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水忏法卷中随闻录

寓古娄青螺庵沙门 书中智证 录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今当归命一切诸佛。

南无毗卢遮那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弥勒佛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龙自在王佛  南无宝胜佛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南无袈裟幢佛  南无师子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大庄严菩萨  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准前可知)。

(某甲)等。相与即今身心寂静。无谄无障(时本作曲)。正是生善灭恶之时。复应各起四种观行。以为灭罪。作前方便(南藏无作前二字)。

承上忏悔发愿而起观行。作灭罪之方。故总标也。承前折憍等。三业无过。故得身心寂静(大经云。身寂静者。终不作杀盗淫。心寂静者。亦不造贪嗔痴。又身寂静。终不亲近四众。及所有事业。心寂静。终不集三毒。有四句料简。一。身静心不静。如身坐禅远四众。心不离贪等。二。心静身不静。如内断三毒。外近四众等。三。身心俱静。如诸佛菩萨。及如法行人。四。身心俱不静。如不信心凡夫外道等)。生善灭恶。承前悔罪发愿文以生后。复应下。总标。言趂此身心俱静之时。又当各加观行而进修焉。

何等为四。一者观於因缘。二者观於果报。三者观我自身。四者观如来身(首句征。一者下列)。

第一观因缘者。知我此罪。藉以无明。不善思惟。无正观力。不识其过。

一。因缘观行。初迭。知我下。释明。起始为因。助作为缘。如内充三毒。外近恶友等。知。觉了也。由正观力□(万法本不□□□□□□□□□生。依正色心。□□□□□□□□□□□□□□□□。难於成□□□佛因缘)□□□□□□□□□□□□□□心。思惟。即贪心。今观诸法从因缘生。觉所观境皆空。能观之心自寂。昔无正观力。被恶境转。故不识其过。不识。便是无明。故无正观之力用也。

远离善友。诸佛菩萨。随逐魔道。行邪险径。

双承上两节来。由不识其过。心多颠倒。如善知识。当亲近者。倒远离之。魔道应远离者。反随逐之。吁。不善思惟如此。随逐。随顺追逐而不舍也。魔道者。梵语魔罗。此云夺命。能劫夺智慧命故。又名杀者。是恶中之恶。即谤毁三宝。邪见横逆者。依附此等必堕三途。故云险径。

如鱼吞钩。不知其患。

此下连举三喻明三毒。初明贪毒。鱼但知香饵之肥口。不知钩头有丧身之患。鱼能吞物。譬人贪着可欲境(古云。随他香饵浮波面。独守深潭得自由。宁有丧身之祸耶)。不知二字。极重。应上不识字面。冠下两喻(大经云。见诸法真实。便有总别之相。如见色作色相等。所以起贪耳)。

如蚕作茧。自缠自缚。

二以蚕譬痴毒。蚕。吐丝虫也。茧。蚕衣也。蚕因痴迷。不知□□□□□□□□□□□□□缠其头。自缚其体□□□□□□□□□□□□□□自尽其邪知见力。触境迷惑。自是惛懵。既皆曰自。显非他力使之然也(大经云。众生不见十二因缘。是故流转。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众生亦然。不见佛性。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鞠。四祖道信。见三祖灿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

如蛾赴火。自烧自烂。

三。蛾譬嗔毒。飞蛾喜赤光。见火即投。不知自烧燋烂之[示*(囟-乂+古)]。喻人嗔心。见违境即发。不知嗔火能坏法身。戕智慧命。

以是因缘。不能自出。

结因缘观行。三毒造业。久沦生死。自不能出。不藉三宝力。及自观力。何以得超。

第二观于果报者。所有诸恶不善之业。三世轮转。苦果无穷。

二。果报观行。所有诸恶。如有贪等恶心所。自造恶业。必招苦果。惑业苦三。如恶叉聚。又生死不停曰转(即十二因缘等。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师子尊者与二祖俱偿宿障。皓月问长沙岑。永嘉云。了即业障本来空。如何是本来空。沙曰。业障是。问。如何是业障。答。本来空是。月无语。沙以偈示曰。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得通偿债义。一性更无殊)。

沉溺无边巨夜大海。为诸烦恼罗剎所食。未来生死。冥然无涯。

承上文来。谓苦果无穷。不能自出。犹如扁舟溺于大海。又当长夜。复被罗剎啖。巨夜。即长夜。喻无明不善。大海。喻受苦无穷。烦恼。罗剎。法喻双举。烦恼汩没慧性。如罗剎食人(未来生死。应上三世二句。冥然巨夜。无涯大海。皆前后呼应处)。

设使报得转轮圣王。王四天下。飞行自在。七宝具足。命终之后。不免恶趣。

转轮圣王。人中第一。轮以金为之。曰转者。一日四天。随念飞行。以体围圆。状若车轮。王。治也。显无为而治。自然转移。非若银轮现治。铜轮施政。铁轮扬武而后治也。七宝者。晋本华严云。金轮宝。名胜自在。象宝。名青山。绀马宝。名勇疾风。神珠宝。名光藏云。主藏臣宝。名大财。玉女宝。名净妙德。主兵臣宝。名离垢眼。谓之七种王宝。得此七宝。作转轮王。飞行自在。王四天下。可谓福之至也(又有四德。一大富。二端正姝好。三安隐无病。四长寿)。如此福德。尚堕苦报。未知出期。况无福而不勤忏悔乎。

四空果报。三界极尊。福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复其余无福德者。而复懈怠。不勤忏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渊。求出应难。

上举人中之极。此举天中之极。谓无论轮王。即四空天命终。亦不免苦报。虽居三界极尊之位。其福既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其余人道。不及轮王。无福德者。既乏福德。又多罪垢。反懈怠。不精勤求忏耶。诚如抱石(云云)。四空天。是无色界。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非想处天。证四空果报。为三界极尊。沦生死苦如沉渊。空身沉渊。已是难出。况抱石而不舍。欲求自出。亦甚难也。显生死垢躯。现是难脱。更造重罪而不忏。又不藉圣力。欲求自拔。必甚难也(还。义应读旋。速也。应。时本作良。非。沉渊。与上沉溺至大海句呼应)。

第三观我自身。虽有正因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丛林之所覆蔽。无了因力。不能得显。

三。自身观行。文具三佛性义。一正因(是住自性佛性)二缘因(是引出性佛性)。三了因(是至得果佛性。妙玄云。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法身种。谓之正因。一切举手低头。即解脱种。谓之缘因。一切世智。三乘解脱心。即般若种。谓之了因。大经云。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无上菩提。如石出金)。今文正因者。正由此慧除痴。得法身故。自身有三。慧身。妙法身。应一切身(大乘法界论云。众生法身。既与功德相应。何故无有如来德用。应知此如莲华未开。诸恶见叶共包裹故。亦如金山。被瞋恚泥所封着故。又如虚空。被愚痴云之所蔽故)。烦恼能障本有灵觉之性。如黑暗丛林能覆日月之光。了义者。法身。是本真之理。不生不灭者。但烦恼覆之则隐。智慧烛之则显。又了有二义。一了断义。般若能了烦恼空故。二显了义。能显法身故(大经云。了因者。犹如灯明。照了于物。缘因。即施戒等五。与般若为资缘故。资彼正因力。断惑成菩提也)。

我今应当发起胜心。破裂无明颠倒重障。断灭生死虚伪苦因。显发如来大明觉慧。

此时不发胜心。更待何时。故云今应当等。胜心。即前七种心。及四行中前二。胜心一发。则黑暗之蔽自开。一起。则灵觉妙性自显。无明。如铁围城。藉胜心能破。如网罟。仗胜心能裂。又无明有四十二品。为本性之障非一层。故云重。是生死苦果之因也。伪。是假意。前云虚假。虚则非实。假则非真。言本灵上无真实生死因之无明。及生死果之苦报也(修忏要旨云。灭障如翻大地。草木皆枯。显德如照澄汪。森罗尽现)。如来者。法身也。觉慧。是无上菩提之因心。即当人不动不变之心体。即觉字本不可得。不过借以破众生之迷耳。觉慧显照。如日月大明。始悟生本是佛。如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润。

建立无上涅盘妙果。

涅盘有四。一。自性清净涅盘(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即真如理也)。二。有余涅盘(二乘虽断烦恼。未除余习。故是有余)。三。无住涅盘(谓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四。无余涅盘(谓烦恼既尽。余习亦灭故)。今指无余无住。即是出世第一义谛。故云无上。既是出世第一。故为妙果(大经云。一切善业。是涅盘因。因有二。一近因。即三解脱门。二远因。即无量世所修善法。又云听法因缘。得近大涅盘。以开法眼故。如世三人。一。无目。二。一目。三。二目。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者。虽暂闻法。其心不住。二目者。专心听受。如闻而行。故听法因缘。亦得近。能生大明觉慧故。华严经云。智入三世而无来徃。即大觉涅盘。此是智不能入。愚不能昏境界。问。世出世间俱有涅盘义不。答。大经云。如人饥饿。得少饭食。如病得差。如人怖畏。得归依处。如贫人获七宝物。得已。皆得安乐。如是安乐。即世间涅盘。乃至如来常乐我净。即大涅盘。今人不得涅盘何故。答。大经云。无量众生应入涅盘。以所乏故。妨乱其心故不得。又多喜教化。其心匆务。不能得定。故不得现。问。佛于十五夜涅盘何故。答。有十一事。一。能破暗。表能坏无明大暗故。二。令众生见道非道。表演说正道邪道。三。令众生见道邪正。表开示生死邪险。涅盘平正。四。除郁蒸。得清净乐。表令人断三毒热。五。能破萤火高心。表坏外道光明。六。灭一切贼盗之想。表破烦恼结贼。七。除众生畏恶兽心。表除畏五盖心。八。能开敷优钵罗华。表开敷众生种善根心。九。合莲华。表覆众生五欲心。十。发行人进路之心。表发起众生进修趋向大涅盘行。十一。令众生乐受五欲。多获快乐。表令众生乐修解脱。故当望夜耳)。

第四观如来身。无为寂照。离四句。绝百非。

首句。迭。观者。教人察己身。即同如来也。次句。略释。离四下。广释。无为。寂灭真体也(释如义)。寂照。寂体妙用也(释来义)。如镜照物。本自无心。心体虽寂。寂而恒照。非有心用。众生不了自心本寂。妄计有心。故起四句百非。若大明觉慧中。念念寂灭。即如来清净法身。何劳离绝(问。如何是无为作用。答。为即无为。非无为于无为也。如地大能持万物。终不生念。我力能持。火亦不念我能烧物。水亦不念我能润渍。风亦不念我能动长。空亦不念我能容受。涅盘亦不念。我令众生得度。义出大经)。离四二句。释如字。但举一对。或拈一字便成四。如有无是对。立四句者。如云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有亦无。是相违谤。非有非无。是戏论谤。一异。断常亦尔(就有等四句。每句各四句。有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无四句者。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四句者。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如上四句各四。四四则成十六。是末四句也。约三世各有十六句。成四十八句。此诸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并上根本四句。成百。余四句仿此)。百非者。法数云。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皆不得真。故云非(噫。四句可离。正句不可离也。严头云。大统纲宗。么须识句。甚么是句。百不思时。唤作正句。亦云居须。亦云得住。亦云历历。亦云惺惺。亦云恁么时。将恁要等破。一切是非。如一团火相似。触着便烧。有甚向傍处。古哲云。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有无尚尔。况四句乎。百非乎。所以当离而绝之)。

众德具足。湛然常住。

广释来义。众德即万行。感百福庄严。行无不具。相无不圆。故云具足(圆满报身)。湛然。言如水之澄湛。万彩[涌-用+(圉-土)]映也。常住。即不动义(法身也。宗门统要云。佛光如满禅师因唐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师云。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在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帝又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说法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知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师曰。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问。如来法身既常。众生如何不见。答。大经云。其性常住。是不变异。无智慧眼。不能得见。如彼肉眼。不见暗中树影)。

虽复方便入於灭度。慈悲捄接。未曾暂舍。

复(读福)。白也。言也(语云南雍三复白圭)。方便。双通出入。入於灭度。即生死而证涅盘。出而捄接。即涅盘而度群品。(故云净法界身。本无出入。大悲愿力。示现受生。是无住涅盘也)无志出世。沦于苦中。则捄之。有志力微者。则接之。实须臾未尝弃也。

生如是心。可谓灭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志诚。求哀忏悔。

总收上四行。灭罪。是总结忏悔。除障。是生下诸文。

(某甲)等无始以(已同)来。至于今日。长养烦恼。日深日厚。日滋日茂。覆盖慧眼。令无所见。断除众善。不得相续。

因烦恼长养。故众善断除。不得相续。释断字。心有烦恼。如地有众草。烦恼长。则生死海日深。无明地日厚。土得水而日滋。树得地而日茂。滋。浸也润也。茂。盛也。由烦恼林茂。故覆盖。智慧眼。终不自见(下文障字。由滋茂覆盖生去。起字。从长养字生去。计二十四节)。

起障不得见佛。不闻正法。不值(音治)圣僧烦恼。

一。由断众善。於三宝无缘。慧眼恒盲。福田浅薄也。

起障不见过去未来一切善恶业行。出离烦恼。

二。因覆慧目。不见过现善恶业行。即不知未来当受好丑果报。故烦恼无由离。生死海无由出。无明地胡由脱耶(上二节。明人间障。下明障生天事。皆根前观果报中来)。

障受人天尊贵之烦恼。

三。人中尊贵。如转轮圣王。天中尊贵。如欲界帝释。色天梵王。无色非非想处天等。言尊贵者。拣异三途微贱。贵贱。当转转明之。

障生色无色界禅定福乐之烦恼。

四。禅定福乐。初禅离生喜乐(深入一心。有觉有观。离不善法。得未到地。身心快乐。证初禅相)。二禅。定生喜乐(初禅喜乐。从离欲生。此中喜乐。从禅定生)。三禅。离喜妙乐(喜是粗乐。今舍粗求妙。故离喜)。四禅。舍念清净地(初禅觉观恼乱。二禅大喜动。三禅知乐无常难守。是故当舍。进求四禅安隐之地。四禅纯净。无出入息。故心易摄。是为真禅。如善御马者。随意所至。欲行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随意皆得。欲得六通亦易。前三禅。是粗相清净心。第四禅。是细相清净心。大经云。如世间上妙清净园林。死尸至中。则为不净。众共舍之。不生爱着。色界亦尔。虽复净妙。以有身故。诸佛菩萨。悉共舍之。忏世间障竟。下忏出世间障)。

障不得自在神通。飞腾隐显。徧至十方诸佛净土。听法之烦恼。

五。自在神通(如大目犍连所得者)。或隐或显。迅疾无碍。山壁直过。行空如鹏。地中出没。如浮沉水。可以徧至十方者。神境通也。净土有粗细二相。变化土。有二乘。为粗。他受用土。纯菩萨。为细。听法者。法苑分三种。上品神听。中品心听。下品耳听(妙慧菩萨问佛。云何能证得。自在胜神通。徧往无量剎。礼敬于诸佛。答。见人修着说宜法。不生谤毁加留难。如来塔庙施灯明。修习诸禅游佛剎)。

障学安那。般那。数息。不净。因缘。观等诸烦恼。

六。安那。此云遣来。入息也。般那。此云遣云。出息也。是三世佛入道初门(止观云。数息观。对治游思病。先数入息。后数出息。从一至十。终而复始。不令散乱)。数息观。治散乱。不净观。治贪欲(谓观身不净。如上卷三十六物等)。因缘观。治愚痴等。是等取慈悲念佛二观(慈悲观治多嗔。念佛观治着我。此名五停心。亦谓之圆五品)。

障学暖。顶。忍。第一法。七方便等诸烦恼。

七。信。住。行。向各十。共四十一清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暖。顶。忍。世第一地也(楞严云。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华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七方便。即小乘七贤位也。一。五停心位(即前数息等五观)。二。别相念位。三。总相念位。加上暖等四位。是为七。等者。等小乘中余位。

障学慈。悲。喜。舍。闻。思修等诸(南藏有)烦恼。

八。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释见首卷)。发菩提心论云。闻等是三慧。一。闻慧。如所闻法。心常爱乐。无有厌足。二。思慧。思念观察一切有为法。如实相(谓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念念生灭。不久败坏。即生厌离。趋佛智慧)。三。修慧。谓离欲不善法。渐次修入。

障学空。平等。中道解。三观义烦恼(义字下。南藏有诸字)。

九。空者。一念无相(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平等者。无法不备。(亦名为假)中道者。双融空假。遮照同时(是中观义)。其义当解。

障学助道品。念处。正勤。根。力。如意足诸烦恼。

十。助道品(即三十七助菩提法)。一。四念处。一。观身不净。染缘有故(有漏色蕴具五种不净。一。种子不净。乘过去业识种子。揽现在父母精血合成故。二。住处不净。於母胎中。居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常受熏秽故。三。自体不净。三十六物共成故。余如上卷说。四。自相不净。九孔常流不净故。五。究竟不净。一旦命终。[月*夆]胀烂坏。臭恶狼籍。不堪见故)。二。观受是苦(受。是心所。徧行五之一。分三种。谓苦。乐。舍。义见前)。三观心无常(心。即缘虑心。前灭后生。相续不绝。如水流注。经云。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四。观法无我。(法。即五蕴。一一推求。皆无有我。此四法。对治凡夫四倒)四正勤者。已生恶勤令断(如除毒蛇)。未生恶勤令不生(如预防洪水)。已生善勤令增长(如溉甘果)。未生善勤令生(如钻木出火)。五根者。一信根(信谛理能生一切无漏根。力。禅定。解脱。三昧等)二进根(信诸法故。倍策精进)三念根(但念正助之道不令邪妄得入)四定根(摄心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五慧根(念处之慧。为定所摄。以观自照。不从他知)。五力。一信力(信谛不为邪外诸疑所动)二进力(观谛心无间杂。本成道果。未证不休)三念力(持谛破边邪想。不令烦恼破坏)四定力(能破欲界一切诸散。能於诸禅无碍)五慧力(能破一切邪外等慧。一切见爱等执)。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希向慕乐)二念如意足(一心正住)三进如意足(精进无间)四慧如意足(心不驰散。亦名四神足。法界次第云。智定力等。所愿皆得。名如意足。此属宅)。

障学八正道。示相之烦恼。

十一。八正道。一正见(修无漏十六行故。明见四谛)二正思惟(以正思惟。发胜此观)三正语(以无漏智。除口邪命。常摄口业。住正语中)四正业(以无漏智。除身邪命。住於清净正身业中)五正精进(勤修涅盘。善入正谛)六正定(正住於理。决定不移)七正念(心不动失。正直不忘)八正命(以无漏智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於正命)。此八正道(即八圣道)总是依法而修。八相历然。故云示相。

障学七觉支。不示相烦恼。

十二。无尽意经云。支。分也。一念觉分(观一切法。自性皆空)二择法觉分(能分别了义不了义)三进觉分(勤修不退)四喜觉分(所修法喜)五轻安觉分(除身口诸粗烦恼)六定觉分(如所入定。觉了诸法)七舍觉分(不为世法所牵。无着无阂)。此七觉支(即七菩提分)。总观一切法空。是无法可得。故云不示相。

障学八解脱。九空定烦恼。

十三。八解脱(离缚义)。大集云。一。内有色。观外色解脱。(背弃色爱心。为初禅)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育弃色爱心。是二禅)。三。净胜解身作正具足住(背弃不净心。是三禅)。四。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处定具足住(弃下地法。是四禅)。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处定具足住(非弃下地法。亦四禅)。六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处定具足住(非弃下地法。是四空)。七。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具足住(非弃下地法。亦为四空)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想受具足住(背弃一切有缘心。是为过三界)。九空定者初门云。一次第定(初禅离生)。二次第定(二禅定生)。三次第定(三禅离喜)。四次第定(四禅舍念)。五次第空处定(空能普入)。六次第识处定(识能明了)。七次第无所有处定(无有即有)。八次第非非想处定(无想即想)。九次第灭受想处定(心灭无灭)。

障学於十智三三昧烦恼。

十四。十智者。华严云。一。三世智。二。佛法智。三。法界无智智。四法界无边智。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六。普照一切世界智。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八。知一切众生智。九。知一切法智。十。知无边诸佛智。三三昧者。有觉有观。为空三昧。无觉无观。为无相三昧。无觉有观。为无作三昧。三昧。此云正受。不受诸受。乃名正受。又云正觉。即具自在神通意(大经云。定相者。名空三昧。慧相者。名无愿三昧。舍相者。名无相三昧。又空者。於二十五有。不见一实。无作者。於二十五有。不作愿求无相者。无有十相。即色。声。香。味。触。生。住。灭。男。女。修是三三昧。名菩萨系念思惟)。

障学三明。六通。四无碍烦恼。

十五。三明。一天眼智明(谓声闻。辟支。菩萨。诸佛。於天胜妙。得彼天眼)。二宿命智明(三世境界。无有不知。不同二乘)。三漏尽智明(证见道时。远离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既离四漏。不同二乘所证)。六通者。般若云。一。神境通。(神。是神变。灵妙之德。境。谓境界。雨华等事。神所变境。境体即神。故名神境。通者。无壅滞义。变现神境之通。名神境通。亦名如意通。身如其意。欲往即到。能起种种神变。震动十方。变一为多。变多为少。或隐或显。迅速无阂。山崖墙壁。直过如空。凌虚往来。犹如飞鸟。地中出没。如出没水。身出烟焰。如燎高原。体注众流。如消雪岭。日月神德。威势难当。以手〔杖〕摩。光明隐蔽。转身自在)二天耳通(过人天耳。能如实闻十方各殑伽沙界情非情类种种音声。此与天眼。能见能闻。若近若远。障内障外声等故)。三他心通(能知十方沙界诸有情类。一切心心所法。谓贪嗔等心。或着或离。乃至聚散。小心大心。寂静否心。解脱否心。皆如实知)。四宿命通(能知十方有情。一心十心百千心。若一日二日。至百千年劫。如是时处。如是姓名。死此生彼。若自若他。若广若略。所住寿命及造作善恶等事)。五天眼通(清净色根。照境发识名眼。依天修得。名天眼。有人趣身。引得天眼。眼属色界。亦名天眼。谓由天眼引发通。故名天眼通。能见十方情非情种种色像。或粗或妙。死时生时。善趣恶趣。复知彼随善业恶业。受生胜劣等报)。六漏尽通(能知十方有情若自若他。漏尽不尽。此通断诸障习。方得圆满。菩萨得漏尽通。得不退转。不堕二乘地)。四无阂者。一。义无阂智(知一切法所有诸义。能通诸法所立名字)。二法无阂智(知一切法及法名字。分别。无滞)。三词无阂智(随字论正音。辩说无阂。令各得解)。四乐说无阂智(十二部经。随根性为说。无有障碍。不可动转。无所畏俱。难可摧伏○又义。是菩萨佛境界。辞者。凡夫境界。以知义故。萨辞无碍。知词知义。故於无量阿僧祇劫。说辞说义而不可尽。是名乐说无阂。菩萨於无量无边无数劫。修行世谛。以修行故。知法无阂。又多劫修第一义谛。得义无阂。多劫修习毗伽罗论。故得〔谓〕无阂。多劫修习说世论。故得乐说无阂。此四。非二乘所能得也)。

障学六度。四等烦恼。

十六。六度。一布施(度悭贪)。二持戒(度毁犯)三忍辱(度嗔恚)四精进(度懈怠)五禅定(度散乱)六智慧(度愚痴)。楞伽云。字。语。身。法。四者与我同等。一字等(一切诸佛名字无别)。二语等。(六十四种梵音无差)三身等(诸佛法身。相好是同)。四法等(我彼同得菩提分法)。四者等无差别。故云四等(密迹力士经。佛声名八转。谓体。业。具。为。从。属。於。呼。各具八德。一。调和声。二。柔软声。三。谛了声。四。易解声。五。无错谬声。六。无雌小声。七。广大声。八。深远声。八八〔其〕成六十四种梵音声)。

障学四摄法。广化之烦恼。

十七。四摄法。一布施摄(对乐财者施财。乐法者施法)二爱语摄(以软语随顺安慰一切众生)三利行摄(随起身口意行。令各沾利益)四同事摄(和光同事。令各得益。故得广化。心地观云。此四摄法。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萨皆应修学)。

障学大乘心。四弘誓愿烦恼。

十八。四弘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未度苦谛者。令度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未解集谛者。令断集)。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未安道谛者。令安道)。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未得灭谛者。令得涅盘)。此四愿弘如虚空。深若大海。是大乘人心之所发(心地观云。此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大乘有三。一。理性虚通。名理乘。二。智随于境。名随乘。三得果得机。名得乘)。

障学十明十行之烦恼。

十九。十明。华严云。一。知一切众生业报。二。知一切众生寂灭。三。知一切惟是一相。四。能以无量声坏染着。五。能以方便受生。六。舍离一切想受。七。知一切法非想。八。知一切法非无想。九。知一切有法。本无有生。十。济度一切众生。十行者。一。欢喜行(始入法界不为邪动)。二。饶益行(常化众生。使得法利)。三无违逆行(常修善法谦下恭敬)四。无屈挠行(行大精进。令一切至究竟涅盘)。五无痴乱行(不为无明之所失乱)六善现行(生生常在佛国中生)七无着行(於我我所。一切皆空)八尊重行(一名难得行。成就难得善根)九善法行(说法授人。成佛轨则)十真实行(二谛非如。亦非非相)。此十行亦名性种性。谓假观分别十界差别种性也(用从空入假观。见俗谛。开法眼。成道种智)。

障学十回向。十愿之烦恼。

二十。十回向。一。捄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以无想心。常行六道而入果报。不受而受)。二。不坏回向(观一切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三。等一切诸佛回向(三世佛法一切时行)。四。至一切处回向(以大愿力。入一切佛土。供一切佛)。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以常住法。授与前人)。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行无漏善。善而不二)。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观善恶。无二一相)。八。真如相回向(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无)。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以般若照三世诸法。是一合相)。十。入法界无尽回向(觉一切法。中道无相)。此十亦名道种性。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土。十愿。行愿品云。一。礼敬诸佛(无限善根愿)。二。称赞如来(爱法增上愿)。三。广修供养(亲近增上愿)。四。忏悔业障(护法神通愿)。五。随喜功德(自证正智愿)。六。请转法轮。(令他解了愿)七。请佛住世(摄受正法愿)。八。常随佛学(广利群生愿)。九。恒顺众生(荷负众生正法愿)。十。普皆回向(如说修行愿)。

障学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烦恼。

二十一。初地名欢喜地(达佛境界。舍凡入圣。四魔不动。到有无边。平等双照。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乃至等觉。俱名圣种性。此地见自身真如佛性。名见道位)。二。离垢地(身心清净。以正无相。入众生界。同於虚空)。三。发光地(光慧信忍。习佛之道。净极明生)。四。焰慧地(顺无生忍。观一切法)。明极觉满。故云明解。

障学五地。六地。诸知见烦恼。

二十二。五地。名难胜(顺忍修道。三界无明。莫不皆空。功行超越)。六。现前地(上顺诸法。观于三世。寂灭无二)。七。远行地(烦恼不有不无。常向上地。念念寂灭。且随方应化。大慧云。七地求佛智心未显。谓之法尘烦恼。从二地至此地。是修道位。犹有功用修行)。

障学八地。九地。十地。双照之烦恼。

二十三。第八。不动地(一真如心。忍智自如。以无生观。舍於三界)。九。善慧地(入於上观。光光佛化。无生忍道)。十。法云地(入中道观。受佛职位。既同真如。亦等法界。慈云普覆。大智圆明)。自二地至十地。地地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自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双照者。永嘉云。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此之有无即权实二谛(空智照真为实。假智照俗为权。此真俗二谛。空假二智双照。权实双显)。地者。发生义。蕴积前法。至於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

如是乃至障学佛果。百万阿僧祇诸行之烦恼。

二十四。乃至者。超略等觉位(普贤行方终)。佛果。妙觉位也。阿。此云无。僧祇。此云数。如释尊历三大阿僧祇劫。方成佛道。诸行。万行也。障学万行。未免烦恼(已上即三菩提。自初地至七地。是明心菩提。自八地至十地。名出到菩提。佛果。是无上菩提)。

如是行障无量无边。弟子(某甲)。今日至祷。稽恳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忏悔。愿皆消灭(南藏无如是弟子某甲六字)。

总结忏悔竟。下发愿。

愿藉此忏悔。障於诸行一切烦恼。所生功德。愿在在处处。自在受生。不为结集业行之所回转。以如意通。於一念顷。徧至十方。净诸佛土。摄化众生。

结集业行。诸烦恼等恶行也。如意通(即身如意通。见前六通文)。一念顷徧至等者。不动本位。身徧十方。未离一念。还经尘劫(华严经。毗目仙人。执善财手。即时善财自见其身。往十佛剎微尘数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尘数诸佛所。见彼佛剎及众会。诸佛相好。庄严种种。乃至或经百千亿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劫。至仙人放善财手时。又见自身还至本处)。摄化。即四摄广化也(自此至方便自在。总明具足神通力。翻前第五不得自在神通等一节。第十七四摄法广化节)。

於诸禅定。甚深境界。及诸知见。通达。无阂。心能普周。一切诸法。乐说无穷而不染着。

诸禅定。深禅大定也(翻前禅定福乐及九空定等)。甚深境界者。中道实相境也(翻前双照及佛果等境)。诸知见。以佛知见为本(翻前十智三明。及初地至四地之明解。五地至七地诸知见等)。通达者。即定慧二严。无阂。诸障并除也。心普周者。始自三宝。终至佛果。及示相不示等皆徧也。乐说。四无阂之一(举一该余。翻前闻思修。及四无阂等障)。不染着。即障不能染(翻前自在神通。及八解脱等障)。因一切诸法语宽。心能普周。智普照故。

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

得心自在者。能通达知见。故能心周诸法。从思惟善法中来(大经云。人虽於无数劫专心听法。若不思惟。终不能得无上菩提)。又定具足者。名心自在(罗汉得之)。法自在者。心能通达诸法。不被法缚(菩萨克之)。方便自在者。住涅盘而兴妙用(佛果具之。又菩萨有十自在。一命。二心。三财。四业。五生。六愿。七解脱。八如意。九智。十法自在。今疑略举耳)。

令此烦恼。及无知结集。毕竟永断。不复相续。

此烦恼。即前长养者。无知结集。即前能覆慧眼者。承上明解双照等力。故能永断耳。

无漏圣道。朗然如日。

修人天业。是有漏因。行菩萨道。是无漏因(於大乘法。更无渗漏)。道。路也。指上见佛闻法值僧。乃至十地等妙。悉趋无漏圣位之捷径也。朗然。开悟无漏义。承忏悔力。烦恼净尽。圣路朗然。如杲日丽天。无幽不烛也。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结前起后)。

南无毗卢遮那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弥勒佛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龙自在王佛  南无宝胜佛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南无袈裟幢佛  南无师子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大庄严菩萨  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结前起后)。

(某甲)等。略忏烦恼障竟。今当次第忏悔业障。

略忏三障中。第一。烦恼障毕。下依次忏业障。先结前起后。大节分三。第一文中分三小节。

夫业者。能庄饰世趣。在在处处。不复思惟。求离世解脱。所以六道果报。种种不同。形类各异。当知皆是业力所作。

者字。迭定标文第二节。庄。是庄严。饰。是修饰。如造三毒十恶等业。庄严三途世趣。行五戒十善等业。是人天世趣(未超三界故)。既但饰世趣。与无漏圣道乖矣。又不修戒定及发菩提心。故云不复思惟求离世。亦不求无上涅盘。故云不求解脱(近与永断烦恼无知结集既反。远与离苦得乐之旨违矣)。形类各异者。六道中横形竖形。好丑等各别。如於人形中。又各有贫富大小等类之异也。业力所作者。六趣中业用之力所为也。

佛十力中。业力甚深。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何以故尔。现见世间行善之人。触向憾轲。为恶之者。是事谐偶。谓言天下善恶无分(向字。本经是事字。无字。本经是不字)。

佛十力。谓佛有十种实知见力。即是处非处力。乃至漏尽力。详见后十力无畏文。甚深。引例凡夫业力。诸佛无上菩提。由功德智慧善业妙力所成。故甚深。凡夫不得圣道。亦由恶业惑力所障。故亦甚深(出大经三十一卷中)。由凡夫业力。故众生界难尽。定业难免故(行善等四句。出千佛名经中)。轗轲(通作埳坷。亦作坎坷。孟子。居丧坎坷)。今文轗轲者。车行不利也。譬人不得志。则所为之事皆不如意也。是事谐偶者。言所行事。皆和谐偶凑。则所求。无不遂心也。致使世间愚人。因不知三世因果。便言善恶不分(问业力。何法可以翻之。答。惟道力胜。若人背觉合尘。则道力乏故业力胜。若背尘合觉。则道力胜业力。故生佛无定名。圣凡无实性。张拙云。涅盘生死等空华。庞居士云。凡夫智量。妄说有难易)。

如此计者。皆是不能深达业理。何以故尔。经中说言。有三种业。何等为三。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

先斥。次列三缘。业理。即下三世善恶因缘果报等。自有先后缓急不灭之理也(自此至方受其报止。皆大经语。西天十九祖云。善恶之报。有三时焉。人但见仁夭恶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不知影响相随。毫厘靡忒。纵经多劫。亦不磨灭)。

现报业者。现在作恶现。身受报。

一。现在报。今重忏前恶。故止云作恶。下二报文。则双引也(大经云。如达多分佛一珠已。因佛疲极止息。刺目夺珠。佛名实语。不生恶心。两目平复。此现生报也。又迦罗富王。见佛为其宫女说法。遂生恶心。先截耳。次劓鼻。次刖手足。因多劫修慈悲故。感四天王心忿。雨沙砾石。王怖。求忏。佛言。我心无嗔。亦如无贪。何知无嗔。我矢之曰。若真无嗔。令我此身平复如故。语已遂得平复。又如有人示猎师熊处。及宝色鹿。其手堕落。是恶业。现受果报。经云。今世造善恶。今生受苦乐者。名顺现报。如君主孝慈训世。则祥云布。寿星现。恩及物。则醴泉出。嘉苗秀。此为善之验。樵夫指熊而臂落。酒客啖[夕/肉]以皮穿。是为恶之验也)。

生报业者。此生作善作恶。来生受报。

二。来生受报。如持戒人。深发誓愿。愿常得净戒之身。若有众生。寿百年时。八十年中。作轮王化生(经云。若今世造善恶因。来世方受苦乐果。名顺生报。所以瓶沙转报于四天。有相改生於六欲)。

后报业者。或是过去无量生中作善作恶。於此生中受。或在未来无量生中。方受其报。

三。多生后不定之报。如今世造善恶。从第三生已去。乃至百千生方受。名顺后报(因造今生。报终后世。伽咤七返而享余庆。那律久劫而受远福)。已上三种皆定业。

若今(时本作向者)行恶之人。现在见好者。此是过去生报后报善业熟故。所以现在有此乐果。岂关现在作诸恶业而得好报。

(此行恶。下行善二节。明三报意。正释行恶得好等。二疑重在业字。不重报字)后报善业者。是前生善业。至今生方熟。今受乐果。是过去生报。或多生已前。善业熟故。现今得乐。岂真现作诸恶。反得好报耶(现在见好。应前是事谐偶句)。

若今行善之人。现在萦苦者。此是过去生报后报恶业熟故。现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报。岂关现在作善而招恶报。

行善反招恶报。由宿障也。萦苦。善人被苦萦缠也。排遣。袪而消之也。现在善根力弱。过去恶业力强。强能胜弱。故不能排遣。所谓强者先牵也。

何以知然(南藏作所以然者)。现见世间为善之者。人所赞叹。人所尊重。故知未来必招乐果(先征。现见下。释)。过去既有如此恶业。所以诸佛菩萨教令亲近善友。共行忏悔。

(首二句。与前皆是业力所作呼应)教近善友。示恶友当离也。共行忏悔者。无论怨亲。但肯回心向道。便与偕行。

善知识者。於得道中则为全利。是故今日至诚。归依於佛。

善知识。所谓善友也。全。对半言。全利犹得全珠。圆满利尽也(内有善心。外有善友。则表里洞彻。如得如意珠。五方圆照。五色齐彰。若止趂己能。独修独善。借使上上根。止成辟支。只救得一边。政似半珠。所以要须亲近良师。若无师承。不得方便。非善修也。世间一小技艺。毕竟经师指授。自然得宜。若无师范。终不如法。况出世间上上法乎)。

(某甲)等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积恶如恒沙。造罪满大地。舍身与受身。不觉亦不知。

积恶等一偈。标。下文广举业相(与上七种方便心反照应)。梵语殑伽。此云恒河(从高流下。广一由旬。长不知数。沙细如面。佛说多数。即以此喻)。舍身受身者。谓生生死死。舍此身又受他身也。身世相隔。不啻醉梦。即今所受身。尚不觉来因。亦安知过去所作之恶业乎(前云过去既有如此恶业是总。下文别开。计三十一节)。

或作五逆深厚缠浊。无间罪业。

一。五逆者。弒父。害母。弒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罪如海深地厚。兼乎十缠)。混乱净心。故云浊无间罪。即阿鼻狱因(无间有五。即趣果无间。受苦无间。时无间。命无间。形无间。有此罪业。必招恶报。下仿此)。

或造一阐提。断根善业○轻诬佛语。谤方等业。

二。梵语一阐提。此云信不具(拨无因果。谤三宝人。下文。俱是断善根罪)。极恶意业。恶友为缘。上慢邪见。不畏恶道。无悲愍心(大经云。佛法中死尸。谓阐提。犯四重禁。五无间罪。诽谤方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爱〕畜八种不净物。佛物。僧物。随意而用。或於比丘。比丘尼。作非法事。是名死尸。佛法海中。决不容受。又云。譬如三器。一。完。喻菩萨。二。漏。喻声闻。三。破。喻一阐提。亦如三种病人。俱至医所。一。易治。二。难治。三。不可治。不可治者。喻阐提。乃至杀害蚊子。犹得杀罪。杀一阐提。无有杀罪)。三。佛语如如意珠。随方现色。应众生心。说四教。利三根。实当尊重。信以为真。反云佛教从无说有。是诬也。

破灭三宝。毁正法业○不信罪福。起十恶业。

四。三宝有拔济之恩。非佛。无以垂教。非僧。无以弘通(大经云。有二种人谤三宝。一。不信。嗔恚心故。二。虽信。不解义故。若人信心无智慧。则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信心。则增长邪见。问。何等人不谤三宝。答。大经云。若言阐提。舍一阐提。於异身中。得无上菩提。是人即谤三宝。若言阐提。能生善根。生已。相续不断。得无上菩提。当知是人不谤三宝)。五。不信(即疑字)为因。起恶造业也。身三。口四。意三。共成十(问。用何方便治恶人。答。如鹿母夫人云。贪恚所生。皆由嫉妬。谏恶以忍。谏怒以顺。我从生以来。未曾与物共争。出报恩经)。

迷真反正。痴惑之业○不孝二亲。反戾之业。

六。迷真理。反正道。皆以无明迷惑为本○七。堂上父母。理合孝顺。而反乖戾。天理人情皆所不贯。况佛法乎(孝顺。是爱敬从命义。父母有生育之恩。故须孝顺。现存者。竭力供养。发以道心。过去者。戒善潜资。咸令离苦)○(此是色身父母。下师长是法身父母)。

轻慢师长。无礼敬业○朋友不信。无义之业。

八。师长於我有出世恩德。应尊重顶礼。而反慢之。岂非恶业(大经云。先从听受。后思惟义。如先平地然后下种。又云。佛从善友。转闻佛法。心生欢喜。欲设供养。居贫无物。欲自卖身。薄福不售。即欲还家。路见一人。便语言。吾欲卖身。君能买否。答。我家作业。人无堪者。又问作何业。答。吾有恶病。良医处药。应日服人肉三两。卿若能每日以身肉三两见给。便与汝金钱五枚。得已。供佛。果如前议。报恩云。三藏比丘。以一恶言呵骂上座。五百世常作狗身。又目连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问耆婆。值诸天入欢喜园。连立路侧。诸天无顾视者。耆婆后至。行见目连。向举一手。乘车直过。目连念。此人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着天乐。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下车礼连足。连以种种因缘。责其不可)。九。朋友赏之以信。不信即无义也。

或作四重八重。障圣道业○毁犯五戒。破八斋业。

十。作。造也。四重。杀。盗。淫。妄。根本四也。波罗夷。此云极重罪。比丘有四。比丘尼有八。前四与比丘同。第五。与男身触。六。与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共话。共行。身相倚。相期。七。覆他重罪。八。随举大僧供给衣食(又波罗夷。此云弃。犯此四重八重。永弃佛法海外。犹如大海。不受死尸故。夫戒有三。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如次证得法报化身)。十一。五戒者。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五。不饮(破五禁。即毁犯五戒)。八斋。即八关斋戒(关者。禁闭八罪。不令犯也。出设斋经)。即上五戒。加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着香华鬘。及香油涂身熏衣。八。不自歌舞往听(婆沙云。斋以不过午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斋法。故止言八。不言九也。此通俗人受。以一日一夜为期。详如报恩第六卷)。

五篇七聚。多缺犯业○优婆塞戒。轻重垢业。

十二。五篇七聚。戒律篇目。僧祇云。一夷(波罗夷罪。比丘四条。尼八条)。二残(十三僧残。比丘十三条。尼十七条)。三提(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比丘百二十条。尼二百八条)。四尼(提舍尼。比丘四条。尼八条)。五吉(突吉罗。即一百众学。比丘一百条。尼一百条。突。此云恶。吉罗。此云作)为五篇。七聚者。一弃。二众残。三丑恶。四堕。五可呵。六恶作。七恶说。破此等戒。即是多缺犯业(增辉云。若正结罪名。能招当恶果)。十三。报恩经云。优婆塞有五戒。一。不得贩卖畜生。二。不得贩卖弓箭刀仗。三。不得沽酒。四。不得压油(天竺。麻有虫。无虫处。则无过)。五。不得大色染业。外国染波伤虫故。此名五种不应作也。梵语优婆塞。此云近事男。谓在俗亲近三宝。尽寿持五戒者。轻等可知。

或菩萨戒。不能清净。如说行业。

十四。梵网经菩萨戒。开十重四十八轻。如说行者。依戒经所说而行。纤毫不犯。便是清净。

前后方便。污梵行业○月无六斋。懈怠之业。

十五。前后方便。即大小二便。梵行。净行也。不遵律规。污秽净业。安得无罪○十六。每月有六斋日。初八。二十三两日。天王使者巡。十四。二十九两日。天王太子巡。十五。三十日。四天王亲临。按察众生善恶。具奏帝释。行善者。注禄增算。为恶可知(十斋。加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日便是。佛言。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又有五福。一。少病。二。身安。三。少淫。四。少睡。五。生天知宿命。於三十日间。不过六日持斋。是日当倍加精进。补四日之不足。可也。既不肯精进。又不能持斋。恐后悔无益也)。

年三长斋。不常修业○三千威仪。不如法业。

十七。一年中持三月(正。五。九)长(自朔至晦)斋。玉帝殿前。明镜月轮。常照四大部洲。正。五。九。正照南洲。故宜持斋修福。较六斋则长。比常斋则短。於一年。不过四分之一。犹不能持。安望其尽形寿乎。觊其世守净业乎○十八。行。住。坐。卧(四威仪)。各具二百五十戒。合成一千。循乎三世。成三千威仪也。如法而行。可为仪表。不能如法。便乖细行。动气发粗。诚足异也。

八万律仪。微细罪业○不修身戒。心慧之业。

十九。於四威仪。各有二百五十戒。成一千。并三聚戒各一千。成三千。配身三口四七支。成二万一千。复配贪嗔痴等分四者。成八万四千细行。今言八万。举大数耳○二十。大经云。众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不能修习如是四法。则能造五逆。犯四重。谤三宝。故常沦生死海。弗克到彼岸(又云。若见戒。戒相。戒因。戒果。上戒。下戒。戒聚。戒一。戒二。此戒。彼戒。戒灭戒等〔修。〕修者。戒波罗蜜。有如是见者。名不修戒。若见心。心相。心因。心果。心聚。心及心所。心一。心二。此心。彼心。心灭心等。心修。心者。上中下心。善心。恶心。有如是见者。名不修心。若见慧。慧相。慧因。慧果。慧聚。慧一。慧二。此慧。彼慧。慧灭慧等。上中下慧。钝慧。利慧。慧修。修者。有如是见者。名不修慧。不修身戒心慧。於小恶业。得大恶报等。若观诸法同於虚空。不见智慧。智者。愚痴。愚者。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是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

春秋八王造众罪业○行十六种恶律仪业。

二十一。八王日。提谓云。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八日。天地福神。阴阳交代。故云八王。四天王案行。以比诸天民隶有福增寿。有罪减算。若冒冥无知。不预作善。收付地狱。如来拔苦。劝修斋戒。令其得乐)。二十二。十六恶者。一。屠儿。二。魁脍。三。养猪羊。四。捕鱼。五。猎师。六。网乌。七。捕蛇。八。养鸡狗。九。咒龙。十。作贼。十一。捕贼。十二。狱吏。十三。淫女家。十四。沽酒家。十五。洗染家。十六。压油家。

於诸众生。无愍伤业○不矜不念。无怜愍业。

二十三。愍。怜也。伤。哀也。如文王视民如伤之类(此及下文计四节。总乖四无量心)。二十四。矜。悯也。念。常思也。言不能常怀哀矜之念。矜。念。怜悯。皆悲之等分。

不拔不济。无捄护业○心怀嫉妬。无度彼业。

二十五。悲能拔苦。舍心济物。济。给济也。周给不足之人。使之得乐。此节悲。舍。慈。三心皆具○二十六。妬贤嫉能。则惟知有我。岂能幸人得乐。与喜心相反(已上四小节。忏乖四无量心。无度彼三字。结上四节。总无度他益。下广明)。

於怨亲境。不平等业○耽荒五欲。不厌离业。

二十七。怨。是逆境。亲。是顺境。必起憎爱疎密等见。心不平等。造业之端(心地观云。不着诸法及众生。心无诤论修正念。自无业缘。且分别心起。於怨必嗔。便障忍度。不平。必有高下。不等。必起彼此故)。二十八。财。色。名。食。睡。为五欲(色等五尘。亦名五欲)。不生厌恶脱离心是耽荒。耽荒。即贪义。障布施。不厌离。则喜毁犯。障持戒。

或因衣食园林池沼。生荡逸业。

二十九。衣食富足。不知冻馁。园林幽隐。世事应忘。益以池沼。清凉自胜。正好办道。不能修行。反生旷荡放逸。哀哉(清规制不纵逸有四种益。一。不污清众。生恭敬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揭〕外丑。护宗纲故。又荡逸是懈怠。障精进)。

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众罪业。

三十。以。犹倚也。盛年。壮龄也。倚恃年富力强。放纵自恣。於七情六欲上。造无量罪(放恣。是散乱。能障静虑)。

或作有漏善。回向三有。障出世业。

三十一。作善而不回向无上菩提。乃回向欲有。色有。无色有。则三界因果不忘。纵有人天福报。福尽还应堕落。于出世弥远。故云障出世耳。不思出世。便是愚痴。障般若度(此障句。一。结前障六度文。二。与无度彼业句呼应)。

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总结○广举业相忏悔竟。下文发愿福慧圆修。

愿(某甲)等。承是忏悔无明等罪。诸不善业。愿皆消灭。

先愿断恶也。无明。举万恶之本。等罪。收上总标偈及别开三十一节罪业。总愿消灭耳(愿皆。南藏流运本作尽皆)。

所生福善。愿生生世世。灭五逆罪。除阐提惑。如是轻重诸罪恶业。从今已去乃至道场。誓不更犯。

此藉忏悔力灭罪生福也。五逆罪(迭前第一节)。能致五无间狱之苦。应首灭。阐提业。因惑而起。故云阐提惑。能断善根。故当除。如是轻重等(迭第三节。至三十一节文)。从今忏后。直至得道之场。成於佛果。於其中间。誓不再犯。灭罪文竟。下生福文。

常习出世。清净善法。精持律行。守护威仪。如渡海者爱惜浮囊。

常字。根上从凡至圣。中间更不犯言。清净。翻前深厚浊缠。善法。翻前十恶五逆等。精持。翻前毁犯斋戒。及轻重垢等。律行。即前五篇七聚。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律仪等。守护威仪。即守护三业等不容毁犯也。浮囊。犹今之渡海者。系葫芦于腰间以渡浩溺也。浮囊本非我身。为捄身故。不得不惜。以囊可以渡海也。修涅盘者。了幻身本非实有。然借身以修性。则不得不修戒。以保如幻之身心。为度生死苦海也(大经云。菩萨护持禁戒。如渡海人护持浮囊。如有带持浮囊渡海。海中罗剎。从乞全与。次惠半。次三分之一。次手掌许。次微尘许。欲渡海者答言。汝今所须。诚复不多。然我今者。方当渡海。不知前途远近如何。若与汝者。气当渐出。大海之难。何由得脱。终竟不与。比丘守五篇净戒亦然。乃至不与烦恼罗剎一微尘许破戒因缘。若有少损。则不能度生死大海。其破浮囊样子如此)。

六度四等。常标行首。戒定慧品。转得增明。

施等六度。慈等四心。万行之端(诸佛因德虽烦。以要言之。不过六度四心故)。言常标者。生生勇悍。标名于同行之首。为世导师也。戒生定。定生慧。故云转得增明(此名三学。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持戒止免三途。兼定超六欲。发慧超三界。六祖云。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又云。自性无非是性。戒自性不乱是性定。自性不痴是性慧。转得增明。即转展相生也。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戒资定也。圆觉云。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定发慧也)。

速成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前六度。是应身因。相好。是应身果)。

三十二相(一。足下平满相。二。足下千幅轮文。无不圆满。三。手足并皆柔软。如兜罗绵。四。两足一一指间。犹如雁王。文同绮画。五。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可爱。六。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七。足趺修高光满。与跟相称。八。双腨渐次纤圆。如鹿王腨。九。双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十。阴相藏密。十一。毛孔各一毛生。绀青宛转。十二。发毛右旋宛转。十三。身皮细薄润滑。垢水不住。十四。身皮金色晃耀。诸宝庄严。十五。两足两掌。中颈双肩。七处充满。十六。肩项圆满殊妙。十七。膊腋悉皆充实。十八。容仪洪满端直。十九。身相修广端严。二十。体相量等圆满。二十一。颔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二十二。常光面各一寻。二十三。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二十四。四牙鲜白锋利。二十五。常得味中上味。二十六。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二十七。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二十八。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二十九。眼睛。绀青鲜白红环。三十。面轮如满月。眉相皎净。如天帝弓。三十一。眉间有白毫相。柔软如绵。白逾珂雪。三十二。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出般若经。佛在忉利天宫。目连令匠人雕佛三十二相。只得三十一相。唯梵音相雕不得。院主问南泉。如何是梵音相。泉云。赚杀人)。八十种好。即随形好也(一。无见顶相。二。鼻高孔不现。三。眉如初月。四。耳轮辐相埵成。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印文现。九。爪如赤铜色。十。膝骨坚着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长纤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乐观。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白不挠色。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姝好。四十。面净如满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毛孔出香气。四十三。口出无上香。四十四。威仪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赤色。五十一。舌薄广。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广长眼。五十五。孔门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见。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滑。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着。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说法。七十二。发音报众声。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七十五。观无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毛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

十力无畏。大悲三念。

初佛果十力(了达一切无能胜。无能坏。故名力)。一。知是处非处力。(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作善业。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过现未来。诸业诸受)三。定力(一切禅定三昧。自在无阂。浅深次第如实知)。四。根力(知众生诸根胜劣。得果大小等)。五。欲力。(知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六。性力(知世间种种性。六道性分不同故)。七。至处力(知一切道至处相。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盘无漏行所至处)。八。宿命力(知一世乃至千万世。一劫至百千万劫。姓名苦乐寿命长短等)。九。天眼力(知众生生时死时。善道恶道。端正丑陋等)。十。漏尽力(自知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无畏。即四无所畏。释现首卷。三念者。有二种。一。性念处(慧解脱破一切智外道)。二。共念处(俱解脱。破神通外道)。三。缘念处(无阂解脱。破文字外道)。一。无忘失法。二。永拔习气。三。一切种妙智。出毗昙。

常乐妙智。八自在我(速成二字。直责至此)。归依诸佛。愿垂护念。

首二句。涅盘四德。无二生死曰常(不迁不变故)。不受二边曰乐(离二死苦故)。具八自在曰我(得大自在故)。三业清净曰净(三惑净尽故)。妙智。即净义。三惑净尽故。八自在我。(涅盘经云。一。能示一身。多身数如微尘。二。能以微尘身。满大千界。三。能以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身。常居一土。五。能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想。七。说一偈经无量劫。八。身如虚空。存没随宜不穷。因归依二句。应补佛一进曾有人於此增修。非藏本及忏主意)护念有二义。一。显护念。谓现身语赞印所作。二。冥护念。潜垂覆摄。不现身语众圣威重。故求护念。

(某甲)等。前已总相忏悔一切诸业。今当次第。更复一一别相忏悔。若总若别。若粗若细。若轻若重。若说不说。品类相从。愿皆消灭。

结前起后。粗细者。烦恼所知二障。虽根一心。微着有异。所知则细。烦恼则粗。粗细虽殊。诚无别体。犹如一水。起动成波。微着亦尔。

别相忏者。先忏身三。次忏口四。其余诸障。次第稽颡。

迭前若别句。以起忏除七支罪文。其余诸障。发佛法僧间余障。及六根罪业文。稽。留也。颡。额也。以额至地。故云稽颡。竭诚礼拜首至地故。恳大清净智慧人。涤其罪垢耳(俱舍云。稽首接足。故言敬礼。屈己所尊之首。接彼所果之足。三业敬礼之通称)。下去共六段文。第一总明杀业有轻重。

身三业者。第一杀害。如经所明。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先迭身有杀盗淫三业。且就第一杀业为重。故先及之(涅盘经。一切大众所问品云。昔王舍城中大猎师。多杀群鹿。请我食肉。我时虽受彼请。於诸众生。生慈悲心如罗睺罗而说偈言。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梵网经。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菩萨应起慈悲心救护。而恣意杀者。波罗夷罪)。恕己者。以己好生之心。亦使物类得生。谚云将心比心也。

虽复禽兽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

就事反显。故曰虽复。复。犹说也。殊。别也。言人与畜生。虽有横竖之分。而重命畏死。一也。保。是保护意(金光明云。不害众生命。及施与饮食。由斯二种因。得寿食长远。命。犹寿也。甘露味论云。畜生有八种寿。一一弹指顷。二。半日。三。一日。四。一月。五。一岁。六。十岁。七。百千万亿岁。八。乃至一劫)。

若寻此众生。无始以来。或是我父母兄弟。六亲眷属。以业因缘。轮回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报。不复相识。

寻。探求也。因肉眼不如天眼。故须探求(梵网。我生生从男女受生。故杀六道。即杀父母。亦杀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出生入死一句。双含。前为六亲。脱生入死。今又出死入生。现畜生形。故云更改前形。易换苦报。不识面目耳。

而今兴害食啖其肉。伤慈之甚。

兴害。身业。食啖。口业。伤慈。意业(丹溪云。诸肉助起湿中之火。久而生病。素问云。膏梁之变。足生大疔。况禽兽之肉乎。既乖养生之术。又累重苦于后。岂宜若是)。

是故佛言。设得余食。当如饥世食子肉想。何况食啖此鱼肉耶。又言。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生堕号叫狱。

余食。如米麦等类。受食五观。一。计工多少。谅彼来处。一钵之饭。作夫汗流。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缺则不宜。全乃可受)。三。防心离过贪嗔痴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饥渴病故。须食为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不食成病。道业何从(饥世易子而食。最是惨酷。幸遇丰登。当念饥馑之苦不可过分。米麦食尚尔。况众生肉。安知众生非我往世六亲耶。思之。大可流涕。心地观云。弥勒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为成熟众生故。现在兜率天)次引楞伽经偈。明杀报。为利杀生。如屠儿贩卖。宰夫以杀求利之类。财网肉者。将财广买。逞口腹贪饕无厌者。号叫狱。先酬其将杀时。众生求捄之声。然后次第偿之也。

故知杀害。及以食啖。罪深河海。过重丘岳。

海。沧溟也(说文。天池可纳百川)。又海者。晦也(荒远冥昧之称)。河者(自乾位来。千里一曲。九曲而入于海)水之伯。上应天汉。丘土之高者。狱山之高而尊者(如彼五岳。众山之宗。大经佛言。我念往昔。与达多俱为商主。各有五百贾人。为利益故。至大海采宝。恶业缘故。路逢暴风吹坏船舫。伴党死尽。尔时我与达多。不杀果报长寿缘故。风吹。得至陆地。时达多惜宝。生大忧苦。发声啼哭。我劝云。达多。不须啼哭。达言。譬如极贫人至冢间。手捉死尸。乃云愿汝今者施我死乐。我当施汝贫穷寿命。时尸起坐。语贫人言。贫穷寿命。汝自受之。我虽死乐甚。不欣汝贫穷之生。然我今日既无死乐。兼复贫穷。云何而得不啼哭耶)。

然(某甲)等无始以来。不遇善友。皆为(训由)此业。

杀业既恶。杀心更恶。故善友遇而不遇。

是故经言。杀害之罪。能令众生堕於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虎豹豺狼。鹰鹞等身。

引华严经。证杀业果报。杀者啖者。皆由恶心。故感虎狼等身。心常怀恶。说文云。虎。山兽之君。豹。似虎圜文(陆佃云。豹华如钱。黑而小於虎)。豺。说文。狗声。食羊捕兽(尔雅释。狗足。长尾。白颊)。狼。说文。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陆机云。其鸣能大能小)。鹰。陆佃云。一岁黄鹰。二岁鵧鹰。三岁鸽鹰。今谓之角鹰。顶有毛角。鹞。雉名。青质。五彩(玉篇云。五色雉也)等。该取众禽兽。下准此知。

或受毒蛇蝮蝎等身。常怀恶心。

上明禽兽报。此明毒虫报。皆从杀业恶心来。蛇。蝮。皆毒虫也。蝎。螫人虫(诗。卷发如虿。长尾为虿。短尾为蝎)。

或受獐鹿熊罢等身。常怀恐怖。

鹿。是山兽。獐属(陆向云。仙兽也。古今注云。鹿有角。不能触。獐有牙。不能噬)。熊。兽形似豕(古云。大秦国出玄熊)。罴。似熊黄白色者(大经云。佛菩萨为度生故。现作獐鹿罴鸽。狝猴龙蛇。金翅鸟。鱼鳖狐兔牛马之类。又云。菩萨虽受熊象等身。终不作畜生业。即为余畜生演说正法。令彼闻法。速离业苦)。常恐怖者。由好杀者。令众生多恐多怖故。明畜生报竟。下人中苦报。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已上皆华严文)。

多病。是杀生痛苦之报。短命。是杀生不尽天年之报(大经云。夫施食。则为施命。菩萨行施时。常施众生无量寿命。乃至终不杀戒者。慎口无过者。不生怨想。推直于人。引曲向己。无所诤讼者。常劝众生勤修善法者。乃至修摄心者。修平等心者。於诸善法。不放逸者。皆得寿命长。故菩萨於众生。乃至虫蚁。悉生怜愍利益之心)。

杀害食啖。既有如是无量种种诸恶果报。是故至诚求哀忏悔。

求哀。须五体投地(谓头顶。左肘。右肘。左膝。右膝。亦名五轮。五处圆故)。杀业果报竟。下广举杀因。重求忏悔。有四章。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有此心识。常怀惨毒。无慈愍心。

惨毒。是惨极之毒。杀心也(大经云。佛及菩萨知杀心三。谓上。中。下。下者蚁子乃至一切畜生。除菩萨示现者。名下杀。以下杀因缘堕于三途。具受下苦。何故。是诸畜生有微善根故。中杀者。从凡夫人。至阿那含。上杀者。父母乃至罗汉。辟支。毕定菩萨。以上杀因缘。堕阿鼻狱。具受上苦)。此总说。下别开八节。

或因贪起杀。因嗔。因痴。及以慢杀。或兴恶方便。誓杀。愿杀。及以咒杀。

一或以贪财色等而起杀。或以嗔怒。争长竞短。激发怒火而杀。或以颠倒谬认。不明事理而杀。或以恃我慢人。不论父母及诸圣贤。与胜我善友。是杀横行于四圣及人天道者(方等经。宝严童子问。何法杀安乐。何法杀无忧。何为毒之根。吞灭一切善。答。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杀为毒之根。吞灭一切善)。二。以种种恶法。兴起杀事。咒杀。以邪魔咒力助成杀业也。

或破决湖池。焚烧山野。畋猎渔捕。或因风放火。飞鹰放犬。恼害一切。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三。大水处曰湖。停水处曰池。或破穿堤湖。或疏决池塘。使水涸而易行渔捕。以杀水族也。山与野。皆草木蓊郁。藏禽兽处。纵火焚烧。及行畋猎而故杀之。其内之惨毒。外恶方便为何如哉(畋猎应山野。渔捕应湖池)。四。乘风放火。即焚山野义。飞鹰放犬。即畋猎义。如是下。结。未终先结。以上文是总中之总。下去。从总开别。

或以槛弶。坑。拨。[叉-一]。戟。弓。弩。弹。射飞鸟走兽之类。

五。槛(音现。音遣非)。圈也。又笼闭也。弶(其亮切。音强去声)。施罟于道路也。坑。掘地陷物也。拨。扩也。以机械而取。所谓拨法子也。[叉-一]者。挟取(玉篇谓之横叉)。戟。有枝兵也(增韵。双枝为戟。[(白-日+田)/廾]枝为戈)。弩。弓之有臂者(谚云弩子是也)。弹(音啖)。是丸子。有土石铅铁不同。皆可打落禽兽者(张仙亦有之)。射(音食)。凡指物曰射。言以弓弩矢射物。孔子戈不射宿。况他人乎。(汉宣帝诏。毋得以春夏适巢探卵。弹射飞鸟)飞鸟。总举虚空中飞舞者。走兽。总举陆行者。忏主举总摄余。故云之类。

或以罟(音古)网罾钓。撩(音牢)漉水性。鱼鳖鼋鼉。虾(胡加切)蚬(胡甸切)螺蚌(音棒)。湿居之属。使水陆空行。藏窜无地。

六。罟。网之总名。撩。水中取物也。漉(汉相如书滋液渗漉)。谓润泽下究也。鱼。水虫也(素问云。鱼热中。丹溪云。鱼在水无一息之停。食之动火。大经云。菩萨於饥世见饿者。现龟鱼身无量由延。誓云。愿彼取我肉时。随取随生。因食我肉离饥渴苦。乃至悉使发无上菩提心)。鳖。是卵生。甲虫也。形圆脊穹。四周有群。骨在外。肉在内也(陆佃曰。雀影生鳖)。鼋。似鳖而大。阔或至一二丈。鼉。水虫。似蜥蜴而长大者。虾。长须虫。与水母作眼者(尔雅翼云。虾多须而善游。好跃。文选。水母目虾)。蚬。尔雅谓之缢女(郭璞云。小黑虫赤头。自喜经死。故曰缢女)。螺有多种。大者。形如鸟嘴。吹之能惊人。可为杯。蚌。蛤属(亦作蚌。集韵作鮇)。水行。如鱼虾等。陆行。如走兽等。空行。如飞鸟等。以种种恶方便。苦恼众生。故使水类如河海。不足以潜藏。乃至虚空大地。不足以逃窜也。窜。匿也。

或畜养鸡。猪。牛。羊。犬。豕。鹅。鸭之属。自供庖厨。

七。上文明杀杀。此明养杀为杀而啖故养也。鸡有五德。畜之报晓。放生则可。而杀而食。不可也(鸡本属巽巽为风。食之能发风病。丹溪云。鸡助肝火。衍义云助火动风。安可食之)。牛。耕畜大牲也。帝王非郊天祭地不轻用。况凡人乎。犬本防宅。豕(即猪字。重出)。鹅。白者食草。苍者食虫。其肉性冷。有毒发疮。令人霍乱发痼疾者。鸭肉与卵并不可与鳖肉同食。能害人。疱厨。烹庖处也(孟子。君子远庖厨。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故杀畜生以供口腹。为三寸于一时。受殃累于永劫。何不三思乎。且畜生有二种。一。受决定杀果。如鸡鹅牛羊等。缘其宿生决定不信因果。欢喜决定行杀。无忏悔心故。二。受不定杀果。如禽鱼等。前生虽作恶业。或出于不得已。或杀已生悔故。又飞空走陆。互有决不决义。上文明自杀自供)。

或货他宰杀。使其哀声未尽。毛羽脱落。鳞甲伤毁。身首分离。骨肉消碎。剥裂屠割。炮。烧。煮。炙。楚毒酸切。横加无辜。但使一时之快口。得味甚寡。不过三寸舌根而已。然其罪报。殃累永劫。如是等罪。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八。明货买他杀以自给也。宰。割也。凡肉至火中曰炮。近火曰炙(报恩经云。释迦昔为雁王。五百阿罗汉。为五百群。佛身形影利物。〔皆〕有一鸽为鹰所逐。入舍利弗影。战惧不解。移入佛影。泰然无怖。大海可移。此鸽无动。以佛有大慈悲。身子无故。佛习气尽。身子未尽故)。楚毒酸切。总结上文。谓如是苦楚惨毒。闻之酸心。恨之切骨。畜本无辜。不应加而加之。故曰横耳。一时快口。永劫殃累。得味甚寡。受报极多。最宜猛省。曷不思虞舜饭糗茹草。夏禹恶酒菲食。孔子蔬食菜羹乎(古云。饮食于人日月长。精粗随分塞饥疮。才过三寸成何物。勿用将心细较量。盖先贤务在养心。养心莫先於寡欲。口腹之欲。急宜绝也)。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复兴师相伐。疆场(音亦)交争。两阵相向。更相杀害。或自杀。教杀。闻杀欢喜。

前於畜道行杀。此於人道行杀也。师。众也(易师卦注。多以军为名。次以师为名。少以旅为名。则师者举中之言也)。疆。是疆界。场。是边境。两限间道也。交争。相伐也。彼此各有阵势。东要相向杀害也。自身行杀。教他行杀。乃至耳闻动杀。反生欢喜。由杀心种子深入故。如是众生。非佛力不能度(观佛三昧经云。央掘魔罗。暴杀千人。复欲害母。佛徃救之。得正信解。投佛出家。遂得圣道)。

或习屠侩。赁(音任)为刑戮。烹宰他命。行於不忍。

习。学也。屠。杀也。侩(大经作脍)。括断也。赁。佣力也。忍。慈也。

或恣暴怒。挥戈舞刃。或斩或刺(音七)。或推着坑堑。或以(南藏坊本作用。非)水沉溺。或塞穴坏(音怪)巢。

刚暴已非。又加之以怒。可恣意乎。斩。断首也。刺。杀也(公羊传刺之者。杀之也)。坑。陷阱也。堑(音倩。七艳切)。沟也。以水沉溺。如囊沙阵之类。或塞句。明杀畜道。如猕猿等由穴出入。以石塞断。令其致死。又如众鸟。勤苦累巢。或因捉其身。取其卵而故坏之(毛氏曰。凡物不自败而毁之读怪。书无坏我高祖寡命。孟子坏宫室以为污池等)。

或(南藏无)土石磓(都回切音堆)磹(徒念切音殿)。或以车马雷(俗作擂。去声)轹(音力)。践踏一切众生。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磓磹。以石投下也。马。乘畜(生于午。禀火气而生。火不能生木。故有肝无〔瞻〕)。雷轹。车擂碾。马践踏也。微细众生。因之误伤。俱不免于杀业。如是下。总结上九节文。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堕胎破卵。毒药蛊道。伤杀众生。垦土掘地。种植田园。养蚕煮茧。伤杀滋甚。

堕胎者。用恶药落人胞胎。及杀母羊取羔之类。破卵者。食鸡鸭等卵。及毁巢堕卵等。毒药者。用药毒人。及药虫鱼狗鼠鸟兽等。蛊道者。如川广中下蛊伤人。及此间师巫以左道惑人之类(垦土等者。报恩经。善友太子出城。见耕者垦土出虫。鸟随啄吞。太子愍而问言。此作何物。共相残害。左右答云。国依人民。民依饮食。食依耕田。种植五谷。得存性命。太子念言。苦哉苦哉)。蚕。吐丝虫也。茧。蚕衣也。滋甚。言益极也。统结上文。

或打扑蚊蚋(而税切音瑞)。掐(音怯)啮(音捏)蚤虱。

扑。击也。又连杖曰朴。蚊。夏虫也。蚋。酰鸡也。掐。爪刺也。爪刺微虫。如刀山剑树加人也。啮。咬也。齿咬微类。如两石相磕也。蚤。是融蚤。跳虫也。虱。是几虱。六脚虫也。不杀戒有三等。上持。蚊蚋等。中持。六畜等。下持。水陆空等不犯(报恩经。佛多劫前。于应现佛时。坐禅比丘。常患虮虱。与蚤约言。我若坐禅。汝宜寂住。虱如约。后有土蚤至虱边问言。云何汝身肥盛。虱言。我所依主人。常修禅。有约如上云云。蚤因闻血肉香。即便食啖。比丘心恼。脱衣付火烧之。时禅师者。今迦叶佛是。土蚤者。今达多是。虱者。今我身是。达多为利养故。害佛甚至。成佛亦尔。入大狱中。如受三禅天之乐)。

或烧除粪扫。开决沟渠。枉害一切。

前节用身口造杀业。此用身意也。粪扫。乃腐烂之物。中有虫蚁。或火烧。或帚除。开通沟道。疏决渠池。皆有误伤之罪。决。通也。

或啖果实。或用谷米。或用菜茹(音汝)。横杀众生。

果。木实也(树生曰果)。实。物成实也。菜。生菜。茹。乾菜也(诸菜皆从地产。阴物也。人食之。能养阴。亦谓之蔬菜。菜有疏通意。故食之。肠胃宣畅而无壅滞之患。先儒云。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食菜不惟足以养身。亦足以养德。且俭用。其家必肥)。此为口造杀业。下用火造杀业。

或然樵薪。或露灯烛。烧诸虫类。或取酱醋。不先摇动。

然。烧也。樵字。双通人物。樵夫及柴草(汉书音义云。樵。取薪者。韩愈云。董生行。或山而樵。说文。散木也。广韵。柴也)。暑月灯烛。尤不宜露。用笼[(ㄇ@(企-止))/卓]护之。以宵虫见明即投。投即伤生也。酱醋。不如法者必多虫。欲取用。宜摇动之使潜下自避。不动而取。故伤也。

或泻汤水。浇杀虫蚁。

倾泻热汤冷水。皆可浇冲。杀诸虫蚁(昔有父老爱子。子食。见黑不拣。父曰。子莫食苍蝇。能害人。子曰。非蝇也。乃蚁耳。父曰。蚁虽不伤人。其如汝伤彼命乎。贪生畏死。物物皆然。应细行而护之。此爱非情见也。直能令子培成佛因。愿天下之为父者皆效之)。

如是乃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恒常伤杀飞空着他微细众生。凡夫识暗。不觉不知。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总收上种种杀业以祈忏也。行住二句。别总双陈。(佛教比丘下单偈云。从朝寅旦直至莫。一切众生自回护。若於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微细众生虽不能见。应预护之。如佛眼观一滴水。八万四千虫)空中微虫充满。天眼能见。肉眼不识。故云识暗等(九界性一。迷悟自异。如飞空者。无异得通。实不能悟空。徒然终日空裹行坐。而不能即空透脱。触处蹉过。苟能了彻此空。与十一空。元无两也。其离生死苦。亦何难哉)悔。(音灰上声)。懊悔也。即知过改过之心。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以鞭杖枷锁桁(下浪切)械。压拉拷掠打掷。手脚蹴踏。拘(时本作约)缚笼系。断绝水谷。

鞭。以皮为之。杖。竹木为之。枷。以木为。锁。以铁成。桁。拘罪人之大械也。穿木加足曰械。拉(音腊)。摧也。折也。拷。打也。掠(力让切音亮)。捶治人也。打(音钉上声)。直触也。掷。抛也。蹴(音促)。蹑也。踏。践也。俱害物之苛者。拘缚。笼系义。(笼即樊笼。可以拘人。系。即系缚。可以絷人)断(音短)。截也。人之生也。全在水谷。故曰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卫。脉道乃行。水谷可断绝乎。

如是种种诸恶方便。苦恼众生。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结○凡杀害之法。俱名恶。方便。如前鞭打。乃至断绝水谷。皆苦毒恼害事。发露忏悔竟。下发愿成德。

愿承是忏悔杀害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金刚身。寿命无穷。永离怨憎。无杀害想。

杀害。得多病短命之报。不杀。则寿命无疆。能即危脆身。得金刚身。金刚是坚固之义。以得无所得。无得而得。是真得也。自然心无怨憎。身灭杀害矣。

於诸众生得一子地。若见危难急厄之者。不惜身命。方便救脱。

此示得坚固身之由也。一子地。佛视众生。等同一子也。大经云。菩萨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一切众生。必定当得一子地。故临刑将死危急之时。愿不惜身命。以种种方便救而脱之。令其死中得活也。

然后为说微妙正法。使诸众生睹形见影。皆蒙安乐。闻名听声。恐怖悉除。我今稽颡归依於佛。

然者。转上拔脱之辞。说法。如放生时。说三归。五戒。十二因缘。乃至称三宝为师。不堕三恶邪见等(大金光明经。说法施有五胜利。一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二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之福。平出欲界。三法施。能尽净法身。财施。唯增于色。四法施。无穷财施有尽。五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爱)。睹形影者。有憎怨杀害心时。众生皆遭厄难。今以慈心护生。故蒙安乐(如鸽为鹰逐。投入佛影。〔情〕然无怖之类)。闻名等者。如云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肝胆寒等。今反是。如持观音名号。杀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皆由慈悲发愿。故恐怖悉除。我今下。起后。

南无毗卢遮那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弥勒佛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龙自在王佛  南无宝胜佛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南无袈裟幢佛  南无师子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大庄严菩萨  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某甲)等。次忏劫盗之业。经中说言。若物属他。他所守护。於此物中。一草一叶。不与不取。何况窃盗。

前忏杀业竟。次忏盗业(梵网云。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以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盗人物。犯波罗夷罪)。属。附也。物是彼物。依附于彼。於我何有。不与而取。取伤廉。窃盗则伤义也。不盗戒有三等。上持一针一草。不与不取。中。下。金银重物。窃。私也(左传窃贿为盗。与劫字不同。劫。强取也。势胁也)。

但自众生。唯见现在利故。以种种不道而取。致使未来受此殃累。是故经言。劫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牛马驴骡骆驼等形。以其所有身力血肉。偿他宿债。

此双出劫盗之因果也。不道而取。即非理强夺等为因。殃。咎也。殃累为果。是故下。引经证成。牛身偿债。如丛林谚云。吃常住饭。替常住忧。偷常住物。做常住牛。余可例知。等形。摄猪羊鸡犬等类。身有二力以代劳。血肉偿债。偿。酬还也。

若生人中。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贫寒困苦。人理殆尽。劫盗既有如是苦报。是故今日至诚求哀忏悔。

三途未尽其恶。人中余报如此。贫者无财。寒者无衣。衣不足以遮蔽其形骸。丑自露也。食不足以满其口腹。神自倦也。困。悴也。倦剧力乏也。殆。将也。为人衣食丰足。治生有理。则不辜此一生。今反是。岂不将尽乎。劫盗下。结(古规绳颂云。盗财并斗诤。酒色污僧伦。速遣离即众。容留即败群)。上文总忏盗业。下文六章。别忏盗业罪相。下首章分六小节。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盗他财宝。兴刃强夺。或自奋身。逼迫而取。或恃公威。

一。兴刃强夺加刀杖而夺之也。二。自奋勇悍之力而夺取也。逼。驱也。迫。急也。三。恃(音是)。赖也。依也。公威。倚官长恣行虎威也。

或假势力。高桁大械。枉压良善。吞纳奸货。拷直为曲。为此因缘。身罹(力之切)宪网。

四。势力。即权势谋占之类。自制刑具。枉治于人也。压。欺凌义。良。是贤良。善。是吉义。吞。餐也。言吞占而纳之已。及奸欺而售之人也。拷直作曲。屈打成招之类。为此下。结。以是因缘。身遭法网也。罹。遭也。宪。法也。所谓生遭王法也。网。言人入囹圄。如鱼鸟之投网而不能脱也。

或任邪治。领他财物。侵公益私。侵私益公。损彼利此。损此利彼。割他自饶。口与心吝。

五。任。用也。邪治等者。不行正事。妄取之物也。侵公等者。因己在私。故侵公。又因己在公。更便侵私也。割。犹分也。饶。益也。结上文言。无非分他所有以自益。及其己物。则心与口。皆悭吝也。

或窃没租估。偷渡关津。私匿公课。藏匿使役。如是等罪皆悉忏悔。

六。估。市税也。偷渡等者。关津渡口。公漏输税。私匿渡钱也。公课者。官税国课。侵匿私用也。藏隐使役者。民间。则躲避差徭。军中。则走。背调戍等。下第二章。分十二小节。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是佛法僧物。不与而取。

一。总标三宝物。佛物。如造佛。供佛等物也。金翅鸟王。现身作盖覆佛。以为供佛。佛入深山。善住象王取藕华供佛。佛受阿耆达王请。林中坐夏。日藏马王。献麦供养。佛示疾。乳王。牛王。献乳供养。大财婆罗门。从此信佛。畜类尚然。况人道而不尊礼乎(要集问。云何故盗僧物罪偏重。答。施主舍一毫一粒。拟十方钟鼓一响。遐迩同闻。圣凡受用。俱成道业。冥资施主。得益无边。今愚痴众生。或啖僧食。或受用华果。或将僧奴随逐。或以僧畜乘骑。或私借贷僧物不还。或以官势。伺求僧过等。难於尽述。有道高士。守护不与。岂但愍其后招苦果。亦怜知事。未来同受其殃。人不知此。反以僧为恪而恨之。愚甚也)。

或经像物。或治塔寺物。或供养常住僧物。

二。经像物。别明法物与佛物也。三。修塔寺物。犹三宝物也。四。供僧物。即久住增也(庄椿录云。盗常住一文钱。一日一夜长三分七厘利。第二日夜。利上加利。来世作牛马偿之。故云作一生之容易。为万劫之艰难。若舍一文入常住。一日一夜。长福亦尔。侵渔常住者。察之)。

或拟招提僧物。或盗取。误用。恃势不还。

五。拟者。准拟。揣度以待也。招提。省文。具云招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即十方常住所有也。四方僧。是往来僧(与上常住对看。古云。常住一根草。劝君休要讨。佛地有伽蓝。阴司有阎老。有云。讹称招提。此翻别房施。或云对面施。后魏太武始光元年。伽造蓝。创立招提之名。昔守颙互将檀越供僧物造僧堂。招火枷之报。出人天宝鉴)。六。或盗取而用。或混误而用。如砖钱买瓦等。或恃势欺凌。借用不还。皆贪心所使也(经中开贪有二种。一。有力贪。以威势取人物者。二。无力贪。但能从他乞得者。常住物者。鸣钟本意。盖为十方。若曰以有限之食。供无穷之众。为间事者。是鄙陋浅度。琐人短见。岂宏智深识。达士高怀哉。四事供养三宝。犹天地生长。自受用福。宁有尽耶)。

或自借。或贷人。或复换贷漏忘。或三宝物。混乱杂用。

七。自借用不还。八。贷。借也。或随情逐意。借与他人。而人无义不还。九。以有换无。或先贷后还。因日久失记。遗忘不还漏。是忘而失记也。十。混乱杂用。如施旃檀塑佛。混而焚烧。或放生钱。混而斋僧。斋僧钱。混而造寺。皆犯误用罪。况为己私用乎。

或以众物。谷米燋薪。盐豉酱醋。菜茹果实。钱帛竹木。缯彩旛盖。香华油烛。随情逐意。

十一。众物。标。下二十件别开。豉。荳豉也。帛。币帛也。缯(音情)亦帛也。缯彩之旛。及缯彩之盖。华供养。如鹿母夫人。以一食净华。覆上辟支佛。五百世。尊荣豪贵。衣食自然。莲华承足等。油。灯油也(施灯油有四种功德。一。临终见日轮圆满涌出。二。见净月轮圆满涌出。三。见诸天众一处而坐。四。见如来正徧知觉)情。意思也。意。志也。志意。心之所向也(说文察言而知意。罪福决疑经。或施主本造释迦。改作弥陀。本作大品。改充涅盘。本造僧房。改供僧食。本施二众。改入一众。本拟十方。回入现前。许此处乃与彼处等。皆犯罪也。庄佛像有余彩色。不得作菩萨圣僧等形。以师徒位别。不得互用)。

或自用。或与人。或摘佛华果。用僧鬘物。因三宝财物。私自利己。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十二。摘。手取也(大经云。达多往三十三天索华。因己福尽。故都无与者。遂自取华。未取。便失神通。还见己身在王舍城)。僧鬘(音瞒)。此云对面施(音义云。体境交现曰对。辍己惠他曰施)。因。就也。由也。如造像。造经。造塔。造寺。及唪经礼忏钱粮。乃至斋僧布施。放生钱等。皆三宝财物也。倘隐匿取用。谓之私自利己(大经说。此经如大海。有八不思议。第七不宿死尸。死尸。谓一阐提。犯四重禁五无间罪。诽谤方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畜八不净物。佛物。僧物。随意而用等八不净物。香。华。金。银。宝物。妻子奴婢是也)。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作周旋朋友。师僧同学。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共住同止。百一所须。更相欺誷。

第三章分二节。今初。周旋。旌旗之指麾也(玉篇云。周旋。无亏也)。委曲保全之意。同志曰朋。递相恭敬曰友。和尚曰师。清众曰僧。父。母。兄。弟。妻。子。曰六亲。或共住。或近居。得周旋所须之物。彼此互相欺诈诬誷。百一。即大小多寡之变文。欺。是诳之以理之所有。誷(罔同)是昧之以理之所无(出论语第三)。如指有说无。多说少之类(六祖遗金供母。五祖山门养母。睦州织屦供亲。敬脱担母听学。皆不背于亲。孰曰出家不孝于父母乎。孝衡钞云。大孝释迦尊。历劫报亲恩等)。

或於乡邻比(音皮)近。移篱拓(他各切)墙。侵他地宅。改标易相。虏掠资财。包占田园。因公托私。夺人邸店。及以屯(音淳)野。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二。周礼。百家之内为乡。五家为邻。邻。近也。比。相次也。近。左右两邻也。拓。开也。或移篱落。托开墙基。以古或尺或寸之地也。标。如木标。界石。以定交界彼此之限者。虏掠。抢虏劫掠也。包。收裹之也。古据也。(如四围田地。并属黄家。而中间一丘属白姓。白弱黄强。田绝水道。地绝行路。使其必弃。白必归黄。是以田地包裹而外而〔古〕之也)因公托私。藉公事而狥己私也。邸。客舍。屯。聚也。或山野屯聚。下第四章分二节。

又复无始以来。或攻城破邑。烧村坏(音怪)栅。偷卖良民。诱他奴婢。

一。或镇或村。四陲必各有栅以防不虞。而故意坏之曰坏。良民。清白百姓。不愿鬻身。而故强之。不从。则诱之。希图身价。即名为偷。

或复枉压无罪之人。使其形殂血刃。身被徒锁。家缘破散。骨肉生离。分张异域。生死隔绝。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悉忏悔。

二。枉。屈也。压。欺诈也。殂。死也。刃(音任)。刀刃。尖铦也。徒有二义。一。轻者。徒隶也。言身被隶锁也。二。重者。被人枉作囚徒。且被锁禁耳。缘。即增上缘。以父母妻子奴婢。衣食财宝等。与我有增上缘故。张。开也。异域。他邦也。下第五章。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商估博货。邸店市易。轻秤小斗。减割尺寸。盗窃分铢。欺誷圭合。以粗易好。以短换长。欺巧百端。希望毫利。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行卖曰商。坐贩曰贾。估(贾通)。市税也(又论价也)。博。通也。市易。贸换也。尺寸。约长短说(十寸曰尺。十尺曰丈。谚云。秤平斗满谓之公道生涯。今云秤轻斗小。虽或平满。亦是欺心。故须忏悔)。铢者。四分一厘七毫为一铢。二十四铢成一两零八毫也。圭合者。六粟为圭。十圭为撮(三指撮也)。十撮为抄。十抄成勺。十勺成合。十合成升。十升成斗。即极微之物。亦不可欺誷而取。粗好。短长。与上轻重长短大小多寡较显。欺巧下。结。如此欺罔机巧。百端而出。不过希望秋毫之利耳。下第六章。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穿窬墙壁。断道抄掠。抵捍债息。负情违要。面欺心取。

穿。通穴也。窬。是穿木户。凿垣为空也。断。截也(拦路[打-丁+要]截。劫掠之类)。抄。遮取也。掠。劫夺也。抵。言相触也。捍。卫也。债。逋财也(即母钱)。息。即子钱。要(音腰)。约也。言辜负前情。违背旧约也。面欺。当面欺凌也。心取者。私心谋取。皆偷盗摄。

或非道陵夺。鬼神禽畜四生之物。

非道。即逆道恶道等。鬼。即神之使令者。鬼神各有应得之物。见即欺陵而夺之也。

或假托卜相。取人财宝。如是(坊本无此二字)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不可说尽。(时本作说不可尽)今日至祷。向十方佛。尊法圣聚。皆悉忏悔。

卜易课灼龟之类。相。视也。风鉴堪舆之类(四种邪命食。一。方口食。如曲媚豪势。通使四方等。二。维口食。如种种咒术。卜算吉凶等。三。仰口食。如仰观星宿。以自活命等。四。下口食。如种植田园。和合汤药等)。以利求利。二义。一。利上加利。二。以少本望多利。恶求亦二义。一。捶打己身以求人物。二。恃势逼人以求利。如梵网第十七轻垢罪中说。多求。是需索过分也。厌(平声)。饱也。足也(荀子。好华无厌诗。厌厌夜饮。左传。无厌将及我。又不休也。〔土〕广忏盗业竟。下发愿求成功德)。

愿承是忏悔劫盗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宝。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馔。种种汤药。随其(时本作意)所须。应念即至。

心若知足。事事恒足也。如意宝。翻前不与取。不道取。枉压良善取。从如意珠中。常落七宝。翻前贫寒困苦等。得上衣服。翻衣不蔽形。得百味等。翻食不充口。甘馔。美饮食也。得字。冠下三节。应念即至。言如佛国。自然化现(如云念衣衣来。想食食至等)。

一切众生。无偷夺想。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乐惠施。行给济道。舍头目髓脑。如弃涕唾。回向满足檀波罗蜜。

偷盗起於贫穷。及不知足。然皆无智慧。不修品者为之(无偷。翻前窃没租估。偷渡关津。不与而取。及盗取误用。偷卖良民。穿窬墙壁等文。无夺。翻兴刃强夺。虏掠资财。非盗凌夺文。少欲知足。翻前恶求多求。无厌无足)。不耽。不乐也。不染。不沾染也(翻前欺巧百端。希望毫利。常乐惠施。翻前口与心吝。行给济道。翻前他自饶。舍头等。与前割念报佛恩章呼应)。上忏身根第二盗业竟。下忏第三。身淫欲业。

(某甲)等。次复忏悔贪爱之罪。经中说言。但为欲故。关在痴狱。没生死河。莫知能出。

贪。是贪婪。爱(是好乐)。欲之机也。欲界之因有三。一。饮食。二。睡眠。三。淫欲。此三事。希须故名欲。持不淫戒有三等。上持。执心不起。中。下。执身不动。耽愚痴而不省。系牢狱而无逃。恩爱生死。深如河海。莫知能出。双结上两句。痴为欲因。欲因痴作。狱门常关。莫能出也。又痴欲为因。生死为果。河中常没。莫知越也(梵网云。若佛子。自淫。教人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菩萨应净法与人。而反起一切人淫。波罗夷罪)。

众生为是五欲因缘。从昔以来。流转生死。

释成莫知能出意也。财。色。名。食。睡。为五欲。今虽止重色。实由财食睡。以助成也(大经云。菩萨知五欲法。无有欢乐。如犬啮枯骨。如持火。逆风而行。如囚趣市。观欲如是。多诸过患)。上总说。下别明。

一切众生。历劫生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母乳。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复过於此。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如四海水(文出大经二十三)。

多生身骨。乳血目泪。如此之多。皆以贪爱为本。致生死之久也。驳足王与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为大国。故云王舍城(出大论。言驳足者。以王足有斑驳故)。城。即灵峰所附之城(城之北门。是调达放醉象处。东北门。是身子逢马胜得初果处。又东北十四五里至鹫峰山。是说法华经。处。复过于此。经作多四海水)。哭。大哀声也。泣。小声有涕。

是故说言。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

(大经义云。众生本无贪等。今云何有。若本无后有者。佛菩萨等。今悉应有。如石女本无子相。虽加功力。无量因缘。子不可得。心亦如是。本无贪相。虽近众缘。贪无由生。如钻湿木。火不可得。亦如压沙。油不可得。置贪于心。如安橛于空。终不得住。足知种种因缘。不能令贪系缚于心)。

所以经言。淫欲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鸽雀(音爵)。鸳鸯等身。若生人中。妻不贞良。得不随意眷属。淫欲既有如此恶果。是故今日至诚。求哀忏悔。

淫欲四过。一。远离三宝。二。不孝父母。三。恒多邪见。四。虚诳求财(因日子王淫恚。佛为说女人虚诳大人之过)。鸽。是鹁鸽(唐明皇呼为飞奴)。雀。是燕雀(依人小鸟)。鸳鸯。匹鸟(雌雄未尝离。人得其一。一思而死)。等字。等取乌鹊鸠等。妻不二句。是淫报之二。贞。清白守节也。不随意者。不廉不洁。愚蒙难化。事事不遂心也。淫欲下结。忏淫欲报竟。下广举淫之罪相而忏之。

(某甲)等。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偷人妻妾。夺他妇女。侵陵贞洁。污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不道。浊心邪视。言语嘲调。

梵行。净戒行也。逼。是躯义。迫。是逼迫。心怀淫秽曰浊心。邪眼偷观曰邪视。潮调。戏谑之谓(大经菩萨自言净戒。虽不与女人和合。见女人时。或共嘲调言语戏笑。或壁障外。闻女人镮钏等声。心生爱着。乃至随逐等。皆不得名净戒具足)。

或复耻他门户污(去声)贤善名。或於男子五种人所。起不净行。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五种。是生剧。妒。变。半(大经佛叙阿难具足八种不可思议中。第四云。随我入出二十余年。于诸王剎利。豪贵大姓。见诸女人及天龙女。不生欲心。何况耻他门户等)。忏悔竟。下发愿成德。

愿承是忏悔淫欲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自然化生。不由胞胎。清净皎洁。相好光明。

胞。胎衣也。母孕三月曰胎(诗。小弁笺。独不处母之胞胎乎)。若生西方。及十方净土。常得莲华化生。不同五浊恶世胞胎受生也。无污秽。故清净。翻前浊心。无障。故皎洁。相好光明。释现赞佛偈中。

六情开朗。聪利明达。了悟恩爱。犹如桎梏。观彼六尘。如幻如化。於五欲境决定厌离。乃至梦中不起邪想。内外因缘。永不能动。忏悔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具足六神通。故六情开。不为六尘惑。故六情朗。愿六识成妙观察智。常行六妙行故。耳聪。鼻舌身利。眼明。意达。即三慧明。三达朗矣(开朗字。翻前关狱没河文)。在手曰桎。在足曰梏(观尘如幻等者。如五百太子。一时集坐莲华池边。各见形容水底影现。顿悟诸法如幻如化。如梦所见。水中形体。无有真实。出家修道。皆得道果。前云五欲因缘。至此离矣。不邪想。翻前邪视)。

前已忏悔身三业竟。今当次第忏悔口四恶业。

先结前身三。今当下。起后口四。恶口。妄言。绮语。两舌也(报恩经云。夫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应知一切众祸。皆从口出)。持口戒有三等。上。非法不言。中。下。不犯。口四业。若向三宝边造。其罪更重(报恩云。父母者。三界内最胜福田。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如昔维那。因病僧索酥油。那便骂言。汝何不啖屎尿。因此九十亿劫堕作汪水中虫。余如梵网经说)。

经中说言。口业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鸺鹠鸲鵅鸟形。闻其声者。无不憎恶。

鸺鹠。是食母怪鸟。所谓枭也。江东呼为鸲鵅。一鸣即两。恶声多淫。故闻者皆恶。

若生人中。口气常臭。有所言说。人不信受。眷属不和。常好斗诤。口业既有如此恶果。是故今日至诚归依三宝。皆悉忏悔。

口赞佛法。常出青莲华香。今恶口污人。故口气常臭。恶口。不信因果。令人动念。故招报。后虽生人中。人亦不信其言。不惟远朋。近友至亲亦不和。常好句。释不和义。此先明口业之恶果。下次第忏悔四。初忏恶口。先总标。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恶口业。於四生六道造种种罪。出言粗犷。发语暴横。

恶口者。怨言。毒骂咒咀。不可闻之语也。犬不可近曰犷。喻丑恶粗强语(汉叙传犷犷亡秦。灭我圣文。颜师古〔白〕粗恶貌)。次别二。初人世。

不问尊卑。亲疎贵贱。稍不如意。便怀嗔怒。骂詈毁辱。猥(音委)亵(音雪)秽恶。无所不至。使彼衔恨。终身不忘。连祸结雠。无有穷已。

承上两句来。道俗一体。若不问尊卑等。恣口犷语无礼也。亲疎。是人咸有。不问亲疎。是无仁也。贵贱。高卑定分。不问贵贱。无义也。略不如意。便怀嗔怒。不智也。因心怀怒。口骂詈人。则口无信言。可知。由一口过。五常皆丧。岂可不慎哉。猥。杂也。亵。轻嬻也。秽。污也。难尽形容。故云无所不至。由此致人之怒也。凡口含物曰衔(众生衔恨。自害其身。如骡怀〔好〕自害其躯。亦如芭蕉。生实则枯)。连[示*(囟-乂+古)]结雠。义该横竖。横则结怨于四方。竖则连[示*(囟-乂+古)]于旷劫。故无穷已。

又或怨黩(音毒)天地。诃责鬼神。贬斥圣贤。诬污良善。如是恶口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二。阴间。黩。垢也。如嗔天骂地。咒雨诃风等。贬。谪也。斥。呵也。构恶捏丑。污人清名。故云诬污。如是下。双结。恶口招多头报(报恩经。均提比丘。由过去毁骂圣贤。堕在白狗。闻身子说法。寻能改悔发愿。得遇善友。罪毕。得生人中。遇佛得漏尽。是故当念善友及佛恩。又鹿母夫人为幼女时。以一恶言辱母云。喻如畜生。以是恶口因缘。五百世生鹿腹中。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止烧一世。恶口炽火。烧无数世。火烧世财。恶口烧圣七财故)。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妄语业。作种种罪。意中希求名誉利养。匿情变诈。昧心厚颜。

二。妄语业。全无影响。捏妄造言也。希。欲也(大经云。出家人三欲。一恶欲。欲为一切大众上首。说法信受。大得供养等。二欲令四众。知我得初住。至四无阂智。为利养故。三欲欲。比丘欲生梵天。乃至剎利家。得自在故)。匿情。藏实也。隐其实情。矫设虚诳也。变诈。转变虚诈也。昧心。瞒昧天理。欺心人也。厚颜。颜甲坚厚。面无惭色者。此匿情二句。一章大旨。下释文五。一总释。

指有言空。指空言有。

大经云。如人遥见篱间牛角。便言见牛。见云。便言见雨。见身口业。便言见心。虽不实见牛雨与心。俱非虚妄。若全无影响。而妄造说。罪不可胜言。戒诸戒诸。二。约一身六根助成释。

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

首二句。出梵网经。菩萨戒十重中。第四妄语。是眼根助成妄语也。耳未尝闻声。鼻未尝闻香。皆妄曰闻。闻者。谬云不闻。此耳鼻二根。助成妄语也。

知言不知。不知言知○作言不作。不作言作。

舌能知味。意能知法。此舌意二根助妄。身根能作善作恶等。此身根助妄语也。

欺誷贤圣。诳惑世人。

结。如上六根助妄。上以欺誷圣贤。下以诳惑凡愚(楞严经云。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诸佛。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至於父子君臣。亲戚朋旧。有所谈说。未尝诚实。致使他之误加听(平声)信。亡家败国。咸此由之(由之。南藏作之由)。

三。明能害家国。至亲莫如父子。因妄语故。从中间隔。惑动信从。各相加害。致亡家之[示*(囟-乂+古)]。至义莫如君臣。因肆奸扇惑。玄相加害。致败国之灾。其余同姓之亲。异姓之戚。齐心之朋。旧交之友。无不以妄语鼓动。酿成冤[示*(囟-乂+古)]也(有所二句。正妄语。有所谈说。语也。未尝诚实。妄也)。误。谬也(荀子误于乱说是也)。听信。谓听信其言以为实也。妄语如簧。而人不察。倾心信之。至使大而邦国(天子诸侯境宽为国)。中而身家(卿大夫以下境狭为家)。小而往来朋旧。无不因妄语为端而废之。造妄语。本为希求名利。小不过利一身。大不过肥一家。能使天下误从。遂成大患。其罪当何如哉。

或假妖幻。每自称赞。谓得四禅。四无色定。安那。般那。十六行观。

四。妄云得世间果。妖幻者。假借外道妖邪虚幻之术。以惑人也(每自称赞。直贯到皆至我所。谓得二字。直贯到不退菩萨)。得四禅。言得四禅天定也(色界共十八天。初禅至三禅。各三天。四禅九天。宗镜云。一。作异计。忻上厌下而修。是外道禅。二。信正因果。亦以忻厌而修。是凡夫禅。三。了生空理。证偏真道而修。是小乘禅。四。达人法二空而修。是大乘禅)。四无色定。谓得四空天之禅定也(一。空无边处定。二。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四。无色界空天。故云四无色定。安那般那。解见前)。十六行观者(论曰。初根处。名为暖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如是所修。能烧烦恼薪。圣道火前相。如钻火位。初暖相生。能具观察四圣谛境。由此具修十六行相。能趣四实理。故名行。或时从理得名。即十六谛。一。观苦谛下四行相者。一。无常。五阴因缘。新新生灭故。二。苦。观五阴。无常所逼故。三。空。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四。无我。五受中我我所。不可得故。二。观集谛下四行相者。一集。烦恼有漏。能招苦果。二。因。观六因生苦果。名因行。三。缘。观四缘生苦果。名缘行。四。生。还受后有五阴身故。三。观灭谛下四行相者。一。尽。观涅盘种种苦尽。二灭。观涅盘烦恼火灭。三。妙。涅盘。于一切法中第一故。四。离。以涅盘是离世间生死法故。四。观道谛下四行相者。一。道。即三十七品。能至涅盘。二。正。三十七品。非颠倒法。三。迹。三十七品。是一切圣人去处。四。乘。以道品能运行人。至三解脱故。总上观四圣谛。修四行相。四四。成十六行观。行者。修此暖已。次起顶法。犹如山顶。人不久住。若无诸难。必过此山至於彼山。若遇诸难。即便退还。若无诸难。必到于忍。既入忍位。於四谛境极堪忍故。次起世第一法。世中超胜故。如是观四谛境。总修十六行观。渐近见谛善根。无即缘欲界圣谛境。而生无漏法忍。此忍。名为法智)。下。第五妄云得出世间果。

得须陀洹。至阿罗汉。得辟支佛。不退菩萨。

至字。该括二果三果。乃至菩萨。俱名得果。须陀洹。此云预流(初果)。斯陀含。此云一来(二果)。阿那含。此云不来(三果)。阿罗汉。此云无生(四果)。辟支佛。此云独觉。更侵习气。比四果根偏利。不退菩萨。转不退转法轮之上士也。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不生三恶道。二。行不退。不生边地。根具男身。三。念不退。能知宿命。

天来。龙来。鬼来。神来。旋风土鬼。皆至我所。显异惑众。求其恭敬。四事供养。

天。谓三界诸天。龙。虽畜类。毕竟成佛(佛於方等会。授龙王记云。第一悲心怜愍者。当得作佛称其意。彼等观察世间已。当得作佛号无怨。复授迦楼罗王记云。彼佛国土无恶趣。具足身相离八难。彼佛同名普端正。其劫名曰须弥幢)。神。鬼。可知。旋风。即鬼阵风。土鬼。即乡土中之鬼(我字。与前每自字呼应。末三句。结出妄意。不过显异惑众耳)。求其二句。应上希求名誉利养意。四事。即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涅盘经名四爱)。

如是妄语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总结上三节。明妄语业竟。下忏第三绮语业。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绮语业。作种种罪。言辞华靡(上声)。翰墨艳丽。文(去呼)过饰非。巧作歌曲。形容妖冶。模写淫态。使中下之流。动心失性。耽荒酒色。不能自返。

绮语者。巧言善谑淫词艳曲等。华。光彩也。靡。奢侈也。翰。书词也。精彩动人为艳(韩诗。光艳万丈高)。丽。美丽也。文过。装饰其过。自谓无过也(语云。小人之过也必文)。饰非。文饰其非也(史记。商纣。智足以拒〔拣〕言足以饰非)。妖。女态也。冶。装饰也。模写。形容也。谥法。好乐怠政为荒。

惑恣任私雠。忘其公议。使彼忠臣孝子。志士仁人。强(平声)作篇章。文致其恶。后世披览。遂以为然。令其抱恨重(平声)泉。无所明白。如是绮语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因纵私雠。用绮语。忘公论。使。设使也。强作。多作也。文致。以文法致人于罪也。又致至密也。言文案整密(严延年传云。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文对义言。四句分别。有文有义。常人用之。无文有义。智者用之。有文无义。昧者用之。无文无义。迷者用之(大忏第三九种恶报中云。喜作妄语传人恶者。死入地狱。烊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耕之。罪毕得出。生鸲鵅中。人闻其声。无不惊怖。皆言变怪。咒令其死等)。如是下。结。下。第四忏两舌罪。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两舌业。作种种罪。面誉背毁。巧语百端。向彼说此。向此说彼。唯知利己。不顾害他。谗间君臣。诬毁良善。使君臣猜忌。

面是背非。彼此传言构衅者。皆两舌也。上总明两舌。谗间下。别开。君臣相合。因佞舌谗言以间离之。良民本善。或诬言以毁坏之。猜。疑也。忌。憎恶也。

父子不和。夫妻生离。亲戚疎旷。师资恩丧。朋友道绝。

父慈子孝之家。鼓两舌以斗之。故不和。夫妇同心之室。扇彼此异语以离之。内亲外戚。本是稠密。由谗言中起。致亲者疎而戚者远也。疎。阔也。旷。远也。资。养也。师长每事利益於徒。智慧与善业皆从师口长养。故师恩难报(慨古录云。昔智正法师。住终南山圣相寺。二十八年。不涉世缘。凡所着作。弟子智现执纸笔立侍。随出随书。曾不赐坐。一日足跛心闷。不觉仆地。师犹责之曰。昔人翘足七日。汝今才立颠仆。心轻故也。今者因。师一语呵及。则终身不近。悲哉。昔古灵禅师行脚回。值本师浴。令其揩背。灵抚背曰。好〔座〕佛殿。只是无佛。师张目视之。灵曰。佛虽不灵。且能放光。师诵经次。灵作偈曰。世界许大不肯去。钻他故纸亦何为。师曰。汝发言有异。曾见什么人来。灵曰。某甲曾见百丈大师。师普集大众。请弟子登座。灵即升座告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本师豁然大悟。礼拜起云。何期老朽。得闻至教。如此师资。恩岂得丧)。道绝之道。时作义。论语朱注。朋友有通财之义。其义则浅溥。该世出世间。互相指引实相妙道。斯道则弘(自谗间至此。总一节)。

至于交扇二国。渝盟失欢。结怨连兵。伤杀百姓。如是两舌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发露求哀。皆悉忏悔。

上明两舌动一国一家之[示*(囟-乂+古)]。此出两舌动两国之乱。伤戕百姓。其[示*(囟-乂+古)]何如。扇。吹扬也。动也。助也。两国交欢。以两舌风。吹动其嗔火。发扬斗语。故有渝盟等事。或彼此先有不平。因两舌以发动之。助成之。(如苏秦张仪之类)渝。变也。因两舌而变前盟约也(桓元盟曰。渝盟无享国)。如是下总结。披诚忏悔竟。下愿成口四善业。

愿(某甲)等。承是忏悔。口四恶业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八音声。得四辩才。常说和合利益之语。

文分四。一。如实语(翻妄言)。佛有八音(出显扬论)。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悞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四辩者。应答如流曰辩(有四种。一义辩。知诸法义。了了通达。二法辩。诸法名字分别无滞。三词辩。辩说无阂。令各得解。四乐说。十二部经。随根性为说)。巧应物机曰才。二。和合语。(翻前两舌)昔造口业。由无智慧辩才。今说和合。及利益彼此语耳。

其声清雅。一切乐闻。善解众生。方俗言语。

三。柔软语二。初。宫商清雅。闻者爱乐。二。和适语。闻者适悦亲近。四方风俗。华夷土音。乃至九天禽语。九地兽言。皆善解之。亦能道彼杂言以博济焉。

若有所说。应时应根。令彼听者。即得解悟。超凡入圣。开发慧眼。忏悔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四。正直语(能翻绮语)。华齿菩萨。以齿布施。不退菩萨。及善面王等。以舌布施。大士尚以齿舌布施。宁惜唇吻不随时随根。令得开悟乎(大疏。说者听者。有二种四句。一。唯说无听。离佛心外。无别众生故。二。惟听无说。离众生心外。无别有佛故。三。说听双存。以心佛不阂众生现故。四说听双寂。生佛相即。互夺互亡故。又一。众生全体佛心中。果门摄法无遗。二。佛全在众生心中。因门摄法无遗。三。生佛互纵。因果交彻。四。生佛互夺。二位齐融。忏悔二句。双结两文。以起归敬三宝。礼合三拜。如三皈式。三称三礼。今不尔者。未达语义故)。

前已忏悔。身三口四业竟。今当次第忏悔。六根所作罪障。

忏身口恶业竟。将完余障。次第举六根忏悔。先结前。今当下。起后。文分六。初眼根。

(某甲)等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眼为色惑。爱染玄黄。红绿朱紫。珍玩宝饰。或取男女长短黑白之相。姿熊妖艳。起非法想。

眼所对色二。一无情色。二有情境。珍玩宝饰。是尊重色也。恣熊句。形容女色。非法想。邪心也(心地观云。见色等五尘。心即染着。是人不知烦恼根本。如狂犬被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大经云。系心无常不净。见色不着。如虚空。於可爱色不贪。不爱色不嗔。菩萨亦然)此是忏法。故教人除眼等。所对法。若论本分。对亦不恶。古人云。真心无住。真照独存。真性绝攀缘。真见不由境。真智无碍。真慧无边。上合诸佛本源。下契群生心地。所以道。处处真。处处真。尘尘尽是本来人。

或耳贪好声。宫商弦管。妓乐歌唱。或取男女音声。语言啼笑之相。起非法想。

耳所闻声二。一。无情声。二有情声。宫。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商(金行之音)五音中。之最清者。(其气遒劲。雕落万物)妓乐。女乐也。啼。泣也。

或鼻藉名香。沉。檀。龙麝。郁金。苏合。起非法想。

鼻所嗅香二。无情香。有情香。具法华经。六根功德章。沉香。檀香。龙涎香(出大石国。其龙多蟠于洋中之大石。卧而吐涎。众鱼聚而[口*替]之。人设网取焉。能发众香。故用之)。麝。如小麋。人逐。则自升高岩。举爪踢出脐香。就系。两足保其脐以自珍重。郁金。芳草也(十二叶。为百草之英。生秦国。二三月始华。状如红兰。四五月采)。苏合。紫赤色。似紫真檀(极芬芳。重。如石烧之。灰白者佳)。

或舌贪好味。鲜美甘肥。众生血肉。资养四大。更增苦本。起非法想○或身乐华绮。锦绣缯縠(音斛)。一切细滑七珍丽服。起非法想。

舌贪滋味二。一。他身血肉。二。自身四大(一。地大。坚凝质碍。二水大。润下滋爱。三。火大。炎上生嗔。四。风大。鼓钥躁动)。杀他身分。养己四大。来生益多怨害。故曰更增苦本(楞严云。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等)○身贪细滑。绮。缯也(师古曰。细绫也)。锦。织文也。以五色线织之。绣。五彩刺文也。縠。绉纱也。七珍丽服。七宝庄严美丽之服也。

或意多乱想。触向乖法。由此六根所造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祷(南藏作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意贪法尘。乱想。则不能入定。乖法。则不能入妙。由此下总结。忏六根罪竟。下发愿求成六种功德。

愿以忏悔眼根功德。愿令此眼。彻见十方诸佛菩萨清净法身。不以二相。

初眼根。大经云。见有二种。一。眼见。二。闻见(诸佛眼见佛性。如掌中阿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若见如来所有身业。是眼见。若观如来所有口业。是闻见。若见色貌。一切众生无与等者。是眼为治闻音声。微妙最胜。不同众生所有音声。是闻见。详如经说)。不二相者。无眼色二相也(净名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见诸法不以二相。释曰。不为色作精粗二相)。

愿以忏悔耳根功德。愿令此耳。常闻十方诸佛贤圣所说正法。如教奉行。

二。耳根。正法。即经教也。清凉云。闻经有十益。一见闻。二发心。三修造。四顿得。五灭障。六摄位。七起行。八称性。九转利。十速证。

愿以忏悔鼻根功德。愿令此鼻。常闻香积入法位香。舍离生死。不净臭秽。

三。鼻根功德(维摩经。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国香气。比十方诸佛人天之香。最为第一。香积佛。无文字说法。但令菩萨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故愿闻香积。入法位香。又如来菩萨。身诸毛孔皆香)。

愿以忏悔舌根功德。愿令此舌。常餐法喜禅悦之食。不贪众生血肉之味。

四。舌根功德。五食中。法喜禅悦二食为上(增一云。出世五食。禅悦食。愿食。念食。解脱食。法喜食。维摩云。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食)。不贪众生血肉。则秽味除而甘露就也。

愿以忏悔身根功德。愿令此身。披如来衣。着忍辱铠。卧无畏床。坐法空座。

五。身根功德。修如来寂灭法。有佩服义。故如衣。忍辱。是坚固义。故如铠。铠。金甲也。处众无畏。是安乐义。故如床(法华经法师品云。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大经云。大菩萨施床时。愿令一切众生。得天中天所卧之床。得大智慧。坐四禅处。卧于菩萨所卧之床。得安隐床。离生死床。成大涅盘。师子卧床。无上床。忍辱床。无畏床。清净床。善法床。右胁卧床)。四空禅。是静定义。故如座(心地观云。上根菩萨。常於露地长坐不卧。中根菩萨。於枝叶中常坐不卧。下根菩萨。于石室中常坐不卧。如是三根出家菩萨。坐三种座。余如经说)。

愿以忏悔意根功德。愿令此意。成就十力。洞达五明。深观二谛。空平等理。

六。意根功德。意根暗了。如幽室见。十力(详现前十力无畏文中)。愿意根成就。五明者。大论云。一。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技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穴)。四。因明。(考定邪正。研核真伪)五。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此五明。愿意根洞彻了达(五地菩萨。觉内五明。若外五明者。前四是同。第五名符印明)。二谛者。一。世俗谛(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如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治恶。显地狱之苦。皆俗谛也)。二。第一义谛(彰本寂之理。一性混然。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指万有即真如。会三乘归实际。皆依真谛也)。此二谛及空平等理。俱愿深观。(大经云。二谛实一。方便说二。如人醉未吐。见日月转。谓有转日。及不转日。醒人但见不转。不见於转。转二为粗。不转为妙)空平等理者(小乘析观。乃是作意。先破人执。次破法执。然后会入空平等理。大乘体观。人法无殊。空非前后。故曰平等。然。由平等空。方证平等理也。若人法双空。谓之俱空。俱空亦空。即平等空)。空观化道带空入假。道观双流。双流。即平等也(涅盘云。若诸菩萨。修慈悲舍。得一子地者。修舍心时。复得何地。答。修舍心时。得住空平等地。如须菩提。住空平等地。不见有六亲知识。及怨憎中人。乃至阴界入。众生寿命。譬如虚空。无六亲等故。一切诸法亦然。其心平等。如彼虚空。何故。善修诸法空故。从此一空。便有十一空等。菩萨得十一空。即住空平等地。华严疏云。万行亡照而齐修。顿渐无阂而双入者也)。

从方便慧。入法流水。念念增明。显发如来大无生忍。

(流通本。添起十妙行四字)方便。是权。入法。是实(由具足十力五明二谛等。则为方便慧。而非乾慧也。十妙行者。一色心不二。是境妙行。二内外不二。是智妙行。三修性不二。是行妙行。四因果不二。是位妙行。五染净不二。是法妙行。六依正不二。是感应妙行。七自他不二。是神通妙行。八三业不二。九权实不二。此二。皆说法妙行。十受润不二。是利益妙行。兼眷属妙行)由不二。故云妙。由妙慧(甚深无相般若)。故能起妙行。又慧。属心。方便。即解脱。约人。四句料简。慧解脱心不解脱者。二乘也。心不解脱慧解脱者。菩萨也。俱解脱者。佛也。俱不解脱者。凡夫也。入流法水者(楞严云。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纯是智慧。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流入圆妙。妄想灭尽。中道纯真。名信心住。便能起十妙行。与如来法流水接。所谓流入圆妙也)。大无生忍者。无生。是不生不灭之法。而云忍者。此法将证未证。如忍事人。非怀非出故。此无生忍。即如来无上之法。故曰大。由念念增明。大无生忍。从是显发矣。

发愿已。皈(北藏作归)命礼三宝。

结前性后。宣忏文毕。即当三归作结局。

慈悲水忏法卷中随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