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吴蕅益沙门 智旭 汇释
○二盗戒。此是性罪。大乘同制。见机得作。具如菩萨戒本。问。大乘见机。得作杀盗淫妄。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于比丘戒。有违犯否。答。出家淫戒。大小同遮。杀盗妄三。大开小制。若果属慈心济物。于菩萨戒。虽无违犯。于比丘法。仍须依律结罪。夫菩萨本怀。尚欲普代众生受地狱苦。岂不能受僧中治罚苦耶。倘自称大士。不服僧规。既非比丘。亦非菩萨矣。
若比丘。若在村落。若闲静处。不与。盗心取。随不与取法。若为王。王大臣所捉。若杀。若缚。若驱出国。汝是贼。汝痴。汝无所知。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缘 佛游罗阅城耆阇崛山中。时城中有陶师子比丘。字檀尼迦。在闲静处。止一草屋。入村乞食。取薪人破屋持归。乃和泥作全成瓦屋。取柴薪牛屎烧之。屋成。色赤如火。佛制不得作赤色全成瓦屋。作者突吉罗。敕诸比丘往诣打破。檀尼迦乃诳摩竭国守材人。取瓶沙王所留要材。大臣白王。王念不应以少材而断出家人命。诃责放去。诸臣不平。居士讥嫌。少欲比丘白佛。诃责结戒。
释 随不与取法者。王法若取五钱。若直五钱物。应死。
十诵云。一铜钱。直十六小铜钱。
律摄云。五磨洒者。一磨洒。有八十贝齿。
相 取离本处。波罗夷。方便欲举而不得。偷兰遮。取减五钱。偷兰遮。不得。突吉罗。教人取。教人求。同上。方便教人求五钱以上。受教者取异物。异处取。取者波罗夷。教者偷兰遮。受教者无盗心。而取得五钱以上。取者无犯。教者波罗夷。受教者谓盗取。而得五钱以上。犯波罗夷。教者无犯。有主。有主想。不与取。五钱以上。波罗夷。减五钱。偷兰遮。有主疑。五钱以上。偷兰遮(若根本部。亦波罗夷)。减五钱。突吉罗(准根本部。亦偷兰遮)。无主。有主想。及疑。五钱以上。偷兰遮。减五钱。突吉罗。比丘尼波罗夷。余三众突吉罗灭摈。不犯者。与想。己有想。粪扫想。暂取想。亲厚意想。及最初未制戒等(亲厚意想者。第三分云。有七法是亲友。利益慈愍故。何等七。难与能与。难作能作。虽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根本杂事云。凡是亲友可委寄人。有其五种。一心相爱愍。二近为得意。三是所尊重。四久故通怀。五闻用己财。心生欢喜)。
第四分云。以盗心为人输税物私度关。价直五钱。波罗夷。众多比丘遣一人取他物。得五钱以上共分。虽各得减五钱。尽波罗夷(以盗心取他物离本处时。满五钱故)。于彼处得直五钱物。到此处直减五钱。波罗夷。于彼处得减五钱物。到此处直过五钱。偷兰遮。知前人以盗心使我取物。先可之。后悔不往。突吉罗。欲盗他衣。错取己衣。偷兰遮。他盗取物而夺彼取盗者。波罗夷。前后取满五钱者。波罗夷。盗他地水果菜等满五钱。若自受用。若令损减。一切波罗夷。毕陵伽婆蹉檀越。有二小儿。黠了不畏人。尊者至时。小儿便抱脚婉转戏。后为贼偷去。父母向尊者涕泣。尊者还寺。以天眼见小儿在贼船中。即以神足持还父母。诸比丘嫌责。佛问以何心取。答言。慈心取。无有盗意。佛言。无犯。
僧祇律云。若比丘在道行。为贼所劫。或贼少比丘多。或贼藏物已更往余处。是比丘若未作失想。还夺还取。无罪。若已作失想。还夺还取。便为贼复劫贼。又或贼顺道去。渐近聚落。持物将分。比丘还从乞得。无罪。若以势力恐怖令还。无罪。若告聚落主。方便慰喻令还。无罪。若知令彼或杀或缚。则不应告。若比丘作摩摩帝(此云寺主)。塔无物。众僧有物。便作是念。天人所以供养众僧者。皆蒙佛恩。供养佛者。便为供养众僧。即持僧物修治塔者。此摩摩帝得波罗夷。若塔有物。众僧无物。便作是念。供养僧者。佛亦在中。便持塔物供养众僧。摩摩帝用者。得波罗夷。若塔无物。僧有物者。得如法贷用。但分明疏记。信某时贷用。某时得当还。若僧无物。塔有物。亦如是。若交代时。应僧中读疏分明付授。若不读疏。越毗尼罪。若有二比丘共财物应分。一比丘盗心独取。除自分。他分满。波罗夷。若同意取者。无罪。若作是念。我今用。后当偿还。无罪。若共作制限。得物共分。既得物。便言各任相禄。是中半分满者。波罗夷。置物。施家。作是语者。偷兰遮。知有施主。作是语者。越毗尼罪。二粪扫比丘相约亦然。若比丘。知僧物。有应与。有不应与。云何应与。若损者。若益者。应与。云何损者。有贼诣寺索种种饮食。若不与。或能烧劫寺内。虽不应与。畏作损事故。随多少与。云何益者。若治众僧房舍泥工。土工。画工。及料理僧物事者。应与前食后食。及涂身油。非时浆等。若王及诸天势力者。应与饮食。是名益者应与。有比丘失衣钵。若未作舍想。后知处。应从彼索。若已作舍想。后知处。从索者。越毗尼罪。若先作念言。后若知处。当从索取。如是索得。无罪。有二比丘作制限。当共受经。当共诵经。后不受不诵者。越毗尼罪。
根本律云。起盗心。兴方便。得恶作罪(突吉罗也)。触彼物。窣吐罗底也(即偷兰遮)。举离处。满五钱。波罗市迦。不满者。得粗罪(亦即偷兰遮)。若是畜生边物。触彼物。恶作罪。举离处。满五者。得粗罪。不满者。恶作罪。
律摄云。猎师逐鹿。走入寺中。随伤不伤。不还无犯。若鹿被箭。入寺便死。应还勿留。若与贼同心。示彼舍处。后时受分。随得招罪(问。此与教他取有何差别。倘不受分。宁无罪耶。答。教他为我取。则物离处时。罪已在我。示贼彼舍处。则贼劫彼时。未必与我。故须从受分时结罪。然虽不受分。亦得方便偷兰遮罪)。若后生悔。向彼物家。报遣防护。勿令失脱。设彼贼偷。皆方便罪。后虽受分。亦窣吐罗。与贼同行。欲为盗事。中路而退。但得恶作。同心作贼。为他守道。分物受分者成犯。由怖为伴。无心共盗。彼虽偷得。苾刍非犯。若持自物。或是他物。作如是语。我欲偷税。得越法罪。教偷税者从异道去。得恶作罪。若作恶心。指他异道。冀免税直。得窣吐罗。若持他物过彼税处。无心取分者粗罪。未至税处。或取半分。或取全分。而未过处。得窣吐罗。若过税处。数满本罪。若持己物到于税处。使他越过。亦得本罪。实是己财。决心回与父母兄等。告掌税者。此非我物。不与汝税。或乘空去。或口含。或衣里。或避路。并得粗罪(问。此亦仍同为他越过。云何不犯本罪。答。为他过物。利必归己。故结本罪。今决心回施。既无得利之愆。但有违税之过。故但粗罪也)。若为父母及三宝事。持过税处。应为税官种种说法。称赞三宝。说父母恩。彼不取税直者。无犯。若犹索者。应与。盗事略有五种。一对面强取。二窃盗取。三调弄取。四因寄取。五与更夺取。此之五种。咸是盗收。有施物来。知非己分。言我合得者。窣吐罗罪。若受其分。准数成犯。他不请食。辄去食者。得恶作罪。本师有缘须向余处。为受利者非犯。若取分时。须告他知。勿不嘱言辄取他分。若为他将物。拟济病人。闻彼身亡。物还本主。若及命在。后方死者。此成亡物。若贼盗他物。为恐怖故。持施苾刍。此不应受。若作还彼主心。受之无犯。若知是贼首领者。随意应受。受已。刀割染坏。方可畜持。本主来索。应还。若兴方便欲盗他财。触着之后。便从主乞。彼与得时。得前粗罪。初为贷借。后欲不还。决绝之时。便得本罪。若他所寄物。先作盗心。得窣吐罗。后时移处。便得本罪。若先移处。后心决绝。亦得本罪。博奕偷子。迷惑取物。准数成犯。凡是赌物。皆得恶作。意偷彼物而错得此。既乖本心。但得粗罪。若被他盗物。已作舍心。即是属他。重夺彼财。准数成犯。是故不应辄作舍意。若见贼来。恐喝令去。捉得贼者。不应付官。先为说法。从乞其物。若不肯与。当酬半价。或复全还。凡受事人闭寺门时。有其五别。谓上下转鸣。锁并副锁。门关及扂。不闭贼偷。准事酬直。若阙一者。应还一分。乃至若总不着。即应全偿。若施主本心造立房寺。于此住者。与其供养。苾刍辄将余食。计直全还。若为病人欲觅药者。应问病人何处求药。如所教处觅之。
根本目得迦云。凡主人见客来至。先应问彼。是汝伴不。若索衣钵。与不。若言莫与。而将与者。应酬彼价。若言与者。失不须酬。凡客苾刍至他房内。应问主人。若有人来索衣钵者。可与不。若言莫与而与者。计直酬价。若言与者。失不须酬。为人过衣袋者。乃至未受。不应辄放。若故放者。应须赔直。
五分律云。非同意人。辄作同意取其衣食。突吉罗。
十诵律云。若水中浮物来。比丘以偷夺心取。选择时。偷兰遮。若捉留住。后水到前。或沉着水底。或举离水。直五钱以上。波罗夷。若相言夺他田地。得胜者。波罗夷。不如者。偷兰遮。盗佛舍利。偷兰遮。若尊敬清净心取。无罪。盗经卷。随计直犯。盗塔寺精舍中供养具。若有守护。随计直犯。取西拘耶尼人物。随计彼物价犯。弗于逮亦如是。取郁单越物无犯。檀越请僧。食次未至。自言我应去。波逸提。得食时随计直犯。破鸟巢。取鸟巢。皆突吉罗。怜愍心解放他人畜生。突吉罗。夺神像物。偷兰遮。一切捕猎物。以快心坏。偷兰遮。怜愍心坏。突吉罗。
善见律云。若受人寄物。物主还取。答言。我不受汝寄。突吉罗。令物主狐疑。偷兰遮。物主言我不得此物。波罗夷。若偷人取物。比丘以偷心夺取物。离偷人身分。若此人健。又夺物去。比丘虽不得物。亦波罗夷。以决定得偷心离本处故。若檀越施众僧果树。或拟衣服。或拟汤药。众僧不得分食。若以果树为四事布施。比丘以盗心过分食。随直多少结罪。若为作房舍施。众僧回食。得偷兰遮。应还直。若为衣施。应作衣。若饥俭时。众僧羯磨和合食用。无罪。以衣施作房舍。以房舍施作饮食。亦如是。又寺中房舍多。无人修治。败坏。应留好者。余粗败得坏。卖为食用。为护住处故。
○三杀戒。此是性罪。大乘同制。声闻杀傍生。犯波逸提。大士亦犯重。声闻于父母阿罗汉成逆。大士于二师亦成逆。逆则不通忏悔。重则虽许忏悔。须要得见好相。问。大士杀傍生。义疏结罪既有二途。云何仅用其一。又二师法恩是同。云何大士成逆。而比丘不名逆耶。答。受菩萨戒。必是发菩提心。自应了知众生同有佛性。慈悲爱愍。如子如身。岂可轻视傍生。横加杀害。故单用结重一途也。二师法恩。实无差别。然比丘犯杀。已成边罪。永无重受之科。菩萨犯杀。犹堪见相重受。若杀二师。必障戒品。是以称逆耳。
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持刀与人。叹誉死。快劝死。咄男子。用此恶活为。宁死不生。作如是心思惟。种种方便叹誉死。快劝死。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缘 佛游毗舍离猕猴江边讲堂中。说不净观。叹不净观。叹思惟不净观。比丘闻已。习不净观。厌患身命。求刀欲自杀。时有比丘。字勿力伽难提。手执利刀入婆裘园。有一比丘语言。大德断我命来。我以衣钵与汝。即受雇断其命。诣江洗刀。寻生悔恨。天魔立水劝赞。悔心即灭。复入园中。杀诸比丘。至六十人。园中死尸狼籍。居士惊怪讥嫌。时佛观众减少。知而故问。阿难具白上事。佛乃集众。为说阿那般那三昧而结此戒。
善见律云。如来以天眼观。往昔有五百猎人。共入阿兰若处杀诸群鹿。以此为业。堕三恶道受诸苦恼。经久得出。昔有微福。得生人间。出家为道。宿殃未尽。于半月中更相杀害。诸佛所不能救。于此五百人中。有四果圣众。生死有际。有余凡人。轮转无际。是故为说不净观。令离爱欲。得生天上。本不教死。但不可以神力救护。是故为说不净观已。半月入于静室。唯听一人送食。勿使诸人作如是言。佛是一切智。而不能断诸弟子相杀。以世尊入定。无人得往说如此事耳。
萨婆多毗婆沙云。佛一切智。何故。教诸比丘令得如是衰恼。若不知者。不名一切智。答曰。佛一切等教。尔时不但六十人受不净观。佛教法无有偏。但受得利有多有少。佛深知众生根业。始终必以此法因缘后得大利。六十比丘。迦叶佛所受不净观法。不能专修。多犯恶行。命终入地狱中。今佛出世。罪毕得生人间。堕下贱家。出家入道。以本缘故。应受此法。既命终已。得生天上。于天来下。从佛听法。得获道迹。以是因缘。佛无偏也。
释 阿那般那。此翻遣来遣去。即十六特胜法门也。法界次第初门云。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并属身念处观。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此三属受念处观。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此三属心念处观。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此五并属法念处观。又知入知出。正依随息为门。得粗细住及欲界定。则知长短。入未到地。则知遍身。得初禅。则除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得二禅。则心作喜作摄。得三禅。则心作解脱。得四禅。则观无常。得空处。则观出散。得识处。则观离欲。得无所有时。则能观灭。得非有想非无想时。则观弃舍。此与根本四禅四定。一往虽同。观行有别。行人若于地地修观照了。则地地之中颠倒不起。心不染着。随其因缘会处。即于是地发真无漏。证三乘道。
相 是中自杀。教他杀。遣使杀。劝杀。方便杀。一切波罗夷。不死。偷兰遮。八部及畜生解语变形求杀。杀者偷兰遮。不死。突吉罗。实人人想杀。波罗夷。人疑。偷兰遮(依根本律亦波罗夷)。人作非人想。非人人想。非人疑。非人想。一切偷兰遮。比丘尼波罗夷。余三众突吉罗灭摈。不犯者。误杀无害心。最初未制戒等。
第四分云。方便堕他胎。波罗夷。母死儿活。母死无犯。但得偷兰罪。众多比丘遣一人断他命。一切波罗夷。方便欲自杀。偷兰遮。
僧祇律云。方便欲自杀时。偷兰罪。若自杀已。波罗夷。用刀治爱处。偷兰遮。爱处者。离谷道边各四指。
根本尼陀那云。不应截痔。
五分律云。入母胎后。至四十九日。名为似人。过此。尽名为人。若人。若似人。杀者尽波罗夷。若作书令彼杀。字字偷兰遮。书至彼。彼因是死。波罗夷。若作相似语教人杀。彼因此死。波罗夷。独作独想。突吉罗。不独独想。独不独想。皆偷兰遮。凡发杀心时。突吉罗。作方便时。偷兰遮。死者。波罗夷。有二比丘相瞋。后共道行。于路相打。一人遂死。佛言。无杀心。不犯重。瞋打比丘。波逸提。从今不听相瞋未悔谢者共道行。犯者突吉罗。欲杀彼而误杀此。偷兰遮。
十诵律云。若为人作坑桁弶罥等。人因是死。波罗夷。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波罗夷。后不因死。偷兰遮。若为非人作。非人死者。偷兰遮。人死。畜生死。皆突吉罗(应云人畜死无犯。本无杀心故。但于非人边得方便罪)。若为畜生作。畜生死者。波逸提。人非人死。皆突吉罗(亦但从畜生边结方便罪)。若不定为一事作。诸有来者皆令死。人死。波罗夷。非人死。偷兰遮。畜生死。波逸提。都无死者。一偷兰遮。二突吉罗。自断阴。偷兰遮。自断指。突吉罗。杀化人。偷兰遮。杀心打人不死。偷兰遮。看病久。生厌心。置令死。偷兰遮。令趣得药食便服食。死者偷兰遮。破未熟痈疮。死者偷兰遮。破熟痈。无罪。
萨婆多毗婆沙云。若以比丘语故。征统异国。兼得财宝。皆得杀盗二波罗夷。
摩得勒伽云。欲杀凡人。误杀罗汉。欲杀罗汉。误杀凡人。欲杀父。误杀母。欲杀母。误杀父。皆偷兰遮。不得逆罪。
辩 问。出世圣人。生身父母。虽是误杀。宁免三涂苦报。岂无世人讥嫌。乃于戒身无恙。犹可安心进道耶。答。杀盗二戒。论心不论事。今于所欲杀者。事犹未遂。故仅结方便罪。所误杀者。实无杀心。故不得罪。既四缘未备。则戒体仍存。至于三涂苦报。世人讥嫌。一切遮罪亦皆有之。岂以此论失戒也。
○四大妄语戒。此是性罪。大乘同制。
若比丘。实无所知。自称言我得上人法。我已入圣智胜法。我知是。我见是。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故。作是说。我实不知不见。言知言见。虚诳妄语。除增上慢。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缘 佛游毗舍离。猕猴江边。时世谷贵。乞食难得。婆裘河边有诸比丘。向居士自说得上人法等。诸居士信乐供养。不为饮食所苦。安居既竟。往见世尊。慰问及此。具白上事。佛言。汝等愚人。有实尚不应向人说。况复无实。世有二贼。一者实非净行。自称净行。二者为口腹故。不真实。非己有在大众中故作妄语。自称得上人法。是中为口腹者最上大贼。以盗受人饮食故。
除增上慢者。僧祇律云。有二比丘。在阿练若住。其一比丘。暂成就根力觉道。贪恚不起。语第二比丘言。长老。我得阿罗汉。后时游诸聚落。放纵诸根。废习止观。便起烦恼。觉痴爱生。还语其伴。彼言。长老妄称得过人法。犯波罗夷。是比丘言。我非知而妄语。谓为实耳。以是白佛。佛言。此是增上慢。云何于正法中舍家出家。起增上慢。汝当方便除增上慢。可得罗汉。彼时比丘大自惭愧。即精进方便修习正观。除增上慢。得罗汉果。
辩 问。增上慢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如第四禅无闻比丘。罪亦重矣。云何不结罪耶。答。除增上慢者。谓其不达法相。错认消息。得小轻安。自谓究竟。乃是如心而语。故不结妄语罪耳。是以觉悟之后。悔过精修。尚堪入道。若使硬作主宰。不复虚心。乃有无闻之祸。非如大妄语人。当下失戒。决定沉沦也。
释 人法者。人阴。人界。人入。上人法者。诸法能出要成就。自言念在身。乃至有得有果。圣智者。法智。比智等。见者。见苦见集等。乃至随众生业报。如实知之。
相 如是虚而不实。口向人说。若遣使。若书。若作知相。前人知。波罗夷。不知。偷兰遮。静作不静想。不静作静想。口自说者。偷兰遮。向鬼畜等说。知者。偷兰遮。不知。突吉罗。人作人想六句准知(依根本部二重四轻)。比丘尼波罗夷。余三众突吉罗灭摈。不犯者。向人说根力觉意解脱三昧正受法。不言自得。乃至独说。梦说。错说。最初未制戒等。
五分律云。宁啖烧石。吞饮烊铜。不以虚妄食人信施。世间有五大贼。一者作百人千人主。破城聚落害人取物。二者有恶比丘。将诸比丘游行人间。邪命说法。三者有恶比丘。于佛所说法。自称是我所造。四者有恶比丘。不修梵行。自言我修梵行。五者有恶比丘。为利养故。空无过人法。自称我得。此第五贼。名为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中之最大贼。又云。为利养故。种种赞叹他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成就。而密以自美。偷兰遮。为利养故。坐起行立。言语安庠。以此现得道相。欲令人知。偷兰遮。
十诵律云。说我是阿罗汉。乃至得阿那般那念。不实。犯波罗夷。若说我善持戒。淫欲不起。不实。偷兰遮。若说天来乃至罗刹鬼来互相问答。不实者。波罗夷。若说旋风土鬼来至我所。不实者。偷兰遮。有人问比丘言。汝是阿罗汉不。若默然者。偷兰遮。应言。我非阿罗汉。
萨婆多毗婆沙云。无所诵习。而言我有所诵习。悉偷兰遮。
摩得勒伽云。若言我不堕三涂。偷兰遮。言我已离结使烦恼。波罗夷。向聋人哑人聋哑人入定人说。偷兰遮。若问得果不。答言得。而示以手中果。偷兰遮。
善见律云。若有阿练若比丘立制。坐此树下。此处经行者。得阿罗汉。我等应以香华供养。有恶比丘欲得此供养。往坐行者。犯波罗夷。若有白衣作寺。入我寺者是阿罗汉。有恶比丘入此寺者。犯波罗夷。若众僧立制。于夏三月中。莫语。莫眠。莫受檀越供养。如是非法制。不从无犯。
辩 问。经中有一行三昧。但坐不卧。常行三昧。不坐不卧。又忏法制专莫杂语及接对问讯。先德亦有终身不出山者。与善见律相违。云何可通。答。依大乘教如法进修。决不名为犯律。佛律仪外重加精进。斯则名为非法。以义通之。实不相违。今更细释者。一行等三昧。皆是自誓精修。非系僧中条约。忏法虽制杂语。亦非受行哑法。独宿孤峰。迹绝人世。一身之高蹈可然。大众又岂能齐奉耶。
证 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说言。佛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作是说者。当知不犯四重。若有说言。我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我今已得成就菩提。当知是人犯波罗夷。何以故。虽有佛性。以未修习诸善方便。是故未见。以未见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结问。
诸大德。我已说四波罗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不得与诸比丘共住。如前。后亦如是。是比丘得波罗夷罪。不应共住。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律摄云。前是俗人。无比丘分。后犯戒时。与前俗人体无有异。故云如前。后亦如是。
证 第四分云。死人有五不好。一不净。二臭。三有恐畏。四令人恐畏。恶鬼得便。五恶兽非人所住处。犯戒人亦如是。一身口意业不净。二恶声流布。三诸善比丘畏避。四诸善比丘见之。生恶心言。我云何乃见如是恶人。五与不善人共住。
破戒有五过失。自害。为智者所诃。有恶名流布。临终时生悔恨。死堕恶道。复有五事。先所未得物不能得。既得不护。随所在众中有愧耻。无数由旬内人称说其恶。死堕恶道。
有五法名为大贼。长寿作大罪。不被系缚。何等五。若住无定处有好伴。若多刀杖。若大富多有财宝。有捉者赂之。若有大人亲友。或依止王及大臣。有捉者护之。若于远处作贼而还。破戒比丘。亦有五法。多作众罪。不速为他所举。若住无定处有伴党。若多闻能忆持。初中下言悉善。有文有义。具说净行。而不能善心思惟。深入正见。若能得四事供养。有举者赂之。若有大人为亲厚。或上座及次座。有举者护之。若在空野中住。来至大家求觅利养。是为五法同彼大贼。
善见律云。一切作诸恶法。无人不知。初作者。护身神见。次知他心天人知。如此之人。天神俱见。是故大叫唤。展转相承。传至梵天。置无色界。余者悉闻。
萨婆多毗婆沙云。初犯一戒。已毁破受道器。名波罗夷。后更杀人。得突吉罗。实罪虽重。无波罗夷名。以更无道器可破故。
优婆塞五戒相经云。佛告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
初四弃法竟。
○二。十三僧残法三。初总标。二别列。三结问。
○初总标。
诸大德。是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释 十诵云。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属僧。僧中有残。因众僧前悔过得灭。是名僧伽婆尸沙。
根本律云。僧伽者。若犯此罪。应依僧伽而行其法。及依僧伽而得出罪。婆尸沙者。是余残义。若于四事随犯其一。无有余残。不得共住。此十三法。有余残可治。故名僧残。
律摄云。由奉众教。罪方除灭。
毗尼母经云。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名之为残。如二人共入阵间。一为他所害。命绝。二为他所害。命根少在不断。若得好医良药。可得除瘥。若无者。不可瘥也。犯僧残者。亦复如是。有少可忏悔之理。若得清净大众。为如法说忏悔除罪之法。此罪可除。若无清净大众。不可除灭。是名僧残。
○二别列十三。初弄阴失精戒(至)十三不舍恶性戒。
○初弄阴失精戒。大乘同制。梵网经云。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着好触。菩萨戒本经云。起五盖心不开觉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也。
若比丘。故弄阴失精。除梦中。僧伽婆尸沙。
缘 迦留陀夷欲意炽盛。颜色憔悴。身体损瘦。异时随念忆想弄失不净。诸根悦豫。颜色光泽。亲友比丘问知其故。白佛结戒。时一比丘乱意睡眠。梦中失精。疑犯此戒。佛言。无犯。然乱意眠。有五过失。一恶梦。二诸天不护。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惟明相。五于梦中失精。善意眠五功德。反上可知。
相 弄失。僧残。不失。偷兰遮。教他比丘者。弄失。偷兰遮。不失。突吉罗。教余人弄。失不失一切突吉罗。比丘尼波逸提。余三众突吉罗。
第四分云。若女人捉比丘前。彼动身失不净。僧残。不动身失不净。突吉罗。捉后亦如是。捉足礼时亦如是。若以男根逆水。或顺水。或水洒。或逆风。或顺风。或口嘘。或空中忆想身动失不净。一切僧残。
根本律云。宁以手执可畏黑蛇。不以染心自捉生支。以染心视生支。得恶作罪。
五分律云。散乱心眠。突吉罗。忆行淫事。突吉罗。
大涅槃经云。应于淫欲生臭秽想。乃至不生一念净想。若梦行淫。寤应生悔。
○二女身相触戒。大乘同制。
若比丘。淫欲意。与女人身相触。若捉手。若捉发。若触一一身分者。僧伽婆尸沙。
缘 迦留陀夷因佛制戒。不得弄阴堕精。便伺妇女至房。扪摸呜口。乐者笑其所作。不乐者瞋恚骂詈。语诸比丘。比丘白佛结戒。
相 触女人。一触一僧残。触鬼女及畜女能变形者。偷兰遮。不变形者。突吉罗。若女人作礼捉足。觉触乐。动身。僧残。不动身。突吉罗。若欲心触衣钵等乃至自触身。一切突吉罗。比丘尼波罗夷。余三众突吉罗。不犯者。有所取与。若相解劝等。
第四分云。作女想。与男身相触。作男想。与女身相触。皆偷兰遮。此女。余女想。余女。此女想。身相触。皆僧残。与死女人身未坏者相触。僧残。半分坏多分坏者相触。偷兰遮。随女人所倚处。比丘以欲心动之。偷兰遮。女人为水所漂。慈念接出。不受触乐。无犯。
僧祇律云。若比丘坐时。有女人来礼足。若起欲心。当正身住。应语言小远住礼。若女人笃信。卒来接足者。应自啮舌令痛。不令觉女人细滑。若女人从比丘索水者。不应自捉罐浇女手。应以器盛与。若无器。令净人与。若无净人。应持罐着床几上。令其自取。若女人落水求救者。比丘作地想捉出。不犯。若授竹木绳牵出。不犯。若言。知汝虽苦。当任宿命者。无罪。
根本律云。凡触女身。若是堪行淫者。无衣隔时。僧残。有衣。粗罪。若不堪者。无衣。粗罪。有衣。恶作。若触男及黄门堪行淫者。无衣。粗罪。有衣。恶作。若不堪者。有衣无衣。俱得恶作。若触傍生。堪与不堪。并得恶作。若见女人被水所漂。或自缢啖毒等。为救济时。触皆无犯。
十诵律云。女人以欲心摩触无衣比丘。比丘有欲心。身动。受细滑。僧残。有衣比丘。偷兰遮。若救火难水难刀难恶虫难恶鬼难高处堕难。一切不犯。若无染心误触。不犯。女人为水所漂。应救。虽淫心起。但捉一处莫放。到岸不应更触。更触得罪。若绣画女。木女。故触。突吉罗。
善见律云。女人打比丘。比丘以欲心喜受。突吉罗。若有力女人捉比丘。若众多女人共捉。不受乐。无罪。
戒因缘经云。阿难为摩邓伽咒所惑。不犯罪。
辩 问。据僧祇律。若不能作地想。并无竹木绳等可授。则当任其宿命。而十诵律。虽淫心起。亦许救出。此复何从。答。僧祇重在防过。十诵急于救人。今宜自审。倘染习偏强。应守僧祇之制。若慈心果胜。方行十诵之权。
○三粗恶语戒。此是性罪。大乘同制。
若比丘。淫欲意。与女人粗恶淫欲语。随所说粗恶淫欲语。僧伽婆尸沙。
缘 亦起自前人。故制。
释 粗恶者。非梵行。淫欲语者。称说二道好恶。若自求。若教他求。若问。若答。若说。若教。若骂。
相 说而了了。一一僧残。不了了。偷兰遮。若与书。若遣使。若作相。令彼女人知者。僧残。不知者。偷兰遮。说余处好恶。偷兰遮。向二根非人女及能变形畜生女说。偷兰遮。不知。突吉罗。向不能变形畜生女。及向男子说。尽突吉罗。比丘尼偷兰遮。余三众突吉罗。不犯者。若为女人说不净观。若说毗尼言次及此。并梦说错说等。
第四分云。女作男想。男作女想。粗恶语。偷兰遮。此女作余女想。余女作此女想。僧残。性好粗恶语。非欲心。突吉罗。
十诵律云。若女人。于比丘前说粗恶语。比丘随顺其心。少多语出。随一一语。僧残。
○四叹身索供戒。大乘同制。
若比丘。淫欲意。于女人前自叹身言。大妹。我修梵行。持戒精进。修集善法。可持是淫欲法供养我。如是供养第一最。僧伽婆尸沙。
缘 亦起自前人。故制。
释 叹身者。叹身端正好颜色种姓等。梵行者。勤修离秽浊。持戒者。不缺不穿漏无染污。善法者。乐闲静处。及十二杜多行。多闻。能说法。持律。坐禅等。
相 随称叹多少。了了者。一一僧残。不了了。偷兰遮。鬼畜女知不知想疑等同上。比丘尼等同上。
○五媒嫁戒。此是遮罪。大乘同制。
若比丘。往来彼此媒嫁。持男意语女。持女意语男。若为成妇事。若为私通。乃至须臾顷。僧伽婆尸沙。
缘 迦罗比丘善知俗法。作是媒嫁。时诸男女婚娶适意者。供养赞叹。不适意者。怨詈讥毁。故制。
相 随媒嫁多少。一一僧残。受语。往彼说。不还报。偷兰遮。不受语。往彼说。还报。偷兰遮。受语。不往彼说。不还报。突吉罗。不受语。往彼说。不还报。突吉罗。鬼畜女知不知想疑等同上。若持他书往不检看。若为白衣作余使。尽突吉罗。比丘尼僧残。余三众突吉罗。不犯者。为和合别离。为父母病及系闭在狱。为信心优婆塞病及系闭在狱。为三宝。为病比丘等。看书持往。
僧祇律云。若男子。有众多妇。有念者。有不念者。比丘语言。当等看视。务令均平。答言。当如师教。比丘尔时得偷兰罪。若夫妇斗诤。比丘便劝喻和合。得偷兰罪。若彼夫妇不和。或于佛事僧事有缺。为福事故。劝令和合。无罪。若有妇女还家。劝其早还夫舍。得偷兰罪。有人多畜马。而无好种生者。倩比丘语某家有生马。为我求之。比丘为求。得偷兰罪。有二比丘。一有子。一有女。即自为婚配。二俱僧残。
十诵律云。媒事已成。比丘后来佐助。偷兰遮。
根本部云。若苾刍至施主家。作是语。此女长成。何不出适。此男既大。何不娶妻。若言。此女何不往夫家。此男何不向妇舍。皆恶作罪。
戒因缘经云。解放畜生。合其牝牡。僧伽婆尸沙。
辩 问。诸部媒嫁畜生。不结本罪。戒因缘解放畜生合其牝牡。独结僧残。何耶。答。但作媒嫁。则淫机尚远。故非人畜生以次渐降。解放令合。则目睹非法。故虽畜生。亦结本罪也(今时丛林。放生难豕。不知难雄。各别安顿。罪那可言)。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三
音义
罗阅城
具云罗阅祇伽罗。此翻王舍城。
耆阇崛
此翻灵鹫。亦云鹫峰。亦云鹫台。既栖鹫鸟。又类高台。
陶师子比丘
窑匠之子。出家为比丘也。
檀尼迦
未见翻译。
毕陵伽婆蹉
此云余习。五百世为婆罗门。慢习犹在。
黠
胡八切。音辖。黠慧也。
西拘耶尼
亦云瞿耶尼。瞿陀尼。此翻牛贷。
弗于逮
亦云毗提诃。此翻胜。又翻初。
郁单越
亦云拘卢。此翻胜处。亦翻胜生。亦翻高出。
天魔
梵语魔罗。此翻夺命。亦翻杀者。又翻为障。又翻恶者。魔有四种。一烦恼魔。百八烦恼。八万四千诸烦恼也。二五阴魔。烦恼因缘和合。得是色受想行识有漏色心也。三死魔。无常因缘。令一期五阴身心寿命断也。四天魔。居第六天。为欲界主。深着世乐。障人修出世道也。
八部
或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或云。四天王各领二部。东方持国天王。领乾闼婆及毗舍阇。南方增长天王。领鸠槃茶及薜荔多。西方广目天王。领龙及富楼那多。北方多闻天王。领夜叉及罗刹。
桁
音杭。械也。
弶
其亮切。强去切。设罟于道以掩鸟兽也。
罥
吉券切。涓去声。罟也。又上声。
邪命说法
即五种邪命。
由旬
或云由延。正云逾缮那。乃轮王巡狩一停之舍。旧传四十里。西国乃三十里。圣教所载。唯十六里。又大论云。由旬三别。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谓中边山川不同。致行里不等。
赂
音路。以财与人。
迦留陀夷
此翻黑光。
摩邓伽
亦云摩登伽。此云本性。阿难为咒所惑因缘。具在摩登伽经中。
十二杜多行
旧云头陀。此翻抖擞。亦翻修治。亦翻淘汰。十二行者。一住阿兰若处。二常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果浆蜜浆。七着粪扫衣。八但三衣。九冢间住。十树下止。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
牝牡
牝。婢忍切。畜母也。牡音某。畜父也。禽曰雌雄。兽曰牝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