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即山居后学 大义 集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由前分别持经功德。已为殊胜。未尽其极。此品以一念随喜功德校量。方为极则也。又上品直起随喜科中。但举人相。至此方明功德。显一念随喜之功德尚然。况受持读诵者哉。随非用意在先。乃不期而遇。随其所闻也。喜者非但形色。乃心悦诚服也。功者行之所趣。即一念随喜之功。德者功之所归。即行随喜之功。所得福报之德也。谓如来灭后。有人偶至法会。见人说法。一入耳根。毫无违逆。不生毁訾。随喜于心。能生欢喜。名自利之随喜。随其所闻。喜为人说。名利他之随喜也。又前八部诸天。见身子授记。生随喜心。即得授记。地涌菩萨。闻如来度生之事。亦生随喜。即得付嘱。此由如来说法。色心业胜。易生随喜也。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虽有说经之人。或解行未能相应。或典章尚乏稽古。因人轻法。易生毁訾。随喜实难。此随喜功德。所以必校量也。

△二格量随喜功德。分二。初弥勒请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弥勒意谓。前来受持读诵。具行六度者。既有如上功德。如来灭后。闻是经者。生喜信受。义理染神。舞蹈之庆。发于天然。一念随喜。岂无功德。故云得几所福。

△二如来垂答。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二。初明随喜能说功德。二明听法劝人功德。初分四。初展转相教。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至)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先标四众。内摄人天三乘。归依三宝者。及余智者。乃未归三宝之人也。或治世名贤。隐士高流。好闲野叟。旁门异道。故云余智。若长若幼。若男若女。或有意来法会。或无心到讲堂。或听一章一段。一句一偈。直起好乐之心。故云闻经随喜已。从法会出。遇处相传。随力所能。为人演说者。标猥褺之处。以况法会之精严。听众非诚。以况深信之随喜。在法会时。其说处辉煌俨焕。而说者临之以庄。具四辩之弘宣。详而文也。其听者视之以诚。摄一心之谛审。精而思也。至洁者僧坊闲地。至陋者聚落田里。或都城县邑。华街柳巷。乡党闾阎。猥亵之处。其说者或弟男子侄。随力演说。其听者或父母宗亲。人事杂乱。校法会之详文精思。犹云泥之隔也。是诸人等。展转至第五十人者。此标第二辈闻经。转教至第五十辈。方为校量也。诸人等。即前父母宗亲等人也。闻已随喜者。是在僧坊田里处。闻最初从法会出之人随力演说而闻已。亦随喜于心。喜为人说。复行转教第三之余人也。此诸余人闻已。心生欢喜。又复转教四辈五辈。展转相传。至一十二十。乃至最后第五十人。其中说听之人。或高僧名士。良朋善友。或黄童白叟。愚夫愚妇。其间相传之处。或茶坊酒肆。旅店游场。或豆棚菜园。樵径渔舟。如斯展转相传。渐传渐远。至第五十人。人愈卑而处愈猥。说愈乖而听愈淡。尚得向下如是功德。况最初在法会中。诚意之精勤。信力之坚固。岂第五十人可同日语哉。必以五十为论者。由一念随喜。溪尔开明。与实相相应。断除五阴中五十种恶也。

△二举格量本。又三。初诫听许校。二举受施之人。三举能施之人。且初诫听许校。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至)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意谓汝云一念随喜得几所福。姑且不论。如展转相传。第五十人之功德。我今说之。知五十人之功德。则知一念随喜之功德矣。

△二举受施之人。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

六趣者。随所作之业趣向六道也。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也。俱舍云。人旁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若有等。示四生体性及住止之处。有形欲色也。无形无色也。有想空处识处也。无想无所有处也。非有非无者。非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第四天也。尔雅云。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二足四足多足。可知。

△三举能施之人。

有人求福随其所欲(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有人下。随上若干众生所欲出所施之物也。是大下。出行施之时也。作是念下。念其衰老。训以佛法各得道果也。金光明云。法施有五胜利。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出于三界。财施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净法身。财施唯增色身。四者法施无穷。财施有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爱。举格量本竟。

△三问答显胜。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至)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宁为多不者。谓如许之宇宙。土俗不同。若干之众生。好恶各异。博施济众。圣所病诸。是为难事。是大施主。行惠布德。依正两事。享用之资。馈给不绝。经长年而不厌怠。使天下之遂生若此。复念财施有益于生。不益于死。给于世。不给于道。又训导以法。均证四果。庶免沉溺之患。使天下之复性又若此。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斯人矣乎。以因推果。所得功德。感报何如。弥勒意谓。桴鼓一接。击重而声洪。鸾镜交涉。形妍而像丽。其人因深果大应若影响。其福无量无边。可涯量哉。但资身之施。德已难尽。况益之于圣道乎。

△四正为格量。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至)阿僧祇不可得比。

不如是等。者以多寡相形。则舆薪安比寸金。贵贱相校。则连城不易尺璧。如是布施。不如闻经一偈。彼以其福。我以其慧。彼有其权。我有其实。即施充满四百万亿世界之诸珍。施有漏也。然一念含裹十虚之深信随喜无涯也。论其教。则偏果岂敌圆因。论其行。则事度安等理度。论其理。则渐明焉同顿悟。论其人。则粗人莫贵妙人。论法施。说十二部经则易。说一乘妙法则难。论法门。则小乘与大乘迥别。如斯校量。彼布施之功狭。而短也。此随喜之德。广而长也。其功德岂算数所能知哉。如是第五十人。况显最初随喜者。字经三写。乌焉成马。况五十人之道听涂说。其处之陋。人之卑。说之讹。听之乖。信之浅。解之谬。尚获如是功德。何况最初法会中亲闻耶。其福胜无比。又何况受持读诵耶。为人解说耶。其福愈校。愈不可穷矣。

△一二明听法劝人功德。分四。初自往听经。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至)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为是经故往诣僧坊。重道之精昭然。坐立听受。寸诚之心斯显。故转生得自受用之功德也。车马士夫所乘者。象辇王种所乘者。天宫天人所乘者。须臾听经有专心散心随喜不同。故功报有天人君王士夫之异也。

△二分座与人。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至)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劝坐分座不同。故报有天上人间之别。一坐之间。揖让之德。尚感天位其创席弘经之福。又何如哉。

△三劝往听经。

阿逸多若复有人(至)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若复下。生善处报。合伴往听。须臾闻法。其事甚微。其益弘大。心与圣相冥合。形与法身共处。形神俱胜。道果可知也。十地论。陀罗尼菩萨居五地。利根下。六根好报。言不成音。声不出口。曰喑哑。不喑哑。音声清彻也。不臭者。常出香也。舌无病。语言敏捷也曰无病。不歪斜也。齿不等。白净齐密也。亦不等。坚固端正也。不下垂。不脱唇也。不褰缩。不短唇也。不粗等。色赤而润。无病。不缺唇也。不呙钭。口不戾也。鼻非平薄塌鼻。亦非窊陷歪鼻也。面不等。面如满月也。文中具六根功德。利根智慧。意根也。不喑哑。舌根也。鼻修高直。鼻根也。见佛。眼根也。闻法。耳根也。余皆身根。

△四具听修行。

阿逸多汝且观是(至)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二偈颂。有十八行。分二。初九行。颂随喜能说功德。二九行。颂听法劝人功德。初又三。初一行半。颂展转相教。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至)至于第五十。

△二五行半。颂举格量本。

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至)三明八解脱。

不牢固二句。如云是身无常无坚。速朽之法。身如聚沫。不可撮摩。身如泡。不得久立。身如𦦨。从渴爱生。

△三二行颂正为格量。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至)初闻随喜者。

△二九行。颂听法劝人功德。分四。初五行。颂劝往听经。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至)常从其口出。

昔育王请僧入宫供养。有一比丘。名优钵罗。口中乃出优钵华香。王疑比丘年少。何以口中含香。即敕水洗。洗已倍香。王曰。久近含此香也。曰非也。过去迦叶佛时。人寿二万岁。我为高座法师。赞扬佛法。故四十九亿岁。生人天中。口出此香。王闻益敬。今劝人往听。复赞此经深妙。得如是报。法华神功。岂思议哉。

△二二行。颂自行听经。

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至)及乘天宫殿。

△三一行颂分座与人。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四一行颂具听修行。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上二品明证解功德已竟。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此品明末世法师。内有宿因种子。外借佛法熏习。恒常精进。一心勇猛。受持此经。会旨情忘。根尘两净。六根互用之妙。发于藏性。故云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也。法指教体。有轨持义。师谓模范。取陶铸义。以法律己。为己之师。推以训物。为人之师。五种功备。曰功。于五种功中。而得六千德圆。曰德。前法师品。依持经之人以彰圆记。此品依持经之人以彰圆德。名同意异。故加功德二字别之。

△二明持经根净。分二。初总列六根清净。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至)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六根清净功德。自非精心不杂。进道不倦者。未易能致。故常精进为此品之当机也。受持则坚守不失。读则熟文陶义。诵则吟味资神。解说忘诠荐己。书写润于竹帛。是五种法师之行。是人下。明所得功德。若论六根功德。总括始终。六根各各功德有千二百。若论互用之妙。则一根能作诸根用。一识能缘一切境。六根各各圆满六千功德。且依常眼等世数论之。故有千二八百之盈缩也。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常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皆令清净者。以法师精持此经。开示悟入。则见闻觉知。无非真觉。证诸实相。则色香味触。无非真法。故云清净。既云清净。无盈无缩。六根互用。得大自在。不可思议也。

△二别作六章解释。分六。初眼根功德。有二。先长行。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果报生处悉知悉见。

清净即互用自在也。肉眼即浮尘根也。谓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俱舍云。眼根极微在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颇胝迦。耳根极微在耳穴内。旋环而往。如卷桦皮。鼻根极微在鼻颇内。背上面下。如双垂爪。舌根极微布舌上。形如满月。身根极微遍在身分。如身形量。浮根五尘。即扶清净根照境。自体不能照。以浮根是粗显色。为清净根之所依故。此中清净。亦即胜义根也。浮尘意根。即肉团心。由最初吸取附著于中。以奔法也。见是能见分。山河等。是所见相分也。三千等者。一日月。一须弥。六欲。初禅。为一世界。外一铁围绕之。如此倍增千数。上覆一二禅天。外一小铁围绕之。名小千。增小千千倍。为中千。即百万日月等。一千二禅。一个三禅上覆。外有中铁围绕之。合千个中千名一大千。即百亿日月等。百亿二禅。千个三禅。上覆一四禅天。外有一大铁围绕之。总名三千大千世界。业缘果报。即善恶业缘。受报好丑等。

△次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至)肉眼力如是。

弥楼山。此云光明山。以金色光明故。即七金山也。肉眼所见不远。天根见大千内外。今因经之力。有胜根用。即此肉眼作天眼之功也。文中具五眼之用。见大千。天眼也。众生业报。法眼也。其目清净。慧眼也。一切悉见。佛眼也。此中父母所生。即人人本具者。清净肉眼。即众尘不隔者。不隔即正智现前。故大千内外。一切色像。悉知悉见。所谓应眼时。如千日。万象不能逃影质也。问。理则然矣。事如之何。答。六湛圆明。本所功德。现量如是。但随所证耳。夫小罗汉见小千。大罗汉见大千。支佛见百佛界。菩萨见千佛界。如来见微尘界也。非独果体。那律不离父母生身。观大千如掌果。则其中一切。乌乎不见。盖尘消觉净。冥远则一。何理然事不然乎。眼根功德竟。

△二耳根功德。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二。初总标耳闻。

复次常精进(至)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二别列诸声。分八。初明杂类声。

象声马声牛声车声(至)钟声铃声笑声语声。

△二明六对声。

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至)喜声不喜声。

循道合理。曰法声。无道无义。曰非法声。

△三明八部声。

天声龙声夜叉声(至)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

△四明三灾声。

火声水声风声。

△五明恶道声。

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

△六明二众声。

比丘声比丘尼声。

七明四圣声。

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

△八结其功德。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至)而不坏耳根。

皆悉闻知者。以圣凡杂类之音。有情无情之声。一闻顿知。了然不错。于圣人声。则知宗旨何如。于鸟兽声。则知哀乐何如。于乐音风动之声。则知吉凶何如。古之观牕草。听驴鸣。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是其验也。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音声。万籁俱作。一闻尽解。非称性之用。焉能如是。细研其意。实有骇域之奇。大矣哉法华之学也。问。分别音声不坏耳根。如何是坏不坏义。答。常人闻声聒耳。不能分别。是坏义。今此行人。闻三千大小之音。善恶之声。如在耳边。分别不错。不致混乱。是不坏义。又欲闻即闻。不欲闻即不闻不能聒耳。不昧诸声。动静自在。方是耳根不坏也。

△二偈颂。有十八行。分二。初一行颂总标耳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

△二十七行。颂别列诸声。分七。初一行半。颂杂类声。

象马车牛声钟铃螺鼓声(至)听之而不着。

△二一行半。颂六对声。

无数种人声闻悉能解了(至)童子童女声。

△三五行颂恶道声。

山川险谷中迦陵频伽声(至)于此悉闻之。

迦陵此云好声鸟。灵山有鸟。名共命。一身二头。神识各异。报命则同。故云命命。弥陀经云。共命。胜天王经云生生。涅槃经云耆婆耆婆。皆此鸟也。楞严云。四种修罗。一分下劣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今云大海边。拟此类也。

△四一行半。颂诸天声。

其诸梵天上光音及遍净(至)悉皆得闻之。

五一行半。颂二众声。

一切比丘众及诸比丘尼(至)悉皆得闻之。

△六三行。颂四圣声。

复有诸菩萨读诵于经法(至)悉皆得闻之。

△七三行。颂结其功德。

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至)功德已如是。

略三灾不颂。八部义含。耳根亦具五耳之用。故能遍闻十界音声也。闻六道。即肉天二耳。闻二乘声。即慧耳。闻菩萨声。法耳。闻佛声。即佛耳。又父母所生。即肉耳。能闻内外。即天耳。听之不着。即慧耳。悉能分别。即法耳。一时互闻。即佛耳。耳根功德竟。

△三鼻根功德。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二。初总标鼻闻。

复次常精进(至)上下内外种种诸香。

△二别列诸香。分五。初人间无情香。

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至)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须曼那。此云善摄意华。阇提。此云金钱华。末利。此云鬘华。堪作鬘故。瞻卜。此云黄华。波罗罗此云薰华。多摩罗䟦。此云性无垢。多伽罗。此云木香。

△二人间有情香。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至)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三天上无情香。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至)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

波利质多罗。此云圆生树。在帝释殿前。根茎枝叶。逆风熏五十由旬。顺风百由旬。拘鞞陀罗。此云大游戏地树。天诸采女。与帝释共游戏娱乐处也。

△四天上有情香。

又闻诸天身香(至)并闻诸天所烧之香。

帝释受娱乐时。每夜有八千天女侍奉。帝化八千身以娱之。妙法亦云善法。帝释所居之处。四斋日。帝释与诸天在此堂中。集议人间如法不如法事。

△五四圣人香。

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至)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问。鼻根不坏不错如何。答。常人闻香臭诸气触鼻。法尔不禁。是坏义。不能分别。香臭。是错义。今此行。人远闻三千世界香气。如在鼻端。然不使触鼻受熏。是不坏义。又分别远近。历然明白。是不错义。又欲闻即闻。欲不闻即不闻。虽不使触鼻。亦不昧香臭。有无自在。为不坏不错也。

△二偈颂。有三十行。分二。初一行。颂总标鼻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闻知。

△二二十九行。颂别列诸香。分三。初十六行。颂人间无情有情香。

须曼那阇提多摩罗栴檀(至)出处及所在。

须曼一行。颂无情香也。及知下。颂有情香也。诸天一行。天上有情香也。此应在后。译者误也。诸树下。无情香。有情香也。阿修一行。长行无而偈颂有也。旷野下。异类有情香也。问。象马牛羊等有何香耶。答。持经法师。得清净鼻根。正知独露。不二体现。观一切有情。具有智慧。无不具法身功德之香也。若有下。有情生产香也。投胎生产。今何详明。欲人知虚妄因缘。轮回根本故。地中下。知伏藏。贵贱出处也。

△二七行。颂天上无情有情香。

天上诸华等曼陀曼殊沙(至)闻香悉能知。

天上等。无情香也。上中下者。六欲四禅各别。天王臣民有异也。天园下。有情娱乐等种种香也。初生者。初生天上也。退没者。天福受尽也。亦是此天退没。初生彼天故。

△三六行。颂四圣人香。

诸比丘众等于法常精进(至)先得此鼻相。

诸比丘等。声闻也。或在林树等。支佛也。菩萨下。菩萨也。在在下。佛说法香。众生闻法修行香也。虽未下结。菩萨离分段生。六根皆依无漏法生。故鼻身意皆言无漏也。鼻根亦具五鼻之用。父母所生。肉鼻也。闻内外香。天鼻也。不染不着。慧鼻也。分别不谬。法鼻也。一时互用。佛鼻也。鼻根互用。经文显然。知好恶。别贵贱。睹天宫等。有眼用也。读经说法。闻香能知。有耳用也。知诸华苏油香。有舌用也。入出生没。五欲戏嬉。即触。闻香能知。有身用也。知染欲痴。亦知修善。有意用也。鼻根自在。胜用若此。鼻根功德竟。

△四舌根功德。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二。初总标舌净。

复次常精进(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二别明说法。分四。初闻法欢喜。

若以舌根于大众中(至)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

△二八部供养。

又诸天子天女(至)皆来亲近恭敬供养。

△三王民供养。

及比丘比丘尼(至)尽其形寿随侍供养。

王有小大。轮有四异故。七宝者。若金轮王出世。七宝自然而现。一轮。二珠。三象。四马。五主兵臣。六主藏臣。七玉女。以是下。菩萨善巧说法。四众尽形供养也。

△四佛圣护念。

及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至)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此结舌根利益也。

△二偈颂。有八行半。分二。初一行。颂总标舌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

△二七行半。颂别明说法。分五。初一行半。颂闻法欢喜。

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至)设诸上供养。

△二一行。颂八部供养。

诸天龙夜叉及阿修罗等皆以恭敬心而共来听法。

△三二行。颂王民供养。

是说法之人若欲以妙音(至)常来听受法。

文中欢喜听法。供养互现。长行偈颂。有无可知。

△四二行。重颂八部诸天。

诸天龙夜叉罗刹毗舍阇(至)常来至其所。

△五一行。颂佛圣护念。

诸佛及弟子闻其说法音常念而守护或时为现身。

五舌之用。文不明显。能作六道语。即肉天二舌。能作二乘语。即慧舌。能作菩萨语。即法舌。一时互用。即佛舌。舌根功德竟。

△五身根功德。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二。初总标身净。

复次常精进(至)众生喜见其身净故。

△二别明现像。分二。初身中现六趣。

三千大千世界众生(至)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

△二身中现四圣。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二偈颂。有七行半。分二。初二行半。颂总标身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至)余人所不见。

又如下。法喻合明。以显菩萨净身现相。犹如明镜。照物。历历分明。本无染着。长行其身净故。是也。

△二五行。颂别明现像。分二。初三行。颂身现六趣。

三千世界中一切诸群萌(至)皆于身中现。

△二二行。颂身现四圣。

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至)一切于中现。

若独者。住禅定中。现光明身也。在众者。现身为众说法也。悉皆现者。皆于行人身现其色像也。无漏性身离于分段。常体不离分段。惟清净故现一切也。身根亦具五身之用。世界所有身中现者。肉身用也。上至有顶身中现者。天身用也。二乘于身中现者。慧身用也。菩萨于身中现者。法身用也。佛于身中现者。佛身用也。夫十界顿现。海印森罗。一多相容。大小无碍。各不坏相。即事事无碍义也。身根功德竟。

△六意根功德。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二。初标意根净解。

复次常精进(至)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义者。获大总持。豁然贯通。一闻千悟也。

△二明净意说法。

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西域岁分三际。谓雨际。热际。寒际。四月。即一际。如此方一季意。演一句偈至一岁者。一真如性。无法不摄。称性之谈。岂止一季一岁哉。剖一尘经。能书三千界事。演一字义。海墨不穷者此也。不违实相。皆顺正法者。万法唯心。以实智了知。无非正法。瞬目扬眉。语默动静。皆合乎道也。宝积见屠子而有省。楼子闻淫辞而悟道。知一切法。即自心性。世谛语言。皆顺正法也。三千下。观机由于意净。言说皆合佛说也。

△二偈颂。有十一行。分二。初一行半。颂意根净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明利无浊秽(至)通达无量义。

△二九行半。颂净意说法。

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至)持法华经故。

次第下。颂上可知。十方下。广前闻解。是人下。结显利益。意根亦具五意之用。世间治世皆顺正法。即人意净。天所行天所作。即天意净。闻一句通无量义。即慧意净。与实相不违背。即法意净。筹量皆佛说。即佛意净。详此品。虽谈所得功德。皆归功于此经。由持说此经。冥契实相。入佛知见。脱去情尘。六根清净。以清净根。照清净境。遂见山林周匝。禽兽鸣叫。殊形异意。无非实相。无非妙法。即一身而圆证。遍六处而常彰。本不欠缺。曾无窒碍受持读诵妙法华经者。于此宜尽心焉。上持经根净竟。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由前精进持经。得六根清净。但明证入之法最妙。此品显能证之人为希有也。以此妙法。悟入为难。既悟守之为难。若于恶世。弘持此经。尤为难也。所以世尊忧悬意深。叮宁情切。引自往昔之事。劝人当来进修。自持品已来。皆明持经之功。文虽不一。意实一贯。此品摄前数品之义。以显能证之人也。云常不轻者。二执已尽。四相不生。虚心弘道。忘己利物。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身立不轻之行。口宣不轻之教。人作不轻之目。故名常不轻。即释迦多劫之前身。于威音王时。精持妙法。以一声佛号。遍记四众。不专读诵。见人则拜打掷骂詈。欢喜忍受。菩萨不专读诵。持无相经。忍辱骂詈。修无我行。遍记成佛。生佛平等。非入佛知见。深达实相。人法双空者。不能也。正宗之唱。毕于此品。

△三显能证之人。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三。初双举前品罪福。二双开今品信毁。三双明信毁果报。且初双举前品罪福。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至)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告得大势者。此品一声佛号。遍记四众。经历多年。常被骂詈。非人法两忘。得大法势者。不能也。如前所说者。如法师品云。若有恶人。以不善心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一言毁訾在家出家读法华经者。其罪甚重也。亦如二卷所明。如向所说者。即上品所说六根清净也。

△二双开今品信毁。分二。初明事本。

得大势乃往古昔(至)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此云事本者。通举往昔威音王时。为不轻事之本也。乃往下。明时节长远。有佛下。举佛名号。威音王者。以形声二益。得大自在故。劫名二句。劫国庄严。离衰者。时清道泰。正法兴隆。离诸衰恶故。大成者。说法利物。所益弘多。究竟佛慧。集大成故。其威下说三乘教法。得大下。明寿命无量。正法下。明法住久近。正法像法下。有二万亿佛出世。同一名号。

△二明本事。分二。初标时节人名。

最初威音王如来(至)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云本事者。以最初佛时。不轻菩萨所行之事。为本事也。增上慢有大势力者。末法之人。身虽出家。性具三恶。意中未得谓得。身有打掷之势。口有骂詈之力。为三恶也。更加留连浊世。时风熏习。妆饰画瓶。出入豪门。结交权贵。我慢贡高。不肯进修。非得大法势。三业至善者。不能化导。所以告大势也。不轻菩萨。是其人矣。

△二徴释不轻之名。又二。先明不轻之行。

得大势以何因缘(至)汝等皆当作佛。

深敬二字。是菩萨入道之基本。苟敬之不深。安能视彼如佛。又安能受其骂杖哉。末法僧徒。役役权豪。栖心世务。无所不至。岂是菩萨道。但菩萨以等心观之。无非菩萨道耳。所谓治世语言等。皆顺正法也。深敬不慢。意业善也。故往礼拜。身业善也。我不轻于汝等。口业善也。三业至善。具大忍力。方名常不轻也。

△次明得名所以。

四众之中有生瞋恚(至)号之为常不轻。

四众以瞋恚心。骂詈打掷。菩萨以慈忍力。遍记成佛也。昔国清诵戒。众集。拾得拍手曰。聚头喧喧。那事如何。维那叱之。拾曰。大德。无瞋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汝合。平等元无差。所谓瞋来慈应也。常作是语故者。结信者深信不休也。四众为作名者。结毁者毁訾不止也。问。释迦出世。踟蹰不说。不轻一见。造次而说者。何也。答。释迦所化者。昔曾下种。本已有善。故以小乘而将护之。不即为说大也。不轻所化者。本未有善。欲与下种。故以大法而强毒之。

△三双明信毁果报。分二。初信者果报。二毁者果报。初又二。初正明果报。二结会古今。初又三。初明现报。

是比丘临欲终时(至)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

临终具闻。更增寿命。六根清净。现报也。威音虽灭。法音不灭。故先所说经。可以具闻。于空中闻者。示忘能所。绝影像。无人无我。方能具此法故。四众闻经信伏者。始而身业至善。故往礼拜。终则得大神通。六根清净。始而口业至善。不专读诵。终则得大辩才。广说妙法。始而意业至善。深敬不慢。终则得大善寂。寿命无量。慢流见菩萨有如是力。皆深信敬从。随法化矣。

△二明生报。

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至)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

△三明后报。

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至)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前云为十六王子说经。此中威音像法中。日月灯佛。云自在灯王佛。为比丘。皆说此经。足见然灯授记。王子覆讲。皆方便也。又此引威音日月云自在者。意明释迦远从尘劫。直至今生。宣布法华。流通此道。要使现前末世。说是经者。如威音王。得大无畏。明是道者。如日月灯。相继无穷。布是利者。如云自在。覆润无极也。得大势下。明因圆果满。

△二结会古今。

得大势于意云何(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意下。结会。若我下。明得果由于此经。以此经乃佛果之直径。未有不由此经而证果者。未有由此经而不证果也。然此果报一科。文虽淡。其意最深。序中文殊答弥勒。溯其原委。文殊乃释迦九代师翁。今不轻既是释迦。历二万亿威音。二千亿灯明。二千亿云自在灯王。复值千万亿佛。则释迦又不知是文殊几许代之师翁矣。又大通时结缘。今据此文。则结缘在威音时矣。又授记诸子文中。皆云过无数劫。恐佛道长远之计不除。故引不轻菩萨。经无数佛无数劫。方得成佛也。

△二明毁者果报。分二。初正明果报。

得大势彼时四众(至)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毁者得善恶两报。由谤骂故。千劫地狱受苦。恶报也。由闻佛名。下一乘种。复遇教化菩提。善报也。以是义故。上慢尚成远因。闻信宁无现益。问。若因谤堕苦。菩萨何故为作苦因。答。其无善因。不谤亦堕。因谤堕恶。必由得益。如人倒地。还从地起也。

△二结会古今。又二。初结会。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至)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䟦陀婆罗。此云善守。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毕竟得菩提故。或云贤首。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故。有将尼字连上句者。据正法华云。师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则师子月自是比丘。不应称尼。有将尼字连下句者。考因缘经云。思佛千优婆塞等。则又不应连下。姑存俟考。私谓连下意顺。于出家举比丘。等比丘尼。于在家举优婆塞。等优婆夷也。此等昔为慢众。今为哲人。昔人岂昔人哉。形骸虽异。秉性是一。谓菩萨之名起自闻谤之日。骂药服之愈病。打沉烧已还香。依经所化者。岂思议哉。盖昔迷今悟。由迷悟不由人也。然迷者其谁乎。悟者其谁乎。作昔人者其谁乎。作今人者又其谁乎。此由人不由迷悟也。昔人非昔人。非不昔人哉。噫。人性皆善。习迷有殊。善缘相熏。其善可复。阐提不断性善。即斯众矣。

△二劝持。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至)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经有大功。终成大果。应当勤修五种之行也。

△二偈颂。有十九行半。分二。初五行半。颂双开今品信毁。二十四行。颂双明信毁果报。初又分三。初一行半。颂事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号威音王(至)天人龙神所共供养。

后曰将。前曰导。言威音以神智妙力。前后导达群生。使趋于道也。天人二句。八部恭敬。

△二一行半。颂时节人名。

是佛灭后法欲尽时(至)时诸四众计著于法。

是佛一行。时节人名也。时诸二句。颂增上慢也。是法不可示。若定谓是有。即是着法。乃至定是非有非无。亦是着法。大论云。执有与无诤。如牛皮龙绳。俱不免患。龙绳入水。牛皮向日。弥益坚紧。如着法慢流也。

△三二行半。颂不轻之行。

不轻菩萨往到其所(至)不轻菩萨能忍受之。

△二十四行。颂双明信毁果报。分三。初四行半。颂信毁果报。

其罪毕已临命终时(至)渐具功德疾成佛道。

初一句。准长行当在诸着法众之下。明慢众毕是罪已。复遇菩萨。闻经教化。成就菩提也。古以此句谓菩萨罪毕也。以由四众轻贱。作不轻之名。又以瓦石打掷。悉能忍受。所有宿罪。因此罪毕。是故临终闻经根净。如金刚经云。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得消灭同也。临命终下。颂上菩萨现报。诸着法下。颂毁者果报。不轻命终下。颂菩萨生报后报也。此文错讹。将不轻命终等。置广说是经下。颂信者果报。将诸着法众。移疾成佛道下。颂毁者果报。其义与长行方合。

△二三行半。颂结会古今。

彼时不轻则我身是(至)今于我前听法者是。

彼时二句。颂信者古今。时四部下。颂毁者古今也。

△三六行。举益劝持。

我于前世劝是诸人(至)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我于下。举经益。由闻此经令住涅槃。世世下。明妙法难遇。众等亿亿万劫得闻。诸佛亿亿万劫方说也。是故下。正颂劝持。末世之中。闻经生信。一心受持。解说书写。流通此经。斯人者。世世值佛。速成佛道。上十九品正宗分已竟。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此品来意。总收正宗。三周法竟。宝塔涌出。显平等大慧。唱灭募人。故药王等。二万菩萨。发愿此界弘经。五百声闻。八千比丘。六千尼众。发愿他土持经。其次他方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十方世界。往返游行。如来示以四行。召本弟子。开本寿量。显师弟之远本。破人天之近迹。五种校计。持经之胜。六根清净。法师之胜。不轻菩萨。得益之胜。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正宗既讫。意将流通。利泽万古。故此品地涌之众。愿分身所在国土。持说此经。如来现大神力。嘉赞经德。发起群心。将此一部法华。遍空遍界。显说密说。尘尘刹刹。一切大众。见闻信受。大喜充身。故流通分首。而明如来神力。神名不测。力名干用。不测天然之体深。干用则转变之力大。为付嘱则深法。现十种大用。故名神力品。

△大章第三流通分。文有八品。就分八段。且初神力嘉赞。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三。初菩萨受命。二佛现神力。三结要劝持。初又二。初经家叙仪。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至)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二发愿弘经。

世尊我等于佛灭后(至)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举其处。则曰于佛灭后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如来分身无量。国土无量。灭度之处亦无量。悉能周遍广说此经。无来往之相。则与周旋往返者不同。举其意。则曰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而供养之。上不恃佛。下不畏众。则与敬信忍恶。遥见守护者。又不同也。法乃一乘妙法。曰真。非四十年前之谈。曰净。如莲华之在秽。曰大。囊括十虚。包罗群品。此地涌之众。非但奉命益他。亦欲自得持说供养。自他兼济。二利并隆。如来召本门弟子者。正为此也。

△二佛现神力。分二。初明所对众。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至)人非人等一切众前。

文殊等。迹中所化之众。旧住乃十方本化之众。即下方住者。一切众。即他方来者。及从分身来者。并此土四部众。皆是也。

△二正现神力。分十。初舌相上舒。

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

此第一神力也。舌相出现者。显今经所演。开三显一。开近显远。三世益物。诚谛不虚也。福德人舌至鼻。三藏佛舌至发际。今至梵天者。出过凡圣之外。极于净天之顶。相既殊常。说弥可信。

△二通身放光。

一切毛孔放于无量(至)现神力时满百千岁。

第二神力也。通身毛孔。遍体放光。周遍十方。无处不照。显智境究竟也。众宝下。分身诸佛亦然。显此智光。自我而人。自人而我。塞乎天地。无入而不自得也。满百一句。光相时节。

△三摄舌謦欬。

然后还摄舌相一时謦欬。

第三神力也。謦欬者。将语之状。亦是通畅之相。四十余年。隐秘真实。今得申舒。无复遗滞。出世大事。于今通畅。是故謦欬。又欲以此妙法付诸菩萨。令于末世。导利众生。将语斯事。是故謦欬。一謦欬事了。一謦欬付他也。

△四诸佛弹指。

俱共弹指。

第四神力也。弹指者。随喜也。随喜得记证解。菩萨持真净大法。将来获无上法宝。此一弹指。横竖彻亘也。

△五十方震动。

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地皆六种震动。

第五神力也。二音声者。謦欬弹指声也。六动者。开会表六番破无明惑。今正宗已竟。又动者。表法会大众。开示悟入。六根清净也。

△六普见大会。

其中众生天龙夜叉(至)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第六神力也。

△七诸天唱劝。

即时诸天于虚空中(至)亦当礼拜供养释迦牟尼佛。

第七神力也。

△八众生归命。

彼诸众生闻虚空中声已(至)南无释迦牟尼佛。

第八神力也。

△九遥申供养。

以种种华香缨络幡盖(至)遍覆此间诸佛之上。

第九神力也。诸物变帐。覆诸佛者。心通法变。合众物而成一也。问。众生见会。诸天唱劝。然后归依兴供。此四何得为如来神力耶。答。不由如来光明遍照。震动十方。发起群心。彼十方众生。何能见闻此会。归依兴供哉。

△十世界合一。

于是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

第十神力也。通为一者。情消理融。合众界而为一也。开会至此。将此一卷大经。普覆世界。彻上彻下。无有丝毫覆藏。故下文叮宁赞叹。令其一心受持也。

△三结要劝持。分三。初称叹付嘱。

尔时佛告上行等(至)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

告上行等者。乃地涌导师之大众也。以八万等。各有本事之佛。各受本师付嘱。上行等。乃本时所化嫡嗣。欲传吾道。必我弟子。非弟子不足以嘱累故。又上行等。乃旧住此界之宿学。如来如是神力。非耆宿不足为证故。又前召本弟子。地涌初出。礼拜赞叹。于二世尊。四上首合掌问讯。本师应当付嘱弘经彼时弥勒领八千恒沙菩萨。决疑请问。如来不及付嘱。就显寿量。到此在范已尽。兼地涌发愿。故如来欲付嘱。先告上行等也。以是神力者。总收十种。以如是莫大之神力。不尽此经功德者。如来一切深妙功德。尽萃于此经。故不可穷尽也。

△二结要付嘱。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至)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要者统摄意。一切语宽。取略而言。四语殆尽。法即道场所得权实之法。众生性具如来修极。虽有在缠出缠之异。其法体本来真净故。开佛知见者开此也。自在神力者。即称性示现。三轮设化。三世益物。放光现瑞。骇动物情等。示佛知见者示此也。秘要藏者。即此法不可示。诸佛安身之乡。三德秘密之藏。久默不说等。悟佛知见者悟此也。甚深事者。即深固幽远。无人能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一佛之知见。示悟众生等。入佛知见者入此也。于此经示说者。总结此经功德。说之不尽。撮其枢要。唯此四语。而授与之也。

△三劝持付嘱。又二。初劝持起塔。

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至)是中皆应起塔供养。

应一心者。或闻思修。得佛教道。如渴思饮。更无余想故。经所在处。其处有七。虽有城市山林。僧俗净秽之不同。起塔供养一也。

△二释起塔意。

所以者何当知是处(至)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四处起塔。是道场即法身主处。余三如文。经功难尽。四要撮略。尽在此经显示。此经所在之处。即应起塔。起塔之处。即阿含四处。四处即此经宣示显说之四要语也。道场释上所有之法。菩提释上甚深之事。转法轮释上自在神力。般涅槃释上秘要之藏。此之四要。摄尽全经。

△二偈颂。有十六行。分二。初六行。颂上长行。二十行。明持经功德。初又分二。初三行。颂佛现神力。

尔时世尊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至)地皆六种动。

浊恶之世。众生垢重。示现降迹。维持世道。挽回人心。故称救世者。十种神力。后五不颂。前五于佛切近故。

△二三行。颂结要劝持。

以佛灭度后能持是经故(至)不可得边际。

初二行。赞美持经。次一行。显持经功德。如虚空无边。

△二十行。明持经功德。分五。初一行半。明得见三佛。

能持是经者则为已见我(至)教化诸菩萨。

见三佛者。灵山一会也。又见等者。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教诸菩萨说今经也。

△二二行明诸佛欢喜。

能持是经者令我及分身(至)亦令得欢喜。

斯道得传。称可佛心。故皆欢喜也。

△三一行明得近佛果。

诸佛坐道场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经者不久亦当得。

△四四行明得大辩才。

能持是经者于诸法之义(至)毕竟住一乘。

四无碍如文。如风于空中者。风喻说法。空喻理。风有声无形。空有名无相。称性之谈。即言忘言。如风行空中。复何障碍。比兴显理曰因缘。文脉潜通。不失伦次。曰次第。能破众生无始妄习。如日月能除幽暗。一言入耳。默沾悬记。曰毕竟住一乘。

△五一行半。总结应持。

是故有智者闻此功德利(至)决定无有疑。

△神力嘉赞竟。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由前地涌菩萨。发愿弘经。如来神力嘉赞已竟。故此品摩顶以付嘱也。言嘱累者。嘱是佛所付嘱。累是烦尔宣传。谓将此妙法付嘱于汝。累汝末世宣传古德云。你若不是这等人。自然不来殃及你之意。此从佛旨得名。又嘱是顶受所嘱。累是甘而弗劳。此从菩萨敬顺得名。又嘱是如来金口所嘱。累是菩萨甘心顶荷。此从授受合论得名。此如来叮宁至嘱。如人王之托孤。临大节。遇颠沛。不忘灵山之遗命。继往开来。信与不信。方便善巧。示教利喜。使道统相传。斯文不泯。末世之下。知有所归也。此是诸佛一片慈悲之祸。祖祢不了。殃及儿孙。递代相传。故曰嘱累。圣言历三灾而不朽。优昙映七日而恒荣。赖此嘱矣。问。作佛则曰授记。持经则曰嘱累者。何也。答。正显作佛难。而持经为法师者。尤不易也。成佛如登九五位。作法师如定天下时也。盖辟土开疆。经无量勤苦。然后大业成就。故知作法师难于作佛也。欲绍法王位曰授记。令其行法师事曰嘱累。如来先以法王授诸弟子。后以法师嘱累菩萨。所望于法师者重矣。居法师位者。宁不自重欤。

△二嘱累薪传。分二。初嘱累授受。二时众欢喜。初又三。初如来付嘱。二菩萨领受。三事毕唱散。初又三。初正明付嘱。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法座起者。从第一义空而起无边慈悲之用也。以一手一时遍摩诸菩萨顶。故名大神力。摩顶如世间父嘱子。拊其背而告之之意。菩萨弘经。如来付嘱。勉其谛听。令无忘失。故舒其手而摩其顶也。无量菩萨。即千世界微尘数地涌之菩萨也。如来授道化他。名权智手。菩萨自行受道。名实智顶。以权智手摩实智顶。显即权即实。权实不二也。又顶是最上义。诸佛授受。皆摩顶付嘱。今欲付嘱无上妙法。故摩无上最尊顶也。难得者。约修。则三祇练行。百劫调心。约断。则五住究尽。二死永亡故。流布增益者。以此妙法。流传后世。布散十方。自今而后。自狭而广。等法界而无遗。衍尘劫而不滞。一切见闻。共登长者之堂。均获髻中之珠。各各开示悟入也。三摩者。示付嘱之谆谆殷勤也。令一切者。勿论责贱等。普得见闻也。

△二释付嘱意。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至)勿生悭吝。

所以令汝等广宣此经普得见闻者。何也。以如来是众生之大施主。具三行。能与众生三智。汝等应当随学也。一大慈悲行。平等滋济故。二无悭吝行。竭内外财故。三无所畏行。不惮烦难故。以此三行。能与众生佛智。离二乘见故。如来智。离菩萨见故。自然智。离诸取证不由他悟故。三智唯是一乘实智。但随德用。其三稍异。佛觉了一切。迥异二乘。即一切智也。如来果号。拣异因位。即道种智也。自然者。任运而知。不然而然。俯会无差。如月临渊。即一切种智也。又慈悲行。如来室也。无悭吝。如来衣也。无所畏。如来座也。室中能施三智。衣座亦然。三轨各具三智。能施众生果地三智之用。方为大施主也。汝等既愿弘经。当学如来三行。末世之下。随今日之见闻。宣传流布。不可生一毫悭吝心也。

△三诫勉随宜。

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至)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若根深智利。直说佛慧。若根器下劣。不具正信。当秘此妙法。于余法中。方便善巧而引导之。一乘佛慧是深。权渐余法。亦云深者。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亦得云深也。指受曰示。教诏为教。令得利益。得大欢喜。当知佛恩无可报。唯宣大法。续佛慧命。始名报佛恩也。

△二菩萨领受。

时诸菩萨摩诃萨(至)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闻佛付嘱。得如所愿。皆大欢喜。踊跃无量。三业虔诚。仰谢如来也。如来再三付嘱。珍重此法也。菩萨三反领受。敬谨奉行也。愿不有虑者。谓如来勿以将来为虑也。我等今日。耳提面命。亲闻是经。亲得付嘱。将来之世。如佛教敕。如法教化。如说修行也。

△三事毕云散。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多宝佛塔还可如故。

多宝为证全经而来。分身为开宝塔故集。前开塔后。如来即云。以此经付嘱有在。今开塔事毕。付嘱已竟。故遣分身各还本土。随所安然。以大法得传。化身应隐故。后说未周。尚须圆证。故留多宝。以大旨聊圆。幽宗未竭故。又如故者。前开今闭也。此下如来出塔。与大众复降灵山。再说后六品经文。其实流通。上二品已竟。向下六品。不过勖勉今会新得记者。以坚固其志愿耳。

△二时众欢喜。

说是语时十方无量(至)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化他事遂。故诸佛欢喜。自行得法。故菩萨欢喜。得记作佛。故声闻欢喜。均获广记。故八部欢喜。嘱累薪传已竟。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品显精苦为法。弘传斯道。竭其神力。尽其形命。殷殷虔虔。志犹未已。故以菩萨本事以立名焉。楞严云。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酸碱淡。甘辛等味。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如来印名药王。观经曰。昔名星光。从尊者日藏。闻说佛慧。以雪山上药。供养众僧。愿我未来。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名曰药王。以此菩萨遍知药性。故能观机逗教。应病发药。一切众生身心二病。净尽无余。于诸法中。会取自性。得大自在。故名药王也。菩萨者。悲智双运。二利齐修故。本事者。本昔之事也。下文明一切众生喜见菩萨。顿舍一身。复烧两臂。轻生重法。命殒道存。举昔显本。故言本事品。

△三药王苦行。分四。初宿王请问。二如来垂答。三闻品利益。四多宝称善。且初又三。初总问游化。

尔时宿王华菩萨(至)云何游于娑婆世界。

此品明药王宿昔苦行。非宿昔自在。久行因行者。不能启发也。又前因药王告八万者。岂无故而然也。故宿王华举而问之。菩萨既知药性。遍治众病。凡有利益之处。菩萨当云何游化耶。

△二别问苦行。

世尊是药王菩萨(至)那由他难行苦行。

苦行虽多。难行者唯舍身耳。

△三请答欢喜。

善哉世尊愿少解说(至)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

菩萨苦行多端。愿于多中少分说一二事也。八部得悬记。他土愿弘经。声闻得记。发起愿乐。故闻皆欢喜也。不言地涌。本门所化。知之不言。观音文殊。影响大化。不在此例。分身从来者。各还本土故。

△二如来垂答。分二。初正答苦行。二叹经功深。初又二。初明事本。

尔时佛告宿王华(至)歌叹于佛以为供养。

尔时下。明劫数长远。有佛下。通别名号。明德云净者。不为尘垢所染故。自利也。如日月。能破众生惑暗。利他也。其佛下。明眷属众多。佛寿下。明寿命长远。彼国下。明国土严净。一箭道者。补注云。二里也。今取射垛为则。或一百二十步。一百三十步。一百五十步也。诸宝台下。明诸天供养。

△二明本事。又三。初彼佛说法。二广修供养。三结会古今。且初彼佛说法。

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说法华经。

彼佛普度一切众生。故为喜见。及诸三乘说经。但喜见为当机。付嘱流通。如今身子同也。

△二广修供养。又二。初明现在。二明未来。初又二。初修行得法。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乐习苦行者。菩萨之行。行人所难行也。精进经行者。即般舟三昧也。等持三昧。半行半坐。一行三昧。长年坐定。般舟三昧。不坐不卧也。一心求佛者。以精进苦行。专求佛道也。万二千岁得三昧者。依根尘十二处。圆融互照。以一实相融一切根尘。于一根尘现一切色法。交彻融摄。重重无尽。是名万二千岁得一切色身三昧也。此三昧有三义。一者内现。如今经身根清净。十界依正于身中现。如明镜现像。二者外现。如妙音观音。随机示现十界色身。三者内外现。如大集经观于己身。众生身诸佛身悉于己身中现。又见己身众生身。现佛身中。又见众生身中。现己身佛身也。

△二作念报恩。又二。初以三昧神通力供养。

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至)价直娑婆世界以供养佛。

先念归功此经。次念供佛及经。即时下。以神通力雨华香供佛。得此三昧。理无出入。表用三昧神通之力。故言入耳。海此岸者。正法念云。妙高山南海此岸。即南岸也。六铢者。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即一两中四分之一也。

△二以正报色身力供养。又三。初正明烧身。

作是供养已从三昧起(至)八十亿恒河沙世界。

神力所化。不过外财。财不及法。故复然身。作法供养。薰陆出大乘国。西域记云。薰陆香树。叶似棠梨。兜楼婆出鬼神国。此云香草。毕力迦即丁香。胶香即松香。身为道器。但色身不净。欲作供养。须涤之令净。故服六香。以表无上清净之道器也。供养净明德佛者。净因净果。因果一致也。六香即六度行。诸华香油。表微细小行也。千二百。表根尘十二处也。涂身表外净。欲希净德之果。必内外一如。广行六度万行。镕铸根尘。破色身之妄执。证法身之真常也。神通力愿者。明不以世火。还依三昧智火。自然身者。表烁灭幻缘故。光明照等。表显发真光。照明法界故。又正烧身时。若觉痛。同于凡夫。若不觉痛。同于木石。当烧之时。且道喜见菩萨。在甚么处。

△二诸佛称叹。

其中诸佛同时赞言(至)作是语已而各默然。

善哉下。乃八十亿恒沙诸佛之语也。真法供养者。菩萨内运智观。观此色身。由惑因故。感斯惑果。即幻缘假合。今用空慧之火而荡除之。故言真法也。能烧者火。所烧者身。能供养者身火。所供养者佛法也。能观者智慧。所观者身火。能供所供。境智不二。能所斯亡。以不二观。观不二境。成不二行。会不二空。作如是观。烧身苦行等。皆为正行。所以投岩无招外行之论。赴火不为内众之讥。若不尔者。无利勤苦。佛有诚诫。良由心正行正。智邪事邪。行不可废。智不可亡。后之学者。无失法利。问。律制烧身。得偷兰遮罪。烧指得突吉罗罪。此中云何赞烧身耶。答。大小开制不同。小制结过。大制令烧。故梵网云。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故知顺小行易。不烧何难。从大诚难。烧乃不易。今药王久证。并出开制。重法忘怀。发起神通之愿。为轨下愚。当深思焉。昔智大师。初见南岳思师于光州大苏山。师一见。乃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遣。今复来矣。授以普贤道场。令修法华三昧。大师诵经至此二句。寂然入定。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豁然大悟。以所证白思。思曰。非汝不证。非我不知。汝所得乃法华三昧前方便。获一旋陀罗尼。自是以后。照了法华。如曦和临于万象。达诸法相。似清风游于太虚矣。亦所不及者。彼华香缯幡之胜。特外缘耳。国城妻子之重。特爱缘耳。非法供养。故皆不及也。夫为法忘身。不特佛氏。至人得道。皆外形骸。若孔子甘于夕死。杨雄不羡久生。达本知常。恃有不亡者存焉。若识念未亡。诸蕴违碍。不达法行。空慕其迹。弥增业苦。善男子下。显法施尊上。作是二句。经家叙相。

△三明烧身时节。

其身火然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

六根六尘。一切洞彻。我相乃尽。只怕此身炼不尽。此身烧尽我无依者。此也。万二千二。前后照应。皆明十二处。镕铸锻炼也。上明现在竟。

△二明未来。又分五段。初生在王家。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结加趺坐忽然化生。

由无女人。故云化生。三昧功成。生死去来。犹如夜旦故。父师不离净德。表真俗常修妙行故。

△二说昔本事。

即为其父而说偈言。

大王今当知我经行彼处(至)舍所爱之身。

说是偈已而白父言(至)我今当还供养此佛。

经行彼处者。即于净德佛所闻法华经。一心求佛。精进经行也。心者罪之源。身者业之薮。世人痴故爱之。菩萨悟故舍之。有本于此偈后。添二句。义虽足。乃后人擅加。考笈多所译。亦但六句。法护所译。但四句耳。晋本偈后。有父王叹善同诣佛所之文。其义更足。日月下。明前身供佛。得法闻经也。一切众生语言者。勿论鸡鸣犬吠。鹊噪鸦喧。得此三昧。普皆了知。又宝积经云。复有三昧。名解一切众生语言。得此三昧者。善能宣说一切语言。于一字中说一切字。了一切字皆同一字故。初闻经后得色身三昧者。由证得法身。故应物现形。无非妙体。然身之后得语言总持者。由离诸相见。故圆通众音。无非真说。体无非妙。则森罗万象皆一切色身。说无非真。则鹊噪鸦鸣皆语言三昧。非深证行境。超情离见者。何以当此。俱舍论云。甄迦罗。亦云矜羯罗。五十大数中第十六数也。频婆罗。亦云频䟦罗。第十八数也。阿閦婆。亦云阿刍婆。第二十数也。或云那由他。是百万亿。甄迦罗。是千千万亿。频婆罗。是百千千万亿。阿閦婆。是万千千万亿。大王下。欲还供养。

△三往诣佛所。

白已即坐七宝之台(至)合十指爪以偈赞佛。

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世尊犹故在世。

坐台升空者。菩萨以神力烧身。以神力化生。复以神力见佛也。大抵得此三昧。来去自由。纵横无碍。方称普现之名。三十二相曰奇妙。紫金光聚曰光明。曾供养者。即前生三昧力正报力二供养也。还亲觐者。即今生值遇。又当供养也。问候之语不多。读之不胜亲热。令人想见当时。重法之殷殷也。睹其容颜奇妙之相且喜现在之未灭。意谓前生既亲近。弟子又转生矣。何幸又遇复还亲近哉。忻忻切切。翘翘颙颙。有不可以言语形尽者。故但云世尊。世尊犹故在世。犹故二字当玩。如云弟子转生。世尊还在世。正启下唱灭付嘱之意。

△四如来付嘱。

尔时日月净明德佛(至)于夜后分入于涅槃。

告一切下。唱灭也。又来下。付嘱也。先总付家业。通指三乘人天等法。及诸下。别嘱出世本怀独指大乘佛果。亦以下。付依报国土。正报使役已。我灭下托身后事。供养舍利起若干塔也。付嘱已竟。出世事毕。故入圆寂。于夜后分者。表无为正位故。

△五奉命任持。又四。初灭后起塔。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垂诸幡盖悬众宝铃。

悲恼恋慕者。准涅槃经。世尊受纯陀最后供已。即说涅槃。欲入灭时。脱却伽黎。上升虚空。唱言。大众当观如来金色之身。只此一见不复再见。如是七度。展转二十四反示身。二十四反八禅。然后卧师子床。中夜入灭。大众悲痛感恋。如波罗奢佉。问。见道之人。已断见爱。何至此乎。答。大士之情。非悲于人而痛于法也。以如来圣道所托。今逝矣。人天眼灭。七众何依。斯道无传。亘古长夜。故菩萨悲伤感恋而痛慕之。𧂐聚也。谓聚此香阇维如来也。疑栴檀为𧂐者。当准此土佛入灭已。以转轮王法茶毗。即时作七宝金棺。微妙白氎。兜罗绵。栴檀沉水。百千万亿种种香华等。积如须弥。况彼净土。庸何疑焉。又佛说火化之法。在己则显三昧之力。播熏炼之功。故火化自焚。舍利迸透。在人则掩臭腐之秽。免蝼蚁之食。其魄不滞。其神清升。而此方卧淤脓于荒郊。埋腐骸于朽壤为是。且以火化为不忍。方其穴地负土。全体而坑之。为可忍耶。二者皆出于不得已耳。达人观之。一等归尽。沉之可也。露之可也。弃诸沟中。内诸石椁。无不可也。收舍利下。起塔庄严供养。高三世界者。三千世界也。小千覆初禅。中千覆二禅。大千覆三禅。云高者。至四禅天也。

△二烧臂供养。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七万二千岁而以供养。

一切大众。即佛所付之众。汝等一句。诫无散乱也。臂云百福者。种种因行所感也。七万等。烧臂时节。问。塔有八万四千。所起定非一处。一身然臂。何能遍供乎。答。菩萨证诸法实相。称理而供。不坏一相。而普供无遗也。问。烧身但千二百岁。今烧臂何故七万二千岁耶。答。前约自行。身尽入灭。今为弘法。令物获益。故烧身时少而烧臂时长也。又前表破六识中我法二执。今表破七识中我法二执也。

△三时众获益。

令无数求声闻众(至)皆使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

令发菩提心者。不令此众住于小果也。皆得住三昧者。以己之所证而证于人也。彼佛以大众付嘱。岂徒然哉。菩萨善继善述。信不诬也。

△四烧臂还复。

尔时诸菩萨天人阿修罗等(至)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大众忧恼者。皆谓大士佛法所寄。两臂既然。形神将没。如之柰何。由此忧恼。以初心菩萨。爱见未忘故。喜见作誓已全其臂者。达境唯心。物随心转。然臂复臂。心之所致也。善伏忍辱复全身等。皆斯旨也。问。两臂还复。二执复起否。答。前破二执。此表证二空理也由斯等者。谓烧身身生。然臂臂复。不住之因。称其性而淳且厚。皆出于福德至诚之力。智慧神通之妙。非今之好奇惑众也。当尔下。结显希奇上广修供养竟。

△三结会古今。

佛告宿王华菩萨(至)百千万亿那由他数。

其所舍身下。结答若干苦行中。舍身之一事也。上正答苦行已竟。

△二叹经功深。分三。初明供养较胜。二叹所持经法。三明持经福德。初又二。初供塔显胜。

宿王华若有发心(至)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夫指有三节。足一指者。三节俱焚也。能然手指。是烧一节也。愚谓即手一指。足一指。无不可也。楞严云。我灭度后。其有比丘。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此中手指足指。皆身分也。表行人不能断二执。于六七二识中。相应贪瞋等心所。随断一分。得一分真理耳。手指内身也。妻子外身也。国城等。身外之余物也。内重外轻。功福有异。故然指供养。胜于身外诸珍宝也。

△二供人显胜。

若复有人以七宝(至)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三千世界七宝。供四圣人。不如持经一偈者。以财况法也。盖法是圣师。能生。能养。能成。能荣。发心受持此经。由法为生。始终随法进修为养。令满极果为成。能应众机为荣。四虽不同。以法为水。如父母必以此四而护其子也。四句偈者。长行名散华偈。四言五言等。名贯华偈。云一四句者。以少况多之谓。

△二叹所持经法。分二。初叹法体。二叹法用。初又曲分十一段。初河海浅深喻。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至)所说经中最为深大。

川流江河四水。喻前四教。海喻法华。四水狭浅。大海汪洋。喻四教不普。大法圆收。故最为深大。以说穷本地为深。包罗一切为大。若别论川水独清。通四壑之寒泉。浅源止渴。成六合之神功。喻小教偏空。明四谛之真理。劣志己利。得六通之妙用。流水长远。涉十方之要津。来往通渠。济万物之枯乏。喻始教大乘。行十度之初门。自他俱利集万善之庄严。江水通湖。混一味之泾渭。信流进浦。送人舡之到岸。喻终教归中。显一心之体用。智波入俗。荡我法之双空。河水一连接天际之高流。源从万壑。通南北之行程。喻顿教一乘。悟法身之真理。心空万缘。脱根尘之妄惑。海水洪深。纳百川而同味。渊源浩大。容万派以朝宗。喻法华甚深。摄四教而同圆。妙理广大。会三乘而归一。故云最为深大也。

△二群山高低喻。

又如土山黑山(至)于诸经中最为其上。

土山者。土石诸山也。黑山者。俱舍云。南洲从中向北。各有三重黑山。小铁围者。绕小千界。大铁围者。绕大千界。十宝山者。华严云。雪山。香山。轲利罗山。仙圣山。乾陀山。马耳山。尼民陀山。斫迦罗山。宿慧山。须弥山。群山土积。十宝矮形。铁围虽高。非金所成须弥四宝为体。坐镇四洲。下旋香海。上宅群天。居然群山之王也。诸教势同群峰。一乘须弥齐峙。

△三星月校光喻。

又如众星之中月天子(至)诸经法中最为照明。

星月俱是阴精。同是夜现。朗夜之光。星不及月。喻前诸教乃照世之典。权不及实也。照明二字取喻。以大宝在暗。非灯莫照。一乘实相。隐于藏识。不得今经开示。众生佛知佛见不明。故最为照明也。

△四日光破暗喻。

又如日天子能除诸闇(至)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日当中天。幽衢顿破。此经入耳。昏障潜消。以此经明一乘实相。能破一切众生不善惑闇故。

△五王位尊卑喻。

又如诸小王中转轮圣王(至)于众经中最为其尊。

小王封列一国之尊。金轮承统四洲之主。三乘之典。各偏一宗。一乘之谈。圆统其旨。尊卑之名分昭然也。

△六天王优劣喻。

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至)诸经中王。

帝释乃忉利之主。群天为辅佐之伴。喻群经为权道之宗。此典乃实教之旨。

△七凡圣为父喻。

又如大梵天王(至)及发菩萨心者之父。

梵王统三千界。为六趣之父。此经诠一乘理。乃三乘之父。

△八约圣显说喻。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至)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支佛超七贤七位之群。拔四果四向之萃。独显支佛一远离行。亦得涅槃。更侵习气。故为第一。喻此经但一佛乘。一超直入。传心之典。理拔群说。故称第一。

△九法妙人尊喻。

有能受持是经典者(至)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

法妙故为第一。人弘妙法。故于一切众中为第一也。

△十乘分大小喻。

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至)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声闻小草。菩萨大树。大树之材。非药草可比也。

△十一唯佛独尊喻。

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如来乃究竟果人。非因人可比。于诸法中。得大自在故。此经位在三乘之上。理御诸教之宗。无因不收。无果不摄。群经了义中王者此也。此上叹妙法之体。随机在处。最尊最胜也。

△二叹法用。又三。初叹拔苦用。

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至)离诸苦恼。

此经能令九界众生。难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苦恼。故云能救一切众生者。

△二叹与乐用。

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至)如贾客得海如炬除闇。

此经二句标饶益满愿。下诸得字。皆是充满之意。清凉等十二事。皆是与乐之用。此经如池者。醍醐上味故。如火者。发智慧𦦨故。如衣者。功德庄严故。如主者。证法身真理故。如母者。众生恃怙故。如舡者载到彼岸故。如医者。疗身心病故。如灯者。破无明闇故。如宝者。常可如意故。如王者。统摄群机故。如海者。涅槃性海故。如炬者。慧𦦨破惑故。

△三总结二用。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至)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今经力用。能拔一切众生生死病痛之苦。而与究竟涅槃之乐。能解一切众生惑业之缚。而与究竟解脱之乐。叹所持经法竟。

△三明持经福德。分二初举闻全经福。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至)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若人下。明闻经书写功德。若书是经下。明华香种种供养功德。瞻卜黄华也。须曼那。善摄意华也。波罗罗。熏华也。婆利师迦。夏生华也。又云雨华。雨后生故。那婆。杂华也。摩利。鬘华也。诸华皆可作油。然灯供佛。

△二举闻今品福。分二。初格量。次嘱累。初又分四。初明闻品益。

宿王华若有人闻(至)尽是女身后不复受。

先总明闻品功德。次明女人闻品受持利益。持经者。障陋尽除。后不复受者。转女成男也。

△二明劝修益。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至)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若如来下。依经修行。往生净土也。准大集经。有五五百岁。第一解脱坚固。第二禅定坚固。第三持戒坚固。第四多闻坚固。第五斗诤坚固。后五百岁。即斗诤坚固时也。末法时代。善根转少。大法冥利。虽女人犹获胜利。况男子乎。问。此中但云如说修行即净土因。如何修行耶。答。即受持读诵深信解相。问。弥陀摄念佛人生极乐。今闻法华何故亦生耶。答。由解安乐行故。闻佛寿量故。此经名莲华故。了明唯心故。然诸经指归净域。佛佛赞往西方。净土法门。乃众生归依处也。故文殊大智求生。普贤万行愿往。远公始创东林。莲师继踵云栖。若幽若显。乃圣乃凡。三学高士。九流名贤。无不修持。若万派以朝宗。似群星而拱北。弥陀愿力弘深。众生专念必往。希净土者。宜尽心焉。不复下。明离诸尘垢。贪瞋痴乃根本烦恼。憍慢等垢。乃随烦恼。既到安养。所依者净业。所会者善人。故远离一切诸垢也。得菩萨下。明证理根净。心寂根净。故能见若干诸如来也。

△三诸佛遥赞。

是时诸佛遥共赞言(至)智慧禅定无有与汝等者。

善男子。即前女人修行往生。得忍根净也。受持为人说者。即前闻经如说修行也。实相之理。非有为之福。故水火不能焚溺。称实相理。海墨不穷。故千佛共说不尽。诸魔贼。即五阴烦恼等。生死军。即无明六识等。余怨敌。即随情对境之惑业。贼能侵害。军能攻击。由得无生忍。故能摧灭一切烦恼诸垢也。无如汝者。显诸佛守护。与如来把手共行。岂天人所及哉。无有与汝等者。以三乘智慧禅定。皆权也思惟是经。是实也。权渐不及圆实。岂三乘可等哉。

△四结闻品益。

宿王华此菩萨(至)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此菩萨一句。总收药王苦行。神通。三昧。种种功德智慧也。若有下。明闻品随喜赞善之益。一称经名。莲华出口。一念随喜。法香在身。善种不亡。功成自着也。上说功德。即前往生离垢遥赞等。格量已竟。

△次嘱累。

是故宿王华(至)应当如是生恭敬心。

是故下。先以一品嘱当机流通。宿王下。次教当机神力守护全经。所以下。徴释守护之意。此经开悟佛知佛见。却除痴爱病缘。故云良药。痴爱病除。生死缘断。顿证真常。何复老死。如般若智照。能空五蕴。度苦厄。无老死是也。汝见下。明见持经者。散华作念。生心如佛想也。取草者。佛成道时。吉祥长者施软草为座也。吹螺击鼓者。既成佛已。说法警悟一切群生也。是故下结。上如来垂答已竟。

△三闻品利益。

说是药王菩萨本事品时(至)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此结会众闻此品之益也。

△四多宝称叹。

多宝如来于宝塔中(至)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非宿昔因行成就。得大自在。不能发起是利。故双叹善哉善哉。上药王苦行竟。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