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耶输伽

或云耶舍。或云夜输。中本起经云。长者名阿具利。子字曰蛇陀。有琉璃屐。着足而生。父母贵异。字曰蛇陀。此言宝称。时年二十四岁。往见世尊。即得阿罗汉道(耶舍。此云名。亦云称)。

髼乱

髼。蒲红切。音蓬。松也。髼松。是发乱貌。

鼾睡

鼾。候干切。音翰。卧息声也。又气激声。

齘齿

齘。下介切。音械。上下齿相切也。三苍云。鸣齿也。应师云。律文旧作嗐。未详所出也(嗐。音辖。大开口也。非此义)。

寱语

倪制切。音艺。睡熟寐言也。

尸佉城门

尸佉。是护城东门神名也。

婆罗河

即波罗柰河也。然波罗柰国。都城西临殑伽河。城东北有波罗柰河。河东北十余里。是鹿野苑。佛所行赞经云。恒河波罗柰。二水双流间。林木华果茂。禽兽同群游。闲寂无喧俗。古仙之所居。

无垢

或云离垢。

善臂

或云善膊。又云善肘。肘即臂节也。增一经云。恒飞虚空。足不蹈地。所谓善肘比丘是。

满愿

或云满祝。谓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又梦七宝器。盛满中宝。入母怀。母怀子。父愿获。从诸遂愿。故言满愿。又梵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此言满慈子。中阿含经。彼自说云。我字满。我母名慈。故诸梵行人。称我为满慈子。白晰隆鼻。如鹦鹉𠿘。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伽梵婆提

或憍梵波提。或憍梵钵提。此云牛呞。亦云牛脚或云牛迹。又云牛相。根本律云。咽有二喉。一乃吐生。二便咽熟。然彼曾于过去迦叶佛所出家学道。勤修习诵。其亲教师。是阿罗汉。为众上首。然而年老。形羸饮食缓迟。彼滞习诵之功。便起瞋曰。何故迟食。犹如老牛。师即教令至心悔罪。恶业方除。由于五百世。常受牛身。乃至今日。残业未尽。尚作牛形。由勤习诵。今得出家。断诸烦恼。证阿罗汉。楞严经云。过去世。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无量寿经云。又过去世。曾作比丘。于他粟田边。摘一茎粟。观其生熟。数粒堕地。五百世。作牛偿之(此亦由自摘粟茎。坏鬼神村。故如伊罗钵龙王业报也)。增一经云。乐居天上。不处人中。所谓牛迹比丘是。分别功德论云。牛脚比丘。以二事。不得居世间。何者。此比丘脚似牛甲。食饱则呞。以是二事。不得居世。若外道见。谓诸沙门。食时无节。生诽谤心。是以佛遣上天。在善法讲堂坐禅。善护讥嫌。藏身天上。故称第一(呞。亦作𪗪。尔雅作齝。与呞同。抽知切。音鸱谓食之已久。复出嚼之。牛羊麋鹿皆然。但其名异耳。牛曰𪗪。羊曰。麋鹿曰齸)。

伊罗钵罗

或云医罗钵。阐义钞云。亦曰伊罗䟦罗。伊罗树名。此云臭气。䟦罗。此云极。谓此龙往昔由损此极臭树叶。故致头上生此臭树。因即为名。破僧事云。此龙曾于迦摄波佛法中出家修行。善闲三藏。具习定门。于寂静处。医罗树下。而作经行。以自䇿励。时医罗叶。打着其额。即便忍受。后时系心疲倦。从定而起。䇿念经行。叶还打额。极生苦痛。发瞋怒心。即以两手折其树叶。掷之于地。作如是语。迦摄波佛。无情物上。见何过咎。而制学处(戒也)。令受斯苦。由彼猛毒瞋心毁戒。命终之后。堕此龙中。医罗大树。生于头上。脓血流出。多有诸虫蝇蛆唼食。臭秽非常。详如初卷。及下第六王句中。

那罗陀

或云那剌陀。本是阿私陀仙弟子。因阿私陀仙命终。遂诣波罗柰城边住。教授五百婆罗门。其那罗陀。先是迦旃延族。时人因姓。又号为迦旃延。具德经云。声闻中修行。能断已生烦恼。那罗陀苾刍是(如九十事中详释)。

不兰迦叶

或云富兰那迦叶。什师曰。迦叶母姓也。富兰那字也。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不生不灭也。肇师曰。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也(富兰那。此翻故旧。又云宿旧。新云晡剌拏。或云布剌拏。此翻圆满)。

末佉梨劬奢罗

亦云末佉罗瞿奢罗。又云末伽梨拘赊黎。末伽黎。此云不见道。什师曰。末伽黎字也。拘赊黎是其母也。其人起计。众生罪福。无有因缘。肇师曰。其人起见。谓众生苦乐。不因行得。皆自然而尔。

阿夷头翅舍钦婆罗

阿夷头。亦作阿耆多。什师曰。阿耆多翅舍字也。钦婆罗。粗衣也(即粗毛衣)。其人起计。非因计因。着粗皮衣。及拔发。烟薰鼻等。以诸苦行而为道也。肇曰。钦婆罗粗弊衣名也。其人着弊衣。自拔发。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谓今身并受苦。后身常乐。

末提侈婆休迦旃延

或云迦罗鸠䭾迦旃延。迦罗鸠䭾。此云牛领。什师曰。字也。其人应物起见。若人问言有。其即答有。无等皆然。肇师曰。姓迦旃延。其人谓诸法。亦有相。亦无相(迦旃延。亦翻翦发)。

讪若毗罗吒子

或云删阇夜毗罗胝子。删阇夜。此云正胜。毗罗胝。此云不作。什师曰。删阇夜字也。毗罗胝母名也。其人起见。谓要久经生死。弥历劫数。然后任运自尽苦际也。肇师曰。其人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缕丸转于高山之上。缕尽自止。何假求耶(讪。山字去声。亦音删)。

尼犍子

具云尼犍陀若提子。大论翻为离系亲子。肇师曰。尼犍陀。其出家总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门。若提母名也。什师曰。其人起见。谓罪福苦乐。尽由前世自有定因。要必当偿。今虽行道。亦不能中断。此之六师。佛未出时。皆道王天竺。至佛出世。其宗已盛。然其尽起邪见。裸形苦行。自称一切智。大同而小异耳。凡有三种。六师合十八部。第一自称一切智。第二得五通。第三诵四韦陀经。上所说六师。是第一部也。殃握经云。佛问文殊。汝闻有外道不。过去时。有佛名俱留孙。彼佛出世。无有外道。唯一佛乘。佛涅槃后。有一比丘。住阿兰若。名曰佛慧。有人施其无价宝衣。为猎师所劫夺。将此比丘去至山中。坏身裸形。悬首系树。有婆罗门见而叹曰。先着袈裟而今裸形。必知袈裟非解脱覆。因此效之。自悬裸形。以为真道。此比丘自解得身。以赤石涂身。树皮自障。结草以拂蚊虻。见者复谓着如此衣。捉如是拂。是解脱道。即便效之。出家外道婆罗门。因此而起。比丘至幕入水洗疮。以衣覆头。取牧牛人弊衣缠身。见者复效一日三洗。披发苦行外道。因此而生。此比丘洗己身。疮复为蝇蜂所唼。白土涂疮。见者复效。涂身外道从此而起。此比丘然火炙身。见者复效。五热炙身外道因此而起。炙身转痛。不能堪忍。投岩自害。见者复效。投岩外道从此而起。乃至九十五种。皆是诸婆罗门效此比丘。至今未绝。或云九十六种。谓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别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师所用法。及其将终。必授一弟子。如是师师相传。常有六师。其种不绝也(或云九十五种是外道。一种是二乘。共为九十六也。其六师复有见解。同异。备载根本律。无根谤戒中。及涅槃等经。并余注述)。

第六王

增一阿含经偈云。

 世间有五欲  意为第六王  已知内外六

 当念尽苦际

按说一切有部律云。昔于睹史多天。宫殿之上。有书佛语。问答之词(即龙王所持之颂也)。若佛世尊不出于世。此之颂义。无人能受。亦无解者。若佛出现。则有能受能解者。时北方多闻天王。至睹史天宫。见斯问颂。心生希有。便记其文。不能解义。持至本宫。书在版上。尔时得叉尸罗国。有旧住龙王。名医钵罗。长夜希望。何时得见世尊出世。原此龙王。有一亲友药叉。名曰金光。因至多闻天王所。见版上书颂。因即忆持。不能解义。便持往龙王所。而告彼曰。亲友此是佛说深义。无人能解。汝可记此颂。并持金箧。满中盛金。游诸国邑。唱言。若有能解颂义。我持金箧而为供养。龙王受颂。即化为年少形。遍游诸国。次至婆罗痆斯国。于其城内。而唱之(云云)。时彼龙王。既闻那罗陀颂。及示佛所在。便化作轮王。往至佛所。顶礼双足。佛即诃之。令复本形。遂别一处。复其本形。身有七头。广长无量。头枕婆罗痆斯。尾在得叉尸罗国(二国相去有二百驿)。由先恶业。一一头上。各生一医罗大树。被风吹动。脓血皆流。沾污形骸。臭秽可恶。有诸虫蝇蛆类。遍身唼食。往诣佛所。请佛授记。何日得舍龙身。佛告龙王。当来人寿八万岁时。慈氏世尊出世。为汝授记。当免龙身。是时龙王。即于佛前。悲号啼哭。诸头眼中。一时出泪。成十四河。駃流惊注。佛令裁止。即礼佛不现(详见本文。斯不繁述。西域记云。呾叉始罗国。北印度境。国大都城西北。七十余里。有医罗钵呾逻龙王池。周百余步。其水澄清。杂色莲华。同荣异彩。此龙即昔迦叶佛时。坏医罗树苾刍也。故今彼土睛雨祈晴。必与沙门共至池所。弹指慰问。随愿必果)。

三语受具

律本三语文。余律即以为三归法。今按如来一代所得戒者。诸部互举。开合非一。或五或十。或四或七。南山依本部律文。略出五种。一善来。二破结使。三三语。四边地。五中国。其善来。三语。唯局佛在。余三。通佛灭后。若兼尼众。则有七种。谓加八法。及遣使受也。或有以边地中国为一。谓同白四羯磨也。复有三归论议等名。谓须陀耶沙弥七岁。与佛论议。称如来意。佛即听许。得具足戒。今依萨婆多论。列七种得戒。一见谛得戒(谓憍陈如等。五人也)。二善来得戒(始则耶输伽。终则须跋陀罗。于其中间。佛唤善来得戒者。是也)。三三语得戒(言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来应正等觉。是我师。即得戒也)四三归得戒(言归依佛。佛归依。归依僧。第二言。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此名三归得戒也。然此三语三归。谓佛成道已。欲令法流布世间。敕诸比丘。游行人间。尔时世人。弃俗入道。即诣诸比丘所。或以三语。或以三归。随彼业力根性。或三语三归。而为授之。后因病比丘。无和上。阿阇黎。佛即制断。不听三语三归。既佛制后。虽三语三归。戒不成就也)。五自誓得戒(如大迦叶。诣佛所言。佛是我师。我是弟子。世尊修伽陀。是我师。我是弟子。是名自誓得戒也)。六八法得戒(如大爱道。敬奉八法即得戒也)。七白四羯磨得戒。谓佛成道已。听诸比丘度人出家。时诸豪姓子。诣诸比丘所。而求出家。既出家已。不按威仪。又因病者无人瞻视。佛乃听有和上阿阇黎。从此以后。舍去三语三归受戒。听集十僧。问其遮难。若遍净已。方以白四羯磨。而为授之。如此七种戒中。见谛得戒。惟五人得。余更无得者。善来三语三归得戒。佛在世时得。灭后不得。自誓得戒。惟大迦叶一人得。八法得戒。惟大爱道一人。及五百释女得。白四羯磨戒。佛在世时得。灭后亦得。又此七种戒中。惟白四羯磨戒。通三天下。余六种戒。但在阎浮提。不通三天下也。问云。七种戒。几是增上尊重。几不尊重。答曰。大而言之。七种戒。尽是尊重。以义分别。则有差别也。六种得戒。众生功德力重。致得此戒。则名为胜。然不能大维持正法。是以不胜。如见谛戒。自誓戒。八法戒。此三种戒。正有一得。无有重得。如善来得戒。极至须䟦陀罗。后更无得者。三语三归戒。佛成道已。八年中得。后无得者。白四羯磨戒。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时得。佛法始终以白四羯磨戒为宗本。能继续三宝。作无边利益。莫上于白四羯磨戒。是故于七种戒中。最胜最妙。最为尊重(如上所说。有此尊重。今人多饕戒名。受时心不生重。或受得已。竟不为意。不顾戒律。恁自习情。随作随犯。是则自轻自弃。实可慨矣)。

忧留频螺

中本起经云。优为罗县。余如上郁鞞罗大将村释。

劫波园

亦云白氎林。劫波。即劫贝。以劫贝可为白㲲也。

䟦陀罗䟦提

此云贤。亦翻贤部。

郁鞞罗迦叶

亦云优留频螺迦叶。迦叶是姓。因近木瓜林住。故以林为名。或云祷此林神而生。故得名也。中本起经云。姓迦叶氏。字郁卑罗。增一阿含经云。将护圣众。四事供养。所谓优留毗迦叶比丘也。

鸯伽摩竭国

鸯伽。摩竭二国。总是一中天竺境。皆萍沙王所统也。立世阿毗昙云。央伽摩伽陀二国。庄饰如北郁单越人所庄饰。须髭翠黑。如剃周罗五日。头发自然长横七指。无有增减。周罗是发也。

炯然

炯。迥古切。声同拱。光也。明也。炯炯明察也。又户顶切。音迥。义同。

阎浮树等

翻译如第十卷。立世毗昙论云。此树生在阎浮提地北边。在泥民陀罗河南岸。是树株本。正阎浮提地东西中央。其果甘美无比。如细蜂蜜。果大如瓮。其核大小如人间阎浮子核。树根悉是金砂所覆。春雨不漏。夏则不热。冬无风寒。乾闼婆及药叉神。依树下住。又云。阎浮树。有五大觚。四面四觚。上有一觚。其东觚果。乾闼婆所食。其南觚者。七国人所食。一曰拘楼国。二曰拘罗婆。三名毗提。四名善毗提。五名曼陀。六名婆罗。七名婆梨。其西觚果。海虫所食。其北觚果者。禽兽所食。其上觚果者。星宿天所食。此树外复有二林。形如半月。围绕此树。其内有林名呵梨勒。外名呵摩勒。是果熟时。其味最美。如细蜂蜜。果形大小如二斛器。呵摩勒林南。复有七林。七河相间。其最北林。名庵罗。次名阎浮。三名娑罗。四名多罗。五名人林。六名石榴林。七名劫毕他林。是诸果味。甜如蜂蜜。劫毕他林南。七大国。人皆贞善。持十善法。其兽自死。自至人所。乃食其肉皆以牦牛髦尾覆屋。地自生麦。无有糠糩。国人磨蒸为饭。气味甘美如蜜。此等诸处。非无神通者得至(其中所说国林果树。种种殊妙差别。备载彼文。此不繁述)。

曼陀罗华

此云适意华。余如上释。

释提桓因

此云能天主。能为三十三天主也(详如前释)。

●律藏卷第三十三

大祠祀

天竺婆罗门法。常祀梵天。行大布施。期生彼天。然其施会。有于二种。一不用礼法。但广布施。二用外道经书。种种礼法祭祀。兼行大施也。

阿耨大泉

或云阿耨达池。正言阿那婆答多。此言无热恼。阿含经云。阿耨达宫中。有五柱堂。阿耨达龙王。恒于中止。此阎浮提。所有龙王。并诸龙属。尽有三患。唯阿耨达龙无也。云何三患。一者热风热砂烧其皮肉。及烧骨髓。以为苦恼。二者龙宫恶风暴起吹其内。失宝饰衣。龙身自现。以为苦恼。三者诸龙王等。各在宫中。相娱乐时。金翅大鸟。入宫缚撮。或始生方便。欲取龙食。诸龙怖惧。常怀热恼。阿耨达龙。无此三患。若鸟生念欲往。即便命终。故名阿耨达。十诵律云。阿耨达池。纵广五十由旬。周围五百由旬。底有金砂。八功德水。常满其中。甜美如蜜。青黄赤白红紫杂色莲华。遍覆其上。种种众乌。哀声相和。犹如音乐。甚可爱乐。绕池四边。种种华果之树。西域记云赡部洲地之中者。阿那婆答多池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余里。金银琉璃颇胝。饰其岸焉。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大地菩萨。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给赡部洲。池之东面银牛口。流出竞伽河(旧曰恒河)。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绕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震旦黄河之源(八功德者。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腹)。

摩头鸠罗山

或云摩鸠罗山。或云颇般那山。此亦雪山之别峰也。经云帝释于白山。取石来如来晒衣。或云雪山。有云香山。

大迦休树

经云迦和。或云迦罗迦。中本起云。树名迦和。绝大修好。此方无有。故不可翻。

事火

天竺外道。起于邪见。以礼事火。期生梵天。法句经云。事火之法。日适欲没。燃大火聚。向之跪拜。或至夜半火灭乃止。以求福祜。正法念处经云。于劫初时。忉利天。第二十六地。名曰影照。此诸天子。欲观瞻阎浮提中园林。华果。河流。泉源。村营域邑。即乘种种大力孔雀。庄严诸禽兽等。下阎浮提。遍游观察。时林中住。邪见外道。诸外道婆罗门。见此天子。从天来下。向人间去之遥远。不见正色。但见大光。犹如火色。妄生分别。便谓阎浮提人。供养火故。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受诸天身。何以故。火是一切诸天之口。供养火者。得生天上。作如是等妄生分别。不如实见。造作邪论。或自立宗。或自说因。自说譬谕。自作邪见。复教他人。令入邪见。如是邪见。自无利益。今他衰恼。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寒颤

颤。之膳切。音战。说文云。头不正也。又四肢寒而掉也。

潦水

潦。鲁稿切。音老。谓行潦。路上水也。又雨水大貌。又聚雨水。为污潦水也。

那提迦叶

那提。此翻为河。或翻云江。因居河岸事火。故得名也。西域记云。捺地迦叶波。旧曰那提迦叶。讹也。洎诸迦叶。例无波字。略也。增一经云。心意寂然。降伏诸结。所谓江迦叶比丘是。

伽耶迦叶

伽耶。此云象。因住象头山事火。故得名也。增一经云。观于诸法。都无所著。所谓象比丘是。其三兄弟。于过去毗婆尸佛时。共树刹柱。缘是今共为兄弟也。

象头山

西域记云。摩揭陀国。伽耶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岩危险。印度国俗。称曰灵山。自昔君王。驭宇承统。化洽远人。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山顶有大石塔。高百余尺。灵鉴潜被。神光时烛。昔如来于此演说宝云等经。山东南有塔。是迦叶本生邑也。其南有二塔。则伽耶捺地迦叶事火处也。

杖林

梵言泄瑟知婆那。此云杖林。其先有婆罗门。闻释迦如来。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迦兰陀竹园

或云羯兰铎迦。义如初篇。及房舍犍度中释。竹园边有池。经云羯兰铎池迦是也。

删若梵志

删若。亦作讪若。或云删若夜。此言正胜。梵志如前释。

优波提舍

大论云。王舍城。有论师名摩罗陀。王以其人善论故。赐封一邑。时妇生一女。眼似舍利鸟眼。即名此女为舍利。次生一男。膝骨粗大。名为拘絺罗。时南天竺。有婆罗门论义师。字提舍。于十八种大经。皆悉通利。来入王舍城。击鼓论义。摩罗陀。与彼共论。即堕负处。王遂夺邑封与提舍。时摩罗陀。即与女妻之。提舍纳之为妇。后妇怀妊。梦一人身披申胄。手执金刚。摧破诸山。而在一大山边立。觉已白夫。提舍言。汝当生男。摧伏一切诸论议师。唯不胜一人。与作弟子。舍利怀妊。以其子故。母亦聪明。大能论议。既生七日之后。㲲裹以示其父。其父思惟。我名提舍。逐我名字。字为优波提舍(优波。此言近。提舍此云分别义。亦是星名)。众人以其舍利所生。又贵重其母。女中聪明第一。皆共名之为舍利弗(弗者。此言子也)。年始八岁。诵十八部经。通解一切经书义理。时摩伽陀国。设龙王大会。王臣敷高法座。集诸论士谈义。即以八岁之身。便升论床。结跏趺坐。众人疑怪。乃至酬答旨趣。辞理超绝。诸论师等。叹未曾有。王大欢喜。即封一聚落。常以给之。王乘象舆。振铃宣示一切十六大国。六大城中。无不庆悦。时有吉占师子。名拘律陀。姓目犍连。舍利弗。遂友而亲之。舍利弗才明见贵。目犍连豪爽取重。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行则俱游。坐则同止。少长缱绻。结要始终。后俱厌世。出家学道。作梵志弟子。精求道门。久而无徴。后遇阿说示比丘(即阿湿𢍉)。闻法身偈。便证初果。投佛出家。彼出家已。过半月后。佛为长爪梵志说法。舍利弗闻之。即得阿罗汉道。作随佛转法轮师。世间号为第二佛(余如二卷中释。长爪梵志。即舍利弗舅也)。

拘律陀

拘律陀树名也。因祷此树神而得子。故以为名。姓目犍连。由是时人多召其姓也。家居摩竭陀国拘理迦邑。林围聚落。与王舍城相去不远也。十二游经云。佛成道第一年度五人。第二年度三迦叶。第五年度身子目连(余如二卷中释。身子。即舍利弗)。

和先

正言优波斯那。此云小军。本行集云。隋言最征上将。是䟦檀陀子。详如衣犍度中释。

蛇蝎

蝎。许竭切。音歇。蝎虎。螫人毒虫也。俗呼为主簿虫。蜥蜴能食之。又为蜗牛所食。故今人蝎螫。以蜗牛涎涂之。蝎前谓之螫。蝎后谓之虿。雄者螫人痛止在一处。雌者痛牵诸处(蜥音昔。蜴音亦。守宫也。有云二物各异。在壁曰守宫。在草曰蜥蜴。尾通于身如蛇。加足。有黑青绿色者。守宫褐色。四足有尾。僵伏壁间屋下也)。

绞去

古巧切。交上声。绕也。缠急也。谓绞衣去水也。

菜茹

茹。忍与切。音汝。干菜也。广雅云。茹食也。

竹筐

曲王切。音匡。竹器也。方曰筐。圆曰筥(筥音举。大可受五升也)。

牡好

牡。莫偶切。音亩。门关键也。说文云。插关下牡也。按为牡好。所以关固。令不可开也。

串户

串。门串也。苍颉篇作橝。徒点切。音店。持也。所谓外户不橝。是也。摩得勒伽论作扂。云何户扂。若上下扂者。当俱下已去。使房舍坚牢故。防自身故。防卧具故。

涝水

郎刀切。音牢。淫雨也。又去声。淹水也。

辞惮

惮。杜晏切。坛去声。忌难也。又丁佐切。多去声。劳也。

弟子法

(广如律文)根本杂事云。时具寿高胜。于晡后时。从定而起。往诣佛所。礼双足已。退坐一面。请世尊曰。弟子事师。所有行法。唯愿为说。佛告高胜。我今为说。苾刍所有弟子门人。供事之法。汝应谛听。凡为弟子。于师主处。常怀恭敬。有畏惧心。不为名闻。不求利养。当须早起。亲问二师。四大安稳。起居轻利。除小便器。为按摩身。其师若言。我今有疾。应问所患。便往医处。具说病由。请方救疗。如医所教。便为疗治。若师自有药物。应用和合。如其无者。可问近亲。亲眷若多。应问师曰。何亲处求。得师教已。如言可去。若无亲族。应向余家。如教往觅。或诣病坊。施药之处。此若无者。当缘自业。于饮食中。而为将息。若病可时。授以齿木。其师欲嚼齿木之处。应先净扫。作曼荼罗。安置坐枮。及盛水瓶器。并澡豆土屑。净齿木。刮舌篦。既澡漱已。除所须物。若师患目。应问医人。为作眼药。而涂拭之。次应授衣。余衣襞叠。勿使撩乱。师礼塔时。当入房中。洒扫其地。若有尘土。应将牛粪。或以青叶揩拭。次应自礼尊仪。及礼师主。或问安白事。于日日中。三时礼拜。当随己力。于同梵行者。亦申礼敬。次应䇿勤。坐禅读诵。每于半月。须观晒床席。若至食时。应洗两钵。若是乞食苾刍。自持重钵。轻者与师。若在寒时。以重僧伽胝与师令着。自持轻者。若于热时。轻者与师。自持重者。若逆风行。请师在前。自身在后。若顺风行。自身在前。令师在后。若渡河水。扶持令过。若乞食时。应问师主。为当同行。为当别去。若言同行。即可随去。若得干麨。豆饭。及酸浆水。置于钵中。若得米饭饼。及沙糖。乳。酪。石蜜。安师钵内。乞得食已。还至本处。作二小坛。布以诸叶。可安二座。踞坐饭食。若别行者。所乞得食。将呈师主。今得此食。须者应取。师主即应知量而受。若住寺者。其弟子应先洗器。往至厨中。问知事人。今为僧伽作何饮食。其知事人敬而告知。彼还白师。今日僧伽。作如是食。可请取不。依教持来。师应知量观时而受。若其二师澡漱之处。应为扫除。作曼荼罗。安坐床子。及以水器。并土齿木。如法揩洗。若须洗足。应为师洗。或但用水。或可涂油。以屑揩去。更将水洗。当授皮履。问其食事。又问为于此处修习善业。为复向余闲静住处。若言可向昼日住处者。应持坐物。其所住处。扫洒清净。于时时间。牛粪涂拭。若学读者。应为授经。若学禅思。教其作意。若还来时。应观床席。自洗足已。次礼尊像。及同梵行者。随力而礼。与师置座。同前洗足。若是寒时。应守持心。为暖汤水。若是热时。应可持扇。而为招凉。师亦知时。令其作业。勿使空度。若衣钵等。营作之时。所有事业。皆师物在前。次营己物。佛言高胜。汝今应知。诸苾刍众。所有弟子门人。供给二师。如父母想。师于弟子。当如子想。若有病患。共相瞻侍。至老至死。我今为汝略说其事。应如是作。若不依者。随于其事。皆得越法罪。若能如是。弟子于师。以敬顺心。为供侍者。能令善法。相续不绝。譬如莲华处在池中。日夜增长。是故汝等当如是学。寄归传云。夫教授门徒。绍隆之要。若不存念。则法灭可期。事须殷勤。无宜网漏。律云。每于晨旦。先嚼齿木。次可就师。奉其齿木澡豆水巾。敷置坐处。令安隐已。然后礼敬尊仪。旋绕佛殿。却从师处。摄衣一礼。更不重起。合掌三叩。双膝踞地。低头合掌。问云。邬波䭾耶存念。或问云。阿遮利耶存念。我今请白。不审邬波䭾耶。宿夜安不。四大平和不。动止轻利饮食销不。且朝之餐。可能进不。斯则广略随时也。师乃量身安不。具答其事。次于邻近比房住。能礼其大者。次读少许经。忆所先受。日新月故。无亏寸阴。待至日小食时。量身轻重。请白方食。何劳未晓。觅粥匆匆。不及白本师。无由嚼齿木。不暇观虫水。岂容能洗净。宁知为一盂之粥。便违四种佛教。讹替之本。皆从此来。愿住持之家。善应量处。凡剃发披缦条。出家近圆已。律云。唯除五事不白。自外一一皆须白师。不白得罪。五事者。一嚼齿木。二饮水。三大便。四小便。五界中四十九寻内。制底畔睇。且如欲食白者。须就师边。依礼拜法。而白师云。邬波䭾耶存念。我今请白。洗手洗器。欲为食事。师云。谨慎。诸余白事。类此应知。师乃量事度时。与其进止。知有多事。便可一时并白。若其解律。五夏得离本师。人间游行。进求余业。到处还须依止。十夏既满。依止方休。大圣殷勤。意在于此。如不解律。依他尽形。设无大者。依小而住。唯除礼拜。余并为之。岂得晨朝问安。曾不依律。随有事至。宁知白言。或有旦暮两时。请其教诫。虽复权伸训诲。律文意不如是。何则。白者不的其事。答者。何所商量。白事之言。故不然也。但为因循日久遂省。谁肯劳烦。必能准教奉行。即是住持不绝。若将此以为轻者。余更何成重哉。故律文云。宁作屠儿。不授他具戒。舍而不教也。又西国相承。事师之礼。初夜。后夜。到其师所。师乃先遣弟子安坐。三藏之中。随时教授。若事若理。不令空过。察其戒行。勿使亏违。知有所犯。即令治忏。弟子方乃为师按摩身体。襞叠衣裳。或时扫拭房庭。观虫进水。片有所作。咸皆代为。斯则敬上之礼也。若门徒有病。即皆躬自抱持汤药所须。忧同赤子。然佛法纲纪。以教诲为首。如轮王长子。摄养不轻。律有明言。宁容致慢。南山云。佛益广大。实由师资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益业深。行久德固。皆赖此矣。比真教陵迟。慧风掩扇。俗怀侮慢。道出非法。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缺奉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曼荼罗。是理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十三

音释

音志。目光。

音咸去声。坠入地也。没也。

齛齸

上音泄。下音益。

音耻。

𩬊

音发。

音快。水疾流也。

离。茅。二音。

音毛。发也。

音遇。使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