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京报恩传教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诠圆

通法大师赐紫臣沙门法悟奉来撰

已说(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辨用大,有二:初、结指举劝。

言本愿(至)相续义故。

释曰:后依门释相,有六:一、本愿无尽门,有二:初、解义门。梵语僧那,此云誓愿。阿世耶者,此云意乐。初总指陈诸佛清净誓愿意乐,广大无际。由承大愿,发起五海,故判科名大愿无尽:一、兴十方微尘数慈悲心海;二、修十方微尘数圆满因海;三、摄十方微尘数众生根海;四、立十方微尘数广大愿海;五、成十方微尘数自在果海。后出所以,由称实知一切众生同一无异,如己身故。

如本(至)如己身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诸波罗蜜,即配因海;从尽欲下,至于未来,义当果海。余文易见,不繁具指。

已说(至)不着门。

释曰:二、离相不着门,有二:初、结指。

言离相(至)平等故。

释曰:后开示,于解义中,牒门总指,出意别明;又合本论中,以释配本论,义亦明显。

已说(至)平等门。

释曰:三、能所平等门,有二:初、结指。

言能所(至)不假他力。

释曰:后解释有三:初明论义;人法已下,标释平等;以一体下,遣拂显性平等。标三:一、人法平等,二、体用平等,三、智理平等。谓法身下,释三平等:一、法应化身,即属其人;二、种净理,名实实理;二、染净理,名假假理,即属其法。人法一体,无差别故。二、自性本身是体,枝末应化是用。体用一体,无差别故。三、智理一体,无差别故。以一体下,拂彼二一。亦无无耳,令绝迹故。以此义下,显性德故。

甚深(至)同同同相。

释曰:次引教证,有四:一徴同异相。

佛言(至)非观伪法。

释曰:二、释同异相。异异异相答,是无明。无明具含惑、业、苦故,由三多别,言三异字。同同同相答,是明法。明法含前三种平等,由三平等,言三同字。真妄二法,如牛两角,相待假立,非互消炼,融归一体。此但随根权宜施设,如实真妄两法俱空,空亦复绝。此就上根,了达同异二种本来一味,不见对待虚伪法故。

于此(至)应觉知耶。

释曰:三、请问后句。

尔时(至)广说故。

释曰:四、对答空绝。我诸经说,异是无明,同是明法,为度愚夫权假而说。今为文殊就真实说,非观伪法,同异归同(同谓一体),同同归空(体性亦拂),空空归绝(亦无空耳)。

如本(至)一切处故。

释曰:后合本论,以本配释,逆次而具三种平等。初三句是智,第四句是理,智理平等。上四句是体,次三句是用,体用平等。前七句是人,后二句是法,人法平等。等字贯前三平等故。

已说(至)现应门。

释曰:四、无相现应门有二:初、结指。

言无相(至)一切角故。

释曰:后解释,有三:初明法喻。因法身性空,故无像能现于众像;犹兔角体虚,故无角善生于诸角。故肇公云:法身无像,应物以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万根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动若行云,止若谷神,岂有心于彼此,而情系于动静者哉?既无心于动静,亦无像于去来。去来不以像,故无器而不形;动静不以心,故无感而不应也。

谓法身佛(至)无他身故。

释曰:次辨真应,有二:初真身无相,法身如来,一一非一,寂寂非寂,心言罔及,灭断皆亡,唯是自然,作自然故。准圣法记,无下唯字。阿谓自然,真佛应佛,法身智身,如次配上二自然故。下之徴释,证上可知。

而诸(至)无有关故。

释曰:后应根现相,根见佛现,生闻佛说,但自心中获得益故。唯影无本,于今可了。华严经云: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法身体中无有关者,以众生见,见自心中随缘本觉不思议业相,亦见自心性净本觉缘熏习镜身,亦见自心自用大中应化佛身,故于法身无关而已。如见既尔,于闻亦然。

如本(至)说为用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差别门。

释曰:五、随见粗细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初门(至)分分转故。

释曰:后随门辨相,有三:初报应用差别,有二:初应身用相门,又二:初解义门。凡小不了诸法唯心,依妄事识,见应化佛,谓从外来,执色大小,不能通达,身无分齐。

如本(至)不能尽知故。

释曰:后合本论,良以凡小不知自己,转识心中法身现故,谓有别佛从外来耳。

次门(至)无分齐故。

释曰:后报身用相门有二:初解义门。从发心住至金刚心,一切贤圣了达诸法唯心理故,依彼业识发始觉智,见报身佛作唯心解,实知依正无有分齐。

如本(至)不失故。

释曰:后合本论。

自此(至)说为报故。

释曰:次报应相差别有二:初具乐相名报,无漏行熏即始觉熏,不思议熏即本觉熏。

所言(至)说为应故。

释曰:后非受乐名应。

自此(至)此义云何。

释曰:后重明前所说,有三:初指徴。

若三贤似(至)真如位故。

释曰:次解释,有三:初三贤分见,有二:初解义门。三贤位人,以信真故,分见报身,了知色相无有去来,但自心现,不离真如,仍带分别,不同地上。

如本(至)法身位故。

释曰:后合本论。

若得(至)之究竟故。

释曰:次十地转胜,初地已去所见身土,位位增强地地转胜,至金刚心见究竟故。

若佛(至)无二故。

释曰:后佛果离绝有二:初解义门。由佛果位业识无故,始觉无依,没同本觉,能所见空。是知诸佛真如平等,法身平等,既无彼此对待之殊,何有色相互相见故?境虑悉亡,真智斯显。遮伽梨娑那提衣,此云玉光耀罗衣,帝释服用庄严之衣。键尸多陀摩宫,此云安乐变转宫。此衣及宫,俱属理性,但随义便,巧立其名,摄持众德,覆护智身,居处安常,栖神寂静,自性无二,本智独存故。

如本(至)迭相见故。

释曰:后合本论,迭犹递也,互无见故。

何故(至)随粗细故。

释曰:后问答。因何应身依事识见?复何报身依业识见?欲显所依事识即粗、业识即细,依粗识觉唯见应身,所见佛身随粗转故;依细识觉则见报身,所见佛身随细转故。

已说(至)说相可见。

释曰:六、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问者(至)发起此问。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问,又二:初解义门。问:法身真体绝离色像,非心所测,岂口能宣?何故无相现应章说法身无相能现色相?若许法身出多色相,则不可言法身离像。

如本(至)色相故。

释曰:后合本。

论自此已下,即决此疑。

释曰:此答有二:初、标。

言法身(至)不二故。

释曰:后释有五:一、法身现色门。法身为所依,色相是能依,真心色相,法尔平等,既无二体,又唯一心,无相现相,复有何违?

言显示(至)智身故。

释曰:二、智身形相门。智性如金,色相如黄。以金摄黄,唯名金器。以智摄色,故名智身。

言显示(至)法身故。

释曰:三、法身形相门,以色摄智,将此翻前法合喻况,如文可知。此前三门各出意者,第一法身即是体大,色相用大,用依体出,故无二也。第二智身即是相大,色像用大,以相收用,色归智故。第三法身诸法通名,以色摄智,举用收相,智归色故,不云色身。言法身者,名义该通,摄一切故。以此三门,三大无碍,无相现相,有色离色,复何相违?

言广大(至)不相妨故。

释曰:四、广大无际门,明前所说法、智二身所现色相,谓诸世界菩萨报身无量庄严,周遍五界,具足五用,无分无碍,不乱不妨故。

言不可(至)用义故。

释曰:五不可思议门,指前业用深妙尊胜,非是凡小所能知故,以是真如自在用故。

如是(至)以之为别。

释曰:后料拣余义有三:初、二门,三、大异。

是故(至)不相舍离故。

释曰:次一经二义证,先说真如门各别立故,后说生灭门得并立故。

余种种相(至)自当理明。

释曰:后余相指别明,即指下文第论七末,以何义故,四门结中皆悉通名随顺法性?为欲显示法性虚空,乃至广大圆满无分际故。

已说(至)破异门。

释曰:后门自入门破异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真如门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与本量等。

释曰:后作释,有三:初法说,有二:初解义门,有四:一入门遣执。初略徴释,后蹑徴释。谓有众生,执彼所入一法界心,以是本故,亦广亦大。又计能入真妄二门,以是末故,亦狭亦小。故以此论,对治此执,门亦所入,与本量等。意云:既真如门亦是所入,与其本法广大量等,非是狭小,云何妄执法广门狭?问:其真如门,由是所入,可与本等,则破前执。且生灭门既非所入,云何亦说与本量等?答:非为生灭,亦为所入,方与本等。良由所入是体,能入是用,体用相依,不可定异,故说生灭亦与本等,云何妄执法广门狭?若尔,何故前论七异之中,说生灭门与本别耶?答:前论为显能作本法,一向纯净,所作之门,具通染净,纯杂有殊,言与本别。非谓门法大小不同,说与本别。故今释论,叙异执中,真妄二门,亦狭亦小,双举二门,齐生异执。故对治中,泛尔而言,门亦所入,与本量等。以无言拣生灭一门,非是所入,不与本等。或可以用合体,与其本等,故生灭门亦是所入。又或生灭全入真如,既真如门与法无异,应知生灭与法不别,故此二门皆属所入。由是论指门亦所入,与本量等。或斯论意,偏显真门是所入故,学者应知。

复次(至)差别相。

释曰:二、显理绝相,有为全真无差别故。

复次(至)平等门故。

释曰:三等空契实,五阴所空,智见能空,能所皆空,入真门故。

复次(至)真如门实故。

释曰:四、以假归实。生灭是假,真如是实,从假入实,方究竟故。此约生灭门中,未得究竟觉,从假入实,归真如故。若至究竟,相尽成已,无容更入真如门故。已到一心,更何修断?前曾具指,更不再陈。

如本(至)终不可得故。

释曰:后合本论,从妄入真,行相云何?令推五阴,色之与心,举外六尘,彰内六根,毕竟无念。又空六识,为其行者,通观蕴、处、界等,终不可得,空无所有。能推智心,了无形相,十方谛求,终不可得,能所皆空,自然入实故。

以何(至)西方喻念。

释曰:次喻合,有三:初总徴问。

为欲(至)破世间闇。

释曰:次别解释,有二:初喻觉,欲显本觉出现智光破生死闇故。以东方况于本觉,如日发光破世闇故。

无明(至)清净明故。

释曰:后喻念,欲显无明出生染法,隐净慧明故。以西方况于无明,如日没闇覆净明故。

如本(至)不动故。

释曰:后合本论,所迷东方,喻于本觉;所执西方,喻于无明。能迷之人,以况众生,由其迷故,计东为西,实非东方转为西耳。盖因情迷,谓东为西,由其不觉,执心作念,实非觉心变为妄耳。良以生迷,谓心为念,法合喻明,于慈可见。

自此(至)真如门故故

释曰:后得益,谓令众生了知真心无能所起,即成修习真如随顺。随顺因圆,即成真如得入果满。说念已离,融归一心。随顺既无,得入何有?

已说(至)正解门。

释曰:次对治邪执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不入实智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四。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显示(至)作根本故。

释曰:后辨相有四:一、根本总相门,有三:初、解义门。恒沙邪道一切定执,皆以我见为根本故。人我见者,执有主宰;法我见者,执法实故。问:五种人见于真计执,云何说为人我见耶?答:古师二释:一、凡夫初学有人我者,起此妄执,名人我见。二、如来藏中而有二义:一、本觉佛性,即当人义,于上妄执,故名人执;二、理实佛性,当所观法,今取初义,说为人执。

是故(至)为依而转故。

释曰:次引教证。一切虚妄定执邪道,皆以我见为依而转。譬如一切林树草木,皆以山岳为依而转。

如本(至)法我见故。

释曰:后合本论,邪谓邪道,执谓定执。

已说(至)对治门。

释曰:二人见对治门,有三:初、总结指。

言显示(至)无大要故。

释曰:次别开解,对治人见、正化二凡,令除谬执,生正解故。准本趣中,通为三聚。八因中第二唯被邪定,龙树三文出没异者,谓本趣中明造论意,普使异生、二乘、菩萨除执着故,由此彼文通为三聚。八因中第二唯邪定者,良以三聚散在八因,各逐法门说其所被。彼文正起对治邪执,以为异生七执增盛,且隐于余,偏明此一,故唯邪定。此文而明邪不定者,盖以谬执过失增故,以正定聚极轻微故,由此唯二。如是三文,各据一理,互影偏彰,俱无违故。五种人见不广释者,文相明故,无大要故。欲粗知者,今应略辨。初二于空遂生谬执,佛说真空,为除滞有而迷本意,则谓豁然无物之空。后三于有复起倒知,佛说妙有,为遣实有而迷本意,则谓确实情有之有。于人五种,各具三文:初执缘,次执相。对治一者已下,妄执事空以为法体。以不知下,迷佛破有,执色为身,故说法身寂寞如空,便计法身全同虚空。云何已下,正治妄执。情有理无,心离妄动,真心周遍,如斯性智岂同虚空?二者、已下妄执法体唯是空无。以不知下,迷佛破有,执诸法实,故说诸法本空离相,便计真如、涅槃亦空。云何已下,正治妄执。三者、已下妄执性德全同色心。以不解下,由迷佛说体具万德,便计本觉有色心相。云何已下,正治妄执。德本依真,因染示现,岂有色心自相差别?四者、已下妄执法性本有世染。以不解下,由迷佛说依真有染,便计自体具有染法。云何已下,正治妄执。净德本有,妄染本无,妄从法尔,不与藏性而共相应。若如来下,反破,可知。五者、已下妄执染净有始有终。以不解下,由迷佛说,即是计执真先妄后,众生有始,涅槃有终,还作众生。云何已下,正治妄执。藏性离始,则显生死无始;藏性离终,则显涅槃无终。五种人执,应如是知。

如本(至)后际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对治门。

释曰:三法见对治门,有三:初、总结指。

言显示(至)不须重释。

释曰:次别开解二乘异生有二法执,一计生死、二计涅槃皆为实有,遂怖生死致取涅槃。为治此执,即说五蕴本性无生元是涅槃,何起忻猒畏苦求乐?

如本(至)涅槃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俱非绝离门。

释曰:如俱非绝离门有三:初、总结指。

言显示(至)无所达故。

释曰:次别开解。由除二执,即证二空。通达诸法,言断心灭。言断既断,唯照唯寂。心灭已灭,唯虑唯止。不见别法,名无所达。又照寂俱亡,名为断断。虑止咸绝,名为灭灭。又人法执除,名为断断。照除心绝,名为照寂(照亦绝故)。人法空泯,名为灭灭。虑空心息,名为虑止(虑亦息故)。照虑皆亡,无所达故。

如本(至)不入实智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生灭门中,相待之法无相可说,故知诸法一切皆非而有言说,是佛方便假言引导,本意令生离妄归真,以念诸法令心生灭,毕竟不能入实智故。

已说(至)道相门。

释曰:后分别发趣道相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法身不现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说相可观。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指观。

言总标(至)趣入义故。

释曰:后依门示相,有二:初总标门,又二:初解义门,复二:初随相道。诸佛所有愿海、因海、果海、所化徒海,菩萨随应称愿、称因、称果、称徒,随次修行,不超不过,皆趣入故。通取此门,发趣道相,即解立义分中通达轨则门故。

复次(至)如如行故。

释曰:后离相道,一切诸佛随修遣修、随相违相,故于位地都无趣向。一切菩萨于彼无有趣向法中称如行故,此依生灭说离相故。又前段文明生灭门,三世菩萨依佛次位趣向入故。今此段文明真如门,一切菩萨依佛绝相称如行故。所以本论不显说者,举生灭修彰真如故。

如本(至)义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应审思择。

释曰:后别释门,有二:初、结指标观。

就第一(至)证发心故。

释曰:后依文辨相,有三:初、三种发心分剖门,有二:初、开门合本论。

就初门中(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依门解义,有二:初明信成就发心门,有三:初分门,有二:初总辨三门。

第一(至)应观审观察

释曰:后别指前一,于信成就发心一门,总标广说,两重解释。

就第一(至)是名为四。

释曰:次辨相,有三:初开问总标门,次答释广说门。二合,分二:初初重二门,有二:初开问,又二:初标意趣。总问四者:一问能修之人,二问所修之行,三问得成之信,四问胜进之相。

如本(至)堪能发心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是名为六。

释曰:后广答,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显示(至)众生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别解二门,又二:初、次第答。释门有六:一、修行假者门。准因缘分,唯取上品十信众生以为所化。此中通取三品十信为所化者,因从正说,此通兼正故。

言自然(至)善根力故。

释曰:二本有熏习门。

言显示(至)信心故。

释曰:三、修行功德门。

言信心(至)差别相故。

释曰:四、言成时量门,有三:初、牒门总指。

即此门中(至)十五异说。

释曰:次引教别辨,有四:一指门徴起。

一者(至)初发心住。

释曰:二、正引经文,分十五段:一、因缘无主经。

二者(至)定金刚地。

释曰:二、无量大乘经十爱乐心,即十信心,以信真理,深忻幸故。十信心者,准璎珞云:信想菩萨略行十心,所谓信心、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回向心、护法心、舍心、愿心。

三者(至)决定不退。

释曰:三慧明总持经。

四者(至)无所阙失。

释曰:四法门名字经。

五者(至)信品成就。

释曰:五清净三昧经难角地者,即不定聚,未如三贤得不退故,具如前解。

六者(至)六十劫量。

释曰:六金刚总持经。

七者(至)平坦无草。

释曰:七、智慧光明经:父、母、天、地。地者,十信善根,与后贤圣为父为母,作天作地。下言地者,即信位故。

八者(至)具足圆满。

释曰:八、实相本际经。

九者(至)具足成立。

释曰:九、圆满因海经。

十者(至)唯三万劫。

释曰:十菩提因缘经。

十一(至)其思极乐

释曰:十一、方便善巧经。

十二(至)具足建立。

释曰:十二光明遍照经种子地者,以十信心为后贤圣因种子故。

十三(至)真实信心。

释曰:十三、授记平等经,信心性空;十、对遣拂,言亡虑绝,为真实信。

十四(至)圆满信地。

释曰:十四如来藏识经,以信为门,收摄诸法,无有一法而非十信,乃至邪定不离信故。

十五(至)信成就处。

释曰:十五菩萨璎珞经

是名十五异说契经。

释曰:三、结数指说。

如是(至)应审思择。

释曰:四、问答说异。如上诸经所说差别,有极极近,谓一刹那;有极极远,谓三僧祇。或从性说,长短俱非;或从相说,延促不定。白以应根施设异故,致使垂教有多端耳。

今此(至)成就故故。

释曰:后依经合本。

言显示(至)是名为三。

释曰:五、发心因缘门,有二:初、略释科分。

言劝请(至)令发心故。

释曰:后依科辨相有三:初劝请因缘,诸佛菩萨演教劝化十信行人,令入发心不退位故。

言救度(至)能自发心故。

释曰:次救度因缘。十信行者,见诸众生,不集胜因,长沦苦海,欲垂救度,悉使超升,遂自发心,置他乐处。

言护法(至)能自发心故。

释曰:后护法因缘,十信行人因见佛法欲破灭时,不惜身命护令久住,因此发心入不退故。

言显示(至)是名为十。

释曰:六、得益位胜门,有二:初、解义门。指信成就得解行者,正明发心已去方具,十名无退,顺字名配。解即十住,行即十行,随义理说,通指三贤,总称解行,十向亦具胜解行故,已得预入圣胎位故。初住入胎,登地出胎,中问住胎故。

如本(至)因相应故。

释曰:后合本论,拣邪名正,对缘称因。正因二字,即是因熏;相应二字,即是缘熏。缘顺于因,故名相应。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后举劣显胜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举劣(至)种子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举劣显劣门。言举劣者,以善既微薄,惑又深厚故。言显劣者,虽值大乘,不兴悲愿,唯起凡小善种子故。

言举胜(至)若退故。

释曰:后举胜显胜门有二:初解义合本。言举胜者,谓善既深厚,惑又微薄,求学大乘胜妙法门。言显胜者,其人根性但未决定,值顺则进,遇逆便退故。

若不(至)之种子故。

释曰:后随问还答。心既不定,何名胜人?谓虽不定,然望所求大菩提果得胜名故,或望胜妙过凡小故。

自此(至)之大意焉。

释曰:后总明余义,有二:初标门,明本论中会十四经,说信成就无定时故。

所谓(至)亦有发心故。

释曰:后显相有三:初信成时无定,极远则历三祇,极近则经一念,中间不定,随根异故。本论唯说未经万劫遇缘发心,影取更有过于万劫方发心故。

自此(至)云何为四。

释曰:次发心因缘相,有二:初指徴四种。

一者(至)发其心故。

释曰:后解释四相有四:一、见佛因缘。

二者(至)发其心故。

释曰:二、供僧因缘。

三者(至)令发心故。

释曰:三、惭愧因缘,或见或闻,二乘法劣,因斯求胜,发大心故。

四者(至)是名为四。

释曰:四、随兼因缘,学他发心,欲思齐故;末句通结,不繁科指。

自此(至)立不定称。

释曰:后解不定,结前有三:初述意徴起。

所谓(至)东西转故。

释曰:次正辨行相。值善师友顺缘向善,遇恶师友逆缘造恶,犹如轻毛随风转故。

如本(至)二乘地故。

释曰:后属归本论。

已说(至)二种门。

释曰:后后重二门,有二:初、结指。

言复次(至)总问焉欤。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开问。前重唯明信位行相,若得成就,决定发心;后重复明信既成就,要须发心。发何等心?

自此(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广答有四:一、标门总示。

于此(至)皆通二故。

释曰:二科拣二利。初直心缘真,自他无二,己益即他,故通二利。深心修善,故唯自利;悲心拔苦,故唯利他。次直心、深心,皆属自利。念理起行,唯自益故;悲心利他,拔苦与乐,唯益他故。后总显三心,实通二利。求益、利他,功归己故。

皆悉(至)应审思择。

释曰:三、指文劝思。如言直心是标,正念已下是释,余二准知,不繁具指。

言正智(至)法故故。

释曰:四、依文辨相有三:初、正智方便门。直心是智,即与地上根本正智作远因缘,方便即是加行之义。

言福德(至)行故故。

释曰:次福德具足门,深心是愿,即与后位万行功德而为依止住持因缘。

言安乐(至)若故故。

释曰:后安乐成就门。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后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前后(至)应审思择。

释曰:后随门解义,有二:初、前后相违难。问:门上文既说清净本觉,离念离相,证空证如,一相一味,名身名觉,准此何不唯念真如?下文复说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何须更假求学善行?前后相违,云何通会?

已说(至)是名为四。

释曰:后开通会,释消难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宝王,大摩尼宝故。

释曰:后依科辨相有七:一、决断彼难门,有三:初、譬喻善巧门,有四:一、宝珠喻,喻示一宝义,有九门:一、宝即珠体,二、处在黄石,三、色唯深黄,四、形当正方,五、量满一丈,六、诸石皆具,七、住次三种,八、小大咸周,九、因宝石黄喻说。文明法合,可解。

言性(至)体性明净故。

释曰:二、性净喻。

言垢(至)之垢故。

释曰:三、垢染喻。

言人(至)得净故。

释曰:四人众喻,本论唯明贫穷懈怠不求宝人,释论复云并及精进乐求宝人,本、释二论互影显故。

已说(至)安立门。

释曰:次合说契,当门有二:初结指。

宝喻(至)似彼石故。

释曰:后解释有四:一、合宝喻。以前喻中九门,配后法中九段,义既齐均,不繁且出。

已说(至)离垢故。

释曰:二、合净喻。

已说(至)性德故。

释曰:三、合染喻。

已说(至)众生故。

释曰:四、合人喻。

已说(至)生解门。

释曰:后法说生解门,有二:初、结指。

于此(至)不须别释。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指劝除繁。

如本(至)为对治故。

释曰:后属当本论。

已说(至)得益门。

释曰:二、行者得益门,有二:初、结指。

谓若(至)法故故。

释曰:后解释。由彼行人断恶修善,获得理实,照闇除疑故。

已说(至)方便门。

释曰:三、善巧方便门有四:一、结指。

就此(至)有四种故。

释曰:二、开属。

就第一门(至)是名为二。

释曰:三、别释,有四:一、修行根本门,有二:初、分门。

言般若(至)不住生死故。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释二门有二:初般若无住门,慧观诸法本来寂灭,元是涅槃,岂住生死?

言大悲(至)不住涅槃故。

释曰:后大悲无住门,悲观诸法业果不空,哀摄群生不住涅槃。

以随顺(至)不住道行。

释曰:次示缘结。所以悲智双行不住生佛二界者,由顺法性不住染净故,及结悲智成不住道行故。

修行(至)方便焉。

释曰:后纵夺结,修行虽众,功德诚多,最胜最尊,唯悲唯智,不住道行为根本故。

已说(至)不生门。

释曰:二、恶业不生门,有二:初、结指。

此门(至)不令增长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显相,为示行者无量恶业常生惭愧,已作未作不令增故。

以随顺(至)总结其缘。

释曰:后结缘。所以此位能止恶者,盖顺法性,离诸过故。

已说(至)增长门。

释曰:三、善根增长门,有二:初、结指。

此门(至)不退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显相。此示行者略行五行:一供养,二礼拜,三赞叹,四随喜,五劝请。若取前门,又具忏悔。上至说十,下至说二。其数增减者,随时广略尔。受敬二字,应作四句。爱而非敬,如母于子等。敬而非爱,如仆于主等。亦爱亦敬,如行人等。非爱非敬,如怨家等。淳厚二字,亦为四句。淳而非厚,暂时倾䖍。厚而非淳,虽久不精。亦淳亦厚,仰重尽终。非淳非厚,少时无奉。由发爱敬意,又启淳厚心。感三宝护持,致十善不退。

以随顺(至)总结其缘。

释曰:后结缘。

已说(至)平等门。

释曰:四、誓愿平等门,有二:初、结指。

此门(至)涅槃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显相,此示行者发起愿海,修习因海,摄取根海,成就果海故。

以随顺(至)总结其缘。

释曰:后结缘。

自此(至)寂灭故故。

释曰:四、显胜。谓以少文通结前四,顺性广大,能令行者意乐圆满,故成胜相。前文所指余种种相,至结总持决择分中,理当自明,即是此也。总少持多,名结总持。

已说(至)功德门。

释曰:四、发心功德门,有三:初、总结指。

此文(至)安乐故。

释曰:次别徴释。此明初住起广大心相似观智,见法身故愿力自在,由愿力故缘物兴悲,由悲心故出现八相,随时处等令根益故。

如本(至)涅槃故。

释曰:后合本论,明说初住能示八相,余住行向理极成故。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五、上下,显异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拣异(至)相应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拣异地上门。初住菩萨不名法身,前业未离徴垢犹俱,故异地上。

言拣异(至)自在力故故。

释曰:后拣异具缚门。初住菩萨无业果缚,以大愿力自在受生,非同已前仍有业系苦相身故。初住菩萨既拣上下余住行向,义必然矣。

已说(至)云何为五。

释曰:六、通经决疑门,有二:初、结指标徴。

一者(至)应如是观。

释曰:次引经明义,有五:一文殊经,有二:初引经。问:地前地上,此五十心,何退何定?答:唯十圣位,金刚智地,性无转变,已入真证,为不退分。前四十心,颇梨珠地,色随物现,未得证智,总名退分。

今此(至)退分故。

释曰:后辨义。

二者(至)节退相焉。

释曰:二、大悲经有二:初、引经。明举四处名为退分,各彼中间名不退分。意显初信乍求出离,欲免沉沦,拟进却回,故名退分;二心已去,定当不退。又于初住始入贤位,后于初地创入圣阶,拟进却返,故名退分;二住地去,定当不退。后金刚心将成大果,难进趣故,名为退分;既登果道,定不退故。

今此(至)无边际故。

释曰:后辨义。

三者(至)无退失理。

释曰:三、证得经,有二:初、引经。

今此(至)金刚位故。

释曰:后辨义。

四者(至)自然住心。

释曰:四、五明经,有二:初、引经。

今此(至)无阙事故。

释曰:后辨义。十住位中果德已满,有二义解:一云、终教初住成佛,如梵行品初发心时即得菩提;二云、圆教亦说初住即得成佛,如晋经云以是发心即是佛故。清凉判云:前则终教见性齐故,后则圆教约法圆融。故知十住果德已满,顺论取前亦不退故。

五者(至)名为退分。

释曰:五璎珞经有二:初引经,此说十住,前六退分入第七住方获不退。

今此(至)勇猛心故。

释曰:后辨义。

今此(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辨此决疑,有二:初指劝观。

如本(至)勇猛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功德门。

释曰:七、赞叹功德门,有二:初、结指。

此门(至)发心功德。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显行相,又二:初总徴释。下即二乘,初住菩萨于二乘地不怖堕故。上即佛果,初住菩萨于佛果地不怖求故。

如本(至)不怯弱故。

释曰:后合本论。

以信知(至)之因缘故。

释曰:后结因缘。

从上(至)决择分已焉。

释曰:后总结。

自此(至)不须重释。

释曰:后总指不解余义门,谓有其余解行发心,及证发心,并大段中问答、决疑、因论、生论四门义相,以文显故,不须重释。或为显示,举初影后,欲使准知,复增后学思惟力故,所以不释。今遵释旨,以判本文,略示大纲,无繁曲说。次解行发心门,即有二门:初总标叹胜门,后别示胜相门。言初门者,前位信满,入发心住,今从第二住心已去,历位修至十向满心,总属解行,比前发心,转殊胜故。如本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

已说初门,后说第二门。此有二门:初显示时胜门,后显示行胜门。言初门者,从初住心入劫修行,至回向终初劫将满,邻初地故胜,未入劫修行时故如本,以是菩萨从初正信以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言后门者,先总后别,于彼总别皆具解行。言深解现前及以知法性等,即先明解;言所修离相及随顺修行等,即后明行如本,于真如净法中乃至般若波罗蜜故。

已说解行发心门,后说证得发心门,即有三门:初显发心体门,次明示心相门,后成满功德门。第一门中复有三门:初标释地依门,次明示行体门,后显说胜用门。言初门者,即明十地唯以正智证真如故,如本证发心者乃至所谓真如故。言第二门者,根本正智所证真如,由依动转生灭之识,詺所证如说为境果。或此转识三细一数,举彼中转摄初后故。但由本智依彼三细生灭妄识,故说所证以为境界。实论本智正证真如,能所两亡何有境界?唯有理智一相平等法身体故,如本以依转识乃至名为法身故。言第三门者,此有四门:一摄法上首门,一随根延促门,三实行不殊门,四应根殊行门。言初门者,谓此圣者能于一念普至十方无穷刹中供佛请法利生,依义故,如本是菩萨于一念顷乃至不依文字故。第二门者,又能示现不次历地少时成佛,化软根故;复能示现多无数劫当得成佛,导懈慢故;随根能示无边胜用,离言念故;如本或示超地乃至不可思议故。第三门者,入地圣者实具四等:因等、行等、证等、时等故,如本而实菩萨乃至皆经三阿僧祗劫故。第四门者,又能示现随处、随根、随欲、随性行差别故,如本但随众生乃至亦有差别故。

已说显发心体门,次说明示心相门。又此圣者发三种心:一者根本智无分别心,二者后得智有方便心,三者所依细业识心。此第三心本后所依,亦有转现,举细影耳。实非此心是圣所发,为是二智所依微细生灭之染,不能同佛一向纯净,故合所依为发心相。如本又是菩萨,乃至微细起灭故。

已说明示心相门,后说成满功德门。总明菩萨因位穷时,现报利益,功德成满,异佛位故。果位彰时,后报利益,寄色究竟处,即于彼身示成菩提,受佛位故。别明菩萨起究竟觉,契合本觉,一念相应,顿断无明,成就种智,自然而有应化大用,周遍十方,利群品故。如本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乃至利益众生故。

已说三种发心分剖门,次说发起问答决疑门。此有二门:初兴疑致问门,后以理正答门。初门者,谓有空处皆有世界,有世界处皆有众生,有众生处皆有心行,如是境界分齐难知。若无无明则无心想,云何能知名为种智?如本问曰:虚空无边故,乃至名一切种知故。后门者,谓由内尽妄想心故,能外广知一切境界。境虽无边不出一心,既证心源何不能了?真心之境离于妄念,故尽妄念方始能知。众生具妄见境有限,妄不称性故不能了。佛无妄见无所不见,契一心源为法实性。既诸妄法并在本觉,佛心之上是能依相,以体照相有何不知?是故如来以同体智起胜方便,开示法义摄化众生,名为种智。如本答曰:一切境界乃至一切种智故。

已说问答决疑门,后说因论生论问答门(正难种智微业用故,名因论生论门焉)。此有二门:初发起难问门,后决择通答门。初门者,谓如前说,佛有自然难思议业,现应化身遍十方界利乐众生,众生见身乃至闻法无不获益,何故众生皆多不见?如本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乃至多不能见故。后门者,谓佛法身遍众生心,本无作意现不现时,但依根有厌求感缘即现,非佛法身自有出没。生心如镜,镜若有垢则不现像,心若有垢即不现佛。如本答曰:诸佛如来乃至法身不现故。

已说(至)是名为七。

释曰:四、修行信心分有二:初、结指分门。

能治(至)具相云何。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七:一、能治所治门,有三:初、牒徴。

本曰(至)信心分。

释曰:次唱本,上句所治所化之境,下句能治能化之教。

论曰(至)之教法故。

释曰:后作释有三:初能所对,明于所化境,谓能对治懈怠及不信故。

所化(至)正定聚故。

释曰:次所化分齐。

言契当者(至)通利益故。

释曰:后辨二契,当为化邪定未信之人,说信心分令起信故。为化不定已信之人,说修行分令起行故。或后信修,通利邪定不定聚故。信而能修,修具信故。

已说(至)分剖门。

释曰:二、信心品类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如实行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直问(至)信心故。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问信心。

言直门(至)修行故。

释曰:次问修行。

就第三门(至)广答门。

释曰:后答信心,有二:初分门。

言总答门(至)有四种故。

释曰:后释相有三:初总答。

言总问门(至)为四故。

释曰:次总问。

就第三门(至)是名为四。

释曰:后广答,有二:初、分门。

言信本(至)法故故。

释曰:后辨相有四:一、信本。达彼诸法会归一实,以信真如为根本故,所信之境法界无穷,能信之心功德称性。

言信佛(至)智故故。

释曰:二、信佛。欣求净德,发起善根,一念信心,终成佛道。

言信法(至)波罗蜜故故。

释曰:三、信法,希求妙法,信重大乘,出生三世诸佛,获得一切种智。

言信僧(至)如实行故故。

释曰:四信僧欲阶圣位,信敬众僧,当得菩提,绍隆佛种。

已说(至)善巧门。

释曰:三、修行善巧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无量三昧。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五。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总标(至)此信故。

释曰:后广示有五:一、答前所问门。以前问云:云何修行?故此答云:修行有五,能成此信。

言通达(至)为五故。

释曰:二、总问所说门。

言略答(至)止观门故。

释曰:三、略答门数。门有二:初、述义合本。

何故(至)法如是故。

释曰:后徴释次第,称根说行,从易至难,自浅至深,法应尔故。华严大疏,相应大论,九门决择,恐繁不引。

次就(至)应审思择。

释曰:四、略问广答门,有二:初、合门劝思。

第一(至)谓开问故。

释曰:后依门释相有五:一、施门,有二:初、略问,又二:初、牒指。

后后诸门,应如是知。

释曰:后例余。

就广(至)教法施。

释曰:后广答,有二,初科分。

言财物施(至)所愿惜故。

释曰:后解释,有三:初财物施,有二:初解义门,又二:初明无吝。随时随处,内财外财,若有求者,毕无吝故。

何等(至)是名为二。

释曰:后显物类,有二:初、总指二相。

就内物中(至)内财物。

释曰:后别明二相,有二:初内财施,心识无形。云何行施?谓示显密巧方便故,令彼智慧得增长故。

就外物中(至)外财物。

释曰:后外财施妻子奴仆,爱无毕守,衣严宫舍,殒不随身,幸遇求者,于何不惠舍妻奴等?问答损益相应,大论广显示故。

如本(至)欢喜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随应施。

释曰:次随应施,有二:初结指。

云何(至)与无畏故。

释曰:后解释。五根已坏,有苦与救。五根将失,有难与拔。遇病施安,逢愚教智。凡有来求,随应施彼。

已说(至)教法施。

释曰:后教法施,有二:初、结指。

云何(至)菩提故故。

释曰:后解释一切求法普为除疑,增智修因出苦入乐,如贪名利且失慈悲,常行二利必证三身。

已说(至)是名为四。

释曰:二、戒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建立(至)邪见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四:一、戒相标宗门。远离二字,贯下三处,谓贪、嗔、邪见,故成十戒;嫉、欺、诈、謟,相从说故。

言成就(至)寂静故。

释曰:二、戒品胜处门,别劝出家寂处居故。

言具足(至)禁戒故。

释曰:三、戒行不轻门。以佛禁戒,乃名师母,训匠轨范,生功德故。小罪生怖者,如戒经云:勿轻小罪,以谓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故劝深防师母戒故。

言守护(至)过罪故故。

释曰:四、不令诽谤门,防护嫌疑,如重禁故。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三、忍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显示(至)不坏报故。

释曰:后依门释相,有二:初略忍伏我门。

言显示(至)法故故。

释曰:后广忍无我门,论解八法,勒成四对,如次即是利、乐、衰、苦、毁、嫌、称、誉,义势仿同,相合辨故。此八种法,行相异者:财荣润己,损耗侵𣣋,故名利衰;遇过而谈,遇德而叹,故名毁誉;依实德赞,依实过论,名为称嫌;逼迫侵形,心神适悦,名为苦乐。如是八法,亦名八风、四顺、四逆,亦名八贼、四耎、四强,行者持心,不令动故。

已说(至)精进门。

释曰:四、进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通示(至)怯弱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通显。

就别(至)精进门

释曰:后别释,有二:初分门。

言无障(至)速离众苦故。

释曰:后示相有二:初、无障门。如能精进,为出离因;若复懈怠,是沉沦本。

言有障(至)增长故故。

释曰:后有障门,多劫余业,今生现前为恶,纵心修行作障,诸魔外道、恶鬼凶神,事务牵缠,病苦侵逼,其心勇进,起行对治,礼忏殷勤,请随谛敬,回向大觉,增长善根故。

已说(至)是名为四。

释曰:五、止观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总标(至)观义故故。

释曰:后依门示相有四:一、标释止轮门。此中止息缘变之识,遮护散乱之思,唯住一味真如静性,不令其心出缘余境。标陀云主,阿罗云伴,以定为主,以慧为伴,令缘真故。谓加行慧为伴,根本定为主,预修加行随顺根本故。或于止定同时有慧,但定增胜慧为伴耳。奢摩他者,此云止也。

言总标(至)观义故故。

释曰:二、标释观轮门。此中通达亲疏因缘之门,善知自共生灭之相,以观为主,以定为伴,令缘事故。前后俱时,准前可释。毗跤舍那,此云观也。

言略释(至)双现前故故。

释曰:三、略释随顺门。定慧互藉,止观相应,息虑冥真,双现前故。

就广释(至)是名为四。

释曰:四、广释止轮门,有二:初、分门。

就第一(至)大因缘。

释曰:后释相有四,一止轮因缘门,又四,一总显缘数。

言住处(至)难成就故。

释曰:二、别释缘相,有十五门:一、静处。意绝攀缘,处离愦闹,是非既息,止观必成。

言独一(至)互动烦故。

释曰:二、独一。初习未久,要近明师,经炼既成,故容独一。

言所居(至)有觉轮故。

释曰:三方善有觉轮者,觉是寻伺,亦即恶慧,轮具摧伏损坏定心,故云觉轮。亦可东方、西方有觉有惑,能摧散乱,名为轮故。谓东方日出,表本觉明;西方日没,况无明闇?观真治妄,不亦然乎?向东背西,良有表也。

言衣服(至)不能入故。

释曰:四、衣服,修道出家须被坏色,观心入定要用法衣,应是彼虫怖三色故。

言饮食(至)无有定故。

释曰:五、饮食。干练伽摩、伊陀耶者,此云合集,即是糯等所成粘食。婆尼罗者,此云散离,即是粳等所成散食。如无合集,当用散离,有仙性故者。如昌𮑱、苟𣏌,久服长生;薯蓣、萝卜,多餐白发。以兹所食,虽是非情,能令身心有损益故。受用时节,自至日中已前不定,俱许用故。若过中食,以非时故,不得定故。

言结界(至)不能入故。

释曰:六结界,此中有三:述相、徴起、正陈咒句、显示功业。俱卢舍者,此云净秽中间,谓如竖布五百弓量。又云:一牛吼量,谓二里半。

言舍宅(至)皆悉开闭。

释曰:七、造舍。结齐茅舍,尚索合仪;屏息禅房,要须如法。

言言语(至)心识出故。

释曰:八不语,声能乱定,语最牵心,随处随时,唯寂唯默。

言坐像(至)是名为五。

释曰:九、造坐。言坐像者,即禅床也。以世掎机,撼摇纵性故;若坐禅床,安详敛心故。

言坐其(至)是名为十。

释曰:十坐中,两膝末中即全跏坐。世人所坐多诸戏论,非大人相。跏趺坐者生诸功德,是成佛仪[(同-(一/口)+巳)*或](音其)[出*(同-(一/口)+巳)](音戏),意因曲斜之义。

言出入(至)不出入故。

释曰:十一时节,辰容就粥,午许结齐,除此二时,不出入故。

言知识(至)以为友故。

释曰:十二知友,痴禅毁作,盖守屋愚,正定观心,要亲道友。

言印知(至)以之为别。

释曰:十三印知,像前持咒乃现字轮,观察其形便知邪正。

言植善(至)是名为二。

释曰:十四植树,松木节操,欲令行者坚贞;石榴辟邪,悉使恶魔远离。

言字轮(至)当付此轮。

释曰:十五字轮,以此字轮服于冒臆,由是因果大恩师故,亦为贤圣大恩海故。𭍱(音冰)

如是(至)如是而已。

释曰:三、纵夺显意。

如本(至)静处故。

释曰:四、合归本论。

已说(至)云何为七。

释曰:二、修行止轮门,有二:初、结指标徴。

一者(至)观察故。

释曰:后依门释相。存心门中,端坐正意,唯向真空寂静理中令心住故。不着身门,身本不有,色相元无,既悟自性即空,不着气息等故。不着心门,了知虑心性无有故,见等诸想悉皆除故,能除心相亦除遣故。自此已下,别出身心空无所以。盖以诸法本来无相,本非生灭,何有身心实不空耶?勿谓心空,还纵空心,外缘空境,以心及境不可得故。第四门中,以第三门仍有总空身心无相能遣之心,此第四门亦除遣故,以至无遣是此门故。第五门中,恐有驰散动乱之心,即当摄束令住一性。第六门中,显尽法界一切诸法唯是一心,俱无外境,然此一心亦无自相,不可得故。第七门中,指前所说如是定心,于时于处不离不舍故。

已说(至)得益门。

释曰:三、止轮得益门,有二:初、结指。

谓若(至)不退故。

释曰:后解释,准因缘分明止观门,被凡小根修定慧行,良有益也。谓今修止所获之利,而有四种:一者得入理定,二者深伏烦恼,三者增长信心,四者速成不退。

已说(至)不入意。

释曰:四、拣入不入门,有二:初、结指科分。

言入(至)入趣意焉。

释曰:后依科辨相,有二:初、得入意趣。

言不入意(至)不入意焉。

释曰:后不入意趣,有二:初解义门。

如本(至)所不能入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五、赞叹三昧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体大(至)三昧故。

释曰:后依门剖释,有二:初体大无边门。修此定人,了知法界生佛同体,一相无二,由是此定亦名一行真如三昧。行犹相也,相犹体也。

言眷属(至)三昧故。

释曰:后眷属无尽门,真如三昧以为根本,而能出生无边三昧作眷属故。

已说(至)对治门。

释曰:四、魔事对治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外道见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五。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总科。

言众生(至)阙四事故。

释曰:后别示,有二:初、略示总持门,有五:一、众生胜劣门,有三:初、总指具阙。

云何(至)终无离障。

释曰:次别明具阙。

今此文中(至)无善根力故。

释曰:后取阙合本。

已说(至)假人门。

释曰:二、障碍假人门,有二:初、结指。

作障(至)是名为四。

释曰:后解释有三,初所治人有四:一、纵夺收束。

所言(至)故名邪道。

释曰:通辨主属有二:初列数类,后明障乱,二文合也。

魔及外道(至)且略不释。

释曰:三、决择四类,有二:初、不释二因由。

鬼及神事(至)纲要略说

释曰:后略明二行相,有二:初、总提纲领。

言十鬼者(至)是名为十。

释曰:后别辨名义,有二:初鬼,有五:一、显名字。

如是(至)是名为用。

释曰:二、释十用。

如是(至)如第一称。

释曰:三辨三因,四明总障,五会用名,此三合也。

十五神者(至)是名十五。

释曰:后神有三:初、显名字。

此十五神(至)作应时境。

释曰:次明别用。

如是(至)恼乱行者。

释曰:后辨通障。

魔事及外道(至)应如是知。

释曰:四科拣差别,诸魔令作恶,外道令舍善,鬼能障身,神能障心,名随所能差别如是。

如是(至)俱非对治。

释曰:次能治法,有三:初徴列。

言随顺(至)随转对治。

释曰:次别示,有四:一随转对治。了其过患皆本觉德,作此对治咸从如化,由迷正理遂起倒心见有增微。德分大水亦如前说,有名数量、无名数量二功德故。

言相逆(至)相违对治。

释曰:二、逆违对治。汝现谓正,我判为邪。日出霜消,明生闇灭。

言俱行(至)对冶相。

释曰:三、俱行对治。前则慈心观德,次以智心观失,今则慈智均平,故令逆顺一味,德障俱治,两边不滞。

言俱非(至)对治相。

释曰:四俱非对治,竟住繁兴,心绝思虑,欲为障乱,其可得乎?

如是(至)略去而已。

释曰:后指略。

如本(至)所惑乱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二者是别。

释曰:三、所作业用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总相(至)乱行者心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释总。

今当(至)男女故。

释曰:后明别,有二:初、异类。鬼神多现四恶趣形,令怖畏故;魔多现作端正天形,乱行者心;外道多现男女人形,退其志故。

言等相者(至)乱行者心故。

释曰:后同相,男修现男,女修现女,在家、出家亦现同相,欲令行者见其同类生乐着时,乱其心故。

已说(至)行法门。

释曰:四、对治行法门,五、因治得益门,二、合,有二:初、结指。

谓有(至)心摄法界。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别释对治,有二:初、当念唯心,是上大科对治行法门也。

无量(至)中中离相。

释曰:后境界即灭,是上大科因治之力得益门也。

一切(至)伏谬执故。

释曰:次总须对论。风风永止,境寂离相;波波尽住,心澄无得,由此摧邪及伏执故。

如本(至)修不为恼故。

释曰:后以不通证。

已说(至)说相应观。

释曰:后广示散剖门,有二:初、结指科分。

就第一门(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依门解释有八:一、现相门,有三:初、明所治,有二:初、所现三像。

若外道人(至)神力故。

释曰:后能成六门,有二:初、列释六门。

言造像者,其相云何?

释曰:后别造三像,有二:初、总徴。

且作(至)当如何耶。

释曰:后别释有三,初造天人像有六,一造像门有二,初明九处咒有三,初总徴。

谓头面(至)成立此处。

释曰:次通指。

谓若(至)更转明利。

释曰:后别示,有九:一、造眼,有三:初、标所为,次、明咒辞,后、显功业,三文合也。造耳等八,皆有三文,下不重释,准斯例判。

若为(至)更转明利。

释曰:二造耳。

若为(至)更转明利。

释曰:三造鼻。

若为(至)更转明利。

释曰:四造舌。

若为(至)方作面像。

释曰:五造身。

若为(至)指圆爪具。

释曰:六造手。

若为(至)指圆爪具。

释曰:七造足。

若为(至)好女相好。

释曰:八造头,九造面,二合明也。此明外道欲乱行人,造天人像,信有威灵。亦如经律异相中说,南天竺国有一𦘕师,北天竺国有一木师。木师造女,𦘕师描身,互谓是实,事可类也。

若种种根(至)无所不了。

释曰:后辨心轮咒,有承前标,兼述行相,并显咒句,及明功业,如文可见。

已说(至)祷祀门。

释曰:二、祷祀门,有二:初、结指。

为成(至)为门之要。

释曰:后解释有四合也。

已说(至)神咒门。

释曰:三神咒门有二:初、结指。

以前(至)更须神咒

释曰:后辨释有二:初承前徴。

所谓(至)立神咒门

释曰:后须咒答,有三:初、显二事。

若为(至)周遍庄严。

释曰:次明二相,明二:初庄严亦有徴,为明咒显功。

若为(至)自在往来。

释曰:后往来亦具三也。

今以此事,为门之要。

释曰:后结此要。

已说(至)立诵经门。

释曰:四诵经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立阿呼门。

释曰:五阿呼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立劝请门。

释曰:六、劝请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形相门。

释曰:次造菩萨像,有二:初结指。

就此(至)诵经门

释曰:后示相有二:初、明六通别。

别相(至)云何。

释曰:后决二别相,有二:初造像门,又二:初问答徴起。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后广明行相,有二:初、造根,有九:一、造头,具为咒业;余八准此。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二、造面。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三造眼。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四造耳。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五造鼻。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六造舌。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七造身。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八造手。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九、造足,此明外道为乱行者,别用神咒造菩萨像。

造作(至)无所不了。

释曰:后造心。

已说(至)等故。

释曰:后诵经门,二文合也。

已说(至)形相门。

释曰:后造如来像,有二:初结指。

就此(至)所余五门。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略显通别。

造像(至)名别而已。

释曰:后广明别相,有二:初、根心合辨。

所加句(至)叉婆尼。

释曰:后咒句别明,有二:初、造根加句,二文合也。

付心(至)无所不了。

释曰:后造心别咒,三文合也。

已说所治,次说能治。

释曰:次显能治,有二:初结指。

若清妙(至)难可了知故。

释曰:后剖释,有二:初、别治三像,有三:初、对治天人像,有二:初、邪正杂乱问,二文合也。

解释(至)是名为六。

释曰:后六门除遣答,有二:初、总开六门。

言咒知(至)以之为别。

释曰:后别示六相,有六:一、根坏不坏门,有二:初、咒知真伪。

诵咒(至)诵内咒故。

释曰:后开示咒句,有二:初徴释二意。

诵外咒时(至)以之为

别释曰:后决择二相,有二:初外咒。

言内咒者(至)皆无所有。

释曰:后内咒有二:初徴释,释中亦具所为咒业。

所余(至)略去不释。

释曰:后略余。

已说(至)以之为别。

释曰:二圆珠有无门,二文合也。

已说(至)以之为别。

释曰:三光入、不入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以之为别。

释曰:四、发结不结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以之为治。

释曰:五、双背无著门,亦二合也。若实若虚,皆是自己妄心分量显现境界,行者尔时不取真伪,皆非实故,以之为治。

已说(至)以之为治。

释曰:六俱取不着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无著门。

释曰:次对治菩萨像,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诵咒门(至)略而不说。

释曰:后依科辨相,有二:初了知邪正门,有三:初徴起,次咒心,后略。余三文合也。

已说(至)无执着故。

释曰:后观察、无著门二文合也。

已说(至)名如前说。

释曰:后对治如来像有二:初结生徴指,亦具二门,即前了知邪正门及观察无著门。

言神咒门(至)应审思惟

释曰:后辨咒劝思。

谓有(至)诵何等咒。

释曰:后通治诸障有三:初诵何咒?

谓有神咒,是通非别。

释曰:次指通咒。

所谓(至)不能恼乱故。

释曰:后引经示,有三:初问答赞胜,次具陈咒句,后别叹功能,三文合也。

如本(至)具足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是名为三。

释曰:二、乱识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如是(至)行者信故。

释曰:后依门剖释,有二:初、三人异说。论言多说,不遮少分,有互说故;各说自得,贵乱行者,生信乐故。

所说(至)相续作一焉。

释曰:后三法别明,有三:初、陀罗尼门,有二:初、辨行相,有二:初、天像邪咒,三、文合也。天像行者,两身光明合为一光,故名相续。

尔时(至)终不为恼。

释曰:后行人正咒,三文合也。

如本若说陀罗尼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修行因门。

释曰:次修行因门,有二:初结指。

修行(至)智慧故。

释曰:后开示有三:初纵夺显说,次徴释邪利,后属当本论,三文合也。

已说(至)果满德门。

释曰:后果满德门有二:初、结指。

圆满(至)是真涅槃故。

释曰:后开示,亦三合也。

已说(至)或人门。

释曰:三、或人门,有二:初、结指。

如是(至)云何。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徴。

所谓(至)未来之事故。

释曰:后释有二:初、令达过、未,二、文合也。外邪密令行者得智,能知过去、未来二世境界极远,能知八万劫事极近。善达经一生事惑乱行人,令彼自信得过、未智,亦惑世人宗奉行者获圣智也。

言现达智(至)智故。

释曰:后令达现在,二文合也。如对多人,说彼心中所思善恶吉凶之事,记别不差,而其行者不知邪入,谓是正智,岂非惑也?

已说(至)缚缠门。

释曰:四、缚缠门,有二:初、结指。

谓外道人(至)名利之事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认为内德纵辨,恃才不了,外魔驰名染利,为彼缠缚,不得解脱。

已说(至)生乱门。

释曰:五、生乱门有二:初、结指。

所谓(至)牵缠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善根徴劣,魔变多端,但行心失常,皆外邪所致。

已说(至)非真门。

释曰:六非真门有二:初结指。

谓外道人(至)变异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外邪使人得相似定,始自一日,乃至七日,适悦身心,令无馁渴,或饮食失则,或面色更移,若起着心,皆堕邪道。

已说(至)离邪门。

释曰:七难邪门有二:初、结指。

言劝请(至)业障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策心修智,离染除愚,不涉邪途,自合正念。

已说(至)令了门。

释曰:八、令了门,有二:初、结指。

所谓(至)外道见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真如三昧,十方诸佛证穷;我见禅那,一切外道尊奉。观心见性,宜修一行之禅;舍妄冥真,勿味世间之定。

已说(至)功德门。

释曰:五、赞叹三昧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之所惊动。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唱本。

论曰(至)是散说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总标门(至)利益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总标。

散说门中(至)别说门。

释曰:后散说有二,初科分。

言总问门(至)为十故。

释曰:后决择,有二:初总问。

就别说门(至)而所成就。

释曰:后别说有三:初、德由真成。

云何(至)之所惊动故。

释曰:次徴起别释。

如其(至)应审思择。

释曰:后指次劝修。

已说(至)益损门。

释曰:六、两轮具阙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菩提之道。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六。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

就第一门(至)六。何为四?

释曰:后开解有六:一、阙观止失门,有二:初、标举徴起。

一者(至)观俱转。

释曰:后示相结,劝梵语释。健诃尸,此云气盛瓦炉,如世窑室,人入昏迷,无观修止,心定沉没。阿那毗提,此云风病,中风之人,必不勇健,阙观修止,心懈怠故。婆多诃弥尸,此云无根人,天然无根,不味于境,无观修止,安希集善?第四失中,如坏根人,值难坏根,于欲何利?阙观修止,心无悲故。

已说(至)是名为三。

释曰:二、修行观轮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就初(至)行苦。

释曰:后依门剖释,有三:初、苦相观,有三:初、总开二苦。

言坏苦(至)坏苦而已。

释曰:后别显二相,有二:初、坏苦,有三:初、所观破坏。此一坏苦,有二义解。一云:五有为中,贪、嗔、痴等,是不清净;信、进、惭等,是善清净。或净破染,或染破净,所观善恶互坏名苦,非乐受坏方名坏苦。此解本论于世间中,偏取有为染净相形,释坏苦义。二云:世间有二:一、具足世间,即生灭门,摄觉、不觉义,收有为、无为,故前十异名世间门。虽包九法,然此偏取四种无为及四觉故,亦可本觉圆满功德,由是名为具足世间。二、妄想世间,即五有为,正解本论有为之法。此二世间互相破坏,行者观之,故为坏苦。

若修(至)须臾变坏故。

释曰:次能观成益,后属当本论,二文合也。一自作一,指生灭门所人一心也。甚深之法,唯从能作立其名,故观成契本,一自作一耳。

言行苦(至)以是故苦故。

释曰:后行苦,二文合也。行者应观心行迁变,微细生灭,极生猒怖。俱舍颂曰: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极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猒怖。

已说(至)云何为三。

释曰:次无常观,有二:初结指标徴。

一者(至)忽尔而起故。

释曰:后依科释相,观过现未,如梦电云,暂有还无,才生即灭。

已说(至)无一可乐故。

释曰:后不净观,二文合也。从头至足,无一可观。行厕、漏囊、𦘕瓶、虫舍,举身不净,遍体无馨,秽恶交流,于何可乐?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三、缘生立愿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缘(至)甚为可愍故。

释曰:后依科释相,有二:初缘生思惟门,又二:初解义门,后合本论二文合也。之者,至也。谓环巡三界,轮转四生,乍死乍生,时来时往,故曰又之。

言建立(至)第一义乐故。

释曰:后誓愿遍布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不离门。

释曰:四、两轮不离门,有三:初、总结指。

所谓(至)圆满果故。

释曰:次别解释,有三:初述要。由布愿云,须霔行雨。华严经云:如龙布密云,必当霔大雨;菩萨发大愿,决定修诸行。

若为(至)令无偏故。

释曰:次徴释。

具两轮相(至)分明显示。

释曰:后引证,有三:初徴指启请。

尔时(至)无上大觉地。

释曰:次雄尊为演。此有数段,不欲繁唱,但用科消,足知义相。以颂喻中,初譬喻字,及无有字,贯下四用。又颂合中,初之三句,通合阙一;第四一句,贯下四用;后有七句,顺返释成。

今此经文,为明何义?

释曰:后龙树重明有三:初徴。

谓为(至)俱转故。

释曰:次释有五:一、动寂无碍。境有动寂,心分止观。于寂境中,止观俱行;于动境中,止观双运。故寂中有动,乃动中有寂。故清凉云:定慧虽多,不出二种:一、事,二、理。制之一处,无事不辨,事定门也(遗教经意)。能观心性,契理不动,理定门也(涅槃经意)。明达法相,事观也。善了无生,理观也。诸经论中,或单说事定,或单明理定。二观亦尔。或敌体理事,止观相对。或以事观对于理定,如起信论: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为止,而观因缘生灭为观。或以理观对于事定,如下经云:一心不动入诸禅,了境无生名般若是也。或俱通二,如下文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是也。或二俱泯,非定非散。或即观之定,但名为定,如观心性名止定是也。或即定之观,但名为观,如以无分别智观名般若是也。若说双运,谓即寂之照是也。所以局见之者,随瞩一文,互相非拨;偏修之者,随入一门,皆有克证,然非圆畅。今当事观对于理定,此是菩萨微妙行门,触目对境,常所行用。希心玄趣,幸愿留神。故斯具引,宜遵妙劝。此中所明,观多就动、就有、就事,止多就寂、就无、就理,详之可见。

复次(至)俱转故。

释曰:二、有空齐照。

复次(至)俱转故。

释曰:三、事理双明。

复次(至)无有观故。

释曰:四、相待无性。

复次(至)无差别故。

释曰:五互即亡差,即体而用自智,即用而体自寂。法界寂然为止,寂而常照为观。

如其次第,应审思择。

释曰:后劝前之三义,心境历然,自浅之深,从易至难。后之二义,摄境从心,相待二空,互融一体,诱[禾*夜]行人,有次第故。

如本(至)不可得故。

释曰:后合本论,即当前引清凉迹指,或以事观,对于理定,如文可见。

已说(至)所治门。

释曰:五、两轮所治门,有二:初、结指。

若有(至)怯弱之见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止轮所治。由止达空,能治凡夫著有;由止见性,能治二乘乐空。

若有(至)不修善根故。

释曰:后观轮所治。由观化物,能治二乘舍悲;由观修善,能治凡夫无进。

已说(至)俱转门。

释曰:六、两轮俱转门,有二:初、结指。

所谓(至)善提之道故。

释曰:后辨相。二轮之内,若随阙一,不证菩提,为大过故。故涅槃云:定多慧少,不见佛性;慧多定少,见性不了。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是知遍是遍慧,是愚是狂。若阙一门,无明、邪见,此二双运,成两足尊。

已说(至)不退门。

释曰:七、劝劣向胜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住正定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七。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

言显示(至)众生故。

释曰:后决择有七:一、假人门;十、信已,得信、进、念、慧;四、心下品,不胜进人。

言归依(至)初学是法故。

释曰:二学法门,十信下品,初学诸佛地前地上大乘法故。

言厌恶(至)为欲退故。

释曰:三、退信门有三:初、总解释。十信下品,虽闻深法,由根下劣,怖而欲退。

云何(至)发退意耳。

释曰:次别辨明。一者怖处,谓世界粗恶,人情险诐,违逆境多,出离心少。二者怖缘,依正既乱,圣贤不临,纵遇出兴,虑难从化。

如本(至)意欲退者故。

释曰:后合本。

论言如来(至)因缘故。

释曰:四殊胜门有三:初总解释,次别辨明,后合本论。三文合也。

言承力(至)净土故。

释曰:五妙处门。

言得善(至)恶道故。

释曰:六不退门。

言引经(至)住正定故故。

释曰:七、证说门。

已说(至)利益分。

释曰:五、劝修利益分,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应勤修学。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八。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举前(至)我已总说故。

释曰:后开示有八,二总结门,以一总字总结八种摩诃衍者,此有二解:一准因缘分,八因第一总相二字,谓以总字唯属前重八种所入摩诃衍法,相之一字即余二十四种门法,故此总字但结初重八种摩诃衍,以其根本摄枝末故。二准立义分,龙树解总字,此一总言于两处中是总体故,所谓望止及下临故。上目前重,下即后重,各取所入是总体故。此中八种摩诃衍法,具收前后两重本法,前后两重俱名八故。又此两重能作之体俱名为本,两重八门俱名为末,以本摄末故无所遗。宜记此语,后亦用故。

言举益(至)无上之道故。

释曰:二、令修门欲成行因以严佛果,当于此论受持其文,思惟其义,修行其行,圆证其觉,十法行中略陈三故。

言显(至)所授记故。

释曰:三功德门,上蒙诸佛授记,下感菩萨护持。本论略无,释论影出。

言此类(至)不可为喻故。

释曰:四、示胜门。

言举(至)不可思量。

释曰:五、赞扬门有三:初、总相解。

若假使(至)能称叹之。

释曰:次别义释,有二:初举胜况劣。胜谓诸佛,劣属凡少。本论举诸佛莫赞,释论添菩萨难宣,意显因果迭称,岂说功德少分?

一日(至)不可说故。

释曰:后以少况多,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议即言说,疑、剩二议,合加中故,应云不可思中不可思故。于意既足,在句亦文耳。

如本(至)无有边际故。

释曰:后合本论。

言举(至)受大苦恼故。

释曰:六、令怖门,有三:初、明谤过,如般若经广说。诽谤大乘经罪,遍历十方大地狱中,受大苦故。

是故(至)劝请行者。

释曰:次牒结劝。

自此(至)三宝之种故。

释曰:后重示失。

言殊胜(至)具因海故。

释曰:七、离谤门有三:初、圣贤因海横竖时处因果。圣贤皆以摩诃衍法而为根本,果具因海,因圆果满故。

如是(至)本觉佛故。

释曰:次诽谤罪深。伐一如来、伐一菩萨,罪尚难陈,况伐一切诸佛菩萨?罪何可量,况更断绝自本觉佛?据障深厚,隐覆说故。

如本(至)得成净信故。

释曰:后合归本论,三世菩萨悉皆依此摩诃衍法成就净信,如是胜法何得谤耶?

是故(至)应审思择。

释曰:八、劝人门。

已说(至)遍布门。

释曰:后结前回向分,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普利一切众生界。

释曰:后开解,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指劝。

诸佛(至)此义云何。

释曰:后分析裁门,有三:初总结门,有二:初摄前所说门,有二:初通解总徴。于上论中立义所说三十三释,今此一句通括摄,故末句总徴。

言诸佛(至)其德胜故。

释曰:后牒文别释,有三:初二字明不二,分二:初牒本释。论举诸佛,意彰不二。良由不二离根离教,难思难议,故此以人显法,以劣显胜。举诸佛犹劣,彰不二独胜。论置形言,意在于此。

大本(至)劣故。

释曰:次引经证圆圆海者,有三义解。一云:两重八种所入之法,第一义谛圆满因海,当上圆字。此不二法无德不具,既深复广,名为圆海。与八所入为所依故,从法得称圆之圆海,名圆圆海云云。诸佛证果已圆满故,当上圆字。不二圆海法尔成就彼诸佛故,从人得称名圆圆海。一云:圆离门、法、根、教别相,圆与门、法、根、教为依,果海自体立圆圆名。斯则圆之又圆,其犹玄之又玄。此圆圆海成就诸佛,独尊胜故。然彼诸佛不能成就圆圆果海,诸佛劣故。虽是果佛,仍属因分,若对果海,还成劣故。

若尔(至)是故无过。

释曰:后会违妨。若说诸佛不能成就圆圆海尔,何故华严说舍那佛摄三世间而为身心?以三世间无法不摄,彼佛岂不摄圆圆海?若许佛摄,宁不成就?答:舍那虽摄三种世间,然是因分摄为身心。彼三世间,如四法界、十玄、六相,俱属因分。故庐遮那摄三世间,以彼同是因分法故。然非诸佛能摄果分,以彼佛劣,不能摄胜圆圆海故。美哉龙树!善决前疑,举摄不摄,答之妙矣。

言甚深(至)应审思择。

释曰:次二字辨所入。两重能入已得名深,两重所入胜如能入,故名甚深。上立义分解轨则门,通举诸佛三世菩萨,无不乘此三十二种甚深安车入佛地故。彼中能入名甚深者,盖从所入名甚深故。

言广大义(至)名字焉。

释曰:后三字解能入能为自法作名义者,有二义解:一、两重能入真俗,各自与所入法作广大义,即与所入作名义故。门中广大,非是法中大乘二字之大义故。一云:两重能入真俗,自体从能依义立广大名。斯则自门自体能依广大二种名义,还与所依自门自性作名义故。

已说(至)字相门。

释曰:后能说自相门有二:初结指。

言我今(至)此焉欤。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牒本释。此中总字持种种说,指立义分者,下总字即与此同意。以一字目彼两重所入总体,以本摄末两重能入,不出本外,故一总言通持多说,能说自相。正曰:总字总言,含摄无所遗矣,又以带言显离言故。

何故(至)如意论故。

释曰:后伸问答,显大乘论何义不具,似如意珠随意皆雨。

已说(至)令广门。

释曰:次令广门,有二:初结指。

言回此(至)应如是观。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明行相。此有牒释,彼列问答,如文可见。但以本论如、法、性言,分为三处:如谓真如,法谓一心,性谓本觉,出常情故。

如是(至)亦如是故。

释曰:后辨利益,所举三喻次配三法,如地平等、如海广大、如空明了。或复三喻通显三法,以小成大、展狭为广,等无差故。

已说(至)普利门。

释曰:后普利门有二:初、结指。

言普利(至)众生界故。

释曰:后解释,以前平等广大明了圆满功德,施众生界成正觉故。

欢喜(至)众海中

释曰:四、示劝流通,有四:一、述圣劝生,又四:一、显位劝根。十地初一名欢喜地,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又历大位,复经大劫,修于大行,求证大果,名为大士,自言至心诱劝佛子,令大众海发敬信故。

我已超(至)始入无。

释曰:二、彰自入地。菩萨自言:今我现身已出十信毛头凡夫,又出三贤不退凡夫。三角即当三贤位人,能与惑风角其力故,或得不退如麟角故。经过加行,能生见道七觉华位,修四善根,出三贤位,入十圣地。初无数劫已经历满,第二僧祇才始入无。谓绝二相,具证二空,名始入无。亦可此中回文不尽,应以无字置二字下。就此方言,始入第二无数劫;就西言,始入第二阿僧祇。

如宜(至)人我之名。

释曰:三、捧文涤障。论主正劝内外佛子,宜用左右手捧展本。释文:如临明镜,即睹形容。窥自七识之面,见带六欲之尘。内观法执之秽形,外视人我之垢体。宜将法水洗涤尘劳,令用教风吹竭欲海。

汝等(至)具出生。

释曰:四、克果满德,汝等佛子,依劝遵行。三身菩提,如伊三点;四德涅槃,如池四口。圆现具出,不亦宜乎?

我从(至)具足说。

释曰:二、赞论含经,有三:初、睹广在略。龙树大士上从天界,下入龙宫,所窥圣教,总一百亿。其于了义,尽向本论立义分收。

有善男子(至)不能尽。

释曰:次捧诵功奇。若有男女自手捧执此本论卷,如自捧执百亿本经;或复自口诵斯本论立义分文,如自口诵百亿本经。所得功德,诸佛圣贤出尘数舌,经恒沙劫说不可尽。

何况(至)之所诠。

释曰:后思修德胜。若但手捧或复口诵,所得功德尚说不尽,何况观察思惟深义所获功德?不思议中不思议故。

有善男子(至)不能尽。

释曰:三、起谤𠎝深,有四:一、谤罪难宣。

是人(至)不能救。

释曰:二、诸佛莫救

是故(至)应修行。

释曰:三、洪慈再劝

实不可生(至)大乘教。

释曰:四、大悲重止。

当愿此劝(至)不说刹。

释曰:四、冀劝周布。上句穷时,下句周处。显悲愿之广大,遍劫刹之弥纶。然夫大士挺生,垂良规而激劝;群灵禀命,究奥义以遵依。盖仁君弘外护之心,致坠典有中兴之力。复承

睿览,尤尚斯文。斫详三谛之幽宗,洞彻两重之妙旨。博学迥齐于龙树,深源独测于马鸣

御解弥高,愚徒有赖。法悟宿殖善本,今遇明时;疏宝𠕋之玄微,诚惭懵昧。仰

玉宸之印决,幸庆流通。敬仗胜缘,冀延景祚。普摄四生四众,咸归一体一心。差别泯绝于因门,平等冥同于果海。颂曰:

果海三谛义,随分总指陈。回德治群灵,

速成常乐果。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五(终)

呼到切。减也,败也。

𣣋

力齐切。欺𣣋

𠆴:

如昭切。不静。又猥也,扰也。

同上

奴过切。俗糯字。

乃唤切。[委*占]也。又乃卧,秫名。

同上俗

粘。

女廉切。与黏同。

尺良切。菖蒲也。

音署。薯蓣药

音预。薯蓣

撼。

胡感切。摇也。

掎。

居绮切。牵一脚。说文云偏引也。

许容切。齐也。亦作㐫骨。

描。

因孝斯。

喂!

奴罪切。饥也。鱼败曰喂。

同上

可之捡。

余招切。烧瓦灶也。

䀹:

子叶切。目旁毛也。

同上

子盈切。目珠子。又七并切。

测吏切。圊溷也,杂也,次也,侧也。

大的切对也。

[禾*夜]

半益切。持臂。又[禾*夜]庭也。正门之旁小门也。

彼寄切。倭,谄也。辨,论也,慧也。

牟乳切。心乱心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