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义有三,谓次也,由也,述也。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发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序述也。具此三义,故称为序。品者,梵语䟦渠,此翻为品。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唯药王菩萨本事品是佛亲唱,余或结集者所置,或译人添足诸品之始,故言第一。然有通序、别序。从如是去,至却坐一面,是通序,以诸经初同有如是等五事故。从尔时,世尊去,至品尽,是别序,以别序一经故。

△次、释经文二:初、迹,次、本法华文句。章安祖师云:天台智者大师分文为三:初品为序;方便品讫分别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从偈后尽经,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时分为二:从序至安乐行十四品,约迹开权显实;从涌出讫经十四品,约本开权显实。本迹各序、正、流通:初品为序;方便讫授学、无学人记品为正;法师讫安乐行为流通;涌出讫弥勒已问斯事,佛今答之半品名序;从佛告阿逸多下,讫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名正;此后尽经为流通。今记从前三消文也。初、迹门三:初、一品序分二:初、通序六:初、所闻法体。

如是!

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也。不异名如,无非曰是。如于三谛之是,故曰如是。若约教释者,诸经不同,如是亦异。若佛明俗谛有文字,真谛无文字。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说不异,故名如。因此俗文,会真谛理,故名是。此则三藏经初如是也。佛明即色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无二无别,空色不异为如,即事而真为是。阿难传佛,能诠之文,不异为如,能诠即所诠为是。此则通教经初如是也。佛明生死是有,涅槃是无,出生死有,入涅槃无,出涅槃无,入于中道。阿难传此,出有入无,出无入中,与佛说不异为如,从浅至深,无非曰是。此则别教经初如是也。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真如法界,实性实际,遍一切处,无非佛法。阿难传此,与佛说无异,故名如。如如不动,故名是。文如理是,究竟成就。此则圆教经初如是,即今经之如是也。大论云:佛将涅槃,阿难问佛,一切经首,当作何语?佛言:应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与某大众俱。此即通序,亦名破邪序,对破外道阿沤故。亦名证信序,为令闻者不疑故。

△二、能持之人

我闻:

我闻者,谓如是之法,阿难从佛而闻也。大论云:阿难与听众述佛遗旨,亲承不谬,故曰我闻。

△三、闻持和合

一时

一时者,闻持和合,非异时也,又感应因缘合一之时也。

△四时从佛闻

佛。

梵语佛陀,此云知者,知过去、现在、未来,众生、非众生数,常、无常等一切诸法,故名佛陀。又云觉者,觉有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即名妙觉。故华严经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若约教释者,于道场树下,知觉世间、出世间,觉世即苦、集,觉出世即道、灭。亦能觉他三十四心,正习俱尽,现丈六身,为三乘人说谛缘度法,即三藏教佛也;现带劣胜应身,树下一念相应,断余残习者,即通教佛也;单现尊特相,坐莲华台受佛职者,即别教佛也;隐前三相,惟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即圆教佛也。今经正彰开显,开前三教果头之佛,即是圆教法身之佛。如云:垢衣内身,实是璎珞长者。故三十二相,相相无边,即是尊特,亦即法身。所以龙女赞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净名疏云:四处现尊特,唯法华最胜。

△五、闻持之所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住者,能住、住、所住。能住即是首楞严三昧,所住即是忍土。王城、王舍城者,驳足王与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为大国,故云王舍城。因缘出大论。耆阇崛,此云灵鹫,亦云鹫头,山峰似鹫故名,亦云狼迹。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灭后罗汉住,法灭后支佛鬼神住,既是圣灵所居,因呼为灵鹫山。佛说此经凡三会,中会在多宝塔内,前后二会皆在此山中者,佛居中道,今处山中说中道也。

△六、闻持之伴二:初、列众三:初、声闻众二:初、比丘众二:初、多知识六:初、举类。

与大比丘众

与者,共义。大者,器量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比丘者,净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无翻。有翻者,翻云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故言除馑。言无翻者,名含三义: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既能破恶,摩罗念言:其既出界,复化余人,俱出三界,乖于魔意,魔乃愁惧,故名怖魔。夫在家人,三种如法:一、田,二、商,三、仕,用养身命。出家之人,佛不许此,惟乞食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故名乞士。众者,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也。

△二明数

万二千人俱。

△三明位

皆是阿罗汉。

梵语阿罗汉,旧翻无著、不生、应供,或言无翻,名含三义: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受生死果报,故云不生;断九十八使烦恼尽,故名杀贼;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福田,故云应供。

△四叹德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此两句,叹上杀贼。漏者,三漏也。一、欲漏,谓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二、有漏,谓上二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三、无明漏,谓三界无明。无明即痴也。成论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痴人造业,开诸漏门。毗昙云:漏落生死。成论义通因果,律专在因,毗昙唯果。由惑造业,致生死苦,亡法身,失慧命,丧重宝,皆是贼义。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九十八使也。烦恼是能润,漏业是所润,能所既尽,是杀贼义。逮得己利一句,是叹应供。三界因果,皆名为他;智断功德,皆名己利。己利具足,故成应供。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此两句,是叹不生。诸有,即二十五有生处也;结,即二十五有生因也。因果不亡,故名为有;因尽果亡,即是不生。心得自在者,定具足名心自在,慧具足名慧自在。慧自在未必心自在,心自在必慧自在。今言心自在,即是定慧具足也。

△五列名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

阿若者,名也,此翻无知。无知者,非无所知,乃知无耳。若依二谛,即是知真,以无生智为名也。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事火,从此命族。火有二义:照也,烧也。照则暗不生,烧则物不生,故以不生为姓也。或称之为释摩男者,以其闻法得道,最在一切人、天、罗汉之前,如云佛最长子,即陈如也。

摩诃迦叶

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名大龟氏。时人多以姓召之。其名毕钵罗,父母祷树神而生故。亦云饮光,以其身光能映余光使不现故。亦云光波,以其身光炎涌故。佛弟子中多名迦叶,如十力、三迦叶等,于同姓中最长,故曰摩诃迦叶。梵语摩诃,含大、多、胜三义,即五种不翻中多含不翻也。如来灭后,以法付之,令法久住,乃传金缕大僧伽黎住鸡足山。至未来弥勒出世,付法授衣竟,然后入灭。

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

迦叶,如前释。优楼频罗,此云木瓜林。伽耶,此云城。那提,此云河。此三人,昔于毗婆尸佛时,共树刹柱,以是因缘,报为兄弟。兄为瓶沙王师,有五百弟子,两弟亦各有二百五十,皆行兄法,不肯归佛。佛因作十种神变,谓龙毒不中,龙火不烧,恒水不溺等。兄及二弟,师徒皆伏,投佛出家。具出瑞应经。

舍利弗!

舍利,此云鹙(七由切)。鹭,水鸟也。弗,此云子。大论云:婆陀罗王妇生一女,眼似舍利鸟眼,即名此女为舍利。以其是舍利所生,故名舍利弗。又翻身子,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增一阿含经云: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第一。

大目犍连

目犍连,婆罗门姓也。此云赞诵,名拘律陀。拘律陀,树名,祷此树神而生故。文殊问经翻莱茯根。真谛云:勿伽罗,翻胡豆。二物皆古仙嗜食,因以命族。正云摩诃没特伽罗,此云采菽氏,菽亦豆也。增一阿含经云:我弟子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大目连第一。

摩诃迦旃延

迦旃延,婆罗门姓也,此云文饰,善论义故。阿含经云:善分别义,敷演道教者,迦旃延第一。

阿㝹楼䭾

或云阿那律陀,此云无贫。或云阿泥卢豆,此云如意,即名也。昔于饥世,以稗饭施辟支佛,获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如意乐,故名如意。尔来无所乏少,故名无贫。及禀佛出家,由精进故,七日七夜,眼睫不交,遂丧精失肉眼已。佛令求天眼,系念在缘,四大净色,半头而发,内外通彻,明暗悉睹,见大千世界,如观掌果。增一阿含经云:我佛法中,天眼彻视者,阿那律比丘第一。

劫宾那

此云房宿,以因父母祷房星而生,故以名之。又初出家时,因往见佛,夜值雨,寄宿淘师房,以草为座。后一比丘亦来寄宿,劫宾那即推草与之。至中夜,后来比丘问何所往,答曰:我欲见佛。后比丘遂为说法,豁然得道。后比丘即佛也。以共佛宿淘师房,从得道处为名,故言房宿。又善占星宿,明识图像,从解得名。阿含经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者,劫宾那比丘第一。

憍梵波提!

此云牛呞,亦曰牛迹。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虚哨,余报未除,唼唼常嚼,故时人称为牛呞,避人笑故。恒居天上,不知佛灭。迦叶集千罗汉,遣下座僧,使追憍梵。憍梵问佛,使答云:佛已入灭。即言:佛出我出,佛住我住,佛灭我灭。遂入灭。阿含经云:乐在天上,不乐人间,牛迹比丘第一。

离婆多

亦云离越,此翻星宿。父母从星辰乞子,因星作名,虽得出家,犹随本字。阿含经云:坐禅入定,心不倒乱,离越比丘第一。

毕陵伽婆蹉(七何切)。

此云余习,五百世为婆罗门,余气犹贡,高过恒水。叱河神云:小婢驻流。河神分为两派,其神被叱,遂往诉佛。佛令忏谢,即合掌言:小婢莫嗔。大众笑之。河神云:忏而更骂。佛言:本习如此,实无高心。

薄拘罗

此云善容。容貌端正故,年一百六十岁,无病无夭。由昔持不杀戒故,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施僧一诃梨勒果故,身常无病。增一阿含曰:寿命极长,终不中夭,常乐闲居,不处众中,薄拘罗第一。

摩诃拘絺罗

此云大膝,膝骨粗大故,乃舍利弗舅与姊舍利论议不如。拘絺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即弃家往南天竺,读十八经。时人笑之:累世难通,一生非冀。乃叹曰:在家为姊所胜,在外为他所轻。誓读不休,无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后投佛出家,得法眼净。

难陀

亦云放牛难陀,此云善欢喜。妙乐云:从初慕道为名,欢喜中胜,故云善也。

孙陀罗难陀

孙陀罗,此名好爱,妻名也。难陀,此云欢喜,己号也。拣异放牛难陀,故标妻名也。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富楼那,翻满愿,是父名。弥多罗,翻慈,是母名。尼者,天竺女人通名也。从父母得名,故名满慈子。阿含经云:我父名满,我母名慈,诸梵行人遂呼我为满慈子。

须菩提!

此云空生,亦云善吉,亦云善业。其生之日,家中库藏,一切皆空,故字空生。库藏空故,父母惊异,以问占者,占者言吉,因名善吉。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诤三昧,是以常能将护物心,故名善业。佛从忉利天下,率土辐凑,争先顶礼,惟须菩提端坐石室,念诸法空,豁然悟道,故为解空第一。

阿难

此云欢喜,或云庆喜,或云无染。佛成道日生,举国欣庆,故名欢喜,亦名庆喜。阿难随佛入天人龙宫,见天人龙女,心无染着,故名无染。佛灭度后,迦叶大众赞曰:面如净满月,目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其入灭时,于恒河中入风奋迅三昧,分身为四分:一与天上,一与龙宫,一毗舍离国,一阿阇世王。增一阿含经云: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达,堪任奉持,阿难第一。

罗睺罗

此云覆障,是佛亲子。往昔因塞鼠穴,又不看婆罗门六日,故处胎六年,因名覆障。初佛为太子时,求出家,父王不许。乃曰:汝若有子,听汝出家。太子即以指指妃腹曰:却后六年,汝当生男。太子既出家已,耶输有娠。诸释咸瞋,疑其非正。耶输遂设火坑,誓曰:我若为非,子母俱灭。若真遗体,天当为证。因抱子投坑,坑变为池,莲华捧体。王及国人,始复不疑。于是父王喜曰:虽失其子,而获其孙。孙为金轮,吾亦何恨。后佛索令出家,父王不许。耶输将上高楼,目连飞空取之。佛度出家,为舍利弗弟子,密行第一。

△六、结句

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此结多知识众也。言知识者,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或见形为知,见心为识。知识者多,故曰众所知识。

△二少知识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学无学者,前之三果,研真断惑,名为学。第四阿罗汉果,真穷惑尽,名曰无学。此但举位明数,而不叹德,故名为少知识众耳。圣与凡绝交,亦不分别多识少识。特以希高慕远者,以多识引之。藏名隐德退让者,以少识引之。然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本也。

△二比丘尼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

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云众主。以有智故,方能爱道,故名大爱道。为尼众之主,故名众主。乃佛之姨母也。会正记云:佛成道后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阿难为陈三请,佛令阿难传八敬法,若能行者,听汝出家。彼云能行,遂度出家。八敬者:一、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迎拜请坐;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于僧中求受大戒;五、若犯僧残罪,应半月向僧中行摩那埵;六、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夏讫,诣僧中求自恣人。

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耶输陀罗,此云华色,亦曰名闻。然在家为菩萨之妻,天人知识,出家为尼众之主,位居无学,即名闻也。十二游经出三夫人: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未曾有及瑞应经皆云罗睺是瞿夷子,涅槃及法华皆云是耶输子,二义云何通?或可彼经举大母,此经举所生。释论云:瞿毗陀是宝女,不孕即是瞿夷,翻明女故,知是耶输子也。

△二、菩萨众六:初、气类。

菩萨摩诃萨

具足,应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今略提埵二字:菩提,此云道;萨埵,此云心。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化他故。

△二大数

八万人

余经集众菩萨甚多,此经何少?或是语其大数,或譬王论密事,不可率土同谋,且言八万耳。

△三阶位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师云:阿翻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也、等也、遍也,菩提翻觉。梵语阿鞞䟦致地,此云不退转。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华严明初住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具三不退。若以不次寄次第说者,则七信名位不退,八信已去名行不退,初住已去名念不退。又入空名位不退,入假名行不退,入中名念不退。今言初住分具三德,名三不退:般若是位不退,离二死故;解脱是行不退,诸行具故;法身是念不退,证实境故。此不退转一句,即具两意:成上即是明位,起后即是叹德。今以不退转至下能度百千众生,凡十三句,作横竖消文:一、竖约十地义便,二、横约初住义便。不退转者,竖论即是叹初欢喜地,喜其不退堕二边,入于中道,获三不退,故知叹初地也。横论即是叹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出过二边,革凡超圣,住于中道,其心念念寂灭,故言得不退转。

△四叹德

皆得陀罗尼。

陀罗尼,此云总持,又云遮持。竖论即是叹第二地,此地名离垢,亦名离达,离遮诸恶,达持众善,即陀罗义,故知欢第二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遮离取相、无知、无明等障,持达般若、解脱、法身等德,故言得陀罗尼。

乐说辩才

乐说辩才,即四无碍辩之一也。竖论即是叹第三发光地,亦名明地,内智明,外说辩,欲知智在说故,说有种种,乐说最胜,故知叹第三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十信似解,尚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何况初住真解口密功德,故言乐说辩才。

转不退转法轮

不退转。如向释,轮有转义,摧碾义。盖转法轮,即能摧破众生惑业故也。竖论即是叹第四𦦨慧地。𦦨能破暗,又能焦炷转法轮。自害己惑如焦炷,破他迷如除暗,故知叹第四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能分身百世界作佛,以能说法教化,故言能转不退法轮。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

竖论即是叹第五难胜地,此地得深禅定,用神通力,难胜难及,于一念顷,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故知叹第五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得不思议神力,遍能承事法界诸佛,故言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也。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

竖论即是叹第六现前地。由得禅定,能供养诸佛,福资种智,种智现前智是德本,如种植于地,故知叹第六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得实相本,能植众德也。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

竖论即是叹第七远行地。二智方便,出过一切,广修利益,称会佛心,故知叹第七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开佛知见。知见己法,与诸佛同,故为诸佛之所称叹。

以慈修身。

竖论即是叹第八不动地。正智不动,不出三界,但以慈熏身,应入五道,熏口为说法,熏心为设方便,正法华具熏三业,故知叹第八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以无缘慈,普现色身,遍应法界,故言以慈修身。

善入佛慧。

竖论即是叹第九善慧地,深入实际,妙彻本源,此名义最合,故知叹第九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入秘密藏,故言善入佛慧。

通达大智

竖论即是叹第十法云地。法身如虚空,禅定如大云,智慧如大雨。善入佛法名慧,巧用佛法名智,故知叹第十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一心三智,无能障碍,故云通达大智。

到于彼岸。

竖论即是叹第十地内德,到三谛之彼岸,因中说果,又到在不久也。横论即是叹初住事,理分究竟,故言到于彼岸。

名称普闻,无量世界。

竖论即是叹第十地外德,由内德深广,致令声名普闻,内外相称也。十地后,若开等觉位者,以上到于彼岸,及今名称普闻无量世界二句拟之。横论即是叹初住圆德,真实与名相称,故言名称普闻无量世界。

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竖论即是叹第十地。余地度人,或一界至九界,不名能度。此第十地胜前,故称能度。须知诸地悉具如上功德,而今出没释者,为人情好异,故依十地名便。又竖义易解,故作此一途消文。横论即是叹初住。能为十法界而作依止,安立救护,故言能度。百千众生,圆叹初住。何德不摄,略言十三句耳。初住尚尔,况后位耶?众生者,劫初男女众共生,世又五阴众共而生,又处处受生,故名众生。

△五列名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思益经云: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西域记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首楞严经云: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作佛,号龙种上尊王佛。央掘经云:现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牟尼宝积佛。慈恩上生经云:未来成佛,名曰普现。

观世音菩萨

梵语婆娄吉低税,此云观世音。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也。世音者,是所观之境也。万像流动,隔别不同,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悲华经云:若有众生受苦,称我名,念我者,为我天耳天眼所见闻,不得免苦,不取正觉。尔时宝藏佛云:汝观一切众生,生大悲心,今当字汝为观世音。至本品详释。

得大势菩萨

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经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世界,今当字汝为大势至。

常精进菩萨

宝积经云:是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无一念弃舍,以身心精进故,名常精进。

不休息菩萨

思益经云:恒河沙劫为一日夜,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岁,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受记,心不休息,故名不休息。

宝掌菩萨

宝积经云:以何义故名为宝掌?谓彼菩萨于诸佛土化众生时,欲以右手遍扪若干诸佛世界,即随所欲而能成办,从其手出佛法僧声,乃至慈悲喜舍之声。又大论云:宝掌菩萨,七宝从其手出,给施一切众生,又令欢喜得至涅槃,故名宝掌。

药王菩萨

观经云:昔名星光,从尊者日藏闻说佛慧,以雪山上药供养众僧,愿于未来能治众生身心二病,举世欢喜,号为药王。后当作佛,名曰楼至如来。

勇施菩萨(至)越三界菩萨。

此七菩萨,疏文欠释,补注略出其义云:出世法宝,遍施众生,而无疲厌,故名勇施。所证三谛,可尊如宝,能证三智,圆照如月,故名宝月。圆妙三智,能除昏烦热恼,犹如月光,清凉破暗,故名月光。三智圆明,无有缺减,犹如满月,故名满月。境智冥合,有大力用,故名大力。以大力用,遍应众缘,遍拔众苦,故名无量力。超越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故名越三界也。

䟦陀婆罗菩萨

䟦陀婆罗,此云善守。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或云贤首,以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故也。

弥勒菩萨

西域记云:梅哩丽耶,此云慈氏,姓也。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自尔至今,常名慈氏。思益经云:若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名慈氏。又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

宝积菩萨

什师注净名经云:积聚智慧宝,故名宝积也。

导师菩萨

思益经云: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故名导师。

△六、结句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三、八部众八:初、欲界天众。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

释提桓因因陀罗,此云能作,能作忉利天主故也。璎珞经云:过贤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号无著世尊。

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

此三天子是帝释内臣如卿相,即三光天子也。名月是宝吉祥月天子,普香是明星天子,宝光是宝意日天子。

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

四大天王是帝释外臣,如武将,居须弥山腹四面。东提头赖吒,此云持国,护持国土故,亦云安民,居黄金埵,领乾闼婆、富单那。南毗留勒叉,此云增长,令他善根增长故,居琉璃埵,领薜荔多、鸠槃茶。西毗留博叉,此云广目,亦云杂语,能作种种语言故,居白银埵,领毒龙、毗舍阇。北毗沙门,此云多闻,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水精埵,领罗刹、夜叉。此四天王各领二鬼,不令恼人,故称护世。次此上有忉利、夜摩、兜率三天,而不列者,文略耳。

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

自在即第五化乐天,于五欲境变化自娱乐故。大自在即第六他化自在天,欲得五欲境时,余天为化,假他所作以成己乐故,即魔王也。

△二、色界天众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至)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娑婆。正云索诃,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净名疏云:梵是西音,此翻离欲。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欲。尸弃。此翻顶髻。经标梵王,后举尸弃,似如两人。依释论,正以尸弃为王。梵王是举位,尸弃是显名,恐目一人耳。此天居于初禅中间,内有觉观,外有言说,故得主领为王。毗昙论云:二禅已上,无言语法,不得为王。若涅槃疏言摩醯首罗居色界顶,主大千者,乃取尊极为王。若曰有言语号令,能统上冠下,只是尸弃为王。光明即二禅天,等即等于三禅、四禅天也。

△三龙王等众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䟦难陀龙王。

难陀,此云欢喜;䟦,此云善。此兄弟二龙,常护摩竭提国,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以报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即目连所降者也。

娑伽罗龙王

娑伽罗,此云咸海,从居海受名。

和修吉龙王

和:修吉,此云多头,亦云宝称。

德叉迦龙王

德叉迦,此云现毒,亦云多舌。

阿那婆达多龙王

亦云阿耨达,此翻无恼。阿含经云:雪山有池,名阿耨达池,中有五柱堂,龙常处此,从池得名。

摩那斯龙王

摩那斯,此云大身,亦云大力修罗。排海水淹善见城,此龙萦身以遏海水。

优钵罗龙王

亦云沤钵罗,此翻黛色莲华,龙依此住,从池得名。

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四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紧那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乃天帝法乐之神也。居十宝山。若身有异相,即上奏乐。佛说法时,诸天弦歌而颂法门,即此神也。旧云:法紧奏四谛,妙紧奏十二因缘,大紧奏六度,持紧总奏前三。今言奏四教法门也。本住不可思议,迹寄弦管,歌咏十力也。

△五乾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乾闼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乃天帝俗乐之神也。乐者,缘幢倒掷之伎也。乐音者,鼓节弦管也。美者,幢倒中之胜者也。美音者,弦管中之胜者也。

△六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正云阿素洛,此云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故。又云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邻次诸天,而非天故。又云无酒,四天下采华,酝于大海,鱼龙业力,其味不变,瞋妒誓断,故言无酒。有二种:鬼道摄者,居大海边;畜生道摄者,居大海底。婆稚,正云䟦稚迦,此翻团圆,与天帝战时被缚,因誓得脱,故以名焉。佉罗骞䭾,此云广肩胛,亦云恶阴,即涌海水者。毗摩质多罗,此云净心,亦名种种,疑即舍脂父也。罗睺罗,此云障持,障持日月者也。以日光照眼不能见,遂举手障日,世人因言日蚀。月亦如是。

△七迦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此云金翅,其翅金色,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颈有如意珠,以龙为食。大威德者,威胜群辈,又威摄诸龙故。大身者,身大群辈故。大满者,所啖之龙恒充足己意故。如意者,颈有此珠故。

△八人王民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韦提希,此云思惟,阇王母也。阿阇世,此云未生怨。十六观经疏云:未生之日,相师占之,此儿生已,定当害父,故名未生怨。妙乐云:母怀之日,已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恶,故名未生怨。或呼婆罗留支,此云无指。妙乐云:初生,相者云凶,王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为名也。内人将护,呼为善见。普超经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叱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

△二、总结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二、别序五:初、众集序二:初、众集威仪。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

尔时者,欲现六瑞之时也。梵语路迦那他,此翻世尊。成论云:具上九号,为物钦重,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故曰世尊。四众者,旧谓出家、在家各二,合为四众。此名局意狭,今约一众,更开为四,谓发起、当机、影响、结缘。发起者,权谋智鉴,知机知时,击扬发动,成办利益,名发起众。当机者,宿植德本,缘合时熟,闻即得道,名当机众。影响者,古往诸佛,法身菩萨,隐其圆极,匡辅法王,如形之有影,谷之有响,虽无为作,而有巨益,名影响众。结缘者,结谓结构,立机之始,缘即缘助,能成其终,既无击动之能,亦无镇严之用,而过去根浅,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名结缘众。比丘众既尔,余三众亦然,合十六众。围绕者,行旋威仪也。

△二、众集供养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供养者,通论三业,皆是供养;别论施其依报名供养,卑谨虔礼名恭敬,至念专注名尊重,发言称美名赞叹。

△二、现瑞序二:初、此土六瑞六:初、说法。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说大乘经者,善戒经有七大:一、法大,谓十二部毗佛略也;二、心大,谓求菩提;三、解大,谓解菩萨藏;四、净大,谓见道净心;五、庄严大,谓福德智慧;六、时大,谓三僧祇行行;七、具足大,谓以相好自严得菩提也。前六是因大,第七是果大,大因大果,合为大乘经。乘以运载为义,运归三德秘藏故也。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谓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从此实相,生无量法,所谓二法、三道、四果,此等诸法,名为无量。实相为义处,从一义处,出无量法,得为无量法,入一义处作序。譬如算师,从一算下,诸算除,诸算归一算,由下故除,下为除本。从一派诸,收诸归一,开为合序,亦复如是。故无量义经,谓之从一出多,今经谓之收多归一,是以无量义经,为法华之序也。教菩萨法者,无量义处,用教菩萨义处,即谛理也。佛所护念者,无量义处,是佛自所证得,是故如来之所护念,经云佛自住大乘是也。妙乐云:无生死相,故言无相,涅槃亦无,故言不相。二法即顿渐,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罗汉、支佛、菩萨、佛

△二入定

佛说此经已(至)身心不动。

结加趺坐者,禅门云:若半加,以左压右;若全加,更䟤右以压左,如龙蟠结。古往诸佛及弟子众,尽行此法。又加趺起恶觉,尚生他敬心,况入深境界,而不适悦天人耶?又非世受用法,不与外道共,能破魔军烦恼故。三昧,此云调直定,又云正定,亦云正受。佛说无量义经已,复入无量义处。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禅不智,须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说法。说此无量义经竟,而更入者,是为法华作序耳。身心不动者,三昧之法,持于身心,故不动也。

△三雨华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至)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曼殊沙,此云柔软,又云赤华。雨此四华者,表其当获佛因。佛因者,住、行、向、地、圆因也。小白表习种性,十住开佛知见也。大白表性种性,十行示佛知见也。小赤表道种性,十回向悟佛知见也。大赤表圣种性,十地入佛知见也。因有趣果之义,故云而散佛上。

△四地动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光明记云:六种者,动、起、踊三种是形,震、吼、击三种是声。妙乐云:此六种者,若约事释,新旧不同。新云动、涌、震、击、吼、爆,今且用旧。摇飏不安名动,自下升高名起,𡑝垄凹凸名涌,隐隐有声名震,砰(披耕切)磕(克合切)发响名吼,令物觉悟名觉。经论略标,多云震动,即于形声各标一也。于六种中,又各有三,谓动、遍动、等遍动。直动为动,四天下动为遍动,大千动为等遍动,余五亦如是,合十八种动。若约法者,表净十八界也。今经言六种动,即表住、行、向、地等妙。六番破无明,无明盘礴,未曾侵毁,方将破坏,故动地以表之。无明若转,即变为明,故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也。六种中,光记云击,今疏云觉。击,打搏也。爆,火声也。

△五众喜

尔时,会中比丘(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比丘、比丘尼,出家二众也;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二众也。优婆塞,正云邬婆索迦,此翻近事男;优婆夷,正云邬婆斯迦,此翻近事女。言近事者,亲承近事诸佛法故。梵语提婆,此云天。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故名天,即欲界等诸天也。梵语那伽,此云龙。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者;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者。夜叉,正音药叉,此云捷疾,亦云勇揵,亦云暴恶。乾闼婆等,如前释。摩睺罗伽,亦云摩呼罗伽,此云大腹行。什曰:是地龙而腹行也。人、非人者,八部中有人、鬼、畜故,以人、非人等总结也。龙、鬼等得预法会者,以其乘急戒缓故。由乘急得闻法,由戒缓堕龙、鬼也。轮王者,阿含经云:人寿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独治南洲;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治东、南二洲;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治东、西、南三洲;增至八万岁时,金轮王出,治四天下。有金轮宝,忽现在前。王曰:可向东方,如法而转。轮即东转。王将四兵,随其后往,巡行诸国。南、西、北方,亦复如是。故曰转轮圣王。众见雨华地动,瑞相非常,知甘露将降,欣跃内充,表大机当发,感于胜应,是故欢喜合掌,一心观佛也。

△六放光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靡不周遍。

白毫者,观佛海三昧经云:佛初生时,牵长五尺。苦行时,长一丈四尺。得佛时,长一丈五尺。其毫中表俱空,如白琉璃筒,内外清净。从初疑心,中间行行,种种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现毫中。毫在二眉之间,即表中道常德也。其相柔软,表乐德。卷舒自在,表我德。白,表净德。光照此土他土,表自觉觉他。照东方者,东是四方之初,表十住是诸位之始也。万八千者,约十八界论,百法界,千性相,即有一万八千。此等境界,佛慧未开,今应当开,故以数表之耳。迹门说法,生身菩萨,朗然见理,入于十住,乃至十地。本门说法,法身菩萨,增道损生,亦四位增长,故云靡不周遍。

△二、他土六瑞六:初、见六趣众生

下至阿鼻地狱,(至)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阿鼻,此云无间。成论明趣果受苦时,命及形五,皆无间也。地狱者,辅行云:从义立名,谓地下之狱,名为地狱。故婆沙论云:赡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乃有其狱。阿迦尼吒,此云质碍究竟,即色究竟天也。六趣者,天、人、修罗、地狱、鬼、畜也。趣是向义,谓随所作业,向六道受生也。

△二见彼土诸佛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是现彼佛为五浊故,出现于世,与此土佛出世意同也。

△三、闻诸佛说法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是现彼佛初从无相一法,非顿而顿,与此土佛初说华严意同也。

△四见四众得道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至)诸修行得道者。

是现彼佛非渐而渐,与此土佛次说三藏意同也。诸修行者,三乘修谛缘度之行也。得道者,得见道修道也。

△五、见菩萨行行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至)种种相貌行菩萨道。

是现彼佛说方等般若众经,与此土佛三藏之后所说意同也。种种因缘者,昔种善为因,今禀教为缘。菩萨通乎四教,故云种种因缘。四教各有四门,即种种相貌。故知因缘相貌,种别无量,皆是彼与此同。妙乐云:因缘谓感应差别,信解谓能感不同,相貌谓信后行异。有此不同,故云种种。虽复殊途,不逾二味。

△六、见诸佛涅槃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是现彼佛般若之后,开权显实,收无量法,还入一法,唱入涅槃,息化起塔,与此土佛说法华涅槃意同也。般涅槃者,梵音略也。具足应云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即三德秘藏也。舍利,或云室利罗,亦云设利罗他,翻灵骨,或翻骨身。梵语塔婆,或云窣堵波,此翻方坟,或翻圆冢,亦翻高显,谓安置身骨处也。起塔之相,虽表二经,法华之相仍隐。若于所见中,亦见授记声闻,及说寿长远,已泄正宗之意,则不成序。今虽见涅槃一相,乃含于法华,故疏云开权等也。

△三、疑念序二:初、弥勒疑念三:初、正念六瑞。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至)以何因缘而有此瑞。

神变者,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内慧。变名变动,即是六瑞外彰。法王法力,超益一切。弥勒不测外变,亦不知内慧,故兴疑念。又弥勒值佛,植善既多,何容不仿佛知。应须隐明示暗,权言不知耳。

△二、念问谁答

今佛世尊入于三昧(至)当以问谁,谁能答者。

△三念问文殊

复作此念(至)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二、大众疑念二:初、念六瑞。

尔时比丘、比丘尼(至)是佛光明神通之相。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曰神通。

△二、念问谁答

今当问谁。

△四、发问序二:初、长行二:初、经家述二:初、述自疑。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

△二、述他疑

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至)众会之心。

△二、正发问二:初、问此土。

而问文殊师利言(至)放大光明。

△二、问他土

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二、偈颂二:初、颂上问二:初、颂问此土六瑞。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西域记云:旧曰偈,梵本略也。或曰偈他,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此翻颂。长行之后,复有偈颂者。龙树毗婆沙云:一、随国土,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如此土序后铭也。二、随乐欲不同,有乐散说,或乐章句。三、随生解不同,或于散说得解,或于章句得解。四、随利钝不同,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再说方悟。又表佛殷勤重说,又为众集前后,故有偈也。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至)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初一行,颂放光瑞。导师,谓佛也。良以说法入定,能导于人,故称导师。次一行半,颂雨华瑞。梵语旃檀,或曰此方无,故不翻。或云义翻与药,能除病故。旃檀香风者,风本无香,而香为奇特。香本属华,华香如檀,故曰旃檀香风。夫天华至妙,岂有色而无香?此表因运至果,如华之有香风。华既集地,地则严净。此表因若趣果,果则严净也。次半行,颂地动瑞。次一行,颂众喜瑞也。

△二、颂问他土六瑞六:初、问六趣众生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至)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众生是能趣之人,生死是所趣之处,善恶业缘是能趣之因,受报或好或丑是所趣之果也。

△二颂彼佛说法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至)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此四行偈,谓彼佛说顿教,逗大根性也。圣主者,圣即是主,主谓主伴,是诸菩萨伴中之主,故云圣主。梵语邬波僧诃,此云师子,又云狻猊。大经云:师子发声震吼,为坏诈师子,为欲试自力等。喻佛能摧伏魔军,示众十力等,故云圣主师子。又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前两教主,非师子吼,说非决定,不谈真实第一义故。演说经法,微妙第一者,即如此土,先照高山,说华严教也。虽云兼别,最初纯大,故云第一。前之两教,犹杂烦恼,故非清净。赴机未遍,不名柔软。以彼说别圆二教,故名清净柔软也。教诸菩萨者,即如此土,七处等会,无声闻也。别圆并诠中道,故云梵音深妙。称理当机,故云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者,一者以万八千为各,二者主伴不同为各。别圆二教,各有四门,名为种种等。照明佛法,开悟众生者,即如此土,始见我身,入如来慧也。妙乐云:无三乘事,故言佛法。

△三、问他土四众三:初、开声闻、小乘。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

此颂具明四谛。若人遭苦,苦含因果,即苦、集二谛;厌老病死,即道谛;为说涅槃,即灭谛。若人遭苦而造恶业,苦不得尽;若人遭苦而造善业,苦亦不尽;若人遭苦,于外道法中而求解脱,但增见长,非苦亦不尽;若人遭苦,厌苦复厌集,感佛说涅槃者,此人则能尽诸苦际也。涅槃者,肇法师涅槃论曰:此云灭度,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斯乃小乘真空涅槃也。

△二、开缘觉中乘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

若人有福者,声闻三生种福,支佛百劫种福,形彼声闻,故言有福,此是修福多也。曾供养佛,是供佛多也。志求胜法者,谓深求缘起胜妙之理,是闻法多也。梵语辟支迦罗,此云缘觉,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言缘觉。别行记云:支佛修行,不立分果,深观缘起,久种三多,福慧既隆,预侵二习,故居声闻上。

△三开六度大乘

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以真慈悲能绍佛种,故言佛子;修于六度,故言种种行;志求佛道,故言无上慧;六度中无六蔽,如药中无病,故言净道,非毕竟净也。妙乐云:修种种行及无上慧,诸教共有,今形凡小,亦得种种及无上名。非毕竟者,且约三藏六度言之,药中无病,名为净耳。

△四、结前并开后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至)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见闻若斯者,又见佛子等,即见也;演说经典及为说等,即闻也。大纲略足,故云若斯。此是结前也。及千亿事等,即是开后也。开后者,续后而说,故云今当略说。

△五、问修菩萨行三:初、总略问。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妙乐云:恒沙者,恒即恒河,亦云殑伽河。阿耨达池四面各出一河,东银牛口出殑伽河,南金象口出信度河,西琉璃马口出缚刍河,北颇胝迦师子口出徙多河,各绕池一匝流入四海。惟殑伽沙细而多,外人所计以为福河,入洗灭罪,佛亦顺俗,故常指之。又佛说法多近此河,故以为喻。

△二、次第问六:初、问檀那三:初、问舍财。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至)栏楯华盖,轩饰布施,

轩,大夫以上车也。以物饰轩,故曰轩饰。

△二问舍身

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

身肉等是内身,妻子等是外身。

△三问舍命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舍头目即舍命,而不言法者,让后般若也。

△二问尸罗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至)剃除须𩬊而被法服。

诸王剃除须𩬊,而科云问戒者,正约比丘论持戒也。在家施易戒难,出家施难戒易,故约比丘明戒也。妙乐云往诣等者,表往非余,故指佛所。所问尊极,云无上道;所弃不轻,故云乐土;身心俱离,故云剃除。法服者,即袈裟也。璎珞经云:若天龙八部斗诤,念此袈裟,生慈悲心,意令比丘安可不忍?又龙得一缕金翅,不吞具明,如僧祇律。

△三问忍辱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忍有三种:闲林、邃谷、恶人、恶兽。忍耐无瞋即生忍,自节守志即苦行忍,为求佛道即第一义忍,又而作比丘即苦行忍,独处闲静即生忍,乐诵经典即第一义忍也。

△四问精进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夫深山可畏,非窳怯者所居,唯勇进者能安之。傍若无物,思修实相,念念不休,进求佛道也。

△五、问禅定二:初、问根本禅。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离欲者,藏、通二教,修根本背舍,亦修不净等观,离欲界欲;别教兼离二乘欲;圆教又离顺道法爱欲。深修禅定者,发初禅一品,此定未深,乃至九品,传传为深,此定转变自在,能发诸通。凡夫但五通,二乘具六。别教菩萨让佛,分有无漏,亦但称五通也。圆教约理,初后皆具六通。若从实说,初住已去,亦但分得无漏通耳。六通者,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身如意,六、漏尽。今言得五神通者,未得究竟漏尽通也。二乘断见思尽,虽云具六,若望菩萨,亦但五也。别、圆无明未尽,分证无漏,故亦但称五也。

△二、问出世禅

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此是别圆之禅,静散不相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如修罗琴,不拊而韵,无缘无念,有感则形,故能安禅赞佛也。

△六、问般若二:初、问自行。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

智深者,慧穷理本也。志固者,誓愿广大也。此即二种庄严,能问能持也。

△二问化他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至)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定慧具足者,别圆地住,方乃具足。无量喻者,即是种种方便,诸教之中,引无量譬类,助显第一义也。破魔兵众者,空观破四魔,假观次第破八魔,中观圆破八魔。梵语魔罗,此云能夺命,死魔实能夺命,余烦恼魔、五阴魔、天主魔,能作夺命因缘,又能夺智慧命,故四魔皆云能夺命也。又翻为障,能为修道者作障碍故。前三魔可知。天主魔者,垂裕记云: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他化天摄。既破魔已,应转法轮,而云击法鼓者,初发心住,便成正觉,百佛世界作佛,以真妙梵音,警悟众生,即是圆击梵轮法鼓。辅行云:八魔者,谓阴等四,及无常等四。古译经论,魔字从石,自梁武来,谓魔能恼人,字宜从鬼。

△三、不次问七:初、问禅定二:初、问入舍禅。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不以为喜,即舍禅。妙乐云:舍禅者,第四禅也。亦可别圆忘怀之舍,忘彼禅故,名之为舍。

△二、问入悲禅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婆沙论云:初禅修悲易,二禅修喜易,三禅修慈易,四禅修舍易。此中悲禅既云化他,岂独初禅?故知一一禅皆应云慈,乃至喜、舍。

△三问精进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未尝睡眠,即是般舟念佛等法门也。睡眠者,止观云:心神昏昏为睡,六识暗塞,四大倚放为眠。

△三问尸罗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威仪无缺,即是初不缺戒。净如宝珠,即是第十究竟戒。但举初、后、中间,可解。大论明十戒:一、不缺,二、不破,三、不穿,四、不杂,五、随道,六、无著,七、智所赞,八、自在,九、随定,十、具足,即究竟也。今十始终悉是菩萨,故皆求佛道。

△四问忍辱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至)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忍辱者,法界次第云:内心能安,忍外所辱,故名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生忍有二: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着,则不生憍逸;二于瞋骂打害及蚊蚋等能忍,则不生瞋恼,是为生忍。法忍亦二:一者非心法,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二者心法,谓瞋忧欲慢、诸邪见等。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力者,阿含经云:力有六种:小儿啼为力,女人瞋为力,国王憍为力,罗汉进为力,诸佛悲为力,比丘忍为力。遗教经云:若不能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妙乐云:初半行能忍人,次半行所忍境,下半行用忍意。

△五更问禅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至)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离戏笑,是却掉悔盖。离痴眷属,是除瞋盖。亲近智者,是除疑盖。一心除乱,是却贪盖。摄念山林,是除睡盖。妙乐云:初一行半明所离,次半行明离意。以诸教禅,皆离五盖,意在佛道。如宝积经中,迦叶云:有四法急走,舍离百由旬外:一利养,二恶友,三恶众,四同住。多戏笑,或瞋斗等。

△六、问檀那二:初、四事施。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至)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妙乐云:初一行二事,谓饮食、汤药;次一行衣服;次二行卧具、房舍等。肴,𦵔也。膳,美食也。

△二、结成施

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七、问般若三:初、不可说而说般若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

至理寂灭,本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诏尔雅训导。

△二、不可观而观般若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

诸法性空,本不可观,顺性而修,故可观也。

△三、而说而观论般若

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心无所著,即是心行处灭;心不着故,必离言说,即是言语道断。言语道断,泯前初行,不可说而说;心行处灭,泯前次行,不可观而观。虽复双泯,而说而照。

△六、问佛般涅槃六:初、标佛灭起塔。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

△二问塔数多少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

△三、明塔量纵广

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

△四明塔相庄严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

幔(莫羊切),幕也。交谓交结,露谓显露。

△五、明供养众具

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

△六、结供养塔庙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至)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天树王者,即忉利天波利质多罗树,此云圆生。大经云:树高百由旬,根深五由旬,枝叶布五十由旬,其华香遍五十由旬,光照八十由旬。

△二、颂请答二:初、举疑述请三:初、举见此土事。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

△二、举见他土事

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

初二句叹光本,本即神力、智慧。言诸佛者,举诸显一,正指释迦。希有者,正叹尔前不然,故云希有。第三句叹光体,由二事故,其光乃净。第四句叹光用,即所照国也。过万八千,方云无量。故前立数,且从所表。

△三、请答决众疑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见此者,见二土瑞也。与一化异,故云未曾。诸佛子等,疑事不轻,故重启之,非专为己,故云众也。

△二、释四伏难二:初、正释。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至)及见诸佛此非小缘。

此四行偈,释伏难也。言伏难者,文殊内心构难,不肯时答。其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仓卒,轻尔有判;二、智众如海,谦光推高;三、靳固前却,生众渴仰。故以伏难,潜而拒之。弥勒彰灼释难,意亦有三:一、瑞大疑大,若不为释,忧兕在怀,妨闻正说;二、众海乃多,机在仁者;三、阖众瞻仁。故知注诚殷重,所以彰言释难,请令时答。初伏难者,因正请生。请云:佛子文殊,愿决众疑。文殊仍此起初伏难。汝云众疑,众未曾疑。若疑应问:众既不疑,我何所决?弥勒即以第一偈释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及我欲令我问,瞻仁欲得仁答。文殊因此起第二难。众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出定,然后决疑。弥勒即用第二偈释:若有疑在怀,忧兕不泰,应以时答。复知如来何时定起,故言佛子时答,决疑令喜。文殊因此起第三难。我与仁者同居学地,欲测佛意,微共筹量,独令我答,于理不可。弥勒即以第三偈释。我亦微心下思,踟蹰两楹,为说妙法?为当授记?故言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文殊因此起第四难。若如汝说,即是释疑,何烦我答?弥勒即以第四偈释。安得以我犹豫之心而判大事?故言示诸佛土,此非小缘。文殊伏难既穷,谦光亦止。此发问序中文殊伏乎四难,则是潜也;弥勒释之四偈,则是显也。文殊为宾,弥勒为主。此四伏难,光宅受于次师,次师受于江北钊师,既是先贤,文外巧思,天台承用。若下答问序中弥勒伏乎四疑,则是潜也;文殊释之四偈,则是显也。弥勒为宾,文殊为主,此亦文外巧思,出自天台,非传他疏也。

△二、结请

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五、答问序二:初、长行四:初、自惟忖答二:初、标章。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至)如我惟忖。

惟者,思惟。忖者,筹量。惟今如昔,忖昔如今。然文殊古佛,岂应不知?迹示思惟也。

△二正惟忖

今佛世尊欲说大法(至)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欲说大法者,惟昔诸佛说无量义经后,则开权显实,收无量以归一;忖于今佛既说无量义已,亦应开权显实,会无量以归一。一者,即大法也。雨大法雨者,惟昔诸佛天雨四华之后,一雨所润,普入圆因,住、行、向、地;忖于今佛雨华之后,亦应一雨所润,皆成佛因,住、行、向、地,故言雨大法雨也。吹大法螺者,吹螺改号,惟昔四众见瑞欢喜,障除机动,即改人、教、行、理皆一;忖今众喜,亦应障除机动,改人、教、行、理皆一,所改既深,故言吹大法螺也。击大法鼓者,严鼓诫兵,譬破无明,惟昔地动已后,即有六番破无明贼;忖于今佛地动已后,亦应六番破无明贼,声教极妙,故言击大法鼓也。演大法义者,惟昔诸佛放白毫光后,即说法华;忖于今佛放光已后,亦应即说法华,故言演大法义也。如是五句,悉是惟昔判今,忖今类昔也。

△二、略曾见答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至)故现斯瑞。

初以己智惟忖,今以略曾见答。欲令众生咸得闻知者,闻即闻慧,知即思慧,收无量归一,改三乘教理,六番破无明等,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言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也。

△三、广曾见答三:初、引最初一佛同三:初、时节。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梵语阿僧祇劫,此云无数时。

△二标名

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至)天人师、佛、世尊。

日月灯明是别号,如来等是通号,佛佛应身皆具此十,故名通号。此十号义,若总略释者,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此十号名,经论开合不同。大经释为十一句,大论第三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一句,世尊为第十句。璎珞经云:一者如来,乃至十者佛陀,具足十号,名世中尊。

△三、说法三:初、明初说顿教同。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至)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初中后三善者,即是顿教序正流通三段,名为时节善。其义深远,即是顿教了义之理,二乘不测其边底,故言深远,名为义善。其语巧妙,即是顿教之文,八音所吐,会理直说,悦菩萨心,名为语善。纯一无杂,不与二乘共,即是顿教独一善。具足者,具明界内界外满字之法,即是顿教圆满善。清白无二边瑕秽,即是顿教调柔善。梵行之相者,即是顿教无缘慈善。此文殊引古佛顿教七善,与今佛顿说七善同也。

△二、顿后开渐教同

为求声闻者(至)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

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苦集灭道四,皆审实不虚,故名四谛。止观云:苦则三相迁移(生异灭),集则四心流动(贪嗔痴等分),道则对治易夺(菩提烦恼,更互相倾),灭则灭有还无(灭二十五有,还无余涅槃)。涅槃者,即小乘真空涅槃也。上问若人遭苦,为说涅槃。今文殊引古佛次顿之后,亦开此声闻乘,以答斯问也。梵语辟支迦罗,此云缘觉。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过去一切烦恼),二、行(造作名行,即过去业也),三、识(既有惑业,意识妄念,投托母胎,名之为识),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质),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根有入尘之义,故名为入),六、触(出胎已后,由根对尘,是名为触),七、受(因六尘触六根,即领纳前境,名之为受),八、爱(贪于五欲,名之为爱),九、取(于五尘境,生取着心,名之为取),十、有(体即是业,如过去行,由善恶业,当生三有,故名为有),十一、生(从有还受后世五众之身,是名为生),十二、老死(从生五众之身熟坏,是名为死)。无明行等,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故名十二因缘也。上问若人有福,志求胜法,今文殊引古佛次顿之后,亦开此中乘,以答斯问也。六波罗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由修此六度,能到涅槃故也。亦云事究竟,菩萨为众生,遍修一切事行满足故也。上问佛子修种种行,今文殊引古佛次顿之后,亦开六度菩萨乘,以答斯问也。如上三乘,皆明古佛顿后说渐,与今佛说渐同也。

△三、顿渐后显实同

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者,观音玄义云:能于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能知能解,名一切种智,即佛智也。

△二引中二万佛同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初引一佛,备举顿、渐说法,与今佛同。中引二万佛,但举说顿,与今佛同,故言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后引一佛,但举开渐,与今佛同,故言说大乘经,名无量义等。所以然者,文殊见时,皆具五味,但文殊巧说,为避繁文。指初一佛,可知。故中、后引同,但互举耳。颇罗堕,此云捷疾,亦云利根。

△三、引最后一佛同三:初、曾见事与今已同。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至)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昔佛八子,今佛一子,数虽不等,并出同居之土,俱示有子。一八赴缘,别有所表,生一子表一道清净,生八子表八正道,其数虽异,今取有子事同也。言发大乘意者,秪是四弘誓也。梵行者,慈、悲、喜、舍,因中化他之行也。

△二、曾见事与今今同二:初、现相同二:初、明此土六瑞。

是时,日月灯明佛(至)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

此明昔佛自土六瑞,悉与今同。初至佛所护念,是说法同;二、从说是经已至身心不动,是入定同;三、从是时至及诸大众,是雨华同;四、普佛世界六种震动,是地动同;五、从尔时,会中至一心观佛,是众喜同;六、从尔时,如来至靡不周遍,是放光同。

△二、明他土六瑞

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总云如今所见,则知昔佛他土六瑞,亦与今同。

△二、疑念同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至)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昔佛会中疑念,与今弥勒疑念是同也。

△二、曾见事与今当同六:初、因人同。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

昔佛定起,因妙光说经;今佛定起,因身子说经,正是所因人同。昔佛八子,师于妙光,如来定起,对告妙光,又付托妙光。今佛子罗云,亦师身子,佛定起,亦对告身子,迹门竟,又付托身子,是故同也。疑者云:妙光是菩萨,身子是声闻,云何是同?昔事已彰,称为菩萨;今事未发,且言声闻。比及发迹,身子是大菩萨,非同何谓?昔妙光垂迹,何必不作声闻?特是文殊巧说,方便隐显耳。弟子者,净名疏云:夫师有匠成之能,学者有资禀之德。资则舍父从师,敬师如父;师之谦让,处之如弟。

△二、说法同

是时日月灯明佛(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三时节同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至)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昔佛说经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今佛说经五十小劫,谓如半日,即是时节同也。妙乐云:六十与五十,食顷与半日,数似小异,皆即长而短,故云同也。须信六十小劫,经文非虚。闻法之志,加以佛威,一坐经时,忘其久耳。梵语劫簸,此云分别时节。以劫初人寿十岁时,子年倍父年,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后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如是二十番增减,为一中劫。成、住、坏、空,各二十番增减,为一大劫。空劫亦言二十番增减者,且约住劫数量言之。今释迦出现于世,正当二十小劫中第九减劫也。

△三唱灭同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至)当入无余涅槃

昔佛说法华,即唱入灭,亦如迦叶佛,以土净故,于法华唱灭,即入灭也。今佛说宝塔品中,明如来不久当入涅槃,化道已足,唱灭事齐也。梵魔等者,梵即色界主,亦三界主,魔为欲界主。沙门,此云勤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故。婆罗门者,此云净行,外道中出家,云净行种也。

△五授记同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至)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授记者,圣言说与曰授,果与心期曰记。昔佛授德藏菩萨记,今经授声闻记,岂得是同?昔化事已成,故言授菩萨记,正是会三归一,声闻得记也。若说昔授声闻记者,佛从定起,更何所论?文殊巧谈,故不说授声闻记耳。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十号中略举三号也。

△六、灭后通经同五:初、明时节。

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

同缘出世,薪尽火灭,乃究竟涅槃也。

△二出其人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

△三明久远

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

△四、明所化二:初、正明八子行成,久已得佛。

日月灯明佛八子(至)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

所以引此八子八百者,近则释疑,密开寿量。释疑者,或谓弥勒补处为大,文殊非补处为小,小不应答,大不应问,故举弥勒是昔八百之一。八百既是妙光弟子,宜应有问。妙光昔亲对佛,先复为师,故应释今弥勒六瑞之疑。密开寿量者,妙光是释迦九世祖师孙,今成佛祖师为弟子,师弟无定,将密显生非生、灭非灭之意也。妙乐云:若论八子皆师妙光,则八子皆以妙光而为父师。既云八子展转授记,虽同师妙光,应先记长子,余者次第展转为师,故得妙光居八代之首。八子最后,名曰然灯。然灯既为释迦之师,是故妙光为释迦九代祖也。生非生等者,既师弟更互,当知师弟生实非生,尔前曾灭,灭亦非灭。然灯者,大论云:太子生时,一切身边光如灯故。故云然灯。以至成佛,亦名然灯。释尊修行,名儒童时,二僧祇满,遇然灯佛,得受记莂。

△二、八百之一方成今住补处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至)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五会古今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至)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四、分明判答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二、偈颂三:初、颂广曾见等同。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至)令入佛智慧。

△二、颂最后佛三同三:初、颂曾与己同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二、颂曾与今同二:初、颂此彼六瑞同二:初、颂此土六瑞。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至)现诸希有事。

初一行,颂说法。次一行,颂入定。次二句,颂雨华。长出天鼓自鸣,表无问自说也。次半行,颂众喜。次半行,颂地动。次一句,颂放光。现诸希有事者,即总颂诸瑞也。

△二、颂他土六瑞五:初、颂见六趣众生同。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至)各供养其佛。

初半行,重明总瑞。次一句,正举六趣,故云一切。次一句中,总明生死因果及处。生死两字,总标也。业明生死之因,报明生死之果,处即二十五有。次一行,明所依土。前长行文及问答中,皆不云光色,至此方云者,前岂应无?玻璃,或云塞颇胝迦,此云水玉。琉璃,具云吠琉璃,此云青色宝,亦翻不远。谓西域有山,去波罗奈城不远,山出此宝,因以名焉。次一行,明诸趣供养。虽云供养,意表机成,当知前亦非无也。

△二颂见彼土诸佛同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至)内现真金像。

自然成佛道者,方便道则加心修习,发真道即是自然,任运与理合也。自然成佛道是报身,琉璃是法身本净,金像是应物现形。

△三颂闻佛说顿教同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此则将法约人,法既深玄,当知必逗大机,开顿教也。此颂上纯一无杂七善之文。妙乐云:言将法约人者,但云深法,不语菩萨,约法须之。

△四颂见声闻等三乘即是昔佛开渐教法同

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至)斯由佛光照。

此即将人约法。人既二乘,必知开三藏说也。初一行,颂上为声闻人说,应四谛等也。虽不颂出缘觉,兼摄在中。次二行,颂上六度大乘也。行施、忍辱等,等余禅、慧二度耳。而以比丘为六度菩萨者,前发问偈中,既云又见菩萨而作比丘,于此名比丘为菩萨,义亦无妨。妙乐云:言将人约法者,但云声闻,不云四谛,约人须之亦可。从或有诸比丘去,至说法求佛道四行,总颂菩萨,即六度义足。以第三行是禅,第四行是智。

△五颂见菩萨种种因缘,即是开方等般若教同。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至)说法求佛道。

△二颂四众疑念同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至)是事何因缘。

△三、颂曾与当同六:初、颂因人同。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至)令妙光欢喜。

世间者,隔别名世,间差名间。世间眼者,言菩萨为世间、出世间之眼目,化导于人也。

△二颂说法同

说是法华经

△三颂时节同

满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至)悉皆能受持。

妙光奉持昔佛之法,亦如身子受今佛付嘱也。

△四颂唱灭同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至)当入于涅槃。

此是昔佛唱灭,与今佛同寻继也。

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

此是昔佛嘱累,亦与今佛同。如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我灭度后,当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如贫得宝等。

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

此时众闻佛入灭而生悲泣,亦与今佛同。如大经云:涕泣盈目,遍体血现,如波罗奢华。此即重法慕人之志也。

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时,汝等勿忧怖。

此昔佛慰谕时众,亦与今佛同。如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二劫,会亦应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

△五颂授记同

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至)亦度无量众。

无漏实相,谓圆妙三谛之法也。无漏者,收摄三谛无漏失也。实相者,离虚妄分别之相,名为实相,即无相之相也。

△六、颂灭后通经同五:初、颂灭后时节众益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至)以求无上道。

如薪尽火灭者,小乘佛以果报身为薪,智慧为火,慧依报身,身灭智亡,故云薪尽火灭。大乘以机为薪,逗应为火,众生机尽,应形亦灭,故云薪尽火灭。

△二颂能弘经人名号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

△三颂行经时节久近

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

△四、颂所益弟子果满二:初、颂已成弟子。

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至)度脱无量众。

天中天者,涅槃经明四种天:一者、世间天,如诸国王;二者、生天,从四天王至非非想天;三者、净天,谓四果支佛;四者、义天,谓十住菩萨。以见一切法是空义故,今佛超出四天,名天中天。

△二颂当成弟子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至)其数无有量。

释师子者,华严经云:譬如大师子吼,小师子闻,悉皆勇健,一切禽兽,远避窜伏。佛师子吼,诸菩萨等,若闻赞叹菩提心声,长养法身,妄见众生,惭伏退散。今以师子喻释迦佛,故云释师子也。

△五、结会古今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三、颂分明判答三:初、颂说大乘经。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二颂教菩萨法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至)充足求道者。

上之六句,但明欲说之由,诫众令生渴慕耳;下二句,正颂上教菩萨法。

△三颂佛所护念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是佛所护故。为断疑故,此一行是颂佛所护念。又从我见灯明佛至此,凡四行,即是约行五章,但缺教相。初一偈是妙法为名,第二偈是实相为体,第三偈是一乘因果为宗,第四偈是断疑生信为用。天台大师约五义申释首题,盖本于此。前弥勒释四伏难,令文殊必定有答,此中是文殊断四伏疑,使弥勒莫复更问。初第一疑,因文殊广引先佛曾说法华,故弥勒潜疑,欲问诸佛赴缘,人时各异,古佛虽名法华,今佛何必如此。文殊即以第一偈断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此断其疑名之问也。弥勒因此又疑自有名同义同,自有名同义异,此名何所显召。文殊即以第二偈断云: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此断其疑体之问也。弥勒因此又疑实相无相,何人会之。文殊即以第三偈断云: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此断其疑宗之问也。弥勒因此又疑佛雨法雨,止洽菩萨,亦润二乘。文殊即以第四偈断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此即断其疑用之问也。弥勒联翩构疑,文殊频烦为断,既事穷理尽,即得之于怀,可谓善于问答,具二庄严。光宅但知述于钊师释四种伏难,使文殊必答,显弥勒之美,不见文殊释四伏疑,令弥勒不问,抑妙德之能。此义出自天台,非传他疏。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方便有三:一、方者,法也。便者,用也。善用偏法,逗会众生,即前三教方便也。此义可释他经,非今品意。二、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如经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此义可释他经,非今品意。三、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之珠,与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如经云:惟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以秘释方,以妙释便,正是今品之意,故言方便品也。

△二、八品正说。文句云:从此品讫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或至偈后现在四信弟子文尽,名为正说分。若作两正说,从此下讫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正说。今且逐近就迹门正说,更为两:初、方便品。初、略开三显一二:初、开三显一二:初、长行并十七行半偈叹二智二:初、长行二:初、寄言叹二智二:初、明诸佛权实三:初、双叹二:初、经家提起。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

尔时者,即指文殊答问竟时也。佛常在定,何故言起?此有所示,往古诸佛说此经时,必前入无量义定。今佛亦尔,入定缘理安心实相,出定令他亦安心实相,内安实相方起化他,故言安详而起也。告舍利弗者,其小乘中智慧第一,将欲因其破小智显大智,故先告之以动群辈耳。

△二、叹智二:初、叹实智。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

非三教化他权实,故言诸佛。显自行之实,故言智慧。此智慧体,即一心三智。甚深无量者,即称叹之辞也。明佛实智,竖彻如理之底,故言甚深。横穷法界之边,故言无量。无量甚深,竖高横广。譬如根深则条茂,源远则流长。实智既然,权智例尔。

△二、叹权智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道前方便,有进趣之力,故名为门。从门入到道中,道中称实,道前为权也。难解难入者,叹权智之辞也。不谋而了,无方大用,七种方便,不能测度。十住始解,解即开也。十地为入,举初与后,中间难示难悟可知,而别举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者,执重故别破之耳。华严顿照聋哑瞽聩,故云不知。方等弹斥,保住草庵,故言不知。般若转教,无心希取一餐之意,故言不知。今大机启发,放光动地,彼此今古,诸佛道同,由怀疑惑,故言不知。利根菩萨,节节能知,钝同二乘,是亦不知也。又智慧门者,自有方便智慧为门,得入佛智慧。如璎珞经云: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义谛是也。自有佛智慧为门,得入佛智慧,即是今经所叹其智慧门是也。妙乐云:此中须以十地为道前,妙觉为道中,证后为道后。故知文意在因之位,除真如外,凡有修入,皆属于权。惟以果位真如究满,为清凉池。此约自行因果相望以释。若通约事理等释之,此则不然。岂以道前而无实,岂以道后而无权耶?故难解难入,略叹道前因位始末耳。

△二、双释二:初、释实智。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至)尽行诸佛无量道法。

所以者何者?双冠二智。何故实智甚深?良由外值佛多,禀承至要,故实智甚深;复由内行纯厚,尽行道法,故实智无量。无量则释横广,甚深则释竖高。

△二、释权智

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良由勇猛精进,能入难入之门。既入门已,泽被无疆,物钦胜德,故名称普闻。亦可勇猛精进,能入法门,即释权智深。名称普闻,即释权智广。观上叹权智文,无深广之语。例实智,此义则成。

△三、双结二:初、结实智。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称理究竟,故言成就;到彼岸底,故言甚深;昔所未说,故未曾有。此结成实智也。

△二、结权智

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称机适会,故言随宜;非七方便所知,故言难解。此结成权智也。

△二、明释迦权实三:初、双叹二:初、叹实智。

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

若实智不圆,佛道不成,既云成佛,一成一切成,此叹实智也。

△二、叹权智

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至)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四十余年,以三种化他权实逗会众生,故言种种因缘也。譬喻者,小乘中以芭蕉、水沫为譬,大乘中以干城、镜幻等为譬。广演者,能于一法出无量义也。无数方便者,即七种方便也。引导众生令离诸著者,说散十善离三途着,说静十善离欲界着,说三藏离见思着,说菩萨法离涅槃着,说佛法离顺道法爱着。

△二双释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如来即是释实智,从真如实相中来而得成佛道,故名如来。方便即是释权智,由于方便善巧故,能种种因缘说也。知见波罗蜜者,即是双举权实知见也。一切种智名实知,佛眼名实见;道种智名权知,法眼名权见。悉到事理边底故,悉名波罗蜜。言皆已具足者,权实悉究竟也。

△三、双结二:初、结实智。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如来知见如前说,广大明横,深远明竖。如此实智,非横非竖,寄言往叹,论其横竖,照无限极,如函大、盖大也。妙乐云:无限故非横,无极故非竖。如函大等者,用不二智,称不二理也。

△二、结权智

无量、无碍、力、无所畏(至)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无量,即佛地四无量心也。无碍,即佛地四无碍辩也。力即十力。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佛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从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如是种种是处不是处,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二业智力,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三定力,佛知一切诸禅三昧。四根力,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五欲力,佛知他众生种种欲乐。六性力,佛知世间种种无数性。七至处道力,佛知一切道至处相。八宿命力,佛知种种宿命,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中,如是姓名苦乐,寿命长短等。九天眼力,佛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堕恶道,若生善道。十漏尽力,佛诸漏尽故,自知我生已尽,不作后有。无所畏,即四无所畏也。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此四通名无所畏者,于八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无失,则无微致恐惧之相,故称无所畏。禅即实相之禅,定即首楞严定。解脱者,亦穷八脱之源。三昧者,禅定解脱,至初住时,破二十五有,即王三昧也。深入无际者,结成竖深。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者,结成横广也。妙乐云:问:实相之禅,与楞严定何别?答:不同。何者?于根本禅,达即实相,名为达禅。首楞严定,本性健相故。

△二、绝言叹二智二:初、举绝叹由二:初、举绝叹之由。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至)悦可众心。

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者,举权智也。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者,举实智也。前寄言叹,从实舒权,故前实后权。今绝言叹,卷权归实,故前权后实。妙乐云:既言悦可众心,赴物应是举权,那云举实等众心?乃以得实为悦故也。

△二、指绝言之境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取要言之,是指实境;无量无边未曾有法,是指权境。又举要是创指之端,无量无边是指权,未曾有法是指实。言此二法,佛悉成就,修道得故,此那可说?

△二、正绝言叹二:初、正绝言叹。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此法深寂,言语道断,体不可说,故止而叹之。设慈悲为说,闻不能解,伤其善根,是故止之也。

△二、释止叹意二:初、佛最上人成就修得最上法故不可说二:初、明最上人权实横满不可说。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

成就对不成就,第一对不第一,希有对不希有,难解对不难解,即是横明成就等,修道得故,故不可说。妙乐云:成就对不成就者,以果对因,因即因人,自他相对,即是横也。第一对不第一,希有对不希有者,圆中极果,方云第一希有,降此之外,皆非第一希有,难解不难解可知。

△二、明最上人权实竖深不可说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惟释迦与十方诸佛,究竟实相边底,如十五日之月,体无不圆,光无不遍。如此竖深,修道得故,故不可说。妙乐云:前句既以成就等言,对他为横;今有究尽之言,故对因明竖。

△二、明权寔法甚深境不可思议故不可说二:初、略标权实章。

诸法实相

诸法权也,实相实也。即实而权,权外无实;即权而实,实外无权,斯谓同体。妙权妙实,法华开显,如点铁成金,妙在此也。妙乐云:此是法华之理本,诸教之端首,释义之关键,众生之依止,发心之凭杖,权谋之用体,迷悟之根源,果德之理本,一化之周穷,五时之终卒。得此十义,以消诸异,坦然无误。所以先叹能依之智,即五佛之权实。权实何依?所谓妙境。

△二、广释权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名为相。性以据内,自分不改,名为性。主质名为体,功能为力,构造为作,习因为因,助因为缘,习果为果,报果为报,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为究竟等。南岳大师读此文,皆云如,故呼为十如也。天台云: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若皆称为如者,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等,点空相性,名字施设,即假义也。若作相如是等,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分别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为言,空即假中。约如明空,一空一切空。点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名为实相。此之十如,乃十界上因果之法。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九界为权,佛界为实,细论各具权实。然此权实,不可思议,乃是三世诸佛二智之境。以此为境,何法不收。此境发智,何智不发。故荆溪云:指的妙境,出自法华。正指此也。

△二十七行半、偈颂长行二:初、颂寄言叹二智二:初、合颂叹二佛二智二:初、颂叹诸佛二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

世即三世,世必有方,言三世十方诸佛智慧雄猛,故云世雄,颂上诸佛智慧也。不可量者,颂上甚深无量,此颂诸佛实智也。次三句,颂上诸佛权智。

△二颂叹释迦二智

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佛者,颂吾成佛也,正颂实智。力、无畏等,颂诸功德,是颂权智。余法者,即指化他之权,是实智之余助耳,正颂上种种因缘等也。妙乐云:前行但云世雄,世必有方,故知是颂诸佛。今直云佛力,以前文中释迦权智具有力、无畏等,知是颂释迦也。

△二、合颂二佛释叹结叹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至)我已悉知见。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颂上佛曾亲近百千诸佛,尽行道法也。甚深微妙法,颂上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也。难见难可了,颂上意趣难解也。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颂上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此二句,举因具足。道场得成果,举果具足。我已悉知见一句,颂上如来知见广大深远也。

△二、颂绝言叹二智五:初、颂不思议境。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

颂上十如是。大,即妙也。十界不同,故云种种。但举初、后、中间,可知。义字,兼颂究竟等也。义,谓义理。一究竟之言,有空、假、中义理故也。

△二、追颂绝言境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颂上取要言之,佛悉成就也。

△三追颂绝言叹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颂上止止,不须说也。实相非方所,故不可示;非言语道,故言辞相寂灭。

△四、颂举不知人八:初、总拣不入者。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

即七方便人也。

△二、拣能入者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即圆教十信,故言信力坚固者也。长行明究竟佛知,今颂中明初信知,互举耳。

△三、拣二乘不知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至)其力所不堪

一切漏,三界见思也。最后身,二乘极果也。

△四、举身子不知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五举诸弟子不知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至)亦复不能知。

△六、举支佛不知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至)莫能知少分。

△七、举发心菩萨不知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至)不能知佛智。

新发意者,发心语通。或可六度菩萨,三僧祇未断惑,名为发心;或可指上诸天及世人等,自摄得六度,而发心之语别。拟通、别二教初心之人,皆名新发意菩萨也。

△八、拣不退菩萨不知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通教三八人地,至第七已办地,断界内惑,名位不退。别教初住至七住,亦断界内惑,亦名位不退。八住至十向,名行不退等,亦所不知也。

△五、颂唯佛能知实相境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至)十方佛亦然。

无漏不思议者,颂上结要,举权实二智所止之境也。无漏名同,应思义别,收三谛无漏失,权实智无漏失,故名无漏。即权而实,即实而权,故不可思议也。甚深微妙法一句,颂上第一希有难解之法。我今已具得等三句,颂上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也。明诸佛道同,同皆究竟,故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二、三行半正略开显动执生疑二:初、诸佛显实三:初、诸佛道同。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

△二、劝令生信

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

△三、正显真实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二、释迦开三三:初、正明开三。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

上明诸佛显实,今明释迦开三,显实必开三,开三必显实,互明一边,以显佛佛道同也。将明二乘之非,故言逮得涅槃者,又解我令解苦缚逮得涅槃,即拟六度菩萨乘,谓六度行前度他故,故言我令脱苦缚,后取无漏,故言逮得涅槃。此义推之,知是六度乘也。

△二、正斥三乘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三、出立三之意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立三之意,意是权引,离诸苦故,非为真实,但是方便门耳。

△二、腾疑致请二:初、叙疑二:初、经家叙二:初、叙千二百疑。

尔时,大众中(至)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

△二、叙四众等疑

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上斥三乘皆是方便,故执动疑生。今叙疑但言二乘者,以其执重疑深,故偏举耳。若至下陈疑中,即云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亦皆有疑,故知三乘佥疑,偏举二乘耳。

△二、正生疑二:初、疑佛二智二:初、总疑二智。

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

△二、别疑二智二:初、疑实智。

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

△二、疑权智

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因闻诸佛语无异,要当说真实,从此生疑。何者?佛昔说三乘智慧同证不差,但余习有尽不尽耳!今忽称叹如来二智非我所及,是故疑佛二智也。

△二、疑己所得

佛说一解脱义(至)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一解脱者,藏教三人同一解脱也。此是自疑所得三乘圣道是真出要,我修此理亦到涅槃,而今忽言皆是方便,未知何者真实,故言不知是义所趣。此从上斥三为伪而生是疑。

△二、正请决,文有三请二止,第一请二:初、长行二:初、陈疑。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至)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此下有三请二止。就前为三止,盖佛预知三周得益,前后不俱,故三抑俟其三请也。今先陈二疑:第一下,疑权智;甚深下,疑实智也。

△二陈请

我自昔来(至)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我自昔下,陈已请。今者四众下,陈众请也。

△二、偈颂六:初、颂疑实智。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

三智圆明,能破痴暗,故云慧日。

△二颂疑权智

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至)诸佛之所得。

△三、明三乘疑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至)愿佛为解说。

初句明声闻,次句明六度。菩萨何以得知?止云逮得涅槃者,此中称及。及者,此菩萨自求涅槃,又以及他,故异二乘,知是菩萨也。后二行明缘觉。两足尊者,谓福慧二种庄严,悉皆满足,为世间尊也。

△四、明身子疑

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至)为是所行道。

身子智慧第一,不了佛之权实二智,定是果上究竟之法,定是因中所行之道。

△五、明佛子疑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

闻佛说法,法身得生,故言佛口所生子。

△六、总明同疑请

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至)欲闻具足道。

△第二止第一止,指上文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皆当惊疑。

△第二请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第三止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至)将堕于大坑。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第三请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至)多所饶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至)则生大欢喜。

愿说第一法者,融师云:由前斥三乘是伪,又闻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在二乘边,未知法华是实,但据斥三非真,三外必更有法,故云愿说第一法。

△二、后七品半广明开三显一三:初、两品半为上根人法说五:初、正明法说二:初、长行三:初、许说三:初、顺许。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

初是顺;岂得下,许也。

△二诫许

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初是诫;吾当下,许也。谛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

△三拣许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至)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初是拣;汝今下,许也。初五千在座,故如来三止;今将许说威神遣去,故礼佛而退。

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至)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五浊障多名罪重,执小翳大名根深,未得三果谓得三果,未证无学谓证无学,名增上慢。有如此失者,谓障执慢三种之失也。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上闻开三显一,言略义隐,犹未生谤,足作系珠因缘,去则有益;若闻广开三显一,乖情起谤,住则有损,是故不制止也。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

无复枝叶者,枝叶细末,不任器用。此等执方便者,于大非器。大品云:攀附枝叶,弃于根本,是人为不黠。即是此义也。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至)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应知上慢不全无法,但以浅位自谓增上而慢他人,名增上慢。退亦佳矣者,既以小自翳,复妨他大光,今退无谤法之𠍴,复无障他之过,故云佳矣。上枝叶未去,故如来三止。贞实愿闻,故身子四请。师弟鉴机,非徒靳固也。汝今善听,即结许也。

△二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愈水切),诺也。又应声。唯之声速而质,诺之辞缓而文。

△三、正说二:初、明四佛章广上诸佛权实二:初、总明诸佛章四:初、叹法希有。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至)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时乃说之者,诸佛同出五浊,必前开三,如今世尊四十余年始显真实,久久稀疏,故云时乃说之。久不说者,为人不堪故,时未至故,五千未遣故。今人已堪,时已至,五千已去,决定说大乘,故云时乃说之。优昙华者,此云灵瑞,亦云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表三乘调熟已后,方说妙法,授法王记。般泥洹经云: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若金华生者,世乃有佛。施设论云:绕赡部洲有轮王路,广一逾缮那。无轮王时,海水所覆,无能见者。若轮王出,海水减少,金轮路现,此华乃生,作金轮王之先兆也。

△二说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汝等当信者,劝信无虚妄也。此理至深,理与昔异;此言至妙,言与昔反;此行至普,行与昔乖;此人至胜,胜于昔劣。还指客作四种之粗,而今皆妙,恐物生谤,故劝信也。妙乐云:理教行人皆云至者,实之极也。若至今经,无过上故,故皆云至。

△三、开其方便三:初、开。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佛随三种机宜,说方便教,故言诸佛随宜说法。而佛意在实,物莫能解,故云意趣难解。

△二释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至)演说诸法。

举今佛之权能,释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释彼。如我以无数方便者,诸佛开权亦如我也。

△三、结,四、示其真实五:初、标胜人法。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是法非思量等者,此有两义:或作结开权,或正作显实。结开权者,佛意难知,唯佛与佛能了。禀教者,谓三诸佛知一耳。作显实者,即属后文。初标人法,举无分别法,惟是佛所知。佛以无分别智,解知无分别法,即是显实义也。

△二、标出世意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初总释,次分字释。总释者,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秪令众生得此实相,唯为此事,曾无他事。次分字释者,一则一实相也。非五非三,非七非九,故言一也。其性广博,博五三七九,故名为大。诸佛出世之仪式,故名为事。众生有此机感佛,故名为因。佛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之本意。而今开三者为一,弄引耳。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即此义也。妙乐云:非五七九等者,以三五等皆是方便,故皆云非。三藏三乘,加人天五也,加通教二乘七也,加通别菩萨九也。

△三、重示出意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至)出现于世?

将欲分别,更重提起,为解释之端耳。

△四、正释真实四:初、理一二:初、正释。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至)出现于世。

此释理一,复为四意:一、约四位,二、约四智,三、约四门,四、约观心。

○一、约四位释者。谛境不可知见,唯佛智、佛眼,乃能知见。若二智、四眼,则不能知见。今取圆教住、行、向、地分,得佛眼、佛智,则能知见。故寄此四位以释理。一、即约位显理也。开者,即是十住。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如日出暗灭,眼目有用,故名为开。缘修破惑,故云使得清净。示者,即是十行。惑障既除,知见体显,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故名为示。悟者,即是十向。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故名为悟。入者,即是十地。事理既融,自在无碍,任运从阿到茶,入萨婆若海,故名为入。

○二、约四智释者,一、道慧,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也。二、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见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即悟佛知见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识,即入佛知见也。

○三、约圆教四门释者,空门,一空一切空,即开佛知见也。有门,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也。亦空亦有门,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见也。非空非有门,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见也。能通则四,所通则一。开、示、悟、入,是能通之门。所知、所见,是所通之理也。

○四、约观心释者。观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议,此观明净,名为开。虽不可思议,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无滥,名为示。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为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名为入。是为一心三观,而分开、示、悟、入之殊也。所以约四种释者,见理由位,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则门通,门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见理,见理故名为理一也。

△二、结成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结成理一也。昔方便教,亦得义论开示悟入,而非佛知见,故是权。今明佛知见,故是实,实即理一也。

△二人一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

就昔方便,谓教化三乘,理实而言,但化菩萨。如彼穷子,自谓客作贱人,长者所观,实为己子,即是人一也。

△三行一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三乘众行,名之为诸,为圆故诸,即是一事。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见,即是行一意也。

△四教一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至)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圆顿之教,名一佛乘。自别教已去,皆名有余之说,即不了义,非佛一乘。今言但以一佛乘者,纯说佛法,圆教乘也。无余乘者,无别教带方便有余之说。无二者,无般若中所带之义。无三者,无方等中所对之三也。

△五、总结法同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二、列三世佛章三:初、过去佛二:初、开权。

舍利弗,过去诸佛(至)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二显实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一佛乘,是教一;是诸众生下,即行一。妙乐云:是法及释迦章,如此两字,并指权是实,故名显实。故知述其施权,意在开也。

△二、未来佛二:初、开权。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至)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二显实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三、现在佛三:初、标出世意。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至)多所饶益安乐众生。

如诸佛章中,唯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此亦如是,唯以饶益安乐众生而出于世也。

△二开权

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至)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三、显实二:初、别明现在教一行一。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二、总明三世人一理一

舍利弗是诸佛(至)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但教化菩萨是人一,欲以下是理一。

△二、释迦章广明上释迦权实五:初、开方便权。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至)而为说法。

我即现在释迦佛也。先三后一,如四佛不异,故言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者,即是五乘根性欲也。过去名根,现在名欲,未来名性。深心所著者,即是根也。方便者,即是随宜开三乘权法也。妙乐云:知诸众生去,感也。种种因缘去,应也。

△二显四真实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如此等者,指权是实也。佛乘是教一,一切种智所知即理一,能知即行一,能得佛乘、能得种智即兼人一也。

△三、举浊释权二:初、标其意。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将举五浊,先标其意。上已说诸佛开权显实,未明隐实施权。其法清净,湛如一空。尚无带二(般若),带三(方等)之权。况有单三(三乘),单五(加人天)之权。秪为五浊障重,实不得宣。须施单三单五之权,亦施带三带二之权。故言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分别说于若带二带三之三,若单五单三之三也。

△二、举五浊四:初、唱数。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

△二列名

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劫浊无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但约四浊,立此假名,名为劫浊。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三浊,立此假名,名众生浊。烦恼浊指五钝使为体,见浊指五利使为体,命浊指连持色心为体。若论五浊相者,四浊增剧,聚在此时,劫浊也。瞋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馑起,愚痴增剧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烦恼浊也。诸见转炽,见浊也。粗獘色心,恶名秽称,众生浊也。摧年减寿,命浊也。妙乐云:空成坏三,而无劫浊。于住劫中,准悲华经,八万至三万,亦未有浊,至二万岁,为五浊始。四浊增聚,故小劫名浊。

△三体相

如是!

如是者,明五浊体相也。浊体及相,不可具说,但略云如是也。

△四、结释

舍利弗,劫浊乱时(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劫浊乱时,即劫浊。众生垢重,即众生浊。悭贪是烦恼浊,嫉妒是见浊。成就不善根,不善之言,通于烦恼浊、见浊。诸根成就,即连持为命,即命浊。只由此土众生,五浊障重,能障大乘,故如来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四、拣伪敦信二:初、正拣真伪二:初、若不闻不知非真弟子

舍利弗,若我弟子(至)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如世弟子,随顺师法,继嗣传灯;若不闻不知,则无法可顺。何谓弟子?如来昔说五浊开三,汝随顺得涅槃,得闻得知,名为弟子。今五浊既除,为汝说一,何意不闻不知?不闻者即不闻教一,不知者即不知行一,非真即非理一,非弟子即非人一。

△二、闻不信受成增上慢人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至)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此敦其使信也。何者?汝自谓再不受身,是最后身。汝虽出分段,尚有变易土生,身尚无量,实非后身。汝自谓究竟应变易土生死尽,若未尽者,实非究竟,未得谓得,岂非增上慢耶?若实得者,不起上慢,知非究竟,信于究竟。故云: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二、开除释疑二:初、开除二:初、拣除。佛灭度后者,则不成增上慢人。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

若佛在世,正说此经,不信不受,非真罗汉,成增上慢。若佛灭后,方得罗汉者,偏执权经,不信圆法听许,非增上慢。

△二、好人难得,深经难解,亦不成增上慢

所以者何佛灭度后(至)是人难得。

佛虽入灭,此经尚在,不信不受,应是上慢耶?即得开除。佛灭度后,虽有此经,解其文义者,此人难遇,致令罗汉不信不解,亦听许非增上慢。

△二、释疑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恐疑云:若佛灭后,解经人难遇得罗汉者,即永入涅槃耶?即释云:是人虽生灭度之想,舍命已后,便生界外有余之国,值遇余佛,得闻此经,即便决了。妙乐云:方便有余土佛,名为余佛。南岳云:余佛者,四依也。罗汉遇之,闻经决了。又罗汉修念佛定,见十方佛,为说此经,便得决了。又凡夫行人,苦到忏悔,见十方佛,为说亦得决了。

△五、明无虚妄三:初、劝信释迦实说。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

△二、劝信诸佛无虚

诸佛如来,言无虚妄,

诸佛道同,弥加信受。

△二、结成不虚之意

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二、偈颂二:初、颂上许答二:初、颂拣许二:初、颂五千退席。

尔断。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至)不堪受是法。

上慢、我慢、不信,四众通有。但出家二众,多修道得禅,谬谓圣果,偏起上慢;在俗矜高,多起我慢;女人智浅,多邪辟不信。不自见其过者,三失覆心,藏玼扬德,不能自省,是无惭人也;若自见过,是有羞僧也。于戒有缺漏者,律仪有失名缺,定共、道共有失名漏。无道、定等故,内起恶觉,如玉含瑕;无律仪故,外动身口,如玉露玼。覆罪自得,故名护惜。小智者,不得学、无学智而有世间小智,妄谓有漏以为无漏,故言小智也。糟糠者,是五千等,但有世间禅,无无漏禅,定润故如糟;但有文字解,无理慧之实,故如糠。又糟糠无酒米,譬其无大机;下文枝叶,譬其非好器。悉不任用,故须遣之。妙乐云:糟糠者,若依世禅以得无漏,如糟出酒;从文入理,如糠出米。既无无漏,反计世禅,如弃酒存糟;不得真理,反封文字,如弃米存糠。

△二颂众已清净

此众无枝叶,惟有诸贞实。

△二颂诫许

舍利弗,善听!

△二、颂上正答二:初、颂四佛章四:初、总颂诸佛章五:初、颂施权二:初、颂正施权法。

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至)优波提舍经

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于诸权法也。正当自行体内之权,即此法体亦不可说。以方便故,为众生说,成化他权,故云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念等者,颂上随宜说法也。现起希望名念,法门不同名种种随宜之相,即是照九法界机,说七方便法。总言九七不可定判,故言若干。过去所习名性,现在欣乐名欲。善恶业者,七方便传,传迭论善恶。佛悉知是己等者,佛以权智照诸方便性欲,然后以诸因缘譬喻,随其所宜,说九部经。修多罗,此云契经,有通有别。通则圣教之都名,别则为十二部中直说法相者,名修多罗。伽陀,此云孤起,不重颂者是也。本事者,说本昔世界事也。本生,说本昔受生事也。未曾有者,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也。因缘者,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因缘也。譬喻者,如云月隐重山,举扇喻之;风息太虚,动树训之。祗夜,此云重颂,重颂上直说修多罗也。优波提舍,此云论议。已上九部,言昔施权,为七方便人说也。若十二部更有方广,无问自说授记。

△二、颂结施权意

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至)为是说涅槃。

前世根钝,今世无机,不堪闻大,故言不行深妙道。前世贪着障重,今世众苦所恼,唯可闻小,故言为是说涅槃也。

△二、颂显实四:初、颂理一。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至)以故说是经。

令得入佛慧,颂上一大事因缘也。决定说大乘,总颂上开示悟佛知见也。入大乘为本,颂上入佛知见也。

△二颂人一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至)皆成佛无疑。

颂上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也。上直云教化菩萨,颂中广出。诸方便人,皆成实人。有佛子心净,即别教之人。为此佛子说大乘经,得记心喜,即成圆教真实之人。声闻若菩萨者,声闻兼得。缘觉若菩萨,兼得六度。通教等诸菩萨,皆成佛无疑者,即是七种方便,无非佛子也。

△三颂教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至)说佛智慧故。

颂上如来但以一佛乘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也。无二者,无通教中半满相对之二也。无三者,无三藏中之三乘也。如此等二三,皆是假名引导众生,即方便教也。今但一佛圆乘,故云说佛智慧也。

△四颂行一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至)此事为不可。

颂上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颂上常为一事之意也。佛自住大乘,以此度众生,颂上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也。后一行,释不以小乘度之意。

△三、颂劝信二:初、举果劝信二:初、举内心。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至)而独无所畏。

如来不欺诳者,明佛心清净,无明、悭垢、众恶已断,净心中说,故是可信。

△二、明外色

我已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身相炳着,光色端严,内无暗惑,外有光明,则口无欺诳,为众所尊。说大乘印,则可信受。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故身子云: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

△二、举因劝信二:初、举昔誓。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我昔誓愿,非但自誓菩提,亦誓众生同入佛慧;今酬誓故说,是亦可信。

△二、明愿满

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今菩提既满,众生亦入,汝既自证,佛慧亦验,我誓不虚。妙乐云:问:佛初立誓,誓度一切,今众生尚多,愿云何满?答:且从一期,总而言之,但令众生得入佛乘,即名愿满,是故经云如我无异。

△四、举五浊四:初、总明五浊障重,令大不生。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众生受苦,诸佛兴悲,悲苦相对,故云相遇。遇则尽令入于佛道,故五浊不能障大,无智不受,故云障大也。

△二、别广明五浊障过患之相五:初、众生浊。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至)备受诸苦毒。

善本者,真如实相也。不依此种善根,故不感大也。五欲者,谓色、声、香、味、触,并能生于行者须欲之心,故名五欲,即诸恶之本也。痴即无明,爱即贪爱,从痴有爱,故现生苦恼,后堕地狱、饿鬼、畜生也。止观明五欲过患者,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涂毒鼓,闻之必死;香如憋龙气,嗅之则病;味如沸蜜,汤舌则烂;如蜜涂刀,舐之则伤;触如卧狮子,近之必啮。

△二命浊相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

形即五阴,阴亦名世,寿命连持,诸阴入世。初从薄酪,已至老死,故名世世。增长下二句,明命浊相也。翻译名义,明胎中五位:初七日名歌罗逻,此云凝滑,状如凝酥;二七日名頞部昙,此云疱,状如疮疱;三七日名蔽尸,此云凝结,状如就血;四七日名健男,此云凝厚,渐坚硬故;五七日名钵罗奢佉,此云形位,具诸形故。

△三见浊相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五见交加,如稠林密茂,若有是常见,若无是断见,因此二见生六十二。如外道计我有四句:色即是我,离色是我,色大我小,我住色中,我大色小,色住我中;四阴亦尔,是为二十三。世为六十,并根本断、常二见,为六十二。

△四颂恼浊

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五劫浊相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长时无佛法,即是劫浊。又上来四浊集在时中,故名劫浊。如是人难度者,五浊障故,不信一乘,则不可度也。

△三明为治五浊障故先说小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此说三藏四谛也。苦即苦谛,苦必有因即集谛,道即道谛,涅槃即灭谛。

△四明为大说小小治浊大兴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至)来世得作佛。

析三界妄尽,灭色取空,则非真灭。若体达无明本无常寂,即是真灭。虽本无常寂,若不修道,无由契会。故言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也。

△五、颂不虚三:初、明释迦先开三。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

△二、明诸佛后显实

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

△三、正明不虚除疑

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前权后实,诚言不虚,勿生疑也。

△二、颂过去佛章二:初、颂开三。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至)演说诸法相

△二、颂显一二:初、略颂上三一。

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皆说一乘法,是颂教一;化无量众生,是颂人一;令入于佛道,是颂理一,兼得行一也。

△二、约五乘广颂显一二:初、总约五乘显一实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至)助显第一义。

天人群生类,是举诸乘以明人一。更以异方便,是举诸行以显行一,兼得教一。第一义即是理一。若用圆妙正观,此即实相方便,不名为异。若用七方便观,助显第一义者,名异方便。

△二、别约五乘以显一三:初、开菩萨乘。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至)皆已成佛道。

若作五乘释者,但是六度菩萨乘;若作七方便释者,兼得通、别菩萨乘。何者?三教大乘皆行六度,而运心有异。相心行六度,即三藏菩萨;无相,即通教菩萨;非相、无相次第行六度,即别教菩萨。今但列六度,未知定判属谁。寻上文云更以异方便者,非独六度菩萨,即三教菩萨方便也。六度中,前五是福,后一是慧,故云种种福慧。昔闻法,皆已成教一;昔六度行,皆已成行一;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人一;皆已成佛道,皆已成理一。

△二、开二乘乘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此开声闻、缘觉皆入一乘。何以得知?大品叹阿罗汉心调柔软。又净名云:住调伏心是贤圣行。是以知之,昔善软心皆成行一,诸众生是人一,成佛道是理一。妙乐云:二乘文中有人理行,不云兼教者,秪是文略。

△三、开天人乘二:初、约天人小善成缘,因种子以显实十:初、舍财造塔明天乘。

诸佛灭度已(至)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

因时至心,倾财舍宝;果时任运,自然受乐。故是天乘也。木樒者,长安有木名樒,亦任造像。金光明云:以佛舍利如芥粟许,置小塔中,三十三天已有自然果报。即其义也。

△二戏沙作塔明人业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因时泛泛,悠然作善;果时作意,勤求得乐,故是人业也。

△三、志心建像明天业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至)皆已成佛道。

优婆塞戒经,不许用胶,得失意罪。而此经用者,古师云:外国用树胶耳。妙乐云:造像功德经,有十一种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洁;二者,生处无恶;三者,常生贵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者,丰饶珍玩;六者,生贤善家;七者,生得为王;八者,作金轮王;九者,生梵天,寿命一劫;十者,不堕恶道;十一者,后生还能敬重三宝。又云:若人临终,发言造像,乃至如麦𪍿,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四戏画作佛明人业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

△五、结成建像者显实

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至)度脱无量众。

诸人皆成人一;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即成行一;佛道即成理一;既已成佛,复能化他,但化菩萨,即是教一。

△六、诸尘供养明天业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至)皆已成佛道。

呗者,或云呗匿,此云赞颂。贝,大螺也。

△七、散心尘供明人业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𦘕像,渐见无数佛。

△八、身业供养明天人业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五体着地是上礼,即天业;合掌低头是中礼,即人业。

△九、结成供养者显实

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至)如薪尽火灭。

非但自入佛道,亦能化度众生,入于涅槃。子果缚尽,名曰无余。机薪既尽,应火云亡,故云薪尽火灭也。

△十、口业供养明人业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南无或云那谟,或云南摩,此翻归命,或翻度我。大品云:佛言:若有一人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二、约闻法则成了因种子以明显实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例上皆具相无相、非相无相、至心、散心等五乘种子,今皆开入一实。至心闻一句是天业,散心闻一句是人业。

△三、颂未来佛章二:初、颂开三。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至)以无量方便。

△二、颂显一四:初、颂人一。

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二颂行一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三颂教一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至),是故说一乘。

知法常无性者,实相常住无自性,乃至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是名无性。佛种从缘起者,中道无性,即是佛种。迷此理者,由无明为缘,则有众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为缘,则有正觉起。欲起佛种,须一乘教。是为颂教一也。

△四颂理一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是法住法位者,众生正觉,一如无二,悉不出如,故皆以如法为位也。分局定限,故名为位。世间相常住者,十界依正,生住异灭之相,名世间相,以即理故,皆常住也。故法智尊者云:生法即性故常住,异灭即性故常。即性之常,非常无常,言偏意圆,斯之谓欤。又世间相常住者,出世正觉,以如为位,亦以如为相,位相常住。世间众生,亦以如为位,亦以如为相,岂不常住。世间相既常住,岂非理一。于道场知已者,此举果释成,开权显实,道场朗然,斯理久畅,物情障重,方便施三,故云导师方便说。妙乐云:染净之法,皆名是法。染谓众生,净即正觉,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故云是法住法位。

△四、颂现在佛章三:初、颂化意。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至)亦说如是法。

△二颂显实

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知第一寂灭,即颂理一;其实为佛乘,或颂教一,或颂行一。

△三颂开权

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至)随应方便说。

△二、颂释迦章二:初、略颂上权实;为下,总譬作本二:初、颂显实。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今我亦如是者,我即释迦一化之主,同以一实教化众生,故言如是,为下有大长者譬作本也。安隐者,即大涅槃常乐住处,此处寂静,无五浊障,故名安隐。安隐即对不安隐,谓三界有五浊障,名不安隐,即为下火宅譬作本。众生即是五道受化之徒,为下五百人譬作本。种种法门即对不种种,为下唯有一门譬作本。妙乐云:如来本以一门利物,事不获已,施种种门。施权之意,本在显实,故云宣示于佛道。

△二颂开权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智慧力者,即权智力也。知众生性欲者,即是五道根性,有三乘差别。为下,三十子譬作本。诸法,即三乘法也。又云:知众生性欲者,鉴小机也。方便说诸法者,正施权也。皆令得欢喜者,随宜称机也。二偈虽略,收佛一化,开权显实,原始要终,罄无不尽,故称略颂。为下,总譬本也。

△二、广颂上六义,为下,别譬作本六:初、颂上五浊三:初、明佛有能见之眼。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

佛眼观见,为下长者能见譬作本。明佛在法身地上,以常寂佛眼圆照群机。若根利浊轻,则以卢舍那像说一乘法;若根钝浊重,则脱璎珞,以老比丘像惊入火宅。方便开三,秪是于时鉴机,故言我以佛眼观见也。若观色法,应用天眼;若分别根机,应用法眼。云何言以佛眼见耶?佛眼圆通,举胜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为佛眼故也。

△二、颂上明所见五浊五:初、众生浊

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妙乐云:贫穷等为众生浊者,贫故由无福,痴故由无慧,痴贫众生,聚在一处,故名众生浊也。

△二颂命浊

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

妙乐云:入生死为命浊者,于生死中,又加险道,险道之中,命易断故,即短寿处,而犹相续,为命浊也。

△三颂烦恼浊

深著于五欲,如𤛆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

𤛆牛者,兽如牛而尾长。说文云:西南夷长髦牛也。牛爱其尾,就身护尾;人爱其尾,故杀其身。譬人贪五欲而害其身,亦若是也。

△四颂劫浊

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妙乐云:劫中无佛,故名为浊。四浊生此,亦无所求。劫若有佛,虽浊能破。故经云: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五颂见浊

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

或云:外道五热炙身,欲望舍苦,反得苦报。或云:诸见即是受,受即是苦,行此苦因,望欲舍苦,岂可得耶?妙乐云:六十二多,故名为诸。由此见故,则有三受,见家之受,故云见即是受。三受皆苦,以此苦受,欲舍苦者,无有是处。

△三、明起大悲应赴机

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为五浊众生故,大悲熏心,应入三界,施设方便,引趣佛慧。

△三、颂施化宜不得三:初、明用大拟宜。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至)微妙最第一

始坐道场者,至理无时,假时化物,为化之初,故言始也。事释者,道场在摩竭提国西南,去尼连河不远,佛初在此处修治得道,故言道场。坐此树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树。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道成赛泽之时,欲以大法拟宜众生也。树地无有分别,岂须报恩?未曾有经云:秪以通化传法名报耳。三七日者,过去因果经云:佛成道初,一七日思惟我法妙,无能受者;二七日思惟众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谁应先闻法,即至波罗奈,为五人说四谛等。且以三乘而为三根,此就小乘释也。今明佛在法身之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览无遗,岂始至道场,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者,明有所表也。表佛初欲三周说法,故假言三七耳。初七思法说,次七思譬说,后七思因缘说,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施小也。此偏就圆教大乘为释耳。若通途约大乘释者,初七思惟欲说圆教,次七思惟欲说别教,后七思惟欲说通教,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说三藏三乘,为方便之化也。

△二、明众生无机三:初、明障重故。

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

△二、明不堪闻

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三、明诸梵请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至)请我转法轮。

诸梵虽请说大,佛知无机,所以不说。妙乐云:问:如何得知梵王请大?答:据佛酬云,若但赞佛乘等,故知是请大也。若据一四天下,只一梵王为三界天主。今云诸梵王者,如来统御大千世界,有百亿四天下,则有百亿梵王。又禅禅各一梵王,故云诸也。若论请法,正在初禅三界天主也。

△三、明念欲息化二:初、无机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至)坠于三恶道。

明无机强说,闻则有损。

△二息化

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说则有损,灭但无益。故此思惟,为下施权之张本也。宁(平声),愿词也。如人言宁可如此,是愿如此也。

△二、念同诸佛,用权称宜二:初、明化得四:初、三乘疑宜。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寻念者,仍念彼虽无大机,不容永舍,要以方便而诱济之,非都不知开三,欲引同诸佛,故云寻念也。

△二、明有小机二:初、明诸佛称叹五:初、释迦自叙诸佛现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

佛现者,由念佛方便力故现现,由拟法、会机二义故佛现也。

△二、佛叹释迦隐实设权

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至)而用方便力。

上欲大化,于彼无机,故诸佛不叹。今欲说小,曲会根缘,则始终得度,所以佛叹善哉也。为一施三,引入佛慧,即是第一导师。得是无上法者,即是得实智微妙第一也。而用方便力者,随诸一切佛,隐实用权也。释迦是姓,此云能仁。净名疏云:天竺语释迦为能文,文为儒义,即名能儒。大论亦云:释迦文佛。

△二、明诸佛亦隐实用权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

△四、双释隐实设权二义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为众生少智,不堪闻大,所以隐实;而复乐小,所以施权。

△五、双结隐实设权二义

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虽复说三,终为显实也。

△二、明释迦酬顺二:初、发言酬顺。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

既闻诸佛称叹,即对曰:南无诸佛。南无,此云敬从,若翻度我等,非此意也。妙乐云:今释迦因闻十方诸佛慰喻,乃称南无,答于诸佛,故知释迦不请诸佛度也。

△二念顺物机

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

△三、明施化小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至)为五比丘说。

波罗奈,正音婆罗痆(女熙切)。中印度境婆沙云:有河名波罗奈,去其不远,造立王城,或翻江绕城,亦云鹿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下,即是前说中道无性佛种之理。此理非数,又不可说,今以方便作三乘说。又非生非灭,而以方便作生灭说。又偏真之理,亦不可说,以方便故,作四门说。初为五人说无常有门也。佛念五人,当往先度,故至波罗奈,一夏调根。初为陈如说四谛得道,次为頞鞞䟦提说布施生天,福乐二人,同时证果。三为迦叶、拘利二人,亦如前说,皆得圣果。是为三番度五比丘也。

△四、受行悟入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陈如初得初果,即断见惑,分证灭谛,亦是分得有余涅槃。涅槃之音,起自于此,由此得成无学,便有罗汉之名。能说三乘者名佛,所说三乘即法,初果与罗汉名僧,三宝于是现世间也。妙乐云:涅槃音者,由弟子受行,烦恼断处,涅槃名生,故名为音。众教之始,故言起自于此。三宝现世间者,亦约渐始,且在小乘,未论一体。

△二、释疑念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恐疑师云:佛初未能鉴机,寻念诸佛,始知根性。即释云:非我不知用于方便,特欲引同,故念诸佛,非始念方知。从久远劫来,见其乐小,已为赞示,令尽众苦,所以闻小,即得解脱也。恐疑弟子云:云何众生一世暂闻,即证罗汉?即释云:从久远劫来,为其赞示,称于本习,故速得道。故以一偈释二疑也。

△三、颂显真实四:初、颂人一。

舍利弗当知(至)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此二行颂人,一三乘行人皆是佛子故也。又此二行亦名大乘机发,亦云索果,明由机发故索果,索果由于机发。此应有四句:自有障除机未发,如诸罗汉在三藏时,以乐小故,浊障虽除,大根钝故,妙机未发;自有大机发障未除,如法华中诸凡夫人等,虽未断结,以大根利故机发;自有障即除机即发,如说无量义经时,证二乘果,即于此座大机即发;自有障未除机未发,即五千等是也。志求佛道者,即是索大,非求小果也。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者,一云耻小慕大,大机感佛,故云至佛所。今明非但机至佛所,亦乃身到,如无量义中,四众围绕,合掌敬心,欲闻具足道也。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者,此中初味调伏,受行三藏、六度、通、别等三教方便,由此调热,故使障除机发而求大也。

△二颂理一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此一行颂理一,故云为说佛慧,即上种智佛知见也。又从此至下,今我喜无畏二行一句,亦名佛欢喜。佛为佛慧故出,昔障重无机,不得即说;佛慧中间虽障除,又未得说;今机发正是说时,故云今正是其时。又昔众生机钝智小,恐其谤法堕恶,故未是说时;今机利智大,闻必信解,故佛欢喜。无畏者,不畏执小谤大,起罪堕恶,故言无畏也。

△三颂教一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至)但说无上道。

此二行颂教一,故云但说无上道。又从于诸菩萨众至但说无上道三句,亦名正显实也。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

△四颂行一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此一行颂行一,故云悉亦当作佛。又此一行亦名信行,悟入六度、通教二菩萨,初闻略说,动旧执,致新疑,今悉已除。非独菩萨,二乘亦尔。而云声闻皆当作佛者,昔教不说二乘作佛,今与授记,授记岂独二乘?除疑岂独菩萨?互存则两备。

○舍利弗当知下,亦名大乘机动。我即作是念下,亦名佛欢喜。于诸菩萨中下,亦名正显实。菩萨闻是法下,亦名受行悟入。

△四、叹法希有二:初、颂上如是妙法。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如三世者,引同诸佛用权,权是引物之仪式也。说无分别法,引同诸佛显实,实则言语道断,岂存仪式?又权实无分别,为钝根小智分别权实,今还悟入一三不二,即知佛说三一无分别也。诸佛皆尔,何独我耶?

△二、颂上时乃说之五:初、举人难遇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

久久悬远,时有佛出,此举人难。

△二、举法难说

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

如今佛出世四十余年,始显真实。

△三、举闻法难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

如五千之流,梵音盈耳,越席而去,闻岂不难乎?

△四、举信受难

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众中唯身子前达中下之机,虽听犹未能了。

△五、举华譬四难

譬如优昙华(至)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

此华非其时不现,现则维其时,故云时时乃一出。但合闻者难,余例可解。

△五、颂上不虚二:初、勿于可信人生疑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至)无声闻弟子。

法王者,夫为人王,言则不二,佛为法王,岂容虚说?夫方便可是权假,真实宁应是妄?闻法王说法,勿生疑也。

△二、勿于可信法起疑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名为秘。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言要也。

△六、拣众敦信二:初、颂拣众三:初、颂拣增上慢非佛弟子。

以五浊恶世,但乐着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

若乐诸欲,是行魔业,故须拣之。上文着涅槃,尚非佛弟子,此文着生死,那是佛弟子?互拣非耳。终不求佛道者,颂上拣增上慢。上慢者,未得上法,谓得上法,是故其人不求佛道也。

△二、颂佛灭后解义者难得

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

此明不善人勿为说也。

△三颂若遇余佛便得决了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此明善人当为说也。

△二、颂敦信二:初、敦信于权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至)不能晓了此。

初一行,结秘要。明此法如是,先以万亿方便,然后乃示真实。其不习学,不能晓了,此正结不善者勿为说也。兼对习学者,则能晓了,此乃可为说也。

△二、敦信于实

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至)自知当作佛。

方便施权,正为于实,权实无疑,自知作佛。

妙法莲华经科注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