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律藏卷第三十一

○受戒犍度法

闻夫三才创就。尚无君臣夫妇之启。四族既兴。遂有王侯父子之序。是故大人一举。则帝轮万绍。刹利之姓。于斯建始。弃世营累。隐迹居贞。婆罗门种。因兹立目。迁居逐利。故有毗舍之流。肆力田畴。是为首陀之类。由是四姓斯彰。而未闻解脱之氏。所以诸佛如来。舒无缘慈。次第兴世。启法化之。至我调御大师。运弘悲愿。以妙湛之常体。寂谷之圆音。降神兜率。垂象王宫。现四八之巍躯。显十力之洪智。驾云驹。逾毗罗。步蹑苦林。停光六载。生缘既感。移身道树。受吉祥以跏趺。却魔怨而敛坐。睹明星。悟菩提。号为觉者。于是三千大千世界。流光灿烛。四峰八岳。耸丽生辉。龙神竞舞。沉陆欢腾。欲色界天。云飞星耀。万亿梵王。纷纭奔聚同声赞仰。请转法轮。遂而迁趺鹿苑。阐解脱之玄宗。则五人证道。从迹龙河。启尸罗之妙躅。而千贤获果。至于王城赤泽。受益者无穷。鹫岭猕江。悟法者非数。爰济九居。弘拯六溺。一音演说。十二部别。无幽而不陈。无微而不说。纵之则八万多罗。卷之则总归三学。所谓戒定慧也。戒乃断三恶之干将。定是绝渗流之坚器。慧即破惑业之明炬也。然慧假定发。定藉戒生。生戒之功。由乎禀受。禀受若乖。戒无由得。得戒之源。缘乎心境。心境片亏。无表不摄。不摄则道果无因。僧宝靡分。所以戒为生死之舟航。涅槃之基本。佛法之纲领。圣贤之命脉。是故如来启为三藏之首。因斯特须尊重。如心地观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常生善处。受胜妙乐。遇善知识。永不退转。得值诸佛。受菩提记。坐金刚座。成正觉道。然出家者。持戒最难。若能持戒。是真出家。诚如经说。可不珍敬木叉者哉。

大人

爰此世界初成。大地为一海水。由风鼓激。和合一类。犹如熟乳。既其冷已。有凝结生。其海水上。亦复如是。上有地味。色香美味。悉皆具足(出根本部)。时光音诸天。或有福尽来生。或乐观新地。性多轻躁。以指尝之。如是转三。得其甜味。食之不已。渐生粗肥。失天妙色。神足光明。冥然大暗。后有黑风。吹彼海水。漂出日月。置须弥边。安日道中。绕须弥山。照四天下。时诸人辈。见出则欢。见入则惧。自兹以后。昼夜晦朔。春秋岁数。终而复始。劫初成时。诸天来下为人。皆悉化生。身光自在。神足飞行。无有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名众生。有自然地味。味如醍醐。亦如生酥。味甜如蜜。其后众生。以手试尝。遂生味着。渐成团食。光明转减。无复神通。食地味多者。颜色粗悴。其食少者。颜色光泽。遂生胜负。因缘胜负。便生是非。地味稍歇。咸皆懊恼。又生地皮。状如薄饼。地皮又灭。又生地肤。地肤灭故。又生自然地肥(出阿含经)。地肥不生。便生两枝葡萄。其味亦甘。久久食多。共相形笑。葡萄不生。便生粇米(出楼炭经)不种自生。无有糠秽。长于四指。旦暮收刈。苗即随生。至旦暮时。米便成熟。虽复数取。而无异状。以此充食。长寿而住。时彼有情。由段食故。滓秽在身。为欲蠲除。便成二道。由斯遂有男女根生。便生染者。由染着故。遂相亲近。因造非法。诸余有情。见此事时。竞以粪扫土石。而弃掷之。不共同居。摈于众外。由彼时人。驱摈出故。乐行恶者。遂共聚集。造立房舍。覆蔽其身。而作非法。此为最初营立家宅。便有家室。时诸有情。若日暮时。若日朝时。由饥取稻。每日充足。不令余残。有一有情。为慵懒故。旦起取稻。遂乃兼将暮时稻来。至暮时。有一同伴。唤共取稻。此人报曰。汝自取去。我旦来取稻。已兼两时粮讫。时彼同伴。闻斯语已。心便赞曰。此亦大好。我今取时。兼二日粮来。如是彼此。递相效敩。取二日。三日。七日。乃至半月。一月稻来。渐渐倍于前数。由此贪心。日增盛故。遂令稻中生诸糠秽。一刈之时。更不再生。设生之时。其实渐恶。于是诸人。竞来收采。以贪心积聚故。其稻小恶。糠秽转盛。其稻无力。收采不生。或有遗余。诸人见已。更相告曰。我等分取地界。便各各分之。因此义故。世间田地。始为耕种。遂立疆畔。时一有情。虽自有田。私盗他谷。再三不休。遂推往众中。陈说其事。彼反嫌责言。为少稻故。对众辱我。由此缘故。大众共集。递相告曰。不知二人。是谁有罪。我等意欲众中。拣一有情。颜色端正。形容具足。智慧通达。立为田主。有过者治罚。无过者养育。我等众人。所种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与其一分。尔时众中。拣得一具足德人。即立为地主。彼即如法治罚养育人众。既众立为地主。故得大同意名(即大人王)。能拥护劣弱。故得刹帝利名(出根本部)。由此因缘。有刹利名。尔时一众生。作是念言。世间所有家属万物。皆为刺棘痈疮。今宜舍离入山行道。静处思惟。时彼即入山树下思惟。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人见已。加敬供养。众共称善。此人乃能舍离家累。入山求道。以其能离恶不善法。守道居贞。洁白其操。因是称曰婆罗门。由此因缘。世间有婆罗门种。彼众生中。习种种业。迁居逐利。以自营生。因是世间故有毗舍之种(商贾也)。又彼众生中。有肆力田陇。习诸杂艺。以自生活。因是世间有首陀罗种(杂行农人。出阿含经)。由此缘故。有斯四姓。而刹利为先。大人是最。释迦之种。继自大人。今准本律。编次王嗣。俾寻阅者而易见之(四姓。详如堕篇八十一戒)。第一王名大人(经云平等主)第二王名善(经名珍宝)第三王名楼夷(经名好味)第四王名齐(经名静斋。斋字古作齐。后人于其下加立心。以别之)第五王名顶生(论名曼䭾多。此云我养。谓从王顶肉炮而生。故命云我养)第六王名遮罗(经名宅行经以此为第七王)第七王名䟦遮罗(经名善行)第八王名微(经名妙昧)第九王名微驎陀罗(经名味帝)第十王名鞞醯黎(外仙)第十一王名舍迦陀(百智)第十二王名楼脂(嗜欲)第十三王名修楼脂(善欲)第十四王名波罗那(断结)第十五王名摩诃波罗那(大断结)第十六王名贵舍(宝藏)第十七王名摩诃贵舍(大宝藏)第十八王名善现第十九王名大善现第二十王名无忧第二十一王名光明第二十二王名梨那(殖生)第二十三王名弥罗(山岳)第二十四王名末罗(此云力经名神天)第二十五王名精进力(造力)第二十六王名牢车第二十七王名十车第二十八王名百车第二十九王名坚弓第三十王名十弓第三十一王名百弓第三十二王名能师子(经名养收)第三十三王名真阇(经名善思)

自真阇王后。有十族转轮圣王相续。第一轮王名伽㝹支(次第相承有五王)第二轮王名多楼毗帝(次第相承有五王)第三轮王名阿湿卑(次第有七王)第四轮王名乾陀罗(次第有八王)第五轮王名伽陵迦(次第有九王)第六轮王名瞻鞞(次第有十四王)第七轮王名拘罗婆(次第有三十一王)第八轮王名般阇罗(次第有三十二王)第九轮王名弥悉梨(次第有八万四千王)第十轮王名懿师摩(次第相承有百王)

从懿师摩次第百王后有王名大善生。此即懿师摩后第九十四世之王。为释迦如来第七世之祖也。次下序。

佛七世祖王。第七世祖名大善生第六世祖名懿师摩(同上第十轮王名。经名乌婆罗)第五世祖名忧罗陀第四世高祖名瞿罗第三世曾祖名浮罗第二世祖名师子颊第一世菩萨父名悦头檀(此云净饭。亦云白净)金轮王名菩萨悉达铁轮王名罗睺罗

(从初大人王。凡八万四千二百五十四王。后至于菩萨。若据余经论。互举参差。数亦不等。难以校计唯本律与长阿含楼炭经大同也)。

菩萨祖师子颊王有四子。一净饭王 有二子。长名悉达(即世尊)。次名难陀二白饭王 有二子。长名调达。次名阿难三斛饭王 有二子。长名摩诃男。次名阿那律四甘露饭王 有二子。一女。长名娑婆(恒星也)。次名䟦提(贤也)女名甘露味(甘露味有子名施婆罗。经云世尊姑子名低沙比丘是也)。

菩萨于四月八日。日初出时生。有云三月八日。有云二月八日。此由世代迁遥。年月更移。或以建子。建丑。建寅。为岁首。译人前后至此。据时翻经。故致斯异。按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其夜即有五色气。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之色。昭王即问群臣曰。是何祥耶。群臣莫测。太史苏由筮之。得干之九五。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王曰。于天下何如。由曰。此时无他。至千年外。声教被此。昭王即遣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后至汉明帝辛酉之岁。帝梦金人。身长丈六。顶佩日轮。飞至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梦。通人傅毅奏曰。臣按周书异记。昭王甲寅四月八日。西方有大圣人生。后一千余年。声教及此。以年计之。至今辛酉一千一十年也。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信以为然。即遣中郎将蔡愔博士等。一十八人。西访其道。至大月氏国。果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三藏。持优填王第四造白㲲像。并四十二章经。愔等奉迎而归。戊辰十二月十三日。至于洛阳。明帝问摩腾法师曰。佛生日月可知否。腾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于岚毗尼园内。波罗树下。右胁而诞。以此徴之。即四月八日无疑矣。大善权经云。菩萨欲不由胞胎。一顿成佛。为防人疑。恐是变化。不受法故。现受胎生(云云)。毗奈耶律云。始从地主大王乃至罗睺罗。断其继嗣。何以故。以罗睺罗证无生果。断生死种故。为此断其继嗣(岚毗尼或云流弥尼。或云蓝毗尼。此云解脱处。亦云断。亦云灭。谓断灭烦恼故)。

雪山

雪山者。踞五天竺境之北。在波斯货罗之东。居突厥香山之南。处震旦羌胡之西。然五天竺境。有七十余国。迦毗罗城。在中天竺之北。而近北天竺界。北天竺国。居雪山之侧。迦毗罗国。是赡部洲地之中央也。起世经云。雪山众宝所成。顶有四金峰。中一高峰。峰有龙池。广五十由旬。即阿耨达池也。

三十二大人相

按诸经中。处处如来自说三十二相。今依法界次第出之。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爱敬。知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大丈夫相也。

一足安平立相(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香盒底也)。二千辐轮相(幅是车轮中之幅也。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犹如千辐轮)。三指纤长相(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𦟛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于余人也)。四手足柔软相(谓手足极妙柔软。胜余身分也)。五手足缦网相(谓手足指中间。缦网交合。文同绮画。犹如鹫王之足。若合时。网即不现。而无皱缓。开时便现。而无挛急也)。六足跟满足相(跟足踵也谓足踵圆满具足也)。七足跌高好相(谓足跌高起。如真金色跌上毛。如青琉璃色。种种庄饰妙好圆满也)。八如伊尼延鹿王腨相(伊尼延者。此云金色鹿王也。腨股肉也。谓足腨渐次纤圆。膝皆平正无节。如彼鹿王之腨。纤好第一)。九手过膝相(谓双臂修直。平立过膝也)。十马王阴藏相(谓阴相藏密。如彼马王。阴不可见也)。十一身纵广相(谓身仪端正。竖纵横广。无不相称也)。十二毛孔生青色相(谓身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乱。右旋上向。绀色柔软也)。十三身毛上靡相(谓身诸毫毛。皆右旋上向。而偃伏也)。十四身金色相(谓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也)。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谓身圆光。自然光明。四面各照一丈)。十六皮肤细滑相(谓皮肤细腻滑泽。不受尘水。不停蚊蚋也)。十七七处平满相(谓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皆平满端正也)。十八两腋满相(谓左右两腋下。平满不窊也)。十九身如师子相(谓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师子王也)。二十身端直相(谓体端正平直。不伛曲也)。二十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也)。二十二四十齿相(谓常人但有三十六齿。惟佛具足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相(谓四十齿皆白净齐密。根复深固也)。二十四四牙白净相(谓四牙最白。而大莹洁鲜净也)。二十五颊车如师子相(谓两颊车隆满犹如师子王也)。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谓咽喉中。常有津腋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二十七广长舌相(谓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而至于发际也)。二十八梵音深远相(谓音声和雅。近远皆到。无处不闻也。经云山谷中有迦陵频伽鸟。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惟除如来音声。迦陵频伽。此云妙音鸟)。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谓眼目清净明莹。如金色精也)。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睫者。目旁毛也。谓眼睫殊胜。犹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间白毫相(谓两眉之间。有白玉毫。清净柔软。如兜罗绵。右旋宛转。常放光明也)。三十二顶肉髻成相(谓顶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无见顶相。谓一切人天二乘菩萨。皆不能见故也)。

涅槃经云。佛言。若菩萨摩诃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奁底相。若菩萨摩诃萨。于其父母和尚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是业缘。得成足下千辐轮相。若菩萨摩诃萨。不杀不盗。于父母师长。常生欢喜。以是业缘。得成三相。一手指纤长。二足跟长。三其身方直。如是三相。同一业缘。若菩萨摩诃萨。修四摄法。摄取众生。以是业缘。得网缦指。如白鹅王。若菩萨摩诃萨。父母师长若病苦时。自手洗拭。捉持按摩。以是业缘。得手足软。若菩萨摩诃萨。持戒闻法惠施无厌。以是业缘。得节踝𦟛满。身毛上靡。若菩萨摩诃萨。专心听法。演说正教。以是业缘。得鹿王𨄔。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生害心。饮食知足。常乐惠施。瞻病给药。以是业缘。其身圆满。如尼拘陀树。立手过膝。顶有肉髻。无见顶相。若菩萨摩诃萨。见怖畏者。为作救护。见踝跣者。施与衣服。以是业缘。得阴藏相。若菩萨摩诃萨。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善喜问答。扫治行路。以是业缘。皮肤细软。身毛右旋。若菩萨摩诃萨。常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华。灯明。施人。以是业缘。得身金色。常光明曜。若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所珍之物。能舍不吝。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以是业缘。得七处满相。若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心不生疑。以是业缘。得柔软声。若菩萨摩诃萨。如法求财。以用布施。以是业缘。得缺骨充满。师子上身。臂肘𦟛纤。若菩萨摩诃萨。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以是业缘。得四十齿。白净齐密。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修大慈悲。以是业缘。得二牙相。若菩萨摩诃萨。常作是愿。有来求者。随意给与。以是业缘。得师子颊。若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所须饮食。悉皆与之。以是业缘。得咽中上味。若菩萨摩诃萨。自修十善。兼以化人。以是业缘。得广长舌。若菩萨摩诃萨。不讼彼短。不谤正法。以是业缘。得梵音声。若菩萨摩诃萨。见诸怨憎。生于喜心。以是业缘。得目睫绀色。若菩萨摩诃萨。不隐他德。称扬其善。以是业缘。得白毫相。若菩萨摩诃萨。修习如是三十二相。业因缘时。则得不退菩提之心。持地论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复大人相报。萨遮尼揵子经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四生众生。并成轮王。更增百倍。始成如来一毛功德。复加百倍。始成一好功德。复加百倍。始成一相功德。复加百倍。始成眉间白毫相功德复加百倍。始成一无见顶相。复加百倍。始成䗍髻功德。如来身中。复有八十种好。如经论所释)。

萍沙

萍。蒲明切。音平。即瓶沙王。如盗戒中释。

卫逻

卫。于贵切。音位。护防也。逻。郎佐切。罗去声。巡也。

绀青

绀。古暗切。甘去声。绀者含也。谓深青而含赤色也。

顾盼

盼。攀去声。顾视也(又目睛黑白分明为盼。俗混作盻。律旧作眄。非)。

班荼婆山

或云槃荼山。或云般塔山。佛所行赞经。译为白山。

姓日

日姓之种。经律互出。因缘非一。今按有部律。自劫初大同意王(即大人王)。次第相承。后有王名吉枳。尔时迦叶如来出现于世。彼王有子。名善生善生王次第相承。一百一代。最后王名耳生。耳生王有二子。一名乔答摩。二名波罗堕阇。乔答摩。见父王非法治国。即辞父往黑色仙人所出家。波罗堕阇。嗣位为王。后乔答摩于山中。食诸果草。遂便得病。即往近城。结庵而住。时有贼婿。私杀淫女。投刀庵前。捕者见刀。即捉乔答摩。缚至王所。王令巡城示众。置尖木上。时黑色仙人来觅见已。情甚悲伤。问言。汝今被伤。于诸法行。身心退不。答曰。身虽被伤。心无损害。师曰。我何得知。答曰。若我心行。实不改者。愿师黑色。变为金色。时彼仙人。即变为金色。复白师曰。我今舍命。当得何道。师曰。如外道法说。无子者。不得善道。即令其念曩世淫欲之事。遂于身中有两滴精血。从身落地。以业力故。便成两卵。日光暖炙。生二童子。傍有甘蔗园。遂往园内游戏。仙人将归。抚养长大。与立名曰暖生。因此称为日种。复缘乔答摩体胤故。亦名乔答摩(旧云瞿昙。是也)。从本身生。故名身生。复于甘蔗园中得故。亦名甘蔗种。由此四缘。故有四号。后时波罗堕阇王。无子身死。诸臣共议。欲迎王兄乔答摩。继位为王。访知已死。遂请长童子归国。绍位治国。不久身亡无子。复迎小童子归绍王位。众与立号。名为甘蔗王。子孙相承。一百一代。皆名甘蔗种。最后王名军将。亦名增长。王有四子。一名火炬面(经云光面)。二名大耳(或名听耳)。三名象行(或名调伏象)。四名宝钏(或名庄严)。后复娶妻。诞生一子。名为爱乐(或名长生)。欲立绍位。摈斥四子。令出国界。时四王子。与其四妹。及诸人众。至殑伽河侧。劫比罗仙人所住之处。剪茅为屋。近仙而住。仙人厌闹。遂将四子。诣余好处。以水洒地为界。王子奉教。筑城而居。因仙人示故。立名为劫比罗城(旧云迦毗罗城)。后时百姓渐多。先城窄小。天神见已。指余宽地。别立一城。因号此城为天示。后于异时。增长王问群臣曰。我之四子。今何所在。臣曰。在雪山下。天示城中。广营城邑。王即踊跃。举手叹曰。我子大能。我子大能。由此德言。故得释迦之名(梵云释迦。此云能)。后时王崩。爱乐即位。爱乐无子命终。群臣往天示城中。迎第一王子炬面。以为国主。彼亦无子命终。复迎大耳为王。大耳无子命终。又迎象行为王。象行无子。复迎宝钏。以为国王。宝钏有子。名近宝钏。后绍王位。近宝钏有子。名曰天门。亦绍王位。天门王于劫比罗大城。子孙次第相继。而至师子颊王。此赡部洲。所有一切善射之者。师子颊王最为上首(即如来祖王也)。弥沙塞律云。四子被摈。辞王而去。到雪山边。东西遐回。南北旷大。地平如砥近舍夷材。筑城营邑。人民炽盛。地沃野丰。衣食无乏。父王闻知。叹曰。我子有能。如是三叹。从是遂号释迦种也。长阿含经云。住直树林。又号释林。因林为姓。菩萨本行经云。以释迦住大树。蓊蔚枝条之阴。是故名为奢夷耆耶(即舍夷也)。按诸经律。或云舍夷国。又云舍夷姓。此即以处而命氏也。

阿蓝迦蓝

或云罗勒迦蓝。此人已度识处定。得无所有处定。

不用处定

谓修此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名空。内境名识。舍此二境。人不用处(因初修时。故言不用处)。亦名无所有处。此是无色界定也。然无色界定。有其四处。总名空定。通言空者。此四定体。无形色。故名为空。各依所证之境为处。境法持心。心无散故。名为定也。一空处定。谓灭三种色。缘空而入定者。名空处定(修定者。厌患色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破于色故。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心与虚空之法相应。是为虚空处定也)。二识处定。谓舍空缘识。而入定者。名识处定(修定者。厌患虚空。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名为识处定)。三无所有处定。谓舍识处。心依无所有法。而入定者。名无所有处定(修定者。厌患于识。三世之识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故舍缘识。转心依无所有法。与无所有法相应。名为无所有处定。阿蓝迦蓝所证者是)四非有想非无想处定。谓舍二边之想。而入定者。名非有想非无想处定(修定者。厌患无所有处想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更有定名非有想非无想处。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非无想之法。心与彼法相应。是为非有想非无想处定。又云。凡夫外道。亦得此定。彼不达谓证涅槃。断一切想。故言非有想。佛弟子。如实知有细想。依四众而住。故言非无想。得失合而立名。故云非有想非无想处定也。郁头蓝弗证得此定。生非非想处天。寿八万大劫。后堕飞狐之身)。

郁头蓝弗

或云优蹋蓝弗。此云猛喜子。是人已度无所有处定。得非有想非无想处定。增一阿含经云。优蹋蓝弗。罗勒迦蓝。此深法中。竟不受化。各取命终。世尊记此二人曰。一人生不用处。一人生有想无想处。此二人尽其寿命。各复命终。一人当为边地国王。伤害人民。不可胜计。一人当为着翅恶狸。飞行走兽。无得脱者。命终之后。各生地狱中。西域记云。摩揭陀国。莫诃河东。大林中。有一石柱。是外道入定。及发恶愿处。昔有外道郁头蓝子者。志逸烟霞。身遗草泽。于此法林。栖神匿迹。既具五神通。得第一有定。摩揭陀王。特深礼敬。每至中时。请就宫食。郁头蓝子。凌虚履空。往来无替。摩揭陀王。候时瞻望。亦既至已。捧接置座。王将出游。欲委留事。简擢宫中。无堪承命。有少息女。淑慎令仪。宫中亲贤。无出其右。摩揭陀王。召而命曰。吾方远游。将有所委。尔宜悉心。慎终其事。彼郁头蓝仙。宿承礼敬。时至来饭。如我所奉。敕诫既已。便即闲览。少女承旨。瞻候如仪。大仙至已。捧而置座。郁头蓝子。既触女人。起欲界染。退失神通。饭讫言归。不得虚游。中心愧耻。诡谓女曰。吾比修道业。入定怡神。凌虚往来。略无暇景。国人愿睹。闻之久矣。然先达垂训。利物为务。岂守独善。忘其兼济。今欲从门而出。履地而往。使夫睹见之徒。咸蒙福利。王女闻已。宣告远近。是时人以心竞。洒扫衢路。百千万众。伫望来仪。郁头蓝子。步自王宫。至彼法林。宴坐入定。心驰外境。栖林则乌鸟嘤啭。临池乃水族跳翻。情散心乱。失神废定。乃生忿恚。即发恶愿。愿我当来。为暴恶兽。狸身鸟翼。搏食生类。身广三千里。两翅各广千五百里。投林啖诸羽族。入流食彼鳞介。发愿既已。忿心渐息。勤求顷之。复得本定。不久命终。生第一有天。寿八万劫。如来记之。天寿毕已。当果昔愿。得此弊身。从是流转恶道。未期出离。

郁毗罗大将村

或云忧留频螺西那耶聚落。忧留频螺。此翻木瓜林。西那耶。此言会军。即村主名也。又云村主。名军将。

五人

时菩萨入山。父王乃命大臣五人侍卫。三是家族。二是舅氏。家族三人者。一阿湿卑。二摩诃摩男。三婆提。舅氏二人者。一憍陈如。二婆敷。此之五人。后住鹿苑。世尊初转法轮。为说四谛。陈如最先证道。次为阿湿卑摩诃摩男。说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二人同时获果。后为婆提婆敷二人。亦说布施等法。二人同时。而得圣道(详如下释)。

四女

一名婆罗(此云力)。二名郁婆罗(此云近力)。三名孙陀罗(此云好爱。元西国法。所生子息。仪容端正。人所乐观者。名孙陀罗难陀。难陀。此云喜)。四名金婆伽罗(无翻)。毗奈耶律云。难陀。难陀力。二牧牛女。献十六倍上妙乳糜。本行经云。时有一天子。告村主二女言。菩萨今欲食最上美食已。证阿耨菩提。汝等今可办足十六分妙好乳糜。二女闻已。欢喜踊跃。速疾聚集一千㹀牛。而𤚼取乳。转更将饮五百㹀牛。更别日𤚼此五百牛。转持乳将饮于二百五十牛。后日𤛗此二百五十㹀牛之乳。还更饮百二十五牛。后日𤛗百二十五牛之乳。饮六十牛。后日𤛗此六十牛乳。饮三十牛。后日𤛗此三十牛乳。饮十五牛。后日𤛗此十五牛乳。著于一分净好粇米。为菩萨煮上乳糜(云云)。西域记云。菩提树垣外西南。有二牧牛女宅处。其侧有煮乳糜处。又侧有佛受糜处。皆立塔表之(𤛗。音遘。取牛乳也)。

阎浮树

如舍堕篇释。

尼连禅

或云尼连然。又云尼连禅那。新云泥烂缮那。此河在菩提树东。相去不远。西域记云。菩提树东南。是佛入河浴处。次近河。是佛食乳糜处。其侧是长者献蜜麨处。婆沙论云。邬卢频螺池边。泥烂缮那河侧。菩提树下。云云(邬卢频螺。即忧留频螺)。

菩提树

菩提。此云道。亦云觉。文句云。初在此处修治得道。故言道场。坐此树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树。于此树下成等正觉。又名觉树。亦名吉祥(肇法师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此方无言以译之)西域记云。菩提树周垣叠砖。崇峻险固。东西长。南北狭。周五百余步。奇树名华。连阴接影。细莎异草。弥漫缘披。正门东辟。对尼连禅河。南门接大华池。西厄险固。北门通大伽蓝。壖垣内地。圣迹相邻。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雕。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雕落。顷之复故。云云(今广州法性寺。及诸庵院皆有。二月十五日。而叶渐雕落。至三月尽。其叶茂盛过前)。

刈草

刈。倪制切。音艺。割也。

吉安

梵云始尸。此云吉祥。或云吉利。增一阿含云。名吉祥。姓弗星。根本律云。帝释往香山。取柔软妙草。变身为刈草人。荷草至菩萨前。跪奉菩萨。佛本行经云。时帝释天主。即化其身为刈草人。去于菩萨不近不远。右边而立。其草青绿。颜色犹如孔雀王项。柔软滑泽。而手触时。犹如微细迦尸衣。色妙而香。右旋宛转。菩萨问彼人言。汝名字何。报言。我名吉利。菩萨思惟。我今欲求自身吉利。亦为他人以求吉利。此名吉利。在于我前。我今决当得证阿耨菩提。西域记云。菩提树南有浮图。高百余尺。初佛于河浴已。将坐念草。帝释化作吉祥草奉佛。育王造塔表之。

吉祥树

或云元吉树。即菩提树。谓佛于下。尽诸结漏。成最胜果。故名吉祥树。西域记云。如来至树下。东面坐金刚座上。普曜经云。菩萨于树下坐。明星出时。豁然大悟。年至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按诸经论。或云腊月。或云二月。今据周书异记云。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以数计之。正当今之腊月八日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十一

音释

十力

一是处非处力。二业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

九居

即九地。一五趣杂居地。谓欲界六天。人。鬼。畜。地狱也。二离生喜乐。地。谓色界初禅天也。三定生喜乐地。谓二禅天也。四离喜妙乐也。谓三禅天也。五舍念清净地。谓四禅天也。六空无边处天。七识无边处天。八无所有处天。九非非想处天。此四天。是无色界。

六溺

即人。天。修罗。鬼。畜。地狱。深溺生死苦海也。

三恶

贪瞋痴也。

萃卒二音。憔悴也。忧也。

音涓。除免也。洁也。

同驱。

慵懒

上音戎。下音懒。

音阴。安和也。

𦟛

音充。均也。

音哇。

音于。

音勉。目偏合也。又邪视也。

音系。恨视也。今俗多以此混为盼字。

音纸。平也。磨石也。

蓊蔚

音翁。

音浊。举也。用也。

音癸。诈也。异也。

除字上声。立也。

嘤啭

上音英。嘤嘤鸟鸣声之和也。下音转。莺鸟鸣也。又声韵之转也。

与啖同。食也。

音麋。粥也。

音厄。隘厄也。

壖垣

上音软平声。垣墙外之短垣也。亦音软。下音员。墙也。卑曰垣。高曰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