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二

西太原寺沙门法藏述

草堂沙门宗密录之随科注于论文之下。

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罤冲漠希夷忘境智于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歧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缘而起灭虽复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源静谧虚凝未尝乖于业果故使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其犹波无异湿之动故即水以辨于波水无异动之湿故即波以明于水是以动静交彻真俗双融生死涅槃夷齐同贯但以如来在世根熟易调一禀尊言无不悬契大师没后异执纷纶或趣邪途或奔小径遂使宅中宝藏匿济乏于孤穷衣内明珠弗解贫于佣作加以大乘深旨沈贝叶而不寻群有盲徒驰异路而莫反爰有大士厥号马鸣慨此颓纲悼斯沦溺将欲启深经之妙旨再曜昏衢斥邪见之颠眸令归正趣使还源者可即反本非遥造广论于当时遐益群品既文多义邈非浅识所窥悲末叶之迷伦又造斯论可谓义丰文约解行俱兼中下之流因兹悟入者矣。

将解此论文分二章初悬叙义门六一辨教起因缘有十徴释以显十因一依何智谓依论主洞契心源之智随机巧妙之辩二示何法谓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等法三云何示谓以巧便开一味大乘作法义二种分一心法复作二门析一义理复为三大由此善巧而得开示四以何显谓妙音善字譬喻宗因能令义理明了显现五依何本谓依佛圣言及正道理定量为本六藉何力谓归命三宝请加承力七为何义谓助佛扬化摧邪显正护持遗法令久住世报如来恩八以何缘谓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九由何起谓由菩萨大悲愍物迷谬十机何益谓令生信得闻思修慧证入因满二约诸藏所摄三藏之中对法藏摄二藏之中菩萨藏摄三显教义分齐二一约教诠法通局显分齐谓以义分教教类有五一小乘教但说我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多诤论云大乘始教亦名分教于中但说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但说一切法相有不成佛故名为分三终教亦名实教说如来藏随缘成阿赖耶识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四顿教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亦无八识差别之相诃教劝离毁相泯心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故说为顿五圆教所说唯是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无尽若于五中显此论之分齐正唯终教亦兼于顿若将此论与五教互相摄者五唯后三摄此此唯摄五前四二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谓依此论所诠染法从本起末略有五重以对诸宗显其分齐五重者初唯一心为本源即华严经一真法界然华严所宗虽四法界而彼䟽云统唯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总该万有即是一心(正当此门)体绝有无相非生灭莫穷其始宁见中边(即下心真如门)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廓尔大悟(即下心生灭门)二依一心开二门一者心真如门即顿教分齐也始教中空义亦是密说此门二者心生灭门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即终教分齐也以始教相宗不知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故非彼分三依后门明二义一者觉义(前真如门但明心体不变此门觉义但显染中净相及反流还源并非起末伦次)二者不觉义(前生灭门及此不觉即是生起次也)四依后义生三细一业相(赖耶自体分)二转相(见分)三现相(相分)即唯识宗齐此业相以为诸法生起之本以彼宗未明此等与真如同以一心为源故说真如无知无觉凝然不变不许随缘但说八识生灭纵转成四智亦唯是有为不得即理故诠法分齐唯齐业识五依最后生六粗一智分别境界二生苦乐受三着苦乐四计名字五造业六受报二乘所明诸法唯齐第三人乘天乘唯齐第五若取血脉相承一向蹑前起后以明生起略有八重一以一心为本二不觉一心成业相三能见相四境界相五分别相续(法执)六取着计名(人执)七造业八受报四明教所被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非所被不同法相宗唯被菩萨性及不定性然一切众生三聚统[(冰-水+〡)*ㄆ]此论正唯为不定聚故下文云依未入正定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兼为邪定作远因缘兼为正定令增妙行准此义例则五性中正被菩萨性及不定性令修信心兼为余性作远因缘又因缘分中别明所被至文当辨五能诠教体略作四门一随相门于中或唯名句文谓能诠诸法自性差别二所依故或唯音声离声无别名等摄假从实故或假实双取四俱为体又遍于六尘一切所知境界总有生解之义悉为教体二唯识门谓说者净识所现文义为增上缘令闻者识上文义相现故下文云若离自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声名句文皆是自心之所显现三归性门此识无体唯是真如故下文云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四无碍门谓于前三门心境理事同一缘起混融无碍交彻相摄以为教体以一心法有二门故二皆各摄一切法故六所诠宗趣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二初总辨诸宗一切经论通大小乘宗途有五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师依阿含等经所立以造诸部小乘等论二真空无相宗即龙树提婆依般若等经所立以造中观等论三唯识法相宗即无著天亲依解深密等经所立以造唯识等论四如来藏缘起宗即马鸣坚慧依棱伽等经所立以造起信等论五圆融具德宗谓事事无碍主伴具足重重无尽即华严经今此论宗当其第四门也然此五宗对前五教互有宽狭教则一经容有多教宗则一宗容具多经随何经中皆此宗故后唯明此论又有总别总以一心法义为宗信行得果为趣别者有五对一教义对教说为宗义意为趣如下文令舍言取意等二理事对举事为宗显理为趣如从生灭门入真如门等三境行对以真俗境为宗止观行为趣四证信对以成信不退为宗登地入证为趣五因果对以因为宗克果为趣此五是从前起后渐渐相由矣(二随文注解二初解名题)。

大乘起信论

(大者当体为目包含为义乘者就喻为称运载为功大乘即所信之境起信即能信之心心境合目也此即大乘之起信又亦起大乘之信又大者就义谓体相用乘者就人谓菩萨等又依杂集论由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一境二行三智四精进五方便善巧六证得七业起谓𤼵起以有本觉内熏为因善友闻熏为缘于此胜境𤼵希有信能令心净如水清珠何故但明信而不言余行以是行本故论为初机故故下文云自信己性知心妄勤修远离法又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等论者建立决了可轨文言判说甚深法相道理依决判义名之为论又论者集法议论也谓假立宾主往复徴析论量正理故名为论)。

马鸣菩萨造

(名马鸣者此菩萨初生之时感动诸马悲鸣不已又善能抚琴以宣法音诸马闻之咸悉悲鸣中印度月氏国王将欲试验以行正法取马七匹绝其水草已经六日至第七日宣告集众王躬礼请升座说法令于众中以草谷等饮其饿马马皆不食唯悲鸣垂泪谛听法要于是远近敬伏从化故名马鸣言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亦有三释一约境所求所度二约心有觉悟之智余情虑之识三约能所所求能求三皆如次配觉及有情造者制作佛灭度后六百年内所造也故摩诃摩耶经云如来灭后六百岁已诸外道等邪见竞其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

真谛三藏译

(总有二译一西印度优禅尼国沙门波罗末陀此云真谛梁元帝承圣三年于衡州建兴寺译成一卷二十四纸月氏国婆首那王子译语沙门智恺笔授沙门惠显惠旻昙振等并黄钺大将军太保萧勃证义然此三藏梁陈二代来译经论总三十四部一百四十一卷其博解神异具如译经记二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此云喜学大周则天时于东都佛授记寺译成两卷亦二十四纸沙门波仑玄轨笔授复礼缀文弘景法宝法藏等证义今解前译二解文义三一归敬述意二一归依三宝归三宝者略有六意一荷恩德故二请加护故三令生信故四为仪式故五表尊胜故六显益物故)。

归命。

(显能归至诚归者是依投趣向义命者总御诸根一身之要人之所毁莫不为先举此无二之命以奉无上之尊又归者是还源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而背自源驰趣六尘今举命根总摄六情还归一心一心即一体三宝然能归之体必具三业欲显佛有天眼天耳他心故又圆满三业善故成就三轮因故或见不闻处闻不见处不见不闻处则身语意如次归依在见闻处则三业皆归今云归命是意意业最重矣)。

尽十方。

(所归分齐也非直一方三宝每方非直一二等刹中三宝显三宝普遍故归心广大故拣异小乘故然三宝又有住持别相同体之殊为福之田皆可宝重今所归者意归别相理该同体也)。

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佛宝也过小曰胜超因曰最业者总举三轮业用谓意遍知身无碍语能救世也遍知有二一真智遍知心真如门恒沙功德二俗智遍知心生灭门缘起差别理量齐鉴无倒遍知色无碍自在者如华严说乃有多种今略举四一大小无碍谓一一根皆遍法界而不坏诸根之性又不杂诸根之相二互用无碍谓诸根相作三事理无碍谓现色炳然而不碍举体性空四应机无碍谓圆回之身十方齐应多机顿感身亦不分世者三世间中是众生世间即所救也大悲者三缘之中是无缘悲即能救也无缘最胜故云大悲佛性论云悲者暂救不能真救大悲者能永救济恒不舍离然万德之中如来唯用大悲为力故遍举之者者结德属人即遍知色无碍救世之者)。

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

(法宝也然四种中教浅理深行分果圆今取深圆唯归理果故约彼佛身以明法宝是果法也显身之体相是理法也初句标及者有二义一拣前义显是二事二合集义非但归佛亦及法也此中及言显佛与法是非一义彼身体相显佛与法是非异义体谓体大相谓相大以用大中辨佛报化二身是故体相二大自是法身属法宝摄以彼用大依体相起会用归体故云彼身体相次二句释上句释体大法性者明此真体普遍之义非有与前佛宝为体亦乃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义故智论云在众生数中名为佛性在非众生数中名为法性言真如者此明法性遍染净时无变异义真者体非伪妄如者性无改异海者约喻释疑疑云真既不变云何随于染净既随染净云何不变释云如海因风起于波浪波虽起尽湿性无变无变之性不凝起浪浪虽万动不碍一湿是故动静无二法准思之下句释相大谓此法身如来藏中含摄蕴积无边恒沙性功德故或此句亦摄教行二法教含所诠之德行摄所成之功当知此中通四法宝俱有含藏之义又海之一字通喻体相永绝百非如海甚深包含万物如海广大无德不备如海珍宝无像不现如海现影也)。

如实修行等。

(僧宝也僧通凡圣宝唯圣位也圣通大小菩萨为胜是故此中唯归地上大菩萨僧谓证理起行名如实修行下文云依法力熏习是地前行如实修行是地上行满足方便是地满位此中举中等取后也又依宝性论就地上菩萨约正体后得说二修行彼论云一如实修行了如理一味二遍修行备知一心有恒沙法界今此文中举正体等取后得故云等也又解次上一句亦属僧宝上句举德取人谓地上菩萨随修一行万行集成其一一行皆等法界积功所得故云功德人能摄德故名为藏下句即正叹行德也据后译云无边德藏僧勤求正觉者即符后解也然菩萨虽属僧宝修行所成之德则属法宝由是前解摄属法也亦如体相是佛法身而摄入法宝故知此句文通上下二述造论意)。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述造论意也亦是归敬意初句举所为机所为机者已如前辨次二句明所成益上句令离过由疑故迷真失于乐也由执故起妄种于苦也十地论中菩萨三种观于众生起大慈悲一远离最上第一义乐二具足诸苦三于彼二颠倒解云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故云颠倒故令菩萨兴悲造论故解释分中文有三段一显示正义即除疑也令悟真乐二对治邪执即舍邪执也令离妄苦三分别发趣道相即此下句起大乘正信也意令成行既于真不疑于邪不执未知于何起行谓于大乘以一心三义是究竟根本法故未知于大乘起何行谓起正信以信是众行之本故即翻疑云信翻邪执云正后一句明成益意谓令众生离过求行使信成满入住不退堪求佛果故云佛种不断故下云信成就发心者毕竟不退入如来种中正因相应等又解除疑者泛论疑惑乃有多途求大乘者所疑有二一者疑法障于发心二者疑门障于修行今立一心法以遣前疑开二种门以遣后疑△二正述论文二初标益起说)。

论曰。

(拣异经律)。

有法。

(一心二门三大即所说法体)。

能起摩诃衍信根。

(题目正依此立也摩诃衍此云大乘谓约心真如门信理决定约心生灭门信业果不亡约三大中信三宝不坏信根者谓信满入住成根不退根有二义一能持义自分不失二生后义胜进上求)。

是故应说。

(论主思惟见此胜益是故要须也二正陈所说二初标列)。

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

(言不自起制必有由名为因缘章别余段故称为分)。

二者立义分。

(由致既兴次宜略标纲要以为宗本)。

三者解释分。

(宗要既略次宜广释令其生解)。

四者修行信心分。

(次宜依解起行有解无行如贫数他宝是所不应)。

五者劝修利益分。

(虽示行仪纯根懈慢次宜举益劝修也然五中初一是序分次三是正宗后一是流通二牒释五一因缘分二一正释)。

初说因缘分。

(标牒)。

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假问)。

答曰是因缘有八种。

(举数)。

云何为八。

(徴起)。

一者因缘总相。

(此门通与一部论为𤼵起之由故云因缘总相总遏兼正下七则别为当机)。

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

(苦苦坏苦行苦分段变易二生死苦)。

得究竟乐。

(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

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非欲令其求于后世人天利乐等亦可论主自云我为益生故造斯论非为名利等故云总相)。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

(与立义分及解释分中显示正义对治邪执作𤼵起因缘以彼文中说依一心法有二种门各摄一切法即是如来所说法门之根本又生灭门中本觉名如始觉名来始本不觉名曰如来此即所证本觉真理名如能证无分别智名来诸众生未有无分别智时是如无来也今以如来依此心成故名此心为如来根本之义)。

令诸众生正解。

(具释此义令彼地前三贤诸菩萨等比观相应故云正解即显示正义也)。

不谬故。

(比观离倒故云不谬不谬即对治邪执也)。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即下分别发趣道相也以彼文中令利根者发决定心进趣大道堪任住于不退位故此当十信终心自分满足故云成熟进入十住正定聚中使前信心堪任不退)。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即下修行信心分初四种信心及四种修行也以彼文中令信未满者修行信心使满足故此当十信住心以信位未满故云微少令进向满故云修信心也)。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

(自此下四种机当信位初心以前三根胜难退不假多方便助成道力故各一此中根劣易退赖多方便故有四也四中前三为下中上三人后一䇿以劝修今初当下品也即下修行信心分中第四修行末文是也以彼文中令业重惑多者善根难发众生以礼忏等方便消恶业障障轻故内离顽嚚痴慢外出邪魔罥网)。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当中品也即下第五修行止观门以彼文中双明止观遣凡小二执故云对治也)。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当上品也即下修行信心分末复次众生初学是法下劝生净土门等以彼文中举胜方便令彼观解分得相应众生恐后报迁遇缘成退故今往生使不退也)。

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

(即下劝修利益分也以彼文中举彼损益劝物修舍即总䇿成前诸行也)。

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总结二通难二一难)。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

(二通二一纵问略标)。

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

(纵其问辞)。

以众生根行不等。

(或利或钝乐广乐略假经假论之殊)。

受解缘别。

(遇佛遇教之异也△二以义具释二一明余机不假此论三○一胜机遇佛悟尚无纸素之经○何况须论)。

所谓如来在世。

(时胜)。

众生利根。

(根胜)。

能说之人色心业胜。

(缘胜)。

圆音一演。

(显缘胜相)。

异类等解。

(显根胜相)。

则不须论。

(结成不假论也色心圆音即三业矣一音及圆音者有二初如来一音说一切法无不显了故名圆音华严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出无边契经海二如来同一切音故云圆音华严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以一切音即一音故云一音一音即一切音故云圆音一一语音遍穷生界而其音韵恒不杂乱若音不遍则是音非圆若音等遍失其韵曲则是圆非音今不坏曲而等遍不动遍而差韵此是如来圆音非是心识思量境界耳○二自力闻经悟)。

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

(自力闻广经文得解佛意不须他论故云自力此具文持义持)。

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

(亦以自力寻略经文而能深解佛意故亦不须他论此有义持无文持○三劣机因寻广论悟)。

或有众生无自心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

(但依经文不能解意因他广论而得解了故云无自心力此有文持无义持△二明当机须造此论二○一机)。

自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

(此人不要繁文唯依文约义丰之论深解佛经所说之旨故云总持多义然不须广者有二意一根利不假二心烦不耐○二结)。

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此论文句虽少总摄一切大乘经论深旨深者如理智境广者如量智境无边者深广无际△二立义分二○一结前生后)。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

(△二正立义宗三○一标总开别)。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

(○二寄问别名)。

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法者出大乘法体谓自体故对智故显义故即宗本法也大位在因通于染净义者辨大乘名义何故此心是大乘耶谓此心具三大义故名为大有二运转故名为乘是故先显法体后释义理收义足也依宗所显差别义理大位在果唯取于净△三依名辨相二初法○起下释中初释法体之文文二○一举法总立)。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出其法体谓如来藏心具和合不和合二门以其在于众生位故若在佛地则无和合义以始觉同本唯是真如即当所显义也今就随染众生位中故得具二门也)。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辨法功能以其此心体相无碍染净同依随流反流唯转此心是故若随染成于不觉则摄世间法不变之本觉及反流之始觉则摄出世间法此犹约生灭门辨若约真如门者则镕融含摄染净不殊下文具显)。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释其法名谓依此一心宗本法上显示大乘三大之义故名此心以为法也△二开门别立二一责总立难)。

何以故。

(责有二意一云心通染净大乘唯净如何此心能显彼义二云心法是一大乘义广如何一心能具示彼○二开别释成释初意云大乘虽净相用必对染成今生灭门中既具含染净故能显也以废染之时则无净用故释后意云心法虽一而有二门真如门中示大乘体生灭门中具示三大大乘之义莫过是三故依一心得具示也)。

是心真如。

(总举真如门起下文中即是一法界已下文)。

相。

(即是真如相起下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已下文)。

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

(随熏变动故总举生灭门起下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已下文)。

因缘。

(生灭缘由故起下复次生灭因缘已下文)。

相。

(生灭之状故起下复次生灭相者已下文)。

能示摩诃衍。

(何故真如门中云即示生灭门中云能示者以真如是不起门与彼所显诠旨不别故云即示以是不起故唯示体生灭是起动门染净既异诠旨又分能所不同故不云即)。

自体相用故。

(体谓生灭门中本觉之义是生灭之自体生灭之因故在生灭门中亦辨体也翻染之净相正随染之业用并在此门中故具诠耳是以下文释生灭门内具显所示三大之义意在于此何故真如门中直云体生灭门中乃云自体等者以所示三大义还在能示生灭门中显非别外故云自也问真如是不起门但示于体者生灭是起动门应唯示于相用答真如是不起门不起不必由起立由无有起故所以唯示体生灭是起动门起必赖不起起含不起故起中具示三大余如下说△二义○起下复次真如自体相者已下释义之文文二○一大)。

所言义者。

(牒章)。

则有三种。

(标数)。

云何为三。

(徴起)。

一者体大。

(真性深广凡圣染净皆以为依故受大名)。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随流加染而不增反流除染而不减又反流加净不增随流阙净不减良以染净之所不亏始终之所不易故)。

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即二种如来藏中不空之义谓不异体之相故云性德如水八德不异于水)。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谓随染业行然此用大是报化二身粗细之用令诸众生始成世善终成出世善也下文显之何故唯言善不云不善者以不善法违真理故是所治故非其用也若尔诸不善法应离于真释云以迷真故不得离真以违真故非其用也○二乘)。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

(标果望因以解乘也)。

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举因望果以成运即始觉之智是能乘本觉之理为所乘故梁摄论云乘大性故名为大乘△三解释分二○一结前生后)。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二分门解释二一标数徴列)。

解释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

(正释所立大乘法义)。

二者对治邪执。

(既明正理须道异计)。

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趣正理之阶降△二牒名辨相三一显示正义二初总○释上立义分中众生心摄一切等也于中二○一依法开门)。

显示正义者。

(牒章)。

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谓一如来藏心含于二义一约体绝相义即真如门谓非染非净非生非灭不动不转平等一味性无差别众生即涅槃不待灭也凡夫弥勒同一际也二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谓随熏转动成于染净染净虽成性恒不动正由不动能成染净是故不动亦在动门是故下文识有二义中本觉是也上文生灭门中自体是也胜鬘云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等棱伽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无断绝等又云如来藏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又云如来藏者为善不善因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犹如伎儿作诸伎乐等此等并约生灭门说也然此二门举体通融际限不分体相莫二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云一心△二二门该摄二○一立)。

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上立义分中直云摄今释中云各摄者以一心含通别二门故今分通别又各摄故以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染净故得总摄一切诸法生灭门者别显染净染净之法无所不该故亦总摄一切诸法通别虽殊齐无所遗故云各摄又以此即是真如随缘和合变作诸法诸法即无异体还摄真如门也以此二门齐摄不二故得说为一心也问二门既齐相摄者何故上文真如门中唯示大业体不显于相用生灭门中具显三耶答真如是泯相显实门不坏相而即泯故得摄于生灭以纸相而相不存故但示于体也生灭是揽理成事门不坏理而成事故得摄于真如以成事而理不失故具示三大问前既泯相相不存但示于体亦可揽理理不具应但示相用何故不齐耶答生灭起必赖于真故揽理理不失真如未必籍生灭故泯相相不存相不存故唯示于体理不失故具示于三是故摄义是齐示义别也○二释)。

此义云何。

(责云若二门各别不可相从若本唯一心未容影摄下答云)。

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以体相不离故如金与庄严具若以金[(冰-水+〡)*ㄆ]具具无所遗以具摄金金无不尽良以二门一揆全体遍收此义亦然思之可见△二别○释上立义分中何以故下二门别义于中二一别辨二门显动静不一二一真如门二一显体离言以明观智境○释上立义分中真如义也于中二一正举法体二一正显如体三○一就实略标)。

心真如者。

(牒章)。

即是一法界。

(即无二真心为一法界此非算数之一谓如理虚融平等不二故称为一又对下依言有二义故今约体但云一也依生圣法故云法界中边论云法界者圣法因义故也)。

大总相法门体。

(二门之中不取别相门𢪛中但取总相然亦该𢪛别尽故云大也此一法界举体全作生灭门举体全作真如门为显此义故云体也轨生物解曰法圣智通游曰门)。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释上法体谓随妄不生约治不灭又修起不生处染不灭故摄论云世间不破出世间不尽○二会妄显真)。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妄执者云境见诸法差别迁流云何乃言性无生灭释云差别相者是汝遍计妄情所作本来无实如依病眼妄见空华)。

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疑若又云以何得知依妄念生释云以诸圣人离妄念故既无此境即验此境定从妄生又若此境非妄所作定实有者圣人不见应是迷倒凡夫既见应是觉悟如不见空华谁是病眼○三结真离妄)。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

(是所执本空故真心不动故由此一切诸法皆即真如也)。

离言说相。

(非如音声之所说也)。

离名字相。

(非如文句之所诠表此二句言语路绝非闻慧境)。

离心缘相。

(非意言分别故即心行处灭非思慧境上来离伪妄故名真自下离异相故名如又下三句展转相释离世间非修慧境唯正智与之相应)。

毕竟平等。

(虽遍通染净而性恒无二)。

无有变异。

(所以得无二者以在缘时始终不改变)。

不可破坏。

(所以在有为中得不变异者以不同有为可破坏故此则在染不破治道不坏)。

唯是一心。

(结归法体)。

故名真如。

(依义立名△二会执释名二一释三○一正会谓执)。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

(明言教非实不可如言取也)。

但随妄念不可得故。

(释成无实所以恐诸凡愚闻上真如名则谓论主自语相违上文既云离名字相何故复立此真如名故今释遣假名非实不相违也)。

言真如者亦无有相。

(良以各依相立但是遍计所缘故棱伽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故名相双遣○二结名释疑)。

谓言说之极。

(立名分齐也疑云既绝名相但假立客名者何故不立余名而唯云真如耶释云真如者是言说之极谓此名之后更无有名则诸名之中最后边际故摄论中十种名内真如是第十究竟名故云极也)。

因言遣言。

(立名之意也立此极名为遣于名如以声止声也若无此名无以遣名若存此名亦不成遣名○三约相释遣)。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

(二释一云外人见前文双遣真如名相则谓真如本体亦是可遣之法则生断见故此释云但遣虚妄名相不遣真如实法以是妙智观境故二云非以真体遣生灭法也何以不遣下云)。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释上不遣也以法悉真无法可遣又以生灭门染净等法即无自性不异真如故不待遣)。

亦无可立。

(外人既闻真理不遣则谓有法可立当情执取故释云亦无可立以离妄情故又生灭等法即真不待立也何以不立下云)。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真故不可遣如故不可立又生灭等法本来同如故此真如未曾不显更何所立也○二结)。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结离言绝虑也△二问答断疑二○一疑真绝修问)。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

(问方便观)。

而能得入。

(问正观也○二举真劝修答)。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

(答方便观也说念皆无能所者明念即无念非灭于念非灭念故故名虽念离于断见也即无念故皆无能所离于常见也于一念间离此二见无此二故故能称顺中道随顺法性又亦可虽在于念等即观此念等常无能所虽未能离念而顺于无念故名随顺也)。

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答正观也如上久观不已即能离兹妄念契彼无念真理故名正观云得入者观智契入也十地论云智行处故又亦可正知无能所之念亦离方入真如△二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释上立义中真如相也于中三○一举数总标)。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

(显此二义者若离于言即唯一味今既依言故说有二即显不可随言执取也但为生物信解故说此文故十地论云何故不但说无言示现依言求解故○二开章略辨)。

云何为二。

(徴起)。

一者如实空。

(此以如实之中空无妄染非谓如实自空此则如实之空也)。

以能究竟显实故。

(以妄空故遂能显示真理故云显实)。

二者如实不空。

(有二义)。

以有自体。

(一异妄无体故)。

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二异恒沙有流烦恼故故佛性论偈云由客尘空故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三依章广释二一空三○一略明)。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总举能所分别皆不相应)。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所取相也)。

以无虚妄心念故。

(能取见也又以妄境从妄念生故释显空无也良以倒心妄境情有理无真如之德理有情无故不相应也○二广释)。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

(明真离妄有也)。

非无相。

(惑者云既其非有即应是无故释云非无也)。

非非有相非非无相。

(惑者闻上非有非无则谓双非是真如法释云我非汝谓有说非有非谓法体是非有非汝谓无说非无非谓法体是非无故又非却双非也)。

非有无俱相。

(惑者云我上立有立无汝立双非双非若存即有无随丧今双非既非我有无还立释云我非汝双非故说非非非许双是如何复执俱相)。

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

(准前四句可知然执取虽多总摄不过此一四句故广百论云复次为显世间所执诸法皆非真实及显外道所执不同故偈曰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而配属智者达非真彼论次第广破四宗外道今此约展转计执不同彼论后段破外道说○三总结)。

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

(妄计尘沙难可遍历故今总摄辨不相应此顺结也)。

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反结也以对染无说真为空非无如体以为空也亦可此文是释疑疑者闻上真空则拨无真体及恒沙功德故为此释是则闻空不异不空也△二不空二○一正释)。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

(牒前显后)。

即是真心。

(举体)。

常。

(常德)。

恒。

(乐德)。

不变。

(我德也以离变易苦非业所系自在故也)。

净法满足。

(净德)。

则名不空。

(结也○二释疑)。

亦无有相可取。

(惑者闻净法不空则谓同于情执之有故此释也是则不空不异于空)。

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释无相所以也若妄念所缘是则有相既唯真智之境明知无妄执之相也△二生灭门二初释生灭心法二一明染净生灭二一就体总标三○一标体二)。

心生灭者。

(牒章)。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标体也谓不生灭心因无明风动作生灭故说生灭心依不生灭心然此二心竟无二体但约二义以说相依如不动之水为风所吹而作动水动静虽殊而水体是一亦得说言依静水故有其动水当知此中理趣亦尔宜可思之谓自性清净心名如来藏因无明风动作生灭故云依如来藏有生灭心也棱伽胜鬘俱同此说此显真心随动故作生灭非谓举所依取能依以此门中有二义故能示三大是故通摄所依亦入此门○二辨相)。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不生不灭者是上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动作生灭不相离故故云和合非谓别有生灭来与真如合谓生灭之心心之生灭无二相故心之不生灭因无明成生灭之心从本觉起而无二体不相舍离故下文云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乃至广说此中水之动是风相动之湿是水相以水举体动故水不离于风相无动而非湿故动不离于水相心亦如是不生灭心举体动故心不离生灭之相生灭之相莫非神解故生灭不离于心相如是不离名为和合此是不生灭心与生灭合以是随缘门故非是生灭与不生灭合以此非是句本真如门故)。

非一非异。

(真如全体动故心与生灭非异而恒不变真性故与生灭不一依棱伽经以七识染法为生灭以如来藏净法为不生灭此二和合为阿梨耶识以和合故非一非异非异门者有三种一以本从未明不异经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乃至下云若生若灭等又经云佛性随流成别味等二摄末归本明不异经云众生即如也又涅槃云十二因缘即佛性故又十地论云三界唯一心者第一义谛也又此论下文云四相本来平等同一觉故又前即未之本本无别本故唯有生灭更无别法可相异也后即本之末末无别未故唯有不生灭亦无别法可相异也三本未平等明不异经云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又经云阿梨耶识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又论云唯真不生单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为此则本末际限不分故云不异也不一义者即以前摄末之本唯不生灭故与彼摄本之末唯生灭法而不一也依是义故经云如来藏者不在阿梨耶中是故七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者不生不灭解云此中唯生灭是七识唯不生灭是如来藏二义既分遂使梨耶无别自体故云不在中此约不一义说非谓不和合何以故此中如来藏不生灭即七识生灭之不生灭故与自生灭不一也七识生灭即如来藏不生灭之生灭故与自不生灭亦不一也此中非直不乖不异以明不一亦乃由不异故成于不一何以故若如来藏随缘作生灭时失自不生灭者则不得有生灭是故由不生灭得有生灭是则不异故不一也又此中真妄和合诸识缘起以四句辨之一以如来藏唯不生灭如水湿性二七识唯生灭如水波浪三梨耶识亦生灭亦不生灭如海含动静四无明倒执非生灭非不生灭如起浪猛风非水非浪此四义中随举一义即融摄自体缘起义理无二相故此中且约湿性不失义边动静不一故说水不在于浪中岂可此浪离水之外别有体耶余义准此思之问既云动静不一则应云如来藏不在七识中何故乃云不在梨耶中答梨耶融动静动静不二是梨耶今既动静分梨耶无别体故云不在中也问梨耶既通动静不应唯在生灭门答为起静以成动无别有动体是故静性随于动亦在生灭中非直梨耶具动静在此生灭中亦乃如来藏唯不动亦在此门中何以故以彼生灭无别体故应思准之又若一者生灭识相灭尽之时真心应灭则堕断过若是异者依无明风熏动之时静心之体应不随缘则堕常过离此二边故非一异又若一则无和合若异亦无和合非一非异故得和合也如经云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非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差别如是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非自真相灭但业相灭解云此中真相是如来藏转识是七识藏识是梨耶今此论主总括彼棱伽上下文意作此安立故云非一异也○三立名)。

名为阿梨耶识。

(此生灭不生灭即之义不一辨之心不异因此云义不二之心名阿梨耶识或云阿赖耶者但梵音楚夏耳梁朝真谛三藏就名翻为无没识今时奘法师就义翻为藏识藏是摄藏义无没是不失义义一名异也所摄名藏谓诸众生取为我故所以然者良以真心不守自性随薰和合似一似常故诸愚者以似为实执为内我我见所摄故名为藏由是义故二种我见永不起位失赖耶名也又能藏自体于诸法中又能藏诸法于自体内论云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此之谓也此依义立名也)。

大乘起信论䟽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