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
(前经所显是圣智。所破是业识。业识敌体与圣智。非异不异故。乃依圣智分别。名圣智事也。诸菩萨念言。前百八义中。八识虽明。而未知何名自性等法。作念希欲如来说此自性经义。大慧具他心智。知其所念。代请世尊而说是经也。承佛力而发请者意明此经深妙。自力不堪。必承佛力始发起故。百八句分别所依者。谓百八句是能依。圣智是所依。离圣智无别有法。诸法依圣智而得起故。故云百八所依也。今文自性。即三自性。遥应后文故)。
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共相妄想自性。
(依此者。此指圣智也。自共相者。新说云。五阴不同名自相。共成人身名共相。界处亦尔。乃至一切诸法。各各自有自相共相也。五阴。是妄想自性。法华玄义云。五阴是实法。人身是假名。人身由五阴共成故。盖自相为实。共相为假)。
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
(谓因说妄想自性故。能令行者。得信解行证之位。超越二乘及外道诸定也。则能下。属解。知即解故。周遍观察。是能观智。人法无我。是所观境。解由信起。故兼信言。净除妄想属行。照明诸地属证。超越下可知)。
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谓由观察如来不思议境故。乃能毕定舍离五法三自性等也。诸佛下。谓以佛智自严也。起幻下。谓此菩萨。登欢喜地已。如华严所谓现诸天王身。修法界行。说究竟法。上上地升进。寄位天身。自下而上。逮得如来法身。故云升兜率乃至色究竟也。梵语兜率。译云知足。已上三节。是大慧自叙所请之益也)。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着。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
(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唐译作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觉知。因尽者。觉知。计度义。因尽。诸法本因无也。谓此外道。计度诸法。本无其因。故作兔无角想。兔无角是喻。诸法无所有是法。言诸法本无。徒得法名。如兔无角。空标角想。此是计无外道也)。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标。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着兔无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求那陀罗骠。辅行云。梵语优楼僧佉。译云鸺鹠仙。其人昼藏山谷。以造经书。夜则游行。说法教化。犹如彼鸟。故得此名。说论有十万偈。名卫世师。此云无胜。以六谛为宗。一陀罗骠谛。此云主谛。谓五大。及时。方。神。意。此九为万物所依。故名为主。二者求那。此云依谛。谓色等五尘。一异。离合。数量。好丑愚智。爱憎。苦乐。勤惰。此二十一种。依前九法。故名依谛。余繁不录。今云种者。即四大种也。极微对种字看。谓大种粗质。依极微为主谛也。言此外道。横计粗细尘质形处之法。各各差别。见差别已。乃因兔角之无。而计牛角之有。盖此外道。计大种求那。终成断灭。故作兔无角想。极微主谛。常住不灭。故作牛有角想。因无待有。有无之法。皆横计也。故双标横法之言。此是计有外道也)。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
(唐译云。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见。○二见。指上有无二外道见也。妄想根量。言妄想六根。及诸心量。此结上文两节之意。余如唐译可解)。
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
(此因有无。以例一切。皆是妄想根量。故云亦复如是。离有下。警谓诸法。本离有无。于离有无处。不应作想)。
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
(此承上文之意。以明离有无处。不可作无想也。谓离有无处。若又作兔无角想者。是名邪想。何者。谓离有无处。灵鉴虚涵。难容拟议。若作无想。非邪而何。彼因下。出相待之因也。谓离有无处。所作无想。因离而有。故此无想。不应成立。何者。此离有无处。所作兔无角想。乃至微细分别。求其自性。不可得故)。
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上于离有无处。无想既破。世尊恐彼转谓既非无想。还成有见。故此防云。圣境界处。四句百非。一切悉离。于此不应重起牛有角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想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前文世尊叠破有无离有无处计着。大慧因重问云。有诸众生。闻前义已。于有无离有无处。得无妄想者。其或见不生想已。随于不生想处。比度思量。观察不生妄想。重计言无否)。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
(非观下。世尊答。谓非观不生妄想处言无也。所以下。徴明妄想相待之因。谓不生妄想。因彼有无角上生故)。
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此重蹑前例。以破不生之无也。谓依有无之角。生于妄想。则有无为妄想所依。是故言依因也。想依角有。则彼此非实。以彼此非实故。离异不异相。是故非观不生妄想。更言无角)。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
(此释上文离异不异之言。以明妄想有无二俱非性也。妄想。指依有无所生者。角。指有无也。异角者可知。若不下。谓妄想若不异角者。则无能因所因。今因彼所生。若非不异。乃至下。微尘。言微细也。谓以妄想。微细推求。悉不可得。以妄想不异角故。妄想亦非性也。能因所因。二俱无性。更有何法。汝何故于此而言无耶)。
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无故无角。指计无见者而言也。观有故言兔无角。指计有见者而言也。谓见此有故。因知彼无。故云观有故。言兔无角也。佛诫此二见者。不应作想。不正下。出上二见之过。谓有无二见非正因故。二俱不成也)。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着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唐译云。复有余外道。见色形状。虚空分齐。而生执着。言色异虚空。起于分别。○此外道。见色空处差别事法。横计为实。而不善知色空无二。言色离空。别有实法。因起色空分齐见妄想。然其但知色空离义。未解色空即义。又安知其不即不离之义乎。下文显者此也)。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
(彼执色空离义。佛今约即义而破。即义尚破。况其离乎。盖显不即不离。以明中道也。谓若空是色者。虚空随入色种。空无本位。未有见色而不见空者。则虚空是色。非矣。又若色是空者。能持所持。建立宛然。色有定名。未有见空而不见色者。则色是虚空。非矣。当知色空二事。本体元妄。不即不离。分齐安在。具正眼者。当如是分别)。
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不坏相故。不住虚空。相无实故。非彼无空。不住虚空。意明不即也。非彼无空。意明不离也。不即不离。是中道故)。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
(此言外道。因色之有。计虚空之无。故云观牛有角故兔无角。然彼牛角。析至微尘。有不可得。又析微尘。刹那不住。色何从有。以此而知。色即空也。空即色也。色空二法。全体虚妄。故下偈云。色等及心无。此之谓也)。
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谓牛角之有非实。有既非实。无亦是妄。更何所观。而言兔角是无耶。若言下。例余物也。余物者。指一切时事因果等法。亦如此破。故云彼法亦然。盖言一切皆妄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此总结前文。以劝行者。当离有无形处及色空异见之想也。汝等下。勉诸菩萨。当观自心。复以自心。教授于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
(初句心字。即长行有无色空等妄想也。初句顺显色心无性。次句逆显外道不悟色等无性。而反依色等。长养妄心也。身受用至二无我。述前法数之名。净之一字。通上诸数。谓能知色等无性。则异见心灭。异见心灭。则诸数清净也。广说者。佛自称也。佛能广说三乘故。又属集家语。下同此)。
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
(长短。即形处差别也。有无。即色空牛兔之角也。展转下。谓由色显空。因无明有。故云无成有有成无也。微尘分别者。颂析至微尘刹那不住之义。以分别色性无故。不起色妄想也。心量下二句。谓有无色空等见。皆由自心现量安立。而诸外道。各执己见。迷而不觉。故于自心安立之处。所不乐也)。
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觉想。指外道也。执诸恶觉妄想故。救世。佛自称也。此四句。结前偈意。谓诸数清净唯心境界。非外道声闻所知。即此唯心。是佛自觉境界故)。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大慧悟前有无异见妄想。皆是自心现行流注。独未知此流。为顿除耶。为渐除耶。故发此问。下文答意。谓所净现流则渐。所显不思议智则顿。如首楞云。理虽顿悟乘悟冰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义也)。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顺。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上四喻。明所净现流须渐。如文。庵罗。或云庵罗婆利。译云难分别。其果似桃非桃。似奈非奈。大经云。如庵罗果。生熟难分别故。华严第四钞。以此四渐喻。如次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谓此四渐。约修行未证理者说也)。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
(镜现无相像者。谓镜之光也。镜光本无相故。非谓所照之像无相也。喻如来自心智光亦无相故)。
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
(一切众生。因迷故。即自心不思议智体。翻为识情流注。若能悟本自心。无如是虚妄起灭。即识情流注。转为不思议智矣。悲夫。迷悟之关系非轻也)。
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
(依佛。魏唐二译作报佛。○以报为依者。谓依法佛起故。又依因所起故。此中藏识喻佛。顿知自心现。喻顿熟众生。安立受用境界。喻安处于彼色究天。安处色究竟天义。出成唯识。见前注)。
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此中复以依佛光明为喻。藉显自觉圣趣光明。破诸恶觉。亦如佛光遍照也。佛光。指身光。非谓智光。此上四喻。明所显不思议智。顿义如文。顿渐八喻。配法可知。钞云。此之四顿。约已证理者说也。初明镜喻。喻初地至七地。二日月喻。喻八地已上。三藏识喻。喻报佛。四佛光喻。喻法报。谓前喻报成。此喻顿照。又云上四渐四顿。多依地位。古今同为此释。然今疏意。但顺消文。不委他配。若从玄解。当如钞说。故录之以备寻讨)。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着不可得。
(法依佛。魏译作法佛报佛。唐译作法性所流佛。○法依。即法性所流。言化佛也。一切法入自共相等者。谓一切法不离自共种子现行二因故。盖自共等法。皆以自心所现习种及现行相续计着。展转为因所起。此法不实如幻。妄有种种计着。即此计着。亦不可得。化佛所说。不外乎此)。
复次大慧。计着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妄想缘起二者。缘起。即三性中依他起也。谓自无实体。从缘所起故。妄想。即遍计所执也。谓周遍计度。执为实有故。摄大乘论云。是依他起。遍计心等所缘缘故。是知依他属所缘。遍计属能缘。今文计着缘起。生妄想者。谓依所缘境。生能缘心也。成唯识第八云。遍计所执。其相云何。与依他起。复有何别。有义。三界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无。此相说为遍计所执。二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无。名依他起。虚妄分别缘所生故。云何知然。诸圣教说。虚妄分别。是依他起。二取名为遍计所执。又慈恩云。三性中。依他起。必是所缘有法。遍计心等。以此为缘。亲相分者。必依他故。如工下。举喻显妄。合法。应云幻师。喻妄心也。依草下。喻缘起性也。谓依他草木。幻作众生若干形色。形色非真。从缘起故。起种下。喻遍计性也。谓由缘起。生妄想自性。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着习气妄想。大慧。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唐译云。此亦如是。由取着境界习气力故。于缘起性中。有妄计性。种种相现。是名妄计性生。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说法相。○此言依缘起而生遍计。以明遍计有种种相也。种种妄想心者。唯识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品类众多。说为彼彼。彼彼。即今种种也。行事妄想相者。谓行阴妄迁之相。下文云。行显现事相是也。然此妄想心相。是计着习气所现之妄想耳。是为下。结妄想自性生相。是名下。结前法依佛所说之义如此)。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离心自性相者。心谓八识也。性谓八识之自性也。相谓八识转现之相也。法佛所说之法。离此性相。而建立施作自觉圣智所缘境界故)。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说之一字。贯下诸句。谓说六度。说离阴界入法等也。观察下可知)。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着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
(此明前文法佛所说未尽之意。故加又字也。谓法佛所说。离诸乘缘。以攀缘离故。三乘一乘根量相灭。三一根量灭处。非二乘外道着我相者境界。然此三一缘灭。则自觉究竟无建立而建立也)。
是故大慧。自觉圣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此结上文法佛所说之意。勉诸当学。复结依佛所说自心现见。勉令除灭)。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通分别相者。谓二种同名声闻。故云通。所修异故。乃有分别。此标名。下释义)。
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此先释圣智声闻之义也。无常苦空无我境界。是二乘所修四念处之法。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今文易不净为空者。盖不净在因。空自属果。何者。以四大本空故也。详如法界次第中说。真谛离欲寂灭者。谓离世欲繁动。得真谛寂灭。故能息阴界入自共相也。外不坏相如实知者。外。指自共相之外也。自共之相。刹那不住故坏。世相之外。湛然空寂。以空寂故。不坏也。此声闻如实知不坏境界。故心得寂止。心寂止故。诸禅解脱悉皆现前。由所知未破。不离变易死也。不[想]议变易死者。成唯识云。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剂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也。得自觉乐住者。谓此声闻。住寂灭乐。无度生心故。是名下。结前)。
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此菩萨所得乐者。是大悲自觉之乐。简非声闻灭门之乐。及彼空相应。正受之乐也。集注云。前之是名等。结得差别相之声闻。此之是名等。结声闻得差别相之乐。诫诸菩萨。于此乐中。不应修学。以彼声闻所得之乐。非究竟故)。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
(性妄想性字。据结文云。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则此性字。是定中所观色性为性妄想也。此声闻。计着小乘观法。世尊以大抑小。故责云性妄想自性计著相也。所谓下。出其观相。言大种青黄等者。即彼声闻能观十一切处。以定中观此青黄等故。十一切处者。法界次第初门云。一青一切处。二黄一切处。三赤一切处。四白一切处。五地一切处。六水一切处。七火一切处。八风一切处。九空一切处。十识一切处。皆言一切处者。谓一一观遍十方故。坚等。即四大之性也。非作生自共相者。谓不由造作而生。由观想得故。此先佛所说。依之而修也。定中见此相已。于彼即起自性妄想。此二种声闻。前是得果住者。此是观成就者)。
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想。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
(集注云。菩萨于自性妄想。应知应舍。了我法空。渐入诸地。到如来境)。
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此结第二声闻所修之名也。凡声闻所修。类不出此。故加诸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大慧因闻自觉常不思议境界。故引外道所见常不思议。难同异也。自觉圣趣。三乘[其]有。第一义境。如来自到。故问分为二)。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
(世尊告以常因。非同外道所见也。集注云。如来所说常不思议。以自觉圣相为相。第一义智因为因。外道所说常不思议。计神我为因。以无常为常。故言非也)。
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
(此徴外道常因有过也。不因自相成者。谓彼别有作者。异因为因故也)。
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
(此辨不因自相。而依异因。不得为常也)。
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
(此世尊以正显邪也)。
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出彼异相。结不成常)。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
(依第一义为因相者。有无性离)。
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
(古注云。如三无为法。离有无相。故常。以譬第一义因相。离有无故常)。
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
(结前问语)。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此常下。明如来所得。由自觉故常。如是故下。以如来之常。诫令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此重明外所计常。是无常性。异因成故。非自下谓外道常。依异因故。非自作因相之力。而横计为常。则计常者妄也)。
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
(此出外道计常之由也。所作性非性者。谓见彼色等诸法。由所作故。性即非性。见无常已。妄自思量。计作者以为常耳。如首楞云。见迁流处名无常性。见相续处名之为常。以作者能相续故)。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
(如来就彼所计而破也。谓计所作无常似是。思量常处实非。计异因为常故。然如来亦以所作为无常。见无常已。则知所作如幻。而悟真常。真常。即自觉境界。彼计所作无常。常由作者。故说彼常无因)。
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
(此显外道因相。不成常也。推其因之自相。性非性故。同于兔角。空得因名。则彼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耳)。
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此牒明外过。以显如来自因。非其分也)。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
(此重明如来真常。因自觉得相。离性非性过。非如外道计外性非性无常。思量横计为常也)。
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此明外道但知分别无常思量计常。不知所计常因。非自因相故。去自觉之因远矣。由是彼不应说常)。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
(此因外道带破声闻也。谓诸声闻。但知畏生死苦。求涅槃乐。而不知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二俱非性也)。
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
(唐译云。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此明声闻但灭根境作涅槃想。然非自觉圣智。藏识转依之大涅槃也)。
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着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初是故下。结前凡小所执也。谓彼不达权实。执有三乘。而说心量趣无所有。为其极也。次是故下。明其不知如来自心境界。计着心外现境。故为生死所转)。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
(一切法。即有无诸法也。有无俱妄。本不生故。三世如来所说同也。所以下。徴释不生所以。谓有无之法。皆自心现。有无生相。悉远离故)。
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愚痴凡夫不觉妄想。自性妄想故。
(一切性。即有无性也。一切法。即有无性之质也。谓一切性不生。则一切法如兔马等角。非实有也。盖言性既不生。法亦叵得。而诸凡愚。妄想不实。计有一切性生。此特妄想所计耳)。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
(魏译云。大慧。一切诸法。自体相不生。是内身证圣智境界故。非诸凡夫自体分别二境界大慧。是阿黎耶识身资生器世间。去来自体相故。○一切法不生。是自觉圣智趣境界也。此一切性相不生境界。非彼愚夫有无生灭二境界。故彼愚夫有无生灭二境界者。是八识自性身财建立所趣。识自性相故)。
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贤圣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此承上文识性身财建立之意。以明愚夫二见。从是而生也。谓愚夫因藏识能摄所摄相转。乃有生住灭相三见。然而性本不生。凡愚妄执一切性生。有非有想。纷然乱起。此是凡愚妄计非圣贤有。是故勉诸当学)。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
(五无间种性。魏译作五种乘性证法。○此文生起。由前自觉境界。各计不同。故今标明。有五性差别。此标数。下列名。集注云。无间者。谓佛及众生。同一法性。初无有间。以机缘有异。故分为五。宗镜云。种性者。相似曰种。体同曰性)。
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此列名。下释义)。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
(断知时者。谓小乘人。初闻三转法轮。自称已知已断之时也。因闻四谛。初得解名。故举身欣悦也。乐修相智者。天台以见思为取相惑。今言相智者。是破相惑之智也。声闻智。有八种。一苦法智。二苦类智。三集法智。四集类智。五灭法智。六灭类智。七道法智。八道类智。详如天台四教仪集注中说。不修缘起发悟之相者。缘起。即十二缘起也。发悟。谓缘觉乘人。观十二缘起。发悟无生之理。今声闻但修四谛。不观缘起。故云不修也)。
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气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见第八地者。谓无所有境。三乘同证。但所见有异。故分大小耳。第四经云。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此三乘断惑处同矣。又云。八地菩萨声闻缘觉涅槃。此三乘所证处同矣。是则声闻岂通菩萨八地乎。此必有旨。非相滥也。天台四教义。约通教。明三乘共位有十。一干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已办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佛地。菩萨从干慧。至菩萨地。皆行皆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故言三乘通位。又用别教别位。名别而义通者。配上通教十地。十信。即干慧地。三十心。即性地。通八人地见地。即别初欢喜地。薄地向果。向即离垢。果即发光。阿那含向果。向即焰慧。果即难胜。阿罗汉向果。向即现前。果即远行。辟支佛地。即第八不动地。菩萨地。即善慧。佛地即法云。此用别教位名。辨通教位也。今文见第八地者。即是见通教第八辟支佛地也声闻未侵习气。望辟支佛尚劣。故但云见。又通教第八辟支佛地。与别教第八不动地。断惑见谛同。然则此经。意属通教乎。起烦恼断。习气烦恼不断者。起即正使。动故名起。乃现行断也。不能侵习。故不断也。变易死。解见前文。分段死者。成唯识云。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命长短。随因缘力。有定剂限。故名分段也。正师下四句。师子吼。表无畏说。谓声闻人。已度生死。证得涅槃。故于大众中。能无畏说也。我生下三句。是无畏说义。涅槃经云。罗汉有四智。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今文阙第三句。魏唐二译四句全。此必译场误略也。我生已尽者。大明法数云。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死故。梵行已立者。谓阿罗汉。由戒定慧行成就。得此果故。所作已办者。谓阿罗汉。本求出离三界。修诸梵行。生死既尽。梵行既立。所作办故。不受后有者。谓阿罗汉。生死惑业既尽。更不受后世之身故。如实下。谓声闻人。如实知五阴无我。证得人空。逮得涅槃也)。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
(言各别者。谓我人众生寿命等。种种法相。各别见故。长养士夫。即神我别名。以生育万物。名长养也。士夫。又云丈夫。亦生育成立之义。然此见虽各别。妙性恒通。亦名无间)。
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
(彼诸众生。指各别见者)。
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
(此计诸法由作者生。见此谓是涅槃)。
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
(唐译云。彼无解脱。以未见法无我故。○作如是觉者。指上声闻各别。及外道三种见者。作如是觉。不见法无我义。故非分也)。
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此总结声闻各别外道二种见者之非也。不出出觉者。谓未出生死。作出离想。菩萨乘人。为欲转彼不出出觉恶见。故应修学)。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着。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不相近缘。唐译作离愦闹缘。○若知下。谓依十二因缘。师徒训化。转相授受。说此乘法。如楞严云。辟支无学。并其初心者是也。集注云。言若知因缘各别不和合。而不近诸缘。不着所有。或时闻。说种种身。或离一身为多身。或合多身为一身。及于神通变化。心有所得。是为缘觉乘种性)。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集注云。妙体圆明。曰自性法无间。不守自性。曰离自性法无间。匪从外得。曰自觉圣无间。平等法界。曰外刹殊胜无间)。
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谓诸众生。闻说四事。及闻说身[上]从自心现。而不惊怖者。是如来乘也。建立身财不思议境界者。如佛现种种身。种种刹。种种化相。种种殊胜庄严。依正交彻。理事互融。无出一心。名身财不思议境也)。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三种。即声闻缘觉如来三种也。集注云。此不定人。随说而入。顺学而成。其性可移。故言不定)。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
(此结上文五乘建立之意也。谓彼初治修行地者。建立种性。欲令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也。无所有。直指如来实际。非止第八无所有。故下偈云。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新说以此文局于不定性中。非也)。
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唐译云。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自觉藏者。藏藏识也。谓能证知自觉所起藏识者。则净自性烦恼。见法无我。即彼三昧乐住声闻。能觉此者。亦当得于如来最胜之身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须陀槃那。金刚疏。译云入流。入八圣道流故。此初果也。果之一字。通下句三人。往来。或云一往来。是人从此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得尽众苦。入涅槃故。此二果也。不还。或云不来。是人欲界中死。生色无色界。于彼漏尽。不复来生。此三果也。阿罗汉。大智度论云。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故。又云应供。一切漏尽。堪应人天供养故。又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故。含此三义。故存梵名。此四果也。是等心惑乱者。言其见思虽破。无明全在。故云心惑乱也)。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集注云。如来为凡愚少智。声闻趣寂。说三乘一乘。复立非乘。一对三说。三既不存。一亦非有。远离寂。言离欲寂灭也)。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第一义门中。若三若一。皆悉远离。即非乘也。然于非乘。本无所有。何有三一之殊哉)。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集注云。诸禅无量等。谓四静虑。四无量心也。无色三摩提。即无色界四空处定也。受想悉寂灭。谓声闻灭尽定也。言如来说诸禅三昧等法。亦无有实。为妄想心量愚夫作如是说。故云亦无有心量)。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
(魏译大慧下。有何者无性乘一句。○此文生起。亦由五性而来。故魏译有无性乘之句。一阐提。大经云。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盖信不具。即译语也。今文意含二种。彼一阐提。是实行阐提。非一下。明菩萨依一阐提。成就本愿者也。谓非彼阐提。则不能成就菩萨愿。于诸世间解脱。从谁而转。故云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
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魏译云。大慧。一阐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大慧。云何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说。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此非下。正是谤语)。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
(魏译云。大慧。怜愍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大慧。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涅槃。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入涅槃。○此释第二菩萨发愿者。二者字。当作云何字。始应上文。非不下。谓菩萨非实不般涅槃。为令一切舍善根众生。而般涅槃。故示不般涅槃相)。
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魏译云。是名二种一阐提。无涅槃性。以是义故。决定取一阐提行。○彼般涅槃者。彼指上一切众生也。谓彼众生般涅槃。即是菩萨不般涅槃相。涅槃不涅槃。二性平等故。此亦到一阐提趣者。谓菩萨示同其事。亦以平等性。类一阐提趣故)。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
(此中。指二种阐提也。谓此二种中。何者毕竟不般涅槃。佛告以菩萨一阐提者。不般涅槃也。何者。谓菩萨善知一切法。本涅槃相。故无涅槃可入。然非舍善根实一阐提也)。
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言佛大慈。虽彼至恶。犹以四摄神力。方便引导。令种善根也。所以下。徴释善根生之所以。意谓非彼自力能生。实由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如鸯崛摩罗等是也。以是下。结明菩萨不涅槃意)。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
(前自大慧请说自性经已来。世尊初章。广破有无妄想。次章大慧问自心现流。世尊以八喻酬之。又明三佛说法之相。其中略显三自性义。义且未备。遂明二种声闻。及常不思议五性等。今第三章。世尊无问自说一阐提义至此始示三自性名以圆前所请意。然而世尊虽答三性。义收五法。故后结显五法之名也。既前广破外计总是妄想自性)。
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此三自性。与摄大乘论中立名。大同小异。彼谓遍计。依他。圆成实也。今妄想即遍计。缘起即依他。成自性即圆成实耳)。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相。即缘起自性也。缘起是所缘相故。谓妄想从缘起生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
(事相相者。以因缘和合。能摄所摄为事。以形处长短为相。下相字。谓事相之相也。行显现相者。行。行阴也。谓从行阴显现之相此二相。牒妄想从相生句。盖缘起事相。属所缘。行显现相。即法处所摄之色也。言从相生者从。依也。显扬圣教论第六云。依他起性。能作五种业。其第三业。谓能为遍计所执性及圆成实性所依故。今文先明妄想自性从缘起相生之意。下文正明妄想自性之体)。
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
(建立。唐译作演说。○以计着上文所说二种相故。遂有二种妄想性也)。
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着。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着。
(名相者。名字之相。属非色四阴也。谓从行显现相。生计着故行阴所显者。不出内心外境二法故。事相者。属所缘也谓从缘起事相。生计着故。缘起事相者。不出内外自共相故。离此自共。别无法故)。
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
(此结二种妄想名也)。
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此承上文二种妄想。即明缘起性。谓彼妄想所依所缘。是缘起性故。是名下结)。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生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成。即圆成实也。谓自性无偏曰圆。自性无漏曰成。自性无妄曰实。今文意云。离名事二想。则无妄矣。圣智所得。则无漏矣。圣趣所生则无偏矣。故名成自性也。如来藏心是果体圆成实是果德。由是结显其名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名相。即五法之二也。觉想。言妄想也。及正智如如。具足五法之名。即此五法之名若忘。是成自性也。二相者。指名相及事二相也。此偈。非独重颂长行。而复会明三性。即五法故)。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
(趣。犹种类也。谓菩萨乘人。依自觉圣智所修。故指菩萨为自觉种类也。结名可知)。
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勉诸菩萨。应当学此。此节犹属前章。以偈后始结所问故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
(古注云。既能修学五法三自性已。更当观察人法二无我相)。
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入无我者。人谓五阴假合之名也。于此身中。一一推之。皆无有我何者更为人耶。故云人无我。此破阴界入之共相耳。法无我者。法。谓阴界入诸实法也。前以假名为人。今正明实法。人执狭故易断。法执宽故难除。故大乘百法明门论注云。我狭法宽盖迷人必迷法。迷法未必迷人故也。然于此法。一一推之。不见我体。故云法无我。此破阴界入之自相耳。下文依智明无我义。故于人法之名未显。今略明之。此标。下释)。
云何人无我。
(按下法无我文。此句下。应有一智字)。
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此依智明人无我义也。言五阴之身。众恶所聚。妄想施设。非真实义。离我我所者。谓身不实故。离我我所。此句即明人空之智也。阴界入下。正明共相之义。言阴界入法。聚集成身。无知。即无明也。业有三。谓善。恶。不动也。爱。欲爱也。谓由无明业爱。生眼等六根。色等六尘。以摄受计着。生眼等六识也。一切下。器。形器也。身等藏者。等。指支分。藏。指身藏一切焦腑肠胃也。言诸根身藏等。皆因自心所现妄想施设显示耳)。
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
(此承上举喻。以明阴身刹那坏也。谓如河流奔逝。不返不逾。如种子抽芽。渐成渐败。如灯炷烧心。焰焰灰烬。如风性无恒。刹那不住。如浮云变幻。起灭非常阴身变坏。亦复如是。坏故无我。故云人无我也。上五喻。总显阴身展转坏相。展转。言非顿坏也。下文五喻。别显阴身习气不同。故各喻中。上半句。明习气。下半句。以喻显。人文可解)。
躁动。如猿猴。
(言身多掉举。躁动无恒。如猿猴之无暂息也)。
乐不净处。如飞蝇。
(言身是贪爱之本。恒乐与染污同处如飞蝇之集臭腐也)。
无厌足。如风火。
(言是身贪求无厌足故。如风火之燎原野。亦无厌足也)。
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
(言身是虚伪习气之因。生死流转。苦乐升降。如汲水之轮。互为上下也。生死趣有轮一句。合上水轮之喻)。
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
(唐译云。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谓是身。本以四大合成。死尸无异。由识心运转。喻如木人。藉幻咒力。机关发而木像起也。然上总别十喻。一一发明阴身之过。都从妄想执着而起。本无实我。故下文云。善彼相知名人无我智)。
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结名可知)。
云何法无我智。
(前标人无我。无智字)。
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
(觉。是能觉之智。阴等。是所觉之法)。
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
(无动摇。唐译云无能作者。○此以人例法。明无我义也。如阴下。引阴身共相为例。谓人既无我。法亦如之。故下文合云。诸法亦尔)。
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
(此以法合人。明无我义。故云诸法亦尔。离自下。由阴等自共相法。是凡夫妄想所现。以妄想种现熏习力故。相续不断。是凡夫生。非圣贤有也。心意下。谓诸圣贤。能离心意识五法三自性故也。法无我义。上已例明。下复广显法无我益相)。
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
(以法无我义。勉令善知)。
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
(不久者。谓善。法无我故。邻于圣位。显其行之高也。初地无所有观者。华严初地文云。人一切菩萨平等性。无所有。即平等义也。开觉欢喜者。觉。佛知见也。开者。谓诸众生。于佛知见。为无明所闭。今登初地。始开佛觉。故生欢喜。华严广明欢喜因相。言成就多欢喜故。名欢喜地也。又天台云。此地无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今无所有观。即彼无功用行也。盖此地创得无功用名。此名通上下地故)。
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
(第十地名法云者。华严疏引庄严论第十三云。于第十地中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遍满阿黎耶识中。譬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习云。于一一刹那。于一一相。于一一好。于一一毛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所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雨故。故名法云地也)。
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
(唐译云。住是地已。有大宝莲华王。众宝庄严。于其华上。有宝宫殿。状如莲华。菩萨往修幻性法门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华严十地文云。菩萨入受职位已。百万阿僧祇三昧。皆现在前。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与今经同。按彼可了)。
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
(同一像类者。谓同行菩萨也)。
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
(华严十地文云。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及诸菩萨。知某世界中。某菩萨。能行如是广大之行。到受职位。是时无量无边。乃至九地菩萨众。皆来围绕。恭敬供养。尔时十方一切诸佛。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无数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现种种庄严之事。现是事已。从大菩萨顶上而入。当尔之时。此菩萨。得先所未得百万三昧。名为已得受职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堕在佛数。如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其转轮土。令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王数。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受职位。今经全同彼义。但彼广此略耳)。
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
(如上之益。皆结归见法无我之功)。
是名法无我相。
(结前法无我名)。
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勉令修学法无我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
(古注云。因上观二无我。能离有无断常二见。故请说建立诽谤相也。非有说有。名建立。非无说无。名诽谤)。
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古注云。觉知有无恶见过已。能离建立常见。诽谤断见。令于正法。不生毁谤。盖正法离有无。若说有无。即是诽谤正法也)。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
(建立诽谤。妄想所成。初无真实。故云无彼心量也)。
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身受用建立。魏唐二译。作身资生所住。○身受用建立句中。所云建立是资生立业之意。非执常之建立也。及心不能知者。反心二字。连上句意来。谓身之与心。皆无实体。各不相知。盖言其妄也。由愚痴无智。于一切法。起建立诽谤之相)。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
(偈义虽明。略而未广。故重显示。使知其详)。
告大慧言。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
(非有有建立者谓本来非有。横立有名。故云非有有也。四种建立。解见下文)。
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谓即于上文所立四种。观察无所得。则彼建立非分。非分。言其无实。遂生诽谤。是名下。总结上文两节之意)。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着。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
(此如是此不异者。出其固执之相。执守不移。故云此如是此不异也)。
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着生。
(出其妄因也)。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长养士夫。魏译作作者受者。○我人众生寿命等。是外道所计之见也。诸见本无。从妄想起故云非有见建立。金刚疏云。执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计我盛衰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不断而住。为寿者长养士夫见前注)。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眼色明界念。魏译作眼色空明念。○初识无因生者。识。了别义。初。生之始也。谓了别诸法。始本无因而生也。以本无因故。后虽生而知不实如幻。后。生之末也。本不生者。结二上句。谓从本以来。求生相不可得故。眼色明界念者。示眼识四缘生也。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界。即空义。念。即心义。前生下。承上眼识生意。谓前念虽生。生已而实。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盖举眼识。以例余法。皆不实也)。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着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谓虚下。破无作法。离性非性也。一切下。破有作法。离性非性也。是故建立性者过矣。新说云。言外道于三无为无作法。而建立有性。佛言此三法。离性非性。类明一切诸法。离于有无。犹如毛轮垂发。由翳目而生。兔马等角。本自无有)。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贤圣也。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此结二见。以明愚夫不知自心现量。妄生建立诽谤二相。非贤圣事也。是故下。勉离二见之谤)。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依于缘起。
(此总摄前经心意识等。更明自利利他之益也。如妄下。举例类明。谓如妄想自性。依缘起而生。菩萨现像。亦依众生而有。此例依生现像。下复举喻。以明现像不同)。
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经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
(譬如下。喻善知心意识等菩萨。教化众生。随机现像也。普现下。明其现形尘刹。听受经法也。所谓下。示所受法义。于一下。明离外道二乘之法)。
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得百下。示善知心意识等菩萨所得三昧之多也。得三下。明此菩萨既得正定。游刹供佛也。生[者]天宫者。示此菩萨所生之处也。宣扬三宝者。明其赞叹不忘之意也。示现下。明其现形说法。三乘绕听也。以自下。明其以唯心之法。教化众生也。分别下。明其外性非实。令离诸过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世间。佛子观察。种类之身。离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心量世间。盖语倒也。即心意识等为世间心量。佛子观察心意识等。善知其妄也。种类之身。颂意可知。离所作者。颂此菩萨得力通自在。无作妙力之所成就。离有作行故)。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大慧因闻诸法空无生等。意恐行者。于空无生等处。复生计着。故重[间]之。以破众生之执也。一切法。贯下空等三句。谓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二。一切法离自性也)。
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大慧自述所问之益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
(空空者。魏唐二译少一空字。今云空空者。盖是能空所空之义耳。妄想自性处者。谓妄想无实。自性本空。空即自性处也)。
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谓愚痴者。妄想计着。故说一切法空无生等。若妄想不生。则空无生等。俱为剩语。故上文云。空空者是妄想处也)。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此七种空。精粗兼举邪正互陈以明所证广狭邪正之相也。此总标。下别释)。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生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谓一下出相空之体也。观展下。释成相空之因也。谓一切相。观察其因是展转所起。积聚相故。缘会而生。缘散则灭。故云空也。分别诸相。本自无性。无性故。自共相不生也。自他俱性无性者。破四性也。自。自然性也。他。因他胜性微尘作者等生。为他性也。俱自他共性也。无因性略也。观诸相无相。故说一切相空)。
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
(自己性者。指一切法之自性也。谓一切法。各各自性不生。不生则空矣)。
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
(阴魏唐二译作诸阴。○行空者。行。行阴也举一阴空。则诸阴皆然。以离我我所故。然此诸阴。因缘所成。过去所作业。和合方便之所生故。离缘无性。故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集注云。前以离我我所性。为行空。此以行空性无性故。为无行空)。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一切法离言说者。谓一切法。妄想所起故。由妄想起。则自性空。自性空故。无言说可说。故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此空。于七种中。是精。是正。是广。最胜最妙。故加大言)。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
(于彼无彼空者。如于甲之彼。无乙之彼。乙之彼。无甲之彼。故云于彼无彼空也。集注云。于彼无此。于此无彼。展转俱空故)。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
(举鹿子母舍。例明彼彼空也。鹿母舍中。无象马牛羊。故云彼空。彼。指牛羊等也。舍中非无比丘众。亦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盖言舍中独无象马牛羊。故云彼空。非余处无象马。然则余处无比丘众。亦云彼空。故称彼彼空也。新说云。鹿子。人名也。其母。即毗舍佉优婆夷。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不畜象马等。象马无故言空。舍及比丘。不名空。若余处有象马。亦不说象马空)。
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
(彼于彼无彼。如初文注中说)。
是名七种空。
(总结可知)。
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彼彼空。是邪。是粗。是狭。外道所计。故应远离)。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不自下释无生也。谓自性不生。非直不生。防堕断无故。唯住空定者。则观一切皆空。故除住空定者。说非不生耳。离自下。释离自性也。文义可知)。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
(唐译云。云何无二相。大慧。如光影。如长短。如黑白。皆相待立。独则不成。○阴热者。阴对热言。则阴是凉义。如唐译以光对影。则影是阴义。此约二法。以显无二也。以相待为二。独不成故。如云因凉有热。因短有长。因黑有白。若离热无凉。离长无短。离黑无白。二皆虚妄。相待无成。故无二也。集注以日体对阴热等无二。谓阴等虽殊。而日体无异。今文自立六种。对论无二。何得混以日体。此非经意。且又与唐译相违)。
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
(彼。即别义。谓非于涅槃外。别有生死。非于生死外。别有涅槃。涅槃生死。二性叵得。故云无二)。
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异相因有性故者。释生死涅槃异相之妄也。谓涅槃生死二相异者。以有性故。能知二相无性。即名无二。如涅下。以二相。例一切法。皆无二也。前大慧所问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等。盖是妄想生处耳。故佛先答云。空等者。即是妄想自性处。若离空等。则妄想自息)。
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此总结四义。勉诸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宗镜云。以性空故。不坏业道。因果历然)。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以三无为。各对有法说二者。谓以空对有。灭对生。涅槃对生死。皆以二法。对显无二。故云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此是愚夫有作妄想。诸圣则了如幻。故离有无。绝诸过矣)。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
(修多罗。译云契经。新说云。言空等义。普入诸经。无有一法不含斯理)。
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
(希望即乐欲义。谓诸所说。随众生乐欲心起。为彼分别显示空等之义。令离其着。然空等义。非实在于言说也。如鹿下。举喻显法。言如群鹿。为渴所逼。见于阳焰。而作水想。彼阳焰者。实非是水。以例众生计着言说。为空等义。而彼言说。实非空等。此章以诫得意忘言。始通圣智)。
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
(发欢喜者。谓随机演说。令得法喜。而生善也。非实下。谓言说者。如标月之指。圣智。如所指之月。离指方识月体。执言不得圣智。前空无生等。即圣智之义趣也。是故行者。当依于义。莫执于言)。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