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四五五 养母象本生谭

[菩萨=象]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养母之长老所作之谈话。现在此一本生谭之事件与睒摩贤者本生谭[第五四〇]之事件相类似。

佛向比丘等言:“汝等比丘!诸子不可怒此人。昔之贤人等,虽生于畜生之胎,离母七日不食憔悴,虽得受国王适当之待当,彼云:‘无母予则不食。’彼与母相会,始为食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于雪山地方生为象胎,全身美丽纯白,有八万之象相从。然而彼之母盲目,彼以种种美味之果物与诸象,命彼等送与母食,然诸象不与彼女,而迳自食,彼调查得知其事,彼思:“予弃象群,自养吾母。”夜间不使他得知,伴母往羌都拉那山麓,立于某池之侧之山窟安置其母,以便扶养。

时有住波罗奈都之某林务官迷失方向不能确定,而大声哭泣,菩萨闻彼之声自思:“彼人迷路,然有予立于此处,决不使其人至于破灭。”彼行近其前,林务官恐怖欲逃,彼见之而问曰:“友!汝丝毫不必恐怖,亦勿逃走,汝何故哭泣而行?”“予失道路,今日已第七日。”象云:“吾友勿怖,予将伴汝往人行之路。”彼象使彼坐于自己背上,由森林载出归去。

彼男乃一恶人,彼思:“回至都中,予将向王报告。”彼用目测度树与山峦,由森林出往波罗奈都。恰于此时,王所乘用之象死去,于是王命击打大鼓巡回布令云:“若谁发现适于王所乘用之象者,其人向王提出申告。”彼男往王之前云:“大王!予见一适于陛下乘用,全身纯白具备戒德之象王,予可为引路向导,请王派遣象师等与予一同前往捕捉。”王曰:“甚善。”与以同意,于是派遣象师与林务官多人共同相从前往。

象师与彼男共同前往,见菩萨入池摄取食物,菩萨亦见象师,菩萨自思:“此危险非由他人所起,乃由彼一男人所为,然予有大力,纵有千头之象,亦能击杀,若予发怒,则能供王国兵士所乘之各种兽类溃灭。然若予发怒,则有损予德,是故今日虽以剑斩杀,予决不动怒。”于是决心垂头不动而立。

象师进入莲华池内而立,见彼具足相好,象师云:“汝来,予子!”以类银之绳捉象之鼻,其后至第七日到达波罗奈都。

菩萨之母因其子不归自思:“彼因王之伟大之役人等伴去,然今彼不在,此森林之树林将继续成长。”象母悲叹唱次二偈:

 因我子象之不在 诸树成长安金花

 萨拉奇与库达加 库鲁温达与比萨

 卡拉继拉与萨玛 卡尼卡拉七树花

 人人身具黄金装 伴象王去与团食

 王或王子乘无惧 象王可破敌武具

象师于途中向王发送书信,王将都城严加装饰,象师向菩萨遍撒美香,伴往准备装饰之象舍,以种种色幕围绕,向王告其原由。王携种种极美味之食物,往与菩萨。彼云:“无予母,予不摄食。”彼不食团食,而王请彼食事,唱第三之偈:

 汝象请摄食 汝象勿自瘦

 汝象应为者 王之用务多

菩萨闻此唱第四之偈:

 予实怜彼母 盲目无养导

 悲叹于山麓 以足击树株

时王问彼曰:

 大象!彼女汝之谁 盲目无养导

 悲叹于山麓 以足击树株

菩萨唱第五之偈:

 大王!彼即为我母 盲目无养导

 悲叹于山麓 以足击树株

依第六之偈,王闻知其事,放象使归唱第七之偈:

 使彼养盲母 我今放象归

 此象与母会 一切亲类会

以下第八第九为现等觉者之偈:

 由缚得解脱 象由绳被放

 须臾复元气 回到彼山窟

 彼往清凉池 由此象使用

 用鼻汲吸水 浇灌母之身

菩萨之母自思:“天降雨耶?”母对雨泄露不平,唱第十之偈:

一〇

 非时天降雨 凡愚天神谁

 我之生子去 谁为我从侍

于是菩萨为恢复彼[母]之元气,唱第十一偈:

一一

 我母汝速起 缘何仍倒卧

 汝之自生子 今又得归来

 誉高迦尸王 毗提诃放我

彼母对王感谢唱最终之偈:

一二

 今放我子归 孝养常不怠

 富国迦尸王 得保寿永久

王欣菩萨之德,由距池不远之处,设定村落,与菩萨与母永久之看顾。

其后菩萨之母亡故,彼为之营行葬式,而后向伽蓝达伽隐居地方行去,于其场所有五仙人由雪山下来住居,于是菩萨与彼等以看顾。

王为菩萨作石之肖像,施以非常之尊敬,全阎浮提之住民每年集会施行象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之理——说明四谛竟,养母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女象是王妃摩诃摩耶,养母之象即是我。”

四五六 月光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长老阿难得优惠所作之谈话。世尊由最初成道二十五年间,并无一定之侍者,某时为长老那伽波罗,某时为那耆多、优波摩那、须那呵多、周那、娑竭陀,某时为弥企哥随侍世尊。

某日,世尊向比丘等言曰:“汝等比丘!我今年龄已老,我对某比丘等言:‘我等由此路而行。’但彼等由他路而往,又某比丘等将我之钵与衣投诸地上;故诸子要我指定一人比丘为不变之侍者。”于是由舍利弗为首,诸长老均合掌低头而立云:“世尊!予愿随侍,予愿随侍!”佛言:“诸子之愿望,予甚谅察,然有此意愿已足。”佛与拒绝。因此比丘等向长老阿难云:“君无求于侍者之地位耶?”长老云:“若世尊不以自己之所得衣与我,不以钵之食物与我,不许与佛同住芳香之住居,不携予往受招待;又若世尊能往予所受招待之处,若有由外国及远方来会世尊之予之同伴,得即刻引见世尊,若予有疑惑时,得即时许近世尊问明,又若世尊于予不在中所说之法,于予归来时能为予说,如此予方随侍世尊。”长老提出此四拒斥及四愿望之八条优惠,世尊当即许可彼之愿望,于是彼由尔时以来二十五年间成为一贯之常随侍者。

彼于五点达此最高之地位,彼具备七种幸福:即遭逢圣教之幸福,理解圣教之幸福,知宿因之幸福,为自利询问之幸福,位圣处之幸福,如理作意之幸福,与佛决定事务之幸福。彼于佛前得八优惠之许可,于佛之教为有名,光辉如悬于中天之月。

于是某日诸人于法堂开始谈论:“诸君!如来与长老阿难以优惠使之满足。”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诸君今于此处为何语而坐?”彼等答:“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此非只今生,前生我亦与阿难以优惠使之满足,前生我亦与彼种种希望之物。”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彼之王子月光童子,于得叉尸罗接受学业。某夜,彼因向教师有所询问,于黑暗之中,由教师之家归往自己之住居,尔时有某婆罗门巡回行乞,童子因归自己住居而未见彼,以腕冲突,坏彼入食物之钵,婆罗门倒地哭泣。童子哀悯,返来执手扶起,婆罗门曰:“贵君坏我行乞之道具,请偿予食物之代金。”童子告曰:“婆罗门!今予不能与汝食物代金,然予为迦尸国王之王子月光童子,故于予即王位时,请汝向予要求财产。”童子于学业终了拜辞教师,归返波罗奈之都,向父王展示学问,父王曰:“予望我生能见子为王。”于是使童子继承王位。

彼名月光王以正义治国,彼婆罗门闻此消息:“予今将往取食物代金。”彼往波罗奈之都而行。彼见王向庄严之都城右旋为礼时,立于某高处场所,伸手高呼万岁,然王未见而通过。婆罗门知王未能得见,开始议论唱第一之偈:

 民之主请闻我言 月光王!我有目的来此处

 二足之长!行路婆罗门站立 不应行过若无视

王闻彼言,以金刚之棒制止象行,唱第二之偈:

 闻梵志语我且止 因何目的来此处

 梵志!汝欲向我求何物 汝来此处语为何?

尔后婆罗门与王之间更依问答之言辞,说其他诸偈:

 大王与我五胜村 百人婢女七百牛

 又与黄金一千两 与我同族妻二人

 梵志!汝有难行与苦行 梵志!汝有种种诸咒文

 或有忠实夜叉鬼 汝或知我利益事?

 我无苦行无咒文 亦无夜叉诸鬼神

 我亦不知汝利益 然只曾有相会事

 我觉会见为最初 由今以前不知汝

 我今问汝语此义 何时何处曾会见?

 王陛下!健陀罗王之美都 汝住得叉尸罗时

 暗闇之夜于彼处 我等肩与肩冲突

 民之主!我等二人立彼处 彼处亲自相交谈

 我等会见止于此 由彼前后决再无

 梵志!人人无论于何时 贤者会见与善人

 一时会见交友久 曾为恩义不泯灭

一〇

 然则愚人不认交 曾为恩义已泯灭

 愚者多归无恩义 愚人乃为忘恩者

一一

 反之贤者不忘友 曾为恩义不泯灭

 仅少恩义不归无 贤人乃为知恩者

一二

 我今与汝五胜村 百人婢女七百牛

 更与黄金一千两 与汝同族妻二人

一三

 国王陛下!善人会见乃如斯 星王之月满光辉

 迦尸之王!依汝今日得会见 我今富有得如彼

菩萨并与彼以非常之名誉。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不只为今生,前生我亦依优惠使阿难满足。”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阿难,王即是我。”

四五七 法天子本生谭

[菩萨=天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没入地中事所作之谈话。诸人于法堂中开始谈论:“提婆达多对如来持敌意而没入地中。”尔时,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诸子今为何语,坐于此处?”答曰:“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于今世加害我胜者之法轮,没入地中,彼于前生,亦加害法轮没入地中,死后生无间地狱。”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为欲界之法天子,而提婆达多则为非法天子。彼等之中,法天子庄严天界,驾乘庄饰优美之天车,由天女围绕,于满月之布萨日(斋戒日),月之黄昏时,于村市都中,诸人为食事后,坐于各自之门前为乐谈说时,天子立于空中说法曰:“远离杀生等之十不善业道,成就母之孝养法,父之孝养法及三种(身口意)之善行法,如是为之,死后生天,享大名誉。”劝起人人行十善业道,使阎浮提右旋;然非法天子则劝起人人行依杀生物等方法为十不善业道,使阎浮提左旋。

时彼等乘车于空中相会,彼等之徒众相互问曰:“君等为谁之徒?”“君等为谁之徒?”相互答曰:“予等法天子之徒。”“予等非法天子之徒。”于是由道分离为二分。法天子告非法天子曰:“我友!君为非法,我为法,故道适于我。君应下车,让道与我。”于是唱第一之偈:

 我与名誉福善者 常赞沙门婆罗门

 天人恭敬法天子 道适于我与我道

于是以下更为偈问答:

 我乘坚居非法驾 无怖畏者我有力

 法天子!此为未曾与之道 今日如何可与汝?

 往昔正法实现前 最长最胜最恒久

 非法生起后世间 离最长者幼者道

 如何恳愿求适当 如何相应亦不让

 今日两者须战争 道于战争属胜者

 予之德望漫诸方 大力无量无比者

 具一切德法天子 汝非法者何可胜?

 依铁可以损黄金 黄金对铁无损伤

 今日非法若害法 铁亦美丽如黄金

 若汝非法得战胜 纵汝非善无智慧

 我无爱憎让汝道 汝出恶言我忍辱

此等六偈乃由彼等之问答对话所生。

由菩萨说此偈之刹那,非法天子不能立于车上,头下颠倒落于地上,地即开裂,尔时,彼生于无间地狱之中。

世尊知此事,以现等觉者之智,述残余之偈:

 非法天子闻此语 头下足上落地狱

 我今欲战无须战 行程皆无何能害

 忍辱之力胜战力 非法自害灭入地

 真理精进法天子 满足去道乘军车

一〇

 父母沙门婆罗门 在己家中不尊敬

 此世已尽弃身体 肉体坏时至地狱

 恰如非法之天子 头下脚上堕恶趣

一一

 父母沙门婆罗门 在己家中为尊敬

 此世已尽弃身体 肉体坏时至善趣

 恰如善法之天子 彼乘军车升天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非只今生,前生即已对予为持敌意而没入地中。”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非法天子是提婆达多,徒众即是彼之徒众;法天子即是我,徒众即是佛之徒众。”

四五八 优陀耶王子本生谭

[菩萨=帝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乖离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事件将在姑尸王本生谭(第五三一)中载出。佛向彼比丘问曰:“比丘!汝真违背教团耶?”彼答曰:“世尊!是为真实。”佛言:“比丘!汝何故因烦恼而乖违此出离之教耶?昔之贤人于广泛十二由旬之繁荣都城苏伦达那治国,与美如天女之妇人,虽同居一室达七百年,决不放纵五官,以贪欲心观看彼女。”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尸王于迦尸国苏伦达那之都城治国时,王无王子与王女,彼向自己之后等云:“欲得王子。”尔时菩萨由梵天世界殁,彼宿于第一后之胎,尔时彼使多数之人心中增大欢喜而出生,命名为优陀耶跋陀。此童子于将学步时,又有其他之有情由梵天界殁,彼生于王之他后之胎而为王女,彼女亦命名为优陀耶跋陀。

童子成年后,极一切学术之蕴奥,而彼生来为一禁欲者,梦寐中亦不知淫欲之法,彼之心不染著于诸烦恼。王使王子即位,并告彼:“使生起种种娱乐。”菩萨云:“予不望王位,予之心亦不染著于诸烦恼。”彼与拒绝,王屡劝慰,彼用赤阎浮檀金作一女人之像,告父母云:“如得此像之女人,则予接受王位。”彼等持此黄金之像,巡回至一切阎浮提亦不得此容色之妇人。于将王女优陀耶跋陀装饰使立于像侧时,彼女较黄金之像尤为优美,于是二人虽皆不欲,诸人将此异母妹之优陀耶跋陀童女为第一之后,使菩萨即就王位,然彼等二人均为禁欲之生活。

其后及父母去世,菩萨执掌政治,两人虽同住于一室,但决无依贪欲放纵五官相见之事,虽然如此,彼等互相约束云:“予等之中最初死者,生于次所而来,必须告以:‘我已生于如是之场所。’”

时菩萨即位后七百年而去世,然并无他王,由优陀耶跋陀后发布政令,大臣等推行政治。菩萨于三十三天为帝释天,为受非常之名誉,七日间未能回想过去之事,而彼依人间世界计数,发觉已逾七百年,彼思:“予以财宝一试王女,为狮子吼而说法,完成约束归来。”

彼一时代人间寿命为一万岁。王女是日夜间,紧闭门户,使卫兵站立,彼女于七层装饰美丽之宫殿御室中,唯只一人思自己之贞洁而坐。时帝释持一满盛黄金货币之金钵,出现于寝室,立于一方,与彼女交谈唱第一之偈:

 丽装持美肢 身体美无缺

 独坐升高殿 紧那罗美

 我今请求汝 共渡一夜欢

于是王女唱次之二偈:

 巡回掘内壕 坚固望楼门

 刀剑人守护 此城人难入

 虽有青年人 不能来此处

 然汝因何故 前来欲会吾?

时帝释唱第四之偈:

 美者!我为一夜叉 前来汝之前

 汝使我欢喜 与汝盛金钵

王女闻此唱第五之偈:

 优陀耶殁后 天、人、夜叉,一切不望他

 大威神力者!夜叉汝速去 莫更入此地

彼闻彼女之狮子吼,不能立足,为离去之状而隐身消失。次日彼于同一时刻携银钵盛金币,与彼女交谈,唱第六之偈:

 享受爱欲最上乐 有情为此行过恶

 美丽微笑者!如此快乐汝莫舍 我今与汝银之钵

王女自思:“彼得与我谈话,将屡次前来,故今予不与彼谈话。”于是彼女不作任可言语,帝释知彼女不语之事,即由彼处消失。而次日彼携铜币盛以铁钵而来曰:“夫人!请使予依爱欲之乐得到满足,如此,予以盛铜币之铁钵向汝奉上。”王女见彼唱第七之偈:

 男子用财货 向女求好意

 欲求女承诺 增加高财额

 然汝违天法 次第为递减

菩萨摩诃萨闻此语云:“王女陛下!予为一细算之商人,予不达目的决不失去财产。若贵女愈益年青,增加容色,予则向汝增加持来之赠物,然汝日日减少青年之容色,因此予亦灭少财宝。”于是唱次之三偈:

 于此人间世 有美身体者

 年青与容色 人人日减退

 从汝容色故 财宝亦减少

 今日比前日 汝渐衰老故

 有名誉之女 依此我观察

 时随日夜过 容色渐减损

一〇

 善慧之王女 汝当少年时

 应速修梵行 汝益有容色

于是王女唱一偈:

一一

 诸天不如人间老 彼等四肢无皱襞

 威神夜叉我问汝 诸天不老因何故?

时帝释语彼女唱一偈:

一二

 诸天不如人间老 彼等四肢无皱襞

 天之容色日益增 广大享受天之乐

彼女闻天界之美,问往彼处之道,更唱一偈:

一三

 于此世界中 多有老恐怖

 而有诸多人 说往天行道

 威神力夜叉 我今重问汝

 往彼世界行 何道至无怖?

时帝释语彼女,更唱一偈:

一四

 正置语与意 由身不为恶

 住家多施食 有信心柔软

 同情且亲切 叮咛有爱语

 如在斯道者 他界无恐怖

王女闻彼之言,赞赏而更唱一偈:

一五

 夜叉!恰如父与母 汝对我教诲

 胜容色者!我今重问汝 伟大之人!汝究竟为谁?

于是菩萨更唱一偈:

一六

 美夫人!我为优陀耶 约束来此处

 告汝我所往 与汝完约束

王女闻言喘息流泪:“夫君!汝优陀耶跋陀王耶?予无汝不能生活,汝使予能得住于君侧之方法,教诲于予。”于是更唱一偈:

一七

 若汝实为优陀耶 为约束故来此处

 我等再会求方法 王子!我欲汝常教诲我

时菩萨教诲彼女唱次之四偈:

一八

 青年速过如刹那 有情死无坚固者

 身体危脆老行去 优陀耶女!力行正法莫放逸

一九

 一切土地满财宝 唯只一王之领土

 未离欲者死时弃 优陀耶女!力行正法莫放逸

二〇

 父母兄弟及姊妹 依据财产买得妻

 彼等相互亦弃舍 优陀耶女!力行正法莫放逸

二一

 此身为他之食物 善趣恶趣皆轮回

 须知皆是暂时住 优陀耶女!力行正法莫放逸

如是菩萨摩诃萨与彼女教训,彼女亦信乐彼之法语而为赞赏,唱最终之偈:

二二

 夜叉善说法 死者生命短

 有限无长乐 苦恼又相伴

 舍弃迦尸都 出家独游行

菩萨与彼教训回归自己之住所。彼女于翌日将政治交付于大臣等,于自己之都中心情愉快之御苑,出家为仙人之道,修行正法,寿命终时,生于三十三天为菩萨之侍女(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之理——说明终了,乖离之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女是罗睺罗之母,帝释即是我。”

四五九 水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对制伏烦恼之事所作之谈话。某时,舍卫城之住民,有在家五百人之同伴,听闻佛之说法,出家受戒,住于张黄金之床某家,夜半之时,思起爱欲——一切详情如前所述——尊者阿难,以世尊之命令,于集合比丘众时,为佛设座着席。佛不问:“诸子起爱欲之思耶?”而对全部一切诸人言曰:“汝等比丘!烦恼非为小事,时时所起之诸烦恼,为比丘所应制伏。昔日之贤人等,于佛未出世时,制伏烦恼得辟支佛之智。”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迦尸国某村有二友人携水瓶往田中,置于田之一隅,二人整理田地,若喉渴时,前往饮水。彼等之中一人为饮水而往田端,彼吝惜自己之水,由他人瓶中取饮;黄昏时彼由田出,于洗身时反省:“今日依身门有无为恶之事?”彼思出盗饮他人之水,心怀恐惧战栗,彼思:“此贪欲如增大,则予将投入恶趣。予须制伏此一烦恼。”于是将盗水而饮之事置于念头,愈益为观念之修行,终至得辟支佛之智,而对获得之智经过不断思考而去。

时其他之一人,洗身起立,向彼云:“吾友!予等归家。”彼答:“君且归去,予于家已无用,予已成为辟支佛矣。”“辟支佛如君之状耶?然则辟支佛为如何之人物?”“辟支佛有二指长之发,着袈裟衣,住于北面雪山之香醉山洞窟之中。”于是彼摩头,于刹那之间消失在家之相,着纯红之重衣,缠似电光之腰带,偏袒赤色之上衣,以云色之粪扫衣置于两肩,蜂色(黑)粘土制之钵吊于左肩之下,彼立于空中说法,然后升至高空,降于香醉山之洞窟。

又迦尸国之村有某地主于店中坐定,见某人携妻前来,彼放纵五官眺望彼容色优美之妇人,彼自思:“若予贪欲炽盛,予将堕入恶趣。”于是彼恐惧战栗,愈并积累修行观念,生辟支佛之智,立于空中说法,而后往香醉山洞窟而去。

又迦尸国村落之住民,父子二人一同行路,盗贼于森林入口处埋伏等待,捕获彼等父子,捉其子云:“持财宝来,领取汝子。”将父亲放回。又捕获兄弟二人,捉其弟而放其兄。又捕获师父与弟子,捉其师而放弟子,因弟子爱惜学问,往持财宝前来,领取其师。

时有父子已知盗贼埋伏等待,父云:“汝行予待其捕。”子云:“父莫作是言,父行,予待其捕。”父云:“汝莫作是言。”父子相互争辩之中,为盗贼所捕,盗贼问曰:“汝等相互有何关系?”“予等无任何关系。”彼等故意以为妄言。彼等由森林出,黄昏洗身体之时,其子默检自己之戒德,见自为妄言:“予此恶行增大,将堕恶趣。予须制服此烦恼。”于是彼愈益积观念之修行,生辟支佛之智,而后立于空中为父说法,向香醉山之洞窟而去。

又迦尸国之村落某地主禁止杀生,然于献牺牲祭礼之时,多人集合向彼曰:“地主!今为牺牲祭之时,予等思欲杀鹿及豚向夜叉神为牺牲之供献。”地主曰:“汝等可从前此之习惯。”于是诸人多为杀生。彼见诸多之鱼肉:“此诸人如此滥杀生物,因予之一言,使彼等杀生。”彼深致后悔,于是凭窗而立,愈益积观念之修行,得辟支佛之智,立于空中说法,然后往香醉山洞窟而去。

又迦尸国之村落有某地主禁止卖酒,多人云:“以前在此时期,有酒祭之祭日,予等应如何为之?”彼云:“汝等依先祖之例为之。”于是诸人为祭,饮酒喧哗,或挫手足,或割颈截耳,彼等被捕缚,多受刑罚。地主见彼等心中自思:“若予不与承诺,彼等将不尝受此等苦痛。”彼因此事,深致后悔,于是愈益修行观念,生辟支佛之智,立于空中说法:“汝等不可怠惰。”然后往香醉山洞窟。

其后五人之辟支佛为行乞而至波罗奈之都,下降立于自家之门下,善整服装,善缠身躯,以庄严之步法托钵达到王宫之门前。王见彼等起净信之心,招入王之宫殿,洗彼等之足,涂以香油,招待以软硬美味之食物。于是王坐于一方问曰:“诸位大德!尚在青年而出家,乃殊胜之事,于此青年时代诸位出家,视诸爱欲,以为祸患。然诸位修行观念之对象,出家之动机为何?”彼等向王语云:

 我饮友不与之水 故后嫌恶此恶事

 今决再不为此恶 知此之故我出家

 见他人妻起欲心 故后嫌恶此恶事

 我今再不为此恶 知此之故我出家

 大王!森林诸盗贼 捕获我之父

 我为彼等问 知而答虚语

 故后我为此 嫌恶此恶事

 决不再为恶 是故我出家

 营牺牲之祭 人人为杀生

 彼等要求我 我与彼承诺

 故后我为此 嫌恶此恶事

 决不再为恶 是故我出家

 谷酒果酒[调和酒] 最初饮者诸人人

 彼等无益今多饮 我与饮酒之承诺

 故后嫌恶此恶事 不再为恶故出家

彼等顺序说述五偈。

王闻每人之回答,述赞赏之辞曰:“诸位大德!出家于诸君最为适当。”

王听闻彼等之法,起净信之心,与衣服医药,送出辟支佛等。彼等亦向王作礼,离其处而去。

尔时以来,王于物质之欲望,离欲而不关心,虽然摄取上味之食物,然对妇人不语不见,以离欲心起立行止。入王室静坐,观白壁为准备定,不久即起禅定,彼达禅定,呵斥爱欲而唱次之偈:

 爱欲实可忌 恶香甚多棘

 耽溺于欲者 不得此安乐

时彼之第一之后自思:“此大王闻辟支佛之说法,为不满足之状,不与我等谈话,自入王室,是故予须把握此王。”后往王室之门口,立于门前,闻王呵斥爱欲感慨甚深之偈,后云:“大王!贵君呵斥爱欲,但世间无有爱欲之快乐者。”后赞美爱欲唱他之一偈:

 爱欲快乐大美味 无有快乐胜爱欲

 生前耽于爱欲者 死后彼等可生天

菩萨闻此,叱彼女曰:“此死恶婆,汝为何言,爱欲有何快乐,爱欲实为转成苦痛之物。”于是唱残余之诸偈:

 爱欲恶味为苦患 无有苦痛甚爱欲

 生前耽溺爱欲者 死后彼等生地狱

 坚锐利如刀 无慈悲之剑

 如短刀刺胸 爱欲更苦痛

一〇

 身如丈之深 炭火燃其身

 太阳热犁头 爱欲更苦痛

一一

 剧烈如毒药 或如煮沸油

 或如铜绿青 爱欲更苦痛

菩萨摩诃萨向后如是说法,于是集合大臣等:“汝等大臣!汝等统治国家,予将出家。”多数人民悲泣,菩萨升起立于空中,与诸人教训,然后由空中飞向北方至雪山,于心情愉快场所结庵,出家为仙人之道,命终之后,彼继生于梵天世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烦恼非是小事,纵然微小烦恼,贤人亦应调伏。”于是佛说明四谛之理——四谛说明竟,五百人之比丘等,达阿罗汉位——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辟支佛等已般涅槃,后是罗睺罗之母,王即是我。”

四六〇 优万伽王子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逾城出家所作之谈话。某日比丘等集于法堂,为佛德之语:“诸位!若十力之世尊为在家者,彼于一切世界之中央为转轮王,具备七宝,成就四神足,将有千人以上之子相从;然世尊舍弃此殊胜之威神力,见爱欲之过患,夜半由[从者]车匿相伴,乘[爱马]犍陟,逾城于阿拏摩河岸出家,为六年之苦行,成等正觉。”尔时世尊出堂问曰:“汝等比丘!诸子今为何语坐于此处?”彼等云:“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如来非只今生大逾城出家,前生佛亦于有广泛十二由旬波罗奈之都,舍王位而出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蓝玛之都有名一切施王。今日波罗奈之都,于优陀耶王子本生谭[第四五八]谓之苏伦达那都,于小斯塔索玛王本生谭[第五二五]谓之斯达萨那都,于数那难陀仙本生谭[第五三二]谓之布拉夫玛瓦达那都,于堪达哈拉司祭官本生谭[第五四二]谓之普帕瓦提都,而于此优万伽王子本生谭则谓之蓝玛都。如此都名时时变更。

于此之都,一切施王有千人之王子,王与长子优万伽以副王之位。彼于某日,晨起驾华丽之车,以非常之威严,游行御苑;彼见树梢及草叶尖端,枝端及蜘蛛巢穴等处,如悬真珠之网之露滴,问曰:“驭者!此为何物?”“副王!此为寒期所下之露滴。”彼闻驭者之答,日中游于御苑,黄昏归时,不见露滴,彼问驭者:“我今不见露珠,露珠今往何处?”驭者答:“副王!露珠于太阳升起时,即碎入地中。”彼闻而恐惧战栗:“此等有情之寿命行作(状态)亦如露滴,予于病、老、死尚未逼迫之中,乞愿父母,出家为宜。”彼以露滴为观念之对象,见三界如火宅,于是不往自己之住居,向坐于庄严具备之法庭中父王前礼拜,坐于一方,乞愿出家,唱第一之偈:

 朋友大臣相围绕 车乘之王我为礼

 大王!我今乞愿请出家 主君许我此心愿

时王对彼制止,述第二之偈:

 若汝爱欲有不足 我可为汝使满足

 有害汝者我护汝 优万伽!莫作出家之乞愿

童子闻此唱第三之偈:

 爱欲对我无不足 亦无任何害我者

 到老终无破坏事 我欲制造此洲渚(国土)

佛唱半偈说明以上之次序:

四(A)

 子向父乞愿 父又乞己子

余半偈为王所唱:

四(B)

 我子!市民皆乞愿 优万伽!莫作出家言

童子后又唱第五之偈:

 军车之主王 勿止我出家

 不耽诸爱欲 不属老支配

童子唱此偈,王无回答之语,彼向童子之母曰:“王后!汝子向父望得承诺出家。”后闻此语:“贵君此为何言耶?”后急切息不得喘,坐黄金之舆,急往法庭哀愿,唱第六之偈:

 我之爱子!我愿汝之身 我禁汝出家

 永久我见汝 优万伽!莫为出家言

童子闻此唱第七之偈:

 草叶端白露 太阳升碎落

 如人寿无常 爱母!汝切莫止我

虽云如此,彼女哀愿,再三再四,于是菩萨摩诃萨向父唱第八之偈:

 车乘之主!请王为驾夫 使母乘此舆

 我将度苦海 使母莫妨碍

王闻王子之言,谓后曰:“我后!汝且乘舆归去,请登(喜增)宫。”彼女闻王之言,不能居于彼处,由妇人等围绕而去,登上宫殿:“我子之事究竟如何?”彼女站立远望法廷之门。

菩萨于母去时,更向父乞愿,王不能拒绝彼之愿望,王云:“我子!如是可依汝之所思,允汝出家。”王与承诺,彼得许可时,菩萨之末弟财胜童子礼拜父王:“父王!请许予亦出家。”王一并承诺。兄弟二人拜王,舍弃爱欲,多人围绕,由法廷出,后眺望菩萨摩诃萨:“予子出家,蓝玛都城将空虚矣。”后悲叹而唱次之二偈:

 汝急去!告彼为贤者 蓝玛都空虚

 优万伽出家 一切施王许

一〇

 千子之长兄 青年譬黄金

 强力之童子 出家披袈裟

然菩萨亦未立即出家,彼与末弟财胜童子一同拜辞父母,出都而去,而使多人归回,两人进入雪山,于适心之场所结庵出家为仙人。而后起得禅定神通,以树根果物渡一生涯,死后生至梵天世界。

最后为佛偈说明其义:

一一

 优万伽胜财 二童子出家

 舍弃父与母 断灭死缚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非只现在,如来前生亦弃舍王位而出家。”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父母是今之大王族,财胜童子是阿难,优万伽即是我。”

四六一 十车王本生谭

[菩萨=贤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父亡之地主所作之谈话。彼于父亡之时,为愁叹所打击,放弃一切工作,只为悲泣。佛于晨起眺望世间,观彼已达预流果之状态,于是翌日,佛往舍卫城步行托钵,食已,遣去诸比丘等,只一年少沙门随行,前往彼家。交谈而坐,佛以爱语问曰:“优婆塞!汝悲痛耶?”“唯然,世尊!父亡之悲,使予逼恼。”佛言:“优婆塞!昔之贤人如实知八世间法时,而无丝毫之悲痛。”佛应彼之乞求,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有十车大王其人,舍恶行以正义治国,彼之一万六千夫人之最年长第一之后,产有二王子及一王女。长子名罗摩贤者,次子名相童子,王女名清凉。

其后第一之后殁,王为彼女之死而悲叹,由大臣注意营办彼女之葬式,王又以其他夫人置于第一后之地位。彼女甚合王意,至受宠爱。彼女其后妊娠,注意胎儿,产一王子,名芭拉陀童子,王爱此一王子,谓后曰:“予与汝任何选择之物。”彼女接受其言亦暂置之。然童子七岁之时,彼女至王前云:“大王!汝前许予子可选择任何之物,今请与彼。”“王后!汝可选择所欲之物。”“大王!请让予子继承王位。”王弹指曰:“汝死恶婆!予之二王子如日之光辉,汝杀彼等,则汝子之王位有望。”彼女为王叱责,心甚恐惧,回返自己后室,然其后数日,屡屡向王乞求王位。

然王不与彼女所选之物,王自思:“妇人者乃不知恩之反逆者,彼女或伪为制造予之书信,或伪行贿赂使杀王子。”于是彼呼王子近前,谈此事情:“吾子等!汝等住于此处实甚危险,汝等往邻国或往森林,于予死荼毗时返来继承属我家族之王位。”又呼占相师前来询问自己寿命之期限,彼等云:“有十二年之寿命。”王闻之云:“吾子等!今后十二年来揭王之天盖。”彼等云:“谨遵王命。”向父涕泣拜辞,出王宫而去。王女清凉亦云:“予亦愿随兄等一同前往。”向父乞假,悲泣而去。

彼等三人由多人围绕出离王城,多人归去,三人次第入于雪山,向有水而又易得种种树实之处结庵,依果实彼等三人维系生命而活。

相贤者与清凉女对罗摩贤者请求云:“兄长如我等父执地位,请住此庵,予等持树实前来养育兄长。”得兄之同意。自此以来,罗摩贤者,残留其处,余者持种种果实养彼。

如是彼等以种种果实生活居住之时,十车大王过于心悬王子等,第九年而殁。后于王之葬仪毕,为自己之子揭示天盖,大臣等云:“天盖之主现住森林之中。”不与王位。芭拉陀童子云:“予将往森林伴出予兄罗摩贤者揭示王之天盖。”彼执王之五种标章,整饰四种军队,到达彼之住所,于不远之处安置阵营,于相贤者与清凉女往森林时,彼入于庵之境内,罗摩贤者于门前如善据黄金之像毫无怖畏安乐而坐。彼行近其前,礼拜而坐于一方,告以王所发生之事,与大臣等一同稽颡涕泣。罗摩贤者决无悲伤亦无涕泣,彼之五官一无变化。

芭拉陀于黄昏泣而坐时,他之二人持种种之树实归来,罗摩贤者自思:“彼等尚在年幼,彼等尚无如予之了解事物之智慧,因此忽然告以‘予等之父已殁’,彼等将不堪悲痛,心脏破裂,予以方便使彼等下入池中而立,使之闻此突然发生之事。”于是向彼等指示前方一池云:“汝等时常不归,此为汝等之惩罚,下入此水中而立。”唱前半之偈云:

一(A)

 如何?相弟与清凉 汝等下水立

彼等依兄之言,即下往水中而立。时彼向彼等告以发生之事,唱残余之半偈:

一(B)

 十车王崩去 芭拉陀所云

彼等闻父死之报告而气绝,彼再语彼等,彼等再度气绝,如是三度气绝,大臣由池中将倒卧之彼等运出,使坐于地上。彼等苏息之时,一切诸人相互涕泣悲汉而坐。

尔时芭拉陀童子自思:“予之兄姊相童子与请凉女闻父之死,悲痛不堪,然罗摩贤者竟无悲泣,彼不悲之原因究竟为何?予将向彼闻见。”于是彼询问而唱第二之偈:

 罗摩依据何威力 应悲痛时汝不悲

 汝闻父死不悲痛 苦恼何不征服汝?

时罗摩贤者以自己不悲之理由向彼说明:

 任人如何多悲叹 难为之事无奈何

 如何有智有慧者 空自悲痛使自苦

 青年与老人 愚人与贤者

 富者与贫者 任人皆死去

 譬如熟果实 恐怖其常落

 生死诸人人 常有死畏怖

 晨会诸人人 夕有不见者

 夕会多人人 晨有不见者

 愚人害自己 空自徒悲叹

 多赍诸利益 贤者应为此

 身瘦颜色褪 一切自己害

 死者不复苏 悲叹竟无益

 譬如家燃烧 依水可灭消

 有智有闻慧 贤人亦如是

 急起止悲哀 如风散飞绵

一〇

 一人之死一族生 一切生类实如是

 若人能依第一义 皆有关连共互住

一一

 是故贤者多闻者 洞察此世与他世

 人死悲痛虽大事 知法心意自无苦

一二

 此我亲族不施舍 养育彼等使受乐

 我善护持其余者 此为智者之所行

依此等偈,彼说明世之无常。

集会之诸人听闻罗摩贤者说明世无常之说法,均止住悲痛。

而后芭拉陀童子礼拜罗摩贤者云:“请兄受承波罗奈都之王位。”“吾弟!汝可与相童子及清凉女伴往执行政治。”“吾兄!汝如何?”“吾弟!父王告予‘逾十二年返来为政’,予若今往,违背父言,今后三年将往。”“其间谁掌政治?”“汝可为之。”“否,予等不能为。”罗摩贤者云:“如是,于予归前,以此履物治之。”于是脱下自己之草鞋与之。彼等三人取履物礼拜贤者,由多人围绕,往波罗奈之都。

彼之履物于三年间执掌政治,大臣等置草鞋于凤辇乘,决定诉讼。若决定恶时,则履物相互击打,见履物之指示,再改正决定;若决定正当,则履物无音而静止。

贤者经过三年,出森林达波罗奈之都,入于御苑。童子等知彼返来之事,彼等由大臣等围绕前往御苑,以清凉女为第一之后,行二人之灌顶式。菩萨摩诃萨于是即位,乘严饰之车,为多人围绕而入都,右旋为礼,升至善月王宫之大广间,自此以来,彼于一万六千年间,以正义而为政治,升往天界。

一三

 罗摩为政治 一万六千年

 有首如螺贝 政治大臂者

此为现等觉者之偈,说明其讯息。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明四谛竟,此地主达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十车大王是净饭大王,母是摩诃摩耶夫人,清凉女是罗睺罗之母,芭拉陀是阿难,相童子是舍利弗,徒众是佛之徒众,罗摩贤者即是我。”

四六二 防护童子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放弃精进努力之一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为舍卫城之住民,上好门第之子,闻佛说法而出家,彼完成由阿阇梨(轨范师)及和尚(亲教师)所命之义务,通晓两波罗提木叉,满过五年,彼思:“予欲得业处,将住森林。”彼向阿阇梨及和尚乞假,往拘萨罗国某边疆之村。于彼处,信乐彼之威仪作法,诸人为彼造柴庵,互通闻问。雨期近至,彼努力用功统一心意,依非常之精进,三个月间,修习业处,然彼尚不能认识曙光,彼思:“予确如佛说四种人中之最平淡无奇者,予住于森林将有何益?”“予往祇园精舍,得拜见如来殊胜之颜色,听闻甜蜜之说法。”彼放弃精进,由森林出,渐次往祇园精舍而来。

于是由阿阇梨、和尚、友人及知己等问其返来之理由,彼言其事情。彼等对彼责难:“何故为如此事?”伴彼往佛前,佛言:“汝等比丘!何故伴来汝等不欲之比丘?”告曰:“世尊!此比丘放弃精进而归来。”佛问比丘曰:“是真实耶?”答曰:“世尊!是为真实耶。”佛言:“比丘!汝为何放弃精进耶?于此教法不精进怠慢之人,不能得最上之阿罗汉果,而精进之人则能成就此法。汝于前生为有努力堪忍教训者,依此理由,汝为波罗奈都之国王百子中之末子,能守贤者之教训,而能得王之白天盖。”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有防护童子为王之百子中之末子。王云:“每子一人应各学适当之学。”与每子以一大臣为师。时菩萨为童子之师,为一贤人学者,立于王子父执之地位。大臣等使学习学业终了之王子见王,王与彼等以地位而后送出;防护童子已极一切学术之蕴奥,彼问菩萨:“师尊!若予父派遣予至其他地方,予将如何为之?”菩萨曰:“王子!若汝被提供地方时,汝不接受,汝向王云:‘大王!予为末子,予如亦出往他处,陛下膝下空虚,予愿侍王左右。’”于是某日防护童子向王礼拜立于一方,王向彼问曰:“我子!汝之学业终了耶?”“唯然,大王!”“汝可选择汝所好之地方。”“大王!汝之膝下空虚,予愿侍王左右。”王甚满足:“甚善。”王与同意。

其后彼居王之膝下问菩萨曰:“师尊!今将如何?”菩萨云:“请向王索取一处古之御苑。”彼云:“谨如君命。”彼由王得受御苑后,以彼处所生之花与果实,结交亲近都中之有力者。彼复问菩萨:“现将如何?”菩萨云:“王子乞愿于王,向市内诸人施与食物及着物。”彼如其言,对市内之人,一人不遗施与食物与着物。彼更问菩萨求王许可,对宫中使者、马匹、军队,悉皆无有遗漏,与以施物。此外对由外国前来使者住居之照顾,对诸商人税金之平均分担,即一切应为之事,彼皆自行之。如是彼从菩萨摩诃萨之忠告,对一切宫城内外人人、市民、国民及外来人等,恰如铁练之状,依各各四摄事而结缚亲近。于是彼受人人之喜爱。

其后,王于临终,大臣等集于床前问曰:“大王!陛下归隐之后,与谁王之白天盖?”王答曰:“予之诸子对王之白天盖有同等之权利,然可与汝等中意之人。”彼等于王崩后,葬式终了,于第七日集会说明:“大王遗言:‘汝等中意者揭王之白天盖。’予等中意于防护童子。”于是由王之一族围绕,以黄金饰房之白天盖为彼所揭。防护大王依菩萨之忠告,以正义治国。

他之九十九人童子云:“予等父王驾崩,诸人使防护揭得天盖,彼为末弟,天盖不可加诸于彼,天盖应为我等长兄所揭。”彼等一同以书信送交防护大王:“天盖应与我等,否则诉之战争。”于是包围都城。王向菩萨告知此事,问曰:“我等今将如何?”彼答曰:“大王!不可与陛下之兄等战争,即将陛下之君父所有之财产分作百分,向九十九位兄长发送通知谓曰:‘诸位此皆父王之所有物,请与分取,予与诸兄不起战争。’”彼依照施行。此时彼之长兄布萨童子告其他诸弟曰:“诸君!无人能有胜王者,我等之末弟虽为敌人而决不敌对,反将父王之所有物送与我等,且云‘予决不与诸兄战争。’然我等不能一时皆揭天盖,我等唯有使一人揭起天盖,应使彼为王,并谒彼向彼受取王领而后归回我等之地方。”于是彼等一切童子解散都之包围,停止敌对行为而入都,王亦使大臣等对彼等表示敬意而出迎。童子等率诸多从者步来登上王宫,对防护大王表示恭顺,坐于低之座席;防护大王坐白天盖下狮子座上,名声吓吓,威风堂堂,而王下眺所至场所,悉皆震骇。

布萨童子眺望防护大王之威容自思:“予等之父王,恐已知自己殁后防护童子为王之事,故与我等地方而不与彼。”于是彼与王会谈唱次之三偈:

 大王!思起民之主(父王) 知汝之戒德

 敬他诸童子 不与汝何物

 大王尚在时 或往天上时

 予之一族!见己之利益 承诺汝王位

 防护!汝依何戒行 立于同族上

 何故一族众 无能超越汝?

防护大王闻此说自己之德,唱次之六偈:

 王子!沙门及大仙 我均不嫉视

 我尊敬彼等 跪拜其足下

 沙门仙人喜德行 彼等德法俱相应

 我欲听闻彼说法 教训于我无嫉念

 沙门及大仙 我闻彼等言

 毫不起轻视 我心喜法缘

 象兵与卫兵(马兵) 车兵步兵等

 我常于彼等 与衣食不怠

 大臣顾问官 辅我从者等

 波罗奈之都 供与肉酒水

 又有富商贾 彼等诸国来

 我计彼等便 布萨!如此知守护

时彼布萨童子闻彼之德,唱次之二偈:

一〇

 防护!汝实依法者 汝胜予一族

 汝今可治国 贤慧利益者

一一

 汝由一族所围绕 积集种种之宝德

 诸敌无能征服事 修罗无能征帝释

防护大王与一切兄等非常之荣誉,彼等于彼之前滞留月半,彼等云:“大王!诸地方盗贼起时,予等以为监督,陛下可安享国政之乐。”于是各各归返自己之地方。王从菩萨之忠言而行,寿命终后,往生天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比丘!如此汝于前生堪从忠告,然今生汝何故不精进耶?”佛为说四谛之理——说明四谛竟,彼比丘达预流果——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防护大王是此比丘,布萨童子是舍利弗,其余弟兄是大小长者,徒众是佛之徒众,与忠言之大臣即是我。”

四六三 苏婆罗迦贤者本生谭

[菩萨=贤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般若波罗蜜(最上智慧)所作之谈话。某日黄昏之时,等待如来出堂说法之比丘等,集于法堂:“诸君!佛实为大智、广智、明智、速智、利智、锐智者,具备临机应变之方便智,其智广大如大地,甚深如大海,广阔如虚空,于一切阎浮提(全世界)所起之智,无得凌驾十力之世尊者——譬如于大海所起之波,不能超越其岸,又如达岸时,波即破碎。如依其智,无任何人能超越十力之世尊者,若达佛之足前,其人必被破碎。”如是比丘等说明十力世尊之大般若波罗蜜(最上之大智慧)。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诸子今为何语,坐于此处?”答云:“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世尊非只今生为具智慧者,彼于前生智慧尚未成熟时,即为一具智慧者,彼虽盲目,于海洋中依海洋之标帜而知‘此海中有如是如是之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在巴鲁国巴鲁王治国时,巴鲁之海滨有一港村,尔时菩萨生为巴鲁海滨船户头之子,身为可爱之黄金色,彼名苏婆罗迦童子。彼于多人服侍下成长,十六岁时,极乘船学术之蕴奥,其后父殁,彼即为船户之头,操乘船之业。彼为贤者,具备智慧,彼所乘坐之船,决无灾害发生。

其后彼之两眼为盐水所害而失明,彼自其时以来,虽为船户之头,但不作操船之业,彼思:“予将赖王以生活。”彼往王之前。时王任命彼为评价鉴定之工作,自此来,王之象宝、马宝、真珠宝、摩尼宝(宝石)等等之鉴定,使彼为之。

尔时,某日之事,有率黑岩顶色象而来之人等曰:“此可为王所乘用之象。”王见其象云:“可使贤者见之。”于是诸人率象往彼之前。彼以手抚摸象之身体,告曰:“此不适为王者之象,彼之后足伤残。何以故?母象产时,未能以肩承受,于是落于地上,后足伤残。”诸人问牵象而来人等,彼等云:“贤者之言,是为事实。”王闻此事,甚感满足,与彼铜币八枚。

复于某日,有牵一匹马来之人等云:“此可为王之马乘。”王又使将此马送贤者之前。彼以手抚摸后云:“此马不适为王者之马乘,何以故?此马生而母死,故此马未得母乳,未能十分发育。”彼之所云又为真实,王又闻此,甚感满足,与以铜币八枚。

尔时某日,又持车来人等云:“此可为王之车乘。”王亦使送彼所。彼以手抚摸车后云:“此车为空洞之木所作,故不适王乘用。”彼所云又为事实,王又闻之与铜币八枚。

时有向王持来价值甚高之毛毡之人等,王又命送彼之前,彼以手抚摸后云:“此毡有被鼠啮破之一洞。”诸人检视,发现其处告王,王甚满足,与铜币八枚。

彼自思:“此王对鉴定如是希有之事,只与以铜币八枚,此赠物只可为理发师之礼物,此王概为理发师之子,奉仕此王实无利益,予将归自己之住所。”于是回归巴鲁海滨之港。

彼住于其处时,商人等准备乘船出海,彼等考虑:“我等将使谁同乘?”“苏婆罗迦贤者所乘之船,决不蒙害,彼为贤者,善巧方便。彼虽盲目,但苏婆罗迦贤者为一殊胜之盲目者。”于是往彼之前乞愿曰:“请为我等之船头。”彼云:“诸君!予为盲目之人,如何能为操船之工作。”“头主!汝虽盲目,但对予等而言,实为第一人。”于是一再恳求,彼与承诺:“甚善,诸君!予依诸君之言,乘船前往。”于是乘入彼等之船。

彼等依船向大洋驶出,船七日间,无事进行,尔后不时风起,四个月之间,漂流于大海上,到达库罗玛拉海域。彼处有身体似人,口如剃刀之鱼类,出没于水中商人见此鱼类,向菩萨问其海之名,唱第一之偈:

 出没如人鱼 剃刀之鼻嘴

 苏婆罗迦!我等向汝问 此为如何海?

摩诃萨因彼等问,依自己乘船之经验较量,唱第二之偈:

 出帆巴鲁滨 诸商求财宝

 迷船来此处 库罗玛拉海

而此海产金刚石,摩诃萨自思:“若予语彼等‘此为金刚石海’,则彼等为贪欲而采多量之金刚石,船将沉没。”彼不语彼等,使船系留,而以方便握一网绳如取鱼状,投纲捞取金刚石之宝,投入船中,而将其价值少之物品弃于海中。

船过其海,往火鬘海之处而行,其海燃烧如火聚,如悬于中天之太阳放大光明。诸商人以偈问彼:

 我等见此海 如火如太阳

 苏婆罗迦!我等向汝问 此为如何海?

摩诃萨复向彼等继续说偈:

 出帆巴鲁滨 诸商求财宝

 迷船来此处 其名火鬘海

而此海多产黄金,摩诃萨依如前状,由其处采黄金投入船内。船更过海,达辉耀光如乳酪之酪鬘海,商人以偈问其名:

 我等见此海 如酪又如孔

 我等向汝问 此为如何海?

摩诃萨继续以偈语之:

 出帆巴鲁滨 诸商求财宝

 迷船来此处 呼为酪鬘海

而此海多产白银,彼仍以如前之方便采之,投入船中。船更过海,到达海面辉耀如青色草禾又如谷物之畑,名青色草鬘海。商人以偈问海之名:

 我等见此海 如草又如谷

 苏婆罗迦!我等向汝问 此为如何海?

彼继续以偈说明:

 出帆巴鲁滨 诸商求财宝

 迷船来此处 青色草鬘海

而此海多产青摩尼(绿柱玉)之宝,彼仍以如前之方便采宝玉,投入船中。船过其海,到达如苇林之状,又如竹林之状之苇鬘海。商人以偈又问其名:

 我等见此海 如苇又如竹

 苏婆罗迦!我等向汝问 此为如何海?

摩诃萨继续以偈说明:

一〇

 出帆巴鲁滨 诸商求财宝

 迷船来此处 呼为苇鬘海

而此海多产竹色之琉璃,彼又使采投入船中。商人等过苇鬘海见瓦拉巴姆迦海,彼处海水由四面八方卷起拥近船边,四方有如同绝壁之大洞卷起之水波,生出恐怖劈耳之音声,如使心脏破裂。商人等见此,恐怖战栗以偈问其名曰:

一一

 不思此海此世物 闻此音声大畏怖

 譬如大洞与绝壁 此海我等从未睹

 苏婆罗迦!我等向汝问究竟 此处名为如何海?

菩萨继续告其名曰:

一二

 出帆巴鲁滨 诸商求财宝

 迷船来此处 瓦拉巴姆迦

菩萨摩诃萨云:“诸君!到达此瓦拉巴姆迦海,决无能有归还之船,船到此海,必至沉没破灭。”然此船中有七百人乘坐,彼等为死之怖畏,如在无间(阿鼻)地狱被煎煮之众生,异口同音放出悲哀之声。摩诃萨自思:“除予之外,无任何人能救此等诸人之安全。予将立愿,救助彼等。”于是向彼等云:“立即用香水使予沐浴,使予着新衣服,预备盛物之钵,置于船之先端。”彼等急忙照办,摩诃萨以两手执盛物之钵,立于船头发愿唱最终之偈:

一三

 自有记忆限 达知觉以来

 我对一生物 不知故意害

 依此真实语 使船安全归

四个月之间行遇异国之船,今归路如有神通,依神通之威力,仅一日之间到着巴鲁滨港,而船更又向陆上行近过八宇沙婆丈,立于船头家之门前而止。摩诃萨分与彼等诸商人金、银、摩尼、珊瑚、金刚石等,并与彼等教训云:“此等诸宝,诸位已充分获得,今后决再勿为航海之事。”菩萨一生涯为布施之善业,生于天之都城。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来前生即为如此之大智者。”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徒众是佛之徒众,苏婆罗迦贤者即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