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盐匡庵青莲苾刍灵乘父辑

△二利益存亡分二初品题。

利益存亡品第七

△二品文三初地藏正明二大辩助显三鬼神发心初三初通示众生善退恶增二正示习恶宜为设福三结显修善多少自得初又三初法示。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心念指六识。举动是功能。由六七二识和合。浊乱八识主人。八识复令前五识。贪声着色。尝味嗅香。触身软滑。处处夤缘。故曰无非是罪。脱获善利二句。言持心不固。僧护经云。阎浮提人。为性难信。由行善而获利益。自宜进功无间。乃因获利。反退初心。故佛说宝雨经云。菩萨见一切有情。受诸苦恼。虽复成就微少善根。暂时非久。是也。若遇恶缘等。谓四大毒器。有秽斯充。六贼狂主。是境皆着。无复逆流之期。唯有循环之势。沦滞生死。封执有为。诸佛为其敛眉。菩萨于兹泣血。此由执心不定。而致斯恶。故大师云。应知诸身。皆由心造。譬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芽。是也(净度三昧经云。罪福相累。重数分明。后当受罪福之报。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恶念受三恶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千身。一日一夜种生死根。后当受八亿五十万杂类之身。百年之中。种后世裁。甚为难数。魂神逐种受形。遍三千大千刹土。体骨皮毛遍大千刹土地。间无空处。又处胎经云。吾从无数劫。往来生死道。舍身复受身。不离胞胎法。纯作白狗形。积骨亿须弥。何况杂色狗。其数不可量。故贤愚经云。人身难得。遇恶因缘。则便易失。以恶多善少。一日之中。罪念百千。善念无一)。故知人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其奈阎浮众生。杂虑纷飞。不能固守。善退恶增。是其惯习也欤。

△二喻显。

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

初喻南洲众生。善退恶增。如履淖泥之途。常处生死之界。既深且邃。求出应难也。

△三事明。

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

若得者。含幸不幸二意。谓其人傥有微善。即遇知识。何幸如之。傥无善缘。终不一遇。不幸甚矣。知识有近远。近指父母眷属。为作福事者。远指佛.菩萨等。销灭其罪者。替。代也。负(防父切。音附)。背荷物也。减负.全负。论作福之功。有半有全。使死者减罪。即减负也。罪若全销。即全负也。下释能负意。谓此知识有大力故。增一阿含说。因人五力(信等五力)。佛果十力。准大论。菩萨亦具十力。有是力故。不惟替负。复能扶持相助。劝令坚牢脚跟。傥滑倒泥涂。终难起矣。又复劝其若达平稳之地。应须回省前履之恶路。无再经过涉历也。相扶。喻教十善。牢脚。喻持心无退。平路。譬升出人天。省恶。譬念三涂苦。再经。喻莫更重入苦趣也。

△二正示习恶宜为设福二初总示。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

此合前举心动念等文。谓何以举心动念。乃至遇恶增益耶。以习恶故。恶习。指种子。习恶。指现行。由有恶习种子。故使习恶现行。是以从纤毫而至无量也。占察经云。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心念着。于种种法上。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故光明玄云。登难坠易。多缘诸恶身故。记云。良以众生。无始熏习。恶多善少。致令心念。多缘恶身。五乘未驾。先游四趣。登难坠易。谁曰不然。修观行人。于十界心。常当循省。不可不知。止观所以简非心也。

△二别释二初设福存亡利益二造恶亡人增罪初二初临终说福二死后造善设福分三初示意。

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

初二句。示修福戒杀意。以众生有如此恶习故。种现交熏。因果相感。若眷属不为设福。凭何以资前路乎。无常偈云。常求诸欲境。不行于善事。死王催伺命。亲属徒相守。诸识皆昏昧。行入险城中。将至琰魔王。随业而受报。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故宜设善福。资前路也。

△二设福。

或悬幡盖。及然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

此中修福有二栽果。一修事福果。悬幡设盖然灯。一敬三宝果。转经供像称名。普广经云。若四辈男女。若临终时。若已过命。于其亡日。造作黄幡。悬着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幡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然灯供养。照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得互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文)。有此福利。故为悬幡.然灯也。供像如前。念佛如后。正法念经。夜摩天王为诸天说偈云。若人心念佛。是名善命人。不离念佛故。是为命中命。念法念僧亦然。使是名号得历耳根。纳在八识。终无毁坏。譬之金刚入腹。经久不烂。要必穿肠而出。故须熏闻佛种。所谓法音经耳。功报弥劫。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不其然乎。

△三得益。

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销灭。

此合前文。遇知识与全负也。死者既多习恶。能无业累牵缠。因不爽果。恶必遭殃。若不修圣福之因。何能免将来之果。毗昙论云。趣者。名到。亦名为道。谓彼善恶业因道。能运到生趣处故。亦可依所造之业。趣彼生处。又归向义。谓所造业。归向于天及地狱也。如大乘同性经。楞伽王白佛。云何众生舍此寿命。受彼寿命。舍此故身。受彼新身。佛言。众生舍此身已。业风力吹。移识将去。自所受业。而受其果。故圭峰大师云。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验寻常行心自由不自由。二六时中。常当省察。旨哉言乎。是则既造恶业。必堕恶趣。今得免者。缘眷属为修种种圣因。故使如是众罪。如猛风之吹浮云。似大水之灭小火。故知众罪消灭。乃知识大力。全为负之也。

△二死后造善。

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此合复相扶助等五句文。谓有力知识。不惟为其全负重石。且能扶其达于平地。正指死后为其修福也。梵语末剌諵。此云死。如十二品生死经。人死有十二品(云云)。故法句云。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身欤。今欲离世苦本。应须为其造善也。七七日。如后。譬夫亢阳如久。必思甘雨之泽。灾疠若多。克待良医之药。病得药以身安。旱沾雨而土润。故得永离恶趣。得生人天。若达平地矣。既生天上。而永处福堂。或在人间。而长享豪富。受胜妙快乐之时。亦须省其恶路。固守此心。无令退失善念。再经恶道也。优婆塞戒经云。为亡追福。施已命终。是人福德。随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随形。或有说言。终已便失。是义不然。何以故。物坏不用。二时中失。非命尽失(文)。故得资生人天。受胜妙乐。不惟亡者获乐超升。即现在获益。亦无量矣。

△二造恶亡人增罪二初法示二喻合法中二初蹑前正劝。

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

此承上临终修福。存亡俱获利益。而劝谕之言。我今者。将利益存亡事一肩担任也。临终日者。四自侵经云。五欲之乐。不可常得。病着床时。扰动不安。死命忽至。身当败坏。安得久乎。慎勿等者。慎。恒谨也。人心有假。修于昭昭。肆于冥冥。惟慎为真心。故从心从真。勿者。禁止也。慎而复禁。断断誓不杀害矣。恶缘。助成杀害事者。拜祭鬼神。拜者。頫伏致敬也。人之拜。诎一身为之。独指其手者。手容主恭。礼之所以为美也。说苑云。祭之为言索也。索也者。尽也。乃孝子所以自尽于亲也。然祭。生于报本之心。心怵何以将之。因以食道馈焉。庶其或歆。一精诚之教也。今是拜祭鬼神魍魉。详乳记(普曜经。迦叶云。自念祠祀来。已历八十年。奉风水火神。日月诸山川。夙夜不懈废。心中无他念。至竟无所获。值佛乃安宁。是也)。

△二转释所以二初直释。

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

十方譬喻经云。天上天下鬼神。知人寿命罪福。当至未至。不能活人。不能杀人。不能使人富贵贫贱。但欲使人作恶犯杀。因人衰耗。而往乱之。语其祸福。令人设祠祀耳。故知空祭鬼神。无纤毫之刀。利益亡人也。灌顶经亦云。杂物之精。浮游人村。既其无食。作诸变怪。扇动人心。或有魃魅邪师。以倚为福。觅诸福祐。欲得长生。愚痴邪见。杀生祠祀。死入地狱.饿鬼.畜生。无有出时。可不慎之。故但结罪缘。转增深重。故四自侵经云。有事天地水火日月山川诸鬼神者。永无所益。故在周旋生死之里。不能脱出罗网牢狱。诸经广明其事。惜世人不能信也。

△二复疏二初应报善者反得恶。

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

文分二节。初应生善处。二恶牵不生。圣分即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菩萨果分。即法华我等亦应有分。分字同。谓亡者平日自有善因。应得善果之分。及生人天之中。秪缘临终之时。被眷属造杀业因。受杀者索命。必经历冥司对辩。殃累虽清。迟延生处。道世师云。父母丧亡。广杀生命。父亡于斯重苦。母终偏增汤炭。是以宛转三界。绵历六道。四趣易归。万劫难启。痛慈母之幽灵。愍逆子之酬毒。正斯谓矣。可不伤哉。

△二应受恶者更增业。

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

此中况意谓上之有善业而应生善处者。尚被恶业拘牵。晚生善处。况其自无善根。应受恶趣者。今更加杀害。宁不重增恶业耶。譬如抱石沉渊。人更投物压之。求出应难矣。故优婆塞戒经云。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若说杀生祠祀得福。是义不然。何以故。不见世人种伊兰子。生栴檀树。断众生命。而得福德。若欲祀者。当用香华乳酪酥果。为亡追福(文)。故下何忍二字。谓忍心甚矣。增业多矣。

△二喻合。

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有人。喻阎浮众生。从远地来等。譬自从无始生死旷大劫来。久乏三善根之资粮。腹空力怯可知矣。而所负五阴重担。又强过于百斤。此谓于五阴法中。不知本空。妄计人我。具造十恶。一一互具。如百斤重担。此正合上临命终人自无善根也。忽遇下。合各据本业等文。邻人合眷属。体心者是亲友。不体心者如邻人。更附少物。合临终更加杀害。转优困重。合更增业也。

△三结显修善多少自得。

世尊。我观阎浮众生。但能于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此言于佛法所修善事。即毛渧等。亦皆自得也(大悲经云。若有众生于诸佛所。一发信心。如是善根。终不败亡。如人析一毛为百分。取一分毛。沾一滴水。持寄我所。言莫令此水而有增减。如来即受彼寄。置恒河中。如是水滴。不增不减。共大水聚。渐入大海。假使是人。住世一劫。我亦得住一劫。彼人至劫尽时。而来我所。作如是言。我本寄水。今有无耶。如来尔时知彼水滴在大海中。见知住水不增不减。平等如故。持还彼人。阿难。如来有大神通。于受寄人中。最尊最胜。若于佛所寄付如是微细水滴。经于久远而不亏损。细毛喻心意识。恒河喻生死流。一滴水谕一发心微少善根。大海喻如来。所寄人喻清信等。住一劫喻如来受彼寄水。终不亏损。如是阿难。若于佛所。一发信心。善根不失。何况诸余胜妙善根。我说是人。一切悉是趣涅槃果)。

△二大辩助显三初大辩兴问。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长者。名曰大辩。是长者久证无生。化度十方。现长者身。合掌恭敬。问地藏菩萨言。大士。是南阎浮提众生。命终之后。小大眷属。为修功德。乃至设斋。造众善因。是命终人。得大利益及解脱不。

初.经家叙赞。二.长者正问。长者如前。梵语钵底婆。此云辩才。辩。说也。展转无滞。辩别分明。故曰辩才无碍。有四种。一义。二法。三词。四乐说。长者具此四德。故名大辩。辩言大者。一义中演无量义。一法中演无量法。一词中演无量词。尽未来际。乐说此三法门。故立此嘉称。此出名。下赞德。久证无生者。无。训为不。所谓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槃。如是涅槃。久已证得。地位高广。等觉之流。因欲化度十方。故现长者之身。正问中。是南阎浮提等。因前文广明临终死后。应宜修福。故蹑而问之。功德。指悬幡等。设斋。即饭僧等。善因。布施造像等。命终下。正疑问。命者。帝降之衷。性之天根也。学者要自得之。气禀于天。亦谓之命。清浊厚薄差。而智愚贤不肖攸分矣。天之气数。亦谓之命。凡厥有生。寿夭贫富贵贱。皆前定矣。此皆命之借义也。君有大令曰命。从令从口。会意。君尊如天。万物天所命。万事君所命。故云命。故朱文公云。命。犹令也。此儒宗精妙之义。然未知命之所以然。乃乘前世业因缘。中有托胎之时。八识投入其中。一息随母出入。命根立于此时。是则识托身存。命在其中。故曰色心连持不断为命。若一息不还。色质败坏。则魂神去矣。谓之命终。是则生之也。非天命之而生。终之也。非天夺之而终。乃缘会而生。缘尽而终也。造者。造作。凡诸善事之作。必假身口七支。构造经营。然必由心而起也。得利益解脱者。谓阳上修福。能使死者实得利益。而解脱生死耶。谓不得利益。而不脱生死耶。

△二地藏垂答二初许说。

地藏答言。长者。我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生。承佛威力。略说是事。

如文。

△二答示二初示临终闻名悉脱。

长者。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

既言临终得闻。则平时不念可知。既言闻一名等。不及其余。又可知。然其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者。何功力之神妙若此耶。良由事急而心专也。如人或就刑戮。或禁狴牢。成被怨贼所追。或为水火所逼。一心求脱斯苦。故于念处即成。其平时念者。或言行不称。或信力轻微。无相续之心。有间断之意。故平日之功反缓。而临终之念速成。如昔国王问那先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终时念佛。死后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因船故不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文)。岂非事急心专。故功胜平时。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故知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沉。事分优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爇万仞之聚草。即观张钟(一名善和。一名馗)。临终之事。便信此经解脱之言。

△二示终后造福获一二初略明二详示初又二初直明终后获一。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我佛为俗众说法。必先戒论.施论.生天论。以施.戒乃生天之善因也。无奈一切众生。不了世间所有。一归空无。安隐之时。多事万端。不为身计。已招万罪。殃祸响应。无常对至。缚著相随。不离五阴六衰之狱。故曰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下。为修福利者。悬幡.设盖.然镫。皆是福业。回此福业。资生天上福堂。人间福处。故云福利。圣事者。圣训为正。诵经.供像.念佛等。皆法门正事。能令出世。获三乘圣果。故云圣事。七分获一。得之甚少也。然功不唐捐。生者自得六分矣。故往生经云。亡后作福。死者七分获一。余者属现在者。两经相同也。

△二反显自修悉得。

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此承上文。反显自修全得利益也。闻健者。谓耳聪强健之时。健者。建也。能有所建为也。此劝人极早为之耳。盖健乃乾德纯阳之精。从人从建。乃法天立志。志立。气自随之。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随愿往生经。普广菩萨白佛言。若善男女。未终之时。逆修生七。然镫悬幡。请僧转经。得福多不。佛言。其福无量。又言父母亲族。命终受苦。为其修福。得福多不。佛言。七分获一。缘前生不信道德故。若以亡者严身之具。屋宅园林。以施三宝。可拔地狱之苦(文)。案夷坚志。载鄂渚王媪作寄库。令仆李大书押事。闻健自修。不可不为。今世人有作生七者。有预寄库者。毋谓痴媪村妪妄想事。而轻之忽之也。

△二详示二初示亡人望救二劝眷属修斋初分二初罪福未定二审定受报初又二初求救之意。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

梵语萨迦耶萨。此云无常。大论云。一切有为法。尽属因缘。新新生灭。故曰无常。一.相续法坏无常。二.念念生灭无常。宗镜明二种四相。一.约粗果报说。即生老病死。二.约细惑业说。即生住异灭。与大论二无常同。大鬼者。按孝经援神契云。泰山天帝孙主召人魂。(东岳府有太保。追摄生魂鄂元帅。追摄死魂孟元帅。酆都九曲追魂斩鬼韦元帅。故青灵经云。人物之死俱有鬼。如冥报记。载唐校尉冯翊.李山龙。武德中暴亡。心上不冷。家人未殓。七日而苏。自说被冥收录。升王阶。王命升座诵法华经。山龙开经题。同罪千人。承福获免。王命吏放还。有三人谓山龙曰。王放君。可不多少遗我等。吏曰。是前收录君使。一是绳主。以赤绳缚君者。一是棒主。以棒击君头者。一是袋主。以袋吸君气者。见君得还。故乞物耳。云云)。故华严经云。人欲终时。见中阴相。若行恶业者。见阎罗持诸兵杖。囚执将去。故云无常大鬼。正法念云。有于胎中死。有生时命终。有才行便亡。有能走忽卒。故云不期而到。内德论云。百龄易尽。五福难常。命川流而电逝。业地久而天长。是此之谓也。神者。大论云。凡夫人忆想分别。随我心取相。故计有神。即中阴身也。如天人陆玄畅云。人禀七识。识各有神。心识为主。在黑闇中。游行虚空。所谓三涂极迍而杳杳。四流无际而茫茫。故云冥冥游神。罪福。即十恶十善。魂神既未知自己罪福何如。故于七七日内。如痴狂无知。如耳聋无闻。正初死时也。或在下。明死后考较。诸司准道藏。有摄魄追魂。捉生落死。赏善罚恶。察过纠非。岳府显应太保摄魂朱将军。更有勾押推勘判官。管追罪人照证案主者。准净度三昧经。阎罗王下。有五官。一鲜官禁杀。二水官禁盗。三铁官禁淫。四土官禁两舌。五天官禁酒。此皆冥府诸司也。辩论业果善恶。各有三品。造时心境不同。各随所作。得其果报。天无枉滥。平直无二。随其所作。天网治之。故须辩论也。若审定之后。据业受生者。如论云。一切不善。皆是地狱因。此不善之余。生畜生饿鬼中等。按冥祥记。赵泰死。府君令泰作水官都督。知诸狱事。见一城。方二百余里。名为受变形城。地狱考治已毕者。当于此城更受变报。泰入其城。见数百局吏。对校文书。云杀生者。当作蜉蝣。朝生暮死。劫盗者。当作猪羊。受人屠割。淫泆者。作鹤骛獐麋。两舌者。作鸱枭鸺鹠。捍债者。为驴骡牛马。故云据业受生。准正法念经及俱舍论。直是罪人恶业熏心。令心变异。无中妄见。实无阎罗在中。判诸罪人也。但既以业熏。妄见其境。罪人谓实非虚。故于初死之后。未审之前。未测自己罪福多少。千思万虑。愁忧多苦。已不可言。况堕诸恶趣。此苦尤甚也矣。

△二求救之时。

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

统纪明七七斋。瑜伽论谓人死。中有身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死而复生。如是展转生死至七七日。决定得生。若有生缘即不定。今寻经旨。极善恶。无中有(中有亦名中阴。极善即生净土。其次生人天。极恶即入地狱。即日死亡。不经中阴)。又引释氏要览云。今人亡。每七日必营斋追福。谓斋七者。令中有种子。不转生恶趣也。今世人于七七日作功德者。正所以慰亡人之望救耳。

△二审定受报。

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随业受报。因果不忘也。法苑云。有形则影现。有声则响应。不见形存而影亡。声续而响乖。善恶相报。理路然矣。幸愿深信不猜来肖。准经。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同。长阿含六。佛言。夫不善行。有不善报。为黑冥行。则有黑冥报。夫行善法。必有善报。行清白行。必有白报。是罪人等。则受黑冥报矣。此乃中下之品。或堕边小之狱。及饿鬼.畜生。展转三涂。故动经千百岁。解脱无日。五无间罪。乃十恶上品。故永无出期。四始经云。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坏命终。极受苦报。是也。

△二劝眷属修斋三初示营斋法。

复次。长者。如是罪业众生命终之后。眷属骨肉为修营斋。资助业道。未斋食竟。及营斋之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乃至诸食未献佛僧。勿得先食。

初劝营斋。此明奉斋三宝。非指过午为斋。米泔菜叶不弃地者。当盛于器中。斋后施与畜生。准佛说护净经。必须清净手涛米洗菜。亦不得以不净手触净食。未献等。示斋法。大论引经。佛金刚身。不恃仰食。为度众生。现有所啖。其实不食。为佛设食。佛未食者。人不能消。故未献佛僧。勿得先食。护净云。一切贤者施设福会。于先尝啜。此食多作残食。唐作此会。不如不作。何故。诸天不欢。鬼神不喜。此人于先尝者。五百世中。受饿鬼苦。故诫断勿先食也。

△二明供养力。

如有违食及不精勤。是命终人了不得力。如精勤护净奉献佛僧。是命终人七分获一。

初明不如法。次明能如法。精勤护净等经云。诸有设食之处。一切如法作斋饭。不可不慎。自今已后。欲得福者。如法作斋食。可得福德。诸天欢喜。百神庆悦。天神拥护。经不虚言。福报如影响。经文明示如此。惜世人不知信也。

△三结存亡利。

是故长者。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

志心勤恳。即精勤护净之意。唯精。能志心。精者。功夫造极也。从米从青者。初脱粟而黄。犹粗也。米。舂近心。色微若青。此生意所函。天真之至粹者也。如是殷勤恳切。自得存亡获利。大辩助显竟。

△三鬼神发心。

说是语时。忉利天宫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鬼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

何故鬼神至此发心。上明祭祀鬼神无益。徒自令人造业。鬼亦有良。宁不愧耻。故发心为护法鬼神耳。问。鬼神自发心。佛与地藏教之发心。答。自它共离皆不可。但是感应道交而论发心耳。

△三长者礼退。

大辩长者作礼而退。

既同在会。退至何处。以问法时。出位前礼。酬唱既竟。礼退归位。即表各各自住三摩地耳。

△二阎罗兴问赞叹二初品题。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二品文二初经家叙二正兴问叙中三初主伴来仪。

尔时。铁围山内有无量鬼王。与阎罗天子。俱诣忉利。来到佛所。

阎罗宫城住处已备前文。阎罗。鬼官之总司。无量鬼王俱为所统。王来。臣必随之。主到。伴必卫之故。俱诣忉利。同到佛所。此承世尊之光音。地藏之威神也(准智度论。一切山河树木土地城郭。一切鬼神。皆属四天王管。故皆随从共来)。

△二列鬼王号。

所谓恶毒鬼王.多恶鬼王.大诤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飞身鬼王.电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啖兽鬼王.负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祸鬼王.主食鬼王.主财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兽鬼王.主魅鬼王.主产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险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

恶毒乃鬼王之首。故前列之。恶毒即十恶三毒。既恶且毒。立斯秽称。三毒属意。为身口七恶之本。本末兼明。故名恶毒。然此等鬼王。皆是不思议菩萨。大权应化。以恶攻恶。以毒出毒。意令人人了修恶即性恶。会事毒即理毒。故用恶毒。以为化门。即大经毒鼓之喻。亦外书亭毒之意。列子云。生之育之。亭之毒之(亭谓品其形。毒谓成其质)。后人第知毒之为大不善。讵知其为笃义(毒转声为笃)。乃大善也。

○多恶者。一念尚具诸恶。增广多有无量。外现忿怒之恶相。内起慈悲之善心。

○大诤。诤即斗诤。长阿含。佛告帝释。怨结之生。皆由贪嫉。故使众生等刀杖相加。帝释白言。实尔。贪嫉之生。何由而起。佛言。贪嫉之生。皆由爱憎。故祖师云。但离憎爱。洞然明白。然世人不了五蕴本空。故争咽喉下不急之气。庄子所谓。妇姑勃溪。此由心为毒主。口为祸器。未有诤讼违形。而存大化者。故鬼王以大诤法门化人无诤也。

○白虎.血虎.赤虎。虎乃山兽。亦名大虫。猛而有威。慢而多暴。白虎。西方之兽。血虎。口似血盆。赤虎。毛如火赤。鬼头如虎。故各以虎名。

○散殃。殃。咎也.祸也。东岳经云。世间众生不信因缘善恶果报。不敬天地。不孝父母。不尊师长。欺负神理。背前面后。口是心非。已被岳府曹官圣众。晨夕考较。纪录罪咎。致令灾祸横生。官司牢狱。累岁经年。不能安泰。家门啾唧。每遇凶衰。盗贼侵欺。希见太平(文)。故致鬼王临其家门。有殃者。祸者之事矣。

○飞身。飞行夜叉之类也。

○电光。眼光如电闪烁。令见者怕怖。

○狼牙。狼大如狗。青色。善逐兽。古之造式者。木用槐瘿枣瘤。而以狼牙为柱。取其灵智。故字从良。此鬼牙尖外向。如狼之牙。按白泽图。丘墓之精。名狼鬼。善与人斗。为桃矢鸱羽射之。化为飘风。脱履捉之。不能化也。

○千眼。观音千眼在手。狱卒六十四眼在角。此鬼千眼。不知如何安立。

○啖兽。此鬼以兽为食者。然鬼亦兽耳。婆沙明鬼趣形状。多分如人。亦有面似猪。或似余恶禽兽。

○负石。即负石担沙。填河塞海之类。

○主耗.主祸。二事相因。故太上云。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是也(昔栎阳尉郭鄩。官不得调。奇蹇屯厄。动与物忤。至亲密友。亦渐疏斥。常有二物。状如猿猴。跳踯其旁。出入相随。一夕愁寐。忽来告别。云。吾乃主世虚耗者。君以隐慝获罪。神命随主君厄。今数满当去。可安享矣)。

○主食。食乃民生之禄。善者享之。恶者减之。故散弃五谷者。太上恶之。收其华息。世多饥馑。及暴殄天物者。每冻馁而死也。

○主财。岳府有主财案主者。浮陀摩尼钵。主护人财物。故有财不施。鬼瞰其傍而妒之。然太上尤禁横取人财者。故其妻子家口。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直。财各有所主也。

○主畜。畜有四生。住有三处。岳府有管胎卵湿化及水族案者。

○主禽。主兽皆岳府之神。飞曰禽。羽族之总名。言为人禽制。故名禽。走曰兽。毛虫之总名。言力多难擒。围守可获。故名兽。此诸禽兽。各有鬼王主之。若止观引大集十二时兽者。辅行云。五行中。名十二肖。肖。似也。此十二神似彼故也。准大集。东海琉璃山。有虎.兔.龙。南海玻璃山。有蛇.马.羊。西海白银山。有猴.鸡.犬。北海黄金山。有猪.鼠.牛(所住之窟。经各有名)。一一方各有二罗刹女。供养三神。其窟。皆菩萨住处。一一兽。皆修声闻慈。曾于过去佛所发愿。一兽每一日夜遍阎浮提。余安住修慈。从七月一日。鼠为首。二日牛。乃至十三日。还从鼠起。此即兽王菩萨。故他方恭敬也。

○主魅。魅谓魑魅。老精物也。详香乳记。

○主产。东岳忏云。结秀成胎。禀两仪之造化。送生保产。乃二圣之纲维。普济普度。九天监生。明素真君。多男多女。九天卫房。圣母元君。又鬼子母姊。名炙匿。亦主人产生。

○主命。准经。毗沙门主护四天下人命。岳府有管天下生死案判官。更有保生真人碧霞元君。

○主疾。如前。

○主险。高山峻岭。大海溟渊。险难之处。身命所系。应死者录之。不应死者护之。此犹险之小处。准大论。地狱有二部。一寒冰。二炎火。皆以身触受罪。此名大黑暗处。危难险道。即鬼所主之处耳。

○三目。二目中间竖亚一目。如摩醯状。四目。额上又横开二目。与苍颉同。五目。于上下中。竖生一目也。

○祁利失王等。未见翻译。金光明有萨多琦黎。翻大力天。名义集载恶祁尼。此翻火神。然考立世阿毗昙。的是山名。论夜叉品云。时阎浮提中。有两众山。恒河之南。名婆多耆利山。恒河之北。名醯摩䟦多山。一切神住河南者。皆名婆多耆利。在河北山者。皆名醯摩䟦多。婆多耆利领河南一切诸神。醯摩䟦多领河北一切诸神。故名为王(文)。今阎王界既在阎浮之南。而祁利山又在恒河之南。南属离火。故祁尼祁利。而翻大力火神。均属火天也。失字未详。叉具云。叉耶。秦言尽。即大力尽王。统领小王鬼神也。阿那吒。准大经。八臂那吒。乃天中力士。则未可的指。然其名既同。未可知也(那吒即多闻天王之长子)。

△三承力俱来。

如是等大鬼王。各各与百千诸小鬼王。尽居阎浮提。各有所执。各有所主。是诸鬼王与阎罗天子。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俱诣忉利。在一面𡗓。

已上三十四位。皆是大鬼王。每一王下。各有眷属小王。数有百千。此非他方之鬼。尽住南洲也。各有执者。执。守法也。取彼有罪。明正典刑。指其事也。天文有执法。代天讨罪。岂得而容私乎。盖言守法之执事也。太上亦云。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是也。言主者。古之制字。这丶即主心之神明。实主我身。居其所不动。而应万物。象天君奠位之形。丶神也。不得形则不显。故配他字乃成形。故从丶。而配王。王。君也。天地万物。咸统于一。王心无丶。身且不能治。何以治天下乎。今诸鬼王。内各有丶。故能主万物也。如取人枷鬼。提点鬼神。追魂斩魄。捉生落死。及各案主者。诸司法录事等。故言各有所执.所主也。是诸下。明来意。幽冥鬼王何能上隮忉利。此承我佛与地藏威神之力也。一面𡗓者。住足名𡗓。人纵而生。𡗓则戴天履地。俨然正直之容。故从大。在地上为意。敬佛尊君。故𡗓而不坐也。

△二正兴问二初阎罗兴问正叹二鬼王护法助扬初分五初经家提起。

尔时。阎罗天子胡跪合掌。

按道明和尚所传十殿冥王。阎罗天子在五殿。统纪云。十王名字。藏典传记可考者六。阎罗。五官(二名。见三长斋引提谓经)。平等(华严感应传。郭神亮为使者。追至平等王所。因诵若人欲了知偈。得放回)。泰山(译经图纪法炬译金贡泰山赎罪经)。初江(夷坚志。郭生梦入冥府。王揖坐。谓曰。我是西门王郎。冥司录我忠孝正直。不害物。得作初江王一纪)。秦广(夷坚志。南剑陈生既死。其弟之女见二鬼导至宫殿。曰秦广王也。王谓女曰。欲救伯可转入师经。女寤。家人来得经。请僧诵千遍。兄梦弟来谢曰。已获生天也)。今唯阎罗一王兴问者。大约第五殿乃正中之位。统摄诸王。故特加天子之名。以帝释天为父王。命阎罗为天子。主摄冥司。所谓地下缚啰呬天是也。

△二天子述意。

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与诸鬼王。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方得诣此忉利大会。亦是我等获善利故。我今有小疑事。敢问世尊。唯愿世尊慈悲宣说。

初叙来意。等者。非等余九殿狱王也。准长阿含。小千世界。有一千阎罗王。况三千大千。又况十方沙界之三千大千阎罗乎。然佛出此南洲。此界冥王为正。亦是等。庆幸之语。由阎罗鬼王等。并以业缘感报。三时受苦。如弟子死复生经。吏白王言。大王为奉佛净戒耶。王曰。坐我不奉佛故。追罪来作此狱王。今到天宫。见佛闻法。自然获得增上善利。故下此庆语。我今下。咨请。虽云小疑。障信则大。故须问明。唯愿以大慈悲。为我宣说此旨。作与乐拔苦之因缘也。

△三许问为说。

佛告阎罗天子。恣汝所问。吾为汝说。

恣。纵也。谓凡有所疑。不必隐匿。纵意问来。吾无不为汝说者。如洪钟在架。随扣随鸣。表佛心慈悲无齐限也。

△四申疑致请三初叙仪。

是时。阎罗天子瞻礼世尊。及回视地藏菩萨。

瞻礼。敬佛求法之仪。回视。事有所专也。何以回视之。问法之仪。必对佛而礼。身在中央。则菩萨在傍。故回首视之。

△二申请二初直叹神通。

而白佛言。世尊。我观地藏菩萨。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众生。不辞疲倦。是大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神通之事。

在六道等。占察经云。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巧演说法。能善开导。此皆方便力也。大要现梵天。令除憍慢。化人道。令修施戒。地狱代其受苦。饿鬼令其饱满。修罗调伏恶心。畜生使得智慧。并令俱出苦轮。同到智地。无量劫来。不辞疲倦。此智慧勇猛不思议之神通也。言娄者。人所作也。其上从㞢。其下从又(古右字)。持中。何也。曰。天下万事。皆本于心中者。非他也。人心天然之矩。事来。执吾中而往。贯万若一。无过不及。是谓天则。今地藏以百千方便。现种种神通。皆本中道一心。而应万机之事。度苦众生。并归中道。其为大事因缘可思议乎哉。

△二转申疑事二初正陈疑本。

然诸众生。脱获罪报。未久之间。又堕恶道。

未久云者。如等活地狱。对四天王寿。人间五十年。为上天一日夜。纵经百年。冥司秪得二日。岂非才出即来。深恶其不惮烦也。

△二覆申疑事。

世尊。是地藏菩萨。既有如是不可思议神力。云何众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脱。

此中问意两关发疑。一谓菩萨既有如是神力。自应令彼依善道而永取解脱矣。二谓六道既受大士之化。亦应久依善道而永取解脱矣。今不然者。为地藏神力不逮欤。为众生心力不及欤。梵语腻地。此云依。维摩经云。十善是菩萨净土。众生能依十善。自然解脱生死。

△三愿说。

唯愿世尊。为我解说。

△五答示显德二初总示难化。

佛告阎罗天子。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

其性者。习性也。故曰刚强。若是法性。从本柔和。刚者。坚强也。此非中正纯粹之干[伉-几+○](音刚)。乃动于血气之刚暴。譬之恶象驽马。难于调伏也。

△二别叹方便三初以法直示二以喻释明三以法合显初又二初约地藏方便救拔。

是大菩萨。于百千劫。头头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是罪报人。乃至堕大恶趣。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而遣悟宿世之事。

众生性虽刚强。难于调伏。在地藏不舍大慈。而头头救拔。头头。犹言处处。谓千头万头也。如是众生句。正点难调伏者。刚者教之以柔。强者教之以和。难调伏者必令调伏。如王良.造父。善能调伏马性。必令中轨而后已。今于三宝施戒。必令修持。清净戒生。得净解脱。故罪报之轻小者。即与救拔。纵犯上罪。应堕阿鼻大恶趣者。亦以巧方便力。使拔根本业缘。梵名阿浮诃那。此云拔除罪根。须知诸恶。随业受报。而以三毒为本。三毒之中。贪爱为根。如捉布一头。余则尽随。智论云。若不断爱。爱则润生。是故四生。皆由爱起。故成论云。如树根不拔。其树犹生。贪根不拔。苦树常在。故知生死。贪爱为本。若灭贪欲。名第三谛。十轮经云。灭除一切惑障习气。犹如烈日销释轻冰。故无常偈云。明眼无过慧。黑暗不过痴。今根本业缘既拔。自悟宿世之若。譬古镜之重揩。其常光而自现矣。

△二约众生恶习难脱。

自是阎浮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

自者。谓如此方便救拔。自应头头解脱已。今不能者。乃众生自造恶业。以自缚之。非菩萨之咎。结恶习重。紧要之语。生死根元略言三结(身见.戒取.疑)。广说八十八使(云云)。由此结恶。造十习因(淫习.贪.慢.瞋.诈.诳.怨.见.枉.讼习)。受六交报。是以才出三涂。而旋入剧处。致劳地藏。久经尘劫。起无量方便。作度脱因缘。岂非众生恶习牵连。致累化门。久不能扃耶。

△二以喻释明三初迷入险道。

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讹入险道。其险道中。多诸夜叉。及虎狼师子蚖蛇蝮蝎。如是迷人。在险道中。须臾之间。即遭诸毒。

文分三节。初.迷本入险。有人。譬恶道众生。因果不忘名有。人者。忍也。能忍五浊之苦也。常寂光土为本家。十恶众生。原是如来之子。三涂苦处。无非常寂之家。以不知真如法一。不觉无明风动。漂流异国。堕落他乡。既忘本处。便迷归路。游行逐境。险道斯臻。文句释法华险难恶道。通譬九界生死因果。故曰分段变易。即果险难。见思五住。即因险难。由此因缘。故言恶道。今据下文生人天中。令受妙乐。秪以三涂为险道。由不依施戒生天之论。致讹堕三恶道中。二.险道多恶。以多诸夜叉等。夜叉。有智有通。飞行捷疾。譬利使邪见。谤无因果。智辩速疾也。正心地观云。心如夜叉。能啖种种功德法。故虎狼等。畜类愚顽。以譬钝使。准俱舍论。憍慢盛故。生于师子虎狼中。瞋恚盛故。生于蚖蛇蝮蝎中。则虎狼师子。应俱譬慢使。今约三毒为身口之本。故以虎喻慢使。如分别善恶经。憍慠常慢人。后生为猛虎故也。狼譬贪使。以狼求食不满不止。故曰贪狼。师子表痴使。由昔持戒虽严。而无净慧。执戒慢人。故堕畜类。因戒力故。得为兽王。无慧即痴。故以譬之。蚖蛇蝮蝎譬瞋使。蚖名守宫。在壁曰蝘蜓。在洲曰蜥蜴。以毒盛故。不触而螫。譬非理瞋。杨子云。蚖其肆矣。蝮。蜪蝝(上音陶。下音延)也。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为害于身也。蝎虎。螫人毒虫。然触则螫。譬执理瞋。不以蜈蚣譬戏论瞋者。以三涂无戏论也。三.在险遭毒。如是迷人。谓迷真重故。不识四谛。以致流落十使险道之中。须臾遭毒者。以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九百生灭。念念减损。无有增长。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故曰遭毒只在须臾。诸毒者。准涅槃。蛇。有四毒。见毒.触毒.啮毒.螫毒。虎狼师子熊罴猫狸鹰鹞之属。诸毒备具。非险道而何哉。

△二知识指迷。

有一知识。多解大术。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诸恶毒等。忽逢迷人。欲进险道。而语之言。咄哉。男子。为何事故。而入此路。有何异术。能制诸毒。

知识指地藏。所谓唯我一人能为救护。故云一。思益经云。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故名导师。即知识也。以多解大术。善禁是毒。故名知识。以妙方便。随机开导。广说施戒生天之论。普示谛缘道品之门。智慧弘深名多解。方便巧妙曰大术。善禁毒者。说道品对治集谛之毒。如多贪不净观等(善信经。有神药树。名摩罗陀祗王厌天下万毒。有神蛇。身长一百二十尺。蛇行索食。有黑头虫。身长丈五。与蛇相逢。适举头啮虫。闻药香。屈头欲走。身罗药树。断作两段。头半生得走。尾便臭烂。诸毒闻此蛇臭。众恶毒气悉皆消灭)。忽逢下。明大士指出三涂。莫知遇而遇之。曰忽逢。将入而未入。曰欲进。正与讹入照应。语之者。示其道也。盖昔已化令出苦。无奈志性不定。复造恶业。重入三涂。故忧惊而告语之。咄哉。唤醒之辞。男子。警惕之意。男子名丈夫。大经云。能见佛性。名为丈夫。今既迷佛性。故以男子警知本有。十轮云。如迷方者。所逢示导。是也。何事者。惊问也。此路。指三涂。佛言众生以三恶道为家。故指为此。以此路。二种人到。所谓威神.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故惊问云。为是神通救苦而入。为是造业感报而来耶。有何异术等。审难之辞。谓汝有何等奇异法术。力能制御诸毒耶。异术。表异方便。对治诸恶法门。助显第一义谛。

△二迷求出路二初迷闻退步求路。

是迷路人。忽闻是语。方知恶道。即便退步。求出此路。

忽闻者。闻四谛也。以昔未闻。今忽闻之耳。例同须达初闻佛字。身毛皆竖。忽见光明也。知恶道者。畏苦集也。辅行云。念念恒简是非。设起非心。应以当教是心灭之。非心。即是险道。宝雨经云。谓诸有情安住世间。具足颠倒。坠险恶路。随于非处。我今令彼诸有情等入真实路。由是如来。为诸有情。起于大悲。是也。便退步。止十恶修十善也。求出路。离三涂求人天也。

△二知识接引告语二初接引。

是善知识提携接手。引出险道。免诸恶毒。至于好道。令得安乐。

准涅槃经。具足梵行。自修种种善法。令诸学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名善知识提携接手。如前复相扶助。提之携之。接手挽之。引出险道。离三涂之苦事。免诸恶毒。断习恶之结使。生人天之好道。得涅槃之安乐也。十轮云。譬如明月。于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众生平坦正路。随其欲往。皆令得至。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于无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驰骋生死旷野众生。三乘正路。随其所应。方便安立。令得出离(文)。据此亦应约九界因果明险道。过五百由旬。到涅槃宝所。方为安隐。今秪约三涂人天敌论者。化五浊迷流之要着也。先以小接。次令入大。方便巧逗。妙化随机。毋谓是经秪生人天也。点逗于此。前后例之。

△二告语二初正告迷人。

而语之言。咄哉。迷人。自今已后。勿履是道。此路入者。卒难得出。复损性命。是迷路人亦生感重。

语言者。劝修善道。咄哉者。重警令寤。以废尽方便之力。才令得免恶道。故重警醒。汝当深念此苦。更不可重造恶业。载入三涂也。所以劝告者。嗟恶慧之邪修。自甘心于险道。遇斯境界。岂可缄言。念彼愚痴。宁容坐视。况世尊悲心付嘱。留大愿而普济迷津。菩萨如教奉行。示同事而化令成佛。如其见迷路而不指正途。慈悲安在。睹沉溺而不思拯接。方便何存。故语之言。此生死路。一入难出。复损害法身慧命。真险处也。迷人亦感重者。曩因不知。讹入生死险处。今忽提醒。重登安乐之乡。如飘流者忽尔还家。沉渊者俄然登岸。岂不深感而极重哉。大论云。应先以眼见道而后行。行时当精勤。精勤行时。常念如导师所教。念已。一心进路。不顺非道。正此谓也。

△二嘱令转告。

临别之时。知识又言。若见亲知及诸路人。若男若女。言于此路多诸毒恶。丧失性命。无令是众自取其死。

临别时。将他化也。令转劝者。冀展转传化。化化不绝也。亲知。禀内道未解脱者。路人。未受道在生死者。男女。表授定慧。言此路者。复以苦集。转教前人以路多恶毒。必失性命。故须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毋自丧失法身慧命也。已上正教转告。下示转告意。言是众。则何异同胞。言取死。则实切吾念。重自取死句。如五苦章句经云。昔阎罗王有弘普之慈。诸堕地狱者。现身问之。汝等何为是间。罪人对曰。我等死时。不知行诸恶。自然追逐。送我来到是间。王曰。自汝所作。今当受之。吾不枉汝(文)。岂非自取死耶。譬如抱石投渊。自沉自坠。飞蛾赴火。自燋自烂。非天与人授也。

△三以法合显二初合方便救拔二合恶习难脱初又二初直以法合。

是故地藏菩萨具大慈悲。救拔罪苦众生。生人天中。令受妙乐。是诸罪众。知业道苦。脱得出离。永不载历。

此承险道之喻。以法合明也。具大慈悲。以同体故言具。与乐即拔苦。拔苦即与乐。故言大。从理具体上起事。造神通而救拔也。生人天等。正显慈悲实用。人天。乃受道之器。故须先生人天。受诸快乐。正合前是善知识提携接手。乃至令得安乐之文。是诸下。明罪众知悔。诸罪众。乃所化之机。知业苦。是亲历之事。故愿脱获出离。永不载历乎此。起世经。阎罗王受洋铜灌口苦后。自发愿言。愿我从今舍身已。更得身时。但于人间受生。如来法中信解。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既出家已。愿得道证。不复于后世受生(文)。阎王尚尔。况其它乎。故观佛三昧经。诸菩萨诃责饿鬼言。汝于前身无量世时。作无限罪。谤诽不信。堕阿鼻狱。受诸苦恼不可具说。汝今应当发慈悲心。诸饿鬼闻已。称南无佛。寻即命终。生四天处。悔过自责。发菩提心。诸佛心光。不舍是等。摄受是辈。如罗睺罗。教避地狱。如爱眼耳。今地藏亦然。故罪苦众生。发此悔心也。正合咄哉迷人。乃至自取其死之文。

△二法喻合释二初合迷人入险。

如迷路人讹入险道。

合上譬如有人乃至即遭诸毒之文。

△二合知识指迷二初迷人自出。

遇善知识。引接令出。永不复入。

合上有一知识乃至亦生感重之文。

△二转告他人。

逢见他人。复劝莫入。自言因是迷故。得解脱竟。更不复入。

合上临别之时。乃至无令是众自取其死之文。合方便救拔竟。

△二合恶习难脱二初喻合。

若载履践。犹尚迷讹。不觉旧曾所落险道。或致失命。如堕恶趣。

直合上难调难伏。结恶习重。旋出旋入之文。谓既出三涂。已生人天。自应精勤修习。无奈习恶未除。重造恶业。更入三涂。犹尚迷本。讹入险道。竟不觉旧日曾所漏落之险难恶道。或有落险不失命者。以夙微善。出险亦速。或有入险。致失命者。如堕恶趣相似。不惟不拔根本业缘。并迷宿世之事矣。

△二法合。

地藏菩萨方便力故。使令解脱。生人天中。旋又载入。若业结重。永处地狱。无解脱时。

地藏等三句。远合前菩萨以方便力。乃至遣悟宿世之事。近合地藏菩萨具大慈悲。乃至令受妙乐之文。旋又载入句。合前自是众生结恶习重。乃至而作度脱之文。故央掘云。我亦不为负债之人。如申头罗。速往速反。与今文雅合(申头罗者。外国幻人作飞人戏。令空中来去。往反至速)。业结重者。造上品十恶一类。既结此业。宁望解脱乎。盖于无我法中。执有造业。既迷真谛。自违寂理。故云。缚从自缚。解从自解。若于法法求空。自然门门解脱。阎罗正叹竟。

△二鬼王护助二初恶毒拥护二主命助修初分二初鬼王护世二如来赞喜初又二初叙己行处。

尔时恶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诸鬼王。其数无量。在阎浮提。或利益人。或损害人。各各不同。然是业报。使我眷属游行世界。多恶少善。

恶毒为众鬼王首。故率先陈白。先叙鬼数.住处。数无量者。絓是九州房庙。万国之灵。水府山精。风师雨伯。三千眷属。五百徒党。其为数也。无能量之。若论住处。有正边不同。正处。在阎浮提五百由旬之下。阎罗所统。边处不定。有威德者。住山谷空中海边。皆有宫殿。无威德者。依不净粪秽草木冢墓屏厕故塸。皆无舍宅。并在阎浮提中。或利益下。明鬼行业。准长阿含。佛告比丘。一切男女生时。皆鬼神随逐守护。今人何故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以世人为非法.行邪见.作十恶业。如是百千人。乃有一神护耳。若修善法.见正信.修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故有为鬼神触娆有不为触娆。故善者利人处多。恶者损人处多。夫论鬼神之法。特喜妖邪冥密之中。或处幽岩。乍依高陇。绝涧深丛之里。荒郊野芿之中。异种音声。特奇形势。摇动凡识。恐怖愚情。假使威光。虚伪怪相。擅作威福。妄行损增。万别千差。所行不等。然是下。明鬼感报。准正法念经。明其因行。乃由贪嫉.邪佞.谄曲.欺诳.积财不施。

乘是业因。报生鬼道。恶心熏种。殊难悛革。故我之眷属。游行世间。多恶少善。外书云。鬼神者。其祸福发扬之验乎世者也(宜律师问天人陆玄畅云。涪州相思寺古迹。曰。此迦叶佛时。山神罗子明。是佛弟子。生憎破戒者。发愿作恶鬼。啖破戒人。因愿受身。作此山神。所主土地七千余里。年啖万人以上。迦叶教化调伏。受五戒。因不啖人。恐后心变。故佛留迹。又南海循州北山。兴宁县界灵龛寺。多有灵迹。此文殊弟子。为此山神。多造恶业。文殊愍化。遂识宿命。请留迹礼事。得离诸恶。文殊为现。今者是。于贞观三年。山神命终。生兜率天。别有一鬼来居。即旧神亲家。大造诸恶。旧神怜之。请文殊为现小迹。后神又从正法。故大小迹现)。

△二护人修为二初所历善处。

过人家庭。或城邑聚落.庄园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毛发善事。乃至悬一幡一盖。少香少华。供养佛像及菩萨像。或转读尊经。烧香供养。一句一偈。

初明鬼神游处。窃原世人。造善于幽。得报于显。世谓阴德。人咸信矣。造恶于显。得报于幽。斯理灼然。宁不信耶。故圣人陈福以劝善。示祸以戒恶。夫殃福盖有其根。不可无因而妄致。善恶当收其报。必非无应而徒已。盖准长阿含二十。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云云)。况有行空诸天。游世众鬼。冥祥记。载普赵泰(字文和。清河贝丘人)。心痛而死。二人引至太山。南入黑门。有绛衣人坐大屋下。以次呼名。问生时所作罪福。汝等实言。此恒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间。疏记善恶。具有条状。不可得虚。故太上云。天地有司过之神。又有三台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故不可不慎也。次明所修善事。无论多少。乃至极小如毛.极细如发之善事。又无论其营建精兰。装塑圣像。乃至悬挂一幡一盖。烧散少香少华。供养佛菩萨像。如赵泰按行地狱。出狱门。见有二人。赍文书来。语狱吏言。有三人。其家为其于塔寺悬幡烧香。救解其罪。可出福舍。俄见三人。自狱而出。已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南诣开光大舍。泰亦随入。金玉床上。见一神人。殊好非常。府君恭敬作礼。泰问何人。吏曰。号名世尊。度人之师。有愿令恶道中人皆出听经。时有百万九千人皆出地狱。故大品云。一华散空。乃至毕苦。其福不尽。论云。言至毕苦者。二死尽也。盖言成佛散华之福。犹尚不尽(文)。烧香之福。其例实多。或转读地藏本经及诸大乘经。烧香供养。不论全部全卷。乃至一句一偈。荆溪云。一句一偈。增进菩提。一色一香。永无退转。正此谓也欤哉。

△二令护恶事。

我等鬼王。敬礼是人。如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敕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卫护。不令恶事横事。恶病横病。乃至不如意事。近于此舍等处。何况入门。

我等句。示鬼王敬善。敕诸下。示遣护却恶。问。鬼是恶俦。何能见作毫善。敬礼如三世佛耶。答。所言佛者。修一切善法而得。今男女修诸善事。佛果斯栽。故鬼神敬之。如过去庄严劫之千佛。现在仁贤劫之千佛。未来星宿劫之千佛。一体无二也。抑岂敬礼如佛。现在能却诸恶。以由诸王。即敕小鬼。各有大力者。及土地分者。便令拥卫门户。分内所司之地。云土地分。即今方隅社令是也。恶事横事。如罗云忍辱经云。愿与福违。夜常恶梦。妖怪首尾。飞祸纵横。今既修福。无恶横之事。所生常安。众祸消灭矣。恶病横病者。梵语迦摩罗。此云黄病。又恶垢。亦癞病。珊若婆。此云废风病。一发不起。阿萨阇。此云不可治病。弘明集云。必死之病。虽圣莫蠲。可疗之疾。待医方愈。上皆不治之恶病也。更有瘟灾疫气。相染相侵。或耗家财。或致丧命。如宋司马文宣。颇信佛法。弟丧月余。忽一鬼附其灵座。时南林.灵味二寺僧与鬼言论款曲。鬼云。昔为尊贵。以犯众恶。受此鬼身。去寅年。有四百部鬼。大行疾疠。所应钟灾者。不忤道人耳。而犯横极众。多滥福善。故使我来监察。则横病所触。皆不修善所致。今既修福。身强少病。财福荣尊也。不如意者。家业衰耗。事不谐偶。所处不宁。心常恐怖。今既修福。鬼神卫护。尚不令诸恶近其住处。况纵之使入门耶。

△二如来赞喜。

佛赞鬼王。善哉。善哉。汝等及与阎罗。能如是拥护善男女等。吾亦告梵王帝释。令卫护汝。

何故如来赞喜。盖鬼王率多凶恶。如鬼子母千子。五百在天上娆害诸天。五百在世间娆诸人民。极嫉害恶。令人祠祀烹杀。使入地狱。今诸鬼王与阎罗天子。既能如此拥护修善男女。使无横事恶病及不如意事。不许近舍。可谓善之至矣。故一善其改恶以护世。一善其却横以增禧。故双叹之。吾今亦告语统小千世界之大梵主。摄欲界之桓因。均以天力卫护汝等。转铁床洋铜之现厄。脱幽冥主摄之宿缘。并由护法卫善而致之也。

△二主命助修二初当机白事二如来发本初分三初主命述意二世尊赞劝三鬼王受命初又二初陈我业缘主命二转释人不会意初复分二初经家叙名。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

恶毒陈事既竟。主命越班白己事者。何也。夫世人之生也。有命而已矣。其修善者。谓之卫生。其作恶者。谓之戕生。春秋成公篇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今世人不会鬼王护人之意。唯循恶趁毒。可谓自戕生命。逆天甚矣。然命之所重。在生死之间。生也命存。死也命绝。宝雨经云。如因风力。有出入息。能令一切有情活命。然命之生死。如日月之出没。而业之善恶。如形影之追随。故于生死之际。必须修善卫生。主命白事。意在斯乎。然言主者。不过司命存亡。非能与夺人命。令生之死之。狱府主死生案者。是其职事耳。

△二鬼王陈事二初陈己所主事。

白佛言。世尊。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

首举业缘者。以一切众生。随自业转。若造作增上悭贪身语意恶行。往生琰摩界中。感饥渴业。经百千岁。不闻水名。岂能得见。况复得触。此饿鬼之最劣者。若恶中兼布施因。生鬼道中。大有威德。为诸鬼王。虽威德为王。恒为诸天驱役。守门防逻。导从给使。亦系往业。其主命之职。亦循业而为之。故云我本业缘。主南洲人命。其生时死时。乃吾之专司而不能违也。

△二明人不会意。

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

意者。思量之称。谓我心思量要如此。无奈人不体心。拂戾我意。既触吾心。便不护彼。故令生者死者。俱不得安乐。乃人自取殃祸。非我之过咎也。

△二转释人不会意二初禁生时杀害二劝死时修善初又二初修善得乐。

何以故。是阎浮提人初生之时。不问男女。或欲生时。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无量欢喜。拥护子母。得大安乐。利益眷属。

转释之意在何。夫人托胎。皆乘夙业。修行道地经云。人行不纯。或善或恶。当至人道。父母合会。精不失时。子来应生。其母胎通。无所拘碍。心怀欢喜。父时精下。即失中阴。则入胞胎。故劝此时但作善事。益舍宅之威光。增土地之欢喜。舍。于中舍。息也。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土。吐也。吐生万物也。地。谛也。五土所生。莫不信谛也。准长阿含。初生之人。互相是非。地肤不现。共取粳米食之。其身粗丑。有男女形。互相瞻视。遂生欲想。共在屏处。为不净行。余人呵责。自悔过言。我所为非。即身投地。女人见其投地不起。即便送食。故世间便有不善夫主之名。以送饭与夫。遂名为妻。其后众生遂为淫泆。为自障蔽。遂造屋舍。以此因缘。始有舍名。淫泆转盛。遂成夫妻。有余众生。寿行福尽。从光音天命终。来生此间。在母胎中。因此世间有处胎名。此夫妻舍宇胎产之源也。土地乃护宅护身之主。既欢喜已。自来拥护。令子母均得大安。并利益眷属。利益有二。生时子母无恙。初令合门欢喜。子既增隆福善。后能昌炽门阑。夙行善者。弥增福寿。夙行恶者。亦消其罪也。

△二作恶受殃二初直示勿杀。

或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及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杀害一事。今古同怜。无非体天道好生之心。存人生难得之命。岂可为我口体之养。诞儿之庆。伤生杌命。剖腹刮鳞。违天之仁。干神之怒乎。故云栖大师曰。生子不宜杀生。人无子则悲。有子则喜。不思一切禽兽。亦各爱其子。庆我子生。令他子死。于心安乎。夫婴孩始生。不为积福。而反杀生造业。亦太愚矣。昔周豫学士尝煮鳝。见其鞠身向上。而以首尾就汤。剖之。见腹中有子。乃知鞠身避汤者。以爱子之故。乌呼。虽人畜不同。爱子之心一也。何得庆我母子之生。使彼母子抱苦就终。含悲向尽。既受屠割。复婴煎熬。苦痛难言。彻骨入髓。当此之时。吾之一点仁心蚤殄。彼之无穷怨气长存。欲求不索报于来生。吾未之信也。广聚眷属等。所以庆己子之生也。主命禁勿杀者。所以增子之福寿也。古云。酒是和神之药。肉为充饥之膳。古今同味。今何见鄙。良以肉由杀命。酒能乱神。不食是理。宁可为非。鸯掘经。佛言。一切众生。生死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况饮酒断智慧种。食肉断慈悲种。来种尚断。安保现种之不断乎。若遵主命之训。不惟消灾谢过。并能集福延龄。请细思之。毋泥俗习。歌乐如前。弦管丝竹之音。并此亦诫者。盖饮酒食肉乱性而伤慈。歌乐管弦荡情而逸志。既违天地之仁德。大乖主命之慈心。减舍宅之威光。触土地之护意。子母不得安乐。其过也将谁归。

△二转释其意二初产时恶鬼啖血。

何以故。是产难时。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

转释之意。谓有恶鬼欲食腥血也。以生时在地之血。恶露臭处。鬼魅来娆。痫邪所中。死尸所触。蛊道颠鬼。各伺犯之。如四交道所堕肉段。乌鸱雕狼各来争之。诸邪妖鬼。欲得儿便。周匝围绕。亦复如是。护净经云。饿鬼常守捕妇女产。藏血不净。以为饮食。分别善恶经偈云。好调娆老小。乞儿与病人。后为臊饿鬼。食产乳恶露。鬼之恶业。殊可怜愍矣。

△二我令土地荷护三初护令安乐。

是我早令舍宅土地灵祇荷护子母。使令安乐。而得利益。

主命自谓。我既主人之命。人之将生。干系在我。故先令土地荷护子母。是使其如背负物。不可失坠一般。故云荷护。醯摩䟦陀。翻舍主。恐是护宅神名。安乐利益者。使安隐而生。听呱声之报。父有添丁之喜。家无断火之忧。固土地之荷护。实主命之遣令。准道藏。人间生男女时。九天玄女。遣天神于空中称唱奉恭。生男。唱奉一千六百声。欲其在家之奉亲。出仕之奉君也。生女。唱恭一千六百声。令其归夫家时。恭敬其公姑与夫也。奉恭欲唱。吉凶只在片时。此之谓也。

△二不知设福。

如是之人。见安乐故。便合设福。答诸土地。翻为杀害。集聚眷属。

初句。点产家男女。既见产育安乐。应思安乐之故。功由土地。便合设福善之业。以酬宅主之恩。今翻杀害生灵。聚集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触神之怒。失思甚矣。先明万历三十三年。槐亭蔡公(讳承植)守嘉兴。禁谕杀牲祀神。其略曰。鬼神享用。与人间不同。人好酒肉。便以酒肉祀神。譬如蛆虫啖粪。便以粪贡人。岂不得罪于人。盖神明清净。闻人间酒肉污秽。厌恶不暇。岂肯鉴尝。故郊祀者。止用淡酒。承祭者。戒酒戒荤。意可知已。至于饿鬼不能饮水。何能食肉。目连救母事可鉴已。凡祀神明。宜焚香设斋。并诵金刚经一卷。神自鉴纳。阴司极重此经。若仍前杀牲污神。不惟无益。且遭罪谴。余谓蔡明府。真是现宰官身。为万鬼万民说法了也。惜世人不知信奉。自取过咎。奈之何哉。

△三结示殃损。

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损。

犯殃等者。经云。有夜叉罗刹。常喜啖人胎。能令人无子。伤害于胞胎。及生时夺命。为其作娆害。则生子夭殇。乃由人杀害自致。非土地不护也。

△二劝死时修善二初陈己本意二示人不会初又二初示善恶俱超。

又阎浮提临命终人。不问善恶。我欲令是命终之人。不落恶道。何况自修善根。增我力故。

法句经云。命如华果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古云。生则八识扶持。死则四大离散。迅矣百龄。终归磨灭。巡环三界。运转靡停。故经云。有始有终。既生则灭。谁能禁其不死耶。但临终之时。平时所造善恶之业。其相俱时顿现。随业趣生。法句云。人作善恶。殃福随人。虽更生死。不可得免。然在我本意。不问其生平作善作恶。俱令生于善处。不令落于恶道也者。何况其人原不作恶。自修施戒。彼既善根修成。令我亦增威炽。其感报之时。必生天上人间矣。

△二明鬼神变恶。

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

净度三昧经云。若人造善恶业。生天堕狱。各有迎人。病欲死时。眼自见来迎。应生天上者。天神持天衣伎乐来迎。应生它方者。眼见尊人。为说妙言。若为恶堕地狱者。眼见兵士持刀𥍿矛戟索围绕。所见不同。口不能言。各随所作。各得其果(文)。故知临终之时。实有恶鬼娆乱。即使向行善者。尚难却其播弄。或变作父母兄弟。伯叔姑姨。令心着爱。精神瞀乱。鬼即以似父母等身。引入恶道。何况本造恶者。盖世人将死。天帝行下文书。死期未到。太山鬼神。促令造罪。令落恶道。当知即此辈播弄。更有谁乎。故大论引分别业经。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阿难曰。是事云何。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亦生好处。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去恶已熟。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亦生恶处。故俱舍云。若人临终。起邪见心。是人以先不善为缘。故堕地狱。是则即使无鬼引接。尚难必其善者决生善处。恶者定生恶处。况本造恶之人。自然引入恶道矣。

△二示人不会二初亡者神识惛昧。

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辩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

临终识惛者。人身中识神。或时顿去。或去有先后。唯第八识最后去。亦何有知。涅槃云。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知觉。肢节战动。不能自持。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如日垂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故临终时。诸根黯然。识不能辩。眼耳虽在。何能见闻。

△二眷属当为修福二初多善缘离恶道苦。

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

当须设供者。事之要处也。譬船行险处。急宜着力。稍有错时。人船俱失。良由前阴将绝。中阴身起。中阴有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因善业故。得善觉观。因恶业故。得恶觉观。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五戒经云。生死险难。实可惊怖。故须设大供养。转经称名。供言大者。谓倾己资财。竭力营办。然于供养之际。须离谓实之心。若香若华。体是法界。能供所供。性本真空。称量出生。顺性常住。普献三宝。等供十方。虽曰施财。是真法供。故名为大。念佛菩萨。若光明疏云。观心既然。观佛亦尔。故言念佛。此指理观。今但称名也。大品云。若有一人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大论问。云何但空称名字。便得毕苦。其福不尽。答。是曾闻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苦。若多若少供养。及称佛名字。得无量福(文)。故大悲经云。若能至诚心念佛功德。乃至一华散于空中。于未来世作天梵王。其福不尽。以其不尽。终至涅槃。今既资以供经称名之善缘。自能令亡者离三涂恶道。变形魔鬼。不却而自退散矣。

△二少善缘除无间罪。

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

上言设供.读经.称名三种功德。资冥福。离恶道。却鬼神。多福之功也。今但于佛菩萨。秪一名而已。于经典只一句一偈而已。即能除极重五无间罪。一偈。天竺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号阿耨窣睹婆或输卢迦波。此亦有大因缘。故临终得闻。上品大罪既除。其小小中下恶业。合当堕边小狱者。当下解脱超升。如赫日销霜。宁有余愆。故华严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问。云何但闻佛名。便得道耶。答。有众生福德淳熟。结使心薄。若闻佛名。即时得道。如新净白毡。易为受色。闻佛名福。功叵量矣。主命述意竟。

△二世尊赞劝。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发如是大愿。于生死中护诸众生。若未来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时。汝莫退是愿。总令解脱。永得安乐。

此如来赞劝之文。言大慈则同诸佛之心。发大愿则同菩萨之念。今既以佛心为心。能发如是大愿。即是佛菩萨矣。今故劝汝。凡未来世中男女临生死时。汝莫退救护之愿。不间有罪无罪。大恶小恶。总令解脱三涂。得在人天安乐。真不负我今日之叮咛矣。

△三鬼王受命二初明已拥护。

鬼王白佛言。愿不有虑。我毕是形。念念拥护阎浮众生。生时死时。俱得安乐。

如文。

△二愿生信受。

但愿诸众生。于生死时。信受我语。无不解脱。获大利益。

世记经。佛言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故主命愿人生时死时。慎勿杀害。应修善缘。大集云。若修慈者。当舍身命时。见十方佛。手摩其顶。蒙手触故。心安快乐。寻得往生清净佛土。故云栖有祭先不宜杀生。以资冥福。夫八珍罗于前。安能起九泉之遗骨。而使之食乎。无益而有害。智者不为也。

△二如来发本三初发远本。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经百千生作大鬼王。于生死中。拥护众生。是大士慈悲愿故。现大鬼身。实非鬼也。

凡论本迹。本同而迹异。盖从本垂迹。迹不异本。因迹显本。本不离迹。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故举百千劫已前为本。是与佛无二道也。今此鬼身。乃慈悲愿上所现。譬一月在天。影临众水。若执影为真。则失本矣。故曰现大鬼身。实非鬼也。昔生公说法虎丘。有一鬼现身。日来听法。生公谕其托生。鬼答以诗云。做鬼经今五百秋。也无烦恼也无愁。生公劝我为人去。只恐为人不到头。今大鬼王。经百千生。岂非乘愿力来。现鬼身而说法也者。

△二记劫国。

却后过一百七十劫。当得成佛。号曰无相如来。劫名安乐。世界名净住。其佛寿命不可计劫。

当得成佛者。初住百界作佛也。无相者。不但无生住异灭之相。无相亦无。故名无相。然以鬼相而成无相。非顽同太虚。空无一物。无相即相也。以后之无相而观鬼相。非狰狞凶恶。示有诸怖相即无相也。今日之鬼相。即不思议之妙有。它世之无相。即不思议之真空。有即空故。有不可得。空即有故。空不可名。空有既亡。中道不立。若鬼若佛。其名安寄。若相无相。其体奚存。名号既尔。劫界亦然。孰谓鬼神恒受驱使不安乐乎。劫劫本自安乐。孰谓鬼神摄属冥司。不净住乎。界界由来净住。孰谓鬼寿所有日月。秪五百岁乎。佛寿不可计劫。故知以本而验迹。迹还同本。以因而望果。果不异因。发本之意。妙在斯乎。

△三结度人。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议。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其事不可思议者。约本而叹迹也。如阿难救𦦨口经云。其中为于主宰。统领上首之者。皆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慈悲誓愿。分形布影。示现化身在六道中。同类受苦。设于方便。为善知识。成熟利乐一切有情。证大涅槃(文)。是则主命鬼王等及阎罗天子。亦岂实业受生。三时受苦者哉。又复应知一切皆是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若了此意。则于诸圣权实化门。思过半矣。

△大章第四明成佛因分二初示成佛正行二显成佛助道今初品题。

称佛名号品第九

△二品文分三初地藏为说利益二如来许救罪苦三大士正称佛名今初。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今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于生死中。得大利益。唯愿世尊听我说之。

大士特说此佛名品者。由前来多番说称念佛菩萨名。不问有罪无罪。悉皆消灭。得生人天。乃至毕苦。今故略出十名。以为杓(音标)鹄。次显多佛。以至沙河也。为未来众生有二意。一体佛天宫付嘱之心。二显己南洲救拔之念。佛慈未艾。我愿无穷。良由过去者已获超沦。现在者今沾至化。唯是未来众生。罔知出要。偏造恶缘。若不垂超脱之方。乃甘与沦胥之苦。如诒厥孙谋。所虑深远。故云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利益有世间.出世间之不同。及藏.通.别.圆之不等。今是出世上利。圆教果益。然言于生死中得大利益者。夫论生死。乃众生大患。如佛说四不可得经。佛言。世有四事。不可以护致。一曰年幼。颜色炜烨。众人爱敬。一旦忽耄。头白齿落。欲使常少不老者。终不可得。二谓身体强健。谓为豪强。疾病卒至。众患难喻。欲免常安无病。终不可得。三谓欲求长寿。五欲永存。非常对至。如风吹云。冀念长生。终不可得。四谓父母兄弟。恩爱荣乐。宿对卒至。如汤消雪。欲求不死。终不可得。古今以来。天地成立。无免四难之患。以斯四苦。佛兴于世(文)。今欲脱此四苦。莫过称佛名号之利益矣。大经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一切众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之一。假使锻金为人。车马运载。乃至众宝。各满百数。以用布施。不如发一心向佛。举足一步。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文)。以故东土倡始于远公。西京大盛于善导。吾祖疏观经而论十疑。四明钞妙宗而修大悲。永明万善同归。慈云二门要行。展转沿习。代不乏人。至明万历间。云栖和尚出。德业充符。声名洋益。纯提净土。户晓家传。盖由此法门。能横截恶道。直造本源。是故西天东土。咸称异妙方便。功德不可思议。诚非余行可及。然须谛信不疑。精勤无间。行住坐卧之中。春夏秋冬之内。秽心涤荡。净念联绵。有不脱苦超升者。佛祖皆为诳语矣。故今地藏说此救世妙法。令未来众生。出苦有方也。

△二如来许救罪苦二初敦逼速说。

佛告地藏菩萨。汝今欲兴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演不思议事。今正是时。唯当速说。

初述所说事。谓汝欲救六道众生。起此无缘同体慈悲。诚拔苦之要门。乃利生之妙术。神丹点铁。至理革凡。功德巍巍。诚难思议。汝欲说者。今正是时。如来化缘将熄。灭度靡常。不此申救。更待何时。故敦逼其速说也。

△二赞慰无忧。

吾即涅槃。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此示敦逼之意。涅槃。奘三藏翻圆寂。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肇公云。泥洹尽谛者。岂直结尽而已。则生死永寂灭故。谓之尽矣。然吾即涅槃句。人不忍闻。如游行经。天人等皆叹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回遑。莫知所凑。是时诸天。亦复皆于空中。徘徊骚扰。悲号躄踊。是也。然机薪既尽。孰能留应火之不亡耶。使汝早毕是愿者。亦纵辞也。大士之愿。何能蚤毕。甚言此法之妙。纵吾即入涅槃。纵使汝早毕是愿。吾亦不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矣。何也。有此称名之法。人人可不堕苦。并趣人天修行。终至成佛无疑。能体佛心而达佛意。善继志而述事者。莫过我地藏慈尊矣。故许令速说而赞慰之也。

△三大士正称佛名二初称名二结益初分二初别出十名自为十一无边身佛乃至第十大通山王佛今初为二初称名二显益下九例此。

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无边身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其人获福无量无边。

佛佛皆指过去者。自地藏发心已来所值之诸佛也。凡所举佛名。皆后远于前。显己发心。远且久也。有佛出世四字。庆幸之语。观经疏云。若佛出世。方能阐智慧日。识三宝之光明。开甘露门。知十号之妙味。因说生解。于宝适悦。故喻如优昙华。时一现耳。无边身者。三身皆有此意。唯识论云。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平等实性。即自性身。亦名法身。此法身之无边也。又云。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习无量福德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此报身之无边也。华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应。即应身。一切。即无边。此应身之无边也。故知三身即一。一即三身也。下显益。男子女人。标能闻机。初闻佛名。暂生恭敬者。暂谓历时不久。生谓当下发心。恭谓束身翘仰。敬谓心无异缘。即此一念微解。无非本性佛法。故于暂生恭敬心中。早已成名字佛。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复奚疑哉。然此闻名暂敬。但得理性初开。便能超极重罪。又何况塑画形像而严饰之。陈罗香华而供养之。梵呗功德而赞叹之。其人所获之福。自然量不可测。边莫能穷。唯佛与佛乃能知见耳。

△二宝性如来。

又于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发心归依。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恒河沙劫。较前更多矣。宝性者。莲华面经云。诸佛如来。是众生宝。宝有七种。而金宝居首。真谛释金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净我乐四德。乃性宝也。显益中。闻是佛名。一弹指等者。三乘之士。历僧祇劫而功行无成。念佛之门。于弹指顷而位阶不退。异哉奇功也。发心归依。希有经。广较三归功德。云教四天下。及六欲天。得四果。不如三归依功德多。故增一阿含。佛说偈云。诸有归依佛。不堕三恶趣。尽漏处人天。便当至涅槃。此凭自性佛宝。以归宝性。故于无上之道。永不退转。此唯约圆教。才闻佛名。以根利故。或超入十信。即净六根。或顿入初住。开佛知见。故位不退。从初信至七信。见思粗垢。任运先落。见圆真谛理。行不退。在八九十信。入假位中。起四门诸行。断内外尘沙。备俗谛理。念不退。在圆初住去。念念进趣果海。任运流入真源。故智论云。无生忍法。即是阿惟越致地。若约得意为言。名字即佛。横具三不退(云云)。问。才闻宝性佛名。弹指发心归依。何能于无上道。得永不退转耶。答。北齐悟中论。而顿入初住。南岳证法华。而位登十信。其例可识。奚复疑斯。准观经疏引涅槃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如贫女舍宝。众物具存。力士额珠。圆明顿在。但未遇智者点示其处。日受贫穷之厄。时怀失珠之忧。才闻指示。即知本有。贫女发藏。受用靡穷。力士见珠。欢喜无量。故知众生解后。与佛毫无差忒。永不退转。自应仰信也。

△三波头摩胜如来。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波头摩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历于耳根。是人当得千返生于六欲天中。何况志心称念。

波头摩。亦名钵特摩。此云红莲华。胜者。佛地论云。四莲。以红莲为胜。故央掘云。第一钵昙摩。清净柔软义。尘水所不污。是故稽首礼。显益中。千返生六欲天中者何。以莲华处泥不染。出水恒芬。表闻名者。虽生欲天。实不着粗弊五尘。以解离闻性本空。生天亦寂。以空处即假。权示天身。以度实生着欲之者。闻名尚尔。况志心称念者乎。他日必证波头摩胜矣。佛莲千瓣。表千法明门。故云千返。

△四师子吼佛。

又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师子吼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念归依。是人得遇无量诸佛摩顶授记。

长阿含十六。佛告迦叶婆罗门云。所谓师子者。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于大众中。广说法时。自在无畏。故号师子。汝谓如来师子吼时。不勇悍耶。勿造斯观。如来师子吼。勇悍无畏。故云。譬如师子吼。蠕动皆怖畏。如来震法音。降伏诸外道。则佛号师子吼。正取说法之相也。故今一念归依。便得遇无量诸佛。各与摩顶授记。将来必得种智。说法如师子吼。其有闻者。或喜或怖。穴处者隐缩。水居者深入。山藏者潜伏。厩象振锁。狂逸而去。鸟飞空中。高翔而远逝矣。

△五拘留孙佛。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拘留孙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志心瞻礼。或复赞叹。是人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得授上记。

拘留孙。梵名也。此云所应断(此约五住二死。断处立名)。又翻作用庄严(此约修因证果为名)。此非贤劫第九。减至六万岁时出世之佛。准万佛名经。有无量七佛之名。若谓下有贤劫之语。应是贤劫首佛。则于上过去之言既妨。复于下恒沙之劫有碍也。显益中。闻佛名属意。是显正因佛性。瞻礼属身。是显缘因佛性。赞叹属口。是显了因佛性。由此三因种缘。故于贤劫千佛会中。皆为大梵天王。修四等心。行业清净。普为三有。请转法轮。故于佛佛之下。亲受上妙之记。即以梵身。成大觉果。法苑曰。今据贤劫一代。分为坏空成住。就此今住劫。有千佛出现。三佛已往。今是第四。依立世阿毗昙论。十一劫是未来。八劫是过去。今释迦佛。当第九劫内成佛。问。此贤劫中。成坏空劫。佛不出世。唯取住劫。此住劫中。未来唯十一小劫。何得顿有九百九十六佛。一时出世耶。答。实如所难。会意稍难。今依二经。略知途路。药王药上经云。佛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欢喜。复教它人。令得闻持。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异口同音。一心敬礼。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其前千人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庄严劫得成为佛。过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贤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星宿劫中。当得成佛。若依佛名经。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毗婆尸如来。过去三十劫。有佛出世。名尸弃如来。即此劫中。复有佛出世。名毗舍浮如来。问。此九十一劫。为大。为小。答。是大劫也。何以得知。依旧婆沙论云。释迦菩萨因地。从毗婆尸佛以来。种相好业。至今第九住劫。以经九十一大劫。故旧俱舍论云。由礼底沙佛。精进力故。即得超九大劫。究竟成佛。故知九劫既大。余九十一劫。宁不是大耶。既是大劫。故千佛出世。无所疑也。又依立世阿毗昙。二十住劫中。过去八劫。已有三佛出世。释迦当现在第九劫出世。即以前九劫。已有四佛出世。未来犹有十一劫。焉知不有多佛出世。准此义意。纵是小劫。多佛出世。亦自无妨。良由众生根有强弱。故感见不同。恐后贤致疑。略示梗概耳。

△六毗婆尸佛。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毗婆尸。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永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

毗婆尸。亦名维卫。此云胜观。俱舍论云。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此由释迦于胜观佛。初种相好故。然若以此为过去庄严劫千佛中之后三佛。则拘留孙为贤劫中之首佛。更无疑矣。须知应依前论。不可近指。以毗婆尸佛甚多。安可专指释迦种相初逢之胜观也。显益中。闻是佛名。即不堕三恶道。此非易事。准论。释迦世尊。初阿僧祇。从此常离女身.及四恶趣。准妙玄释签。第三僧祇。始离五障。方乃不堕。常生人天者。如戒疏。初僧祇。得五种功德。一生人天。二生贵家。三男身。四根具。五知宿命。文句云。不生三恶。位不退。不生边地。诸根完具。不受女身。即行不退。常识宿命。即念不退(文)。故知不堕恶道。常生人天。诚非易易者。今圆根最利。故才闻佛名。即解自性。故能顿得。人天胜妙乐者。详长阿含世记经。虽生人天。唯以法喜禅悦为乐。如大庄严论。佛说偈云。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此乃受即不受。无受即受也。

△七宝胜如来。

又于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

梵名啰怛曩毗婆。啰怛曩。翻宝。毗婆。翻胜。宝之胜者。必是何物。华严云。如海中有四珠。一切众宝。皆从之生。若无此四珠。一切宝物。渐就灭尽。诸小龙神。不能得见。唯娑竭罗龙王。密置深宝藏中。此深宝藏。有四种名。一名众宝积聚。二名无尽宝藏。三名远炽然。四名一切庄严聚。此虽宝中之胜。然是世宝。次第以对常乐我净出世之宝。此之四德。唯佛与佛。乃能证得。如娑竭罗龙王。密置宝藏是也。余人未证。如小龙神。不能得见是也。此四德出生不赀。如一切众宝。皆从之生是也。故光明玄云。如世珍宝。凡情所贵。乃则如理究竟可贵之宝。名于凡情可重之宝。故佛号宝胜也。显益。大意如前。光明流水品。十千鱼得闻宝胜之名。尚尽生忉利。况男女闻名。宁有不得胜妙乐者。

△八宝相佛。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宝相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

佛名宝相者。亦约相宝。以譬性宝。华严云。又大海中。有四炽然光明大宝。一名日藏。二名离润。三名火珠。四名究竟无余。若大海无此四宝。四天下金刚围山。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漂没(即大论所谓消水珠是也)。日藏。表大圆镜智。离润。表妙观察智。火珠。表平等性智。究竟。表成所作智。若如来法海。无此四智饶益众生。三界六道。悉皆漂没。故大师云。无去无来。法性实相。实相尊贵。故名宝相是也。显益中。闻佛名已。生恭敬心。则身不瞻礼。口不赞叹。审矣。而男女辈。不久之间。得阿罗汉果。功德深矣。若约三藏论。如经。日藏光明。能变海水为酪。今谓世第一。十五心见道。十六心入须陀洹果。转贤为圣。正如变水为酪。离润光明。能变海酪为酥。今言见道后。起于修道。断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尽。入斯陀含。正如变酪为酥。火珠光明。能然海酥。以三果断欲界后三品思尽。永不来欲界受生。正如烧然海酥。究竟无余光明。能然海酥永尽无余。以四果断上下五分俱尽。无复余思。永不受后世之生。正如然海酥永尽无余矣。今约藏教以对圆位。则初信至七信。三界见思任运断尽。与藏教第四果阿罗汉齐。故妙玄云。同住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正斯之谓。今本约圆为正。所以先约三藏小果者。欲开藏教之阿罗汉。成圆佛之阿罗汉果也。

△九袈裟幢佛。

又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袈裟幢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此约庄严标相。以彰佛德洪名。心地观云。袈裟。即是如来宝幢之相。着袈裟时。生宝幢想。能灭众罪。生诸福德。犹如良田。能善增长菩萨道故。犹如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故。以如来因修万行。致此果德庄严。故男女闻名。顿超百劫生死之罪。

△十大通山王佛。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大通山王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间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

山王。即须弥山。七金环拱。峙立海中。故特称王。大者。高八万四千由旬。通者。光明四面照映。此喻报身佛也。小般若云。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大师云。此即非果而果。因大故果大。得法五阴。成就法身。故言大如须弥。以譬性色。色大故。般若大。如山大。神亦大。习果既圆。报果亦满。故言大身。则大通是般若因。山王是报身果。四智究竟庄严也。显益中。凡有闻此佛名者。得遇恒河沙佛为说法者。因闻大通之般若。故感诸佛为说般若。令全性以起修。既闻山王之果体。故感诸佛授记。令从因而至果。闻一佛名。而得修性一如。因果成就。佛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矣。

△三总指诸佛。

又于过去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

净月者。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月喻佛身。法身如空。心光皎洁。从真垂应。影现水中。此明三身一体也。

○山王。梵名势礼捺啰惹。此云山王。大方等陀罗尼经。华聚菩萨赞佛云。世尊金色如金山。犹如日光照世间。能拔一切诸苦恼。我今稽首大法王。同。

○智胜。即一切种智。大品云。萨婆若(秦言一切智相)是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以一切种类相貌皆知。故于诸智称胜。

○净名王。五住二死净尽净。自在故。立此胜称(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东方去此三十二刹。国名普无垢。佛号净名王。释迦于久远阿僧祇劫。为最胜仙。从闻集一切福德三昧。后生彼国。今得成佛)。

○智成就。以权实二智悉成就故。

○无上者。尊极之号也。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既无所断。名无上矣。如佛说无上处经云。若众生于佛无上处。起信向心者。于天人中得无上果。

○妙声。正法念云。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故曰妙声。

○满月。月面二佛。大意相同。如经云。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佛面清净圆满。亦如月耳。有如是等不可说佛者。不复具出劫数。及闻名利益。故总结之。则知地藏自发心来。迄至今日。其所值如释迦者。各各付嘱度脱。亦如今日天宫。不可得而思议矣。称名竟。

△二结益二初生时称名益又二初约一多况益。

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

夫道与俗反。名与实乖。得其趣者。玄会幽理。何以然耶。如俗中祖考。不许述其名字。而法门佛名。称扬获福无量。良以诸佛如来。大慈愍物。降灵在俗。济度为先。有心希仰。无不蒙益。或以口称。或以心念。或以身礼。三业加敬。三毒清凉。渐拔有根。出于界系。有斯大德。称者得福。彼流俗者。与上相违。十轮云。若念一佛。则见一佛。若念多佛。则见多佛。若念小身佛。则见小身佛。若念大身佛。则见大身佛。若念无量身佛。则见无量身佛等。故以一佛。况多名也。

△二约生死得利。

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

圆澄法师云。六道凡夫。三乘贤圣。性觉宝光。各各圆满。本不名诸佛。亦不名众生。但此心不守自性。随迷悟之缘。作业受苦。名曰众生。修道证真。遂名诸佛。佛愍众生妄想执着。而不证得。犹是称法界性。说念佛门。傥得其门。则等诸佛于一朝。不得其门。则徒修因于旷劫。故凡众生于生死时。果能念佛。或一佛。或多佛。各自得诸大利。终不堕于恶道。但此是大士所值之佛。亲承供养。得诸利益者。然诸经论。唯赞西方阿弥陀佛。接引娑婆。愿力偏重。是以普贤行愿。独指弥陀为至。若人于生死时。果能真诚称念。感应尤多。所谓不动步而归净土。安俟阶梯。非思量而证弥陀。岂存言念。悟迷只在自心。超沉岂由他法。谛信力行。自见功程耳。

△二临终称名益三初示称名灭罪。

若有临命终时。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销灭。

乃至一人念一佛名者。此从多人多佛。略至极少也。大悲经云。一称南无佛名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尽也。更何疑五无间罪之不销耶。极重逆罪既销。余之中下业报。岂不悉灭哉(除者。去之也。非听除而不销也)。昔大智律师。发愿常生娑婆。作大导师。复见慧布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由是于净土门。略无归向。见修净业。复生轻谤。后遭重病。神识迷茫。顿觉前非。深自克责。仍览天台十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又智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傅枝。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十余年来。未尝暂舍。又唐法照大师。往五台竹林寺。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为众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智识浅劣。佛性心地。无由显现。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又问。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愿力难思。汝当系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说已。为照摩顶而退。慧日法师求黑观音。感现光相。所说略同。故念佛一门。断断不可不信也。

△二释灭无间疑。

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销灭。

疑云。无间业重。何得一人称一佛名。即得销灭耶。如增一经云。众生三业造恶。临终忆念如来功德者。必离恶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极恶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故知无间罪业虽重。经劫难出。承临终念佛之力。则倒惑不起。法性现前。故能灭也。故华严经云。设闻如来名。及与所说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种。况今眷属。信心为称佛名。岂有不灭者乎。譬如师子筋为琴弦。一奏。一切余弦悉断。亦如牛羊驴马诸乳。同置一器。若以一滴师子乳投之。悉化为水。今既行菩提心。为其念佛。销灭重罪。何俟致疑。

△三况自称福罪。

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此况结者。正劝人自念为胜。以它人代念。灭罪尚尔。何况自念者哉。故大论二十四问。临终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是心虽少。而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大心。以舍身及诸根事急。故念佛时。罪皆成福。如耆婆揽草。无非药者。普能愈病。释摩男所执一切砂砾。皆变为宝。全心满日。无非佛境。所观罪福。即是实相。既纯实相。觅罪福了不可得。复何论有量无量耶。今且顺俗。故言自称自念。获福灭罪。尤胜于前倍倍矣。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科注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