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七广显持功二。

初略标科叙。

前品分别闻说寿量功德。自此至法师不轻三品。广显闻持正宗功德。随功浅深有暂持圆持精持之序。次第广显自暂持始也。言随喜者。谓未能一心听读如说修行。但随其所闻喜为人说。随其所教喜须臾闻。亦获胜福。故为暂持功德。

△二依文正释三。初暂持功德三。

初弥勒请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至)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二释尊垂答三。初明随喜福四。

初自闻喜说。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至)随力演说。

△二展转闻教。

是诸人等闻已随喜(至)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法会初闻从师亲授。其福最胜。随喜转教则法师。渐远至第五十。言又甚远而福亦无量。如下所校。

△三校最后福五。

初标叙。

阿逸多其第五十(至)汝当善听。

△二举财施。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至)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

僧祇世界生类不穷。而能以宝物等施。其福多矣。天人鬼畜分为六趣。胎卵湿化总为四生。而形想等类预焉。自胎卵至非无想。通该三界十种异生。

△三举法施。

是大施主(至)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既以财施。复以法施令得圣果。则其福倍多。

△四徴明。

于汝意云何(至)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五正校。

佛告弥勒(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财施外物道果小乘。故迥不可及。

△四校最初福。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不可得比。

△二明随喜报三。

初专闻报。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至)及乘天宫。

转身谓后身也。上妙车舆即人中胜报。及乘天宫即天中胜报。故偈云。后生天人中。

△二分座报。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至)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分座劝人则为法心广。故报又胜前。

△三转教报三。

一生处报。

阿逸多若复有人(至)共生一处。

语人转教利倍广故报倍胜也。十地论说。得陀罗尼菩萨居五地。

△二六根报。

利根智慧百千万世(至)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喑言不成音。哑则塞矣。下垂上褰皆唇之恶相。唇疮曰胗。口戾曰呙。黧亦墨也。黎水之黑墨火之黑。匾㔸谓平薄。曲戾谓不端。窊即陷而曲也。一切者通言六根无恶。

唇舌牙齿悉皆严好(至)人相具足。

△三生善报。

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由转教善生生不穷。

△三以劣显胜。

阿逸多汝且观是(至)如说修行。

劝人往听即随喜之事。一心修行即圆持之事。随喜之功既尔。圆持之功可知。

△三以偈重宣三。初颂随喜福四。

初颂自闻喜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二颂展转闻教。

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

△三颂最后福四。

初颂标叙。

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

△二颂财施。

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

△三颂法施。

见彼衰老相(至)三明八解脱。

△四颂正校。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四颂最初福。

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二颂随喜报三。

初颂转教报。

若有劝一人(至)常从其口出。

即六根善报也。多说口报者。以展转教诱由口业起。

△二颂专闻报。

若故诣僧坊(至)及乘天宫殿。

故诣专于引听。

△三颂分座报。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三颂以劣显胜。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一心修行福见次品。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二圆持功德二。

初叙意分科。

前品随喜暂持。在五种法师方得其一。未能一心听读如说修行。则功未圆也。虽获根智具足而未及六千之报。则德未圆也。此品行人五种功备。六千德圆堪为模范。故命品谓之法师。而为圆持功德。前法师品依持经人以彰圆记。此法师品依持经人以彰圆德。名同义别。故加功德字别焉。

△二依科释文二。

初总标。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至)皆令清净。

持法华者。开佛知见则见闻觉知无非真觉。证诸实相则色香味触无非真法。以真觉对真法则万象彻照大千一视。故圆持功成即得六根清净功德。自非精心不杂进道不倦未易能致。故告常精进菩萨也。数有千二八百者。众生世界依器世界而立。以织妄为界故有四方。身相迁流故有三世。惟世与界二者相涉。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依十二数流变三叠成千二百。圆持功成每根各全其用。故有千二功德。然复于中克定优劣。以眼见前傍而不及后。鼻息出入阙于中交。身合能觉离不知触。皆三分阙一。故唯八百功德。此乃权依世论数量。以显妙用大略而已。使由常眼对色而开佛知见。常耳闻声而得其实相。则众尘不隔十方廓然。万象莫逃大千圆照。则千二八百之功无足论矣。如经云。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何复三分之阙八百之劣耶。故知此体本绝数量也。

△二别释六。初眼根二。

初标叙。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悉见悉知。

父母所生即人人本具者。清净肉眼即众尘不隔者。众尘不隔则正智现前。故大千内外一切色像悉见悉知。所谓应眼时如千日万象不能逃影质者此也。问。理则然矣。事若之何。曰六湛圆明本所功德现量如是。但随所证耳。夫小罗汉见小千。大罗汉见大千。辟支见百佛世界。菩萨见百千佛界。如来见微尘国土。非独果体也。阿那律陀不离父母生身。而能观大千犹如掌内。则其中一切乌乎不见。盖尘消觉净冥极则一。夫何理然而事不然哉。楞严曰。逆彼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曰劫相倍。即不可狥于业流以不圆根。而疑经之说也。诚知眼力如是则下之五根不假详喻。

△二重宣四。

初敕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

△二颂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

△三颂功。

父母所生眼(至)一切皆悉见。

弥楼此云光明。即七金山之一也。清净肉眼有生皆具。凡能开佛知见证诸实相。则大千一切莫不历然。此其现量也。以迹明之。人人知见若离前尘本无限碍。且日月之高太虚之远。不知其几千万里。苟无所蔽目能见之。而意之。所缘其疾俯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非假贤智凡人能之。则六根之用广大灵通。固如是也。

△四结显。

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二耳根四。

初标德。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耳功德。

△二叙功二。

初总举。

以是清净耳(至)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六湛实相在眼圆照。在耳圆通。

△二别明七。

初杂类。

象声马声(至)笑声语声。

△二六对。

男声女声(至)喜声不喜声。

循道合理名法。无道无义名非法。

△三八部。

天声龙声(至)摩睺罗伽声。

△四三灾。

火声水声风声。

△五三恶。

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

△六二众。

比丘声比丘尼声。

△七四圣。

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

△三结胜。

以要言之(至)而不坏耳根。

信谓应耳时如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也。不坏耳根者。虽分别种种。而耳根于中本相如故。无坏无杂。此耳之实相也。

△四重颂三。

初颂德。

尔时世尊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

言父母所生。明人人本具不假他求。清净无秽。即众尘不隔无坏无杂者。

△二叙功。

以此常耳闻(至)悉皆得闻之。

颂杂类六对至二众四圣七科也。听而不着为与响等。故能清净也。命命即共命。

△三结胜。

三千大千界(至)功德已如是。

△三鼻根三。

初标德。

复次常精进(至)成就八百鼻功德。

△二叙功三。

初总举。

以是清净鼻根(至)上下内外种种诸香。

清净言众尘不隔湛圆。故大千俱闻。

△二别明三。初人闻香二。

初妙。

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至)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须曼那此云善称意。薝卜此云黄花。小而香。波罗罗云薰华。多摩罗䟦云贤无垢香。多伽罗木香也。

△二粗。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至)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二天上香二。

初外香。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至)无不闻知。

波利质多罗即帝释员生树。拘鞞陀罗云大游戏地树。

△二身香。

又闻诸天身香(至)并闻诸天所烧之香。

△三四圣香。

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至)知其所在。

△三结胜。

虽闻此香(至)忆念不谬。

不坏不错言无坏无杂也。华严鬻香长者善能别知天人龙鬼所有诸香。治诸病香断诸恶香。乃至一切菩萨差别地位香悉皆了达。得调和香法门。表于善恶薰习之法一切通达。而调治和融以成万德法身香也。今鼻根功德能知天上人间诸香。乃至菩萨诸佛身香。亦表持法华者能通达异习。和融众妙而证万德法身之香欤。

△三重颂四。

初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闻知。

△二别明二。

初人间香。

须曼那阇提(至)闻香知其身。

轮王七宝女宝居一。

△二天上香。

诸天若行坐(至)悉知其所在。

△三广明三。

初广人间香。

诸山深险处(至)出处及所在。

△二广天上香。

天上诸华等(至)闻香悉能知。

所观远达曰观。如所谓诸台楼观也。如是展转上者。自六欲天而上也。梵世即初禅。光音二禅。遍净三禅。有顶即色界顶也。

△三广四圣香。

诸比丘众等(至)闻香悉能知。

比丘兼声闻辟支也。在在方谓十方所在。

△四结颂。

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菩萨离分段身则六根皆依无漏法生。故鼻身意皆言无漏。

△四舌根三。

初总标。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舌功德。

△二别明二。

初辨味。

若好若丑(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好丑苦涩皆属妄尘。于此无染得清净舌。则苦涩美恶皆成法味。

△二说法二。

初能说。

若以舌根(至)皆令欢喜快乐。

△二感致四。

初诸天。

又诸天子天女(至)皆悉来听。

△二八部。

及诸龙龙女(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

△三五众。

及比丘比丘尼(至)尽其形寿随侍供养。

四轮王生时。各有金银铜铁之轮。现于空中。自有七宝。曰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藏宝兵宝。又有千子端正勇健。

△四四圣。

又诸声闻辟支佛(至)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三重颂二。

初颂辨味。

尔是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

好丑苦涩皆为法味。

△二颂说法二。

初颂能说。

以深净妙声(至)设诸上供养。

△二颂感致。

诸天龙夜叉(至)或时为现身。

△五身根三。

初总标。

复次常精进(至)得八百身功德。

△二别明二。

初莹净。

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

于是体中能如琉璃不容纤翳。则孰不喜见。

△二应现三。

初生死报应。

其身净故(至)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净言不为情尘染蔽也。不以情尘自蔽。则当体无所不现。

△二三界形色。

及铁围山大铁园山(至)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

△三四圣体用。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楞严云。浮尘幻化虚妄称相。妙觉明体常自莹然。含吐十方循业发现。故得是体者无所不现。虽然理则明矣。孰能证耶。昔者。阿难大众蒙佛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含容万有。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太虚一尘巨海一沤。起灭无从了然不碍。此其证也。

△三重颂三。

初颂莹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见。

△二颂应现四。

初颂总相。

又如净明镜(至)余人所不见。

常自莹然含吐十方。余人不见为非己智分。

△二颂生死报应。

三千世界中(至)皆于身中现。

△三颂三界形色。

诸天等宫殿(至)皆于身中现。

△四颂四圣体用。

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

△三颂结前。

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身。以清净常体。一切于中现。

无漏性身离于分段而常体不离分段。唯清净故能现一切。尝观毗卢十法界图。见其相而不明其义。诵法华身根功德。闻其义而不达其相。今以二法合明。则妙相深义触处昭然矣。

△六意根四。

初总标。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意功德。

△二别明三。

初深达。

以是清净意根(至)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闻一句而达无量义。盖无量之义不出一句。

△二圆说。

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皆顺正法。

或一月一际一岁而演一句偈。由意根精了达无量义也。九旬谈妙盖得诸此。西天岁分三际。谓雨际热际塞际。四月即一际也。证意实相则诸所说法无非实相。故不相违背。虽说俗事亦顺正法。

△三知机。

三千大千世界(至)皆悉知之。

由意清净故他心通也。所行即循常心也。动作即感变心也。戏论即分别心也。

△三结显。

虽未得无漏智慧(至)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为得意根清净。实相与佛同体故。

△四重颂三。

初颂总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明利无浊秽。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

上中下即三乘法。

△二颂别明三。

初颂深达。

乃至闻一偈。通达无量义。

△二颂圆说。

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

即一月四月乃至一岁。

△三颂知机。

是世界内外(至)一切皆悉知。

△三颂结显。

十方无数佛(至)于众无所畏。

颂净意运用冥契实相也。

持法华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

结显根胜也。

是人持此经(至)持法华经故。

结显经胜也。此经纯谈诸法实相开佛知见。故于六根功德一一发明。傥能脱去情尘。以清净根照清净境。遂见山林周匝禽兽鸣呼。醭鼻沾唇殊形异意。无非实相无非妙法。即一身而圆证。遍六处而常彰。本不欠亏曾无窒碍。经文方便骈旁开示。行人应须充扩悟入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