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律藏卷第四十七
○灭诤犍度法
凡为诤起。应依法灭。若人若僧。准律当除。原四大无主。五阴非我。谁为诤者。而兴斗竞。诸法本空。众缘假合。自他体同。我人何在。人我既虚。能所奚立。若此谛思。其诤自息。何假僧除。而烦众论。如是谛观。胜诸魔怨。况此痴诤而不灭乎。
佛本行经偈云。
一月之中千过斗 一斗百倍得胜他
若能归信佛世尊 能胜于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过斗 一斗百倍得胜人
若能归信法正真 能胜于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过斗 一斗百倍得胜他
若能归信一切僧 能胜于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过斗 一斗百倍得胜人
若能思惟法性空 能胜于彼十六分
阿夷罗跋提河
如三十事中释。
伽渠池
亦云伽伽河。如说戒犍度中释。
罪处所
亦云觅罪相。十诵云。若比丘。自言我犯是罪。后还言我不作。众僧与是人觅实罪相羯磨(是中七灭诤。如初分七灭诤法中释)。
六诤根
中阿含经。六诤本者。一瞋恼。二不语结。三悭嫉。四谄诳。五无惭无愧。六恶欲邪见。恶性不可制。十诵云。一瞋恨不语。二恶性欲害。三贪嫉。四谄曲。五无惭愧。六恶欲邪见。母经云。一瞋恚。二恼害。三幻伪。四悭嫉。五见取。六边邪二见。瞋者。面色变异。令人可怖。恼害者。能害他令恼。幻伪者。心不真实。诈作虚事。悭嫉者。贪前物。不欲与人。名之为悭。嫉者。见他所得生恼。是名为嫉。见取者。取己所见为是。他见为非。边见者。见续为常。见灭为断。邪见者。谤无因果(余如增一法中明)。
六犯所起
如律本第六十卷中说。
四诤曲解
言。言诤(或有言。即是言诤。或有言。非言诤)。言诤。言(或有言诤。即是言)。言诤(或有言。即是诤。或有言。非诤)。诤言(或有诤。即是言。或有诤。非言已上七句义如律文释)。
觅。觅诤(或有觅。即是觅诤。或有觅。非觅诤)。觅诤。觅(或有觅诤。即是觅)觅诤(或有觅。即是诤。或有觅。非诤)。诤觅(或有诤。即是觅。或有诤。非觅)。
犯。犯诤(或有犯。即是犯诤。或有犯。非犯诤)。犯诤。犯(或有犯诤。即是犯)。犯诤(或有犯。即是诤。或有犯。非诤)。诤犯(或有诤。即是犯。或有诤。非犯)。
事。事诤(或有事即是事诤。或有事。非事诤)。事诤。事(或有事诤。即是事)。事诤(或有事。即是诤。或有事。非诤)。诤事(或有诤。即是事。或有诤。非事)。是中觅诤。犯诤。事诤。句义如言诤七句义释。更无有别。故律文不出。读者。但依律本。以觅。犯。事。易言字。即得解也。
●律藏卷第四十八
除受欲已
凡僧羯磨作事。不来者应与欲。与欲已。后悔者。波逸提。若一二三人所作事。无受欲法。故云除也。余如僧法中说。
○比丘尼犍度法
窃闻诸佛御世。共启三乘。大觉出兴。同化四众。是故释尊。仿乎先迹。而提谓获称清信之首。善生得名净女之初。拘邻居僧上座。爱道处尼独尊。如来一代善众。斯其始也。自后龙象汪洋。非凡所纪。四族总归。莫识其数。可谓法海洪深。纳百川而归一味。性水渊澄。会众流而同一[泳-永+宅]。固得贫富无拣。贵贱靡分。老少均滋。女男被益。是以爱道奉尊敬。而舍夷齐沾戒品。华色受使。而法与得禀具足。其余现前秉受。戒体俱圆。二众作法。尼性方成。若非圣道虚融。孰能使之然耶。但须授受。互相顺法。法若不亏。戒得无疑。设有纤违。无作之体不发。秉者获罪。受者虚沾法位。然而戒事非轻。无宜造次。以招坏法之咎。若如律羯磨。受得戒已。当依圣制奉持。虽曰末季。遵之则正教常存。违之则法灭在迩。既而兴废托乎奉违。无容毫发慢于毗尼。遽使正法而疾灭欤。
八不可过法
过者。违也。谓如来为诸比丘尼制八法。比丘尼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修行勤学。不应违越。故此八法。或直云八不违法。或云八敬法。或云八尊敬法。净法师云。梵言窭噜达磨。窭噜是尊义。重义。师义。所恭敬义。此字既含多义。比来译者。利随其一。于理皆得也(八法如律文出)。按会正记。佛成道后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度。阿难为陈三请。佛令阿难传八敬向说。若能行者。听汝出家。彼云。顶戴持。述颂曰。
礼不骂谤不举过 从僧受戒行摩那
半月僧中求教授 安居近僧请自恣
佛告阿难。我今说此八不可过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譬如有人。于大水上。安桥梁而度。师子月佛本生经云。
若有比丘尼 不修行八敬 此非释种女
犹如旃陀罗 若有比丘尼 放逸犯八重
当知是一切 天人中大贼 恒处阿鼻狱
经由十八鬲 其余三恶道 为己林园处
百千无量劫 不闻三宝名 亦啖烧铁丸
寒冰抱铜柱 如是罪毕已 生于鸠鸽身
毒蛇与鼠狼 蚣蜈百足等 如是诸杂类
皆应经历中
五百岁
毗尼母经云。若女人不出家者。佛之正法应住千年。今减五百年。一百年中得坚固解脱。一百年中得坚固定。一百年中得坚固持戒。一百年中得坚固多闻。一百年中得坚固布施。初百岁中有解脱坚固法。初五百年中。得道者多。不得道者少。以多言之。故曰正法。后五百年。唯相诤是非。执竞盈露。得道者少。不得道者多。亦以多目之。名为像法。像而非真也。善见律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得五百岁住。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还得千年。问。千年已。正法为都灭耶。答。不都灭。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总得一万年。初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岁学而不得道。于万岁后。一切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袈裟法服而已。佛泥洹后变记云。我般泥洹后百岁。我诸弟子沙门。聪明智慧。如我无异。我般泥洹后二百岁时。阿育王从八王索八斛四斗舍利。一日中作八万四千佛图。三百岁时。若有出家作沙门。一日中便得道。四百岁时。数念佛及法以比丘僧。供养和尚阿阇梨。五百岁时。沙门。婆罗门。及人民。无不啼泣念佛者。六百岁时。诸沙门便行入山中。树下。蒙间。求道。七百岁时。便行内外学经。若有沙门婆罗门问事。无不解了。悉坏九十六种外道。八百岁时。便复念行作佛图垛。疾次作佛图。九百岁时。便念行治生求利害处所。千岁时。便行与国王相随。教习兵法战阵。自行屠杀。妻娶妇女。舍利弗问经云。舍利弗。复白佛言。云何如来告天帝。
释。及四天王云。我不久灭度。汝等各于方土。护持我法。我去世后。摩诃迦叶。宾头卢。君徒般叹。罗睺罗。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佛言。但像教之时。信根微薄。虽发信心。不能坚固。不能感致。诸佛弟子。虽专到累年。不如佛在世时。一念之善。其极慊至。无复二向。汝为证信。随事厚薄。为现佛像僧像。若空中言。若作光明。乃至梦想。令其坚固。弥勒下生。听汝泥洹。又大阿罗汉庆友所说法住记云。佛般涅槃后。八百年中。执师子国。胜军王都。阿罗汉名庆友。化缘既毕。将般涅槃。集诸苾刍。苾刍尼等。但有疑者。应可速问。承告涕噎。良久乃问。我等未知世尊释迦牟尼无上正法。当住几时。时尊者告曰。汝等谛听。如来先已说法住经。今当为汝粗更宣说。佛般涅槃时。以无上法。嘱十六大阿罗汉。并眷属等。令其护持。使不灭没。及敕其身。与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时诸大众。闻是语已。少解忧悲。复重请言。所说十六大阿罗汉。我辈不知。其名何等。庆友答言。第一尊者名宾度罗跋罗惰阇(即宾头卢)。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第三尊者名迦诺跋厘惰阇。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身洲。第四尊者名苏频陀。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第五尊者诺讵罗。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第六尊者名跋陀罗。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第七尊者迦理迦。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迦茶洲。第八尊者名伐阇罗弗多罗。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剌拏洲。第九尊者名戍博迦。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名半托迦。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名罗怙罗(旧云罗睺罗)。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飏瞿洲。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第十六尊者名注茶半托迦。与自眷属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如是十六大阿罗汉。一切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脱等。无量功德。离三界染。诵持三藏。博通外典。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寿量。乃至世尊。正法应住。常随护持。及与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若此世界。一切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若男若女。发殷净心。为四方僧设大施会。或设五年无遮施会。或庆寺庆像庆经幡等。施设大会。或延请僧至所住处。设大福会。或诣寺中经行处等。安布上妙诸座。卧具。衣药。饮食。布施僧众。时此十六大阿罗汉。及诸眷属。随其所应。分散往赴。现种种形。蔽隐圣仪。同常凡众。密受供具。令诸施主。得胜果报。如是十六大阿罗汉。护持正法。饶益有情。至此南赡部洲人。寿极长至于十岁。刀兵劫起。互相诛戮。佛法尔时。当暂灭没。刀兵劫后。人寿渐增。至百岁位。此洲人等。厌前刀兵。残害苦恼复乐修善。时此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复来人中。称扬显说无上正法。度无量众。令其出家。为诸有情作饶益事。如是乃至此洲。人寿六万岁时。无上正法。流行世间。炽然无息。后至人寿七万岁时。无上正法。方永灭没。时此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于此洲地。俱来集会。以神通力。用诸七宝。造窣堵波。严丽高广。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所有遗身䭾都。皆集其内。尔时。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绕窣堵波。以诸香华。持用供养。恭敬赞叹。绕百千匝。瞻仰礼已。俱升虚空。向窣堵波。作如是言。敬礼世尊。释迦如来。应正等觉。我已受敕。护持正法。及与天人。作诸饶益。法藏已没。有缘已周。今辞灭度。说是语已。一时俱入无余涅槃。先定愿力。火起焚身。如灯𦦨灭。骸骨无遗。时窣堵波。便陷入地。至金刚际。方乃停住。尔时世尊释迦牟尼。无上正法。于此三千大千世界。永灭不现。从此无间。此佛土中。有七百俱胝独觉。一时出现。至人寿八万岁时。独觉圣众。复皆灭度。次后弥勒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间(云云)。据此。则佛化时时相接。无有断绝。但由众生。不依教法。于法无缘。法暂隐没。非人。天。魔。梵。力所能灭。虽言佛法东流。三度被诸恶王诛剪。但是此方云灭。余国仍存。十六大圣。亿千无学。冥中弘护。寻复兴之。斯则灭不可灭。殆非人谋。弘实可弘。真归圣力。又复应知。三宝常住。常住之法。理无兴废。兴废之来。总随世缘业耳。所谓晨离西隐。不害千光之恒明者也(䭾郁即舍利也。三度者。第一赫连勃勃。号为夏国被破长安。遇僧皆杀。第二魏太武。用崔晧言。夷灭经像僧众。后悔以晧加五刑。第三周武帝。但令还俗。此之三君。为灭佛法。皆不得久。身患癞疮。死入地狱。有人暴死。见在地狱。受大极苦。具如别传。唐临冥报记录)。
优钵罗
如初篇释。
阿希物多
或云阿提目多迦。此翻龙䑛华。其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堪为油。亦堪为香。故有翻为苣蕂子。苣蕂子。胡麻也。言其状似胡麻。实非胡麻也。有云此方无。故不翻。旧云善思夷华。
瞻婆
或云詹波。又云瞻卜。亦作薝卜。本是西音。何劳加草。正云瞻博迦。大论云。黄华树。华如金色。树形高大。华小。亦甚香。其气逐风弥远。故云。瞻卜虽萎。犹胜余华。
苏曼那
如坏鬼神村戒释。
婆师
或云婆师迦。又云婆利师迦。此云夏生华。亦云夏生护华。又翻雨时华。按梵音婆利师。此言雨也。迦者。时也。此华要至雨时。方生故也。西域以夏时。呼为雨时。云夏。云雨。皆得也。增一阿含云。诸有华之属。薝卜之华。须摩那华。天上人中。婆师华。最为第一。
阿夷
律文自称云阿夷。称女僧。及上尊。亦云阿夷。疑是梵音。讹滥也。若称僧。及上尊。应云阿梨夷。或云阿梨耶。此言尊者。亦言圣者。僧祇律。称为阿梨耶。是也。若自称。应云阿夷恬。此言新学。亦云新发意。夷字或加女旁。声还同夷。若顺俗称。自言阿姨者。即是卑小之称。如俗姊妹同出。称为姨。同出者。谓已嫁也。称女僧阿姨者。即尊上之称。如称姊。及母之姊妹。亦日为姨。然今同一如来法中出家。即是法中之姊妹。以姊妹阿姨相称者。准理无伤也。但应分别自他。尊卑之义。
四依法
一依粪扫衣。二依乞食。三依树下坐。四依腐烂药。余部皆云三依。以尼无独在树下阿兰若处住法。故但言三依。五分律虽云四依。然亦不言树下。唯云依粗弊卧具。若得庵屋。大小房。圆屋。应受。根本部。为说三依已。次为说八堕落法。及八尊敬法。又说四种所应作法云。若他骂。不应返骂。他瞋。不应返瞋。他调。不应返调。他打。不应返打(比丘亦同此四种法。八堕落法者。即八弃是也)。
月八日食
律云。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此谓黑月三日。白月三日。按余经律。皆云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即六斋之期。或云八日十五日。乃四斋之晨也。西国信士。以此日为会。或受八戒。将诸饮食。奉施沙门。又瓶沙王。见诸外道日日说法。诸白衣辈。日日往听。大设供养。王白世尊。愿听六斋日。聚集沙门。讲说论议。我当作诸供养。饭佛及僧。兼得闻法。佛即听许。故每于六斋日。常设食供僧也。
舍夷拘梨
舍夷。如上释。拘梨。或云拘利。又云俱梨。有云。是罗摩伽国人种姓也。
长跪
根本羯磨云。双膝着地。坐小褥子。低头合掌。虔诚而住。注曰。女人坐法。与男人不同。作小褥子。可方一尺。厚三寸。才得支坐。偏踞帖膝。低头合掌。西方受戒。法皆如是也。
小小颜貌
母经云。佛在世时。唯有一女。得遣使受具。所以得者。但此女颜容挺特。世无所比。若往者。恐恶人抄掠。是故佛听。今时若有如是比者。可得遣使受戒。其余一切要现前。得受具。不现前不得(此是法与童女。因缘广出根本杂事律。第三十二卷中)。
蛊道
公土切。音古。事也。事鬼神也。说文云。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所谓师巫。为蛊惑人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又蛊毒也。腹中虫曰蛊。又谷之飞亦曰蛊。谓谷之久积。变为飞蛊。因食入腹。而能害人也。
●律藏卷第四十九
酤酒
与沽同。音孤。卖酒。买酒。均曰酤也。
令卷
逵员切。音权。诗大雅云。有卷者阿。传云。卷曲也。或作鬈。亦发曲貌(阿。曲也。又阿然美貌)。
鸟縙
而用切。葺去声。毳饰也。
曼陀罗
白华。如上释。
鞞楼
此翻声音。又翻杂。五分律云。不应作杂色腰绳。
诡语
诡。古委切。音癸。谓变诈也。三苍云。诡。谲也。广雅云。诡欺也。余如律文释。
谪罚
谪。音窄。责也。亦罚也。
难陀比丘尼
此云喜比丘尼。
悬厕
谓厕高悬。其下坑深。能为藏物。故佛不听。五分律云。不应深作厕坑。极深听卷手一肘。小作口。
嗤笑
嗤。抽知切。音鸱。笑也。律文或作𠹛。何开切。音孩。亦笑也。
○法揵度法
稽夫龟马垂文。则千龄为之幽镜。洙泗遗言。乃万载以之司南。是以王臣执轨。而法有章。夫妇履贞。而礼有序。士庶同钦。谁不羡焉。况我调御大师。乃三界之特尊。万古之独步。法隆先圣。道踵空王。三乘继轨。虚芥劫而无尽。四辈传扬。拂石时以难穷。九州齐敬。十坏咸遵。同出火宅。共趣泥洹。如肯纤悉奉持。孰无揖其风猷乎。
疏向
疏。山徂切。音梳。通也。礼经解云。疏通知远也。乃门户疏窗也。本作𤴙。今俗作疏。向如前释。
叉奇
奇。棱也。柧也。亦叉也。故三叉。及三棱木。谓之三奇。三木相倚。亦谓三奇。凡草木有叉棱者。不听用作厕筹。恐伤身体故也。母经云。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柧音姑。三棱谓之柧也)。
謦咳
如上释。凡至厕所。当须弹指。或作謦咳。令内人觉知。既上厕已。复应三弹指。令非人知。百一羯磨云。佛言。欲入厕时。或弹指。或謦欬。或踏地作声。若默然入者。得越法罪。杂宝藏经云。有一比丘。不弹指来大小便。濽污中鬼面上。魔鬼大恚欲杀。沙门持戒。魔鬼随逐。伺觅其短。不能得便(既知此患。必须弹指。或作謦欬。或作步声。岂当默然而受横祸。复违圣教耶)。
大小便法
便利之法。律文虽出。然而散布诸处。缺于次第。亦有遗略。今准义净三藏。依说一切有部撰出(出杂事律)。文云。便利之事。略出其仪。下着洗浴之裙。上披僧脚崎服。次取触瓶。添水令满。持将上厕。闭户遮身。土须二七块。在其厕外。于砖石上。或小版上。而安置之。其砖版量。长一肘。阔半肘。其土碎之为末。列作两行。一一别聚。更安一块。复将三丸。入于厕内。安在一边。一将拭体。一用洗身。洗身之法。须将左手。先以水洗。后兼土净(母经云。应用二指头洗之。谓无名指。及小指。须用冷水。若用热汤。恐生肠风等疾。严冬冰手。暖亦无妨)。余有一丸。粗且一遍洗其左手。若有筹片。持入亦佳(杂事云。持筹片。并三块土入厕。筹用拭身。一土洗净。一土洗小便处。一土洗左手)。如其用罢。须掷厕外。必用故纸。可弃厕中。既洗净了。以右手牵下其衣。瓶安置一边。右手拨开傍扂。还将右手提瓶而出。或以左臂抱瓶。拳其左手。可用右手关户而去。就彼土处。蹲坐一边。若须坐物。随时量处。置瓶左䏶之上。可以左臂向下压之(若有三叉木者。置上极要)。先取近身七土。别别洗其左手。后用余七。一一两手俱净。其砖木上。必须净洗。余有一丸。将洗瓶器。次洗臂腨及足。并令清洁。然后随情而去。此瓶之水。不入口唇。重至房中。以净瓶水。漱口再三。若其事至。触此瓶者。还须洗手漱口。方可执余器具。斯乃大便之仪。粗说如此。小便。则一二之土。可用洗手洗身。此即清净之先。为敬基本。或人将为小事。律教乃有大诃。若不洗净。不合坐僧床。亦不应礼三宝。此是身子伏外道法。佛因总制苾刍。修之则奉律福生。不作乃违教招罪。斯则东夏不传。其来尚矣。设令启示。遂起嫌心。即道大乘虚通。何净何秽。腹内恒满。外洗宁益。讵知轻欺教检。诬罔圣心。受礼礼他。俱招罪过。着衣啖食。天神共嫌。若不洗净。五天同笑。所至之处。人皆见讥。弘绍之宾。特宜传教。既而厌俗离尘。舍家趣于非家。即须殷勤用释父之言。何得睚[日*柴]于毗尼之说。如其不信。幸可依此。洗之五六日间。便知不洗之过。然而寒冬之月。须作暖汤。自外三时。事便随意。凡是僧坊。先须净治厕处。若自无力。教化为之。供十方僧。理通凡圣。无多所费。斯其要焉。是净方业。固非虚矣。理须大槽。可受一两石。贮土令满。置在圊边。大众必无私房可畜。若卒无水瓶。许用瓷瓦等钵。盛水将入。安在一边。右手浇洗。亦无伤也。江淮地下。瓮厕者多。不可于斯。即为洗净。宜应别作洗处。水流通出者为善。然其厕内。贮土置瓶。并须安稳。勿令阙事。添瓶之罐。着柴为佳。如畜君持。准前为矣。铜瓶插盖而口宽。元来不中洗净。若其腹边。别为一孔。顶上以锡锢之。高出尖台。中安小孔。此亦权当时须也(五天风俗。食皆护净。咸嚼杨枝便利必洗。故其自恃清高。不同余方流俗。况夫法众。本是洁基。而反为秽触。可乎)根本杂事云。佛告诸苾刍。汝等当知。此是常行。恒须在意。如是洗净。有大利益。令身清洁。诸天敬奉。是故汝等。从今已去。若苾刍。苾刍尼。学戒女。求寂男。求寂女。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归依于我。以我为师者。咸应洗净。若不如是洗净者。不应绕塔行道。不合礼佛。读经。自不礼他。亦不受礼。不应啖食。不坐僧床。亦不入众。由身不净。不如法故。能令诸天见不生喜。所持咒法。皆无效验。若有犯者。得恶作罪。若作斋供。书经。造像。不洗净者。由轻慢故。得福寡薄。汝等皆应依我言教。无得自欺。作不净法。懈怠放逸。为下品行。当堕恶道。时诸苾刍。闻佛教诲。皆大欢喜。如法奉行。百一羯磨云。邬波离。请世尊曰。如世尊说。胜义洗净。有其三种。一者洗身。二者洗语。三者洗心。云何此中。但说不净污身。教令洗濯。佛言。欲令除去臭气。安乐住故。又复见外道之流。怀净洁慢。令其生信。为欲令彼。发深敬心。入此法中。改邪从正。即如尊者舍利子。于憍慢婆罗门处。以洗净法。而摄化之。遂令其人。住于初果。见斯利益。佛言。汝诸苾刍。应可洗净。如舍利子法。汝诸苾刍。咸须如是。为洗净事。若异斯者。招越法罪(注曰。斯则金口分明制其净事。而有自出凡意。辄作改张。用筒。用槽。未成雅中。虽复归心净检。而实难袪秽污。由身子制。未被东川。盖是译人之粗疏。固非行者之过也)。因果经云。触手请经。当获厕中虫报。溪堂杂录云。元祐中。有蜀僧智超法师。常诵华严经。已三十年。偶见一童子。丰貌清爽。举手高揖。超曰。何来。曰。五台来。超曰。何远至此。曰。有少事。欲相导故。超曰。愿闻。曰。吾师诵经固可嘉矣。但失在登厕洗净时。触水淋其手背。而未尝用灰土洗之。律制七度。今洗二三。缘此触尚存。礼佛诵经。悉皆得罪。言讫。不见。超惭而改过。此乃文殊菩萨化现。以警于超也。故知洗手洗净。必须依法。净水。触水。决要分别。言七度者。谓先用灰七遍。后用土七次洗之。然入厕洗净洗手等。经中各有偈颂神咒。如常可知。此不繁录。经云。若不持诵诸神咒者。纵用七恒河水。洗至金刚际。亦不得身器清净。当一一默诵咒七遍。则获一切清净福果。诸恶鬼魔。悉皆拱手。护法善神。咸生敬仰。世尊垂训。大士亲诫。可不奉行。自甘为罪秽者乎。
思惟善法
若比丘在道行。应常思惟善法。若见人。应问讯言。善来。若二人共行。亦应思惟善法。设有言说。应作法语。如杂事律云。有二苾刍。一老一少。随路而行。说非法语。时有不信心药叉。欲吸其精气(云云)。世尊告诸苾刍曰。我今制诸苾刍。随路行时。所有行法。苾刍涉路行时。有二种事。一作法语。二圣默然。于止息处。说圣伽陀(伽陀如一百事中。弃洗钵水句中出)。
与食
佛言。食时。若人非人。应与食。乃至一抟。旧杂譬喻经云。比丘每食。皆当割省留余。以施蠢动。不得尽之。大论云。若初得食时。先献三宝。后施四生。杂事云。佛言。凡啖食时。为施畜生。留一抄食。普施群生。勿拘一类。可于饭上。以水浇湿。饼须细擘。散之于地。随意当食。不应遮止。若遮止者。得越法罪。如涅槃经。佛降伏旷野鬼神。令受不杀戒已。鬼白佛言。我及眷属。唯仰血肉。以自存活。今已受戒。当何资身。佛告鬼言。我今敕声闻弟子。随有修行佛法处。悉施汝等饮食。若有住处。不能施者。当知是辈。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又如杂事律。诃梨底母。亲于佛所。受三归依。并五学处已。前白佛言。世尊。我及诸儿。从今已去。何所食啖。佛言。善女。汝不须忧。于赡部洲。所有我诸声闻弟子。每于食次。出众生食。并于行末。设食一盘。呼汝名字。并诸儿子。皆令饱食。永无饥苦。若复有余现在众生。及江山海处。诸鬼神等。而应食者。皆悉运心。令其饱足。内法传云。西方诸寺。每于门屋处。或在食厨边。塑画母形。抱一儿子。于其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母有五百子。小子名爱儿)。每日于前。盛陈供食。其母乃是四天王之众。大丰势力。其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神州先有。名鬼子母焉。又复西方。诸大寺处。咸于食厨柱侧。或在大库门前。雕木表形。或二尺三尺。为神王状。坐把金囊。却踞小坐。一脚垂地。每将油拭。黑色为形。号曰。摩诃歌罗。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云。是大天之部属。性爱三宝。护持五众。使无损耗。求者称情。但至食时。厨家每荐香火。所有饮食。随列于前。曾亲见说。大涅槃处。般弹那寺。每常僧食。一百有余。春秋二时。礼拜之际。不期而至。僧徒五百。临中忽来。正到中时。无宜更煮。其知事人。告厨家曰。有斯仓卒。事欲如何。于时有一净人老母。而告之曰。此乃常事。无劳见忧。遂乃多然香火。盛陈祭食。告食神日。大圣涅槃。尔徒尚在。四方僧至。为礼圣踪。饮风供承。勿令阙之。是仁之力。幸可知时。寻即总命大众令坐。以寺常食。次第行之。大众咸足。其餐所长。还如常日。咸皆唱善。赞天神之力亲行礼觐。故睹黑神。见在其前。食成大聚。问其何意。报此所由。准此虽复先无。江南多有置处。求者效验。神道非虚。大觉寺。目真邻陀龙。亦同斯异矣。
窳惰
窳。戈渚切。音与。惰也。尔雅云。窳。劳也。谓劳苦者。多惰窳也。又云。懒人不能自起。如瓜瓠仆地。故字从瓜。又懒人恒在室中。故字从穴也。
钵支
支。替也。五分云。诸比丘以钵盛食。着地翻之。佛言。听用钵支。用铜。铁。牙角。瓦石。竹木。除漆树。乃至结草着下亦听。杂事云。应以薄锡。替钵而用。彼便以锡遍裹其钵。佛言。可为小替。才承钵底。彼作种种奇异形势。佛言。替有二种。一如菩提树。及多根树叶。二如手掌。
等得
律云。应唱言等得。然后食。十诵云。未唱等供。不得食也。摩得勒伽云。众僧行食时。上座应语。一切平等与。使唱僧䟦。然后俱食。言僧䟦者。众僧饭皆平等。目得迦云。佛告诸苾刍。凡于众首。为上座者。所有供食。置在众前。先令一人执持饮食。或先行盐。在上座前。曲身恭敬。唱三钵罗佉多。未唱已来。不得受食。当知此言。有大威力。辄违受食。得恶作罪。注曰。三钵罗佉多。译为正至。或为时至。或为善至。或是密语神咒。能除毒故。意道供具善成。食时复至。准其字义。合当如是。然而佛昔与大众受他毒食。佛教令唱。然后方食。所有毒药。皆变成美味。以此言之。乃是秘密言词。未必目为善至。东西两音。临时任道。并汾之地。唱时至者。颇有故实。等供。食遍。不是正翻。食罢随意。亦非圣说。昔云僧䟦者。讹也。佛教遣唱食前。今乃后称。食遍非真。失于本意。上座未免其𠎝。讹替多时。智者详用(既是密语神咒能除众毒。设一人自食时。亦当鸣揵稚。运心十方。若有及时而至者。悉共等食。便自唱三钵罗佉多。已然后乃食。获多福利也)增一阿含经云。若有设供者。手执香炉。而唱时至。佛言。香为佛使。故须烧香。遍请十方。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一
音释
垛
柁。妥。二音。堂塾也。
觋
睚𥈐
上音崖。下音寨。
瓷
音慈。
铜
音故。以铜铁而塞隙。
摩诃歌罗
或作摩诃葛剌。此云大黑神。元世祖时。天兵南下襄城。居民祷真武降笔云。有大黑神。领兵西北方来。吾亦当避。于是列城望风款附。兵不血刃。至于破常州。多见黑神出入。其家民罔知故实。乃摩诃葛剌神也。盖帝师癹思巴。祖父七世。事神甚谨。随祷而应。此助国之验也。帝敕建神庙于𣵠水之阳。结构横丽。神像威严。凡水旱蝗疫。民祷向应。又成宗践祚。诏师问曰。海都军马。犯西番界。师于佛法中。能退降否。师曰。但祷黑神。自然有验。于是建坛。依法作观。未几。捷报至。帝大悦。
○发思巴。此云圣寿。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年十二。经科。咒式。坛法。明方。靡不洞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