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潼州迁善寺沙门释 慧影 抄撰

释第五十九卷论

第三十六品者。名舍利校量品。上来诸品。先皆明功德。次及校量。此品之初创以舍利校量为指故以为目。将欲解释。故举之云第三十六品释论也。

佛告释提桓因已下。此下去正明舍利对校经卷。此中文意。乃复无数。且大而论之者。三周校量。第一举满阎浮中舍利。对校经卷。第二次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舍利。对校量经卷。第三以恒沙世界满中舍利校量经卷。此初即是第一佛将欲校之故。告天主也。当释。

何以故已下。此意释以舍利是迹之等波若乃是佛之本故。宁取波若。且如金光明经云。舍利为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故。须礼敬也。当说。

尔时舍利弗问已下。明身子因此而更论议也。当释。

何以故已下。从不为取至净。凡有五对。明于出义。临之当一一释。

不与诸佛法已下。明请佛。请圣果等法不可得故不取。诸凡夫法等不得故不舍也。皆例尔。

如是如是已下。明天主述问。即以为答也。

尔时佛赞已下。明天主。能依第一义故。说不二相。依于一帝。分别校量。宁取波若。义含法相。令当来可得故。致如来高赞。而述成之也。当释。明波若与于法性等。既境智俱冥。无有二相。故云无别也。诸义皆尔。

释提桓因白佛言已下。明身子论义。天帝解释。如来赞成。此义已竟。今欲复宗说于校量。所以白佛也。

何故已下。此即是初分中第二意。明波若所以胜舍别义也。至论当释。以善法堂。喻波若经卷也。当也。

复次世尊已下。第三意。明波若法中。能生无畏舍利。是无记法。故不然也。当释。

何以故已下。释所以无畏之义也。当说。

是人不随恶道等已下。是第四意校量明其胜义也。当说。

复次世尊满三千大千世界已下。品之第二次以满大千界中舍利校量经卷也。何以故已下。释所以。宁取波若之义。明波若能生诸佛舍利。不能生佛。所以供养舍利。能得胜果者。只由波若故。然舍利若无波若薰修者。与余骨何异。是故宁取波若也。

何以故已下。释波若智慧即是于佛。故云无异也。

问曰下。当一一释。而满阎浮提已下。明舍利不如。故言满。波若胜故。但言经卷。只一部一卷经等皆胜也。

复次出家人已下。此中为复大陌解之。辩道俗情异故。所以然也。当释。

芥子许已下。明佛入涅槃灭时入如金刚三昧。自碎其身为八斛四斗舍利。佛身只长丈六。今并□等益为舍利故得多故。若骨舍利。色则红白。□舍利者色则红赤。八国王分。各得一斛。只有八斛。但量舍利人以曰蜜涂斗刮取得于四斗。故云八斛。此舍利色妙体实。胜于金刚故。昔日有康僧会。来至吴主处翻经。善说佛法不可思议。孙权道言。若然者。何不令我见之。僧会即为请得一舍利。随铜槃上得陷则唤人将置䥫镰上打之。则没鋞中错取乃得。则起建初寺。于中供养也。此下去当一一对文意释之。

是时佛赞已下。明若依第一义。万法同如。则无波若胜于舍利。若依世帝则舍利不及。今天主所说善须二帝。故致佛赞也。当释。

己身喻佛已下。释上第二意。善法堂喻经文也。当释。

不见怖畏已下。释上第三意经文也。

不随恶道已下。释上第四意经文也。

为一切众生故增至三千已下。即生下第二大分经文。又即是释第二意中。初二意经文也。当释。

复次世尊已下。即第二大分中。第三意校量。明佛性能住。三事示现化物。说十二部经。与持说波若无异。何以故下。释所以无异之义。三事示现者。即是神通说法知他心等。此亦名三业示现益物。亦名三密。亦名三轮也。当释。

复次世尊十方诸佛已下。上就释迦三事益物校之。今第四次。就十方诸佛住三事校之也。并至论当说。

复次世尊已下。是第五。翻次十方佛校之也。当释。

复次世尊已下。第六意校之。上但直明功德而已。今此中文义亦复与前为对校量故来。非为重也。当释。

复次世尊已下。第七复作员责人喻。来校量经卷也。至论当释。

复次世尊已下。第八次作摩尼珠喻来对经卷校量也。至论当释。

作种种色已下。明波若无相故无定色也。当释。

尔时阿难已下。明珠所出家也。

世尊佛般泥洹后已下。第九总明波若力用功能胜义也。当释。

复次世尊量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舍利已下。是品之第三大分。次以十方恒沙世界舍。校量经卷。造经功德。此中当应说。今者舍利一立由不可得。何况满十方家。但凡夫不解故。偏贵舍利。故上论言。出家人多求智慧及解脱果。故爱经卷。俗人多求世乐。故乐重舍利。所以天主上云。我非是轻佛舍利故。作如此说。今欲令诸新发意菩萨。深知此理故。如实校量。宁取波若经卷。良以功高道大故。所以然也。就此第三分中。复有以意也。

世尊已下。第一意校量报不可得边。及入菩萨法位等故胜也。当释。此中经既云。菩萨法位。已得菩萨神通。从一佛界至一佛界。为众生故受身。随其所应。或作接报□将化。当知。此非业报。当知。法身但随所应见。非为起动化也。当释。

复次世尊有人欲见十方无量已下。第二意次。以见二种法身来校量也。当说。

复次佛住三事示现已下。此初明论主须牒上经文将欲释之也。

问曰已下。问意云。佛既具说十二部经。云何乃言以受持读诵波若之人与佛无异也。

答曰已下。而言十二部中。波若所为大者。此是总说然明一切大乘经。皆一种无有优劣。言波若大者。即是十二部中。方等最大。最大十一部也。故十一部经。是声闻藏。方等一部是菩萨藏。以方等经中有十二部。皆名方等大乘。故但云一部。声闻藏中。无菩萨藏故云十一部。今以方等大故。言波若大也。

所以者何已下。此明法身菩萨。但说波若劝道大乘。故云多有发菩萨心。余者说十二部经。以新发意。但说波若发大心多也。当释。

复次三事示现已下。此总合意。释上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等四意。校量经文也。当释。

如负责人已下。释上第七意。作负责喻。校量经文也。所以以负责来喻者。明此舍利若无波若修薰者。为先世业因所追受诸报对。今以波若薰修。宿对永免。而判得供养。故作此喻也。

今说摩尼珠已下。释上第八校量意经。□□中。复作同释。复作别释。此初且总出其力□□气也。当释。

问曰已下。欲明其出处也。当一□□唯帝释用打物始得破也。已涉前临文当释。三乘解脱者。此据方便净涅槃。若小教中唯具事灭。及方便净。以罗汉第九解脱智。为有为果。九十八结无处无为果等。即是方便净义。灰身是事灭义。不明诸法本净体性。故无性净。大乘则是三也。当释。四病根本者。即风热冷杂亦名等分。三病据偏发为言。等分据三种等起。四有四义。已如上释。

亦能除八万四千病根已下。此中据三毒偏多为语。故有六万三千。等分杂起。为二万一千。故成八万四千。故贤劫经。应释八万四千故。诸波罗蜜始从光矅度。终至分舍利度。凡有三百五十度。一一度中。复有六度。则成二千一百。一一度中。皆有十善。则成二万一千度。以四善根分之。故成八万四千度也。他家之取华严中十法来足。师云恐非。如是一一波罗蜜中。既皆有十法。则成二万一千。对此四病所起烦恼。则成八万四千。诸波罗蜜。名为八万四千法门。故此中言波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也。此义已涉前。不能具释。根本四病者。贪痴等分等各二万一千。论四病上所起。鄣诸波罗蜜。或为八万四千诸尘劳门。今者复以不净观除贪等来者。以四观但对根本四病。不论余义也。当释。

珠除热已下。此即合释上能除风冷热杂等四百四病等义。临文当一一释也。日珠属阳精。月珠属阴精。若但有月者。万物则湿烂。若但有日者。万物则燋枯。故此日月为阴阳之化万物。以有月故。万物湿润。以有日故。万物生长。他乃言寒热犹阴阳之气者。四月六阳㕛并起。何不极热。十月六阴㕛并起。何不极寒。今品以日冬行南道故短而寒。春秋行中道故所以昼夜亭等。而暑寒调适。事天日行北道故长而热也。当一一合释。明以波若以修诸皆舍须陀洹果等。故则无碍波若互能同之也。当释。第六缥色者。以上来诸果。皆舍等义。对于五色第标色灵空天色但遥望虚空。似空青色故。谓为缥色。还以此色。以合修空之义。故别举也。当释。

今当别相说已下。上来至此亦名同相。亦等喻。合释波若义。今从此已下。亦名别相。亦名过喻。以合释波若也。当一一释。波若能除二事者。亦能除鬼及以天魔也。心病天龙鬼神所不能治病。无始世来。未曾所治病等者。此盖是据生死烦恼病等也。当一一释。相应无明者。是九使所带起无明也。不共无明者。是十使中。不随诸使别起无明也。及一切法中不了痴黑闇者。即是一切诸知见中分别无明以不达正理故。有分别说为不了也。自下文等并一一当释。际此二毒者。谓内四大毒。及外至毒药等毒也。能治慧眼。令得明净也。心癞者。谓五逆等罪也。

问曰下。料简也。当释。珠只能令水清随世物等变。波若能令心水清。与心数善法问色也。六觉者。谓欲慧害亲衰国生不死等觉也。当释。舍利世出世受乐人等。并贵故。不同珠函箧也。当释。

如是总相别相已下。既合喻释竟。次总结结也。问曰下当释。

是义先已说已下。第三分中。中间多许意经文。并皆略之。义已涉上。故指于前释也。

复次世尊有二种法相已下。由是前第三大分校量中最后意也。当一一释。

是名有为诸法法相已下。此中以一切世间出世间去慧尽属有为功德。是作法故。名有为法。从无生法等。非作法故。说为无为法相也。并当一一释。

尔时佛告已下。明天主既非一切起人时座难信故。如来述成也。当释。非第一义者。是上来所说。虽言不垢不净。无取舍等。犹是滋俗谛所摄。若第一义中。此等卷无也。而言二帝。摄法尽者。是寄俗为语故。以色等为俗。如等为真。此是接俗之辞故尔。若论第一义中。实无所摄也。当释。

知一切众生心亦不得众生心已下。明双照二谛义也。当释。

不行余波罗蜜耶下。当一一释。

譬如阎浮提诸树下。当释。

释提桓因白佛言已下。明天主。复以五句。赞叹波若也。当释。

与他人已下。上来未校与他之祢。故此下去。次校量之明。与他胜义也。一一当释。

何以故已下。此经是佛成道五年十二年前说。佛今为明与他。他胜故悬说。碎身之事为证。所以碎令尔者。只欲令他多人得故也。当释。

我供养是法已下。明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法者。即是波若。此之谓也。故如来恭敬。如金光明经中。佛亦为六度故礼舍利。礼舍利在于诸波罗蜜。不在舍利。此中佛自以己身为证。佛尚自供养恭敬波若。何况余人。以其利大。令人深知修福之处。故然也。当说。

问曰下。当释。答曰下。亦当释。

已有还无已下。此不同灭无之无。本来得一切种起今得之大用故。名为今有。此起即寐。故云今无也。与上相违者。明本来不有。今亦不无也。当释。有为善法是行处者。据其用无为法。是依止处者。据其体即是依如来藏依正法身等义也。当释。

此是新发意已下。明新学菩萨。既未能深入法相。故为作如此分别。无生忍菩萨不然也。当一一对上文释之也。

答曰已下。云本以蔽光之阴。为影阴色不异。是故定一。不以大小名为影义。不须此问也。

此事为难已下。次释上自他校量中教文也。当一一释。佛功德满。故云不用也。

应释其义已下。释上后校量意文也。当一一说。一心听受属法供养。最为胜也。当释。

释第六十卷论

第三十七品者。即是校量分中。第九品。应名法施品。但以初明十善故。即以为名。名为十善品。校量功德讫。于此品论。欲解释故。举之云第三十七品释论也。

佛告释提桓因已下。此之品各为法施校量。明波若胜义。就此文中。凡大有四周校量。第一以教一阎浮人。令行十善。及十二门禅。五神通等。不如教人一句波若与他经卷各为世善校量。第二以教一阎浮提人。得声闻四果。不如与他经卷。教人波若。是出世善校量。第三以教人得辟支佛校量。第四自以大乘诸位行次第校量。就第一世善校量中。复有三周。第一举教人行十善校量。第二举四禅十二门禅等为校量。第三以互通校量。今此初是第一。其中虽亦有四果等义。但是承势而来。非是第二意也。当一一说。

何以故已下。释所以与他得福多义也。当说。教一人令得须陀洹果者。以永隔三涂故。胜教一阎浮人行十善。不能永隔三涂故。劣教一阎浮人。并得四果。复不如教人波若。令发心也。

何以故已下。释所以教人发心胜义也。当释。

置阎浮提已下。此下此下去复作增上喻之也。当一一释。小千者。即是千日月。千须弥。千四天下等也。中千者。复以此小千为一。数之至千。千中之千。故曰中千也。大千者。以中千为一。复数至千。千中之大。故曰大千也。并当一一释。此化主教多许人福虽多。由不如与一人波若经卷令持也。

令立四禅已下。世善中第二第三意。合校量也。当释。正忆念者。只以不以二法。不以不不二法受持读诵波若。故名为正忆念。不以着心分别读诵。故名不以二法。亦不着空。故名不二法也。诸义例然。并当释。

不应以二相观已下。以明说波若义。以法施校量。当一一释也。

应如是演说波若波罗蜜义已下。明法施方法。如是说者。始名法施也。当一一释。

何等是相似已下。欲显是法施非法施义。故作斯问。若如前说。是名法施相似者。非法施也。当一一临文释。

之说色无常已下。明为治常颠倒。故说色无常至观色无常已无常观亦舍。名为真波若。若不舍观求色无常者。则名相似非为法施。故大本经云。是无常想。能除欲受色无色爱无明憍慢及无常相也。余义悉然。当一一释。

白佛言已下。明天主欲令来世离于相似得真波若。故发斯问。如来答之。色性自空。有何常等义。始名正观。异前邪观也。当释。

如上与相似相违已下。此中亦应一一如上相似中。列明诸法。但不能烦文。但云尔耳。当释。

论者言已下。此初释上初世善校量中经文也。当一一释。

先是已下。分别世善中。炎明诸果。及前后所明。意气异义也。并一一当释。

答曰已下。明持读诵等。但福德多正忆念者。则能具二。故别说之。则摄得持说等也。

初以经卷胜已下。论主欲释后分校量。为他说胜义故。先次第述上经文来。生起下意。明自正忆念等。虽胜不知。为他人说。为令知故。作如此说也。当一一释。

复次憍尸迦阎浮提中所有众生皆教令得须陀洹已下。即是品之第二以声闻四果等出世善教量也。当一一释。

此中一一何以故已下。皆一一释。其所以胜义也。并临文当说。教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众生。令得声闻四果。此化主福虽无量摄。不如教人波若也。

何以故下。一一当释。令得辟支佛道已下。品之第三次。以中乘为校量也。当一一释。

汝当得阿耨菩提已下。品之第四次。以大乘中行位次第。自校量也。此初明虽教人发心。不如波若。何以故。一一当释。

复次已下。明教一阎浮提发无上心众生波若。乃至十方。不如教一阿鞞䟦致菩萨波若也。当释。阿鞞䟦致阿耨多罗菩提者。此是出到菩提。若教十方恒沙世界阿鞞䟦致菩萨波若。不如教一阿鞞䟦致中。速得菩提菩萨也。当释。

转转近已下。明菩萨虽复行迹转高。转须应教故。十地中地地之中。尽有发趣果。须善智识。教上地行。修治地业。乃至四念处等。亦通至十地故。至第十地中。十方诸佛始来。为云雨说法也。当一一释。

善哉善哉已下。明善吉。既见天主说校量分竟。劝进新学。善令道理故。致称叹也。当说。

论者言已下。若上缘中。别以中乘为一校量。今此此初论主。乃总令释第二第三两意经文也。当释。是法诸实相者。明波若。即是实相。起慧照用即实。故云是也。

正遍知已下。此明佛最胜菩萨小不如。辟支佛罗汉复不如菩萨。如是阿那含等。转不如故。以校之也。当释。

爱念供养已下。明若以着心读诵供养波若。虽如是实相等。但得世间尊豪果报诸天。及刹利大姓等也。当释。复次教一阎浮提。乃至恒河沙世界中人已下。次释上第四大分。自以大乘位。次校量经文也。

问曰下当释。

答曰已下。有三种者。若以佛来足。此二种菩萨。亦成三。若除佛以凡夫法师。能如经论。说波若者。足亦成三种也。此中但言法身菩萨不生不死者。据法身犹用为言。欲论生身菩萨功德法身亦复不死。今但据生死业报位行。故云尔也。当释。

是菩萨但说过阿鞞䟦致菩萨事已下。上法性身菩萨。但据如住阿毗䟦致正位为语。今云随为阿鞞䟦致菩萨。一人说过正位法者。则功德无量也。

又复下并当释。

福田大故已下。若就心田为论。随施畜生菩萨佛无在。悉皆平等。得成波罗蜜义。无有分别。今者校量之意。是分别法相优劣之时。故就田为语。章其胜如。欲令人知也。当释。

譬如已下。作喻释出胜劣之义也。当释。

尔时帝释了知法力下。当一一释。

释第六十一卷论

第三十八品者。即是诸分之中。大分第三。明慈氏菩萨与善吉。更复复宗因随喜回向。明于波若何故次校量之后。明随喜等义。论随喜者。要须以诸功德用为随喜。上教量分中既应明功德不可思量。今欲以上来功德普一切共回向佛道故。次校量之后。明随喜等义。按如千住婆沙释者。应名随喜回向品故。彼论说言。如摩诃衍随喜回向品中所说。今此中略故但言随喜品论。将欲释故。举之云第三十八品释论也。

尔时弥勒菩萨已下。论自解云。从命说分后中间多说功德。慈氏菩萨。欲须佛本意。是故复宗。更与善吉因随喜义。以明波若。就此品中。虽有四圣所说。大而论之。唯有三分。第一明弥勒菩萨。初以五义说于波若次有善吉两问。慈氏两答。第二是善吉说。天主亦设三虽。善吉亦三答之已。次弥勒设一问。善吉以七复次意答。次复更一问。复次意答。第三是佛自说竟于品末。此初即是第一创明五义。所以此初是弥勒说。次善吉说。后佛自说者。明慈氏既次绍尊位为补处。佛知上教量既终。故语善吉。欲更复宗因随喜义。说于波若。第二善吉既是命说之。人虽知。弥勒德超补处。然今大众诚在善吉说。此虽此二圣所说。若不如来闻之。容难成信。是故次复佛自说之。今此初言有五义者。一者随喜。二者与众生共。三者回向。四者以无所得。五者校量福多。所以在初明随喜者。一切凡圣三乘善根所有福德。先须随喜。既随喜已。则得功德。与彼人闻。既得此随喜功德已。则摄取此功德将与一切众生共之。既与众生共已。复摄此所共功德。将回向无上菩提。虽能回向。若不无相回向。则非正真回向义故。次以无所得来。令成无相回向。若能如此行四法者。则得福无量。故次校量上初品中。言若声闻辟支佛人所有一切布施持戒修定等福。菩萨摩诃萨。若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当学波若波罗蜜。今此中只欲复宗广于其上义。故有此品来也。应当昼夜六时偏露右肩行此四法。此中以愿既尽通此四。故不别谈。但孝父皇帝。以发愿居后。足成五法。而举世共行也。当一一释。

若声闻等已下。上明五义。先出其随喜等意。今此下次复出所用回向之法。谓三乘众生等。布施持戒修定等福。且举此三。以摄诸善法也。

是菩萨已下。出其回向之人也。

阿耨菩提已下。出其回向之处也。

其福最上已下。校其福多之义。只以能如是等方便力故。能得无量功德。遇他自作。如作人得钱少近得宜多实不用力。但以巧故。随喜亦然也。当释。

尔时慧命已下。次明善吉设难。虽有两问。此初问中。则亦含生下。问意云。若言菩萨从初发心。到于涅槃。乃至却尽。此等功德。既其𥦎寂。至入无余涅槃。忽以缘事之心。强缘取此功德已为回向者。此乃起于法相。于常法中。生无常想。当非是想心见等三到四颠倒也。如是取相回向义相。故设此问也。当一一释。

乃诸声闻已下。论云此中有四段。即是三乘因果。圣人及凡夫人。四分善根也。功德等至论当释。一云是随喜。二与众生共。三回向菩提。四用无所得。今此中言及声闻善根。即是从世法已来凡夫也。及学无学者。明三道圣人及上果善根等也。佛者独据果头诸善等也。当释。

及诸佛所说法是中得须陀洹果等已下。上论佛在世时诸果善根。今次明佛灭度后像法中。依教修行。取得诸果善根。辟支既出无佛世故。于此中明之。或有言像法中有辟支佛。若阿兰若禅经乃云。无有佛法经。及佛弟子时。始辟支佛出也。当释。

是悉缘事已下。此等是取相回向。如所念故。不得名为回向。不如所念始是回向也。当说。

须菩提语弥勒菩萨若诸事诸缘无所有已下。即是第二问。问意云。就实为言。诸事诸缘诸善根等。皆无所有。人法皆空。菩萨忽以有心。而缘三乘圣人。及三乘所有功德等。以为回向便者。成于无相法中。而生相想。将非颠倒。如无常谓常等义也。当说。

以无相故已下。云此等法既是无相。菩萨乃以回向。是菩萨将无颠倒也。

想颠倒已下。此明从于三倒生四倒义也。至论当释。如缘者。即是诸佛菩萨等。三乘人所有功德等也。如事者。即是如三乘人功德等。至论当释。

若尔。何等是缘已下。结难言此等法。皆是无想者。何等而言回向也。当释。

释曰已下。此初论主先科经文举上生下。初至多说功德事即是举上。今弥勒顺佛本意已等者。即是生下也。当说。

复次帝释已下。次释其经来之意也。当释。

菩萨摩诃萨义如先说已下。次释经文也。

随喜福德者已下。次释上五义文也。当一一释。若不能随喜福德者。则与畜生。俱具三事无异也。

诸无漏法虽无福报已下。此扶小乘意释自一云。无世福报。故云无也。当一一说。

共一切众生者已下。次释上第二义也。当一一释。以果中说因者。明果可共因不可共。今说共者。足于共果。而言福德与众生共者。此是果时事。以果自因。故之果中说因也。

用无所得者已下。此虽是第四意。但回向之义。后别广谈。复次涉前说。是故不言也。当释。

比一切声闻等已下。次释第五校量义也。当一一释。

复次自调者已下。以二乘等所修三学。但为自调度。是故菩萨随喜之心。乃过其上无量无边。前据三学。明自调度等者。乃据律仪等戒。今此中正语等。乃据无漏道品中戒。此三分正八。则还对上三学义也。正方便者。即是正精进。精进虽通众行戒。但是于色定是静𢰳进是心数发勇与慧义相扶故。以属慧分所摄。若律仪戒但是道。具非是道。唯八正中无漏之戒。是道品故。始是道体。为安于戒。在八正故。道品之中无有漏戒。但有无漏戒已前。虽有相似道共戒。非道品意。不入道品。只得名为方便道品。乃属方便家功德戒定慧等也。当释。

布施持戒等遮故不解已下。只以三十七品等。是趣涅槃近因故。唯论无漏戒。余布施律仪等遮故。所以道品之中。无律仪戒。但有道具也。当释。

答曰已下。明一佛力实能度一切众生。但须因缘具足。方乃得之。如国王家新生小儿。王实有力。能与其州郡马乘妻妾等事。而其不堪无内因缘。但有外因缘。则无如之何。若云我自有得度因缘时何须佛者如自有眼夜闇应见。如自能食故。饱应不须饭。如自能渡水。应不须船等义也。当说。

尔时须菩提以毕竟空知慧难已下。次释上善吉论义之意。明弥勒则以二事。推答知不如所念也。当一一释。

随喜者已下。释其初问答之意已意。次释其难辞中文意也。当一一释。

亦如是无分别已下。结释上难中文意也。当说。

所谓须菩提问下。一一当释。

从初发心已下。即是释上从初发心。及至法尽乃诸功德和合等文也。当释。

相应者已下。明六度之外。诸余功德。皆摄入六度中。次之回向。故云相应六度和合等也。当说。

若求声闻等已下。出其人布施等下。出其福也。当释。

一者漏尽下。当一一释。

诸佛祈说法学是法已下。上释佛在世时。诸凡圣一段意竟今此下次释佛灭度。后依教修行。得道等者一徒也。当释是上四段者。即是上佛在也。及灭后三乘人善根及凡夫等。为四师云。若以三乘因果。学无学论。以是凡夫善根等。应成七段。但今合论故。唯言四也。一云是上五义中四义。善根为四段也。行者心下。当释。

即是实福德已下。明此等既即是念佛三昧。及六念等。行此行等。实能生实福。故非虚也。所缘已下。释上如所缘诸缘诸事等文也。当释。

须菩提语弥勒已下。次释上第二问中文意也。当释。

四颠倒三种分别者。明从想倒生心心倒。生见倒。三倒生四倒故也。当释。

是譬喻者。明以此颠倒等义。喻于无佛之中。而生佛想。念佛功德。以心回向义。若尔者。由无常之中。而生常想等义故。以此颠倒等文义来也。

问曰见为颠倒已下。婆沙释云。三倒之中。唯见为倒性。唯从见倒生四颠倒。此意以见违理。故说为倒性。心想二倒。但缘事起。是爱分故。非正是倒也。

答曰已下。若大乘诸义。皆言从想倒生心倒。从心倒生见倒。从见倒生四倒颠。此是从爱生见。故断见之时。四倒永灭。若小乘中。乃言从遍使生诸烦恼者。即是从见生爱。此中既扶大乘义。故云生时异断时异也。师释言云。从见生爱者是及起相生从爱生见者。据住地相生耳。此义当释。若凡夫则具三倒。学人既断见。故唯有二倒也。当释。学人若起想心。二倒如水渧。大热䥫上即灭也。当说。

复次诸事如实毕竟空已下。此一复次更结释。出上善吉第二问意云。若使诸法如是皆毕竟空者。有何回向等义也。当释。

弥勒菩萨语须菩提已下。正明慈氏答。释上第二问云。若诸菩萨。能如是无相回向者。是名回向不随三倒也。当释。

以不二法等已下。义皆涉前临文当释。

若诸菩萨已下。明取相回向非回向义以足非相对来释也。当释。

是心灭尽变离者。论释云。初以无当门入实相。为推法明之。故云念念尽灭变离已即。次明此心入毕竟空。无有遗余。故云尽此心即寐。故云灭心同实相。故云变自性不可得。故云离。若使然者。有何回向。非是据无常生灭变等义也。当一一释。

释曰弥勒意以诸法甚深已下。正释弥勒。答第二问之元意也。当释。

此是先世已下。正出其二世之福义也。当释。

譬如䥫性坚已下。明众生心。虽弥勒若入波若。炉则得随意。证诸圣果等也。当释。

与上相违者。是不回向已下。释上是非相对之意也。当一一释。

譬如鸟子羽翼已下。此为二种菩萨。作喻明发心。生身菩萨。无有波若方便。权实二智故。不能深入实相而行行也。

六[(其-(一/八)+(冗-几+羊))*州]成就下。明法身菩萨。具此二知。能深入实相。能信上法。能行下法也。当一一释。

是说随喜体竟已下。从上已来至此并随喜体也。

复当更以种种异门释已下。即是下第二善吉说分中明也。

是心愈愈尽灭已下。释上尽灭变离等义。此初先明欲从无常门观入实相。故作此说。非是实生灭义也。当一一释。

尔时释提桓因已下。即是品之第二。次须菩提说。随喜回向义也。就此分中。天帝初设三问。善吉亦复三答。第二次弥勒设一问。善吉则以七复次意答已。第三复更说一问。善吉复以四复次意答。此初即是天帝设三问。第一问新发意菩萨。闻是无相回向。将无怖畏。第二问云何作诸善根回向。第三问云何随喜福德回向也。释。

语释提桓因已下。此初释第一问云。以不受着诸法故。所以不怖也。当释所以云多信解者有二种。一者是信具足。二者是证具足。下文又言。一者观具足。二者行具足。此中云信解者。明新发心菩萨观彻后际信解诸法来能证解故。但云信也。行具足者。即是证具足也。当释。

是菩萨不受一切法故已下。结上不怖畏义也。

是菩萨亦常不离诸佛已下。答上第二问。云何作诸善根回向义也。当释。

复次新发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十方已下。答上第三问。云何随喜福德回向义也。当一一释。

断道已下。若别行经则云断生死道若论中经唯但言断道至论释之始云断道者。断生死道也。此中文论释甚分明。一一至论当释。

尔时弥勒菩萨语须菩提已下。第二明弥勒菩萨。初设此一问。善吉以七复次意答。此初明弥勒既欲设难先领牒其回向之意也。

云何菩萨不随相颠倒已下。此问亦问上善吉问弥勒中。第二问上弥勒已答之意。今弥勒复以此难。还问善吉者。上如来既命善吉。令为诸菩萨说波若波罗蜜。则善吉为主。弥勒但寄说之。今此时座。既诚在善吉无相回向。其义难明故。此二人为宾主。以明此义。欲令众解上弥勒。既是容略说而已。今所以更问善吉。欲令广释无相回向之义。故设斯问云。此等功德善根。既无有相。云何于无相中。强作相缘。岂不随三倒也。

须菩提言已下。即是七意之中。初复次意答。先明于三宝善根等。上不生心想。名回向义。不随三倒也。当释。

取相已回向已下。今此意来次举非显。是以成于上正回向义也。当释。

若菩萨摩诃萨用是心念诸佛已下。第二意以诸善根尽哉不可得名回向之义也。此下一一意中。尽皆应有明非对是之意。但经家不能烦文故。上一意有也。则可知故不须也。当一一释。

复复次已下。第三意明以解自性空回向等义来答也。当释尽灭等义。并如上释。是据观门。为言非实生灭也。

复次若菩萨如是知已下。第四意明以无有法能回向法来答之也。当释此问虽有七意来答。但论家于此四复次。后已作一段释之。余三复次意。乃隔论明之也。

论问曰已下。云弥勒已言。不应于新学菩萨。前说此无相回向等义上答之已竟。何故此初天主复问。此初先释所以问意也。

答曰下当一一释。不受是波若。以无所得故已下。释上答第一问辞也。当一一释。

复次是新发意菩萨已下。释上答第二问意也。当一一释。

所以者何今弥勒问已下。释善吉答天主三问之文意竟。今次愿释答弥勒问中。四复次意此初。即是释其问意也。

须菩提答已下。次释善吉。初答之意。于三宝善根等不生想。名回向之义也。当释。

与上相违已下。即释上举非对是意文也。当说。

复次菩萨以是心念诸佛等已下。释上第二意答经文。此初先就无常门无相义。次入实此复次等。意中尽须还一一领牒上。答意中文来于此中。对释也。当一一释。尽相亦如是者。是总结。上来诸法悉如此。无回向相也。当释。

问曰已下。此意为有人见此文句执以佛为无常。故生此问。此当释。

答曰下当释。

复次非正非邪回向已下。次释上第三答意以无相回向。故云非正非邪。若为举非形。是始立邪正也。当领上文意。于此中一一对释之也。

复次若菩萨知一切法从缘生故已下。次释上第四。复次答意。亦当取上意来。此中对释也。

复次若菩萨摩诃萨知所起福德已下。善吉答中有七复次。意四复次。文已竟于上。论主亦已释说。今此文来即是第五复次来。就所起福德善根等自性离门已答之。名回向义也。当一一释。

复次若是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已下。第六复次。上就所起福德离门。以明回向义念镜就随喜福德离门以答明回向义也。当一一释。

复次菩萨摩诃萨诸过去灭度诸佛善根已下。第七就寂灭门。答以明回向义。论释云。明一切诸法同涅槃相。皆悉寂灭。但翻经家。乃云灭度。翻虽不正。但之为举灭度。以明寂灭。亦无伤也。当一一释。人皆见此文。说此教无常也。

取诸佛善根回向已下。上来。一一复次。后尽应一一如此举非对是。及明三倒等义。但不能烦恼文故然也。当释。

尔时弥勒菩萨同须菩提已下。慈氏上设一维。善吉用七复次。广齐已竟。今此第二。以众生著有情重无相难。明众犹未解故。更致此问。善吉复以四复次答故假四圣相系善也。

须菩提言以是事故已下。此初即是第一复次。以有方便义来答。只以此无相回向事故。波若波罗蜜中有方便力。能如此回向也。当释。应有者。为诸菩萨有如。此方便无方便者。故云尔也。

何以故已下。释所以无相回向三义也。当释。

诸佛不许者。明于此等寂灭法中作相缘故。诸佛不许也。是回向杂毒者。此是立譬之本也。

譬如已下。明立譬也。至论当释不谛取相者。以不谛故。不能分别取无相相也。当一一释。

得法者下。当释。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佛道已下。是第二意答。明以如无上智慧回向义也。当一一释。

释曰所起福德离五众者已下。释上善吉答。弥勒初问中。第五复次意答就所起福德。离五众等诸法。明回向之义也。当释。

复次若菩萨知随喜福德已下。释上第六复次。答意就自性离。明回向之义也。

随喜福德者总说已下。明聊简释此二意离义。上云所起福德离者。是别相门。今随喜等离者。是总相门明随喜义。故论云。随喜福德自性离。诸佛及善根。并诸起无上道心回向也。当释。

菩萨自缘所求已下。释上菩提心心离等义也。

是菩萨随喜功德果已下。明回向心是随喜心果。菩提是回向心果等义也。当说。

假名字为菩萨已下。释上菩萨波若等。亦离义也。当说。

复次菩萨念过去已下。次释上第七复次答竟就寂相回向义也。当释。

复次已下。释上举非对是之文意也。当释。以离二边故。说名为中道。论其会也。亦无中可得也。当释。

是事难故已下。释上善吉答。弥勒初问中七复次意已竟。今次释弥勒第二问意。以无相回向等义难故。慈氏重问也。

须菩提是中不决定答已下。次释善吉所答四复次意。此初先释第一复次答意也。所以言不决定答者。上经文云。以是事故。波若波罗蜜中。有方便力。若有方便者能无相回向。无方便者则取相回向。以此二事不定。故云应以此二事。故云不决定答也。当释。不诳道者。是因故名波若菩提。即是不诳道果。故云一法实也。当释。

何以故已下。释所以无回向相等义也。若离波若波罗蜜者。非无相故。亦非正回向。若不离波若波罗蜜者。是著相故。亦非回向也。当释。

菩萨应作是念已下。次释上菩萨作是思惟等经文也。当释。

不疾得佛已下。明此是取相回向。但得世间果故。不得疲得佛也。当释。

即是大生已下。明于无相法中。而生缘想。以之回向故是大生也。

譬如杂毒已下。出上譬本也。

食是随喜福德已下。此中一一合上譬义甚分明。并临文当一一释也。

不审谛受已下。释上不谛受等文意也。当释。

则为谤佛已下。释上若说取相回向是谤佛义也。

与此相当已下。释上举非显是之义也。

复次正回向菩萨应作是念已下。释上第二复次答意应用无上知回向之义也。当一一释。

复次求佛道善男子等已下。即是善吉答。上第二问中。第三复次意答也。明色之实相。既不系三界。亦非三世摄。故诸法尽然。若其尔者。岂有回向相之可得。而言回向也。诸法皆然。并当一一释。

何以故已下。释所以无回向相之义也。当说。

次取相得法已下。以明举非对是也。当释。

复次已下。是方四复次。答意。明如诸佛所知无觉回向之义也。当释。

尔时佛语须菩提善哉善哉已下。品之第三。大分明如来述赞广说也。何故者。此文来为有众疑慈氏善吉既非一切知人说。无相随喜回向之义。容有错失若不假如来述成。恐难生实信。故次第三如来述赞。成上二圣所说。天主所问。但为之所摄。故不别论也。但就此如来赞述之中。凡有两周。初明略赞略说略校量。次后则广说广校量中。别明二界诸天。赞成上说等第三须菩提。更清如来复广说广校量也。并当一一释。

善哉善哉已下。是赞辞也。

所应回向已下。是说辞也。义已涉前。当一一释。

若三千大已下。次校量也。明供养布施须陀洹等。虽果报无尽。以是取相福故。但得世间果报随在者尽法中。今者无相回向。乃成波罗蜜。得到彼岸。又草报无尽得出回向。是故非可以譬喻为比也。当一一释不据有相回向也。

复次须菩提已下。第二校量也。当释。

复次须菩提已下。第三校量也。当释。

佛告已下。明复重赞善吉复广更增上校之也。当释。

何以故已下。举取相福释所以无相回向。得福多义也。

尔时四天王已下。次明诸天赞成上说也。

以方便力故已下。以上初问及七复次文违故。所以此中诸天等。但领牒上善吉答弥勒。第二问中四复次意。来赞成之。以方便力故者。即是初复次意。以无所得故者。是第二复次意。以无相法故者。是第四复次意也。当说。

与千天子已下。此中列天子所少者。至论当释。

尔时诸梵已下。次列色界诸天。非但赞而已。亦复说法。其众复还多也。当释。

尔时佛告四天王天已下。从此下云。复举非形。是明广校量也。当释。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已下。次善吉诸如来广说校量也。并文当一一释。

与解脱等已下。此明无为解脱。即是实相。实相之法。则一切法等。无有分别。故此下云。明切诸法与解脱等。名正回向也。当一一释。

复次须菩提十方如恒沙等已下。次广校量也。当一一释。

释曰已下。此初即是释上善吉答。弥勒第二问中。第三复意也。常舍行无错谬等。唯据与佛。此义至相行品中。当释。缘一切诸佛及弟子等功德随喜名随喜心。所得诸功德等。名所用回向法。无上菩提名回向处。菩萨名回向者。以此诸功德。与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名回向心。以无所得故名无相回向是名正回向也。

尔时菩萨作是念已下。当释。

何以故已下。释色所以出三界非三世等义也。当一一释。

菩提心色受想行识等已下。此总结释上多许文句。名无相回向义也。

杂毒者已下。释上举非对是取相回向义也。当释。

复次菩萨应作是念已下。释上第四复次答意。明以无觉法故回向义也。当释。

是略说诸回向品已下。若十住毗婆沙。乃云作四品此中只作三品。四品者。明菩萨礼佛时。一者悔过。二者诸佛。三者随喜。四者回向。以愿通于四四尽有故不别明。此中乃合随喜回向为一品者。此是逐经故。然经以合之。所以不别说。诸佛居复亦复无伤。此是略说。如若广说者。则无量品也。

善哉善哉已下。次释品之第三大分如来广说二周。赞成之文也。当释汝作佛事者。若教化声闻。及取相回向等。并非是佛事。今既为诸菩萨说。无相回向等法。是佛事也。

开菩萨道已下。所以令声闻说者。只欲别令发大心。诸菩萨修于上行故。令声闻对说方便度之。致如来重赞也。

复次佛自说因缘下。当释。

与上相违已下。释取相回向义也。

有三种相已下。即还释上相违之义。相虽无量。总此三种。至无相相也。当释。

如车下。当一一释。

离是二相已下。明虽离此假名相。法相等二以着无相相故。复还成相也。当释。

是中无所得已下。释上无相无出等文也。并当一一释。

故赞言善哉善哉已下。就佛初说分中。有两周赞。此即释上第二赞意也。当释。

若三千大千已下。释上校量之文也。当释。

问曰已下。次释中间诸天赞成之文。即复料简。诸天来多少等义也。当释。第四天少故言不来也。

问曰先种种因缘说已下。次释第二周善吉问佛。更诸如来广说广校量文也。当一一释。

问曰六波罗蜜等已下。此意云。六波罗蜜之中。戒及施等亦是色。云何言与解脱等。此即释如来广说解脱等文故。生此问也。

答曰已下。今论无相解脱诸实相悉等。不可以如肉眼见。故执云不等也。当一一释。

名道人已下。作喻来明等义也。当释。

佛是中分别说已下。次释校量之文。若就实明义。则如不异。若就俗论之。则天悬地隔。以一如莫二故。则色如不异佛如。故上尽言与解脱等。以天悬地隔故。色异萨婆若。色乃是无知之顽器。萨婆若乃是圣人之灵。何以可比。方今者。此为就俗淡辩校量故。则须明优劣等义也。当释。

何以故已下。释上取相福故有量。今随喜等福。是无相福故无量也。当一一释。

释第六十二卷

第三十九品者。名为大度品。此品所以来者。上佛与弥勒善吉帝释等。既广说无相回向校量等义。今身子欢喜所以致叹波若德深。此下有数品。经文皆赞叹波若功大。今论将欲释。故举之第三十九品释论也。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已下。就此品中法门。虽复大有。而总有三分。第一明身子众上义意赞叹演说。第二如来自说。第三善吉赞叹此初即是。第一明身子先以十八句。赞叹波若。明般若照一切五法藏等悉毕竟净也。论解甚分明。一一并至论一一对释。

除诸闇冥已下。谓除见爱二轮。百八烦恼。我见六十二等成也。至论当释。能除二死。故云安隐也。当释。

十二行法轮已下。谓示转劝转证三四成十二。如初品中释也。

不退不还故已下。上来文句等并至论一一释之耳。

世尊应云何应云何供养已下。明波若既无相供养亦难故须请问。令后人解也。

佛言如供养世尊下。至论等释。

何以故已下。释波若不但不异佛。复能生五乘因果故胜也。当释。

尔时释提桓因念已下。至论当释波若者。是实智。将人入空。沤和拘舍罗力。是方便智。将人出空。菩萨以具此二智故。不证空不住有也。当一一释。

释提桓因语舍利弗如所言已下。明天主论义也。当一一释。

舍利弗白佛言尊云何应生已下。品之第二。明因身子发问如来广说也。当释。

佛告已下。明如来广说而。言色不生故。波若波罗蜜生者。明波若。智慧若能观色等不生始名为实照故云色不生。欲论波若亦有生。但说此实照之义。以之为生。生义亦不可得也。下诸义等。并一一例然当释。云何色不生故。下当释。

佛言已下。明色。既本来不起。有何生可得生等。知此等义。始名波若。故说生也。

与何等合已下。此问意云。既其尔者。与何等法得合波若也。

佛言无所合已下。明一切诸法。无有二相。一相无相故。无所合也。当一一释。不如名字等。下当一一释。

作是念已下。明起此等相心。则生波若此岂是。故云舍也。当释。若言波若空不坚固。则生波若无常也。当释。

为信何法已下。明此理深妙。非浅识能知。故善吉咨问生信之义。令人得解也。

佛告已下。言不信色至一切种等家。佛因律之甚分明也。当释。

释曰已下。此初明论主先生起经来之定也。当释。

合手白佛言已下。释今初文意也。当释。

毕竟清净故能遍照已下。释今第一句赞文也。五种法藏者。明波若。经生过去一切诸佛佛弟子等波若亦不尽。虽生未来一切诸佛佛弟子等波若亦不尽。诠生现在一切诸佛佛弟子等波若亦不尽。隆过去一切诸佛及佛弟子已证波若。波若亦不尽。不增不减。未来现在诸佛之弟子等。今证当证等义。亦然故约此三除为三法藏。以妙法性实相佛性不可思议性实际等。为无为法藏不可说。法藏有二种。一者如犊子毗昙中。说以人为不可说法藏摄。谓不可说离五众有人。亦不可说即五众有人。亦不可说人有五种。亦不可说五众<<PIC>X46p0887_01.gif</PIC>人。如是历法明。即皆云有人但不可说也。是三藏中不可说法藏。今大乘中。明不可说法藏者。明诸法本寂言语道断。不可以识。识不可以起知。不可说其有。不可说其无。故实相论云。断圣心之所能知。非神口之所能辨。神口非不能辨。但经无法可辨。望心非不能知。但无相可知。此即是实教故云不可说法藏。立法藏既摄。法即尽故。举释今云照一切法藏也。

是故已下。即举经来牒释。若如地论金刚波若论等释义既竟。并一一还举经牒释之。今此中经论既多。不可一一如此举来故。但时时有无也。

能守护已下。此下云。并一一还牒今十八。赞中经文当一一取。今之举此中意。一一对释也。临文当释。

不转生死中已下。释不退不还义。以不离生死。故云不转亦不入涅槃。故云不还。故天复牒言。不生故不转。不或故不还。若然解如此者。始名为转十二行法轮也。

如是等已下。释之既竟而总结之也。

次当广者已下。面名千佛经可等品中复广叹也。

释曰已下。佛释今身子问供养即义也。当释。

当如供养佛已下。上校量中。言供养波若为波若。今但以众生著相情多贵重佛故。但云如佛也。当释。

等即无异已下。释今彼若。与佛不异之文也。当释。

佛因说因缘已下。还引佛说为证明波若。能出五乘等故胜也。

尔时帝释作是念已下。释今天生问身子等之意也。当一一释。

譬如四大已下。如树木中。亦皆具四大。但随相多故。属地接。五波罗蜜中亦尔。若于舍相多故。偏受檀波罗蜜名。至一一波罗蜜中。皆有波若和合不相舍离也。当释。

帝释问已下。次释今帝释论义中经文也。当释。

譬如和合散已下。隆有三十二十种草叶。但五石三石等得名。草药喻五事。石喻波若也。

又如大早已下。兵喻五事。将喻波若也。并一一当释。

舍利弗已问供养已下。以释今第二大分。如来因身子发问。广说之文云。波若生藏也。当一一释。

尔时舍利弗问意已下。次释今波若。与何等法合义也。当释。

若善不善已下。当领今不与善不善世间出世间法合等义来。可此中牒释也。今无所合者。一明切诸法实皆无相与波若无实。故言入波若教中无所可合。所以净名经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而得解脱。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故。此中言善不善等。皆入波若数中也。帝释意重菩萨婆若。言波若是因。应与果合故。设斯问。如来答之。亦不合也。当释。此中佛破断哉明见故说说合下。当释。如佛心合者。明佛心中无合相合。亦无所合也。

答曰已下。明若能不取相不受不着等者。名如佛心合也。

帝释欢喜已下。释今天主叹说之文也。

须菩提已下。释今菩萨作是念。则舍波若等文也。当释。

是故问若信已下。释今善吉问佛。云何信波若之文也。当释。

须菩提白佛言已下。即是品之第三大分。明须菩提叹说波若。十度之名。良在安此。今品初身子叹言。波若波罗蜜照一切法毕竟净故者。即是大义。但主不显。今此中始显大度之名也。当释。

何因缘故已下。明佛还问所叹还今自释也。

须菩提言已下。明善吉奉答。此初先立五对历法释之。第一以不化大小为一对明之。第二以不化合散明。第三以不化无量明。第四以不化广狭明。第五以不化有力无力明。以波若中无如此等法故。名大也。当释。

世尊若新发意菩萨已下。还牒今五门来释之也。一一当释。

何以故是是非般若波罗蜜相已下。复牒今门来。明举次显是义也。

所以者何众生不生故已下。复更举十门。等牒成今义。第一就不生门明。乃至第十就不成就门。此等法中。皆据实相。以明诸法。若论主乃化二帝释之也。当一一释说。

释曰已下。明善吉闻。今如来为说波若。生义及信等义。得解欢。

故所以致叹波若。为大佛佛问之。还令因解也。

答色等诸法化大不化小故已下。释今善吉初答中五门。经文将欲明无大小之立大小之相。然以复更之也。当一一释。皆舍等中。随所化故。心之与境或大或小也。

又如凡夫前见色中已下。指动时名为指等。指之分寸长短等名指量。或问指等名指数。或云指一指异等名一异。此之五法实如是。色不为尘所成。但指是色故。人乃化和合。成大色解也。有人眼见色可见处名色。下当释。

有人言尘色灵诳已下。此家执言。以细微四尘等。成人柱等。<<PIC>X46p0888_01.gif</PIC>假色四尘等是实故。说为真色。亦有执言。微尘是常名真色也。

是名色化小已下。明以微尘和合故。前微尘色化小解也。当释。

如是等已下。结今诸凡夫既化如此等解故。破坏诸法性。今波若中。观色等实性故。不化大小等解也。

不合散者已下。次释今第二对义意亦<<PIC>X46p0888_02.gif</PIC>前。但前和合之中。假设名字无别法起也。当释。

色无边故已下。此初先就俗谛道释之。以色无处不有故。说无边无量等也。

不以粗色散故已下。明波若但即法明无。不论散合也。

无量者已下。释今第三对。明凡夫所见。以空故说为无量。有故说量。今波若中。空实俱无故。无此等法也。

前色化广已下。释今第四对也。当释。

言色有力已下。释今第五对。明云色和合说教有力如众丝制象。若细分之。则说言无力。今波若解之故。不言有力无力也。是故名摩诃波罗蜜者。释今善吉初答。如来大度义。五对经文既竟故。总结之也。

复有大因缘已下。次释今<<PIC>X46p0888_03.gif</PIC>复次意。明大因缘义。不远离六波罗蜜等也。当释。

则调柔不错已下。明五事与波若。互由维纬。若和合者始成故。作八圣道譬成明也。当释。

无有一法犹自性者已下。故前六因四缘中。云无有法。从一因生。亦无有法。经一缘生。当知当法从众因缘生也。当释。

所以者何已下。还于善吉自说以证成今义也。当释。众生不生故。次释今文中<<PIC>X46p0888_04.gif</PIC>十门义中。第一门也。此中论主。以□相似由如破竹一节既同。余苦亦去。故所以但广释初门中间例尔也。当释。

众生力不成就故已下。此第十门数释义故。来所以别释也。当一一说。

第四十品者。名为泥梨品。泥梨是西国语。此间名为地狱。此品所如来者。此中有数品经。皆明波若功德。今既明波若德不可思议。能信能了得福无量。今欲次明谤者。重罪弥轮故。次大度品。以明前此品论。既欲释故。举之云第四十品释论。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已下。就此品中。大有三分。第一明其信人。第二明至谤者。第三叹此法甚深。故所以信者。福高谤人罪大。此问意。今往生品下方便品轻毛品等中。悉有此问。但所为不同。并至文当释。既欲明谤者故。此初身子先问信人。凡有四问。第一问来生处。第二问发心久近。第三问供养几佛。第四可行行几时也。当释。

佛告舍利弗已下。此初答上第一问意云从地佛云来也。

是菩萨发心已下。答第二问发心久近义也。

从初发心常行檀波罗蜜等已下。乃答第四问行行久近义也。

供养无量无边已下。始答第三问。此是逐便答之故尔也。

作是衾乘从佛闻已下。明大乘经即是法身。舍利弗诸佛之母。故此菩萨。若见经时则如见佛闻经之时。如从佛闻也。当释。

须菩提白佛言已下。为佛今既言是菩萨若见经闻法。即如见佛闻佛说等故。致到问也。至论广释。

佛告已下。以无见无闻无所分别。故云钝也。诸义例然当释。

是菩萨能几时行佛道已下。此意反有利根菩萨。虽近发心。而能信行。因有钝根菩萨久发心。而不能如是信行故。发此问不同今也。至论当释。

佛告已下。当释。

示生母人腹中已下。明信者之报。下则广说不信人报也。

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多见诸佛已下。品之第二次明至谤者。明执着之人。报诸法相故。闻波若说。空则不生信。分别诸法。乃复须情。如此之人。悉名为谤也。当一一广释。大地狱者。即是阿鼻五逆之罪。只可五劫。此人起谤。害处深是故。无有出期。若劫大起者。明十方世界四天下中。唯阎浮提造善最胜。亦唯阎浮提人造五逆罪。余三天下无有五逆。故无阿鼻狱。阿鼻狱唯阎浮提。有就一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亿阎浮提。则有百亿阿鼻。今若此问劫火起世界坏时此地狱亦坏故。则复移往他方地狱。如是展转地狱之义。如进波罗蜜中广释也。不信之人。以自不欲见波若经。破坏他正见眼故无眼。口舌谤故无舌耳不耐闻故无耳。以手如拔故无手也。当一一释。

释曰已下。释上品初身子所以问信之义也。

何处终已下。次释今四问之文也。当一一释。

成就今四因缘故已下。明成就。如上如来四答之中因缘也。当释略说三相者。谓见经如见佛。闻经如从佛闻。及见闻人等。如似有着故善吉问也。一一当释。

复次众生离法不能闻已下。明根识等若离人便同木石故。亦不能见闻。人若离根识等。便是死人故。亦不能见闻也。

问曰上已问菩萨意哉时已下。次释上善吉。以分问意经文也。当一一释。

一者分别是道已下。明佛法中有此二种智。但须解用之耳。当释。

略说义已下。释上善吉前以分中。问言有异。不同前上等义如此。故云略说义也。

有菩萨虽新发意深信受已下。释今品之第二谤人果报等经文也。临文并当对上文意。一一释之也。

即起愚痴业因缘已下。故前论云。我言痴者。非如牛羊等。但以执着不信故名痴耳。当一一释。各有十六小地狱者。明大地狱但有八。一大地狱。复有十六小地狱泉。一十则成八十六人。复成四十八。是根本八大地狱。合成一百三十六所。合此一百三十六所狱。唯有三种。一者是热。二者寒。三者闇也。当一释。

如入正位者已下。此明初果正位天人生义也。当一一释。

赞五法已下。明调达。乃以常乞食纳衣树下坐断苏盐等五法。以为正道代八正处令为为比。亦未得道者。皆经慕从作前异法。故名破僧。五逆罪有轻重等义。如优婆塞经。佛为善生说。是五逆罪。杀母则重。杀父则轻。杀阿罗汉复重杀母。出佛身血。重阿罗汉破僧。复重出佛身血。不同俗典。以帝释之所以杀罗汉等。有轻重破法等。优劣之义论。自解释佛法。以母重故。谤法罪深也。并当一一。临文释耳。

未得阿鞞䟦致菩萨见至多人供养已下。此据习种别也。

释第六十三卷论

第四十品中。名摄身口意释论者。释上品经文。义犹未竟。但约诫有更徒须令知不谤善制三业。故举之。云应摄身口意释论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已下。正明佛法理深应当供慎敬。若纵三业则罪过弥。论谤法之殃。由三业相资和合所作。是故善吉自佛应制三业也。并当一一解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以积集口业故已下。以世人见身能行杀盗淫等故。但说身业为重。不知口业谤罪为深。故善吉白佛。以口业故。有是破法重罪也。

佛告下当一一释。

此中既云造罪已始得众在。当知。罪福但据因也。当释。

须菩提白佛言已下。明有四因缘。能毁正法。至论当释也。

问曰已下。明论释之也。当一一释。

须菩提自说因缘已下。明莫造身口意业。故谤法受诸者也。当一一释。不解波若。隆言至无而不复至有但以缘集假聚故。名有说为如无。无性故说为无。名为如有。不解此义故。如力复心也。并对上文等。一一当广释。

复次魔有四种已下。释上四因缘义也。临文当释。

五众结使厚已下。如欲界凡夫。并为九结所系九十八使所使欲界圣人。以断三结。八十八使。故为六结。所系十使。所使色界。凡夫圣人等。为结所系。为使所使等。来并当释。

须菩提白佛言已下。此经文意。临文当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云何甚深难信难解已下。是品之第三。明由波若理深故。所以信者。福高诱人罪大。就此文中复有广略二周。初略明无缚解等义。第二广明一切法净。净即是空。但以众生闻空怖故。所以作异名说也。并临文当一一释。

何以故已下。即释所以不缚不解义也。当说。

本除不缚不解已下。次就二除明也。当释。

何以故色净是亦净已下。第二次就净一明波若深义也。当一一释。

无断无坏已下。明波若等。诸法非可断法。故云无断。非灭坏法。故云非坏也。释曰下当一一释。

佛答已下亦释明无缚解义。先云缚解也。当释以诸烦恼等。虚诳不实。亦无所断故。无缚无解也。当释。

复次一切心心数法已下。此中多许意论。并为释今无缚无解经文。故先云缚解。以明无缚解义也。当释。

复次色等诸法三世中不缚不解已下。释今诸法三除不可得明无缚解等经文也。当释。

是时须菩提已下。释今善吉知此理甚深难解。故谤入罪大信者福高义也。当一一对今文释。

问曰已下。问意云。佛既还领牒善吉。上意何因。乃更云魔事也。

答曰已下。云善吉但明内无信心。外值恶友。明外因缘未尽。今佛即云说之故。更增魔事也。

佛更亦说甚深难解相已下。次释上<<PIC>X46p0890_01.gif</PIC>分中。明一切法净经文。故论主以此文意。即生六经文。即以六经为答也。当释。

何以故已下。释初观念处中。色为不净等故。即得身念处观成。得此观成时。知色实相。得无浅解断诸烦恼。此之念处。即是前果色等为因。今果既净。故知因亦净。故云色净故四念处净也。当释。

问曰上当释。答曰已下。明作不净观时。未得至实。但实观家。初一得十六圣行时。始至实观也。当释。

净颠倒故生淫已下。明凡夫人等。只以□五亦欲净故。所以爱着故皆舍中。名为净紧五欲。今以前不净中生此净想起爱。故名颠倒。但以淫欲破净。故言非净。非净非是实观。实观则无净不净相也。当释。上言净者。据空为言。今以净相亦无为语可。

色实相净故果亦净已下。上明念处为果。以色为因。以果净故。因亦净。此中即以色实相教因。波若为果明色实相既净故。波若亦净。反覆明之也。

复次佛此中自说因缘已下。复以经来牒释也。当一一释。

复次如是我法已下。明复以十六神我等义。来例释净义也。

复次须菩提淫净故已下。此下云犹是今第二广说一切法净经文中意。犹未尽明三毒等。实相净故。与种智实相同一。故言不二不别也。诸法例然。当一一释。此中本言净等不异。净义即空。故云不二不别。以据前事。言其不二故。此中云色净乃至前一切种智净不二乘不别也。当说。

有为净故无为净已下。明三相是有为三相。无生云义为无为。今三相不可得。故云有为净。无生亦不可得。故云无为净。此净义不异。故云不二不别也。当释。三世净义亦然当释。

问曰已下。明诤理甚深。能今信诸之人罪福无量。若无疑似处。但世论解释而已。今言色等净者。事在可疑故。初世宾主。世论之意。良前此也。当释。

答曰下当释。

及三毒清净果报因缘故已下。如过去无明。即是三毒。能生前行。行即是果。从前诸行。复生前识。如是次第。生六触六受等讫。至老死。三阴相续。今以三毒净故。诸行净等。诸即是因净故果亦净。若诸行净故。无明诤等者。即是果净故因亦净口以空故言净也。当释。

如破无明十喻中说已下。上破言无明不在因。不在外。不在中间。不从过去世。来亦不去。至以世但缘集。说有如是求之无明之性。实不可得也。乃至种智例然当释。

复次用十人空故已下。此意云所以得智色等。皆本来自净者。以十八种空智观之故得智也。当一一释。

略说有为无为已下。次释上有为无为等净经文也。已如上释。当释。

在三世中已下。明论主此中则乘势释三世净经文也。当一一释。

问曰已下。释文既竟次断易之也。当释。答曰已下。论将欲释先出三种破人。对明二种信者。此初即是第一破人也。

或有人着心分明取相说已下。此是第二破人。若如上随喜品。亦言此人名谤三宝。今此中言虽以着了论议说。故名之为破。以心不为非拨破波若。言教故不名为破也。

如调达已下。引事例来证。如佛言我今有疾祇城。名治佛故。亦以针铁出佛身血。而非是逆罪。不同调达如著相说。波若人。隆以着相说故。遍前之相。说名为破而说为故。不同不信拨者也。

如尽作佛像已下。复更引例释。如此中论解者。以好心坏像亦无罪也。

复次或有人破般若虽不瞋不轻佛已下。明此人着。有情多唯果分别阴入界等名色着。别言之是义不信前空。不解佛意。故成毁谤也。当释。

前此二种信中以信理福多信文福少也。当释。

耶见罪重故已下。先明此二种信谤人相对出已。今如□释今问辞明不信云人以邪见所坏故虽有持戒精进等为之所染并成邪业堕恶道也。

五逆罪人已下。次释今问中第二意。若此人以重罪覆心故信微福弱。虽写经卷亦无如之何。二者此人虽复重罪覆心。或遇善知识教授智慧利故。能深信波若。则得善果。则引事证。如闻王遇善友。亦由波若力故。得五逆罪哉。乃至得道记。故今校量中。言此经如摩尼珠。能除五逆愿创。当知大乘诸经。皆不可思议。故谤之罪深。不同谤余小乘经。隆得逆罪也。当释。

第四十一品者。名为叹净品。今泥梨品。未既广明净。义理深故。信谤两人。罗福高大。令此中身子善吉等。见此净理深妙。所以致叹故。次泥梨品<<PIC>X46p0891_01.gif</PIC>有此品来。论将欲释故。举之云。第四十一品释论也。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已下。就此叹净文中。门户亦极多。但大总分之。凡有四分。第一明身子致叹如来一一成之。第二善吉叹净如来一一成之。第三是天主问前善吉以明碍相。第四如来自对善吉。为说微细碍相。此初即是第一明身子。致叹一一问佛取足如来。又一一成之也。并临文当释。

世尊净明已下。即是第二句叹。今言色净故。乃至种智净等者。此据体论净故。所以通贯上六明之。即是性净涅槃。今此中据叹经为言即是方便净涅槃。唯据前果。故云净明也。至论当一一释。

世尊是净无得无着已下。此第五句叹论释。乃至云若小乘中以下五心。为得以须陁洹。为着大乘中柔顺忍。为得无生忍。为着今波若实照之□。此等悉无。故云无得无着。若无论者。此则不可解也。并一一临文当释。

诸法钝故已下。明波若实照之有无知无有分别。故云钝也。

色无知是净净已下。明色无知即是前净。此净亦净。故云净净。是故圣人以空遣空。令不滞空。空亦复空。故名空空。今者亦尔。以净遣净。净亦复净故者。净净也。余义例然。当释。

无益无损已下。当释。上来总令凡有十三门叹也。

释曰已下。此即是上叹净文中初句。既欲明至净无净相故。先云二种净义。令人知指方。乃折中言智慧净者。即是照实相智。言缘净者。即是实相之理。次境非智不知智非境不照故。出此二净相待之名也。

所以者何已下。还释上所以。二净相待而有者。以如心心数法等来证□□也。上品经言。波若非心心数法法相本净故。论释言依生灭智慧离四颠倒。依不生不灭智慧以波若离生灭智慧。数言非心心数法。心相本净故者。据圣体净也。今此中以波若是智慧。故言心心数法。如大本经云。憍陈如。舍无量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常住五众上。既得说心心数法等义者。此波若言是心心数法。亦复无伤也。当释。

譬如火已下。初云论释第二引证来释已竟。今次作譬来明云论大意亦不出此三。此中非折中时。是云法时故作此喻。火喻前智。薪喻前境。由境智相应故有二净。故大本经云。一切诸法本性自空。亦因菩萨修空是空也。当说。

世间当法已下。此据世□言世间也。当释。

是中说离智离缘已下。上直法既竟。次今明折中故。所以万化非无生宗。而宗之者。无相灵宗。非无主照而照之者。无心故。圣人以无心。即真智照彼无相之灵宗。此即据明直法之义故。内外两冥缘智从寂者。即据折中为言。与此论合。取此论意故。所以然也。当释。

譬如有种美食已下。明为善着相缘智慧作喻也。当释。

不坏相在颠倒中已下。即是不染而染义也。当释。

舍利弗观是已下。欲释六人。即以此言生起六意。明身子所以。问佛所答等义也。当释。

复过汝所见已下。明如来答言。毕竟空故。实相净义乃复过汝所叹也。

无所着已下。还毕竟净义也。

复次清净主已下。明诸佛穷照本净。故名为主也。当释。

佛答已下。释上佛广答初句经文也。诸法本者即者实相未者。谓色等诸法实相既净。诸法即实。故云诸法本末清净。是名甚深也。因果清净故者。色即为因。实相为果。推色以至前实色。既即前实。实本净故。说色亦净。故云因果净故也。

故上品中已下。明因净故果亦净。果净故因亦净等义也。当释。

是净能破一切法中已下。次释第二句叹也。能与有余涅槃者。此据烦恼身五住及习尽也。今与无余涅槃者。据二种生死尽也。当释。

是净不相续已下。释第三句明是净既能与此二种涅槃。生死永不相续。故云是净不相续也。

百八烦恼已下。释第四句也。当释。

如是诸法实相已下。释第五句。先化大小两乘。与法辨义已次折释也。当释。明须陀洹果。复无漏果证。已永着圣法。无有堕落。故名为着也。

如是法已下。次释第六句。不作罪福不动等三种行业等义也。

一切世间无生已下。次释上第七句。明释法无生不生三界等义也。当释。

是净无智诸法钝故已下。明净无知相。故曰无知法无分别。是故名钝也。当释。舍利弗得声闻彼岸佛。为一切智人俱无着故。共论此法也。当广释。

如虚空下。当一一释。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已下。即是品之第二。明善吉叹净。此中乃先举生净以况法净。佛亦一一成之也。当一一释。

佛言我无所有故已下。下言果毕竟净者。是略述成。今言无所有者。是广述成也。当至论释之也。佛言自相空故。已品亦至。至论当释。

以二净故已下。亦至论当释。

无始空故已下。上言毕竟净义。以成法空。今言无始空者。以成生空。亦至论释可然。

如是智已下。明善吉致叹。而如来答言毕竟净故。此据智相寂知无知相。故云尔也。

佛言知道种故已下。上据知相寂。故云毕竟净故。今言寂寂之用云故知通种故故也。当释。

以方便力故已下。此下云出至义。明色无色性故。不知色非无方便之用而能知也。当一一释。

无诸忆想分别内空外空等已下。此中前事是故唯明十三空。余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者。法空无法有法空等五空。既是为总破诸法明故。此中不具说也。当释。释曰已下。此初意。释今叹净品。初身子所以叹深者。以见上泥梨品。未说净理甚深故。所以致叹须释主因缘。今善吉既是命说之主故。此中致叹。不须释主因缘。若余人所说。须求因果故。如如释身子叹之因缘等义也。

今须菩提说下。即是科门也。

我净故已下。次释文也。此以生空易解故。举况法空也。当释。

问曰已下。料简所以。上云无所有。下云自相空等义也。

答曰已下。意云上据有为果法是着处。故云不可得。不可得者对无着处。今须陀洹等。言自相空者。乃据无为果。无为果既是烦恼无处。非所着处故。但云自相空也。当释。

以菩萨深着故无相无念已下。明论主即用此无相无念。释上一切种智等净义。无相者下复始别释。无无相无念。释上一切种智等净义。无相者下。复始别释。无相等义也。当释。

用二净故已下。二法清净者。者是智净缘净。名二法净。今此二净亦无故。名不二法净。无得着义。已如上释也。

问曰常言毕竟清净故已下。问意云。今我等无边之中。复何故乃云无始空也。

答曰已下。明今以无始空来成生空义故。何以云尔。毕竟空乃以成法空□□义也。

问曰能如是知已下。释上善吉叹波若之文。此中意明知之空空之智用即寂寂即用。非废用然以寂。亦可以寂故而无用。但以知故。所以言毕竟空空。即能智故。言知道种智也。当一一释。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已下。释云以云色不知色等文也。并当一一释。

第六十四卷论 第四十一品六分

尔时释提桓因门已下。即是品之大分第三。明天主问前百相。所以然者。上文既明诸法皆净。恐人不解而生取着成础相故。天主欲令无滞。所以问也。当一一释。

汝今更听乘释已下。即是品之第四。明天主请前善吉说百相已如来赞成而善吉非一切知人。知有相不尽。是故如来复为广说微细有相等法。下当一一释可。

佛言一切法一性非二相者。即是毕竟空性也。是一法性亦无性者。明亦无此一毕竟空性也。是无性即是性者。明无性之性。即是一切体性也。当释。

问曰下。并当一一解释也。

譬如食虽美已下。明善法虽好若着之对广也。当释。

问曰佛以赞须菩提说无有相已下。次释上第四大分。如来自说之文。问意云。上善吉已说百相。如来证成。若说之非留佛。不应成说之。若是佛对不须更说。今何以赞成。而复更说也。

答曰下。并当一一释。

五众及至十八不共法可与般若作因缘已下。隔此中有二解。一解云。此五众十八不共法等是前法空。法空但能为波若。作缘发显波若。非正生波若。故云等也。一解云。此五众十八不共法等。无生相故。言不能生波若也。有解云。此五众等是成菩萨法十八不共。唯在前果。果不生因。因中五众等及十八不共。并非波若家生因。但能作缘因故。言但作因缘也。譬义当释。

第四十二品者。名面名千佛品。上既明百相已次说波若无有。今明者佛道同说无异辙故。次此后明前此品。今论将欲释故。举之云第四十二品释论也。

须菩提白佛言已下。就此品中。虽得门户极多。而大有三分。上既明有相。即明波若无过。即是法无百相今次欲明人无百相。故云作者。不可得故。所以此初第一明前既作无而所不作。明前无行而无所不行第二明诸佛道同法无异辙义故。所以面名现。千佛同法。无异辙义故。所以面名现说波若。第二次明至行报诸根无恼无缺。此初即是第一先明无作无行<<PIC>X46p0894_01.gif</PIC>。则次明无所不作无所不行等义也。并临文当释。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已下。正叹波若不增不减义也。当一一释。

譬如佛卷形寿已下。明佛寿无尽故。以为喻也。当释。

须菩提白佛言已下。前明叹法。今明叹人也。并至论当释。

世尊是众生性亦不减已下。以众生性无故。众生界亦不减。以圣人性无故。诸佛界亦不增。以佛界不增故。圣人亦不无满。以众生界不减故。众生则不可尽也。当释。

释曰已下。明前品既说有相。今次说无有相。善吉既闻。闻品未言波若波罗蜜。无起无作故。即问言。若尔者。菩萨不应行前波若波罗蜜。得萨婆若故。此品初云波若无作佛。即答言化者。不可得故等义也。当一一释。

应云何行已下。上明无作。今次明行相也。当释。

示诸法毕竟实相故已下。明波若实相法中。不明诸法常故。不同无智愚人。不明诸法无常故。不同相人愚家两忌内外双寂也。

不受是法者。明隆为破常倒为无常观即舍也。

问曰色等罪法已下。问意云。此中明法。皆言从色至前种故。色等为苦。无常可共种故云何。

答曰已下。云此是名字说之随人。何乐以闲者。为安隐闲法好法不闲之者。说之为在种。故诸善法等。若众生不闲。则说为在亦无伤也。

不行色等不宜即已下。明若但前色等法法化无常想种相等。上作常想者。不宜是若于色种智等。上作常无常想。名为具足。今波若中。亦不行色等无常义。故云不行色不具足也。当释。

复次已下。此一意明。若十地菩萨观。则名具足余菩萨观。云不具足也。

佛言出众生于常中不。当释。

碍者是非道已上下品明碍相。此中明无碍相。令善吉总结上下。故云尔也。当释。

罪业因缘生故已下。欲论行者。亦非罪业所得。但因缘之义。是虚诳法。故说为罪。可当释。

何以再说已下。答言相说欲度众生者。今得以世闲以说欲度众生者。今得涅槃等乐故再说也。

复赞是菩萨大精进已下。释上问第二周。赞菩萨勇猛等文也。当释。

尔时释提桓因语须菩提已下。明天主现闻上佛与善吉了了说法。诸实相欲与守护故。发到门也。当释。

为习空下。至论当释。

汝颇见是法可守护者已下。明善吉意云。此法无相故。又波若力自无量故。不须外护也。然至论释之。

是善男子已下。上明法不须外护。今明人然不须外护。欲论佛法之中。然须内外两护。但今此中。欲显波若。是诸佛师。自有大力。又诸佛何护不须世人所护故尘外护非是都不须也。论自释之。临文当一一对释。

不念梦。不念是梦。不念用梦。不念我梦等已下。明天主发四句上善吉欲明不须外护义故举此十喻等。以易解况难解反问天主明不可护义。但内行波若即是前护。今者天主复还举此四句。问善吉也。

不念是色已下。上为举易解况难解故。以梦中反问天主。今复欲以难解况前易解明色等。既至不念。何况梦等故着者。此中复还举四事答之。乃至一切种<<PIC>X46p0895_01.gif</PIC>上四法亦然也。并至论当一一释之可。

释曰已下。此中论主释前。上文意。极分明可见。临文当一一对上文意释耳。

须菩提及一比丘出家法敬礼而已下。明天主是俗人。多设事供养。善吉等既是出家人。但须设法供养。故云敬礼而已。为别异道俗故。

然诸恶鬼等下。当释也。

应无生法若已下。此中言观实相慧。即应法忍入菩萨位。若言佛性是能照者。上<<PIC>X46p0895_02.gif</PIC>观故。得见佛性便成更别有知见。此佛性故。若言上转识然见者。转识既同。则应三乘皆见。若云阿梨耶识见佛性。不用转识见者。便成佛性见前佛性。复不应言观诸法实相毕竟空智慧应无生法忍。若言此真知本有。今日始显出得用者。便成道理。但有了因。无有生因。报佛亦不成本无今有生因。亦成感本有之义。何以故。此<<PIC>X46p0895_03.gif</PIC>本有故。既真知与法佛俱本有。但今日显之。始得至用说为始有者。五度共行波若。与常住波若等。悉皆本有。同是今始体显。今始得用。都无有异同。是了因了出。有何生因生法义也。当释。

若人少时应行已下。此明应可外护义也。

如伽罗夜叉已下。于事证上地人不须外护义也。当一一释。

尔时帝释贪贵是如梦等智慧已下。释上天主四问。善吉。以难况易。四答等中经文。当一一释。

余喻亦如是已下。梦上一喻云念梦念是梦念用梦念乘梦四事相貌既然。余影炎化等。九喻上四相亦尔也。当说。

尔时须菩提答帝释若行者已下。明善吉还<<PIC>X46p0895_04.gif</PIC>色等。上以四相况释上义。当一一对释也。

尔时佛神力故三千大千世界已下。即即是品之第二。明波若法。同十方诸佛。何说不殊故。所以为贵。就此中复有二意。第一明十方同。第二明三世同。有此二意。今此初先明诸天闻说实相。了了分明。故说供养也。当释。

亦如是相如是名字者。明现教不殊也。

皆字须菩提已下。欲论一切十方诸佛所说皆尔。但此中为遂当时之座所见为语故。只言十方各千。唯据万佛土也。明说波若时。皆须解空第一人对故。尽言名须菩提。天主既是地居天主。又当念波若天名为净。一切佛所说。皆须净人之主。问此净法。故云皆字释提桓因也。当释。若华严云。一切十方说十地相菩萨皆名金刚藏一切请问者。皆名解脱月。此明地相常住深奥难明故。一切菩萨说地相者。同名金刚藏解脱者。据无缚黑月者。前闇夜时明之。此地行善除缚黑。前生死重昏之中。能为照明故。所请问人。皆名解脱月。为大乘理深。不同小教文理。俱常十方诸佛。实无异说。一切群圣。所禀不殊。故以然也。

尔时佛告须菩提弥勒菩萨摩诃萨已下。第二次明三世诸佛。亦同无异嗢。上举十方论理在说同。今明弥勒云。三世莫易。所以举弥勒者。欲以未来说同证现在义。未来既同现在佛说。当知现在佛说。然同过去。欲以此为证。故于之来。

然当于是处已下。次明处然同。明一切诸佛然常等此处说于波若。故法华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凡说大乘。皆明实相故。据此实相净土处。然未曾异也。

何相何因何义已下。明善吉因之复设三问也。

佛告已下。此正答初问。明弥勒出时说波若相然复如是。如今无异。次色时无色故。非常无常缚解垢净等也。当释。

须菩提白佛言已下。答第二问。上明色净等义。据于相净为言。今云净者据于因净。以色中实相为因。生于波若。故云等也。当一一释。

世尊云何色清净故已下。明善吉因之复问也。当释。

复次须菩提虚空清净故已下。上善吉设三问答。两问已竟。今次答第三问。明弥勒出时。然以如是等义。说于波若也。当一一释。色本来无染。故云不行也。当释。虚空等可用而不可用。故云清净波若然然也。

虚空可说已下。明空体无说故。设复说之。体然清净波若然尔体无说故。设复说之。亦复清净也。

因虚空中二声出已下。明六大成众生。以四大围虚空。识于中住。心即陀那。报风从齐。而<<PIC>X46p0896_01.gif</PIC>𦒱打七处。故有声出。以声出声空故有向。若内外不空。则无声向。故云因虚空故二声出。虽因空有二声出空然不行。虽因波若故。有可说波若。然不染性常清。就不可得。明如虚空相皂。不可得故。清净波若。无相故清净也。当一一释。

释曰已下。上初品中。以如来自说故。列诸天大众等。来次舌相品。为命说故。来次请分。初为请说故。来此中为明了了显说诸法实相故复来也。

问曰下答曰已下。意云。尽有新奋诸天等来也。

十方面各千佛现已下。释上十方同义也。当一一释。

佛欲证其事故已下。次释上古今通义。欲知贤劫中。诸佛所说不异。欲与诸佛作因缘者。当于此中解也。当释耳。

王舍城已下。次释上处同义也。当释。

如弥勒经中说已下。明论主于经成证佛昔于此处说波若义也。迦叶是第二大师。住持佛法二十余年。已始于狼迹。入灭尽定。次付阿难。住持二十余年。付商那和修。那和修住持二十余年。付优波崛多。优波崛多住持二十余年。付提遮迦。提遮迦已次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师子等。二十三人中。龙树最臣。二十三法师。及迦叶入灭定。弥勒度人因缘等。此中当广说。师云。若揣食身入灭定。过七日。已出定则死。此迦叶乃是法身菩萨。非贪身故。所以出定能然也。有解云若住常入灭定入过期限者。出则须死。若是佛所遣使入等者。假使非法身菩萨。出亦不死。要须事办。然亦乃终故。前十力论中云。若佛遣使中不达。无有是处。若非法身菩萨出定则死者。便成佛所遣使有不达义故。有此意也。当释。

以何相何因何行已下。次释上三问三答中经文也。上言以何义。此中乃云以何门。此是以义为门也。

佛言如我说色诸法非常非无常等已下。释上答第一问中经文也。当释。

尔时须菩提欢喜已下。释上答第二问经文。此中以缘为名因。为缘因也。当释。

譬喻欲令事明了故已下。次释答上第三问经文也。

八万四千法聚皆是波若波罗蜜一事已下。明此中所说。皆是波若中所说。一事而分别说成多许法聚作。所以云一切诸法从波若生也。当释。

有人声从口中空出已下。已如上释当说。

诸小菩萨等。以圣法涅槃等。为实如人以声为实。以生死凡夫等法为虚。如人以向为虚。若言世间法有名无实世出间法有实等者。皆是为诸小菩萨说故然也。当释。

问曰已下当释。

答曰已下。言自然有者。此是作因已以果。不须更作而自得之。故云自然如不作于向。而但有声向自出也。当一一释。虚空是无作法。只释上虚空无取文也。

复次如虚空无所得相已下。释上无所得经文也。如因虚空造无量事。而空无造相。亦无可取相。以因虚空造故。虚空则为非无。无虚空相可得故。则为非有。非有非无。则为虚空波若亦尔也。当释。

大智度论疏卷第二十一(释第五十九卷论说六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