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西蜀沙门 佛闲勖𠁼大师 立科

门人 智一雪墩 拾遗

△二约近迹垂化开权显实令悟一乘门三。初法说授记。二喻说授记。三因缘授记。初二。初法说。二授记。初二。初无问略说显诸佛智教甚深。二三请广说显佛乘唯一无余。

初二。初自叹以众以显众生不知。二自止以显能知唯佛。

初二。初总叹诸佛智教。二别叹自证智教。初三。初双标。二双徴。三双释。

今初。

方便品第二

正宗分初。以方便两字。题品之首者。盖以今之妙法。有能摄取一类渐机。令入佛慧之善巧故。窃谓。妙法莲华四字。固是一经之都名。而方便二字。复是题中之要旨。原古德见世之莲华。有为莲故华意。遂取出。以喻妙法为实施权之用。作方便之前相。又以见有华开莲现意。更可取喻妙法开权显实之用。而作方便之正体。是故译家进收在昔所施之权。以为所开所显。而以今能开能显之妙法。特授方便之名。以能决了昔之覆相故。以能点昔之三权。即是一实故。大约此中所有开显文字。皆从甚深方便之所流。故以方便。而揭品目也。其第二周。不过为未了者。更藉譬喻。以喻此方便。第三周。不过引昔缘之未坠。而显有今之方便也。

尔时世尊从三昧(至)辟支佛所不能知。

如来十八不共法中之第五。无不定心。谓如来行住坐卧。恒不离甚深胜定。今言起定者。示于定内已自缘理鉴机。定起之言。无不机投理契矣。又不共中之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等。今明起定之威仪。而曰安详者。殆显身业胜相中一种。舒徐之貌耳。告舍利者。将欲破小故。先呼智首。以撼群机也。

诸佛下。先叹二深也。夫灵山一会。本为开显而设。今于未开显之前。即叹二深者。由迷者不达妙法。权实双融。即权即实之旨。而返认权为实。不复前进故。先叹其不知。而令动执生疑。以为发悟之基。何为二深。谓证道及教道也。证即诸佛能证实相之智道。今由智外无如故。唯约能证言。又此智中虽权实双融。复由实外无权故。且约实智言。亦是自行方便。遂不对机。而暵其甚深无量。以能竖穷实相之渊底故。又横该其涯际故。

其智下。叹教道深也。教即阿含。本是妙智所流故。叹教即叹智也。而以门为喻者。生公云。夫知智在说。说则为门等。即指诸佛在昔。所施三乘之教。令秉此者。可为入实之渐。无奈诸人不识如来设权之别意。而反认权以为究竟。是故叹智慧门之难解难入。此是利他方便故。对机而兴叹也。下颂说不退菩萨。亦不能知。今由二乘执重故特举声闻辟支也。

△二双徴。

所以者何。

此句双徴何故实智甚深。而慧门又难入。

△三双释。

佛曾亲近百千万亿(至)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佛曾下。先释实智所以深者。由近佛之多故。福足而转。资种智之深。由尽行诸佛之道法故。令妙慧满足。共济其深也。复次近佛。即瞻其化仪而行道。由聆其化法。以诸如来。有如是之妙因故。令果智竖横匹测。

勇猛下释权智。上以难解难入。叹慧门之深。今释二难之所以。缘诸二乘。不能勇猛精进故。难解难入。由我往昔遍䇿诸度。勇猛精进。是以解所难解。入所难入。而于因中。已得名称普闻。而泽被无疆矣。此约勇进。释得深之所以也。

成就下结成二深。谓由此广大因缘故。致果上得此甚深未曾有法。此结实智也。复由体大用大。致随宜所说之意趣。故皆难解。所以难解者。以是四种意趣中之别意意趣。故经云。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即别意也。

△二别叹自证智教三。初约权智释教显益。二约实智遍收总叹。三约二利双结二智。

今初。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至)知见波罗蜜皆以具足。

初句所标之佛。且指菩提场道成之身。已来二字显曾经之时。种种下。亦且指此身所演之教。因缘是能起法会之由。譬喻是况显正说之助。言教即是正说。凡所对机。若于正说。有所未明。即加以譬喻。或更藉过未因缘。而始有惺处。则三周说式。不独一经有矣。方便字应对上。三外凡有摄取众生之善巧。皆名方便。如冥加及光相等。皆约种种及无数说者。以众生处处着故。不达诸法实义。故非以种种因缘。及无数方便。断不能令其得益也。

所以下。释能令得益之因。由如来果上之方便。若道种之知。法眼之见。究尽药病。已到彼岸故。

△二约实智遍收总叹。

舍利弗如来知见(至)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文亦先标次释。舍利弗如来。不但利他之权智。究竟具足。即自证之佛知佛见。莫不广大深远。竖穷横遍。

无量下。以能具德。释深广之由。如膏益盈。而炷益彻也。以凡佛地中。所有之四无量心。四无碍辨。十力四无所畏。深禅大定。诸解脱门。诸三昧门。莫不深入。以致无际可穷。若更括之。即一切未曾有法。悉皆成就。是故知见。广而更广等。

△三约二利双结二智。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至)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初节以悦所利。结显能利之权智。已得曲尽善巧故。非二乘之所能知。

次节取要。结显实智。由悉成就自利未曾有法故。令实智广大深远。更非二乘等所能知者耳。

△二自止以显能知唯佛二。初长文。二偈文。

今初。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止犹杜也。上未曾有法。乃亡言之境也。非亲证者。纵倾河辨为说。决不能知。故藉以响止响之辞。而自杜其口曰止。不须复说。欲答徴中。以难解释。不说之故。而文有二转。一以是第一希有。故难解。二以难解释不说。纵说亦不知故。其能知者。唯佛与佛。其所究尽者。即诸法实相。此句出第一希有之体也。意谓。若自高远求之。无怪其难解。今于极寻常法中。皆忽略于当下。特为拈出。方见第一希有诸法。岂非寻常诸法当体。即是实相。宁非难解。

何等诸法即实相。所谓诸法有如是相。表于外。如是性。据于内。六根之体。功能之力。施设之作。亲生之因。疏助之缘。赴感之果。满果之报。皆有始终本末究竟处。虽法法互遍十界。悉是如来妙智。所究尽处。既诸法即相性等。而相性即实相。岂非希有。又岂离于当下。类此而推。则现前之松直棘曲。鹄白乌玄。无非实相。我故曰。诸法实相。皆我之所得。尔辈之所昧者。据此则一乘平等之旨。已跃然于言外矣。

问。前自叹中。既约智说。今自止中。何约实相言耶。答此正终实教中。理事无碍之旨。由智外无如故。初文约智。由离所证。无能证故。今但约理明。其犹离水无冰。离冰无水。同成一味义也。

△二偈文五。初颂众生不知。二颂能知唯佛。三申明众生不知。四申明能知唯佛。五结实劝信。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至)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一切众生。皆雌伏于烦恼山中。唯诸佛。以雄猛实智。断尽烦恼。证穷实相。超出有顶。乃可称为世雄。况复具足无量功德。讵诸世间所能测量者。

△二颂能知唯佛。

本从无数佛(至)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二佛因中。虽具行诸道。而于妙法。犹然难见难了。直经多劫行道。已于果位中。始能悉知悉见。如此言绝果报等。唯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此即相无相。即言亡言之旨。岂诸众生。可以取解。要知入佛智慧。唯有信力及智力。信力如舍利弗可入。智如不退之不知。故知信穷因位。智在极果。因智尽处。方可论知。

△三申明众生不知。

诸佛弟子众(至)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共九颂半。皆倍增以显不知故。约人则由下位。以至上位。约数则由少以及多。又于多人多数处。加以长时。似于此处。宜当尽知。而返少分。亦不能知。不独见佛智之难知。亦更见行文之巧妙。文中既曰。唯佛能知。旧注犹约藏通别。论不退意。谓别教初地。圆教初住。能知耶。经中以圆教菩萨。皆称之曰佛耶。

△四申明能知唯佛。

又告舍利弗(至)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实相法中。若染污及不染污无知。悉皆不干。故曰无漏。亦非心口所能及。故绝思议。虽等觉亚圣。犹隔罗縠而窥故。曰甚深微妙。唯我及十方佛。乃具妙智。乃能知此。

△五结实劝信。

舍利弗当知(至)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初引诸佛无异之语。先断其疑。次于己所说。劝生大信。世尊下。正为显有实说。谓我自鹿苑迄今。多是方便说法。未言真实。今在既久之后。要当为其显发。此但许说。非正显也。次二颂。申明不为说实之故。而特题出三乘之名告者。盖灵山法会。众海云集。机宜颇伙。以此三辈。乃是正为故。于众中指名告之。曰汝等三乘。须知一向所秉之教。皆非真实。以尔贪爱深厚。于界内法。处处染着。真实妙法。未敢遽说。故先以方便说法。引之且令出界。今既善根成熟。理合开显。为说妙法。此正吹大法螺。改号之谈。俾诸闻者。大生惊疑矣。

△二三请广说显佛乘唯一无余三。初初请二止。二二请三止。三三请广说。初二。初初请。二二止。初二。初长文。二偈文。初二。初经家叙疑。二身子陈请。

今初。

尔时大众中有诸闻(至)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初举已得小果之千二。次举正求二乘之四众。所以疑者。因闻久后要说真实。并斥昔说。俱是方便。遂疑何故。殷勤称叹方便。然方便无二。何以既斥复叹耶。以权实双融。非所能知。是以称叹。复缘执权为实者。故复斥方便。而实警其人也。

而作下疑实也。有所下疑权也。

佛说下。疑己所得也。一解脱即二乘同证之果法。义乃三乘教之所诠。我已如说而证。则我之所得。亦是佛之所证。同到涅槃。今忽斥为不解。故云不知是义所趣。殊弗谙。器皿中之空与大空。体虽是同。而浅深小大之别。安可同日语耶。

△二身子陈请。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至)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初陈己疑。今者下陈众疑。惟愿下请决也。

△二偈文二。初叙述前法。二陈疑启请。

今初。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至)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

△二陈疑启请二。初陈疑。二启请。初二。初众疑。二己疑。

今初。

无漏诸罗汉(至)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

△二己疑。

于诸声闻众(至)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

为是究竟二句。约二义生疑。若是诸佛究竟之法。诸佛所证。诸佛之道。诸佛所行。我等或不能知。若是同一解脱。得到涅槃。乃如佛所说。而证得者。如何不知。我等所知。亦佛所示。而何云有所言说意趣难解。如前之叹。必有因缘。

△二启请二。初身子独请。二代众普请。

今初。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

口有二义。一以口属佛。若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则此口属佛。若以口饮法乳。咀嚼法味。则口属身子矣。

△二代众普请。

诸天龙神等(至)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上云示以三乘教。今补求佛诸菩萨。则知三乘同有疑矣。

△二二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连以二止者。一恐执小故止。一恐疑大故止。

△二二请三止二。初二请。二三止。初二。初长文。二偈文。

今初。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至)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连声唯愿者。应二止也。释徴中。以曾见佛。显有宿福。以根猛利。显其能信。堪为法器。

△二偈文。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二三止。

佛复止舍利弗(至)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疑与慢惑也。不敬信。因惑所造之业也。大坑即五无间。是业所感之苦果。应当护念此辈。

△三三请广说二。初三请。二广说。初二。初长文。二偈文。

今初。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二偈文。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至)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信为善根之首。依明了智慧。则易起欢喜。乃四悉之一。所以为生善灭恶。入理之阶故。每云敬信及欢喜。

△二广说三。初世尊许说。二大众承旨。三如来正说。

今初。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至)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初是顺许。汝已下。诫许也。说此下。拣许也。先明上慢退席。法不罕有。不令人退。前因此辈在座故三止。今将说故。以威德遣去。所以下。经家释退去之故。即是显不制止之故。若南山云。为进增慢之俦。则是显法众也。约亦曾闻许开显。即结缘众也。尔时下结许也。以枝叶振落。则贞干坚实。梁栋之材得显。故许以堪受大法。

△二大众承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乃应声之速也。

△三如来正说二。初长文。二颂文。初四。初叹法劝信先示佛语不虚。二牒前释成略显唯为一事。三广明诸佛唯一佛乘。四拣伪敦信开除灭后。

今初。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至)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先指出能诠诸法之全体。曰如是妙法。法即教法。而言妙者。以权实隐显故。非下位所能思议。故如莲之华实双含。不可作同异见。故下以灵瑞现。喻说此法之时。能令人得记成佛。如优昙开。而轮王现舍利弗下。再谆劝者。以久闻权教。恐不能顿改故。

△二牒前释成略显唯为一事。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至)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初标难解。次释徴言。非思量等者。正由唯佛与佛乃知。显非尔等之思量所能。亦非教绝言默会也。所以下。由重徴。乃洞示本怀。见佛之出世。唯为一大事因缘也。大疏释一大事因缘云。若约绝待。则非二非三。曰一。佛因佛果。曰大。因能感果。果能酬因。因果干。能俱能令物解脱。曰事。次以二义。释因缘二字。初将因缘。作所以释。属于如来。谓佛因此缘此。出现于世。二将因缘。属于大事。则因亲缘疏。因即正因。缘即缘因。又因即了因之所了。缘即生因之所生。因即佛种。必仗缘方启。故佛出现。起斯佛种。是则大事二字。通因通果。因缘但语于因耳。

若不解我为大事出现。即不解我所说法。是故前于双叹后又止而不说也。次呼名自徴。复自释也。知见即上智慧也。先约四义释。次结无他事。四者初以开字。约理智性相二对。双明开三显一者。论云。开者无上义。谓一切众生。本有无上菩提智果。即知见之相。本有无上涅槃理果。即知见之性。而皆堕在二乘污泥浊水之中。如来为欲开除能覆之惑障。使本有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二以示字约果法。单明会三归一者。论云。示者同义。谓二乘等所有法身。与我法身。平等无异。今各证差别小果无人能示。如来为指示佛知见之性。大平等果故。出现于世。三以悟字约行法。单明摄三为一者。论云。悟者不知义。谓一切众生。不知惑体本空。凡诸小行。皆可作一乘之因。感实报之智身。如来欲令众生。自了知见之相。即报身故。出现于世。四以入字约教法。双明废三立一者。论云。入者因义。谓诸众生。虽有能证之智。及所证之理。而未能显。如来欲荡权乘之滞迹。依了义教。令入初地。以能证智。为菩提因。以所证理。为涅槃因。故出现于世。此上四节。双约论文及大疏会释也。然据大疏。唯废立二字。局于教上。余则通三。今文且约局义显也。舍利下。先结释。佛告下。复通结云。诸佛出世。别无他事。但为教化菩萨。此约人结果。法唯有一乘也。诸有下。结行法。摄三为一。舍利下。结教法。废三立一。不结理者。影在前故。又四字中。唯约示悟。而该前后两字。南山云。统降灵之本。致正指此文。

△三广明诸佛唯一佛乘三。初通明三世开显。二别明释迦开显。三释明说权所以。

今初。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至)入佛之知见故。

初横显十方道同。次竖显三世道同。舍利下。大疏云。开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空。证入真理。今文但略开义。以真理必先。由于除障故。文于三结处同有是法皆为一佛乘句。虽述昔之施权除障。而却为今之显实。亦即点权为实意也。

△二别明释迦开显二。初开权。二显实。

今初。

舍利弗我今亦复(至)方便力而为说法。

性即深心所著。习成于过去者。依此性。发起现前欲乐。而为能感。我则随其性顺其机。以种种缘。而权为说法。以渐导之。

△二显实。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亦与上点权即实之意相等。皆始令闻种种。终令得一乘也。一切种智者。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三释明说权所以。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言尚无及何况者。即约遮诠。直显唯有一乘。亦非有所对待。然后言一也。舍利下。正出说三所以。因佛现身于五浊故。劫波云分别时节。浊即扰乱义。能使心性。失其澄湛。但劫无别体。唯依四浊增剧时。得名烦恼。以五钝使为体。见以五利使为体。众生。则揽见慢果报。不孝父母。不畏恶道。信受邪法也。寿短苦长命也。缘五浊障重。成就不善。使明利净慧。不得现前。不堪作大法器。是故以善巧方便于无三处。而说有三乘。问。既于无三处。而说有三。宁不与华严唯说一乘义违耶。答。一乘妙法。权实双融。法身大士。纵闻说三。更助实用。诸钝根人。于说一时。纵有所闻。亦成己见耳。

△四拣伪敦信开除灭后三。初拣成真伪。二开除释疑。三结显唯一。

今初。

舍利弗若我弟子(至)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初约不顺师法者。拣真。谓若果是弟子。未有知始说。而不知终者。汝虽自谓是我弟子。我何得认以为真。遂摈于法海之外。故连以三非遣之。以不顺师法故。

又舍利下。约不肯增进者。成伪。谓若自谓已得无生。认此分段是最后身。舍此身即究竟涅槃。便置变易身。所有生死。于度外不复发心愿求无上者。当知此辈。与未得言得者何异。此增上慢人。自应斥住我慢山中。与诸上慢。同成侣伴。此上二节。准古敦逼使信义释也。

△二开除释疑。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至)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上文约佛在世。不闻不信者。即成上慢。此下开除佛后。纵有不信者。可容不成上慢。以此法虽复流传。而能解义人。实难得故。

若遇下。恐有疑云。佛灭后。解义人既难得。其得罗汉者。宁不永入灭耶。又宁不与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说违耶。释云。世尊以利他成事智。为舍果缚之者。现变化净土。为彼所依。亦于彼为现变化身。即于彼中。为说此法。令其决了唯一之旨。余者。对我佛而言他佛也。准此会初退席者。谅亦不在彼土之外矣。

△三结显唯一。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至)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先约己言。次约诸佛。以显师子吼决定说也。

△二偈文二。初叙意。次举颂。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举颂三。初拣别伪流叹众贞实。二正颂长文显法唯一。三赞法流通信喜作佛。

今初。

比丘比丘尼(至)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

慢有七种。一单名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劣慢。七邪慢。文具五六。出家二众。言增上者。谓未得上人法。未证上人理。便言已证已得。在家言我慢者。或恃种族及才能也。女智浅劣。易被邪僻所惑。虽闻正法。难于生信。戒有三种。一者律仪。通于圣凡定散。二者定共。通于圣凡。不属散心。三者道共。通学无学。言有缺漏者。于律仪有失。如器缺。则易见。于定道有失。如器渗漏。则难见。即内起恶觉如玉含瑕。外动身口。如玉露玼。糟无合欢之味。糠乏充饥之实。取此喻彼。显不堪受大法也。

唯有下。叹唯存贞实也。

△二正颂长文显法唯一二。初颂牒释。二颂广明。

今初。

舍利弗善听(至)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初六颂。颂开权诸佛所得。若权若实。并皆寂灭离言。非假方便。何能有说此能应也。众生下。颂能感也。佛悉下。颂说法应机。先令得欢喜益也。或说下显所说有种种也。修多罗云契经。然有通别之异通即圣教之都名。别即十二分中。直说法相者。今文指此。伽陀云孤起。本事说本昔世界事也。本生说本昔受生事也。未曾有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也。因缘若己若他。缘起事也。譬喻以比况显法也。祇夜云重颂。重颂上直说修多罗也。优波提舍云论议。上皆随宜所说也。又十二分教。皆通大小乘。今文且以四十年中。属权小之九部言之故。曰随顺众生说有云。小之九部。除十二中之方广。自说。授记。大之九部。除十二中之因缘。譬喻。论议。乃一往之说也。我设下。颂开权。所以下。颂说大。所以有佛子下。正颂今日障除心净。堪受大法也。又既许能闻一偈。成佛无疑。则前闻许开显。后退席者。亦应有分矣。

△二广明二。初通明诸佛以己释成。二别明三世以己释成。初二。初通明诸佛开显。二以己释成开显。

今初。

十方佛土中(至)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初以七句。明施权说实。大疏释无二无三云。若直望经意。但立一乘为真。趣举二三。悉皆不许。不论小大。如说世中此人独立。更无与比。非要别指张王二人。下句释疑。假名虽无实义。若藉为引导之梯。亦所不废。上明诸佛。亦唯一乘。诸佛下五句。更显唯一事实。不以小乘济度。佛自下。约诸佛自证。以释一乘一事意。如来定慧双游。深心契寂。利智贯达。以此二法。既庄严自所得之法身。复以所证。转入教道。利他既自证大乘。若以小法。乃至化一人。则堕悭贪矣。殊为不可。是以凡能归信者。我必以清净三业应之。口无欺诳。不轻未学。意无贪嫉。不妒彼胜。故于十方。以无畏相严之身。为说一实相印。印定一切。唯一实相。所谓无相。同证无上至一之道。

△二以己释成开显四。初原始要终。二明五浊障重。三说小治障。四障除显实。

今初。

舍利弗当知(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初引本所发之誓。次颂。且约一期得说。以明愿满。非括尽一切言满也。

△二明五浊障重。

若我遇众生(至)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初明隐实所以。诸佛心内众生遭苦。众生心内诸佛兴悲。故得相遇。遇时本欲尽以佛道教之。其奈无智者。迷而不受。则虽遇如不遇耳。然无智乃五浊之源。故先揭之。次明五浊之相。夫自人寿八万减至二万。则入五浊矣。当本师降神时。寿已减至百岁。正值五浊。咸臻之际。是故经中。竖将五浊。分属三世。以明众生久被汩没。诚为难度。文有三节。初用烦恼众生二浊。以明过去。善本即智未修。善本则唯用识情。要知无智即为入浊之源。故众生于五欲境。或憎或爱。咸生热恼。即烦恼浊也。此属惑道。复由境迷惑现。发动七支业行因缘。致令堕于三恶六趣。其能趣恶趣者众生也。以身受遍诸苦。即众生浊也。上约二浊。该惑业苦三于过去世。受胎下。二约命浊见浊。以明现在。谓于往昔。设有片善。感受人中胞胎微形。更缘业重福轻。于世世中。亦不能逃于命浊。但受命短苦长之报。即或发心。厌苦求脱。又复误入邪见稠林。信受断常等说。深着不舍。纵有正法在前。而由我慢充满。闻亦不信。成阐提种。堕于见浊之内。于千下。三独显邪见过重。转成劫浊。谓此邪见。不但障蔽现生。亦障未来。千万生中。不闻佛名。正法之善。故曰难度。如此论浊。庶不与下文重叠矣。

△三说小治障。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特以障重。不堪说大法。故以谛缘之法。先为治障之方便。尽苦道即尽智也。

△四明障除显实。

我虽说涅槃(至)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初直显昔果非真。诸法下。释非真义。谓诸法本来寂灭。无可取舍。若见有苦可舍。有灭可取。则乖一理齐平之旨矣。若佛子能依此旨行道。已未来成佛。其若返掌。方名真灭。特以小能治障。大教方兴故。以方便开示三乘。然后说一。十方诸佛。咸遵此式。须知诸佛能诠之语。彼此皆同。其所说之法。亦惟有一。

△二别明三世以己释成二。初别明三世开显。二以己释成开显。初三。初明过去。二明未来。三明现在。初二。初颂诸佛开显。二以方便助显。

今初。

过去无数劫(至)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二以方便助显二。初总明。二别明。

今初。

又诸大圣主(至)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异方便。且约事度言。助显字即释异义。以去开显时遥故明异也。亦即影显前开三显一。乃正方便也。

问。人天因可以称异。其前后为实所施之权。既均属事度。何得抑前扬后耶。答。据终教的旨。凡咳唾拈示。既皆业识。即如来藏显发第一义处。有何差别。今以善根成熟。近开显之权。即摄入正方便中。其最初引令发心之权行。则名为异。以去开显时甚远故。

△二别明二。初以三乘助显。二以人天助显。

今初。

若有众生类(至)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此中止取能闻六度。一念之善。及见佛灭。一念善软之心。不可约修六度深言。而如来即因此一念之微。或因一念之随喜。藉此以为可教之基。即将之护之。令其不昧。渐渐推广。从微之着。所谓助显也。故异中之权。不得与最后所开之权平看。便该至通别二教。

于佛灭。能发一念之善软。不被强扩难调之烦恼所制者。亦为将护至成熟位。必为开显。俱已成佛。

△二以人天助显二。初约缘因显实二约了因显实。初十。初志心起塔。

诸佛灭度已(至)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

余谓能于舍利塔前。一兴供养。当获千返生天之报。况造塔者。自然蒙报。遐劫之后。所有余福。渐当开显。

△二戏沙作塔。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于尘劳中。虽是戏沙为塔。亦如凿石火发。而燎原烈𦦨。何尝离此一星之外。据此则知上文六度皆约最初效法一念言。更有深意。是故经中。前言志心。后言戏心。下皆仿此。

△三志心造像。

若人为佛故(至)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造像功德。经明十一种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洁。二者生处无恶。三者常生贵家。四者身如金色。五者丰饶珍玩。六者生贤善家。七者生得为王。八者作金轮王。九者生梵天住寿一劫。十者不堕恶道。十一者后生还能敬重三宝。又云。若人临终发心造像。乃至如麦𪍿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据此言。报虽不唯在天乘。今文且约天说。

△四戏心画佛。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

五结成显实。

如是诸人等(至)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亦但以己昔被开显之法门。而度多众也。

△六约诸尘供养。

若人于塔庙(至)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七散心献供。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八明身业礼敬。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九结两番大益。

以此供养像(至)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十明随口称敬。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南无或云那谟。或云南摩。皆梵音楚夏也。此翻归命。或云度我。大品云。佛言若有一人。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二约了因显实。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于过去佛法中。但得一闻此法。即成了因智种。为开显之基矣。宗镜云。如世井泉。以海为体。若人饮者。皆得海味。一体无异。但随业力。而得咸味。具信人闻。便得如来法身。大悲智味。阐提之人。无所堪任。然如来智。亦作生因。如泥蛤生天。厩象悛恶是也。

△二明未来。

未来诸世尊(至)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初明友便说法。

一切下。引权入实。

诸佛下。明本愿。

未来下。正明说一。诸佛下。释说一所以。大疏云。以唯一性。故说一乘。此一性者。即以能证之智。遍知色心等法。从本已来。性相寂灭。于自他共非即非离。湛然常住。有来即无。非推之使无。故曰常无性。则常无性。即所证之理耳。此无性理。即是中道成佛种子。亦即正因佛性。是了因之所了者。缘即缘因佛性。是生因之所生者。体即六度万行。以此智教之缘起彼正因。令得佛果。上约因种种释。若约果种释种性。关中云。佛报唯佛。其理不差。即性义也。说法度人。类皆相似。此种义也。果之种性。从真理生。故云从缘起。意云。佛缘理生。理既无二。是故说一乘。所谓证理成佛。称理说一也。是法下。重释上偈也。谓是法即前所知之法。所以常无性者。由住真如正位。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谓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若解无常之实。即无常而成常矣。则常与无常。二理不偏。故涅槃经。况之二鸟。今于道场。证知一切世间。无常即真常理。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二而不二。不可言宣。以方便力。假以言说。一尚假说。焉有二三。

△三明现在。

天人所供养(至)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真如一心。本来寂灭。非轮回生死之灭。亦非对治之灭。故称第一。于一心寂灭。无可说处。以方便力作种种说。

△二约以己释成四。初以二偈标起。二观机起悲。三应机说法。四正舍方便。

今我亦如是(至)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台家指此二偈。为下说譬之本。私谓。下喻不过将上法说画出一图。与之重为比明而已。何必克指亦如是等者。正以己释成。三世诸佛开显之道。皆同也。

△二观机运悲。

舍利弗当知(至)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法性土中。佛眼圆鉴群机。普应万有。兹为一类渐机。应以先权后实法门摄受。乃脱御现身于五浊。须知。此下横论五浊。正申明上劫浊乱时。众生垢重之相。显是五浊同集之时。致令障重执深。与世尊悲愿。更相关涉。是以惊入火宅。

六道为无福慧者行处。众生浊也。

险道中易于数数丧身失命者。命浊也。

外被欲尘所蒙。内以贪爱自蔽而堕。正如𤛆牛因爱尾之被害。此烦恼浊也。

唯佛始能破浊。既不求佛。则堕于劫浊矣。

深入邪见。既被见浊所蔽。纵有甘露。亦不肯饮。是以苦楚相连。无复能出。恶人恶法。恶时恶世同集。正众生垢重。劫浊搅乱之际。安能不起大悲。而为拔济。

△三应机说法四。初念自所得法。二念诸佛用权。三明诸佛现赞。四明敬顺佛教。初四。初明所得微妙。二明所化根钝。三明释梵请法。四明无机息化。

今初。

我始坐道场(至)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道场在摩竭提国西南。去泥连河不远。佛初在此。修治得道。故云道场。始者约时而明。若约佛赴机。无时不始。机若无感。则无有始。又登地圣人。恒见常说一味之经。唯见有始。而无终穷。就佛而言。无始不始。若约方便。皆从一乘印中。现差别相也。坐道场者。古今情亡。心无初相。名之曰始。无身现身。无住而住名坐。即无念而照。见心常住。名坐道场。此约终实义言也。始教则以八相示成名化。四智创圆名报。为坐道场。小中则以三十四心断结。五分法身初圆。以丈六身。于木树下。名坐道场。约顿则无成无不成。譬如世界。乃有成坏。而虚空则无增减。若约圆者。则以十佛法界之身云。遍因陀罗网无尽之时处。念念初初。为物而现。摄三世间。主伴具足。名坐道场。今指未开显前事。何约小说。余四因便故来。观树者。感在树下坐。得成佛道之恩故观察。经行者。念地德故。皆欲赛泽意也。于三七下。通考诸经。如普曜密迹二经。皆云。于第二日说三乘。四分律六七。兴显经七七。五分律八七。智论五十个七日。十二游经一年。时既不定。说亦不同。皆随机宜。以致见闻有异也。今云三七者。如因果经云。佛成道初。一七日思惟。我法微妙。无能受者。二七思惟众生上中下根。三七思惟谁应先闻佛法。独彼经与今说稍合。但据今之思惟。专以法大机小为言。故欲涅槃。须知言思惟者。俱是循机所见。如来已离觉观故。现量缘境故。是五浊中所见故。

△二明所化根钝。

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三明释梵请法。

尔时诸梵王(至)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

凡佛出世。皆有梵王请法程规。

△四明无机息化。

我即自思惟(至)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灭虽无益。而校因说有损差胜。故曰宁不说而入灭也。

△二念诸佛用权。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仍念过去佛。既用方便渐诱。不忍顿舍。我又何不取法。大凡诸佛。为一类渐机。虽同用先权后实法门摄受其所被机。仍有难度易化者。以所出现之时。有不同故。且如今贤劫千佛之首拘楼孙如来。出于人寿五万岁时。拘那含四万岁。迦叶二万。纵皆先权后实。特缘时胜机胜。皆为易化。本师应在人寿一万时出现。特缘无机可度。是以下延人寿减至百岁。乃为降灵。虽有可度。奈众生色心俱劣。更被五浊同时敦逼。故诸众生。洵为难度。纵法诸佛。更须曲济。

△三诸佛现赞。

作是思惟时(至)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由方便体同。感应相宜故。蒙现赞言。第一者。缘现身五浊。曲济慈悲。化所难化。故据大论。称释迦文尼。则文字乃牟字之楚夏也。

△四敬顺佛教。

舍利弗当知(至)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闻赞而称南无佛者。答以敬顺意也。

思惟下。明顺机设化。波罗奈。中印土境。乃河名也。去河不远。造立王城。或翻江绕城。而国亦因此得名。又古世曾豢鹿于此。故又名鹿苑。三七后。即趣此说法。分明隐略菩提场一段事。显声闻未曾见闻华严来。故下天人亦祇举二种法轮。如来于下文。亦祇举宅内许三。出宅与一之喻。

诸法下。正明设化。诸法森然在目。似可敷陈。而由当体即是寂灭实相。胡可言宣。虽不可言。然亦不着无言。故以方便。先为五人。趣波罗奈。一夏调根。初为陈如。说四谛得道。次为頞鞞䟦提。说布施生天福乐。二人同时证果。三为迦叶拘利二人。亦如前说。皆得圣果。是为三番度五比丘。今为夙缘所追。故先得度。

是名下。明三宝之名初现。轮有运转摧碾二义。佛今转自心中法。入于他心。摧其烦恼。转凡成圣。故名转法轮也复缘弟子受行。烦恼断处。涅槃名生。则以能说者名佛。所说者名法。依法得果者。名罗汉僧伽。于是小乘三宝之名。初现世间。

从久下。释疑云。此辈所以初闻即能得果者。以我从久远。鉴其乐小。乃为赞小。故今一闻得称本习。即能速证。然久远义。亦密含化城寿量矣。

△四正舍方便二。初明机宜叩圣。二明正舍方便。

今初。

舍利弗当知(至)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今于未开解前。突指三乘。为佛子者。直据正因言也。言志求者。应约二种人言。一约二乘虽于往昔退大。而愿珠未失。今至成熟位中。言志求也。一约权教大乘。于出界后。不见果法。故言志求。皆索果意也。咸以敬心来。即指说无量义经时也。言曾闻者。此又指有夙缘矣。然索果由于机发。应有四句如旧注。

我即下。正明障除机发。应三请之索起嘉运。为说佛慧也。是其时者。谓有障已除。而大机已发者。亦有障虽未除。而大机已熟者。况复小智已出。唯有利益矣。

△二明正舍方便。

舍利弗当知(至)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言喜者。枝叶已去。唯有贞实。故可直舍方便。但说无上。则薝卜林中。不闻余香矣。于菩萨中。此约一因会三果归一果也。舍方便。乃约教明废三立一也。文殊前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今闻三世诸佛。唯以平等佛慧说法。彼诸权乘菩萨。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舍不成佛之疑矣。千二罗汉。一向自谓涅槃。无所堪任。今闻皆当作佛之言。正昔所未闻。而今始闻也。菩萨除疑。罗汉作佛各说一边也。

如三下。顺上总结以己释成之意。

△三赞法流通信喜作佛。

诸佛兴出世(至)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初明佛难值。悬远者。且无论过无量劫。空过无佛即如今贤劫第三迦叶如来。于人寿减至二万时。乃出现。此后过百年。减一岁。过百减一。如此减至百岁时。始逢我释尊出世。其间所经岁月。安可计算。故云悬远。文总在重显难。而意重能听之人难得。故引喻释成。能以一言赞善者。便如供养三世佛。犹过灵瑞现之希有。今得手捧目观口诵心惟之人。倘不生难遭想。其辜己灵多矣。

汝等下。劝当因人信法。

汝等下。劝当因法知要。

以五下。拣非器不求并记。不信人堕苦。

有惭下。劝若得法器。应当广赞。

舍利下。先为当机敦信于权。唯习学人。能知如来方便说法。

汝等下。普对三乘。令其回视在昔之方便。再睹今日之说实。既于权实无疑。应当自知作佛矣。

妙法莲华经科拾卷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