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上天竺讲寺住持沙门 续法 述

 稽首牟尼观自在  如意宝轮王咒心

 无量圣贤加护力  赞述玄妙契佛生

△疏此一经文分为二。先略标章门。

将释此经。五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教摄。三辨教宗旨。四总解名题。五随文别释。

△后详释义相五。一教起因缘。

初教起因缘者。中有二门。初总论诸教约赴机缘。谓酬因酬请显理度生也。克就佛意。则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次别显此经亦多因缘。一为显菩萨心咒故。二为利九界众生故。三为脱六道苦难故。四为除多生罪障故。五为净身心惑恼故。六为成福慧事业故。七为证诸乘道果故。八为见圣贤净土故。有如是等因缘。所以说此教也。

△二藏乘教摄。

二藏乘教摄者。藏有二。一声闻菩萨藏中。菩萨藏摄。观自在说故。二经律论咒四藏中。显说法益。经藏摄。密演真言。咒藏摄。乘有四。宝王经说。一声闻乘。二缘觉乘。三方广大乘。四最上金刚乘。此如意轮王咒第一希有最上一乘摄也。教有五。初小乘教。阿含等经咒也。二大乘始教。诸般若经陀罗尼也。亦名分教。诸方等经陀罗尼也。三大乘终教。亦名实教。光明法华等经咒也。四一乘顿教。仁王楞伽等经咒也。五一乘圆教。毗卢神变楞严随求陀罗尼也。今此咒经。如如意树生如意珠。乃至成佛常生佛前。是一乘圆顿教所也。

△三辨教宗旨。

三辨教宗旨者。统论佛教。因缘为宗。世间法言。种子因水土缘而芽得生。无明因行支缘而识等生。出世法言。本觉因师教缘而始觉生。又始觉因施等缘而佛果成。又大悲因众生缘而应化兴。故知世出世法不离因缘有无。法华云。佛种从缘起。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别显此经。复有总别。总以一心持咒为宗。满足愿求常生佛前悲救群迷为趣。别分五对。一教义对。崇尚悲心流演密教为宗。了达随心饶益义旨为趣。二事理对。举持诵法式功能事相为宗。显生佛法界缘起理性为趣。三境智对。缘无尽法界境为宗。观一切权实智为趣。四修证对。修贤圣行位为宗。证妙觉果海为趣。五体用对。归无性无二体为宗。起悲心广大用为趣。此之五对。生起前后相由者矣。

△四总解名题二。先解经总题。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四总解名题者。先经总题开作四门。一略明华梵。观自在。梵语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秦言入佛道大心众生。如意。梵语摩尼。心者。梵语质帝。或云质多耶。陀罗尼。肇翻总持。咒是华言。经者。梵语修多罗。亦名素呾缆。二通显得名。诸经得名。或人法或喻或物或单或复。各各不同。今以人法受称。是复非单也。三对辨开合。题中十三字共开八对。一教义对。经之一字。能诠教也。观等十二字。所诠义也。二人法对。就义中。观下五字人也。如下七字法也。三名体对。就法中。陀罗尼咒名也。如意心体也。四显密对。亦名体用对。就名中。陀罗尼密体也。咒显用也。五法喻对。就前体中。如意喻也。心法也。六通别对。就前人中。观自在别也。菩萨通也。七生佛对。就通中。菩提上求佛道也。萨埵下度众生也。八境智对。就别中。观智也。自在境也。四具彰义类。分为五段。一观自在。梵语婆卢枳底。此翻为观。梵语湿伐罗。此云自在。若云摄伐多。此翻为音。梵本有二不同。故译者随异。清凉云。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世音也。若具三业摄化即观自在。所谓语业称名除七灾。身业礼拜满二愿。意业存念净三毒。一一得大自在。贤首云。谓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观机往救自在无碍。故以为名。前释就智。后释就悲。若分释之。照穷正性察其本末。称之为观。随类普救得无障碍。称为自在。奘三藏云。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真可谓无碍自在也。二菩萨。贤首疏云菩提萨埵。此翻觉有情。有三义。一约境。所求所度。求是佛佛即觉道也。度是生生即有情也。二约心。有觉悟之智。余情虑之识也。三约能所。所求是佛智。佛智即觉果也。能求是自身。自身即有情也。小品云。是为觉一切法无障碍故名为菩萨。三如意心。梵语末尼亦云摩尼。此翻为如意。亦云随意。音义云。末谓末罗。此云垢也。尼云离也。言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也。又云。摩尼此曰增长。谓有此宝处。必增其威德也。心者。主义要义本义。况人心藏为主为要统极之本。以喻如意为一切珠宝中之精要心也。华严云。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又六十二云。味光摩尼。净福摩尼普光摩尼。殊胜摩尼。妙藏摩尼。阎浮幢摩尼。金刚师子摩尼。日藏摩尼。可乐摩尼。如意摩尼。则如意摩尼。为摩尼宝中之心王矣。取此以喻咒者。显此咒为诸咒中之心也。神妙总统名如意心。十界求愿随心饶益。故下经云。犹如意树生如意宝。令所希求应时果遂。四陀罗尼咒。梵语陀罗尼。秦言能持。集诸善法持令不失。譬如好器盛水不漏。亦言能遮。不善恶心遮令不生。欲作罪时遮令不作。肇翻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又翻遮持。要解曰。总持者。即诸佛密语。有一字多字无字之异。能以一字。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摧邪立正。殄恶生善。皆能总而持之也。咒是华言祝愿为义。如菩萨四愿。前二愿拔苦。即遮恶也。后二愿与乐。即持善也。例如此土禁咒等法。便以咒名翻陀罗尼。然亦不失遮持义意。新译名为真言。亦名为明。今则华梵双标。故云陀罗尼咒。密部有三。一佛部分五。五佛所说也。二菩萨部。三鬼神部。一一部内。论上中下。成就增益名为上法。禳灾摄召名为中法。降伏邪魔名为下法。于上法中又分三品。各有行仪。各有观法。各有严禁。而通以无上菩提心为主。若无师传则名盗法。若违行仪则招恶报。若犯严禁。辄以功效向他人说。则招奇祸。若料拣当经。菩萨部增益法。又此本不如诸译限日期定满数。亦无严禁观仪。但一心持诵无间断为妙。切须依经。幸勿乖教。上四段开释也。合释之。秪二段。观自在菩萨人也。大悲经云。观自在。已于过去作佛。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为菩萨。如意心咒法也。宝轮王陀罗尼是第一希有之法。菩萨为显。下云现身证验。心咒为密。下云最极甚深隐密心咒。观自在真身。常住三摩故。陀罗尼应身。随所应现故。自在愿也悲也。愿以悲心拔诸苦故。经云悲愿盈怀。如意行也慈也。行持咒心得诸乐故。经云若诵一遍悉皆遂意。观音。是智能证理。是慧如灯破暗。咒王。是断能破惑。是福如珠雨宝。菩萨了因种也。陀罗尼缘因种也。观自在。本实。不动本际。随自意照实智也。如意心。迹权。迹任方圆。随他意照权智也。通共十对。如理思之。五经者梵语修妒路。古译为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佛地论云。贯穿法相摄化众生。又训经为常为法。天魔外道不能改坏曰常。圣智凡愚皆可轨则曰法。慈恩云。常则道轨百王。法乃德模万乘。摄则集斯妙义。贯乃御彼庸生。称之为契经也。

△次出译人名。

唐三藏法师义净

次译人名。唐代名李唐也。三藏者。通经律论三藏也。法师者。佛法所属人天师范故。义净讳也。字文明。范阳张氏子。髫龀出家。弱冠具戒。高宗咸亨二年。三十七岁。往西域。求佛经。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至证圣乙未年五月。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夹。舍利三百粒。天后亲迎于东门外。奉安佛授记寺。敕令翻译。玄宗开元元年七月入寂。寿七十九。僧腊五十九。塔于洛京龙门北之高原。前后译经律论五十六部。凡二百三十卷。译者易也。易梵成华也。法师华梵兼善。故奉诏译此经。传之后世。咸共流通也。

△五随文别释二。先叙意。

五随文别释者。先叙意。一经分为三分。是道安法师高判。初序分。序时处不谬主伴可徴也。次正宗分。正明心咒宗崇法式也。后流通分。流布十方。通传来世也。于正宗中。依清凉国师。科开四章。初从尔时观自在至随汝意说。名请求加护以生信。开佛知见理也。二从时观自在至广陈供养。名正说心咒以开解。示佛知见教也。三从尔时世尊至不得生疑。名赞示持法以成行。悟佛知见行也。四从尔时世尊至如是救苦。名结劝亲验以证果。入佛知见果也。一经纲领旨趣如是而已。次消文。逐节消释其句文也。如下所明。

△次消文分三。初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伽栗斯山与大菩萨无量众俱。

如是。指此本咒经之法。我闻。谓文殊与阿难亲从佛及观自在前所闻者也。一时者。师资道合说听同时也。薄伽梵梵语。佛地论明六义。一自在。不系烦恼故。二炽盛。智火烧炼故。三端严。相好庄饰故。四名称。名德遍知故。五吉祥。一切供赞故。六尊贵。利乐有情故。总众德至尚之名。即本尊释迦佛也。在住也。伽栗斯亦云姞利呬。又云姞栗陀罗矩。此云狼迹。峰形如狼之迹。亦翻仙人。诸仙依止故。亦云负重。山名摩竭陀国所属之境。与共也。超出权渐名大。统摄二乘人天曰无量众。俱。同时一处也。此是结集经者序起之文令证信耳。

△二正宗分开四。一请求加护以生信二。先菩萨请加三。初启请威仪。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来诣佛所顶礼双足右绕三匝以膝着地合掌恭敬白佛言。

以下文分四分为一经所宗之正义也。教被乘时故。云尔时观自在。出启教人名。摩诃萨者。本是正法明佛。迹现等觉位人。上同下合。非权渐比。故为菩萨中大菩萨也。适化所及故来求证。普为众生。以至尊之顶。礼至卑之足。大悲也。勤求于佛心无懈歇。一度固未展其诚。过三又觉其烦乱。大愿也。方便不离实际故右膝着地。二智㳷合无二故。义手合掌。大智也。上明身仪。尊重为恭。渴仰为敬。意业也。由心恭敬。运于身口。成威仪故。上示曰告。下启曰白。直陈名言。委悉名语。口业敬也。三业若不诚敬。何能成三轮因。圆三身德。化三有。灭三道耶。

△二出咒名相。

世尊我今有大陀罗尼明咒大坛场法名青莲华顶栴檀摩尼心金刚秘密常加护持所谓无障碍观自在莲华如意宝轮王陀罗尼心咒第一希有能于一切所求之事随心饶益皆得成就。

初出坛名相咒。后立坛。坛必依咒。故先举咒。独绝无伦名之为大。曰明咒者。诸大神咒。皆依圆照清净觉相而成。永断无明。能成佛道。故经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此是三陀罗尼之根本也。宝积经陀罗尼品云。如来之智。摄诸善巧。所有宣说诸陀罗尼。无不清净。无有少法所得。皆归于空。贤首释云。智鉴无昧名大明咒。大下持咒须坛。坛能护咒故。次明坛。初句举体。坛有事理。事如像坛镜坛印坛想坛。理即法界。经云。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实叉难陀本云。香水作方坛。纵广四肘。用种种华。烧白檀香。坛中竖四幡。张白幰盖。坛上悬四白幡。供养。局事像也。此本不出表理性也。更无过上曰大。密部中明四种曼荼啰。一大曼荼啰。二法曼荼啰。三羯磨曼荼啰。四三昧耶曼荼啰。今是初一也。梵语曼荼啰。此翻为坛。千手眼仪云。若无坛佛。应结才发意转法轮菩萨印。印现坛仪。二手各作金刚拳。进力檀慧相钩结。以此手印置于身前。空中即尽虚空界。成大曼荼啰。以印安于心上。即自心成大曼荼啰。是则曼荼啰全体即是法界性矣。此则理事俱通者也。法有四。谓息灾。增益。敬爱。降伏。今是希求世出世间种种胜利。属增益法也。余亦兼通。名如意故。次名句出名。莲华者。出泥不染。濯涟不夭。上擎雨露。下荫鱼虾。随诸风日。所向自如。表大悲持覆而不染着也。青为四色之长。尊胜名顶。栴檀义翻与药。能除病故。大论云。白檀治热病。赤檀去风肿。正法念云。天与修罗战时。为刀所伤。栴檀涂之即愈。华严云。栴檀涂身。火不能烧。表大智能除三毒病也。摩尼此云如意。一雨宝如意。二现色如意。三离垢如意。不为诸垢秽故。四无害如意。大论云。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害。表大愿随心应量起诸妙行也。精要名心。心上香光庄严拣非粗疏者矣。又青莲为顶。栴檀摩尼为心。犹见为诸坛中之尊胜精要者也。约理。莲即有为法界。檀即无为法界。摩尼即无障碍法界。后金刚二句明用。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昼夜随侍。楞严金刚藏王。如是修心求正定人。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恶魔欲来扰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次出咒名相。先标名。无句人也。无障碍者。一上同诸佛慈力。起三十二应。得无障碍。二下合众生悲仰。施十四无畏。得无障碍。三中成自己圆通。获四不思议。得无障碍观自在者。一亡尽根尘观中。闻慧自在。故起悲心。拔一切苦。二起照觉空观中。思慧自在。故起深心。行诸化道。三极圆寂灭观中。修慧自在。故起直心。证究竟觉。莲句法也。宝轮王者。梵语烁迦罗。此云金刚轮。亦云金轮宝。又名胜自在。贵重为宝。摧碎为轮。自在为王。表摧碎生死烦恼最胜自在故。心咒者。诸佛菩萨心中流出之咒。又为诸咒中之心也。约理。华即不空藏心。意即空不空藏心。轮即空藏心。圆觉体中恒沙德用。从本已来持之不失。名陀罗尼。诸大明咒。皆从中出。名为心咒。第下次显用。无上名第一。超因位故。无等名希有。齐果德故。一切求事。总摄世出世间善因乐果也。随心益者。愿有小大。誓有久近。意有缓急。志有勤怠。皆随其心量。成利益安乐也。

△三求佛加护四。一愿听说施。

世尊大慈听我说者我当承佛威力施与一切众生。

慈听有二意。一上承佛力则契理。二下施众生则契机。楞伽明诸菩萨现通说法。皆由诸佛二种持力。一令入三昧。二身现其前。若离佛加则不能说。

△二显咒大力。

世尊此陀罗尼有大神力大方便力我今亲对佛前次第宣说。

陀罗尼此云能遮。恶不善心遮令不生。故能有大神力。除诸罪障。离一切苦也。行者持咒一心不乱。即成禅定神通力自发矣。陀罗尼此云能持。种种善法持令不失故。能有方便力。成诸愿事。与一切乐也。行者持咒摄心不散。即成观智方便力自发矣。咒非一种。须次第说。

△三恳佛护持。

惟愿世尊垂哀加护于我及一切持明咒者。

经云。世尊清净愿有大加持力。初地十地中三昧及灌顶故。愿哀祐于我并持咒者。加有二种。一显加。二冥加。菩萨则显行者通二。又加益有四。一远离魔恼。二不堕凡小。三所得倍增。四速入佛地。

△四结加倍益。

雨妙珍宝犹如意树生如意宝珠于诸众生令其所有希求应时果遂。

先能生益无尽。初句法。世间七珍八宝。出世间功德法财。佛知见宝无不称心雨也。次二句喻。华严云。诸如意树。处处行列。种种香树。恒出香云。种种鬘树。恒出鬘云。种种华树。常雨妙华。种种宝树。出诸珍宝。今则释迦佛有转苦成乐之力。神咒法有融理变事之能。菩萨僧有和因合果之功。三宝功德利乐行人。如恶叉聚同时具足。故取如意宝树。以喻法宝隆雨穰穰也。于下次所求果皆遂。众生九界也。增福消灾人敬魔伏等求。莫不满足。楞严观音云。我得佛心。证于究竟。是故能令求妻子得妻子。求长寿得长寿。求三昧得三昧。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次如来印许二。初总申赞印。

尔时世尊赞观自在菩萨言如是如是。

两赞如是者。初赞心咒。理该真俗。教摄偏圆。具二力。遂九界。如所说言。皆是真实也。二赞悲愿。兴悲运智。下合上同。随缘赴感。无时不在。一如所说。是实不虚也。

△二别出所以二。初赞利生悲愿。

汝能悲愍诸有情类我加护汝即对我前令汝愿求一切满足。

悲愍有三。一生缘悲。二法缘悲。三无缘悲。今后一也。有情。三乘七趣八难三途类也。菩萨悲心示教利喜为因。众生善根欣厌感扣为缘。因缘具足。成办佛法。加护汝者。佛以身语显加也。以法乐济施一切。心与佛同。不护而何。此则菩萨慈悲善根成熟为因。诸佛不违本誓愿护为缘。论云。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佛以之为缘。能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令愿满足者。菩萨为众生缘有二。一差别缘。从初发心至得佛时。于中。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知友给使冤家。或起四摄。无量行缘。此又有二。一近缘。速得度故。二远缘。久远度故。近远缘内。又复有二。一增长行缘。二受道果缘。二平等缘。一切菩萨。皆愿度生。自然熏习。常恒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是等缘愿皆令满足。若不护念。与众生无缘。难可度脱。加之为力。大矣哉。

△二印说咒随意。

汝欲宣说无障碍观自在莲华如意宝轮王陀罗尼者最极甚深隐密心咒随汝意说。

人入有为法界。度生自在。法出不空藏心。如华开敷。称名甚深。人住无为法界。以观观者。法居空藏心。如宝轮王。称名隐密。人遍无障碍法界。圆融无碍。法该空不空藏心。如如意珠。称名最极。如此圆妙咒心。若不宣演。众生利乐何从。故云随汝意说。

△次正说心咒以开解二。先正说三咒三。一大悲咒。

时观自在菩萨既蒙佛许悲愿盈怀即于佛前以大悲心而说咒曰。

南无佛䭾耶(一)南无达摩耶(二)南无僧伽耶(三)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四)具大悲心者(五)怛侄他(六)唵(七)斫羯罗伐底(八)震多末尼莫诃(九)钵蹬谜(十)噜噜噜噜(十一)底瑟侘(十二)篅攞(十三)痾羯利沙也(十四)吽癹莎诃(十五)

先标说意。蒙佛许者。初云我加护汝。次云随汝意说。是蒙印可言也。悲指利济众生。愿指弘扬咒法。以大悲心而说咒者。三藏心中。当不空如来藏心也。施诸有情离苦灭罪。名曰大悲心。依心密说其语。咒祝众生消灾免难。名曰大悲咒。梁论释云。真如于一切法中最胜。由缘真如。起无分别智。此智于诸智中最胜。由此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智所生大悲。此大悲于一切定中最胜。因此大悲。如来欲安立正法。救济众生。说大乘十二部经。此法是大悲所流。于一切法中最胜。今咒从大悲心中流出。于余咒法胜也。明矣。次出咒语翻译有四例。一翻字不翻音。诸经咒语也。二翻音不翻字。卍以此方万字翻之。字体还是梵书。三音字俱翻。诸经文也。四音字俱不翻。西来梵夹也。今是初一例。又奘法师明五不翻。一秘密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不翻。如阎浮树此方则无。四顺古不翻。如阿耨菩提。摩腾已来。便存梵音。五生善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不翻令人生敬。今亦初不翻也。然诸咒中具四悉檀。一咒是鬼神王名。称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是世界义。二咒是军中密号。相应无所呵问。不相应即执治。是为人义。三咒是智人偈颂。如贱人奔他国。诈称王子。因以公主妻之。多瞋。人从其国来。以偈颂法止瞋。对治也。四咒是诸佛密语。唯圣乃知。如王索先陀婆。一名四实。(盐水器马四物同名)群下莫晓。第一义也。今属后悉。兼通二三。若准贤首般若疏云。咒有二义。一不可释。以是诸佛秘语。非因位所解。但当诵持。除障增福。不须释也。二亦可释解。即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今若强释者。南无下皈依三宝菩萨。南无此云皈命。佛䭾此云觉者。佛宝有神通力。达摩此云妙法。法宝具威德力。僧伽此云和合众。贤圣僧宝有禅定力。观自在。说咒之主。有大愿力。大悲心。出咒之本。成唯心力。宗镜。问。祖先殁久。后嗣资悼。违三界之唯心。乖万法之唯识。答。有五力。唯识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道一法师对唐明皇云。佛力法力三贤十圣僧力。并不能测。二十唯识颂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此约相宗分教说。清凉云。佛真心外无别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众生全在佛中。则果门摄法无遗。佛性论云。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又众生心外更无别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心故。诸佛全在众生心中。则因门摄法无遗。华严出现品云。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一切众生心亦如是。以诸佛不离此心成正觉故。由此二义。佛真心现时。不碍众生真心现。生佛相即故。生佛相俱泯。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如此圆融心识理益实无尽矣。交光楞严疏云。众生心也。体常不动。用可牵移。身死非去。未死之先。本不偏局于此也。身生非来。未生之先。本亦常遍于此也。但因不了。成往来相。业迁使然。性本不动。故知迷则任牵。悟则同体。菩萨证穷。故能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犹如一月在天影临万水。此约性宗实教说也。则大悲心力。为诸力之本。离此心外。诸佛菩萨。无有色声功德矣。怛侄他此翻所谓。或云即说咒曰。唵字下正是咒语。唵。引导义出生义。吽。降伏义发光明义。莎诃。成就义。令前所作速疾圆成也。此四字种通于诸咒。余句皆局。斫羯罗此云金刚。伐底翻轮。转辗义。以此金刚心咒愿众生断诸烦恼。令其息灾证理也。震多此云赤。末尼此云如意。莫诃翻大。圆明义。以此珠宝心咒愿众生疾成佛道。令其增福得果也。钵蹬谜此云莲华。噜噜噜噜。尼噜翻青。陀噜翻黄。迦噜翻玄。阿噜翻赤。底瑟侘此云光色。觉照义。以此莲华心咒愿众生普度有情。令其伏魔成行也。篅攞翻栴檀香。痾羯利此云沉香。沙也翻赤色。熏发义。以此沉檀心咒愿众生修学法门。令其人敬训教也。如是四法咒愿。如蜾蠃之咒祝螟蛉。无有不成。如是三十三字种。如此方元亨利贞。具无量德。故众生观念一一皆得如意也。咒有五部。一佛部。毗卢佛为主。二金刚部。阿閦佛为主。三宝部。宝生佛为主。四莲华部。弥陀佛为主。五羯磨部。成就佛为主。今属第四部也。又咒有五说不同。一诸佛所说咒。二诸菩萨所说咒。三诸金刚王所说咒。四诸天所说咒。五诸鬼神所说咒。今是第二菩萨说也。余如密部。

△二大心咒。

次说大心咒。

唵(一)钵踏摩(二)震多末尼(三)篅攞(四)吽(五)

初标咒名。三藏心中。空如来藏心也。无量法门。一一无相。故名为空。求于诸佛与乐增福。故名为大。佛智广大如虚空。今欲心同于诸佛。故名大心。依心说语。咒愿诸佛降吉赐祥。名大心咒。佛性论云。一切众生。决定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

次陈咒语。唵开导义。吽拥护义。亦通诸咒。余局本部。钵踏摩此云红莲华。开畅义。因此心咒。祝愿诸佛开缘因佛性种。与化身福乐。住于解脱德中。办度转识。断业道。学文字般若。成方便菩提诸事业也。震多末尼翻赤如意。净满义。因此心咒。祝愿诸佛显正因佛性种。与法身福乐。住于法身德中。办度真识。断苦道。学实相般若。成真性菩提诸事业也。篅攞翻栴檀。离垢义。因此心咒。祝愿诸佛启了因佛性种。与报身福乐。住于般若德中。办度业识断惑道。学观照般若。成实智菩提诸事业也。如是三法咒愿。诸佛与佛觉心同一慈力多且胜焉。名大心咒。不亦宜乎。

△三随心咒。

次说随心咒。

唵(一)跋剌陀(二)钵亶谜(三)吽(四)

初咒名。此即空不空如来藏心也。在自。随悲智心。在他。上随佛心。下随生心。故名随心。依此无障碍心咒。演说秘密真言。愿自己起大慈悲。现千手眼。入不思议。成妙功德。咒愿诸佛。下随生心。救护自在。咒愿众生。上随佛心。得真圆通。名随心咒。华严云以发心故。即与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即生随佛义也。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等。即佛随生义也。弥勒赞善财言。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则能净佛刹。化众生。以智深入法界圆满一切大愿。即自随他佛生义也。次咒语。唵生起义。吽涌现义满足义。䟦剌陀此云随意。亦云称心。钵亶谜翻莲华心。佛妙觉心。如莲华开。生本觉心。如莲华合。菩萨始觉心。如莲华半开半合。施食经云。菩萨思惟有情身各具觉悟之莲华。故能下合悲仰。随众生心也。思彼觉华照法界。如来海会共广大。故能上同慈力。随诸佛心也。以此密言。而加持之。全身总是大悲王。寻声救苦脱体。俱成观自在善得圆通。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随心应量。获无障碍也。

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咒经略疏卷上

音释

(市悦切音热)。

(丑佳切音吒)。

(多早切音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