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宝城寺沙门 无相 说

吴兴天池沙门 法聚 较正

长水平林居士叶祺胤 重较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至)如是妙法。

此经向后科家谓之正说妙法。又有四科。初许说。再举说此语时至默然而不制止。此两行经。科家谓之上慢退席。再举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至愿乐欲闻。此两行经科家谓之众净诫听。再举佛告至如是妙法。此段经。向后方是正说。如是妙法四字。直指妙法全体也。举如意云。会么。于此领悟。会我相人相众相寿相。如红炉片雪。了无踪迹。消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大梦暂思。那讨根由。铸万象总作一金。融万古即是一念。到此田地。处处弥陀佛。家家观世音。其或不然。须向静中回光自照。此身乃父母之遗体也。那个是父母未生之自体乎。此心乃根尘之发知。那个是根尘未有之本心乎。如是参来参去。不计工夫。必有大悟时节。到大悟时。必当自信眼见之形相。妙法之全体也。耳闻之音声。妙法之圆宣也。鼻嗅之香臭。妙法之至信也。舌尝之滋味。妙法之醍醐也。如是乃至身触意缘。鸢飞鱼跃。云行雨施。无有不是妙法之全体大用也。灵山一会。俨然不散。妙经宣扬。满眼满耳。到这里且道还容注解也无。若许注解。须弥为笔。大海为墨。虚空作纸。经千万亿劫注亦不尽。若顿领悟。道个一念不起。犹是须弥山。岂许心意卜度。言语分疏者哉。问曰。妙法四字既是全体。且道离此四字之外唤作什么。师曰。不许安名。曰既不许安名。诸佛全体为什么云如是妙法。师曰。安名也安名。只怕人错认。曰错认时如何。师曰。我相人相。曰不错认时如何。师曰。人空法空。曰恁么则道马非为马。言牛未是牛。两头俱坐断。中道一齐休。师曰。都讲回向。

诸佛如来时乃说之(至)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

此段经。大略言此妙法不是寻常语言文字。虽有语言文字。乃宣扬妙法之语言文字也。此语言文字实非妙法。又再三诫之当信佛语。盖妙法即当人妙心。若不信。是自弃耳。又曰。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盖思量便属情解。自心之妙失矣。又曰。为一大事出现于世。如是。则大事即本妙心体。强名佛知见。既不许思量。从何领信。既信妙法。不许思量。却是望空而信。既望空而信。信个什么。盖此实相妙法。虽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亦不离语言文字也。故曰。文字显总持。总持无文字。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便信与三世诸佛共一心胆。便信与历代祖师共个肚肠。七轴妙经。仰观也看着。俯察也看着。三世诸佛。进前也相逢。退后也相逢。如其不然。须向静中放下千斤名利担。收回一点是非心。单单看个天地未曾判。父母未曾生。我今日能知能觉能喜能怒者毕竟在什么处安立。忽然参透。当自大悟。无一物不是妙法全体。无一名不是妙法全号。到此田地。生死乃我心之活相。圣凡亦吾性之假名。苦乐逆顺。水底月痕。动静寒温。天边鸟迹。更何疑哉。问曰。如何是一大事因缘。师曰。诸佛为此出现。曰诸佛出现且止。如何是一大事因缘。师曰。讲一月已来正为此事。曰讲论已承妙语。且道如何是一大事因缘。师曰。老者安。少者怀。朋友信。曰孔圣以此三事为本怀。莫便是一大事因缘么。师曰。且到此田地。再问一大事因缘。曰恁么则从浅至深。从近至远去。师曰。本无深浅远近。曰如是则道旷无涯。师曰。也不是。曰如何即是。师曰。且回向看。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复讲)。

此一科经。台宗谓之标出本意。即是标出诸佛出世一番的主意也。盖吾佛大圣人普观尽虚空遍法界。皆是一个妙性。皆是一个妙理。既是一个妙理。即是一个妙心。既是一个妙心。即是一个妙法妙道也。以人人具足此性。既具足此性。即具足此理。既具足此理。则此心此法此道无不具足圆满者也。但人不肯静中自参究。自格穷耳。若肯静中自参自格。则此本具妙性。何有不明。何有不悟。以人各各迷久。俱不自悟。吾佛大圣人乃出现于世。欲人人皆悟本具妙性也。欲人皆悟此性。所谓一大事因缘也。谓之一大事因缘。世间万事万物。大而天地。细而微尘。既属有形。终成败坏。既有败坏。非吾妙性实相。既非妙性实相。乃是性中之妄念也。既是性中之妄念。亦非妙理实体。既非妙理实体岂是妙心妙道也。以此妙性。性一切而不异。妙万物而至神。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之物也。以此万有。大而天地。细而微尘。起起灭灭。往往来来。故所以谓之小事。以此妙性。大而无外。细而无内。无起无灭。无往无来。故所以谓之大事。若知此为大事。则若身。若眷属。若功名。若产业。乃至事业有天地之大。亦为小事。以世人不知此为大事。汩汩为身。只家火眷属所累。既被此累。则不知本具之理。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也。举如意云。会么。更听说偈。本具妙心。即妙性。圣人号做大因缘。诸人直下如明悟。不负西干大觉仙。问曰。如何是直下明悟。师曰。眼空四海。神洞十虚。曰如何是妙性。师曰。非妙不能问。非性不能言。曰恁么则喜怒哀乐的主人翁便是妙性。师曰。认贼为子。曰中峰道即此与佛祖无间又作么生。师曰。中峰即是。是汝不是。曰如何是妙性直捷一句。师曰。问处分明。答亦分明。不须更疑。

佛知见(再拈)。

佛知见者。即本具性妙觉体也。此性妙觉体。虽人人本具。迷背不知者极多。故十方诸佛出世开示。开示此性妙觉体也。历代祖师传授。传授此性妙觉体也。盖此性妙觉体。阴阳不能变。造化不能迁。虚空包不住。大地载不起。大地广博为性觉中尘。虚空冲漠为妙体中隙。万物众多为妙性中间错。古今辽远为觉体中念虑。不可以相可以尽此妙性之相。故曰不可思议。不可以名可以正其觉体之名。故曰无有能得解。非思量分别之所解。非色相大小可以指画。故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仰观俯察。远取近求。无有不是其体。故曰体物而不可遗。上而诸佛。下而众生。中而觉知。外而器界。俱元一体。故曰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十方不隔。三世不迁。头头总是。物物全彰。无一名不是其名。无一物不是其物。说是麻三斤也是。说是柏树子也是。鸢飞鱼跃。多宝佛塔而见瑞腾祥。雨施云行。妙庄王宫而放光散彩。其或不然。佛知见再参三十年。更听说偈。能知能见处灵然。迷乃凡兮悟乃仙。我许当年圆悟老。一声鸡唱证根源。问曰。如何是根源。师曰。本具如是妙性。曰如何是妙性。师曰。举似不得。曰既是本具为什么举似不得。师曰。举似成两个。曰恁么则通不许开口。师曰。胶柱鼓瑟。钉桩摇橹。曰如何是不犯锋芒一句。师曰。山僧早辰洗面。摸着底不是他人鼻子。曰请听学人说偈。自家灵妙古人心。多少愚迷向外寻。今日蒙师亲点破。大千刹海变黄金。师曰。何不道刹海本黄金。

舍利弗是为诸佛(至)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此一章经。大略只是言十方大圣人性道无有不同。往古大圣人性道无有不同。后来有大圣人性道无有不同。以无有不同故。当知人人本具之性理亦无不同。以人人之性理同故。当知物物之性理亦无不同。以物物之性理同故。仰观俯察远取近求性理无有不同。以无不同故。当知知见亦无不同者也。或有不同者。非中心不同。乃各各自私自昧。自别自向。所以有万不同也。苟能克去各各自私之执着偏邪。自昧之无明烦恼。自别之憎爱取舍。自向之苦乐逆顺。则所谓一佛知见。一佛乘。一大事因缘之性理。无有不同者也。夫所谓一佛知见。一佛乘。一大事因缘。即人人本具之性理觉体也。盖此觉体。论其大而更无有外。论其细而更无有内。论其前而更无有始初。论其后而更无有终穷。圆融广大。冲虚妙粹。称之不能尽其言。故曰不可思议。窥之不能尽其际。故曰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以此佛知见之体人人本具而不自知。故十方三世大圣人生大怜愍。出见于世。单单开示此佛知见。令人悟入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便见十方不隔。三世道同。其或不然。则各各自偏。各各自昧。万别千差之条贯。横罗竖数之遍该。山僧不能把手与诸人拈出也。更听说偈。顿空四相自忘机。此是如来妙总持。不尔更他求妙道。我知终与性非宜。问曰。如何自妙总持。师曰。当人妙性。曰经云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和尚为什么却道当人妙性。师曰。你道妙性是什么物。曰出身犹可易。脱体道应难。师曰。你也不能道。曰学人脱体固不能道。请和尚道一句看。师曰。你起来。我回向。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段经。大略只是言诸佛出世之由。盖至理本寂。万法本如。因众生迷妄入心。不自觉知。如澄清水搅动不息。不觉浑浊。所以时渐浇薄。恶事日多。烦恼日增。差别之念日盛。纷纭之境日异。致感生死寿命日短。名为五浊。故吾大觉慈尊愍一切众生流入苦海。展转相因。无有出期。由是出见于世。以大方便。于一佛性理之中分别三乘。虽说三乘。终显一佛乘性理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便得本具妙性。前而无始。后而无终。何有劫浊之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境两忘。何有烦恼浊之事道个法身一体尚落分疏。何有众生浊之类。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何有见浊之相。不见有我人众生寿相之体。前后际断。可有命浊之生死。其或不然。更听说偈。至体元无死与生。死生生死妄流行。当人直下能知本。依旧灵源一派清。问曰。如何是生死妄流行。师曰。不悟至理本寂。曰悟得至理本寂时如何。师曰。半夜松稍月。寒潭是对谈。曰此莫便是学人栖心处也无。师曰。蜗篆求文义。时人何太愚。曰如何是超出言象一句。师曰。更听说偈。壁上两三行蜗篆。何人见处不分明。于中但问是何义。打失禅家正眼睛。

舍利弗若我弟子(至)非辟支佛。

此两行经。诸佛大圣人出见于世的的本怀。只是欲要显示人人本具圆满觉性。如何谓之圆满觉性。诸佛悟之谓之圣人。众生迷之谓之凡夫。凡夫与圣人同一觉性。诸佛大圣人观一切众生皆此觉性而不自知。故生大怜愍。演此法华妙经。意欲人人皆悟此圆满觉性。能悟此圆满觉性。方名佛弟子。以名弟子。所得之道乃传佛之道也。既称佛之弟子。曰声闻辟支而不明本具圆满觉性。是虚名弟子也。菩萨。乃道学人也。诸佛出世。但教化道学之人。既为罗汉辟支证果之人。当进学大学。方是学道人。而更不识菩萨所修行业。是为大谬。夫菩萨所修行业。不着一切相。不离一切相。念念纯真。行行正等者也。行行正等。必至佛之无上正等。念念纯真。必至佛之圆满纯真。既到圆满纯真无上正等田地。则当自信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影相。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自觉无一法不是佛法。九流百氏。徒立名模。无一事不是佛事。三界六道。空生欣厌。绵州附子汉州姜。三周妙法。南山起云北山雨。七卷玄谈。其或不然。更听说偈。宇宙中间理本同。不须同处别渠侬。青山几片白云绕。已为诸人论色空。问曰。如何理本同处。师曰。着衣吃饭。曰恁么则人人是佛不须疑。师曰。只怕生疑。曰生疑时如何。师曰。你衣我饭分千种。论是论非有万端。曰不生疑时如何。师曰。截琼枝寸寸是玉。折栴檀片片皆香。曰直捷一句作么生道。师曰。若要直捷。请各无事。

又舍利弗(至)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此一段经。温陵环师科为拣邪劝信。谓拣去邪妄狭小之心。劝信大乘。成一佛知见也。讲论大略如此。山野不敏。试再以佛知见三字拈一遍看。经云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此法即佛知见也。夫佛知见者。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圣人之知。大圣人之见也。盖世人之知见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差。有上下四围之别。以有此差别故。顺我者则喜。逆我者则怒。人不如我则生哀。我胜于人则生乐。以有如此百千万亿恶知恶见。故名下愚。或名不超脱。或名苦众生。或名不如意。大圣人之知。知一切万法皆一皆真。无始终。无向背之圆觉也。大圣人之见。见一切种种诸物即一心。即一性。无彼此。无分别之纯真也。以有此百千万亿纯善之知见。故名上智。名正等觉。或名世尊。或名大解脱。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诸佛众生如水底月痕。地狱天堂似空中鸟迹。其或不然。更须向静室中自看我此六尺之身。乃父母所生之身。长者不过百年而已。过此百年后。此身必同泥土草木。既同草木泥土。当知今日之能知觉者。今日之能谈论者。毕竟在甚么处安立。或再不悟。再看此身未生已前。元宋唐汉之际。乃至五帝三皇之上。今日之知觉。毕竟从甚么处得来。于此看处忽尔顿悟。当自觉知太极我也。我太极也。前后际断。上下界空。说个法身打成两橛。道个一体已入分疏。咦。更听说偈。知饥知饱真如性。不属六根并六尘。直下顿能参得透。从兹生死不相因。问曰。如何是知饥知饱真如性。师曰。你问者便是。曰既是人人具足。物物全真。众生诸佛为什么圣凡不等。师曰。因他不见性。曰见性时如何。师曰。你也无问。我也无说。

除佛灭后(至)便得决了。

佛未出世。此法华经隐于天地万物。佛既出世。此法华经显于佛口。佛既去世久矣。此法华经便是佛口亲传。若不见此法华经。即是不闻佛语者也。若不见此法华经。即是不见佛相好者也。故曰除佛灭度。见前无佛。此经乃佛也。能持此经解此经。即是见佛闻法。以此经即如来前身。即诸佛慧命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灵山一会。俨然未散。释迦世尊共多宝佛在宝塔中正谈妙经。天雨四花。馥郁柔软。地摇六震。畏爱敬仰。我等亲受记莂。不待当来。法界同成正觉。岂容他日。其或不然。须向静室中焚香独坐。看个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如是久久工夫打成一片。必当自悟我心之念。念因境生。诸境纷纭。还因心觉。心境之外。灵心本正。心寂念灭之时。是名寂灭。此寂灭体。即诸佛之心宗。诸祖之法要。更何疑哉。或更踌蹰。听说山偈。灵山一会俨然时。妙法何人是受持。我许赵州云柏子。清光千古照离微。问曰。学人不会。再请说偈。此经即是此心妙。心妙莲经遍十方。普请诸公俱着眼。尘尘诸佛放毫光。曰既是尘尘有佛放光。为什么人不能见。师曰。不是不见。人不愿见。曰愿见时如何。师曰。再听说偈。肯思见佛修诸善。思见三途恶百端。有个道人俱不见。莲华遍界不相瞒。曰学人愚拙。望师直指。师曰。若要直指。守戒念佛。曰和尚幸是禅宗。为什么枷锁自累。师曰。你不怕枷锁。破戒妄想。曰中道一句乞师指示。师曰。且守念佛看。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至)唯一佛乘。

四维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中间一理而已。理一则性一。性一。则所谓一佛乘。一佛知见。一觉体。无有不一者也。今吾佛大圣人宣示此一佛乘。一佛知见。一觉体。要当信受。若不信受。是自昧己灵者也。又吾佛大圣人于一切法上。无不知其根蒂。无有不知其最初。无有不知其终穷。如是乃至死此生彼。前因今果。名字相状。国土乡井。变化情思。无有不穷其谛实也。故其语无虚妄。我等当谛信受持。若不谛信受持。是自欺其心。自失其大利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如目视杲日。似耳听轰雷。其或不然。须向六和堂内。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工夫纯熟。打成一片。则当自知如饥欲食。不必更问他人饥与不饥。可食不可食者也。故诸佛出世。诸祖阐扬。无不为此一法。更无他法。诸三乘人不知此一乘道者过在于何。在于不知一也。以不知一。故虽不造恶业。终是我相未忘。分别之念不息。以不能忘我并分别念。故憎爱取舍之根不能净尽无余也。咦。听说山偈。万象纷纷本有根。如来指出感深恩。众人不信是自昧。劫石难消苦未伸。更听一偈。吾师示我我之心。谛信从兹不外寻。既不外寻归自己。纯然触目是黄金。问曰。经云受持佛语。如何是佛语。师曰。今日讲的是法华经。曰恁么则人人皆听受。个个莫生疑。师曰。一道孤光。寒潭万丈。曰学人不会。再听直示一句。师曰。若要山野直示。今日讲的是法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至)故为说大乘。

此十四句偈。重颂法华会上退席之众。言其俱是糟糠不实。无福之人。再举此众无枝叶至舍利弗善听。此三句颂。世尊自喜五千退席。无有枝叶。唯是真实。可当善听。再举诸佛所得法此一句。直指妙法全体也。再举无量方便力至优婆提舍经。此十六句。颂诸佛出世。皆权设方便。三乘种种法门。随众生情。非实法也。再举钝根乐小法至以故说是经。此十八句偈。颂一佛乘。一佛知见为本。其余九部皆方便权设也。再举有佛子心至故为说大乘。此十四句颂。说法华妙经之由。盖法华妙经即人人本具妙性。以此妙性不明。被种种情欲所累。情欲既累。妙性愈隐。故吾佛大圣人出见于世。虽种种方便开示。主意为显此人人本具之妙性也。如何谓之妙性。妙性即人人本心之理。以此人人本心之理。大而无外。细而无内。前而无始。后而无终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者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大乘小乘。空中鸟迹。佛法世法。水底月痕。尽虚空界是个自己。即自己性是个法界。水投水而无异。空合空乃一般。到此田地。且道还有佛可说法么。咦。听说山偈。打破虚空即本真。头头物物是全身。当人更欲求方便。依旧莲华纸上尘。问曰。如何是非纸上的莲经。师曰。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谈。曰恁么则今日讲演俱是妄语。师曰。也妄也不妄。曰妄即如何。师曰。一切有为俱属生灭。曰不妄时如何。师曰。一切有为俱是实相。

声闻若菩萨(至)皆成佛无疑。

此四句偈。颂大道之相。无相可相。大道之名。无名可名。以无名可名故。虽曰圆觉曰法身曰太极曰佛性曰上天。皆纸上之画。口中之言。大道至理终不能仿佛于万一也。以无相可相故。虽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乃至三千威仪之进退。八万细行之出处。皆有生灭。有去来。有成坏。有取舍之迹。大道全体。亦终不能形状于万一也。大哉大道。岂容易领悟乎。由是吾佛大圣人生大怜愍。直指大道全体即人人本具妙性。演此妙性之理曰妙法。喻此妙法曰莲华。以本具妙性。大而无外。细而无内。色空无间隔也。前而无始。后而无终。古今无间隔也。以空色无间隔。故仰观俯察。远视近思。无有不是自己妙性至体也。以古今无间隔。故威音那畔更那畔。弥勒后来更后来。无不是自己刹那真际也。三乘向外驰求。故转求转远。一乘直指自性。故成佛无疑。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皆成佛无疑。其或不然。更听说偈。自家一个古毗卢。不悟还应是自疏。直下顿能亲会得。此经阐演亦成迂。问曰。如何是古毗虑。师曰。描不成。画不就。曰描不成画不就毕竟是什么物。师曰。我欲安名。恐人错认。曰恁么则无名无相真如性。有说有思大道尘。师曰。更听说偈。无名无相真如性。有说有思大道尘。个里不须分黑白。曾来大道绝亲疏。问曰。恁么则大道全体。鹘突一片。师曰。只怕不肯鹘突。肯鹘突。道理自明。曰如是则识得一。万事毕去。师曰。善哉丈夫。

十方佛土中(至)来世得作佛。

此七句偈。颂诸佛出世唯说一乘。再举诸佛出于世至济度于众生。此五句颂。言诸佛出世本怀。再举佛自住大乘至皆令入佛道。此二十八句。颂大圣人之心平等至仁。普欲人人同悟。无拣择也。再举若我遇众生至迷惑不受教。此四句。颂众人见小。佛不便说大乘也。再举我知此众生至是亦非真灭。此三十句。颂众人见小不堪受教。佛乃方便。说变粗形为细质。易短寿作长年之涅槃小果也。再举诸法从本来至来世得作佛。此四句。颂万法本寂。但人自闹耳。盖人人本具实相妙体。即易所谓太极。本教所谓圆觉也。知此则名为知道。行此则名为行道。证此则名为证道。不知此则不足谓之知道。不行此。不证此。俱不名为行道证道者也。何以如此。盖此实相妙道。着实而无虚妄之神妙道理也。此理即人人本具之天理也。既知此道。成佛无疑。故行此道。来世作佛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十方不隔。三世融通。无一名不是此道之名。无一物不是此道之物。其或不然。须向蒲团上默坐自看。看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公案。久久工夫纯熟。打成一片。方自信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象。如更踌蹰。听说山偈。自家一个古弥陀。声色头边蹉过多。我佛与人亲指出。光明从此照娑婆。问曰。如何是古弥陀。师曰。能问者便是。曰古人谓道语忌十成意旨如何。师曰。大道本无忌。曰恁么则今日知觉即是古佛全体。师曰。更消细问。曰学人便如是承当。只恐认贼为子。师曰。你有几个能问底心。曰只一个。师曰。你又道认贼为子。曰如是则木人半夜穿靴。石女天明戴帽。师曰。唵嘛呢叭弥吽。

我有方便力(至)皆已成佛道。

此八句。颂诸佛出世虽有多种教诲。主意为一佛乘而设也。再举过去无数劫至令入于佛道。此十二句。颂过去大圣人之道无有不同证同知。人人本具之理性亦无不同证同知者也。再举又诸大圣主至助显第一义。此六句。颂诸佛知众生有种种好乐。故设种种教法。实则一佛乘也。再举若有众生类至皆已成佛道。此八句。颂往古听法华之人。以听法华经故。悟得本具妙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以悟自性广大圆满故。即知自已与十方诸佛同一妙心也。以同一妙心。故凡修布施持戒等行皆妙行也。以修如是妙行为因。今皆成佛。乃必然之理也。盖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虽辽。性体则一。(相)才虽不敏。悟亦有宗。试再以性之一字拈一遍看。盖性之一言。在诸佛大圣人阐教度人之地谓之道。在天地万物纷纭变化各有一定之理谓之理。在各人自认为我之心谓之情。在各人克我以顺众人之性谓之善。在各人为己以作害人害物之业谓之恶。大圣人于此善恶两途。方便劝化。譬喻曲引。令其从善。谓之经典。一切人不信。念念造恶。失自本性。谓之阐提。阐提即无信人也。如是种种。千门万户。教化名字。皆为一个性字不明。有如是说也。性若明。佛也不须出世。祖也不必西来。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便见十方不隔。三世道同。扬眉掉臂。妙莲经声若轰雷。咳嗽抬头。无上道相如杲日。其或不然。更听说偈。着衣吃饭人人会。何故自家性不明。自性但明皆是佛。明心不必听莲经。问曰。如何是性明一句。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如是则作善名为见性。作恶名为不见性。师曰。静中自思自性是欲乐邪欲苦邪。曰自性欲乐。师曰。既自性欲乐。不得教他受苦。曰恁么则率性是道。师曰。车不横推。理不曲断。

诸佛灭度已(至)皆已成佛道。

此十八句。颂诸佛阐教莫不明此妙性心。既明此妙性心。则所行之行皆妙行也。所行皆妙行故。大而六度四谛万善。微而戏笑合掌。一皆成佛妙行也。何以如此。盖人人本具妙心。圆褁三世。融彻十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者也。以不悟此妙心。故流转六道。往返无穷。从迷至迷。古今不已。今法华妙经。诸佛之心宗。千经之管辖。一心之元鉴。实相之妙门。既而得闻。心乃妙心。性乃妙性。行乃妙行也。以行皆妙行故。行即真如。性乃妙性故。当体是佛。心即妙心故。计较思量卜度。皆般若妙经。到此田地。鸢飞鱼跃。与四十九年演教无殊。举手低头。共三百余会谈经不异。更何佛道而不成。更何众生而不度。其或不然。须向静中看个父母未生以前毕竟是何面目。忽然顿悟。方知得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其或更有思量。可听山僧说偈。顿悟妙心心即佛。不须修习不须成。低头合掌已成佛。也是随他换眼睛。问曰。如何是即心是佛之妙。师曰。阇黎是佛。不可生疑。曰学人不疑。为什么不得成佛。师曰。为阇黎不成佛。正是疑处。曰恁么则万缘消尽。一性圆明。师曰。更听说偈。本来成佛不须疑。不信分明是自欺。只若不疑并笃信。白毫光照五须弥。曰本来成佛还假庄严也无。师曰。更听山偈。一道寒光照碧空。非庄严处妙严重。此时更问庄严事。眼不盲兮耳不聋。

未来诸世尊(至)亦同得此道。

此十四句偈。颂未来无量大圣人道同。以道同故。设法教化度人。无有不同者也。所以同者何。盖此道在天地万物均谓之理。以均得此理故。经万万世无穷。天地万物还是今日一般。无少易也。此道在人均谓之性。以均得是性故。虽死此生彼。生此死彼。经万万世无穷。亦还是今日一般。无少谬也。此道在于本土尧舜周孔谓之中和明德。人人能致中和。圆明德。则无有不是尧舜周孔也。此道在于吾佛大圣人。谓之妙法。故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其或不然。请听山偈。人人本具真如性。千圣曾来只一般。于此一般真领悟。千差万别不能瞒。问曰。如何是无漏智。师曰。你即今漏在那边。曰中道亦不住。师曰。中道既不住。你漏我不知。曰顿悟妙法则无所不知。为什么学人漏处不知。师曰。更听说偈。无漏难思智甚深。宜于静处自追寻。忽然追到无追处。万古元来只个心。

未来世诸佛(至)其实为一乘。

此四句偈。颂往古诸佛如此。现在诸佛如此。未来诸佛亦如此。皆如此者何。以人人均具此性。既均具此性。则均具此心。此性此心既同。则诸大圣人出世阐化。亦无有不同者也。诸大圣人阐化事迹既同。则大圣人主意为一大事亦无不同。(相)才疏学浅。悟亦有宗。不避烦引之讥。试再以一大事拈一遍看。夫一大事只是个性字。盖性之一体。无有形相。难以言说。在知觉处唤作心念。在尘境处唤作事务。在开示处唤作教典。在逆人之性处唤作恶业。在顺人之性处唤作善行。在死生交接之际。不悟唤作忧苦。悟彻唤作自在。在憎爱取舍之时。不悟唤作牵缠。悟彻唤作解脱。在万有纷纭境上。悟彻唤作一法身。一佛知见。一佛乘。不悟则唤作四生业网。三界火宅。六道尘劳门。如是乃至千差万别。苦乐升沉。无不在此性之所而易其名也。诸佛大圣人独先自知此性之全体。故谓之一大事。愍人之不悟。故开示令人悟入。谓之佛知见。大学格物格此也。中庸率性率此也。诸佛圆证证此也。众人自迷迷此也。以迷此故。六道往返。自苦自乐。无有了期。以证此故。三界自在。无是无非。有何穷极。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万物一马也。何真何假。天地一指也。孰是孰非。其或不然。听说山偈。乐哀逆顺中于觉。迥脱根尘曰妙心。会得了然为大事。圆通自在号观音。问曰。如何是一乘。师曰。你即今有几个乘。曰觅个一亦不可得。师曰。你适来又问如何是一乘。曰恁么则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师曰。见性之人无此情解。曰如是则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师曰。离妄二字。费力不少。曰如何是省力一句。速道。师曰。山僧今日讲似劳碌。

诸佛两足尊(至)导师方便说。

此八句。重颂佛说一乘之本意也。盖诸法无自性。自性离生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容有所言。而能显示全体全用之妙也。以诸佛大圣人不欲断此佛种。宣示一乘。虽欲说一乘。不能直道。故以种种方便而宣示之。夫一乘者。即人人自性之全体全用。无二法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森罗万象。自性堂堂。大地山河。真常密密。触事而真。拟心皆佛。更何疑哉。其或不然。须向静中回光返照。与蒲团打合。看个一归何处话头。看来看去。若道一有所归。即成二法。若道一无所归。一从何起。如是工夫。久久忽然顿悟。方信道我之妙性。本与十方诸佛历代祖师。无少间隔也。但以自昧。以自昧故。于此本同体上起人我见。生顺逆心。以有人我见故。逆顺之心不可穷极。以有逆顺心故。人我之相不可穷极。呜呼。欲还一佛乘。何可得也。故佛于众人中独先觉此妙性大而无外。细而无内。前而无始。后而无终。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者也。举如意云。会么。若更疑拟。听说山偈。自家性必自家知。何事求之曰未归。既曰聪明英俊士。当于此处莫迟疑。问曰。既是自家性必自家知。何以古人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方明此事。师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正是骑牛觅牛。曰恁么则咳嗽掉臂。无不是西来的意也。师曰。古人道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正是你等。曰迥脱根尘不拘文字。请师道一句。师曰。道即道一句。只恐你落在根尘文字。曰落在根尘时如何。曰道马是马。言牛是牛。曰不落根尘如何。师曰。道马元非马。言牛未是牛。曰学人转问转生疑。请师直捷道一句。师曰。洞山麻三斤。赵州柏树子。再莫生疑。

天人所供养(至)皆令得欢喜。

此二十六句。重颂现在十方佛与释迦佛说法。皆以方便发明个性字。性即佛乘。(相)才荒学浅。悟亦有宗。试再以佛性拈一遍看。夫性者。即各各自心之理。此理至公至平至明至大至一至圆。所以有不公不平不明不大不一不圆者。非性不圆不一不大不明不公不平。乃各各自私自偏。因于六根。缚于六尘。拘于六识。所以不能至公而无偏私。至平而无高下。至明而无蒙昧。至大而无狭小。至一而无杂乱。至圆而无欠缺者也。吾佛大圣人出现。与十方殊国大圣人出现。俱最先觉悟。阐扬教法。虽教法有种种不同。所以显示此性之全体妙用则无不同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即自己性与十方大圣人性。似水投水。即十方大圣人性与自己性。如空合空。大千界总是黄金。微尘国通为白玉。彻上彻下光明炯炯。即理即事正等圆圆。到此田地。说甚么了与不了。悟与不悟。其或不然。听说山偈。乾坤万物性通该。性一休痴向外猜。我许一归何处答。青州衫子价高抬。问曰。青州衫子价高抬。学人通不会。师曰。难得个不会。价值千金。曰价值千金是甚么物。师曰。不是头上帽。亦非脚下鞋。曰毕竟是什么物。师曰。我怕你不信。不敢说。曰。和尚诚言。焉敢不信。师曰。既能谛信。决定是你。曰甚么则人人有一面古镜。照天照地。师曰。切忌安名。曰安名时如何。师曰。四圣六凡空里华。终是不实。曰不安名时如何。师曰。三身四智性中体。万古圆融。

舍利弗当知(至)而起大悲心。

此十六句颂。科家谓之原始开权。谓佛始初成道。观众人机见狭小。无有福慧。乃渐渐引诱。至于一乘之意。盖六道众生虽若升沉不同。入生死险道则同也。何以谓之险道。以人人本具妙性。圆褁十方。融贯三际。无死此生彼之殊。无苦我乐他之别。以不悟此性故。妄执我见。固守梦形。从苦入苦。从冥入冥。卒无自了之期。故谓之险道。吾佛大圣人乃起大慈悲心。以种种因。种种缘。开其正眼。曰莫认此身。此身不久。莫贪此乐。此乐苦因。百年如水上浮沤。六境若云中掣电。当认法身。法身乃自性之本身也。无死生之变。无苦乐之更。圆常湛寂。明妙冲虚者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十方不隔。三际融通。自绝𤛆牛爱尾之弊。自空子蛾投火之愚。大而无外。共十方诸佛一口宣扬。细而无内。同历代祖师一心湛寂。其或不然。须向静中自看。此身四缘假合。散开则元无自性。此心六尘假灵。消灭则元无自体。如是返复筹度。毕竟那个是我不生不灭常住本来面目。如是久久工夫做到。自有到家时节。咦。更听说偈。万有纷纭各自身。为无佛眼各分神。肯能直下知根蒂。生死何常见屈伸。问曰。如何是无佛眼。师曰。见有千差万别。曰有佛眼时如何。师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曰恁么则诸佛见一种。众生见两般。师曰。真具佛眼。一种也是。两般也是。曰如何是了了不疑一句。师举如意云见么。

我始坐道场(至)法僧差别名。

此十句。颂佛既得道已。思众人愚迷。如何可度之意。再举尔时诸梵王至请我转法轮。此八句。颂诸天仙众请佛转法轮之意。再举我即自思惟至疾入于涅槃。此八句。颂若说妙法。人必不信。不如不说之意。再举寻念过去佛至但为教菩萨。此二十二句。颂十方佛劝佛欲化众生。当方便演说三乘之意。再举舍利弗当知至法僧差别名。此十八句。颂吾佛大圣人开权显实之意。试再以权实二法细拈一遍看。夫权者权变。以能反常合道。故名权变。如至体无生死。而身自生死。乃权教之曰。此身不久。命光迁谢。当究不生不死圆常之体。如至理湛寂。本无是非。而世事纷纭。却有是非。乃权教之曰。一切有为之事。终归空寂。当究无是无非广大之妙。如是乃至其小者教其令大。至鄙者教其令高。其狭者教其令广。其苦者教其令乐。皆名权也。实者实乘。以能真如无妄故名实乘。如人人本具妙性。历万世而不迁。主万象而不别。冲虚妙粹。炳焕灵明。无去无来。不生不灭。非大非小。乃一乃万。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诸佛大圣人证此谓之正等。万古大圣人持此谓之中庸。众人迷此谓之生死海。知明识此谓之净法身。举如意云。山僧也不知此。也不识此。也不迷此。也不证此。且道唤作什么。咦。听说山偈。自家心性自家知。何必如来着力提。着力既提提醒后。大千无处不光辉。问曰。如何是自家心性。师竖拂子云。会么。曰恁么则触事而真。不须拟议。师曰。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曰学人不会。师曰。用会作么。曰如是则拈来无不是。用处不生疑。师曰。你还记得话头么。僧礼拜云。蒙受记。

从久远劫来(至)悉亦当作佛。

此四句颂。总结方便开权之意。再举舍利弗当知至今正是其时。此十二句。颂说法日久。众人心纯。将说妙法。显此妙性之意。再举舍利弗当知至但说无上道。此八句。颂福薄智小者不信此经。此人既退。当正直说之意。菩萨闻是法至悉亦当作佛。此四句。颂既遇如来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之意。(相)才虽不敏。悟亦有宗。试再以悉亦当作佛一句重拈一遍看。夫妙道大体。即人人本具妙心。此心不属有知。不属无知。不属有相。不属无相。五蕴四大。假立空华。三身十力。妄号十体。到此田地。求个生死。大似水底月痕。问云。人我还如空中鸟迹。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日月灯明佛。是自己圆成。妙法莲华经。元非听闻他语。其或不然。须是向蒲团上屏息诸缘。单单提个那个是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参来参去。自有大悟。到大悟时。鸟啼华笑也是本来面目。山青水绿也是妙法莲华经。还知此意么。咦。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问曰。经云悉亦当作佛。且道今日听法有几人成佛。师曰。不听者不成。曰学人亦听。为什么不成佛。师曰。为你信不及。曰信得及时如何。师曰。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曰恁么则本自圆成。自生疑惑也。师曰。如是则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如三世诸佛(至)说无分别法。

此四句。颂佛佛道同也。盖凡圣虽殊。性理则一。以性理一故道理亦一。以道理一故。东方圣人。南方圣人。西方圣人。北方圣人。所谈之道。则无不一也。以四方道同故。乃至过去万万古之前。道亦是一。以过去道同故。乃至现在至未来万万世之后。道亦是一。以三世道同故。吾佛大圣人所谈之道亦无不同。故云说无分别法。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圆陀陀地。自不分兔角之短长。平坦坦中。自息辨空华之浓淡。鸢飞鱼跃。全影色身而法身。竹翠华黄。全露无极而太极。其或未委。须把世缘妄缘。抛向那边更那边。再以圣念凡念。顿息令绝更令绝。直得心如墙壁。身若虚空。到恁么田地。单单念句阿弥陀佛。此念佛之外更无别念。除此念佛之心更无别心。如是久久。工夫成片。道自无间。理亦自一。理既一故。则当自悟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不是虚语。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影相。不是空谈。从此向去麻三斤柏树子庐陵米赵州茶。信手拈来。信口道出。一一耀天鉴地。一一耀古腾今。咦。更听山偈。人人具足真如性。法界何尝间自他。自是当人私执着。累吾黄面老爷爷。累吾黄面老爷爷。方便门前说有车。普请今朝同着脚。勿教生死又来华。莫教生死又来华。念句弥陀扫荡他。扫得尽时生死尽。十方何处不莲华。问曰。如何是何处不莲华。师曰。处处弥陀佛。家家观世音。曰恁么则十方不隔。三世道同。师曰。何消附会。曰不附会时如何。师曰。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诸佛兴出世(至)遇于优昙华。

此十八句。颂佛之大法难闻也。既闻。信之亦难。以天地成立以来。不知经几年岁有一佛出世。如本土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则过七万五千余岁。才有佛之声教。佛则未闻有也。故曰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又如佛出世四十二年之后。始说法华。故曰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又如山僧以轮回因果。乘之前而莫知其始。以未闻此之妙法故。尚存凡地。今乃得遇得听。乃至讲说此经。此经岂容易听闻讲说乎。故曰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十方诸佛一齐出现。演大法轮。历代祖师一齐悟道。传授心法。融古今于一念。物物皆清净妙身。会刹海于毫端。事事即真如实际。其或不然。请向静室中焚香默坐。看个万法归一公案。久久工夫打成一片。当自觉知虚空无面目。不用巧妆眉。本自圆成无欠少也。如更踌蹰。听说山偈。妙道何曾离自心。心心不用外边寻。回光直下知端的。瞬目扬眉总妙音。问曰。如何是打成一片。师曰。绝喜怒哀乐。无意必固我。曰恁么则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师曰。如煎矿法。杂石既去。金乃自精。曰学人从此一志念佛时如何。师曰。如世优昙华。人间真少有。曰多见念佛人临终无下落时如何。师曰。既无下落。还不曾念佛。曰请省力处道一句看。师曰。但念阿弥陀佛。

汝等勿有疑(至)无声闻弟子。

此六句经。正颂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也。盖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以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故。更不须疑十方大圣人有两样心。更不须疑往古来今大圣人有两样道。道即法也。又云一乘。经云无声闻弟子者何。盖声闻闻声领悟。道似在他。得道既在他得。则有授者得者。以有得授故。我人之界耸然。既有我人之界。大道全体于是乎大谬矣。更说什么大道一乘。故云无声闻弟子。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仰观俯察。溥博渊泉。远取近思。於穆不已。遍十方是个大光明藏。若夹路桃华风雨后。马蹄无处避残红。极三际是个安养世界。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其或未委。还须与蒲团打合。冷坐一二十年。孜孜以斯道为急务。单单看个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工夫做熟。忽地打开千圣橐籥。当自知得佛一我也。我一佛也。万物一我也。我一万物也。更何疑哉。听说山偈。宇宙中间一理通。何须一外别青红。流分万派眼皆见。鸟啭千般耳岂聋。米价大家亲领得。酒钱未必我雷同。试将此道眉掀看。鱼跃鸢飞俯仰中。问曰。如何是鱼跃鸢飞。师曰。上下昭著。表里洞彻。曰恁么则道无时而不在。道无处而不然。师曰。曾来千圣悉同途。曰学人便如是会得时如何。师曰。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汝等舍利弗(至)广赞一乘道。

此十六句。科家谓之流通法说。谓当广赞一乘妙法。破五浊之痴迷也。以五浊恶世人皆著于世欲。终不自悟而求自性之真道也。自性真道即一佛乘。又谓之佛知见。盖此妙性。人人本具。个个圆成。但以不能克去我执之私。所以终被我相之所笼罩。故与大道全体渐远。横生妄见。乱起邪思。以有如此恶觉。故三界之苦恼炽然。四相之奔波竞起。欲复自性之真何可得乎。吾佛大圣人以法界为自性。以万有为自身。出现于世。虽说三乘。权开方便。然终为一佛乘而说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求个一之实体尚不可得。说什么四浊五浊。求个一之实乘亦不可得。论什么二乘三乘。其或未然。更须放下更放下。扫荡更扫荡。专专举个无滋味话头。工夫做熟。必当有悟。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到斯田地。说个三界。水底月痕。说个四相。空中鸟迹。咦。听说山偈。顿悟真如实相门。门门本不立墙藩。是非窝里莲华绽。凡圣场中正觉纯。几处笛声惊世梦。一窗月色见天根。许谁于此同肝胆。谩唱山歌击瓦盆。问曰。如何是击瓦盆之义。师曰。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曰恁么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师曰。始是道人行履。曰学人便如此行将去时如何。师曰。不为分外。

舍利弗当知(至)自知当作佛。

此十二句颂。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最初皆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人人本具之妙性。末后皆各各领悟。各各证入。圆满人人本具之妙性者也。佛既开示。人既悟入。则本具之妙性。自觉前前无始。后后无终。大大无外。细细无内。以如是故。愈觉生死如天上云生而天本净。愈觉苦乐如镜中像现而镜本明。到此田地。四生梦幻。三界空华。闻复翳除。尘消觉净。众生界尽。烦恼事空。成佛多时。度人已毕。更何疑哉。举如意云。会么。法说一周今日了。譬喻明日又重宣。两重公案直参透。头上何人不是天。问曰。法说一周。今日既毕。顿成佛道。却有几人。师曰。只你一个不成。曰恁么则学人不成。师曰。不是不成。只是不肯成。曰肯成时如何。师曰。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曰不肯成时如何。师曰。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少壮不努力。老大将如何。曰吾师答语何太逼切。师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曰恁么则闻此法者便当成佛。师曰。听说山偈。百年何苦百年瞒。百岁浑如梦里观。梦里百般知是妄。便当今日把心宽。曰直下成佛一句再乞师指示。师曰。更听说偈。乾坤大道本圆成。水自绿来山自青。更欲向人寻究竟。信知无雨是天晴。

譬喻品第三

此一品名譬喻者。以上根利器。皆于法说一周。已得开悟。既得开悟。各谓自性本自圆成。以各谓自性本自圆成。故佛乃授记。授记者。授记于当来我相克尽。必成佛道。欲成佛道。必克我相者。以自性虽本来清净。因不守自性。流入诸趣。展转执着。我相愈炽。我相既炽。则所谓本来清净渐失矣。匪凭大圣人先觉斯道。开大道路。则一切人终无有超出之日。终不能顿悟自性本自圆成。以大圣人先觉斯道。重重开示。重重导引。人既领悟。自知作佛。乃记其必得成佛。更何疑哉。然则到此田地。仍复不晓。即中下之品。佛乃愍之。故说火宅品喻以告之。盖火宅者。大火洞烧之大宅也。三界生死苦相如之。故取为喻。(某)才虽不敏。悟亦有宗。试再以火宅浅小拈一遍看。夫万物众多。且置之而弗论。只如为人在世。百年如朝露。千足若春霜。死之后。纵堆金以为圹。不过富埋身之具。堆金于我何益乎。死之后。纵名标凤阁。更不知名随形朽。标名于我何荣乎。所以智者眼空四海。神洞十虚。静观彼此形骸。内外狼籍。非一可取。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三界上下法。同一本来心。其或不然。山僧有偈。洞然大火正烧时。此处留连实大痴。莫若早逃同快活。免教煎煮父娘皮。问曰。如何是大火正烧时。师曰。清早起来七个字。柴米油盐酱醋茶。问曰。恁么则身乃苦本。心乃累元。师曰。谁着你来。曰大解脱一句乞师举扬。师曰。谁缚你来。

又舍利弗骄慢懈怠(至)亦勿为说。

诸佛大圣出见。单单为一件事。即人人本来具足圆满觉性。即此妙经骨髓。闻此妙经悟此觉性者。以天地为自体。以万物为自性。以万物为自性。故物我一如。何得有自骄乎。以天地为自体。故圣凡平等。何有慢他人之不如乎。以圣凡平等物我一如。故我执自空。如红炉片雪。何有五欲之深着乎。懈怠既绝。骄慢又无。何有妙经而不能解乎。到此田地。泥团土块。放大光明。瓠子冬瓜。炽然常说。何有于此而不深领悟乎。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步步释迦出现。头头弥勒下生。变大地总是黄金。举众人齐成正觉。其或未然。须要扫去胸中蕴积。放下世上纷纭。单单念句阿弥陀佛。初则有念佛之人。后乃人亦即佛。正当此际。我相除而懈怠空。妙心圆而骄慢息。欲觉化为正觉。凡情转作圣情。更何疑哉。咦。更说山偈。道理精明我相空。相逢自不觉疏慵。尘尘五欲尘尘妙。法界何尝有异同。问曰。如何是尘尘五欲尘尘妙。师曰。不到东山久。蔷薇几度华。白云消散去。明月落谁家。曰尘尘不妙时如何。师曰。蜗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枮。曰妙与不妙俱拈一遍。如何是超出言象之表一句。师曰。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若人不信毁谤(至)获罪如是。

此一百三十句经。大略只是言谤经罪过。夫此经者。即人人本具妙心。既昧此心而不明。是名谤经而获罪。盖此心者万形之模范。业者一心之影响。三世善恶唯心所造。如器出模。无不相类。如影随形。在处莫逃。故云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又云自作自受。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言言开示妙法。处处宣扬妙经。存仁存义而有周召孔颜之称。无瑕无疵而无桀纣秦隋之骂。光辉八荒。名垂千古。其或不然。谤斯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咦。听说山偈。此心清白妙而圆。才昧丝毫被业牵。好把此经常对面。免教撞入死生圈。问曰。如何是谤斯经。师曰。念念违真性。时时昧自心。曰如何是赞此经。师曰。孝于家而忠于国。责在己而恕在人。曰恁么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师曰。更听山偈。诸佛众生共此心。但随善恶有升沉。肯能念念思修善。钗钏瓶盆总是金。

信解品第四

此一品经。因说譬喻。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连四子领悟也。且道悟。悟个什么。乃悟人人本具之妙性也。何为妙性。开口欲言即成两个。通不开口却又迟疑。穷其始则不见其初。究其终则不见其后。广而大之则不见其外。微而小之则不见其内。故华严诸佛大圣人之见。自凡夫时修行六度。渐积万德。历无数劫。乃至成道。阐化度脱众生。入大涅槃。俱不离刹那际也。刹那际。即壮士屈伸臂顷。屈伸臂顷。有九百生灭分。刹那。乃百生灭分中半分也。以众人被形器留碍。既被形器留碍。则所谓妙性亦随之而不妙矣。以不妙。故有生死。有苦乐。有逆顺。有善恶。今既领悟妙性。体如此之广大。用如此之妙圆。道如此之神通。德如此之真实。则益知拘于形器之小。或昧于欲乐之疑。甘于业火之烧。久于情波之溺。展转不觉。为可怜愍。呜呼。吾佛大圣人。乃四生慈父。三界大师。不顾至圣之至贵。亦入生死海中拯济我等。我等若不信解。是无智人也。是痴狂人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古今不离于一念。乾坤岂有自他。变大地总是黄金。会万物皆为一我。其或不然。更听说偈。信来即圣不须疑。不信还应是自欺。好笑世间痴子辈。强将叔叔唤姨姨。问曰。如何是叔叔唤姨姨。师曰。法身常住而不认。却认生死梦中身。曰恁么则顿悟佛性乃是丈夫。师曰。诸天亦称颂。何人不赞扬。

信解(再拈)。

止于至善之地而无毫发之疑。所以谓之信。入于大光明藏而无毫发之惑。所以谓之解。大哉信解之为义。苟非穷物理到知至田地。虽曰信。妄信也。不能信之笃也。苟非洞达天机到真诚田地。虽曰解。妄解也。不能解之深也。以不能深解故。凡言论文词。徒尚华藻而无实。以不能笃信故。凡动静云为。徒假威仪而无本。信解之义大矣哉。(相)学虽不广。悟亦有宗。试再以信解详拈一遍看。盖自有上天下地以来。圣贤间出。阐演教化。莫不皆以仁义行其实德。正其名分。欲人人止至善之地而不疑。入大光明藏而无惑者也。然则今之圣贤不为不多。经历岁月不为不久。而人尚有不解不信者何。性不明故也。夫性之本体。上而与十方三世大圣人同其根。下而与四生六道众含灵共其本。外而与山河草木即其身。内而与皮肉肝肺是其体。人人本具。物物完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者也。良以当人自昧。故各各藩篱。物物矛盾。所谓自弃自暴性之大体者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一一天真。一一明妙。其或不然。再听山偈。人人即佛不须疑。不信还应是自欺。一日肯能真克己。众生何患不菩提。松牕既晓家家日。梅岭来春处处时。此理洞然参得透。鸢飞鱼跃大家知。问曰。如何是真克己处。师曰。山僧本愚拙。强做会谈师。曰恁么则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师曰。自古称贤哲。无不皆如斯。曰如何是直下成佛一句。师曰。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我等今日(至)得无量宝。

此六句颂。乃迦叶旃延须菩提目连四子。自言我等本为变粗形为细质。易短寿作长年之小学。今日不意皆悟本来成佛。是未曾有之深意。譬如逃逝之子。既历年久。不识父面。亦忘家地。一向从他乞觅。受大穷苦。忽入父城。本为活命。不期是父委付家业。得大富贵。故曰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其或不然。须向蒲团上冷坐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默默看个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工夫纯熟。忽然领悟。应当自知充塞宇宙。无不是妙净明心。贯彻古今。无不是常住真性。到此田地。山华开似锦。大乘教典。历历宣扬。野水湛如蓝。鼻祖玄机。明明掀露。更何疑哉。如再踌蹰。听说山偈。但从心外更驰求。正是骑牛更觅牛。万水千山增怅望。三冬九夏讨忧愁。既知幻化非真性。当信金乌即日头。若个道人忘得久。江边扶杖看浮沤。问曰。如何是骑牛去觅牛。师曰。将心求心。即性问性。曰恁么则本自圆成。匪从他得。师曰。一向同则失进修而堕寂。一向别则逐行住以乖真。曰如何是中道一句。乞师指示。师曰。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法华大意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