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隆兴府百福院 宗镜禅师  述

曹洞正宗嗣祖沙门 觉连 重集

离相寂灭。谁为分别。有口也难说。五百世中。割截支节。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名离相寂灭分第十四。以佛说离一切相。发菩提心。即是闻此经典。离我人等四相。即名诸佛。证寂灭理。因此立名。为离相寂灭也。谁为分别者。既是离相寂灭。即是离人法二执之相。是名寂灭实相。既无人执之见。又有甚么分别之情。所以𪢬囵无内外。和融上下平也。有口也难说者既说寂灭之理。心空四相。必离人执。即无分别心。离法相。离法执。有何所说。故云。有口也难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五百世中者。此文伸出上义。离相寂灭所以也。谁为分别者。无人执也。有口也难说者。无法执也。因无二执。故菩萨能行忍。如佛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非此一世无有二执。于五百世中。为忍辱仙人。皆无二执。故能行忍。所以割截支节也。

而无一念。妄生虚说。成道证果。云散家家月。

而无一念妄生虚说者。此明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意云。如来非但五百世中。行此难行难忍苦行之事。又于无量劫来。而无一念诳妄言说。此显佛语皆是真实。而无虚妄。又言。佛说众生有乐。决定受乐。佛说众生有苦。决定受苦。如云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善维经云。诸婆罗门。因共立制。不与佛食。若与佛食者。罚金钱五百文。时佛入城乞食。人皆闭门。空钵而出。有一女人。以破器盛臭𤄜淀。出门弃之。见佛空钵。此女即生信心。欲兴供养。思此臭食。恐未肯取。佛知彼意。即受其施。而授记言。十五劫中。天上人间。受福快乐。不堕恶道。后得男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诸婆罗门云。佛为食故。妄语如此。佛即出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诸经书中。颇有此舌作妄语不。婆罗门。礼佛悔过。以此较之。佛无妄语。故有长舌之相也。成道证果者。谓佛从五百世中。已离人法二执。及一切相。如此修进。今得成道证果。现十法界身。随类说法。如云散长空。家家有月。此显。处一座而十方俱现。演一音而沙界齐闻。故云。云散家家月。广智大师曰。云散家家月。情蠲处处彰。无依无用处。便是法中王。

 离相即非说  古今常寂灭  而无一念心

 任汝分支节

离相者。离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也。即非说者。既离四相。更有何法可说。故云。即非说也。古今常寂灭者。既无四相。于法无说。亘古亘今。不迁不变。唯一实相之理。故云。常寂灭也。而无一念心者。言如来。既无人法二执。虽被他人。节节支解。而不起一念之心。我被汝割截我之身分。了无一念分别计执。若有一念分别彼我之心。则有嗔恨生焉。既无嗔恨。人法皆空。即证无生法忍。故云。任汝分支节。永嘉曰。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经】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至)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注曰。此节经文。名为离相寂灭分也。以须菩提。闻说此经。深解义趣者。深解前来施舍身命所成之福。不如受持演说四句之胜。今闻此经。感伤深恩。遂悲泣流涕。赞言希有。自谓从昔以来。虽得慧眼。理证人空。未闻此经甚深之义。又云。若人得闻此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者。意谓。得闻是经。即信般若。不信诸法。是谓信心清净。心既清净。实相生焉。故云。则生实相。或者问永明曰。何等名为诸法实相。答曰。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无有者。名为诸法实相也。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意云。此人得闻是经。证实相理。成就法身功德。故谓第一希有也。须菩提。又称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者。所谓实相无相。即是非相。如太虚空。无一形相。正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实相亦尔。故云。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也。须菩提又云。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乃至若当来世者。意云。我今值佛得闻是经。不以为难。而未来众生。得闻是法。信解受持。是为希有。信解受持者。心无狐疑。曰信晓了义理。曰解。钦承不慢。曰受。佩服不厌。曰持。未来众生。如斯信解受持。实为希有也。又云。何以故。此人无我相等者。此言须菩提。徴问前义。以何意故。得闻是经。实为希有者。斯人依此经修。不起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也。所以者何。以无我相。即是非相。非相者。即实相也。离一切相。即成正觉。故云。即名诸佛也。无著云。此人无我相等。显示无人取之执也。我相即是非相者。显示无法取之执也。离一切相者。显示无空空相之执也。当知是人。离相清净。解悟三空。不着二边。不处中道。一切无住。契合实相。究竟涅槃。即名诸佛也。傅大士曰。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华。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经】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至)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云。如是如是者。乃𠃔许之辞也。长水曰。从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下至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皆是空生之言。于中大意。有其六种。一闻法悲泣。二信心生实相。三对彰难易。四明无我人。五法执兼亡。六尽成佛故。如斯皆是诚谛之言。故佛印云。如是如是也。又云。若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是人甚为希有者。以大乘之法。难信难解。此人若闻经中。无我人等四相。不惊闻诸法空不怖。闻空空不畏。当知是人。实为希有也。又云。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等者。佛自徴问。以何意故。此人闻法不生惊怖。甚为希有。故告须菩提言。如来说第一波罗蜜。以显因中最胜。前云。是人闻经。信解般若。即为第一希有。因闻般若。即生实相。希有之法。此法无与等者。故名第一。若悟非相。于法无著。即达彼岸。以俗谛中。利益众生。故说第一波罗蜜也。了悟人法俱空。即无生死可度。亦无彼岸可到。以真谛中法性本空。故又说。非第一波罗蜜也。又恐人执着二边。以第一义中。离俗离真。即事即理。故云。是名第一波罗蜜也。又云。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者。忍辱者。六度之中。第三是也。安受曰忍。毁害曰辱。故云忍辱也。前云。舍身命之福报。是生死之苦因。不及持说之福。此之忍行。舍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盖此之行忍。能达诸法无我。到于彼岸。故云。忍辱波罗蜜也。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者。即遣执着。以俗谛中。若能行忍辱之行。忍于能忍。此名执着。若以真谛之中。了能行之行。皆不可得。故云非也。是名忍辱波罗蜜者。此一句。后人妄添。姑且解之。若是行人。不住能忍之行。将不住之心。亦乃不存。方为忍辱波罗蜜也。佛又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者。佛自引昔。以证今也。如是忍行。我昔曾行。故引歌利之事。而证之。梵语歌利。此云极恶王。谓如来因地修行。证初地菩萨。修忍辱行。在于山中宴坐。遇歌利王。出城游猎。王乃至山。困倦憩息。睡醒不见左右彩女。遂亲入山。见彼众妃彩女。围绕礼拜仙人。王乃大怒问曰。云何恣情。观我女色。仙人曰。于诸女色。实无贪着。王曰。云何见色不贪。仙人曰。专心持戒。王曰。何名持戒。仙人曰。忍辱即是持戒。王乃将刀。割仙人耳鼻手足。问曰痛否。仙人曰。不痛。王亦节节支解。问曰。痛否。仙人曰。实不痛。其时辅相大臣。谏曰。彼之大士。逢此患苦。颜色忻然。无所摇勤。柰何大王如此加害。王遂休止。尔时王者。即憍陈如是也。仙人者。即释迦是也。以仙人行忍辱行。虽被加害。略无嗔恨。盖能了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空也。又云。何以故者。此是重徴上义。佛意云。以何意故。无我人相也。佛自云。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人四相。应生嗔恨。返显前义。无有四相。则无嗔恨也。佛再告须菩提云。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等者。佛自引过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以证歌利王事。自明行忍。非止一世也。故举五百世中能忍之迹。以显佛无妄说。前不云乎。而无一念妄生虚说。以佛行忍行。非唯无苦。亦乃有乐。所言乐者。以心离四相。二执皆空。证无生法忍也。傅大士颂曰。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经】是故须菩提(至)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是故者。结前起后之辞也。结前累世行忍住忍辱仙。以无我人。得成菩提。今得成佛。故令发菩提心。菩萨应离一切相。发无上菩提大道也。不住色相生心等者。言发菩提心菩萨。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即是离一切相也。应生无所住心者。言此菩萨心无所住。即能住菩提也。若心有住者。此菩萨。若心于法有住。则非住菩提佛道矣。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是故者。结前菩萨所行六度。皆是无相布施。其福量等法界。不可穷尽。以色为六尘之首。施为六度之初。故云。不应住色布施也。佛又告须菩提言。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者。此菩萨如是行施。为利群生。悉皆行无相布施也。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等者。此言如来自说。遣执着也。六祖曰。如来说。我人等一切诸相。皆无实体。毕竟破坏。非真实有。即是非相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云。即非众生也。集解云。一切诸相者。即是法境也。即是非相者。显法空也。一切众生者。即是人境也。即非众生者。显人空也。因此菩萨离一切相。故云。二执皆空也。佛又呼须菩提。如来是真语等者。言如来所得菩提妙果。如理而证。离于言说。何故累称持说功德。胜于布施等福耶。然。佛于无所证而证。于无可说而说。所证所说无不当理。恐善现未达此义。故仍告云。如来是真语者。真语者。即佛说菩提法也。实语者。即说小乘法也。如语者。即说大乘法也。不异语者。即说授记事也。不诳语者。即不诳众生也。如来所说五种之语。悉是真实。无有虚妄。故寿命童子经云。日月星辰可坠地。山石从地可飞空。海水渊深可令枯。佛语决定无虚妄。是也。佛又告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者。如来自证云。我所证之法。本离言说。故云无实。对机有说。故云无虚也。佛又呼须菩提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者。此明菩萨行施。乃教化众生也。若住于法而行布施。不达三轮体空。名为住法布施。若教众生住著于法。无由得见真性。故喻如人入暗。则无所见也。若菩萨行于布施。不著于法。若达三轮体。

若离名。了达依正。皆不可得。全体真空实相。如斯义趣。前云。一恒河沙数身命布施功德。不及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善现既闻此义。故感悟悲流雨泪也。仙人垂慈弘忍等者。言如来。最初因他。作忍辱仙。于五百世中。行忍辱行。以了人法二空。故得无生法忍。虽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如雪刃谩斩虚空相似。谓此菩萨。了达此身如空也。如是印可其词者。言佛印证许可须菩提。前来所言。于理切当。故云。如是如是。印许能离一切诸相也。意云。此人无我人四相。是人空也。我相即是非相。是法空也。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是空空也。故云。能离一切诸相也。未审感悟处等者。此是科家徴问前义。且道须菩提感悟之理。有何奇特处。下文伸答显露也。

 豁开慧眼明如日  返照微尘世界空

此二句。乃答上文之义也。以须菩提闻说般若。豁开慧眼。证无我人四相。空一切法。如杲日当空。

 百岁光阴石火光  回头何不早思量

 无常相请宜推托  免向阎君论短长

前二句。叹人生百岁。光阴迅速。如石火之光。不可久留也。奉劝诸人。何不回头急早思量。此身既是不久。何不急早念佛求生净土。舍不坚身。证真常身也。后二句。诫勉行人。若依念佛法门。出离生死苦海。得生极乐世界。纵有无常相请。当可推托。不能拘唤。免入阎君之手。岂可更论短长。可谓。了鬼神觑不破之机。超生死不相干之地。

 真乐真常真净土  宝池宝树宝华开

 无寒无暑无凋变  归去来兮归去来

此四句。明指西方境界也。以彼阿弥陀佛刹中之人。寿命皆无央数劫。一生遂补佛位。同证一常乐我净。即真净土也。不迁不变是名真常。无二死苦是名真乐。八大自在是名真我。烦恼灭尽是名真净土也。有七宝池。七重行树。四色莲华。无冬寒夏暑。春荣秋凋之变。如斯快乐之处。普劝诸人。何不早离秽土。径往莲邦。优昙颂曰。一心念佛自相安。冷眼常将世境看。会得目前真净土。此心更不涉多端。

持经功德。福多难比。三时喻不齐。住相布施。终须有退。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持经功德分第十五。以持经功德。胜过三时布施功德。故以此为名也。福多难比者。言三时舍恒河沙。身命布施功德。福报虽多。是人天福。未能见性。难比持经功德。以受持此经。为人解说。即能见性成佛也。三时喻不齐者。牒经文义。明经中初日分。即寅卯辰时也。中日分者。即巳午未时也。后日分者。即申酉戌时也。有人如是。一日三时。舍无量身。经无量劫。而行布施。不如闻经生信。福德之胜。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展转胜彼百千万亿倍。故云。三时喻不齐也。住相布施者。言三时舍身命布施。不达三轮体空。但得人天之福。终须有退。以未明真性。心生住着。故有退也。

无漏智慧。顿证菩提。花开花㓔。日东月落西。

此科须菩提。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解说。皆得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阿耨菩提。此言无漏智慧者。即是般若无漏智慧。不漏落二执。二障之中。故名无漏清净智慧。永明云。我法皆空。故契玄旨。以我空故。烦恼障断。以法空故。所执障消。烦恼障断。证真解脱。所执障消。获大菩提。然后。行满因门。心冥果海。故云。无漏智慧也。顿证菩提者。言能持此经。见无漏智。则为荷担阿耨菩提。故云。顿证菩提也。花开花㓔者。此是科家。分明梧示。既明无漏智慧。顿证菩提。以布施持经。如花开花㓔。日东月落西相似。其无漏智。如树常存。岂有开㓔。如天本净。岂有日月明暗。故云。花开花㓔。日东月落西也。可谓。云去云来天本净。花开花㓔树常存。

 此经功德胜  谁人解受持  寒山逢拾得

 拍手笑微微

此四句。以显此经。是大乘教。须得大乘人。方可受持。经云。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三时布施之功又明此经。是何等人。能解受持。下句指出寒山即文殊。拾得即普贤。此二菩萨。方堪受持也。以此二人相逢之际。拍手而笑。方显离言之道。不落文字。真空无相之理也。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为发最上乘者说。

注曰。此分名为。持经功德也。于是。佛乃招告须菩提言。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者。只得人间。天上之福受尽此福。还复堕落也。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者。佛意云。若人暂闻此经。信心归敬。所获之福。胜前舍身命之福。以此经深明实。相。人法二空。所以胜也。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其福倍倍转胜也。傅大士颂曰。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舍身由妄质。施命。为迷情。详论福与智不及受持经。告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等功德者。佛意云。以此经捷要言之。此经显般若智体。不可以心思言议。岂可称量。则其功德广大无边。非凡情所能测也。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者。意云。此经所谈。乃真空实。相之道。非乐小法者所可得闻。故曰。为发大乘菩萨心者。乃说此经。通指行门三教。即通。别。圆。三等之人。为发最上乘者说者。单指圆教之人也。

【经】若有人能受持读诵(至)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只得人空。未得法空。而有四相所在。故于此经。不堪听受读诵讲演。岂能担。荷无上菩提。以斯之人。爱乐小法。不信大乘最上法也。佛又呼须菩提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等者。斯言所在之处。若有此般若经。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以般若经是如来法身。舍利。宝塔。故感天人恭敬作礼。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凡有受持此经。即如佛塔。一切天人。即以华香而散。持经之处。供养此人。可谓。一人辨心。诸天辨供。是也。傅大士颂曰。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须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此经所在处。宝塔未曾离。法身常在内。诸天共归依。

布施千万亿劫之身。福深于海。为发最上大乘者说。担重如山。庆快撩起便行。且请依前放下。何故。

此文。乃牒经中之义也。经云。一日三时。舍恒河沙数。身命布施。经千万亿劫。所得福德。如海之深广言所获之福甚多也。为发最上者牒经中义。经云。若复有人。闻说此经信心不逆。所得功德如山之高大。岂一人而担荷也。庆快撩起者。此亦牒经之义。庆者喜也。快者畅也。亦是拈情。科家意云。若是大乘之人。闻说此经。领荷如来最上之法。畅然喜庆直下承当。般若之智。匪从人得。云者。庆快撩起便行也。且请依前放下者。科家恐人执着。又与拈了也。上云。担。荷便行者。似有一物在。故且请放下这一物。方是脱洒也。昔有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着。严阳曰。一物也无。放下甚么州云。不放下担着去。严阳。豁然大悟也。何故者乃科家审问放下之义也。

 大力量人元不动  等闲抹过上头关

此二句。是科家答上文之义也。若是大力量人。不向佛祖语言上解义。不去担荷菩提。只于自己脚跟下承当。可谓。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头学以般若智人人本具。不从千圣借。岂向万机求。故云。等闲抹过上头关也。

 倒握吹毛扫异踪  顿令心地尽开通

 锋铓独露毗卢顶  凡圣齐教列下风

此四句。颂上文。大力量人。不动之义也。以金刚宝剑。比喻此理。科家意谓。这个大力量人。以金刚王宝剑。扫除佛祖玄妙。剪去异见邪踪。狐疑净尽纤芥不存。顿使各人。心地开朗。法性融通。不容取舍圣凡。那许欣经厌施。总是不平之义。尽教扫除。顿令二际平等。事理一如。故云。尽开通也。下二句。伸出开通之义。梵语毗卢此云遍一切处。即是锋铓独露。以喻此理。遍在一切有情无情。色非色处之上。正恁么时。不见有四圣。六凡之别。故云。凡圣立下风也。可谓。扫除佛祖见。截断圣凡情也。

 百岁光阴烛在风  谁人心与佛心同

 修行速往西方去  足下莲华步步生

前二句。叹此娑婆世界。众生寿命短促。喻如风中之烛。朝夕难保。比况生死无常也。谁人心与佛心同者。以此界人心。惟好造恶。不修十善。唯佛一人。慈心无量。故云。谁人心与佛心同也。后二句。言众生。但肯依佛教法。专心持念弥陀圣号。即得往生西方净土。莲华化生。面礼弥陀。亲蒙授记。行时以莲华衬足。住时于菩萨为伴。证不退位。即与佛心。同为一体。故云。足下莲华步步生也。

 十念圆成一念回  三心果满九莲开

 尘劳念佛同时去  归去来兮归去来

十念者。即十气念佛也。一念者。即临终一念也。若有行人。尽此平生。信向西方。每日十气。称念阿弥陀佛。圆满成就。临命终时。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云。十念圆成一念回也。三心者。谓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且此三心。当得上品上生也。莲开。即上品上生也。其余者。有七日开者。有四十九日开者。有经八万劫开者。故云。九莲开也。尘劳念佛者。即在家念佛之人。若能忙里偷闲。专心念佛。皆得同时。生西方去。故云。归去来兮归去来。古德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但能诚一念。俱登上品中。

能净业障。尘体双亡。五百亿难量。恒沙诸佛。承事供养。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盖谓此人。今生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今被轻贱。有犯不校。常行般若观。罪即消灭。故立此名为能净业障也。尘体双亡者此科能持此经。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菩提也。斯言尘者。即八万尘劳烦恼也。体者。以无明为体能生尘劳烦恼。今以持经般若智力。能灭罪业则得菩提。故云。尘体双亡也。八百亿难量等者。此科佛曾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也。

而今成道。万法齐彰圆明果满。春来日渐长。

乃是科家。言佛今成道。因供养诸佛功德。方成道果始得万法齐彰。随机应物。可谓。处一座而十方俱现。演一音而法界齐闻也。圆明果满等者。此言佛今成道。即三祇果满万行周圆。得究竟果也。春来日渐长者。此一句。显本分家风。若是行人。能持此经。所得功德。比供养诸佛功德。即胜百千万亿分之福。以持经能见性成佛所以得福最胜。如春来日长。大地自然之道。可谓。春到洞庭南北岸。鸟啼西岭月生东。

 业障本来无  心差转见殊  若悟三空理

 何处不如如

此四句。牒经中之义也。前二句言经中为人轻贱。先世罪业。以此罪业真心之上本来无有。因心有差。随妄所造。以真如不守自性。忽起无明。妄现根身器界。三细。六粗。次第而生。起惑造业。故见差殊之相也。后二句。若悟三空者。即经中能持此经罪即消灭。得证菩提即悟人空法空。人法俱空理也。即悟三三空。证实相智所以。法法无非般若。头头总是真。如可谓乾坤尽是黄金国。万有全彰净妙身。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经】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至)果报亦不可思议。

注曰。佛呼须菩提云。若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者。是人前世曾作罪业。当堕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永无出期。以今生止被人。轻贱而已。大论云。先世重罪。应入地狱。以行般若故。现世轻受。譬如重罪应死。有势力护。则受鞭杖而已。以今世人轻贱故者。此人持经。虽被轻贱。不着我人。常修观智。则前生罪业。而为消灭当来之世。成就菩提也。傅大士颂曰。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佛又呼须菩提云。我念过去。于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者。梵语阿僧祇。此云无数时。梵语那由他。此云万万数。谓十亿。为一洛叉。即百万也。十洛叉。为一俱胝。即千万也。十俱胝。为一那由他。即万万数也。佛自念云。经无数劫。于然灯佛已前。供养无数诸佛功德。只是求福而已。不若持此真经。见自本性。永离轮回。是故。供佛功德。虽百千万亿分。不及末世。持经功德一分。故以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也。末世之人。徒知事佛。而不知佛究竟之理。尽在此经。所以持说功德甚大。昔梁武帝。造寺布施。供佛设斋请问达磨。有何功德。祖云。实无功德。帝曰。何以无有功德。祖云。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相求。后人不了此义。以供佛修福。以为功德。不知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修福所求。所求之福。不及功德供佛不及持经也。佛复云。若人于后末世。受持此经功德。我若具说者。佛意云。于我末世持此经者。上虽校量。供无数佛功德。不及持经。一分功德。犹是略说。若更具说此经功德。乃是大乘之法。即本有智也。或有人闻心即狂乱者。恐有乐小法之人。闻此大乘。心则迷闷狐疑不信也。以道大机小。难臻其妙。故生狐疑。当知是经义者义即般若之智。此般若智。不可思议也。果报亦不可思议者果报即所得功德也。因般若智而悟真性。其所得佛果菩提功德。故不可思议也。

宿业缘堕恶道。今人贱而罪即消。供诸佛诵此经。功德胜而喻莫及。只如无著无相底。还有果报也无。

宿业恶道者。此科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今世人轻贱常持此经。直下见性。而罪即消灭也。供佛诵经者。此科佛曾于然灯佛前。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不及持经功德之胜。而譬喻所不能及也。只如无著无相者。此显真空无相无著之理。无有诵经。可以灭罪。亦无供佛可以得果也。还有果报者。此是科家徴问之辞。似此无相法身。实无果报可得。所以永嘉道。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下文伸答也。

 妄心灭尽业还空  直证菩提超等级

此二句答上文之义也。直如无著无相法身之理。既无罪福。岂有果报。妄心灭尽罪业还空。可谓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也。直证菩提。既罪性本空。即是菩提。不假施功用行。断惑明真。直下见性。超过五十二位。修进阶级者矣。

 恶因谁住罪谁招  真性如空不动摇

 扩劫无明俱荡尽  先天后地寂寥寥

初句牒经中之义。经云。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科家意云。恶业之因。是谁造作。受罪之果。是谁招感。若论法相宗说。乃是无明妄惑。六识施设。而为能造。八识含藏。而为能招。故云。业果能招引满牵也。今科家不然。虽有因果罪业。招感分明。犹如水上之波。虽有动摇之相。乃是境风妄起妄灭。本无实体。此真如之性。如太虚空。湛然清净。本不摇动也。若以衲僧门下。罪业本空因果非有。可谓。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也。后二句牒经之义。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得证菩提。科家意云。若行人修般若观。受持此经将旷劫虚妄无明。尽情扫荡。独须般若真空。犹如大虚本自空廓。故云。先天后地寂寥寥也。

 百岁光阴似水流  无穷无尽几时休

 不如先证菩提路  悉免轮回得自由

前二句。叹人生一世。止是百岁之期。死而复生生而复死。喻如水流。前后相续无有门断。故云。无穷无尽几时休也。后二句。勉人修进。意云。既是生死无穷。行人须当修大乘法。证菩提道。若以小乘之法。虽修人天因果。九次第定。乃是未出轮回。不得自在。不如先证大乘。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不被生死缠缚。不被尘劳染污。故云。悉免轮回得自由。

 归去来兮归去来  一灵休更入胞胎

 化生花上身金色  目击金容归去来

初二句即科家。慈心太煞分明指示言谓两个归去来者。乃是说了又说。恐人不信。故故咛再嘱也一灵休更者。此明一灵真性。即中有身。若去父母边投胎时最初起憎爱二种心。入胎中有七种不净。一种子不净谓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无明种子而生也。二受生不净谓此身。从父母赤白二滴和合。识投其中也。三住处不净。谓此身。处母胎生脏之下。熟脏之上。而住胎十月也。四食啖不净。谓在母胎中。唯食母血饼也五初生不净。谓此身产时。头向阴门。与血俱出。臭秽狼籍。如两山相夹落草如活牛剥皮也。六举体不净。谓此身薄皮之内。脓血遍一切处也。七究竟不净。谓此身。始自初生。渐渐更改。少而壮。壮而复老。老而复死。胖胀烂坏。骨肉纵横狐狼食啖也。以此色身。有如是之苦。故云。一灵休更入胞胎也。后二句。科家指一条出生死路。不入胞胎。故指西方世界。若人念佛。于彼国土莲华化生。身如金色。即得面见阿弥陀佛闻法受记。证不退位。故云。目击全容归去来。古德颂曰。好念弥陀归去来。遥登九品托莲胎。华开亲睹天真佛。一段光明遍九垓。

究竟无我。四大全空。五蕴假立名。通达万法。处处皆空。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究竟无我分第十七盖佛说一切法。无我。等相。言辞虽同其义则别。以前来但问能住能降之法。只是破情显智所破之情。即无我人等四相粗执。所显之智。即般若之智。自此之下忘智显理。破我人等四相细执。恐菩萨将入证道。谓我能安住。我能降伏。存此分别之心。便是我也。故下文云。如来于然灯佛所。若有法可得。而证菩提。即为有我。无法可得。无道可证。是名无我。又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故立此名为究竟无我也。四大全空者。言此苦依身。以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五蕴虚积而有。凡夫妄计。假立为我。此我若无。四大五蕴亦空也通达万法者。此科如来。实无有法。得证菩提。故得受然灯记。又云。如来者。即诸法如意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即无我人四相之法。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故。能于一切法。处处皆空也。上云。四大五蕴全空为正报。空即人空也此云通达万法为依报。空即法空也。

青山绿水。云起长空。诸人荐取。黄鹂啼晓风。

此是科家。发明前来通达万法处处皆空之义。以青山绿水云起长空。那里不是通达此理可谓。山河草木扬真谛。风月楼台演妙音。以目前。明暗色空。皆彰此道。诸人荐取者。此是科家慈心太切。分明指出。万法之上。声色之中。令人荐取似黄鹂啼处是声也。晓风是境也。若是行人。向声色上会得。见是何人。闻是何物。岂不是通达万法。可谓钟鸣鼓响。无非观音入理之门。柏短松长尽是毗卢一真境界。昔古德诵法华经。闻莺啼有惺。偈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至百花香。黄莺啼柳上。

 受记本无言  真慈大觉宣  四相非四相

 菩提果自鲜

前二句。牒经中之义。佛自云。我于然灯佛所。实无有法得阿耨菩提。方得授记。故云。授记本无言也。此乃佛自宣说。我若有法得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于我授记。故云。大觉宣也。后二句。亦牒经中之义。若菩萨。见有众生可度。有法可得。菩提可证。见有净土可严。皆有能所。不达性空悉着四相也。非四相者。谓菩萨不见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实无有法。得阿耨菩提。于真净土即非庄严。故无我人。四相也。菩提果自鲜者。菩萨既不着四相。于佛果菩提。自然新鲜也。可谓。有无俱坐断。独露一真空也。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至)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注曰。此分经文。为究竟无我者。以菩萨心。无我人四相。方契无法可得。无菩提可证。故名究竟无我也。须菩提白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菩提心。云何应住降伏者。以善现前来。于第二分中。初问此义至是复问者。何耶。然则问辞虽同。其义则别。盖初之问义。但问能住。能降之法。此之而问。恐菩萨。将入证道。心有执着。谓我能安住大乘。我能降伏烦恼。我能灭度众生。存此分别之心。障却无住之道。故重复此问。故云。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佛意云。若人欲发。无上菩提之心。当生无著无住。湛然清净之心也。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等者。佛了真空无相。则能所俱寂。虽度众生已得灭度。而不起能度众生之一念。亦不见所度之众生。故曰。无一众生实灭度者。则能住能降之心。自此灭矣。方具四心。言谓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者。即广大心也。灭度一切众生已者即第一义心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即常心也。既具常心。自无四相。即不颠倒心也。何以故者佛自徴问。以何意故菩萨无有众生可度者。以离四相故也。意云。若菩萨有我相等。即非菩萨者。此一节文义。与前同。但前来。是破情显智。所破之情。即无我人等四相粗执。所显之智。即般若真智。自此之下。忘智显理。破我人等四相细执。由此贤位。渐入圣阶。故佛返显菩萨。心离四相。虽终日度生。而不见有一众生可度也。所以者何者。此是重徴上义。以何所以不见有生可度也。佛乃再告须菩提言。实无有法。发阿耨菩提心者。佛恐菩萨误认。当生如是心者。以为真实是心。亦非真性中本有。故此说破。亦为非实。故云。真空理中。本来无相。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盖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一法不立。何有于法也。傅大士颂曰。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行悲疑似妄。由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此节之文。由前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而来。意谓。无发心者。则无菩萨。云何释迦。于然灯佛所名曰善慧仙人。布发掩泥。献华于然灯佛。行菩萨。行得授记耶。佛恐善现有此之疑。故举问之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菩提不。须菩提答言。不也。世尊。善现答义云。如我解佛所说义者。彼时善慧于然灯佛所。实无有法所得菩提。离诸分别取着。因悟无法可得。故得受记。佛言如是如是者以善现既会法无所得。佛许其说乃印证云。如是如是。而又返后告云。须菩提。实无有法得阿耨菩提。欲令善现。知法无得。深契至理也。偈曰。菩提性本空。云何说有得。无说无得者。是真菩提因。佛复云。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乃至当作佛。号释迦牟尼者。盖如来所证妙果。乃是心地法门。实无所得之理。离诸名相。无有取着也。今云受记者。即无授记中。而论授记此即无生之记也。善慧以无所得心。得无生智。即无生记者也。何以故者。徴起之辞。以何意故。前云。实无有法。得菩提果。故受然灯之记。遂去疑云。既无佛果。岂有佛法耶。下文释。答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者即真如也。不伪曰真。不异曰如。盖了诸法皆如如理。非虚非有不变不迁。通彻三世。横亘十方。此显真如佛即真法体。若有所得。即非佛菩提也傅大士颂曰。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

【经】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至)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此节经文。乃是防难。佛谓若有人难言。既如来即诸法如义如是则为有佛。实有法在。何故前云。实无有法可得佛果菩提。故佛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实无有一法。佛得阿耨菩提。盖法性本具。岂从外得也。佛再招须菩提。而告之曰。如来所得阿耨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者。以如来所得菩提。忘情而证也。无实者此理非有为相也。无虚者。即真如体也。无著云。虚实是有无断常二边。此二俱遣。中道自然契矣。故云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者。此是结前徴释之义也。因是之故。如来说一切法。结前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也。皆是佛法者。结前无实无虚之法也。佛又呼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俗谛法也。即非一切法者。即真谛理也。是故名一切法者。即不住真俗。中正之道也。然此真。如非别有法。即一切色等诸法也。此法离性离相。即真如体。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也。此真如体虽不离于诸法。然于诸法亦不可取着。故云。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永明云。如来真如。即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即如来真如也。佛仍呼须菩提言。譬如人身长大。意云上说如来所证真如之体。遍一切处。可谓。长大又恐善现。起长大之见。故佛重设喻徴之曰。譬如人身长大。以世俗谛中。故有大小之问。岂非真实为大。乃虚名为大身而矣。须菩提答之云。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者。善现因喻有悟答曰。非大身。以真谛之中无大无小。故云。即非大身也。是名大身者。以真俗不二。有无互显。即第一义法身也。佛又告须菩提菩萨亦如是。此如是者乃指上之辞。以菩萨若住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者。此菩萨心有执着。自言我能灭尽烦恼。能度众生。而有四相。亦有能所。即非菩萨也。何以故者。徴起上义。佛谓须菩提言。以菩萨实无有法可得。心离四相。而不见有一众生可度。达一切法。悉皆空寂。本来不生。不见有生死。不见有涅槃。故云。实无有法名为菩萨也。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是故者。结上文。之义。乃谓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此菩萨已离四相。虽云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以真空无相。实无有法。故佛说一切法。无有四相。其所显者真空无相法也。佛又呼须菩提云。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佛意云。若是菩萨。修行六度。欲去庄严佛土。见有净土可严此人未离四相。即是法执。不达法空。是不名菩萨也。言佛土者。即心土也。以佛土无相。如何庄严若有庄严。即四相未除。是凡夫见也。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者佛意云。以何意故。庄严佛土如来复以离相无为。即庄严佛土。又以佛土本来清净。何假庄严。故云。即非庄严也今云庄严佛土者。以俗谛中。可说庄严也。即非庄严者。以真谛中。何庄严之有也。是名庄严者。以第一义中。严而非严。无严而严。真俗双显。即中道庄严也。佛又呼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此节双结上义。无我即无人执。无法即无法执。以法界混然。身土平等。向无佛道可成。无众生可度。故云。通达无我法者。二执既无。二空之理自然显矣。既具二空。即真菩萨也。傅大士颂曰。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除。人法两俱实受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妄尽还真。众生何曾灭度。法空无我。菩提本自圆成。直饶遇然灯印证而不疑。已隔来世。况释迦重审而方悟。转涉途程。且道不涉途程底人。脚跟还点地么。

初一节文。牒经中之义也。以须菩提。问安住降伏佛答云。菩萨发阿耨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降伏烦恼诸妄。安住大乘真理。妄心既尽。真空自显。故云。妄尽还真也。众生何曾灭度者。亦牒经义。以菩萨既灭妄心。已离四相。虽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了真空理中。生死涅槃尚不可得能度所度众生亦空。故云。众生何曾灭度也。法空无我者。亦牒经义。此菩萨已证法空人空之理。通达无相之道。以实无有法得证菩提。故受然灯之记汝于来世作佛。故云。菩提本自圆成也。直饶遇然灯印证不疑者。此牒经义。谓以实无有法。得阿耨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此是印证不疑之言也。已隔来世者。此是科家把住世尊。料拣之义。意谓。虽是印证分明作佛。争奈已隔来世。又过一生。方得成佛。若乃直下成佛。早是迟了八刻。更待来世转没交涉。况释迦重审而方悟者。此牒经义。因须菩提闻说。实无有法得阿耨菩提。故得授记作佛。遂疑既无佛法。岂有佛果耶。故释迦重审云。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是真佛真法也。须菩提于此方悟。诸法皆如如佛也。转涉途程者。乃科家把住说话。如斯悟去。转涉途程。费力不少也。且道不涉途程者是科家徴问之辞。上云。印证不疑已隔来世。重审方悟转涉途程。即今不涉途程之人。脚跟还点地么。此问要人直下承当。不涉修证可谓。迢迢空劫勿能收。岂与尘机作寄留也。

 丈夫自有冲天志  不向如来行处行

此二句。乃答上文。不涉途程。脚跟点地之义也。言丈夫者。即本来人是大丈夫。具衡天志不拘凡圣。独步千方得大自在。故名丈夫也。不向如来行处行者。此言丈夫天然尊贵。不假修持。不随他人脚跟所转。不受他家处分。故云。不向如来。修进地位阶级而行。可谓。相好巍巍大丈夫。一生无智恰如愚从来佛祖犹难望地狱天堂岂可拘。

 直指单传密意深  本来非佛亦非心

 分明不受然灯记  自有灵光耀古今

前二句。发明大丈夫汉。不向如来所悟所证处履践也。故科家云。直指单传密意深者。以直指当人心体。本来是佛单传法印。密意甚深。非中下可知。本来具足。非佛非心。原无名相。可谓。有名呼不得无位可安排也。后二句。言此道无说无传故如来于然灯佛所。因无法可得。无菩提可证。故得受记。今云分明不受然灯记者。以此理。虽授记而无记可受。自有一段灵光。辉天鉴地。耀古腾今。古德云。父母未生前。凝然一相圆。释迦犹不会。迦叶岂能传。故云。自有灵光耀古今也。

 百岁光阴一梦中  老来不与旧时同

 众生好似风无定  摇落桃花满地红

前二句。叹一切众生。时光虽有百年犹如一梦相似。而四大形骸渐有改变。以童颜貌壮。乃至老耄故。云。老来不与旧时同也。后二句。以众生从生至死。喻如之风无有定止。或是东风而便西风。喻似众生。恰见朱颜绿𩯭。不久白发满头也。摇落桃花者。喻如人生似花开。人。死如花㓔。此警生死无常。觉悟早修也。谓电光易灭。石火难留。落花无返树之期。去水绝归源之。日。人之生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故云摇落桃花满地红也。

 不知谁解巧安排  捏聚依前又放开

 莫谓如来成断灭  一声远续一声来

此四句。元是川老禅师。颂二十七分无断无灭之义。科家借来发明此分经文也。初句问云。此真如理。不知谁解巧安排。意云。人有机谋巧妙。能所见识善能造作。谓之安排也。次句。呈上安排之义引公案之文证明。昔睦州和尚示众云。裂开也在我。捏聚也在我。时有僧问曰。如何是裂开。州云。三九二十七。菩提涅槃真如解脱。即心即佛我且恁么道。汝又作么生僧曰某甲不与么。州云。盏子落地。楪子成八片。僧问。如何是捏聚。州乃敛手而坐。川老借此之义述成四句。意谓。睦州用处。双眼圆明这边那边应用不缺。有巧妙之智也。如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无法可得。无佛可成。无记可受也。正放开时。似今时门头不舍一法。有法可得。有佛可成。有记可受也。三句。以须菩提。闻佛前来于然灯佛所。以无法可得。无菩提可证。故得受记。善现疑云。既说于法无得。于道无证。即是无有佛法。如何过去诸佛。因闻法悟道耶。今言。实无有法。岂非佛果成其断灭也。佛答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故不成断灭矣。故云。莫谓如来成断灭者。此是与人拈情。莫说如来无法可得。无果可证。无生可度。无土可严。如同捏聚了无一物。谓之断灭。此本有法身之理。遍一切处。无时不现。无处不周。如同裂开。法法全彰。而岂有断灭也。可谓法身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取也。一声还续一声来者呈上无断灭之义。如空谷应声相似。空谷无声呼之即应。以喻此理。无有断灭。故云。一声还续一声来也。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