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六弘护流通二。

初且略叙科。

前品从妙而圆。既备成德。然无以守卫。恐魔事或作妄沮成功。故二圣二天十神说陀罗尼咒。誓以驱辟魔障消除衰患。故名陀罗尼品。而为弘护流通也。然成德之行既妙而圆。乌有魔事耶。楞严曰。本觉妙明昧为顽空。一切魔鬼皆依空昧。明能破暗。故一人发真彼皆消殒。况彼群邪恋此尘劳。恐其隳裂。于三昧时佥来恼乱。是为奢摩他中微细魔事。故须防卫。兹实流通之助也。陀罗尼此云总持。即念慧妙力诸佛密语。有一字多字无字之异。能以一字总无量法持无量义。摧邪立正殄恶生善。皆能总而持之之谓也。其体名陀罗尼。其用名咒。咒祝也。以是法而祝之。使从所祈也。咒或诸佛密语。出于心术妙用冥加之功。不可得而思议。或鬼神王名。呼其王则妖魅窜伏。以密语神名不应翻译。故或谓之真言。

△二依文正释七。

初药王问福。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至)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药王即喜见后身。苦行持经志存弘护。故发起此品。然持经功德前品屡明。如法师品比功不过供十万亿佛随喜品比功不过施诸外物及得少果而已。至此比功则胜供八百万亿河沙佛者。明持行益深获功益胜也。将伸弘护先问得福者。使后世知其持行益深获功益胜。而递为弘护耳。

△二药王说咒。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至)即说咒曰。

安尔(一)(至)阿磨若(荏者反)那多夜(四十三)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由彼诸佛所授故也。次释尊印赞。

时释迦牟尼(至)于诸众生多所饶益。

△三勇施说咒。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至)而说咒曰。

痤(誓螺反)隶(一)(至)涅梨墀婆底(三十)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妙音欲诣娑婆礼觐释迦及见药王勇施。当知勇施乃此会上首。故特说咒诸佛亦皆随喜者。亦随喜拥护也。富单那热病鬼。吉蔗起尸鬼。鸠槃茶可畏鬼。伺窥察也。

△四毗沙天说咒。

尔时毗沙门天王(至)即说咒曰。

阿梨(一)(至)拘那履(六)

世尊以是神咒(至)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五持国天说咒。

尔时持国天王(至)即说咒曰。

阿伽祢(一)(至)浮楼莎抳(入)頞底(九)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毗沙北方天王力护佛法。持国东方天王为四方首。

△六十神说咒。

尔时有罗刹女等(至)而说咒曰。

伊提履(一)(至)㝹醯(十九)

宁上我头上莫恼于法师(至)亦复莫恼。

害人之鬼无甚于罗刹女鬼子母。亦誓护持则余神可知。此咒皆鬼神之名。毗陀罗等即食精气为殃害鬼。若一日等皆热病鬼。若男形等皆魑魅类。

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若不顺我咒(至)当获如是殃。

诸罗刹女说此偈已白佛言(至)消众毒乐。

此偈所以来咒使严警也。阿梨树枝堕地自成七片。弑父母破僧为三逆。压油多杀虫命。弄斗蹑秤或为雷霆震杀。皆重罪也。调达曾于佛会。将五百比丘散去为破和合僧。次释尊印赞。

佛告诸罗刹女(至)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七闻品成行。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因总持妙力。得忍成行也。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七转邪流通二。

初且略叙科。

妙圆之行既获弘护。又说转邪者。弘护所以卫外。转邪所以正内。外卫内正乃可安于妙圆。而进于普贤常行故也。天台云。昔四比丘结契山林精持妙法。以馁乏故一人分卫。见王威仗忽生爱着。寿终。因是俗念感生为王。号妙庄严。其三友得道欲救其失。以其邪着非爱缘无能感动。于是一为端丽妇。二作聪明儿。托生设化。转其邪心令归正觉。以致法华会上为华德菩萨。今叙其本事。欲使行人以道自卫。外防见魔内绝恶觉。消息邪缘入佛知见。故为转邪流通。此实诸佛究竟进修最后垂范也。楞严法会将终。说过去佛觉明分析微细魔事。使行人诸识心垢洗除诸魔褫魄。直至菩提无诸乏少。于大涅槃不生迷闷。其意同此。

△二依文正释四。初叙本事二十五。

初化导之佛。

尔时佛告诸大众(至)劫名喜见。

△二父子之名。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至)二名净眼。

净德者虽示染身其德本净。净藏者妙理之所蕴。净眼者妙智之所显。皆其德所具也。以具妙净理智故能转邪而为华德。

△三二子之德。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至)皆悉明了通达。

方便非六度之数。而通济六度。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心。大乘行法以四心为体。六度为用。道品为助。乃成佛果。而二子皆悉明了通达。三十七品者。身受心法为四念处。断恶生善为四正勤。欲勤心观为四神足。信进念定慧为五根。五根伏魔外为五力。念择觉喜轻安定舍为七觉支。见思语业命进念定为八正道也。念以观法。勤以进修。足以趣证。根能不拔。力能不屈。觉能决了。正能总摄。皆相因而设也。心性如大地。念处如种子。正勤如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根。五力如茎。七觉如华。八正如果。二子悉具所谓具体者也。

又得菩萨净三昧(至)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净三昧者。净藏净眼之所本也。日星宿表本智别智之照用也。净光能现众像。净色不为形碍。净照照了万法。长庄严非素法身。大威德藏具大神用。

△四宿王说经。

尔时彼佛(至)愍念众生故说是法华经

△五二子劝母。

时净藏净眼二子到其所(至)宜应听受。

△六母遣化父。

母告子言(至)汝等应往白父与共俱去。

△七二子生悔。

净藏净眼(至)而生此邪见家。

△八净德再勉。

母告子言(至)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九二子现变。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至)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得果人能现十八变。即此类也。

△十父发净信。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至)可共俱往。

△十一子喜报母。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到其母所(至)三菩提心。

△十二子请出家。

我等为父已作佛事(至)以偈白母。

愿母放我等(至)愿听我出家。

△十三母即听许。

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十四劝亲觐佛。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至)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阿含云。妙高山下海中有一眼之龟一孔之木。龟得木孔可济沉溺。然其木流绕须弥三千年乃一相值。且以一眼趍一孔为至难。喻佛法难值如此。盖众生偏见自溺而圣人且不世出故也。

△十五叙合宫德。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至)能知诸佛秘密之藏。

此叙合宫有德易为劝化也。后宫之德根机纯利。净眼之德妙达实相。净藏之德善能接济。夫人之德深知法要。王及后宫为当机。净藏净眼为能教。机教相契所以易化也。集三昧者。诸佛会要三乘指归也。故得是三昧则能知秘藏。

△十六合宫从化。

二子如是以方便力(至)绕佛三匝却住一面。

△十七佛为说法。

尔时彼佛为王说法示教利喜。王大欢悦。

△十八舍爱回心。

尔时妙庄严王(至)以散佛上。

△十九佛力示现。

于虚空中化成四柱宝台(至)放大光明。

所施珠缨化成法空之座。柔忍之衣。宝觉之体。乃佛力示现以发其正念也。

△二十邪心顿绝。

尔时妙庄严王作是念(至)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时王一睹胜相。顿觉世间幻惑之色无可爱乐。故深赞佛身微妙之色。此则邪心拼绝正念现前。故得授记。

△二十一佛与授记。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佛号取广荫群生。国名取破诸邪暗。劫名取超诸贵高。皆符其因行。以一念净信风化臣妾使皆得法利。即广荫行破邪行也。由是舍王位得佛位。即超诸贵高也。

△二十二舍国得道。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至)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

于八万四千岁修法华行。所以净治尘劳也。过是已后。谓尘劳既净则三昧现前。遂转邪见染庄严。为功德庄严也。

△二十三感善知识。

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至)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二子神变即现十八变事。宿世善根即四人结契事。

△二十四宿王印证。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三菩提心。

印证前言之当也。

大王汝见此二子不(至)令住正见。

为陈二子转邪远因也。言历事恒沙多佛愍念邪见众生。则不独今日转妙严之邪耳。

△二十五妙严赞谢。

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至)唇色赤好如频婆果。

历赞相好妙德者。深悟昔所爱着皆幻惑也。功德智慧赞福智二严。

尔时妙庄严王(至)说是语已礼佛而去。

前赞福报。此赞法化也。言具足成就等者以己一闻正法遂能转邪。一得三昧遂能神变。是如来之法能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妙功德也。言教戒所行安隐快善者。喜蒙法化庆所成就也。不随心不生邪。皆法化教戒之力。故赞而谢之。

△二示今缘。

佛告大众(至)今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是。

△三赞二子德。

是药王药上菩萨(至)一切世间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四闻品成行。

佛说妙庄严王本事品时(至)得法眼净。

尘谓邪见垢谓邪染。外远见尘内离垢染。则法眼圆明绝诸瑕翳矣。此以正力助成德行也。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八常行流通二。

初略叙科名。

穷妙法之始终。然后尽出兴大事。合诸佛之智行。然后见如来全身。是经之作。始于文殊问答。终于普贤劝发。二十八品条理一贯。乃所以穷始终合智行大事因缘于是乎毕。如来法身于是乎全也。盖智能发觉所以作始。行能成德所以成终。而中间事法无非智行互相资发也。华经最初因门以文殊发信。以开进修之序。最后果门以普贤结法。以示果后之行。今经意义㳷然同矣。普贤者德无不遍曰普。佑上利下曰贤。即遍具妙德。上佑佛化下利群物之号也。劝发者勉进义也。前虽开佛知见明因地心。显佛本迹成果地觉。洎明妙圆之行犹是等觉行相。若坐于此而不进。则有亏妙觉成德。未极向上之道。故复勉而进之。庶德无不遍而佑上利下。以成果后常行。以尽妙觉之道。故名普贤劝发。而为常行流通也。华严至十一地。佛功德海一切满足。然后说普贤常行。名善入世间三昧与万法相应不二真实法门。即此意也。所谓常行者。泯觉观无作任。冥物我同染净。一切平常恬然自在。此妙觉向上之事。遮那平道之教。乃所谓平实者也。然须详斯经依佛知见海顺流而入。满足一切佛功德海。然后逆流而出乃可蹈此。哀今之人望涯逐块。以世俗愚陋之见。而拟妙觉平实之行。于诸教门专事呵毁。纵脱不修确守无时。枉受轮转。楞严所谓譬如平人妄称帝王自取诛灭。可不慎哉。使学佛者皆如逐块之流。呵教执俗弃智绝行。直谓无修。则妙法始终复何所明。大事因缘亦几乎息矣。然则始于佛之知见。终于普贤常行。极而示之存乎教。备而证之存乎人。达者宜尽心焉。

△二依科略释四。初普贤劝发八。

初来仪轨范。

尔时普贤菩萨(至)从东方来。

普贤统事法界圆具万行。即事而真。其应身无乎不在。且于法会之终。示从东方来者。东方震帝之所出也。以法会至此。因地智圆果地觉满。十一地妙圆之行备。则进修之功已尽。妙觉之体已成。于是依无功用行出震利物。故示从东来。华严过十一地说佛海功德既终。即说如来出现利世间行。即此意也。以不离常行无为应物。故曰自在神通。以德无不遍名无不闻。故曰威德名闻。与无边菩萨俱来者。示万行圆摄无尽也。

所经诸国普皆震动(至)种种伎乐。

妙音来仪亦雨莲华作伎乐。皆所以彰显妙行宣流法音也。

又与无数诸天龙(至)右绕七匝。

△二请问显法。

白佛言世尊(至)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宝威德上王者。利行自在之号也。普贤既具自在威德。又言从宝威德上王佛国来者。明其示现盖体诸佛自在利行。普贤心闻能洞十方故曰遥闻。得者得之以成德行也。前之所问唯修持读说而已。独此问云何能得是经。欲人人自得也。

△三示普贤行。

佛告普贤菩萨(至)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为佛护念谓道契佛心。植众德本谓福慧两办。入正定聚即体佛妙体也。发救生心即行佛妙行也。四法成就乃能真得是经。以成普贤常行。

△四发行流通。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至)皆不得便。

普贤常行无复己利纯是利他故。自此皆则流通法化。护持经人无别行相。毗舍阇恼害鬼。韦陀罗厌祷鬼。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至)还令通利。

普贤乘象表行仪庠序也。言若行若立若坐者。示于四威仪中念念常见普贤妙行。

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至)得如是等陀罗尼。

由此经故。真见普贤常行之体。于一切法返本还源。名旋陀罗尼。既能旋末返本即复旋体入用。于一尘一法一切时处。方便利生逆顺自在。名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此即普贤遍一切处之行也。前旋为转物。所谓旋假入空。后旋为应物。所谓旋空入假。转物为体应物为用。若未能转物而遽然应物。则为物所转矣。然则二旋异用而相需也。法音方便即随应说法之行。

△五说咒护持。

世尊若后世(至)而说咒曰。

阿檀地(迟卖反)(一)(至)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利智修观凡以三七日为期以求感应。故满三七日普质即现。楞严云。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古今修观屡有瑞应。亦屡有不应者。或不精诚或非利智故也。楞严云。欲坐道场先持净戒净衣清心。若本戒师及同会中一不清净。如是道场终不成就。圆觉云。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六自述愿力。

世尊若有菩萨(至)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后世闻咒持经。皆藉普贤流通愿力也。

△七劝正忆念。

若有受持读诵(至)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持经要行在正忆念。盖忆不正则杂想变乱。念不正则邪习汩扰。欲成深行难矣。故普贤于此特明正忆念行。而下文再三言之。忆念既正则所行无非普贤妙行。故为如来摩顶印证。

若但书写(至)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持经五功书写为下。若但书写即生忉利况具五功。又正忆念其福倍胜。如下所明。

若有人受持读诵(至)正忆念如说修行。

此牒上文明倍胜之福也。忉利乃第二天所共唯天人。兜率即第四天所共乃菩萨。倍胜可知矣。授手提接义也。内宫天女皆以化生无有淫欲。

△八总结流通。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至)使不断绝。

△二释尊助扬四。

初嘉赞普贤。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至)普贤菩萨名者。

△二助扬正福四。

初冥证妙利。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至)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此助宣正忆念福。以成普贤前说也。则见释迦如从口闻等者。谓能正忆念则即是经而见佛。不滞于名相。即是法而造妙。不异于亲闻也。是为供佛谓能作佛事。为佛所赞谓深契佛心。摩顶言得果有期。衣覆言成柔忍行。皆由忆念之正故。冥证若此。

△二自具妙乐。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至)能修普贤之行。

此皆正忆念力也。有正忆念自然具足安乐行法。而三毒妒慢所不能恼。真能修普贤行。当知正忆念力实妙行真要。所以普贤再三言之。释尊又复助扬。意使后世知普贤所以劝发成行不在多术。唯正忆念足矣。行人识之。

△三当成妙果。

普贤若如来灭后(至)师子法座上。

已得正因故。

△四得清净生。

普贤若于后世(至)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忆念既正。趣操自高所愿自遂。

△三明赞毁业。

若有人轻毁之言(至)诸恶重病。

报应之理出乎性命之微。盖由性生心由命制业。心以内感业以外召。各从其类毫末不忒。意报应之于心业。犹万形之于模范焉。吉凶美恶类自为范莫不相肖。是以毁持经之正见则世世无眼。供养赞叹则得现果报。出其过恶则得恶疾。轻笑之者则获丑状。若手脚之缭曲乖戾。眼目之角擘倒视。皆丑状也。又加之臭恶疮脓鼓喘重病。凡皆心之模范。以类自召故也。世之艰穷丑陋癃残百疾者。不无宿因。昧者虽睹其然。莫知其所以然。故或不觉愆失而行将自及。为可悲者。此佛所以助扬普贤利行而因言报应之端。使人以类推之。知自防闲庶无愆失之患。盖亦利行之绪余也。易道彰往察来明得失之报。因贰以济民行。其意同此。

△四结劝崇尚。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毋召毁业也。

△三闻品成行。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至)具普贤道。

万亿旋陀罗尼即遍一切处之行也。普贤道即遍一切处之体也。说普贤品无量菩萨皆得是行。刹尘菩萨皆具是体者。妙法终谈智行体用一切圆备。故闻品成行若此其至。即所谓以常行成不德之德。是乃法华实相之极证也。自药王品进至于此。为以行契智常然大用之门。华严法终善财复见文殊普贤。为以行契智果法大用常然之门。其意同此。彼经云。善财游百城已。到普门国见文殊。文殊告言。若于一善生住着。于少功德以为足。不能善巧发行愿。不能究了诸法门。善财因是成就阿僧祇法门。即见普贤。普贤告言。我于尘劫行菩萨道求一切智。得究竟平等法身。复得无上色身。入一切刹遍一切处。随机应现。善财因是具足普贤诸愿行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此皆最后劝发使得万亿旋陀罗尼及具普贤道也。

△四总结法会。

佛说是经时(至)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七之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