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二授广记圆该前记二。

初分科略叙。

能持正法足以师人。谓之法师。此授广记以圆该前记。而号法师品者。所以广记持经之人。而推尊之故也。经举现前八部四众等类。及佛灭后闻经随喜。皆与授记。是谓广记。前虽对三周法授三根记。而收机未尽。故此圆该。乃圆教之统要也。既为统要。允属正宗。而旧科于此遂分流通。亦随所见。

△二依科释文二。初广记推尊五。初授广记二。

初现前广记。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将授广记而因药王告大士者。以广记渺漠法利胜妙。非深知宿契及大菩萨。无能证知故也。药王即喜见菩萨。久持此经烧身然臂。可谓深知宿契矣。八万大士即经首八万菩萨。现前八部四众皆与授记者。所谓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也。

△二后世广记。

佛告药王(至)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言灭后有人。则其机未兆。亦悬记之。则此品广记无所不圆。无所不该矣。

△二推尊其人。

若复有人(至)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自受持读诵至合掌恭敬。为六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六供养。能备六种难故。必由供佛宿福及大愿也。

药王若有人问(至)于未来世必得作佛。

令药王宣明胜因也。

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至)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释上以显缘胜人尊故当作佛。但于一句能具六种法师之功。犹足推尊瞻奉而当成菩提。况于一经尽能受持。则其缘愈胜其人愈尊。其作佛必矣。自舍净报者。当是净土果人示生恶世。

若是善男善女人(至)广为人说。

使即将命之人。遣有付托之义。此令敬持经人。视同将如来命。为如来付托赞扬大事。宜在尊尚也。

△三戒勿轻毁。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至)其罪甚重。

万德慈尊不可毁也。然毁之其罪尚轻者。以无能损故。毁持经之人其罪尤重者。以断佛种故。

△四勉人信向。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至)天上宝聚应以奉献。

以佛庄严而自庄严者。谓具佛众德也。则为如来肩所荷担者。谓佛所尊重也。佛尚尊之。则人者固当随方钦向尊重之也。

所以者何(至)三菩提故。

徴释所应尊重之意也。

△五重偈颂五。

初颂教师承人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住佛道(至)并供养持者。

自然智即本觉真智也。欲住佛道成就此智。必藉法师发明。故当勤供养持法华者。一切种智即诸佛果智也。欲求佛果疾得此智。必依此经修证。故当持是经并供持者。

△二颂推尊其人。

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当知佛所使。愍念诸众生。

颂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诸有能受持(至)供养说法者。

颂是人自舍清净业报等。自在所欲生者。所欲生处随愿自在。

吾灭后恶世(至)冀得须臾闻。

此令推尊。以求妙法。

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非如来遣。则莫之能。

△三颂诫勿轻毁。

若于一劫中(至)其罪复过彼。

如科。

有人求佛道(至)其福复过彼。

显赞美之福也。

△四颂勉信向。

于八十亿劫(至)我今获大利。

颂华香伎乐人中上供等文。于八十亿劫。言不倦持久之志。以冀须臾之闻。须臾闻之即得菩提。故为大利。

△五结告显胜。

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故宜信向也。

△二显胜劝持十一。

初深妙难解。

尔时佛复告药王(至)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已说即般若等。今说即法华。当说即涅槃。而独法华所诠皆妙法。所示皆实相。非众生知见所以难信。是诸佛秘要所以难解也。

△二非机勿授。

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至)况灭度后。

秘密法要妄授则上慢退席。显说则穷子怖父。而怨诽憎嫉生焉。如来现在尚尔。况灭后恶世可不择机。

△三能持为胜。

王当知(至)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故凡书持读说非假如来覆护。及自有信愿善根。莫之能矣。为如来衣覆。谓得佛忍力也。与如来共宿。谓栖心同佛也。为如来摩顶。谓蒙佛慰安也。如此故能于后恶世持说是法。

△四在处应敬。

药王在在处处(至)此中已有如来全身。

三周开示及余助显。无非如来全身也。

此塔应以一切华香(至)三菩提。

为其因正而缘胜故也。

△五为道津要。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至)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行菩萨道而不闻是经。如欲济渴而不知须水也。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至)三菩提。

如人凿井已近泉源。

△六设譬津要。

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须水(至)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高原凿水譬修菩萨道不得其要。犹见干土。施功不已譬从干慧地由渐而进。转见湿土喻历闻般若。逐渐至泥喻初闻法华。然尚滞修习则于佛智水近之而已。若夫脱然造其真源。则妙湛圆发不劳功用。视前所为皆滓浊矣。经不言此者。所谓引而不发使其自进。盖无功用处不容言谕也。

△七合显所譬。

菩萨亦复如是(至)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佛果菩提皆属此经。则未闻未解安可得道。开方便门犹凿井也。示真实相犹见水也。法华经藏即众生如来藏也。于众生则蕴在尘劳。于菩萨则蕴在万行。于宝所则过乎五百由旬。可谓深固幽远也。人无能到故。唯菩萨可以开示。

△八辨明非机。

药王若有菩萨(至)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大根有新发意。小根有增上慢。皆非机也。

△九具体乃说。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云何应说。

先标次释。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广说是法华经。

夫说法教化之道。必己有所处然后能安人。己有所服然后能伏人。己有所据然后能达人。如来以慈悲为室柔忍为衣法空为座。入慈悲室则己有所处也。着柔忍衣则己有所服也。坐法空座则己有所据也。如此则具佛之体乃可广说斯经。苟未体此。自无主正。何以为人哉。故曰。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广说是法。今夫据宝华座而圣读庸行者。宜深鉴乎此。一切法空者非断空也。即一切法廓然了达之谓也。

△十佛化护助。

药王我于余国(至)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此佛力变化赞扬大事也。余国则他方世界。在异国而令见。所谓隐显化众生。

△十一以偈重宣六。

初颂显胜劝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

欲于正道易进而无懈者。当依此为津要。

△二颂譬津要。

如人渴须水(至)决定知近水。

△三颂合显。

药王汝当知(至)近于佛智慧。

决了声闻直入佛慧。

△四颂具体乃说。

若人说此经(至)念佛故应忍。

以佛为念当忍诸恶。所谓着如来衣。

△五颂佛化护助。

我千万亿土(至)能令大众喜。

皆余国遣化护助事也。若人具是德。谓具慈悲柔忍德也。空处读经得见我身者。令于法空座行柔忍德。使心空境寂。则此中全身昭然可见。是谓清净光明身也。若未具是德。徒诵此经而欲以色相见我是行邪道。

△六结劝师承。

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恒沙诸佛全身在此。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三会诸佛圆证前法二。

初标科叙义。

自开会至此。三周法备四众记圆。法身已全本愿已足。故感过去多宝踊愿塔现全身。尽集十方说法分身诸佛圆会圆证。所以然者。示十方三世过现诸佛说示修证之道。圆备于此。

△二依科释文二十三。

初宝塔踊现。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至)高至四天王宫。

宝塔殊胜乃果行依报。诸庄严具彰果行德用也。种种庄校即万德之像。五千栏楯即总持之力。龛室千万应慈悲无量也。幢幡无数应摧邪表正也。垂宝璎珞即众善下化。宝铃万亿即法音广振。四面出香表神通四达如意周遍。七宝幡盖高至天宫。表众德尊胜也。

△二诸天供塔。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罗华(至)恭敬尊重赞叹。

知有如来全身故。

△三印赞释迦。

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至)皆是真实。

平等大慧。即一乘实智也。

△四四众喜怪。

尔时四众见大宝塔(至)恭敬合掌却住一面。

闻叹大慧真实之说故得法喜。

△五乐说问缘。

尔时有菩萨摩诃萨(至)又于其中发是音声。

△六释迦明告。

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至)赞言善哉。

多宝灭度全身不散。如入禅定。而能随愿在处证经。此示法身无灭无生自在之力。使闻妙法者了无灭生顿悟实相。故示现作证如此。

彼佛成道已(至)应起一大塔。

叙塔缘起也。

其佛以神通愿力(至)赞言善哉善哉。

不独此处。

大乐说(至)赞言善哉善哉。

结示今缘也。

△七愿见多宝。

是时大乐说菩萨(至)我等愿欲见此佛身。

欲表圆证当现全身。此非小缘。故假如来神力发起。

△八当集分身。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至)然后我身乃出现耳。

必待十方说法诸佛毕集。然后出现者。表圆会圆证也。分身诸佛即千百亿化。水月应物者。

大乐说(至)今应当集。

当副多宝之愿也。

△九愿见分身。

大乐说白佛言(至)礼拜供养。

△十释迦光召。

尔时佛放白毫一光(至)遍满诸国为众说法。

此皆释迦分身在十方说法者。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处。亦复如是。

遍照十方咸召使集。

△十一因召将至。

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至)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

△十二初变净土。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至)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变士将容分身之众也。琉璃为地等者。现佛国之净相。无诸聚落等者。灭众生之染缘。移天人置他土。如净名说菩萨断取大千掷沙界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

△十三东方来集。

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至)犹故未尽。

一方即东方也。释迦分身譬如一灯然百千灯。真应无尽而器界有穷。故虽大千不能容受。

△十四再变净土。

时释迦牟尼佛(至)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目真邻陀此云石。

△十五复变净土。

释迦牟尼佛(至)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净名丈室能广容多座。释迦化土如自在天宫。涌出之众有无量河沙。各诣灵山未闻迫窄。而此必三变净土。乃能容受分身者。特因事显法耳。盖净土妙境生佛本共。法身化体物我无亏。唯众生识心自染自局。故圣人因分身之来。特与开示。初于娑婆一变者。灭众生染缘也。次于八方再变者。遣识心限碍也。后于八方复变者。廓法界真境也。三变之后分身毕集。多宝全现者。示染缘既灭碍心既遣真境既廓。则法身化体当处现前。一多圆融随念自在。妙法大旨明此而已。故兹因事特与开示也。净名直示不思议境。故即丈室而广容。法华意在引权入实。故自秽土而三变。宗趣有异故建立不同。得旨归根夫何异也。

△十六分身毕集。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佛所分之身(至)遍满其中。

前初变土东方已集。此复举者。言东方集后十方次第而集。

△十七问讯咨请。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至)亦复如是。

分身之来不躬觐佛者。体同故也。皆遣侍者致问开塔者。愿同故也。与音预。同欲也。

△十八开塔见佛。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如却关钥开大城门。

右表顺道开发也。一指聊举关键脱然。如来全身于是可见。

即时一切众会(至)而来至此。

信知诸佛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十九众喜散华。

尔时四众等(至)及释迦牟尼佛上。

△二十多宝分座。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至)坐其半座结加趺坐。

妙法实际一切圆融。物我不分古今一致。是以过去多宝与现在释迦。于宝塔中共坐一座。以示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斯妙法之极致也。故作证如此。

△二十一众获亲近。

尔时大众(至)接诸大众皆在虚空。

塔在空中故。升空乃可亲近。

△二十二释迦宣传。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至)付嘱有在。

说证事圆于是付嘱。言有在者。传布法利期在得人也。日月灯明说是经已。即于众唱灭授记付托。今佛至此。亦云不久涅槃付嘱有在。足知三周开示至此乃毕。此后显妙劝持别是一番。故虽唱灭结经。而复有后说至神力品。涌出之众方请流通。则神力品前犹属正宗明矣。此乃经之节目历然可辨。

△二十三以偈重颂八。

初颂多宝作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主世尊(至)以难遇故。

因多宝勉众也。

△二颂多宝本愿。

彼佛本愿。我灭度后。在在所往。常为听法。

△三颂分身来意。

又我分身(至)故来至此。

化佛为欲听法及见多宝故。舍妙土诸事而来作证令法久住。

△四颂三变净土。

为坐诸佛。以神通力。移无量众。令国清净。

△五颂分身毕集。

诸佛各各(至)令法久住。

此皆颂美化佛来仪也。如风吹枝。言众生喜心靡然向佛也。

△六颂释迦宣传。

告诸大众(至)当知此意。

初四句询求其人。次下令发愿持经。则多宝释迦及分身佛。当为作证。

诸佛子等(至)及诸化佛。

再求其人也。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故能护能说则为供我见我及多宝化佛也。严饰世界指化佛来仪也。

△七显难劝持二。

初令众谛思。

诸善男子(至)未足为难。

诸余经典。教理行果未圆未顿故也。

△二引喻显难六。

一说难。

若接须弥(至)是则为难。

接须弥动大千则神通等于菩萨。立有顶说余经。则大辨压于诸天。未若恶世说此之为难。何以故。恶世心高不啻如须弥之难接。无明坚厚不啻如大千之难动。慢心增上不啻如有顶之难压故。有顶天即色界顶也。

△二书难。

假使有人(至)是则为难。

掊把也。有象可把虚空难掊。即言可书离言莫写。盖由此经言辞相寂故。

△三读难。

若以大地(至)是则为难。

以大地置足甲升梵天。喻末世下根能举重任。以极高明之道。是诚不易也。

△四持难。

假使劫烧(至)是则为难。

末世暴恶过于劫烧。于中持经易遭魔难。故能持为难。

△五听难。

若持八万(至)是则为难。

持八万藏。未如一乘之顿。得六神通。孰若证性之圆。

△六奉难。

若人说法(至)是则为难。

诸余法化终滞权乘。奉持斯经疾得佛道。

△八颂结劝持。

我为佛道(至)则持佛身。

结显劝持也。则持佛身者。所谓此中已有如来全身。

诸善男子(至)自说誓言。

前已询求持人。今自说誓此复谆谆者。欲以妙法付嘱有在故也。

此经难持(至)无上佛道。

此及下文皆结显劝持也。古之所谓持经非手执口诵而已。要以是道内自摄持。由是得无畏力故是则勇猛。超不退地故是则精进。内外自正故是名持戒。尘劳自净故是为头陀。如此乃可疾得佛道。所以暂持为难而诸佛喜叹也。若虽书持读说而不能造此。其犹蠹虫食木野禽鸣春。风气宣使曾无意谓。又何贵于书持而称难。若此学者当明深旨。以尽持经之道。

能于来世(至)世间之眼。

化浇漓世必藉淳风。开人天眼实资解义。

于恐畏世。能须臾说。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所谓若见此法师生心如佛想。此尊师重道勉进弘持也。三周开示文终于此。总而言之。初于法说叹二智明十如。全提妙法开佛知见。次喻说斥羊鹿示白牛。明迷此则堕火宅。悟此则造佛地。后因缘说显所迷之通智。示教导之远因。灭化城指宝所。皆所以开而示之。使见自己本来佛性。以见是性则无不成佛。故领悟之后各示佛记。而卒于圆该圆证之事。是为三周开示之终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