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西域记云。僧伽罗国东南隅海中。有䮚迦山。昔佛于此说䮚迦经。而云楞伽。讹也。按下经云。楞伽国。摩罗耶山。盖山名摩罗耶。山顶有城名楞伽耳。梵语楞伽。译云不可往。据华严论。楞伽山高五百由旬。下瞰大海。傍无门户。非得神通。不可升往。其所诠义。谓自觉圣智境界。离心意意识妄想。非邪智可到故。梵语阿。译云无。跋多罗。译云上。合言无上。谓究竟觉际。更无有上故。宝者。尊重义。随世所重而赞之之辞。然世宝可坏。如来藏宝不可坏。故合云无上宝也。经者。能诠也。所诠胜。能诠亦胜。故通曰不可往无上宝经也。诸有所表。详如华严论说。今时有作观楞伽经记者。言楞伽。宝名。楞字。去声呼之。以山纯此宝故。因此宝名山。而云楞伽山也。此言谬甚。经首现言种种宝华以为庄严。魏译亦云种种宝性所成。又楞伽王偈云。于此楞伽城。种种宝山上。既曰种种宝。则非纯此宝可知。记又谓此宝八楞。以喻八识。亦谬。楞伽是梵语。译云不可往。他经凡称楞伽者。皆不可往义。岂以八楞八识牵纽。此何据哉。真齐东野人之语也。至于他经或有。释迦毗楞伽宝之名。自有译义。不可以彼证此)。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译经图纪云。梵语求那跋陀罗。译云功德贤。中印度人也。幼学五明四章陀论。志性明敏。度量该博。后遇杂心论。莫测涯际。方悟佛法崇深。投㬱落𩭄。专精志业。博通三藏。宋元嘉中。译是经为四卷)。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皇明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一切佛语心者。谓三世诸佛所说第一义心也。然此经原我释迦佛说。何言一切。谓一即一切故。盖一经所明。详显此心之义。故云佛语心也。品者。类也。义类相从。故名为品。相传此经大部有十万偈。百万句。三千六万言。总有一百五十一品。今传此方者。佛语心一品耳。按经初有如是我闻等句。则知今品为百五十一之初品也。是故品下有第一字。卷虽分四。品止第一。有本。品下列二三四者。讹也。若权用第一之一。之二等。乃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濵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
(华严经云转论圣王。以金瓶盛四大海水。灌太子顶。授与转轮王位。此世尊取喻上地菩萨堪绍佛位。乃以智水而灌其顶。盖表心与佛智相应。如佛灌顶。以显位邻大觉也。今大慧等。位在上地。行非下贤。是故经家叙此灌顶之说)。
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
(此语倒置。天竺文体。盖如此也。若唯此方润色。应云善解自心现境界义。文始顺)。
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下经云。五法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自性有三。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识有八。谓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第八赖耶。二无我者。谓人无我。法无我。众义解见下文。已上经家所叹菩萨之德也。然阙声闻叹德。所列听众。又阙缘觉众。)。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
(摩帝。又云末底。译云慧)。
游一切诸佛刹土。
(言诸菩萨。从游诸佛刹土而来)。
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五阴合聚。成世间也。思益经云。说五阴是世。世间所依止。依止于五阴。不脱世间法。盖以佛智。观察世间。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不起分别。生灭园离。若有若无。俱不可得。故云智不得有无也。然诸众生。为贪所使。妄执有无。起诸恶见。佛愍彼愚。承本愿力。兴大悲心。而救济故)。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𦦨。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世尊知法如幻。远离心识。兴如幻悲。度如幻众。不堕有无故。上四偈。初偈依五阴赞。次偈依心识赞。第三偈依诸见赞末偈依二无我赞。总谓世尊。离诸妄想。证法真性。自既得度。复能度他故也。梵语尔焰。译云所知。烦恼。事障也。所知。理障也。言佛二障永离。心常清净。而无能所之相)。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一切。指上四偈中世间心识人法烦恼等也。谓一切法。本涅槃相。若执涅槃。则涅槃亦成法数。故复遣云无涅槃也。无有涅槃佛。道能也。无有佛涅槃。遣所也。佛。能觉也。涅槃。所觉也。远离下。结明涅槃佛佛涅槃二句。以有无不可得故。能所俱离也)。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静。
(魏译云。若如是观佛寂静离生灭彼人今后世。离垢无染取。○梵语牟尼。译云寂默寂默即寂静义。牟尼寂静者。华梵兼举。佛之名也。观者。言观佛也。按魏译。观从人说。谓所观之佛。由远离前偈所云有无能所而生。故云是则远离生。然彼能观之人。亦当远离有无能所彼我之相。是名不取。既不取者。而今而后。三世性空。复其本然之静矣。已上诸偈。虽云赞佛。而全经大旨。悉蕴其中。何者。愚谓此经。直显一心。顿袪四句。世出世间一切法数。如空中华。本无所有。唯一自觉圣智。灵鉴虚涵。为此心之妙用也。自觉即佛。佛即一心。此今经之极致。因知此偈。经义昭然矣)。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此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所破之要。今大慧问语。无出此法。众义既破。自觉全显。一经大意。诚在此耳。读者毋厌其繁。可也)。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
(唐译云。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今经增长。即唐译起义。此经先言净。后言起。彼经先言起。后言净也)。
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见。唐译作净。起净先后。同上)。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相字。义属上句。问如来刹土中教化之相)。
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
(魏唐二译。合此二句。作一句。云寂静及次第。盖无受。即寂静义。次第。即入住出之次第也)。
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
(已上一十四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
(俱异二字。俱对不俱。异对一说。此问外道所执四句。然不及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略也。实影带其中)。
云何为增长。
(唐译作云何诸有起)。
云何无色定。及以灭正受。
(上句问无色四定下句问第九灭定也。九次第定名。详如法界次第初门中说。可检)。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此问无想定也。是定经五百劫。最初半劫。其想始灭。最后半劫。其想复生)。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所作生。魏译作因生果。进去及持身。魏译作何因身去住。○今文进字。即去义。持字。即住义。身者。五阴身也。下文佛领偈中云。五阴身往来是也)。
云何现分别。
(唐译作云何见诸物)。
云何生诸地。
(生。唐译作入)。
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
(下句问。意连上句。谓何为三有处。何为三有身)。
往生何所至。
(问既破三有。往生何处)。
云何最胜子。
(唐译作云何诸佛子)。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末句。唐译作愿佛为我说。○最胜。称佛也。佛姓瞿昙。译云地最胜。是故称佛为最胜也。谓于人中。此族最胜。事见释氏要览。又杂阿毗昙心论第一云。我等诸佛。悉离诸漏。故名最胜。已上二十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云何名为藏。
(问第八识)。
云何意及识。
(意是第七识。识是前六识。解见下文)。
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
(见已还。魏译作断所见。唐译作退诸见。○还字。即断退义。言见性览物。则流而不返。今不为物转。返流全一。外用不行。谓之见已还)。
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
(唐译作云何性非性。云何唯是心。○按唐译。今种性是有性。非种是无性)。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无众生之无。上通诸佛。谓无佛无众生。清净本然。指真谛也。世俗说者。指俗谛也)。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
(不生二字。通上句断见。谓云何断常二见不生)。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佛灭度后。大小乘经。有二十部之异)。
云何空何因。
(上半句。问空之相。下半句。问空之因)。
云何刹那坏。
(梵语刹那。毗昙论中。译为一瞬。俱舍论云。时之极少名刹那。刹那坏。魏译作念不住。盖此约时言。彼约念言。坏即不住义)。
云何胎藏生。
(胎藏者。谓胎中藏诸肝腑故。问意实该胎卵湿化四生。今单举胎生。影带其余也)。
云何世不动。
(世以迁流为义。故问云何得不动耶)。
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
(梵语揵闼婆。译云寻香。帝释之乐神也。其城大论云。日初出时。海中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但可眼见。而非实有。此即世人所谓海市亦云蜃楼。今登莱海中常见者。是揵闼婆所居之城也)。
世间热时𦦨。及与水月光。
(幻梦揵城热焰水月。皆喻世间不实。世间二字。通上下句。故唐译云。云何诸世间。如幻亦如梦。揵城及阳焰等)。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云何国土乱。
(乱。指五浊而言)。
云何作有见。
(唐译作云何见诸有)。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
(唐译作云何知世法。云何离文字。云何如空华。不生亦不灭)。
离妄想者谁。
(魏译作云何无分别)。
云何虚空譬。如实有几种。
(次句。魏唐二译作真如有几种)。
几波罗蜜心。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
(末句。魏译作真如无次第。○无所受。即真如也。魏译直说真如。今经在行者边说。故云谁至)。
何等二无我。云何尔𦦨净。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末句。问众生性与戒品。当有几种)。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
(梵语摩尼。译云离垢)。
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
(明处。魏译作五明处。○大智度论云。五明者。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邪正。研核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伽陀有几种。
(梵语伽陀。译云颂)。
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
(成。魏译作法。唐译作道)。
云何名为论。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
(梵语阿阇黎。译云轨范师)。
佛复有几种。
(下文偈云。化佛。报生佛。如如佛。智慧佛等。盖下问名义。此问种类)。
复有几种生。
(问佛过去本所生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
(自性。问意在三自性。心。问意在想心能所。故领偈中云。自性想所想)。
云何施设量。
(魏译作施假名。唐译作唯假设)。
唯愿最胜说。
(已上七十二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云何空风云。
(魏译作何因有风云)。
云何念聪明。
(念聪明。魏译作黠慧。○念。即作意。言作意聪明。非无作般若。故云念聪明也)。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
(上句问卑陋之相。下句问𢍉陋之因)。
云何六节摄。
(六节。魏唐二译作六时。○按西域记。时有两说。一云一年三时。谓春夏秋也。一云一年六时。谓春时热时雨时秋时雪时寒时。今六节即六时也)。
云何一阐提。
(梵语一阐提。译云信不具)。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不男有五种。谓生。犍。妒。变。半)。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
(生。魏唐二译作进)。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禅。唐译作瑜伽。○梵语具云禅那。译云静虑。又云思惟修。瑜伽。译云相应)。
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
(相以色言。像以状言。类以族言)。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
(上句问财富之相。下句问财富之因)。
云何为释种。
(梵语具云释迦。译云能仁。佛之姓也。种。犹裔也。因缘解见下文)。
何因有释种。
(问立姓之因也。本行经云。甘蔗王。名善生。其第一妃。名善贤。生一子。名长寿。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众。四名别成。时善贤妃。欲立长寿。白王摈遣四子出国。至雪山北。住直树林中。其第四子别成为王。以德化人。即为强国。父王追悔。遣使往召。辞过不还。父王叹曰。我子释迦。释迦之姓本此)。
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本行经云。大茅草王。得成仙已。寿命极长。老不能行。时诸弟子。出外乞食。恐有虎狼之患。遂以草笼盛之。悬于树上。猎人遥见。疑谓是鸟。乃射之。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开剖。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大臣闻之。迎归王宫。养育长成。男名善生。女名善贤。男立为王。女立为后。后世相承。名甘蔗种。已上二十三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梵语须弥。译云妙高。山名也。居四洲之中。大海之上。梵语因陀罗。译云主。又云帝。忉利天主之称也。天帝有网。百宝所成。光光涉入。不相障碍。佛刹如之。自日月形至此。问佛刹形相差别。详如华严经说)。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
(前问佛名几种。此问佛名何义)。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成菩提。
(成唯识论云。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后。引生无漏。因生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色究竟。即净居天之顶也)。
善逝般涅槃。
(善逝。佛十号之一也。涅槃经第十七云。善者名高。逝名不高。不高者。如来心也。高者。不名如来。是故如来名善逝。如老子所云上善若水之意。又华严钞第六云。善者好也。逝者去也。谓不向余三界二乘去。唯向大菩提去。即直往菩提号。梵语般涅槃。具云摩诃般涅槃那。译云大灭度。灭者。寂灭也。言得寂灭乐。度生死苦故)。
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
(天师。魏唐二译作世尊。○天师。即天人师也。久如。犹言久近。问住世久近也)。
正法几时住。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
(悉檀及见。解见下文)。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
(云何何因缘。二问辞也。承上句谓云何毗尼分。何因比丘分。梵语毗尼。译云律。又云灭。灭诸恶故。比丘。译云乞士。僧之美名也)。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
(百变易。唐译作转所依。百无受。魏译作百寂静。唐译作得无相。○最胜子。是菩萨乘。并缘觉声闻。指三乘人也。百变易百无受。是三乘证之法。百变易。言诸三昧意生之身。百无受。言诸三昧所得之境。境即真如。真如无所受故)。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
(上句问世间神通。下句问出世神通)。
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
(七地已前。未离有作。登第八地。始号不动。盖问有作地相耳。已上四十四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僧伽有几种。
(梵语僧伽。译云和合众)。
云何为坏僧。
(问破僧事)。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承上句问医论因缘)。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梵语具云迦叶波。译云饮光。拘留孙。译云所应断。拘那含。具云拘那含牟尼。译云金寂。此三是过去佛也。是我者。释迦自称。下经云。以四等故如来唱言。我是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大慧欲明四等。故发此问。四等者。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解见下文)。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何不下。魏译作何故不但说。唯有于一心。○魏译言一心。即今真实义。而复下二句。魏译略之)。
何因男女林。
(男女林。立世阿毗昙论第一云。阎浮提林外有二林。一名诃梨勒。二名阿摩勒。此二林南。复有七林。中有人林。是人林中。果形如人。若男十六岁。女十五岁。又长阿含第十八云。金刚山不远。有大海水。海水北岸有丛林。名曰男女。纵广五十由旬。集注谓男女众多如林。必其未考毗昙及阿含语。故失引据。今改正)。
何梨阿摩勒。
(梵语诃梨勒。译云天王持来。阿摩勒。译语未详。翻译名义集云。树叶如枣。华小而白。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鸡罗。即须弥。天竺诸国。梵语不同。或音声相近。传写之讹也。四宝所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回泊。诸天之所游舍。自海入空。高十六万八千由旬。昼夜因之而有。铁围。亦山名。环绕世界。日月光明照烛不及。故名铁围。金刚诸山。即七金山也。七重环绕须弥之外。金刚所成。此七山中。或仙人。或乾闼婆。或诸贤圣所居。具载华严经中。已上二十句。末句失结愿说。此下佛领所问。语虽错综。而不遗漏。至问不及者。佛更补之)。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
(此四句。是经家序语。赞上大慧所问百八句义。是入大乘诸度之门。亦是诸佛第一义心也。盖经以佛语心名品。而大慧所问。一经之大意已具。故云诸佛心第一也。又前问义。出自五法等数。而此法数。是一经所破。自觉圣智。是一经所显。学者于破显处。幸毋忽焉)。
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此四句。是佛诫听许答之辞。下文先领。次答。已上八句。总为结前生后之意。此下正领)。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生及不生。涅槃及空。领问可知。刹那二字。义属下句。趣至。唐译作流转。无自性。即坏义。此领云何刹那坏之问。盖谓刹那流转不常故坏也。集注及古注意。皆以趣至无自性一句。作答辞。谓大慧所问生及不生涅槃虚空刹那之法。皆想所见。初无自性也。此解误矣。何者。答偈别在后文。此但总领其问。岂此领中。孤置一语。为答文耶。愚故通会问语。以刹那趣至无自性句。为领文。非答语也)。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如是句。兼指前后事也。领辞虽错综。一一可寻。下文或隐晦者。略标明之。其明显者。不复繁指)。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
(修罗。梵语具云阿修罗。译云非天。其性多嗔。无天行故。三摩提。即三昧通名。是梵语也。译云正心行处。又云正定)。
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
(现二见。魏译作所见能见二)。
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
(荒乱。即国土乱。一佛。即拘那含等是我)。
智尔𦦨得向。
(智尔焰可知。得向。领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得。果义。即四果也。向。因义。即四向也)。
众生有无有。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
(譬因。即宗因喻三支之二也。悉檀。悉是华言。檀是梵语。悉。遍也。檀。具云檀那。译云施。谓佛以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四法。遍施众生也)。
及与作所作。丛林迷惑通。
(丛林。言稠林也。喻诸邪见。诸经中。多以稠林喻邪见故。盖谓邪见如林之稠也。唐译作众林。迷惑通者。领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二句。通。即见义)。
心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
(领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下四句。不现有。不相至。即不真实)。
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此下佛补大慧问不及者)。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畜生为下。人类为中。诸天为上。末句。言诸身量。几尘所成)。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
(四肘。为一弓。言一弓尘数有几)。
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毗昙论云。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楼舍。八拘楼舍。为一由延。名义集云。一肘。人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今四肘有七尺二寸。为一弓也。如是增上可知。梵语拘楼舍。又云拘卢舍。译云五百弓。又云一牛吼地。言牛鸣声所极闻也。半由延二十里。一由延四十里。故魏译云。肘步至十里。二十及四十。梵语由延。又云由旬。译云限量)。
兔毫窗尘虮。羊毛𪍿麦尘。
(杂阿毗昙心论云。七极微为一阿耨。七阿耨为一铜上尘。七铜上尘为一水上尘。七水上尘为一兔毫上尘。七兔毫上尘为一羊毛上尘。七羊毛上尘为一牛毛上尘。七牛毛上尘为一牕游尘。七牕游尘为一虮。七虮为一虱。七虱为一𪍿麦。七𪍿麦为一指。二十四指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楼舍)。
钵他几𪍿麦。阿罗𪍿麦几。独笼那佉梨。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钵他。唐译作一升。阿罗作一斗。独笼作一斛。那佉梨作十斛。勒叉作十万。举利作一亿。频婆罗作一兆。谓几𪍿尘成一升。乃至几尘成一兆。故云是各有几数)。
为有几阿㝹。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阿㝹。唐译作尘。舍梨沙婆。作芥子。赖提作草子。摩沙作豆。陀那作铢。迦梨沙那作两。婆罗作斤。弥楼。名义集云。有人谓弥楼。译云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若准第一义法胜经云须弥楼山。则须弥楼。是须弥山旧译。俱舍论亦以须弥。作弥楼。是则梵音有异。若据法华云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是则山体有异。未知孰是。详载于此。俟来者校焉。今文谓如是次第增上。乃至几斤成弥楼山。末句。字义缺略。会意可知)。
是等所应问。何须问余事。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火𦦨几阿㝹。风阿㝹复几。根根几阿㝹。毛孔眉毛几。
(应问三乘。身各几尘。火焰及风。六根诸毛窍等。为几尘所成。何故不问此耶。上自诸山须弥地至此。有三十八句。佛因大慧问不及此。佛自补之。夫此数量。唯佛能知。非下地可测。故大慧不能发问也。如华严阿僧祗品。诸菩萨不能说。佛自说之。然世有算经。列二十三数。始从一至十为十。次有十三数。从十十为百。十百为千。次万亿。兆。京。垓。梓。坏。沟。涧。正。载。即此世数。尚谓天地不能容载。况佛所知量乎)。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
(末句。领长颂及短句)。
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
(此领无句)。
云何有因作。
(此领有句)。
有因无因作。
(此领俱句)。
及非有无因。
(此领不俱句)。
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惟愿广分别。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异身。唐译作余身分。言身四支也)。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云何成及论。
(末句。领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末句。盖领三问。谓念聪明魔几种。施设量也)。
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
(最胜子。佛称大慧也)。
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
(梵语阿迦腻吒。译云质碍究竟。色界顶天之名也)。
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
(宗镜第十六云。随机赴感。名之为化。酬其往因。名之为报。本觉显照。名为智慧。理体无二。故曰如如)。
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末二句。结领大慧所问已竟。下八句。分二偈。生起答文也)。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一一相。即大慧问中之相也。言说。即相之称谓也。诸相本与实智相应。远离有无等见之过。则名言亦离矣。以此离言说道。遍施众生。故曰悉檀离言说)。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次第建立句者。言后之答句。次第建立也。末二句。谓当如诸佛所说。以酬前问。下文正答)。
不生句生句。
(唐译作生句非生句。○今文倒置。应云生句不生句。凡答语每句中。皆上半句。拈其问相。下半句。随破之。依心真如门。破一切相。故皆曰非。下文凡字属破义者。唐译皆作非。今经或变他字。亦是破义。如无。如离。如不等字是也。又不生与生。是所诠义相。句字。是能诠句身。下皆仿此)。
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
(住异。是生住异灭四相之二。问中不出。答文补之)。
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
(边中句。前问不出。今补而答之。凡问出答不出。答出问不出者。皆含于心量句中)。
常句非常句。
(常。魏译作变。唐译作恒。○常句重出者。古注云。凡有三常。一计四大性常。二计业习气相续得果不断故常。三如来藏体真常故常。据古注因有三常。故经文重出。愚谓举一常。即三常备矣。若据三常。当三出之。列而为二。将安分属。今姑依魏译作变义解。乃变迁流注相续不断。系三常中之相续常也。则前常句。属余二常矣)。
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
(唐译巧上。加一善字)。
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无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
(末句。唐译作标相句非标相句。○相句重出者。前属法相。今属标义。标。即教也。所谓如标指月者是也)。
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缘自下一句。唐译分作二句。云缘自圣智句非缘自圣智句。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刹土句非刹土句。阿㝹句非阿㝹句。
(阿㝹。唐译作尘)。
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
(实。魏唐二译作四大。言四大实法也)。
数句非数句。
(唐译作算数句非算数句)。
数句非数句。
(此数。魏唐二译作神通。○此名数之数也。神通是名数故。又南藏本。此句下注云。此数霜缕切)。
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
(自性。唐译作体性)。
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
(慧句。魏译作智句。唐译作觉句)。
涅槃句非涅槃句。尔𦦨句非尔𦦨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𦦨句非𦦨句。
(阳焰)。
像句非像句。
(镜像)。
轮句非轮句。
(旋火)。
犍闼婆句非犍闼婆句。
(按大慧问中。以五喻明世间非实。则今此句。疑是揵城喻也。然三译皆缺城字。又与下文天句同列。则此当属八部。盖必双显喻部耳)。
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
(四谛也)。
果句非果句。
(四果也)。
灭起句非灭起句。
(灭起。唐译分作二句)。
治句非治句。
(治。唐译作医)。
相句非相句。
(集注云。所答凡有三相句。前则名相之相。次则标相之相。今则占相之相也。世尊既以医道冠于上文。是必以卜术缀于下句矣)。
支句非支句。
(唐译作支分句)。
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
(此句三出。唐译无今句)。
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
(摄受。魏译作捕取)。
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
(觉。唐译作计度)。
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
(杂。魏唐二译作种种)。
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
(处。魏唐二译作住持)。
字句非字句。
(已上如来约心真如门总答百八句义。故皆言非也。如楞严经云。本妙圆心。非心非色。乃至非常乐我净。又如起信论云。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乃至非一异俱相。其非义与今经同。夫法相无量。而定言百八句者。以应众生百八烦恼。应知烦恼亦无量。此但举其大数耳。又言百八句者。盖取义足为句。非为言句之句也)。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先佛说者。谓佛佛出世。说此心法。此心之外。无法可说。故令深信修学也。详夫前后文义。乃知前文百八句义。是总问总答。此下。大慧复从百八句中。抽绎为问。世尊随问即答。是为别问别答。然皆不出百八句义。而问答之意。要皆破一切异见。显自觉圣智第一义心。是故标云佛语心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古注云。流注者。唯目第八识。三相微隐。种现不断。名为流注。由无明缘。初起业识。故说为生。相续长劫。故名为住。到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名流注灭。相生住灭者。谓余七识。心境粗显。故名为相。虽七缘八。望六为细。具有四惑亦云为粗。依彼现识自种诸缘合生。说为相生。长劫熏习。名为相住。从末向本。渐伏及断。至七地满。名为相灭。观经记曰。此通指八识。皆有粗细二种相也。解者谓。流注生住灭。单属第八赖耶。相生住灭。则属前七。今谛观经意。诸识之言。盖谓八个识中。皆有粗细相也。良以八识。皆有思量了别之用。随见随即分别。而此行相粗显。故云相生住灭。究其源底。皆是第八识精应缘之业用。三相隐彻。一类相续。故云流注虽有八识分位。其实总皆一类微细流注种子现行。交相熏发。甚深微细不可思议。故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故云诸识有二种生住灭。愚按古注。独以流注属第八。相属前七。则于经中诸识各有之言相违矣。记者虽顺经文。然曰究其源底皆是第八识精一类相续。则流注亦属第八矣以愚意论之。诸识实各有二种。但前七就相中论流注。望后第八为粗。亦属相耳。唯第八流注。乃为甚细。故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瀑流。此实为流注耳)。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转者。谓迁变。随境迁变故。下文云。诸识坏相俱转。名转相也。业者。谓资发。熏变相资。因缘助发。有增上力用。下偈云。业相犹波浪。波浪鼓跃。即资发义。故以资发。名业相也。真者。谓八种识体。湛然清净。如波涛虽动。湿性本然。又如泥团虽妄。微尘自性。一一元真。故下偈云。不坏相有八。又云。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名真相也。成唯识论云。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又宗镜第五云。此三种相。通于八识。谓起心名转。八俱起故。皆有生灭。故名转相。动则是业。如三细中初业相故。八识皆动。尽名业相。八之真性。尽名真相。又第五十七云。从静起动。名之为业。从内趣外。名之为转。真如之性。不可增减。名之为真)。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魏唐二译云。略说有二种。谓现识。及分别事识。○真识者。约了别云识。约无垢云真。故下文云。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又密严经云。如是赖耶识。是清净佛性。故名真也。现识者。现谓显现。根境及自种子。是识所现故。下偈云。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此可证矣。分别事识者。分别。察取义。事者。根尘苦乐受等也。下文云。取种种尘。名分别事识。宗镜第五十七云。真谓第八。余七俱名分别事识。虽第七识。不缘外尘。缘第八故。名分别事。广说八者。谓眼等六识。第七末那。第八赖耶)。
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明镜持像。喻也。现识处现。法也。喻中持字。谓执持也。法中处字。指八识所依处也。下现字。是所现。所现如像。即分别事识也。上现字。有二义。一显现。二现前。现前者。如镜持像。悉现前故。显现者。唯识显现。无外境故。因知喻义有缺。法义无穷。此盖分喻现前义耳。镜无显现义故)。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唐译云。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无异。相互为因。○坏不坏者。如前二种生住灭相。刹那生灭名坏。自性无垢。毕竟清[清]净。名不坏也。又如六识。得尘即灭。是坏。熏入第八识为种。是不坏。展转因者。成唯识云。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即展转之因也。此释前文流注及相生义也。盖坏者属相。不坏属流注。约粗细边。论坏不坏耳)。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贤首云。谓无明能熏真如。不可熏处而能熏。故名不思议熏。又熏即不熏。不熏之熏。名不思议熏。谓真如心。受无明熏。不可变异而变异。故名不思议变。又变即不变。不变之变。名不思议变。然此不思议。正明前文非思量所知。及释流注住义也)。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尘。六尘。取。贪着。取尘是现行。无始妄想。是种子。以此种现熏习。为分别事识因。此释相住义也)。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大慧。是名相灭。
(不实诸虚妄者。即上分别事识之因也。前文不言根。今云根识者。指六依根识也。以拣后二识。不依根故。此释相灭义也。覆字。杨彦国纂云。覆者。返复之义。谓回光返照。还于真识也)。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
(所因。唐译作依因。○上明相灭已竟。此明流注灭也。相续。即流注义。相续所因下。谓相续因灭。则相续缘灭也。所从下。承上因缘意。从。即因也。谓相续因缘灭。则相续之名灭也)。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此徴明上文因缘。为相续所依。而兼出因缘之相也。依者下。显相续所因之相也。依者之依。即前文因字。非所依之依也盖所依之依。兼因缘义故。缘者下。显相续所缘之相也。无始妄想熏。即不思议熏也。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即不思议变也。此熏及变。为相续所依故。盖缘字。约所缘缘说。谓自心所见内色。为识之境。非取外色。故云自心见等识境也。等字。该闻嗅尝触思也。内色。是唯识妄想生。故末云妄想。观所缘缘论云。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此可知矣。已上释前二种生住灭竟)。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此明转识与藏识。非异非不异也。泥团喻转识。微尘喻藏识。言泥团。由微尘而成。如转识。由藏识而转。金庄严具。配释如上。故云亦复如是)。
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言泥团与微尘异者。如水与火。性不相循。方称为异。故云非彼所成。今泥团实因微尘所成。则非异矣。故云而实彼成。又言泥团与微尘不异者。应无二相。不可分别。今二相可别。则非不异矣。不可言异。不可言不异。故云非异非不异也。上辨喻竟。下正法合)。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
(此法合也转识合泥团藏识合微尘。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下。辨转识与藏识真相。非异非不异也。而自真相实不灭者。自。指第八识自相。谓第八自相。湛然清净。实不灭也。亦犹泥团虽灭。而微尘自相。实不灭故。第八赖耶。称为藏者。藏。含藏也。谓具能藏所藏执藏义故。盖持种义边。名能藏。受熏义边。名所藏。第七执以为我。名执藏)。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
(此结上文。重辨第八真相不灭也。但业相灭者。业相。即前七识。及第八见相二分。亦即前文无始虚伪习气耳)。
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摄受境界。言诸转识也。摄受。执取义。识流注。言第八细相也。外道见转识摄受境界相灭。因计第八流注自种亦灭。故佛辨云。若识流注灭者。则无始及今。流注应断。今相续故。外计不成)。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眼识色明集会。魏译作识依眼色空明和合。○首楞严经云。眼识生者。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盖以四因集会。眼识得生。色明。即彼空明也。今文但云眼。不言心。盖眼之一字。义属心故。心即作意也。识之一字。是所生。此出佛之正因生义也。外道计识流注生因。谓不藉外缘。更有异因。异因者。邪因也。彼因下。出异因之名谓以胜妙士夫。乃至极微。为生识之因。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今外道所计之因。是从他生耳胜妙亦云胜性。谓生梵天之天主也。士夫。亦云丈夫。即神我别名。自在。谓大自在天也。此等实不能生。是彼妄想横计。非真实义)。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观经记曰此七种。都是妄计离识别有自性者。约识论义解。集性自性者。集谓集聚。此指数论师所立二十五法。论云。大等诸法。三事合成。又云。大等诸法。多事合成。如军林等。以彼所执五大。十一根。从初觉心五尘。三事集聚生起。故云集性自性也。性自性者。亦即立胜性自性者是也。相性自性者。相。即质碍之色。此指胜论师所立六句。以实。德。业。大有。和合同异。及四大极微诸质碍法。为生起之因也。大种性自性者。此指顺世所立四大是常。能生诸法。即前云微尘能生粗色是也。因性自性。缘性自性者。此二。即二声论师所立。一待缘生。即以声为生法之因。此乃单以声为因。故云因性自性也。二待缘显。即以生声之缘为因。故云缘性自性也。成性自性者。此指计六句中和合句也。彼执诸法和合而成。故云成性自性也。愚按魏译云。外道有七种自性。则知此七。是外道所计。今文缺外道二字。读者致疑。世尊但举其名。不出其义。下以七种第一义破之。故结云第一义心。不与外道论恶见共也。魏译云。我有七种第一义。我者世尊自称也。今下文亦缺我字。当按魏译读之可了)。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七种俱称第一义者。言一一俱从三世如来第一义心建立故。一一俱称本性故。心境界者。心。即真识心也。境谓相状。界谓分齐。言七义各有相状分齐故。如宗镜云。第八本识。真如一心。广大无边。体性微细。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该通。檀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居初位而总号赖耶。处果位而唯称无垢。备本后之智地。成自他之利门。是为心境界也。慧境界者。天台云。善入佛法名慧。肇师云。造心分别谓之慧。分别。则从因立名也。大论云。道慧。道种慧。是因中总别。一切智。一切种智。是果上总别。故知慧自因中说也。止观辅行传弘决云。言总别者。直语道慧一切智故。故名为总。各加种故。故名为别。若通途说。智秪是慧。俱通权实。及以因果。今则约义稍别。故分为二。如前文云。善解自心现境界。究竟通达五法自性识二无我义。又云。离说所说。观所观。随入无所有分别义。是为慧境界也。智境界者。肇师云。决定审理谓之智。决定。乃从果立号也。下经云。圣智有三相。谓无所有相。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相。下经自解。兹未具释也。然此三相。包摄世出世智。罄无不尽。是为智境界也。见境界者。见是见解。下则该乎三乘。上则通乎佛地。世出世见。悉含摄故。是为见境界也。超二见境界者。超一切有无。能所。邪正。偏圆等二见。是为超二见境界也。超子地境界者。子地。是诸菩萨所证之地。超者。上极等觉。过下下地。乃名为超。虽言于超。意通下地。以地地有超义故。谓超过本地。趋升上地也。如来自到境界者。不与三乘人共。独证自觉圣智境界最上灌顶位菩萨。犹不能及。咒下地乎。是为如来自到境界也。然此七种。以理。解。行。证。四科收之。于义相应。所谓心者。心即真如。真如属理。慧。智。见。超。四种属解。超子地。属行。义虽兼证。有上可超。犹属行故。然而行中。非全无证。证有分满。行虽分证。未离行故。如来自到。属证。究竟处故。已上七种第一义。是佛正教。非如外道七自性也。以此七正。破前七邪耳)。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此结如来七第一义。不与外道七自性恶见论共也。应供等正觉。是如来十号总称。世间法者。谓四禅。四无色。灭受想等也。出世间法者。谓三乘十地诸波罗蜜等也。出世上上法者。谓如来大涅槃常乐我净等也。圣慧眼入者。谓以无分别之正慧。分别谛理。能所既寂。境观双融。名圣慧眼入也。自共相建立者。如来自到为自相。余义与三乘共故。如所建立不与外道共者。谓如上所建七种第一义心。体用互收。寂照冥摄。无出一心。是故不与外道计有计无。着外性相恶见所共也)。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
(谓诸外道。于自心现境。生诸妄想。及有无之见。而不觉不识自心所现。以不觉故。自心分齐不通)。
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性无性者。谓有性无性也。诸外道愚痴。于自性第一义中。作有无二见论。故唐译云。于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唐译云。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三有妄想。为有生之因。无知爱业缘。为有生之缘。妄想。内心也。缘者外境也。无知即无明也。三有众生。以无明故。依于内心外境。起诸贪爱。以贪爱故。造种种业。受种种苦。今谓若诸众生。于三有中。妄想心灭。则无知爱业之缘亦灭。盖内心灭故。外境随灭也。然诸众生。不知外境。由自心现。故执为实。因起种种异见分别。世尊随他所见。方便说法。当是其时。故云随见今当说)。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魏译云。大慧。诸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本无始生。依因果现。复作是说。实有物住。依诸缘故。有阴界入生住灭故。以生者灭故。唐译云。大慧。有诸沙门婆罗门。妄计非有及有。于因果外。显现诸物。依时而住。或计蕴界处缘生住。有已即灭。○此出众计也。无种有种因果现者。谓彼外道。欲令无种之因。显现有种之果。盖计无因而生万物也。及事时住者。事。事物也。谓实有事物。依时而住。如春华秋实等是也。缘阴界入生住者。谓一切法。缘阴界入。而生。而住。而灭也。或言生已灭者。计谓诸法生已还灭。作无常论也。魏唐二译。义意明显可了)。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
(此佛判上文外道所计属断见也。若相续下。列法相名。破坏下。正判其见。所以下。徴明属断所以。现前不可得者。现前是末。不可得是无因义。谓末无因也。及见始。非分者。始乃是本。非分。亦无因义。谓本无因也。言相续等法。见其本末无因。故作断灭论也。详如楞严第十中说)。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
(此譬明断见之非器也。谓上文作本末无因论者。如破瓶焦种。无复可用。盖深责其非也)。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次第。唐译作相续。○此佛辨诸法。非断灭也。若阴界入性。已今当灭者。此但自心妄想见。计其本末无因。而作断灭。既是断灭。应无次第生相。然从无始来。次第相生。于今不断。是故诸法。不入断灭)。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指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也。始从冥初。生觉心五尘。乃至大等诸法。乃以神我为其主耳。今文无种。指冥初也。有种。指大等诸法也。识。即神我。彼计此三。生一切法。盖以无能生有矣。故今破云。若有无识三缘。能生法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何者。无而能有故也。然而龟必无毛。沙必无油。彼计三缘合生者妄矣。所宗自坏。义堕空无也)。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
(此牒明上文三缘作事无实之原也。谓其所作方便因果三世诸法。若有若无等相。原其本起。悉由觉想邪教。及自心恶见习气所转。递相承袭。故作是说)。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此结前文邪见沙门婆罗门辈。无智妄称智说。下文复显正见论者)。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𦦨。水月。及梦。
(见离自性者。谓正见观察诸法。本离自性。如浮云火轮等虚妄不实。无生者。言诸法无生。如浮云等。生即无生也)。
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
(内心外境。由妄想现。无始虚伪习气。不离自心)。
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
(因是自种。缘是假借。此妄因缘灭尽。则离能说所说。能观所观。及离藏识所建受用资身法等。离之一字。直贯下句)。
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
(摄受。执取义。上摄受。是所取尘。下摄受者。是能取根。以妄想因缘灭故。能取所取根尘识境。俱不相应)。
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承明前文妄想。因缘灭尽。证得无所有境也。无所有。谓自性清净。一法叵得。远离相及流注生住灭境。于清净自心。起无分别智。随入一切分别。故杨彦国云所谓真心任遍知也)。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
(无开发方便。唐译作无功用行。○开发。即功用义。方便。属行也。彼菩萨。指前正见沙门婆罗门也。不久当得者。谓近于佛觉。得果用故)。
大慧。彼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
(不勤因缘。唐译作从缘无起。心外无所见。作离心无得。○不勤。即无起义。谓彼菩萨。既得无功用行。知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于诸因缘。无起灭念。由是远离内外境界。离心无法。故云心外无所见)。
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唐译云。渐升诸地。住三昧境。了达三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绝众影像。成就智慧。证无生法。入金刚喻三昧。当得佛身。恒住如如。起诸变化。力通自在。大悲方便。以为严饰。游众佛国。离诸外道及心意识。转依次第。成如来身。○今文与唐译。句句相对。其义明显。等入佛刹外道入处者。谓以离心意识故。一切平等。魔佛无二。如净名云入魔境界。即佛境界。故云等入。余如新说。新说云。言渐升诸地者。谓登欢喜地。乃至第七远行地也。证无生法者。谓无功用道。登第八不动地也。入金刚喻三昧者。谓初地菩萨。创得无分别智。断异生性障。二地至十地菩萨。如实修行。渐断诸障。增胜功德。第十一地等觉菩萨。金刚喻定。顿断俱生二障种子也。转依次第成如来身者。即等觉后念解脱道。断二障习气。即得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果也)。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此文结劝正见沙门婆罗门。所应断。所应修。当如是学。文义可知)。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魏译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心意意识五法自体相等法门。诸佛菩萨修行之处。远离自心邪见境界和合故。能破一切言语譬喻体相故。一切诸佛所说法心。为楞伽城摩罗耶山大海中诸菩萨。说观察阿黎耶识大海波境界。说法身如来所说法故。○今文字句阙简。读者当以魏译合看可入也。言心意意识者。心是第八识。意是第七识。意识是第六识。义兼前五。第八言心可知。第七言意者。成唯识云。第七名意。何异第六言第七。识即意故。彼第六。识异意故。如眼识等。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又欲显第七与彼第六。为近所依故。已上自别中问答。至前应当修学。结文已竟。今尔时下。大慧重请前义。盖心意识相。前虽明释。而大慧未达其详。[出]是翻前重请。以希委示源流因缘起灭。或顿生。或渐生。乃至究竟微细本识边际。使修行者。下中上修。得超心意识相。入真实际。是为重请之要也。读者详之)。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着。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
(唐译云。所谓[小]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此明眼识。托四缘生也。一谓不觉自心现量摄受故。二谓无始见妄所生故。三谓识自性染着故。四谓根性乐见。以色为食故。因此四缘。眼识得转。一识如是。余识皆然。故下结云。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也)。
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此结上文四因缘名。以示生识之由也。水喻藏识。奔逸诸根曰流。即识之行相也。处者。藏识所依处也。成唯识云。执受及处。处。谓处所即器世间也。是诸有情所依处故。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此执受及处。俱是所依。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由是藏识转识浪生也)。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唐译云。如眼识。余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如眼识者。举一识例余识也。一切根尘毛孔俱生者。谓眼识遍一切处也。随次境界生者。承上眼识而言。谓眼识既遍。则余识境界。次第随遍也。故云亦复如是。明镜现像。喻俱生也。猛风吹水。喻渐生也。诸识俱时而现。无前后次第。故如明镜现像。次第展生。前后不逾。如后浪不逾前浪。故如猛风吹水。须知顿非渐外。渐在顿中。虽诸识俱生。非无展转因故)。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着。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
(此承上文以明识因境转。起诸识浪也。外境风者。境。所缘也。境能发识。故喻如风。唯识云。八识所缘。不出九种。谓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及亲生种子也。又云。八识藉缘。有多有少。彼颂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谓耳识除明缘。鼻舌身三。除空明二缘。后三者。指第六。七。八。三识也。五三四者。言第六五缘生。第七三缘生。第八四缘生。盖缘多而断。缘少而恒也。今文前云四缘者。即彼九种。但彼此立名有异耳。论又云。九缘如风。今文亦云外境界风。彼此义合。因所作相异不异者。谓此八识。相因所起。相虽差别。体非有异。故云异不异也。合业生相深入计着等者。谓诸众生。依和合业识。从妄入妄。无始迄今。往而不返。故云深入计着。盖由不能了知色等五尘。自性虚妄。故五识身。因之而转)。
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魏译云。不离彼五识因。了别识相。名为意识。彼因常转故。○言俱因者。指明了意识之生因也。以明了意识。同缘实五尘故。同时俱起。故名俱因也。差别分段相知者。即明了意识之体。于五识身中。能知五尘差别分段相故。成唯识以此。名五俱意识也。当知知字。与相知知字不同。相知知字。是意识中了别之性。当知知字。是世尊告大慧语。谓于此当知也)。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魏译云。大慧。五识及心识。不作是念。我递共为因。自心见虚妄分别取诸境界。而彼各各不异。相俱现分别境界。如是彼识微细生灭。○彼身转者。承上文五识及意识身转也。彼不作是念等者。谓彼六识在迷。不了展转生因。不悟自心妄想计着转。我之一字。借言六识自称也。以不觉故。深心计着实我实法。而随彼转。从不作念下。显诸识不觉之意。而彼下。言彼六识以不觉故。各各取自分境。刹那生灭。俱时而转。故云坏相俱转也。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者。谓前六识自相。分段不同。分别取自分境故。然诸众生。不了识体本妄。转即不转。执相分别。故云谓彼转也。此节。约在迷众生。不悟妄识流转。下文。约修行者。觉而未悉。故不知微细习气。而谓识灭也)。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谓修行者。于三昧中。微习流转不觉。而谓识灭。然后入禅。识实不灭而入禅也。以习气种子不灭故。然以摄受境界。识不具存。故云灭耳)。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
(如八识颂云。不动地前才舍藏。故云。除住地菩萨。又云金刚道后异[孰]空。故云除诸如来)。
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
(此文总结大慧重请之义。以明藏识渊深。除住地菩萨及诸如来。余莫能测也。余地下。谓初地至十地。各依自相智慧。善巧方便。分别决断此识。若句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之时。则离自心妄想虚伪。宴坐熏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当此之时。无量刹土诸佛。以智慧水而灌其顶。得自在力通。诸善知识等。为其眷属。此修行者。悉已超度心意识境。及生死业爱等因也)。
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此重结劝。令亲圣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前四句是喻。后四句以法合也。藏识如海。转识如浪。境界如风。藏海常住者。谓识之自性。即如来藏。不生不灭。故云常住。由境风所动。自性不守。和合而转生也)。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唐译云。青赤等诸色。盐贝乳石蜜。华果日月光。非异非不异。意等七种识。应知亦如是。如海洪波浪。心俱和合生。○青赤至光明。示六尘之境也。色等可知。珂。珂珮。取声也。乳及石蜜。取味也。淡即静味。楞严云。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不动。即静义。华果取香也。众尘现前。着之名触。依而分别名法。即此六尘。是境界风也。非异不异者。通乎法喻。喻中。谓波浪与海若异者。离海无波。波因海有。故非异也。波浪灭时。海水不灭。故非不异。法中六尘。明异不异同此。故置此句于识境之中)。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此重合前喻。以明心境和合之详也)。
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处。藏识所依处也。义见前注。此所依处。诸识亦依转故。意识思惟者。谓第六意识。于八识中。行相最胜。具三种思。云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余识所无。故于诸识。彼独胜也。今文以意识思惟胜故。由是表而出之。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者。不坏。即真实常住也。八识自性皆常住故。八相即常。故不坏也。常故无相。无相之相。亦复无相。故云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后四句。唐译云。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境现说五。○心名采集者。采。摄取义。集。遍持义。心是第八识。此心能摄取遍持无始种现习气故。宗镜第五十云。积集名心者。谓第八识中。持诸三界五趣种子。故第八得名含藏积集。即第八自证分。能持旧种。故名积。又能集新熏。故名集。今文采义。应采新熏也。集义。应集旧种也。意名广采集者。意与心同名。而重言广者。盖第七识。恒与四惑俱故。是有覆无记性。约有覆边。遍计我相。乃名为广。成唯识云。第八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唯与舍受想应。故无广名。诸识识所识者。上识字。是能缘。下所识。是所缘。前六识了别外境。故云识所识也。现等境说五者。现等境。即现量五尘也。现。谓显现。量。谓度量。境。谓性境。取境亲明。度量刊定。显了分别。得境自性。名现量境也。前五识。唯通现量。明了意识。与彼同缘实法。故云现等境说五)。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此大慧蹑前偈意而问也。谓青赤等尘。能发诸识。如浪相续。然则心意识等。为实有耶。为实无耶。故下答云。青赤波浪。彼悉无有)。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前四句可知。彼业下。彼业。指采集业。即业相也。所摄。指六尘境。谓自心本空。所摄亦离也。末二句。承上句意。谓所摄既无。识浪亦同。唯识与境。皆无性也)。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受用建立身者。由八识转变。成执受身。是众生现识所具。故云建立。为识所依。故云受用。诸业。指前七识。现识所转。如水之波浪耳)。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大慧问意。谓海波鼓跃。览而可别。此譬上易明也。藏与业识。何不觉知。此法上难解也。以难易故。宗因有过否)。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佛答意云。藏识渊深。凡夫昏浅。深之莫测。量之无涯。故喻之于海。佛令依譬比类而通之。是故三支无失)。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此大慧举日喻。而难世尊不说实法也。言日光照世。贤愚并蒙其益。如来以般若光。照诸世间。亦应平等。众生虽愚。说法自当真实。何故已说诸法。分部繁兴。真实之义。秘而不谈耶)。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
(以诸众生。心识虚妄。不堪说实。譬如下。以喻明其虚妄之心也)。
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境界不具者。言八识无体。藉缘而兴。虽展转因生。而其体原妄。故云不具也。识所识。同前解。意谓然者。言第七识。依彼得转而复缘彼。执我名言。任运起故。五则显现可知。无定次第者。通显诸识。坏相俱转。无所限量。不可以次第定也)。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集注云。此偈言画色本无形。随形即画像。以况如来本无法。随机即说法。岂得止说一种法也)。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
(佛谓以言说故。施行相别。以真实故。文字性离。分别说者。以应初机。久修行者。为示实实。真实之法。但可自悟。自悟之处。能所觉离。实为佛子。权因愚者)。
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种种说法。悉皆如幻。虽现诸幻。原无真实。随事施设。别有多门。所说若非所应。则为非说矣)。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法喻可解)。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此四句。结显藏识海喻。非小机可解也。妄想。指外道。声闻非分者。以不信有此识故。后二句。总结海喻之说是佛自觉境界也。哀愍者。佛自称也。佛具慈悲。哀愍一切故。前三十八句。叠释大慧日喻之难。此四句。重显识海之深耳)。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群聚。多愦闹故。习俗。妨静业故。睡眠。助懒惰故。修此道者。当离此三也。离恶见经论者。防闲心见故。离二乘相者。策进胜行故。余文可解)。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前文令离俗习。巧示真修。是人圣智之初心也。名为助道。今文于上下。正示圣智名体。令修此相。方名正行)。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
(自愿处处字。魏唐二译作住持字。盖谓诸佛住持本愿之中也。○此圣智三相。即空假中三观之智也。何者。无所有。是空。佛自愿处。是假。自觉圣智。属第一义。是中。三相皆标圣者。圣。犹正也。正。即圆义。此属圆融三观智耳。然此三相圆修。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而恒三。三而恒一。非一非三。能三能一。此为第一义心之智行也。得此圆观。熊超权小之上。故云能舍跛驴心智慧相。跛驴。喻二乘及外道也。二乘耽涅槃乐。无胜行故。如彼跛驴。艰于行也。外道喻跛驴。有坑陷之险。若圆得此智。无功用行。悉具足故。故云得第八地也)。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
(此相二乘及外道修生者。谓二乘修空。无相。无愿。三解脱故。与空相应。证得此智。外道依无修习。或得智相。亦不出此。佛并收之。然校之二乘。邪正迢然。犹天壤矣。盖智相虽同。见解异故。二乘又与菩萨同修空智。圆别迥隔。故佛总以跛驴。喻二乘及诸外道。不能圆修后二相故也)。
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
(谓修此智者。当住持诸佛本愿之中也。佛之本愿。以慈悲为体。权实二智为用。随机赴感。方便度生。是为诸佛本愿之体也。佛佛同体。故以先佛标名耳)。
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一切法相无所著者。谓非有非无。非非有无。非一非异。非非一异。非因缘。非不因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一切法相。俱无所著。以无著故。证得如幻三昧。起无功用行。进趣佛地。成就慧身也)。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
(此结前义。以明所证)。
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此重结劝。诫令勤学)。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