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诃。梵语。华言大也。此大法即圣凡共有般若心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此大智慧体。乃圣凡同具。但其中有迷悟之差。迷者即愚。悟者即智。然般若本无迷悟。若人能言外了然。则迷悟本虚。又□□□□□波罗蜜多。梵语。华言到彼岸。一切众生。□□□□□□无明所蔽。轮回生死苦海。不得到□□□□□□□观自在能行之人。以告身子智慧□□□□□□□身中本有摩诃般若大智慧□□□□□□□□□若而越烦恼中流。竟到波罗蜜多□□□□□□□大智慧菩提涅槃妙心。经者。犹径也。□□□□□□道。所谓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一句。总显能行甚深般若之人。为下一经纲领观字。即大智根本之体。自在二字。即般若相也。以根本智体。照见五蕴色心等法。无有少法可得。无有少法不可得。真俗浑融。交涉无碍。即此般若大相。自在法门也。菩萨。梵语。华言有觉有情。以有觉故。依般若波罗蜜多。而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以有情故。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由是因果交涉。万德咸备。才得此观自在菩萨之名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有二义。一理深。二事深。事深者。谓观自在行斯般若。深无不极。道者以之而归。大无不包。乘者以之而运。所以举一行深之言。以醒凡夫。□□□□□□□行而错径者二乘虽是正行。尚滞□□□□□□□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意正□□□□□□□学菩萨行深。使其顿破烦恼。顿断□□□□□□□槃。故曰事深也。理深者。以圆照法界无尽□□□□般若甚深法门。体用无方。犹澄江一月。三舟共睹。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舟者见月不移。自在之行。类此可知。即体之用。无不普应。去住皆缘。心无动静。故曰理深也。照者。指观智而言。见者。指心性而言。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凡夫执五蕴为实有。二乘又执之以沉空趋寂。俱不达妙有真空。观自在菩萨。以观智照之。以心性见之。故当下了达五蕴等法。即是妙有真空实相般若故曰照见五蕴皆空也。六道众生。妄起三惑构造生死苦缘。二乘亦被无明所蔽。爱见所缠。虽断轮回生死。尚住偏空厄缘。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金刚证定。顿断生相无明。顿入妙觉果海。五住皆尽。二死永亡。故曰度一切苦厄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承观自在菩萨所行甚深般若体用。以召□□□子而授之。佛以无有听者。终无有说。故特告□□□言显示令一切凡众。皆知自有甚深般若。非第一智慧身子。不能修也。色不异空以下二十四言□□□机顿悟顿证甚深般若妙旨谓舍利子所说照见五蕴皆空者。是何五蕴。谓即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谓汝既已知蕴空之初。坚固色体。如是而已即知虚名之受。融通之想。幽隐之行。罔象之识。亦复如是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一段总说五蕴以扩充诸法。同一真空实相圆明心体。本无生灭垢净。圣凡增减惑智等法也。是□□前五蕴诸法。由空观中。照见圣凡等法。纤毫绝迹无有少法不是实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不生者。□□□所有俱是妄想。一切诸法。俱是幻言。心生即□□□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不灭者。□□□□法无一不是真空般若。本无有生。又何可灭。□□□云。云何说诸蕴。诸蕴何有性。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众生既如是。诸佛亦复然。佛及诸佛法。自性无所有。平等同一相。即是不灭义。故曰不生不灭也。不垢者。谓真空法性。本无有染。何垢之有。大经云。如净摩尼宝。本性无染垢。随缘生诸蕴。不为蕴所覆。譬如青莲华。虽居于淤泥。根性恒清净。故云不垢也。不净者。谓诸佛虽知自性本来清净。于清净法中。无有一念可净。故云不净也。不增不减者。谓法性既同。设一切众生。一时成佛。生界不减。佛界不增也。是故空中者。承上无垢净增减般若心体。而标出所以诸法之名。谓何等诸法。即是无色受想行识等。真空体中。既无五蕴色心。焉有六根。故曰无眼耳鼻舌身意。既无六根。则知内根寂寂。外境如如。何有色蕴六尘。故曰无色声香味触法。有根方有境。境具方发识。既然根境尚无。则所发识界。从何而有。故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真空实相体中。本无凡夫等法。则三乘之法。从何而有。若在大乘。说惟心为因。痴爱为缘。若在小乘说痴爱为因。业等为缘。今真空绝相。心境两忘。直显本体。故曰无无明。既然真空体中。本无流转之无明。又以何无明而尽哉。故曰亦无无明尽。生死苦。因无明而起。可剪可除。贪爱垢。从妄想而生。可塞可拔。塞拔由乎性假。除翦由乎体妄。知体妄者。息妄而证涅槃。达性假者。弃假而归寂灭。于是控御一乘。浮航六度。出生死苦海。越火宅樊笼。迥登般若之台。妙入涅槃之苑。湛然常乐与虚空而并存。嶷尔圆明。混境智而双寂。是故空中本无三行之因。何有二种之果。故曰无老死。真空之中既无流转之果。则断无明之因。生死苦果方尽。无复系累。永绝生死之乡。独澄无为。萧然淡泊。即烦恼而为大悲之因。即生死而为大悲之缘。于此因缘。当体即是妙有真空。何有还灭老死而尽哉。故曰亦无老死尽。上为中根所修因缘等法。于真空实相体中。本无所有。则知下根所修四谛等法。焉有实哉。故曰无苦集灭道。苦以逼迫为义。集以增长生死为事。灭以无累为名。道以除患为功。所以二乘有苦可知。有集可断。有灭可证。有道可修。迷则苦集生而真道灭。悟则苦集灭而真道生。今般若观智。顿然五蕴皆空。顿断生死苦厄。故云无苦集灭道也。无智者。从凡夫起智破惑。乃至声闻缘觉自然智。无师智。菩萨一切智佛果一切种智。真空理中。本无一照。故云无智也。无得者。亦从凡夫所得。乃至诸佛所证法界真理。于般若真空尚空空也。何理可得乎。故佛顶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故云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空竟涅槃。

无所得故者。以真空体中。无有少法可得。即是一切诸佛菩萨不生不灭。故中论云。诸佛说空法。为离于有见。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故知非有非无。非无非有。又云。无中无有二。无二亦复无。三界一切空。是则诸佛见。此即以无所得故也。菩提萨埵者。即观自在是也。依般若波罗蜜多者。即依此无所得而得行深般若。至度一切苦厄者也。由依此甚深般若。故下才得心无挂碍等功效。心无挂碍者。谓菩提萨埵。依此甚深般若。所以空一有即绝。心方行随灭。经云了知诸法性空寂。如鸟飞空无有迹。心行随灭。不碍于相。故云心无挂碍也。无有恐怖者。以菩萨依甚深般若。得心无挂碍之故。所以不同凡夫为三毒驱役。起惑造业。生有无量惊恐。死有无量怕怖。法界之内。凡属有知。无能免者。亦不同二乘之人。畏三界生死之恐惧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之怖。又不同道前菩萨。于真空而有三疑之恐。畏佛果难以疾证之怖。由是菩萨。以缘心自在。圆照法界。如是多种恐怖俱悉离之。故曰无有恐怖者也。远离颠倒梦想者。经云。于诸世间法。不生分别见。善离分别者。亦不见分别。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无量诸国土。一念悉超越。经于无量劫。不动于本处。由是自在者。因离颠倒见。又谓世间出世间。圣凡染净。虽有多种差别。其实能想之念。所想之境。俱为一梦想。普贤行品云。了达诸世间。假名无有实。众生及世界。如梦如光影。此因众生未能了达五蕴色心等法如梦故。不能远离梦想。今菩萨了达众生实法如梦影等。则何梦想而不远乎。故云。远离颠倒梦想也。究竟涅槃者。承上般若无所得之功。远离颠倒梦想之效。以证涅槃。究者穷究。竟者毕竟。涅者不生。槃者不灭。因自在菩萨穷究生死毕竟之地。即是不生不灭之涅槃。故曰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总摄三际。统该十方。依般若至得菩提。总言法界诸佛。得菩提者。莫不由斯依深般若而得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华言无上正等正觉。谓真性也。以真性无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觉性。不为业染缠缚不堕邪妄。故云正觉。得此性者。为得佛果。故三世诸佛。皆依甚深般若。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一句。承般若观行因果。以结体相用三大义。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观照世间五蕴等法。皆是真空实相。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又见出世间三乘因缘。四谛智理等法。俱不可得。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明咒。此二句。结体大义也。因此菩萨以观照之智。照见世间出世间等法俱不可得。故即能度一切苦厄。由是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之。即能远离诸苦而得涅槃真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无上咒此句。结相大义也。因知般若。是无上咒。所以三世诸佛亦依之而得无上正等正觉。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无等等咒。此句。结用大义也。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二句。总结般若之功。令众决疑。顿信广大甚深般若也。能除有二义。谓如来说一切众生。定有世间轮回等苦。非妄非虚又说以摩诃般若甚深之智。能除一切苦。非妄非虚。由是三世诸佛。知般若是大神咒。乃至是无等等咒。复知此咒。能除一切苦。能得一切乐故。方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咒。不训字解释。乃五不翻中。尊重不翻也。忘文绝义。不生情解。如摩尼宝镜。体本无持无受。不妨万像森罗。无法不持。无法不受。是以无受为受。无持为持。镜何受像。像何入镜耶。

○学般若人。当知本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不属渐次。不落边见。无有一法可得。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故佛云。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若人能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心本太虚。无往无来。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远离一切苦厄。为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胜妙善相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张拙因禅月大师。指参石霜和尚。霜问秀才何姓。曰。姓张名拙。霜曰。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张忽省悟。随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破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总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