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广州宝象林沙门 弘赞 述
今释此经。大科分二。初释题目。二释经文。
初释题目(分二) 初正释经题 二释译人名。
◎初正释经题。
佛说梵网经
佛说者。先舍那后释迦亲宣也。梵网者。时佛在摩醯首罗大梵天王宫中。观彼天宫殿上因陀罗网幢而说也。其网幢。以无量百千万亿摩尼宝珠共成。而一一宝珠光色。各各别异不同。互相映射。互相摄入。故每一珠。俱含众珠之色。文彩重重。不相妨碍。佛因之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说教门亦复如是。由是引此。以明十方世界安立。各各无量不同。十方诸佛教门。施设无量。亦复不同。十方菩萨依教修证。参差无量。亦各不同。故以梵网。喻为经名。此经大本。共有一百十二卷。如彼网之一孔。今此心地一品。犹彼网之一珠耳。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谓贯穿摄化也。以贯穿所应知义。摄持所化众生也。又云。经者常也。古今虽殊。觉道不改。群邪不能沮。众圣不能异。故曰常也。按诸经律。有以人法为名。或以法喻为目。或以人法喻为名。或以单人单法单喻为目。今本经。以喻为名。若兼品言之。则以人法喻为目。梵网是喻。菩萨是人。心地是法。经是能诠之教。梵网是所诠之法。佛是能诠之人也。若论宗趣。体用。教相。权实所摄。则本源心地正戒为宗。克成舍那佛果为趣。实相心地为体。止恶行善为用。大乘毗尼为教相。三藏之中。毗尼藏摄。大小二藏中。菩萨藏摄。权实教中。权实所摄也。璎珞经云。一切凡夫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是故以实相心地为体也(宗者。崇也。谓当经所崇尚也。趣者。宗之所归趣究竟处也。因陀罗。此云天帝。亦云天赤珠。合而言之。总谓大梵天王赤珠网幢也)。
菩萨心地品下
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菩提。此云道。亦云觉。萨埵。此云众生。谓以佛道化诸众生也。又云觉有情。菩萨是能觉义。萨埵是有情义。谓能令一切有情觉悟也。又上求下化。建立大事。名曰大士。亦云开士。谓能开化一切众生也。从初发心。终至等觉。皆名菩提萨埵。心地者。乃一切圣凡之本源也。在凡则迷此心。故流转三界。六道四生。在圣则悟此心。而复本真源。截生死之流漫。菩萨欲还本源。故依此心地正戒。以为胜因。而证舍那之极果也。地乃从喻为名。谓菩萨修行六度万行。教化荷负一切众生。憎爱不起。殊因妙果。由之增长。譬如大地。承载荷负一切。净秽无嫌。万物因之生长。菩萨心之平等。亦复如是。梵语钵里勿多。此云品。品者聚也。谓义类相从。共为一聚也。按本经别品。犹兼谈世界。此品惟重教修。明本心地。而复分上下。上品明菩萨以定慧力。修证三贤十圣之阶位。今此下品。专令大士依本源心地戒法。为定慧正因。故三贤十圣。以至等觉。悉令诵持也。
○二释译人名。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是姓。秦是国号。乃后秦国主。姓姚名兴也。三藏者。法师善译经律论三藏之玄文也。鸠摩罗什。此云童寿。谓法师年在童稚时。而辨慧已过耆宿也。父天竺人。以聪慧见称。龟兹国王闻。遂以女妻之。师在胎日。母增辨慧。七岁出家。日诵千偈。九岁与外道论义。辩挫邪锋。天竺诸王。皆尊奉为师。符坚闻师道德非凡。遣将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请师。师才及中途。姚兴续秦。迎师归国。弘始三年。方入长安。秦主兴。厚加礼待。延入西明阁。及逍遥园。别馆安置。敕译经论。五十余部。此梵网一部。是最后译出者。时聪慧沙门八百人。咨受师义。与三百发大心沙门锐智者。授菩萨戒。此为东夏受菩萨戒之始也。天人陆玄畅。答宣律师云。什师位居三贤。从七佛已来。为译经师也。译是翻译。谓翻彼西天之梵语。而为东夏之华言也。
◎二释经文(分三) 初别序 二正宗 三流通。
按诸经。皆具序正流通三分。此心地一品。出梵网经。梵网大本。品有六十二。此心地品。当彼第十。故无全经如是我闻等之通序。惟有别序。如华严法华等。品品皆以尔时为首。今此亦尔。即正宗流通。亦是明此一品之性相事理。非彼全部之正宗流通。故华严钞云。夫圣人设教。必有其渐。将命微言。先彰由致。由致既彰。当机受法。故授之以正宗。正宗既陈。务于开济。非但笃于时会。复令末叶传芳。永耀法灯。明明无尽。故授之以流通。非唯一部。当会当品等。皆容有之。是也。今释。惟列大科。不列子科者。恐初学。反见为难。更增蒙昧。其余纤悉玄理。菩萨阶位。备载义疏及发隐。自当检阅(释经。分序正流通。此方始自晋道安法师。后西域诸菩萨疏释至。皆分三分。始知晋符西释。诚乃古今不易之恒规也。序谓序述。亦绪也。致也。乃一经之由致。而有通有别。通序者。如一切经初。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诸大众俱。是为通序。别序者。盖说经。各有缘起不同。故别序一经。或一品之由绪也。正宗者。宗即主也。崇也。谓佛说法。必崇尚当机所说之义为正主。斯即一经之宗旨也。流通者。流谓不滞。通谓不壅。以正义既陈。务传后世。利益众生。使正法之源流通。而无壅滞。广布十方。无有穷尽也)。
●初别序(分五) 一三佛传教 二二佛说法 三一佛说法 四重颂 五叙结戒。
○一三佛传教(分三) 初总嘱 二别嘱 三供本尊。
○初总嘱。
三佛者。卢舍那。千华上佛。千百亿释迦也。释迦传自千佛。千佛传自舍那。舍那传自先佛。然一切诸佛。皆具三身。所谓毗卢遍耀。正法为身。舍那行满。报果为身。释迦化迹。赴感为身。法身无相。圆明遍照十方。舍那万德具八万四千相好严身。释迦金身丈六。相具三十二。好有八十种。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光明遍照。一身光遍照。尽空法界。二智光遍照。重重法界。亦云大日。如世间日。惟照一边。不照一边。昼照夜不照。照一世界。不照余世界。不得名大日。今毗卢遮那。色身法身。普周法界。十方世界。悉皆照耀。心地观经偈云。法身体遍诸众生。万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灭无来去。不一不异非断常。法界遍满如虚空。一切如来共修证。有为无为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净。法身本性如虚空。远离六尘无所染。法身无形离诸相。能相所相悉皆空。如是诸佛妙法身。戏论言辞相寂灭。远离一切诸分别。心行处灭体皆如。为欲修证如来身。菩萨善修于万行(法身无相。寄于报化二身。故心论云。初身与二为依止)。
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
尔时者。即卢舍那佛说法时也。梵语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一内以智光照真法界。此约自受用身。二外以身光照应大机。此约他受用身(大机。即大乘菩萨)。又翻为净满。谓诸恶都尽。故云净。此是止恶果报也。众德悉圆。故云满。此是行善果报也。斯多从自受用得名。其光明遍照。多从他受用为号。按心地观经。法身。亦名自性身。无始无终。离一切相。绝诸戏论。周圆无际。凝然常住(此名法身)。其受用身。有二种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自受用身。三阿僧祗劫。所修万行。利益安乐诸众生已。十地满心。出过三界。居净妙国土。坐大宝莲华。无量海会菩萨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是名为后报利益。尔时菩萨。入金刚定。断除一切微细所知诸烦恼障。成无上菩提。如是妙果。名现利益。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寿欲劫数。无有限量。穷未来际。诸根相好。遍周法界。四智圆满。受用法乐。具足八万四千智门。如是一切诸功德法。名为如来自受用身。如来他受用身。具足八万四千相好。居真净土。说一乘法。令诸菩萨。受用大乘微妙法乐。一切如来。为化十地诸菩萨众。现于十种他受用身。第一佛身。坐百叶莲华。为初地菩萨。说百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百佛世界。利益安乐无数众生。第二佛身。坐千叶莲华。为二地菩萨。说千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千佛世界。利益安乐无量众生。第三佛身。坐万叶莲华。为三地菩萨。说万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万佛国土。利益安乐无数众生。如是如来。渐渐增长。乃至十地。他受用身。坐不可说妙宝莲华。为十地菩萨。说不可说诸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不可说佛微妙国土。利益安乐不可宣说。不可宣说。无量无边。种类众生。如是十身。皆坐七宝菩提树王。证得无上菩提(此名应身)。一一华叶。各各为一三千世界。各有百亿须弥山。及四大洲。一一诸赡部洲。有金刚座。菩提树王。其诸化佛。各于树下。破魔军已。一时证得无上菩提。如是诸化佛身。各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诸菩萨二乘凡夫。随宜说三乘妙法。是诸化佛。皆悉名为佛变化身。如是二种应化身佛。虽现灭度。而此佛身。相续常住。偈云。为化地上诸菩萨。一佛现于十种身。随机应现各不同。展转倍增至无极。如是十佛成正觉。各坐七宝菩提树。前佛入灭后佛成。不同化佛经劫现(应身。即他受用身。化身。即千百亿化身。言倍增至无极。则岂止千百亿而已。故其文云。百千万至不可说。大小化佛。各坐菩提树。即本经流通分云。微尘世界佛。是也)。为此大众者。指千华上佛。及千百亿释迦。按上品。是时释迦。擎接此世界大众。还莲华台藏。见卢舍那佛。佛乃广开示三贤十圣法门。为入佛果之根源。是知非止千佛。千百亿。为大众也恒河沙者。河在中天竺。阔四十里。沙细如面。一河之沙。数尚无穷。况百千河之沙数。岂可能尽。故云不可说。不可说。亦十大数之第九数。以喻法门广大。无穷无尽。今于无穷尽法门中。略说心地法门。如一毛头许。犹百千河沙之一沙耳。法门虽广。不出心地。举心地。即该尽万法。是亦以少摄广也。涅槃经云。佛在林中。取少树叶。告诸比丘。我觉了一切诸法。如大地草木叶等。为众生说。如手中叶耳。亦同此喻也。
是过去一切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三世菩萨已学。当学。今学。
佛者。梵语具云佛陀。此云觉。觉具三义。一自觉。如大梦觉。此拣凡夫。二觉他。拣异二乘。三觉满。拣异菩萨。由行满果圆。故称为佛。即惑业俱尽。福智圆满之称也。过去未来现在。是三世。今舍那所说。虽云一毛头许。而实三世如来同说。三世菩萨同学。何也。心为万法之源。举心则万法俱尽。故诸佛同说。大士同学。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汝诸佛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
我者。乃如来八自在之真我。非凡夫执五蕴身心之妄我。劫者。梵语具云劫波簸陀。此云大时分。甚为久远。非岁月可知。如璎珞本业经云。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广亦然。以天衣重三铢。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尽。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亦名小劫。又八十里石。方广亦然以梵天衣。重三铢。即梵天中。百宝光明珠。为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尽。名一中劫。又八百里石。方广亦然。以净居天衣。重三铢。即净居天中。千宝光明镜。为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尽。名一大阿僧祗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尽。名一里劫二里劫五十里石尽。名五十里劫。百里石尽。名百里劫。千石里尽。名千里劫。万里石尽。名万里劫。一切贤圣。入是数量。修一切法门。时节久近得佛果。其数百劫。乃得等觉。若一切众生。入是数者。得佛不久。若不入者。不名菩萨。今言百劫修行。而品上云。百阿僧祗劫。此或略文。准余经多云。如来于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或过三大劫已。复于百劫中。修相好因。故云百劫。天台引智度。俱舍。婆沙等论云。如来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祗(非七佛中。尸弃佛也)。从尸弃佛。至然灯佛。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祗。得授记莂。号释迦文。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祗满。从初至此。修六度竟。更住百劫。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故贤愚经云。佛言我三阿僧祗劫。精勤苦行。百劫修福。初阿僧祗劫。供养八万八千诸佛。中阿僧祗劫。供养九万九千诸佛。后阿僧祗劫。供养十万诸佛世尊。出家持戒。具足尸波罗蜜乘。六度车。被忍辱铠。于菩提树下。坐金刚座。降伏魔王。得成佛道。按璎珞经云。佛初发意。志求缘觉乘。闲居静处。四十四亿劫。无佛法圣众。其间七十劫后。遇大通慧佛。演畅大乘。乃微信解。建功德业。复经十九劫。为大国王。供养清众。周给贫乏。舍位出家。晏居寂念。心渐疲倦。往来生死。受报无数。由意无大誓。欲免自身患。复经六十劫。值遇宝缨佛。一乘无二道。不闻小节名。始从彼发意。弘誓心难沮。从彼至今日。七亿阿僧祇。将护顺正法。今乃自觉悟。须知七亿已前。虽复勤苦修道。而无坚誓。终不能成等正觉。据此则百阿僧祗犹少。斯亦随机所说。权实大小两乘。化仪不同。今舍那以自己。所修证验之成法。而告之。令他生信。依此心地法门。而效修证也。汝诸佛转我所说者。前说法。普为大众。今付心印。非余人所堪。故特嘱千释迦。传我舍那佛语。示诸众生。使上承而下布。禀法自有来也。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者。然众生心本虚通。良由无始劫来。为妄情惑业壅闭。故舍那嘱千佛。传我开心地之大道法门。令一切众生。豁通本来之自心也。今此略叙。下文次第详示。
○二别嘱。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放光。光告千华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复转为千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汝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莲华台藏世界者。即华严海藏世界。藏以包含为义。由十方法界。悉在其中也。余如下重颂中释。赫赫天光师子座者。谓此座发光。高明显著炽盛。犹如天光普照昞烁也。如来说无畏之法。外道魔王。悉皆归降。犹师子之哮吼。飞禽走兽。尽皆潜伏。是以凡佛所坐之座。皆名师子座。又名法空座。亦表无畏。谓如来得法空故。故无所畏。上品云。舍那在百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坐百万亿莲华。赫赫光明座。是也。光告千华上佛者。如来心地。本绝名言声色。今欲显心地正法。还以心光而作佛事。故不以言告。而以光告也。斯则舍那光告千佛。千佛复转为千百亿释迦。释迦复为诸众生说也。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者。谓说品上菩萨次第修证十发趣等心地诸法门。以该此品下心地戒也。在心为受持。在口为读诵。心口进修无二。故云一心而行。
○三供养本尊。
尔时千华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光皆化无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华。供养卢舍那佛。受持上说心地法门品竟。
舍那以法付千华上佛。千佛复以法付千百亿释迦。各各承受。故各各辞退也。举身放不可思议光者。诸佛之光。有常光放光。常光即本觉圆明。遍照法界。放光即所起神通。变现非一。然皆不离本源心地戒体而出。既是本源戒体。即言思路绝。故云不可思议也。光皆化无量佛者。无量亦不离心地。是则舍那心地。化为千佛。千佛化为千百亿。千百亿化为无量。复化无量妙华。还供本源心地佛。此亦表菩萨依心地戒体。福慧交修。而成万德。还以万德庄严自心也。
○二二佛说法(分二) 初千华上佛说 二千百亿释迦说。
○初千华上佛说。
今先叙千华上佛现身于十处说法。后叙千百亿释迦亦现身于十处说法。十处者。一金刚座及妙光堂。二帝释宫。三𦦨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天。七初禅天。八二禅天。九三禅天。十四禅天。此色界。第四禅。色究竟天顶。上无复有天矣(问。色究竟天上。无复有天。其无色界四空天。惟在何处。答其四空天。以受想行识四蕴成身。无有色质。人同碧落。界若虚空。故无处所。但随其人。在于何处修证四空定。即名四空天。由其定超过四禅。故列于四禅之上耳)。
各各从此莲华台藏世界而没。没已。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
体性无相。故曰虚空。即本源心地。心地本具智用。是故心体虽空。而具足恒沙性德智光妙用。故曰体性华光。然如来三昧。本非出入。故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又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示十法界像。导利众生。今言入出者。以体用冥一。故云入。体用全彰。故云出。所谓百千定门。同归一寂。无边智海。不离本源。圭峰云。息诸分别。智与理冥。名为入。是也。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然三昧名体甚多。修证不一。如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今言体性华光。是拣余三昧也。阎浮提。此云胜金州。谓此南州之北。有大树。名阎浮。树下有河。河有紫金沙。故以为名。斯则树因河为名。州从树得称。新云赡部洲。是也。菩提。此云道。乃道之极者。称曰菩提。即大觉之道也。其树本名毕钵罗。因佛坐此树下。成正觉道。故曰菩提。高数百尺。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二月十五如来涅槃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华严经云。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此是舍那他受用身。十地菩萨境界。非凡夫二乘所能见。然亦表佛三昧神通智光。影现庄严心地。还同体性华光也。释迦由此修道。故曰还本源世界菩提树下。
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出已。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复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复从座起。至𦦨天中。说十行。复从座起。至第四天。说十回向。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十禅定。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复至一禅中。说十金刚。复至二禅中。说十忍。复至三禅中。说十愿。复至四禅中。摩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源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前明千释迦。与千百亿释迦。皆先于舍那前。受菩萨戒藏已。乃入三昧。还本源世界。今明出三昧。现身十处说法。千光王座。在中天竺。摩竭陀国。王舍城之西二百里。菩提树下。昔此世界初成。座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皆坐此而入金刚定。成无上觉。故曰金刚千光王座。是如来修证圣道之所。亦曰道场。华严经云。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乃至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于中影现。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众色摩尼之所集成。种种宝华。以为庄校。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物象。备体庄严。其师子座。高广妙好。摩尼为台。莲华为网。清净妙宝。以为其轮。斯非大机菩萨。莫能睹之。凡夫二乘。惟见木菩提树。座周百余步。金身丈六耳。妙光堂者。众宝庄严。故曰妙。宝辉互照。故曰光。亦名普光堂。又名普光明殿。在菩提树西不远。乃如来初成正觉时。梵王以七宝。建立此堂。帝释建立七宝之座。放异光明。照菩提树。佛坐座上七日放光。今宝变为石矣。华严经云。于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是也。十世界海者。详见华严经。总而言之。一世界海。二众生海。三法界安立海。四佛海。五佛波罗蜜海。六佛解脱海。七佛变化海。八佛演说海。九佛名号海。十佛寿量海。海以深广为义。谓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此十摄无不尽也。璎珞经云。佛初得道。在此树下。说十世界海法门时。有八万无垢菩萨(等觉菩萨)。现身得佛。又云。有九十亿人。入六入明门。复至普光法堂。说十佛国土。有百万亿人。入六入明门。乃至。至第六天摩尼堂。说十地。有百万恒河沙人。入六入明门。
○帝释宫。梵语具云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谓能为三十三天主。其宫名殊胜殿。居须弥山顶。即欲界第二忉利天也。华严经云。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于佛。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山顶。向帝释殿。其余一一上升。皆亦如是。疏云。如来不动觉树。而升释天。体用无方。赴于物欲。其犹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舟见月不移。是谓此月不离中流。而往南北。如来应现。类此可知。即体之用。无不普周。去住在缘。佛无动静。不动而遍。以赴彼机。故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是故如来不起真际。而普利群生也。十住者。菩萨约位进修。从浅至深。以妙觉为极果。而始必以十信(十信如后出)为之先导。故妙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也。此下住行向地四位。诸经列名略异。即本经品上。坚信忍中。十发趣心。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依璎珞本业经。一发心住。二治地心住。三修行心住。四生贵心住。五具足方便心住。六正心住。七不退心住。八童真心住。九法王子心住。十灌顶心住。
○𦦨天。梵语𦦨摩。或云夜摩。此云时分。是欲界第三天。其殿名曰宝堂。十行者。由前十住。进修功满。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即坚法忍中。十长养心。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璎珞经云。一欢喜心行。二饶益心行。三无瞋恨心行。四无尽心行。五无痴乱心行。六善现心行。七无著心行。八尊重心行。九善法心行。十真实心行。
○第四天。是欲界兜率天。梵语兜率。此云喜足。其殿名曰法光堂。十回向者。十行功满。起大悲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一向真如实际。是所证故。二向无上菩提。是所求故。三向一切众生。是所度故。复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万行。等入法界。即上品。坚修忍中。十金刚心。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想心。九慧心。十不坏心。璎珞经云。一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心。二不坏回向心。三等一切佛回向心。四至一切处回向心。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心。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八真如相回向心。九无缚解脱回向心。十入法界无量回向心。
○化乐天。是欲界第五天也。十禅定者。亦名十大三昧。诸大菩萨。乃能善入。入此三昧。得法界力。无有穷尽。得法王位。无量自在。生如来家。示现种种。广大神通。一普光三昧。二妙光三昧。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三昧。四清净深心行三昧。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六智光明藏三昧。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八众生差别身三昧。九法界自在三昧。十无碍轮三昧。详见华严十定品。然华严在十地后出。
○他化天。是欲界第六天。其殿名摩尼宝藏。十地者。谓菩萨证此十地位。犹如大地。一切佛法。依此发生。璎珞经云。地名持。持一切百万阿僧祗功德。亦名生。生一切因果。故名地。即上品坚圣忍中十地。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炎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璎珞经云。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明地。亦名发光地。四𦦨地。亦名𦦨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妙慧地。亦名善慧地。十法云地(璎珞经中。佛说住。行。向。地等觉。妙觉。六入法门甚详)。
○一禅。是色界初禅天也。十金刚者。按本经品上。及此品下文。即十回向。然在第四天。已说十回向。斯乃名同。义别。今依华严。出十金刚心。然本经。与华严。同时而说。后结集者。分为二部。谓菩萨愿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一觉了诸法心。二化度众生心。三庄严世界心。四善根回向心。五奉事大师心。六实证诸法心。七广行忍辱心。八长时修行心。九自行满足心。十令他愿满心。
○二禅。是色界第二禅天也。十忍者。得此忍。则得到于一切菩萨。无碍忍地。证一切佛法。无碍无尽。此乃等觉菩萨后心。断尽微细无明所证也。一音声忍。二顺忍。三无生法忍。四如幻忍。五如𦦨忍。六如梦忍。七如响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详见华严)。
○三禅。是色界第三禅天也。十愿者。华严经。列两十愿。前十愿。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二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三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四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五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六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七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八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九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十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后十愿。一礼敬诸佛愿。二称赞如来愿。三广修供养愿。四忏悔业障愿。五随喜功德愿。六请佛转法轮愿。七请佛住世愿。八常随佛学愿。九恒顺众生愿。十普皆回向愿。
○四禅。是色界第四禅天也。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得八自在。欲乐解脱。光明胜一切。居色界顶。主领大千世界。是十住菩萨。字威灵帝。佛前在四禅下。说住行向等诸法门。今最后在四禅。说心地法门。此第四禅。是色界最极之顶。此天王宫。过五净居上。更无有天上于此者。故三乘教中。立此为净土。是报身佛所居之处。密部云。过五净居天。有毗卢遮那宫殿。是也。亦表万法总归一心之至极。最尊无上。复无有法上于心者。今此本源无为无相之法。非下地凡夫心识所测。惟佛与佛。乃能知之。
○二千百亿释迦说。
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如贤劫品中说。
上千佛如是覆述。说舍那心地法门。今千百亿佛。亦如是覆述说。故云无二无别也。贤劫品。出大本中。已上经文。是结品上之末词。古疏著于品下之初。以彰释迦之本迹。令人了如指掌。故今仍其旧。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一
音义
译
音亦。传也。释也。交释两国言音。而传告之也。周礼王制掌四方之语。各有象胥通官。东方官名曰寄。能寄寓风俗之异于此。南方曰象。谓能仿象风俗之异于彼。西方曰狄鞮。谓能别其服饰之异也。北方曰译。谓能辩其言语之异。而释通之也。时译官兼善西语。故不云狄鞮。而言译也。自汉至宋。翻译三藏师。若出家。若在家。共有三百余人。其往来途中亡者。或至彼终者。不可纪也。故唐义净法师题取经诗曰。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天竺
新云印度。唐言月。谓彼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
龟兹
亦云丘慈。又云屈支。在昆仑之西。葱岭之东也。
毗卢遮那
或作吠𡀔者那。此云遍照。亦云大日。如来色身法身。普周法界。十方世界悉皆照耀。若人称名归命礼拜。则得法界。一切诸佛菩萨贤圣。乃至八部加持卫护。
八自在我
我是自在义。即如来常乐我净四德之我。由如来具大神力智慧。随机示现自在。具此八义。故称我德。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而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
阿僧祗
此云无央数。乃天人中能知算数者。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祗。此是华严经十大数之首也。十大数者。一阿僧祗二无量。三无边。四无等。五不可数。六不可称。七不可思。八不可量。九不可说。十不可说不可说。
尸弃
华言宝髻。
然灯
亦云锭光。
毗婆尸
华言胜观。亦言遍见。
修相好因
相谓三十二相。好谓八十种好。修百福成一相。福义多途。难可定判。有云如大千界有盲人。悉治瘥。为一福。或云修行六度成百福德。用百福德成一相。以为三十二相之业因。又云用三千二百福。修成三十二大人相也。
五净居天
一无烦。二无热。三善见。四善现。五色究竟。
禅
梵语禅那。此云静虑。
百法明门
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详如大乘百法明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