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此品来意由宝塔品如来专求持经之人。其初心得记之众虽遵佛敕。且惧娑婆人多弊恶。不敢横身。皆直愿往他方弘宣。而药王乐说敬顺佛意。誓以忍力持之。此虽能行。然强力忍诟。非初心所能。亦非持久之计。故文殊特为启请末世持经之方。以教悟守之法。故佛为说四安乐行。意谓恶世诸难自我所招。苟自有以处之。则自然远离诸难。而不以为患。四行具足。乃得悟守之力。方尽持经之妙。故说髻珠之喻。以显第一之功。故此品来也。惟此四行。品节向以行处近处深心大悲心四法释之。义虽有当。临文未便会通。旧解以正身正语正意大悲心四法。节文甚明。故今从之。然此四法以性戒为主。亦若楞严由摄心为戒而入也。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此文殊因上药王乐说等诸菩萨。敬顺佛意。发愿于后世持经。故特为新学菩萨请问持经之法。欲令此等各具远害之方。不畏弊恶难事也。

佛告文殊师利(至)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此世尊因文殊请遂说四安乐行。以此弘经。可以远诸患难也。四行者。正身。正语。正意。大悲。然菩萨涉俗利生。无过自利利他二行而已。三业端正。自利之实也。大悲一行。利他之功也。若三业不正。来难之端也。无慈愍心。则致害之由也。安可以涉俗乎。此如来垂训守护家业之嘉范也。二行以智为先导。故文殊特请。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至)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此别说四法初正身行也。前法师品。教持经之法。则曰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忍辱心是。如来座者诸法空是。盖言亲近随顺之至也。今此四法广释前义。但行处近处有理事二行。然必以忍辱为第一。所谓着如来衣也。故行处首言住忍辱地者。究竟寂灭之地也。忍有生忍无生忍寂灭忍。生忍者。谓强力忍诟。而未能忘我。我不忘。安能消彼暴戾哉。无生忍者。谓横逆之来。但观心本不生。虽彼以恶加之。而自心不生。不为所动。然不动虽安。未能忘物。故戒勿亲近。以防恶觉恶习。乃为善入无生也。寂灭忍者。谓观自他身心本自寂灭。寂灭则心境双忘。了无对待。全不见有毁辱之相。故能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是所谓忍辱地。乃入如来室也。以彼已寂灭。则无毁者。亦无受者。忍相亦无。故曰又复于法无所行。若有所行。则彼我未忘。非寂灭地矣。所以不见有所行者。以观法如实相。谓当体寂灭。本自如如。故不见有可行之忍。亦不分别所忍之辱。此平等不二。能所两忘。心行处灭。所谓法空为座。理行之妙也。是为行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至)是名初亲近处。

此言初亲近处以戒定为本也。专戒不亲不可亲之人。恐引恶习。多妨正行。即楞严由三渐次入无生忍之意也。不亲近国王等。防染富贵骄恣之习。所以妨正念也。不亲诸外道。防邪见之习。妨正见也。梵志。出家邪见之人。尼犍子。在家邪见之人。言不亲世俗文笔等。乃妄言绮语杂论。妨正思惟也。言路伽耶陀者。师破弟子之恶论。逆路伽耶陀。弟子破师之恶论不亲。谓妨正知见也。言不亲凶险相叉相扑等者。谓防颠倒散乱之习也。那罗延。此云力。旃陀罗。此云严帜。谓以恶自严如标帜。此妨寂静行也。畜猪羊等。恶律仪。防杀盗之习也。来者则为说法。以消恶念。所谓大慈悲心也。不亲求声闻等者。防小乘狭劣之习也。楞伽经云。应舍外道小乘恶见议论。当亲近最胜知识。言不问讯至不共住止者。防渐染之习也。来时则为说法。化彼狭习令入大道。所谓入如来室也。不亲女人等者。防淫习也。不近不男之人。言非法器。防猥媟邪僻之习也。不独入他家。防讥嫌邪染。恐失正念也。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乃至为法犹不亲厚。防引淫机破坏戒心也。不畜年少弟子等者。恐妨安乐行也。观此近处。即根本戒品。所谓执身不行。执心不起。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通不出此。楞严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常好坐禅。则定依戒立也。是名初亲近处。犹属事行。

复次菩萨摩诃萨(至)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此第二近处。以观照为体。前戒不亲近诸恶律仪。深防染习。执心不起。乃无生忍。此观一切法空。乃寂灭忍。正所谓诸法空为座也。谓观一切诸法当体空寂。称真实相。了无一法可得。不见有颠倒动转生灭动乱之相也。以观诸法本自寂静。故不生不灭。了无动转当体如如。故心境如空本无所有。若心境寂灭则一切寂灭。故言语道断。如是则无毁我者。亦无受者。以绝对待。故无生出起灭之相故曰无名无相。一切皆无。则心言路绝。故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也。以观诸法虽寂而非断灭。故但以因缘假合而有。一切皆从颠倒妄想而生。故有言说耳。此乃安心寂灭之境。所谓住忍辱地。故曰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第二亲近处。恶世持经妙行无出此矣。虽云正身。其实三业寂静。总该万行。涉俗利生。无尚此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于后恶世(至)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若有菩萨下至能安乐说六十句。通颂行处近处也。初六句总标。常离国王下六句。颂不近国王凶戏恶律仪外道四事。亦不亲近下二十句。颂不近求小乘等。寡女下四句。颂不近妇女不男等。亦莫亲近下十二句。颂不近杀盗淫三事。莫独下八句。颂不为女人说法。乞食将一比丘。所谓上座阿阇黎防误失也。阿难无此。故误堕耳。一心念佛。所谓心清净也。是则下四句。总结二处事行。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至)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又复不行下三十二句。通颂二处理行。初十句。颂于法无所行等。谓其心寂止。不起分别也。言不得诸法。谓无一法可当情。故若不知不见也。此颂行处理行。一切诸法下二十二句。颂近处理行。空无所有等。颂观一切法空无所有如实相等。以心言路绝。故其心安住不动也。观一切下。颂观一切法如虚空义。以诸法如空。故常住一相。若有比丘下六句。结颂二处。释上能安乐说。以心无怯弱故安乐耳。菩萨有时下十二句。颂无怯弱之所以。谓菩萨时入禅定随义观法。言如理观察。得诸法正性。以从定起说经。所以心安无怯也。文殊师利下五句。结颂正身行也。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至)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此正语行也。应住安乐行者。即上二处。如理观察。无分别心。然后称理而说。故无口过也。不说经典过。以达诸法实相。乃佛随宜所说。故不言其法有过。过者。谓偏空跛驴智慧等也。不慢余师。以无人我相。故不言人之过也。于声闻人不称名说过。以如理而观。不见他人有过失也。不称名赞叹。恐不见称者衔恨也。不生怨嫌之心。以不见有毁我者也。诸有问者但以大乘法答令得种智。此大慈悲心也。如此可谓善修安乐行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至)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此颂正语行也。菩萨常乐下三十六句。通颂正语行。初十句安隐说法。言内外俱净也。安隐。内净其心也。净地。油涂。澡浴。净衣。外净也。香油涂身。乃苏合油。西域以此涂身。取其香而洁也。安处法座。所谓法空为座。则内外俱空矣。随问为说。言不逆其意也。若有比丘下二十六句。颂说法之仪式也。四众国王等。求法之人也。以微妙义。谓但说大乘实相之法也。和颜则乐说。随义而答。应机而说也。皆使发心等。谓大慈悲也。除懒惰懈怠。则勇猛精进以法自娱。故离诸忧恼。昼夜常说。则精进之至。咸令欢喜。所谓示教利喜也。衣服卧具下十句。颂清净说法不希利养也。愿成佛道。则以法为供。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谓以法为乐。则自受安乐供养。故无外慕耳。我灭度后下十二句。颂广前品忍行。以心主于忍。故口无语过。所以能远诸害也。盖言诸难。皆从自心不忍而致。以安住于忍。所谓兵无所容其刃。以无死地。故一切皆无矣。智者如是下八句。结颂正语行也。谓菩萨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则自无诸难。法利益广。受化益多。故功德无穷。说不能尽也。

又文殊师利(至)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此正意行也。意根诸恶烦恼。三毒为最。嫉妒嗔也。谄媚于上。诳惑于众。贪与痴也。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恐其胜己。三毒发业也。以末法恶世三毒炽盛之时。持经之人。本为化彼强暴。尔乃自以三毒逆之。所谓以火益火。名曰溢多。安可以为善。故戒持经自净其心。与法相应也。若比丘等。谓四众有求三乘之道者。毋矜己为大乘学者。而恼乱彼人令其疑悔返失本行也。当以慈悲调伏摄化渐进可也。语其人言下。恼乱之语也。既不能调摄。而以逆言加之。讥其所学。去道甚远。不得种智。又责其放逸。此言是而心非。故触动彼心。多生诽谤。是自致之也。戏论诸法。谓分别大小乘法。空有偏圆。致起诤竞。是皆发于三毒。意根未净。所以不能住安乐行也。当于一切众生下。正教持经之法。当以慈悲为首也。众生迷倒。悲愍之心如一子地。当想如来之慈。如父之等爱一子。则无厌倦之心矣。菩萨乃善学佛行专于利生之人。当如师保之想。以法其行。故于十方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也。于一切众生下。教以持经调摄之行也。平等说法。则不以贵贱智愚高下其心。谓以平等大悲而说也。顺法。谓离四谤。以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无亦有。相违谤。非有非无。戏论谤。以称法性而说。则离此诸过。故云不多不少。深爱法者不为多说。如慈母之养婴儿。不多与儿酥。恐食不消返生毒也。末世持经能住此行。则无能恼乱之人。所谓善修其心也。如此则得明同学。得众来听。使法利渐广。六种之功德自备。此实持经之妙行也。有人如此。孰不乐从其化。岂有怨害之事哉。是所谓真安乐行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至)无量众所敬。

此若欲下四句。颂初节。质直行。谓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则意根三毒等烦恼自舍矣。不轻蔑下四句。颂第二节。轻蔑眇忽之义。正长行讥其去道甚远。谓轻忽之也。是佛子下十二句。颂第三节。然通以忍为主也。故曰常柔和能忍。想佛如父。敬菩萨如师。所以破自己憍慢之心。故说法自无障碍耳。第三法下。结颂。

又文殊师利(至)说是法时无有过失。

此大慈悲行也。前三行。即着如来衣。坐如来座。此一行。所谓入如来室也。前法师品。但教菩萨法。略举要行。今此品。则广释前义耳。然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在家出家有能信受此法者。则增益其法乐。故生大慈心。非菩萨。乃不信阐提之人。当愍其愚迷。而调伏诱引。令生正信。以拔其苦。故生大悲心。应作是念下。出其悲愍之意。于不信之人。愍其大失。所以失者。于如来随宜所说之妙法。一向不闻。故不知不觉。且执愚自是。故不问。以不闻。故不信不解。彼既颛愚如此。我终不弃。当成佛时。随在何地。必欲以神通智慧。引之令得住是法中。使其正因不失。终有成佛之分。此大慈悲之至也。末世持经具如是四行说法。乃能离诸过失。以妙契佛心。所谓行如来事也。

常为比丘比丘尼(至)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此通结四行之胜益也。言持经之人具此四行。则为四众国王等之所供养尊重赞叹。况有毁谤之辱乎。虚空诸天常随守护。岂有魔挠之事乎。若处无人之境。傥有生心难问者。以诸天卫护神力。使听者欢喜。安有恼害所加乎。前云我遣诸天龙神常为守护。以此经一切三世诸佛神力所护。是知诸天昼夜常守者。乃如来所遣也。以行契佛行。故诸佛护念如此也。以此妙法华经。无量国中。名字尚不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以法之难遇。故持经者固当慎重。是诸佛之慧命。人天之眼目。故不得不护念。若不闻不信。岂非大失耶。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至)必大惊怪。

此设轮王髻珠之喻。以况此经不妄与人也。佛王三界。称曰大雄。以能破诸有故。强力轮王。威伏诸国。譬力破诸有也。小王不顺命。譬五阴烦恼生死诸魔。背觉合尘。不顺觉性也。如来出世。为一大事。特为摄伏诸魔。故现身说法。始从鹿苑说有。破凡夫执生死之苦。次说般若谈空。破二乘厌有之见。次说深密和会空有。破二乘之偏执。次说楞伽直指识藏。即如来藏。顿见佛性。破二乘之权行。是则四十年中所说诸经。以无量无数种种方便。以破三乘之执情。故云起种种兵而往讨伐。讨谓声其罪。伐谓破其国。乃弹呵二乘破涅槃城也。然三乘闻法。各有所证。故譬兵众有功。论功赏赐也。田地以至奴婢人民等。皆三乘果位功德利用之事也。独王髻中明珠不与。譬不即为说此法华经也。所以不说者。恐众惊疑。故不轻说。如髻珠不敢轻赐也。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至)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此法合也。如来亦复如是。合首节。其有功者下。合次节。如转轮王下。重牒其喻。明独髻珠不与。如来亦复如是下。重合次节。明诸经皆说。独不说法华者以难信故。先所未说而今说之。是为希有难信之法。如轮王解髻珠以赐。非上功者不能居也。故云此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故末后乃与。正如髻珠以待大功也。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结显佛于生死长夜守护。四十余年以待机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至)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此常行忍辱下四句。通颂忍行为本。后末世下十二句。颂慈悲行。令住其中。谓令安住寂灭法中也。譬如强力下十六句。颂譬喻。如来亦尔下二十句。颂法合。法王以忍辱大力而说法。故持经妙行。必以忍辱为最胜也。此经为尊下六句。颂此经尊上。我灭度后下六句。颂结答问意。读是经者下十四句。颂持经者能离障远害也。游行无畏下四句。颂持经之人无畏。光明者。以心与法一。故正大无畏若此也。

若于梦中但见妙事(至)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至)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此颂持经之胜益也。若于梦中常见妙事者。以持经之人心与理冥。习消垢净。如水清月现。故妙境现前。此胜益之应也。见诸如来等十六句。颂梦中妙事。见佛为众说法。又见龙神听自说法。又见佛放光说法。佛为四众下十二句。又见佛说法。自身处会闻法。得总持。证不退。具足因行。佛知其心。故为授记。汝善男子下八句。言授记之事。又见自身下十句。言得记之后。见自身在山修行。证实相。得禅定。定中又见佛金色庄严之身。见己从佛闻法。转为人说。又梦作国王下十六句。言梦作国王舍其国位。往诣道场。求道七日。遂得佛智。成无上道。乃至说法千万亿劫。度诸众生。化缘既毕。当入涅槃。此一梦之中。始终见佛闻法悟道。蒙佛授记。及授记后。又梦见舍国位。求菩提。乃至一生成佛。终至入于涅槃。且经千万亿劫之久。而历历事。皆如前白毫光中所现。诸佛始终一大事因缘者。盖未曾开佛知见。则佛以光相。示其成佛始终。不离现前一念。令其了然明见。今闻妙法。既已开佛知见。因持经之益。则自见成佛始终。即亿劫长久只在当人一念。不离刹那际。令其自信不疑也。然此约梦说。所谓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意令持经之人四行成就。当观诸法。如梦中事。空无所有。了不可得。此深证实相三昧者之胜益也。奇哉奇哉。梦中见佛闻法悟道。又梦入定。定中说法利人。乃至舍位求道。至成佛度生。及入涅槃。经无量劫之久。是虽梦事。岂常情可测识哉。华严古今一际。延促同时。具见于此。以三百余言叙无尽之事。非佛妙辩。何能若此。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此颂结四行之胜益也。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此品来意。以显自心发悟。恒沙性德现前。乃尽持经之妙行也。由前得记声闻虽愿持经。自力不充。难入生死险道。要假他力。所以佛令菩萨调护。于心有所未安。今从他方来。有八恒河沙数菩萨。各愿守护持此经者。世尊止而不许者何也。以从外来故。宗门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盖天盖地。故云我自有六万恒河沙众从地涌出。体用双彰。故眷属同等。以此性德持经。方能妙契法身。故诣虚空。向二世尊。至此则生灭见谢。延促同时。故五十小劫谓如半日。以此称性成行。故四上首。皆以行名。意显如此持经。方称如来本怀。盖由安乐四行成就所致也。以性德现前。殊非心识分别可知。故弥勒与八千恒河沙众。皆生疑心。乃云不识一人。故与诸佛侍者同时请问也。此非小缘。故先勉以被精进铠。发坚固意乃可信受。而如来自言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自在神通之力。师子奋迅之力。威猛大势之力。诸佛本怀尽在于此。岂细事哉。然世尊告以此诸大众皆是如来成道已来。初令发心所教化者。故弥勒大众。皆起疑心。以眼见世尊。成道四十年来。所教化者。尽在灵山一会。而此地涌之众。昔所未见也。且我等向蒙佛教。今尚如此劣解。而此大众。皆久植德本深种善根者。何以少时化此多众。故说父少子老之喻以述疑情。此从从地涌出。以显迹妙。如来寿量特显本妙。以袪二乘执迹之见。以明法身常住不属生灭。故此品连寿量次第而来也。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至)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此他方菩萨。愿在娑婆持此经典。佛止而不许者。佛意欲持此经。须在性德自足。不假于外。将显本迹微妙。以彰法身常住不属生灭去来也。故云不须汝等我自有六万恒河沙等眷属护持。广说此经也。菩萨之数。皆以六万言者。意表六识成智。则恒沙性德当下现前。所谓自性宗通。妙用无极。若寄他六识。则落名言分别。非持经之妙。故他不足恃也。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至)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此应佛所言自有六万恒沙之众。同时从地涌现其前也。言三千国土地皆振裂而涌出者。谓地本一真法界。向以无明感结。故性德隐而不显。今佛法音一至。则顿破无明。而自性全彰。妙悟自心。故恒沙性德总在心源。妙用无边。如是则可持经。非他分别名言者比。故不须他方者。此也。菩萨皆具佛相者。以德用无二也。以是本觉妙明心体。故身皆金色无量光明也。世界依法性空。故在此世界下方虚空中住也。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闻佛音声从下发来。意显音闻为教体也。

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至)所不能知。

此言诸来菩萨各将眷属多寡之不一也。谓所将者。有齐沙数渐少至垓数。有垓数渐少至单己。而单己无眷属者。又过恒沙数之多。意显数量无穷。且伴主之不同体用之不等也。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至)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此言涌出之众见佛之仪也。言各诣虚空向二世尊者。谓入法界空。妙契法身也。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大众谓如半日者。言深证实相。入法界性。则延促同时。大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了无延促之相也。四众以佛神力见诸菩萨遍满虚空者。所谓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以法界性空无作妙力。非三乘可见。故假佛神力乃见也。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至)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少病少恼(至)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此言来众上首问讯世尊者。亲近随顺觉性之象。持经以妙行为首。故皆名行也。问讯之辞言病恼疲劳者。以见释尊示现与民同患。且徴娑婆弊恶难可教化也。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至)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此如来答众问讯之辞。正显本之妙也。言此众生世世受化。则法缘已熟。供养多佛。则集福已厚。此证大通往昔之缘因。故今一见佛闻法即入佛慧。是指上根利智之菩萨也。除先修习小乘者。今因闻此经亦令入佛慧。是知佛化众生端在有缘。凡今不信弊恶之人。未下缘种。故今重在持经。为结将来之缘。所以如来汲汲求人。然所求之人。须是妙契佛心。深体佛行。乃能忍可柰缘。所以难得其人耳。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至)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至)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此来众闻说化众易度。故亦各发心。故云我等随喜。世尊赞众有随喜心。善其法有托也。

尔时弥勒菩萨(至)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此弥勒因众腾疑。致问来众之因缘也。言八千生疑者。显八识未破之象也。谓此性德妙用。殊非识心分别可知。故皆生疑。故云不见不闻也。弥勒乃唯识宗师。知众心念。故为众请决所疑以偈问也。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至)以何因缘集。

此问大众来集之因缘也。

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至)为从何所来。

此见来众表里异常。不知从何所来也。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至)其数转过上。

此问来众主伴多少不一也。将六万恒沙至亿万分之一。乃叙所将之伴。将少者反过于将多者也。先约沙数而问。千万那由他。此约垓数而问。由将垓数以至单己。渐少者反多于将多者。译文最巧思之乃见。但观结句其数过上。则挨次而下。渐多于上也。

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至)修习何佛道。

此详问来众谁所教化也。以从地涌出。则非常所见。且在下方空中而住。又非可见。故生疑也。以见此多众。威仪智慧各各殊胜。意非一佛一时所化。故详问谁为说法教化。从谁发心。称何法。持何经。修习何佛道。乃能如是之挺特也。即此数问发起寿量之说也。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至)惟愿决众疑。

此问。虽见从地涌出。而竟不知从何。乃自地下而来也。故问所从来国土之名。古德云。渠无国土。何处逢渠。故云所游诸国未曾见是众也。今此大众欲知此众之因缘。故愿世尊决疑也。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至)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此随分身佛之弟子。各白本佛。亦疑而问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此释尊许答。先勉众精进者。以其事之难信也。弥勒号阿逸多。云无能胜。大事者。谓诸佛智慧神通奋迅威猛。及显化地涌多众之因缘。皆大事也。今将宣示。非精进者不能领。故勉之也。诸佛智慧。前云甚深无量。但略拈示之耳。一往开示。即今言至久远成佛。教化多众。及下寿量等事。皆广显佛智甚深无量也。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者。如前三变净土。接众在空。以指开塔。及后云舌至梵天。謦欬弹指声震大千等。皆自在神通之力也。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者。师子凡奋迅作舞。不遗余力。如一音普说。分身齐集。说寿量之本。皆直示法身全体。无有剩法。故如师子奋迅也。诸佛威猛大势之力者。谓化地涌之多众。拔三乘之坚叠。降五阴烦恼之众魔。皆威猛大势之力也。此四句。佛自述本具之能事。推之诸佛。显道同也。佛之全体大用。一向秘而未发。今因地涌之众。方谈寿量功德等事。是皆难信。故勉其被精进铠。可信受而不惊疑也。告弥勒补处者。欲为当来法式故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至)汝等一心听。

此颂许说勉听也。此事。乃智慧神通等四事。以非寻常故难信易疑。四事总属佛之智慧。故云佛智叵思议。若信无力则信不及矣。忍善中。谓住无生忍中乃可信而不疑也。今所说者是佛智慧不可思量第一甚深不可分别之法。而今说之。故再三安慰勿疑。勉其信力善听也。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至)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此佛答弥勒所问也。言此地涌之众。皆是我于娑婆世界成佛已来之所教化。此答谁为说法教化成就从谁发心也。此界虚空中住。言不离当下。答所从来国也。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正忆念者。答受持行谁经。言诸经皆通。不止一经。谓一切法皆是佛法也。不乐在众等者。答修习何佛道。言皆从止观而入佛慧也。常乐静处亦不依止人天而住。修习止也。古德云我不从人天来。论云。修习止者。不依形色身心世界等。一切皆离故也。常乐深智等。修习观也。观照分明。则法法实相。意谓一切菩萨凡求佛道。未有不由止观而入者。下方空中。正示止观之象。显非止观不足以破恒沙住地烦恼。即从地涌出者此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逸汝当知(至)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此颂答意也。首六句。颂答谁为教化从谁发心。此等是我子下八句。颂答受持谁经修习何道。此言止也。昼夜常精进下六句。颂答所从来国。亦言观也。以为求佛道。故住空中。勤求智慧。故说种种妙法。言已入佛慧。心无所畏。言二严已具。此二句颂其德也。我于伽耶城下八句。颂本末因缘。伽耶成道。言虽近迹。教化成道意指远因。故弥勒从此起疑。说父少子老之喻。以发起寿量之谈以显本也。我今说实语下四句。结答问意。既云令初发心。又言久远教化。以成佛事近而又言远。是事难信。故以实语叮咛。意在勿疑必信。此必有由也。故大众生疑。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如此之事世所难信。

此言众生疑也。意谓世尊成道未久。如何教化如是多众。各各令住菩提。此迹近而指远。故可疑也。但众作念。而弥勒言请。谓见如来为太子时。出家成道。至今方四十余年。其时甚少。此执近迹也。云何少时而化多众当成菩提。其指甚远固可疑也。况此诸菩萨皆久植德本。非少时之可成就。此事世所难信也。

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至)是事难信。

此设喻以况少时不能教化多众之疑也。年二十五言甚少。百岁言甚老。少喻释尊。老喻地涌多众。相违之甚。故举世所疑。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至)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此法合也。得道未久。合父少。而此大众至甚为希有。合子老。今日世尊作此大功德事。合相违。言此菩萨善入出住无量三昧。且此大众未见作为。而弥勒乃言其各得三昧。如此妙用自在者。又非不知也。故下自言信佛所说。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至)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此为后世请决疑也。弥勒自陈从佛既久信佛所说。然佛所知者皆悉通达。则无所不知。而信知此事决无疑矣。但恐新学菩萨。智浅心粗。及佛灭后闻而不信。则取破法之罪。故愿佛说破。所以恳请。若如来不以寿量答之。则长夜之疑难决矣。故地涌之众。实发寿量之本也。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昔从释种(至)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此颂叙疑也。佛昔从释种至如实分别说二十句。叙执近疑久。故此起问。如莲华在水。赞地涌之德也。譬如少壮人下八句。颂设喻。世尊亦如是下十六句。颂众老成之德。我等从佛闻下十二句。颂为后世启请决疑也。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此品来意。由前地涌之众弥勒腾疑。故世尊说自寿量。以显本迹之妙。竭尽本怀。以破二乘生灭之见。以显法身常住。随缘普应。隐显无碍。以明如来智慧甚深无量方便利生。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之意也。然诸修行人。不透法身终非真悟。丝毫情念未忘。尽属众生知见。非佛知见也。前宝塔品。远假多宝如来。窾启法身境界。而诸大众虽信多宝。不信释迦同是一身一智慧力。以诸声闻昔所见者。但知鹿苑说法之佛以为真佛。更不知有向上事。又闻将欲入灭。重起生灭之见。虽蒙授记。但信佛语未见佛心。此则终难取菩提之果。以悟非真悟。则修亦非真修。而如来出世本怀毕竟未尽。故前多方开示。犹属依他。到此如来极尽神力。披露本怀。明示法身全体。故说自寿量无穷。以医师喻明灭而不灭。欲诸声闻直须悟此法身常住。是乃可为真因。故因答涌出。此品来也。然显理已圆。故下但分别功德。意在随顺而悟得也。

尔时佛告诸菩萨(至)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

此世尊因前地涌之众。弥勒腾疑启请。故说此品以答之。未说之先。再三叮咛当信如来诚谛之语者。以寿量之事难信难解。所谓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今若说之。恐闻者视为荒唐谬悠之谈。傥生疑不信则返罪戾。故苦口告诫而后说也。弥勒大众三白当信受佛语唯愿说之。请法之心。笃切之至也。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至)秘密神通之力。

此正答众问。言三请不止者。此正发挥方便品初如来出定。自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之二语。前佛自叹而不说。因身子三请三止而后说者。前因引二乘渐入佛慧。将欲开佛知见。故身子为当机也。今说寿量。乃广明前意。而因弥勒以请者。以前三周。方便开示。已说其智慧门。故为二乘授记。然诸得记者。其实未悟法身实际。故因地涌而说寿量。将为新记菩萨。悟此法身以为真因。必得佛果。故因弥勒一生补处大士而请也。观后分别功德。则知悟此本法方为真悟。可以入佛知见也。然佛出世为大事因缘。单为众生开示佛之智慧。乃法身真体。令其悟入。是故最初出定即特告之。但标示之而已。种种开示。直至宝塔品方分明显示佛之智慧。犹假多宝示其同体而已。未自亲说本分事也。今则直示本有寿量。所谓八字打开。通身吐露。方为竭尽本怀。以此事四十年来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即今开显未敢遽说。犹费三周种种方便而今乃说者。斯皆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也。是知如来出世一番。至今法华全经。单为说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二语而已。观者岂易见哉。

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至)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此答一语。破尽人天三乘之疑。以见迹而不见本故也。所谓达本情亡。知心体合。知本是为真知见力也。

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至)那由他阿僧祇劫。

此说寿量长远难思。故以地种尘墨。以取世界微尘之数也。前因缘周中。引释尊于大通智胜佛前为王子时。说法华经。结一乘之缘。将明远因。以一三千大千世界为地种磨以为墨。今以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为地种。尽以为尘。而尘又细于墨点。尽此微尘。则地种已不胜其多矣。前云乃过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今则过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则不着尘之国又不胜其多矣。是此微尘之数。已非算数所知心力所及矣。则三乘学人与不退菩萨皆所不达矣。况诸世界着尘不着尘者总以为尘。一尘一劫。岂可得而思议耶。是知大通犹约多迹而言耳。故方便品历言身子三乘。及不退诸菩萨满三千界。如稻麻竹苇之多人。合其智力而不知诸佛智慧者。义见于此矣。

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至)导利众生。

此言成佛寿量。如上尘劫之远且多也。且云自从是来常在娑婆世界说法教化。又在他方导利众生。此其所以难信难解。故二乘人天闻之。无怪其皆惊疑也。此直示常住法身本无生灭。依报世界同一寂光。所谓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故知诸佛本不涅槃。众生原无死生。是为平等法界实相妙法毕露于此矣。是岂三乘劣解可能信解耶。故必开佛知见乃尽知尽见。正唯谓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者此也。直欲三乘行人知此见此。方名悟佛知见耳。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至)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此答伏难之文也。上言成佛久远。乃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此言授记涅槃皆是方便。乃说其智慧门以方便之权特为显实。所以难解难入也。

诸善男子若有众生(至)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此言法身湛然常住。而现身利生应化之迹。但随机有利钝。故说名字不同。如华严名号品。寿命长短。如阿僧祇品。法有顿渐。如四圣谛品。皆随缘之用。非本法也。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至)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此言迹近本久。其所施设皆方便耳。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至)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此言所说之法。或自或他。如灯明大通多宝等事。皆是一身一智慧示现之事。皆是实事所言非虚。以众生智浅。故生疑不信。起异见耳。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至)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此释皆实不虚之意。以显诸法实相常住也。如实知见三界之相等者。所谓诸法如是相性体力本末究竟等也。以如来明见三界之相本无生死出没生灭虚实如异等相。所谓一相一味之法。离相灭相究竟常寂灭相也。以三界众生迷此本法。故妄见有生灭差别等相。以如来明见一际平等。无有错谬。所谓佛知见也。故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今为众生开佛知见。直欲知此见此三界之相。如是而已。故前云如是妙法者此也。是所谓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只以众生根性不同。有种种性欲忆想分别。故应机施设。以若干因缘譬喻种种说法。所作者皆佛事也。是所谓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也。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至)常住不灭。

此结示法身常住不灭也。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至)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此言唱灭以明权也。前以尘劫所喻之寿命。乃明法身久远常住不灭。此言本行菩萨道时所成未尽寿命复倍上数者。是所谓法身向上事也。如此而唱灭者。方便应机之权迹耳。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至)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此释唱灭之所以也。若佛久住于世。则薄德等人不起难遭之想。不生恭敬之心。为是等故所以唱灭耳。以权迹示现。实在而言灭。所以难信。

比丘当知诸佛出世(至)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此言如来真实不灭而言灭者。欲令众生发难遭想。怀恋慕心。使种善根。所以不实灭而言灭也。此权示灭。诸佛利生法皆如此。总是为度众生故。权即是实。故云皆实不虚。

譬如良医智慧聦达(至)若十二十乃至百数。

此设医师之喻。以喻如来实在言灭。以释为度众生之意。医师喻佛。医方喻教。妙药喻理。众病药性种种喻对治众生种种性欲之病。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诸子至百。言三界众生。一十二十者。指由人天而至十类也。

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至)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此喻佛化缘毕故隐身不现。又现他方是为旧医。前佛既灭。三界众生亲习外道小乘。故如饮他毒药。宛转于地。喻以苦舍苦轮回六趣也。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至)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此喻如来观见三界众苦所逼故现出世。是谓新医。然云其父还来。言无二父也。众生在迷。去佛甚远。故云遥见。知名识字。故云皆大欢喜。发心造修。故云拜跪问讯。已知烦恼苦本。生死苦患。愿求出离。故云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返妄归真。故云更赐寿命。佛遵诸佛法式应机教化。将一乘法分别说三。故云依诸经方求好药草等。万行具足。故云色香美味。诸所说法皆是一相一味之法。故云具足捣筛和合。以此权巧方便救度。故云汝等可服。断惑证真。故云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至)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此喻受化难易也。见药即服者。所谓上根利智遇即信受。受化易也。言见父虽喜亦求治病而不肯服药者。喻二乘人虽亲佛法而不肯取菩提也。以习障深厚。故云毒气深入。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至)遣使还告汝父已死。

此喻将唱灭说此经也。此子可愍等。喻二乘执权不舍不求大乘。故云而不肯服。良药留在。喻说此经。告父已死。喻唱入涅槃。实往他国而言已死。喻其实不灭而示现灭度也。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至)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此喻受持此经即得开悟佛知见也。故云寻便来归咸使见之。所谓我处灵鹫山常在而不灭也。此彰法身常住。随机有隐显耳。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至)不也世尊。

此审虚妄。显佛语真实。总结上喻。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至)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此言佛真法身常住不灭。但随机感权示灭度。故云以方便力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至)尔来无量劫。

此通颂法身常住随机隐显也。自我得佛八句。颂成佛久远常住不灭。

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

此颂灭而不灭。以灭乃权见非实灭也。

我常住于此诸神通力(至)现有灭不灭。

此颂释灭而不灭之意也。其实法身常住。而言灭者。乃以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将谓我灭耳。众见我灭度下十四句。释不灭之所以。若众因见我灭。咸供舍利而起恋慕渴仰之心。欲求见佛。乃至不惜身命。则苦求之至。时则我与众僧于灵鹫山俱时出现。而语众生言我常在此。是谓善权。故曰以方便力现灭不灭。非真灭也。

余国有众生恭敬信乐者(至)但谓我灭度。

此颂法身普应随机隐显。所谓水清月现。感应道交。原非有心彼此也。

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恼(至)乃出为说法。

此颂隐显随机之意。机怠则隐。机感则出。是知隐显在机不在佛也。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此颂显法身常住。无论此界他方。常在不灭之意。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至)散佛及大众。

此颂三灾坏劫而此土安隐。是法身所居寂光性土。及实报庄严土也。言佛常在灵山不灭。则此娑婆虽经三灾。坏而不坏。是知此秽土。即是实报庄严。不待三变为净土耳。以众生垢重无明所见。故秽恶充满。佛眼观之。则真空冥寂。微妙庄严。故前三变净土。特示众生佛知见耳。园林等。皆实报庄严之事。即此娑婆便是实报。岂常情所见乎。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

此颂净土其实不毁。而众生见烧尽者。乃别业妄见恶业所召耳。

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至)为说佛难值。

此十二句。颂净秽随机。隐显非佛。随感而应。无定相也。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至)佛语实不虚。

此颂总结法身常住。本无隐显。劝众当信也。梵语毗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以法身智慧。光照无量。故寿亦无量。

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

此颂喻也。

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至)堕于恶道中。

此颂法合。以凡夫颠倒。故实在言灭。所以示灭者。惟恐常见我而生憍恣。为是等故乃示灭耳。是知佛若隐若显。皆为度生无虚日也。

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至)速成就佛身。

此颂施权之所以也。所谓曲随机宜方便说法。总之无非为令众生速得成就佛慧耳。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来意。由闻佛说寿量长远。已悟法身常住。兼见三变净土之境。已了三界唯心。此乃妙悟为深信解。以为真因。可契如来常住真果。以此持经方为妙行。以法身常住。世间净土不离当处。故勉能作如是观者是为深信解相矣。故此分别功德不可思议。到此生灭情亡。净秽见泯。妙悟已极。方为真持经者。故此品来也。天台判五种法师。属观行位。是知持经。意在妙悟。非文字也。故能超越一切有为功德。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至)得大饶益。

此经家叙致。法会大众闻说寿量。得大饶益也。

于时世尊告弥勒(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如来正示闻说寿量得大饶益之人也。而所叙得益之人。义有浅深次第。即分别悟入浅深。得果因之有先后耳。无生忍者。乃由前修安乐行初住忍辱地。今闻寿量法身常住。了无生灭。得忍行成就。以无生法。忍可于心。故如是恒沙众生得无生忍也。楞严经云。由三渐次。得无生忍。义当观行成就。即顿悟无生。以入信位。今经因修四安乐行。以忍为主。初由生忍以至无生。如观音耳根。动静不生。闻所闻尽。是亦由观照了悟无生。义当信位也。以信属外凡。故标举众生。闻持陀罗尼者。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今云闻持者。因闻寿量。了悟法身。安住实相。持而不失。义当十住。住持真理。以圆悟圆持。不历次第。故云总持。谓圆悟法身。总该十位。圆成一心。故曰闻持陀罗尼。得乐说无碍辩才者。义当十行。以十住圆悟实相真空。但住空理。今从空出假。涉俗利生。故为十行。然乐说无碍。正说法利生之行。以一行圆成一切行故。得无量旋陀罗尼者。旋犹漩水之急流漩澓处也。此义当十回向。由前空假二行摄归中道。回向三处。圆成一心。以念念空假。即念念中道。如水之急流有漩。谓心心摄入中道第一义谛也。能转不退法轮者。义当初地。谓一登地得大欢喜。永不退转故。能转清净法轮者。义当二地。以离一分无明破戒之垢。故云清净。皆云能转法轮者。以随悟随行。故此经义。悟即是行。故八生已下历次。乃至一生当得菩提者。由三地历次以至十地一生补处。当成佛果也。其所约位。由浅至深。故众生极多。而菩萨由多渐少。初从世界微尘之数。减至一四天下微尘数者。以理愈深。位弥高。故其人渐少。此见根之利钝不一也。问曰。此经纯谈实相。直悟法身。顿登佛果。不说行位渐次阶级。今乃约位释之。无乃谬解佛意乎。答曰。理固然也。华严乃一乘圆顿法门。其所说四十二位。皆以信为根本。故曰初发心时即得菩提。是以法界一念因心。即该果海。故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是始终地位总在因心。此乃无渐次之渐次也。楞严所说位次。乃曰由三增进。成就五十五位是依四根本戒圆满一心。摄入三观。故从三渐次悟无生忍。是则五十五位。皆依一心三观。但就断惑浅深以约位次。虽列诸位。总在一心。此亦无渐次之渐次也。今经依四安乐行。以尽持经之妙。由闻寿量妙悟法身。正与楞严由三渐次悟无生忍义同。但彼经所宗一心三观。此经所宗实相为众生正因佛性。意借缘因悟入。即名为佛。故不说修断行位渐次。只以悟佛知见为本。今既由四行。妙悟法身。径登佛地。乃今较量功德犹约诸位次释之者。以约缘因佛性。以缘有浅深。故悟有近远。但以悟而言。不说断无明以分位也。此经纯谈实相。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故无烦恼可断。是约位以验悟。非实有地位可名目也。若以阶级为难。过矣。古德云。圣谛亦不立。何阶级之有。此实圆顿之旨也。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单言发心众生乃未入道者也。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至)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此空瑞证法也。寿量如空。本具万德。故空中雨华。以法身体同。故供释迦多宝及诸大众也。又雨细末旃檀沉水香等者。言法身妙空所有神通妙行无不克足也。上至梵天。显法身遍至色边际也。空中出音赞佛者。言法性妙空。法音充满。叹佛功德不可思议也。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至)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至)皆发无上心。

此弥勒偈赞。显此法利为当来成佛真因也。佛说希有法下八句。叙赞法利也。或住不退地下十二句。颂初入道。以至登地已上也。复有小千界下十二句。颂三地以至十一地也。如是等众生下四句。颂因闻寿量得实果报之如上也。复有八世界下。颂发心众生未入道者。

世尊说无量不可思议法(至)歌咏诸如来。

此颂瑞应也。以法身如空。体具万德。故空中种种瑞应。以供诸佛也。

如是种种事昔所未曾有(至)以助无上心。

此结颂所显也。言如是种种瑞事昔所未有者。盖为闻说寿量长远。故法空妙应助发妙心。现此诸瑞也。前现瑞为助显第一义。今现瑞为助发无上心。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至)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此言因闻寿量较量后益也。一念信解功德无量者。以寿量如空。一念信解。即入法信妙空。功德岂有限量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此言信解寿量。即入佛慧。故多劫行五波罗蜜。以除般若。皆属有为事行。净名云无慧方便缚。所以多劫功行。不比佛慧功德也。已入法位。故永不退入生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至)其福为如此。

若人求佛慧下四句。总颂标五度。于是诸劫中下十二句。别颂施度。若复持禁戒下四句。颂戒度。若复行忍辱下八句。颂忍度。若复勤精进下四句。颂进度。又于无数劫下十二句。颂禅度。是人于百千下四句。颂结五度总诸功德。有善男女等八句。颂较功德。谓一念信解寿量。其福过彼多劫行五度者。以断诸疑悔安住实智。绝诸思量外慕。故功德胜彼。不可思议也。

其有诸菩萨无量劫行道(至)说寿亦如是。

此颂上根闻说寿量必信不疑也。其有诸菩萨下十六句。言无量劫行道宿种深厚。故闻说寿命必能信受。故顶受此经。愿于未来长寿度生。如今世尊说无畏法。我等将来成佛说寿亦如是也。由必信不疑。故愿力坚固如此也。

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至)于此无有疑。

此颂必信乃上根利智之人也。深心。则深达实相。清净。则戒根具足。质直。则志念坚固。多闻。则承事多佛。总持。则通达法藏。随义而解。则妙契离言。如此之人乃能必信。所谓此经不入余众生手也。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至)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此言寿量义趣也。寿量归趣。乃法身极则。故所得功德无有限量。善入佛慧。故能起如来无上之慧。起犹开发也。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至)能生一切种智。

此显闻持利益也。何况者比上之辞。言但知义趣。则起佛智慧。何况广闻而转教他人。六种受持。则功德无边。自然生一切种智矣。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至)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此言深信解相也。言能深心信解法身常住。则灵山一会俨然常存。娑婆秽土宛然华藏。能如是观。是为深信解相。以一念顿超十地即得成佛。故云深信解也。前方便品。即许身子以信得入。及四大弟子领悟。乃品标信解之名。虽蒙授记信解未深。但以信佛语。故每诫曰如来所说言不虚妄。然未信佛心也。及现宝塔。虽见多宝不灭三变净土。犹然不知释尊法身常住。秽土本净。以自心未有开悟也。及说持经四安乐行。依之精研。地涌现前乃自心发悟。故如来自说寿量长远。以显法身常住不灭。到此乃见法身永无生灭。净秽一如。方信佛心。故结指观心曰。若能如是观者是为深信解相。故愚前云信解标品。直至现宝塔品。乃由信而知解。从提婆品至此。由行而悟。故为深信解。以彻悟法身极则也。天台通以三观释经。义宗于此。以悟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现存。是自证深信解相。非特尔也。但学人智浅心粗。不能融入妙观。故以为繁耳。岂知古人之妙悟哉。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至)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上明寿量一品之利。此明全经之利也。言但能随喜此经。则已为深信解相矣。何况读诵受持。岂不为顶戴如来耶。以此经是如来法身全体故。

阿逸多是善男子(至)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此言若能受持读诵此经。则为供佛及僧。以此经乃一体三宝。所以持经即供三宝也。

阿逸多若我灭后(至)供养于我及比丘僧。

此重举持经。则为已供三宝者。以显法供养最故也。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至)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此结显法供最胜也。不须塔寺等。以显理行最胜故。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至)疾至一切种智。

此言持经又能兼行六度。则功德无量。以能疾至一切种智故也。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至)赞叹菩萨功德。

上言但能持经。不须复造塔寺僧坊等。恐废于行也。故此又言既能持经。又能兼行事行。起造寺塔僧坊。又能赞叹三乘之人。如此理事双修。岂不更为殊胜。

又为他人种种因缘(至)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此言既能持经。又能解说。又能备修众多理行。岂不为已趣道场。得近菩提。坐道树下。将成正觉哉。此释上疾得一切种智之义也。有人如此妙行。则四威仪处皆应起塔供养。以此人已具佛心佛行。去佛不远。固当供养也。此总结深信解相之功德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至)经行及坐卧。

若我灭度后四句。总颂持经胜福。是则为具足下十八句。颂则为供佛。若能持此经下十二句。颂则为供僧。若有信解心下十二句。颂单持经供养之福。况复持此经下四句。颂兼行六度。恭敬塔庙下六句。颂备具众善。若能行是行二十二句。颂结持经之人。以敬持经之人如佛。则凡于所止坐卧之处。则当庄严如供养佛。以此佛子如佛。则受用亦如佛也。须曼那。又云苏摩那。此云适意。薝卜亦云瞻博迦。此云黄华。阿提目多伽。此云无龙䑛。此三华最香。熏麻取油。然灯供佛。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