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九
若有三性(至)即唯识实性。
述曰。第二释有识无性不成难也。若有三性不离识者。何故说言皆无自性。答中有二。颂标。故广释故。此初也。
论曰(至)总说无性。
述曰。释中有二。别释故。总结故。释中有三。三颂别故。此释初也。但无性言以为密意。非三无性。彼了义故。枢要。
云何依此(至)故此不说。
述曰。释第二颂。枢要云。自然有二。一无因自然生。二自然常为因。举此遍摄无因恶因。滥第二者。测云。恐此第三滥第二故。颂不说也。基云。胜义无性有二。恐滥第二圆成无性。
此性即是(至)故说实性。
述曰。释第三颂。即广第三无自性也。显扬第六。大论六十四说。世俗有四。一世间世俗。如军林等。乃至广说。今初胜义望初俗胜。乃至第四胜依空诠故。彼后三俗。为此初三真。更立第四一真胜义。委细简择。如显扬第六记。言真如者。真简初性。如简依他。名法界等。如对法第二释。
三颂总显等。
述曰。第二结也。
如是所成(至)唯识相性。
述曰。大段初辨唯识境。已下明行果位中有二。总故。别故。此初也。问有三谁意者。问能入人。于几位者。问所经位。如何悟入者。问入方便也。言相性者。二疏云。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次有一颂。明唯识性(此[所]应然。三性颂中。第三圆成亦实性故。是故随应取前真俗性相)。言熏习所成者。基云。已种解脱分善。即由三慧无漏种增。非必新生方名为成。测云。法尔名本性住。新熏种子名习所成。信前名性种。信后名习种(此解并取有漏种子)然仁王等。习初性后。由习成性。故不相违。测约资粮。明退不退。自有两释。一云。十信已去。并无退义。摄大乘云。坚固心进即十信故。华严颂云。即信坚固不可坏故。然本业初。十信第六名不退者。翻译家错。彼经第二。除不退心加舍心故。鹙子欲入第七住退。起信论会非其实退。但令初学懈怠者怖。又仁王云。十善菩萨如轻毛等。准此会释。一云。十信前五皆有退义。仁王信位如轻毛故。舍利子退如前会故。然摄论等约多不退。虽有两释。后解为胜。四十七云。解行菩萨或退舍故(此中得失如本母释)。复出二义一云。十信并皆有退。以是外法异生摄故(证师存此经分明故。论未定故。然信第六。不退布施一行。非也。论有梵本。后重译故)。此约信不退。智论初地名阿毗䟦。约证不退。瑜伽八地名不退者。约烦恼不退。故不相违(依此疏意。内法异生。放逸[往]恶。第六信前)。
初资粮位(至)犹未能伏灭。
述曰。第二别中有五颂。四唯识行。一唯识果。此初行也。于中有二。标故释故。此初也。
论曰(至)烦恼障种。
述曰。释中有二。别释颂故。位修行故。初亦有二。略解故。广释故。此初也。测云。谓从十信故。发深固心。至回向终末顺决择已。过种姓住。入第一僧祇。基云。即摄论云。坚固心升进。名三无数初。谓四十心皆是此位。然彼已前。或八万。六万。二万。十千万劫等。皆不入此位(此违教理如本母释)。前二种性。名为因力。佛出世等。名善友力。信解大乘。名作意力。杂修福智名资粮力。如摄大乘第六广说。言号住外门者。问。若尔何故华严第九十住品颂云。第四生贵真佛子。从诸贤圣正法生。有无诸法无所著。舍离生死出三界(文)。彼第十解十住初心颂曰。清净妙法身。应现种种形。乃至具现八相成道。基云。第四住中伏缠无明。不造恶业。云出三界。定当能出。非时已出。又此十住。亦有小分。依有漏定。能现八相。初发心住。分得十力。学十法故。不违多住(若依此疏。许初三住有造恶业。以退分故。然违起信住实无退。摄论第七坚固心进。终无退成为僧祇。若初六住实为退分。应有第七始八僧祗。今解十地因故。信等各十。生贵既属第四地因。彼出世故。依果说四。初发心住虽初地因。依生佛家而证法身。说妙法身八相成道)。问。华严第十颂十住言。除灭诸烦恼。永尽无有余。云何此言未伏二取。基云。彼经不依耶教所起不共无明伴类尽说。缘起经云。内法异生不放逸者。我不说为无明缘行故。因自分别。不无相应。无明等者。此位能伏。今说不伏。谓因耶教所起及俱生等全分而论(此意自力劣故先伏。教力虽疏强故伏。然缘起云。内法放逸。亦除一种不共无明。所余无明发非福等。宁知十解未伏由教不共无明。今谓如下二障粗现。虽有伏者。而于细者未能伏故。华严约粗伏尽无余)。证云。十住亦得永伏。即缘起说。内法不放逸不失念者。发福不动。唯随眠发。即依此人。华严伏尽。若未伏者。失念皆起。相应无明。此说未伏(其位云何。因位勤修。有伏[来]伏[不应]道理。不同地上故意力故。若十解下虽有未伏。上必伏二取现者。何劳加行位修方伏。非加行伏唯所知障。下云。此位学安立等。以伏分别二种障故。然十解位多修生空。应如上位。且约烦恼。粗现行故。说伏无余)。诸能所缘名为二取。我法二执名彼之取。此取习气附识如眼。释第二义。测云。此能增过如睡长身。基云。如人喜眠眠即滋多。
烦恼障者(至)名所知障。
述曰。第二广释。逐难释故。于中有五。体名故。识俱故。三性故。释难故。伏断故。此初也。百二十八者。见断总有一百十二。修十品故。
此所知障(至)皆容引起。
述曰。第二识俱烦恼已了。偏明所知。因破异计。谓安慧等。八有法执。故三因破。如佛地论。分别力劣。不能执故。乃至法空观初起时。此识应断。障治违故。基云。无离烦恼别起执故。故数与彼烦恼等同。范及观云。理有别体。今依。测云。法数多少。第六一切。第七本四及大随八。五识本三及中大随(设有别体[下]中数尔。于此得失如第五记)。
此障但与(至)亦是有覆。
述曰。第三三性无痴等者。遮善相违故。如璎珞经。善心有不善。是外道义故。有伏难言。知障无记。何不善但。故论解云。烦恼障中。此障必有。性虽无记。处不善故。测云。所知障宽。烦恼障狭。谓有所知而非烦恼。如生空时。末那心品。及第六识异熟生障。基疏亦同。此宽通细。烦恼所缘。必是法故。烦恼唯粗。有法执时。非必有故(不同前云。无离烦恼。别起法执)。观云。不善同体。所知亦尔。理无一心通不善无记故。寂云。罗汉所起法执烦恼。分别劣不重种。证云不尔。虽在不善。恒无记故。唯望三性分为二性。若言不善。望谁说耶。二无记俱。何妨二性。准佛地论。罗汉法执亦熏种子。而同体类(后解为胜。所知不感苦异熟故。罗汉法执具能熏义。无[执亦俱。今约]简处故)。枢要云。理实威仪工巧。与所知障。法执亦俱。今约孤行。言非彼俱(若尔异熟生亦应尔。然不顺论故。若无记缘威仪等。必无执等)。
若所知障(至)慢无明等。
述曰。第四释难。胜鬘经中立五住地。一无明住地。谓即一切所知障种。是现行依。名为住地。二见一处住地。诸谓分别。烦恼种子。一时顿断。故名一处。三欲爱住地。欲界俱生诸烦恼种。烦恼种爱闰胜故。总名为爱。四色爱住地。色界俱生诸烦恼种。五爱住地。无色俱生诸烦恼种。依此问答。如文可知。
如是二障(至)未能伏灭。
述曰。第五伏断二现行者。基云。伏烦恼时。此俱法执。亦不起故。名伏法执。非别起伏道。或见道加行智故(虽断烦恼。所依犹行。且如末那相应法执。何伏能依。必伏所依)。二粗现行者虽有伏者。测云。增上邪见不共无明等已伏故。如缘起云。内法放逸除不共故。基云。因耶思者皆伏。因耶教者未尽(此难如前)。
此位未证(至)所修胜行。
述曰。大段第二位修行中有二。行体性故。练磨心故。此初也。言亦是解行者。如顺决择。此亦是故。言通相皆二者。如诸论说㸦相助故。别相二门。初依智论。后依瑜伽。如次冠性及依用故。四十三说。六度唯自利。四摄利他故。自利等取禅支十不共法等。利他等取神通大悲等。
此位二障(至)修诸胜行。
述曰。第二练磨。测云。三慧精进为能练体。福智等行为所练体(此能所练体应无别)。我法二执。为能退性。郭云。闻思两慧。为能练体。引他例己。比量智故。所练有三。一自乘种好。二初发大心。三菩提分法。以菩提心。觉分佛果。如次为果。如三十五云。何名持。一菩萨种姓。名堪任性持。二最初发心。名行加行持。三菩提分法。名大菩提持。由彼有能。能修诸行。满菩提故。此所治者。唯所知障。横思量故(此亦不然。种子无现修行用故。四十心位曾已发心。非发初故)。今解。能练体者。慧俱精进。正翻退故。所练。即如菩萨地云。菩提心以决定希求为行相故。即此为果。兼通一切。正治懈怠能退性故。有古德说。三练皆在十信初心。有说。初在十解。发心始故。次在十行。修行始故。后在回向。向菩提故。今三藏云。始从十信。至回向终。皆有此三(十住初五言有退者。舍愿行故。此中退屈但怯弱义。非实退舍)。此中初者。测云。菩提难得退。二诸难行难修退。三涅槃难证退(何初[劫]智。最后怯断。同怯果地。无由别云。菩提转依。各通智断。瑜伽对法。有诚文故。如何同执。初智后断)。基云。广者无边。大者无上。深者难测。远者时长。第二难修退。第难证退。圆满佛果即转依也。功德修故(此意初者。总怯因果。时长等故。后二别怯。因果别故。今存此解)。能练行中引别他己证者。彼已证。我亦丈夫者。己意乐者。愿自信欲堪修施。他粗善者。有障善感当乐果。况无障善不得不尔(如世亲论第七广说)。
次加行位(至)非实住唯识。
述曰。第二位中有二。标故。释故。此初也。
论曰(至)世第一法。
述曰。释中有二。结前生后故。正释颂文故。此初也基云。对法庄严皆言。已过第一无数大劫。即初僧祇满心修故。测云。此地诸师。取解不同。一云。过一僧祇。第十回向。未入初地。中间达分。圣说已过初无数故。虽解行地。而是初地近方便故。属第二劫。如初近分属上界故。然本业云。四十二贤(三贤。十圣。等觉妙觉)摄贤圣尽者。属前属后。义亦无失。一云。属初僧祇。十三住中。第二解行。瑜伽既说是初劫故。又四十八云。谓经第一无数大劫。方乃超过胜解行住。然言已过初无数者。多分过故。然此后释。诸说不同。一云。四善如次配四十心。如梁论云。如须陀洹道前有四方便。菩萨亦有四方便故。谓四十心(常法师释)。一云。十解为暖。十行为顶。第九回向为忍。第十回心为第一法(述法师也)。一云。十回向终心更开四善根(𧦪法师也)。大唐三藏。意存后解。虽初地方便。而初别地。如金刚心。非佛住故(谓初二说。违对法等。已过初劫方修暖。其梁论文。真谛语故。后解即顺本业经云。四十二贤圣摄则尽)。
此四总名(至)无加行义。
述曰。第二正释中有七。此初名义也。初地现观是真决择。此顺彼分。或因义顺。解脱分求果发心。此近求证加功劳故。
暖等四法(至)合思察。
述曰。第二行相。于中有二。总故。别故。此初也。言寻思等者。审决二位。分为寻思。及如实知。依伽四十八。寻思唯有漏。实智通十地。故彼论记。广辨此四。如三十六。对法摄论虽智为体。望决名寻。言此四离识及识非有者。此四有二。所取四种。离识非有。能取四种。即识非有。以四种门。遣二取故。基云。此中唯观妄情所执。能诠所诠。唯意言性。意言之中。依他文义不说无故。不尔颠倒依他是有。观为无故(即义林云。俗是真家俗。真是俗家真。有俗亦有真。无真。亦无俗。故非遣依他而证圆成实。勿假想观不入真故)。言二二相同者。名与义二。自性虚同。差别虚同。故二寻思。二二合观。即三十六云。于彼名事。或离相观。或合相观(四行相别如本母释)。
依明得定(至)世第一法。
述曰。第二别释。四善行也。明得是定。寻思是慧。如无性释。此定创得无义智明。故言明得。其能依慧名暖善根。观依他四皆自心变。假设有二。性自差别。如所计实。不可得也。如庄严论第二云。通达分位。由解一切诸义。唯是意言为性。则了一切诸义悉是心光时名。善住唯识(解云。顺决择位。由前资粮。解一切义皆是意言。今丁心光。光者影)。譬如攒火。为暖前相。此智亦然。真智前相。余一准此释。定慧名。三藏云。具论世第一法一观。随义立名。观能所取。唯似无实。尔时圆成当心现故。亦得名为三性无性。唯识无我等。小圣回心。有所知障。亦名异生。故世第一。
如是暖顶(至)后触无所得。
述曰。第三属当颂文。基云。心上变如。名为小物。此非无相故。名带执相。有依他相。名空有相。彼相相者。即是空。所谓此相。是真如相(若尔唯有初二性相。何故标云心上变如。解云。见所执无即如相现。犹如穿壁。虚空现故。如显扬云。彼二我无即是二无我有。又佛地论。明遍计言。心所现无。依他起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是则所执空影。名变如相也)。证云。要出观位。谓胜义性观中现量。不依此解。上忍第一虽无后散。从多分说。带相同故。测云。三藏二解。一云。同前假有依他。实无遍计。名空有相。一云。四位观中。二取空相。与相分空。不一不异。无别体故。有无别故。空唯所缘。而不名缘。当心现相。名所缘缘。如青等上长短等色。无实体故。非所缘缘(遍计空相与真如影。不一不异此中意也)。言有颂者。摄论第六。有教授颂。如分别瑜伽说(分别瑜伽弥勒所说。可两卷计)对法十一云。薄伽梵妙善宣说(范云。慈氏即佛。故言佛说。证云。慈氏论中。引佛经颂)。颂分为四。初二句暖。次二句顶。次三句忍。基云。世第一时。多从忍位合说。最后一句入真见道。广如无性世亲释。
此加行位(至)全未能灭。
述曰。第四对治障门。相粗重缚如第五记。测云。今言粗重。唯取种子。此位分除无堪任故。基云。一切有漏不安隐性(初师为胜)。基云。自证分等。缘见分等。有义非缚。非外取故。有义为缚。不明净故。相貌缚心名为相缚。非必相分。经说所取能取缠者。通内分故。证云。见有三输。亦了如幻。是见分能。故唯相分。二疏云。此位全伏分别现行。俱生小伏。故未全伏。见修二种。全未能灭。
此位菩萨(至)唯观安立。
述曰。第五明所观境。据实生空有非安立。略故。真如非因果故。诸真见道非安立故。然今随诠一切法空名非安立。一切生空总名安立。故法空诠。是正所学。
菩萨起此(至)非殊胜故。
述曰。第六所依门。显扬十六说。现观何所依。静虑不依无色。无色慧劣故。基言。不依中间。论说三依五依生故。彼无明利无漏道故。测云。第一百云。九地能尽漏。既能断惑。起四善根。入圣何失。然似根本总言五依。菩萨前三通依四禅。上忍第一。唯第四禅。故彼现观唯第四禅。余慧厌心非殊胜者。恶趣慧非胜。上界厌非胜。故无初入。如显扬等。此说初入。渐悟不尔。色界通心不断烦恼。虽无胜厌。入现观故。
此位亦是(至)真胜义故。
述曰。第七配住中。第二住也。摄论等言解行摄故。
次通达位(至)离二取相故。
述曰。第三位中亦二。摄故。释故。此初也。
论曰(至)亦名见道。
述曰。释中有二。总故。别故。此初也。不取种种戏相者。基云。无能取执(非也。有漏善心。亦无执故)。测云二释。一云。有漏见相。名为戏论。虚妄分别故。一云。无漏后得。亦名戏论瑜伽说彼有论故(以后为胜。根本智故)。三义意者。基云。初者识体合如𥦎然无取(若尔何法非根本智)。中者无分别影与真极似后者。伽七十三。既言无相取。宁无见分。亦言不取相。可无相分。带如相者。挟带体相。名所缘缘。非带影像若尔心王应名缘所不现彼影挟带起故。此亦不然。非所虑故。正智不离真。而内证分。不离见证。
然此见道(至)有堪能故。
述曰。第二别释中有三。真相别故。现观摄故。道胜利故。初中有二。真故。相故。此初也。二中初义。如下三心真见道说。虽前后断。而束三界故。五十九说。顿断非渐。瑜伽五十八。显扬十七等三心文。即此证也。后义虽顿。三心究竟。一无间。二解脱。三胜进。从真入相故。有胜进。或一无间一解脱。从胜入劣。不假胜进。五十八云。一心见道。对法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是此证也。前加行时意乐俱断故入观位不别为三测云。二藏总述二十五释。虽有诸释。护法正宗。顿断一品。唯有二心。无间解脱。以为义。二心非一。多刹那或品可三心。加胜进故(与基疏同)。广如测疏。证要集记(非今所宗。繁而不要。故基疏等。亦不叙之)恐失古迹。今故述之。三界二障。一二三品。断顿渐故。三心见所断别。故成二十五(二品断者。上下界故。三品断者。三界别故)。一品顿断有其三释。一云。真见唯一刹那。断障名无间。证灭名解脱。说一心故。然瑜伽云即尔所时名一心者。约相见道。此论多刹那。余师非我宗。二云二念。无间解脱无杂乱故。三云三念。从真八相。加胜进故。二品渐顿总有九释。谓渐。一云。分别二障。各二品断。唯有五心。渐证渐断。谓初一念生空无间。最后一念法空解脱。中三望前后。无间亦解脱(第二证[初]断烦恼灭。即断第二品烦恼种。第三证或断初品所知。第四准前故)。二云六心。彼欲。八相有胜进故。三云八心。二品或中断证各二。所知亦尔。四云九心。欲断所知。起胜进故。八相易故。无别胜进。五十心。于前更加八相胜进。顿中四释。一云。顿证顿断。准有三心。初唯无间。后唯解脱。中道二道。二云四心。加胜进故。三云。亦唯四心。断二品障。无间解脱各别起故。四云五心。加胜进故。三品顿渐总有九释。渐中五释。一云。七心渐证断。渐证位初刹那生空无间。后一刹那法空解脱。中五通二。二云八心。加胜进故。三云。唯十二心。二障三品各有无间解脱道故。四云十三。将断所知。加胜进故。五云十四。从真入相。起胜进故。顿断四释。一云。顿证顿断。唯有四心。初唯无间。后唯解脱。中二通二。二云有五。加胜进故。三三云六心。断三品障。无间解脱各别起故。四云七心。加胜进故。三心见道更有四释。谓依三心。真见道故。谓二障中各分二品一有情假缘智断烦恼下品。二法假缘智断所知下品。三双假缘智双断二上品。然随治道。初名下品。次为中品。后为上品。智类虽三。诸师四说。一云四心。初一无间。后一解脱。中二通二(一生空无间断下品或二法空证灭断下所知。三俱空证灭断二上品。俱空相续为解脱)。二云五心。从真入相。加精进道。三云六心。断三品时。无间解脱各别起故。四云七心。从真入相。起胜进故。如是总合二十五中。顿断十一。渐有十四(许取如前)。测云。断一品中。合有渐断。三师别说。准前应知(解云。二障各一品中。一云三心。初一无间。唯断烦恼。次一[间]解脱。各别起故。三云。五心。从真入相。起胜进故)。观云。此犹未尽。合具五释。三心四心五心六心异故(四心二种。一如前说。二前三心。加胜进道。言六心者。前五心中。欲断所知加胜进故)。又三心道。四释不尽。传三藏解。同戒贤师。初二无间。后一合与前二解脱。从初入二。从二入三。各一胜进。故合七释总三十三(一云三心。谓如戒贤。二无间一解脱。四五六七如前本说。更有八心。从初入二加一胜进。更有九心。从二入三。亦加胜进)证云。此亦未尽。一品顿断合有四释。谓初唯一刹那师中。更加入相胜进道故。又诸一二三品渐中。各加一释。从真入相。不立胜进。断烦恼已欲断所知。立一进故。又三心中。虽是异类。唯解脱后。方立胜进。必无间后立胜进故。唯二释。一云三心。前二无间。后一解脱。二云四心。加从真入相胜进故。总三十六释。谓一二三品各十释。三心见道有六释故。于诸释中。渐即初义。顿即后义。许取如测(一品十者。本颂三释。测类三义。观如二释。证加二故。二三十者。本释各九。证各增一者不然。二三渐中本有此释。无可增故。三心六者。本释有四。证加有二。破观七故。是则合三十四释)。
二相见道(至)不别缘故。
述曰。第二相见道中有四。三心故。十六心故。九心故。对真明异故。此初也。非安立者。测云有二。若对无相。此名安立。有分别故。今对二乘言说安立。名非立(此解不然。若对言说。十六心道。应非安立。然今二空。俱离染净因果安立。若非安立)。言内遣者。有说欲界名内。非也。对法论云。自相续故(三藏云。据实真见恒证遍满。然加行时。有此行故。准而施设)。除耎品等同五十五。测云。初断我执。次断法执。后即双断。前二无间。后一解脱。此但拟识。非实断故。或贤释尔。五十九等。前二法智。后名类智。测云。缘真如法故。前二智类故。初二依主。第三持业。范云。第三所缘。前二如类。证云初胜。如体不异。不可类故。然对法论三皆法智。从境名也。法真见道者。测云。真见之状。名相见道。真见道中。恒具二见。别法无间。为初二心。总法解脱。合为后一。故言别总建立也。自所断障者。测云。二空观智。各断自障。基云。就见分中。有无间解脱。随自所断障。和上云。此云自者。二空自品。随二空见自体。傍起断障用故。非见用断不缘障故。或有进证。不断时故。此文可言法二空见。及自所断。有言。可说法二空见之自所断(以初为胜。如本母释)。二义中初瑜伽为证。第五十五。有三复次。明三心与十六别。一前无分别。后有分别故。二前断眠后思惟所缘故。三前能进趣修道中出世断道。后进趣世世断道无能世间道能断随眠故。测云。后义护法正宗。五十八云。内证胜义道理离戏论建立有一心故。然初所别三复次者。安非安立有差别故。
二缘安立(至)名相见道。
述曰。次十六心。复有二种。能取所取故。上下八谛故。此初也。杂集第九。明前十六。显扬十七。大论五十五。说后十六者。测疏。三藏云。菩萨三类依前。一类依后。一类通依。故今具述(初二可尔。应随前时。多串习故。第三云何未见说有三十二时入见道故。若彼后念方已知根。初二类者。无应此根。有所应知所未知故)。释忍智名。如对法论。言法论言法真见道等者。四种法忍法真见道。无间见分。四种法智法真见道。解脱见分。四种类忍法。无间自证分。四种类智法。解脱自证分。问。二自证分各缘自见。如何类忍缘二见分。类智得缘无间自证。测云。法者二义。一法审决故。二法缘缘故(初法审决上下八谛。不合以彼答前所问。二自证分所缘虽异。而缘智同。法之施设)。
二者依观(至)名相见道。
述曰。后十六心也。现前界者。基云。下界现于欲界入见道故。上二界名不现前。测云。下界现可见故(后解为胜。以粗现故。若如基。释色界回心。先应观色界谛故)。然此十六。瑜伽五十五。依见道立。显扬十七。依修道立。明知理实二位皆有。观下二心。名法忍智。观上二心名类忍。下之类故。忍法无间。智法解脱。
若依广布(至)名相见道。
述曰。第三九心。言广布者。但教施设。非是行者观行相故。此依瑜伽五十八说。依前二种十六施设。二疏二说。一云。法类虽异。忍忍合说。智智合说。一云。忍智虽殊。法法合说。类类合说。测许后胜。彼云。法智品有四。类智品有四故。
谓相见道(至)二分俱有。
述曰。第四明异。世第一法无间者。显扬瑜伽云。世第一无间有三心生。对法第九云。第一无间苦法忍生故。相分当心。名唯识相。有三义中。基云。初师佛不说法无十五界。大定智悲以为体性。悲愿增上。众生识上。色声等相生。第二义证。五十五说有分别故。言亲照者。但以理证。无相分也。第三护法。七十三说。思惟明现。分似真如相。即有相分。次别佛地经。后引摄大乘。转有漏五蕴得四智。离自体法者。他根心等。不同亲证自真性故。若无似相。许是所缘缘色等时。可言缘声。又无及假。既非实体。缘彼之时。应无缘用。缘用必实有体故。
此二见道(至)故不相摄。
述曰。大段第二现观摄门。基云。信遍通漏无漏。究竟通十智。对法明十现观。显扬十八现观。瑜伽六权者。各如彼记。若边现观。缘安立者。何故显扬十七云。缘非安立。圣慧为性。测云。三心见道。若望根本智。名边现观故。或译家谬(证云。应是写错。或有本名安立故)。
菩萨得此(至)利乐一切。
述曰。第三胜利。此诸胜利。如摄大乘。二释第六。六百法门等。如十三住。
次修习位(至)便证得转依。
述曰。第四位中有二。标故。释故。此初也。此颂四句。如次用体。舍取应知。
论曰(至)故说为舍。
述曰。第二释中有二。略释颂文故。广释颂义故。初中有二。修相故。得果故。此初也。基云。远离所取为无得。远离能取名不思议。测或解云。离能所取。名为无得。即由此义。亦不思议。言戏论者。基云。有漏分别。漏执增故。或后得智。然今颂意。总简有漏。无漏分别。具二义智。论自显故。唯此能断者。尽迷理故。
此能舍彼二转依果。
述曰。次得果中二复次。此初也。总为别依。同摄大乘。凡于依他计所执故。圣于依他证圆成故。转之时依名为转依。如随所执转舍杂染。亦随圆成转得净智。
或依即是(至)名法身故。
述曰。第二复次。迷悟依也。所转得舍虽亦名依。今取彼二所依真如。此中证者。如下论云。此能证得非己证得。由修道力至果位故。有伏难云。如初复次。应得二果。如何此中偏说涅槃。故论解云。且说无为。为简同体解脱身故。有为能体各别故。牟尼者寂默义。离障寂德所依身也。
云何证得(至)由斯证得。
述曰。第二广释义中有二。总标故。别解故。此初也四种十者。行位行体行舍行取。如次应知。
言十地者(至)故名为地。
述曰。下别解中有二。能证因故。所证果故。初中有四。此行位也。言圣性者。测云。能生初地。法尔无漏初念所熏新种为体。而非后者。此时能舍异生性故现行亦非。以间断故。基云。能生三乘。初无漏种。正已能生。名为圣性。凡时虽有。未生现故。后时无漏性能断故。是彼类故。亦名圣性。初地三义。并简二乘。得大圣性。独得善名(初且不然。若唯初心。圣性不通。无色净故。后亦不然。若遂断类。现行亦应[性]体故。然如异生唯依种立[实]之义。如本母释)。测云。圣性亦非得摄。不同有部非得唯有漏故。又解力胜。不立法数。观一云得。初获得故。证师于三存不立云。圣法是胜。能障彼胜。其用最胜。立不相应。圣性不尔故不别立(此不尽理。能治最胜。应更胜故。测云。力胜不立圣性。此亦不然。余不相应。随胜立故。以得为胜立故以得为胜。如本母释。说获圣性。应有小得。此难不尔。无漏种增。立圣得。故圣性即得非依主故[故]勿舍异生于非得有。小非得故之)。言具净尸罗者。世亲释云。性或成就。非如初地思择护戒。言大法者广大教法。极难胜者。世亲释云。有无分别。令相应故。基云前四地中。犹未能故。测云。据实初地二智双照。而约任运。故说五地(并三藏解。然今存初。谓若五地任运双者。违第七地有功用故既前六地相[离]所集。真观难续。知非任运)。现前地者。偏修缘起。引无分别。悟无染净。如世亲释。出过世间二乘道者。初二三地。施戒修相同世间故。四五六地。觉分四谛缘起三行。同二乘故。然仁王经。第七地得罗汉果者。分段后边。假名罗汉。言不动者。有相等三。不能动故。如世亲释。第七地中。虽相不动。而功用动。今俱不动。烦恼亦尔。基云。十地云。根行纯熟。无相无间。故名不动。此地已去。明知无相。非有间也(此约生空。法空不尔。法执末那有时行故)。言德水者。无性释云。真如境智。譬如大云。总持定门。如净水故。无性释云。法无我智分位名地。此论通取所证真如。基云。即是实法为假者依。测云。总为别依。十行生长。胜依持故(后顺文相)。
十胜行者(至)有情智。
述曰。第二行体。有标释结。释有十二门。此品类门。此如对法摄论大论七十八十等。广说应知。般若三中。摄大乘等。依六度故。加行正智后得为三。此论十度唯根本智。方便二者。如世亲云。向菩提是般若。化有情是大悲。无性云。不舍生死而涅槃力。二二种者。现思择力。熏修习力。
此十性者(至)功德为性。
述曰。第二体性门。测云。一刹那思所熏种子。及法尔种。立三律仪(若法尔上无表。此种时时应感异熟。则异熟由无受尽相。故如前解不应道理)。虽意思业。无无表色。而彼种上。假无表或(此无表意无别法数。如五十三记)。无瞋等三。如次耐怨害忍等体。有义第八等者。摄论第七说后四度后得智者。但依胜出。彼论二文。一欲胜解为愿。二信胜解为愿。今合言之。三法为体。
此十相者(至)四句分别。
述曰。第三相状门。摄论有六。同此后六。除初种姓。属发心故。对法相中。安住菩萨种姓为初。故增为七(庄严深密对法显扬随义异立)。无相智者。证云。解深密云。地前行名波罗蜜多。明知加行无分别智。亦名无明。其第二六有差别者。基云。初有道心。未必回向(本求菩提未必所修。以别行相回向菩提也)。四句分别如杂集记。
但此有十(至)广说应知。
述曰。第四无增减门。此如余论者。摄大乘论。三因如彼。增上生等。如对法论。前三益有情。后三治烦恼如解深密。无住涅槃。如对法论。
十次第者(至)次第如是。
述曰。第五次第门。此如深密对法已辨。
释总别名如余处说。
述曰。第六释名门。深密摄论对法等说。
此十修者(至)广说其相。
述曰。第七修习门。集论等者。等取庄严论摄大乘论。然集论者谬。可言杂集。本不说故。
此十摄者(至)缘世俗故。
述曰。第八相摄门。如杂集等。广说应知。
此十果者(至)或二合说。
述曰。第九得果门。而有处说具五果者。如对法云。六度一一得五果故。
十与学(至)慧摄后五。
述曰。第十三学门。此中诸门如余处说者。皆摄大乘。性遮罪等。如彼记释(无性第七。世亲第八)。测云。四定位地。未见成文。旧诸师说。初之四地名大乘光。五六七地名集福王。八九十地名为贤守。金刚及佛名健行定。基无别配。随用摄者。解深密也。随显摄者。伽四十九。
此十位者(至)俱唯无漏。
述曰。第十一位地门。五位皆具者。且见道中无贪为施。乃至慧数为后五故。
十因位(至)故未究竟。
述曰。第十二位名门。
此十义类(至)十到彼岸。
述曰。第三结也。瑜伽九门。金光明解深密经等。诸门如彼。
十重障者(至)方顿断故。
述曰。第三行舍中有二。障门故。初为十段。如摄论颂。言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此初障也。举能假取所依障。枢要云。三界具有。名何异生。随所依本识。名此地异生。二疏云。小圣回心。未入初地。亦凡亦圣。所望别故(断十障义广如本母释)。断惑证灭期心别者。何不期心俱时二用。设望一时。既欲断证。二故意用必前后起。测云。犹在所断。或种灭相。不出界外。故非解脱(不顺论文。亦违道理灭相是无。属前法故。生死灭相时亦佛故)。为舍粗重。第二解也。地地二愚及一粗重。皆引瑜伽解深密也。二复次释初即遍摄诸障业果。以爱恚等。及恶趣等。虽非愚之品类。总名愚故。等言等取北洲无想女等业果。后即随胜且说无明。利谓五见。钝谓贪等。利俱无明。立为初愚。钝俱无明。为后愚故。释粗重言。亦复次。初即种子。后无堪任。有伏难云。无明不染。何开十障。障愚异故。故论会云。无明即是十障品愚。第二复次唯虽修所断故说。菩萨已下。杂引对法摄大乘也。
二邪行障(至)不了业愚。
述曰。第二障也。言或唯发业不了业愚者。第二复次。唯取无明。谓经二愚。如次发业。及不了也。基云此说发障智业。然约感生。前说不发虽无异熟。而有等流增上果故。佛地论言。所发业果。皆所知障。枢要云。如行之时。虽自分路。任运不伤。故无误犯。初地犹有。
三闇钝障(至)闻思慧者。
述曰。第三障也。测云。总说俱生一分。别说欲贪。及随惑中忘念不正知同体者也。基云。定亲发修。慧总持亲发闻思。故合为文。五欲贪等。随显别障。非不互障。兼通障故。枢要云。菩萨地云。胜解行位。于久所作所思所说。有时忘失。入地不然。如何今说有忘失耶。解云。定位所得。地前多失。地上不尔。名体不退。闻思所得。犹有少忘。又无漏得虽无忘失。有漏亦失。第三地无。
四微细烦恼(至)亦永不行。
述曰。第四障也。三义释微细。同世亲摄论。基云。最下品者。第六亦有分别身见。彼为粗猛名上品。独头贪等名中品。通不善故。此望彼二名。下品。唯无记故。测云。三义如次对简。分别我见最初断故。分别起故。不能远到第四地故(五六七地。虽有烦恼。今此独名最下品者。谓依二乘第九品道[顿断]九品。总名最下)。基云。此地所断。虽有别生。多与烦恼同体起也等者等取边见慢等。及如下说定法爱等。初地行施。二地行戒。三地行修。相同世间。多作三福。言二身见者。测云三说。一云。断所知故。烦恼不行。言害二见。二云。我我所故。名二身见。三云。分别俱生尽处总说(基述初后)。于此地障与愚别耶。证记四句分别。有障非愚。谓此地障有愚非障。恶趣杂染。定法爱愚。有障亦愚。谓余九障及十七愚。或定法爱愚。等言摄故。亦障亦愚句(此解顺论)。有非障非愚。一一地中位满所断。
五于下乘(至)乐涅槃者。
述曰。第五障也。基云。前依觉分现身受等。由所知障令善心等。故有欣猒。此地真如。名无差别。故缘彼道名无差别。生死涅槃无差别故。测云。此地观四谛如。不见染净可欣猒相。
六粗相(至)住无相观。
述曰。第六障也。十地论。望前地故。名微烦恼习障。此论望后。名为粗相。望缘起门。四谛粗故。五地虽观无差别如。要托四谛染净诠门。
七细相(至)起有胜行。
述曰。第七障也。测云。缘起生灭。及彼还灭。形前四谛染净为细。言执有生灭者。生谓流转。生为首故。非不执彼流转灭相。谓灭还灭。由第六地。专求无相。真如观中。未起胜行。今入七地。非纯住意。求无相故。起有胜行。如十地论第九广说。
八无相中(至)不违彼故。
述曰。第八障也。观云。有相谓但有漏。证云。非色非地体故。可依基测。无漏后智。
九利他中(至)第九障摄。
述曰。第九障也。前第八地。得无相乐。耽着寂灭。不肯利他。枢要云。合三为一。第四为一。有何意也。要达前三。方辨说故。开合不同。
十于法中(至)所含藏者。
述曰。第十障也。枢要云。二愚如次外业内德。有差别故。大法智者。基疏云。缘真如智。
此地于法(至)大善根故。
述曰。因第十障明佛地障。测云。平等妙观共断此障。所证同故。通真俗智。根本双断迷理迷事。后得唯断迷事之障(未见第七为能断道)。
●论第十
此十一障(至)是故偏说。
述曰。第二二障门中有三。伏断位故。断顿渐故。道差别故。此初也。然初释云此十一障二障摄者。且说种类。非宽狭同。菩萨入地。立十一障。二障宽通。住满三乘。言地前已伏者。五十八等。说世间道唯伏俱生。约六行故。无相违失。言而不为失者。如解深密。不招苦故。问。若不为失。何故十住毗婆沙论第二云。若在初地。势力未足。善根未厚。修习善法未久。故眼等诸根。犹随诸尘。心未调伏。是故诸烦恼犹能为患。如人势力未足。逆水则难又此地中。魔及魔民。多为障碍。故以方便力。勤心行精进。是故此名为难治。答。能为患者。妨进修故。然不招苦不违深密。谓在初地为益众生。以故意力所引烦恼。虽能利他。还妨自道。故龙树论与此无违。测云。俱生我见。同体法执。实从初地。至金刚断。而十障中第四地断。且依鹿相一相而论由如仁王初二三地。如次断贪瞋痴等故(此不可依。特违论文无明证故)。三位断者。初地八地十地。如四十八广说。三位显者。三劫满故。无偏观心。初得无间圆满别故。
断二障种(至)有众多故。
述曰。第二断顿渐也。任运内起无粗细者。多释如前。取基一释。唯缘一类自地内境。故名一品。非三界中总无粗细。二乘断惑。对法大论记等已释。故不重释。然今二类。二疏同言此略不说。倍已离欲。证云初摄。虽由伏力见位顿断。出见次第断残惑故(此好)。通缘内外者。测云。五识虽但缘外粗境。由意识引。非无粗细。
二乘根钝(至)皆容具有。
述曰。第二道差别也。无间解脱难故别起。名数出入。别别断者。则别别起加行胜进。若一观中。随断几品。总一加行。亦胜进道。菩萨唯断所知障位。断后后时。证前前灭。故有无间解脱总起。如摄大乘五修中说。念念消融诸粗重故。断初一念加行无间。引后品故。断自障故。第二刹那。即具四道。望前解脱及胜进故。望后无间更加行故。最后刹那。唯脱胜进。基云。第二无间非前胜进。但是解脱。测疏意同(此不尽理过初游故)。
十真如者(至)后后建立。
述曰。第四行取。取证十地故。释真如名。顺摄论等。言最胜者。戒德严故。余易可准。测云。无分别智。亦不别证。遍行等义。约诠说故。名证遍行。余九亦尔。今此未了证者何诠。若后智门。十地唯应后智分位。若正智门。除二空外。遍行是何。解云。亲证空理。唯二空行。然断迷真十无明时。法空正智外胜分明。所引后智十德明显。虽此十门。后智所行。皆通因果。情非情如。不同佛性。唯因有情名为理诠。非入空诠。故下结言真无差别。而随胜德立十种差别。非泯相之门故。问。虚空隆等。何不配诸地。答。虽亦理门。皆通诸地。非展转胜。功德依故。虽言二空。正在法空。以十法界菩萨证故。晓云。更有佛证第十一如。大品经有独空言故。既断十障。证十法界。十一障应有所所障。非也。无诚证故。若所诠理有第十一。能证胜行例亦应尔。然果唯满因所立行。无第十一波罗蜜多。此亦应尔。但极圆明因所证理。故名为果。无别所增。若有新增。应如十地。余所圆明即未果摄。渐证十法顿圆明时。有微细障。立第十一。不应准此增行及如。若初地中已达一切。何故彼障唯名异生。解云。迷十皆障。圣性同故。余九地障。准此应知。
如是菩萨(至)便能证得。
述曰。辨能证已。大段第二所证果中有二。结前起后故。广释转依故。此初也。二转依者。菩提涅槃。
转依位别(至)而证得。
述曰。广释有二。转依义故。此初也。令真非真现不现者。无漏观心真俗间起。无相观时。真现俗不现。有相观时。俗现真不现。虽从五地有时双照。然有相夺。无相绝故。疏有别解遍计所执名非真相。非也。所所执现心。不名为观。亦非通达。非地行故。多令非真。不显现者。七地虽有独起后得。随功所望。恒无相故。从多上说。纯修无相。此中意说。广大转者。此通摄前圆满转故。
转依义别(至)渐顿伏彼。
述曰。第二转依义中有四。谓能转等。初亦有二。伏故。断故此初也。测云。伏有二义。一六行伏。二观空伏。然今说后十地障故。有漏无漏各有顿渐。渐谓凡圣各远加行。顿谓诸位各近加行。如世第一顿伏分别上地地近加行道。令所断障永不行故(此不应理。各渐尽位。非顿伏故)。无漏渐者。如法空位。伏末那执。顿如金刚前念之道(此亦不然。暂伏末那。非渐伏故。金刚前念。渐终位故)。基云。断所知障。同体烦恼不行名伏。非别起道伏四地惑。入灭定时。以后得智伏二障也。或加行智唯能渐伏。根本后智顿伏亦渐(此好)。若加行智唯有漏者。何故金刚。有加行道。如对法记。会释应知。
二能断道(至)俱能正断。
述曰。第二断也。相执所引者。测云。第六七识。二执引故。诸有漏心。虽非是执。相分所缚。不自□故。所证所引未成办者。基云。所证真如所引正智。未成办故(此说菩萨知真如故)。测云。虽无间道未所证灭。而成所引。便能断障(此说二乘不知真如)。亦能永断迷事随眠者。唯修道也。迷事行浅。后智亦断。基云。此唯二□。菩萨修道不断迷事。又解。许断迷事所知。如俱生惑我见为首。应有先断。非执障故(测同初说。断所知障。唯根本智。今后以为[脱教]。理无妨故)。问。二乘后智。唯安立行。此云安立相明了现前。断迷事惑。如何瑜伽唯一现观。永害随眠。范云。遍理断事。唯一现观。今说别断迷事惑故(如实之义如本母释)。
二所转依(至)故此不说。
述曰。第二义中有二可见。余六识等。虽亦舍染得净依处。而略不说。迷悟亦尔。通依他故。
三所转舍(至)非彼依故。
述曰。第三义中有二。可见。余有漏者。二障之余善无记法。劣无漏者。基云。舍十地中现行种子。得胜舍劣如对法说。得果舍向。测云。三藏解云。此唯说舍二乘无漏(此解为胜。若论自类。得舍劣。滥因地故)。所言引极圆明本识。为同时引。为果时耶。故二师释。初云同时。二障都无。一切有劣漏无法。不能住故。然未名佛。未证灭故。后云异时。即护法宗。四因破前。应无所熏。无所熏故。应名为佛名为佛故。后道无用。是则违经。行无碍道。名为菩萨。如智论九十四引经云。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无碍道中。是名菩萨。解脱道中。无一切闇蔽。是为佛。
四所转得(至)清净法界。
述曰。第四义中有二。显故生。初中有二。总故。别故。此初也。梵云。波利匿缚𠲸。此翻波利若圆匿缚𠲸。名为之寂。即圆寂义。存略名涅槃。
涅槃义别(至)故名涅槃。
述曰。别解有三。出体故。三乘故。总结故。此初也。一切法相者。测云。谓一切法通相真如。又七如中。实□真如。二实显故。离一切相者。离所取相。离一切分别者。离能取相。寻思路绝。唯内证故。如离二取故。唯内证故。言证道断此有余依。且说二乘。依谓依身。言微苦故。二涅槃体如对法记。基云。虽缘无住。起智悲用。而体恒寂。故名涅槃。
一切有情(至)可言具四。
述曰。配三乘中有二。正说故。问答故。此初也。基云。皆有初一者。经云。一切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故。凡二乘学未证后三。定性无学入灭有二。总有初三。无学回心地前初二。地上有三。加无住故。顿悟入地。唯有初后。测云。十地二说。一云不得。无住唯佛故。然摄大乘。断谓菩萨无住涅槃者。唯菩萨乘。所至异故。一云。亦得无住。自许后胜顺教理故。然佛地论五云。菩萨初证如来地时。顿证二种大涅槃界。亦名无住大涅槃界。涅槃即是真如体。障永尽义者。且说究竟处。故不相违(菩萨分证。未名大故。不住二边。说因缘得)枢要云。大涅槃体有二义。一理二事。即于真如。有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三义故。二体三事三体各别故。合名大涅槃。测云。举能成智。意取所成。障灭真如非智为性。然诸涅槃。如来所诠。对二乘故。名大涅槃(然有兼正。如涅槃经记)。
如何善逝(至)可言具四。
述曰。第二问答中有四。此初问答也。有三复次。初有变化。似有漏故。后由无漏。依身在故。证云。由此明知。观云。趣寂入无余时。具有初二。以于法性离因果义。别说三种。入灭不舍。因灭义故。不应道理何者。如来依因灭义。可说有余。何劳。两释。或应增此成三释故。
若声闻等(至)与佛有异。
述曰。第二问答。胜鬘经说。彼无无余。故以此问。又彼经云。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无量德故。二乘不尔。言涅槃者。是佛方便(似化城喻)。论主以此变质彼难。然正释中有二复次。如文可知。
诸所知障(至)择灭所摄。
述曰。第三问答中有四。一问。二答。三难。四通。前说烦恼障涅槃。所知障菩提。故发此问。虽前不说断所知障不得择灭。依义设难。通二复次。初假后实。言说暂离故者。显扬十八云。苦乐暂时离系。心心所法暂时离系故。伽五十三。有非择灭。非永灭故。不同有部一切决定。
既所知障(至)名所显得。
述曰。第四问答。易解。如是已下。第三总结。
二所生得至相应心品。
述曰。大段第二生中有三。标释结故。此初也。
云何四智(至)所应作事。
述曰。释中七门。此初出体。言心品者。通五蕴故。以七相显圆镜智中。离诸分别者。佛地论言。离我我所。所取能取也。基云。不忘者恒现前义。不思者不迷闇义。第四相者。性净无漏。出诸染故。第六相者。基云。生实身土。现似智影。又解能生自相续法。能现他法以独故。平等性智。虽证平等。现差别影。名无住立。余文易解。
如是四智(至)功德皆尽。
述曰。第二得名门。基。观智因位二十四法。或时无漏。寻伺俱故。然今从果二十二法。以智名显者。如瑜伽云。智有二种。一者实智。以慧为性。二性者假智。通慧非慧。
此转有漏(至)得此四智。
述曰。第三转成门。广如佛地庄严论等(会释违文如金光明经记)。
大圆镜智(至)作意起故。
述曰。第四初起门。镜智初义。异熟已舍。镜智若无。谁持净种。无漏不增应成佛者。旧来二义。寂师存彼增熏胜种。证师存彼唯熏等品。判此是非。如本母释。平等智位所起五识。既是有漏。何为染根。测云。平等末那。为净所依。如生空依。法执染依。证云。此约体说染净所依。而不能令能依染净(亦有功能如本母释)。观云。基说法执末那。与生空智为净所依。此义可尔。范云。测解违理。法执不能染生空故(判此是非如本母释)。法云地后取妙觉或至菩萨解行修者。不定二乘。无漏现行。或至上位。有入初地已。虽不须起二乘无漏。转生菩萨。种入空故。若非有漏。或无心者。三藏云。既此不除独法空位。明知法空必带生空。然前说生法俱空者。宣说为三非行三也。然别相望。故说容言。谓非有漏容起生空。于诸无漏。除无心故。或非无心。容起生空。于诸有心。除有漏故。由此说或及容二字。若总除二。必常现起。则说容言应无用故。法空三位。准此应知。枢要量云。十地五根。必不能发无漏五识。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所摄故。如地前位。
此四种性(至)胜后佛故。
述曰。第五因起门。
大圆镜智(至)后得智摄。
述曰。第六所缘门。文易可解。言或一法或二多者。佛地论云。三智境不定。由圆镜智恒名一切智。智度论问。无总不尽。名一切智。若法无边。如何尽知。答曰。佛智无量。遍知无边。譬如函大故盖亦大。此论作智唯后得智。不同无性论通二智。
此四智心品(至)差别多种。
述曰。第七作用门。平等智尔。现受用等。测云。变现观不尔。影唯自用。作他质故(此二得失如本母释)。
此四心品(至)因位摄故。
述曰。第三总结。
后究竟位(至)大牟尼名法。
述曰。大段第五位中有二。标故。释故。此初也。
论曰(至)无漏界摄。
述曰。释中有二。释颂故诸门故。初中有二。体性故。相状故。此初也。体有二种。智断别故。
诸漏永尽(至)而纯无漏。
述曰。第二相状中有六。初无漏界相也。基云。离相应缚。故漏永尽。离缘缚等故非漏增。性净言简无学有漏。圆明言简学等无漏。测云。漏永尽故涅槃性净。非漏增故菩提圆明。言藏义者。涅槃含容无为功德。菩提含容有为功德故。萨婆多等。许佛亦有有漏五蕴故。问。无为无漏可尔。四智有为何皆无漏。答已复难。若皆无漏。说十五界唯是有漏。是则如来无五根等。释难有三。初亲光义。如佛地论。基云。大般若经。大有此文。第二无主非佛。余人记之所变粗故五境。佛细不然。既无五识。作智依何。有二师解。一云依六。一云依七。第三护法。言余处说非界等者。基云。大般若等。测言华严等。转无常蕴。获常蕴等。谓涅槃经庄严论等。
此转依果(至)喻所喻故。
述曰。第二相也。谓有三因。心言绝路故。唯内证故。非喻全知故。
此又是善(至)无漏善摄。
述曰。第三相也。说佛土等非苦集者。瑜伽对法摄大乘等。
此又是常(至)无断无尽。
述曰。第四相也。所依常故者。如涅槃经。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非自性常。以三因成。测云。皆比量也。涅槃经二十八云。佛身有二。一常。二无常。又十四云。声闻心异。缘觉心异。诸佛异。异故无常。判比量云。报佛常住。离诸患故。犹如法身。证云。宗违圣教。大品经等。十八不共大慈悲等皆有为故。因违法差别。意许道后始生灭。应如法身。亦不生故(人四记难如金鼓记)。
此又安乐(至)俱名安乐。
述曰。第五相也。异熟乐受。而乐不安。有粗熏故。有漏轻安。安而不乐。招后苦故。菩提涅槃。无粗熏逼。无招苦恼。能令有情毕竟受乐。名安乐。
二乘所得(至)皆此摄故。
述曰。第六身相。身有二种。如解深密。解脱身故。二乘与佛平等平等。由法身。说有差别。成熟无上寂默法者。梵云牟尼。此云寂默。绝戏论故。一切无漏皆名牟尼。然法空智所得转依最高最胜。名为无上。无上之故。名大牟尼。非但离缚名解脱身。离所知障。亦名法身。既言五法。非三身中。别法身也。基云。体性依止德聚三义。名之为身。
如是法身(至)诸利乐事。
述曰。第二诸门中有七门。此初三相门也。基云。离相者无十相也。寂然者寻思路绝也。绝戏论者。言语道断也。自受用身众相成故。名极圆。体离众过。名极净。无间无尽。名极常。无所不在。名极遍。相续简自性身。湛然简余二身。不极光净。有间断故。测云。此不说法。为生他解方说法故。或可说法。受法乐故。楞伽经云。法佛说法者。内证圣行境界故。况自受用宁独不说。如法华云。唯佛与佛说。居净秽者。西方两解。一云。如观经等。实凡二乘生净土故。然瑜伽云别时意者。约受用土。以七地门第三地故。摄大乘论别时意者。有愿无行。既本论云唯发愿故。一云。无变化土受生之处。诸经皆云别时意故。据暂时化。说居净土。如维摩经。佛以足指按地令净。初顺诸经。
以五法性(至)皆有实智。
述曰。第二五法相摄门中。有二师释。此初师也。佛地经等说真如是法身故。摄大乘云。转去阿愿耶得自性身故。言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者。二疏云。不知何教。准佛地论中问二智。但言如余论说。不标名故。观智说法。引庄严论。转诸转识。引摄论也。作智难思化者。庄严论也。智殊□文。亦摄论也。
有义(至)故不说有。
述曰。第二正义。所引证者。庄严云。自性无间续。三佛俱堂中。既说身自性常故。无著所造。赞佛论云。法身无生灭故。解深密亦尔。世亲金刚般若论云。证因得故。摄大乘云。诸佛所依。法身无别。佛地经云。犹若虚空。乃至非色心故。伏难言。是具无边德岂阙色心。会云。皆无为德。非实色心。说圆镜智是受用佛者。佛地引云庄严说也。摄佛不共有为实德者。基云。以理证也。皆令有心者。涅槃经也。化作三业。佛地经也。有依他心。解深密也。说变化无根心者。瑜伽论也。
如是三身(至)化相功德。
述曰。第三功德差别门。
又自性身(至)为他现故。
述曰。第四二利门。枢要云。此随增说。本为利他。证自受用。诸佛利他。即为自利。故实言之。皆通二利。
又自性身(至)亦无定限。
述曰。第五依止差别门。属佛法者。二疏云。谓相属佛。即是能理。性属法故。成所依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者。测云。欲色界身。随业大小。乃至色究竟天。身量万六千由旬。如来亦尔。无边善根。所引生故。一一无边。故花严云。如来眼等皆遍法界。
自性身土(至)一切生故。
述曰。第六同异门。种性系属。以何为证。谓大智论。问。若释迦佛。广度十方。何须余佛。答曰。众生因缘各别不同。如声闻法中说。舍利弗因缘弟子。除舍利弗。诸佛尚不能度。何况余人。如佛地论广解。
此诸身土(至)定相应故。
述曰。第七识变差别门。有无漏性。悬隔各同。蕴等不尔。心心所上所变身土。相见各属色蕴等故。三性亦尔。以能所变各别种故。谓但有漏三性杂故。无漏识不说此门。蕴等皆通。故二处说。不尔应无五十二等者。若能所变必同蕴等。应无五蕴十二处等。所变眼等。应识蕴故。虚实差别中。有二师释。初云。相见二分所变故虚。唯自证分能变故实。测云。同种异种。二解任情。第二护法。以三复次释难。应知。或可三释。或相分等皆识为性。即安慧宗。唯自证故。然三藏意。存二释也。
此论三分等。
述曰。第三结名回施分也。言三分者。疏有二解。一云。本颂三分。一云。此释论名。如前题目。诸释此论明恩两疏。枢要云。集诸可学处。皆摄在此。更无所求。学者无劳于系费力。
成唯识论学记(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