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三如来述成二。

初科分叙义。

此品为中根述成领悟之意也。大迦叶等前虽领随宜之权会归之实。而未明一音密阐真知冥化之功。如彼大云雨于一切。草木丛林随分受润。故佛以此喻重与述成。以显圣人平等之慈。若天地之无私由万物之自私也。故名药草喻品。三乘根性譬诸草木。觉皇道化等如一雨。雨虽一味而种有差别。故根茎大小之不同。法虽一相而机有利钝。故道果证趣之各异。此慈无不等而万物自私也。草能治病名药草。以喻人天善种三乘智因能远害灭恶者。若四趣恶种生死业因。则徒为芜秽非药草矣。此譬三乘文兼树木。独以药草名品者。为中根述成。取当机立名耳。偈云。声闻缘觉。闻法得果。是名药草。各得增长是也。若诸菩萨是名大树。非当机矣。

△二依文正释六。

一述成前义。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至)诚如所言。

迦叶领悟喻说。即设大富长者之喻。叹佛隐胜现劣诱诸庸鄙。使得大法利。又于偈末感叹慈悲方便之大恩。是善说如来真实功德。

△二示所未及二。

初标不尽。

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至)说不能尽。

此明一音密阐真知冥化平等之慈。尤为无量功德。虽迦叶善说。而言未及此。故复示之也。

△二释所以二。

初示一音密阐。

迦叶当知(至)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方便为权智地为实。于一切法以方便说而皆到智地。所谓密阐也。到一切智地者。契实相智境也。

△二示真知冥化。

如来观知(至)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诸法归趣。即一乘实相。众心所行。即三乘性欲。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不知法之归趣难以度心。不知心之所行难以说法。今于二者通达无碍。可谓真知冥化矣。而又究明诸法以开示众生一切智慧。欲令悟入。皆所谓无边僧祇功德也。

△三喻明所示四。

一立譬之本。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若干名色各异。

大千同为一地。而有山川溪谷之高下。譬一真境而有三界诸趣之别也。卉木同生一地而有种类名色之各异。譬一法性而有三乘大小之辨也。众草为卉草之总名也。卉有丛。木有林。

△二喻一音密阐。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

云喻慈意。泽喻法雨。言密云者。云不密则不能等澍。慈不密则不能广利。一云所雨大千普洽。譬一音密阐大小均被也。

△三喻真知冥化。

卉木丛林及诸药草(至)华果敷实。

喻真知冥化物物自遂也。根茎大小总辨草木。以明根机有异。诸树大小总结草木以明一雨是同。夫以一云一雨而滋众物。称其大小种性曾无夭阏。使为华者敷为果者实。各各自遂。则佛之真知冥化若此而已。木质曰斡草质曰茎。皆依根而立。根譬种性。茎譬发心。枚叶譬所薰教理。华果譬所修行果。谓三乘种性发心熏习之不同。同是一音教泽之被。而各有所成也。

△四喻作成不同。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草木皆植类。树之一地同。润之一雨同。而有大小之殊者。根自异也。群生亦类也。所赋一性所化一道。而有三乘之殊者。亦机自异耳。

△四以法合喻四。

一合立譬之本。

迦叶当知(至)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

明佛出兴广覆群有。云起无心喻无缘慈也。大音声即广长舌相之音也。天人修罗为三善道。不言三恶道。为障重非机也。

△二合一音密阐。

于大众中而唱是言(至)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此叙佛初坐道场唱显化迹宣度生事。使知圣人出兴之意也。超证菩提曰度。了达万法曰解。离众结缚曰安。究竟永寂曰涅槃。

今世后世如实知之(至)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此示正知见欲广开悟也。今世后世如实知者。以实相智了三世事。如华严一念普观无去来住也。一切知一切见者。以佛知见彻了诸法也。知道者。言已先知先觉也。开道者。能以是道开觉后人也。说道者。能以是道方便演说也。如是唱者。为警群机。故召天人使令听受。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因召而集也。

△三合真知冥化。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至)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所来之众根性不同。佛各随其所堪而化之。以堪人天者为说十善。堪二乘者为说谛缘。堪大乘者为说六度。以至定不定性人非人类。各随所堪而为说法。虽根有无量而皆令利喜。是谓冥化。

△四合作成不同。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至)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明作成之利也。闻法安隐者。众生汩于尘劳。二乘缚于空寂。闻是法者。足以涤尘劳解缚着。释然物外优游一生。此现世安隐也。后生善处即闻法之报。以道受乐即修道之果。言以道者。各随其道受乐不同也。修十善则受人天乐。修谛缘即受二乘乐。修六度则受菩萨乐。各以其道也。离诸障碍者。恶道离业障而之人天。人天离事障而入二乘。二乘离理障而入菩萨。各遂其才也。故曰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至)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疏阐化之功也。谓如来说法方便虽多。实则一相一味如一云一雨而已。解脱离灭者。指一相一味之体也。解脱相则不缚诸法。离相则不合诸尘。灭相则生死永尽。而究竟皆至一切种智无上道也。众生闻持而所获功利不自觉知者。一音密阐真化冥运。若天地之产百嘉。雨露之滋众卉。自生自遂孰足以知之。

所以者何(至)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此明观根逗教不怫其性故。物得自遂也。三乘种类性欲不同。故念思修得亦各不同。唯如来能知能化而彼不自知也。念何事等。谓或念人天事。乃至声闻菩萨事也。云何念等。谓或正或邪有为无为也。以何法念等。谓或以大小顿渐。或以定慧觉观也。以何法得谓。或以四谛得声闻法。乃至或以六度得菩萨法也。如是念思所住各各不同。是谓住于种种之地。如来皆能如实见之。如此委曲言者。明如来知根之详也。

△五结叹迦叶。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至)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牒前一相一味等文。以明随宜说法难解难知。而叹迦叶能信受也。一相一味等即一切种智所证之法。如来虽知而观众生性欲不同。且将之护之。不即明说。故甚难知而迦叶能信能受。是谓希有。此牒前文。而前言究竟至于一切种智。此言究竟涅槃常寂灭相者。前依正智言。此依实相言。其揆一也。终归于空者。自解脱离灭。究竟至于常寂灭相。则识心缘影一切荡尽。而归乎实相妙空非断空也。

△六以偈重申七。

初颂述成前义。

尔时世尊欲重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

此述成迦叶前赞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随为说法之意也。众生失真沈妄。而滞于无明生死诸有封蔀。大觉出兴为说真法。以破妄有以除障滞。故号破有法王。

△二颂示所未及。

如来尊重(至)令得正见。

颂密阐冥化平等之慈也。久嘿不说者。所以待机也。盖有智则信无智则疑。而永失大利。故用以渐导之。而随力为说。令得正见。此为密阐等慈。而迦叶言所未及。

△三颂喻明四。

初颂譬本。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

譬佛出兴也。

△二颂喻一音密阐。

慧云含润(至)率土充洽。

大云将雨则电曜雷震。譬如来出兴放光说法。慧云含润日光掩蔽者。所谓慈意妙大云灭除烦恼焰也。云阴叆然下逮与地。亲迩可以承揽。譬慈意逮下俯同万物也。其雨普等譬法利均一。四方俱下譬不择四生。率土充洽譬教被大千也。

△三颂喻真知冥化。

山川险谷(至)药木并茂。

譬群机不同而不失其应也。前止言草木。此加百谷等者。草木譬三乘种性。特为入道之机。未显在𨞬故加百谷等。以譬有生纤悉皆蒙润泽也。干地譬未沾法水者。悉皆利润故云普洽。药木者药草树木也。

△四颂喻作成不同。

其云所出(至)而各滋茂。

△四颂法合四。

初合譬本。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

△二合一音密阐。

既出于世。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

虽方便多门。而不离实相。

大圣世尊(至)及涅槃乐。

颂唱显化迹宣度生事也。皆令离苦已下颂未度令度等。由其得度以至于涅槃。故离苦安隐而世出世乐无不得也。

诸天人众(至)甘露净法。

颂召集人天听法也。

其法一味(至)而作因缘。

颂一相一味等文。常为大乘作缘者。所谓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三合真知冥化。

我观一切(至)而无懈倦。

此皆真知冥化平等之大慈也。

△四合作成不同。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

诸地如下明。始于人天终于十地。

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

人天乘也。轮王王四天下。帝释王忉利天。梵王王初禅天。

知无漏法(至)是中药草。

声闻乘也。得无漏小果起六通三明。乃声闻缘觉之同行。但于中利根则得缘觉证。

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

藏教菩萨也。此依权乘修菩萨行。虽求佛果勤行精进。而未离小乘。故为上草。

又诸佛子(至)是名小树。

通教菩萨也。此依方等教修菩萨行。为大乘初位。以根虽大而荫未广。故为小树。

安住神通(至)名为大树。

圆教菩萨也。此依一乘修菩萨行。迥出三乘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亿千众。则其荫广矣。

佛平等说(至)所禀各异。

结上作成不同。明佛至化冥同造物。

佛以此喻(至)如海一滴。

指上喻说虽广。然于佛真智海中方明一滴之相耳。此结显如来阿僧祇功德说不能尽之意。

△五明随机增进。

我雨法雨(至)渐增茂好。

此明增进之利。下明增进之机。

诸佛之法(至)皆得道果。

此总标。下别明。

声闻缘觉(至)各得增长。

此依二乘之法增进者。最后身者将证辟支佛果。不复人间受生也。

若诸菩萨(至)而得增长。

此依方等之法增进者。

复有住禅(至)而得生长。

此依大乘之法增进者。

如是迦叶(至)各得成实。

总结增进随机不同也。人华谓善根秀发者。因佛冥化各得成实。

△六明诸佛道同。

迦叶当知(至)诸佛亦然。

密阐冥化佛佛道同。

△七结前开后。

今为汝等(至)悉当成佛。

总结前说立实废权。而开后与记之文。说最实事即立实也。皆非灭度即废权也。修行是道悉当成佛。即开后与记文也。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四中根得记二。

初略叙科义。

大迦叶等领悟喻说。得佛正道。当践佛位。故与说来果。名授记品。法华一会乃群机贞实所作已办之时。故正宗说示了无多事。直则会三乘于一致。开四见使悟入。而一一授记印其成佛。以示出与功成本愿满足之意耳。然昔净名尝怪弥勒授一生记。以正位中本无授记及得菩提。而法华已入正位。何滞迹耶。抑有己故有记。入正位者尚有己乎。盖正位中虽无授记。亦不废于授记。若华严性海岂非正位。而十住之初妙觉之终。屡闻记莂。如所谓清净心所谓殊胜境界者。曷尝无哉。净名曰。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正证之人固无己也。然善恶之业岂有己之可记。岂无己之可忘哉。若世之贫富贵贱修短苦乐。昔作而今受。前召而后应。悬疏网而不漏。沦浩劫而莫遗者。其谁与记耶。今所谓记者。特以助明不亡之理。而引发行人耳。

△二正依释文三。

初迦叶得记。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至)劫名大庄严。

诸授记文皆二。十号之前为因记。后为果记。诸弟子觐佛多寡之不同。各随其愿缘也。事佛功用之不同。各随其才力也。成佛果号之不同。各随其因行也。大迦叶因地事日月灯佛。至佛灭后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又于法华妙性开明。故号光明。至于国名光德劫名庄严。皆类其因行也。

佛寿十二小劫(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净法界身本无出没。然于未来世而出住十二劫而没者。随大悲愿力而示现耳。正像之法各二十劫而后灭者。随众生机感而隆替耳。佛身法性固无加损于其间。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至)散诸宝华周遍清净。

依报所感皆由心地。瓦砾荆棘杂心感也。便利不净染心感也。坑坎堆阜谄心感也。诸佛无杂染谄心故。国界严饰无诸秽恶。唯修清净妙行故。其土平正百宝周遍。净名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此其证矣。

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至)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问。释尊成佛尚烦戡剪。饮光何为独无魔事。曰释尊示化五浊。正与众魔共作劳侣。若无魔事不名恶世。饮光成佛当善国土。故虽有魔皆护佛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至)其事如是。

颂应长行可明其心。调柔言慈悲之至也。逮大神通言应化不测也。逮及也。大神通者。不为而应不虑而遍。异于小圣也。无漏后身即声闻果体。法王之子即大心声闻也。

△二三圣请记。

尔时大目犍连(至)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法说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则与记已竟。于此特授迦叶上首。则三圣之记不言可谕。而目连等心不自安。如逢王膳未敢便食。是以悚栗而请也。

大雄猛世尊(至)除热得清凉。

初四句赞谢法喻之赐。其次请记求益也。

如从饥国来(至)然后乃敢食。

此设譬。下自释。

我等亦如是(至)尔乃快安乐。

每惟小乘过。所谓如从饥国来也。言我等作佛。所谓忽遇大王膳也。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结请也。

△三三圣得记又三。

一善吉得记。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至)国名宝生。

色心初破万法皆空。理事还源一切真实。须菩提昔者解空无名无相。色心初破也。今证实果反号名相。理事还源也。又其生时家物忽空。今劫名有宝。国名宝生。亦其义也。那由他即垓数。

其土平正(至)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所举十号明正报。劫国庄严明依报。华树台阁皆悉宝成。应劫国之名也。其佛常处虚空说法者。示因空悟解使由空证实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至)二十小劫。

须菩提于灵山胜集居僧之首。于般若大会解空第一。其道德功行疑若亚圣。而记果犹当供无数佛。随佛所行而渐具大道者。为小乘但念无相不修大行。虽经多劫不成正觉。故须发菩提大心具菩萨大道。然后成佛也。人民合掌听受佛语。言皆笃信乐善无薄俗也。

△二旃延得记。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至)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至)庄严其国。

阎浮那提金紫艳无比。旃延果体金色如之。由旃延论义第一。理性精莹。又缘过去勤扫佛地。资成严净之果也。断一切有者。理极情忘纤尘不立。言其证道精彻。非谓舍有之无也。

△三目连得记。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至)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多摩罗䟦栴檀香清远潜通。目连神通第一果德如之。西北方佛名多摩罗䟦栴檀香神通。则香喻神通明矣。一由旬四十里。目连供佛起塔高千由旬者。神通所建故也。诸因记行。皆所以䇿进声闻开廓大心。令舍空寂广修大行。以成就佛道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至)汝等善听。

长表金刹者。刹具云掣多罗谓塔上覆钵柱。为塔之表故名表刹。以金为之。其塔高千由旬则表之长可知也。目连记颂至像法亦尔之句已终。从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已下。即许五百记。及开第三周说法之端。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