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广照沙门。释闻达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提婆达多即调达也,此云焦热。斯人生时三十三天心皆焦热,以其生下欲破佛法故心焦也。如此解者,是约小乘迹门中说,今约大教发迹显本,乃足如来昔世之师,因是人故得成正觉。明此品者,正显法华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若持此经则成佛道。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

当宝塔品,说竟之时,告诸菩萨,及天人众:

吾于过去,无量劫中,

昔过去,无量世时,

法华经,无有懈倦。

寻求法华,未尝倦怠。

于多劫中,常作国王,

曾于多劫,为国王身,

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发愿欲求,成佛之道,而心未尝,有退堕者。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

为欲修行,满六度故。

勤行布施,心无吝惜。

六度之中,布施为首,檀波罗蜜,摄一切行,故说勤施,无所吝惜,是教世人,立行之本。

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

此外财也。

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此内财也,随有求者,皆施与之。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

彼过去时,人民寿长,劫数无量,言其难舍。

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

为欲求于,妙法之故,即时弃舍,国王之位,以诸国政,委于太子。

击鼓宣令四方求法

击于大鼓,宣布号令,四出访求,微妙之法。

谁能为我,说大乘者?

谁有能为,说大乘法?

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言终身者,非是暂时;言走使者,为供仆从。若不谦卑,焉得闻法?若不忍耐,岂能勤苦?此为世人起模𦘕圣贤,令求道者法则。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

因宣令故,所以来也。

我有大乘名,妙法莲华经,

彼仙人云:我有大教,名妙法华。

若不违我,当为宣说。

若能不敢,违逆于我,当与宣说,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

时,王闻是仙人之言,得遂所愿,其心欢喜,不觉踊跃。

即随仙人,供给所须。

即时随侍,此之仙人,如其所须,皆为供给。

采果汲水,拾薪设食。

随时执作。道人家风,林端采果,涧下汲泉,山上拾柴,厨中设食,是种皆为

乃至以身,而作床座,身心无倦,

身为座者,如肩荷担,备历艰苦,忍耐疲劳,为于法故,身心无倦。

于时奉事,经于千岁。

经时浸久,终始一如

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为欲从师,求法之故,身心精勤,给侍走使,所须皆辩,令不缺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

佛念过去,久远劫中,为欲求于,大乘之法,

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

虽为世王,能离欲乐。五欲者,色、声、香、味、触。

椎钟告四方。

前云击鼓,此说椎钟,为法之深,钟鼓皆作。

谁有大法者?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

舍身为法,不见疲劳。

时有阿私仙,来白于大王:

阿私,此云长寿仙人,因王求故,来白王言:

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

微妙之法,是我所持。世间希有,

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

若能行者,当为说之,先择其人,所堪可者。

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

王闻仙言,心喜踊跃,

即便随仙人,供给于所须。

随侍其人,给以所须。

采薪及果蓏,随时恭敬与。

蓏即瓜菜之属,随时所须,皆给与之。

情存妙法故,身心无懈倦。

存情为法,终不倦怠。

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

心在利生,不务专己,以是之故,勤求大法。

亦不为己身,及以五欲乐。

亦非自为,及求欲乐。

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

旧为国王,获得此法。

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

因法修行,今遂成佛,法如是妙,故为汝说。

佛告诸比丘:

语诸会众

尔时王者,则我身是。

时求法王,今释迦是。

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彼时仙人,即今调达。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因彼提婆善知妙法识通塞故。

令我具足,六波罗蜜。

即六度行。

慈。悲。喜。舍

即四无量心也。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成应化身,诸相好也。

紫磨金色。

身如金色。

十力、四无所畏

如佛十力,及四无畏,

四摄法

菩萨四法摄化众生

十八,不共。

佛十八法,不共三乘。

神通道力

佛之妙通,及至道力,此等法相,并在前文,寻之可见。

成等正觉,广度众生。

于今成佛,广度一切。

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推思有自已得,成佛功由于师。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

从是以去,经无量劫,

当得成佛,号曰天王。

佛德至大,天中之天,故曰天王。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序品解。

世界名天道。

世界清净,修天之道,故曰天道。

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

器界一增减,名为一小劫;成、住、坏、空八十小劫,名一中劫;天王佛寿,其量如是。

广为众生,说于妙法。

住世既久,说法弥多。

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

度如是等,声闻之众。

无量众生,发缘觉心,

度如是等,辟支佛众。

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住不退转。

度如是等菩萨之众。无生忍者,了知诸法本来空寂,穷其端輗,不见起处,名无生也。由得法空,心能安忍,唯进不退,名不退转。

时天王佛,般涅槃后,

梵语般涅槃那,此云寂灭,谓天王佛入灭之后。

正法住世,二十中劫,

灭后正法,住世许久,

全身舍利,起七宝塔。

不同释迦碎身供养彼,天王佛塔瘗全身。

高六十由旬。

表六波罗蜜

纵广四十由旬。

表圆教中住行向地四十圣位。

诸天人民,悉以杂华,

天人所修,一切善因,名为杂华。

抹香。烧香。涂香

以香表德。

衣服璎珞,幢幡宝盖,

表衣忍辱,璎珞表智,幢幡表定慧,宝盖表顶法。

妓乐歌颂

妓乐表四摄法,歌颂表无生曲。

礼拜供养,七宝妙塔,

礼拜折慢幢,供养忏悭业。

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

成就声闻

无数众生,悟辟支佛,

成缘觉果

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众生数多,心思口议所不能及,皆悉发于无上道心,得不退转。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

释迦灭后,未来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若善男女,得闻是经,提婆达品,

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

能以净心,信敬此法,于其经中,不疑惑者。

不堕地狱,饿鬼畜生。

以信经故,不堕三恶。

生十方佛前。

得生十方,诸佛之前。

所生之处,常闻此经。

若所生处,常得闻是,妙法华经,

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

若生天上,及以人间,得受胜妙,五欲之乐。

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生佛土者,不处胎藏,生莲华中。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

从多宝佛来,此娑婆上足菩萨,名曰智积。

白多宝佛:当还本土。

昔为证经,涌现宝塔,今已闻经,请还本土。

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

释迦因见智积欲还,故少留之,令与文殊而得相见。

善男子,且待须臾。

且劝少留,须臾之顷。

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

此间有一深地菩萨,名曰文殊。

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

汝可与之相见一面,论说如来深妙之法,然后可还下方净土。

尔时,文殊师利座千叶莲华,大如车轮。

所坐华台,如车轮大,

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

与文殊菩萨俱来之者,皆亦坐于宝莲华台。

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

娑竭罗,此云咸海,诸菩萨众从于咸海龙宫涌出。

住虚空中。

各以神力,于空中住。

诣灵鹫山

到灵鹫山,释迦之所。

从莲华下,至于佛所,

下莲华台,前至佛前。

头面敬礼,二世尊足,

释迦多宝

修敬已毕。

先礼世尊,次见菩萨,

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座一面。

二大菩萨各从异处来至此中,礼相慰问,然后却坐。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

智积菩萨见文殊来化现之事,故此致问。

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

仁往大海龙王宫中,所化之众为有多少?

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

不可称量,及以计算。

非口所宣,非心所测。

口宣心测,莫能得知。

且待须臾,自当证知。

待少时间,自当亲证而得知也。

所言未竟。

文殊所言,声尚未竟。

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

所化菩萨,乘华从海,一时涌出。

诣灵鹫山

佛说法处

住在虚空。

乘通而来,故依空住。

此诸菩萨皆是文师殊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

一一具足,菩萨之行。

皆共论说,六波罗蜜。

皆共议论。所修六度,波罗蜜法,

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

元是小机,在于下方,虚空之中,说声闻道。

今皆修行,大乘空义。

如上等人,从遍空理开渐入圆,今则皆修不思议空。

文殊师利谓智积曰:

文殊指其所来之众,以告智积。

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我于海中,所设教化,其相若此,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

文殊大智,具诸威德,而能勇健,化无量众。

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已见,

今此现前,所集大众,我悉已见,

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

流演通畅,如实相义,开示弘阐,一乘妙法。

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

广化一切,令其速得,成就菩提。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言常以此,化无量众。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

此法华经,其义甚深,语意微密,妙无以加,一切世间,之所希有。

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其有众生,闻此妙经,勤加精进,疾成佛不?

文殊师利言:

答智积问

有娑竭,龙王女,

咸海龙王,有一女子。

年始八岁,智慧利根。

方年八岁,有大智慧,根性聪利,

善知众生,诸根行业,

善能了知,一切众生,种种根性,种种行业。

得陀罗尼

获总持门

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

一切诸佛,所说秘密,甚深法藏,悉能受持。

深入禅定,了达诸法,

善能深入,菩萨妙定,于一切法,悉能通达。

于刹那顷,发菩提心。

于一刹那,至促之顷,发于无上,菩提之心。

得不退转,辨才无碍。

其心证得,不退转地,智辩才能,无所滞碍。

慈念众生,犹如赤子。

慈悲怜念,一切众生,犹如赤子,等无有异。

功德具足。

菩萨功德,皆悉具足,

心念口演,微妙广大。

心之所念,口轮演说,其义深微,体性广大。

慈悲仁让,志意和雅。

慈念悲愍,仁厚谦让,志愿意地,柔和端雅。

能至菩提。

以具如上,种种之德,能令至于,阿耨菩提。

智积菩萨言:

智积因闻龙女之事,谓文殊言:

我见释迦如来,

我昔常见,释迦世尊,

于无量劫,难行苦行,

曾于无量,僧祇劫中,行所难行,无量苦行。

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

积累功德,求于无上,菩提之道,从是多劫,未曾休息。

观三千大千世界

遍观化境,三千世界,

乃至无有,如芥子许。

乃至无有,一芥子地。

非是菩萨,舍身命处。

无有隙地,不是菩萨,舍身之处。

为众生故。

为诸一切,众生之故,

然后乃得,成菩萨道。

如是备修,后方成佛。

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我实不信此小龙女于须臾间便成正觉,事异常途,所以不信。

言论未讫。

智积文殊,言论未毕。

时龙王女,忽现于前,

神通力故,欲证是事,所以现前。

头面礼敬,却住一面。

头面致敬,礼佛足已,却住一面,

以偈赞曰: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

龙女叹佛深达一切罪福之相,智慧光明遍照。

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

微妙即报身,净法即法身,三十二即应身,一语该括,总叹三身。

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

若据法身,万德相好以为庄严,所谓微尘相海,功德妙身。今言八十用严法身,即于劣应点出妙体,本迹不二,方契圆宗。

天人所戴仰,龙神咸恭敬。

若天若人,咸所推戴,一心慕仰;若龙若神,咸悉归敬,钦崇佛德。

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

一切世间,有生之类,无不如敬,宗奉之者。

又闻成菩提。

又闻佛法,得成菩提。

唯佛当证知。

唯佛世尊,自当证知。

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我阐大乘,一实之教,度脱无量,苦恼众生。

尔时,舍利弗语龙女言:

因见文殊,告智积曰:龙女八岁,慈悲和雅,能至菩提,所以疑也。

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

即前文云于刹那顷发菩提心,故言不久得无上道,此实难信。

所以者何?

出其所以不信之意。

女身垢秽,非是法器。

方便教中,说诸女人有五种障不得成佛,所以执此而为难端。

云何能得,无上菩提?

不信能成。

佛道悬旷

佛之道者,悬远旷大。

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

经历多劫,精勤劳苦,积累功行,具足修行六波罗蜜,然后乃成。

又女人身犹有五障。

如下,次列。

一者、不得作梵天王;

大梵天王、色界天王,彼尚无女,云何为王?

二者、帝释

忉利天王亦非女作。

三者魔王。

魔居欲顶,他化天宫,亦非女作。

四者、转轮圣王;

四种轮王,皆是男身,非女人作。

五者、佛身;

佛身净妙,女身垢秽,岂容为佛?

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此舍利弗,执权难实,欲破权疑,愿闻实道。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

龙之神通,全在珠上。

价直三千,大千世界。

至贵宝也。

持以上佛。

龙女持此以奉世尊,表大施也。

佛即受之。

龙女献珠,为表圆解。如来纳受,印证其心。

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

既献珠已,乃问智积,及舍利弗,

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

献珠之事,佛受速不。

答言:甚疾!

二人答言:是事甚疾。

女言:以汝神力。

以汝所有,神通之力,

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见我成佛,速如献珠。

当时众会。

当时在会,诸听法者,

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

忽转男身,具足大行。

即往南方,无垢世界,

所应化国,在于南方,世界名字,号为无垢。

坐宝莲华,成等正觉。

即报身也。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即粗之妙。

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尔时,娑婆世界,

此娑婆界。

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

三乘八部,人天大众。

皆遥见彼,龙女成佛。

众见龙女,于彼成佛,

普为时会,人天说法。

又见彼佛,为众说法,

心大欢喜,悉遥敬礼。

众心大喜,悉皆遥望,恭敬作礼。

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

彼土众生,得闻佛说,心得开悟,住不退转。

无量众生,得受道记,

复有无量根熟大士,得成佛记。

无垢世界,六反震动。

如序品解。

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

因于彼土,闻法得益,登不退地。

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

众见彼佛,发大道心,遂蒙授记,

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昔所未信,所以有语;今见其事,所以默然。众皆得益,无可疑也。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

时会听众,闻佛世尊法师品内叹持经人,见宝塔品下方多宝,为欲证经现诸胜事,提婆品中开迹显本,如来由此得最正觉,而提婆师后亦成佛。于是药王及大乐说,其眷属二万之众,发誓弘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

二大菩萨与诸眷属二万之众俱同发心。

皆于佛前,作是誓言:

对佛立誓

惟愿世尊不以为虑!

愿佛世尊,不必以谓无能弘经而为忧虑。

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

我等诸人,当任此责。

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

去圣时遥,善根之人,转转希少。

多增上慢。

间有增上,能修行者,未得谓得,多于侮慢。

贪利供养

贪着事物,利养供养。

增不善根。

因修行中,而起恶业,反种生死,不增善根。

远离解脱

远离清净,解脱之法。

虽难可教化。

是等之则难,可说法教化。

我等当起大忍力。

难化之人,当起精进,大忍辱力,

读诵此经,持说书写。

一、读,二、诵,三、持,四、说,五、写,名五种法师。

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有弘持者,当修种种恭敬供养,为于法故,于身命财无所吝惜。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

此五百人,皆已得受,成佛记者。

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

我等亦各,自发誓愿:

于异国土,广说此经。

于异国者,畏此浊恶,难可教化,愿于余土而广说之。

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

即第九品得记之者。

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

离座合掌,表于敬仪,然后立誓。

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

是等力微,畏此难化。

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

病弊处多,又且顽恶。

怀增上慢

稍能增上,便慢他人。

功德浅薄

功能德善,皆悉浅薄。

瞋浊谄曲

嗔怒昏浊,谄佞迂曲。

心不实故。

为此土人,有如是过,所以发誓,求化他方。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

义如序品。

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

佛之姨母,与尼众俱。

从座而起,一心合掌。

先具威仪。

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将有所请,愿闻授持,所以瞻敬,不能暂舍。

于时,世尊告憍昙弥:

此云众主,以是尼众主首之故,亦即如来姨母之名,出本行集。

何故忧色,而视如来?

佛见姨母颇有忧色,所以问之。

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

汝心将非谓我授记,于尼众中不提名字为授记莂,所以忧耶?

憍昙弥,

佛告姨母:

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

僧尼虽异,据所修行,同称声闻;既云一切皆与授记,则诸尼众已在其中。

今汝欲知记者。

今欲得知别记名者。

将来之世。

于未来时。

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

六万即表六根,八千即表八识,六根、八识一时清净,名见诸佛。

为大法师。

于大乘中,而为法师。

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

六千尼众,亦复如是。

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

汝等如是,渐渐修行,具足菩萨,所修之道。

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

因中具修慈忍之行,不恼众生,所以果上一切众生皆喜见之。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序品解。

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

即六千尼。

转次授记

展转次第,与授记莂。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

罗睺母者,是佛之亲,义当别记,未闻佛言,所以作念。

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

意谓诸尼皆得别记,而独于我不闻拈出。

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

百千万亿,诸佛之法,不出修行,一念之心,善净心法,名曰介尔。

为大法师,渐具佛道。

常为大众,演法之师,渐渐具足,成佛之道。

于善国中,当得作佛。

因修善行,果应善国。

号具足千万光相。

因中供养百千万亿佛,具菩萨道;果上具足千万光相,成十力尊;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序品解。

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住世寿量,如是长远,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

二比丘尼,及六千众,

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俱蒙授记,将来成佛,故皆欢喜,得未曾有。

即于佛前而说偈言:世尊导师,安隐天人,

唯佛世尊,是大导师,善能安隐,诸天人民。

我等闻记,心安具足。

我等得闻,授记之音,身心安宁,所愿具足。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

诸尼说偈,赞叹佛已,

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

以力微故,畏此浊恶,愿于余处,而广说经。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

世尊慈眼,遍视会中,所化弟子,诸大菩萨,

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

此云不退转。

转不退法轮

菩萨自住,不退转地,复转不退,无上法轮,

得诸陀罗尼

此云总持,是诸菩萨得此三昧,总皆摄持,护善遮恶。

即从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

诸大菩萨八十万亿,见佛一视,善解知机,故从座起,合掌具仪,致敬于佛。

而作是念:

众心作念:

若世尊告来,我等持说此经者,

若蒙世尊,敕使我等,受持读说,此经典者,

当如佛教,广宣斯法。

当依佛教,广说此经。

复作是念:

又复作意,如是念言:

佛今默然,不见告敕。

佛于今者,但只默然,不见发言,有所告命。

我当云何?

我等今是,当如之何?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

敬顺如来,前宝塔品,付嘱之意。

并欲自满本愿。

并欲自满。菩萨所修,本有行愿,

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

既思惟已,即于佛前发师子音,立深誓愿:

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

我等诸人,于佛灭后,

周施往返,十方世界。

遍一切处,佛之境界。

能令众生,

能令末世,正信之人,

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

如经中说,修行之法,正心忆念,勤而行之。

皆是佛之威力。

皆藉世尊,广大威力。

唯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此方化周,佛归圆寂,余处机熟,更应余方,故云遥见,希垂守护。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唯愿不为虑!

惟愿世尊不必为虑!

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

佛灭之后,甚可恐怖,浊恶世中,我当广说。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

有诸不善,无智之人,恶口秽言,骂詈等事,

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当忍。

及以加之,刀剑杖石,当为弘经,悉忍诸恶。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

恶世之僧,无正智慧,生诸异见,心地不直,谄佞迂曲。

未得谓为得。

如第四禅,无闻比丘本是凡夫,妄言证圣。

我慢心充满。

自高我慢,邪心充满。

或有阿练若。

此云空静处,谓或有人修空静行。

纳衣在空闲。

冬夏常被,一衲之夜,在彼闲处,修于空静。

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

自谓所行,是真实道,轻贱人间,行化之者。

贪着利养故,与白衣说法。

为贪利养,与俗说法。

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

得诸世人,之所恭敬,如同得果,六通罗汉。

是人怀恶心,常念世俗事,

口虽说法,心存求利,是人内怀,如此恶见,常念世间,尘俗之事。

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

借练若名,行尘俗事,好出我等,弘经者过。

而作如是言:

出彼邪见,所谤之言。

此诸比丘等,是贪利养故,说外道论议。

反谤人𨞬慈悲大士,名贪利人;斥毁所说大乘妙经,名外道义。

自作此经典,诳惑世间人。

谤佛经,是私撰造,欺诳迷惑,世间之人。

为求名闻故,分别说是经。

为欲求于,名声闻望,故分别说,如是之经。

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故。

常在一切,大众之前,为欲毁訾,我等之故。

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

向于国王,及以大臣,诸婆罗门,即净行者,居士即是,处家之士。

及余比丘众,诽谤说我恶。

及在其余,比丘之前,生诸诽谤,说我等恶。

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议。

以正为邪,反生轻谤。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

我等为欲,敬顺佛故,悉忍是等,违恼之恶。

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

为此邪见,轻谤者言:汝等诸人,悉皆是佛。

如此轻慢言,皆当忍受之。

如此之类,轻慢语言,以为法故,皆忍受之。

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

谓当来世,浊恶之时,多有是等,恐怖之事。

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

诸邪恶鬼,附入其身,常见骂詈,毁辱于我。

我等敬信佛,当着忍辱铠,

我等诸人欲言:如来当修慈忍大悲之行,着忍辱铠,化所难化。

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

为欲广说,是经之故,当忍此等,难忍之事。

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

我等不敢,自爱身命,但当爱惜,无上之道。

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

我等当于,未来之世,护持世尊,之所付嘱。

世尊自当知。

我心如是,佛自当知,何待我说?

浊世恶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

浊恶世中,诸比丘等,不善了知,佛慈方便,诸三乘法,随宜所说,乃生疑心,执权谤实。

恶口而颦蹙。

颦蹙,即是眉头皱也。以薄福故,闻是妙经,颦蹙骂詈。

数数见摈出。

数数反见,摈出众外。

远离于塔寺。

远离僧坊塔寺之处

如是等众恶。

有如是等,种种众恶。

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

思念吾佛,告敕之故,持说此经,皆当忍受,诸如是等,违恼之事。

诸聚落城邑

村居聚落,或城郭中,或是县邑,诸众生居,

其有求法者。

其或有人,求大法者,

我皆到其所,说佛所嘱法。

我等皆当,到其所住,说佛所嘱,无上妙法。

我是世尊使,处众无所畏,

八十万亿深地圣人,神通自如,道力充盛,能于浊恶末世之中,当为如来说法之使,处众演说,得大无畏,非同先来初心菩萨及罗汉等。

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

我等当得,善说法要,愿佛安住,不必介怀。

我于世尊前,

释迦佛前

诸来十方佛。

十方远来,诸分身佛,

发如是誓言:

勇发如上,深重誓言。

佛自知我心。

佛神力故,自知我等:广大坚固,誓愿之力。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妙法者,即是心法。心是法体,法是心用。念头瞥起,事相随生。一切时中,放教平澹。但依公理,勿徇私情。自然明白,无往不通。如是清净,不染尘埃。如是公正,无有谄邪。微妙香洁,甚于莲华。我佛证此,愍物迷之。故现世间,说如是法。名之为一,大事四缘。诸佛由是,得最正觉。其法妙故,名为妙法。居尘不染,名曰莲华。经者,法也。教诸众生,法兹常理。回光返照,入一佛乘。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众生语音,在处各异。佛出中梵,随彼方言,演说诸法。传至东华,语音字义,皆不可晓。有丘慈国,罗什法师,博通三藏,善知佛理。姚秦国主,遣使迎来,译中梵音,成东华语。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前持品中,盖因如来劝募流传药王乐说,及二万众敬顺佛意,发誓通经。佛又以眼愿视大众,八十万亿大菩萨众,誓于恶世竭力流通。于是文殊复为末世初心菩萨白佛:世尊,求方便门,云何修进?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佛为法王,菩萨传道,名法王子。

菩萨摩诃萨

此云大道心成众生,盖称文殊有大道心,能成众生。

白佛言:世尊!

佛有圣德,为世所尊,

是诸菩萨甚为难有。

叹前持品发誓通经诸大菩萨,甚是难有。

敬顺佛故。

敬重随顺,如来之故。

发大誓愿:

对于佛前,发深重愿:

于后恶世。

于佛灭后,浊恶之世,

护持读说,是法华经。

护惜任持,读诵解说,如是妙经。

世尊,菩萨摩诃萨。

此指末世初发道心诸菩萨也。

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初心之人,根力既浅,恶世之中,云何可行?

佛告文殊师利:

因文殊问,如来答之。

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

若有菩萨,于恶世中,欲说是经,

当安住四法。

一、教行处及亲近处,名身安乐行。二、诫口过令善说法,名口安乐行。三、净心业离贪瞋痴,名意安乐行。四、起慈悲誓度一切,名誓愿安乐行。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

于佛法中,终日履践,名为行处。

亲近处

远离恶友,亲友善人,名亲近处。

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行用有法,亲近得人,则能为他,演说是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牒前章门,重新问起何名菩萨行用之处。

若菩萨摩诃萨,

能行之人。

住忍辱地。

安心住于,忍辱之地。

柔和善顺

柔则勿强,和则勿诤,善则远恶,顺则随宜。

而不卒暴。

而不可以仓卒躁暴。

心亦不惊。

若闻妙法,亦勿惊疑。

又复于法无所行。

又复常于妙法之中,敬顺佛意,谦卑自牧,勿谓于法能有所行。

而观诸法如实相。

而当观察,一切诸法,本来空寂,如实之相。

亦不行不分别。

恐人闻说,法性本寂,使谓如空,无所分别,亦勿行此,无分别见。

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如是而行,是名菩萨,之所行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

前云安住亲近之处,故此牒起,为之释通。

菩萨摩诃萨不亲近

不可纵情亲附近傍

国王王子大臣官长

若近贵人,恐恃权势,损物害他。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

不可亲近,诸外道中,出家之人,行梵志者。

尼犍子等。

诸外道种,总有六师,各有弟子,师资合论九十六种,故云等也。心外求法,名为外道。梵语尼犍陀,此云离系,即外道中出家,总名为离人间,系眷之故。

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

及勿亲近制造俗典文笔之人,以至赞叹咏外书者。

及路伽耶陀。

此云恶论,世俗之中,恶不善论。

逆路伽耶陀者。

此云逆论,背逆君父不善之论。及路伽耶陀,名师破弟子。逆路伽耶陀,名弟子破师者之一字,即学论人不可近者,恐为所感,生诸异见。

亦不亲近,诸有凶戏。

又亦勿近凶险戏者。

相叉相扑

共相叉搪,与夫厮扑。

及那罗等。

那罗,此云力士,捔力戏也。

种种变现之戏

应是世间,妆饰面首,变诸异相,缘撞倒掷。如路岐人,所作之戏,若观戏剧,令心捶荡。

又不亲近旃陀罗。

此云屠侩,即杀生者。

及畜猪羊鸡狗。

畜此等物,无非为杀。

畋猎渔捕

猎兽捕鱼,等是恶类,狎习恶者,损己道心。

诸恶律仪

应诸不善杀害之法,名恶律仪。

如是人等。

如上种种,诸恶人辈,

或时来者。

或时之间,善心来者,

则为说法。

则可与之,说于正法。

无所希望。

不可有所希望之心。

又不亲近求声闻。

求小乘果

比丘、比丘尼。

出家僧尼

优婆塞

善男子!

优婆夷

善女人,即小乘四众也。

亦不问讯。

道既不同,不须问讯。

若于房中,

房院之中。

若经行处,

行道之处

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

若或在于讲堂之中,不必与之同一住止。

或时来者。

如是人等,或时之间,以好心故,而自来者。

随宜说法

但可随宜,与之说法。

无所希求。

切勿有所希求之心。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

又复习大,菩萨之人,

不应于女人身

不当于女人之身

取能生欲想相。

生心取着,起情欲相。

而为说法。

内心腐秽,外现威仪,而为说法。

亦不乐见。

亦不欲见,女人之身。

若入他家。

若有缘故,入于他家,

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

小女即年幼者,处女即是在室大童女也,寡女即丧其夫。守寡之者,与之共语,事涉讥嫌,况为诱调,恐生重过。

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

端谨之人,因心正故,形体具足。诸邪谄者,由宿恶业,虽得人身,诸根不具。言五种者:一、生,谓生下来,男根不具;二、键,谓键去外肾;三、妒,谓见他行欲,心妒色故,身分方勇;四、变,谓或时变转,男女不定;五、半,谓上半月男,下半月女,由形不正,故号不男。斯等之人,性多杂染,无丈夫操,故诫勿近,与之亲厚,自害道心。

不独入他家。

不可独自,入他俗舍。

若有因缘,

若有急缘,事不容己。

须独入时

须因独自,入他家时。

但一心念佛。

但当一心,想念于佛,佛既见前,过恶自弭。

若为女人说法

若或有缘,为女说法,

不露齿笑

笑不露齿,欲谨严也。

不现胸臆。

遮覆胸臆,令拘检也。

乃至为法,犹不亲厚。

乃至正念,实心为法,犹不当得,而生亲厚。

况复余事。

况复为余,不善之事。

不乐畜年少弟子

年少之人,多诸轻躁。

沙弥小儿

沙弥幼小,未禀具戒;小儿憍懦,非受道器。

亦不乐与同师。

亦不欲与,是等同师。

常好坐禅

常须好乐,安坐禅寂。

在于闲处。

在于空旷,闲静之处。

修摄其心

心久在迷,遂成过病。今欲入道,须修其心,令复本净,于一切时,摄其正念。

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四、安乐行:第一、先明菩萨行处、亲近处。就亲近中,又自分二:初、从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等,即初、亲近处;二、从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等,即第二、亲近处。初亲近中,又自分二:初、不近国王等,此是即远论近。凡非其人,皆勿亲近,是令远去。又云: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是令近之,即远论近也。又云:常好坐禅等,令修摄其心。乃即近论近也。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

一切法者,谓世出世间诸所有法。正心诚意,如理详审,名之为观。了一切法本性空寂,求其起处而不可得,即知本空。虽则性空,不妨现用,复是假义。空假不二,即是中道。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名如实相。又复应知,如即空义,相即假义,实即中义。不一不异,不并不别,一性圆具,即空假中如实相也。

不颠倒

自体本空,实无倒正。背觉合尘,名颠倒相;灭尘合觉,即无颠倒。

不动

法性本空,如如不动。

不退

了性平等,不生退屈。

不转

如箭离弦,无反回势。

如虚空。

如大虚空,无一切相,

无所有性

无其所有,种种妄性,妄既本空,心思处灭。

一切语言道断。

非口可议,语路处绝。

不生,不出,不起。

性空寂故,本自不生。叶如幻化,本自不出。无始无终,本自不起。起灭皆幻,性自本空。三际来之,如梦所见。生出起相,皆不可得。

无名无相

无名者,法身之体遍一切处,而不可以名字诠显。如佛、菩萨、菩提、涅槃,凡诸名字悉是假立。无相者,谓无我、人、众生、寿者虚妄之相,非无如实清净之相。

实无所有。

法身清净,照体独立,实无前境所有之相。

无量无边。

无量者,法身之体,包遍虚空,而不可以数日度量。无边者,体本空寂,前后际断,而不可以边际推穷。

无碍无障

无碍者,体性虚通,无有质碍,如风于空,无所碍故。无障者,体性无染,离一切障。无明体相,本自不有,无烦恼障。自性清净,过恶不生,则无业障。生死本空,不受后有,则无报障。

但以因缘有。

体虽空寂,不碍缘生。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以无明为缘,则起六凡法界。贪嗔痴者,三恶道起;不贪嗔痴,三善道起。以教行为缘,则起四圣境界。修四谛法,则起声闻;修十二缘,则起缘觉;修六度行,则起菩萨;无缘大慈不思议用,则起佛乘。非心为因,非境为缘,世出世法无从而生,但以因缘而有法起。

从颠倒生故说。

楞严云:众生无始种种颠倒,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当知本明元清净体,即如实相,枉受轮回。入诸趣者,即指六凡,从颠倒生,故说轮转。一念顿悟,了性本空,大千沙界,水上浮沤,一切圣凡,犹如电拂。

常乐观如是法相。

常愿谛观,如是空寂,清净本然,如实之相。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此是即非远非近处而论亲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来欲显灭后恶世初心菩萨行处近处住四安乐第一行门,重括前意,以偈敷演,欲令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

若有菩萨,

若有佛子,行菩萨道,

于后恶世。

于佛灭后,浊恶世中,

无怖畏心。

无有怕怖,畏惧之心。

欲说此经。

欲说如是,妙法华经,

应入行处

即前文中菩萨行处。

及亲近处。

即前文中亲近之处。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

王有威力,王子、储君、大臣乘权,郡县官长各有权势,恐或亲附,恃势恼他,长慢损德。

凶险戏者

即世邪术,刀杖等戏。

及旃陀罗。

诸屠侩者,是等心恶,悉令离之。

外道梵志。

外道出家行梵志者,道不同故,不相为谋。

亦不亲近,增上慢人。

增上修行,傲慢之人,

贪着小乘

于小乘教,生贪着心。

三藏学者

学经律论小乘藏者,虽则习学三藏之教,机劣智微,非菩萨友。

破戒比丘。

虽是比丘,破佛禁戒,

名字罗汉

非实有德名字,号为得道罗汉。

及比丘尼,好戏笑者,

尼女报别,近则招讥,好多戏笑,尤当远之。

深着五欲。

于五尘境,深生欲着。

求现灭度

求现异相,妄称涅槃。

诸优婆夷

女人非是所可亲近,况复贪欲求现清净涅槃相者?

皆勿亲近。

如上诸人,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来,

虽非其人,用好心来。

到菩萨所,为闻佛道。

到菩萨所,为欲闻道。

菩萨则以,无所畏心,

凡升高座,先自安心。

不怀希望,而为说法。

不可怀于希望之意,当须安详为之说法。

寡女处女

寡妇室女

及诸不男。

生、键、妒、变、半五种不男,如前已解。

皆勿亲近,以为亲厚。

皆莫近傍,亲爱相厚。

亦莫亲近,屠儿魁脍。

杀中之魁,名为魁脍。

畋猎渔捕

纵火曰畋,用犬曰猎,渔网张捕。

为利杀害。

为财利故,而行杀害。

贩肉自活

贩卖鱼肉以自活命

炫卖女色

即倡妓家以色炫卖

如是之人,皆勿亲近。

近杀增瞋,近色生欲,皆令勿近。

凶险相扑

即前凶戏,及相叉扑。

种种嬉戏

应是种种,世间嬉戏。

诸淫女等

前炫色者,为利故卖,令诸淫女,说贪色者。

尽勿亲近。

是等诸人,皆非善类,尽勿近之。

莫独屏处,为女说法。

夫说法者,应于当阳屏处涉私,不可说也。

若说法时,无得戏笑。

说法之时,贵于持重,戏笑非法,毋得如是。

入里乞食,将一比丘。

入村里时,须将一人以为同伴。

若无比丘,一心念佛,

必若无人可以为侣,当须一心思念于佛,勿令散乱。

是则名为行处近处。

结归上文,行近二处。

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用此行近二如法处,能得安乐,可以说之;若余非处,不可说也。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

菩萨六度名为上法,缘觉所修名为中法,声闻四谛名为下法,皆非佛道,复不当行。

有为无为

有为即是世间因果、生死苦业、人天之法,无为即是空寂涅槃、二乘小行方便之法。

实不实法

实者,即是有宗,执一切法悉是实有。不实义者,即是空宗,空有二见皆非佛乘,求佛道者不当行也。

亦不分别,是男是女。

佛法平等,普被一切,亦不必得,分别男女。

不得诸法,不知不见。

小乘法中,诫令择机有得不得。如诸律部,唯被僧尼未禀具者,不许见闻大菩萨法;但有能解法师语者,悉得闻之,如海纳流,无所简择。

是则名为菩萨行处。

如是而行,是名菩萨,之所行处。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

一切法者,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世间诸法及出世间,四谛、十二缘、六度、万行,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皆悉空寂,本无所有。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

小乘三藏,说色生灭,性是真常。色性两分,一常一灭。大乘法者,空即是色,无有常住;色即是空,亦无起灭。不同小乘二边之见,空色不二,即是圆常。

是名智者所亲近处。

如是解了,不堕愚痴,名为智者,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诸法有无。

法性本寂,离一切相。众生颠倒,妄起分别。说有说无,皆名妄见。

是实非实。

小乘有宗,执一切法悉是实有;小乘空宗,说一切法悉如幻梦,非是实有。

是生非生。

小乘藏中,说色从缘,名为生法。性是本有,非从缘生,名非生法。大教一乘,全性起色,如水起波,了色非生,全波即水。非特愚夫迷真遂妄,名为颠倒。诸三乘人,依不了义,随执一门,不能圆会,皆属遍邪颠倒中摄。

在于闲处,修摄其心,

修行之法,贵要沉静,若处隤闹,心岂能安?佛劝行人,在于空闲寂静之处,以摄其心。

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安心住定,而不倾动,犹如镇静,须弥山王。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

以智观察,了法性空,

犹如虚空,无有坚固,

犹如太虚,本来空寂,无有坚固,室碍之相。

不生不出,不动不退。

本性自尔,不从因出,不从缘生,不从法起,不曾动摇,亦无进退。

常住一相。

前文中云无有常住,今此又云常住一相,其旨云何?前云无者,是破偏见,确定死常;今此常住,是住无相一实相理。

是名近处。

是名菩萨所亲近处。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

若有人能,于佛灭后,入于如上,行近二处。

说斯经时,无有怯弱。

前云心无所畏,今云无有怯弱,此劝行人留心于道。先当静定,观法观缘,精思熟虑,理义入神,行必依经,言必中理。纵然有得,亿千万众悉在目前,举起口时,句句令他心开意解,学力既到,智解又明,如理而说,何怖之有?苟不精究,诈言得解,欲无畏怯,其可得乎?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

菩萨有缘,欲说法时,先当入于,寂静之室。

以正忆念,随义观法。

以正定心,记忆思念,随经中义,观察于其所说之法。

从禅定起

思得之已,理义精当,然后安详,从定而起。

为诸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

即前文云: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

其心安隐,无有怯弱。

如我所说,依而行之,则得其心自然安隐,无有临时怖畏大众怯弱之过。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

安心住畏,菩萨所修,最初安乐,清净行门。

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则能于佛灭后恶世,为诸四众说法华经。自此以去一段经文,正当第二口安乐行。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

于佛灭后,欲说法华,

应住安乐行。

应当住于,安乐行门。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

若说若读,此经之时,

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不欲说人,及经典过。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

亦不可以,轻陵侮慢,诸余经典,说法之师。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

不说共他寻常之人身中好恶长短之事。

于声闻人。

小乘之人

亦不称名,说其过恶。

亦不指名,谈其过失。

亦不称名,赞叹其美。

亦不指名赞其德处。云何毁、赞二俱不可?以坏真心平等法故。毁之生诤,互不能安;赞之生爱,容引余人入于小法,故双止也。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此尤不可。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

善能摄修,如是口业,则令其心,得安乐故。

诸有听者,不逆其意,

法师演说,当观机缘,顺听者意,不可逆之。

有所难问

前人有所质,难请问。

不以小乘法答。

若问大时,答以小义,则失机宜。

但以大乘,而为解说。

问小答大,引权入实;问大答大,正合前机,二俱有益。

令得一切种智。

令诸听者,皆得中道,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菩萨常乐,安隐说法,

修行菩萨,常欲离过,令心安隐,如理说法。

于清净地,而施床座,

当择清净,无染浊处,而施说法,高广床座。

以油涂身

小乘教中,不许爱好香油涂身,今令涂者,为除恶气,非贪美也。

澡浴尘秽

澡洗尘垢,为净身也。

着新净衣

或着新衣,或洗浣净,又所有衣,求处非法,亦名不净。

内外俱净

内心外仪,俱当清净。

安处法座

安详居于,说法之座。

随问为说。

随其所问,而为解说。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

出家僧尼

诸优婆塞

清信男子!

及优婆夷。

清信女人

国王王子

王及王子。

群臣士民

在朝群臣士子庶民

以微妙义,

如上诸人,到菩萨所,当以微妙,甚深之义,

和颜为说

和悦颜色,而为演说。

若有难问。

若有人来,起难问时,

随义而答

随其所问,约义而答。

因缘譬喻

或引因缘,或举譬喻。

敷演分别

敷布流演,分别晓白。

以是方便。

以此等缘,为化方便。

皆使发心。

皆令听者,发无上心。

渐渐增益。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令得增益。

入于佛道。

入于一乘,无上佛道。

除懒堕意

除去懒散惰慢之意。

及懈怠想。

及以懈倦,荒怠之想。

离诸忧恼

谨言离过,则无忧心。

慈心说法

以慈忍心,而为说法。

昼夜常说

昼夜常常,为人演说。

无上道教

明无上道,一乘之教。

以诸因缘,

用诸善恶,二种因缘,恶令止息,善劝修持。

无量譬喻

以无量种,事相譬喻,

开示众生

开解晓示,一切众生,

咸令欢喜。

咸令信解,生欢喜心。

衣服卧具

若于衣服,及以卧具,

饮食医药

二时饮食医治药料

而于其中。

而心于此,四事之中,

无所希望。

无有规求,希望之心。

但一心念,说法因缘,

但只专一,端心正念,演说妙法,清净因缘。

愿成佛道。

愿得成就,无上佛道。

令众亦尔。

令诸大众,亦得如是。

是则大利,安乐供养。

是则名为,广大之利,施于安乐,清净供养。

我灭度后。

佛灭之后

若有比丘,

说法之僧

能演说斯,妙法华经。心无嫉恚,诸恼障碍,

心中清净,如湛止水,无有一切,嫉妒瞋恚,亦无相恼,障碍之事。

亦无忧愁,及骂詈者。

亦无一切,忧愁思虑,及以恶语,骂詈之者。

又无怖畏,加刀杖等。

慈忍之人,其心常安,既不恼他,人谁恼己?则怖畏刀杖等事。

亦无摈出。

亦无被人,摈出众外。

安住忍故。

能住大乘安乐行故。

智者如是。

诸有智者,若能如是,

善修其心。

善能修摄,于其道心,

能住安乐。

则能住于,口安乐行。

如我上说:

如我上文,之所宣说,

其人功德。

其弘经人,所获功德,

千万亿劫。

于千万亿,无数劫中,

算数譬喻

以数算计,引事譬喻。

说不能尽

说其功德,终不能尽。

△自此以去一段经文,正当第三意安乐行。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若有菩萨,摩诃萨埵,

于后末世,法欲灭时,

于佛末世,法欲灭时,

受持读诵

信受忆持,明读背诵。

斯经典者。

此法华者。

无怀嫉妒

无得辄怀,憎嫉妒忌。

谄诳之心

谄佞虚诳,不善之心。

亦勿轻骂,学佛道者。

亦莫轻触,及以骂詈,习学佛门,圣道之者。

求其长短。

推求伺觅他人长短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义如前解。

求声闻者

求学声闻,四谛之者,

求辟支佛者。

求学缘觉十二缘者。

求菩萨道者

求六度行菩萨道者

无得恼之,令其疑悔。

勿得妄恼,令生疑惑掉悔之心。

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

向前人说:汝等所行,去于佛道,甚是长远。

终不能得,一切种智。

终竟不能得于如来一切种智。一切者即空智,种即道种智,空假不二,即是圆融大觉如来中道妙智。

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汝是纵性放荡,狂逸不善之人,不能于道勤精进故。此上七句,正是轻恼他人之语。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又亦不当于一切法强生戏论,紊乱法门,有所废立而兴诤竞。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

当于一切,世间众生,哀怜拔苦,起大悲想。

于诸如来,起慈父想,

于诸如来,起于爱敬,慈父之想,

于诸菩萨,起大师想,

于诸菩萨,起于受法,大师之想,

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于十方界诸大菩萨不应浅见,应当深心恭敬礼拜。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于诸众生,以平等心,而为说法。

以顺法故,不多不少。

以顺平等心法之故,不敢少多取中而说。

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乃至于法,深爱乐者,亦不偏心,为之多说。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

于恶世中,当如来法,灭尽之时,

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

有能成就,此第三种,安乐法门,清净行者。

说是法时,无能恼乱。

说法华时,无有他缘,而能恼乱,

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

得善好人,与之同学,受持读诵,

亦得大众,而来听受。

亦能感得,一切大众,听信领受。

听已能持。

耳听闻已,忆持在心。

持已能诵。

既忆持已,然后能诵。

诵已能说。

既皆诵已,能为人说。

说已能书。

为人说已,又能书写。

若使人书

自虽不能,倩人为书。

供养经卷

复能志心,修法供养,

恭敬、尊重、赞叹

恭敬故不敢侮慢,尊重故不敢轻视,赞叹故不敢毁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说是经,

若人欲得,演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

当须舍去嫉妒、嗔恚、傲慢、谄谀、邪佞、虚伪诸不善心。

常修质直行,不轻懱于人。

常尔修习质朴正直如法之行,不可轻易懱裂于人。

亦不戏论法。

又亦不可强生知见,戏论于法。

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不令他人,生疑悔心,云汝所修,不得成佛。

是佛子说法。

若能如是善用其心,此则名为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常常柔和,善能含忍。

慈悲于一切。

于诸众生起慈心故与之快乐,起悲心故拔其苦恼。

不生懈怠心。

常勤为众,而不可生,懈慢怠堕,

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

十方世界,诸大菩萨,愍众生故,行慈悲道。

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

应当生于,恭敬之心,此则是我,传法大师。

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

于诸如来,则起慈悲,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破除一切,憍傲慢心,善说法要,无障碍缘。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

此第三种,意安乐行。其义如是,诸有智者,应当谨守,常怀爱护。

一心安乐行。

齐一之心,安乐妙行。

无最众所敬。

常为一切,无量大众,之所恭敬。

△自此以去一段经文,正当第四誓愿安乐行。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佛告文殊:有大道心成众生者。

于后末世,法欲灭时,

如来之法,有正像、末。正像之世,人淳易化;唯末法时,善根转少,难可化度,故指此时弘经最难。

有受持法华经者。

有能持是,法华经者,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

当于在家善男信女、出家僧尼众人之中,生于大慈与乐之心。

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

于诸不修菩萨大行邪见之人,应生大悲拔苦之心。

应作是念:

应当发心,作是念言:

如是之人,则为大失。

如斯不信,大乘之人,是大过失,

如来方便,随宜说法,

云何为失?良由如来慈悲方便演说诸法。

不闻不知不觉。

不能听闻,不能了知,不能省觉,

不问不信不解。

不能请问,不能信受,不能问解,则是大失。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

其人虽则于是妙经不能请问,不能信解。

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我若悟得,无上道时,

随在何地。

随其所处,在何方所,

以神通力、智慧力,

当以神通,而行化诱,以智慧力,而为开导。

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从应作是念至住是法中,正是第四誓愿度生安乐妙行,以善诱之,令得入法。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

是修妙行,道心众生。

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

有成就此大慈悲心、大誓愿力,第四一、能安乐行者。

说是法时,无有过失。

演说如是,妙法华时,无有一切,不善过失。

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

并如前解。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由如法故,愿力深重,智解又深,所以诸人皆敬仰也。

虚空诸天

虚空之中,所有诸天,

为听法故,亦常随侍。

为欲听闻,法音之故,亦常昼夜,随逐侍卫。

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

其说法人,若在村聚,或是郡邑,空闲静处,山林之中,

有人来欲难问者。

有人来欲质难,请问论法之者。

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

诸天面于佛前,立誓护持正法,有难说者故天护之。

能令听者,皆得欢喜。

能令听闻,法要之者,皆得深妙,法喜之乐。

所以者何?

云何持经,诸天拥护,闻者叹喜,得大法利?

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典,由经深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之所护故。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

如是妙法大乘经。

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

于余无量国土之中,乃至欲闻首题名字,尚不可得。

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何况亲眼,欲见是经,心内受持,口中读诵。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

金轮王者,王四天下,有大威力,强压一切。经举轮王以况于佛,有大威德,摄化一切种种众生。

欲以威势,降伏诸国。

王欲以势,降诸小国,如佛现通,降伏魔众。

而诸小王,不顺其命。

小国不顺,轮王之命,如诸异见,不入正法。

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罚。

兵之为义,象马步骑,隐伏扬耀,名色不同,故云种种。喻佛善巧,或折或摄,神通妙用,愈出愈奇,而人莫测。

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

王喜兵胜,欢喜赐赏。佛见弟子,勤修正行,随其功力,与方便果,

或与田宅,聚落城邑,

田即三昧,宅即智慧,聚落即喻初、二两果,邑即三果,城即四果涅槃之乐。

或与衣服,严身之具。

军功胜者,赐以章服紫袍金带法。战胜者,得服惭愧忍辱之衣,得行养身助道之法。

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

或复赐与,珍玩之具,七宝妙物,喻佛授彼,有德行者,七觉支宝。

象马车乘,奴婢人民,

军功赐以鞍马乘舆,法将赐以象马车乘,即是二乘尽无生智,奴婢即是神通功用,人民即是有漏善法。

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

唯王顶髻,一颗明珠,不妄与人,喻佛顶上,甚深妙法,是人乃付。

所以者何?

有何所以,不轻与人。

独王顶上,有此一珠。

独王有者,言其贵极,喻一乘法唯佛独知。

若以与之。

若轻与之。

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即三乘人自谓无分,偶然赐之,反生惊怪。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

合轮王喻。

以禅定智慧力,

由禅定智慧,二种道力,

得法国土

得出世法,无生国土。

王于三界。

统王三千,大千世界。

而诸魔王,不肯顺伏。

诸魔王者,内即心魔,五阴烦恼及以死魔;外则天魔,居欲界顶。行人修进,道业将成,震动魔宫,故来相扰,不肯顺正而自调伏。

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

佛诸弟子,于生死中,与魔相战,

其有功者。

于其中间,有功劳者,

心亦欢喜。

佛心亦复,与之助喜。

于四众中,为说诸经。

于僧尼士女,四种众中,与之演说,诸余经典。

令其心悦。

令其闻之,心生欢悦。

赐以禅定解脱。

四禅四定,及八解脱,

无漏根力

无漏智慧,五根五力,

诸法之财

即指三十七品,名为出世解脱之财。

又复赐与,涅槃之城。

得涅槃者,能脱生死,譬如大城,可以御敌。

言得灭度。

示言:已得出世寂灭。

引导其心,令皆欢喜。

以斯方便,诱引化导,令皆闻之,心得欢喜。

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而独不为,说是法华。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

合如来喻。

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

如兵有功,王心甚喜。

以此难信之珠。

以此顶上,难信之法,

久在髻中,不妄与人。

八万四千法门,名为头发。此妙法者,法中最胜,如髻中珠。四十余年,秘而不谈,名为久在。为机未熟,不敢说示。

而今与之。

而今灵山根器既淳,正是其持觌面付与。

如来亦复如是。

如来说法,随机受道,亦如轮王,随功赏赐。

于三界中,为大法王。

为大乘教,法中之王。

以法教化,一切众生,

以无漏法,教化一切,

见贤圣军。

见大小乘贤圣军之

与五阴魔

色、受、想、行、识五者和聚,假名为人;被身心恼,名曰阴魔。

烦恼魔

即指一念无明烦恼,或乱正性,名之为魔。

死魔共战

人皆有死,所不能免,名之为魔。修善却恶,名共魔战。

有大功勋

战退诸魔,有大功勋。

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

罗汉之人,灭尽三毒,得出三界,不为界系之所羁縻,名破魔网。

尔时如来,亦大欢喜,

如来见诸,修道之者,得出三界,亦大喜悦。

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

此之妙经,能令修者,至于一切,如来智地。

一切世间,多怨难信,

世间之人,多所怨恶,难得信受,

先所未说。

先为难信,所以未说。

而今说之。

今因信及,所以说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

此经微妙,乃是诸佛,第一法门。

于诸说中,最为甚深。

于诸所说经典之中,此经最为甚深难解。

末后赐与

末后灵山为开三乘同入佛性,遂乃赐之。

如彼强力之王。

如彼强力,转轮圣王,

久护明珠

久护顶髻,所有明珠,

今乃与之。

今因极太不赏之功,乃赐与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

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名秘密藏。今乃分明,为众而说,即是显露。

于诸经中,最在其上。

诸经之中,各有果位,如诸小王;此法华经,统摄一切,如转轮王。

长夜守护,不妄宣说。

于诸众生,无明长夜,深心守护,不敢妄说。

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始于末后,灵山会上,知时举要,与汝等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欲重宣誓愿安乐甚深之义,而作偈说: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

常行安忍,耐于耻辱,哀愍一切,世间众生。

乃能演说,佛所赞经。

如是之人,乃能末世,演说佛赞,妙法华经。

后末世时,持此经者,

末世持此,法华经者,

于家出家,及非菩萨,

于在家人,及出家者,乃至非是,学教菩萨。

应生慈悲

于是等人,当生愍恤。

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

于此妙经,不能从师闻问信解,则是大失。

我得佛道。

我若得明,无上佛道,

以诸方便,为说此法。

以诸所应,善巧方便,为说此之,甚深妙法。

令住其中。

令彼闻者,住于法中。

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

王见兵胜,称功而赏。

象马车乘,严身之具,及诸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

一一如前表对释说。

如有勇健,能为难事,

如有杰出,勇健之人,起三界者,

王解髻中明珠赐之。

佛开顶上,圆融智宝,而赐与之。

如来亦尔。

如轮王也。

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

佛为法王,有大忍力,具足智慧,功德宝藏,

以大慈悲,如法化世。

如诸佛说,佛亦随行诱化一切,故云如法。

见一切人,受诸苦恼,欲求解脱,

见世上人受诸一切愁忧苦恼,欲求清净自在解脱。

与诸魔战

与诸四魔,之所凿战。

为是众生,说种种法,

三乘教

以大方便,说此诸经。

佛以大悲,善巧方便,为诸众等,说此诸经。

既知众生,得其力已,

已知众生,于方便法,得修行力,

末后乃为,说是法华。

待机熟已,末后说妙。

如王解髻,明珠与之。

赏极功也。

此经为尊,众经中上。

于众经中,此经最上。

我常守护,不妄开示。

佛常秘护,不轻示人。

今正是时,为汝等说。

今日正是开示之时,故为汝说。

我灭度后,求佛道者,

佛灭末世,欲求成就,佛之道者,

欲得安隐,演说斯经,

欲得常时,身心安隐,演说此经,

应当亲近,如是四法。

即四安乐。

读是经者,常无忧恼。

心安隐也。

又无病痛。

身安隐也。

颜色鲜白

不丑黑也。此因经力,除现恶报。

不生贫穷,卑贱丑陋。

未来之世,常生胜处,不受贫穷卑陋之事,此因经力除来报也。

众生乐见,如慕贤圣,

一切众生,愿欲见之,心生敬慕,如见贤圣。

天诸童子,以为给使。

童真天仙,而来给侍。此之四句,转贫爱障成富足也。

刀杖不加,毒不能害。

刀杖之属,不临其身,一切诸毒,不能为害。

若人恶骂,口则闭塞。

若人欲加,骂詈之时,口自闭塞,

游行无畏,如师子王。

游行出间无所畏忌,犹如兽王大威猛者,此之六句,转瞋恚障成安乐也。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智慧明了,其光普照,如日当空,罄无侧影。此之二句,转愚痴障成智慧也。

△自从此去,直至品末,说一大梦,是转烦恼,即成菩提。

若于梦中,但见妙事,

善恶之境,唯心所现,以修善故,心无恶想。若感梦时,其相亦善,但见佛法胜妙之事。其事云何?如次下列。

△初梦信位

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诸比丘众,围绕说法。

心存佛国,胜境冥现,见佛及众,又闻说法。此是心神,灵悟所染,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又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

又见众集,恭敬于己,

自见其身,而为说法。

见已为众而说诸法,此是梦入十信位也。

△二梦十住

又见诸佛,身相金色,

前虽见佛,未甚精明,今见佛相,作紫金色身轮应世也。

放无量光,照于一切。

放光表智,即意轮鉴机也。

以梵音声,演说诸法,

以净妙音说方便,教口轮说法也。

佛为四众,说无上法,

又见如来为四众说无上道者,即如实相一佛乘法无上道教。

见身处中,合掌赞佛。

自见其身,处大众中,恭敬合掌,说偈赞佛,睹相生善也。

闻法欢喜,而为供养。

闻佛为说一切之法,心得欢喜而兴供养,精义入神也。

得陀罗尼,证不退智。

得总持门,证智不退,法眼清净也。

佛知其心,深入佛道。

佛他心通知已,深入一佛乘道。

即为授记,成最正觉。

梦佛与授无上道记

汝善男子,当于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

记于来世,得佛智慧,成无上道,正报胜也。

国土严净,广大无比,

所应之土,广大净妙,依报胜也。

亦有四众,合掌听法。

化法流行,徒众多也。此上八句,即梦佛为授记之辞。梦成正觉,从又见诸佛至合掌听法,总二十六句,此表梦入十住位也。

△三梦十行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

法虽本有,非修不证。在山林中,乐寂净也。修习善法,勤正行也。此表梦入十行位也。

△四梦十向

证诸实相

因修获证,悟实相理,此表梦入十向位也。

△五梦十地

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入于深禅定中见佛,此表梦入十圣位也。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

见诸佛身,作紫金色,百福相好,以为庄严。

闻法为人说。

从佛得闻,微妙之法,自见其身,为他演说。

常有是好梦。

若人修此安乐行者,常有如是善好之梦。前云若于梦中但见妙事,此是标起。从见诸如来至十方佛,此释妙事。今此四句,结示所梦五十位事。不言等觉者,摄十地中,或可修即等觉,证即妙觉也。此下梦见八相成道。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

虽为国王,一切弃舍,乐出家也。

行诣于道场,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

行至道场,树下安座,修圣道也。

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

求道七日,得佛智慧,证妙果也。

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为四众说法。

从定而起,为众说法,转法轮也。

经千万亿劫,说无漏妙法。

梦经许久,常说妙法。

度无量众生。

梦度生也。

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度众事毕,后入涅槃,如油烟尽,灯光即灭,此表梦入般涅槃也。

△后四句彰功益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

若使灭后,末世之中,能说如是,第一之法,

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是说法人当得最妙广大利益,如上所说不可思议甚深功德。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灵山说妙,他方远闻诸菩萨众,其数众多,过如八个恒河沙数。闻释迦说,弘经福大,愿于此土,发誓传通。佛即止云:不须汝等,此世界中,我所化者,自有无数诸菩萨等,能护是经。作此语时,下方旧住大菩萨众,即时闻得,皆从地涌。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

从他方国来听法者。

过八恒河沙数

言众多也。

于大众中起立,合掌作礼而白佛言:

将欲请委,起身具仪而白佛也。

世尊,若听我等,

由诸菩萨从余佛土来至此方,故求听许。

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

于释迦佛灭后,恶世在此娑婆界,

勤加精进

勤力加功,精心进行。

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

守护受持,读诵书写,敬心供养,法华经者。

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我当于此,娑婆国土,广为大众,而演说之。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

因菩萨请佛,故语之。

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

令止此事,不必烦汝。

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

何故不劳,我此世界?

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

上首弟子,自有许多。

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

各人所化,眷属之众,亦各许多,

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言我此众,能任其责。

佛说是时。

释迦如来,作是说时,

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

佛神力故,感动他境,振动地裂。

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下方空中,诸菩萨众,闻佛语故,从彼发来。

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

身紫金色,相好具足,光明无量,皆大菩萨。

先尽在娑婆世界之下。

光明经云:如此大地,厚十六万八千由旬。今言此下,即空轮也。

此界虚空中住。

住虚空者,不属彼此,表住中道大涅槃空。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因师之命,所以来也。

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

言:是上首大菩萨也。

各将六万恒,河沙等眷属,

言六万者,即表六度,一一度中有如是等眷属之行。

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

若表法者,五即五眼,四即四谛,三即三学,二即定慧,一即一道清净。

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

从多至少,次第减来。

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

从前次第减损那由他,为亿、为万、为千、为百、为十,至于五、四、三、二、一,次第说眷属从多至少。

况复单己,乐远离行。

言诸来者,所带眷属,或多或少,或有独住,乐于寂静,不畜众者。

如是等比。

以如上等次第相比并。

无量无边。

无有数量,无有边际,

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以数算计,以物譬喻,无能知者。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

从下方中,地裂出已。

各诣虚空,七宝妙塔。

多宝佛塔,住在空中,菩萨远来,欲见佛故,故皆诣空,七宝塔所。

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

见二世尊。

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

来即诣见,见已作礼。

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

以次巡礼

右绕三匝,合掌恭敬,

礼已绕旋,表敬仪也。

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

用诸菩萨常途种种赞佛之偈,以赞于佛:

住在一面。

既行礼已,在一面立。

忻乐瞻仰,于二世尊。

忻喜爱乐,瞻视仰慕,释迦多宝。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

自从始初,地中涌出。

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

赞二世尊

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

经是许时。

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

世尊默然,端坐受赞。

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

时会集众,亦皆默然。

佛神力故。

以佛所证,神通力故,

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晓解之者,即短而长,见半日事,如五十劫;不了之者,即长而短,见五十劫,如半日事。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

时会四众,亦因佛力,

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见于所来诸菩萨众,遍满他境无量国土虚空之中。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

是来菩萨,大众之中,有四上首,唱导之师。

一名上行。

功行殊胜,最为上故。

二名无边行。

具足无边,清净妙行,

三名净行。

具足修习,白净之行。

四名安立行。

安住寂灭,成立梵行。

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

作唱引导,为众之师。

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

出众合掌,观佛问讯,而作是言:

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

称言:世尊,少疾病不?少忧恼不?于四仪中常得安乐行正道不?

所应度者,受教易不?

所可度众,易受教不?

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机易受化,师则不劳。此约如来应化之身,同于人世,故以世情而致问讯。若据真身,初无逆顺。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世尊安乐,少病少恼,

安乐病恼,相持为言,安则不病,乐则不恼。

教化众生,得无疲倦。

于世众生,易得行化,无有疲劳,

又诸众生受化易不?

又所化众易受教不?

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此乃菩萨游化十方,礼事诸佛,问讯之仪。

尔时,世尊于诸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

此三句是阿难叙。

如是,如是。

世尊答云:一一皆如汝之所问。

诸善男子!

告诸菩萨:

如来安乐,少病少恼。

身心俱安。

诸众生等,易可化度。

度生甚易。

无有疲劳。

亦无疲倦。

所以者何?

云何易度,无有疲劳?

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

由其众生,易受化意,由此人等,久受我化。

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

又因久于,过去佛所,恭敬尊重,种善根故。

此诸众生,始见我身,

诸大根者,始于寂场,得见世尊,华严座席。

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及以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闻法信解,入佛智慧。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

唯除最先不解华严习小乘者。

如是之人。

如是习小,钝根之人,

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为钝根故,须开方便为说三乘,俟根利已乃为说圆,亦同华严令入佛慧。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时,诸菩萨闻佛所说善巧方便利根、钝根等,令入于佛之智慧故,以偈赞:

善哉!善哉!

重言善哉,美其至德。

大雄世尊!

有大雄猛,万德世尊,

诸众生等,易可化度。

上根之人,极其易化,不俟多方便。中下之根,方便度脱,后易入圆。

能问诸佛,甚深智慧。

华严会上,如诸菩萨;法华会上,如舍利弗。

闻已信解,我等随喜。

闻如来说,能信能受,能解能行,我等菩萨,亦皆随喜。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

四导师赞

善哉!善哉!

先如赞美,后述其事。

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所赞美者,善汝能于,如来法中,发心随喜。

尔时,弥勒菩萨

补处菩萨

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

弥勒及众见下方来诸大菩萨,昔所未见,所以心疑,作是念言:

我等从昔已来,

自从久远,往昔已来。

不见不闻

眼不曾见,耳不曾闻。

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

如是诸来,大菩萨众,

从地涌出,住世尊前。

从地中涌,住世尊前。

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三业恭谨,名为供养,省问如来,起居安隐。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

他心通故,所知人意。

并欲自决所疑。

心亦自疑,求佛问决。

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为众及己,问所疑事。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

问:所来者无量之众?

愿两足尊说。

愿福慧足,世尊为说。

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

一问来处是何方所,二问所集为何因缘。

巨身大神通。

巨大之身,有大神通,从地涌出。

智慧叵思议。

智慧深远,不可思议,

其志念坚固。

立志建念,坚实牢固,

有大忍辱力。

能耐一切,极重违恼。

众生所乐见。

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为从何所来?

为复是从何处所来?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

各各所带,眷属之众,

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

状其多也。

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

一、菩萨将大恒沙众

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

众皆一心,为求佛道。

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

上首菩萨,六万恒沙,

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

所以俱来,为欲供佛,及以持经,

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

将五万者,又复过前,六万之众。

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

次第数来,渐渐减少。

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

乐于独自,在闲静者。

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

眷属虽少,众数甚多,转过于上。

如是诸大众。

如是所集,无央之众,

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

若复有人,行筹数之,过恒沙劫,犹不能知。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

是诸菩萨,有大威德,勤行精进,

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

为师于谁,与其说法,教化修行,成就道果?

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

平昔称扬,何佛之法?

受持行谁经

受持修行,谁之经典?

修习何佛道?

其所修习,何佛道行?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

有大神通,智慧之力。

四方地振裂,皆从中涌出。

地自裂开,众从地涌。

世尊我昔来,未曾是是事,

白佛:世尊,自昔未见。

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

愿说是众,其所来处,国土之名,

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事,

我住等觉,常游十方,未见是众,

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

我更不识,众中一人。

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

忽然之间,从地而出,愿说所来,为何因缘?

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

会众之数

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

为众请问,咸愿欲知。

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

是诸菩萨自本至末,如上所问种种因缘。

无量德世尊,唯愿决众疑。

惟愿大觉,万德世尊,为诸大众,决此疑情。

△此下明分身诸佛弟子致疑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

即宝塔品所集分身。

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

十方诸佛

在于八方。

四方四维名为八。

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

在此佛现,宝树下坐。

其佛侍者。

其分身佛,所带侍者,

各各见是,菩萨大众。

各见地涌,大菩萨众,

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

自下而升。

住于虚空。

塔佛在空,故住空里。

各白其佛言:

各白自己,所师之佛。

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

欲知来由。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

诸佛各语,所带侍者:

诸善男子,且待须臾。

告言少待。

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

此方补处,慈氏菩萨。

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

释迦授记,当来成佛。

已问斯事。

如前弥勒,所问世尊。

佛今答之。

释迦今者,当为说之。

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佛答弥勒:汝自得知。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

此云无能胜,弥勒名也。

乃能问佛,如是大事。

即问:所来诸菩萨众,称扬、受持、修习何道?

汝等当共一心。

佛将答示,先诫摄心。

被精进铠

修道破魔,贵乎精进,譬如入阵而披铠甲。

发坚固意

意不坚固,事不能成,故先劝发。

如来今欲,显发宣示,

欲明大事,故诫劝之。

诸佛智慧

诸佛所慧,无上智慧,

诸佛自在,神通之力,

一切诸佛得大自在神通无碍,以智慧故不住生死,以慈悲故不住涅槃,或长或短随缘应现,名为自在神通之力。

诸佛师子,奋迅之力,

师子行时,前进后却,前表进善,后表却恶,佛如是名为师子奋迅之力。

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圆教大乘,究尽三惑,圆显一性,此佛威猛大势之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精进一心,

当须一心,勤行精进。

我欲说此事。

佛欲明此,大事因缘,

勿得有疑悔。

疑惑退悔,不能入道,故诫勿得。

佛智叵思议。

佛之智慧,其义深远,心思口议,所不能及。

汝今出信力。

汝今出自信心之力。

住于忍善中。

住于忍耐,善法之中。

昔所未闻法,今皆当得闻。

昔所未闻,圆妙之法,今于此会,悉当得闻。

我今安慰汝,勿得怀疑惧。

我今先当,安慰于汝,闻妙勿得,怀疑忧惧。

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

佛口所宣,一一称实,智慧深远,不可度量。

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

佛所证得,第一妙法,其义深远,不可分别。

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

如是深妙,今当演说,汝等咸须,一心善听。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

说上诫劝如实偈已。

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

今于众中,明示汝等,

阿逸多!

如前。

是诸大菩,萨摩诃萨,

地中涌者。

无量无数阿僧祇,

如是数量。

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

即前云我常遍游,未见是事。

我于是娑婆世界,

佛于此界,发心修行,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得成无上,正等觉已,

教化示导,是诸菩萨。

果上教化,是众菩萨。

调伏其心,令发道意。

以戒定慧,调柔制伏,其定一心,令发究竟,无上道意。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在娑婆下,不住此也;在下空中,不异此也。不住不异,即表中道,菩萨住寂,故云空中。

于诸经典,读诵通利,

虽则住空,而不废有,读诵诸经,皆悉通利。

思惟、分别、正忆念。

菩萨证得无分别智,一切诸尘皆不显现,住于真寂,清净湛然,不涉思忖,忆忘俱无,是不涉有。今大菩萨思惟分别,即是正观。如净名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正忆念者,即是正定。即净名云:虽知诸法空,而常修净土,能正其心,忆念不谬,即正定也。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

地涌菩萨

不乐在众,多有所说。

在众多事,空言无益,所以不乐。

常乐静处

常只乐于,静默安处。

勤行精进,未曾休息。

勤行圣道,昼夜精进,无暂停息。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

亦不依附,人间天上。

常乐深智,无有障碍。

常乐修于,甚深智慧,观法空寂,无有障碍。

亦常乐于,诸佛之法。

诸佛法者,拣去三乘,唯乐一乘,佛所得法。

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常尔一心,无诸思念,精进求于,无上佛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阿逸汝当知:

告阿逸多:汝当知此!

是诸大菩萨。

地涌大众

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

修行习学,佛之智慧,

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

悉是我身,之所教化,令发无上,大道之心。

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

此等皆是,我之法子,依此空界,异余菩萨。

常行头陀事,志乐于静处,

头陀是梵语,此云抖擞,谓修空寂,抖擞一切尘劳烦恼,立志乐居空胜之处。

舍大众愦闹,不乐多所说,

舍去众事,寡于言语。

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

如是大众,诸弟子等,学习我之,无上道法。

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

晓夜之间,未常懈倦,为欲求于,佛道之故。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

前弥勒问为从何来,今佛答云住下方空。

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

立志作念,愿力坚固,常欲勤修,佛之智慧。

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

善能演说,种种妙法,其心安隐,无所畏惧。

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

伽耶,此云山城,即中印土摩竭提国城之西南,佛成道处菩提树下。

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

圆觉登住,便名正觉。佛自证处,名最正觉。三乘法轮,分上中下。一乘法轮,名为无上。

尔乃教化之,令初发道心。

尔时我乃,常教化之,令其初发,无上道心。

今皆住不退,悉当得成佛。

今则皆住,不退之地,悉当得成,无上佛果。

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

昔云今生伽耶成道,是为劣机方便而说。今云久成,是说实语。汝等皆当一心信受,勿生疑惑。

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我从久远,旷大劫来,教化是等,大菩萨众。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

弥勒及众,无数菩萨,

心生疑惑,怪未曾有。

一疑释迦成道未久,二疑菩萨智慧神通,所以惊怪。

而作是念:

众心作念:

云何世尊,于少时间,

谓佛成道,四十余年。

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

疑地涌众,非佛所化。

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今得住于,无上菩提。

即白佛言:

因疑白佛:

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

如来昔在迦夷罗国太子时,不嗣王位,出于释宫。

去伽耶城不远。

去于山城,未得长远。

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便坐道场,得成佛果。

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

十九逾城,六年苦行,五年游历,三十成道。说法华时,七十二岁,故云始过四十余年。

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

云何于此,些少时间,能作如是,广大佛事?

以佛势力,以佛功德,

转凡成圣,佛势力也。令具福慧,佛功德也。

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事甚大,所以疑也。

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

言众之多,久数不尽。

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

谓是等众,久事诸佛,

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灵山会众不识地涌,诸大菩萨云何得知久植德本、成菩萨道、常修净行?由见所来神通智慧,以果验因,知是久习。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

言此一事,师少子老,一切世间,之所难信。

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

以少壮者,喻佛近成。

指百岁人,言是我子。

喻佛指众,是我弟子。

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

喻大菩萨,亦指世尊是我等师,教化我者。

是事难信。

如是之事,是所难信。

佛亦如是。

合少年喻。

得道已来,其实未久。

四十余年。

而此大众,诸菩萨等,

地涌之众

已于无量,千万亿劫,

久劫已修。

为佛道故,勤行精进,

为欲求于,佛道之故,昼夜勤行,精进之道。

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

真常大定本无出入,有出入者是示现耳。端心正念趣于寂定,名为入也;坚固不动如须弥山,名为住也;稍稍安详后定而起,名为出也。言三昧者,即是正定。

得大神通,久修梵行。

神通之力,犹定而发。因寂定故,了了见性。心通无碍,故发神通。福德庄严,皆由梵行。

善能次第,习诸善法,

事行众多,一时难辨,善能次第,随时修习。

巧于问答,人中之宝。

如初至时,见佛瞻礼问答之语,其义善巧,于人伦中真大宝也。

一切世间,甚为希有。

于诸世间,甚为罕有。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

云在伽耶,得道之时。

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教发心导化,令向无上菩提。

世尊得佛未久?

四十余年。

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教化示导,是诸菩萨。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

我等菩萨,虽复信佛,如来方便,随宜而说。

佛所出言,未曾虚妄,

佛金口中所出之言,皆是真实,未尝虚妄。

佛所知者,皆悉通达。

佛智无碍,所知如实,无不通达。

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

弥勒所以难于佛者,唯恐后人不能信故。

若闻是语,或不信受,

为疑惑故,不信是法。

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不信则毁,毁则招过。

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

唯然者,应诺之辞,惟愿为说,去我等疑。

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由问答故,断二种疑:一、断现在,二、断未来。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昔从释种,出家近伽耶,

佛在昔时,从释种中弃俗出家,近伽耶城五六里间。

坐于菩提树,尔来尚未久。

坐道树下。自从尔来,四十余年。

此诸佛子等,其数不可量,

言众多也。

久已行佛道,住神通智力,

久已修行,住于无碍,大神通力。

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

善能习学,菩萨之道,不敢染着,世间之法。

如莲华在水,从地而涌出。

譬如莲华,在于浊水,自于地中,而忽涌出。

皆起恭敬心,住于世尊前。

皆起敬心,住在佛前。

是事难思议,云何而可信?

是化现事,难可思议,人云何能,而即信受?

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

得道日浅,化众甚多。

愿为除众疑,如实分别说。

愿与众人,除疑惑故,以如实义,分别演说。

譬如少壮人,年始二十五,

如有年少,方二十五,

示人百岁子,发白而面皱。

示他年高发白面皱百岁之人。

是等我所生,子亦说是父。

少年指老,我之所生。老指年少,谓是己父。

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

事异常情,人岂得信。

世尊,如是得道来甚近。

如年少者。

是诸菩萨等,志固无怯弱,

志愿坚固,无有怯弱,

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

自从远劫,行菩萨道,

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

善巧能为疑难问答,其心圆活而无所畏。

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

而能忍辱,心不狐疑,形体端正,有大威德。

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

十方诸佛,皆所赞叹,善能分别,演说诸法。

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

不乐在于,众愦闹中;常好习静,在于禅定;

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

为欲求于成佛之道,在于谦下空寂之中。

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

我等从佛,闻如是说,心自不疑,

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

愿佛慈悲,为未来世初心菩萨说令开解。

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即当堕恶道。

言不决疑,大有所损,恐生毁谤,堕于恶道。

愿今为解说。

愿于今日,明为解说。

是无量菩萨。

是诸无量,地涌菩萨,

云何于少时,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世尊,云何于少时间,教化示导令发道心,今皆住于不退之地?

妙法莲华经句解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