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与释迦族人暂住于缅祗若人之庵罗林中。其时,尼乾子于波婆[城]命终,彼命终时,尼乾子则分成二派,生起争议、斗争、相斗而互相以锐舌交锋而住。言:“汝不知此之律、法,我知此之律、法;汝何能知此之律、法耶?”“汝是依邪行,我是从正行。”“我言与[理]相应,汝之言与[理]不相应。”“应云于前汝说于后,应说于后而云于前。”“汝之言论反反覆覆而无熟虑。”“汝之言论堕于负处。”“如果可以者,放弃汝自己之言论,使汝自己解脱!”尼乾子之徒中,想行杀戮。尼乾子之在家弟子等,对尼乾子生起厌恶、坏情绪、反对,其状态,如非正说、误说、非导[出离]、非至寂静、非依正觉者所说之法、律,又如不得为依止处之破塔。

时,沙弥周陀于波婆安居已,[彼]于舍尔村,诣具寿阿难之处,诣已,礼拜具寿阿难,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沙弥周陀向具寿阿难言:

“大德!尼乾子今于波婆[城]命终,彼命终后,尼干分为二派……又如不得为依止处之破塔。”

如是言时,具寿阿难如是言沙弥周陀曰:“友,周陀!此值得白世尊之话。友,周陀!我等诣世尊之处,诣已,以此事奉白世尊。”

沙弥周陀答应具寿阿难:“然,大德。”

于此,具寿阿难与沙弥周陀诣世尊前之处,诣已,礼拜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此沙弥周陀如是言:‘尼乾子今于波婆[城]命终,彼命终后,尼干分为二派……如不得为依止处之破塔。’”

[世尊曰:]“周陀!实如是,此非正说,是错误之说,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所说之法、律也。

周陀!于此,世有导师而非正觉者。法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正觉者之所说。而且其弟子于此[恶]法中,不成就法随法行而住,不真正成就,不随法行,逸脱其法。若人向彼等如是言:‘友!此是汝之善得,此是汝之善利。汝之师非等正觉者,法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者之所说。而且汝于其法,不成就法随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不随法行,逸脱其法。’周陀!如是,其师于此被侮蔑,其法于此被侮蔑,其弟子于此受称赞。周陀!若有人如是对其弟子言:‘尊者!凡汝师所说示之法,汝如是行之!’则劝导者,受劝与者及受劝导而如实奉行者,此等皆生非福。何以故?不论如何!周陀!此之法、律,非是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

复次,周陀!于此,世有导师而非等正觉者,法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者之所说。而且其弟子于此[恶]法中,成就法随法而住,真正成就,随法行,以行其法。某人向彼如是言:‘友!此非汝之善得,此非汝之利益;汝之师非等正觉者,法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者之所说。而且汝于其[恶]法,成就法随法而住,真正成就,随法行,以行其法。’如是,周陀!于此其师被侮蔑,其法被侮蔑,其弟子亦如是受侮蔑。周陀!若有人如斯对弟子言:‘尊者!趣向正理者,将成就正理。’则称赞者,受称赞者及受称赞而努力精进者,此等一切皆生非福也。何以故?不论如何?周陀!此法、律,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等正觉者之所说也。

复次,周陀!于此,世有导师是等正觉者。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其弟子于彼[善]法,非成就法随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非随法行,逸脱其法。有某人向彼如是言:‘友!此非汝之善得,非汝之善利。汝之师是等正觉者,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汝于其[善]法,非成就法随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非随法行,逸脱其法。’如是,周陀!于此,师被称赞,于此,法被称赞,而且弟子于此被侮蔑。周陀!若有人如斯对弟子言:‘尊者!如师所说示之法,汝应成就之。’则劝导者,受劝导者及受劝导而如是奉行者,其等皆生福。何以故,不论如何,周陀!此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

复次,周陀!世有导师是等正觉者。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于其[善]法之弟子,成就法随法而住,真正成就,有随法行,以行其法。有某人向彼如是言:‘友!此是汝之善得,此是汝之利益。汝之师是应供、等正觉者。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汝于其法,成就法随法行而住,真正成就,有随法行,以行其法。’如是,周陀!师于此受称赞,法于此受称赞,弟子于此受称赞。周陀!若有人如斯对弟子言:‘尊者趣向正理者,将成就正理。’则称赞者,受称赞者及受称赞而努力精进者,彼等更生多福。何以故?不论如何,周陀!此法、律,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

复次,周陀!于此导师是应供、等正觉者出现于世。而且对于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然而其弟子非善知妙法,未成就纯粹圆满,彼等之导师灭度时,未得明了一切句身,未有不可思议之梵行,不能于人中说示。周陀!如是导师灭度时,于弟子有忧苦也。何以故?不论如何:‘我等之导师是应供、等正觉者出现于世,对于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然而,我等不善知妙法,未成就纯粹圆满,彼等之导师灭度时,既未得明了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议之梵行,而于人中说示。’周陀!如是之导师灭度时,于弟子有忧苦。

复次,周陀!于此,导师是应供、等正觉者出现于世。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彼之弟子善知妙法,又成就纯粹圆满,彼等之导师灭度时,既得明了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议之梵行,能于人中说示。周陀!如是,导师之灭度时,弟子无忧苦。何以故?不论如何:‘我等之导师是应供、等正觉者出现于世。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我等善知妙法,成就纯粹圆满,我等之导师灭度时,已得明了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议之梵行,能于人中说示。’周陀!如是,导师之灭度,于弟子无忧苦。

一〇

周陀!若具备此等支之梵行者;此导师虽是耆宿,出家行道已久,已达晚年之老境而非长老;如是,彼非依此梵行支而圆满成就。然,周陀!具备此等支之梵行者,而且导师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达晚年老境之长老者,如是,则成就圆满此等支之梵行。

一一

周陀!若具备此等支之梵行。而且导师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达晚年老境之长老也。然而彼之长老弟子比丘,非到达完全者、学行者、无畏者、涅槃,实不堪宣示妙法;不能以法制伏已生之异论,不能说示不可思议之法,如是,此非成就圆满其等支之梵行。

一二

复次,周陀!若具备此等支之梵行;而且导师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达晚年老境之长老;而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已达……]……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非达……)……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已达……)……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非达……)……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已达……)……乃至……

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尼(非达……)……乃至……

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尼(已达……)……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非达……)……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已达……)……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尼(非达……)……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尼(已达……)……乃至……

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不能……)……乃至……

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能……)……乃至……

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不能……)……乃至……

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能……)……乃至……

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不能……)……乃至……

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能……)……乃至……

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不能……)……乃至……

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能……)……乃至……

然,于彼无梵行、无丰富、无繁荣、无名声广布……而,于彼有梵行、有丰富、有繁荣、有名声广布……于人人之中善宣说;但非达最胜之利养、称扬。如是,此非成就圆满其等支之梵行。

一三

复次,周陀!有具此等支之梵行者,导师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达晚年老境之长老,而且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到达完全者、学行者……乃至……说不可思议之妙法,

且彼之中年弟子比丘……

且彼之新弟子比丘……

且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尼……

且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

且彼之新弟子比丘尼……

且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

且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

且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

且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

且于彼有梵行、有丰富、有繁荣、名声广布,乃至于人人之中善宣说,到达最胜之利养、称誉。如是成就圆满此等支之梵行。

一四

然,周陀!我今是应供、等正觉者为世之导师而出现;且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而且我弟子善知妙法,成就纯粹圆满,已得明了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议之梵行,能于人中宣说,周陀!我今为长老、耆宿,出家修道已久,达晚年老境之导师。

一五

复次,周陀!我今有到达完全者,学行者、无畏者、涅槃之长老弟子比丘,实是宣说妙法,若有生起异论者,能以法制伏之,制伏已而说不可思议之法。然而,周陀!我今有……中年弟子比丘。又周陀!

我今有……新弟子比丘。又周陀!

我今有……长老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中年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新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又周陀!

我今有……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又周陀!

我今有……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又周陀!

我今有……优优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又周陀!于我有梵行,有丰富,有繁荣,有名声广布,乃至善说于人人之中。

一六

然,周陀!今虽诸导师出现于世,但不见其他一导师,如我得如是最胜利养、名誉。周陀!而且今僧伽或宗派众团出现于世,周陀!不见其他一僧伽,如我比丘僧伽得如是最胜利养、名誉。周陀!凡正说之时:‘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圆满,无灭、无增、纯粹圆满之梵行,已明显善说示。’此谓正说:‘具足一切相……乃至……已明显善说示。’周陀!郁头蓝弗曾作如是言:‘视而不见。’如何是视而不见耶?虽见彼剃刀善磨之面而不见其刃也。周陀!此云:‘视而不见。’周陀!依此郁头蓝弗所说之事,是凡夫卑劣、非圣、无义相应,以就剃刃而言也。周陀,正说时,云:‘视而不见。’应云正说是:‘视而不见。’如何为视而不见耶?如是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圆满,无减、无增,纯粹圆满之梵行,已明显善说示。实若彼想此应除去,如是思惟:‘如斯会更清净’,则是不见。若彼想此应增加而思惟:‘如此会更清净’,则不见,是谓:‘视而不见’也。然,周陀!正说之时,谓:‘具足一切相……乃至……之梵行,已明显善说示。’此正说应谓:‘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圆满,不减、不增,纯粹圆满之梵行,已明显善说示。’

一七

周陀,是故于此,由我证遍知法,对汝等开示。于此处,即一切者共来,共会集,以义理对义理,以字句对字句,应宣说、等调、不诤也。此梵行则永远久住:乃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慈愍世间、人天之义利、利益、安乐也。周陀!如何法是由我证遍知而宣说?于此,即一切者共来,来会集,以义理对义理,以字句对字句,应宣说、等诵、不诤,即此梵行永远久住,乃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慈愍世间、人天之利义、利益、安乐者,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也。周陀!此法是依我之知解而说:于此即一切者共来,一切者共会集,义理对义理,字句对字句,应宣说、等诵、不诤。即此梵行永远久住,乃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慈愍世间、人天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一八

周陀!汝应当学斯和合、喜欢、不诤者。有其他之之同梵行者,于僧伽中说法,若汝等判断:‘此具寿,于义理实是误解,于字句实是误说’时,不应赞成,不应诤论。不应赞成、不应诤论,汝等应如是对彼云:‘友!对此义理,由其字句?或此字句?与何相应耶?或对此字句,是其义理?或此义理?与何者相应耶?’于彼若如斯云:‘友!对此义理,由其字句始为相应,对此文句,由其义理始相应’者,不应排斥彼,亦不应拒否。不应排斥彼,不应拒否;其义理及其字句,应小心善示知之。

一九

复次,周陀!有同梵行者,于僧伽中说法,若汝等判断:‘此具寿,对义理虽实误解,但对字句是正述’时,不应赞成,不应诤论;不赞成、不诤论而汝等应如是对彼云:‘友!对此字句,是其义理?或此义理?与何者相应耶?’彼若如斯云:‘友!对此字句,是由其义理始为相应’者,不应排斥彼、不应拒否;不排斥、不拒否而其义理,应小心善示知之。

二〇

复次,周陀!有同梵行者,于僧伽中说法,若汝等判断:‘此具寿,对义理虽实正解,对字句是误述’时,其不应赞成,不应诤论;不赞成、不诤论而如是对彼云:‘友!对此义理,是其字句?或此字句?与何者相应耶?’彼若如是云:‘友!对此义理,其字句,比此更相应也。’不应排斥彼,不应拒否;不排斥、不拒否而对其字句,应小心善示知之。

二一

复次,周陀!若有同梵行者,于僧伽中说法,若汝等判断:‘此具寿,正解义理,正述字句’时,应言:‘善哉!’而赞成、喜欢。对彼言:‘善哉!’而赞成、欢喜,应如是对彼言:‘友!如我具寿,如是通达义理、字句,得见此同梵行者,乃我等之利益,我等之利得也。’

二二

周陀!我非唯为制伏现法之有漏而对汝等说法;周陀!亦非唯为坏灭现世之有漏而对汝等说法;周陀!我是为令制伏现法之有漏、坏灭来世之有漏而对汝等说法也。然,于此,周陀!我为汝等所制之衣,实为防汝等之寒、防汝等之暑,为防虻、蚊、风、热、蛇虫之所触,而且覆裈裆,我为汝等制立之托钵,实为令安住汝等之身体,为防伤害,为养活,为修梵行:‘如是,我灭除故痛,令新痛不生,又我之生活无过且安稳。’我为汝制立居住,实为防寒、防暑、防虻、蚊、风、热、蛇虫之所触,而且消除时节之厄,为好闲居、独坐也。我为汝等制立疾病之资具、药品、资粮,实为防苦恼、痛之生起,为令离苦也。

二三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之普行者如是言:‘释子沙门专心于安乐行而住。’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言时,应如斯答彼:‘友!何者为安乐行耶?安乐行亦有多种多样。’周陀!于此,有四安乐行,卑劣、凡夫、非圣、非义相应,非导远离,非导离欲,非导于灭,非导于寂静,非导于智,非导于正觉,非导涅槃也。四者何耶?周陀!于此,或愚痴者,自喜乐杀害有情,此为第一安乐行。复次,周陀!于此,有自喜乐取不与物者,此为第二安乐行。复次,周陀!于此,自喜乐为妄语者,此为第三安乐行。复次,周陀!于此,满足、具足、耽著于五欲乐者,此为第四安乐行也。周陀!此等四安乐行,是卑劣、凡夫、非圣、非义相应,非导远离,非导离欲,非导于灭,非导于寂静,非导于智,非导正觉,非道涅槃也。

二四

复次,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释子沙门,专心于此等四安乐行而住。’应回答彼等:‘非然!’彼等以非正语、非然、非事实诽谤汝也。周陀!于此,有四种安乐行,必导远离,导离欲,导于灭,导于寂静,导于智,导于正觉,导于涅槃也。四种者何耶?周陀!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此为第一安乐行。复次,周陀!有比丘灭寻伺,内心安静,得心一境相,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此为第二安乐行。复次,周陀!比丘脱喜……乃至……为第三安乐行。复次,周陀!比丘舍离乐……乃至……此为第四安乐行也。周陀!此等四种安乐行,必导于远离、离欲、灭、寂静、智、正觉、涅槃也。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释子沙门专心于此等四种安乐行而住?’应回答彼等:‘然!’彼等以语正语,不以非然、非事实之诽谤。

二五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又,友!专心于此等四种安乐行而住者,可期行如何之果[报]、如何之利益耶?’外道普行者如是言,应如是回答彼:‘友!专心于此等四种安乐行而住者,可期待四果、四利益。四种者何耶?友!因克断三结之比丘成为预流、不堕恶处,决定向正觉,此为第一果、第一利益。又,友!克断三结之比丘成为一来,消灭贪、瞋、痴,唯一度来此世间作苦之边际,此为第二果、第二利益。又,友!克断五下分结之比丘成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更不由其处再还世间,此为第三果、第三利益。又,友!比丘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解、实证而住,此为第四果、第四利益也。友!专心于此等四种安乐行而住者,可期待此四果、四利益。’

二六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释子沙门不住法而住。’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言者,应如是回答彼:‘依彼知者、见者、阿罗汉、等正觉者、世尊,说声闻法,令知消尽命数。友!犹如因陀罗柱及如铁柱善依据深根底而不震不动。友!如是,依彼知者、见者、阿罗汉、等正觉者、世尊,说声闻法,令知消尽命数。友!彼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舍负重担、获利、尽有之结使、正智解脱之比丘,得成九事。友!漏尽之比丘,不可能故意夺生物之生命;漏尽之比丘,不可能以盗心取不与之物;漏尽比丘,不可能行邪淫;漏尽比丘,不可能以正知语妄语;漏尽比丘,不可能如前在俗时,蓄财富享受欲乐;漏尽比丘,不可能行欲道;漏尽比丘,不可能行瞋道;漏尽比丘,不可能行痴道;漏尽比丘,不可能行怖畏道。友!彼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负重担、获利、尽有之结使,正智解脱之比丘,不可能行此九事。’

二七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沙门瞿昙令知关于过去无涯之智见;然而不令知关于未来无涯之智见,其究竟如何?其究竟如何?’彼外道普行者以无智所覆之智见,认为不应不令知无智所覆之智见;此犹如愚者之无知。周陀!世尊对过去有随念智,彼凡限于随愿意之忆念。有关于未来世尊是生起菩提生智:‘此为最后生,今后无再生也。’

二八

周陀!对于过去,若虚妄、不真实、非义利相应者,如来不说也。周陀!对于过去,若真实,于义利相应者,如来知是时而答彼问。周陀!对于未来,若虚妄、不真实、非义利相应者,如来不说也。周陀!对于未来,若真实、于义利相应者,如来知是时,略述回答彼问。周陀!对于现在,若虚妄、不真实、非义利相应者,如来不说也。周陀!对于现在,若真实、而非义利相应者,如来亦不说也。周陀!对于现在,若真实、于义利相应者,如来知是时而回答彼问。如是,周陀!于过去、未来、现在之法,如来是时语者、实语者、义语者、法语者、律语者,故名为如来。

二九

周陀!含括天、魔、梵之世界及沙门、婆罗门、众生、天、人之见闻觉知、求达、依意思惟彼等之一切,如来现正觉,故名为如来。周陀!如来于夜分正觉无上等正觉,于夜分无余涅槃界般涅槃。于此二之间,说语教示,一切真实而无其他,故名为如来。周陀!如来之所说如其所行,如其所行而如其所说。如是行如所说,说如所行,故名为如来。含括天、魔、梵之世界及沙门、婆罗门、众生、天、人[之世界],如来征服之而不被征服。一切物之见者、调御者,故名为如来。

三〇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友!如来死后存在耶?而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问,应如斯答彼:‘友!世尊不说:“如来死后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如来死后不存在,而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又世尊不说:“如来死后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乃至……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而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世尊不说:“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

三一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者而如是言:‘何故,沙门瞿昙不说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不论如何,于此义利不相应,于法不相应,非根本梵行,非导远离,非导离贪,非导于灭,非导寂静,非导于智,非导正觉,非导涅槃。故如来不说也。’

三二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沙门瞿昙以何为说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世尊说:“此是苦。”友!世尊说:“此是苦之集。”友!世尊说:“此是苦之灭。”友!世尊说:“此是导苦灭之道也。”’

三三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沙门瞿昙何故说此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此实于义利相应,于法相应,是根本梵行,决定导远离、离贪、灭、寂静、智、正觉、涅槃也。是故世尊宣说此也。’

三四

周陀!凡有关此等过去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我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说耶?周陀!凡有关此等未来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我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说耶?

周陀!如何关于此等过去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我已对汝等宣说耶?

周陀!某沙门、婆罗门有斯说、有斯见:‘我及世间是常。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复次,周陀!某沙门、婆罗门有斯说、有斯见:

‘我及世间是无常……乃至……

 我及世间是亦常亦无常……乃至……

 我及世间是非常非无常……乃至……

 我及世间是自造……乃至……

 我及世间是他造……乃至……

 我及世间是亦自造亦他造……乃至……

 我及世间是非自造亦非他造,乃忽然而生,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乐与苦是常。

 乐与苦是无常。

 乐与苦是亦常亦无常。

 乐与苦是非常非无常。

 乐与苦是自造。

 乐与苦是他造。

 乐与苦是亦自造亦他造。

 乐与苦是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生。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三五

于是,周陀!彼沙门、婆罗门有斯说、有斯见:‘我及世间是常住,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我至彼等处而如是言:‘友!汝言我及世间是常住是事实耶?’凡彼等如是言:‘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此,我不认许。何以故,周陀!世间有一类有情之异想者,周陀!于智我不见有与我相等者,何况有比我更优胜者乎?我于此事有增上智,即我为最胜者也。

三六

周陀!彼沙门、婆罗门有斯说、有斯见:

‘我及世间是无常。

 我及世间是亦常亦无常。

 我及世间是非常非无常。

 我及世间是自造。

 我及世间是他造。

 我及世间是亦自造亦他造。

 我及世间是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生也。

 乐与苦是常住。

 乐与苦是无常。

 乐与苦是亦常亦无常。

 乐与苦是非常非无常。

 乐与苦是自造。

 乐与苦是他造。

 乐与苦是亦自造亦他造。

 乐与苦是非自造非他造,乃忽然而生。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我至彼等处如是言:‘友!汝云乐与苦是非自造非他造,乃忽然而生是事实乎?’而彼等如斯言:‘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此,我不认许。何以故,周陀!世间有一类有情之异想者,于智我不见有与我相等者,何况有比我更优胜者乎?而且我于此事有增上智,即我为最胜者也。于是,周陀!凡有关过去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我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说耶?

三七

周陀!凡有关未来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说耶?

周陀!某沙门、婆罗门有斯说、有斯见:‘我是有色而死后为无病,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复次,周陀!某沙门、婆罗门有斯说、有斯见:

‘我是无色……

 我是亦有色亦无色……

 我是非有色非无色……

 我是有想……

 我是无想……

 我是非有想非无想……

 我将被消灭、破坏,死后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是处伪。’

三八

于是,周陀!彼沙门、婆罗门有斯说、有斯见:‘我是有色而死后为无病,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伪。’我至彼等处,如是言:‘友!汝云我是有色而死后为无病,是事实乎?’于彼等如是言:‘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伪。’此,我不认许。何以故,周陀!我于智不见有与我相等者,何况有比我更优胜者乎?而且周陀!我对于此事有增上智,即我为最胜也。

三九

于此,周陀!彼沙门、婆罗门,有斯说、有斯见:

‘我是无色……乃至……

 我是亦有色亦无色……乃至……

 我是非有色非无色……乃至……

 我是有想……

 我是无想……

 我是非有想非无想……

 我将被消灭、破坏,死后不存在,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伪。’

我至彼等处,如是言:‘友!汝云我将被消灭、破坏,死后不存在,是事实耶?’周陀!彼等云:‘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伪。’此,我不认许。何以故,周陀!凡世间有一类有情之异想,周陀!我于知不见有与我相等者,何况有比我更优胜者乎?而且我于此事有增上智,即我为最胜者也。周陀!凡有关未来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说耶?

四〇

周陀!为舍有关此等过去见解之依处及有关未来见解之依处,为令知超越如是,我说示四念处。四[念处]者何耶?周陀!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热诚而有正念正知,以断世间之贪、忧。于受……于心……于法观身而住,热诚而有正念正知,以断世间之贪、忧。周陀!为舍有关此等过去见解之依处及有关未来见解之处,为令知超越如是,我说示此等之四念处。”

四一

其时,具寿宇拔越那立于世尊之后,以扇为世尊扇风,而且具寿宇拔越那,如次白世尊:

“稀有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世尊!此法门实是清净也;世尊!此法门实甚清净。世尊!应何名此法门耶?”

“然者,宇拔越那!此法门名为清净,汝当受持之。”

世尊如是言已,具寿宇拔越那闻世尊之所说,欢喜、[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