位者始十信终妙觉。

▲垢衣香器者论第三云二乘虽破三毒不了了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去余气仍在又第三十云如乳母衣久故垢着以淳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在。

▲经气分交接者以似证之理即诸佛之性虽未真证而觉了之智与佛潜通矣。

▲注正防无明等韩康伯云防患曰戒。

△三阿难下十住十心对十乘法华玄文云善修平等法界即入信心乃至善修无著即入愿心云云。

▲初住具十德者第一住三德一切佛法乃至第十住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云云。

▲声闻身至虚空身者彼谈十身一一具十乃成百身荆溪以四身摄之谓化摄业报智即报身虚空属法余皆应摄孤山复作三身收之谓虚空即法智即是报余皆属应又云若约空生大觉国土依空则虚空之身亦宜属应(彼文)问既属三四何故十身皆名舍那答以别圆地住所现之身正是实报余身皆是此身转变从本受称故曰舍那又卢舍那者宝梁经翻为净满以诸患都尽故云净众德悉圆故云满十身虽异净满是同然于同中须知别相不可三四混而无甄故荆溪云彼通云身故云十身卢舍那别释如来故不应云业报佛国土佛等。

▲太子世子异其文者谷响云汉制天子之嫡嗣曰太子诸侯之嫡嗣曰世子今译者依古二名互出不分尚卑。

▲会太子于首止者谓僖五年会惠王太子郑也首止卫地也然春秋作世子传云太子耳。

▲文王世子者礼记篇目也以文王善为世子之礼故将[言*藍]号命篇。

△四阿难下十行。

▲注须弥芥子相入攸同维摩涅槃皆说菩萨不思议用能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古师作相容释之荆溪云须弥容芥谓容入于芥芥容须弥谓芥受须弥今现尘现界其相亦尔。

△五阿难下十回向为二一十向正位二阿难下四种加行。

▲经妙圆加行者简异偏小也若法华玄文取璎珞五十二位明别教位则以十信为外凡住行向为内凡于内凡中分四加行十住为暖十行为顶十向为忍及世第一皆云义推如暖等今经于此别四加行秪是十向后心注文见矣智者曰诸圣上位非凡能测岂可妄说粗知大意为破行人增上慢心又为销经引物希向不可偏执诤竞是非。

▲注如仁王下三十圣故别住果报故圆无明未尽者问此四加行破几品无明答孤山云应破四品大分言之总属第十回向一品耳今谓不然位既开四惑何须合玄文云无明虽无所有不有而有不无阶品一往大分为四十二品然其品数无量无边由是观之须开四品设复不开秪合云总属初地一品以十向后正破初地无明故经如忍事人非坏非出节疏云如人含忍其事将说不说也或忍以印可为义如人正领解印可前事自己所证言说未及非怀喻亡前微碍非出喻尚存中道孤山云已得初地似解如忍事人非不在怀而未得真证如非出口然此二句诸说异端今别注之请详可否。

▲僧中辨事即羯磨也。

△六阿难下十地。

▲注以无缘慈普覆众生等者慈无别体即上文与如之心也菩萨与众生一如无二如约事暂分故以菩萨能证之心覆众生所迷之理净名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今取因理无涯譬之如海果德遍覆喻之如云以慈能与乐必对物机而说故作是释欤。

▲如来下等觉分三一觉际入交。

▲注如来权智等问如来岂无实智菩萨岂无权智耶答其实双具但佛自行观理已圆鉴物是正故用于权今自行未极化他是旁故用于实也孤山作如来逆生死流菩萨顺生死流释此文者于义全失。

△二阿难下金刚干慧。

▲注莫知适从适读为的左传曰众谁适从核者说文云考事之实也。

▲金刚幢慧者干慧取伏惑之义幢慧取众伏之顶以高出诸地故法华玄文云等觉位若望菩萨名等觉佛若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又仁王经说每一地有三心谓入心住心出心例知此经觉际入交即入心也金刚干慧即住心也出心可解由此菩萨等文出璎珞。

△八如是下妙觉。

二是下总结又二一结行位。

▲经如幻十喻具在大品。

▲注干城者释论云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眼见无实是名乾闼婆城或指金刚等孤山疏也。

△二作是下简邪正沇疏云若依此位修行真菩提路即是正观若不依者即是邪观。

▲注须知下斯与沇意稍别兼之可矣。

三尔时下显经名分二一文殊问二佛告下如来答。

▲经汝当奉持者或曰据文殊所问合有二意一当何名是经二我等云何奉持今答名则显而答持何隐乎释曰问虽以二意秪是一盖欲知能诠之名为我等所持之法良以若不知首题总名则不了一经大旨若不了一经大旨将何以为众生发心受持之法乎然则佛答五名名下五义法在其中故此但云汝当奉持答无所遗也。

▲注撮要为名等广如说题三说是下释疑分三一经家叙事。

▲经开示密印至了义名目者五名之中有秘密咒题有显了经题云云。

▲顿悟下却指前文五十五位增上下显今得益及所断惑相节疏云修道智断故曰修心欲界前六品惑体是俱生故言微细。

△二大威下阿难疑问为三一叹佛蒙益二世尊下据理陈疑分二一通疑诸趣长水云此由前文佛语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斯一人成佛器界有情一时成佛如来今日成佛已久不合更有器界趣类故云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等道今谓此有三失一者蹑文太远文在第四岂至此中蹑为难势二者滥前满慈所难之意前云若此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等三者今阿难所疑盖疑凡夫本真云何造作诸趣非难如来已成更有斯事而云佛体真实者以上文云大地草木蠕动含灵等即是佛体故此指迷中佛体安得认为果上佛体耶孤山云此与满慈所疑其旨一揆但所因既别故其辞小异前因佛说根尘等皆如来藏故起疑今因佛说妙圆明本来无有世界众生故起疑皆为机缘发斯问耳非实然也今注中取圆师所蹑文相仍辨七趣来意。

△二世尊下别问地狱。

▲经琉璃为诛瞿昙族姓者瞿云释迦前姓也初迦维罗卫国有舍夷贵姓(舍夷即释迦别目)五百长者共为世尊造立讲堂自相誓曰沙门梵志乃至群黎不得先佛妄升此堂若有违者罪在不测舍卫太子名曰琉璃因省定外氏入城见堂高广严饰顿止其上贵姓闻之遣使骂辱催逐令去太子怀恚敕太史记之须吾为王当诛此类于后即位领兵伐迦维国杀舍夷人三亿乃至佛言彼琉璃王却后七日当入地狱王闻恐怖乘船入海冀得自免水中自然出火烧灭广如本经。

▲善星妄说一切法空者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出家之后受持解脱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而亲近恶友退失此定生恶邪见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后在尼连河遥见佛来生恶邪心生身陷入阿鼻地狱事载涅槃迦叶菩萨品三惟垂下为他求决。

三佛告下如来答释为二一垂许二阿难下正释分二一广约因果以辨趣生二总结虚妄以劝除灭初又二一约情想通明二约因果别示初又二一开妄习以为二分二依二分以辨趣生初又二一双标二阿难下别示为二一情为内分二想为外分初又二一示相。

▲注喜怒等者白虎通云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五常性之)六情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

▲六情者何谓喜怒哀乐爱恶若准礼运以乐为惧更加于欲谓之七情也儒说既云情属于阴阴生于水亦符此经之义。

△二阿难下结名。

▲注从持戒善及修禅定者始自三归五戒十善乃至根本事定等悉名外分问此等所修报在界内何名外分耶答今约众生心行而分内外非出三界方名为外。

▲且内分者犹云自分也以俱生烦恼不由他教从无始来自尔而有如荀子曰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杨倞注不待学而知)今云内分即其义焉若戒善等必须由他所教待学而成故曰外分诸疏秪据现文销释殊不明情想分齐宁尽内外之意乎。

▲持毁相纷善恶犹杂者持毁别言于戒善恶通语于业即十善十恶也当知六道以三善三恶分之人属善道且约总报强分而说至论心行岂得精纯法华疏云人者梵语摩㝹奢此云意以诸有所作善恶惟故又人名为慢以五道中人多慢故由是观之人之名义亦善恶着矣孟子云人性善荀子云人性恶杨子云人性善恶混杂三说各有其理唯善恶混稍同情想均等之义。

△二阿难下想为外分又二一示相。

▲经心持咒印印谓以手结印如瑜伽罥索所示或咒即是印如销伏毒害咒是三世诸佛陀罗尼印故此举善法以验能生胜气之相若咒龙等恶律仪事非其义也。

▲圣境冥现者盖于想中冥密得见诸佛净土或于多中潜通此相亦是冥现。

▲注毅得之貌尔雅云犯奢果毅郭璞云皆得胜也。

△二阿难下结名。

▲经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约不坠三涂名为超越例如人天俱得名乘亦由戒善等能运载众生越于恶趣耳。

二阿下依二分以辨趣生为二一正辨二总结初又二一明死生交际。

▲经临命终时未舍暖触者命是息风连持不断故暖是身触住持不坏故识托其中共成三事和合则生离散则死今文虽不言识而云二习相交即识之习性也。

▲一生善恶俱时顿现者善恶即内外二分也顿现即二分业相也下文情想纯杂等即随其业力牵生诸趣也当知现前二分是将来诸趣升坠之权衡昔圭峰密师云欲验临终自在不自在但观日用自由不自由其言虽近可以喻远二明诸趣差别为五一纯想。

▲经兼福兼慧者如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云云慧即十六观也此别就西方言之若通说者缘因为福了因为慧随诸净愿取土往生应知福慧通于深浅今且约初心未断见爱未出同居横截五道得生净土故荆溪云未断惑者修安乐行是同居净土之气分其义明矣。

▲注于飞心中旁论福慧者以纯想是秽土上升之因福慧是净土往生之业事越外分故云旁论。

△二情少想多。

▲经飞仙者准下文仙趣凡有十种唯第二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其第一名地行仙乃至第十名绝行仙今云飞仙取轻举之义总摄十种也以在人天中间与下文次第不别故况地行罗刹尚属此类岂地行仙等而不逮耶。

▲大力鬼王者如第七卷诸罗刹王富单那王等是也。

▲保绥法忍者绥安也法忍谓于法得忍即诸大菩萨也。

▲注以不持戒下据第六卷云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今资中所解与前文义一往相似然而前所说定自是楞严三昧非此中之想也。

▲当知情少想多者但约十善十恶强弱分之自显其义况有善愿善心护持佛法等并是众生分外之事不须别取修定而为想也法华玄义明若修十善兼修禅定得粗住细住者乃是兜率天业验今所说犹属散善耳。

△三情想均等。

▲注总报之业此约大分言之别报之业于大分中自分强弱也当知均等且就不飞不坠一往校量至论幽明理须甄别如仲尼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又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岂非人间三品不同耶今亦可以情想均等配于中人想明斯聪其上智也情幽斯钝其下愚也。

△四情多想少。

▲经身入风火二交过地即地狱中猛风与火交相炽盛也。

▲注近于地狱是饿鬼住处顺正理论云诸鬼本住琰魔王国从此展转散趣余方此瞻部洲南边直下深过五百逾缮那有琰魔王都纵广亦尔俱舍论大同而不云南边直下。

▲七热地狱者谓八大狱中第七也长阿含云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围绕其外复有大海周匝围绕八千天下复有大金刚山绕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楼炭经二金刚山名为二铁围山)二山中间𥥆𥥆冥冥日月天神所不能照彼有八大地狱每一地狱有十六地狱第一大狱名想二名黑绳三名堆压四名叫唤五名大叫唤六名烧炙七名大烧炙八名无间分别其相具如第十九卷又新译婆沙论问曰地狱在何处答曰多分在此瞻部洲下云何安立有说从此洲下四万逾缮那至无间地狱底无间纵广高下各二万逾缮那次上一万九千逾缮那中安立余七地狱谓次上有极热次上有热次上有大叫次上有嗥叫次上有众合次上有黑绳次上有等活此七地狱一一纵广万逾缮那有说无间地狱周回围绕如今聚落围绕大城云云。

▲秪就此狱自有轻重者亦应以第六为有间第七为无间是则风火二交过地通于六七也。

△五纯情。

▲经阿鼻者观佛三昧海经云阿言无鼻言遮阿言无鼻言救阿言无间鼻言无动云云。

△二修造下总结。

▲注毛群羽族散在诸趣俱舍论云傍生住处谓水陆空本住大海后流余处今从后说也斯亦略训。

▲阿难所问者以下文地狱趣后更有结酬之辞对此乃成广略二意。

二阿难下约因果别示分七一地狱趣乃至七修罗趣初又三一蹑前总标二云何下依标别释为二一十习因二六交报初文节疏以十习配属根随烦恼根本有六谓贪瞋痴慢疑不正见(或开为五)随有二十谓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今淫习即所发之业具足贪痴诳习即谄怨习即恨见即五见枉谓逼压良善害所摄也亦瞋之类也讼谓相论得失忿恨为先恼之一法性相应故余皆可见文有十科今不别列。

▲经二习相然谓烧然此取欲火义说故也沈疏云能触所触皆是自心互相熏习结成淫业因此业种后感其报从能触现地狱身从所触现诸苦具下准此释孤山云亦是男女相望互为能所乃成二习共感诸文皆尔。

▲注八寒地狱者并居瞻部洲下大地狱傍具如俱舍论第十一卷。

▲如此方之贪泉谷响云晋书吴隐之为广州刺史行经于岭南有水名贪泉饮之令廉者贪隐之至取而饮之作诗曰岭南有一水世号贪泉深试令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经衔冤者谷响引颜师古汉书曰衔含也苞含在心以为过也。

▲注古五刑者谓墨劓剕宫大辟郑注周礼云墨谓刻其额而涅之以墨劓谓截其鼻剕谓刖其足宫谓男子则割去其势女子则幽闭之大辟即死刑也。

▲经相调去声犹戏諕也以此诱引而造诸恶。

▲注屦校灭趾荷校灭耳者在足曰屦在肩曰荷灭没也。

▲郭璞下见尔雅注彼又云身广三寸头大如人擘指。

▲史记下谷响备引秦始皇有伏怒于太后群臣谏而死者以十数茅焦谏曰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咸阳有不孝之行臣窃为阶下危之言毕乃解衣趋镬始皇下殿左手接之曰先生起矣即迎太后遂为母子如初。

▲酖须者经本皆作鸩孤山依左传注故从酉也广志云其鸟如鸮食蛇蝮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以其毛历饮食则杀人。

▲经萨迦耶竦疏曰具云萨迦耶达利瑟致此翻身见百法疏谓于五蕴执我我所等。

▲碾硙耕磨者郭五对切郭璞注方言云硙即磨也今文言磨者应分旋转纵横之异。

▲霹雳者尔雅云疾雷为霆为电注曰雷之急激者谓霹雳抱朴子云雷天鼓也王充论衡云图画之工图雷之状如连鼓形又图一人若力士谓之雷公左手引连鼓右手椎之(彼文)是知先儒但言阴阳薄激而为雷霆者未尽理也必有神物主而行之如庶女叫天齐台遭击岂阴阳二气偏其感验乎况世有恶人震铭其身者多矣又论衡云盛夏之时迅雷击折树木破败室屋俗以为天取龙也。

▲其犯杀人者谓有阴过斯可信焉。

▲阴贼者谷响引汉书注曰以阴气贼害也。

▲注应云二习相争有本作二习相陈恐后人擅加耳。

△二云何下六交报分二一总示。

▲经所招恶报从六根出出犹生也现也果自因生境非他现。

▲注报多约色者以六报中唯思报属心故此约能受根说若约所受境说则六皆是色。

▲如法华中如是报者荆溪唯以色法收之二云何下别释为六科节可见。

▲经此见业交者问业即是因既招恶果岂非因与果交何故上文不许璇师之义答凡云业者不独在因住持善恶从因至果皆业力也今明现报临终之业望於乎昔所作之业亦是果时眼根与恶报交非璇义也。

▲亡者神识飞坠乘烟等孤山引成论明极善极恶不经中阴现阴才谢即受生阴如䂎予离手即时到地今堕无间故无中阴若堕余狱则容有其相故俱舍中阴颂云地狱头归下是也。

▲煽式连切火盛貌。

▲注六报互通证真云以造业时一根为正余根为助故今受报虽眼根为首还遍六根也此与注异讲者裁之。

▲经愗乱者篇韵皆云怐愗愚貌上音寇下音贸沇疏以愗为怕者非。

▲为馁者谷响云馁奴罪反经文或作餲于介反论语曰食饐而餲孔曰饐餲臭味变又曰鱼馁而肉败何晏曰鱼败曰馁义可通用故两存之。

▲为承为忍者经本或依为烝者非或作为认者孤山云亦通此义谓招认罪名也。

▲注观谓狱王之阙谷响引中华古今注阙者观也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

▲汉书作事者颜师古曰事音侧吏反字本作倳周官考工记又作灾音义皆同。

▲经迷极则荒夏书注云迷乱曰荒。

▲为霿者或作霜字之误也霿与雺同音蒙又莫弄切尔雅云天气下地不应曰雺注云蒙昧也。

▲为土者约雨言之即霾也。

▲注智论明四大等彼文具云地有色香味触重故自无所作水少香故动作胜地火少香味故胜于水风少色香味故动作胜火心无四事故所为力大。

△三阿难下结释显酬分三一结因果问据六交报所堕之狱皆云无间然则十习因悉是无间之业耶答不然如贪习所感八寒地狱非无间也乃至讼习所感业镜火珠等此是受报前事岂不鉴照有间之人乎故知六交报中且举无间为首其中不无前七地狱并诸小狱之相请寻阿含楼炭俱舍婆沙等备晓其事。

△二若诸下示轻重。

▲经八无间狱智论云八大地狱复有十六小狱而为眷属谓八寒冰八焰火八寒冰与俱舍大同八焰火者一炭坑二沸尿三烧林四剑林五刀道六铁刺林七咸河八铜橛注火狱有八应是小狱寒狱有十则与论文不同余经或说十八寒水地狱十八热地狱十八刀轮地狱乃至八万四千地狱故知狱相差别多品。

▲经三业者即杀盗淫也。

▲见见一根者长水音上见字为现义恐不然。

▲注能见所见等问如犯杀时必须作意或复发言乃至身根断彼物命方结正罪云何单从眼根能犯一业耶答此约六根偏重者言之然于余根非不相带有异前文兼境兼根所作皆重故罪从轻也。

△三由是下酬疑问前阿难问云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发业各各私受故今答曰于世中入同分地又前问云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故今答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二复次下鬼趣分三一总标。

▲经非破律仪谓声闻戒也拨无曰非违犯曰破后还罪毕受诸鬼形者不经地狱直堕鬼趣则如前文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也下文畜趣人趣例此说之。

△二若于下别显。

▲注夔魍魉者据切韵夔是兽名一足无角今恐魍魉似之故抱朴子曰山精形如小儿独足足向后善犯人或云独足蝄蜽好学人声而迷惑人越人谓之山魈是也。

△三阿难下结示孤山云纯情坠落者爱水下流也。

▲业火烧乾者烧干爱水也。

三复次下畜趣为三一总标二物怪下别显。

▲注还遭鬼附谷响引说文云孤妖兽也鬼所乘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首丘郭氏玄中记曰千岁之狐为淫妇百岁之孤为美女。

▲服类谓牛马等沇疏云蚕茧之类者非。

▲社燕者广雅云玄鸟也今俗作燕左传少皞以玄鸟氏司公注云春分来秋分去此当春秋二社之际故云社燕。

▲宾鸿者礼记曰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司晨者谷响云鸡主晨鸣易林曰巽为鸡鸡鸣节时家乐无忧警露鹤也周处风土记云白鹤性警至八月露降流于草木叶上滴滴有声则鸣。

△三阿难下结示。

▲经业火干枯即前文云情与想二俱成空也。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问此事本是地狱恶业之相那于畜趣后结示耶答前阿难所举三人且约恶趣极重者问之今佛于畜趣后说者盖显三恶同其流类如上明鬼畜皆是地狱业火烧干出生其趣宝莲香等岂免斯报耶故于此中示之非无所以。

四复次下人趣为二一正显二结示初又二一酬偿先债。

▲注修定学慧者应取兼有福德一句为持戒则三学备矣又布施忍辱精进悉名福德则六度备矣。

△二汝今下酬足复形。

▲注梼杌如第四记。

▲皂隶民之贱者也脂韦以柔顺人也。

△二阿难下结示。

▲经业计颠倒计犹执也有作系者声之误矣。

五阿难下仙趣为三一总标。

▲注抱朴子谷响云东晋葛洪自号也若抱朴子内篇凡二十章皆秦汉以来方术之道非老庄之道也其词可采者唯此耳。

△二阿难下别显沇疏释十仙四与真际有异余亦大同唯不解坚固交遘耳今略录其异。

▲伏饵者食麻仁之类也。

▲金石者能化骨成仙也。

▲通行者应有五通即神仙通人。

▲绝行者变化不息如尸解之类。

▲言觉悟圆成者谓绝于视听令如槁木等(彼疏)问所谓尸解者何耶答案道家真诰云道有阴广阳若炼形道合呼吸纯阳秪自肉身次第变蜕蜕而俞妙身入无形所蜕之皮宛同蝉壳解变之后因无骸骨纵葬坟冢唯剑写履杖存焉此阳度也。

▲若阴度者即为陆仙也通慧有楞严七趣钞备引其书并升无九真等经以明仙趣事多虚诞未敢闻命。

▲注点石为金者予恐此释不逮沇师何则以坚固金石亦约服饵言之良由十仙皆是存想固形而得成就若言恤贫哀苦斯乃外事何名固形耶。

▲如天无异者沇疏解天行云此天不是六欲天如张骞至昆仑山上得见天宫也未能顿异。

▲且依古释者此是孤山引真际释十仙后总结之文盖谓节疏未全当也又谷响据崔玄山濑卿记曰老子为十三圣师养性得仙各自有法凡三十六或以五行六甲陈或以服食度骨筋乃至或以去欲但存神此三十六与此十仙颇有符合者(钞文)今谓玄山之言传自缪俗圆师引用乃与前来采葛洪之词意甚不类予窃骇之案刘勰灭惑论云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太上为宗寻柱史嘉遁实惟大贤著书论道贵在无为理归静一化本虚柔然而三世弗纪慧业靡闻斯乃导俗之良书非出世之妙典然则玄山以神仙之道诬老子之道也明矣又道安二教论云灵升羽蜕尸解形化尤乖老庄立言本理而濑卿记中有云或以歔歙游天山或以清净飞凌云复有癸祀药石之记其大乖矣问神仙之道有长生不死之理合居老子之上何故刘勰抑为中品答有名无实君子不取何抑之有故牟子曰王乔赤松等神仙之书听之则洋洋盈耳求其效犹握风而捕影耳又曰尧舜周孔各不能百载而末世愚惑欲服食辟谷求无穷之寿者。

▲哀哉昔高僧昙服食辟谷求无穷之寿者哀哉昔高僧昙鸾欲求仙方以益其寿乃往江南陶隐居处求之得书十卷将至洛下见中国三藏菩提留支鸾曰佛法中有此长生不死之法乎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此也此方何处有生不死之门因焚其书若尔今经云存想固形寿千万岁亦虚妄耶答此土虽无西天或有以彼外道学四毗陀修诸禅定得五神通如金头仙恐身死故往自在天问云云应知前文所说迦毗罗仙斫迦罗仙等诸大幻师不可以此方外道同日而语况今十仙并由炼心其道圆成多是舍生趣生乃获斯寿昔人一向作即生而解往往疑松乔而惑黄老矣又谷响云节疏释精行仙全误且交遘者非是交互第一经云腥臊交遘第四经云交遘发生即周易云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是也神仙传云彭祖治房中之术盖此类矣七趣钞云张陵劝人行房中术而真诰中再三诃赤白之气秽恶之事今谓精行仙若是其类应如下文云于邪淫中心不流逸者方预斯趣由所习既劣故在天趣之下。

△三阿难下结示。

▲注昆仑者水经云昆仑之墟在西北方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高一万一千里河水出东北陬野古文野字。

▲见卵而求时夜者出庄子内篇下句云见弹而求鸮乐时夜犹云司晨谓鸡也彼喻瞿鹊子方闻孟浪之言而便以为妙道之行无异见卵而责司晨之功见弹而求鸮乐之实也。

黄帝至张陵者皇览云黄帝冢在峤山老子冢在扶风槐里即其地也又安法师云老子死扶风葬槐里。

刘安伏钺事载汉书曹子建辨道论云刘安王诛于淮南道家谓之尸逝柩空其为虚妄甚矣哉魏志曰张陵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米五斗世号米贼李膺蜀记曰张陵避𤷡于丘社中得咒鬼之书为是遂解使鬼后为大蟒所噏弟子妄述升。

六天趣为二一正显界趣二结成妄有初又三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初又二一别示二总结初又六一四天王天智者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云云。

△二忉利天。

▲经于净居时不得全味沇疏云欲爱渐微故曰不得全味今谓不尔上文已云淫爱微薄何须再言斯盖于净居时不得净法滋味也智论有三种味一出家味二读诵味三坐禅味今净居犹坐禅也。

▲忉利者梵音讹略正言多罗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佛地论曰妙高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

△三须焰摩天。

▲经人间世庄子有人间世篇译者润文取其语耳。

▲动少静多者动谓欲散静谓寂静此带欲界定言之但未得粗住细住以此验前净居之人合是创修欲定者也。

△四兜率陀天。

▲注此云知足佛地论名为喜足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

△五乐变化天。

▲经生越化地珙钞云诸天用异熟境此天不尔虽有异熟五尘乐自变化以受用也是则越下而化故云越化。

△六他化自在天。

▲经了然超越者亦无嚼蜡之味也问小乘果位尚因欲事喜生退失凡夫何得临境无心答实如所问讨诸疏钞阙论此义予尝究之须约一分修禅定者伏惑坚固乃能如是或依佛教修无漏通即九想等不净观慧方有斯力经中一往且说离欲之相而未显示离之所以苟无定慧但令散心凡夫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者是犹使饥渴之人于饮食无味其可得乎诸有智者一为思之。

△二阿难下总结。

▲注俱舍颂六受欲谓六天受欲事也交抱等六字是欲事差别之相淫字是六欲总名。

起第九卷

二色界为二一别示二总结初又四一初禅乃至四四禅初又二一示二结初又三一梵众天。

▲注资中下意谓四禅是根本定以四无量心神通变化及无漏观慧等悉从四禅中出故不修此禅则无有智慧也。

▲携李下孤山亦取此义。

▲六行者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出云云若据仙趣之初云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及下文总结诸禅皆云虽非正修真三摩地等当依敏说为善。

△二梵辅天。

▲经能行梵德者如世大臣出纳王命也。

△三大梵天。

▲注无寻唯伺论明三摩地有三种一有寻伺谓初禅及未至定也二无寻无伺谓二禅近分乃至非想等今大梵天即中间定力所感劫末后去劫成先来者证真云劫初成时梵王先独住一劫未有梵侣后起念云愿诸有情来生此处作是念已梵子即生外道不测便执梵王是常梵子无常。

△二阿难下结。

▲经一切苦恼所不能逼沇疏云离欲界八苦也。

▲注有漏禅等略如法界次第广如禅门。

▲修五法者欲念精进巧慧一心也。

▲离五盖者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也。

▲成五支者觉观喜乐一心也。

▲具有八触者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复有八触曰掉猗冷热浮沉坚软此八虽与前触大同若累分别不无小异合而言之名十六触。

▲十功德者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云云。

△二二禅分二一示二结初又三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光音天余经或以少光为光音此天名极光义亦可解。

△二结。

▲注喜俱禅此有四支谓内净喜乐一心也此禅发时如人从闇室中出见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八触十功德亦同初禅但从内净俱发为异。

▲悬或作愁出行瑫经音今谓悬者系也以离觉观故无所系着。

△三三禅分二一示二结初又三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皆如文。

△二结。

▲经具大随顺沇疏云意地异熟乐随顺自在故证真曰异熟乐者彻于意地遍身适悦与五识相应不可分别也。

▲注乐俱禅此有五支谓舍念慧乐一心也。

△四四禅分二一四根本二五不还初又二一示二结初又四一福生天余经或名无云天第二福爱名次福生。

▲经净福性生性谓体性亦约内说此禅与微妙舍受俱发故名舍俱禅具有四支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

△二福爱天有本作福受天字之误。

△三广果天。

▲经修证而住且约不生无想言之若厌色穷空亦复无住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即广果之因也。

△四无想天。

▲经灭为因即于先心双厌苦乐等初半劫下明果时生灭证真云然此四禅总报别业但有三品感下三天其无想天秪是广果天中别报凡夫境界上极于此后五不还亦是圣人杂修静虑资广果天业令五品殊胜生彼受乐与凡夫不同。

▲注无想异熟百法论名为无想报属不相应行彼疏云由欲界修感彼天果名无想报亦云无想异熟此有三义一变异而熟要因成熟方能招果二异时而熟过去造因今现得果三异类而熟由善恶因感无记果。

△二结。

△二五不还分三一标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亦名不来准俱舍论色界有五种那含颂曰此中生有行无行般涅槃上流若杂修能至究竟言五种者一中般谓往色界住中有位便般涅槃二生般谓生色界已不久便般涅槃三有行般谓生色界已长时加行不息由多功用方般涅槃四无行般谓生色界已经久加行懈息不多功用而般涅槃五上流谓往色界要转生上方般涅槃此有二种由因与果异故因异者有杂修也果异者至色究竟及有顶也前是观行后是上行乐慧乐定不同故广如论释今五不还天即乐慧者所生也。

▲注又能进断第三禅染者初二三禅皆有九品修惑俱名为染。

▲俱舍下颂曰由杂修五品生有五净居论曰由杂熏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净居唯五何谓五品如注所列初品三心谓初无漏次起有漏复起无漏第三品六第三品九第四品十二第五品十五如是五品杂修静虑如其次第感五净居有余师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净居云云。

△二示为五一无烦天二无热天。

▲注箭括者谷响云箭末曰括家语云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又庄子齐物篇曰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文如海注云机弩牙括箭括。

△三善见天。

△四善现天。

▲经陶铸无碍孤山云如陶师之为器炉冶之铸像言其作用自在也。

△五色究竟天。

▲注初用多念无漏等略示初后二品杂修之相如第四禅先修得已更以多念无漏相续而起从此引生多念有漏然复起多念无漏即初品三心也如是后后渐渐减少乃至二念名加行成唯有一念名根本成。

△三结。

△二总结如文。

三复次下无色界分二一别示二总结初又二一别示二总结初又二一分两歧。

▲注尽无生智谓见苦已断乃至道已修名尽智不复更断乃至不复更修名无生智。

▲破定性之明文者以第四卷初云今汝定性皆获一乘故。

▲涅槃五人者现病品云有五种人于是大乘有病行处非如来也一须陀洹是人未来过八万劫当得菩提二斯陀含过六万劫三阿那含过四万劫四阿罗汉过二万劫五辟支佛过十千劫云云。

▲彼是界外发心即入初住者辅行云言须陀洹等从本为名经七生已任运入般生彼复经八万劫竟方发大心乃至支佛一万劫比说可知从根利钝故使出界经劫长短发心已后修中道观断无明惑得见佛性此是界内回心方成四果者亦从本为名此若出界则与涅槃中第四果人经二万劫者齐也。

△二若在下明四处为四。

△一空处。

▲注无漏道谓八圣种观。

▲有漏道即六行观也。

▲八圣种观者观五阴如病如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云云。

△二识处。

▲经全于末那半分微细沇疏两解一云末那第七与四惑俱谓痴爱见慢凡夫全在圣断未尽凡圣合论故云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又解末那全在半分微细谓第六识也此与真际义同证真曰凡圣合论此亦非理今乍取第二解虽销经不便且于教理无违。

△三无所有处。

△四非非想处前观识处有想无所有处是非想今双违之又凡夫外道得此定谓证涅槃断一切想故言非想佛弟子如实知有细想依四阴而住故云非非想此约得失合而名之。

△二此等下总结为三一生通凡圣。

▲注欣厌未尽欣即穷空之心厌是舍苦之行此四空处生灭犹在真空不明故云未尽也。

▲纵是圣人下谓五不还人修八圣种观虽至有顶亦不免生灭。

▲四阴惑者具有十种心心数法谓受想行触思欲解念定慧云云灭受想定如迦叶说圆通中。

▲圣人有生至外道有不生者前回心中已说圣人不生。

▲此等穷空下已明外道生者。

▲是故从不还天下复示圣人有生此处及外道有不生此处者也。

▲旧解下沇疏云从无想天来者应是广果与无想同地是外道数故云无想天来准经论释无想外道业尽必堕无生上义孤山云然人根不同诸教偏说一分耳况今明云从想来岂可违经今谓广果之说固违现文无想而来岂顺经旨若许私释则两疏之非相去何远问无想天心虑灰凝宁有穷空之意耶答初半劫灭必由穷空方入无想如前所解。

△二阿难下处有王民。

▲经菩萨者沇疏云准严经皆是登地菩萨示为天王然则别圆二教法身大士方能为也。

▲注善入出住者九次第定善入师子奋迅善出超越三昧善住云云圆师又云若达禅实相即号楞严。

△三阿难下果无色质。

▲注定果色出百法论若显扬论名定自在所生色谓胜定力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变起五尘之境也。

二此皆下结成妄有。

▲注补特伽罗瑜伽论说八种人执第六名补特伽罗谓数数取诸趣故我死于此能生于彼正能生者即是人执。

七复次下修罗趣翻名如第六卷。

▲注孤山云若依七趣优劣则修罗在人趣之下今为摄属不定故在其后。

▲经能与梵王等争权此斗战修罗广如正法念经所说彼云若阎浮提人须法修行孝事父母供养沙门及婆罗门恭敬耆旧天众则胜若诸世人不顺法教修罗则胜。

▲注法华四种者一婆稚(此云被缚)二佉罗骞䭾(广肩胛)三毗摩质多罗(净心)四罗睺(障持)。

▲一往观之下据正法念中毗摩质多罗及罗睺阿修罗亦住水底以属第四今约争权而论以同第三类耳然今第四既云下劣应是别就一类不能与天斗战者言之。

▲非无别报者起世经云修罗所居宫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故正法念下彼第十八云阿修罗略有二种一者鬼道所摄魔身饿鬼有神通力二者畜生所摄住大海底须弥山侧云云。

二阿难下总结虚妄以劝除灭为三一结虚妄二劝除灭三显邪正初又二一明妄相二明妄业如文。

△二若得下劝除灭分二一约悟论灭二约修劝除初又二一正明。

▲注亦应下此文外之旨也谓尚无于真云何随俗二阿难下反显。

△二汝勖下约修劝除又二一正明二不尽下反显。

▲经神通谓五神通习气即三惑也。

▲落于魔道者且约不断淫者言之若复杀盗则落神道邪道。

△三作是下显邪正可解。

△注诸家并以辨魔之文犹属正宗唯竦疏云吾今已说等是结前正宗。

▲汝犹未识下虽是通后以皆是正修行相故属正说也予观竦意似是而非故私谓中作教行二门分于流通此其大节也恐来学未练今更以五义评之夫首楞严法正说有三初开解次显行后示位自凡至圣原始要终尽在此矣是以文殊问名实流通之能事悫节所判非无一涂但由示位之初对迷显悟而于迷中所说十二类生界趣未周恐妨地位故且存略至说位毕问名之后阿难重问地狱人天等道于是如来广谈七趣盖释正宗之余疑耳故知此下合入流通其义一也复次前解行位文皆因阿难请问而答洎辨魔境文相孤起验乎当机事竟故庆喜缄言垂裕意殊故如来自说其义二也又经家叙事云如来将解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岂非将罢是正说之终再来是流通之始其义三也又下文欲辨魔事佛自结云吾今已说真修行法若正宗未讫何名已说乎其义四也又辨魔中具有付嘱宣传之语如色阴末云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乃至五阴节节付嘱其旨惟勤诸经流通岂过于此其义五也问孤山准天台止观所说魔事皆是正修所发之境例今魔事合是正宗予既祖于天台而违于止观无乃不可乎答夫流名下注通名不壅使正法之水从今以注当也此经魔事正被于当令持法者如教而示此观魔境自被于现今修禅者随发而观当知祇桓之流通即是玉泉之正说佛世灭后安得例同於戏集解者凡有异说虽私于众而实公于心何敢辄拒先贤自速来祸苟趣舍之失将有罪我者愿无阴乎。

三流通分为二一经家叙事二汝等下如来示诲分二一结前生后二兴慈演说初又二一结前行法。

▲经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此应二义一者通指正宗分解行位三科俱名真修行法如初卷中即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汝今谛听等二者别指正助两行及五十五位名为行法以诸位中皆是用奢摩他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故前义通上根后义局中下二汝犹下生后示诲又二一防非正落邪经魔事者梵语魔罗此翻杀者能杀人法身慧命故亦名夺者能夺人善法故辅行云古译经论魔字从石自梁武来谓魔能恼人字宜从鬼又云天魔正以顺生死贪五欲退菩提嫉眷属为事行者宿行魔业今违宿因宿事来遮故曰魔事魔境现前者魔有四种谓五阴天子烦恼死也今所现者皆是于五阴中为天子烦恼之所惑乱唯受阴中云心不欲活有同死魔亦天魔使然耳。

▲注因观五阴而发九境者止观中凡列十境一阴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萨初境现余九待发云云。

▲不出九境者且约大概言之若病患及菩萨境其相则隐。

△二又复下恐得少为足。

二汝应下兴慈演说为三一诫听二受旨三佛告下正说分二一辨修禅所现魔事流通行门二示持经所得福业流通教门初又二一辨魔二释疑初又三一通论迷悟二正辨群魔三总结垂范初又二一明生佛理同。

▲经本觉妙明寂照之用也觉圆心体中道之性也。

△二由汝下迷悟事异为二一迷生空界二汝等下悟归殒裂。

▲注但有相似分极之异者若以寂光对破三土从界外次第而说则相似销同居分证殒方便极果裂实报。

二汝辈下正辨群魔分二一总明二别示初又四一修禅契静。

▲经心精通㳷㳷与泯同由唐太宗讳民故此易之。

△二一切下因静发魔为二一动境界。

▲注将出其境者近指欲界远指非想。

▲大树紧那罗王有经四卷初卷中云王与无量紧那罗等从香山中来诣佛所作八万四千伎乐王复自鼓琉璃之琴时大千世界须弥山王乃至草木丛林悉皆涌没如人醉酒不能自持云云。

△二彼等下兴烦乱。

▲经鬼神者止观云一切鬼神属六天管当界防戌故来致恼。

▲佥者皆也尔雅云佥同也方言云自关而东五国之都谓皆为佥。

△三然彼下对魔明悟。

▲经五阴主人者通举五阴别指意识心王以为主人。

△四若不下不悟招损分二一落魔属二如下坏法身为二一举劣事二彰大损如文。

二阿难下别示分五一色阴乃至五识阴初又三一示区宇二辨魔事三嘱流通初又三一指前离念。

▲注欲界粗定者对今妙定贬之为粗准禅门说欲界定从数息入略有三相一粗住二细住三证相证此定时定法持心任运不动云云。

▲诃欲离盖等止观皆用三谛三昧为能观之法此与正观其体不殊但所离犹近故属方便也。

△二当住下显今色阴为二一正显阴相。

▲经区宇者谷响云犹言限域也。

△二若目下悬示超相。

▲经黯字或作默者误色阴尽位在相似下文备解。

△三观其下结妄元后四阴例此。

△二阿难下辨魔事分十一身能出碍。

▲经四大不织者因毕竟空亡坚固执故见四大无交织之相下文其身内彻等大意并同。

△二拾出蛲蛔三空中闻法。

▲经魄魂意志精神谷响引白虎通云魂魄者何谓也魂犹沄沄也行不休于外而主于情也魄者迫然着人主于性也魂者芸也情以除秽魄者白也性以治内精神者何谓也精者静也太阳施化之气也象火之化任生也神者恍惚太阴之气也今谓意即心王志即心所如云在心为志各言尔志皆所志不同正属于想也长水云主肝曰魂主肺曰魄主脾曰意主肾曰志主心曰精神未详。

△四见佛踞台。

▲经毗庐遮那此翻遍一切处寂斯是法身若见踞天光台合是卢舍那报身之相以唐时译经法报不分故也法华疏记曾破此义。

△五空成宝色六闇室见物七烧斫无觉如文。

△八遍观诸界经欣厌者当约净秽凡圣二义分之。

△九夜见远方。

▲经市井者谷响引管子曰处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云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

△十知识迁变。

▲经无端说法此是行人自能说法或闻前知识说法令其行人通达妙义应以藏通别教所诠之义称之为妙荆溪云前教中权魔亦能说。

△三阿难下嘱流通后四阴例此。

二受阴分三一示区宇二辨魔事三嘱流通初又三一指前色尽二若有下显今受阴为二一正显阴相。

▲经魇本作厌后人加鬼字苑云厌眠内不祥也苍颉篇云伏合人心曰厌。

△二若下悬示超相。

△二阿难下辨魔事分十一见物生悲二勇志齐佛。

▲注陵率谓勇心高率者陵即高也世说云刘麟之为性高率。

▲凌谇者庄子杂篇云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释文曰凌轹谇问也。

△三渴心沈忆四疑是舍那。

▲经亡失恒审谓失于平审谛之心也。

△五生无尽忧六生无限喜。

▲注七觉支谓念择进喜轻安定舍初通定慧次三属慧后三属定。

△七起大我慢。

▲注七慢者出显扬论。

▲昔卫元嵩者谷响云本亡名门人也因法起见罢道为儒而仕于后周见唐高僧传

▲周武帝姓宇文讳邕。

▲不造下皆元嵩谏辞孤山又云世有细人滥学其语心非邪见内唯饕餮遂影附邪魔之踪荧惑无知之俗率多背佛像以说己法轻佛经而崇己语及贵有位者奴召隶役颐柱气使则兢兢战栗趋走不暇及得其言或刻之琬琰或写之简牍奢夸珍贵惟日不足及睹佛像佛经轻若草芥以此验其心进非达道退非邪见唯苟求利养诳惑愚俗欲彼尊崇于己耳呜呼执政者果以儒道治国则当知此辈乃乱臣贼子之俦安可容也果以佛教治心则当遵佛遗嘱且大涅槃经付嘱国王大臣笃信檀越见毁法者当苦治之使正法久住即长寿之因也惟执政者从吾之言而正之可矣非从吾之言遵佛之嘱也非遵佛之嘱行儒之道已昔郑子产问政于然明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若鹰鹯之逐鸟雀也移于此政以及吾教则佛日重明矣真风再扇矣则是救无量众生无间狱之苦也其利岂不大哉。

△八轻安自在。

▲经无闻比丘亦得少为足反同不学无知资中云无闻此丘触地皆是以今验昔信其不诬。

△九拨无因果。

▲经一向入空密严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不起空见如芥子。

▲注叔世者谷响云末世也持操犹云捡节也。

▲画魑魅者战国䇿云画鬼神易为巧图狗马难为工今以排去律检妄谈无碍如画鬼神耳。

▲阴阳拘忌者太史公曰尝观阴阳之术太讳使人拘而多畏。

▲流俗妄说者此又阴阳家流之讹者也。

▲孰愈者谁胜也。

▲迷蛰者如虫藏蛰闻雷乃发得其人下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䇿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又何待下夫圣贤不生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苟能行斯经之道以训世其亦命世之俦欤(上皆谷响)。

△十爱极发狂。

▲经陷于王难此是华报当从沦坠果在地狱三想阴分三一示区宇二辨魔事三嘱流通初又三一指前受尽。

▲经得意生身楞伽第四明三种意生身一入三昧乐意生身三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法华玄义以第一拟二乘入空第二拟通教出假第三拟别教修中通中意者初作空意次作假意后作中意又云别圆似解犹未发真皆名作意当知今经意生即第三种类也。

▲注始三渐次等问第八卷中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既不取三渐次义今六十圣位何故取之答前据别论今从通说何则若通说者三渐次中义含外凡相似分真之位若别论者从干慧去方是正明地位之相实而言之但有五十七位(五十五位便加干慧妙觉)今通别兼举故云六十圣位。

▲譬如意去下此与玄义释意不同玄义从因楞伽约果谓舍分段生变易时速疾无碍也若尔智者违经文耶答不违盖取三昧乐意等谓之作意是则经存两义前后互出耳。

△二譬如下显今想阴为二一正显阴相。

▲经寝言者通俗文云梦语谓之寱说文云眠言也。

△二若动下悬示超相。

△二阿难下辨魔事分十一求善巧。

▲经口中好言者亦飞精所附之人余九亦尔。

▲此名怪鬼者问前云天魔侯得其便今何忽云怪鬼等耶答前举其主今言其党又前是通名此是别目。

△二求经历三求契合。

▲经绵㳷者谷响云绵微㳷合也。

△四求辨析乃至九求深空皆如文十求永岁。

▲经研几读曰机微也易系辞云极深研几。

▲如遮文茶旧云嫉妒女又曰怒神即役使鬼也。

▲或不因师者或时天魔不附人师为其说法也。

△三嘱流通为二一举过别劝。

▲注付法藏传彼第二云阿难欲入涅槃往恒河中流入风奋迅三昧分身为四分一分与释提桓一分与娑伽龙王一分与毗舍离子一分与阿阇世王云云。

△二同前付嘱。

起第十卷

四行阴分三一示区宇二辨魔事三嘱流通初又三一指前想尽。

▲注准智论下彼第九十二云眠有二种一者眠而梦二者眠而不梦阿罗汉非为安隐着乐故眠但受四大身法应有食息眠觉是故少许时息名为眠不为眠不为梦眠。

△二生灭下显今行阴为二一正显阴相二悬示超相可解。

△二辨魔事分十一入无因论。

▲注如智论下彼第十一云佛在祇洹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飞来佛边佛语舍利弗汝观此鸽宿世因缘舍利弗入宿命智三昧观见此鸽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不能复见从三昧起佛又令观未来世此鸽何时得脱舍利弗入愿智三昧观见此鸽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是已往亦不能知从三昧起白佛不审此鸽何时当脱佛言复于恒河沙等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五道云云。

▲二入遍常论。

▲注并执受心即第八识也。

▲本元由处者沇疏具云于此八种本元由处其义既失者若言第三于八种本元由处其义既失者若言第三于八种本元由处计以为常岂可第四又于行阴计常耶所以亦非谓前计已细后计复粗故。

△三入一分常论。

▲经我遍十方智论明外道神我即是六识更无异事今于行阴中起计亦是分别事识妄认行阴不动为我。

▲恒沙国土者此非恒沙佛刹秪于一大千界内见诸国土耳。

△四入有边论。

▲经于分位中分去声犹云齐限如计过未相续及八万劫等是也。

△五入遍计虚论。

▲注准婆沙下此但似其流类未可全同。

▲计天常住等节疏云外道计无想天为不死天。

△六入死后有相。

▲注百论家以识阴为初等如第三记此中与彼不同盖以五阴为五浊约所破说故前粗而后细也。

△七入死后无相论八入死后俱非论九入死后断灭论。

▲经现前销灭死已无复此通指七处也。

△十入五现涅槃论

▲经转依者如第七卷解但此中妄认五处转生死依涅槃也。

▲注此计应从第六外道流出者既不同死后断灭似同死后有相以不见五处微细生灭便谓安隐现得涅槃。

▲横竖摄属者摄前横相属今竖义一往属欲界二往通四禅。

△三嘱流通。

▲经自起深𮓃说文云禽兽虫蝗之怪谓之𮓃今言心魔自损如彼之怪销息犹云除灭也。

▲注前色受想等且据大节判属天魔。

▲其间不无烦恼之相心见不出见爱二惑者此约通论不可将二惑分对两阴以行识中除定性二乘外皆邪见故既有见惑任运有背上使即爱惑也若以止观十境收之正属见境亦兼禅境。

五识阴分三一示区宇二辨魔事三嘱流通初又三一指前行尽。

▲注不牵来报者不感分段生死也。

▲经如鸡后鸣有本作候鸣沇疏两解今唯取后。

△二六根下显今识阴为二一正显阴相。

▲经内外湛明入无所入谓内根外尘无相涉入又根尘不为识之所入。

△二悬示超相。

△二辨魔事分十一因所因执。

▲注正取后义者问何故不取资中之说答以其直指真常而为冥谛于义不便但此执见与冥谛相滥耳上因指体即圆元也下因对用既真为妄本能生诸法故对诸法之用立所因之名也。

△二能非能执。

▲注彼皆所生即非能也以彼众生不能生我故。

△三常非常执四知无知执五生无生执。

▲经求妄冀果冀亦希望之义谓求外道妄冀之果。

△六归无归执七贪非贪执八真非真执。

▲经宝媛者尔雅云美女为媛。

△九定性声闻十定性支佛此即止观二乘境相。

△三嘱流通为二一同前付嘱。

▲注亦可别指下谓前七是外道第八是邪魔。

△二如是下约证结成又二一显果人已证二识阴下示因人当证。

▲注天台下法华玄文云圆教肉身于一生中有超登十地之义如金光明中十地有虎狼等怖云云。

三此是下总结垂范为二一结前境以劝谙识。

▲经褫魄者褫音雉。

▲注惊也者张平子东京赋云夺气褫魄注曰褫惊也谓夺移神气惊散魂魄。

△二若诸下示末世以劝恭钦。

▲注行之大略下信法二行出多论及德宗广如止观第五嘻叹声也。

▲亡子谓逃亡之子。

▲前春者谷响云即明年二月也前去之春故曰前春非已过之春也。

二阿难下释疑为三一经家叙二阿难问又二一问三义二惟愿下请开示。

▲经清明心目者心有余疑如目有微昧今请开示故曰清明。

▲作将来眼者亦恐末世同今所疑故。

三佛告下如来答分二一正答二付嘱初又三一示五阴妄想二示因界浅深三示销除顿渐初又三一总示二别释三结成初又二一迷真起妄二知妄无因初又二一明真妄二妄无下斥性计。

▲经迷因缘者迷犹背也。

△二阿难下知妄无因又二一正违妄因。

▲经何况等谓不知因缘是妄而复推度自然为实也亦可不知自然是妄故起推计。

△二是故下结归阴本。

△二汝体下别释分五一色。

▲经先因父母想生谷响云世有不因交合而因想有胎是知体因想生弥为可验案于宝搜神记曰汉末零陵太守有女悦郡门下书佐而因于间乃使婢取佐与水而饮之有娠既而生子至能行太守乃见椽更抱儿众中使求其父儿直上书佐腋推之化为水众大惊遂以女聘书佐焉以是明之虽有因合不因合之异莫不皆由想乎人见儿化为水之说以为诡谲而不顾百年在世亦同此儿矣揽遗体而成遗体亦水也一旦死灭怀烂仍是水矣果零陵小儿之可惊则众人尽可惊也彼既诡谲此安得不诡谲乎妄想而生大哉佛说。

△二即此下受三由汝下想。

▲经身非念伦下正明融通妄想之义谓身之与念色心两殊且非伦类。

▲汝身何因至与念相应者诚由妄想融通使之然耳又非但融于色身亦乃通诸梦寐故曰窹即想心等。

△四化理下行五又汝下识为二一正明妄想。

▲注诸解下沇节圆璇所说皆尔。

▲秪就阿难等现前而示者如受阴中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岂是离色之受耶乃至此中皆云汝等其例可解。

▲即以见闻为精明者以今文云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斯乃正破阿难用见闻觉知而为精真也那分用动体常之异乎然若云受熏纳种在识须指第八若其真精湛不摇处则通前六。

△二阿难下重辨微细。

▲经中串习几者串穿也亦习也几谓几微。

▲注无明所熏亦见思种子者且约通惑未除凡有有所熏皆见思家种子也如荆溪云未净六根已来所有王数名见思家王数此其例焉。

▲正是粗相者既有忆忘复名妄想非粗而何况至六根净位此相则灭粗义愈彰矣。

▲住人下诸疏之中唯孤山作相似位释余皆说为真六根净真似不辨如雷之发声同时而应故曰雷同。

△三阿难下结成。

二汝今下示因界浅深。

▲注孤山下此唯约正报释。

▲长水下以依对正释问二说孰愈答长水为愈准第四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名为劫浊又第九云若色阴尽能超劫浊故知今言色者须对依报外色示之。

▲记忆忘失者亦可云记如寤忘如寐。

▲识体同者如前文云内外湛明入无所入。

三此五下示销除顿渐。

▲注但此并销有尽未尽者问夫五阴妄想不出见思且初信断见二信至七信断思此圆教粗垢先落之位也今乘悟并销为是先见后思为复思为复见思双断答应有二义若先见后思亦名并销以此二惑皆遍五阴故当知初信则并销五阴中迷理之惑二信至七信则并销五阴中迷事之惑若见思双断义亦有凭如璎珞本业云舍利弗于第六住值恶因缘退入凡夫外道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等荆溪云身子于十住中第六心退恐是尔前见思俱断至六心时见犹未尽今以圆信例彼别住见思俱断故曰并销。

▲古云下此出后汉列传鱼丕之文丕字叔陵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一往相类者如云此五阴元重叠生起即次第而结也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即次第而解已。

二汝应下付嘱。

二阿难下示持经所得福业流通教门为二一佛劝流通二众喜会散初又二一校量施宝福多二显示持经业胜初又二一问此有三意一遍满下举种子多二持以下示福田多三承事下明敬心多以此三多为校量本。

△二答于三多中略举种子福田自摄敬心施佛七钱田种俱少也。

△二佛告下显示持经业胜分二一灭恶。

△经能以一念将此法门等真际曰一念者一刹那间心也又一念者始终不移前心后心皆相似故又一念者谓无念耳业障本空万德元具此约理释前据事论理事相融善自通会今准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故知一念言其少时也然则佛意显持经力胜亦可俟前心后心始终不移者耶又若约理释者乃是自行之义非此中利他之意幸哉一念之顷灭恶尚尔况多时乎况终身乎既云诸佛如来语无虚妄不可以别时意趣销遣斯文般若受持四句胜舍三恒之全身圆觉分别半偈超化百恒之小果用彼详此不亦如是句偈尚尔况全章乎况尽经乎。

▲愿诸见闻励力敷赞成安乐国者以果显因也即地狱因成安乐因。

△二得福下生善又二一利他得福。

▲注教理行果等此用沇疏之义彼云此经有四不思议谓教理行果皆殊胜故且如来藏体理不思议次辨圆通行不思议及说神咒教不思议后明地位果不思议。

△二阿难下自利成道。

▲经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即显密二教也依我教言如教行道谓依显教行正助二道亦可依显教行正道依密教行助道又依显密二教皆行正道。

二佛说下众喜会散。

▲经皆大欢喜谷响引大论三义故喜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清净三依法得果清净今谓前二属应后一属机又如次配三宝三皆清净机应事毕是故欢喜然论释般若义该三教今唯圆顿粗妙可知。

予集解经毕累载覆读来学相继似有缘于此经乎所患前解文节尚疏将恐后昆义路犹壅更欲补助为之乎记庆历四年赴请永喜住西山兰若初讲法华至五年复讲斯典林泉既僻香火多暇因是捉笔以酬先志记成凡数万言折为五卷庶记者听者不忘圆通简要之道故题曰熏闻。

楞严经集解熏闻记卷第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