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弟子云栖寺沙门 袾宏 辑集
云居山真如寺晦山沙门 戒显 订阅
寓黄山慈光寺石树沙门 济岳 汇笺
【笺】总论大文分三○初标明题目○次疏别十戒○后一诠次威仪○初标明题目分三○一叙剃度缘起○二解五德十数○三辨沙弥名义。
未曾有经。佛敕阿难为罗睺罗剃头。及五十诸公王子悉令出家。
【笺】梵语阿浮达磨。华言未曾有。亦云希有。详载十二部经。梵语阿难。此云庆喜。多闻第一。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日月也。阿修罗蚀日时。名罗睺罗。其因往昔曾塞鼠穴六日。故感处胎六年。佛所障故。因以为名。声闻法中密行第一。
罗云生缘记。菩萨出家之日。诸相师言。若今夜不出家。明日七宝自至。为转轮王。王四天下。即於其夜更增伎乐。以悦其心。於是菩萨欲心内发。罗睺罗即时处胎。耶输陀罗其夜有身。於是净居诸天相与悲叹。菩萨为欲所缠。众生可愍。谁当度者。即时变诸妓女。皆如死人。甚可怖畏。令菩萨心生厌离。即劝出家。车匿牵马。四天王接足踰城而出。到菩提树下思惟。苦行六年。初夜成佛。时罗睺罗乃生。生已。还佛乳母。乃言。悉达出家。六年。汝今何从有身。若六年怀妊。世所未闻。诸释闻之。相共议言。此甚不详。毁辱释门。必是私窃。拟以法杀之。耶输曰。愿见大王。尔乃就死。王於是隔幔传语。诘其所由。耶输如实陈是太子之胤。自太子出家。我常愁毒。寝卧冷地。故此儿之貌。与太子无异。王乃泣曰。实我孙也。尔时佛欲证明。化作梵志。来入王宫。乃儿问汝何名。答曰。名罗睺罗。梵志赞言。善哉善哉。汝以业因缘故。名称其实。罗云出家缘记。尔时佛告目犍连言。汝今往彼迦毗罗城。省觐我父阅头檀王。并我姨母波阇波提。三叙父斛饭王等。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出家。修习圣道。目连受命。次第陈白。时耶输陀罗闻佛遣使取罗睺罗。忧悲苦恼。约敕监官。关闭阁道。悉令监牢。时大目连既到宫门。不能得入。即以神力。飞上高楼。耶输见目连来。即起礼拜。敕座请目连坐。问讯世尊。少病少恼。教化众生无疲劳耶。今遣上人。来何所为。目连曰。太子罗睺罗。年已九岁。应令出家。修学圣道。一切恩爱。不久变灭。业报至时。苦乐异处。子母虽亲。各不相代。若使学道。当还度母。乃至目连种种劝喻。耶输悲怨。坚执不化。目连辞退。告王。王命波阇波提。再三劝喻。犹固不从。於时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输陀罗。汝颇忆念往古时誓愿事否。我当尔时。行菩萨道。以五百金钱。从汝买得五茎莲花。上定光佛。时汝求我世世所生共为夫妻。我不欲受。即语汝言。我为菩萨累劫行愿。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尔者。听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国城妻子。及以我身随君施与。誓无悔心。今何爱惜罗云。不令出家。学圣道也。耶输闻已。霍然明了宿业因缘。如昨所见。爱子之情。自然消歇。乃请目连忏悔辞谢。捉罗云手付嘱目连。於时母子离别。涕泣悲咽。罗云长跪。白母莫愁。定省世尊。不久当还。与母相见。时净饭王即召国中豪族而告之曰。金轮王子。今当往舍提婆国。从佛出家。卿等当各遣一子。同为伴侣。时诸大臣。奉敕送五十王子。随从罗云。往到佛所。礼佛出家。
敕舍利弗为其和尚。敕大目犍连作阿阇黎。时舍利弗受敕。乃为罗睺罗。说三归十戒。度为沙弥。
【笺】梵语舍利。此云鹙子。舍利母名。弗子。连母为名也。舍利弗母舅拘絺罗。与姊舍利论议不如。拘絺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誓不剪爪。读十八种经。故称舍利智慧第一。大目犍连。此云大采菽氏。神通第一。至今说戒阇黎作法。为尊佛敕故。
征。佛能为一切众生说法。独不与罗睺罗说戒者何也。训。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戒有三义。一。为易子而教故。二。为断罗睺罗爱恋情故。三。为舍利弗与罗睺罗机缘相契故。是时舍利弗。承佛威光说此戒法。世尊虽不动舌。深为说之矣。
诸德福田经。沙弥应知五德。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
【笺】谓发勇猛心。解脱凡俗。习佛菩提。怀佩道妙。
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
【笺】谓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衣。应着法服。具佛威仪。与道相应。
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
【笺】谓断割情爱。不相系恋。无有适心。归趋异姓。和合同居。无有莫心。
四者。委弃身命。遵崇道故。
【笺】谓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证佛道。
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笺】谓长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
是名五德。
【笺】盖出家人。具此五净德。为世福田也。
缁门警训。此之五德。出家大要。五众齐奉。不惟小众。终身行之。不惟初受。
僧祇律。应为沙弥说十数。一者。一切众生。皆因饮食而存。
【笺】楞严。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言。一切众生皆因食住。檇李释曰。段食者。谓形段。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触食者。谓触对。取六识中相应。触对前境。而生喜乐故。思食者。谓意思。取第六识相应。思於可意境生希望故。识食者。识即第八执持之根。由前三食。势分所资。令此识增胜。能执持诸根六种故。
二者。二谛。
【笺】翻译名义。一真谛。彰一性本实之理也。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也。二俗谛。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引善示天堂之乐。惩恶显地狱之苦。
三者。三受。
【笺】杂阿含经。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一受。谓於六尘违情之境。而有逼迫之苦。二乐受。谓於六尘顺情之境。而有适悦之乐。三不苦不乐受。谓於六尘不违不顺之境。所受非苦非乐。
四者。四谛。
【笺】法界次第。谛以审实为义。从闻生解。必须藉教。诠理不虚。故云审实。一。苦谛。苦以烦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恼。二。集谛。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能定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三。灭谛。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四。道谛。道以能通为义。道有二种。一。正道。实观三十七道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二。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此二相扶。能通涅盘。故名为道。
五者。五阴。
【笺】大乘广蕴论。阴。即盖覆。亦名五蕴。蕴即积聚。一。色阴。色即质碍。谓眼耳鼻舌身诸根。二。受阴。受即领纳。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三。想阴。想即思想。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四。行阴。行即迁流造作。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五。识阴。识即不别。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於诸尘境上照了分别。此五者。皆和合集聚。覆盖本性。故名为阴。
六者。六入。
【笺】法界次第。入。趣入也。谓六根为六识所依。能六尘。故名六。
七者。七觉分。
【笺】法界次第。觉。即觉了。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分。即支分。谓此七种法。各有支派分齐。不相杂乱。故名七觉分。亦名七觉支。择进喜三觉分属慧。除舍定三觉分属定。念觉分兼属定慧故。摩诃止观。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一。择法觉分。谓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善能简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二。精进觉分。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於真正法中。常能专心於一。无有间歇。三。喜觉分。於心契悟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法生。住真法喜。四。除觉分。谓断除见诸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虚伪之法。增长真正善根。五。舍觉分。谓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六。定觉分。谓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七。念觉分。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思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於观智。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
八者。八圣道。
【笺】法界次第。即八正道。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止涅盘。故名为道。一。正见。谓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也。二。正思惟。谓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也。三。正语。谓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也。四。正业。谓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於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也。五。正命。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六。正精进。谓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念专精。无有间歇也。七。正念。谓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盘也。八。正定。谓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也。
九者。九众生居。
【笺】阿毗昙论。谓欲界中四恶趣苦逼迫故。色界中五净居天。疾乐涅盘故。四禅中无云福生广果二天。其亦不定。或求无色。或求净居。或求无想。故众生皆不乐住也。惟於欲界取天人善趣为一。又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并四禅中无想天。乃及无色界四天。皆众生爱乐住者。其为九众生居。
十者。十一切入。
【笺】一名十徧处定。
智度论。八背舍。为初门。八圣处。为中行。徧一切处。为成就。谓三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此定。谓之徧一切处。从所观境徧满得名也。一。青徧一切处定。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徧一切处定。前四。谓於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青色。使徧一切处皆青。余三定亦尔。后六谓於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地色。使一切处。无不周徧。余五定亦尔。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八。灭受想背舍。八胜处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二。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也。出法界次第。
是名十数。
【笺】此之十数。出沙弥本律。余部所列。与此小异。
梵语沙弥。
【笺】梵语者。自汉至隋。皆指西域为胡国。唐彦琮法师曰。葱岭已西。并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梵语。即梵音也。劫初廓然。光音天神降为人祖。宣流梵音。有四十七言。沙弥之名。本云室利摩拏路迦天。授十戒已。名室罗末尼罗。沙弥二字。古略也。流传既久。未易改正诸律。惟根本直云求寂。余部皆言沙弥。今从众。复仍旧称。又沙弥名有三。一驱乌。谓年少不能作务。使之驱乌。二应法。谓虽剃发不为出家。受十戒已。乃为出家。能行沙弥之法。十四岁至十九。皆名应法。三形同。谓师与剃发已。名形同。形同即名字。谓沙弥不受十戒者。皆名形同。
此云息慈。
【笺】此云者。翻译。以东土之音而释西天之语也。此下明息慈义。
谓息恶行慈息世染。而慈济众生也。
【笺】南山别行篇。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上文由此来也。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粗恶之性。复慈悲之心也。
释氏要览。息慈。安息慈悲之地也。
征。一切诸佛皆以慈济为本。今言息慈。不以慈而济乎。
训。言息则无一不息。言慈则无一不慈。当知。息处即慈。慈处即息。上无诸佛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是名息慈。
亦云勤策。
【笺】谓离四性六遮之罪。勤自策励故。又谓勤修众善。策进心行故。策者。鞭策也。勉力策进工夫之谓。如野牛之有鞭。如良马之有策。如学者之有师。永嘉云。日夜精勤。恐缘错过。工夫至此。自然到家。
亦云求寂。
【笺】寄归传。寂即涅盘也。言人出烦恼家。求趣涅盘故。然而求则不寂。寂安用求。谓初学道者。必须求之。求之不已。而寂自至。所寂既至。而求亦忘。求寂都忘。是名真寂。
藕益录。今但约所翻三义释之。初息慈者。息见思恶。修生缘慈。藏教沙弥。息见思恶。修法缘慈。通教沙弥。次第息三惑。修三慈。别教沙弥。一心圆息三惑。圆修三慈。圆教沙弥。
次勤策者。精勤策励出分段生死。藏通沙弥。精勤策励出变易生死。别圆沙弥。
三求寂者。求偏真涅盘。藏通沙弥。求大般涅盘。别圆沙弥。
又卢舍那。翻净满。恶无不息故净。慈无不行故满。是沙弥戒。即卢舍那真因也。又涅盘以不放逸为食。勤策即不放逸义。是沙弥戒。即大涅盘法食也。又寂。即本觉之理。求。即始觉之智。始本合一。名究竟觉。是沙弥戒。即究竟觉之通衢也。又恶本性空。慈本性具。心性本无懈废。本性空寂。理即沙弥。达理受戒。名字沙弥。圆伏五住。观行沙弥。六根清净。相似沙弥。惑破理显。分证沙弥。卢舍那名净满。大般涅盘永离放逸。始觉本觉冥合不二。究竟沙弥。如大通佛时十六王子。即是沙弥真实标榜。
法华合论。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随父出家。因妙光菩萨教化。皆得成佛。而其成佛有速有迟。以示八识转成四智。若以知见力观。六七识则因中成佛之速者也。若五八识。则必果中所转成佛之迟者也。然义未尽故。今言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因父成道。随往供养。寻复出家。诸母泣送。其祖及诸眷属。共诣亲近。见其成道。盖增所示八种识名相为十六种。以随顺亲近之。而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诸妙功德。长养成就。故十六王子之成佛。不言先后也。日月灯明佛之八王子成佛。但是妙光文殊然灯弥勒者。但见报身转依之义。未见器界转依之意。故今以十六王子当成佛道。随方得名。以示器界。亦转依随方成佛也。
阿育王经。阿恕伽王。见一七岁沙弥。将至屏处。而为作礼。语沙弥言。莫向人道我礼汝。时沙弥前有一澡瓶。沙弥即入其中。从澡瓶复还来出。而语王言。慎莫向人道沙弥入澡瓶中。复还来出。王即语沙弥言。我当现向人说。不复得隐。是以诸经云。沙弥虽小。亦不可轻。王子虽小。亦不可轻。龙子虽小。亦不可轻。沙弥虽小能度人。王子虽小能杀人。龙子虽小。能兴云致雨。雷电霹雳。感其所小。而不可轻也。
五灯。赵州为沙弥时。参南泉。泉卧次。见师来参便问。汝近离甚处来。师曰瑞像。泉曰。还见瑞像么。师曰不见瑞像。秖见卧如来。泉便起身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沙弥。泉曰。那个是你主。师近前曰。仲冬严寒。伏惟和尚起居万福。泉器之。许其入室。
◎仰山慧寂智参沩山。沩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曰主在甚么处。师从西过东立。沩异之。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沩曰。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师於言下顿悟。自此执持前后。盘桓十五载○澧州高沙弥。初参药山。山问甚处来。师曰南岳来。山云。何处去。师曰江陵受戒去。山云受戒图甚么。师云图免生死。山云有一人不受戒。亦无生死可免。汝还知否。师云恁么则佛戒何用。山云。这沙弥犹挂唇齿在。师礼拜而退。道吾来侍立。山云。适来有个跛脚沙弥。却有些子气息。吾云未可全信。更须勘过始得。至晚山上堂召云。早来沙弥在什么处。师出众立。山问。吾闻长安甚闹。汝还知否。师云。我国晏然。山曰。汝从看经得。从请益得。师云。不从看经得。不从请益得。山曰。大有人不看经。不请益。为甚不得。师曰。不道他不得。秖是他不肯承当。山顾道吾云岩曰不信道。
◎石室善道作沙弥时。长髭遣令受戒谓之曰。汝回日。须到石头和尚处礼拜。师受戒后。乃参石头。一日随头游山次。头曰。汝与我斫却面前树子。免碍我。师曰。何不将刀来。头乃抽刀倒与。师曰。何不过那头来。头曰。你用那头作甚么。师即大悟。便归长髭。髭问。汝到石头否。师曰。到即到。秖是不通号。髭曰。从谁受戒。师曰。不依他。髭曰。在彼即恁么来。我这里作么生。师曰。不违背。髭曰。大忉忉生。师曰。舌头未曾点着在。髭喝曰。出去。师便出。髭曰。争得不遇於人。
律仪者。十戒律诸威仪也。
【笺】律有三品。一毗尼。华言善治。又言调伏。二尸罗。华言止得。止恶行善也。又名戒。戒以防止为义。三波罗提木叉。华言解脱。远离惑业系缚。而得自在也○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无恶不断。起正道行。是断德因。修成法身。二摄善法戒。无善不积。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成报身。三摄众生戒。无生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然律仪一句。体用全彰。曰体曰用。云何一句。若体是一。用即成二。用若成二。体亦二体。二二非二。体用俱非。非之亦非。一亦不立。当斯时也。仁风和畅。慈月清凉。性相未形。罪福无位。恰恰无持。恰恰无犯。恰拾是律仪真实处。虽然一毛头上。大须着眼。否则不为律仪所缚。则为善恶流转。譬如这边是火坑地狱。那边是青莲华池。若起一念渐染。则与无脱法中相应。
戒律门
【笺】沙弥经。有戒律威仪之文。故云栖亦分上下二门。正显戒律非威仪。无以见戒律之体。威仪非戒律。无以成威仪之用。门虽有二。究竟归一。要而言之。戒律以制心为本。威仪以严身为重也。
佛制出家者。
【笺】文载十诵。佛制出家者。犹圣王之制度。谓在家尘劳汩汩。如奔马无缰。纵有出尘进道之想。安可得乎。故制出家之法。俾专精入道故。华严贤首品偈。家是贪爱系缚所。欲使众生悉免离。故示出家得解脱。於诸欲乐无所受。
功德经。若能放人出家受戒。功德无边。譬如四天下满众罗汉。百千供养。不如有人为涅盘故。於一日夜出家受戒。
五分律。若度人时应先问。汝为何等出家。若言为饮食故。不应度。若言为求善法。厌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者。此应度。
根本杂事。凡欲与他为出家者。先当与办所须六物。三衣敷具钵及水罗。
优婆塞戒经。宁受恶戒。一日中断无量恶命根。终不畜养弊恶弟子。不能调伏。何以故。是恶律仪。殃齐自身。畜恶弟子不能教诲。乃令无量众生作恶。能谤无量善妙之法。坏和合僧。令多众生。罪业无间。是故剧於恶律仪罪。
马鸣大士偈。彼师及弟子。当互审其器。若不先观察。同得越法罪。
灯录。崔赵公问径山。弟子出家得否。师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公於是有省。
宗镜。不了一体三宝常住。不听出家者。若不解此。戒不具足。若约观心者。一剎那起名。名一众生。即起即灭。名为一期。念念之中恒起三毒。即当劫尽三灾。三毒贪为首。三灾火为端。以不思议止观。观此三毒。一念贪心无有起处。即是一唾劫火而灭。了念成智。即一吹世界而成。乃至一切不思议希有之事。但达一念无明心。成诸佛智。无有不洞晓之者。若不解此。非唯不听出家。一切万善皆不成就。以不知佛法根本故。
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
【笺】五夏者。谓数始於一。终於十。而五居其中。如春之於夏也。夏乃生长万物之时也。言持戒操履至五夏。戒力坚固。不为境风摇夺。亦犹树木培植五夏。根干茂郁。不为秋霜所杀也。戒者。万行之首。如拮居之有地。御船之有水。居无地无以立。船无水无以行。所以戒乃成佛作祖之实地。超生脱死之法船也。教者。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谓之教。禅者。教外别传。谓之禅。天山老人曰。教乃禅之阶梯。禅乃教之骨髓。然则禅之与教是一是二。分亦不得。不分亦不得。昔净因一喝分五教。五教可分。而五宗独不可分耶。古德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答曰。鸡寒上树。鸭寒下水。繇此观之。五宗之旨可以分。可以不分。毕竟分底是。不分底是。惟具眼者辩之。
灯录。云门到江州。陈尚书请斋。才见便问。儒书中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作么生是衲僧行脚事。师曰。曾问几人来。曰。即今问上座。师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曰。黄卷赤轴。师曰。个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曰。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师曰。口欲言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书无语。师曰。见说尚书看法华经是否。曰是。师曰。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书无语。师曰。尚书且莫草草。三经五论。师僧抛却。入丛林十年二十年。尚不柰何。尚书又争得。书礼拜曰。某甲罪过。
是故沙弥剃落。先受十戒。
【笺】寄归传。西域出家。具有圣制。初受五戒。名邬波索迦。此创入佛法之基。七众所摄也。师次为办缦条。僧脚崎。下裙。滤罗钵等。授十戒。名室罗末尼罗。方成应法。为五众摄。堪消施利。不则妄负求寂之名。既不合消常住信施。负债何疑。当依教而为济度。
清信士度人经。欲出家者。着本俗服。辞拜君亲。偈曰。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俗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次则登坛受具。
【笺】受具者。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三师七证。事事见前无不具足。故曰受具。
今名为沙弥。而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狂者忽而不学。
【笺】名为者。如法华名字比丘也。言既为沙弥。当成应法之器。若徒有其名。而无实行。非狂即愚矣。愚者资性顽钝。不能学戒。与法转疎。甘为下劣。狂者虽有小智。忽而不学。愚迷犹甚。或勉之学律。则曰。此不过为初学者说。禅宗何必有此。殊不知禅与律何物哉。六祖悟后。复受戒於智光。今之狂禅。岂有过於六祖者耶。余尝曰。禅师家有一个禅字在胸中。便碍塞杀人。若无个禅字在胸中。亦碍塞杀人。秖此律仪。可以辨验狂愚。未有不碍塞者也。
便拟躐等。
【笺】躐。无好步也。学者当循序渐修。不可躐等而进。
百句譬喻经。有富者子。愚痴。载沉香精且贵。买者希。一日见市中货炭最驶。即烧香作炭。希得应速。众见之共笑曰。卖虽迟。获直不少。今烧成炭。复何所得。
罔意高远。亦可慨矣。
【笺】空腹高心。法华所谓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者是。罔意者。谓听其言之狂放。虽圣贤犹有所不及。察其行之卑污。如群小不为。而敢为之。此其所以感慨长叹也。
因取十戒。略解数语。
【笺】即云栖於本经中。略其要而解也。
使蒙学知所向方。
【笺】易。童蒙吉。谓先天之气未凿。不知有善有恶。而以先入之言为是。故须仗明师开其蒙昧。发其道机也。向方。即禅戒之要路也。此不独为蒙学者说。其老於丛林者。亦不可不知向方也 向方。即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其在学者自悟也。
楞严。观方知彼去。去亦不知方。正好参取。
好心出家者。
【笺】好心者。无谄无曲。即正心诚意出家者也。若为急难。为安闲。为衣食财利。不为生死而求出家者。皆非好心。故不与出家。
切意遵行。慎勿违犯。
【笺】切。真切也。遵。谓遵佛戒。而行慎密。不敢违越也。
然后近为比丘戒之阶梯。远为菩萨戒之根本。
【笺】进比丘菩萨大戒。必从弥十戒根本始。未有越根本。而竟登大戒也。譬如古木荫森。枝叶茂郁。必因根而有本。因本而有枝。因枝而有华叶。又如登山自卑至高。自迩至远。进戒阶级。亦复如是。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笺】木叉戒源。如花之有实也。花为因实为果。因果同时。事理一贯。故沙弥律为发蕊初时。比丘戒为开花中时。菩萨戒为结果后时。戒基既立。定慧由之而生。此三学。自性本有。不因修而得。非惟诸佛菩萨具足。一切凡夫亦未曾欠少。当知自性无善恶。无持亦无犯。是自性戒。自性无静乱。无取亦无舍。是自性定。自性本无知。而无所不知。但诸佛菩萨知有。所得受用。一切凡夫不知有。故不得受用。知有不知有。似乎少异。戒定慧未常少异也。
庶几成就圣道。不负出家之志矣。
【笺】法界次第。八圣道。亦名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 此八圣道。乃千圣共由之大道也。言之似易。行之实难。学者毋视其难而却步。亦毋视其易而忽诸。譬夫登万仞之山。自一步始。步步不间。到顶可期。故曰庶几。若徒言不行。是犹说美馔而无从知味。羡轻裘而终不及身。如斯操履。宁不自负。所以策发初地。奋志直前。则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弹指可证。
若乐广览。自当阅律藏全书。
【笺】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食讫。令罗睺罗洗钵。因失手破为五片。是日诸比丘白佛。佛言。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后优波鞠多。果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一。昙无德部。华言。法密。隐覆之义也。又云法藏。即四分律也。大集经。我涅盘后。有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宣说。故隐覆法藏。是为昙无德部。二萨菩多部。华言一切有。即十诵律也。此部计三世实有之法。大集经。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复读诵外典。善能论议。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为萨菩多部。三。迦叶遗部。华言重空观。即解脱律也。大集经。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为迦叶遗部。四。弥沙塞部。华言不着有无观。即五分律也。大集经。我涅盘后。我诸弟了。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不作地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为弥沙塞部。五。婆蹉富罗部。华言犊子。因上古有仙。染犊生子。自后种姓。皆名犊子。其部中。计我非即五蕴。亦不离五蕴。而有实我。律本不来此土。大集经。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皆说有我。不说空相。是为婆蹉富罗部。
一曰不杀生
【笺】华严经。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众生有命者。常生利益慈悲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於他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楞严。阿难。又诸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堕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下品为地行罗剎。
大涅盘。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即堕恶道。
◎五阴之相。即是起作。起作之想。喻若石沙。可穿可坏。佛性者。喻若不可沮坏。以是义故。坏五阴者。名为杀生。
梵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贤愚经。戏笑杀他命。悲号入地狱。臭秽与洋铜。灌注连相续。奔刀赴火焰。劈裂碎楚毒。亿载苦万端。伤心不可录。
习报经。杀生入四趣。受苦三涂毕。得生人道中。短命多忧疾。疫病婴难苦。寿短长沉没。若有智黠人。杀心宁放逸。
八师经。杀者心不仁。强弱相伤残。杀生当过去。结积累结怨。受辜短命死。惊怛遭暴恶。我用畏是故。慈心伏魔宫。
维摩。人生长寿。得不杀报。
笔餐。佛言。一切众生。实本清净。因彼妄见。妄习遂生。因彼妄习。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纯想即飞生天上。情想均等。不飞不坠。复生人中。想明思聪。情幽斯钝。情想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类。今为异类。未必不前生曾受人身。今受人身。未必不前生曾为异类。是以诸佛菩萨常切教人。使知生死路头。昔密婆私诧阿罗汉。往世曾作猕猴。骄梵波提。往世曾受牛身。
宗镜。一不杀者。害命名事杀。不害命名事不杀。法门解者。析法名理杀。体法名理不杀。若作意防护。如马着勒。如牧牛执杖者。报在人道。百二十年。惟得肉眼。若任运性成。如河注海者。报在六天。极长者九百二十六亿七千万岁。惟得天眼。若加修定戒。无常苦空。无我等慧者。报在变易。寿七百阿僧祇唯得慧眼。若加修常无常等慧。报在莲华藏海。受法性身。分得五眼。分得常寿。比佛犹是诸根不具。寿命损减。若圆教人。持事不杀戒。又持理不杀戒。不坏身因。常随一相。不断痴爱。起於明脱。体阴界入。无所伤毁。若子若果。不生不灭。成就智慧。居寂光土。常寿湛然。五眼具足。得根自在。得命自在。修短自在。是则名为究竟持戒。诸根具足。命不损减。圆人何但持是之戒。唯杀惟慈。亦作事杀。亦作理杀。如预仙大王。杀五百婆罗门。与其见佛之眼。与其十劫之寿。又作法门杀者。析荡尘累。净诸烦恼。如树神折树。不受怨鸟。如劫火烧木。灰炭双亡。故楞伽云。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断随眠怨。怀阴和合。断七识身。若有作者。现证法身。此逆即顺。鸯崛云。我誓断阴界入。不能持不杀戒。一切尘劳是如来经。断此种尽。乃名为佛。成就金刚微妙法身。湛然应一切。随形九道。随其所宜。示长短命。任其所见。用缺具根。而化度之。若佛子。无慈孝故肆意杀他物命。充我肥甘。乃不知而杀而食之物。爱命同於我之爱命也。梵网云。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痛为劝戒。云何不信。若此生不戒杀而肆杀业。如预置利刀。亦杀自己未来法身。非但故身及父母也。君不见。刀头血滴滴。从法身中流出。口里肉块块。向报体上割来。且道吃的是。不吃的是。
解曰。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
【笺】此梵网七逆之罪。不通忏悔也。诸佛。即十方诸佛。圣人。即菩萨罗汉等。师僧。乃法身父母。及生身父母。皆当终身奉事。孝顺无违。且不得逆於声色。岂忍加害。故不通忏悔。
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但有命者。不得故杀。
【笺】蜎飞。空类化生。蠕动。湿类化生。昆虫。诸虫总名。言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故不可伤杀也。有曰昆虫。[民/虫]也。江南有吐蚊之鸟。塞北有蚊母之草。南中有产蚊之木。一名白鸟。
尔雅。颠。蚊母鸟也。
或自杀或教他杀。或见杀随喜。广如律中。文繁不录。
【笺】自杀者。身心所造杀业也。教他者。自不行杀。使他行杀。即心口杀业也。赞叹者。谓彼不行杀。由我赞叹成杀业也。随喜者。谓见他行杀。即从顺以悦其意。即意地杀业也。
戒疏。杀心为因。助成为缘。造作为业。然其所杀。有亲有疎。治罪有轻有重。故犯上。则同七逆。千佛不通忏悔。犯下。微细等。或通忏悔。亦由世律。为主为从也。广如律者。谓杀业微细。而戒相千条。所以云栖尚未全录。总之杀机起於一念。寻常善自护持。
发隐。但有生气。且不忍杀。如结草护戒。折柳谏君。况有命者乎。
诸经集要。有富长者惟一子。娶方七日。堕树而死。长者问佛。佛言昔有一儿挟弓射雀。傍有三人。曰。汝若中雀。乃世间健儿。儿即射中雀堕树。三人欢喜而去。此儿乃射雀之人。今日父母妻。乃前世喜助射雀之人也。今世会集涕泣。以见杀助喜之报。
经载冬月生虱。取放竹筒中。暖以绵絮。养以腻物。恐其饥冻而死也。
【笺】涅盘。释迦昔为白虱。提婆达多为黑蚤。同处比丘裤中。比丘愍之。谓曰。吾入定时。勿啮我血肉。出定时随意食之。时比丘入定。白虱受教。黑虱不听。复啮之。比丘嗔发。将火焚裤。黑蚤跳去。白虱受殃。佛曰。我不独一生受提婆达多之害矣。
四分律。有老病比丘拾虱弃地。佛言不尔。应以器盛绵。拾着中。若虱走出。应作竹筒盛之。随其寒暑。加以腻物。而将养之。
正锋。虱之啮人。固不可忍。当於春暖之时。送之草树间。令彼谋活。然冬月寒冻。送之草间。即死。故佛置竹筒以安之。诸方讲至此。不过虚说余谨遵佛制。作虱筒式。要使学者佩之。序曰。虱者。本名俗呼半风。以美称之。字曰丹鸿。有夫有妇。子孙繁丛。春暖常游相须。而经御览。岁寒曾赴客剑。以报恩功。未能学查道。藏垢而不弃衣外。亦将访江泌。裹绵以置壁中。儒者尚然。释门安可不置斯筒。铭曰。古人扪虱。而谈天下。我独无扪。谈且不暇。嗟尔微形。生长变化。唼人血肉。不舍昼夜。血肉所生。父母遗爱。若专尔供。孝行不逮。尔家安甜。彼常不寐。人瘦尔肥。情理何在。以慈毁身。失杀犯戒。彼此无伤。别营世界。垢腻可餐。絮绵可佩。蠢蠢天地。逍遥无碍。
郑棨传记。无畏三藏。饮酒食肉。言行粗易。律师不说。常令宿於户外。律师中夜。扪虱投床下。无畏即呼曰。扑杀佛子。律师异之。
。酉阳杂爼。取病者虱子。病人前可以卜病。虱行向病者则生。背则死。
国老闲谈。查道。性淳古。少寓狼山寺。躬办薪水。以给僧众。衲衣不洗濯虱。后仕至龙图阁侍制。魏生禁杀录。薛暠。性慈戒杀。即微虱亦不害之。一夕梦被上虱甚多。渐变寸许。虱谓暠曰。受君之贶。非一日。今君有难。正吾侪救命之秋。遂列行。被上有丝血痕。横广尺余。乃死虱也。暠惜久之。不知其故。盖是夜。有刺客来害暠。其人有利剑。见血立死是夜其人剑下见血。以为死。报其主欢甚。明日瞰之无恙。访得虱事。始知其梦。
淮南子。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忧乐别也。韩昭俟搔庠而亡一虱。求之甚急。左右因取其蚤虱杀之。昭侯以察左右不诚也。
乃至滤水。覆灯。不畜猫狸等。皆慈悲之道也。
【笺】滤水者。谓水中有微细虫。食水即餐其肉。故作囊。滤过方用。即梵网十八种物之一也。覆灯。恐飞虫投火。故作笼覆於灯外。
律。波离瑟咤护生草。一切众生除烦恼。凡燃灯时。蓦拈一茎草。默念七遍。一切飞虫不投灯上。
笔餐。云栖与雪峤谈次。云曰。昨夜鼠咬床头唧唧声。分明讲演华严八十一卷经。峤曰。忽遇猫来时如何。云曰。走却法师。留下经案。
孟子。有率兽而食人句。畜猫狸。犹率猫而捕鼠也。
微类尚然。大者可知矣。今人不能如是行慈复加伤害可乎。
【笺】微类佛性。如焦螟巢於蚊睫。自道土旷人稀。相逢者少。乃不知蛤蜊观音。薄荷祖师。一时落节。谁管淳于为蚁。庄周为蝶。咦虚空钉楔。
征。律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昔世尊成道。商怨终舒於铁杙。陀夷证圣。羊瞋卒泄於凶铭。
水忏云。业报至时。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惟有忏悔力。乃能得除灭。是以火头索报於隐峰。翻微济拔。野雉求偿於法喜。为神所喝。两者同欤否欤。
训。譬加巨石梗塞陂池。有大力者。推堕此石。令彼陂池。与昔无异。忏力灭罪。亦复如是。若业力大。忏力微。如令婴儿推转巨石。终不得动。若以殷重心忏除罪业。忏力过於业力。业自消灭。无有遗余。故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偿宿债。
征。佛与尊者岂云不了。而见酬偿耶。
训。所云了者。随犯随忏。罪性既空。冤对何有。若现生未得忏灭。怨结终存。故虽成道证圣。终不得免。但重报轻受。所谓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斯则异於凡夫耳。
征。律言误杀无害心者。不犯。据朝野佥。载梁武帝。素敬信榼头师。时遣使召之。帝方与人下[其/水]。欲杀一段。声曰杀却。使遂斩师。帝[其/水]罢。唤师。使言尚者陛下令臣杀却也。帝问。师临终有何言。使曰。师云。贫道前劫为沙弥时。以锹刬地。误断一曲[(乏-之+虫)*善]。今帝是也。此报固宜。由是观之。则误杀仍以误偿。何云不犯乎。
训。沙门掘土垦田。私营口腹。谓之邪命自活。律所不许。若实缘供众。念佛持咒。口不暂停。忧伤物命。慈弗内缺。虽加害於物。而物无怨心。则误杀无犯。苟漠然无矜悯之心。或小有触忤。而忿戾滋起。酬偿实所不免。盖雠嫉之来。不缘事感。凶咎所集。匪由形求。惟在心耳。乃至行步扫除。且不视地。夏月燃灯。鲜加笼罩。动摇竹树。失忆倾巢。畜养鸡猫。恣心啄噬。牵拽木石。念无防护。泻汤地上。弥满蚁穴。斫烧腐柴。倦於拣视。浣濯衣被。忘拾虮虱。水中有虫。滤囊弗具。如此类者。世人据迹而论。咸云误伤。而报同故杀。复何疑哉。
故经云(即沙弥经)施恩济乏。使其得安。
【笺】释迦佛。投厓饲虎。割肉喂鹰。
若见杀者。当起慈心。噫。可不戒欤。
【笺】菩萨见杀一切众生。即赎其命。谓之施恩。见贫乏者。以财赈济。谓之济乏。或不能施。识当起慈心。默念咒护。令脱苦恼。往生善道。使其得安。
维摩注。施有三种。一。财施。二。心施。三。法施。以财施人。名布施。慈心与乐。名心施。说法利人。名法施。见杀起慈。恻隐之心也。谓力虽不能救。当起慈心怜念也。
未曾有经。天帝。问野干曰。施食法食。有何功德。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财物。济一世之乏增益系缚。说法教化。名为法食。能令众生。出世间道。
施食获五福报经。一。施命。谓七日不得食则死。以食施之。即谓施命。其施命者。得世长寿。财富无量报。二。施色。谓人不食。颜色憔悴。以食施之。即为施色。其施色者。得世世端正。人见欢喜报。三。施力。谓人不食。身羸力弱。以食施之。即为施力。其施力者。得世世多力。终无耗减报。四。施安。谓人不得食。心愁身危。不自安稳。以食施之。即谓施安。其施安者。世世安稳。不遇灾患报。五。施辩。谓人不得食。困不能言。以食施之。即为施辩。其施辩者。辩慧通达。闻者喜悦报。
释论。持戒为皮。禅定为血。智慧为骨。微妙善心为髓。为他说戒。能遮罪修福。无相最上。非持非犯。尸波罗蜜者。是施己皮也。说诸禅定。神通变化。不起灭定。是施己骨也。檀忍等应。是施己肉也。说甚深法相。诸佛行处。不一不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微妙中道者。是施己髓也。
大丈夫论。财施。人道中有。法施大悲中有。财施除众生身苦。法施除众生心苦。
淮南子。令人放烧。或操火益之。或接火益之。两者。皆未有功。而怨德相去远矣。若见渔猎网捕生灵。力不能救。当起慈心默念。宝胜如来名号。生灵即得解脱。
论。睠彼往哲风规。耸峻迈越。凡俗难以计量。如驾山之患不除。委身弗惜。
【笺】高僧传。彭城驾山多虎患。释昙称告村人曰。虎若食我。灾必当消。即夜坐草中祝曰。我以身充汝饥渴。令汝从今息怨害意。常来得无上法食。村人苦谏不息。泣拜而去。至四更闻虎啖称。村人逐至南山。瞰身都尽。惟有头存。因葬而起塔。后虎遂息。
安周之仓未发。割肉是甘。
【笺】高僧传。凉土饥。道进从王安周乞赈。国蓄稍竭。进即自割身。以饲饿者。举国闻之。号叫奔赴。王乃举之还宫。发库廪以济贫民。明晨师乃绝。阇维七日始尽。唯舌后灰。
良由悯恻情深。惟觉群生可贵。乃若沙弥之名。既以息慈为义。息则禁戒坚持。内严己行。慈则悲心普润。外卫他生。岂谓矜全之情炽。严行之心微矣。安存之虑深。卫生之恩薄矣。观夫失珠忍苦。患切刲鹦。
【笺】杂譬喻经。外国有沙门。行乞到买珠家。其家为设食。时有大珠。价值亿数。主人持置沙门边。时有鹦鹉便出吞之。主不见珠。问沙门。门言。我不取。复问有他人耶。曰无。主嗔曰。既无他人。珠今何在。便挝沙门。血流於地。鹦鹉饮血。与杖相遇。鹦鹉即死。主复举手。门止之曰。鹦鹉吞之。主乃破鹦得珠。谓沙门曰。何不早说。门曰。我持佛戒。不得杀生。我若说之。恐杀鹦鹉。卿挝我死。我终不说。鹦鹉既死。我今说之。主人闻已。克责悔谢。
伏地待终。念伤断草。
【笺】大庄严论。有诸比丘。旷野中行。为贼劫掠。剥脱衣裳。惧比丘往告聚落。尽欲杀之。内一贼云。比丘之法。不得伤草。以草系之。彼畏伤故。终不能往。即以草缚舍之而去。诸比丘为日所炙。蚊虻唼娆。不敢动转。恐伤草命。唯当护戒。时有国王[狂-王+田]猎。见而解缚。赞叹归命。
以及罢汲而全折翅之鸭。
【笺】高僧传。齐僧群安。於罗江县之霍山。山在海中。有石盂径数丈。清泉洌然。庵与盂隔小涧。独木为桥。由之汲水。后一鸭折翅在桥。群欲举锡拨之。恐伤鸭命。还不汲水。绝饮而终。
绝粒而却近肉之餐。
【笺】续高僧。传太清末。侯景作乱。荒馁屡年。释慧布常三日绝粒。有遗之餐者。疑近肉味。竟不食。
皆内严己行。外卫他生者也。诚见毁戒戕生。匪但他伤。而自陨之忧更艰。护生守戒。虽曰利物。而济我之功弥弘。所爱者。坚固法身。捐四大等於与聚沫。所惜者。无量慧命。视一报同乎电光。其轻生者。身亦非彼所爱。命亦非彼所借。但恐未知轮转何趣。不能再生人道。则夙愿皆虚。无繇修证。故与暗劣者矜持。贪着了无有异。毁佛戒欲见佛身。一忍渴而终。宁不见佛不令毁戒。时生者。欣然而得。诮死者为愚。以为得见佛已。百千亿功德。无不成就。何虑毁戒。及既见佛。佛呵之曰。痴人。彼已见我。汝不见我(出诸经要集)。盖一行具足。一切行具足。一愿圆满。一切愿圆满。故忍渴而死者。戒行获全。随已见佛。彼牢船既损。万宝皆沉(法苑持戒篇。越度大海。号曰牢船)。
德瓶一倾。诸利尽丧。
【笺】智度论。有人患贫供养诸天。天愍其志。赐与一瓶。告曰。此名德海。凡有所需。皆自瓶出。其人乍富。人皆怪问。遂出其瓶。见种种物从瓶涌出。其人憍逸登瓶舞蹈。其瓶即破。诸物皆失。
故饮虫而活者。身虽对佛。去佛转遥。此中从违趣避。当知所择哉。
二曰不盗
【笺】华严。性不偷盗。菩萨与自资财。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施想。终不於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楞严。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妖魅。下邪人。
◎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维摩。大富。得不盗报。
观佛三昧经。盗常住物者。过杀八万四千父母之罪。
方等经。华聚菩萨云。忤逆重罪。我亦能救。惟盗僧物者。不能救。
宝梁经。宁自啖身肉。不得盗三宝物。
地藏经。若偷窃常住财物米谷。饮食衣服。乃至一切。不与而取者。当堕无间地狱。
十轮经。盗三宝物者。其罪甚重。千佛出世。不通忏悔。若将非理用度。私给俗家。其罪尤重。
道世法师云。若将常住财物。与白衣受用者。龙天嗔责。罪及主事僧。铁山琼云。凡常住一茶。一米。一分。一厘。皆是施主为求福德。故行布施。宜供三宝。何得私用。
正报颂。劫盗供他用。泥犂独自陈。玃鸟金刚嘴。啄脑擘其心。灌口以铜汁。碎身铁棒砧。怕惧周慞走。还投刀剑林。
习报颂。劫盗所获报。地狱被销融。罪毕生人道。饥贫以自终。共财被他制。何殊下贱终。寄言怀操者。常须自固穷。
毛赖债。唐德宗朝时。淮西寿州安丰县。毛罕男。妇周氏。生一子。猪头驴脚。象耳鱼腮。父母欲淹死。乃作人言。我先世不信因果。曾於庐州开元寺。借常住钱五百贯。麻布二疋。负欠不还。故遭此罚。望父母收养待长。送寺还报。遂抚育。至七岁。送入寺中扫地。以偿宿债。时时自鞭己身。叫言还债。故名毛赖债。
唐御制颂。堪嗟毛债异人流。负欠僧钱业报酬。两片鱼腮连象耳。一双驴脚戴猪头。前生造恶心无愧。今日招殃苦未休。为报后贤君子道。僧钱不可擅贪求。
慈受深颂。常住分文不可偷。日增万倍恐难酬。猪头驴脚明明现。佛地今生扫未休。
空中和尚颂。借路经过掌库权。但存公道绝私缘。狼餐鼠窃片时事。驴脚猪头万古传。
千岩长颂。知事须当好用心。众僧金谷莫相侵。古人有语真堪信。粒米元来重七觔。
洞山价颂。常住须凭戒力扶。莫将妄用恣贪图。掌他三宝门中物。惜似双亲两眼珠。暗里纵能机巧算。冥中自有鬼神诛。丝毫若也无私取。免至来生作马驴。
国清百录。智者同学照。私用常住一撮盐。后入定。现盐数斛在前。急买盐陪偿。其相乃绝。
高峰遗事。仰山伟。私折常住一茎笋。后入定。见笋现前。陪还忏悔。其相乃绝。东山空答余才茂借脚夫书。向辱枉顾。荷爱之厚。别后又承惠书。益自感媿。某本岩穴闲人。与世漠然。才茂似知之。今虽作长老。居方丈。只是前日空上座。常住有无。一付主事。出入支籍。并不经眼。不畜衣钵。不用常住。不赴外请。不求外援。住缘而住。初不作明日计。才茂既以道旧见称。故当相忘於道。今书中就觅数脚夫。不知此脚。出於常住耶。空上座邪。若出於空。空亦何有。若出常住。是私用常住。一涉私。则为盗。岂有善知识。而盗用常住乎。公既入帝乡。求好事。不宜於寺院营此等事。公闽人。所见所知。皆闽之长老。一住着院。则常住尽盗为己有。或用结好贵人。或用资给俗家。或用接陪己知。殊不念其为十方常住招提僧物也。今之戴角披毛。偿所负者。多此等人。先佛明言。可不惧哉。比年以来。寺舍残废。僧徒寥落。皆此等咎。愿公勿置我於此等辈中。公果见信。则他寺所许者。皆谢而莫取。则公之前程未可量也。逆耳之言。不知以谓如何。时寒途中保爱。然窃盗罪报。律藏。不胜广载。今录数则。可为学者置之座右。时时警惕。不使盗因起於毛头心地也。当知盗者。不啻不与而取。及劫夺等而已。若寻常起一贪想。即是盗因。即是祸事。如比丘於花池侧迎香风而坐是也。何况盗名。盗位。盗法等。
宗镜。二不盗者。不与取。名事盗。与取。名事不盗。法门者。如佛言他物莫取。名法门不盗。菩提无与者。而取菩提。是名法门盗。若持戒作业。求可意果者。无常速朽。悉是他物。息如粪果。害如毒食。有智之人。所不应求。云何殷勤。饮苦食毒。而自伤毁洄洑困苦。岂过有流三障。障佛第一义天之所舍离。是盗。非不盗也。又二乘以四谛智。观身受心法。厌恶生死。欣求涅盘。涅盘心起。即取他物。即非时取证。即不待所说。因焦种不生。见苦断集修道造尽。非求法也。谓有涅盘。成涅盘见。若有着空。诸佛不度。身长三百由旬。而无两翅。堕三无为坑。饥饿羸瘦。体生疮癣。岂非贫穷困苦耶。又不见佛。不闻法。不入众数。岂非第一义天远离耶。此犹名盗。非不盗也。若别人从浅至深。舍一取一。来已更复来。去已复更去。悉是辱於去来相。亦是不与而取。取已而舍。亦是贫穷。舍已更取。数数去取。即是困苦。不与第一义天相应。即是远离。此犹名盗。非不盗也。圆人观法实相。受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亦受亦不受亦不受。非受非不受亦不受。不取是菩提。障诸取故。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高故不取。不下故不舍。如是观者。观如来藏。具足无缺。是如意珠。随意出宝。即修罗琴。任意出声。即是大富。大富故无取。即第一义天。故不远离。是名究竟持不盗戒。圆人亦有盗法门者。菩提无与者。而取菩提。如海吞流。不隔万派。如地荷负。担四重担。众生悉度。烦恼悉断。法门悉知。佛道悉成。
解曰。金银重物。
【笺】重物。谓金宝等物。乃至五钱以上。即制罪也。
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
【笺】戒疏。盖针草判盗。五钱判重。离处成盗业。未离处。犹盗法也。故一念盗心为因。所盗之物为缘。种种盗法成就盗事为业。若一针一草即制罪。天台不应五钱犯重罪。失沙弥戒。灭摈不通忏悔。四钱已下。犯中罪。许忏悔。若盗而未得。犯方便罪。
五灯。古德呵城隍神过。神伺隙随之。将有不利。德因渴故。取田中萝卜食之。置二钱於根。神不知。遂现形。言犯盗呵之。德曰。汝不见疄中钱耶。神拜服而去。
征。沙门犯可悔罪。如法忏悔。将止灭犯戒罪。抑并灭性罪耶。
训。沙弥犯戒。若不忏悔。并得恶作罪。堕地狱中。比四天寿。人间为九百千年。若如法忏悔。破戒罪灭。而性罪恐犹未灭。如盗取非财。须加利偿。若不偿者。后生转重。如断他命。终须偿报。当为彼礼忏持咒。代彼拔苦。彼苦既拔。则怨雠可释矣。
征。沙弥犯重罪。如法忏悔。可得受具否。
训。沙弥十戒。前四若犯。为破根本。灭摈不通忏悔。不得受具。第九戒若犯。名破斋。并余五戒若犯。向二师前发露。随师教令。以殷重心。如法忏悔。可得受具。
征。佛本大慈。沙弥犯重不通忏悔。不得受具。岂不塞人改过。自新之路乎。
训。若结坛礼佛勤恳苦到。求见好相。得菩萨戒。不得受比丘戒。诸律皆无开法。惟观虚空藏菩萨经。比丘犯根本戒。若能如法结坛。礼三十五佛。及虚空藏菩萨。菩萨以牟尼宝印。印其背上。有除罪二字。罪即得灭。仍得重受具戒。沙弥准此而行。当亦得灭罪受具。但恐因缘艰阻。未能如法。结坛牟尼印不来。除罪字不现。后悔难追。不若慎之於无念也。
若常住物。
【笺】常住物者。即三宝物也。不可混乱用。如香花灯等。佛物也。经卷。及庄严幢幡等。法物也。律中不得移为他用。犯者重罪。
若信施物。
【笺】信施物者。谓其信心。发愿而施也。若不原施者之心。移为别用。即成盗业。慈云忏主云。昔雷峰塔化主。将常住砖钱买瓦。五百年西湖作鱼。何况私窃。
若僧众物。
【笺】宝训。懒庵曰。律中云。僧物有四种。一者。常住常住。二者。十方常住。三者。现前常住。四者。十方现前常住。且常住之物。不可丝毫有犯。其罪非轻。先圣后圣。非不丁宁。往往闻者。未必能信。信者。未必能行。山僧或出或处。未尝不以此切切介意。犹恐有所未至。因述偈以自警云。十方僧物重如山。万劫千生岂易还。金口共谭曾未信。他年争免铁城关。
◎人身难得好思量。头角生时岁月长。堪笑贪他一粒米。等闲失却半年粮。
若官物。民物。一切物。
【笺】官物者。官家物也。民物者。民间物也。一切物者。总上文而言也。
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
【笺】夺取。恃力强暴而取也。窃取。伺人不见偷取也。以上夺窃诈取皆判盗法。若物入手。即成盗业。
乃至偷税冒渡等。皆为偷盗。
【笺】赋税。国家大典。不可侥幸苟免。宜随例充纳。若官府优免则得渡者。有官渡。私渡。或须钱买。不与而渡者。曰冒渡。或无钱乞施渡。则得。
经载。一沙弥盗常住果七枚。
【笺】杂藏经。目连至恒河边。一鬼白目连言。我常住有七枚热凡。入我口腹。五脏焦烂。出还复入。何因缘故。受如此罪。目连曰。汝前世作沙弥时。行果蓏到师所。偏心多与七枚。故受此罪。此是花报。果在地狱。
◎有一比丘。与外道同行。止果树下。外道语比丘言。上树取果。比丘不听。又语何不上树取果。又不听。外道乃上树取果掷地与之。比丘曰。我戒法中。不得不授而食。外道下树取果授比丘。外道言。於一果上有如此法。况出世法乎。遂生信佛法。
一沙弥盗众僧饼数番。
【笺】杂藏经。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一生来。有二热铁轮。在两腋下。举身焦烂。何罪所至。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与众作饼。盗取二番。挟两腋下。以是因缘。故获斯罪。此是花报。果在地狱。
一沙弥。盗石蜜少分。
【笺】石蜜。一名糖精。广志。甘蔗其饧。按唐书。番胡国出石蜜。中国贵之。
汉武内传。西王母谓帝曰。太上之药。有中华紫蜜。云山朱蜜。天竺国石蜜。
本草经。崔蜜食之不饥。明目。延年。
仙经。蜜为口芝。然律中过午不食。开石蜜者。以其煎汤无形。为药石故。
杂藏经。复有一鬼问目连言。我一生来。常吞热铁丸。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作沙弥子。取清净水。作石蜜浆。石蜜坚大。汝起盗心。打取少许。大众未饮。汝盗一口。以是因缘。故获斯罪。此是花报。果在地狱。
俱堕地狱。故经云(即本经也)。宁就断手。不取非财。噫。可不戒欤。
【笺】非财者。非义之财也。世律取非义之财。受非常之祸。藏经食无与之物。感无间之殃。宁就断手。不取者。畏地狱之痛。甚於断手。说之寒心。故激切劝戒之也。
论。如来远历三祇。坚修万行。备极艰苦。直至菩提。今诸释子不织而衣。不耕而食。莫言我德能致。岂缘己行所招。凡身所披一缕一丝。口所尝一粒一滴。皆本如来布施。持戒。禅定。精进。积累而得。悉因如来国城妻子。头目髓脑。博换而来。苟漫不思惟。则华丽甘甜。尽堪肆志。傥聊相酬夺。等吞铜服棘。莫能少安。纵糜骨焚身。酬恩靡称。任刳心刲腹。抱愧难宣。惟当昼不使停。夜毋容息。躯无不竭之力。中无外驰之心。极意勤劬。少图报塞。何更不与而得。妄猎非财。挟诈而求。恣罗彼物。施原供众。回作己私。募说他因。那为此用。如斯舛错。难可指陈。将何恃而不恐乎。观粟粒偶尝。感多生之呞食。
【笺】度论。以习气故。后得人身。产出牛蹄。饲食。佛愍度出家。得罗汉果。
无量寿经。憍梵波提。过去世作比丘。於他粟田边。摘一茎栗观其生熟。数粒堕地。五百世作牛偿之。
荷香暂齅。见诮让於池神。
【笺】杂阿含经。有比丘患眼。至钵昙摩华池侧。迎香风而坐。池神谓比丘为盗香贼。比丘言。不坏不夺。云何名贼。神曰。不求而取。何言非贼。时有士夫。取彼藕根重负而去。比丘曰。何故不遮。而谓我是贼耶。神曰。袈裟黑衣。墨污不现。彼凶恶人。何足与语。蝇脚污素。墨点珂贝虽小悉现。唯明者有小过。如毛发许。他人见之大如泰山。故当从彼常求其净。比丘闻已。专精静坐。断诸烦恼。得罗汉果。
幅纸未酬。俄成疋绢。
【笺】湖海记闻。有一禅师将迁化。伽蓝神告曰。师负欠常住绢一疋。索还了去。师曰。我自不用绢。云何负欠。神曰。某时用纸一幅。今计息。应偿绢一疋。师曰。今盗用常住者不少。都不闻取偿。何独见索。神言。彼轮回六道中人。自来酬偿。不烦往索。大师已出三界。今若不取。无从追觅。师以衣钵付寺主而终。
僧堂小误。顿荷火枷。
【笺】宝鉴。云盖山守颙。因以斋僧钱造僧堂。没后。新住持智公夜坐。忽闻火焦之气。见颙项带火枷。具说前事。苦切乞卖僧堂。设斋供众。方可脱苦。智如言设斋。其夜见颙来谢。
长七果以偏师。铁丸焦腹(沙弥盗七果。上详注)。馈白衣以僧物。肉树悲号。
【笺】贤愚经。福增比丘。常为年少比丘之所激切。目连观见。以神通令其恐怖。因使随行。见一肉树。多有诸虫围唼其身。无有空处。叫唤啼哭。如地狱声。弟子问师。是何树。目连言。是濑利咤营事比丘。以自在故。费用僧物。华果饮食。送与白衣。以是因缘。受此华报。后堕地狱。唼树诸虫。即尔时得物之人。
言念及斯。能无破胆。世所钦企。莫不姜传宝寿。
【笺】宝寿沼。为五祖戒司库。祖偶疾。须生姜。行者就库取。宝咤之。祖知之。令将钱回买。始与。后洞山虚席。郡守书托五祖举所知。祖曰。卖生姜汉去得。遂出世洞山。
灯誉杨岐。
【笺】杨岐方会。为库头。常置二盏灯。若营己事。则灭常住灯。用嚫施买油。别燃灯照之。
汉书。有官灭灯看家书。
当毋徒口咏遗风。宜誓令行齐芳轨。斯其最胜矣。或往误知悔。六步思酬。
【笺】五百问经。一比丘。用佛法僧物。而此比丘极聪明。说法。能使人得四道果。惟罪深重。便欲偿之。即诣沙佉国乞。大得钱物。还欲偿之。道路山中为七步蛇所螫。比丘知七步当死。六步里便遣弟子还本国言。汝偿已还。我住此待汝。弟子偿物讫还报之。即起七步便死。堕阿鼻地狱。初入温暖。未至大热。谓是温室。便举大声。经呗咒愿。狱中闻经呗者。数千人得度。狱卒大嗔。便举铁棒打之。即命终生三十三天。以此验之。佛法僧物。不可不偿。虽复受罪。故得出矣。
抑其次焉者哉。不则。爪土之升。上难期地尘之沉深可卜。
【笺】涅盘经。为善清升。譬同爪土。为恶沉滞。喻等地尘。
阿含经。世尊以爪甲擎土。告诸弟子。我甲上土多。大地土多。诸比丘言。世尊甲土甚少。大地土甚多。乃至算数不可为比。佛告诸比丘。若诸众生。至算数不可为比。佛告诸比丘。若诸众生得人道者。如甲上土。堕非人者。如大地土。
重轻相准。福弗胜愆。子母交传。酬曷能尽。铁床铜柱。嗟楚毒之绵绵。马腹牛胎。痛酸辛以冉冉。
【笺】庄椿录。盗常住一文钱。一日一夜长三分一厘。第二日夜。利上又长利。来世作牛马偿之。牛日还八文。马日还七文。
与其计无所出。空思挽。拽於重渊。孰若时犹可为。早具绸缪於未雨。
三曰不淫
【笺】华严。性不邪淫。菩萨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於贪染之心。何况从事於非道。
◎被诸女色。染醉其心。犹如婴儿。无见自性。亦如素衣。易受染色。为欲所溺。不能得出。如粪中虫。乐着粪处。如秽弊猪。不净严身。
楞严。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邪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秖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梵网。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四十二章经。出家沙门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正法经偈。如火益乾薪。增长火炽燃。如是爱乐者。爱火转增长。薪火虽炽燃。人皆能舍离。爱火烧世间。缠绵不可舍。
禅秘要经。长老目连得道。本妇将从。盛服庄严。欲坏目连。目连尔时为说偈言。汝身骨连立。皮肉相缠裹。不净内充满。无一是好物。韛囊盛屎尿。九孔常流出。如鬼无所宜。何足以自贵。汝身如行厕。薄皮以自覆。智者所弃远。如人舍厕去。若人知汝身。如我所恶厌。一切皆远离。如人避屎坑。汝身自庄严。华香与璎珞。凡夫所贪爱。智者所不惑。汝身不净聚。集诸秽恶物。如庄严厕舍。愚人以为好。汝胁肋着脊。如椽依梁栋。五脏在腹内。不净如屎箧。汝身如粪舍。愚人所贪宝。饰以珠璎珞。外好如画瓶。若人欲染空。始终不可着。汝欲去烧我。如蛾自投火。一切诸欲毒。我今已烧尽。五欲以远离。魔网已坏裂。我心如虚空。一切无所着。正使天欲来。不能染我心。
大乘妙林经。如大猛火。如四毒蛇。不可亲近。
◎释迦为太子时。五欲厌离。而求出家。而说偈言。世间不净众惑邪。无过妇人之体性。衣服璎珞庄严故。愚痴是边生欲贪。有人能作如是观。如幻如梦非真实。速舍无明莫放逸。必得解脱功德身。
八岁沙弥开解国王经。阿育王初奉佛时。人民疾疫。请僧咒愿。圣众遣妙颜沙弥。年始八岁。已得神通。飞入王宫。夫人彩女见之。无不爱敬。夫人举手欲抱妙颜。颜却之。夫人曰。卿年幼。犹如吾子。近之何妨。颜曰。事从微起。犹一粟之火。能烧万里之野。一滴之水。能陷坚固之石。以少致多。以小成大。是以智者远嫌避疑。以防未然。时沙弥声彻王殿。王闻之。来见曰。卿尚幼。如我子。抱之何嫌。颜曰。古圣制仪。豫其未萌。亦戒终始。女子七岁不戏父几。男八岁不踞母床。果下无扪首。瓜田无摸足。远嫌避疑。杜渐销萌也。今虽等於母子。当为将来不能者施。时王与夫人及宫中五百人臣。同得道迹。
◎天神献玉女。於佛欲坏佛身。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我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仪则经。若彼故行淫。如蛇如毒药。损坏於自身。得大地狱苦。
律。人有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曰。若断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心邪不正。纵断何益。佛说偈曰。欲生於流意。意亦思想生。生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佛言。欲爱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大智度论。如毛绳缚人。断肤绝骨。
高僧传。释嵬。戒行严洁。忽一女子寄宿。自称天女。嵬一心无扰。曰。吾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女乃凌云而逝。愿曰。海水可生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心坚贞。
灯录。长卢孚。游方至一旅邸。有娼女所逼。不惑。女告母。母曰。此真佛子也。故丛林有平生孚铁脚。道价暄宇宙句。
◎达磨达。聪辩颕慧。憾师不授祖位。愤然而去。临津见女子濯浣。默念此胫如是白晢耶。祖忽现前曰。是心可入祖牒耶。达悚然密自切责。
宗镜。三不淫者。男女身会。名事淫。法门解者。若心染法是淫。若关禁七支。如猿着锁。擎一油钵。过诸大众。割舍乐触。乐求於未来洁净五欲。如市易法。如铜钱博金钱。此乃增长欲事。非不欲也。若断欲界粗弊之欲。染着色无色界禅定之乐。如冰鱼蛰虫。堕长寿天。是为一难。贪着禅味。名大缚。是染欲法。非不欲也。若憎生死。爱涅盘。弃之直去。涉路不回。诸有色声。不能染屈。如八风不动须弥。若闻菩萨胜妙功德。甄迦罗琴声。迦叶起舞。不能自持。毗岚风至。破如腐草。是染欲。非不染欲也。若菩萨恶生死如粪秽。恶涅盘如怨鸟。舍於二边。志存中道。起顺道法爱。生名顶堕。是菩萨旃陀罗。既无方便。此慧被缚。不能胜怨。己所修治。为无慧利。是染欲法。非不欲也。圆人观一心三谛。即空。何所染。即假何所净。即中何所边。即空即假何所中。即空故。无我人。十六知见。依正等爱。即假故。无空。无相。无愿等爱。即中故。无佛。菩提。转法轮。度众生等爱。三谛清净。名毕竟净。唯佛一人具净戒。余人皆名污戒者。圆人又有染爱法门。如和须蜜多女。人见人女。天见天女。见者。即得见佛三昧。执手者。得到佛三昧。呜者。得极爱三昧抱者。得冥如三昧。亦如魔界行不污。菩萨变为无量身。共无量天女从事。皆令发菩提心。又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以楔出楔。将声止声。
解曰。在家五戒。
【笺】天台金光明疏。五戒者。天地之大忌。上对五星。下配五岳。中成五藏。犯之者。陵天触地。自伐其身也。
惟制邪淫。
【笺】在家二众。食色为性。未能全断。故惟制邪淫。如关睢之诗。乐而不淫。所以正人伦之纲纪也。礼记。诸侯不下渔色。君子远色。以为民纪。今士大夫妻妾琴瑟之外。而又渔色。皆为邪淫。
毛诗正义。人有皮。鼠亦有皮。鼠。耻也。人无礼仪。何异於鼠乎。汉武内传。淫为破家之斧。
太乙经。彼世人不修无上至道。但能薄欲。不行邪道。不杀不淫。孝悌慈和。惜福减食。薄於味染。命终之后。生於持鬘四天。
感应注。杨诚斋善谑。常谓好色者曰。阎罗未曾相唤。子乃自求押到。何也。
出家十戒。全断淫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
【笺】华严为在家者说。故曰自妻知足。楞严为出家者说。故曰全断。出世法中无正淫。亦无邪淫。谓淫非梵行。鄙恶不堪。为轮回生死之根本。故痛戒之。言今受此戒时。尽其形寿永不再犯。如以智慧之剑。一斩一切断也。一切者。丑行非止一端。乃至畜生鬼神等。皆名犯戒。若人男人女。若天龙鬼神。变化为人。若畜生。或淫彼。或为彼所淫。和合者。犯重罪。失沙弥戒。灭摈不通忏悔若欲淫未和合。即止犯中罪。许忏悔。若起淫心痛自呵责。或持咒。作不净等观。或昼夜礼佛。令形困神疲。则邪念自息。以欲心与女人身相触。与女人屏处坐。与女人屏处语。及媒嫁和合欲事。并犯中罪。
楞严经载(六交报文也)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自言淫欲。非杀。非偷。无有罪报。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狱。
【笺】宝莲香邪解。淫非偷杀。殊不知私淫非偷乎。淫事办。而慧命斩。非杀乎。猛火。即欲火也。生陷。即生身陷地狱也。因淫欲故。火烧其身。因邪见故。生陷地狱。
世人因欲。杀身亡家。
【笺】此言踰礼越禁。荒淫无度者。生不免杀身亡家之祸。死难逃拘神陷狱之苦。
果报地狱经。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常以物蒙笼其头。畏人来杀。心生怖惧。何罪所致。目连答曰。以前世时。淫犯外色常畏人见。或畏夫主捉。缚打杀。心常恐怖。故获斯罪。此是华报。果在地狱。
旧杂譬喻经。有一国王。五谷熟成人民安宁。无有疾病。昼夜伎乐。人无忧恼。王问群臣。我闻天下有祸。何类。答曰。臣亦不见。王使臣邻国买之。时天人化作一人。於市卖之。状如猪。持铁锁系卖之。臣问此名何等。答曰。祸母。臣曰。卖不。答曰卖。曰几钱。曰千万。曰此何等。曰。食针一升。臣既买之。使合国觅针。扰乱百姓。臣白王曰。虽得祸母。扰乱百姓。男女失业。杀之可否。王曰。善。将杀之。刺不入。斫不伤。割不死。积薪烧之。身赤如火。便走出。过里烧里。过市烧市。入城烧城。入国烧国。由厌乐。买祸所致苦也。此喻女色欲火所烧。男女贪毒。至死不知苦也。
出俗为僧。岂得更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
【笺】经云。生死为因。贪欲为本。故云第一。有云。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故淫即不孝。孝即不淫也。夫出世为僧。当不为生死流转。岂可复为生死不净之行。但沙弥执身不淫。惟除粗迹。而其意地欲根。最难除拔。极易渐染。若此中微尘许不尽。便是生死祸胎。当知淫泆。非刀剑。能斩智慧命。爱欲是毒火。自焚功德林。直饶道得不怕念起。秖怕觉迟。究竟念起。用觉已迟八刻。不若寻常以病死二字对治。庶几可耳。娑罗清语。人常想病时。则尘心渐减。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风流得意之事。一过辄生悲凉。清真寂寞之境。愈久转有趣味。此虽俗语。其意可思。
故经云。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噫。可不戒欤。
【笺】淫泆。污秽行也。贞洁。清净行也。以其污秽而生。其如清净而死。譬如世间贞夫节妇。玉洁冰清。即现世肉身菩萨。千载之下。虽死犹生。彼淫泆男女。名节俱损。德行全亏。无言他报地狱之苦。即现世四肢枯竭。而五脏先坏。以致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即生陷地狱之苦也。若夫律身严洁之士。其住世也。四大坚固。不畏寒暑所逼。兼无病苦烦恼。及其迁化。则脱洒自如。推门落臼。阇维舍利。入塔。光明。乃见持戒之验也。
贤愚经。一比丘少欲知足。一长者终身供养。日日送饭。又一长者。将一子来求出家。比丘观是子。能持净戒。度为沙弥。其前长者举家赴会亲。唯留一女守舍。忘却送食。比丘念日已过午。尚未送食。乃遣沙弥取食。唯见少女应门。作诸媚态。沙弥自念。此女将无毁我净行。乃坚摄威仪。女即五体投地。曰。此舍珍宝充满。卿可为主。我愿充婢给使。沙弥心念。宁舍身命。不毁净戒。遂以刀刎死。其女欲心寻息。悲恼闷绝。其父适还。女方苏醒。具述所以。时国王闻之赞叹。地积众香。阇维供养。
论。夫画瓶贮秽。本无可欣。
【笺】比丘分卫经。佛言。若睹女人。当内观身。念皆恶露。无可爱者。外如画瓶。中满不净。
而老象溺泥。鲜能自拔。
【笺】大庄严经。此处难越。不能自出。犹如老象溺彼深泥。
向刀舐蜜。无辞截舌之伤。
【笺】四十二章经。佛言。财色之於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餐之美。然有截舌之患。
把炬当风。罔虑焚身之惨。
【笺】杂宝藏经。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爇炽炬。愚见不放。必见烧害之苦。
至於身已在道。宁容魔网高张(见前禅秘要经)使福果由此而消。善法因滋而尽。类世空劫火。无有遗余。
【笺】大庄严经。灭诸善法。无有遗余。犹如劫火。焚烧一切。
等斧创多罗。永歼萌蘖。
【笺】文殊仪规经。女色坏人。如截多罗树头。芽永不生。智种亦然。女刀截故。善牙不发。
岂不痛哉。是以乾草畏火。远避宜急。
【笺】四十二章经。人为道故。当舍情欲。如彼乾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故必当远之。
浮囊渡海。尘许堪珍。
【笺】永明录。觉禅师直保护浮囊。方渡业海。如大涅盘经。海中罗剎等喻。故知微细须持。方全戒体。若乞微尘许。终坏浮囊。岂能全半。
道琳以没齿为期。誓母亲面。
【笺】唐高僧传。道琳。以女人生染之本。一生不亲面。不为说。法。不从受食。不令入房。
妙颜。方童稚之日。却止抱持(详见上文)。外杜讥嫌。内严防简。持身之要。莫善於兹。然心之难制。势同奔马。故有不见可欲歘然而起。不可鞚驭者。要在道心猛利。妄念自然不生几见乔松所覆茂蕃余草。若白刃见逼。莫回山向之心。
【笺】阿难变现经。阿难。与两比丘到阿育国。化作阿育王。往告山向比丘曰。我今欲与议事。从我者生。不从者死。山曰。夫王欲议何事。王曰我有责女欲配汝。山曰我奉佛戒岂贪王女。耻辱佛道宁就死也。王使人将山向赴市斩之。山乃礼佛就死。阿难复还本形。谓山向曰。汝道成矣。我故试耳。
天女相挑。难夺僧嵬之志。
【笺】高僧传。晋慧嵬。戒行澄洁。有天女来意欲局就。嵬曰。我心若死灰。何劳以革囊见试。女乃凌云而上叹曰海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其志坚贞。
皦然莹彻。此洁秋霜。应思难陀时方剃发。而忉利天宫殿随成。才欲罢道。而泥犁狱沸镬已具。
【笺】杂宝藏经。佛为难陀剃发。难陀便欲还家。佛问汝念妇耶。答言。实尔。佛将难陀至忉利天。见一宫殿。无有天子。问诸天女。女曰。难陀以出家功德。当为天子。复将至地狱。见一沸镬。无有罪人。问诸狱卒。卒曰。难陀罢道。炊此以待。难陀恐怖。佛为说法。一七日中。成阿罗汉。
以此自惕。毛竖骨寒。当令尘情。应时顿尽。
四曰不妄语
【笺】华严。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楞严。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若不断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直心道场。於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是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
维摩经注。所言诚谛。不妄语也。妄语者。虚诳不实也。忍昧。犹知之天。称凡作圣。使初学彷徨失守。迷乱不前。正谓欺凡罔圣。回惑人心。上干诸佛。下误众生。
梵网。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智论偈。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悌实语小如大。妄语入地狱。
正报颂。妄语诳人巧。地狱受罪拙焰锯解其形。热铁耕其舌。灌之以洋铜。磨之以刚铁。悲痛碎骨髓。呻吟常呜咽。
习报颂。妄语入三涂。三涂罪已决。余业生人道。被谤常忧结。还为他所诳。恨心如火热。智者勿尤人。验果因须灭。
业报差别经偈。粗言触烦恼。好发他阴私。刚强难调伏。生焰口饿鬼。
宗镜。四不妄语者。法门有未得谓得。凡夫痴人於下苦中。横生乐想。竖我慢幢。打自大鼓。执有与无诤。执无与有诤。起六十二见。破慧眼。不见於真实。备口四过。三十三天黄叶生死。谓是真金。非想自他。谬计涅盘。此非妄语。谁是妄语耶。二乘竞执瓦砾欢喜持出。生灭度想。生实未尽。宁得灭度。生安乐想。所作未办。宁得安隐。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未得谓得。岂非妄语耶。佛为别教人四门说实相。执於一有。隔碍三门。乃至执非有非无。不融有无。夫实相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云何以字。字於无字。云何以数。数於无数。岂非妄语耶。圆人如实无观。如实而说。如实观者。非内观。乃至非离内外。而亦不以无观。得是智慧。如实说者。一切实。乃至观实非不实等。如是皆名诸法实经云。诸佛皆实语。即是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圆人亦有妄语。法门无车说车。诱戏童子。无乐说乐。止彼啼儿。若有众生。因虚妄说。得利益者。佛亦妄说。又言我是贪欲尸利等。我是天是人。实非天人将虚以出虚。令得不虚耳。
解曰。妄语有四。一者。妄言。谓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虚妄不实等。
【笺】言乃心声也。心正则言正。心邪则言邪。疏直出为言。由己意发而为言。宣述为语。由述见闻。而为语也。故如来之语。无非利益众生。故有真语。实语。正语。众生之语。无非损害众生。故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之语。妄语有小大。治罪有轻重。
灯录。法昌遇云。灵山会上。还曾见。有无行业底佛么。还有妄语底祖师么。大似牛尿比旃檀。有甚交涉。
二者。绮语谓妆饰浮言靡语。
【笺】绮语者。华美无实。文过饰非之语也。维摩经。言必饶益。不绮语报。言虽实非时。而说。亦绮语也。百丈曰。说不应时。亦名绮语。论语。辞达而已矣。辞取达意。不以富丽为工乃见孔子亦戒绮语。
艳曲情词。导欲增悲荡人心志等。
【笺】古乐府之作。声韵正雅。无如汉魏。后之效体。渐人艳丽。至唐玄宗酷爱法曲。选妓三百人教於梨园。今讴曲者。称梨园本此。纂要。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楚歌曰艳。淫歌曰哇。情词声韵。宛转以尽意之所思。词与曲。不无移商换征。随时小异。大约汉唐尚乐府。宋元尚歌曲。此皆骚人词客所为。非学者之可涉躐也。谓情艳词曲。乃宣迷入爱之结使。导欲增悲之渠魁也。笔餐。李伯时。善画马。秀铁面呵曰。汝士大夫以画名。矧又画马。期一人夸妙。妙入马腹中。亦足惧。伯遂罢笔。师劝画观音赎过。黄鲁直工艳辞。师亦诋呵之。黄笑曰。又当置吾马腹中耶。师曰。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正恐生泥犁耳。黄悚然悔谢。遂励精进。
三者。恶口。谓粗恶骂詈人等。
【笺】粗恶骂詈者。其声甚於枭鸟。故善人所不忍闻。而岂忍出之口。当知缄默自全。谗毒之声自已。
维摩。常以软言。不恶口故。珠林。嗔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腑脏福慧之刀斧。
◎凡夫毒炽。恚火常然。逢缘起障。触境生瞋。所以发言一怒。冲口烧心。损害前人。痛於刀割。乖菩萨之善心。违如来之慈训。
四者。两舌。谓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离间恩义挑唆斗争等。
【笺】维摩注。眷属不离。善和争讼。不两舌报。两舌者。传宣彼此。无实语故。中间斗遘两家。师资恩丧。朋友义绝。乃至败国亡家之害也。
乃至前誉后毁。面是背非。
【笺】誉者。扬善之枢也。毁者。宣恶之机也。杨子渊蹇篇。妄誉。仁之贼也。妄毁义之贼也。贼仁近乡原。贼意近乡讪。意林。王孙子云。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好面誉人者。亦好背毁之也。
证入人罪。发宣人短。
【笺】闻人之过。如闻父名。但可闻之於耳。不可出之於口。
皆妄语之类也。
【笺】律摄。佛家之弟子。言常说实。不应为盟。自雪表他不信故。设被诬谤。亦不应作誓。修行道地经。其口言柔软。而心怀毒害。视人甚欢喜。相随如可亲口言而柔软。其心内含毒。如树花色鲜。其实苦若毒。
若凡夫自言证圣。
【笺】自言证圣者。如楞严譬如平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阿离野番圣。亦云出苦。言证圣。岂易称哉。昔商太宰问孔子曰。夫子圣者与曰。丘博闻强记。非圣也。曰。三皇圣者与曰。三皇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曰。五帝圣者与。曰。五帝善用仁义圣非丘所知。太宰骇然曰。然则孰为圣乎。孔子有间。动容对曰。西方有圣者焉。不言而自信。不治而不乱。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
如言已得须陀洹果。
【笺】此翻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真谛故。名为见道。又名圣位。预入圣道法流。金刚云入流。或翻逆流。逆生死流。不受三途业债故。
斯陀含果。
【笺】此翻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故更一来。
阿那含果。
【笺】此翻不来。谓此位断欲界后三品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
阿罗汉果。
【笺】此翻无学。谓此位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证涅盘。无法可学故。
名大妄语。其罪极重。
【笺】未证四果。妄言已证。未得四禅。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悟道。及妄言天来。龙来鬼神来等。虚而不实。诳惑世人。名大妄语。若工夫稍得力。不知法相。谓正果等。名增上慢。本无欺诳之心。故不失戒。然须请问明师先达。正出决择是非。殷勤悔过。舍其所有得心。精求真要。方免沉坠。若本欲妄语或说不了了未领。或中止不说。并犯方便中可悔罪。
余妄语。为救他急难。方便权巧慈悲利济者。不犯。
【笺】昔有猎者逐兔。兔走避佛座下。少顷猎至佛所问。见兔否。佛曰。不见。猎乃去。后弟子问兔见在佛座下。云何见言不见。佛曰。为救兔故。世尊之言。曲中有直。故其言虽不直。而有济物之功。论语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其子证父攘羊。其言虽直。直而无礼。故得不孝之罪。
古人谓行己之要。自不妄语始。况学出世之道乎。
【笺】刘忠定公。问司马温公曰。尽心行己之要。终身行之者。可得闻乎。温曰。其诚乎。又问行之以何为始。温曰。行己之要。自不妄语始。二公者。宋之鸿儒。详载金汤佛法。彼红尘之士。以道学为己任。尚论言行。出世之学岂得言行乖违耶。常闻先德有一生无不可行之言。亦无不可言之行。一日三复思之。宁不愧汗。自今以先德诚言为式。亦如婴儿学慈母之言。以自警云。箴。言者载道。器行者德之本。失言道即丧。失行德亦损。履言而践行。君子当思忖。母为鬼神呵。母为天地蠢。一句亘古今。一事成剑刃。言行未发时。慎之切须谨。宝训灵源曰。举措不可不审。言行不可不稽。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朴者未必悖。承顺者未必忠。
经载(贤愚报恩二经也)。沙弥。轻笑一老比丘读经。声如狗吠。而老比丘者。是阿罗汉。因教沙弥急忏。仅免地狱。犹堕狗身。恶言一句。为害至此。
【笺】报恩经。犹恶言一句。五百世堕狗身。最后身为商人狗。因盗肉笞弃。悲号无从。舍利弗神通往济。命终生婆罗门家。七岁度为沙弥。名均提。复闻法要。获证无学。念报师恩。永为给侍 轻笑一言。而堕狗身者。果不昧因也。如当时沙弥。赞叹老比丘读经如佛声者。而此沙弥必定成佛。
故经云(法句言语经)。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噫。可不戒欤。
【笺】说苑谈丛。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难追。
◎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法苑高僧传。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己用之。言者。不并之物。不获己而陈之。
论。抟黍虽堪适口。不因兹以弃连城之珍。帝位纵可悦心。讵缘是以博断喉之痛。乃虚词以营利养。利养几何。而泥洹之望已绝。是无异持抟黍与千金之璧以示婴儿。婴儿取黍而捐璧也(吕氏春秋异宝篇详载)。饰说以猎名闻。名闻或幸致。而三途之衅已开。是无异左手据天下之图而右手自刎其喉也若扇提萝。先世与五人互相称说以妄语故。历诸恶趣还充婢使而鞭挞交加。
【笺】未曾有因缘经。佛言过去无数劫裴扇阇国。女人名提韦。供养五比丘甚殷。而五比丘。欲求觅钱财。更相易代。游诸聚落。语人云。彼四比丘。证无漏业。诸人闻已。种种供养。后五比丘堕地狱。八千亿劫。受饿鬼形。八千劫受六畜形。八千世畜生罪毕。虽获人身。无男女根。八千世中。常以筋力报偿。提韦者。末利夫人是。五比丘者。今扇提罗等。四人担舆。一人宫中修治厕溷。夫人曰。汝五人自今永解随意东西。五人涕泪。不欲离去。佛言。扇提罗等。偿债未毕。因缘系缚。不能得去。偿因缘毕。自当得脱。
机梨奢。曩劫令弟子广言名喻。亦以妄语故。受诸苦毒。更堕盲聋。而虫蛇唼食。
【笺】大方等日藏经。时众中有盲聋。名颇罗。机梨奢举声大哭曰。愿救济我。我今身中受大苦恼。日夜常为种种诸虫小蛇虾蟇之所唼食。居热水中。无暂时乐。佛言。汝过去世时。曾为比丘。毁破禁戒。外现善相。广贪眷属弟子众多。彼诸弟子言我和尚得阿罗汉。以是因多得供养。己独受用。见持戒人。反。恶加说。彼人懊恼。如是念言。世世生中愿我所在。食汝身肉。恶业因缘。死堕龙中。得此盲报。住热水中。又於过去无量劫中。在融赤铜地狱。常为诸虫之所食啖。
当其诳惑愚俗。虚消檀施。岂不自意其祸烈若此哉。律云。宁啖烧石。吞饮洋铜。不以虚妄食人信施。(出五分)闻者莫不心駴。服膺明训乎。是故不欺遮道之虎。委身护戒理固应尔。
【笺】昔一比丘。四戒皆毁。二十戒神。皆已离去。惟妄语戒。坚持无犯。此五戒神。独不得去。化虎当道。以毁其戒。比丘语虎。我有期约。汝若啖我。令我负约。我戒便毁。汝放我去。寻当即还。姿汝啖食。我无虚妄。必不欺汝。虎放令去。到即辞归。来至虎所。解衣端坐。委身饲虎。虎忽不见。见五戒神。叹言善哉。具陈本意。誓不相离。比丘悔责。坚持五戒。二十戒神。还来守护。比丘精进修道。遂得果位。
至於澡盘之喻罗云见呵。
【笺】譬喻经。罗云未得道时。言少诚信。佛敕罗云。往贤提精舍住。守口摄意。勤修经戒。后佛往视。令罗云。取水洗足已。佛语罗云。此水本洁今受尘垢。不可复用。食饮澡漱。汝不念精进。摄心守口。三毒垢秽。充满胸怀。亦如此水。不可复用。又洁盘虽空。不可盛用食饮。汝虽为沙门。口无诚信。曾受恶名。亦如澡盘。不中盛食。又此器贱价汝恋不惜汝不摄身口粗言恶说。多所中伤。众所不受。身死神去。轮转之途。受苦无量。诸佛贤圣。所不爱惜亦如此盘。汝所不惜。佛告罗云。昔国王使象出兵象唯藏鼻。护不用斗。所以者何。象鼻软脆。中箭即死。唯当护口。如象护鼻。罗云感激自励。得罗汉果。
大宁之谩。灵源被咤。
【笺】宝训灵源。侍晦堂於章江寺。一日入城晚归。晦堂问。今日何往。曰。适往大宁来。时死心在傍。厉声诃曰。参禅欲脱生死。发言先要诚实。清兄何得妄语。灵源面热不敢对。自尔不入城郭。不发妄言。
皆惭愧惶惧。感励精勤。盖东隅虽逝。桑榆可收。不远而复反。则终吉也。今诸沙弥。爰称应法。岂乏师诲友规。慎勿袖如充耳。
【笺】诗经注。袖。多笑貌。充耳。塞耳也。耳聋之人恒多笑。
却非分之施。远溢美之誉。将避溺山头。犹虞其迫逃火井中。还怖其迩。岂不人人咸成法器欤。
五曰不饮酒
【笺】梵网。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萨遮尼乾子经偈。饮酒多放逸。现世常愚痴。忘失一切事。常被智者呵。来世常暗钝。多失诸功德。是故黠慧人。离诸饮酒失。
◎酒为放逸根。不饮闭恶道。宁舍百千身。不毁犯法教。宁使身乾枯。终不饮此酒。假使毁犯戒。寿命满百年。不如护禁戒。即时身磨灭。决能定使差。我犹故不饮。况今不定知。为差为不差作是决定心。心生大欢喜。即获见真谛。所患即消除。
宗镜。五不饮酒。法门解者。迷惑倒见名酒。夫酒为不善。诸恶根本。饮酒招狂外道等。是即世间醉也。大经云。从昔已来。常为声色所醉。流转生死。三界人天。通有此醉。二乘无明酒未吐。如半疟人。大经引醉归之。世间无常乐。而言我净。如来实我净而言无常乐。如彼醉人。见日月转。此二乘醉也。菩萨无明未尽。不了。了见。夜睹画像。譬如醉人。朦胧见道。迦叶云。自此已前。我等悉名邪见人也。此是菩萨醉。圆人行如来行。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虽有肉眼。名为佛眼。所可见者。更不复见。是则五住正习。一时无有余。酒法既除。何所可醉。圆人亦有饮酒法门。鸯崛云。持真空瓶。盛实相酒。变化五道。宣扬哮吼。波斯匿醉转更多恩末利后饮。佛言持戒。入於酒肆。自立其志。亦立他志。夫得其门者。逆顺俱当。失其柄者。操刀伤手。是知能以尘劳烦恼为佛事者。斯乃见一切法。皆实相矣。於一心实相中。不见有世间过患障碍之法。则何所舍。亦不见有出世殊胜尊妙之法。则何所取。但为未入实相门中。见有凡圣。种种差别。而生忻厌者遂乃徇彼机宜。随其所作。善巧方便。而化导之。皆令入此一际平等。无诤无失。自证法门。究竟常乐。如是开示不负前机。若解肘后之方似探囊中之宝。实为第一之说。括尽初终。开大施之门。复谁前后。得自己法身之髓。到一心智海之源。初阿已摄无边。过茶无字可说。
解曰。饮酒者。谓饮一切能醉人酒。
【笺】酒非一种。故曰一切。下文正解一切也。谓酒能昏神智。明达之士。以酒为祸泉。故痛绝之。今为拔生死邪见。岂得饮此祸泉哉。
西域酒有多种。甘蔗蒲萄。及与百花。皆可造酒。
【笺】神仙服食经。采南烛草。煮汁为酒碧映五色之神通。
扶桑记。顿逊国有树似安居石榴。取其花汁贮盆内。数日成美酒洞冥记。瑶琨去玉门九万里。有碧草。割之酿酒。饮一合三日不醒。饮甘溪水则醒。
南史。拘楼国有水仙树腹中有水。谓之仙浆。饮者七日醉。
古今注。乌孙国有青田核。得水如酒味醇。饮尽更生。名青田酒。
孚异物志。文华作酒味甚美人以金买不以为贵。
此方止有米造。俱不可饮。
【笺】上文西域多种。下及此方米造。总摄一俱字断之也。
珠林。第五饮酒戒者。佛告诸比丘。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酒有二种。谷酒。木酒。谷酒者。以诸五谷杂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茎叶果。用种种子果艹杂作酒者是。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者。是名为酒。若尝咽者。亦名为饮。若饮谷酒。咽咽犯。若饮酢酒。若饮甜酒。若啖麴能醉人者。若啖糟。若饮酒淀。若饮似酒色。似酒香。似酒味。能令人醉者。并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者。皆不犯。若依四分律。病比丘等。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者。不犯。颠狂心乱病恼不觉知者。亦不犯。
除有重病。非酒莫疗者。白众方服。无故一滴不可沾唇。
【笺】堤岸倾决。眇视涓滴。故曰。涓滴不除。终为江河。此言始而略沾一滴。终而巨觞不止。谕遮法之严。故七众俱制。而独开重病者。权宜也。谓非酒莫疗之病。急须用酒。即以酒为药。是药。非酒也。亦有非酒而能醉人者。有二种。一。无明酒。谓无明覆心。其言如醉故。二。般若酒。谓佛法知见。蕴滞不化。有佛法习气。亦如醉故。
珠林。佛言。酒有多失。开放逸门。饮如葶苈子。犯罪已积。若消病苦。非先所断。
毗尼母经。尊者弥沙塞说曰。莎提比丘自小因酒长养身命。后出家已。不得酒故。四大不调。诸比丘白佛。佛言。病者听瓮上嗅之。若差不听嗅。不差者听用酒洗身。若复。不差。听用酒和面作饼食之。若复不差。听酒中自渍。
乃至不得嗅酒。不得止酒舍。不得以酒饮人。
【笺】嗅酒。止酒舍。虽不饮。有大患者二。一。令人疑谤。二。熏习成性。亦防微杜渐之法也。梵网。以酒饮人者。五百世无手。戒之甚严谓自破酒戒。不过罪及一身。与人饮。为害不止故。
仪狄造酒。禹饮痛绝。
【笺】人物考。仪狄。禹妃弟。善造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疎仪狄。而绝旨酒。
晋中兴书。元帝性嗜酒。王道深以为诫。左右进觞覆之。
晋书。凡民不得私酿酒沽。其有婚姻及疾者听之。余犯者罚金八两。
枚乘七发。酒为腐肠之药。自古圣君贤臣。恐以累民。故禁之。
纣作酒池国以灭亡。
【笺】人物考。纣名辛。帝乙少子。兄弟三人。长曰。微子启。次曰。中衍。皆庶出。次曰。辛。嫡出即纣也。资辩捷疾。力格猛兽。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以肉为林。以酒为池。使男女裸逐其间。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汉书成帝。张屏风坐。画纣醉踞姐已作长夜之乐。班白谏曰。沈湎於酒。微子所以告去。式号式呼。大雅所以流连。诗书荒淫之戒。其源皆在於酒。
僧而饮酒。可耻犹甚。
【笺】僧者。德望威严。言行端密。为后学之标帜。法门之梁栋。若饮酒。则言多不根。过失无量。为态类狂象之无钩。似戏猿之在树。乃不知标帜折。梁栋摧。而法门自此危矣。
昔有优婆塞。因破酒戒。遂并余戒俱破。
【笺】报恩经。昔有五戒优婆塞治田。因渴。误饮酒至醉。忽邻家有鸡来。即杀食之。邻女往索。又强与淫。讼之於官。复妄言不取。因此一饮。五戒俱丧。
三十六失。一饮备焉。过非小矣。
【笺】四分广律自不孝父母。轻慢师友不敬三宝。恶名流布。至暑月热亡寒天冻死矣。
贪饮之人。死堕沸屎地狱。生生愚痴。失智慧种。迷魂狂药。烈於砒酖。
【笺】言砒酖之毒。不过毁其所生之身。不能毁其智慧道种。饮酒之毒。不啻曰腐肠之药。而智慧道种。灭尽无余也。
晋书。孙季舒。常与石崇饮。傲慢过度。欲奏之。裴楷曰。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
故经云(本经)。宁饮洋铜慎无犯酒噫。可不戒欤。
【笺】以上经论。及诸史书。种种言辞譬喻。总之劝免。离诸酒过也。谓天下毒之猛烈。无甚於砒酖洋铜。而酒之毒烈。又甚於此。故激切痛戒也 云居显曰。饮酒破戒。世人共知。近有烟酒。相习成风。竟有师僧。随流吞服者。最为可耻。手执管筒。口吐烟焰。既丧威仪。亦增恶臭且亲见颠仆。触火烧烂。形体者。饮酒多失。此为更甚。无论受戒与否。皆不可服此大非法。所当痛戒。
论。佛言。酒有多失。开放逸门。饮如葶苈。是名破戒。故唐玄鉴。掊系酒器。敢婴豪族之瞋。
【笺】高僧传僧鉴。数兴造。工匠繁多。或送酒者。辄曰我所造。必令如法。宁使罢工。无容饮酒。时清化寺。修营佛殿。州豪孙义。致酒两镡。与鉴。鉴即破酒器。流溢地上。义大怒。明将加恼。夜梦人以刀拟之。既悟。躬诣忏悔。
晋法遇宽。贷狂僧。甘伏荆条之辱。
【笺】粱高僧传。遇在江陵长沙寺。一僧饮酒。废夕烧香。遇但罚不遣。师道安。以筒盛荆寄遇。遇向筒致敬伏地。令维那行杖。垂泪自责。
盖其表率后昆驻延正法不能不尔佛又言。若消病苦。非先所断。是则此戒已於危疾听许暂开。曷为竹园比丘。病差怀惭。深陈过咎。
【笺】舍利弗问经。迦兰陀竹园精舍一比丘疾笃。将死。优婆离问汝须何药。曰。须酒。实违毗尼。宁尽身命。无容犯酒。优波离言。若为病开。如来所许。於是服酒差病。比丘怀惭。犹谓犯律。往至佛所。殷勤悔过。佛为说法。得罗汉道。
远和尚。於诸耆宿。逆其诚恳。
【笺】高僧传。晋庐山释慧远。困笃。诸耆宿皆稽颡请饮豉酒。弗许。又请饮米汁。弗许。再请以蜜和水为饮乃命律师披卷寻文敢饮。卷未半。迁化。
白马芬。谓当垂尽。讵乖素心。
【笺】高僧传。齐释慧芬。初住谷熟县。常山寺。及魏灭佛法。南归京师。止白马。病笃。人劝以酒服药。芬曰。积年持戒。宁以将死亏节耶。
咸乃增加严峻。反更踰於训制。未常不疑其己甚。及观沙伽罗汉。能令恶龙向化。忽丧伏蛙之威。
【笺】优婆塞五戒相经。支提国。有恶龙。名庵罗婆提陀。暴害人禽。破灭秋谷。莎伽陀罗汉。到其处树下敷座。龙发嗔恚。身出烟火。雨雹霹雳。蜈蚣蚰蜒等。莎伽陀。变作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恶龙所有势力。尽现皆不能胜。因受三归。更不作恶。有一贫女。信敬莎伽陀。办酥乳糜。似水色酒。持与莎伽陀。不看饮之。饮已便去。时酒势不觉倒地。佛语诸比丘。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蟆否。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凡夫。今后凡我弟子不得饮酒。乃至如草头一滴亦不得饮。
新寺难公。爰从冥趣。栖迟竟阻遐升之庆。
【笺】冥祥记。宋蒋小德。病死复苏云。至冥司放还。路由一处有弊陋小屋。於屋前逢新寺。难公云。自出家来。未尝饮酒。且就兰公。兰公苦劝。逼饮升许。被王召用。若不坐此当得生天。
遡所由来。悚然战栗。安可旷怀疎节。自贻不追之悔乎。
六曰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
【笺】颂如来威德无不备。依正庄严世所企。一切不求无乏少。凡所需者随时至。华鬘珠璎及涂看。空中天乐如云施。如来慈受乃。从权。若作受想贪爱使。未到雪山爱见除。万乘妻子多捐弃。夜半明星独晤时。奇哉从此忘尊贵 是人皆知如来依正庄严。世无能比。不知如来依。正从旷劫苦行得来。亦从断灭贪爱所感。今人苦行不修。贪爱不断。而欲彷佛如来依正。譬如贫人服帝王服。其祸速至。
解曰。华鬘者。西域人贯华作鬘。以严其首。此土则缯绒金宝。制饰巾冠之类是也。
【笺】鬘者。发髻之上以珠华杂宝而严饰。故曰。华鬘不但西域有之。此土男人严饰巾冠。女人严饰髻帨。以分人品贵贱也。
香涂身者。西域贵人用名香为末。令青衣摩身。
【笺】异香。惟西域多种。故贵人以香浴身及摩身。即此土以香肥皂浴之也。西域侍儿。皆着青衣。因名焉。如玄真子。命樵青竹里煎茶是也。
此土则佩香熏香。脂粉之类是也。
【笺】佩香。或囊或饼也。熏香。以筒以炉也。
二仪录。臙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作脂。为桃花籹。燕国所出也。银粉。古今注三代铅为粉。
出家之人。岂宜用此。
【笺】道人当以智慧火。熏戒定香。庄严无相之身。直见无相之顶。独露本光。岂宜外饰。以上种种。皆王臣所为。道人弗用。若以异香。转供诸佛即成福智。
佛制三衣(三衣。谓五条。七条二十五条也)。俱用粗疎麻布。兽毛蚕口害物伤慈非所应也。
【笺】此南山圣师之文。谓慈悲之服。安用杀生皮毛为衣。又曰。纵得已成。斩坏涂埵。涂堵。垩墙也。谓兽毛蚕口。不及麻布安稳也。
楞严。若谓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此土靴履裘毳。如是比丘。於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一/禾)+禾]。足不离地。
马鸣大士记。马鸣。往世为毗舍离王。其国有一类人。马形无衣。王运神力。分身为蚕乃得衣故蚕成马死。马死成蚕。同一类也。后王复生中印度其马人当时感恋。悲鸣不已。故号马鸣。佛说服丝帛。尚当还债。不若戒之。向后无悔。
除年及七十。衰颓之甚非绵不暖者。或可为之。余俱不可。
【笺】人生七十。血气衰颓。力不胜。粗重布衣。故非绵不暖则知孟子七十已前。亦戒衣帛或可为者专为之病开方便也。
夏禹恶衣。
【笺】通鉴。伯禹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祖颛顼。父[鱼*纟]。孕岁有二月尧戊戌五十八载。六月六日。生於僰道之石。纽乡长於西羌。以土德王。正建寅百有六岁。崩於会稽一恶衣者。颂禹王之德也。禹王喜布素。而不尚[纟*鲁]纩。其爱民惜福如此。即此之心。宜乎。天下大治。
公孙布被。王臣之贵。宜为不为。
【笺】通鉴。商周之际。尚无被名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节俭常曰。公孙丞相布被。人曰。诈。司马丞相。亦布被。人曰。俭布被。可能也。使人曰俭。不曰诈不可能也。
后汉书。王良。为大司徒。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时司徒吏鲍恢。过其家。夫人布衣。曳柴从田中归。吏叹服。
感应注。汉文。帝。所幸夫人。衣不曳地。唐文宗。尝出袖示群臣曰。此衣已三浣。晋文公。衣不重帛。子夏。衣若悬鹑。晏婴妾不衣帛。董威结残绳为衣。号曰。百结。祭彤衣无兼衣皆惜福。如此灯录南禅师。常云。我与翠岩悦在福昌时。适病寒服药出汗。悦从禅侣徧借被。不可得。有纸衾者。皆可数悦。太息曰。善公本色作家也。
岂得道人反贪华饰。坏色为服。粪草蔽形。固其宜矣。
【笺】坏色。青黑木兰色。以别缁素。表无常之意警惕后学也。粪扫者上世。死者之衣。及产子之衣。皆弃旷野粪壤间。比丘取其所弃。於溪涧浣濯七次。垢尽。编而为衲。聊以御寒。头陀行也。近世死者及产者。衣不弃。所以当世之学头陀者。较上世尤苦。
乞丝头疏。余七岁出家。父母爱之。衣以轻暖。余性甘淡薄。顾丽服不忍着。常念一丝一缕。出自蚕口。自。尺至丈。生命不可计算。喜粗布为衣。奈余力不胜。乃以人之所弃破紬编而为衲。看山看水。日久月深。不觉损弊。欲向旷野粪壤间。拾残衣不可得也。戊子春。过广陵见诸公制衣华丽。其绫罗丝头。皆弃之余为乞之。向衲破处。密密缝缀浑成一片。雨打不湿。风吹不入。坐则为禅行则为戒。住则为帏。卧则为被。乱则为忍铠。静则为敛羽。施则为吹毛。快哉。一丝头上有如是之用乎。不但为余灭多生之贪想。且为诸公惜无穷之福云。
古有高僧。三十年。着一緉鞋。
【笺】惠林。布鞋百补千缀。遇软地。则赤脚行恐损信施。緉鞋。双履也。
五灯。慧通禅师入太白山。不赍粮。饥食草果。渴食涧泉。依树而息。经五年有证。晚岁一裙一被。所着麻鞋。三十载。布衲重缝。冬夏不易。
◎玄泰上座。秪着布。瑞鹿本先不设卧具。不易茧。丝。卯斋终日。
况凡辈乎。噫。可不戒欤。
论。律摄谓三种心。当舍其一。则喜好玩饰心也。夫出家者。割截为服。粪扫蔽形。岂复染情华美。溺志芬芳。将无意其服佩珍异。光仪动众。衢路所接。咋舌称奇。不知秉道之流。惟觉其体污形秽。有识之士。且视同溷鼠厕虫矣。若优多罗比丘。度母拔危。
【笺】优多罗母经。优多罗。尊佛乐法。酒不历口。过午不食。香花脂粉。未尝附身。母为饿鬼。优多罗以瓶盛水。杨枝着中法服覆上。饭比丘僧。举名咒愿。母免重咎。
南天竺男子。闻法证圣。
【笺】阿育王经。南天竺有一男子。於佛法中。出家少欲知足。不乐荣显。不以酥油摩身。不以汤水洗浴。不食酥油。不愿华饰。常畏生死。诣摩偷罗国礼敬优波笈多。一闻说法。精进思惟。得罗汉果。
较其所得。与华鬘香油孰多。又如此土先德。或冬夏一衲。
【笺】唐玄朗破衲重缝。冬夏不易。
或用纸糊衣。
【笺】唐静琳。平生衣破。以纸补之。
更安有於华鬘或衣滓弗浣。
【笺】梁慧开。衣服尘滓。未尝举意浣濯。
或不思澡剃。
【笺】元高峰。所住石洞上溜下淖。不澡身。不剃发。
复奚暇於摩身。讵不华誉耀於千祀芳德袭於八弦乎。至於世尊。遥绳往制慎纳珠函。
【笺】珠林。佛初踰城。树神以迦叶佛所遗绢僧伽梨。转付佛言。绢僧伽梨非我所用。我闻诸佛出世。不着蚕衣。及开珠函。见迦叶佛书言。此僧伽梨。经出大梵天王。纬出坚牢地神。丝是化生。非由缲茧。佛乃受之。
全付杜渐将来。坚辞赐紫。
【笺】宋高僧传。五代晋释全付。住清化禅院。钱忠宪王。遣使赐紫袈裟。付。上章力辞使再往。又辞曰。吾非饰让。恐后人效吾而逞欲也。
伤慈之虑。岂独廑於能仁。逞欲之防。反尽宽於末季。况兹四大。别在剎那。付彼一坏。旋成朽壤。行胔走骼。枉用庄严。蚁食乌餐。空劳珍重。乃罔念争雄超举。耻弗逮於姱修。徒思角胜沉沦。共相矜於炫俗。以马齿鸟迹为非分。咄哉。疎麻。以兽毛蚕口为当然。烂焉文绮。忆昔之辞亲割爱。本图修出世良因。似今之斗靡夸妍。将拟向何途驻足耶。悲夫。
七曰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笺】佛在世时。大权菩萨。现天人身。常以梵呗歌赞於佛。或演无常苦空。无我之音。令诸众生感悟。能使水鸟树林。咸宣妙法。非同世间艳丽歌舞也。尝论耳目之於声色。极易惛人神智。亦能发人悟机。故仙人缘之。而神足顿失。楼子因之。而心地豁开。究其惛智之源。被声色流转也。故谓之顺流。亦曰下流。究其发悟之源。不被声色流转。故谓之逆流。亦曰。上流。今之博地凡夫。孰不为声色流转。故与道日远。是故初机者。当避声色如刀剑。其与道自近矣。
解曰。歌者。口出歌曲。舞者。身为戏舞。
【笺】歌舞者。歌有所不足。则舞以尽之。舞有所不足。则歌以尽之。歌之舞之。尽善尽美矣。
倡伎者。谓琴瑟箫管之类是也。
【笺】倡伎。总名也。
白虎通。琴。禁也。所以禁止邪淫。正人心志也。瑟啬也。闲也所以惩忿窒欲。正人之德也。
吕氏春秋。朱襄氏之世。天下多风。阳气不积。果实不成。故斌王建五弦之瑟。瞽瞍作十五弦。舜益八弦。为二十三弦。汉武帝。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古有掌乐之官。乐记所自出也。
世说。戴安道。少有高名。武陵主闻其善琴。使人召之。安就使前破琴曰。戴安道。不能为王侯伶人。
风俗通。丘仲。作笛。笛。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雅正也。
乐书。剪云梦之霜筠。法能吟之异韵。
通义纂。伏羲作箫十六管。或云。女娲氏作。
尔雅。大笛曰管。小笛曰箫释名箫。肃也。其辞肃肃而清也。
不得自作。亦不得他人作时。故往观听。
【笺】供佛宜使人作乐。不宜自作。
征。梵网十重不得教他作。今不自作。而使人作不与梵网相违乎。
训。梵网不教他作。杀盗也。杀盗为害非小。使人作乐供佛。有无量功德。不同十重也。但为初地工夫。无暇作乐。故使人作耳。
古有仙人。因听女歌音声微妙。遽失神足。观听之害如是。况自作乎。
【笺】毗昙毗婆沙。优陀延王。诣郁毒波陀山林。禁入男子。纯与女人五欲自娱。其音清妙。烧众名香。时诸宫女。裸形起舞。适五百仙人经过。染色声香。便失神足。堕彼林中。王问汝等是谁。曰。我是仙。人。王曰。汝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耶。曰。不得。曰。汝得初禅耶曰。曾得。今已失也。王嗔曰。有欲之人。视我宫女。殊非所以。便拔利剑断五百仙人手足。所谓才生一念欲便失五神通。
今世愚人。因法华有琵琶铙钹之句。恣学音乐。然法华乃供养诸佛。非自娱也。
【笺】征。如来说法。无二种语。今法华之与律仪虽经律不同。然皆佛说。云何法华以音乐为功德律仪以倡伎为罪障耶。
训。所以为罪福者。谓供养自娱之别耳。若律仪中人。以倡伎为功德。即律仪转为法华。若法华中人。以音乐自娱。即法华转为律仪。虽然。须弥纳芥子则易。芥子纳须弥则难。其有不以难易为碍者。庶几可以酬酢及此。
应院作人间法事道场。犹可为之。
【笺】言犹可者。非急切之词。当如法礼忏诵经为要务杂陈音乐。又其次。
今为生死。舍俗出家岂宜不修正务。
【笺】人人尽道为生死出家。及乎寻常看他。何曾以生死当事。且道生死在什么处。轻轻问着。十个到来。却有五双打宽限。所以不觉不知。流入二死海中滔滔皆是。今目前海口子。不知没溺杀多少英雄。汝等快做手脚。专致正务。果然手脚稳当。方不负出家做个真正道人。所谓正务者。修证不无染污不得。除却目前句子皆非正务。你将问来底不是正务。我将言答底。不是正务。毕竟如何是正务。腊月三十日到。不是别人代得底。
四十二章经。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而求工伎乐。乃至围棋陆博。骰掷樗蒲等事。
【笺】博物志。尧造围棋。以教丹朱。
方言。自关以东。谓之奕。
汉书注。陆博。行棋也。
鲍宏博经。二棋分黑白各半。掷之。
五灯。法远住浮山欧阳文忠公。闻远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也。与客棋。远坐其傍。公遽收局。请因棋说法。远令挝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着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秪解闭门作活。不能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张局破后。徒劳逴斡。所以肥边易得。瘦腹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则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甚么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久之浮山。因棋说法。意在言外乃见临时应机便利若此。后世愚昧。大事未明。深恩未报。终日着棋。废时失事。尔乃比支道林之手谭王文郎之坐隐大谬一生。悲夫。
皆乱道心。增长过恶。噫。可不戒欤。
【笺】善恶对代。箭锋相拄。究竟为恶则易。为善则难。为恶如放无缰之马。为善如撑逆水之船。此为为善者策发云。
论。剎利一国之贵。而膺其爵命者。莫不显荣如来三界之尊。而被其法服者。岂偏菲薄。愚昧白衣。不知释子。惟唾弃甘醲厌离华屋。所以支形钵食。栖宿冢间。正欲刊落骄慢。断割纷纠。实自隆崇。匪云贱辱。白衣反心轻之。已为纰缪。而身为释子。不知自重。吹螺击钹。降为优伶。为法门之玷。抑何其甚。夫彻公扳松而啸。见阻於东林。何况於歌。
【笺】高僧传。宋僧彻。常至南山扳松而啸。於是清风远集。众鸟和鸣。超然有胜气。退咨东林。律禁管弦。戒绝歌舞。吟啸可得为乎。林曰。论及散乱。皆为违法。由是乃止。
无着踯水而渡获讥於近住。何况於舞。
【笺】五百问经。有贤者。优婆塞。请一比丘。欲施一好衣。比丘同行。中道值水坑。便踯度。贤者自念。我欲施一好衣。为踯度故。当减其半。而比丘得他心通。知贤者意。前行复见水坑数四。故踯。贤者灰念。减至无衣。但留一食。比丘前行。见水坑不踯。贤者问。何不踯。曰。我若更踯。恐失食故。贤者惊骇。知是道人悔过。请归供养。
乃至摴蒲博奕。外书称为牧猪奴戏。
【笺】晋中兴书。陶侃。为荆州。见吏博奕戏具。曰。围棋尧舜以教愚子。博殷纣所造。诸君并国器。何以此为。
◎圣人惜寸阴。众人惜分阴。诸参佐。每以戏废事。乃取摴蒲投之於江曰。摴蒲者。牧猪奴戏耳。
观象卜算。论中谓之邪命自活。
【笺】智度论。舍利弗云。出家人。合药。种谷植树不净活命。名下口食。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雹霹雳。不净活命。名仰口食。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名方口食。学种种术。卜算吉凶。不净活命。名维口食。
在道之人。苟少犯之。虽弹指顷。皆足以污其清德。观奘法师童龄。遇诸掉戏者。诃其徒丧百年。
【笺】高僧传。唐玄装法师。年十一出家。观诸沙弥剧谈掉戏。谓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岂复更为儿戏。可谓徒丧百年。
而樗蒲博奕抑又甚矣。安禅师。定中见谈资养者。恶鬼扫其脚迹。
【笺】宋光孝安住清泰寺。定中见二僧倚槛私语。初有天神拥卫。倾听久之。散去。俄而恶鬼唾骂。仍扫脚迹。顷询其故。乃二僧初论佛法。次叙间阔。末谈资养。自是终身。未尝言及世事。
而观相占卜。顾可为欤。当知身既抽簪。自合心同执玉。慎毋以至尊至贵之体。而轻自媟亵也。
八曰不坐高广大床
【笺】华严。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楞严。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於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徧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於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解曰。佛制绳床。高不过如来八指。过此则犯。
【笺】梵网。有绳床。木床。绳床以绳结为床。为行脚者设。木床。为坐。禅者设。
毗婆沙论。佛八指。约高一尺六寸。中人一肘。坐时脚不挂空。过此量者。曰高。但可容身转侧。过此量者。曰广。既高且广。名大 云栖为对初地学者。不得放逸身心。增长过恶说也。若言如来报身之量。已非八指限量。况法身之量哉。故以二严经。文标显其前。
乃至添彩雕刻。及纱绢帐褥之类。亦不宜用。
【笺】困学纪闻。舜作食器。流漆墨其上。国之不服者。十三人。禹作祭器。墨漆其外。朱画其内。国之不服者。三十三人 舜禹。圣君也。用漆为器。不为过分。而有贤臣谏诤。恐百官庶民。靡费不实。后世但知舜禹之圣。而不知贤臣辅之为圣也。今出家者。华其私室。精其器皿。制度失佛祖之箴。受用等王侯之供。忠言逆耳直谏者。乃老。胁肩謟笑曲奉者。是趋。此其所以丛林日弊。初学记。蒿宫茆柱。实兴国之清猷。玉席珠衣。乃危邦之弊化。
古人用草为座。
【笺】世尊雪山修道。以草为座。后浴於泥连河。天人岸畔。采新绿草敷为座 羲皇之时。巢居穴处。皆以草为座。诗。嫩草承敷坐。长松响梵声 僧因习定曾敷草。天为闻经再雨华。盖上古草座风味。可想见也。
宿於树下。
【笺】头陀颂。古树撑天外。依俙似劫初。何劳更结瓦。且喜暂为庐。鹿过苔分翠鸟衔花落裾。翻思黄面老。能不叹嘘嘘。
今有床榻。亦既胜矣。何更高广。纵恣幻躯。
【笺】物原神农始。作床席 神农以前。无床坐之具。今有床榻。已胜神农之世。何必高广。既高广矣。又尚雕刻。乃不知此身。匪金石之质。终不久住。徒劳靡费。何如竹床木榻。稻草芦花。冬暖夏凉。随时添减。为福也。五灯。赵州谂。始住观音院。律身枯槁。僧堂无后架。绳床角折。绳系残薪。支之。屡有为师新之者。终不允。住持四十五年。未尝以一书告檀越。
胁尊者。一生胁不着席。
【笺】西域记。胁尊者。八十出家。少年诮曰。出家之业。一则习禅。二则诵经。今衰老。何所取进尊者闻之。誓曰。我若不通三藏。不断五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至席。昼则研习教理。夜则静虑凝神。三年悉证所誓。时人敬仰。号胁尊者。五灯。璧峰金。参晋云海。示以万法归一。疑之三年。偶摘蔬次。忽凝然久之。海问子定耶。对曰。定动不关。海曰。定动不关。是甚么金以筐示之。海不肯。金扑筐於地。亦不肯。尔后工夫益切。胁不至席。一坐七日。闻伐木声。大悟。
高峰妙禅师。三年六愿。不沾床[柷-口+登]。
【笺】师讳原。妙。吴江徐氏子。母梦僧乘舟来。乃孕。至离襁褓。喜趺坐。遇僧入门。辄欲从之。十五出家。投禾法住师。十六剃发。十七习天台教。二十更衣。入净慈。立三年死限。胁不沾席。口体俱忘。於天目师子岩西石洞。营小室如舟。榜曰。死关。绝给侍。洞非梯莫登。撤梯断缘。虽弟子罕得瞻视示寂偈云。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
悟达受沉香之座。尚损福而招报。噫可不戒欤。
【笺】水忏序。知玄法师。邂逅一僧。患迦摩罗疾。视无倦。将别僧曰。子后有难。当往西蜀彭执茶陇山。双松为志。玄后居安国寺。懿宗礼之。赐沉香座。忽生人面疮。医皆拱手。因忆僧言。入山寻访。二松之间。僧出迓。玄具陈剧苦。僧白。无伤。嵓下有泉。灌之即愈。及明引之泉。方掬水。疮作语曰。公曾读西汉书否。公即盎。我即错也。累世求报。公十世为高僧。戒行精严。报不得便。今受赐沉香宝座。名利心起。故能害之。幸迦诺尊者。以三昧水解之。今不汝为患矣。掬水痛绝。苏后即愈。双松古寺。悉隐不见。
论。沙门坐次。自当休息万事。放舍诸缘。身心一如。动静无间。盖神通胜业。非定不生。无漏慧根。非静不发。惟是水冷波澄。而珠光乃现。
【笺】坐禅仪。探珠宜浪静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
锁缘柱系。而猿跃斯休。
【笺】禅法要解。譬如猕猴。被系在柱。终日驰走。锁常摄还。极乃休息。所缘在柱。念则如锁。心喻猕猴。行者观心。亦复如是。
龟畏啖而谨藏。水狗终莫得其便。
【笺】杂阿含经。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贪想不除。身静意游。曾无宁息。不能得道。佛化作沙门。至其所。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水狗。饥行求食。便欲啖龟。龟缩其头尾四足。藏於甲中。不能得啖佛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龟。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即说偈言。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马惭钝而先发。神骏反远逊其能。
【笺】毗婆沙论。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马。一乘钝马。虽乘钝马。以前发故。而先至。信解脱者。勤行精进。先至涅盘。
何有驰逐外缘。宴安床座。佛制沙弥。从大僧次第而与。
【笺】四分。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与沙弥房舍。卧具佛言从大比丘下次第与。
畴令广座回旋。且未容登卧自如。
【笺】四分。时小沙弥等。大小便吐污泥织绳床坐卧具。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不得令沙弥坐卧织绳床上。若能爱护不污。听坐。
安可高床偃仰。夫已殃违十世。突寻悟达之雠(见前)。傥非命尽七朝。莫改善容之惑。
【笺】求离牢狱经。阿育王弟。名善容。游猎见诸梵志。裸形苦行。问曰。有何患累而无成办。梵曰。坐有群鹿。数共合会。我见心动。不能自制。王弟念此等梵志。犹有淫欲。释子沙门。饮食甘美。在好床坐。岂得无欲王闻弟生邪见恐永迷没。敕诸妓女。严妆至善容所。共相娱乐。未经时。王躬往语弟。汝何将吾诸妾恣意自娱耶。名诸大臣诣市杀之。诸臣谏曰。王秪此弟。愿听七日。王听内宫作唱妓乐。至七日。王问七日之中乐否。弟曰不见不闻。何乐之有。王曰。众妓自娱。何以面欺。言不乐耶。弟曰。应死之人。又何情於五欲。王曰。汝今忧念一身断灭。在欲不乐。岂况沙门忧念一身死坏。复受一身。亿百千世。身身受苦。念此心酸故出家为道。求於无为度世之要。设不精勤。受历劫苦时。弟闻王教。乃得醒悟。
宜思头陀十二住止冢间。
【笺】颂。第九冢间住 荒冢何萧索。所闻皆凄其。故垒添新土。易见无常仪。幽然起九想。爱欲皆远离从地而起倒。因尸悟所思。
苾刍四依。宿惟树下。
【笺】随机羯磨。比丘受四依法。一。粪扫衣二。乞食。三。树下坐。四。腐烂药。
胁不着席。难生精进忘疲。
【笺】灯录。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名难生。九祖伏驮密多。与落发授戒。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尊者。
坐榻尘交。慧熙严克自励。薄拘罗人旬壁树弗倚。
【笺】中阿含经有一异学。是尊者薄拘罗。未出家时。亲朋友。往诣薄拘罗所。请问其义。薄拘罗为说。我於此正法律中。学道以来。结跏趺坐。八十年。未曾倚壁倚树。
妙禅师三年床[柷-口+登]不沾。矧兹初发净心。志趋圣道。应谛审求寂之义深。维勤策之名。纵翘足而叹底沙之德无能希九劫之功(详载下威仪篇)。乃系念而获长老之称。宁不拘八龄之愧。
【笺】增一阿含经尔时世尊。与众说法。有一老比丘。向佛舒脚而睡。有修摩那沙弥。年八岁。去佛不远。结跏趺坐。系念在前。佛说偈曰。所谓长老者。如未剃须发虽复年齿长。不免於恶行。而有年幼者。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分别正法行。
佛云。出家以自在为苦。以不自在为乐。
【笺】中阿含经。生闻梵志问佛。出家以何为苦。佛言。出家以自在为苦。谓随顺贪欲。瞋恚愚痴不守禁戒。因此忧惑。故以自在为苦也。又问以何为乐。佛曰。出家以不自在为乐。谓学道不随贪欲嗔痴。随戒自制。无斗诤怨憎忧。若有义利。故以不自在为乐也。
时当三复斯言。勿使剎那空过。尔乃莫不驱驾愚怀放倾憍惰。致使善根种子。不复开敷。道树枝条。弥加枯悴。一旦奄归长夜顿罢资粮。鞫勘冥司。将何酬答。然后汹遽惶迫。思作鸳鸯之鸣。嗟其晚矣。
【笺】白喻经。外国节度之日。一切妇女。持优钵罗华以为鬘饰。有一贫人妇。语其夫曰。汝能得此华与我。是尔妻。否则别去。其夫虽贫。善作鸳鸯鸣。即入王池。偷优钵罗华。时守池人问。池中何响。贫人失志志曰。我是鸳鸯。即被捉。将诣王所。中道复作鸳鸯鸣。守池人曰。尔先不鸣。今鸣何益。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终身残害。作众恶业。不习心行。使令调善。临命终时。方欲修善。狱卒将去。付阎罗所。虽欲修善。亦何能及。
九曰不非时食
【笺】时者。明相出。乃至日中。非时者。从日稍侧。乃至次日。明相未出。非时而食。名为破戒。犯者急须忏悔。除病者。若饥取一切谷豆麦煮不破皮。滤汁非时得饮。若梨枣诸果汁。蔗汁。藕根汁。澄如水色。以水渧净。有渴病。若作务。若檀越供养。非时得饮。
蜜石蜜。沙糖浆。以水净。有热病。若远行。若不得食。若食少。若施水处和水。非时得饮。若器底残水。被雨湔。亦名为净。酥油。生酥。并同。但此方牛乳。膻不可食。如薏仁等。不得触食。若和他药。其味已变得服。若不任为食者。和时食。谓饭饼麨等。不得食。
解曰。非时者。过日午。非僧食之时分也。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
【笺】出三昧经。午后日。过一发一瞬。即非时也非时不食。得五种利益。一。离诸贪欲。二。神气清爽。三。能却睡魔。四。道业易办。五。增长福寿。处处经。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有下风。五。身得安稳。亦不作病。刊定记。一日夜十二时。总成四分。一。初分。即寅辰诸天食时。二。中分。即巳午人佛食时。三。晡分。即申酉戌畜生食时。四。夜分。即亥子丑鬼神食时 宋文帝。饭僧。同众於地筵班食迟。众疑将旰不食。帝曰。始可中矣。生公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食。众从之。帝大悦。
征。斋供之仪。礼应先佛。而后天。今诸天早食。则先天。而后佛也。
训。若以此土历日子午推之。先天而后佛。若以西方莲花观之。天亦不先。佛亦不后。何则。谓西方以莲花开合。而分为昼夜。尝观十法界循业发愿之境。而与大莲花之光交映日时。毫发不谬也。诸天早食者。谓其因中精进。五戒十善。得生天上。故报在莲花将开之时。将见莲花之光。以珍馐美馔而为食也。佛午食者。谓其因中万德圆满。诸行具足。依正庄严。一切无比。故在莲花正开时。华光与日光相照。以禅悦法喜为食也。畜生午后食者。谓其因中迷失本性。伤杀物命。不知廉耻。造不善业。故报在莲花将合之时。将离华光。以水草为食也。饿鬼夜食者。谓其因中诽谤三宝。五逆十恶。故报在莲花合时。不见花光。以铜汁铁丸为食也。
僧宜学佛。不过午食。
【笺】僧从佛口生。如子继述父志也。
续法喜。李彪。字道固。魏孝文朝。累官御史中尉。领着作。尝入中兴寺。访释僧钟。时日影小晚。钟不食。固曰。何声闻耶。钟曰。应以声闻得度者。故现声闻。
饿鬼闻碗钵声。则咽中火起。故午食。尚宜寂静。况过午乎。
【笺】饿鬼因中侵夺众食。以自活命。令众饥恼。在碗钵上造业。即於碗钵上受报。所以食时。不得碗钵作声。以慈悲故。
昔有高僧。闻邻房僧午后举爨。不觉涕泣。悲佛法之衰残也。
【笺】高僧以佛法为己任。故闻午后举爨。知法运垂秋。故涕泣而悲叹也。
今人体弱多病。欲数数食者。或不能持此戒。故古人称晚食为药石。取疗病之意也。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庶几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弥重。噫。可不戒欤。
【笺】云栖。为愍病者老者之苦。乃体仰佛慈故开。此篇。当时先辈论议不一。谓律中过午。且不容药石。况以晚食为药食也。然药食。古人仍语。与云栖何有。四分别众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施食时。道行时。乘船时。大众集时。沙门施食时。此是时。兹律文昭着。佛意宛然。则知云栖不肯误人。亦不自误。大约律法遮处。不得不严肃。而开时。不得不方便。后人勿以方便为繇。乃以无病为病。未老先老。恣意食啖。而违佛制也。
论。劫初圣人。以一日不食为斋。世尊制日中一食。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制日午为法食正时也。及难陀母。奉粥上佛。佛应许比丘食粥。
【笺】事见粥有十利。
以白色明相。为食粥正时。
【笺】婆沙论。明相有三。初。日照剡部树身。天作黑色。二。日照树叶。天作青色。三日过树。天作白色。三色中取白色为正。须舒手见掌文分明。始得食粥。
盖身为如来弟子。志求涅盘。岂得下同恶趣。旦时天食。聊可同之。
【笺】毗罗三昧经。佛为惠法菩萨云。食有四种。早天食时。午法食时。暮畜生食时。夜鬼神食时。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日午时。是法食时也。过此以后。同於下趣。非上食时。故曰非时。
是以轮倾一瞬。晷踰一发。咸制所断。
【笺】瞬。目动也。二瞬。名一弹指。摩诃僧祇律。若日过午一瞬。则不当食。日晷过午一发许。则不当食。
夫荤膻酒醴。列在戒条。非时不食。斯名斋法。今之方袍圆顶。未尝一日持斋。薄暮豪餐。中宵大嚼。羹粒狼籍。匕箸纵横。使彼按律自绳。亦难宽贷。佛言。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况我弟子。知法行法。而当尔耶。凡如此者。非我弟子。
【笺】舍利弗问经。舍利弗言。有诸檀越造僧伽蓝。厚置资给。供出家人。非时就典。食者索食。与者食者。得何等罪。檀越得何等福。佛言。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非时与者。亦破戒人。亦犯盗人。盗檀越物。非施主意。施主无福。如失物故。但有发心置立之善。舍利弗言。持受时食。食不尽者。非时复食。或有时受至非时食。复得福否。佛言。时食净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其不净者犹为破戒。劫盗饿鬼之罪窟。非时索者。非时辄与者。是名退道恶魔。名恶道破器癞病人。坏善果故。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况我弟子。当知法行法。若盗与盗受。一团一撮。片盐片酢。皆死堕焦肠地狱。
明训昭然。莫之或省。是诚河心。似此挈坯当瓶。破多固少。抟霜作器。毁易持难。不思信施难消。亦任福田弥薄。观律中载一比丘患病。佛教以种种治法。犹不及於食啖。
【笺】五分律。有比丘。服吐下药。不及时食。腹中空闷。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以酥涂身。犹故不差。佛言。酥和麨涂身。犹故不差。佛言。以暖汤澡洒。犹故不差。佛言。以暖汤饮。能延至晓。一切不得过时食。
则病且不开。何况无病。又外书载僧智灯。死已复活。传午后服药。后人增加。非佛本意。
【笺】酉阳杂爼。贞元中。荆州天崇寺僧智灯。常持金刚经。遇疾死。弟子启手足犹热。未敢殓。经七日。却活云。初见冥王。合掌下阶。讯曰。因公持经功德。更延寿十年。勉脱生死。又问人间众生。中晚以药为食。食薏苡仁。大违本教。灯曰。律有开遮故。王曰。此后人加之。非佛意也。今荆州僧众。中后无饮药者。
则药且弗听。何况非药。乃纵情非法。漫不加意。询及持犯云何。惘然若梦。而阎罗老子究心佛律。政尔精熟。安可构愆向尽。敛罪待终。是犹抱薪而驰烈焰。负石而跃春冰。希心幸脱。其可得乎。若后冈斋时小过。枵然竟日。
【笺】高僧传。齐释僧侯。自蜀还都。於后冈创立石室为安禅之所。自息慈以来。至於舍念。每日影小蹉。辄空斋而过。
顺公疾危误食。吐粒而终。
【笺】高僧传。梁山阴云门寺。释智顺。疾甚不食多日。一食中竟。弟子昙和。以顺绝谷日久。密以半合米杂煮。以进。顺咽而还吐。索水洗澡。语和云。汝永出云门。不得还住。
斯真能克躬严意。宁复虑冥司相抗难哉。
十曰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笺】涅盘。如恩立法。随法得名。处圣称真。居凡号俗。似金作器。随器得名。在指曰镮。饰臂名钏。则一心不动。执别号而万法成差。真金匪移。认异名而千器不等。若知法法。全心作器。器尽金成。名相不能干。是非焉能惑。又如圆器与方器。名字不同。若生金与熟金。言说有异。推原究体。万法皆空。但有意言。名义差别。动即八识。凝为一心。得旨忘缘。触途无寄。
解曰。生。即金也。像。似也。似金者。银也。谓金色生本自黄。银可染黄似金也。
【笺】翻译。梵语生像。此云金银。即裹金之类。
律。生者。金银宝。不由人工作所成。像者。金银宝物。由人工成其器也。
云居显注。云栖解固是。凡以金银造成形像诸器物首饰等。皆名生像。亦不可捉持。
宝。七宝之类是也。
【笺】翻译。七宝。诸经所载不同。旧本二种。其间名同而华梵不一。今依翻译名义。一例二种。皆以梵语为名。华言各释其下。一。苏代罗。华言金。
大智度论。金出山石沙赤铜中。而有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出无碍。四令人富。以是义故。名为宝。二。阿路巴。华言银。银出烧石中。世名白金。亦有四义。与前金同。故名为宝。三。琉璃。华言青色宝。
观经疏。吠琉璃耶。华言不远。谓西域有山。去波罗柰城不远。山出此宝。故以名之。此宝青色。一切众宝。皆不能坏。色体坚莹。世所希有。故名为宝。四。波黎。或云塞颇胝迦。华言水玉。即苍玉也。或云水精。体色莹润。世所希有。故名为宝。五。牟婆洛揭拉婆。华言青白色宝。即[王*车]璖也。其状如车之渠渠。车之牙辋也。因以为名。以其体坚色明。世所希有。故名为宝。六。摩罗伽隶。华言玛瑙。其色赤白。如马之脑。因以名焉。以其可琢成器。世所希有。故名为宝。七。钵摩罗伽。华言赤真珠。佛地论。赤虫所出。
大智度论。此宝出鱼腹蛇脑中。其色明莹。最为殊胜。故名为宝。
皆长贪心。妨废道业。
【笺】皆字。发明生像等。极易惛人神智。譬如古镜本来明净。着一点尘埃不得。若着一点光明。即为障蔽。夫道也者。亦着一点贪心不得。若着一点。至道即为乖戾。晦堂曰。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秪者一贪。无量法门即时掩闭。从此错过。岂止一日两日。一生两生。欲求与道相遇。不是容易。
大庄论。若物能令起恼。则不应畜。纵令宝玩。要必有离。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财宝亦却是。
故佛在世时。僧皆乞食。不立烟爨衣服房屋。悉任外缘。置金银於无用之地。捉持尚禁。清可知矣。
【笺】佛在世时。分卫乞食者。皆是菩萨圣僧四事供养者。悉是大权天众。故不惟置金银於无用之地。即此条律。亦未曾有。盖为后人因事而制。诵至此。不觉想入佛境界矣。
锄金不顾。世儒尚然。
【笺】世说。管幼安。讳宁。与华歆园中锄菜。见地土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去。时人以此定管华之优劣。
◎乐羊。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金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大惭乃捐金於野。
高士传。披裘公者。吴人延陵季子出游。见道中遗金。时当五月。见披裘负薪。顾令彼取金。公投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人之卑耶。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遗金哉。季子大惊。而问其姓。曰。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语姓名哉。
◎士大夫若爱一文。不值一文。千古之名言也。
释子称贫。蓄财奚用。
【笺】根本部迦叶尊者偈。所食无过一升饭。眠卧惟须一小床。两张□布足遮身。此外并是愚痴物。
五灯。瑞鹿本先禅师。居瑞鹿。一生手不度财物。
◎慧满禅师。奉头陀行。惟畜二针。冬则乞[示*甫]。夏则舍之。心无怖畏。睡无梦行。乞食所至伽蓝。则破薪制屣。住无再宿。后无疾。坐陶冶中自化。
灯录。汴州法一。与大慧初剃染时。同舟下汴。慧数顾其笠。一怪之。伺起取笠视之。一金钗在焉。亟投诸水。慧还复顾觅。一咤曰。吾期汝乃为金钗动耶。已掷之水矣。慧礼曰。兄真我师也。
◎香严禅师。芟除艹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尚大慈。恩踰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仰曰。此是心机意识。着述得成。待某甲亲自勘过。仰后见师曰。和尚赞叹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师举前颂。仰曰。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别更说看。师又成颂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师复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乃报伪山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香严於击竹声中。悟入成颂。自谓千了百当。不料被他仰山师兄一拶。换却眼睛。直得贫到锥也无处。更加一拶。犹道未在。至第三颂。方许他会祖师禅。若当时不是仰山这两拶。几合有头无尾。何故伪山轻轻放过。放过且止。且道他父子心行还有异同也无。速道。
今人不能俱行乞食。或入丛林。或入庵院。或出远方。亦未免有金银之费。
【笺】不能乞食句。预见法运衰微。能毋感慨。此下至不无金银之费。云栖未免入水救人。以慈悲故。有云。律中无暂开之文。以云栖为杜撰。乃不知佛住世时。金银何用。故不捉持。当斯像法住世。非钱不行。恐塞参学之路。乃体会佛心。因时而着此篇。故下文随开随遮。不使后学积聚以长贪心也。
不营求。不畜积。不贩卖。不以七宝装饰衣器等物。庶几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弥重。噫。可不戒欤。
【笺】才登初地。专致学道。恐其恣长贪心。金银不经其手。而况积畜。
征。今丛林执掌钱谷者。漫不为事。於贪能不累乎。
训。常住司执钱谷。无非佛物法物僧物。於己何有。若此中沾染毫厘。即是镬汤炉炭。若此中泾渭分明。即是青莲华藏。
宝训。死心曰。求利者不可与道。求道者不可与利。古人非不能兼之。盖其势不可也。使利与道兼行。则商贾屠沽闾阎负贩之徒。皆能求之矣。何必古人弃富贵。忘功名。灰心泯志。於空山大泽之中。涧饮木食而终其身哉。必为利与道行之。不相违碍。譬如捧漏卮而灌焦釜。则莫能滴矣。
论。十恶以意业为上。三毒以贪心居首。财利於人。为祸最烈。而沙门殆有甚焉。律言。沙弥四患。而手捉金银。乃与饮酒淫欲。邪命自活并列。
【笺】四分律。沙门释子。不得捉持金银若钱。沙门释子。舍离珍宝珠璎。不着饰好。若应捉金银若钱。不离珠璎珍宝。则应受五欲。若受五欲。非沙门释子法。日月有四患。云何为四。阿修罗烟云尘雾。是日月大患。若遇此患。不明不净。不能有所照。亦无威神。沙门亦有四患。云何为四。若沙门不舍饮酒。不舍淫欲。不舍手持金银。不舍邪命自活。是谓沙门四大患。能令沙门不明不净。不能有所照。亦无威神。
诚以手捉持。则私畜藏。私畜藏。则生贪着。於是损失法财。戕残慧命。恶名流布。世所贱耻。故钱系衣领。非人坌土其上。
【笺】僧祗律。有比丘。将一沙弥归看亲里。路经旷野。有非人化作龙。右绕沙弥。以华散上。赞言善哉。大得善利。舍家出家。不捉金银。及钱。比丘到亲里家。问讯已。欲还。时亲里妇。语沙弥言。汝今还。可持钱去。市易所须。沙弥受取。系着衣领。中道非人见沙弥持钱。在比丘后行。复化作龙。左绕沙弥以土坌上。乃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而捉钱行。沙弥便啼。比丘顾问沙弥。弥泣言。我不意有过。无故得恼。师问汝有所捉耶。答曰。持是钱来。师言。舍弃。弃已非人复如前供养。
金沙着灌专头难以飞空。
【笺】僧祗律。目连尊者共专头沙弥。食后。到阎浮提阿耨池上坐禅。专头沙弥。见池边金沙。心生贪着。取沙着尊者澡灌中。目连从禅定起。即以神足乘虚而还。时沙弥为非人所持。不能飞空。目连唤弥同往。弥曰。我不能得往。连曰。汝有所持耶。弥曰。持是金沙。连曰。汝应舍弃。舍已即乘空而去。
捉持之害如此验欤。故知唐智则。匙钵之外略无兼物。众号为狂。则曰。道我狂者。乃是狂耳。
【笺】高僧传。唐智则。瓦钵本匙外无余物。居一室。门不掩闭。众号为狂。出家离俗。心存衣食。行住遮障。扁户缄笥。废时乱业。役役不安。而此非狂。更无狂者。
至哉言乎。世间从未闻有学道沙门而饿死者。不见有持戒释子而冻杀者。惟当恒坚厥行。永励初心。任运而行。直意而往。自然不至乏绝。苟忧其匮。则檀施斯阻。虞其竭。则分卫始艰。所以者何。忧匮之心。去道斯远。虞竭之虑。与法弥乖。故虽是如来弟子。则龙天不相拥卫。善神不加护持。以至因缘中断。冻饿交迫。无足讶矣。乃不自究。而谓佛法无灵。多藏得算。五邪求利。
【笺】智度论。五种邪命。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古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八秽资生。
【笺】华严随疏演义钞。八不净物。一。置买田宅。二。种植根栽。三。贮聚谷粟。四。畜养奴婢。五。畜养群畜。六。藏积金银钱宝。七。藏积象牙。刻镂等物。八。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煮爨。
盘地之严诫顿违。随蓝殒命。
【笺】出曜经。佛告诸比丘。汝等勿贪调达供养。调达自陷。亦陷他人。昔有群鹫。各各孚乳。鹫告其雏曰。汝若学飞。悬在虚空。见地如盘。颠勿上过。有随蓝风伤害於汝。头脑肢节。各在异处。时雏不随父母教。飞越过量。为风所吹。丧命异处。
刍潦之恒分。忽越酥麦焚身。
【笺】出曜经。大月支国。俗常以酥煎麦饲猪。时官马驹。谓母曰。我等与王致力。不计远近。皆赴其命。然饷以草刍。饮以潦水。母曰。汝等慎勿兴此意。羡彼酥煎麦也。不久自当现验。时逼节会。新岁垂至。家家缚猪。投於镬汤。举声嗥唤。马母吉子。汝等颇忆酥煎麦否。欲知证验。可往观之。诸马驹等。审然。方知前愆。情分食草。时复遇麦。终不敢食。
古德云。不愁戈戟从空下。藕孔单丝绊杀人。斯求寂所当深念者欤。
【笺】华严。佛子。譬如三十三天。共阿修罗斗战之时。诸天得胜。修罗退衄。阿修罗王。其身长大七百由旬。四兵围绕。无数千万。以幻术力。将诸军众。同时走入藕丝孔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已善成就诸幻法智地。幻智即是菩萨。菩萨即是幻智。能於无差别法中入定。差别法中起。差别法中入定。无差别法中起。法昌录。师与众僧吃藕次。乃云。昔阿修罗。尝与帝释交战。修罗战败。退入藕丝孔中。汝等诸人。各各吃藕。还曾咬着得几个修罗么。时有一僧作呕势。师云。大众吃藕偏。汝作恁么势。僧云。若不恁么。恐遭人怪笑。师曰。直饶恁么。也遭人怪笑。僧曰。和尚又作么生。师曰。但吃藕。去无作么生。
藕丝诗。西方美人洗藕莲庄北。手把金刀如切玉。玉中谁识藏氷丝。刀刀玉断丝还续。因之有感偶而歌。句里宫商费琢磨。齿颊氷声忘六月。咿哦满口含霜雪。载嚼载歌丝转多。织女虽巧愁秋波。赖我舌本通泉谷。香漩迂绕莲华腹。地纬天经神鬼呵。丝丝烨烨照山河。莫教根蒂惊食尽。留取一丝两丝藏修罗。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