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盐匡庵青莲苾刍灵乘父辑

委释经题已如上说。

△次译师。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唐。代名。李氏。有天下之号。以其奋迹晋阳。为陶唐氏故都。故国号唐焉(李渊之祖虎。佐西魏周闵帝。受西魏禅。追封唐国公。虎生昞。昞生渊。皆袭封唐公。遂以立国)。于阗。正云瞿萨怛那。唐言地乳。以王未有嗣。祷毗沙门像。额上剖出婴儿。不饮人乳。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徂兖切前上声)。遂至成立。故以名国。又云涣那.于遁.豁且(子余切音疽).屈丹。皆此国之异名也。大集月藏经。世尊付嘱难胜天子千眷属。及散脂大夜叉等毗沙门王。共护于阗国土。故多圣贤继迹。乃译师本生处也。三藏。梵名俱舍。此云藏。如世库藏以积钱财。法之三藏以蕴文义。三名各含一切文理。故名为藏。阿含即定藏。毗尼即戒藏。阿毗昙即慧藏也。沙门正言室摩那拏。此言功劳。谓修道有功而多劳。又言息心。瑞应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是也。然诸经译人。皆云法师。今称沙门者。译主之谦德也。实叉难陀。唐翻学喜。时因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迎请实叉。与经同来赴洛。重译。

△三随文演义为三序正流通初品序分分身集会讫较量布施九品正说分地神护法品讫经三品流通分问含笑放光可名发起问答因地长者发心圣女救母理合入正又地神护法见闻利益应属正文唯嘱累一品可曰流通今皆不然其义何居答吾祖智者云分文本是人情人情咸谓序未辩道流通歇末不得论于因果夫三段者不可杜断隔绝序本序于正通正本正于序通通本通于正序各有三义初中后善若其杜绝岂得名善何容序无滋味流通歇末耶今文殊因众集既多故问昔行愿世尊答出畴事正分身集会之弄引那言非序其地神护法见闻利益正流通要事何言犹属正宗盍观大师之言乎众生得道根性不定序中说正亦应无妨流通有正弥是督厉宣行不乖经意今准祖诰岂顺人情释序二初品题。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释品如纶贯后仿此。

△次序分分二初通序诸经皆有故亦名证信序有此五事人方信故亦名经前序诸经初标故又名经后序集家安立故二尔时十方下别序别在此经故亦名发起序发起正说故证信又二初举五事证信二点三月所为初中四初所闻法体。

如是。

大师深悟法华。阐明妙旨。以五重而解首题。以四释而消文句。今经既同醍醐。释文那容薄味。况诸经之首唱。乃法华之极谈。南岳三转读文。天台一念观具。理既一体。文合四番。第后代人情效简。而末世根钝惮烦。今故处中。或三二一。贵在得意。无烦笔墨。如是者。信成就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心有净信。能入法海。故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信者。言是事如是。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故首标之。又如名不异。是曰无非。阿难传佛所说圆经。譬之泻水分瓶无异。文下之理。允当无非。则文如而理是。故言如是。只此如是。莫不皆同。以不思议性识即诸法实相。体离四句。相绝百非。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抑岂我佛迹中经初为然。即本经初。亦复如是。大论云。过去法如。即是未来.现在法如。现在法如。即是过去.未来法如。未来法如。即是过去.现在法如。所以者何。一如无异故。是则地藏菩萨元初发心以来。迨今天宫受嘱。皆以圆如是而自修。亦以圆如是而利它。种熟脱三。时时不废。与我佛本迹之事。莫不皆如.皆是。方名今经开显之如是也。行人能以此圆常正谛。观一念具心。即此具心所起修恶。即是性恶。名恶法界。无法不收。体是三德。复名三谛。称谛而观。照境不异。名如。境观双亡。永绝过非。曰是。如是信之。信成就矣。

△二能闻之人。

我闻。

我闻者。闻成就也。此海阿难自表。亲承有在。永异外道。我以主宰为义。十六见之首。五利使之元。故凡夫.小乘于人法中着我。而阿难为传法菩萨。于法华预授记之俦。传此圆经。合顺二空。何亦言我。须知凡夫人具足见.慢.名字三我。阿难已无见慢随俗名字。以无我无闻。化道则绝。故虽知无我。为传化道。随世假说。如以金钱易铜。买卖之法。人无笑者。闻者。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心谛听。因缘和合。故能闻。应言耳闻。以我是闻主。闻是我用。主是假人。用是实法。若解主义。闻义自显。但主是总论缘起。闻乃别从说听。不无少异。此是阿难直提法性。真我心闻。令人直下悟入耳。然真我无我无不我。心闻无闻无不闻。为传化不绝。故云我闻。闻则成就已。

△三闻持之时。

一时。

此应纪岁月。今云一时者。盖两土正朔不同。说经前后有异。故以一时总摄耳。然一者。乃道之统。体天德之纯。形气之元。数之始。易之奇。生天生地。万物以兹。未有不始于一。故伏羲卦爻。仓颉文字。咸起于一。一为字之大母。在上若天盖形。在下若地载形。在中若人负荷形。旹者。变易也。造化密移。人畴觉之。其可见者莫如日。故取日之所之。乃是会意。以天体至大。运用之妙。存乎日也。佛世论时有二。一.迦罗。名短时.实时。示内弟子依时而食。护明相等。二.三摩耶。名长时.假时。外道执时为实。故显时是假。辅行云。诸经既多。乃通言一时。则该乎长短。摄彼精粗。是已。今言觉皇法运将竟。天宫嘉会之时。听者感佛为说。说者应机而谈。说听事讫。总名一时。大要令根熟。六道归一心之时。大师云。若前思后觉。斯二非一。思觉妄断。豁悟之时。今亦然耳。

△四佛及住处。

佛在忉利天。

天台明六即佛。今约究竟即佛。有三。依一切智。有丈六佛。依道种智。有丈六尊特佛。依一切种智。有法身佛。三佛不得一异。非一异而一异。今既开显总秘密藏。同一圆佛。一异俱忘。暂时曰在。久停名住。一往语耳。今准大论。以住释在。住者。四仪之一。佛为能住。忉利天为所住。以住处有二。一境界处。游历之境。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为统出家之众。今指境界处也。然能住有四。谓天.梵.圣.佛。天住谓六欲。因即施戒善心。梵住从初禅至非想。因即四无量心。圣住三乘人。因即三三昧。佛住首楞严百八三昧等。然必依谛而住。故丈六佛住真谛。合身佛住真中。法身佛住中道。是则吾人于一心中圆修三观。念念不休。时时住于三谛。即观行住。故知能了神解心性。念念菩提果圆。介尔起意。大用现前。无得无依。非取非舍。从真起行。体用相收。以行契真。卷舒一际。自然心心合道。念念冥真矣。忉利天见品题。

△二点三月所为何故立此科以为母说法句文属证信意含发起通不能收别不可摄故别立之然此句乃如来上升忉利三月安居之宗源正为地藏为母发愿之张本一以遮外道六师之疑谤次以起后世四众之孝思语虽略点意实包罗尔。

为母说法。

观佛三昧海经。是父王白佛。当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佛言。当如轮王行法问讯檀越。按增一阿含经。乃帝释所请。谓诸佛皆上升忉利为母说法。如来亦应为圣母说法。于是如来与千比丘。于安达罗国曲女城边。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以报生身之恩。梵语摩诃摩耶。唐言大术。或云大幻。长阿含名大化。妙玄云。摩耶是千佛之母。是大权法身上地。岂有凡夫能怀那罗延菩萨耶。故晋译华严。摩耶夫人答善财云。我已成就大愿智幻法门。得此法门。故为卢舍那如来母。于阎浮提迦毗罗城净梵王宫。从右胁生悉达太子。显现不可思议自在神力。此约小乘明父母等。若约圆宗。都如幻现。如佛告月氏天子言。其菩萨者。不念于生。亦无所起。用本愿故。现有所生。天问。菩萨不念所生。亦不往生。云何如来垂念所生之亲。上忉利天。一时三月。如来不为从王后摩耶而由生乎。佛告天子。菩萨不从王后摩耶所生。从智慧度无极生。所以者何。其三十二大人相.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乃至虚空佛眼。神足善权。斯诸功德。悉为不从王后摩耶而生。则从智慧度无极生。此即佛升忉利为圣后所说之法。经有三卷。皆称本之谈。

△二别序发起当文不关余经故云别文分三段初果因集赞序二是时如来下现相集众序三尔时释迦下问答释疑序若约相生次第由果因集赞故世尊放光而天龙等集由集众之多故佛以众数问文殊文殊怀疑发问如来答出昔事是则问答释疑由现相集众现相集众由果因集赞逆顺生起钩锁相连若秪如此翻覆缘起正同光宅因缘一释未周而约教本迹观心了无趣向矣须知三序序正中四一果因集赞及所集众叙人一现瑞叙理一果因交赞文殊疑念叙行一问答叙教一此因缘释也若约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通别乃是序于圆正耳若约本迹自地藏元初不可说劫前迨至今日天宫受嘱任运各作四一观心可知不复记问法华经王得作四一今经何可拟同答如来金口亲赞地藏智慧神通等皆不可思议大师云妙名不可思议那不许作四一序耶若准妙玄本迹各论十妙正应约本迹各明十不思议但末代乐简故存而不论须知圆经勿作余释今初分二初同来集会。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

尔时者。正如来为圣母说法时也。诸佛既多。难别刹土。故统云十方无量世界。无量者。量不可得。有何等算。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西南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有二种。一.众生世界。是正报。二.器世界。是依报。孔矣依正数伙不可说也。此是华严阿僧祇品百二十五数中之一。普及名一。尽际名切。不一名诸。尊极名佛。各将一大菩萨为侍。故云及。菩名道。萨名心。自行此道。复能化人。依胜位立胜行。乃圆教大人。故言大菩萨摩诃萨。主与伴俱。因随果集。主不异伴。伴不异主。即主即伴。非异非同。来则俱来。集则共集。故云皆来集会。斯时如帝网珠光。重重无尽。行人一念。冥契其中。则始觉智与本觉智融通一际。无明心与菩提心交互双流。则无边刹海。不隔毫端。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心为总持之主。圆观不可暂离。请各思之。

△二共申赞叹二初同叹释迦难事。

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

释迦。姓也。本起经翻能仁。准长阿含。昔甘蔗(姓也)王听次妃赞。摈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归人。不数年间。郁为强国。父王遣使往召。四子辞过不还。父王三叹。我子释迦。因此命氏。牟尼。字也。本行经翻寂默。以诸释种憍慢多言。及见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字牟尼。姓从慈悲利物。故不住涅槃。字取智慧冥理。故不住生死。首叹能字。即此意也。五浊恶世。譬如清水。投之尘土。容貌泪然。名之为浊。浊相有五。所谓劫浊(劫浊无别体。约四浊立名).见浊(五利使为体)烦恼浊(五钝使为体).众生浊。(揽见慢果报立名).命浊(连持色心为体)。而此五浊。烦恼.见为根本。从此二浊。成于众生。从众生有连持命。此四经时。谓为劫浊。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名恶世。悲华经寂意菩萨问。今我世尊。何因何缘。处斯不净五浊恶世之中。成阿耨菩提。说三乘法。何缘不取清净世界。远离五浊恶世。佛告寂意菩萨。以本愿故。取净妙国。亦本愿故。取不净土。菩萨成就大悲。取斯弊恶不净土耳。是故我以本愿。处此不净秽恶世界。成阿耨菩提(云云)。大论云。诸佛大悲。彻于骨髓。不以世界好丑。随应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爱子。子虽没在厕溷。勤求拯拔。不以为恶。故诸佛菩萨赞叹能于五浊恶世。调伏刚强众生。现者。约化仪。本是璎珞长者。现为弊垢之身。乃寝大而施小也。约佛意。本是圆佛。垂为三藏初成之相。乃隐实而施权也。大智慧神通。准大论。谓能降伏外道大论议师及释梵天王。故名大智慧。准贤愚经。降六师已。洴沙王白佛。六师群迷。不自度量。求于世尊。捔试神力。佛现神变。妙难思议。六师穷缩。乃无一术。投水而死。徒类散解。故名大神通力者。佛身功德力。胜于十万白香象宝。是为父母遗体力。若神通功德力。无量无限。如此大慧通力。三乘罔知。人天莫测。名不可思议。以此慧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维摩居士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乃至是愚痴。是愚痴报等。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又如象马。𢤱悷(上音龙。下音例。𢤱悷。多恶也)。不调。如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故我佛称调御天人师。苦乐即三藏生灭四谛。以迷真重故。从事受称。然苦.集是一法。分因果成两。道.灭亦然。以二是世间苦因果。二是出世乐因果。故但云苦乐法者。轨持为义。以四谛法非佛.天人.沙门.婆罗门所作。唯是过去无明颠倒心中造作诸行法尔。能出今世六道苦果。天然好恶不同。知者。即鹿苑三转法轮时。示其相云。此是苦。汝应知等。此是小始初成。先施方便。以调伏三乘根性。以四谛调伏声闻。以因缘调伏缘觉。以六度调伏菩萨。谛缘弘誓。皆依四谛。故通言知苦乐法。此是释迦能事。故果因交赞而共叹也。

△二各遣侍者问讯。

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侍者。亲近从命承事之人。长阿含称执事。即法华及诸僮仆也。疏云。僮仆者。给侍使人。譬方便知见。皆已具足。和光六道。曲顺万机。即实智之僮仆。以实智主内。故为能遣。权智任外。故为所遣。问讯者问起居。讯所事也。如分身诸佛。各遣侍者问讯曰。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不同。由应五浊恶世故。以病恼气力为问。以佛示同人法也。

△二现相集众二初现瑞瑞秪是相密报为瑞奇异为相相何所表妙理之赜说之至难人情悠悠不能尊重应须神通发动现于瑞相密表乎理世人以蜘蛛挂则喜事来干鹊噪则行人至小尚有徴大焉无瑞以近表远亦应如是现瑞分二初放光明云二出微妙音表我佛现身说法为地藏形声张本先以神通骇动后以智辩宣扬初又二初总示。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

是时者。感应道交。发迹显本。如来得付嘱之机。大士承拔济之命。今正是时。者优昙华。是时乃现。今既得时。故含笑放光。含。合也。合口停之也。准大论。笑从口出。一切毛孔皆开。故名笑。由口笑。欢喜故。一切毛孔皆开。然佛佛皆有常光.放光之别。常光。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生便有此三十二相之一。名丈光相。余界常光无量。释迦佛因众生薄福。不堪其明。故受一丈。今是放光。即表应机设教。破惑除疑。从体起用也。然诸经放已必收。今不见收光之文者。以放光照现在事。收光明将来事。今明地藏现事。故略收光之文。光明玄云。婆颇婆。翻光。郁多摩。翻明。云者。山川之气。天之章也。阴阳聚而为云。逶迤上布。自然成文。内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故从雨云。象回转变态之形。表如来现身如云。说法如雨。以云出岫无心。散空绝迹。叆叇弥布。甘雨霶𩃱。正显如来无分别智。缘感则现身。机叩则说法。令众生自然菩提芽生。百千万亿。言光云数多。大论云。身光是诸光之本。从本枝流。无量无数。譬如迦罗求罗虫。其身微细。得风转大。光明亦如是。得可度众生。转增无限。故有百千万亿。须知如来之光。本从智心流出。则吾人一念。本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如是互具百千万亿之心光。与如来智光。无二无别。故得三乘咸会。六道齐开。同此一光。不可思议矣。

△二别明。

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皈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所谓者。有指之辞。就文指十种光云。约意指众生性德。欲令睹形知意。目击道存。全性起修。即因成果。方见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约今家十乘观法。对释十种光云。令修之得门。见不唐捐也。故四明云。此之十法。虽是智者像代宣扬。若离此十。更无修法。今准其意。以释此文。庶令十法成乘。运归宝所。大圆满光明云为十光之首。流出九光。正对不思议境。居十乘之初。为九乘本。大圆满即如来果德三身与众生一念三千。具足无减。即此之境。无法不备。故曰圆满。法华大车。其在是欤。故以对之。

○大慈悲光明云。对第二真正发菩提心者。既观妙境。何用发心。盖此十法。虽俱圆常。圆人复有三根不等。上根唯一法。中根二或七。下根方具十。今中下之根。观境不悟。须加发心。故依妙境发无作四弘誓愿。悯己伤他。上求下化。则如来慈悲。拔苦与乐。即吾人所发菩提之心。不合法华经文。恐太烦故。下并略之。

○大智慧光明云。对第三善巧安心止观者。因名止观。果名定慧。即定之慧。名大智慧。大论云。智慧普知。无法不尽。智大则光大。如函大盖亦大。则知果上佛智无量。由因心巧安止观。果因互显。修证相成。故以对之。

○大般若光明云。对第四破法遍者。谓三观一心。无惑不破。此正修之以般若。盖众教诸门。并以无生为首。遍破诸惑。复以无生度入诸门。纵横俱破。令识体遍。识体遍是实相般若。入诸门是观照般若。纵横破是文字般若。故以对之。

○大三昧光明云。对第五识通塞者。此正以王三昧。照其四谛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之塞。莫不皆成道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之通。通者护之。塞者破之。无塞不通。名大三昧。三昧与慧冥契。何塞而不通。故以对之。

○大吉祥光明云。对第六道品调适者。大师云。吉祥者。义利之词。现益名义。当益名利。大悲空智经云。吉祥者。谓不二智故。今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此以无漏般若。导谛缘度。一切万行到萨婆若。般若导行。是不二智到萨婆若。得义利也。故以对之。

○大福德光明云。对第七对治助开者。福德即布施等是助道。无漏般若是正道。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福助开。涅槃云。众生烦恼非一种。佛说无量对治门。夫不信有对治之人。当知此人未晓正行。故以对之。

○大功德光明云。对第八知位次者。谓修行之人免增上慢。盖此光云。睹者皆有灭恶之功。生善之德。不无观智浅深明昧之异。而上慢者。谓己均佛。实未证得。自谓证得。非唯失位。却堕泥犁。若知生佛体同而真。似因果前后不滥。则内勤三观。外加五悔。免增上慢。成大功德。故以对之。

○大归依光明云。对第九能安忍者。谓于逆顺。安然不动。䇿进五品。而入六根。以圆观行人。初入外凡。外招名利。内动宿鄣。因兹破败。岂能进道。今见光云示归依之像。即返还自性。依凭三宝。一体光严。安住无生。任运而进。故以对之。

○大赞叹光明云。对第十离顺道法爱者。谓莫着十信相似之道。须入初住真实之理。以既修离爱。进入铜轮(十住)。百界分身。一多相即。自然任运流入萨婆若海。则三世如来。莫不赞叹安慰。故以对之。问。十种光云。果觉神通之用。十乘观法。圆初修进之门。以果对因。修证乖矣。答。夫论观法。若其不用果觉为体。则非圆行。若其不以即觉之性为所照境。则非妙境。非极理也。今不许初心与果觉同体。则如来光云与众生何涉。而天龙鬼神乘光普集耶。若知初后不二。方显因果同涂。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那言果佛光云。非圆初心之妙用耶。

△二出微妙音二初结前起后。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

放等结前。又等起后。婆阇尼娑婆林。此云声音。准魔娆乱经。梵名毗楼。翻声音。后译翻洪音(拘楼秦佛弟子之名)。白虎通曰。声者。鸣也。音者。饮也。刚柔清浊和而相饮。精蕰云。音者。声成文也。散而布者。声也。不如是则不能震动。函畜有余而不尽露者。音也。不如是则不能浑成。呼二字而开发收闭备矣。今言诠理之声谓之音。佛所出声。言辞清雅。闻者无厌。听之无足。能为一切作与乐拔苦因缘。莫若闻声之益。即是以慈修口。故有八音。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讹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种种微妙者。佛先世种善音声因缘故。咽喉中得微妙四大。能出种种妙好远近音声。遍满十方恒沙世界。今光云出音。法尔宣流。绝缘虑心之情见。显无分别之慧通。互相合响曰微。彼此不杂曰妙。此表地藏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境既不一。音亦众多。华严云。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国。演说佛子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正斯之谓也。

△二正明众音。

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宣说六度等有二意。一.表佛菩萨身。即是法身。从诸法门功德生。二.表佛菩萨说法。不出六度等法门。以大智慧作师子吼。与云震雷润物肃众也。梵语檀那。秦言布施。檀为宝藏。富贵安隐之福田。檀能破苦。得道涅槃之筏喻。利益殊多。故光云首赞。

○尸罗翻性善。又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譬如大地。一切万物之所依住。戒为一切善法住处。故光云宣流。

○羼提云忍辱。有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具足。事事得如所愿。以故光音宣流忍度。

○毗梨耶云精进。身精进。勤修善法。心精进。勤行善道。盖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即施戒忍。二者智慧。即实相般若。入福德门。除一切罪。所愿皆得。入智慧门。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欲入般若。要因禅定。欲修禅定。必须精进。是故光云弘宣。起人精进度门。

○禅那。云思惟修。菩萨行禅时。五波罗蜜和合助成。一一禅中。行大慈悲。拔无量劫中罪。得诸法实相智。故为十方诸佛.大菩萨所念。以故光音宣演。起人禅定之门。

○般若翻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当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以光音宣此。起众生智慧之根。六度虽通四教。今是开前事理。总成纯圆。理六度也。

○慈悲音.喜舍音。此宣四无量心。四教菩萨俱修。能与它乐。名慈心。能拔他苦。名悲心。庆他得乐。名喜心。无憎无爱。名舍心。慈有三种。一.缘众生。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亲想。二.缘法。见一切法皆从缘生。三者.无缘。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悲亦有三。名同于慈。今是如来四无量心故。一一名大。实能与前人与乐拔苦。非假想也。今列二音者。慈悲是佛道根本。喜舍从慈悲上生。故分列之。以见慈悲为要耳。今光音宣说。正开前权小四心。皆成如来无缘实大四无量心。

○解脱音。梵名目帝罗。此云解脱。净名疏云。一.真性。二.实慧。三.方便。经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思议。若菩萨住此解脱者。能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等。即是三种解脱不思议义。何者。菩萨解脱即是真性。菩萨住此。即是实慧。须弥内芥。即是方便。今光流妙音。正表地藏不思议方便神通妙用。

○无漏音。此中应说因缘四谛及三十七道品。今以无漏该之。梵语乌波或萨遮。此翻有。有是何义。谓一切有漏法是。此不约小乘生灭四谛。以苦集为漏因果。道灭为无漏因果。今是圆无漏。则七方便。皆名有漏。以六凡。漏落有边。两教二乘。漏落空边。三教菩萨。漏落二边。今光云宣流真无漏音。会七方便。俱住中道。永不漏落二边也。

○智慧音.大智慧音。智以穷微彰号。慧以决择立名。列二音者。智慧音通七方便。如妙玄智妙中。所列二十种智是也。大智慧音是如来权实二智。即法华诸佛智慧甚深无量等。是也。问。上云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今复列者。岂不重耶。答。大品既云。欲得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波罗蜜。则般若能生智慧。故以此翻之。如母能生子。即以子名母之意。辅行云。种智般若。自具诸法。能具诸相。则般若。自具实相等三名。而智慧不无因时.权实等二义。故不为重。今光音宣此。正开权小偏智。无非中道如实妙智。大论云。三世十方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破诸黑暗。心出智慧光明。破众生无明闇冥。正是此意。

○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梵语僧伽。翻小师子。梵名僧伽彼。翻师子。是大师子。大论云。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云云)。吼者。颦申也。以口扣地。现大威势。表师子王力。今谓师子音。为三乘说权小法。大师子吼。为别圆说大乘法。总表无畏。新华严云。譬如大师子吼。小师子闻。悉皆勇健。一切禽兽。远避窜伏。佛师子吼。诸菩萨等若闻。赞叹菩提心声。长养法身。妄见众生。惭伏退散。大论云。譬如师子。能令群兽慑伏。是也。今光流衍者。谓欲宣六度等法。必具大智慧。智慧既足。作师子吼。众生蒙润。故以云雷而终之。

○云雷音.大云雷音。法华云。譬如大云。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其雨普等。率土充洽。云譬应身说十二部。故言慧云。身放大光。口震四辩。如电曜雷声。宣注法雨。皆蒙利润。受益差别。故云雷不同。然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差别即无差别。现相竟。

△二集众二初结前起后。

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

西域记云。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所化摄也。旧曰娑婆。悲华云。何名娑婆。是中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又劫初。梵王名忍。依王之名而名其土。故楞伽翻能忍。国土。梵名刹摩。正音掣多罗。此云土田。万境不同。亦名为刹。取庄严差别为名。国。域也。小曰邦。大曰国。古之王者。建国居民。度天地之所合。定阴阳之所和。故言国土。然法身无像。岂假地以居。应物有形。故随国而化。大论明四种天。一.名天(今国王名天子。周称天王)。二.生天(即二十八天是)。三.净天(人中圣人)。四.净生天(欲天诸圣人须陀洹。家家斯陀含。色界中五种阿那含。无色一种阿那含是)。梵名那伽。此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龙。天类也。故经论中天.龙并举。五分律畜生除龙。能保绥国人。拥护正法故也。鬼神。郑玄云。圣人之精气为神。贤人之精气曰鬼。此亦一往。故尸子云。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者。归也。古以死为归。又畏也.威也。自则虚怯多畏。能令他畏其威。神者。能也。力大者能移山填海。力小者能隐显变化。皆鬼道摄。然他方国土。非我佛化境。何故天龙鬼神亦集。此有二意。一.由地藏分身化人。时时不废此辈。宿世根熟。法尔天性相关。故睹光闻音。同时来集。二.此辈得预法会。应准乘戒四句。天神同来。乘戒俱急之流。龙鬼亦集。乘急戒缓之类。并是轻报泥犁。焉得不求度脱。其数莫穷。故云有无量亿。

△二正集大众三初天龙等众二一切神众三大鬼王众初分二初别列三界天众二总指八部等众妙玄云天乘位者修十善道任运淳熟通是天因加修禅定进升上界三界天果高下不同修因必深浅异也初中分三初六欲天楞严云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故俱舍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辅行释曰地居形交忉利以风为事夜摩抱持兜率执手化乐视笑他化但视)然虽取境不同均之未离情欲故通名六欲天也。

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𦦨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四天王天。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须弥山腹。邻于日月。帝释外臣。即四镇王也。释名如后。长阿含云。四天皆有婚嫁。行欲同人(根相到故)。化生小儿在膝上。如五岁小儿(忉利六岁。乃至他化如十岁)。未久。自然宝器感百味。食天甘露浆。食讫。便与诸天等量。其六天身寿之量。应准俱舍颂。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四分之一即半里。初天长半里上五并半里论增)。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承斯寿五百。上五倍倍增(四天王寿五百。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日。乃至它化十六千岁。以人间千六百年为一日。彼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若布施.持不杀戒.清净小胜.厌患家业.好乐听法.供养善人。生四天王天。

○忉利如前。大论云。释迦提婆因提。秦言能天主。人中布施.加持.不盗戒.供养父母。及其所尊。心欲求胜。生三十三天。居须弥山顶。山顶四角有三十二天。已上二天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

○须𦦨摩天。大论云。夜摩天王名。秦言妙善。以时时唱快乐。受五欲境。知时分故。此由布施。加持。不淫戒。心意柔和。生夜摩天。复由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后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此空居之首天也。

○兜率陀天。新云睹史多。大论云。删兜率陀。天王名。秦言妙足。于五欲知止足故。由昔布施.加持.不四口过。好乐多闻。分别好丑。爱乐涅槃。心着功德。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此天是补处菩萨所居。故佛地论名喜足。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则三灾不及。约内院说。凡天外院。还受三灾也。

○化乐天。大论云。须涅蜜陀。秦言化乐。自化五尘娱乐故。此由布施.深心持戒.多闻.自力生活。生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梵名婆舍䟦提。以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由昔布施时。清净持戒转深。好乐多闻。自贵情多。不能自苦。从他求乐。它所思惟。勤心方便。化作五欲。夺而自在。故别行疏云。是欲界顶天。假它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而垂裕记又云。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他化天摄。经论所出不同。已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中。感通传云。帝释为地居天主。魔王为六欲天主。帝释四王欲行佛法。魔不得制。问。地居二天主住山顶。臣居山腹。空居四天。云何安立。答。准大论。夜摩等诸天七宝地。在虚空中。有风持之令住。乃至净居亦复如是。又业疏曰。第四禅上。云居轻薄。如星散住。不同下天。如云密合。则知下虽空居。必依云假风。而得住持。福业所致耳。

△二色界天共有十八分为四禅初二三禅各三天四禅有九天离欲粗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坐得禅定故得禅名正报之身是清净色非如欲界垢染色也。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

大论云。欲界心散乱。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当依色界.无色界诸禅定。于四无量心.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试心。知得柔软。自在如意不。譬如御者试马。曲折随意。然后入阵。故世出世间。以此禅为根本。梵者。净也。无欲染故。十八天皆净无欲。此当其首。偏得梵名。梵众是民。梵辅是臣。梵辅又名梵富楼。此云前益天。在梵天前行。恒思梵天利益。故大梵。即王也。故次第禅门云。佛于仁王说十八梵。亦应有民主之异。准此。后亦例分民臣与王矣。然法苑论诸天贵贱。乃至色界之中。唯局初禅三天。有贵有贱。大梵天是君(云云)。自此已上诸天。受报同等。更无贵贱。据此。则上之三光三净。应是功行论优劣也。大论九云。梵世天者。生处有三种。一.梵众天。诸小梵生处。二.梵辅天。贵梵生处。三.大梵天。中间禅生处。问。离欲是同。何故贵贱异处。答。初禅三种。修下禅。生梵众。修中禅。生梵辅。修上禅。生大梵。慈行亦如是。以第一清净心修上慈。即生大梵。主领大千。而作世主。然通论有万亿梵王。唯此是大千之中。王名尸弃。秦言顶髻。得为大千之主(此约横论)。又初禅。内有觉观。故外有语言。主领下地为便。若摩醯首罗。虽称大静王(灌顶云。字威灵帝)。居色界顶。报胜为主。无统王义。以上二禅。无语言法。是故诸禅。但以报胜为主。非统御也(此约竖论)。若涅槃疏云。娑婆世界主。正是首罗梵王。只领小千而已。乃古师之说。非今家正意。大论云。有人布施持戒。修布施时。其心得乐。若施多。乐亦多。如是思惟。舍五欲。除五盖。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亦如是。

○二禅三天。少光。光明少故。无量光。光明转增。无限量故。光音(新云极光)。以光当语音故。大论三十三云。如经说。心清净优劣故。光有上中下。诸天心清净。布施持戒。故身有光明。复有人于闇处燃灯。亦供养尊像塔寺。复常修慈心。遍念众生。又修念佛三昧。念诸佛光明神德。复修火一切入。又以智慧光明。教化愚闇邪见众生。以是业因缘故。得心中智慧明。身亦有光。故阿毗昙论云。诸天报身之相。皆无骨肉。亦无大小便利不净。身放光明。无别昼夜。报得五通。形无障碍。故知三天论光。义遍前后。三禅论净。其义亦然。大要随行高下。历位浅深耳。

○三禅三天。少净。离喜受乐为净。未及上位为少。无量净。净胜于前。不可量故。遍净。乐受最胜。净周普故。是三禅何故言净。大论云。缘净故净。八色是净法。未被练。不得净。今三四禅法起。来触此八色为作净缘。三四禅等。此是色界极净之色。用此为缘。触八色更净。故言缘净故净。是乐遍身受故。知是三禅中净。止观云。三禅乐如泉石水自中生。梵行之乐。亦复如是。二界中乐。不过三禅。夫求生天以乐为本。故以乐胜名天也。

○四禅九天。三是凡天住处。无想外道所居。五是三果居处。凡夫三天。经论出没略异。如仁王云。九梵。三净。三光。三梵。五喜乐天。疏出无云为首。以没福爱。今经与楞严。皆没无云。列福爱为第二。盖译师互有出没耳。福生。以粗重相灭。净福性生。从因彰名也。福爱。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前天。以舍乐为福。今舍心转胜。爱乐此福。与前福生浅深之别。广果。凡夫之果。无胜过故。无想。一期中间。心想不行。故楞严云。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身心俱灭。经五百劫者。名无想天。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大论名净生天。色界有五种阿那含不还是间。即于彼得阿罗汉。梵语首陀婆。秦言净居天。何故名净居天。以四禅有八种。五种是阿那含住处。是净居。三种凡夫圣人共住。以净居天常怜愍众生。常劝请佛说法。故无烦。无见思烦恼所杂。苦乐两机。斗心不交。故无热。机括独行。研交无地。违顺俱违。离热恼故。无烦绝外境。无热绝内心。浅深异耳。善见。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见极明彻故。善现。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形色转胜。善能变化故。色究竟。究竟群机。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色法最极故。梵名阿迦尼吒。或名阿迦尼沙。此云质碍。究竟。即此天也。摩醯首罗天。大论翻大自在。正云摩诃莫醯伊湿伐罗。八臂三眼。骑白牛。然普门疏云。楼炭称为阿迦尼吒。华严称为色究竟天。是则摩醯首罗。即色究竟天。今别列者。如宝雨经云。复有净居天众。摩醯首罗而为上首。今经别立。尊其主也。或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论。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释论云。过是八处。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在天王。大千界主。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故。世尊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知非第六天也。今谓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为自受用。于境得大自在。摩醯首罗居色界顶。熏禅最胜。于定得大自在。一从势力。魔王自属六天。一从禅定。尊极应居色顶。况波旬常求世尊入灭。而净居每请如来转轮。则自在之名固同。而自在之事永异。非第六天。斯言足徴也。婆沙云。凡生彼者。要是进向那含。身得四禅。发于无漏。起熏禅业。或起一品乃至九品。方乃得生。凡夫无此熏禅业。故不得生。楞严云。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也。

△三无色天。深厌色笼。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无色界。以此四天只有四蕴。故得名也。辅行六上云。从第四禅欲入空处。必作方便。灭三种色。一.可见可对色(色尘)。二.不可见可对色(五根四尘)。三.不可见无对色(法入少分。无表色也)。此之三色。并在色界。故灭此三。然但无粗色。非无细色。故妙乐云。无色虽无四大造色。定果所为。皆是墙壁(法华经墙壁。大师喻意识)。三界皆以意识维持。楞严云。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孤山释云。无业果色者。显有定果色也。

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

乃至者。略辞也。此中应具列四天之名。以简便故。故云乃至。空处天。初离三种色。心缘虚空。既与无色相应。故名虚空定。识处天。舍空缘识。以识为处。正从所缘处受名。故名识处。三.无所有处天。行者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之。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处。修此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名空。内境名识)。舍此二境。故言不用处。四.非想非非想处天。此定不缘识处。故非想。不缘不用处。故非非想。此第四天。古多异解。今取止观者。以见大师虽未见楞严。凡所释义。与经雅合。彼云识性不动。以灭穷研。则是非想。岂非不缘识处乎。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则是非非想。岂非不缘不用处乎。又云。如存不存。即非想也。若尽不尽。即非非想也。故禅门云。此定中。不见一切相貌。故言非想。若一向无想。如木石无异。云何能知无想。故言非非想。如此释义。天然[淴-心+口]合。若非古佛再来。安能发此妙义。近有以大师不见楞严。错解法华六根。立言弹谤。宁不舌烂口中耶。辅行九上云。若色无色二界相对。则色界名禅。无色界名定。若总以上界望于下欲。则上二界俱名定。地下界为散。上来所释。自四天王至非非想。虽定散有差。而生死无异。宁免三涂之轮转。难逃七趣之升沉。虽用欣厌二门。快睹光云诸瑞。如鹰隼飞。同集天宫也。

△二总指八部等众。

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

此通指此界它方八部之众结其来集也。梵云娑婆。秦言一切。有二种。一名字一切。二实一切。今二种俱收。天龙鬼神假名也。各具五阴。实法也。众之为言多也。古人以公共取义<<PIC>X21p0662_01.gif</PIC>(古众字)。故从乑目。言人所共视也。天之众有五。一.上界天王摩醯首罗等。二.游虚空诸天。日天子等。三.居虚空天。魔王等。四.地居天。主藏天等。五.地下缚啰呬天等。各有无量天男天女诸眷属也。龙众。别行疏云。龙有四种。一.守天宫不落。二.兴云致雨益人。三.地龙决江开渎。四.守转轮王福藏。各有龙子龙孙诸眷属也。鬼神等众。依正法念经。饿鬼大数有三十六种。准摩尼罗亶咒经。列鬼名九十三种。行因不等。受报各别。顺正理明无财.少财.多财。各复有三类。故摭华钞名三品九类。瑜伽论谓内障.外障.无障。各有所统眷属。今言八部者。部类不同。略言八种。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此言无端正)。六.迦楼罗(此云金翅)。七.紧那罗(此云疑神。以头有角。令人生疑。天帝丝竹之神)。八.摩睺罗伽(此云大腹行。地龙腹行也)。先举天.龙。以其位尊而力大。以鬼神该后六部。见行劣而居卑。所以举此者。我佛垂化。道济百灵。说法利人。慈育万品。出则释天前引。入乃梵王后随。左辅大将。右弼金刚。三乘贤圣归投。八部鬼神翊卫。他方者。见瑞云而似鸟归林。此土者。闻光音而如流赴壑。以今感而并来。由昔缘而普集也。

△二一切神众。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会。

此等诸神。各有攸司。或由业以实生。或因化而权示。海.江.河皆水神也。积阴之气为水。上天为雨露。下地为江河。大论云。一切物中。水为最大。以大地上下四边。无不有水。若护世天王。不节量天龙雨。又无消水珠者。则天地漂没。又以水因缘故。世间众生数。非众生数。皆得生长。故水最大。然海为百谷之王。故先举海。海。晦也。主承秽浊。其水黑如晦也。故孙卿子云。不积细流。无以成海。若唯据此四天下。梵名娑竭罗。此云咸海。四洲皆住其中。故博物志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戎蛮夷狄。形类不同。总而言之。谓之四海。其神曰海若。山海经云。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谓水伯。其为兽也。十八尾.八首.人面.八足。庄子云。波臣。大波之神曰阳候。涛之神曰灵胥。

○江神。江公也。水流入中。公。共也。又训贡所出珍物。可献贡也。下皆据震旦言之。案水经荆州记云。江出岷山。其源若瓮口可以滥觞。周官云。杨州。其川三江。汉书地理志注云。岷江为大江。九江为中江。徐陵为北江。盖一源而三目。然其神。诸土难考。此方若屈原.钱镠.霍光等。江神之小者也。

○河神。河下也。随地下流而通也。乃水之伯。上应天汉。与江淮济三水为四渎。曰河宗者。四渎之所宗也。案水经注。河源出昆仑之墟。准西域记云。赡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无热恼)。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中国之河源。统纪用此说。然禹贡广览云。积石山非河源。记施功之处。故曰导河自积石。言自积石起也。又兴起行经序云。昆仑山者。阎浮利地之中心。阿耨大泉。外周围山。山内平地。泉处其中。象口所出者。则黄河是也。故广览云。河出昆仑。黄河西南涵浸(黄河多伏流。西南涵浸是其见处)。余是此说。以总图傍注三字。曰黄河源。以池南金象口流出信度河。入西南海。与西南涵浸合。故应指黄河为河源也。神名宓妃(准长阿含。何缘有诸江河。因日月有热。因热有炙。因炙有汗。因汗成江河)。

○树神。树者。植木之总名。僧祇律。佛言。左右有树木与人等者。便为塔庙。是故神祗乐来依止。四分律亦不许斫神树。正法念云。大树夜叉罗刹之所依止。依树受乐。无树则苦。若持戒人。劝不斫伐。命终生欢乐天。与天女欢乐。从天命终。若得人身。安隐巨富。其神也。应推阎浮提是南洲之树王也。

○山神。梵语势罗。唐言山。逸雅训产。说文训宣。乃宣气产生万物也。然五岳镇地。支那之书固备七金环山。天竺之典能详。其神随山而名。耆阇崛山神名埤罗。

○地神。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又言谛者。五土所生。莫不信谛也。其神曰祗(安也。大也)。亦名后土。主阎浮者。神名坚牢也。

○川泽神。水之小者。川。穿也。穿地而流也。西征记曰。故秦三川。即指河.洛.伊。水沃出为泽。兖州人曰掌。以水钟聚如手掌也。又训润。润万物者。莫过乎水。其神各随川泽立名。

○苗稼神。说文云。生草于田。苍颉云。禾之未秀。精蕴辩曰。禾始生也。从禾半出田上为意耳。旧从草。非。夫害嘉谷者。草也。去之惟恐不亟。从草立类。大害于义。又种曰稼。敛曰穑。举一苗稼百谷通收。此土之神。应指后稷。教民稼穑之祖也。

○昼神.夜神。昼者。正午也。圣人经天。以子午卯酉为定。圣人纬地。以东西南北为定。昼与夜相界。朝与暮相界。惟昼。大明中天。从囗。指定上下左右。而昼之界限自明。后世加聿。义反迂晦其神(见华严)。[企-止+(火*月)]。明入地中。一日之终。目暗何见。赖火月之为功。从人。舍也。从火。小明照室中也。从月。代明也。其光斜映户内。此始夜旹也。地以子夜为正。天玄正色。昼乃大亨。夜惟永贞。其天德之周流乎。其神。如善财参婆珊婆演底主夜神等。共有九位。

○空神。涅槃云。物体质碍。空性虚通。小乘以明暗为体。大乘以空一显色为体。其神。名舜若多。沇(音兖)疏云。未见诚释。应是主空神。但无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故如来光中。映令暂现。

○天神。天显也。在上高显也。又坦也。坦然高而远也。五经通义云。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耀魄宝。亦曰天皇大帝。亦名太一)。其佐曰五帝(东方青帝。威灵仰。南方赤帝。赤剽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天纪。中央黄帝。含枢杻)。

○饮食神。饮奄也。以口奄而引咽之也。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故佛地论云。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长养善法。身依食住。命托食存。其神乃灶君黄帝耳。

○草木神。<<PIC>X21p0663_01.gif</PIC>。植物之弱者。易生而根不固。冬则尽死。故但象其茎叶丛生之形。而不着其根。<<PIC>X21p0663_02.gif</PIC>。生气所发也。其德为仁。中直象干。下象果氐深固。上象旁枝分布。凡草木茂大。必有鬼神倚附。然必尊雪山忍草.菩提树神为宗主也。已上所列。皆举总名。其间神数。拟若河沙。何况风火雷电。舟车房舍。衣服什物。桥亭古庙。闾阎丘陵。故总云如是等。莫不快睹光云。欣闻法雨。皆来聚集天宫大会也。

△三大鬼王众。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

婆沙云。有威德者名贵。无威德者名贱。又王者名贵。使者名贱。今言大鬼王。即有威德之贵者。富足充美。衣食自然。身服天衣。口餐天供。形常优纵。䇿乘轻驰。任情游戏。共天何殊。此由前身大行檀故。得受威报。复由前身謟曲不实故。受鬼道也。恶目鬼王。梵云怛罗。此翻目童子也。心之神明。发见于目。窍开于肝。睛出于肾。育神于暗也。然目之美恶。由心之慈忍。此鬼心存刚愎(音辟)。目放恶色。妙臂经云。嗔目视之。乃至破坏身命。是也。

○啖血鬼王。正法念名食血鬼。由杀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以血涂祭。方得食之。如诃利鬼母最小之子。名必利盐迦罗夜叉。以其恶心。常食人血。十轮经云。十三兆药叉。恒啖诸血肉。是也。

○啖精气鬼王。梵名毗舍阇。此云啖精气。啖人及五谷之精气。即颠鬼也。月藏经云。地精气。众生精气。正法胜味甘露精气。是也。

○啖胎卵鬼王。胎。始也。妇孕三月成胎。形犹未具。从月台声。尔时生气未定。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古有胎教。保之于混沌时也。卵即胞衣。如世鸡卵。黄白未分。正同混沌之时。产生之候。即有无数恶鬼。啖食胎衣。如后。

○行病鬼王。行瘟疫之使者。皆东岳府君所遣。如富单那主人间热病是也。文殊宝藏陀罗尼经云。于后佛法灭时。恶法增长。种种诸灾流行于世。恶鬼下降。变为女身。与诸众生。作种种诸杂等病。是也。

○摄毒鬼王。如弥栗头䖍伽地。此云善品。主于蛊毒。即蛇毒生。金银毒等。皆能收摄。此即阿须伦王。诸龙毒气。人从求愿。令不干人。故从德立名。

○慈心鬼王。如阿罗难陀。梁言欢喜。苏泥怛罗。此云妙目。皆慈心鬼王之流。常以乐事施与。念念爱护众生。故立此嘉称。

○福利鬼王。福与祸对。利与损对。此鬼每以利益之事与人。不降灾祸损耗。鬼子母经云。欲从鬼子母求愿者。名浮陀摩尼钵。天上天下鬼。四海内船车。治生财产。皆属其主。摩尼钵与佛。结要受戒。护人财物。故有福利之名。

○大爱敬鬼王。爱即爱念。敬乃敬重。如妙臂经云。若有行人修此法者。彼一切天药叉.持明大仙乃至迦楼罗等。若有见者。恭敬礼拜。合掌作言。希有。希有。大慈悲者。愍念一切诸有情等。此善鬼王亦复如是。故有此名。下总结来集如是等者。立名善恶不同。为行慈忍有异。然皆以鬼身而来闻法。止观谓乘急戒缓者。以三涂身见佛闻经。如华严.涅槃。鬼神龙畜。皆预列众。如是因果差降。升沉非一。云何难言。理戒得道。何用事戒。幸于人天受道。何意苦入三涂。正此经列众之指尔。

△三问答释疑序二初略问答以发起二广问答以发起初又二初问答所集众数三初如来以众数问。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

尔时者。正天龙鬼神毕至之时。既因果𡍫塞。天宫及凡圣交参法会。时众惊疑。谁能发问。故我觉皇悲心愍众。慈眼观机。纵目周览。谁能酬酢。唯此文殊。久彰大智之名。堪对地藏沙劫威神之事。故特告之。梵名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以了见三德佛性。不纵不横故。梵名鸠摩罗伽。此云童真。内证真常而无取着。如世童子。心无染爱。即法王子之号也。大论云。文殊师利。十力.四无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鸠摩罗伽地。什师云。妙德以身游方。莫知其所生。又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荆溪问经称。文殊为法王子。其诸菩萨。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义。一.于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为菩萨众首。故云法王子。言汝观者。非轻之也。盖谓非汝文殊智眼。莫能观之。乃喜而亲䁥之称。一切诸佛等。结上正报。此世界等。结上依报。如是等。结指众数。问其能知不耶。

△二文殊以神力答。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

大论三十三云。文殊菩萨等以二种神通力。果报神通。修得神通。住是中。以福德方便力。光明神足等种种因缘。开度众生。今何云。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耶。此以众集难知。正显地藏神力难思也。问。天宫虽大。如何能容尔许之众。答。佛与地藏有不思议神力。诸天福业自然之力。譬维摩之丈室。容狮座以何难。正法念经云。譬如一室。然五百灯。光明不相逼迫。诸天手中。置五百天。亦复如是。不窄不妨。又云。彼夜摩天。或一百一千共聚在一莲华䰅同坐。不隘不窄。以善业故。自业力故。智论云。第三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诸天业力尚尔。何况如来不思议力。自应仰信也。

△三世尊以佛眼证。

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

梵语多罗。梁言眼。瑜伽云。屡观众色。观而复舍。故名为眼。是照烛义。楞严云。眼似蒲桃朵。或云如秋泉池。有五种。肉.天.慧.法.佛。大论云。佛眼无事不知。无事不闻。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今言我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者。此正抑果扬因。逊己尊彼。弥显地藏所化之众。重重无尽也。佛尚难知。况文殊乎。况余众乎。

△二点示能度本尊。

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点出历劫度人无量。度者。法也。亦度脱也。梵语悉地。此翻成就。逸雅云。成。盛也。就。高也。从京从尤。尤高人所就之处。今准礼云。天子孝曰就。就之为言。成也。天子德被天下。泽及万物。始终成就。则其亲获安。今地藏以出世孝道。令人人度生死河。成涅槃道。转凡入圣。为高人登高处。故言成就。已度。已成就。即十方世界不可说诸佛是。当度。当成就。即十方世界不可说诸菩萨是。未度。未成就。即娑婆世界十方国土无量亿天龙鬼神是。所谓种熟脱三。时时不废。机有迟速。度有前后。大论云。譬如摇树取果。熟者前堕。若未熟者。更复后摇。又如捕鱼。前网不尽。后网乃得也。

△二广问答以发起二初文殊设疑问因地二世尊举因答度人此二章修行要事利生大本楞严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创端问此乃紧要关头初二先设词兴问二唯愿下愿说行愿初又二初明己智信。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

假文殊发问者。以诸小菩萨等。怖难未除。不能问佛。惟文殊权谋智鉴。知机知时。能激扬发动成办利益。如大象擗树。使象子得饱。故佛赞文殊云。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修行地。皆曾引导初发信心。以是因缘。十方国土成正觉者。皆以文殊而为其母。然今汝身。以本愿力现菩萨相。此久修善根之证也。无碍智。准佛性论。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见众生界自性清净。是如理智相。二者无碍。能通达观无边世界。是如量智相。今既观云集之众。故用无碍智。唐奘三藏云。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随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可谓无碍智慧。盖文殊原是古佛。今为辅扬法化。权现童子之形。故于佛所说地藏度生之事。抑岂仰信谛受。自然通达无碍矣。

△二举众疑谤。

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

先举疑谤之机。次显兴谤之意。良由小果惟闻谛缘。慧浅同于牛迹。根狭罔识沧溟。天龙八部。杂类下机。乘戒犹亏并运。大道安冀深知。未来众生。志性不坚。业障纠缠难脱。威神测度奚知。故知三类之人。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狐疑惑乱。反道言虽如此。事岂诚然。外仪似顶戴受行。内心必横生弹谤。疑谤重愆。必堕阿毗。故须问明因地之由。阐发行愿之事。方令三类之机。一心而受。则不堕阐提。永阶佛道矣。

△二愿说行愿。

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因是种义。地表自心。以本具三因。佛性之种。由了因未曾发心。缘因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因。即理性三因也。今问此地藏菩萨创始于因地发心。不审作何行门。立何愿念。得能成就此不思议事。二何字是疑辞。良以四教菩萨。莫不修行发愿。若前三教。偏权行愿。俱属生灭因缘。若以生灭心为本修因。如何圆成果地不生灭性。故愿广说其因。令小果等信受。不兴疑谤也。行.愿如前必双问者。以愿是能引。行是起作。若有愿无行。愿则虚。若有行无愿。行则孤。由有愿故行不孤。由有行故愿不虚。愿行相扶。证果弥速。所以双问也。

△二世尊举因答度人二初略赞功德二广说行愿初中又二初明大小果位功德三初举喻。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

大论问。云何为三千大千世界。答。杂阿含中分别说。千日千月千阎浮提乃至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即小千。梵名)。以周利千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言三千。合集名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在虚空中。风上水。水上地。地上人。其草木等在于地上。丛。聚也。丛木曰林。稻麻竹苇。喻有二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今为假喻。以此四物丛生绸致种类又多。又人常见。易于取信。山石微尘亦然。今于如是多多物中。随拈一物中一数。作一恒河。物既无量。河岂能穷。此约物以数河。河不可尽矣。又于一恒河沙(有本云一恒河满沙)。随取一颗沙。即有一世界。沙既难穷。界岂能尽。此约一河沙以数界。界不可尽矣。又于沙界之内。随有一尘。即名一劫。尘既难知。劫岂可测。此约界尘数劫。劫不可尽矣。今又于一劫内所积尘数。尽将此尘并充为劫。历时既久。积尘自多。约如是多多劫尘以数劫。劫何能数。劫不可思议矣。如是重重喻显。正见地藏大士自发僧那始心以来。若算师。若算师弟子。其数亦如上喻。同以灵心巧手。拟欲算数。终莫能知之也。必举恒河者。以沙多也。又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又四河中恒河最大。人皆以为福德吉河。入中洗者。罪垢悉除。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又诸河名字喜转。恒河世世不转。故以恒河为喻也。问。恒河中沙。为有几许。答。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佛及法身菩萨能知。梵语劫簸。秦言分别时节。有小劫.中劫.大劫不同。今约大劫言之。

△二正明。

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

此文先正喻大乘。二况出小果。但举十地者。略其住.行.向之贤位。唯约圣证较之。此依别教论也。若约圆教。自初住以至等觉。共四十一位。皆真因位。今且从别。一.欢喜地。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此是见道位。又无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实相无障碍土。初入宝所。故名欢喜。二.离垢。三.发光。四.焰慧。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云云)。而地藏菩萨证入如是若别若圆十地果位。迨至今日。其劫数长远。较上界劫所积尘数之劫。又不翅千倍矣。何况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大乘。又何况在声闻.辟支佛地之小果耶。闻苦集灭道四谛声而证果者。曰声闻。然有权实。实者。如常。权者。准十轮经。地藏菩萨与八十百千那庾多频跋罗菩萨。以神通力。现声闻像。从南方来。礼佛赞叹。约今揆昔。宁不然乎。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缘觉。观缘悟道。故亦翻独觉。出无佛世。故亦应论权实(云云)。此中不约大小较量。秪显历时长远。如此因地。谁能测度其久近哉。

△三结显。

文殊师利。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

此结降魔制外之威力神通。广度群品之愿心.弘誓。皆非小乘可测。下地能言。故十轮经。佛告好疑问菩萨云。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界天人大众皆不能测其量浅深。若如来广说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间天人大众。皆生迷闷。或不信受。如是大士成就无量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善能悟入如来境界。于诸佛法已得自在。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国。悉皆止住(云云)。不可思议。大论名不决定。以不能决定其化事。故名不可思议也。

△二示闻赞供像功德。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若者。不定之辞。盖行恶者多。行善者少。亦喜遇之言。谓倘若有修善男女。闻地藏菩萨名而修敬者。必当永得福堂矣。此不局在家二众。如十轮称地藏为善男子。则七众三乘。皆可称之。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凡在佛法。孰不遵行。闻菩萨名等。闻名成种。有感乃应。譬洪钟在架。有扣则鸣。释名如纶贯。字乳化也。男有室。女有家。而后生育。从宀(音绵。似屋舍也)。从子。会意也。今借为名字之字古者相语名之质也。周人尚之。以字文矣。然菩萨名字。虽从德立。亦假施设。大品云。般若波罗蜜但有名字。菩萨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内外中间。和合故有。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故知此名字本来是空。既知空寂。则感应道交。故闻是菩萨名字。或以言词而赞叹。或瞻胜相而礼拜。或专称名字。或䖍修供养。或精施五彩而绘画。或巧斫诸木而雕镂。或假净土而范塑。或借胶漆而饰涂。成其形像而恭敬之。是人于当来世。必得百返生三十三天。永不堕三恶道处。三十三天有二说。准正法念经。忉利翻三十三。此是欲界中地居一天。若于此百返而生。则位卑处狭。奚能显地藏不思议威神誓愿。应准灌顶咒经所列三十三天。始合经文。所谓近际.普观.快见.无结爱.色究竟.净光.普等.爱胜.福爱.极妙.广妙.微妙.守妙.净明.遍净.约净。水应梵。水微梵水行梵.摩诃梵.梵辅禄.梵众妙.化自在.化应声.不憍乐.兜率.陀盐摩罗.忉利.毗沙门.惟睒闻.毗楼勒.提头赖叉。此就欲色二天。自四王而上。至五净居。复从五净居而下。至四天王。中间次第历生。各尽本天之寿。如是百返。极受天乐。修因少而受报多。历时近而享福远。方显地藏神力不可思议。为若此抑。岂生天受福。且能永离恶道。当知圆人如住胎王子。一闻名塑像。即生天离恶。所谓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正今经之旨也。

△二广说行愿二初明长者求佛相好二示圣女忆母感佛初二初腾昔见佛发愿二示今因位度生初又二初叙远劫佛号。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此叙最初发心之由。前字可作下句之首。不若为上句之末更妙。大长者。两土年耆德艾之通称。如春秋末。吾邦有郑长者。西国豪族。咸称长者。法华文句具明十德。一姓贵(皇帝之裔。貂插之家)。二位高(辅弼丞相。盐梅阿衡)。三大富(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四威猛(严霜隆重。不肃而威)。五智深(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六年耆(苍苍棱棱。物仪所伏)。七行净(白圭无玷。所行如言)。八礼备(节度痒序。世所式瞻)。九上叹(一人所敬)。十下归(四海所归)。具斯十德。方称长者。子者。尊称也。如此方孔老称子等。非长者所生之子也。师子奋迅。借喻佛名。非实师子。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人师子。奋。振也。迅。疾也。借譬显法。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一则奋除障定微细无知之惑。二能出入捷疾无间也。具足万行者。大品云。一心具万行是也。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既除障定之惑。出入三昧捷疾。则一中具无量。无量中具一。故知师子奋迅三昧。得能具足万行。若初心行人。揽果成因。如涅槃云。金刚宝藏。具足无减。但有浅深明昧之殊。

△二正问因发愿二初问得相之因二发度生之愿初又二初长者问佛。

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

见佛等者。乃邂逅途中。见应佛相好。与止观观佛相好发心同。所谓若见如来。父母生身。身相昞着。相好缠络。上求下化。发菩提心是也。揽而可别名相。观之可爱名好。相为大相海。好为小相海。相若无好。则不圆满。好若无相。则不炳着。相.好互严。法身圆显。千福者。以善有漏身口意业。修行六度。成百福德。用百福德。成一相。以为三十二相之业因。辅行云。菩萨修十善。各有五心。谓下.中.上.上上.上中上。初发五心。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为百福。然福义多途。难可定判。有云。大千盲人治瘥为一福等。凡用三千二百福。修成三十二大人相。故言千福庄严。大论云。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内有无量佛法功德。故视之无厌。见佛身者。忘世五欲。万事不忆。若见佛身一处。爱乐无厌。不能移观。佛身功德如是。故长者见之。极生欢喜。渴仰情深。因问彼佛。夫此相好。乃佛身报果。果必由因。不审作何行愿。能得此殊妙之相也。

△二佛示长者。

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此示求相之法。此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故须度脱众生。为相好本。此是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劫修行之相。既时长行远。次第隔历。即大乘别教修证之法。涅槃云。四谛因缘。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故云久远。问。地藏发心既别。今何判教同圆。答。发心本圆。借别为诠。维摩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等。行别心圆。明文在兹。然分圆即别融。别即圆义。非一概也。

△二发度生之愿。

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此腾昔长者发愿之辞。我今二句。标度生时。为是罪苦句。明所度机。广设四句。示所发愿。罪苦六道者。法华经云。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以虽分善恶。均不免生老病死之苦。广设方便。出假要事。止观云。入假因缘。略言有五。一.慈悲心重。二.忆本誓愿。三.智慧猛利。四.善巧方便。五.大精进力。若对今文。一一具足。机既不一。法亦多门。故须广设方便。令四门皆入。解脱言尽令者。如小般若云。若胎卵湿化等。我皆令入无余涅槃。是也。普曜曰。无五趣.五阴.六衰。则是泥洹。正今经之意。而我方成佛道者。楞严云。自未得度。先度众生者。菩萨发心也。止观五。略应释于此。若如此要心。虽在生死烦恼。不能损我智慧。遮障留难。弥助化道矣。

△二示今因位度生。

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华严经贤首菩萨云。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之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何况无量无边劫。具修地度诸功德。十力一切诸如来。悉共称敡不能尽。以此菩萨。闻圆法。起圆信。立圆行。住圆位。以圆功德而自庄严。以圆力用建立众生。初心尚尔。况中后心。故四教义云。所以一家讲经说法。必须委释初心。若贤圣深位。但点章而已。学佛道者。不可不知也。

△二示圣女忆母感佛分二初腾昔行愿二佛告文殊下结会古今初二初举所行因事二显所发弘愿初又二初举佛号劫寿。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阿僧祇或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央。尽也)。地持云。一者。日月昼夜。岁数无量。二者。大劫无量。名阿僧祇。劫义如前。然如此不思议阿僧祇劫。我佛观之。犹如今日。宿命智力。叵思议矣。如昔分和檀王与佛捔智。佛告王曰。海水研墨。斫树为笔。写我所知为经。若海水干尽。树枝了索。吾经不尽。所以尔者。佛有三达之智。来今往古。靡不通焉。是以过去尘点劫事。如观手中庵摩勒果。觉华定自在王。以定立名。维摩云。觉意净妙华。觉即本觉之性。肉团心形似莲华。而有八叶。即表八识心王。每叶各一如来。如来藏经云。佛观一切烦恼心中。有如来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德相具足。此乃天然性德。含生本具。迷之即凡。悟之即圣。彼佛因中。常于三昧观此觉华。佛佛在定。觉性圆显。心华顿开。或于一根入正受。诸根起出说。或于诸根入正受。一根起出说。或一根双出入。或不出入。或一根一尘即出入。即双出入。即不出入。乃至余方亦复如是。若依若正。得大自在。即三昧之王。故号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即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之报身佛也。彼佛寿命等。凡佛必论三身。各诠量寿命。法身非寿非不寿。非量非不量。今既论劫数。则非法身矣。应身数数现生现灭。今既言四百万亿阿僧祇劫。则非应身矣。此约报身。境智相应名寿。智慧为命。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发智为报。皆冥境为受。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函大盖亦大。所云。我智力如是。久修业所得。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此是诠量报身智慧之命。故彼佛寿命如此久远耳。

△二述圣女因行二初述生前劝母正见二述死后忆母生界初又二初明圣女福厚。

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

此腾彼佛灭后。像教坚固之时。像者。形像肖似也。韩子云。象者。南方大兽。中国不识。但见图写者。故借义训。为形似也。别作像非。然相沿既久。难可改张。婆罗门。普门疏翻净行。劫初种族山野自闲。故人以净行称之。梵名摩那。此云女。处子也。此句标类。下句叹德。宿福深厚。明往因胜。大论云。果报名为福。略说三种。一.布施福。与悭心相违故。二.持戒福。与恶业相违故。三.修定福。与欲界瞋乱相违故。此圣女宿修三福深厚故。致亲戚宗党家人邻里咸所钦服恭敬。法华云。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是也。抑岂人所钦敬。凡于四威仪中。一切诸天神鬼。无不翊卫拥护。盖福以悲敬为初。悲则哀苦趣之艰辛。思拔济而出离。敬则识佛法之难遇。弘信仰而澄神。是则虽处少秆女品。已具大士愿心。故感诸天卫护耳。

△二明邪母罪重二初圣女方便劝母。

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

信者。心之实。五常百行。信则实有是理。不信亡之。彼既信邪。正信亡矣。邪者。邪见。心游理外也。既内执邪见。故外轻三宝。成一阐提。造五无间。纯陀问佛。一阐提者。其义云何。佛言。若有四众。发粗恶言。诽谤正法。言无佛法众。不信因果。不信业报。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教诫。名一阐提。盖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信既不具。自然常轻三宝。罪业深厚矣。圣女知母邪行。必沉苦海。于是缱绻左右。殷勤旦暮。广说巧法。劝化诱掖。必令常存正见。信重三宝。以免后苦。盖正见。八正道之首也。

△二邪母罪重堕苦。

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梵语阿摩。此云女母。暂从劝诱而略信。仍蹈旧习而还邪。恶业既深。信心自阙。不久之间。大命终矣。夫为善生天。为恶入渊。恶业成熟。八识魂神。随业而堕无间。佛说阿鹏阿含云。白衣不信佛语者。便当堕泥犁中。泥犁终不呼人。人自循业发现耳。

△二述死后忆母生界二初卖宅兴供感空声慰谕二受教念佛梦鬼王指示初又二初为母卖宅兴供。

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

知字乃救母根源。夫善恶相翻。罪福敌对。恶名俯坠。善谓清升。故罪恶之法。不可弗除。福善之功。无宜不造。弘善。示天堂之快乐。惩非。显地狱之苦酸。无奈邪见者。起断灭之见。拨因果之谈。此痴病为其原。以愚痴之人。不识因果。妄起邪见。破善恶法。名断善根。决定当堕阿鼻地狱。今圣女知母在世之时。痴病既重。常轻三宝。计其死后。必随业而生恶趣矣。梵语阿波那伽低。此云恶趣。此明罪母业重。下明救母之法。夫人之有家宅者。所以为安身也。今为救母。何暇惜身。故变卖营资。广求供物。香华申供之首事。表诚之初门。香能辟秽。华具圆因。天人费氏云。人中臭气。上熏于空。诸天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佛付嘱。诸天不敢不来。故佛法中。香为佛使。香华既备。肴膳之陈。悬幡盖以飘扬。列珠璎而縇烂。于觉华定王先佛塔寺。兴法界广大供养。塔婆是梵名。乃瘗佛骨之所。寺训为嗣。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亦是摄十方一切众僧。修道境界法耳。

△二见像默念空示二初见佛兴疑二空声示处初又二初见佛礼敬。

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

此言诣寺兴供。举头见像。金容晃昱。严显可观。瞻礼之际。敬仰倍恒。须知瞻礼佛像。功德难思。如观佛三昧经云。过去有佛。号宝威德上王如来。时有比丘。与九弟子。往诣佛塔。见一宝像。礼已赞叹。后时命终。悉生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大莲华中忽然化生。净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佛为授记。各得成佛。今东方善德佛是其师。九方无忧德佛等。是九弟子。又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比丘。同学佛法。烦恼覆心。不能坚持。多不善业。当堕恶道。空中有声语比丘言。汝等今可入塔观像。与佛在世。等无有异。闻空声已。入塔观像。眉间毫相。即作念言。如来在世。光明色身。与此何异。佛大人相。愿除我罪。由入塔观像。毫相忏悔因缘。后八十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常见诸佛。授记成佛。今东方阿閦.南方宝生.西方无量寿.北方微妙声。即四比丘是。以是因缘。行者应当数数观佛。故知圣女兴供观像。罪母生天无疑矣。

△二私念疑情。

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傥来问佛。必知处所。

私者。内自怀念。人所不知也。心念佛者。如大梦觉。于一切法。知见无碍。为最第一。名一切智。假若佛犹住世。我母已死。傥来问母生处。升沉高下。男女尊卑。必蒙垂慈指示。有以慰我也。

△二空声示处二初泣恋闻声二闻声自扑初分三初空声慰谕。

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

初叙圣女苦心。无声出涕曰泣。哭之细也。瞻。仰视也。恋。眷慕也。泣久瞻恋不去者。冀佛必示我母生处而度脱也。决定毗尼经。佛告舍利弗。若除如来智慧。更无余乘而得度脱。到于涅槃。能示众生解脱之道。能令众生远离邪道。示现圣道。以是义故。故名如来。今故瞻恋。冀以应我。次述空声慰谕。恰当垂泣瞻恋之际。倏忽之间。空中有声而慰之曰。圣女勿至悲泣而哀恋也。汝既行大孝。倾家兴供。泣恋瞻依。冥冀感通。示母生处。我名大觉。具一切智者。当示尔母去处。何用悲哀不置乎。

△二问空何神。

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已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

合掌向空者。感之极。喜之至也。如失物者指之复得。失路者引之再归耳。神。义如题。德者。固有之善。直心为德。性命本来之正。故顺天而为神。皆聪明正直者。宽。广也。舒也。昔由忆母生界。忧虑如物碍膺。今闻空声示处。如物出胸。宽广舒泰也。

△三空声告示。

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

有声而不现相者。显生而不生也。无相而有声者。示灭而不灭也。忆母倍常。赞其至孝。故感佛告示。然母死而子忆。亦分所当然者。方子在胎。母有十月怀耽之苦。及儿既生。母有三年乳哺之劳。毛诗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䘖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惠。昊天罔极。故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既与父母一体。母既死而不还。子宁不思母之忆我而返忆乎。但圣女之捐家兴供。礼佛求知。藉施福以荐亲。仗佛慈而示处。固非常情所能企及。故佛现空声而告其生界。呜呼。纯孝动天。致诚感佛。观今圣女。其洵然矣。

△二闻声自扑二初求说母生界。

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稣。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

情发于中。声感于外。举身扑拜。如太山崩。急欲知母生界。何暇顾惜形骸。遂致支体骨节悉损坏。而闷绝矣。左<<PIC>X21p0670_01.gif</PIC>右<<PIC>X21p0670_02.gif</PIC>扶侍。左者天道之所起。地道之所止也。近取诸身。象辅手之形。左不得势。因取僻远之义。右手得势而顺。用力为多。复加以口。交相助益之意。盖侍婢原不离左右者。故随即扶起而侍奉也。稣者。死而更生也。黄庭经云。临绝呼之亦复稣。俗作苏。非。此经家叙事。下求说生界。然敦逼速说者。自知形残心苦。将死不久也。

△二示返舍念佛。

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早返舍者。返。还也。约事。令其速还家舍。约法。舍表五阴。令即还观五阴。则心王智度之母。直下自现。故即云端坐思惟。端坐者。即金刚正坐。或全加或半加也。禅那云。思惟修。意令修念佛三昧。故坐思我名。即知母生处矣。

△二受教念佛梦鬼王指示二初归舍忆母念佛。

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

寻礼即归。表翻迷为悟之疾也。念是观慧。觉华是心佛。所以观此者。母即心母。佛即心佛。心也.母也.佛也。一而三。三而一者。孰为吾心。孰为佛.母哉。普贤观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故日表圣女之悟。朗照如昼。夜表罪母之迷。暝闇如夜。一总表心迷悟之本。罪母信邪。无明覆心。合尘背觉也。圣女兴供。正智入心。合觉背尘也。心本是一。迷悟分岐也。

△二到狱知母生处问佛不即示生处必令圣女亲到地狱者何也答良由世人为无明所覆不识善恶因果故借圣女目击苦事以警世之愚顽也如阿含正行经佛坐思念人痴故有生死何谓痴本从痴中来今生为人复痴心不解不开不知死所趣向见佛不问见经不读见沙门不承事见父母不敬不念世间苦不知泥犁中拷治剧是名痴故有生死不止于是特假圣女亲到狱中方知恶不可作善不可不作也文分为三初身到狱海二鬼王迎赞三问答狱处初文二初见狱海恶相二念佛力无惧初又二初恶兽飞驰食啖。

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

此明定中见冥界之相。自到海边。神从定出。海水涌沸。恶兽飞驰。皆识心似境。循业而发。此由众生事识造罪。致斯苦报。楞伽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得非藏海鼓风起浪。今感业海涌如沸汤。恶兽夜义亦由业感。以生前纵贪瞋痴。具造杀盗淫妄。故至地狱。境界自现。若达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犹如大海无风。森罗焕然明白。宝积经云。一切法虚妄如梦。以唯念故。故知若达唯心。诸境如幻化矣。

△二夜叉形异畏视。

又见夜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

夜义名疾捷。即地狱鬼。其头如牛马狮象虎豹豺狼。形形各异。或有二手。而至千手者。或有一眼。而至千眼者。头足例之。口牙叉出向外。唇皮倒缩露根。铦利如刃。锋𨦵似剑。法苑云。牛头恶眼。狱卒凶牙是也。驱罪近兽。令其食啖也。搏(伯各切。从甫。与从专不同)。手击也。攫(丘缚切。匡入声。又。厥缚切。义同)。爪持也。扑取也。庄子云。左手攫之。此言夜义等不惟驱罪人近恶兽令啖。复以手击爪持。令罪人头足相就。为团缩之形。然于罪人。戏弄其身。或时令大。或时令小。或按蹙而短。或扯拽令长。掷抛竖倒。顷刻万类。可久视乎。此乃从心变起。无有真实。如正法念经云。阎罗罪人。非是众生。罪人见之。谓是众生。手中执持𦦨然铁钳。彼地狱人。恶业既尽。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如油炷尽。则无有灯。业尽亦尔。不复见于阎罗狱卒。今众生恶业未尽。自然无中妄见也。

△二念佛力无惧。

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

以。因也。因念佛之力。虽见众形。自然无惧。盖知诸境由心。心由境现。心既本空。境亦何有。心境既亡。惧自何生。心地观佛告文殊云。譬如丛林蒙密茂盛。师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其中。毒发害人。迥绝行迹。时有智者。以火烧林。诸大恶兽。无复遗余。心空见灭。亦复如是。又摩诃衍宝严经云。譬如画师。作鬼神像。即自恐惧。如是迦叶。诸凡愚人。自造色声香味细滑之法。轮转生死。不知此法。亦复如是。今圣女了一切法从意生形。因心现相。知心如幻。无有定仪。所见差殊。随心生灭。既知如幻。亦奚畏惧乎。

△二鬼王迎赞。

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

毒。害也。世有害人草。名荼莽(冶葛之属)。法之害人者。名三毒。此鬼存心愍物。权现鬼身。心无毒害。彰此嘉名。然前有摄毒。后有恶毒。毒名虽同。用意各别。原其利人。无有异也。礼云。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长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莫非天之教也。稽首。以首至地。稽留少顷。鬼王拜迎者。观其形相非凡。威仪出类。谅非负罪而来。必是乘通而至。故言善哉。菩萨。何缘来此。梵名娑度。此翻善哉。乃欢喜王菩萨法门。若行人日日于佛前称念千遍。得心清净。得一切如来称赞。所有诸法皆得成就。详于施食诠次香乳记。

△三问答狱处二初通问地狱有无二正问我母生界初中二初略问答。

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

先。圣女问是何处者。惊疑之词。以异乎平时之所见也。次。鬼王答。梵语柘迦罗。翻轮山。旧云铁围。围即轮义。准长阿含起世经等。四洲地心。即是须弥山。山外别有八山。乃至其外咸海。广于无际。海外有山。即是大铁围山。依立世阿毗昙论云。大咸海外。有山名曰铁围。入水三百十二由旬。出水亦然。广亦如是。从阎浮提南际。取铁围山。三亿六万六百六十三由旬。从铁围山水际。极西。铁围山水际迳度十二亿二千八百二十五由旬。铁围山水际周回三十六亿八千四百七十五由旬。第一重海。在其中也。或云别有三重业海。余所未详。俟载考。

△二广问答二初问答地狱有无二问答地狱何在初又三初问答狱事实不。

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不。无毒答曰。实有地狱。

初。圣女问。我闻经中说。铁围山内有地狱。实耶。不耶。次。鬼王答。此真实非虚。良由地狱本虚。人自实之耳。如铁城泥犁经。佛诫诸沙门言。我以天眼视天下人。生死好丑。得好道者。得恶道者。人于世间。身作恶。口言恶。心念恶。常好烹杀。祠祀鬼神者。身死当入泥犁中。岂非自实地狱乎。

△二问答我何到狱。

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

初。圣女惊疑。自念地狱者。拘罪人之狴牢也。吾自揣于心。敬信三宝。一身无罪。何缘我今亦到此狱处耶。次。鬼王答。凡到此者。有二种人。一有威德神通者。或为救度。或为游观。二或有恶业成熟。应受地狱。是故到此。除是两端。终无有能到此者。

△三问答狱海苦境二初约境疑问。

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

此述初到海边。所见境界。海水是总问。何缘是疑词。一.疑何缘此水涌沸。二.疑何缘水中多诸罪人。三.疑何缘海边水内多诸恶兽。准首楞严。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水之涌沸。由于慢习。发于相恃。驰流不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亦由诳习。交欺致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恶兽。由触报招引恶果。故致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师子等是也。

△二据事直答三初正答。

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

阎浮提者。长阿含经云。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有大树王。名阎浮提。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起世经小异。造恶众生。即具造十恶者。梵语鸠那罗。此云恶人。亦不好人。能灭诸根名死。故涅槃云。死者。舍所受身。有二种。一者。命尽死。有三。一.命尽非是福尽。二.福尽非是命尽。三.福命俱尽。二者。外缘死。亦有三。一.非分自害死。二.横为他死。三.俱死。复有三种死。一.放逸死。二.破戒死。三.坏命根死。四十九日等。准瑜伽论。人死中有身(中有即中阴身。若极善者。即生净土及与天上。极恶即入地狱。皆不经中阴。若善恶不定。即受中阴经冥司也)。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死而复生。如是展转生死。至七七日。决定得生。若有生缘。即不定。释氏要览云。今人亡。每七日必营斋追福。谓之斋七。令中有种子不转生恶趣也。今既经七七之后。毕竟无人继续承嗣为作功德。令其灭恶生善。其谁救拔苦难。此言死者无人为追冥福。必致堕苦。次言死者生时自不修毫善。必致堕苦。以致冥王考校善恶。据定本时所作之业。应堕地狱者。必至地狱矣。那先比丘所问经云。人所作。善恶随人。如形影随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譬如然火夜书。火灭字存。火至复成。今世作行。后世成之。是也。自然者略。无假借勉强之意。阎王责罪人云。罪自由汝。今当受之。正法念云。汝邪见愚痴。痴罥所缚人。今堕此地狱。在于大苦海。故曰自然先渡此海。

△二指类。

海东十万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

前言铁围西面第一重海。已含此二重也。其苦倍倍增者。泥犁经云。咸水泥犁。纵横数千里。水咸水如盐热沸踊跃。水中有鸟。喙如铁生。啄人肌。咬人骨。人不能忍是痛。便度水去。守泥犁鬼言。死恶人。汝何等求索。人言我苦饥渴。鬼即以钩。钩其上下龂(音银。齿根肉)。口皆挓开。复以消铜灌入口中。唇舌咽腹皆燋尽。铜便下去。其人不能复忍。还入沸咸水中。其人平生于世间作恶甚故。求解不得解。随波上下。回澓沉没。其苦倍增。可胜言哉。

△三结名。

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处是也。

三业恶因。即身口意三之十恶业也。由此因故招报狱海。然招者自招。感者自感。兴起行经云。先世自造此缘。要当受之。无可逃避处。此对亦非父作。母作。王作。天作。亦非沙门婆罗门所作。本我自造。今自受之。故佛教众生有二要。一者。作是得是。二者。不作是。不得是。三界五道。罪垢苦恼。不离于作。一切无横。所作罪福。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不失如毛发者也。故此三处。皆号业海。圣女昔所耳闻。今身到其处也。

△二问答地狱何在。

圣女又问鬼王无毒曰。地狱何在。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所谓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无量。次有千百。亦无量苦。

初。圣女问。既言铁围山内。实有地狱。今何唯见业海。不审地狱又在何处。次。鬼王答曰。三海之内。即是大地狱。岂舍此而别有耶。既由众生从藏海鼓风。起三毒波浪。故感地狱。即在三海之内。然考诸经论。地狱以三类摄尽。一热.二寒.三边。八热狱在阎浮洲下。重累而住。受热苦恼。八寒狱在铁围山底。仰向居止。受寒冻苦。边狱有三。山间。水间。旷野。受别业报。此应寒热杂受。今既言大狱十八。又言五百千百。何耶。盖是约定处。如上所明。约不定处。不妨边正同举。寒热杂受。不然。地狱正边。何以别乎。三海等是总标。八寒八热各有十六游增。略则各百三十六。广则数有百千。各各差别者。作业各有轻重。重者遍历。中者不遍。下者复减。经劫亦有长短故也。所谓下。别释。大者十八。有二释。一准问地狱经云。十八王者。即主领十八地狱。是一迦延典泥犁。乃至十八观身典洋铜。则狱名典主。局定十八之数。若观佛三昧海经云。阿鼻地狱。有十八小地狱。小地狱中。各有十八寒冰地狱。黑暗.小热乃至饮铜各有十八。如是阿鼻大地狱中。有此十八地狱。一一狱中。别有十八隔(统纪是鬲。郎的切。鼎属)。始从寒冰。乃至饮铜。总一百四十二隔地狱。今谓彼经以阿鼻为最大。故以各有十八为小。今云大者具有十八。或不对阿毗。故各名大。例如世间诸王。不对天子。各称大王。若对至尊。则称小王矣。经出不同。不须强释。次有五百。亦是定数。而观佛三昧经乃云。五百亿剑林地狱.刺林.铜柱.铁机.铁网。各五百亿。则两经之数迥别。亦不须强会也。苦毒无量者。准泥犁经。佛言。欲知勤苦最不可忍者。独有泥犁。泥犁者。极苦不可具言。如世逆贼。为长吏所捕。将至王前。被三百矛。宁毒痛不。比丘答曰。人被一疮。举身皆痛。何况被三百疮。佛言。泥犁中痛。与矛疮痛。亿亿万倍。尚不如泥犁痛。地狱之中。狱鬼加痛。毒无不至也。千百狱亦无量苦者。较五百狱。其苦稍减。比世间苦。万分不及。苦有无量矣。通问地狱有无竟。

△二正问我母生界二初圣女问母生趣。

圣女又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魂神当至何趣。

四分律云。一切诸世界。无有不老死。众生是常法。生生皆归死。我母死虽未久。竟不知魂神今至何趣。祭义曰。气也者。神之盛。魂也者。鬼之盛。道经云。魂者。气之神。魄者。精之神。阳神日魂。阴神月魄。吾教指第八识。法句经云。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自作受苦乐。身死神不丧。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三处。阴行而默至。所往如响应。故知必随业而趣矣。

△二鬼王徴其来历二初问答行业二初问二答。

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圣女答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又不敬。死虽日浅。未知生处。

行名进趣。业谓造作。即三业构造善恶事也。法句云。随其所造业。罪福有果报。恶业堕地狱。善业生天上。高行生善道。得无漏涅槃。不审菩萨之母。于此三业。作何业耶。圣女答言。我母著于邪见。讥毁三宝。成论云。宁止不行。勿行邪道。身坏命终。堕于恶趣。且又存心不恒。立性无定。偶尔听劝而暂信。忽焉循邪而讥毁。今死虽日浅。计必随业堕苦。故吾急欲求知生处而未能也。

△二问答姓氏二初问。

无毒问曰。菩萨之母。姓氏何等。

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由生也。印土族姓四流。一刹帝利。王种也。二婆罗门。净行也。三吠奢(旧云毗舍)。商贾也。四戌陀罗(旧云首陀)。众人也。前二是贵。后二是贱。今不审菩萨之母何姓何氏。为贱为贵。姓氏明而稽查易。故必问乎姓氏也。

△二答二初圣女直答姓氏。

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父号尸罗善现。母号悦帝利。

父。甫也。始生己也。母。冒也。含生己也。既俱婆罗门种。自然执邪谤正。西天外道。专执婆罗门种第一最尊。如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云。本初起地上人时。皆是我曹婆罗门种。我曹种最尊。初从口中出。世人从下出。我种是第七梵天子孙。佛反言天下一种。持我曹种与刹利.田家.工师种等。我曹死皆生梵天。佛反持我曹与凡人等。佛言。我经中以施行为本。施行善者。最为大种。其天下尊贵者。皆施行善得。不以种得也。尸罗是梵语。翻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故。善现是华言。梵名须菩提。悦帝利未详。其名号均好。存心各邪。智论云。邪见罪重。故虽持戒。身口业好。皆随邪见。恶心如种。苦种皆作苦味。邪见之人。虽持戒精进。皆成恶法。不如不执而行惠施。何况内执邪见。外行讥毁乎。然鬼王问母姓氏。圣女先举父者。以妇必随夫彰名也。

△二鬼王委说生天二初正说其由三初愿圣者返本。

无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

合掌乃庆慰之仪。返本处者。此非菩萨所应住也。始则为母而来。今既知之。应即退还本所住处。不须忧忆而悲恋也。

△二明罪女生天。

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

鬼王答曰。我初不知何人。若悦帝利罪女。已脱苦生天三日矣。下示生天之由。云承孝顺之子。为设供修福于如来塔寺之故也。善事父母曰孝。百行之先。良心最真切者。吾身非从天降地生。故于亲亲。自不容己。祖师云。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顺者。不逆也。曾子云。孝子之养亲也。乐豫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食。故梵网云。孝顺。至道之法。孝经援神契曰。元气混沌。孝在其中。故爱敬之情。蔼然可匊。然皆训乎男子。非教女子也。今圣女始劝母以正信。中兴供而感佛。终承福已生天。可谓能谕母于道。而救母于苦。世出世间事备一身。孝顺之名。允乎遍法界而不磨。流沙劫而不泯也。

△三示同罪受乐。

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

无间大狱。铁城幽闭。窅窅冥冥。难期恩赦。今因施福。力资己母生天。此际善缘。泽及同人得乐。孝思至矣。福力广矣。洵报母之标榜。诚资冥之样子也。

△二言毕而退。

鬼王言毕。合掌而退。

言毕合掌。敬慕之至。孝之感人深矣。行因事竟。

△二显所发弘愿。

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应设方便。使令解脱。

寻。仍也.俄也。即史寻复其旧之寻。俄尔仍如梦归也。梦是眠中现境。无明盖也。然眠梦之涂。因心而动。动由内识。境由外熏。今因想母生界。故致感佛现神。然既悟梦感。而道心顿发。故即从本尊像前。便立四弘誓愿。从今日始。尽未来际。应有造罪受苦之人。无论怨亲。广设方便之法。尽令解脱沉沦。此是最初之弘愿。为下正宗之弄引。

△二结会古今。

佛告文殊师利。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财乃人所共宝。以无财则贫。古云。甚矣。贫之为病也。但世宝凡俗所贵。招忧致患。唯有法宝。终始获安。净名云。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七财者。一信.二戒.三多闻.四舍.五慧(此五为宝).六惭.七愧(此二为守财人)。然此七财。以信为首。信故持戒。善由多闻。闻故能舍。舍则生慧。故信为财首。昔以无毒为名。固行十善之道。今彰财首之号。允登十信之阶。若准璎珞。六轮对位。铁轮对十信。铜轮对十住。银轮对十行。金轮对十向。琉璃轮对十地。摩尼轮对等.妙。合尊摩尼为首。是则财首等觉之流欤。何以得知。准观佛三昧经。昔过去有佛。号释迦牟尼。灭度后。有王子名金幢。憍慢邪见。不信佛法。有比丘名定自在。语王子言。世有佛像。极为可爱。可暂入塔。观佛形像。王子即共入塔。见像相好。白言。佛像端严如此。况佛真身。比丘言。汝见像不礼。当合掌称南无佛。王子即合掌称佛。还宫念像。后夜梦见。欢喜舍邪。归依三宝。由入塔称佛善根。命终值九百万亿那由它佛。得甚深念佛三昧。诸佛现前。为其授记。从是已来。经百万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乃至今日。获得甚深首楞严定。昔王子者。今财首菩萨是。佛既言获得甚深首楞严定。非等觉而何耶。昔婆罗门女。由广行孝道。成地藏之身。是故孝行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于四海。施之后世。而无朝夕。放之东海而准。西南北方亦复如是。以故上自帝王。下至民庶。贵贱虽殊。行孝一等。如地为万物之所依止。如藏为万人之所受用。故知地藏之名。全是孝顺之目。此由文殊问地藏因地。略举梗概。如此类例。胡能尽说也哉。

△第二大章正说分为四段初分身集会一品明能化主二业缘业感问狱三品明所化机三如来赞叹利益存亡阎罗赞叹三品明度脱缘四称佛较施两品明成佛因今初先品题。

分身集会品第二

△二品文二初地藏来仪二释迦诏告初分二初叙分身地藏。

尔时。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

尔时者。正如来含笑放光。光云出音。天龙鬼神同集之时。盖十方沙界分身地藏。既睹光闻音。即与众偕来。但言不顿彰。故前后别说。非问答已竟方来也。百千万亿。数目也。震旦算经。始自黄帝。数法有十等。亿.兆.京.秭.垓.壤.沟.涧.正.载。风俗通云。千生万。万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沟。沟生涧。涧生正。正生载。载。地不能载也。今四数并明者。以亿分四等。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今是第四亿数。乃百千万之亿。如是之数。尚难穷究。况又言百千万亿不可思.议.量说之无量阿僧祇世界中。凡所有地狱之处。一狱一分身。皆来集会。猗欤盛哉。此正显世界难量。愈见地狱之伙。地狱既多。弥彰分身莫测。为下问答之张本。此是大菩萨不思议事。尚非声闻.缘觉所知。况下地凡夫能测识者哉。若广舆所载。唐至德间。有新罗国僧。曰金地藏者。渡海而来。止于直隶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尝取岩间白土。杂饭食之。人以为异。年九十九。忽召徒众告别。坐化函中。后三载开视。颜色如生。𢍉之骨节俱动。亦分身之一也。俱集天宫者。如心地观经云。以身常处于地狱。非不亲近大慈尊。以身常处于轮回。非不亲闻微妙法。以是因缘。诸佛子。系心常念天人师。由是如胡麻来集。𡍫塞忉利天宫。实为夐古未闻奇特事也。

△二叙业道众机三初率众同来供佛。

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亦各有千万亿那由他数。共持香华来供养佛。

上以。训因。下以。训与。因世尊云音普遍神通之力。故各与四方地面所化之众而来集也。解脱有小大之别。据下不退阿耨菩提。并是不思议大解脱耳。持香华供养者。梵语健达。此云香。准戒德香经。有根香.枝香.华香不同。梵语布瑟波。此云华。准大品经。有天华.生华.心华不同。今持供者。期具足菩萨之道。愿成就如来之香。清远潜通。果因一契也。准十轮经。供养有三。一.利益。以四事等。二.敬心。将华表情。三.修行。若有持说。即为供养。皆所以表诚敬也。

△二因化不退菩提。

彼诸同来等辈。皆因地藏菩萨教化。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出供养意。所以持香华供养者。皆因地藏菩萨教化我等。永不退转于阿耨菩提故也。不退转。如后。阿耨等。阿。翻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三。遍也.等也。菩提。翻觉。孤山曰。极果超因云无上。正则正观中道。等则双照二边。盖果上三智也。悲华经四云。愿我得首楞严三昧。以三昧力故。化作地狱之身。入地狱中。与地狱众生。说微妙法。劝令发菩提心。彼众闻是法已。寻发菩提之心。即便命终。生于人中。随所生处。常得值佛听法。即得不退转地。乾闼婆乃至人非人等。天龙鬼神。乃至畜生饿鬼等众。亦复如是。皆令发菩提心。正地藏所化业道之众。不退转菩提之流也。

△三至天心喜观佛。

是诸众等。久远劫来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暂无休息。以地藏菩萨广大慈悲。深誓愿故。各获果证。既至忉利。心怀踊跃。瞻仰如来。目不暂舍。

文分三节。初.明六道流转。以背此觉心也。盖此觉心。是诸佛所证妙道。是众生所迷本源。则凡夫久远劫来。流浪生死者。由不发此心也。其流有四。一见流(三界见).二欲流(欲界诸惑除见及痴).三有流(上二界。诸惑除见及痴).四无明流(三界痴)。梵语阇提阇。此云生死。胜鬘云。生者。新诸根生。死者。故诸根灭。由此风浪。长沦生死。故涅槃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准大论。众生有三苦。一身苦。老病死。二心苦。贪瞋痴。三后苦。狱鬼畜。于是三种苦中。求暂休息。胡可得耶。次.因地藏获证。此言六道众生。在昔则万汇沉迷。居三道而流转。在今。则十力超悟。证三身以圆通。是谁之功欤。此皆地藏无缘慈悲无作誓愿之力耳。三.出感佛恩深。既承如来神力。得随地藏偕来。内心深怀踊跃。外仪瞻仰殷勤。瞻者。相好。微妙看视无厌。仰者。智慧深远。景慕有期。大论云。佛坐师子座。现最胜身。光明色像。威德巍巍。以此神力。感动众生。其有信者。皆至阿耨菩提。是以瞻之仰之。不能暂舍也。

△二释迦诏告二初如来摩顶付嘱二地藏合身领教初二初经家叙通。

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摩诃萨顶。

如来以一母陀罗臂。一兜罗绵手。遍摩所集无量阿僧祇分身地藏菩萨之顶。乃圣如意通中。转变神力。故一臂能遍摩无量之顶。以慰劳安抚也。大论云。手中德字缦网庄严。当以此手安慰众生。令无所畏。是此谓也。

△二发言付嘱二初明已所化众二付嘱未调众初又二初总示化门调机。

而作是言吾以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

此言佛调浊世众机。如贤愚经。散阇调象师言。佛世尊者。二种性生。一者智慧。二者大悲。勤行六事。所谓六波罗蜜。功德智慧。悉具足已。号之为佛。既自能调。亦调众生。故云。我是无上调御师。转正法论。周世界化度无量诸众生。当知由悟心地观。故能调伏刚强众生。即示以四谛。教以三学。以戒调伏其身。以定慧调伏其心。既修三学。自断二惑。辅行云。昔无信钩。致造重罪。如狂象无钩。不可控制。今以惭愧钩。钩无惭心象。故云令心调伏。舍邪归正者。一切法高王经云。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其先悉是辫发梵志。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文)。皆舍邪归正。已授记作佛。此明已调伏者十中有七八矣。其有恶习深重。难于调伏者。十中犹有一二焉。如法华初开。五千起去之流。及调达弟子.螺髻梵王等。习者。习气。正使虽断。余习尚在。身虽调伏。心犹未调伏也。

△二别明分身度脱二初略明。

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

此与地藏分身方便度生形击。故言吾亦等。梵动经云。如来自知生死已尽。所以有身。为欲福度诸天人故。若其无身。则诸天世人无所恃怙。犹如多罗树。断其头者。则不复生。佛亦如是。已断生死。永不复生(文)。今所以分身者。正显如来从法垂应。被大小机。现胜劣身。从一派出。有无量身。摄用归体。不离一性。大论三十云。若依禅定得四无量.背舍.胜处.神通.辩才等诸甚深功德。悉皆具得。随意所为。无不能作。化为种种禽兽之身而不受其法。或时身满虚空。或时身若微尘。或轻如鸿毛。或重若泰山。如是等神通变化力。皆从禅得。此是身轮现通。广设方便。即是意轮鉴机。施无谋巧用。观十界性相。乃以口轮说种种法。令熟者脱。未熟者熟。未种者种。故大论云。释迦牟尼佛。一世界中。常化作种种身。种种方便。以度众生。此总示分身方便。下别明调机难易。根是根性。属于过去。今世根性利钝。总由宿障重轻。若约四生论利钝者。如处胎经。佛告喜见菩萨。如我今日在母胎中。与诸十方神通菩萨。说不退转难有之法。亦以神通入天四生。地狱四生。饿鬼四生。畜生四生。于四生中。胎化二生。尽漏得疾。湿卵二生。尽漏稍迟。化生胎生是利根人。湿生卵生是钝根人。故大论云。诸佛先观知。有人一切方便不可度。或有难度。或易化。或复有迟或有疾。或以光明或神足。种种因缘度众生。是也。若约四洲论利钝者。如天人费氏云。北天一洲。少有佛法。余三天下。佛法大弘。东西天下。少有黠慧。烦恼难化。南方一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是也。准止观。利根是法行机。钝根是信行机。如闻一切众生。本有佛性。当下即信。信即思修。三慧顿成。是利根人。或闻善果。勤劝成就。则是仰信此理。思惟而修之。三慧渐进。是钝根人。大论云。若众生欲作重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瞋恚。后得安隐。此正教钝根者。善根的指菩提心。如身子辈极钝根者。具历五时。顿发三因授记是也。暗钝久化方归。如莎伽陀(此云小路边生)等。业重不敬仰者。如调达等。大论二十六云。如死人种种庄严。转转烂坏。终不可令活。提婆达亦如是。佛日日种种教化。恶心转剧。恶不善法日日转增。乃至作三逆罪。又云。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三亿家不见不闻。佛在舍卫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又如贫老母。无度因缘。不得见佛。若得多信。利益无穷。我佛化门调机尚尔。则知地藏分身非易。故特以己形击。弥显其神力之难思也。

△二广示二初结前起后此由众机利钝不同信毁不等故我分身度脱是结上文亦由众生各各差别故我分身现男女等是起下文。

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

分身度脱者。如处胎经。佛告智积菩萨。我宿命所行。戒德究具。得成佛身。变化自在。无所不入。亦入于金翅鸟。亦入于龙子。亦入于鱼鳖鼋鼍。所化如是。故佛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弥勒言。举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此识教化。非无识也。故曰。导师出现世。非缘不降神。要度未度者。示现无为城。如来分身。可思议乎哉。

△二普现色身。

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此示众机。关佛慈悲。以王三昧力。不动法性。而往应之。如处胎经。佛告诸来会者。吾从无数阿僧祇劫。能大能小。入细无碍。或在天上。劫数教化。或在人中。代彼受苦。或在畜生饿鬼地狱。教化无所不入。此正显如来化身妙用也。初现男子身。男者。丈夫壮而有室也。人生不可无所事事。故取力田为男职分所当为。子者。亲之枝也。子有生义。天开于子。静极而动也。次现天龙。悲华经云。若有众生事摩醯首罗天。我愿化身如摩醯首罗。事八臂者。化为八臂天身。事日月梵天。亦化为日月梵天。而教化之。令住善法。智论云。如菩萨本身。曾为大力毒龙。又龙王名马坚。是大菩萨。以本愿故。生于龙中。次现神鬼身。如秽迹大权神王.大力明王等。如现大鬼伏旷野鬼等。山林川原河池泉井。此现依报度人。如悲华经云。佛因中为救阎浮提人民饥饿。思惟舍身体血肉。中路有山。名水爱护。自投其身。即成肉山。高一由旬。乃至高千由旬(云云)。天帝。如昔为帝释。与罗呵阿修罗战。以慈忍力胜之。昔为梵王。坐昼度树下成道。梵名斫迦罗.伐辣底.曷罗阇。此云转轮王。施设足说。金银铜铁轮。应别如其次。逆次能王领。一二三四洲(准处胎经。无数阿僧祇劫。作大梵.帝释.轮王。各三十六返。所度众生无堕二乘.恶趣)。迦罗越翻居士。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凡多积财货。居业丰盈。皆受此称。国王。粟散王也。诸侯所封之地曰国。从曰。而加或其中。以明各有分地世守。毋相侵也。王者。三才之主。从〡(音辊。一之转也)贯三。立天地人之道也。如大光明王舍头。月光王舍眼。迦尸王破胸出心。坚意王舍手等。宰。主也。烹也。调和膳羞之名。周礼冢宰。能调和众官。故名宰。辅者。两傍夹车木。朝堂有四辅官。左辅.右弼.前殿.后丞。所以主宰群辟。夹辅王化。如周官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云。惟兹三公。论道经邦。佛曾作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为七分息诤。官者。宦也。公也。属者。官僚部曲也。群辟之职。统于三公。汉魏已来。三师皆开府置寮属也。已上皆未受道者。此下皆受道之机。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净名疏翻除馑。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尼者。女也。大论云。尼得无量律仪。应次比丘。优婆塞.优婆夷。西域记云。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邬波斯迦。云近事女。谓亲近承事诸佛法故。阿罗汉。翻杀贼.应供.不生。若阿颰(音䟦)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尽以无生。释罗汉也。声闻等。如前。而以化度句贯上诸文。非但佛身句。反显不一。谓岂止佛身独现众机之前。随其所感。普现色身。宝雨经云。如来成就无量色身。若诸有情。应以如来色身而教化者。如来即能于一刹那(名极少时极少)。或一腊缚(即迦罗。一千六百刹那名一迦罗)。一牟呼栗多(六十迦罗名莫呼律多)。各各于彼有情之所。示现如来色身之相。若应见种种别类有情身相。如来即于一刹那。乃至示现种种别类有情色身之相。正今文之谓。皆是诸佛神智所感也。

△二付嘱未调众二初敕观累劫度生。

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

此佛自言于菩萨地。三大阿僧祇劫。勤苦无量。大经云。我于往昔种种苦行。今得如是无上方便。为汝等故。无量劫中。舍身手足。头目髓脑。疏云。夫身命者。谁所不重。吾轻生忽死。经无量劫。指山指地。骸骨倍多。指海指江。髓脑非喻。况复妻子国城。捐弃无量。如是恩德。但为汝等放逸无惭。系在囹圄(上音陵。领也。下音语。御也。言领囚禁御也)。不得解脱。岂非累劫勤苦。端为度说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如央掘魔罗。受邪师教。佛以神力化之。即舍出家。梵王赞云。奇哉。调御天人师.如来。善调央掘魔。譬如毒蛇见咒师。吹气放毒不怖畏。是也。罪苦。大论明二种。杖楚寒热等名身苦。余残名心苦。诸圣人以智慧力。无忧愁嫉妒瞋恚等心苦。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舍利弗风热苦。毕陵伽婆蹉眼痛苦。罗婆那䟦提痔病苦)。于身苦中。亦复薄少。如人知负他债。偿之不以为苦。凡夫人不忆负债。故身心俱受现苦。后世复有三涂之苦。故云罪苦众生。

△二令忆天宫付嘱。

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初四句指上业重之辈。随业等。五母子经云。世间人不知有后世生。但言死耳。作善自得福。作恶自得殃。入恶道中。悔无所及。魂神空去。随其施行。业报受苦。如影随形。是也。汝当下。正申付嘱。谓我灭后。此辈堕落受苦时。汝当思忆想念。吾畴昔在忉利天宫。亲蒙世尊殷勤叮咛。付嘱于我。令娑婆世界第十小劫弥勒出世成道已来。中间或曾受化。或未受化。悉使解脱恶道。永离三涂八难之苦。机缘成熟。遇佛授记。自应拳拳服膺。不致失坠也。弥勒。西域记云。梅哩丽耶。唐言慈氏。因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此云法希。亦曰法乐)。慈育国人。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弥勒下生经云。弥勒成道已(准处处经云。弥勒未下若当来下。余有五十亿七千六百万岁)。无量千万亿众生。见世苦恼。皆于佛法中出家。弥勒见诸大众。作是念言。是诸众生。皆于佛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遣求付我。我今受之。善哉。释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万亿众生。今至我所。如是三称赞释迦牟尼佛。然后为说四谛。闻者同时得道。时华林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故处胎经。佛告弥勒云。汝所三会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亿人受吾五戒者。次是三归人。九十二亿者。一称南无佛。皆得成佛道。是也。梵语和伽那。此云授记。圣言说与名授。果与心期曰记。即初住之应记也。此皆我佛于天宫付嘱地藏。以待弥勒出世之人尔。

△二地藏合身领教二初地藏正领二如来赞喜初分三初叙合身宗本。

尔时。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

十轮经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今地藏大士。发愿于尘沙劫前。受嘱于弥勒道后。忍斯浊秽。化度泥犁。其犹地乎。合分身为一形者。一为诸身之本。故合末以宗本。此由地藏行般若时。修神通波罗蜜。受种种如意事。变一身为无数身。无数身还为一身。隐显自在。然亦不着是如意神通。以自性空故。离故。无生故。无有住处内外大小。以禅定力。疾遍诸身。还复亦速。长阿含十二。舍利弗云。神足证者。随三昧心。作无数神力。变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身合为一身。称是神力者。卑陋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贤圣之所修习。于诸世间。爱色不爱色。二俱舍已。修平等护。专念不忘。斯乃名曰贤圣神足(文)。小乘尚尔。况大菩萨乎。一月影临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正分身合身之旨。涕泪哀恋有四意。一悲六道造业不悛。二悲众生刚强难化。三悲如来慧日将沉。四悲天宫付嘱事大。故知涕泪哀恋。诚有不得已也。

△二申化事受旨二初佛引使获通慧。

白其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

此地藏自陈所获通慧。与佛通慧形击。谓吾之通慧。乃久远劫来。蒙佛接济引掖。使我获得。即佛之通慧也。今付末世众生于我。自应如佛接引于我而接引之。令其亦获此通慧。正我分内事。自应仰攀玄根。俯提弱丧者矣。

△二化身沙界利生二初分身度人。

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槃乐。

此中文含二意。分身沙界。明不思议神力。度人证果。明不思议智慧。神力.智慧。乃分身度人之本也。十轮经略云。此善男子。成就不可思议诸功德法。坚固誓愿。勇猛精进。为欲成就诸有情故。于十方界。或时现作大梵王身。乃至或作地狱狱卒。诸有情身。现作是等无量无数异类之身。为诸有情如应说法。随其所应。安置三乘不退转位(云云)。故大论云。具足神通者。于十方恒沙世界中。一时能变化无量身。供养诸佛听法。说法度众生。是等除佛无能及者。是为末后身菩萨。故能广度多人。归敬三宝。归以返还为义。令其返邪归正。敬以专诚为义。令其去妄归真。三宝乃却恶之前阵。入道之初章。越苦海之舟航。到涅槃之要道。故须归依。永离等。则二种生死俱断。五住烦恼尽亡。三德秘藏同圆证矣。五母子经云。拔其根株。便可得脱。如人不种。但当泥洹。泥洹。快乐是也。

△二小善获利。

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

佛法中为善。有胜劣不同。今所为者。善之劣也。一毛甚轻。一渧极少。一沙甚微。一尘极小。毫发许善之更輶矣。然我亦令脱生死。获大利也。贤愚经。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于三宝福田中。种少少之善。得无极果。此正会人天之小善。归广大之一乘。即同法华遍开六道。低头举手。弹指散华。本是人天之福。今开即是缘因佛种。使获大利。复何疑哉。

△三慰世尊勿虑。

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如是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慰勿虑者。明己能任事也。盖谓一切烦恼。六十二见等。皆是如来之种。即一阐提人。亦不断性善。傥遇法缘。善根复发。一善若起。万恶全消。譬星火烧万顷之薪。七毒丧多人之命。如十轮经云。随所住处。若诸有情。贪瞋痴等。皆猛利故。造作十恶业道。有能志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者。一切烦恼。悉皆消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进。于一食顷。能于无量无数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顷。皆能度脱无量无数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离众苦。皆得安乐。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故不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忧虑也。

△二如来赞喜。

尔时。佛赞地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

地藏既领嘱慰佛。如来即赞善助喜。双赞善哉者。一以能体佛心。敬承严命。二以分身利物。毫福不遗。所以喜之者。以遂我心。满尔愿也。广度两言。我佛纵许之辞。亦自知其时耳。若普曜经云。不处生死。不住泥洹。便受菩提决(文)。是则地藏久矣证大菩提。何待广度将毕耶。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科注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