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二

唐沧州长者李通玄合论

明温陵长者李 贽简要

明吴兴后学董广[目*署]阅正

○第三明教义差别

夫三界大雄。应真寂寞。身心性相都无所为。然以性起大悲。称法同体。从无作智。随缘教生。一雨普滋。任生各异。或名同而义别。(即渐教十地圆教十地等)或言别而义同。(十方世界法门皆是四谛法门)或理事两乘。或体用相彻。或初或渐。或顿或圆。法不自施依根教立。根羸则法劣。器广则道圆。称物所宜。大小随见。或乐门前之驾。废游露地之乘。且约最上之徒及渐渐之众。粗陈十法。使始学之流不以滞权而妨实也。

一佛日出兴教主别。此教即以毗卢遮那为教主。梵云毗者种种。卢遮那云光明徧照。又毗之云徧。以大智种种光明照诸众生根机。此即以法身悲智为名。不同权教以姓为号。牟尼者。此云寂默。但且赞法体无说。不言智悲。

二光明表法现相别。除如来十身相海品中九十七种相中所放光明。亦除夜摩天等所放光明。但且直论表法光明。始终有十。一一皆表因果次第。不同余教化佛放光。或放多光。或放一光。或全身悉放而无次。或放果光而无因。或放因光而无果。如法华经。直放眉间毫相果光。而无足轮下信位因光。如大品经中。佛放足轮下光直从下向上放光。以成渐次从凡向圣。多劫积修行满之后。方成果德。不同此经放光。从果成因。以因成果。因果一体。不坏进修也。

第一先放齿间十种光明。庄严法界一切道场为初登正觉。十方告众。使令咸集。此为庄严告众云集光。

第二放眉间果光。入足轮中。以果成因。起信之首。

第三还从足轮下放出所入果光。用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以彼眉间果光入足轮中。即是以果成因。还以足轮下所入之果光。复出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即是用因成果。因果顿示。用成初信之门。即以智首等十首菩萨。用成信位。

第四又说十住品时。升须弥顶上。如来於足指端放光。以明发足之始。见道之初。以三昧力。住法之顶。从前信位。入真实证。故十住位菩萨。皆名为慧。

第五如来升夜摩天上。放足趺上光。以明用成行位。此天离地际。故说十行。表依空起行用也。明先证法身根本智慧。始行万行。

第六升兜率天宫品中。如来膝上放光。说十回向。表此天处欲界之中。理事无碍。故名回向。初发心住时。理事无碍。非独此处方有回向。但以次第名言法须安立。然实体中。一一位中皆具足也。膝者明屈伸回旋自在。故说回向义也。表真俗自在故。生死涅盘自在成智悲故也。

第七他化自在天中。放眉间毫相果德光明。为十地菩萨因果位终。还像此天。依他起化无自心化故。表十地菩萨但为众生所须教化。自无业化。又於欲界之际。即无欲故。还同四禅及出三界法门。异彼小乘。修生涅盘。出三界惑故。又异权教菩萨。於第四禅中。成十地故。又从兜率天超过化乐天至他化自在天者。表十地位法徧法界故。不须次第。上界四禅亦在其会。不来而到。不动而见。上下诸天皆处其中。十方世界悉在毛孔。但以表法阶降如是。实无上下彼此往来。十一地普贤佛华三昧会。在第三禅天说。来文未足。

第八如来普光明殿。说如来出现品。放眉间毫光灌文殊顶。明前他化天上十地果终。第三禅中等觉位毕。设法已成陈施本教。后方出现。若未说法门。何名出现耶。又世主妙严品中。始成正觉出现。后出现品中。自己称法所见出现。明从初始终。於佛法界体上。安诸地位次第之门於始於终。长明出现。本来一际。无前无后。放光灌文殊之顶。以果光灌果法。以文殊是佛法身根本智。欲令文殊普贤菩萨共相问答。文殊菩萨知而故问。经云。谁为佛长子。我今当问谁。於是如来。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第九如来口中放光灌普贤口。口中光者。是佛教光。欲令普贤以差别智说佛出现果德法门。文殊因佛放光。始知问法之处。夫圣智本自相知。今以佛法印成。用成后则。此乃九度放光。以成一部经之始终法则。结会已前五位因果体用之门。此之三人始终不相离故。以明如来是文殊普贤二人之果。

第十复於给园之内。更放眉间毫相果光明。已上五位因果已成。还将果法。用利众生。故入法界品中。令人天凡夫。六千比丘。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男女等。皆令於此法门得道成佛。从此已上。十度放光。表德圆满。具足其十。不同化佛所放光明。说一部经时。或一度放光。或即全身。未曾有如此经中圆周始终。一一成备。德具其十也。但言说十。备德无尽。十为圆数故也。

三问答所诠主伴别。说此一部经之问答。总相具德有三。一佛二文殊三普贤。佛表果德无言。不可说。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证。文殊成赞法身本智。普贤成其差别智之行德。一切诸佛。皆依此二尊者以为师范。而能成就大菩提之极果。或说普贤为长子。或说文殊为小男。为最初证法身本智佛性。为初生诸佛圣性智慧家故。为启蒙发明之首。故为小男。主东北方。为艮卦。艮为小男。又为山为石。在丑寅两间。表平旦创明。暗相已无。日光未着。像启蒙之首。故指文殊师利在东北方清凉山也。且取此阎浮之洲境位。托法在於世间。使令易解。普贤长子。位在东方卯位。为震卦。震为长男。为头。为首。为青龙。为吉庆。为春生。为建法则之初。表像日出咸照万物悉皆明了。堪施作务随缘运用。故普贤为行首。为长男也。观音为悲首。位在西方。住金刚山之西阿。说慈悲经。酉为酉位。酉为兑卦。兑为金。为白虎。为凶危。为秋煞。故以慈悲观音主之。佛法无言。以世间法托事表之。有言说者。皆是世间法也。若也无言。启蒙何达。以此义故。用佛文殊普贤观音三德。互为主伴。以成法则。佛收一切果。文殊收一切所行因果法身本智。普贤收一切因果行身差别智。以此义故。或说文殊普贤为一切诸佛之师。文殊为始见道初法身本智之门。普贤即为始见道之后行行之门。佛即二事之中无作体也。化佛教中无此所表。涅盘经中佛隐身不现。大品经中。萨陀波伦菩萨求般若波罗蜜门。具六波罗蜜。未有方便波罗蜜愿力智等十波罗蜜。但为引声闻人天小器未堪闻方便愿力智等波罗蜜也。六波罗蜜中无方便波罗蜜者。为方便波罗蜜行於非道。彼小器不堪闻也。何以然者。有畏爱故。及於彼经中。多有声闻人。共佛为问答。非大菩萨故。设有菩萨。非文殊普贤故。设有文殊无普贤者。表未具行故。设有普贤无文殊者。明不见法身本智慧故。设有文殊普贤。不自相问答。明理事未彻故。

第四门示因圆果满别。显佛果有三种不同。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二从行积修。行满功成。多劫始成果。三创发心时。十住初位。体用随缘所成果。从行积修。行满多劫。方明果者。即权教之中。不了无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厌而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欣别净门。所有佛功德。总是修生。百劫修相好业。燃灯得光明。不杀得长寿。布施得资财。忍辱得端正。一一因果。属对相似具足。仍对治种种法门。始得见性成佛。如华严经即不然。一念顿证法界法门。身心性相。本唯法体。施为运用动寂。任无作智。即是佛也。普门法界理智诸障自无。无别对治。别修别断。不见变化。变与不变。无异性相故。普观一切无非法门。无非解脱。但为自心强生系着。为多事故。沉潜苦流。故劳圣说种种差别。於所说处。复生系着。以此义故圣说不同。或渐或圆。应诸根器。是故余教。先因后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时。为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可得因果即有前后。有所得者皆是无常。非究竟说也。若先因后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坏也。缘生之法。不相续故。即断灭故。自他不成故。如数一钱不数后钱。无后二者。一亦不成。为剎那不相续故。剎那不成。果亦坏。多劫不相续。多劫因果坏。要待数后钱时。前一始成。因果亦尔。要待一时中无间者。因果始成。若尔者如数两钱同数。无前无后。谁为一二。如竖二指。谁为因果。如二指等。随心数处为因。后数为果。若是有前有后即有中间者。还有剎那间断。有间断者不成因果。若同时者。如竖二指。无前无后。谁为因果。亦皆不成。如此华严经因果同时者俱无如是前后因果。及同时情量系着妄想。有无俱不俱常无常等。系着因果。但了法体非所施设。非因果系名为因果。非情所立同时前后之妄想也。

五明地位所行行相别。凡发大乘心者。依其根品。有六种所乘。三种五位十地差别。行相不同。何者六种。一念佛愿生净土门。二作净土观行所生净土门。三修空无我所乘门。四和会有无观智门。五渐见佛性进修门。六顿证佛性圆融门。何者三种五位十地。一修假诠假智假真如等。安立五地十地。二修分真分证一分真如。安立五位十地。三顿修顿证顿真顿说佛境界圆满真如。安立十地五位行相。(此佛乘中无假法言说名相总真)如是三种十地五位行相。向菩提者。行菩萨行者。满佛果者。莫不总在其中。

一念佛力修戒发愿力。生於净土。是化佛净土。非真净土。为非见性。及不了无明是一切如来根本智故。是有为故。如阿弥陀经是也。

二作净土观行所生净土。是化净土。从心想生故。是有为故。不见佛性本智慧故。即无量寿观经是也。

三修空无我观所乘门者。为初说般若。破凡夫实有二乘生空我执故。多修空法。空有俱空。为空增胜。虽行六波罗蜜修种种菩提分法得六神通行菩萨行福胜人天。不生佛家。不见佛性。为析法明空。不了无明是如来智慧故。是故如来於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常乐我净。有诸菩萨。自悔过言。我於无量劫流转生死。只为无我之所惑乱。有如此过故。回心方可得见性。达我是智。

四和会有无观智门。如深密经颂曰。一切诸法皆无性。无生无灭本来寂。诸法自性恒涅盘。谁有智者无密意。此经为破般若修空增胜者。言空言有。互相破斥。不令计有。不令计无。又此经虽安立十地。於其十地位内。复说有十一种粗重二十二种愚痴。所以此经不安立地前三贤十信具足行门。为此经地前非见道故。又为第三时教中间但和会有无。未是文殊普贤理事相摄行满故。何以然者。为此十一地是佛位。佛位之内犹有障故。明十一地已前未有真理本智故。若全真理智。云何十一地有十一粗重。既有粗重。即非地地中有佛智。如是等教。并对权根。假施设有。但化佛所说。皆是引中下根人。未尽实说也。如华严经。但於地前三贤初发心住中。即能顿证佛果法门。普印诸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诸位。如印印时。文相具足。无前后际。即以初发心时。顿印三界无明。便为佛智之海。以如来法身智身大慈悲之印。一下顿印世间。以为法界大用。

五渐见佛性进修门。涅盘经云。十住菩萨少分见性。乃至十地未能了了。起信论云。十住菩萨。少分得见法身。化八相成道故。如彼论释言。是愿力所为。既是愿力。非为实报。总为渐见佛性。从初发心住已后。所证佛果。不定僧祇。何以故。如涅盘经纪屠儿广额。於贤劫中成佛。阐提创发心。尚有越劫之功。何况具足信根。复能少分见性者。何有僧祇之哉。世有诸德。解屠儿广额。是化作尔者。此乃曲逐人情。未详佛意者也。渐渐引权向实。岂令见劫存情令违本耶。渐渐引至龙女善财。一念之中得成佛者。始成实说。三乘小见。但念长时。时体本无。空嗟欣仰。无绳自缚。何有休期。前略说三种十地。又以经义校量有六种十地。三乘权教中。有三种十地。实教中。亦有三种十地。如仁王经解深密大品经。此三部经中所说十地。多立假真如门。以成十地行相。此是权教中三种十地。如涅盘经中。十住菩萨少分见性。十地菩萨见性未能了了。即明以佛性为所乘门。分修分证十地。又涅盘经中。牛食雪山肥腻草纯得醍醐等。即明证佛位故。即为五种十地。如华严经所说法界门。重玄无尽法以成十地。是为六种十地。如起信论中。十住菩萨少分见性。以誓愿力。能八相成佛。虽未圆满。为见少分性力故。势力如是。犹如储君。为有因缘。父王令其统绍君政。为是王真子故。力堪如是故。为少见性故。为如来真子生佛家故。不同余教假真如假智等待於初地方生佛家。明见性力。真胜余宗。少分如是。何况全得乎。

六明顿证佛性理智万行圆融门。如华严经。十信位中菩萨。皆从十智佛所来者。为十信位中以果成信故。为明信从果来以果为因故。若不以果为信。即无所信。故信无所依。何故文殊师利为上首。为文殊为果前之信。普贤明是差别智。为果后之行。文殊小男者。为初生故。因初证本智法身能生佛家故。普贤为长子者。为依根本智起行行差别智。治佛家法。诸波罗蜜事自在故。又文殊乘师子者。为明创证法身佛性根本智。断惑之骏故。普贤乘香象王者。表行庠序为威德故。又文殊常居东方金色世界不动智佛所者。为明金为白色能离垢故。普贤菩萨常居东方宝威德上王佛所者。明万行为宝。以此行故成其威德。若具行者。以法宝身自在也。威德无畏自在为王。若不具行者。皆有所畏。设居高位。不得为王。为有所畏故。是故子为佛位。丑为信位。寅为十住。卯为十行。辰为十回向。巳为十地。午为等觉。未为晦。明入俗同俗化迷。申酉戌亥。为所化故。如是安立法则。法合如是故。是故如来治坎而发明。普贤为智相。主万行。观音为大悲之首。治凶危为上将。文殊为觉蒙之首。常为接信之师互体交参。以持佛家之法。皆令众生住於中道。处恬和之性。智慈益物。以是身皆金色。目发绀青。体白而相黄。为应真和气也。皆为无形之形无色之色。经云。一切处普贤菩萨。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不动智佛。经云。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应受化器悉充满。佛故处此菩提树。一切佛剎微尘等。尔所佛坐一毛孔。皆有无量菩萨众。各为具说普贤行。又问十首菩萨等。业不知心。心不知业等十问。令起信者。自身观照。转令深固。经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又作水流火焰风起大地所生不相知喻。又下颂曰。分别观内身。此中谁是我。若能如是解。彼达我有无。又贤首品中。从凡夫位。以信为首。决定取佛大菩提果故。从凡夫地。信十方诸佛心不动智与自心无异智故。只为无明所迷故。无明与十方诸佛心。本来无二故。从凡夫地。信十方诸佛身根本智与自身无异故。何以故。皆是一法性身。一根本智。犹如树枝。一根生多枝叶等。以因缘故。一树枝上成坏不同故。从凡夫地。信如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我悉尽能行之。何以故。自忆无始时来波流苦海。无益之事。尚以行之。何况如今有益之事。菩萨万行济众生事。岂不能为。是故从凡夫地。信佛智慧我亦当得。何以故。一切诸佛。悉从凡夫来故。如来藏身即法身也。诸福智海。莫不居中。故称为藏。若不见法身。一切福智大慈大悲。悉皆不办。总属生灭。普贤行。文殊师利法身根本无相智。二人齐体。互为主伴。中间无作智。即为佛果。三人体一。寄安五位。用接凡迷。若有凡夫。信满发心。十住之初。三身同得。文殊是佛法身。普贤是佛行身。无作之智果是佛报身。常以文殊法身无相妙慧。以为先导。说时先后。证即三身一时。法合如是。废一不可。若废文殊存普贤。所有行门属有漏。若废普贤存文残。所证寂定是二乘。若废佛存普贤文殊。佛是觉义。无觉者故。以是义故。三人不可废一。若废一。三不成故。是故三乘权教中。无此三人始终不相去离。以教门未实。总皆化身。权逐小根。且略权施。待其熟故。方迁就实。如此经中十住初位。即是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一位中得五十法门。以互相彻故。乃至无尽诸位等。进修行相层级。不废渐渐而是一时。不废一时中渐渐。位中有三十七个菩萨。同名为藏者。为明此十地法门果终。意欲辩知正道助道故。故立三十七菩萨。成三十七助道法门。明十住已来菩萨所行皆是助道。非是五位无住无行任真自体。名之为正果故。若以初发心住。以法性无相根本智。不离无作用之体行诸万行。菩萨与佛因果本来体齐。若简佛果。无作无修。菩萨正加行已来。总名助道。以动寂无碍。正助元来不异一法门也。

六重令善财证法别。经中但有法门。未有人求学者。故令善财询友。一一以行行之。一如前经之法则。令使后学无滞。弥勒令善财却见文殊。明从法身理体根本智为因。见弥勒菩萨。是善财乘法身本智为果。及诸善知识所行普贤行。以成自己佛果。见弥勒之后。入普门法界。自见其身入普贤身者。虽成正觉。常以普贤行。利益众生。即明文殊普贤弥勒佛果三人始终一处。表通因彻果。此三人之道。是古佛之大都。源始之法际。若迷解者。即本来全得。处迷者。自没轮回。为古佛道法。本来常如是故。非生灭法。无作无为也。

七明六位菩萨来众别。如权教之内所说菩萨诸地位次。但说假真如为因果。仍地前三贤未能正证。初地之中。一地证一真如。十地证十真如。证十真如之后。方能始见佛性。前证真如。复言有十真如障。真如既能成障。明知权教之中。即施设假真如。非本真也。所设地位三乘同闻。声闻人天共会。此经不尔。总是果位菩萨。文殊师利。即是能证之因。不动智佛。即是所证之果。今举此因果同体无二。用成十信之初门。还令诸信者信果成因。还修果法以成因位。十住初心之上。便成正觉。为从证果本智为因也。是故。此经下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同权教菩提。同有为故。立能证所证。也一念之间无有能所。能所尽处名为正觉。亦不同小乘灭能所也。了能所本无动故。所有一切众海菩萨天龙诸神等众。皆佛果位海诸菩萨众。非是凡夫。欲令入者。即同圣故。明毗卢遮那摄化境界等众生徧故。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於一剎那际。皆得此法。不许於剎那际外有别时得者。即非本法故。若有人。於佛法中见佛成道。作劫量延促处所而生见者。信亦未成。

八明所施法门理事别。如化佛权教中。说有情有佛性。无情无佛性。一切草木。不能成道转法轮等。如华严经。即是越情实教。如功德林菩萨等十林菩萨。所从来国。国亦名慧。一切境界。总名慧体。何以然者。无有情无无情故。所以然者。无二见故。为一真智境界。无成佛者。无不成者故。夫有情无情者。此是依业说。夫论成佛者。非属业故。如经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世间相常住。是法住法位。如是之道。为有情及非情邪。若存情计者。见有情成佛。见无情不成佛。此为自身业执。如是解者。终不成佛。此由未见法空。不依实慧。未了得世间诸相本来常住。但见随情识变生灭之相。九明与诸三乘得果别。如经所说。为声闻人。说四谛法生老病死。为缘觉人。说十二缘行。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今此华严经。亦说四谛法。即与声闻四谛法不同。如四谛品中。明苦集本真。元来是根本智。不同三乘有欣厌故。声闻观苦集二谛。深生厌离。作无常不净白骨微尘等观。知身空寂。随空寂法。智灭身亡。不生悲智。名之为灭。以此灭处。名为涅盘。灭伏诸苦。名为灭谛。以此灭谛。名为道谛。缘觉之流。知十二缘生之法本来无实自体皆空。知身知心。自皆无主。身心无主。性恒无我。以无我故无明便灭。无明灭十二缘灭。逍遥任性。独觉自居。异声闻故不趣於寂。异菩萨故无有悲智。惟不趣寂故。即胜声闻。惟能持法故。即不如声闻。以声闻之人。闻佛所说大乘经典。亦能宣传。但未亲证。权教菩萨创回二乘。及小菩萨。未能全具大悲智。但说六波罗蜜。引起小根令成智慧。以彼偏修定业。滞在无智。犹怖生死。未说七八九十波罗蜜等。九地已来。未明佛性。为修彼假智乃成障故。如此经为上上根人顿示本智。初心创发。十住位上即与佛同。以依本智法即无所修故。本无障故。任运悲智不作而成。随缘六道。无非法界。了缘生法自体恒真。更无修作。所有念虑皆从智生。但知任运。对现色身。说法应机。如响相对。恒处生死流。法身常寂。虽经多劫体不移时。入死出生非没生也。任大悲智不住证修。法如是故。龙女善财。总明如是。此法难信。三乘拱手。遥推是化非是人修。直说僧祇。逐情立劫。焉能信此无时智门。设经多劫勤苦作修。有得有求。作长作短。作是作非。作成作坏。舍身坏命。岂有成佛之期。何如初心即须如是入佛智境。岂不省力。以此义故。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不真解四谛十二缘及真如法身实智境界。皆是毗卢遮那方便引修。向此华严真实之海。令归本法任智施为。所修诸地随智所作。不起能心。而皆成办一切种智。不似诸教地上别作对治。

十明所付法藏流通别。如来出现品中说。佛子。此法门如来不为余众生说。唯为趣向大乘菩萨者说。唯为乘不思议乘菩萨说。此经法门。不入一切余众生手。佛子。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因此宝故。显示轮王。此宝不入余众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圣王相者。佛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不同权教付嘱三乘声闻菩萨所共流通。又三乘之教。多付嘱诸圣及未生佛家诸凡夫。此经付嘱最上大心凡夫唯求如来不思议乘生佛家者。何故三乘之教。多付嘱诸圣者。令使流通。及付嘱未生佛家诸凡夫等。为三乘之法未出情尘。明法未真易信解故。且令凡圣共赞。令教流行善根不断。不似此十信之终剎那即佛。以此义故。三乘之教。且渐引生。未出情尘。三僧祇劫方得作佛。顺情之教。根易信故。凡圣共赞。皆得流通。不同华严十方诸佛根本智法。及差别智大慈大悲。法出情尘教深难信。要待入证十住之位。生在佛家。为佛真子。方是流通。但有圣说。无入证者。不名流通。但有凡夫说教无入证者。亦不名流通。为自法不明。疑情犹在。不破自他暗故。未能决定知佛意故。以此义故。付嘱大心凡夫入证者。

○第四明成佛同别

夫智身廖廓。总万象以成躯。万象无形。与智身而齐体。违真相隔。得本形同。只为乖本相殊。致使化仪各别。略作十门成道差别。使童蒙起信。发解除疑。识本离权。情希胜德。十门者。

一成佛身别。此毗卢遮那佛身如经所说。有九十七种相及无尽相身。非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

二成佛时别。权教中。佛生之后。逾城出家。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以之为时。如毗卢遮那佛。即不如是。又云。如来安立化相。为度三乘众生。应见如是出家成佛。如华严经中实法界海。即不如是。法华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祇劫。此即是回彼三乘人。就实而论。此毗卢遮那佛。依本法界。成大菩提。还依本法界。无有时分。经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盘。此为实说。又顶着华冠。本非出家。都无八相之事。若有人能知如来不出不没不成不坏。即知如来常住在世常转法轮。即是毗卢遮那出兴於世。又从兜率天下降神入母胎转法轮入涅盘。不出一剎那际。彼天犹未下。母胎犹未出。此已入涅盘。一切法事总毕。

三菩提树别。三乘之中。见佛道树是木树。高下称人间。如一乘中如来成道。所居之树。即宝树高显殊特。

四所坐座别。三乘中。化身成道。弃荣贵。藉草蓐。此一乘中。本身成道。坐宝莲华师子之座。妙宝严饰。具众庄严。

五大众别。毗卢遮那佛所。有大众围绕。皆是普贤文殊等。及有新发意者。皆是志求佛果法界之众。皆智圆多劫一际。无前后时之众。

六示相别。如权教中。即以兜率天受生。降神入胎八相成道等。或於摩酰首罗天。坐华王之宝座。或以三千大千之国土。以为报境。如是施设。分量限剂。皆引众生之化仪。渐令心广。未为究竟实相。如此华严法界妙。门约分十佛剎尘莲华藏剎海。参映重重。明无尽佛国。互相彻入。一一佛剎。皆满十方。十佛剎尘国土。皆无限碍。身土相称。都无此彼往来之相。如此卢舍那相海。纤尘匪隔於十方。毛孔讵亏於剎海。三乘示相。萤光不可以比日月之照。琉璃难以类摩尼之净。此乃非由佛尔。只为器劣故然。

七转法轮别。化佛转三乘法轮。毗卢遮那转一乘法轮。三乘教说。说龙女剎那成佛是化。返成谤教。不顺佛心。元佛本意。令龙女剎那成佛。为本法。法自无时。证尽时处。即为实法。返云是化。此是苦哉。当复奈何。不期甘露返成毒药。翻将宝玉唤作泥尘。以实为虚。将虚为实。请后达士莫踵前贤。深可久思具闲佛意。依宗传教。福利人天。使得金玉焕然各不沉没。是故。化佛说三乘。即龙女剎那成佛。雪山肥腻草喻。若牛食者纯得醍醐等。皆为分有。未具全示。一一具足因果报相之门。唯此华严具足。是故今言转法轮别。

八转法轮处别。权教中。化佛转法轮。或言鹿园。或言给独孤园等。皆有处所上下往来。此经即十处十会。及一切尘中。佛国佛身。重重重重重重无尽无尽无尽。常转法轮。不去不来。不出不没。皆云。不离菩提场。而升一切处。

九大会庄严别。说此经时。天上人中。十会十处一时普集。十方圣众。大心众生。又十会之众。各从十方来。随所来方。皆云有十佛剎微尘众。而来集会。位位地地。以次十百千增多。为明无尽。又一一会众皆徧法界。重重重重。参光影像。纤尘之内。亦众会重重。一一尘中众会。皆与法界虚空等。如是众会。皆为诸佛菩萨。性徧一切处。身土众会。皆徧一切处故。不似三乘中化佛众会。皆有处所限量分剂往来。为众生根小。非佛故然。

十所授法门别。如权教中。或从小乘。修四谛观。於中苦集二谛。以为世谛。灭道二谛。以为真谛。观彼苦集。真实是苦。深生厌离。趣求寂灭。故苦集本无。识灭智亡。以空为证。且令苦尽。然后方为说大乘法。令使回心修法空观行诸六度渐起悲智。或有大乘菩萨种性者。观行对治以彼小乘。性有慈悲。乐行诸度。不取空证。留惑益生。成法空等观。或有大乘菩萨种性。一下顿修假真如等观。以假真如门。加行调伏。经三僧祇劫。十地见性。方始成佛。如此华严经即不尔。直为上上根人。一下直授法界。自体根本法身。古佛智海。迷在无明。顿令以方便三昧而令现之。全将佛果。顿授十住初心。一念一时一际一法界门顿收。

○第五明见佛差别

夫佛身性相一体无差。器有万端依根各异。情存想隔。见绝体齐。身立影生。情留佛异。佛由情应。以此乖真。心尽情亡。智身自称。随缘无作。动寂俱真。如是相应。名毗卢遮那佛。略立十门见佛差别。使留心创信者。返末而还源也。

一人中见佛。但有三十二相。  二诸天见佛。但有八十种好。  三诸龙见佛。或同人所见。或见但为大龙王。余畜例然。  四诸仙人见佛。但见仙人。  五诸余外道还见佛。与己同类。  六八部神等见佛。与己为王。  七小乘人见佛。为大声闻。  八缘觉人见佛。见还为缘觉。  九权教中菩萨见佛。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福智充徧三千大千世界。  十一乘教中菩萨见佛。为十佛剎尘莲华藏世界海为法界主。

此十种见佛不同。皆由发心之时信乐差别。以信乐力故。见佛不同。是故当知发心者。当发广大心。信广大教门。发广大愿。行广大行。入广大智。利益成就无尽众生。即得速成菩提行愿福智。悉皆圆满。若不如是。终非毕竟成大菩提。

○第六明说教时分

夫创正觉心。道源虚寂。智圆三世。始终俱尽。会万象。齐有无。混去来。印今古。豁达唯神。恬薄应真。情亡智立。想绝悲存。圆声遐布。随根受益。一雨普滋。百卉齐得。如空谷响。称击成音。诸机获益。任智无心。略依权实。且立十种。教起前后时分不同。一如力士经说。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於鹿园说法。二如大品经说。佛初鹿苑。转四谛法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乃至独觉心大菩提心等。三如法华经说。三七日诣鹿园说法。四如四分律及萨婆多论。六七日方说法。五如兴起行经出曜经。七七日方说法。六如五分律。八七日方说法。七如大智论。五七日方说法。八如十二游经。一年不说法。九依今唐朝藏法师。判如来成道。定经三七日后。方说华严经。十通玄。今依此华严经法界门。总不依如上所说。如此经。以法界本智性自体用理事大悲本实为宗。不依情量时分之说。古今见尽。常转法轮。无始无终。法本如是。如上所说。总依根自见时分。并非如来有此不同。如来本法智体。并无时分可立。但令心信解法界无时。即是如来说法时也。情亡心尽任智利人。即是如来成佛转法轮时也。若也情存立见。云如来如是时出世。如是时说法者。并不依佛见。总是自情。此经乃是无时之时。一切时说。如法华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祇劫。量既本无。知欲将何为说法时也。皆是如来一智用。一圆音。一剎那时。以无时之时。为说法时也。

○第七明净土权实

夫以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渺渺真源。荡荡罕寻其际。遮那法界。体相括於尘沙。方广灵门。净秽互参於无极。但随自修业用。见境不同。致使圣说乖违。依根不定。或权分净土於他国。指秽境於娑婆。或此处为化仪。示下方为实报。文殊住居东国金色世界而来。观音身处西方安乐妙土而至。如是权仪各别。启蒙的信无依。今略会诸门。约申十种。以定指南。

一阿弥陀净土。此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念相不移。以专诚故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未实。

二无量寿观经净土。为一分未信法空实理众生乐妙色相者。令使以其心想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国。此权非实。

三维摩经净土者。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暂现还无。是实报土。未具陈广狭。是实未广。

梵网经净土。虽说一大华王而有千华一一华上有百亿化佛教化百亿四天下众生。然彼千华及彼华王。为三乘菩萨见未广故。分示报境。未成圆满。是权未实。

五摩酰首罗天净土。如来於彼。坐宝莲华座。成等正觉。以为实报。此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成正觉者是化。此为三乘中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说。言此阎浮提及六天等是欲界有漏。彼上界摩酰首罗天是无漏故。心存染净。彼此未亡。此为权教。未为实说。

六涅盘经所指净土。云如来有实报净。土在西方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外者。为三乘权教一分染净未亡者。言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是秽土。权推如来报境净土在西方。此权非实。

七法华经三变净土。此为三乘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言移诸人天置於他土。是权非实。

八灵山会所指净土。此引三乘中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令知此土即秽恒净。诸众信可。未能自见。是实非权。信而未见。

九唯心净土。自证自心当体无心。性唯真智。是实净土。是故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十毗卢遮那所居净土。即居十佛剎尘莲华佛国土。净秽总含。无秽无净。无有上下彼此自他之相。一一佛土。皆充法界。无相障隔。略言十佛剎尘国土。为知无尽佛国不出一尘。为无大小故。不立限量故。以法为界。不限边际。相海纯杂。色像重重。此为实报。非是权收。

○第八明摄化境界

夫佛境无边。顺机各异。随情广狭。见有差殊。非是如来分其量数。情微即境狭。量广即境宽。若也智契真源。佛境弥纶法界。或见阎浮为化境。或见四洲以济生。或见形满大千。或见报身十海。如是种种设教不同。发蒙始学。凭准何依。略示五门。识其权实。使得舍条从本速证菩提。

一人中见佛境界。但见化一阎浮提众生。

二诸天见佛但应自见境。如帝释即是二地菩萨位。乃至渐升至梵天王。是十地菩萨位也。或以暂时佛神通力成就众生。令人天中凡夫及二乘并小菩萨总得见佛报土境界。即如维摩经。佛以足指按地所现净土是也。或时以佛神力。令人天总得相见。即如大集经中所说宝坊之上。处欲界上色界下。大集人天之众。总在其中。

三二乘中罗汉见佛摄化境界。如大罗汉。以天眼力。得见佛摄化三千大千境界。即如阿那律云。我以天眼。见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如小罗汉即不定。或见佛摄化一阎浮提。此即以久伏忍力。能断结使。未有定力。亦未有神力通变等事。

四权教菩萨见佛摄化境界。初地百佛。二地千佛。三地万佛。以此渐增。如三乘大乘教说。

五实教菩萨见佛摄化境界。初地菩萨。即见多百佛。即是无尽之百。不是一百之百。二地菩萨。即见多千佛等。即是无尽之千。三地菩萨。即云多千万等。以实之说。诸地菩萨。皆悉齐见如帝网等。三贤菩萨亦然。非但十佛剎尘莲华藏为其报境。法界虚空总皆平等。为十住初心初见道时。即已无大小见故。即总见佛化境。皆如法界。初地见多百佛境。即明满义。非如三乘单百。此多百者。即齐无尽之数故。

○第九明因果延促

夫法界圆寂。无始无终。理智虚空。非因非果。但为有情存量。假寄其名。情亡量绝。何名能立。名不自施。本由量起。量亡情尽。名亦自真。今以无名之真名。谈无果之真果。以无说之真说。谈无因之真因。启蒙之士。不可以滞其名。始学之流。不可以废其说。滞名则名立。废说则言亡。当可任性随缘。起为法起。若无缘者。灭唯法灭。有此法者。性不自知。今谈因果延促。如空中鸟迹。如石女之子。但为众生情有愚智。随心照惑。迟速不同。劈竹登梯。称机各别。因慈之类。延促不同。非谓日月与作时分。教不自施因机故起。教随根应。有根教生。今以依根。约立十门。

一小乘善来得阿罗汉果。  二小乘一生得阿罗汉果。  三小乘三生得阿罗汉果。  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罗汉果。  五缘觉四生得缘觉果。  六缘觉迟经百劫得缘觉果。  七依权教菩萨成佛。定经三僧祇劫。得成佛。  八依法华经实教会三归一。令龙女一剎那成佛。破彼三乘经於多劫方始成佛。  九华严经说兜率天子三生得十地果。  十善财童子。一生成佛。

如上所说。皆是三乘及一乘圣教。依根约器所说。如龙女破三乘之定劫。成剎那之实门。涅盘经屠儿广额授贤劫中成佛之记。破阐提之无性。兜率天子。明一乘教殊胜之力。闻之生信。为不修故。设入地狱亦能成种。蒙光触身来。生兜率天上。登十地位。举此一事。意合信此诸佛所乘以难信故。信即必定成种。为信解内熏必至成佛。如善财童子一生成佛者。明於十住初心。一剎那际。情亡想尽。三世一念更无所生。名为一生。不取存情立劫时分之生。如是无生。便成佛果。如本生故名为一生。还同龙女一剎那际。情尽时亡名之为佛。

○第十明会教始终

慧日世尊。称法界而徧照。智周万有。与凡圣而同真。理事互融。体用相入。即四十品之胜典。终始交罗。百万颂之妙言。前后参映。十处十会。如帝网之重重。十剎十身。若镜像之相入。举一门众门俱发。谈一品诸品齐麾。道树始成。九天同届。普光一集。十处咸登。今古无差。旧新一念。不离一位。便分五位之门。一行之中。乃建尘沙行海。法界体上。安立训俗之诠。果德性齐。施设引生之教。文殊以赞明法体。普贤为成备行修。二人悲智参光。使得云滋宝泽。法界品内。复令善财重修。仿此一部之经。一一行其行相。菩萨接生之轨。各各次第分明。今分十法。以约纪纲。

一明毗卢遮那始成正觉。即世主妙严一品经是。言始成正觉者。以自身心。证尽三世古今等法。在一念中。无久近相。於一念中。而亦不坏众生三世久近劫智及种种众生差别知见智。如是上下前后四十品经。总於始成正觉时一剎那际。以法界海智印三昧门。一时顿印。身色言音。说诸佛法。及一切尘中诸国剎海。普宣流布。及入涅盘。不移一时一际一性前佛后佛总在一时。随诸众生现差别法。古今相彻。名之为始。契法如是。名之为成。依法如是。非心造作。名之为正。智达斯理。名之为觉。於一念之内现三世事者。为众生故。非於本法而有三世。

二明示果劝修。即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如是五品经是也。於现相品。如来口中众齿之间放光。以光中音声。十方告众。使令咸集。普贤菩萨。为佛长子。治佛家法。入佛三昧。举佛果德。令众敬爱起信乐修。

三明信心成备。即第二会中。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此六品经。於普光明殿中说。以普光明殿是佛智用果满报居之本宅。还从中说信位法门。为明说果成信。既信果德。从兹已后。至十地十一地。佛华品已来。方明入道进修。五位成满。从因至果不隔时故。皆以根本不动智等十个佛。以为所信之门。

四明入真实证。从第三会。升须弥山顶上。於如来两足指端放光明。於中说六品经是。一升须弥山顶品。二须弥顶上偈赞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此六品经。明创证法门。住佛所住。生在佛家。同佛智性。功德解行理智如佛。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升须弥山顶者。明从前信心。今升十住法王山顶。至法之际。智照无碍。如上高山。至相尽处故。从兹已去。任法无功。始终俱佛。不从八地方具无功。璎珞经云。三贤菩萨。法流水中任运至佛。初水后水一性水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於其中间无初中后。不隔念故。依本法故。无念可隔。因果便终。一念相应一念佛故。不论相好及与神通。相好神通。从此正觉中得。若证正觉。即不着诸相。

五发行修行。从第四会。升夜摩天上。於如来两足趺上放光。说四品经。一升夜摩天宫品。二夜摩天宫偈赞品。三十行品。四十无尽藏品。此位从如来两足上放光。及升夜摩天上说者。为明从须弥山顶。至相尽际。证佛智身。至夜摩天下。依法空本智。起普贤万行。以处表法。令易解故。如彼诸天离地际故。此天依空而住。为明十行。依本智法空而行故。

六明理事相入。从第五会。升兜率天宫。於如来膝上放光。说十回向。回向者。令诸事法皆入理故。以十行事法。入前十住中。理事无碍。故名回向。前十住。即是文殊法身本智。后十行即是普贤万行。明二人体用相彻。名为回向。膝上放光者。明理事卷舒自在。犹如人膝。屈伸回旋。皆由於膝。

七明蕴修成德。从第六会。升他化自在天宫。如来眉间放光明。此光与初会中。如来眉间所放光明。终而复始至本处故。说十地一品经是也。何故无升他化天宫品。无偈赞品。为明十地果终。住法本宫。恒徧一切。功终行极更无升进。十地智满无进修故。常对诸佛现在前故。为非新来。无称叹故。此十地门。但於十住十行十回向中。蕴积功成。使令淳熟。更无所住。任运而成。自令具足一切诸法。

八随缘无碍。於第七会。第三禅天。集八禅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定。说十一地等觉位中行普贤行。徧明入俗。徧周法界。名为等觉位中普贤行也。言佛华三昧者。佛者觉也。明十地成佛已终。次十一地觉行满也。

九明因果位终。从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离世间品。已上十二品经是也。何以然者。为十定品至离世间品。总该五位十地佛位。及普贤万行。始终因果门。前后彻故。

十明令凡实证。从第八会。在祇园之中。如来入师子频伸三昧门。还举法界果德。现诸世间。令生信乐达佛实相。五百声闻目连鹙子。示同不闻。寄同二乘有信不信。会中六千比丘。明是凡夫於文殊师利所顿明十耳十眼。乃至第九会觉城东。一万龙众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并是凡夫同证佛位。无量诸龙得生人趣。一万诸龙发菩提心。觉城五众俱登佛果。五百者表五位。六千者表六位。一万龙者表万行之门。无有一事浪施设故。过去诸佛大塔庙处为其会者。明古佛今佛道迹不殊。还同如来会内。如是法界佛果法门。诸有信解。及初发心证入之者。犹如师子王之子初生之时。虽则未能如其师子王力势自在。然师子相全体无异。一切诸兽皆当畏之。如於此华严经佛果法门。初证入者亦复如是。能信自己身心性相。全体佛果自体恒真本无修造。以此真门。成备进修。差别万行。一真果德。虽未能堪力用如佛。是则名为种佛种子。是则名为生在佛家。为佛真子。便即超彼三乘。见一切三乘人天外道。智所不及。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