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疏卷第十二
顶法师撰
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之三(卷第二十七)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师子吼品之三
起卷第三。明缚解。众生虽有佛性,为惑所覆,不能得见,须修万行。解生惑尽,佛性理彰,故明缚解。文有五番问答。初问答中,初问为二:先领旨,唱无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有二种因:一、正因,二、缘因。以是二因应无缚解。
次是五阴下,生灭为难。若正性不生不灭,故无缚解;缘性念念不住,又无缚解。此惑体性即起即灭,云何此惑能缚众生?既其无缚,即亦无解,有法、有譬、有合。
是五阴者念念生灭,如其生灭,谁缚?谁解?世尊,因此五阴生后五阴,此阴自灭不至彼阴,虽不至彼能生彼阴。
如因子生芽,子不至芽,虽不至芽,而能生芽。
众生亦尔,云何缚解?
答:为二:初诫许。
善男子,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次正答,又二:初明缚,后明解。就初缚为三:一、死阴,二、中阴,三、生阴。就初死阴中三,有法、譬、合。初法如文。
善男子,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觉知,支节战动不能自持,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
善男子,如日垂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
次譬中,云日既西没,虽残光东照,终不归东;人命将尽,虽有余气,终不更生;此阴灭已,彼阴续生,此乃即死明生。
众生下,合,又二:先正合。
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
次如灯生闇灭,重更引譬。
知灯生闇灭,灯灭闇生。
次如蜡印印泥下,第二、明中阴,又二:先譬、后合。
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
蜡譬死阴,泥譬中阴。印灭文成者,譬死阴若灭,中阴即起。文非泥出者,此身非是中阴所出,又非无因,亦不余来,藉于死阴而得现也。不可求其处所,但因缘故有。问:亦有不受中阴者不?答:通论皆受。如大理狱,责定行刑。中阴亦尔,核定善恶,恶坠善升。若有别从猛利善恶,如五逆者径坠,十善者迳升,攒鉾离手,遂到彼方,则不论中阴。
现在阴灭下,第二、合譬。初、正合;次、二眼;三、食。初又二:初、正合。
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
次举譬帖合。
如印印泥,印坏文成,名虽无差,而时节各异。
二、料简二眼三食者。
是故我说中阴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是中阴中有三种食:一、思食,二、触食,三、意食。中阴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因善业故得善觉观,因恶业故得恶觉观。
目无揣食,既是改报,宁得有饭而揣?既有想阴,则有思食;有身故,则有触食;以有意故,则有识食。俱舍中广明中阴等,古人有四食章等,于此非要。
父母交会下,第三、明生阴。
父母交会判合之时,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于母生爱,于父生瞋;父精出时谓是己有,见已心悦而生欢喜。以是三种烦恼因缘,中阴阴坏,生后五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生时诸根有具不具,具者见色则生于贪,生于贪故则名为爱,狂故生贪是名无明。贪爱、无明二因缘故,所见境界皆悉颠倒,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无净见净。以四倒故作善恶行,烦恼作业,业作烦恼,是名系缚。以是义故,名五阴生。
通论六道,并有生阴。且就人道,初明起三烦恼,次明具四颠倒。所以为缚,不得难言念念灭故,故无有缚。三烦恼者:一、爱,二、瞋,三、谓己有。此是我见,亦即是痴。
是人若得下,第二、明解。
是人若得亲近于佛及佛弟子、诸善知识,便得闻受十二部经。以闻法故,观善境界;观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见;得知见故,于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欢乐;不生欢乐故,能破贪心;破贪心故,修八圣道;修八圣道故,得无生死;无生死故,名得解脱。如火不遇薪,名之为灭;灭生死故,名为灭度。以是义故,名五阴灭。
又四:初明近听思行,皆如文。
师子吼言:空中无刺下,第二番,先问后答。初问又二:初作逆喻,举空中无刺。
师子吼言:空中无刺,云何言拔?
后举阴无系者,云何系缚?
阴无系者,云何系缚?
上德王云:心本无贪,云何贪欲能系于心?即是此义。
答:为二,谓法、譬。初法者。
佛言:善男子,以烦恼锁系缚五阴,离五阴已无别烦恼,离烦恼已无别五阴。
就理为论,谓缚故不断,坏故不常,不断不常,非缚非解;若未达此理,即有缚解。
善男子,如柱持屋,离屋无柱,离柱无屋;众生五阴亦复如是,有烦恼故名为系缚,无烦恼故名为解脱。善男子,如拳、合掌、系缚等三,合散生灭更无别法;众生五阴亦复如是,有烦恼故名为系缚,无烦恼故名为解脱。善男子,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亦名名色系缚众生,亦名众生系缚名色。
举屋举拳,约掌合时论缚,掌离时论开,本不合时论不缚不开。系缚等三,即此意也。缚即论假,脱即论真,不缚不脱即论中道,乃是三谛相即之相。
师子吼言:如眼下,第三番,先问,次答。
师子吼言:世尊,如眼不自见,指不自触,刀不自割,受不自受,云何如来说言名色系缚名色?何以故言名色者即是众生,言众生者即是名色?若言名色系缚众生,即是名色系缚名色。
此问蹑前答文作难。前云:名色缚众生,众生缚名色,名色只是众生,云何自缚?如刀不自割故。后复难:若其众生只是名色者,还是名色缚于名色,云何名色能缚众生?
答:如文。
佛言:善男子,如二手合时,更无异法而来合也,名之与色亦复如是。以是义故,我言名色系缚众生。若离名色则得解脱,是故我言众生解脱。
师子吼言:若有名色是系缚下,第四番问,答问如文。
师子吼言:世尊,若有名色是系缚者,诸阿罗汉未离名色亦应系缚。
答中有法、譬、合,初法说中。
善男子,解脱二种:一、子断,二、果断。言子断者名断烦恼,阿罗汉等已断烦恼,众结烂坏,是故子结不能系缚。未断果故名果系缚,诸阿罗汉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可言果系,不得说言名色系缚。
罗汉子烂故无缚,报在故有缚。而言未见佛性者,大乘望之,子果俱缚,小乘不尔。
次譬合,如文。
善男子,譬如燃灯,油未尽时,明则不灭;油若尽者,灭则无疑。
善男子,所言油者喻诸烦恼,灯喻众生。一切众生烦恼油故不入涅槃,若得断者则入涅槃。
师子吼言灯之与油下,第五番,亦先问次答。
师子吼言:世尊,灯之与油,二性各异,众生烦恼则不如是。众生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众生;众生名五阴,五阴名众生;五阴名烦恼,烦恼名五阴。云何如来喻之于灯?
初问意者,佛前言灯喻众生,油喻烦恼,今难此语有两解:一云灯览众法,明、油、器等,共成一灯,明名灯明,器名灯器;二云明与油异,正取明为灯,灯是火性,油是湿性。正取后意为难,灯之与油,二性各异,众生、烦恼,本来不异,云何为喻?
佛答为二:初举八喻,后合灯喻。八喻为二:初列章。
佛言:善男子,喻有八种:一、顺喻,二、逆喻,三、现喻,四、非喻,五、先喻,六、后喻,七、前后喻,八、遍喻。
次解释。
云何顺喻?如经中说: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小泉满,小泉满故大泉满,大泉满故小池满,小池满故大池满,大池满故小河满,小河满故大河满,大河满故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戒满足故不悔心满,不悔心满故欢喜满,欢喜满故远离满,远离满故安隐满,安隐满故三昧满,三昧满故正知见满,正知见满故厌离满,厌离满故诃责满,诃责满故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云何逆喻?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小河有本所谓大池,大池有本所谓小池,小池有本所谓大泉,大泉有本所谓小泉,小泉有本所谓大坑,大坑有本所谓小坑,小坑有本所谓沟渎,沟渎有本所谓大雨。涅槃有本所谓解脱,解脱有本所谓诃责,诃责有本所谓厌离,厌离有本所谓正知见,正知见有本所谓三昧,三昧有本所谓安隐,安隐有本所谓远离,远离有本所谓喜心,喜心有本所谓不悔,不悔有本所谓持戒,持戒有本所谓法雨。是名逆喻。云何现喻?如经中说:众生心性犹若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取着色、声、香、味、触、法无暂住时。是名现喻。云何非喻?如我昔告波斯匿王:大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唯当专心持戒布施。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戒施?王言:世尊,持戒布施得何等果?我言:大王,于人天中多受快乐。王言:世尊,尼拘陀树持戒布施,亦于人天受安乐耶?我言:大王,尼拘陀树不能持戒修行布施,如其能者则受无异。是名非喻。云何先喻?我经中说:譬如有人贪着妙华,采取之时为水所漂;众生亦尔,贪着五欲,为生老死之所漂没。是名先喻。云何后喻?如法句经说: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
是名后喻。云何前后喻?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云何遍喻?如经中说,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树,其根入地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叶熟则黄。诸天见已心生欢喜,是叶不久必当堕落;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是枝不久必当变色;枝既变色复生欢喜,是色不久必当生疱;见已复喜,是疱不久必当生觜;见已复喜,是觜不久必当开敷。开敷之时,香气周遍五十由旬,光明远照八十由旬,尔时诸天夏三月时在下受乐。善男子,我诸弟子亦复如是。叶色黄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叶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须发;其色变者,喻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生疱者,喻我弟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觜者,喻于十住菩萨得见佛性;开敷者,喻于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香者,喻于十方无量众生受持禁戒;光者,喻于如来名号无碍周遍十方;夏三月者,喻三三昧;三十三天受快乐者,喻于诸佛在大涅槃得常乐我净。是名遍喻。善男子,凡所引喻不必尽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复全取。如言如来面如满月,是名少分。善男子,譬如有人初不见乳,转问他言:乳为何类?彼人答言:如水、蜜、贝。水则湿相,蜜则甜相,贝则色相。虽引三喻,未即乳实。善男子,我言灯喻喻于众生亦复如是。善男子,离水无河;众生亦尔,离五阴已无别众生。善男子,如离箱舆、轮辐、毂辋,更无别车;众生亦尔,
从小向大为顺喻,从大向小为逆喻。现者,取现事为现喻,前逆顺亦是现事;除逆顺边,取余现事。非者,都非其类。先者,先喻后合;后者,先法后譬。渧,此是帝音;滴,此是的音,先后可解。此中应作养音,上看下为养音,下看上为样音。遍喻者,尽其始末。
善男子,若欲得合彼灯喻者,谛听!谛听!我今当说。炷者喻于二十五有,油者喻爱,明喻智慧,除破黑闇喻破无明,暖喻圣道。如灯油尽,明𦦨则灭。众生爱尽则见佛性,虽有名色不能系缚,虽复处在二十五有,不为诸有之所污染。
师子吼言:众生五阴下,大段第四、明修道。既其有缚,云何得脱?故论修道而脱其缚。文有四问答:初、明道可修;二、正明修道;三、修道之用;四、劝修。此四次第者,诸法虽毕竟空,而道可修,是故正修;修能断惑,是故有劝。初番有三问答。
师子吼言:世尊,众生五阴空无所有,谁有受教修习道者?
初问:五阴、众生、人、法皆空,何故有修?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虽念念生灭,犹故相似相续不断,故名修道。
佛答:诸心念念相续不断,虽念念灭,烦恼连接,所以有修。
是故第二更问:心念念灭,何有修道?
师子吼言:世尊,如是等法皆念念灭,是念念灭亦相似相续,云何修习?
佛言:善男子,如灯虽念念灭,而有光明除破闇冥,念等诸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如众生食,虽念念灭,亦令饥者而得饱满;譬如上药,虽念念灭,亦能愈病;日月光明,虽念念灭,亦能增长树林草木。
佛答:虽念念灭,得论修道,如灯虽念念灭,而能破闇。
汝言念念灭下,更复取意解。
善男子,汝言念念灭云何增长者,心不断故名为增长。
汝言无增长者,不尔。
复举六譬,皆明有增长,如文。
善男子,如人诵书,所诵字句,不得一时,前不至中,中不至后,人之与字,及以心想,俱念念灭,以久修故,而得通利。善男子,譬如金师,从初习作,至于皓首,虽念念灭,前不至后,以积习故,所作遂妙,是故得称,善好金师。读诵经书,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种子,地亦不教,汝当生芽,以法性故,芽则自生,乃至华亦不教,汝当作果,以法性故,而果自生。众生修道,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数法,一不至二,二不至三,虽念念灭,而至千万。众生修道,亦复如是。善男子,如灯念念灭,初灭之𦦨,不教后𦦨,我灭汝生,当破诸闇。善男子,譬如犊子,生便求乳,求乳之智,实无人教,虽念念灭,而初饥后饱,是故当知,不应相似,若相似者,不应异生。众生修道,亦复如是,初虽未曾,以久修故,则能破坏,一切烦恼。
第三番问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须陀洹人得果证已,虽生恶国犹故持戒,不杀、盗、淫、两舌、饮酒,须陀洹阴即此处灭不至恶国;修道亦尔,不至恶国。若相似者,何故不生净妙国土?若恶国阴非须陀洹阴,云何而得不作恶业?
更蹑前六譬为难,虽念念灭而能破闇等。修道亦尔,初虽未圆,久能破惑,师子吼承之更难。如初果人,善法五阴亦应相似相续生净国土,那忽至于恶国生杀羊家?
佛答虽生恶国不失名者,名谓无漏,无漏恒在;阴则不尔,善阴、恶阴由业所得,非无漏法之所招也,故佛答不相似。虽生恶国不作恶者,由无漏力持故,答中先法。
佛言:善男子,须陀洹者虽生恶国,终不失于须陀洹名,阴不相似。是故我引犊子为喻,须陀洹人虽生恶国,以道力故不作恶业。
兼出六譬。
善男子,譬如香山有师子王,是故一切飞鸟走兽绝迹此山无敢近者,有时是王至雪山中,一切鸟兽犹故不住;须陀洹人亦复如是,虽不修道,以道力故不作诸恶。善男子,譬如有人服食甘露,甘露虽灭,以其力势能令是人不生不死。善男子,如须弥山有上妙药名楞伽利,有人服之,虽念念灭,以药力故不遇患苦。善男子,如转轮王所坐之处,王虽不在,无人敢近。何以故?王威力故。须陀洹人亦复如是,虽生恶国不修习道,以道力故不作恶业。善男子,须陀洹阴于此而灭,虽生异阴,犹故不失须陀洹阴。善男子,譬如众生为果实故,于种子中多役作业,粪治溉灌,未得果实而子复灭,亦得名为因子得果;须陀洹阴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资产巨富,唯有一子,先已终没。其子有子复在他土,其人忽然奄便终没。孙闻是已还收产业,虽知财货非其所作,然其收取无遮护者。何以故?以性一故。须陀洹阴亦复如是,
香山譬初身,师子譬见谛无漏,雪山譬恶五阴,飞鸟走兽譬诸恶法。又香山譬善阴,雪山譬恶阴,雪山鸟兽并不敢住,譬在善恶两国之中皆不生恶法。此关习报两因之义,习因种类相似常生终不为恶,报因牵于异类之果故生恶国。有人譬须陀洹身,资产巨富譬见谛无漏断惑之功。唯有一子者,四果中之初果也。又见思两道中唯是见道,故言一子。先已终亡者,见谛无漏而不现前。出观则无其子等者,思惟无漏因见谛生,故言其子。有子复在他土者,思惟无漏望于见谛名为他土。奄便终亡者,须陀洹人七生终没。孙闻是已还收产业者,思惟道中还承接前见谛之功。虽知财货非其所有者,见谛无漏非思惟中无漏所有。无遮护者者,见思虽别同一无漏,
师子吼言:如佛说偈下,第二、正明修道。又二:初明修道,次明修道因缘。初又二:先释,次论义。初举偈问者,上两句修道,下两句得果。能修三品,不退得果。三品是因,近大涅槃是果。初牒偈问。
师子吼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偈:
比丘若修习,戒定及智慧,当知是不退。
亲近大涅槃。
次一一请答。
世尊!云何修戒?云何修定?云何修慧?
答中,三番解释:初番真伪对辨,次番偏为破恶,后番偏为生善。就真伪为二:先伪,次真。
佛言:善男子,若有人受持禁戒,但为自利人天受乐,不为度脱一切众生,不为护持无上正法,但为利养畏三恶道,为命、色、力、安、无阂辩,畏惧王法恶名秽称为世事业,如是护戒则不得名修习戒也。
初伪为三品:下下,一向不能持戒;下中,畏于恶道之苦,是故持戒;下上,为度众生苦恼,是故持戒。此三并伪,今取此人,尚不可得。
次真者。
善男子,云何名为真修习戒?受持戒时,若为度脱一切众生,为护正法,度未度故,解未解故,归未归故,未入涅槃令得入故,如是修时,不见戒,不见戒相,不见持者,不见果报,不观毁犯。善男子,若能如是,是则名为修习戒也。
知诸法空,而能持戒,为诸众生,而求佛果。果不可得,众生尚无,况有佛果?名真持戒。
云何复名修习三昧?修三昧时,为自度脱,为于利养,不为众生,不为护法,为见贪欲秽食等过、男女等根、九孔不净、𩰖讼打刺、互相杀害。若为此事修三昧者,是则不名修习三昧。
善男子,云何复名真修三昧?若为众生修习三昧,于众生中得平等心,为令众生得不退法,为令众生得圣心故,为令众生得大乘故,为欲护持无上法故,为令众生不退菩提故,为令众生得首楞严故,为令众生得金刚三昧故,为令众生得陀罗尼故,为令众生得四无阂故,为令众生见佛性故,作是行时,不见三昧,不见三昧相,不见修者,不见果报。善男子,若能如是,是则名为修习三昧。
云何复名修于智慧?若有修者作是思惟:我若修习如是智慧,则得解脱度三恶道。谁能利益一切众生?谁能度人于生死道?佛出世难如优昙华,我今能断诸烦恼结,必得解脱果。是故我当勤修智慧,速断烦恼,早得度脱。如是修者,不得名为修习智慧。
云何名为真修习智?智者若观生老死苦,一切众生无明所覆,不知修习无上正道,愿我此身悉代众生受大苦恼。众生所有贫穷下贱、破戒之心、贪瞋痴业,愿皆悉来集于我身。愿诸众生不生贪取,不为名色之所系缚。愿诸众生早度生死,令我一身处之不厌。愿令一切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修时,不见智慧,不见智慧相,不见修者,不见果报,是则名为修习智慧。善男子,修习如是戒、定、智慧,是名菩萨;不能如是修戒、定、慧,是名声闻。
次能破十六恶律仪者,此就灭恶,更释三品。
善男子,云何复名修习于戒?若能破坏一切众生十六恶律仪。何等十六?一者、为利养食羔羊,肥已转卖;二者、为利买已屠杀;三者、为利养食猪豚,肥已转卖;四者、为利买已屠杀;五者、为利养食牛犊,肥已转卖;六者、为利买已屠杀;七者、为利养鸡令肥,肥已转卖;八者、为利买已屠杀;九者、钓鱼;十者、猎师;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十三、网捕飞鸟;十四、两舌;十五、狱卒;十六、咒龙。能为众生永断如是十六恶业,是名修戒。云何修定?能断一切世间三昧,所谓无身三昧,能令众生生颠倒心谓是涅槃。又无边心三昧、净聚三昧、世边三昧、世断三昧、世性三昧、世丈夫三昧、非想非非想三昧,如是等定能令众生生颠倒心谓是涅槃。若能永断如是三昧,是则名为修习三昧。云何复名修习智慧?能破世间所有恶见。一切众生悉有恶见,所谓色即是我,亦是我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乃至识亦如是;色即是我,色灭我存;色即是我,色灭我灭。复有人言:作者名我,受者名色。复有人言:作者名色,受者名我。复有人言:无作无受,自生自灭,悉非因缘。复有人言:无作无受,悉是自在之所造作。复有人言:无有作者,无有受者,一切悉是时节所作。复有人言:作者、受者悉无所有,地等五大名为众生。善男子,若能破坏一切众生如是恶见,是则名为修习智慧。
魁脍者,旧云是贩鱼肉典军之人,又云是行杖者。无身三昧者,空定灭色,故言无身。无边心者,即识处定。净聚者,即不用处。世边者,非想,此定能知八万劫,以此为边。又非想在三界表,故言世边。世断者,八万劫外,既不能知,便谓为断。世性者,即是冥初,是世之本性。世丈夫者,以此定力,能见劫初。水中丈夫,即韦纽天。非想非非想者,即是存亡,观为定体。
修习戒者为身寂静下,第三、就生善释三品。
善男子,修习戒者为身寂静,修习三昧为心寂静,修习智慧为坏疑心,坏疑心者为修习道,修习道者为见佛性,见佛性者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为得无上大涅槃故,得大涅槃者为断众生一切生死、一切烦恼、一切诸有、一切诸界、一切诸谛故,断于生死乃至断谛为得常乐我净法故。
诸有者,即是三有、二十五有。诸界者,即是三界及十八界等。诸谛者,即二十五谛及以六谛。
师子吼言:不生不灭下,第二、论义。因前修道故,见佛性,得菩提、涅槃。今难涅槃及与佛性,凡七番问答:初三番难涅槃,次四番难佛性。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若不生灭名大涅槃,生亦如是。不生不灭,何故不得名为涅槃?
初云:若不生灭为涅槃者,只凡夫人亦不生灭,应是涅槃。凡人一期从生至老,不更生故,故名不生;而复未灭,亦是不灭。此不生灭,是涅槃不?又云:若以三相中生相为难,只此一念生已生故,故是不生;复未灭故,故是不灭。是涅槃不?
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是生虽复不生不灭而有始终。
答中,先印,述之后解。既非涅槃为始终故,亦须更通上之两解,成始终义。初生为始,命尽为终。一念三相,生相亦尔,初起为始,念灭为终。
世尊下,第二难。
世尊,是生死法亦无始终,若无始终则名为常,常即涅槃,何故不名生死为涅槃耶?
明生死法亦无始终,十二因缘轮转不住,何有始终?
善男子,是生死法悉有因果,有因果故不得名之为涅槃也。何以故?涅槃之体无因果故。
佛答者:生死之法有因有果,十二因缘轮转不住,过去二因、现在五果,故非涅槃。
第三番难
师子吼言:世尊,夫涅槃者,亦有因果。如佛所说:
从因故生天,从因堕恶道,从因故涅槃。
是故皆有因。
如佛往昔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沙门道果。言沙门者,谓能具修戒、定、智慧;道者,谓八圣道;沙门果者,所谓涅槃。世尊,涅槃如是,岂非果耶?云何说言涅槃之体无因无果?
明涅槃之中亦有因果,戒、定、慧等能得涅槃,岂非因果?
善男子,我所宣说涅槃因者,所谓佛性。佛性之性不生涅槃,是故我言涅槃无因。能破烦恼故名大果,不从道生故名无果,是故涅槃无因无果。
佛答:涅槃有因而非果,又复是果而非所得,又佛性为涅槃因,复不能生涅槃之果(云云)。
第二,有四番问答,论佛性义。初番就共有、不共有为难,先标两章门,后释如文。
师子吼言:世尊,众生佛性为悉共有?为各各有?
若共有者,一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众生亦应同得。世尊,如二十人同有一怨,若一人能除,余十九人皆亦同除;佛性若尔,一人得时,余亦应得。若各各有,则是无常。何以故?可算数故。然佛所说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若各各有,不应说言诸佛平等,亦不应说佛性如空。
佛答又二:先法,次譬。
佛言:善男子,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诸佛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若有能修八圣道者,当知是人则得明见。
初法中,言不一不二。不一故非共,不二故非各。虽尔,终是一切众生同共有之。地人云:一切众生同黎耶识法界体性。若尔,一人得时,应多人得。成论师云:众生各有佛性,但成佛时,权智齐等,同一法身。力、无畏等,亦复如是。若尔,佛性可数,即是无常。正当此难。然佛性平等,非一非二,非共非各。亦如今之持戒修行之人,不可一,不可异。人人各修,岂得是一?我解彼解,彼解我解,是故不异。又如五种佛性,并不一异。众生等有,岂可异?五种不同,岂可一(云云)?问:众生于五佛性中,为具几许?答:尽有尽无。众生无观智之了,则不能发境。发境之智既无,亦无观境。因既无因,宁别得果及以果?果既无因,果云何非因非果?尽有者,必当得故,从缘现故,故言尽有。今时虽无,必当有之。
次譬如文。
善男子,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则成醍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第二番,难忍辱草譬。
师子吼言:如佛所说:忍辱草者,一耶?多耶?如其一者,牛食则尽;如其多者,云何而言众生佛性亦如是耶?如佛所说:若有修习八圣道者则见佛性。是义不然。何以故?道若一者,如忍辱草则应有尽;如其有尽,一人修已,余则无分。道若多者,云何得言具足修习,亦不得名萨婆若智?
若一者,一人修已,余人亦得。
佛言:善男子,如平坦路,一切众生悉于中行无障碍者。中路有树,其荫清凉,行人在下憩驾止息。然其树荫常住不异,亦不消坏,无持去者。路喻圣道,荫喻佛性。善男子,譬如大城唯有一门,虽有多人经由入出,都无有能作障阂者,亦复无人破坏毁落而赍持去。
善男子,譬如桥梁,行人所由,亦无有人遮止障碍、毁坏持去。善男子,譬如良医,遍疗众病,亦无有能遮止是医治此舍彼;圣道佛性亦复如是。
佛答:佛性是一,随多人修,各各得之,不相妨碍。
第三番问
师子吼言:世尊,所引诸喻,义不如是。何以故?先者在路,于后则妨,云何而言无有障碍?余亦皆尔。圣道佛性若如是者,一人修时应妨余者。
如多人在路,于后为妨;佛性亦尔,前人修时,亦妨后者。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说,义不相应。我所喻道,是少分喻,非一切也。善男子,世间道者则有障碍,此彼之异无有平等;无漏道者则不如是,能令众生无有障碍,平等无二,无有方处、此彼之异。如是正道,能为一切众生佛性而作了因,不作生因,犹如明灯照了于物。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同无明因缘于行,不可说言一人无明因缘行已其余应无。一切众生悉有无明因缘于行,是故说言十二因缘一切平等。众生所修无漏正道亦复如是,等断众生烦恼四生诸界有道,以是义故名为平等。其有证者,彼此知见无有障碍,是故得名萨婆若智。
佛答者,如路、桥、医,并是少分;圣道之路,则不如是,桥等亦然。
第四难
师子吼言:一切众生身不一种,或有天身,或有人身,畜生、饿鬼、地狱之身,如是多身差别非一,云何而言佛性为一?
天人六道其相非一,云何共有一佛性耶?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置毒乳中,乃至醍醐皆悉有毒,乳不名酪,酪不名乳;乃至醍醐亦复如是,名字虽变,毒性不失。遍五味中皆悉如是,若服醍醐亦能杀人,实不置毒于醍醐中;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虽处五道受别异身,而是佛性常一无变。
佛答:置毒乳中,随其五味,毒能遍杀。佛性亦尔,遍一切处(云云)。
十六、大国下,第二、明修道因缘,又二:初、明道缘,二、明道因。初道缘又三:一、处缘,二、时缘,三、人缘。非处、非时、非善知识皆不能得,故云待处、待时、待伴。就处又二:先、城处,二、树处。城处又二:先问,次答。
师子吼言:世尊,十六大国有六大城,所谓舍婆提城、婆枳多城、瞻婆城、毗舍离城、波罗柰城、王舍城。如是六城,世中最大,何故如来舍之,在此边地弊恶极陋隘小拘尸城入般涅槃?
问意言:十六大国有六大城,如来何故在此小城?答为二:先呵,次正释。初呵问者。
善男子,汝不应言拘尸城边地弊恶,最陋隘小,应言是城微妙功德之所庄严。何以故?诸佛菩萨所行处故。善男子,如贱人舍,王若过者则应赞叹:是舍严丽,福德成就,乃令大王回驾临顾。善男子,如人重病服秽弊药,服已病愈即应欢喜赞叹:是药最上最妙,能愈我病。善男子,如人乘船在大海中,其船卒坏无所依倚,因倚死尸得到彼岸,到彼岸已应大欢喜赞叹是尸:我赖相遇而得安隐。拘尸城亦复如是,乃是诸佛菩萨行处,云何而言边地弊恶,隘陋小城?
佛所居处,不应言小,举三譬况。如来世尊,是人中之尊,居止之处,其处则尊,君子所居,何陋之有?
我念往昔下,第二、正释,又二:一、报地恩;二、驱邪党。初、报恩,又三:一、报发心;二、报四无量;三、报弘誓。如文。
善男子,我念往昔过恒沙劫,劫名善觉。时有圣王,姓憍尸迦,七宝成就,千子具足。其王始初造立此城,周匝纵广十二由旬,七宝庄严。土多有河,其水清净,柔耎甘美,所谓尼连禅河、伊罗䟦提河、熙连禅河、伊搜末捶河、毗婆舍耶河,如是等河其数五百。河此彼岸,树木繁茂,华果鲜洁。尔时,人民寿命无量。时轮轮圣王过百年已,作是唱言:如佛所说,一切诸法皆悉无常。若能修习十善法者,能断如是无常大苦。人民闻已,咸共奉修十善之法。我于尔时闻佛名号,受持十善,思惟修习,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是心已,复以是法转教无量无边众生,言一切法无常变坏。是故我今续于此处,亦说诸法无常变坏,唯说佛身是常住法。我忆往昔所行因缘,是故今来在此涅槃,亦欲酬报此地往恩。以是义故,我经中说,我眷属者受恩能报。
复次,善男子,往昔众生寿无量时,尔时此城名拘舍䟦提,周匝纵广五十由旬。时阎浮提居民邻接,鸡飞相及。有转轮王名曰善见,七宝成就,千子具足,王四天下。第一太子思惟正法得辟支佛。时转轮王见其太子成辟支佛,威仪详序,神通希有,见是事已,即舍王位如弃涕唾,出家在此娑罗树间,八万岁中修习慈心、悲喜舍心各八万岁。善男子,欲知尔时善见圣王,则我身是。是故我今常乐游止如是四法,是四法者名为三昧。以是义故,如来之身常乐我净。善男子,以是因缘,今来在此拘尸城娑罗树间三昧正受。
善男子,我念往昔过无量劫,此城尔时名迦毗罗卫。其城有王名曰白净,其王夫人名曰摩耶,王有一子名悉达多。尔时,王子不由师教,自然思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大目楗连,给侍弟子名曰阿难。尔时,世尊在双树间演说如是大涅槃经,我时在会得预斯事,闻诸众生悉有佛性,闻是事已即于菩提得不退转,寻自发愿:愿未来世成佛之时,父母、国土、名字、弟子、侍使之人、说法教化,如今世尊等无有异。以是因缘,今来在此敷扬演说大涅槃经。
次驱邪党,又二:初遍六大城;后明至此降伏既了,邪穷正尽,即寂灭涅槃。六城为六:初即至王城。
善男子,我初出家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频婆娑罗王遣使而言:悉达太子若为圣王,我当臣属。若不乐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愿先来至此王舍城,说法度人,受我供养。我时默然,已受彼请。善男子,我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向竭阇国,时伊连禅河有婆罗门,姓迦叶氏,与五百弟子在彼河侧求无上道,我为是人故往说法。迦叶言:瞿昙,我今年迈已百二十,摩伽陀国所有人民及其大王频婆娑罗,咸谓我已证罗汉果。我今若当在于汝前听受法者,一切人民或生倒心:大德迦叶非罗汉耶?幸愿瞿昙速往余处。若此人民定知瞿昙功德胜我,我等无由复得供养。我时答言:迦叶,汝若于我不生殷重大瞋恨者,见容一宿,明当早去。迦叶言:瞿昙,我心无他,深相爱重。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恶,恐相危害。我言:迦叶,毒中之毒不过三毒,我今已断。世间之毒,我所不畏。迦叶复言:苟能不畏,善哉听住!善男子,我于尔时故为迦叶现十八变,如经中说。尔时,迦叶及其眷属五百等辈,见闻是已证罗汉果。是时迦叶复有二弟,一名伽耶迦叶,二名那提迦叶,师徒眷属复有五百,亦皆证得阿罗汉果。是王舍城六师之徒闻是事已,即于我所生大恶心。我时赴信,受彼王请诣王舍城。未至中路,王与无量百千之众悉来奉迎,我为说法。时闻法已,欲界诸天八万六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频婆娑罗王所将营从十二万人得须陀洹果,无量众生成就忍心。既入城已,度舍利弗、大目楗连及其眷属二百五十,令舍本心出家学道。我即住彼受王供养,外道六师相与集聚诣舍卫城。
然外道溃乱,诱引众生令堕三恶,故须来此而驱遣之。又国主有请,佛不违言,故往王城。外道自知其术浅薄,仍奔舍卫。佛因化三迦叶及通慧二人。时彼城中有一长者下,是第二、往舍卫逐外道。就文为二:一、明往之缘起;二、共试神力,正论往彼。
时彼城中有一长者,名须达多,为儿聘妇诣王舍城。既达彼城,寄止长者珊檀那舍。时此长者中夜而起,告诸眷属:仁等可起,速共庄严埽治宅舍,办具肴膳。须达闻已,寻自思惟:将无欲请摩伽王耶?为有婚姻欢乐会乎?思惟是已,寻前问言:大王,欲请摩伽陀王频婆娑罗耶?为有婚姻欢乐会乎?匆务不安乃如是耶?长者答言:不也,居士,我明请佛无上法王。须达长者初闻佛名,身毛皆竖,寻复问言:何等名佛?长者答言:汝不闻耶?迦毗罗城有释种子,字悉达多,姓瞿昙氏,父名白净。其生未久,相师占之,定当得作转轮圣王,如庵罗果已在手中。心不愿乐,舍之出家,无师自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贪恚痴尽常住无变,不生不灭无有忧畏,于诸众生其心平等,犹如父母等视一子,所有身心众中最,虽胜一切而无憍慢,涂割二事其心无二,智慧通达于法无阂,具足十力、四无所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处,故号为佛。明受我请,是故匆匆未暇相瞻。须达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无上,今在何处?长者答言:今在此间王舍大城,住迦兰陀竹林精舍。时须达多一心念佛所有功德,十力、无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处。作是念时忽然大明,其明猛盛犹如白日,即寻光出至城门下,佛神力故门自然开。既出门已,路有天祠,须达经过礼拜致敬,寻还黑闇,心生惶怖,复欲还返所止之处。时彼城门有一天神,告须达言:仁者,若往如来所者,多获善利。须达多言:云何善利?天言:长者,假使有人真宝交络、骏马百匹、香象百头、宝车百乘,铸金为人其数复百,端正女人身佩璎珞众宝厕填,上妙宫宅殿堂屋宇雕文刻镂,金槃银粟、银槃金粟数各一百以施一人,如是展转尽阎浮提,所得功德不如有人发意一步诣如来所。须达多言:善男子,汝是谁耶?天言:长者,我是胜相婆罗门子,是汝往昔善知识也。我因往日见舍利弗、大目楗连,心生欢喜,舍身得作北方天王毗沙门子,专知守护此王舍城。我因礼拜舍利弗等生欢喜心,尚得如是妙好之身,况当得见如来大师礼拜供养!须达长者闻是事已,即还复道来诣我所,到已头面敬礼我足。我时即为如应说法,长者闻已得须陀洹果。既获果证,复请我言:如来大慈,唯愿临顾,至舍卫城受我微供。我即问言:卿舍卫城,颇有精舍相容受不?须达多言:若佛哀悯,必见垂顾,便当自竭营办成立。善男子,我于尔时默然受请。须达长者已蒙听许,即白我言:我从昔来未为此事,唯愿如来遣舍利弗指授仪则。我即顾命敕令营佐。时舍利弗与须达多,共载一车往舍卫城,我神力故,经一日夜便到所止。时须达多白舍利弗:大德,此大城外,何处有地,不近不远,多饶泉池,有好林树,华果蔚茂,清净闲旷?我当于中为佛世尊及比丘僧造立精舍。舍利弗言:祇陀园林不近不远,清净寂寞,多有泉流,树木华果随时而有。此处最胜,可立精舍。时须达多闻是语已,即往祇陀大长者所,语祇陀言:我今欲为无上法王造立僧坊,唯仁园地可以造立。吾今欲买,能见与不?祇陀答言:设以真金遍布其地,犹不相与。须达多言:善哉!祇陀,林地属我,汝便取金。祇陀答言:我园不卖,云何取金?须达多言:若意不了,当共往诣断事人所。时二长者即共俱往。断事者言:园属须达,祇陀取金。须达长者即时使人车马载负随集布地,一日之中唯五百步金未周遍。祇陀言曰:长者若悔,随意听止。须达多言:吾不悔也,自念当出何藏金足?祇陀念言:如来法王真实无上,所说妙法清净无染,故使斯人轻宝乃尔。即语须达:余未遍者不复须金,请以见与。我自为佛造立门楼,常使如来经由出入。祇陀长者自造门坊,须达长者七日之中成立大房足三百间,禅房静处六十三所,冬屋夏堂各各别异,厨坊、浴室、洗脚之处、大小圊厕无不备足。所设已讫,即执香炉,向王舍城遥作是言:所设已办,唯愿如来慈哀怜悯,为诸众生受是住处。我时悬知是长者心,即与大众发王舍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至舍卫城祇陀园林须达精舍。我既到已,须达长者以其所设奉施于我,我时受已即住其中。
然诸外道在王舍城,不敢拒抗,行至舍卫,仍求面论。珊檀那者,是王舍城人,此翻护弥。祇陀,此翻胜氏。须达多者,是舍卫人,此翻善温。问:佛名闻十方,须达亦是六大居士,何以娉婚夜宿,始闻佛名?答:初非不闻,孟浪飘瞥。今道机时熟,闻则衣毛遍竖。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
日东天台沙门本纯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