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一览第一卷

宁德优婆塞陈 实谨编

秀水居士姚舜渔重缉

第一门

首标大觉先容  俯为众生作则

先王品

混沌天地以开端  乃祖始王之统御

释迦谱云。劫初天地。大水弥满。风吹渐减。次第结沫。化为天宫。乃至山岳。平陆成洲。深堰成海。从上至下。依旧建立。光音天人乃飞下来。各有身光。飞行自在。地味香甘。因食彼故。体重光灭。复飞不起。日月始生。乃分昼夜。因贪食故。地味遂灭。复生婆罗。婆罗灭故。复生粳米。长四寸半。朝割暮生。因食米故。方分男形女相。后贪积聚割不复生(机心一动则物离其真。尝闻东莱力租而海鱼不出。合浦贪珠而玑蚌远移。以近代方古。粳米不生未足为异)后相侵盗。无能决者。议立一智者三摩多。为平等王。赏善罚恶。众共给之。(彩字函第一卷)。○(混沌详见三灾劫量二品)。

起世因本经云。是平等王。子孙相承。三十三世善思王。后乃证转轮圣王之位。王四天下。直至师子颊王。凡一百卅一万五十六王。师子颊生四子。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净饭王生二子。一名悉达多。一名难阤。白饭二子。一名帝沙。一名难提迦。斛饭二子。一名阿尼娄驮。一名跋提梨迦。甘露饭二子。一名阿难阤。一名提婆达多。且悉达多(世尊小名)一子。名罗睺罗。(映字函第十卷)。

释迦谱云。昔王逊位与弟。从学于婆罗门。姓曰瞿昙。而受之言。当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昙姓。谓小瞿昙。既入深山。形殊服异。无能识者。于甘蔗园以为精舍(净饭远祖。舍国修行受瞿昙姓。故曰瞿昙氏。居甘蔗园。故称甘蔗之苗裔)因贼由此。以陷其纵。盗法论之。木贯其身。立以为标。血流于地。是大瞿昙天眼见之。神足飞来。我子何罪。酷乃尔乎。取土中血。以泥团之。持还精舍。左血著于左器之中。其右亦然。大瞿昙咒愿曰。是道士。若志诚。当使血化为人。却后十月。左即成男。右即成女。于是姓瞿昙氏。

又懿摩王有四太子。因摈雪山。不数年间。归德如市。郁为强国。懿摩叹曰。此真释子(释义齐言能也。因能命氏)。○(彩字函第一卷)。

因地品

远穷三大僧袛因  最后一生居补处

毗婆沙论云。过去久远人百寿时。有佛名释迦牟尼。母名摩耶。父名净饭。子名罗怙。侍者名阿难阤。佛告侍者。吾今背疾。汝往广炽陶师之家。求胡麻油。为吾涂洗。广炽欢喜办油。自往为佛涂洗。释然除愈。软音慰谕。广炽踊跃。即发愿言。愿我未来当得作佛。名号眷属。时处弟子。如今世尊等无有异。当知彼陶师者。即我释迦。由本愿故。今名号等。如昔不异。最初逢事释迦牟尼等。七万五千佛。是名初劫。阿僧企耶满。从此以后。乃至逢事然灯如来。七万七千佛。是名第二劫。阿僧企耶满。复从此后。乃至逢事胜观如来。是名第三劫。阿僧企耶满。此后复经九十一劫修妙相业。直至逢事迦叶波佛。方得圆满(心字函第七卷)。

过现因果经云。至普光佛(乃然灯之异名)出兴于世。尔时善慧仙人。因与五百外道论议破其异见。时五百人。求为弟子。各以银钱一枚上之。善慧闻佛出兴。令灯照王。迎请供养。击鼓唱令。国内名花。皆不得买。悉以轮王。善慧闻已。心大懊恼。欲访花所。忽遇瞿夷。持花七茎。畏王制令。藏着瓶中。善慧至诚感花。踊上。追呼就买。此女答言。当送内宫。欲以上佛。不可得也。善慧告言。五百银钱雇五茎花。瞿夷问曰。欲花何用。善慧答言。欲以献佛。瞿夷又问。献佛何为。善慧答曰。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众生。瞿夷念言。今此男子。乃尔志诚不惜钱宝。即语之曰。我今当以此花相与。愿我生生常为君妻。善慧答言。我修梵行。求无为道。不得相许生死之缘。瞿夷即言。不从我愿花不可得。善慧又曰。汝若决定不与我花。当从汝愿。我好布施。不逆人意。若使有来从我求乞头目髓脑。及与妻子。汝莫生碍坏吾施心。瞿夷答言。敬从来命。今我女弱。不能得前。并寄二花以献于佛。使我生生不失此愿。好丑不离。必置心中。令佛知之。时灯照王领诸官庶。持妙香花种种供具。出城迎佛。王臣礼敬。散献名花。花悉堕地。善慧见诸人众。供养毕已。谛观如来相好之容。欲满种智度众生。故。即散五花。皆住空中化成花台。后散二茎。亦止于空。尔时王民。龙天八部。见此奇特。叹未曾有。于是普光如来赞曰。善哉汝以是行过僧祗劫。当得成佛。号曰释迦牟尼。既授记已。佛经行处。而地浊湿。善慧即脱所著鹿皮之衣。以用布地。解发覆之。佛践而度。复记之曰。汝后得佛。当于五浊恶世。度诸天人。不以为难。必如我也。是时善慧投佛出家。白言世尊。我昨得此五种奇梦。一者梦卧大海。二者梦枕须弥。三者梦诸众生入我身内。四者梦手执日。五者梦手执月。唯愿世尊为我解说。普光答言。梦卧海者。汝在生死大海之中。梦枕须弥者。出于生死。梦诸众生入身内者。为彼作归依处。梦执日者。智光普照。梦执月者。清凉度生令离热恼。此梦因缘。是汝将来成佛之相。善慧闻已。不胜踊跃。后至普光如来入灭。善慧比丘护持正法。满二万岁度生莫计。命终上生。为四天王。化诸天众。尽彼天寿。下生人间。为转轮王。王四天下。七宝具足。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主藏臣宝。七主兵臣宝。千子具足。皆悉勇健。能伏怨敌。十善化民。于此寿终。上生忉利。为彼天主。寿终。下生复为轮王。又升梵天。上作天帝。下为圣主。各三十六反。终而复始。其间或为仙人。或为外道六师。或为婆罗门。或为小王。如是变现。不可称数。(辞字函)。

释迦谱云。善慧菩萨。功行满足。位登十地。生兜率天。一生补处。名圣善白。为诸天师。随应说法。期运将至。当下作佛。现五种瑞。一者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二者大地十八相动。三者魔宫隐蔽。四者日月无光。五者八部悉皆震动。告诸天子。当知我于无量劫来。唯此一生。正是度脱众生之时。我当应下生阎浮提。其诸天子。咸共议言。当使菩萨现生何种。或有说言。维提种摩竭国。其母虽正。其父不真。拘萨大国。父母宗族。皆不真正。和沙国土。受他节度。维耶离国。喜诤不和。鏺树国风举动虚妄。余国边地佛之至尊。皆不应生。唯有维罗卫国。乃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人民滋茂。植种德本。其净饭王。种族第一。性行仁贤。夫人贞良。犹天玉女。护身口意。前五百世。为菩萨母。应可降神。受彼胞胎。

示生品

爰从兜率降来仪  庆诞毗岚示色相

菩萨问诸天子。以何形貌。降神母胎。或言。儒童形。或言。日月王形。或言。白象形。所以者何。世有三兽。一兔。二马。三象。兔之渡水。趣自渡耳。马虽差猛犹故不知水之浅深。白象之渡。尽其源底。声闻缘觉。其犹兔马。虽度生死不达法本。菩萨大乘。譬如白象。解畅三界十二缘起。了之本无。一切莫不蒙济。春末夏初不寒不暑。适在时宜。菩萨以四月八日。化乘白象。冠日之精。因母昼寝。以示其梦。从右胁入。夫人梦寤。自知身重。天献饮食。自然而至。不复乐于人间之味。菩萨在胎。母无妨碍。晨朝为色界天说法。日中为欲界天说法。晡时为诸鬼神说法。于夜三时。亦复如是。成熟利益无量众生。于是兜率天众念言。菩萨已托净饭王宫。我等亦当下生人间。菩萨成佛。我得闻法。即便托于诸国王臣。或婆罗门长者居士等家。凡九十九亿。菩萨住胎十月满足。四月八日。夫人将诸彩女。游蓝毗尼园。攀无忧树。于时树下。忽出莲华。大如车轮。菩萨化从夫人右胁而生。堕彼华上。自行七步。举其右手。作师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时四天王。即以天缯接太子身。置宝机上。帝释执盖。梵王持拂。左右侍立。九龙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天龙八部满虚空中。作天伎乐。雨妙香花。璎珞天衣。不可称数。所感瑞应(三十有四繁不能录)群生普利。地狱停酸。同日八大国王。皆生太子。诸释种姓。生五百男。国中居士长者。亦悉生男。及八万四千厩马生驹。宫中五百伏藏发现。又诸大商采宝俱还。即名太子为悉达多(汉言顿吉)。适生七日。其母摩耶夫人命终。以怀天师功福大故。上生忉利。封受自然。太子自知福德威重。无有女人堪受礼者。故因将终。托之而生。尔时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召诸婆罗门。占太子相。叹未曾有。若当出家。成一切智。若在家者为转轮王。王闻此语。心大欢喜。婆罗门又白王言。有一梵仙。名阿私陀。具足五通。在于香山。彼之善相。可决王疑。王才作念。彼便遥知。腾虚而来。既见太子。忽然悲泣。王大忧怖。问仙人言。子何不祥。仙人答曰。太子具足三十二相。在家为转轮王。出家成等正觉。转大法轮。我今年已百二十岁。不久命终。不闻说法。故自悲耳。太子渐长。因王严驾。抱谒于大自在天庙。时诸神象。悉能起拜太子之足。父王惊叹。我子于天神中最尊最胜。宜字天中天。年及七岁。当修学时。遍访国中。聪明婆罗门。名曰选友。为太子师。太子问曰。以何书典而相教乎。其师答曰。梵佉留书。太子曰。其异书者。六十有四。今师何言止有二种。师问。何名。答曰。梵书(婆罗门书)。佉留书(驴唇仙书)。龙鬼书。犍沓和书(香神书)。阿须伦书(阿修罗书。多不尽录。略举四五)。书缺二字。太子问师。师不能答。反而问之。此阿字者。不可坏义。亦是无二正真道义。尔时选友。深生惭愧。而白王言。太子乃天人师。我安可教耶。凡诸伎艺。典籍算射。天文地理。太子悉皆自然知之。年既长成。王敕太子。与难阤调达。五百童子。又复击鼓。唱令万姓有勇力者。定日集於戏场捔射。至期调达领众。先出。有象当门以手擗倒。次是难阤见象碍路。即以足指挑着路傍。太子念言。今正现力之时。即便执象掷于空中。还以手接。不令伤损。众咸叹服。既至园已。摽鼓射之。调达竖四十里鼓。不能得过。难阤竖六十里鼓亦莫越。尔。太子竖百里鼓弓力乏折。乃取祖王镇库之弓。古今无能张者。太子既挽声震于城。箭中鼓已。没入于地。泉水涌出。复透铁围之山。大千刹土。六反震动。大众悚然。怪未曾有。太子年及十七。王为娉妃。耶输阤罗。端正第一。礼义备举。即是宿命卖花女也。太子虽纳殊无俗意。久而不接。于静夜中。但修禅观。

出家品

四门游观忽警悟  中夜逾城骤出家

太子在宫日久前白王言。欲出游观。王敕整治衢道。皆令清净。并诸官属。导从太子。出城东门。观者如云。时净居天。化作老人。头白背伛拄杖羸步。太子问从者言。此何人也。答曰。老人。又问。何谓老人。答曰。昔乃儿童。次第迁变形枯色衰。余命无几。故谓为老。太子又问。唯此一老。一切皆然。从者答言。人人悉尔。太子闻已。生大苦恼。我虽富贵。岂免此耶。还宫不乐。王亦忧恼。复游南门。王敕严洁衢陌。百官拥从。时净居天复化病人。肉消骨露。喘息呻吟。不能自持。两人扶腋在于路傍。太子乃问。此何人也。从者答曰。此病人乎。又问。何谓为病。答曰。病者百节疼痛。气力虚微。复问。此人独尔。余皆然耶。答曰。贵贱悉尔。太子叹曰。云何世人耽乐不畏。还宫忧恼。王闻转愁。问群臣言。太子初出东门。逢见老人不乐。今出南门。再敕卿等净治道路。云何病人。又令见之。群臣奏对。奉王严命。无不检察。不知病人所从来处。非臣之罪。王闻婆罗门子优阤夷。极有智辩。召而语曰。太子不乐在世。恐其出家。汝可为友。善而诱之。太子复求出游。王不忍拒。敕严道路。乃至园林。香华幡盖。数倍于前。若有不祥。远驱逐之。尔时太子。与优阤夷百僚万众。出城西门。净居天子念言。先现老病。举众皆见。王责从者。枉及无辜。今化死人。眷属围绕号哭送之。唯令太子。与优阤夷二人独见。太子问。此何人。优阤夷以王严敕。即不敢答。净居天力。使不觉言。称死人也。风刀解形。神识去矣。四体诸根无复所知。诚可哀也。太子又问优阤夷言。余人尔不。答曰。世人皆尔。无一免者。今献诚言。愿不见责。古今诸王。爱欲乐已。然后出家。太子云何永绝不顾。无有弃国而学道者。唯愿太子。受于五欲。令有子息。不绝王嗣。太子答言。诚如所说。但我不言五欲无乐。以畏老病生死之苦。故于五欲不取爱着。汝言古者诸王。先经五欲。然后出家。此诸王等。今在何许。以爱欲故。或在地狱。或在饿鬼。或在畜生。或在人天。以有如是轮转苦故。我欲离此。汝今云何令我受之。时优阤夷虽竭言辩。勉于太子。终不能回。即便还宫。弥加忧戚。王问其详。优阤夷言。出城不远。逢见死人。殊不知其自何而来。问诸吏从。皆言不见。王知天力。非臣之咎。复游北门。净居天子。化作比丘于太子前。太子问曰。汝何等人。答曰。比丘。世间无常。我修圣道。超于彼岸。作是答已。腾虚而去。太子念言。先见老病死苦。为之所恐。今遇比丘启悟我心。不胜欣悦。王闻懊恼。太子决定舍家学道。敕输阤罗。勿离太子。复增妓女。以娱乐之。复次太子。前白父王。恩爱必离。听我出家。王泣不许。太子复言。王能与此四愿。即不出家。一者不老。二者无病。三者不死。四者不别。王答。此愿世谁得之。相师奏王。太子若不出家。七日之后得轮王位。七宝自至。王生欢喜即敕群臣。日夜严备。城门开闭。闻四十里。复敕耶输阤罗。倍加防察。王告太子。国今无嗣。宜生一子。却听出家。太子即指输阤罗腹。便觉有娠。然后罗睺从天变没化生。不由父母合会而育。太子是年十九出家。时至。二月八夜。诸天下来太子之前。头面礼足白太子言。无量劫来。勤苦修行。令之成熟。出家是宜。太子答言。王敕内外官属防卫严密。欲出无从。诸天白言。我等方便。使无知者。太子即敕车匿被犍陟来。四天天王。捧马四足。并接车匿。帝释执盖。北门自开。不使有声。出城既毕。天忽不现。太子至于跋伽仙林。作师子吼。过去诸佛。为求菩提舍弃饰好。剃除须发。我今亦尔。便脱宝冠。与璎珞等。分付车匿回上父王。即以利剑自剃须发。帝释接发上天建塔。次净居天化作猎师。身披袈裟。太子以七宝衣贸之而着。车匿大哭。犍陟悲鸣。缘路而归。父王姨母。及输阤罗等。不见太子。哀号闷绝。举国悲慕。于是净饭王。即选国中豪贤。多子孙者五人。各遣一子。憍陈如等。追侍太子。太子前诣彼仙住处。见其或以草叶为衣者。或以树皮为服者。或食草木花果。或事水火日月。或倒荆棘之上。或卧水火之前。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一食。苦行如此。太子问言。欲求何果。仙人答言。为欲生天。太子又问。诸天虽乐。福尽轮回。终为苦聚。云何修诸苦因。以求苦报。皆非解脱真正之道。辞而别往。涉山逾谷。憍陈如等。相从既久。不柰其艰。言。此狂人。行不择路。奚可随之。设委而还。王灭吾家。不如止此精苦修行。太子次第前诣阿罗逻迦兰仙人所。诘其所断生老病死之法。仙人答言。众生之始。始于冥初。冥初起于我慢。我慢生于痴心。痴心生于染爱。染爱生于五微尘气。五微尘气生于五大。五大生于贪欲瞋恚。及诸烦恼。于是流转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太子复问。已知所说生死根本。复何方便而能断之。仙人答言。若欲断者。修习禅定。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得初禅。除觉观定。生入喜心。得第二禅。舍喜心。得正念。具根乐。得第三禅。除苦乐。得净念。入舍根。得第四禅。获无想报。离色想。入空处。灭有对想。入识处。灭无量想。识唯观识。入无所有处。离于种种相。入非想非非想处。斯处名为究竟解脱。是诸学者之彼岸也。太子思惟。其所知见非究竟处。问曰。非想非非想处。为有我也。为无我也。若言无我。不应言。非想非非想。若言有我。我为有知。我为无知。我若无知。则同木石。我若有知。则有攀缘。既有攀缘则有染着。以染着故。则非解脱。汝尽粗结。犹细结在。非度彼岸。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尽舍。是则名为真解脱也。太子调伏是二仙已。求胜法故遂复前进。

成道品

六载雪山修苦行  一朝道树悟明星

太子次至苦行林中。尼连河侧安禅静坐守戒。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设有乞者亦以施之。苦行六年。瘦若枯木。我若以此羸身而取道者。彼诸外道。当言自饿。是涅槃因。我当受食。然后成道。既作是念。净居天子下来。劝彼林外牧女。难阤波罗。令取乳糜供养太子。受食已竟。身体光悦。堪受菩提。观过去佛。以草为座。帝释化作凡人。持草以奉。太子问言。汝名何等。答曰。吉祥。太子喜曰。我破不吉。以成吉祥。坐彼草褥。阎浮树下。观树思惟。感天动地。演大光明。覆蔽魔宫。波旬恐怖。令彼四女往诣太子。万端妖淫惑之不动。波旬复将八十亿众。故来恼坏。而作是言。若不起去。掷汝海中。太子答曰。汝先动我净瓶。然后可能掷我。八十亿众尽力。不能令瓶少动。乃至种种作威。若抱石者。不能胜举。设能举者。复不能下。飞刀舞剑。停于空中。雷电雹雨。成五色花。群魔力尽无复能为。太子是年(三十)岁(十二)月八夜。结解漏尽。生死已断。明星出时。霍然大悟。成等正觉。普观三界。无有一乐。是诸众生。以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若离于生。则无老死。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又观三有业。从四取生。取从爱生。爱从受生。受从触生。触从六入生。六入从名色生。名色从识生。识从行生。行从无明生。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逆顺观十二因缘。具足三十七助道品。一十八不共法四无所畏。十神通力。于时大地十八相动。天作伎乐散花烧香。龙天八部。所设供养。充塞虚空。如来于七日中思惟。我所得法。甚深难解。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一切众生。为于贪欲瞋恚愚痴。邪见之所覆障。无有智慧。云何能解我所得法。我今若为转法轮者。彼必迷惑不能信受。而生诽谤。当堕恶道。我宁默然。入般涅槃。尔时大梵天主礼足围绕。白言。世尊。久住生死。舍于国城妻子。头目髓脑。为求法故。今日法海已满。法幢已立。开导正时。云何涅槃。三请说法。

度生品

○初自鹿苑转法轮  ○后止娑罗遗后嘱

是时世尊乃受其请。即诣波罗柰国鹿野苑中。初转法轮。世尊思惟。我开甘露法门。谁应在先而得闻者。阿罗逻与伽兰二仙。聪慧易悟。知其各于昨夜命终。世尊复念。憍陈如等五人。悉皆聪明。又夙有愿。先应度之。观根受道。世有八苦。谓五盛阴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如是诸苦。由我为本。应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若人不知四圣谛者。不得解脱。当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时有五百商人。二为首者。一名提谓。一名波利。经过旷野。天神语之。有佛兴世。汝宜先供。即以蜜麨上之。则四天王亦各持钵。奉以盛食。佛皆受之。累置掌上。按合成一。为应供器。时憍陈如等五人。投佛出家。世尊唤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佛问。汝知色受想行识。为是常。为无常也。为是苦。为非苦也。为是空。为非空也。为有我为非我也。五比丘众。闻五阴法。漏尽意解。成阿罗汉果。即便答言。色受想行识实是无常。苦空无我。诸天踊跃。展转唱言。如来今日。鹿野苑中。转大法轮。于是世间。始有三宝。如来大圣。是为佛宝。四谛法轮。是为法宝。五阿罗汉。是为僧宝。为诸天人第一福田。次度耶舍等比丘五十人。佛告诸比丘众。宜各游方。度诸众生。我今独往摩竭提国。彼国优楼频螺迦叶兄弟。学于仙道王臣归信。佛至彼住。日暮求宿。迦叶答言。石室洁净。可得相容。内事火龙。其性暴恶。恐相害。尔。佛言。但借。龙恶不妨。迦叶答言。宜自随意。佛入室中。结跏趺坐。恶龙吐火。发焰冲天。石室洞镕。世尊即入火光三昧。龙反遭火。藏身无地。辄投佛钵。迦叶师徒。以谓佛遭毒龙所害。翌朝往看。佛言。我内清凉。终不为彼外火之焚。君所事龙。今降钵中。迦叶叹服。未曾有也。复言。虽则沙门神通。不如我道真。世尊住此。第二夜。四天王众。第三夜。帝释众。第四夜。大梵众。各下听法。身光洞耀。迦叶问佛。夜夜光现。汝事火耶。佛言。不也。诸天每夜下来闻法。是其身光。迦叶又言。虽沙门神妙。不如我道真。迦叶晨朝。烧火不然。怪其所以。即往白佛。佛令归去。见火已然。事毕灭之又不能灭。复至白佛。佛令归去。见火已息。次早劈薪。斧莫能举。次斧既举。又莫能下。皆至佛所。乃举乃下。迦叶请佛归家供养。佛言。先去。我随后往。迦叶既去。佛趣阎浮提洲。取果持来。迦叶未至。佛已先到。即便问言。从何道来。佛以果示。而语之曰。过数万逾阇那。取此果来。汝可啖之。然后如是三请。佛亦三往。余三天下。取彼所产之果。皆于先到。此等神变。凡十八种。迦叶各各强言。是大沙门。神则神矣。不如我道真也。佛语迦叶。汝非阿罗汉道。何故虚妄。起大我慢。于是迦叶。自知非真。心怖毛竖。见佛种种神变殊胜。即与五百弟子。投佛出家。事火之具。悉皆捐弃尼连禅河。是故迦叶二弟。一名那提迦叶。一名伽阇迦叶。各有弟子。二百五十。居于下流。忽见厥兄。所事火器。随流而下。必不祥也。同奔兄所。见兄与其眷属。削发披缁。愕然咨兄。既大罗汉。聪慧过人。名闻十方。莫不宗仰。何舍此道。还从人学。迦叶答言。然我所学。非究竟法。唯佛所说。能尽生死。既遇此等大圣之尊。而不师彼。则是无眼。二弟启言。我等亦愿随兄同学。并领弟子投佛出家。复次佛念。瓶沙王。于我有约。若成道者。愿先见度。即与迦叶千比丘众。往王舍城。住于杖林。时瓶沙王严驾。百官导从。千马万骑。迎佛入国。头面礼足。安坐已定。观其根熟。即为说法。大王当知。此五阴身。以识为本。因于识故。而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于色。而此色法。生灭不住。如是观者。则能于身善知无常。如此观身。不取身相。即能离我。及于我所。若能观色。离我我所。即知色生。便是苦生。若知色灭。便是苦灭。如此观者。名为解脱。不作斯观。是名为缚。法本无我。及以我所。以倒想故。横计有我。及以我所。无有实法。若能断此倒惑想者。即是解脱。王即思惟。若谓众生。言有我者。而名为缚。一切众生。皆悉无我。既无有我。谁受果报。佛知彼念。即语之曰。一切众生。所为善恶。及受果报。皆非我造。亦非我受。而今见有造作善恶受果报者。当为王说。但以情尘识合。于境生染。累想滋繁。以是缘故。驰流生死。备受苦报。若是于境无染。息其累想。即得解脱。以情尘识。三事因缘。共起善恶。及受果报。更无别我。譬如钻火。因手转燧。得有火生。然彼火性。不从手生。及以燧出。亦复不离手及燧钻。彼情尘识。亦复如是。王又思惟。若以情尘识和合故。而有善恶。受果报者。便为常合。不应离绝。若不常合。是即为断。佛知王念。即便答言。此情尘识。不常不断。何以故。合故不断。离故不常。譬如缘于地水。因彼种子。而生芽叶。种子既谢。不得名常。生芽叶故。不得名断。离于断常。故名中道。三事因缘。亦复如是。王闻法已。心开意解。与八万那由他婆罗门大臣。九十六万。那由他诸天。各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有长者迦陵。见佛入国。君民敬奉。未有精舍。即舍竹园。王起堂殿。种种严丽。请佛安居。领比丘众。无量天人。前后围绕。入王舍城。佛蹈门阃。城中乐器。不鼓自鸣。门狭更广。门下更高。一切丘墟。悉皆平坦。臭秽尘垢。自然香净。聋者得听。哑者能言。盲者得视。狂者得正。病者皆愈。枯木发花。腐草荣秀。涸池增澜。香风清靡。凤鸟翔集。出和雅音。种种祥瑞。彼城中有二婆罗门。根利聪明。一名舍利弗。一名目犍连。二为亲友。各百弟子。国人宗仰。因阿舍婆耆比丘持钵入村。舍利弗。忽逢于路。见其威仪庠序。问师于谁。演说何法。婆耆答言。我大师者。天人之尊。智慧神通。无能与等。我既年幼。学道日浅。岂解宣说。如来妙法。但以所知。即说偈言。

一切诸法本。从缘悉本无。若能反本源。乃名曰沙门。

舍利弗闻说此偈。即见道迹。心大踊跃。以所闻偈。归告目犍连。亦于言下开悟。于是二人。共将二百弟子。前诣竹园伽蓝。以求出家。佛告大众。今此二人。于我法中。为上弟子。舍利弗者。智慧第一。目犍连者。神通无上。如上凡千二百五十人。各于出家时。世尊呼云。善来比丘。须发自堕。袈裟着身。成沙门相。佛皆为说四谛之法。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证阿罗汉。佛告诸比丘言。然灯如来。出兴世时。善慧仙人。岂异人乎。即我身是。缘路所遇。五百外道。所共论议。及随喜者。今此会中。迦叶兄弟。及其眷属。千比丘是。卖花女者。今耶输是。善慧发布地时。傍有二人扫佛前地。及二百人随喜助者。今舍利弗。大目犍连。并二百弟子是。发布地时。虚空诸天而赞叹者。我初得道鹿野苑中。始转法轮。八万天子。及频婆娑罗王(一名瓶沙)。所将眷属八万那由他人及九十六万亿那由他天是。汝等当知。过去所种因缘。经无量劫。终不磨灭。我于往昔。勤修一切善业。及发大愿。心不退转。故于今日。而已成就一切种智。汝等宜应勤修无怠。(彩辞二函参用)。

涅槃经云。世尊四十九年在世。说法三百余会。度脱四生六道。其数无量无边。涅槃时至。告大众言。我初成道。于尼连禅河边。魔王波旬。请般涅槃。我告未有弟子。是故不得入涅槃者。吾自初度。五比丘众渐渐诱进。最后乃至须跋阤罗。皆入道竟。所作已办。能事已毕。今当入灭。汝等勤教众生。勿得放逸。未脱三界。早求出离。一失人身难可追复。大众闻佛嘱付。咸生哀恋。有优婆塞。名曰纯陀。设最后供具足檀度。于是阿难深切迷闷。犹如死人。阿泥楼逗(一名阿那律)。安慰阿难。何为愁苦。如来今日虽有。明旦则无。汝依我语。咨是四问。佛涅槃后。六群比丘。云何共住。而得示教。如来在世。以佛为师。既入灭后。以何为师。如来在世。依之而住。既入灭后。依何而住。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阿难依陈上问。佛告阿难。如汝所问。我涅槃后。六群比丘云何共住者。依我正法。教示六群。得证上果。一切众生。皆因无明起诸爱结。役使身心。不得自在。若能谛观十二因缘。究竟无我。深入本净。即能远离三界大火。此是最后付嘱。汝当修行。问佛去后。以何为师者。尸波罗戒。是汝大师。问佛灭后。依何住者。依四念住。问佛灭后。一切经初安何语者。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处。而说是经。阿难。复次白佛茶毗法则。佛答。当依转轮圣王。后收舍利。建七宝塔。一切世间。所共瞻仰。于时帝释。从佛敬请半身舍利。深心供养。佛告天帝。如来等视众生。如罗睺罗。平等利祐。我今与汝右边上颔一牙舍利。可于天上起塔。于是天人悲哀不已。世尊普告。汝莫愁叹。何以故。虽佛涅槃。而有舍利。复有法宝。常住于世。能令众生深心归依。供养舍利。即是佛宝。见佛。即见法身。见法。即见圣贤。见圣贤故即见四谛。见四谛故即见涅槃。当知三宝常住无有变易。能为世间作归依故。尔时世尊。于师子座。却僧伽梨。显紫金身。放大光明。告大众言。当知如来。为汝等故。累劫勤苦修行成就菩提。得此金刚不坏之身。具足三十二相。如优昙花。难可值遇。缘毕涅槃。汝等诚心。看我金身。当修净业。于未来世。得此果报。如是三告。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复从空下。凡二十四反。告诸大众。是为最后。见于如来。自此见已。无复再睹。我今时至。举身疼痛。即入初禅。从初禅出。入第二禅。次第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出。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还入非非想。次第还入。直至初禅。复入超禅。如是逆顺。展转二十七反。告大众言。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

入灭品

能事既毕入泥洹  舍利以留为佛事

世尊是年。七十有九。于二月十五夜。示诲众已。右胁而卧。背东面西。头北足南。有娑罗树八根。合为二株。惨然变白。垂覆如来。十方震动。演出苦空哀叹之声。大海涌沸。川流枯涸。日月无光。黑风鼓扇。草木摧折。诸天哀号。雨天香花。奏天音乐。唱言。苦哉苦哉。如何一旦慧日灭没。一切众生。丧真慈父。失所敬天。或有随佛灭者。或有丧失心者。或大叫捶胸者。或闷绝躄地者。于时依轮王法。用以棺椁。拘尸城人佥议。力士四人。请举佛棺。入城供养。尽其神力。竟不能胜。复八力士至十六士。舁无少动。楼逗告言。纵倾城人。亦莫能举。世尊平等。令诸人天。得福无异。棺乃自举。升虚空中。高一多罗树。从拘尸城。西门而入。东门而出。复南门入。从北门出。绕城七匝。菩萨声闻。帝释诸天。即持宝台花盖。空中随覆。幢幡音乐种种供养。地上空中。充塞弥满。悲泣哀恸。一七日已。大众即扶如来紫磨金身。安庠出棺。置于宝床。持妙香水。灌洗既已。内以兜罗绵褁。外以妙 千张。如法缠之。仍旧入棺。满注香油。诸天及人。各持无价旃檀沉水。结大香楼。棺置其上。持炬茶毗。火悉殄灭。大众号恸。不知如来何缘未毕。帝释答言。必待迦叶。迦叶既至。棺自然开。即现二足。千辐轮相。出于棺外。迦叶见已。恸哭作礼。足还收入。于是力士。烛炬爇之。终竟不然。迦叶告言。大圣宝棺。三界之火。所不能焚。何况汝力而能烧耶。如来胸中三昧之火。随声而发。迸出棺外。渐渐茶毗。经于七日。香楼乃尽。时四天王。与江河神。急欲舍利归去供养。见火未灭。即以水沃。厥焰转炽。楼逗语之。一居天上。一住海中。汝收舍利。各还本处。地居之人。如何得往。而供养耶。二众负惭。乃退。偶帝释天。持七宝瓶。及供具至。其火顿息。视棺俨存。及其千 缠佛身者。里外各一张。宛然如本。帝释白众。请佛所许右牙。舍利已竟。是时八大国王。竞争舍利。帝释化一梵志。名曰屯屈。前谏诸王。为民主者。宜无有诤。舍利均分。令诸国土。皆有塔庙。开发盲俗。贵知有佛。使普得景福欤。佥曰善哉。共命屯屈。均为八分。各与一罂。诸王得之。悲喜交集。香华幢幡。迎还本国建塔。尚余灰炭。莫不收什。亦谓之灰塔炭塔。以永供养。而为佛事。(宾澄二函参用)。

泥洹经云。佛涅槃。至庆历六年丙戌岁。一千九百九十四年。(澄字函第一卷)。

自庆历丙戌复至绍兴。二十七年。岁次丁丑。通前凡二千一百卅五年。

常住品

○幻来生亦何尝生  幻去灭亦何尝灭

宗门统要云。洛京佛光如满禅师。因唐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师曰。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在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帝又问曰。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知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师曰。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第二门

○次辩教门究竟  庶使学者知归

原道品

道无彼此元来一  教有权渐方设三

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严经云。如来普观法界。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黎字函第五卷)。

辩正论云。太昊本应声。大士。仲尼即儒童菩萨。先游兹土。权行渐化。愍济五浊。宣布五常。(明字函第一卷)。

破邪论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既字函上卷)。

三归宛尔同三畏  五戒何曾异五常

破邪论云。修道阶次。心行非一。皆缘浅以至深。藉微以为着。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受三归也。三归。如君子之三畏。而又五戒。断杀盗淫妄语饮酒。与仁义礼智信同。(既字函上卷)。

弘明集云。仁者。不杀之戒也。义者。不盗之戒也。礼者。不邪之戒也。智者。不醉之戒也。信者。不妄之戒也。(典字函第三卷)。

教兴品

吾佛下生光及处  此方千载教来时

破邪论云。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大地震动。夜五色光。入贯太微。遍于西方。作青红色。昭王问太史苏由曰。是何祥也。由对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昭王曰。于天下何如。由曰。即时无他。一千年外。声教被及此土。此时佛初生也。至穆王即位。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暴风忽起。林木伤折。大地震动。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过。连夜不灭。穆王问太史扈多曰。是何征也。对曰。西方有大圣人。灭度衰相现耳。此时佛涅槃也。

金容入梦教西传  舍利呈祥法东振

破邪论云。后汉孝明帝永平三年。偶梦。金人巍巍丈六。飞至殿庭。光明炳耀。顾问群臣。通事舍人傅毅对曰。臣闻西域。有得道者。其名曰佛。陛下所见。得无是乎。帝遣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同往西域。求迎佛法。至月支国。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二梵僧。带白 。画释迦像。四十二章经。白马驮之。邀至洛阳。乃永平十年。此土有三宝之始也。明帝问摩腾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摩腾对曰。迦毗罗卫国者。乃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心。三世诸佛皆于彼生。凡有愿行者。悉生于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余处众生。无缘感佛。佛不往也。佛虽不往。光明及处。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千年外。皆有圣人。传佛声教。而教化之。(并既字函)。

三宝录云。沙门康僧会。初达吴地。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吴人初见。谓其妖异。有司奏闻。吴主问曰。佛有何验。僧会答曰。佛晦灵迹。出余千载。遗身舍利。应现无方。吴主曰。若得舍利。当为起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请期七日。会乃谓其属曰。法之兴废。在斯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精持斋戒。铜瓶盛水。烧香礼请。七日寂然。求申二七亦复无应。权曰。欺诳将欲加罪。更请三七。权又听之。会谓伴曰。宣尼有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法灵应降。而吾等无感。何待王宪。当誓死为期。三七日。暮犹无所睹。莫不震惧。既入五更。忽闻瓶中。锵然有声。会即往视。果获舍利。明旦呈权。举朝集观。五色光焰。照瓶之上。权自执瓶。写铜盘中。舍利所冲。盘即破损。权大惊曰。希有瑞也。会复奏言。舍利威神。岂止如此。直得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权命试之。置于铁砧之上。使有力者。用槌一击。砧杵俱陷。舍利无损。权甚嗟服。即为建塔。大法复兴。(设字函第五卷)。

优劣品

释梵咸称三界父  仲尼曾指大圣人

普曜经云。佛成道已还本生国。维卫大城。诸天皆来侍送。雨花献香。悬幢立盖。作诸伎乐。四王诸天。引导其前。比丘大众。拥从其后。帝释侍左。梵王侍右。而说偈曰。

○太子舍国位。成道谓何名。号曰天中天。三界尊第一。

(彩字函第五卷)。

又智度偈。

唯佛一人独第一。三界父母一切智。于一切智无与等。稽首世尊希有此。

(圣字函第五卷)。

破邪论云。太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信。圣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用时。圣亦非丘所知。太宰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乎。夫子动容。有间曰。丘闻西方有大圣人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既字函上卷)。

孔老比佛安可对  贤僚辩法为宣明

破邪论云。吴主曰。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以否。阚泽曰。远则远矣。所以然者。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诸佛设教。天法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对明矣。成道记注云。唐律师道宣。居终南山。戒行至高。北方毗沙门。王常遣二天人冥佐之。宣尝经行。失脚。将堕阶下。天人承足。方现其身。问何人耶。曰。天神也。宣复问曰。如周之苏由。汉之傅毅。吴之阚泽。皆素未识佛法。而能知圣人生灭。声教将来。辩佛法为上。彼何人耶。答曰。彼皆天人也。为欲佛法流行此土。天遣降神佐国。宣明佛法故也。

教分优劣人何信  经爇存亡事可知

破邪论云。汉永平中。道士陈乞。与僧。以较真伪。奉敕于白马寺。置坛。合集诸家经典。沉檀为炬。已悉成煨烬。唯有佛经。俨然无损。佛法自此兴焉。(既字函上卷)。

究竟品

唯佛究竟一成功  譬金岂复重为矿

圆觉经云。金刚藏菩萨白佛言。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佛答。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可字函)。

○诸天虽乐非解脱  ○十仙报尽复轮回

佛因果经云。太子因入雪山。遍扣诸仙。欲求何果。仙人答言。为欲生天。太子又问。诸天虽乐。福尽轮回。终为苦聚。云何修诸苦因。以求苦报。皆非解脱正真之道。(辞字函第四卷)。

楞严经云。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有十种仙。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精气圆成。名空行仙。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坚固禁咒。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前四行平声后六行去声)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染字函第八卷)。

金刚经颂云。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言得久长。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冤家尚作父母想  教法肯生人我心

圆觉经云。观彼冤家。如己父母。

华严经云。菩萨等观世间众生。犹如一子。欲令皆得最上安乐。(章字函第六卷)。

永嘉云。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直入三涂代苦来  总教一切成佛去

华严经云。菩萨见诸众生。作恶受苦。以是障故。不见三宝。我代彼苦。令其解脱。菩萨如是受苦毒时。转更精勤。不舍不怯。何以故。决愿荷负一切众生。至于地狱畜生险难之处。以身为质赎彼解脱。(章字函第三卷)。

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释疑品

但知恶吉而善凶  讵识因随而果应

传灯云。二十祖阇夜多。问十九祖曰。我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营作。皆不如意。而我邻舍。久为栴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尊者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厘靡忒。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时阇夜多闻是语已。顿释所疑。(振字函第一卷)。

莫怪瞿昙之恶子  争柰神尧亦有朱

弘明集。问曰。佛道无为。乐施与持戒。兢兢如临深渊者。今沙门耽好酒浆。或畜妻子。取贱卖贵。此乃世之伪。而佛道谓之无为。牟子曰。工输能与人斤斧绳墨。而不能使人巧。圣人能授人道。而不能使人履而行之也。皋陶能罪盗人。不能使贫夫为夷齐。五刑能诛无状。不能使恶人为曾闵。尧不能化丹朱。周公不能训管蔡。岂唐教之不着。周道之不备哉。然无如恶人何也。当患人之不能行。岂可谓佛道有恶乎。(集字函第一卷)。

证验品

有天福尽投驴腹  非佛谁能脱彼殃

譬喻经云。有帝释天。五德离身。自知福尽。甚大忧愁。念三界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往到佛所。时佛坐禅。入普济三昧。天帝作礼。伏地志心。三归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间。践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复反。还为天帝。佛三昧觉赞言。善哉。能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更不勤苦。佛为说法。得须阤洹道。(兽字函第一卷)。

沙门诵经超天界  ○庾信谤法报龟形

法苑珠林云。冥报记。唐遂州人。赵文信。贞观元年。暴死。三日后。还苏云。至阎王所。见有一僧。王先唤问。一生以来。修何功德。师云。唯诵金刚般若。王忽惊起。合掌赞言。善哉。既诵般若。当得升天。何错来此。王言未讫。忽有天衣下来。引师上天。次唤文信。前问。汝修是何功德。答言。一生以来。不修佛经。唯好庾信文章集录。王言。其庾信者。大罪人也。现此受苦。颇曾识不。覆云。虽读渠文章。不识其人。王即遣人引出。庾信。乃见一龟多头。龟去少时。现一人来道。我便是庾信。为在生时。好作文章。妄引佛经。以杂俗书。诽谤佛法。谓言不及孔老之教。今受龟身苦也。(稿字函第八卷)。

第三门

○果于此道可入  岂离自己本来

托胎品

由三因缘感后有  亦三事合入其胎

本事经云。佛告苾刍。当知三因三缘。能感后有。云何为三。所谓无明未断故。爱未弃故。业未息故。由是因缘。能感后有。所以者何。业为良田。识为种子。爱为溉灌。无明无智。无了无见。之所覆蔽。识便安住欲有。色有无色有处。欲最为下。色为其中。无色为妙。由欲界业。感异熟果。正现在前。故可施设。此为欲有。当于尔时。业为良田。识为种子。爱为溉灌。识便安住下欲有处。若色界无色界。感异熟果。亦复如是。(甚字函第六卷)。

毗婆论。父母并中有(死有之后生有之前)三事和合者。谓父及母俱起淫贪。而共合会。母身调适无病。是时者。所谓起贪。身心悦豫。故名调适。母腹清净。无风热痰。互增逼切。故名无病。母因秽恶日月恒有血水。流出。过多稀湿。不得成胎。太少干稠。亦不成胎。若此血水。不少不多。不干不湿。方得成胎。故名是时。于是中有。入胎之时。母最后血。余有一滴。父最后精。余有一滴。和合成就。由其中有。于父于母。爱恚二心。展转现起。若男中有。于母起爱。于父起恚。作如是念。若彼丈夫。离此处者。我当与此。女人交会。作是念已。颠倒想生。见彼丈夫。远离此处。寻自见与女人和合。父母交会。精血出时。便谓父精。是自所有。见已生喜。而便迷闷。以迷闷故。中有粗重。既粗重已。便入母胎。自见己身。在母右胁。向脊蹲坐(若女中有于父起爱。于母起恚亦复如是。在母左胁向腹蹲坐)。诸有情类。多起如是。颠倒想已而入母胎。唯除菩萨。将入胎时。于父父想。于母母想。虽能正知。而于其母。起亲附爱。乘斯爱力。便入母胎。问曰。中有何处入胎。答曰。中有无碍。随所乐处。而便入胎。必从生门。是所爱故。问。菩萨中有何处入胎。答。从右胁而入。问。轮王独觉。中有何处入胎。答。轮王独觉虽有福慧。非极增上。将入胎时。虽无倒想。亦起淫爱。故入胎位。必从生门。(义字函第十卷)。

法苑珠林云。女人将欲受胎。月华水出者(月华血名)。于儿胞处。生一血聚。七日自破。从此而出。若血出不断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血尽已男精得住。即便有胎。复有七事受胎。一相触。二取衣。三下精。四手摩。五见色。六闻声。七嗅香。何谓相触受胎。女人月水生时。喜乐男子。若男子以身。触其身分。内生贪着。而便怀胎。何谓取衣受胎。如优阤夷。共妇出家。爱欲不止。各相发问。欲精污衣。尼取舐之。复取内根。即便怀胎。何谓下精受胎。如鹿母嗅道士精。欲心而饮遂便怀胎。何谓手摩受胎。如睒菩萨。父母俱盲。出家为道不合阴阳。手摩脐下。即便怀胎。何谓见色受胎。有一女人。月华水。成。不得男子。合欲情盛。唯视男子。如宫女人。亦复如是。即便怀胎。何谓闻声受胎。如白鹭鸟。悉雌无雄。春阳时节。雷鸣初发。一心闻声。即便怀胎。何谓嗅香受胎。如秦母牛。但嗅犊气。即便怀胎。(壁字函第九卷)。

大毗婆沙论。问曰。若受中有。彼此和合。缘会结生。如有父在弥罗国。母在支那国。如是生缘难可和合。如何中有速往结生。答。应知有情作父母业。有定不定。故于父母。有可转义。不可转义。若于父母俱可转者。即往余父母。和合处结生。若于父可转。于母不可转者。即彼女人。性虽贞洁。受持五戒。而必与余男子和合。令中有者。速往结生。若于母可转。于父不可转者。即彼男子。性虽贞良。受持五戒。而必与余女人和合。令中有者。速往结生。若于父母俱不可转者。即彼有情。未命终位。由业力故。令其父母。虽有住缘。而不顾恋。必起相趣和合之心。彼相趣时。于所经处。毒不能害。刃不能伤。及余种种夭横因缘。皆不能碍。必得和合。令彼有情。既命终已适受中有。即往结生。若有欲心不常增者。如何中有。随往结生。如马春时。欲心增盛。余时不尔。牛于夏时。狗于秋时。熊于冬时。亦复如是。如何有情。适受中有。令彼和合。而往结生。答曰。由彼有情。住中有位。业增上力。令其父母。非时欲心。亦得增盛。相趣和合。彼得结生。有余师说。相似类中。亦得结生。故无有失。谓马春时。欲心增盛。余时不尔。驴一切时。欲心增盛。应生马中者。以非时故。转生驴中。虽彼形相。与余相似。而众同分。如本不转。以诸中有。不可转故。如是中有。住经少时。必往结生。速求生故。尊者。设摩达多曰。中有极多。住七七四十九日。定结生故。尊者世友曰。中有极多。住经七日。不久住故。问曰。若七日内。生缘和合。彼可结生。若尔所时生缘未合。彼岂断坏。答曰。彼不断坏。谓彼中有。乃至生缘。未和合位。数死数生。无断坏故。大德说曰。此无定限。谓彼生缘。速和合者。此中有身。即少时住。若彼生缘。多时未合。此中有身。即多时住。问。中有形量。大小云何。答。欲界中有。如五六岁小儿形量。色界中有。如本时形量。问。欲界中。小儿形量。云何于父母起颠倒想。生爱恚耶。答。形量虽小。而诸根猛利。如本有时。能作诸事。如壁等上。画老人形。其量虽小。而有老相。问。菩萨中有。其量云何。答。如住本有。盛年时量。三十二相。八十随好。问。一切中有。形状云何。答。如当本有。谓彼当生地狱趣者。所有形状。即如地狱。乃至当生天趣中者。所有形状。即如彼天中有。本有一业引故。问。诸趣中有行相云何。答。地狱中有。头下足上。而趣地狱。诸天中有。足下头上。如人以箭。仰射虚空。上升而行。往于天趣。余趣中有。皆悉傍行。如鸟飞空。往所生处。此依人中命终者说。若地狱死。还生地狱。不必头下足上而行。若天中死。还生天趣。不必足下头上而行。若地狱死生于人趣。应首上升。若天中死生于人趣。应头归下。鬼及傍生。二趣中有。应当可知。有福中有。歆飨清净。华果食等。轻妙香气。以自存活。若无福者。歆飨粪秽。臭烂食等。轻细香气。以自存活。又彼所食。香气极少。中有虽多。而得周济。(义字函第十卷)。

既舍此身受彼身  当持善业与恶业

毗婆沙论。问曰。若无中阴者。为阎浮提命终已。生郁单越。彼于此断。于彼无有而有。若无有而有者。是无有法而有。答曰。彼终不舍死时阴。要当受生时阴。得生时阴已。然后舍死时阴。如蚇蠖虫。安前足已。方举后足。(浮字函第四卷)。

宗镜录云。大药菩萨白佛。云何识离于身。便速受身。识舍故身。新身未受。当尔之时。识作何相。佛言。如有丈夫。着坚甲胄。马疾如风。乘以入阵。干戈既交。心乱坠马。武艺劲捷。还即跳上。识弃于身。速即受身。弃一受一。亦复如是。又复譬如人影。现于水中。无质可取。手足面目。及诸形状。与人不异。体质事业。影中皆无。无冷无热。及与诸触。亦无肉段。及与言音。识弃故身。未受新身。相亦如是。又云。贤护童真问佛。识舍此身。随善恶业。迁受余报。其事云何。佛答。譬如风大。出深山谷。入占卜林。其风便香。经于粪秽。其风便臭。若风香臭俱至。则风香臭并兼。盛者先显。风大无形。香臭无质。然风持香臭。迁之于远。此识舍身。持善恶业。迁受余报。亦复如是。(策字函第五卷)。

宝积经云。彼识欲移。犹如睡人。梦见诸事。然此识不从咽喉。及诸孔出。其识亦复如是。不求诸孔。复问诸卵不破。其识云何移徙。佛言。譬如以瞻婆花薰麻善熟。然后压油。而言此是瞻婆花油。然彼花香。不从麻边求孔而入。因彼花麻二和合。故其香移徙。此识移卵。亦复如是。复问。此识移徙善不善业。其事云何。佛言。犹如种子。掷置地内。生芽茎叶。乃至花果。或色赤白。或性刚柔。皆业力成熟故。(丈字函第九卷)。

毗婆沙论云。若彼父母。福业增上。子福业劣。若彼父母福业劣薄。子福业胜。不得入胎。要父母子。三福业等。方得入胎。问。若富贵男。与贫贱女合。或富贵女。与贫贱男合。如何中有。亦得入胎。答。富贵男。与贫贱女合时。必于自身起下劣想。于彼女人起尊胜想。若富贵女。与贫贱男合时。必于自身生下劣想。于彼男子起尊胜想。子于父母。将入胎位。应知亦然。故入胎时。皆有等义。(义字函第十卷)。

宗镜录云。问。六趣升沉。皆唯是识。初生善恶之趣。其相云何。答。随福所资。果报不等。胜福资识其境则大。劣福资识。其相乃微。显识经云。大药白佛。众生舍身。云何生诸天中。及至地狱。佛言。众生临终之时。福业资者。弃之本视。得天妙视。见天宫等。如睡不睡。安隐舍寿。将舍寿时。天父天母同止一座。天母手中自然华出。摇弄之时。命便终尽。无相之识。弃舍诸根。持诸境。业。迁变果报。犹如乘马。弃一乘一。速托花内。现天母手。大药白佛。无形之识。云何假因缘力。而生有形。云何有形。止因缘内。佛告大药。如木和合。相触生火。此火木中。初不可得。若除于木。亦不得火。缘合而生。因缘不具。火即不生。木等之中。寻火色相。了不可见。然咸见火从木而出。如是大药。识假父母因缘和合。生有形身。有形身中。求识不得。离有形身。亦无有识。大药。如火未出。火相不现。暖触皆无。若未有身。识受想行。皆悉不现。大药。行恶业者。命终之时。甚大忧苦。见诸地狱。应合入者。足竖向上。颠倒向下。又见一处。地纯是血。缘味着心。便生地狱。腐败臭秽。识托其中。譬如粪秽。诸臭虫生其中。入地狱者。托臭物生。亦复如是。(策字函第五卷)。

瑜珈论云。若薄福者。当生下贱之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苇险恶之处。若福多者。当生尊贵之家。见寂静境。或闻美妙可意之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现。(习字函第一卷)。

宝积经云。此识从众生身内。移于彼处。有取有受而住。或受福。或受罪。从于此世。移至彼世。犹如蜜蜂。取诸花味。而舍其花。更移别花。或舍恶花。移至好花。坐花上已。乐着彼花。取彼香味。然此神识以多善根。或受天身。受天身已。以恶果故。复受地狱畜生饿鬼。轮回不已。(文字函第九卷)。

三十八个七日变  二十九种诸风吹

瑜珈论云。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各出一滴。浓厚精血。和合住母胎中。犹如熟乳凝结。依阿赖耶识。即此名为羯罗蓝位。(习字函第一卷)。

宝积经云。是诸众生。托胎在母腹中。三十八个七日。有二十九种。业风所吹。次第成就。第一七日。状如酪浆。第二七日。状如凝酪。第三七日。状如药杵。第四七日。状如鞋楥。第五七日。分头臂髀。第六七日。肘膝相见。第七七日。手足掌现。第八七日。二十指现。第九七日。九孔方现。第十七日。声音具足。第十一七日。九孔开通。第十二七日。生肠节孔。第十三七日。生饥渴想。第十四七日。生九万斤。第十五七日。生八万脉。第十六七日。通出入息。第十七七日。食道渐宽。第十八第十九七日。六根具足。第二十七日。遍生骨节。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七日。生血肉皮。第二十四。二十五七日。长血肉皮。第二十六七日。生发毛爪。第二十七七日。分善恶相。第二十八七日。妄生八想。第二十九。三十七日。黑白随业。第三十一。至三十六七日。身相具足。第三十七七日。念欲出生。第三十八七日。满十个月。向母产门。倒卓而生。(宫字函第五卷)。

法苑珠林云。三十八七日。在母腹中。随其本行。自然风起。宿行善者。便有香风。可其身意。骨节端正。莫不爱敬。本行恶者。则起臭风。不可心意。吹其骨节。偏邪瘘曲。使不端正。人所不喜。又云。胎中经。三十八七日。肢分悉皆具足。从此以后。复经四日。方乃出生。此说极满足者。或经九月。或复过此。若唯经八月。此名圆满。若经七月六月。不名圆满。或复缺减故。(壁字函第九卷)。

骂僧闇昧胎淹久  怀儿智慧母聪明

百缘经云。昔长者妇。孕满十月。子不肯出。寻重有身。复产一子。先怀妊者。在母右胁。如是次第。怀妊九子。各满十月而产。唯先一子。故在胎中。不得出外。其母患极。疗治无损。嘱及眷属。我腹中子。犹活不死。我若命终。开腹取子。言讫气绝。送尸冢间。请医耆婆。破腹看之。果得一儿。头发皓白。语诸亲言。我由先身。恶口骂僧。今处母胎。经六十年。受是苦恼。世尊遥知此儿。善根已熟。往到尸所。告小儿言。汝是长老比丘不。答言。实是。众白佛言。今此老儿。宿造何业。久处胎中。佛言。迦叶佛时。有诸比丘。夏坐安居。差一比丘。为僧维那。共立制限。于此夏坐。要得道者。听共自恣。若未得者。不听自恣。唯是维那独不得道。众皆不听。心怀懊恼。我为汝辈营理僧事。令得安稳行道。反不听我。自恣布萨。便骂僧众。即被牵闭室中。作是唱言。使汝等辈。常处闇冥。不见光明。如我今者。处此闇室。作是语已。自戮命终。久堕地狱。今始得脱。故在胎中。受是苦恼。然后随佛出家。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时诸比丘。复白佛言。老儿比丘。宿植何福。出家证果。佛言。缘作维那。营理众事。值我得道。又云。昔有梵志。名曰蛭駃。有其二子。男名长爪。女字舍利。姊弟聪明。俱善论议。长爪每胜于姊。姊既妊身。弟又不如。时长爪云。我姊论胜。必是所怀智子之力。若子出世。论必胜我。当宜游方广学。其姊月满。产一男儿。名舍利弗。果达诸论。难可酬对。时诸梵志。击鼓招集国人。十八亿众会于论场。时舍利弗。辄升高座。耆旧梵志。无不惊怪。我诸论士对彼小儿得胜。不足为荣。其若不胜。大可耻愧。即遣下座小婆罗门。共舍利弗粗相答问。其婆罗门词穷理屈。渐次相推。遂至上座。尽皆不如。舍利弗。论议既胜。名闻远着。独出无侣。后求出家。得阿罗汉果。(泾字函第十卷)。

五蕴品

五蕴色受想行识  四大地水并火风

大乘五蕴论云。五蕴者。谓色受想行识。色蕴。四大所成也。受蕴。领纳苦乐。不苦不乐。三也。想蕴。取种种境也。行蕴。诸心所法。贪不息也。识蕴。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采集所摄也。(则字函)。

般若经云。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色受想行识。是为能学五蕴。善现白佛。其义云何。佛答。若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色相。如实知色生。如实知色灭。如实知色真如。是为如实知色。善现。如实知色。犹如聚沫。性不坚固。是名如实知色相。善现。如实知色。来无所从。去无所趣。虽无来无去而生法相应。是名如实知色生。善现。如实知色。来无所从。去无所趣。虽无来无去。而灭法相应。是名如实知色灭。善现。如实知色。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染无净。无增无减。常如其性不虚妄。不变易。是名如实知色真如(乃至知受。如水泡。知想。如阳焰。知行。如芭蕉。知识。如众幻。皆虚妄想。无去无来。生灭相应。如实知义▆色可明)复次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色。色自性空。乃至如实知识。识自性空。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学五蕴。(为字函第四卷)。

宗镜云。五阴者。谓色受想行识。历历分明。即是识阴。领纳在心。即是受阴。心缘此理。即是想阴。行用此理。即是行阴。污秽真性。即是色阴。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一念者。举体全是五阴。此一念中。无有主宰。即人空慧。见如幻化。即法空慧。(轻字函第九卷)。

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可字函)。

大毗婆沙论。问。四大种。于一切时。不相离耶。答曰。如是。云何知然。如入胎经说。佛告庆喜。初羯逻蓝。若有地界。无水界者。便应干散。今不散者。水所摄故。若有水界。无地界者。便应流洽。今之不流者。地所持故。若有地水。无火界者。便应臭烂。今不烂者。火所熟故。若有三界。无风界者。应不增长。今增长者。风所动故。(亏字函第七卷)。

六根六识合六尘  十有二处十八界

般若经云。六根者。谓眼耳鼻舌身意根(亦云六入)。六尘者。谓色声香味触法也。眼见为色尘。耳闻为声尘。鼻嗅为香尘。舌尝为味尘。身染为触尘。意着为法尘。合为十二处也。复次六识者。本自一心。遍由六根门头。而成六识。谓从见为眼识。从闻为耳识。从嗅为鼻识。从尝为舌识。从染为身识。从分别为意识。如是根尘识。三事和合。为十八界。若如实知自性皆空。是为能学六根。六尘六识。(为字函第四卷)。

宗镜云。有八种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问。此八种识行相如何。答。此八识。具三能变。一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了境即前六识。粗了境故。解深密经颂云。

阿阤那识(此云执持)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此第八识。能发起前六转识故。第八识。谓前世中。以善不善业为因。招感今生第八异熟心是果。问。此识周遍。凡圣境。通。为当离此别有真性。为复即是。答。非一非异。得此识名。不合而合。成其藏义。此阿赖耶识。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识。如明镜不与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约有和合义边。若不和合义者。即体常不变。故号真如。因合不合。分其二义。本一真心。湛然不动。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起信论云。以四种法熏习义。一净。谓真如。二染谓无明。三妄心。谓业识。四妄尘。为六尘。(驾字函第七卷)。

毗婆沙论。问曰。心意识有何差别。答曰。无有差别。心即是意。意即是识。皆同一义。如火名火亦名焰亦名炽。(仁字函第六卷)。

成唯识论伽他曰。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则字函第五卷)。

摄大乘论云。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颂曰。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严字函第三卷)。

大毗婆沙论云。问。一身中有十二处。云何建立十二处耶。答曰。以彼自性。作用别故。谓十二处。虽在一身。而十二种自性。作用有差别故。非互相杂。如一室内。有十二人。伎艺各别。虽同一室。而有十二自性作用。(廉字函第三卷)。

利根即说五有蕴  钝者广谈十八界

大毗婆沙论。问。佛为何等。所化有情。说蕴处界。广略三法。答。为钝根者。说十八界。为中根者说。十二处。为利根者。说五蕴。(廉字函第一卷)。

众生菩萨皆心作  地狱天堂亦彼招

宗镜云。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善因终值善缘。恶行难逃恶境。蹈云霞而饮甘露。非他所授。卧烟焰而啖脓血。皆自能为。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只在最初一念。(策字函第五卷)。

三际求心不可得  随缘应物岂非无

宗镜举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以因现在立过去。因过去立未来。现在既不住。过去亦无生。互检互无。彻底空寂。但有微毫起处。皆从识生。今推既无。分别自灭。分别既灭。境界无依。如依水生波。依镜现像。无水则波不起。无镜则像不生。故知非关法有法无。但是识生识灭。如金刚三昧经偈云。

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是诸分别。是法非生灭。如是洞达。根境豁然。自觉既明。又能利他。普照。

故经偈云。

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

(轻字函第六卷)。

略起有心而作解  还同在梦似非真

宗镜。问。无心者。为当离心是无心。即心得无心。答。即心得无心。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问。岂不辩知也。答。即辩知无能所。是无心也。岂浑无用。始是无心。譬如明镜照物。岂有心耶。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境鉴辩。皆是实性自尔。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谓众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计有心。心便成境。以即心无心故。心恒是理。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理恒是心故。不动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众生不生。不动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圣常自平等。法界性也。纯一道清净。更无异法。当知但有心分别作解之处。俱是虚妄。犹如梦中。若未全觉。所见纤毫。亦犹是梦中事。但得无心即同觉。后绝诸境界。但有一微尘。可作修证。不思议解处。俱不离三界梦中所见。经云。无有少法可得。佛即授记。(驾字函第五卷)。

烦恼品

贪瞋愚痴三不善  报业烦恼三障因

般若经云。恶不善者。谓贪瞋痴。贪复有三。谓上中下。上品贪者。闻欲境名。举心踊跃。深心欢喜不观欲过。非理追求。心心相续。曾无暂舍。唯见妙好。不知过患。此类命终。当堕恶趣。中品贪者。离欲境时。欲心不起。下品贪者。但共笑言。欲情便歇。瞋亦有三。上品瞋者。愤恚若发。心惛目乱。或造无间。或谤正法。或复造余诸重罪业。中品瞋者。以瞋恚故。虽造诸恶。寻即生悔。下品瞋者。心无嫌恨。但口诃毁。即便追悔。痴亦三品。如理应知。虽作是观。而知诸法。皆如幻梦。虚妄不实。颠倒故见。灭外境界。内心寂静。不见能行及所行法。无二无别。自性离故。(果字函第六卷)。

阿毗昙心论云。有三种障。所谓业障。烦恼障报障。障碍圣道。及圣道方便。故名为障。业障者五无间业。所谓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作此业已。必定次生无间地狱。杀母杀父。弃背恩义故。其余三种。坏福田故。烦恼障者。谓勤烦恼。及利烦恼。勤烦恼者。数行烦恼。利烦恼者。增上烦恼现行烦恼。名之为障。报障者。随所住报。非圣道器。报过恶故。(都字函第二卷)。

三毒三漏至七漏  五盖五欲并七慢

毗婆沙论云。三毒者三不善根。起十恶业。堕十恶处。答曰。杀生有三种。或从贪生。或从瞋生。或从痴生。乃至邪见。亦复如是。(箴字函第六卷)。

阿毗达磨论云。三漏者。欲漏。有漏。无明漏。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宝字函第七卷)。

涅槃经云。欲漏者。一切内恶觉观。因于外缘。名之为欲。是名欲漏。有漏者。色无色界。内诸恶法。外诸因缘。是名有漏。无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别内外。名无明漏。(率字函第七卷)。

华严论。七漏者。谓一见。二诸根。三忘。四恶。五亲近。六爱。七念。(六十卷)。

杂阿含经云。五盖者。谓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盛字函第八卷)。

中阿含经云。五欲者。谓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兴字函第五卷)。

华严论云。七慢者。谓憍慢。慢慢。过慢。卑慢。我慢。增上慢。邪慢。(五十七卷)。

三结五结仍九结  十使十缠并五见

显扬圣教论云。三结者。谓萨迦耶见。戒禁取。及疑。(壁字函第六卷)。

杂阿含经云。五下分结者。谓身见。禁取。疑。贪欲。瞋恚。(盛字函第八卷)。

长阿含经云。五上分结者。谓色爱。无色爱。无明。掉。慢。(深字函第二卷)。

毗婆沙论云。九结者。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规字函第四卷)。

华严论中云。十使者。一贪。二瞋。三痴。四慢。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见取。九戒禁取。十邪见。(六十一卷)。

楞严经注云。萨迦耶见者。此云有身见。执身有我故。边见者。执我断常。堕二边故。戒禁取者。执持狗牛等戒。为生天因故。见取者。执前诸见。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谓乐净。即是涅槃故。执见者。即取名为见取故。邪见者。拨无因果。断灭善种。名为邪见故(第八卷)。

毗婆沙论云。十缠者。忿缠。覆缠。睡缠。掉缠。眠缠。悔缠。嫉缠。悭缠。无惭缠。无愧缠。(箴字函第六卷)。

毗婆沙论云。六十二见者。五蕴中。各起四见。四五二十。三世各二十。通为六十。通身即是神。身异神二见。总为六十二见。且于色蕴中。即色是我。离色非我。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五蕴中具有此四。经云。无身亦无见。

烦恼障与所知障  增上缘并次第缘

成唯识论云。随眠者。谓能取。所取性故。二取习气。名彼随眠。随逐有情。眠伏藏识。即是所知烦恼障种。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则字函第九卷)。

摄大乘论云。几缘能生六识。有三缘。谓增上缘。缘缘。次第缘。释曰。从根生故。是增上缘。缘尘故是缘缘。前识灭。后识生故。是次第缘。前识能与。后识生时。间中无隔。故名次第。(言字函第五卷)。

瑜珈论云。烦恼差别者多种。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扼。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故名随眠。倒染心故名随烦恼。数起现行。故名为缠。深难渡故顺流漂。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为扼。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难可解脱。故名为系。覆真实义。故名为盖。坏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染污。故名为垢。常能为害。故名为常害。不静相故。远所随。故名为箭。能摄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为根。邪行自性。故名恶行。流动其心。故名为漏。能令受用。无有厌足。故名为匮。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名为烧。能引衰损。故名为恼。能为斗讼诤竞之因。故名有诤。烧所积集诸善根薪。故名为火。如大热病。故名炽然。种种自身。大树聚集。故名稠林。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名为拘碍。(习字函第八卷)。

复次论云。随烦恼者。谓贪瞋痴不善根。若瞋恚缠。面貌奋裂。故名为忿。内怀怨结。故名为恨。隐藏众恶。故名为覆。染污惊惶。故名热恼。不喜他荣。故名为嫉。于资生具。深怀鄙吝。故名为悭。为欺罔彼。内怀异谋。外现别相。故名为诳。心不正直。解行邪曲。故名为谄。于所作罪。望己不羞。故名为惭。于所作罪。望他不耻。故名为愧。于他下劣。谓己为胜。令心高举。故名为慢。未得谓得。名增上慢。实无其德。谓己有德。故名邪慢。心怀染污。随恃荣誉。形相疏诞。故名为憍。于诸善品。不乐勤修。于诸恶法。心无防护。故名放逸。于诸尊重。及以福田。心不谦敬。故名为傲。心怀染污。为显己德。假现威仪。故名为矫。(善字函第一卷)。

宝积经云。三事俱得微薄。若施财时。心无贪着。是名贪薄。于乞者所。生于慈心。是名瞋薄。若布施已回向无上正真之道。是名痴薄。(始字函第二卷)。

无明法性非一异  生死真如岂两般

宗镜。问。万境无明。与一心法性为是一。为是二。若是一。不分染净二名。若是二。云何教中说无明即法性。答。体一是真。名二是假。名因情立。真以智明。情智自分。真原不动。不可定同。不坏世谛故。不可定异。不失真谛故。涅槃经云。明与无明。愚人为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真性。古德约十法界。释云。愚人者。九界之愚也。愚人取相。见一切法。法性随其取相心。悉无明也。如寒谷千年坚冰。未曾作水也。智者。佛界之智也。圆观行人开佛眼者。见同古佛也。圆眼所见无明根本。元是清净法性。如太阳常照海水。未曾作冰也。冰水性一。随缘成二。一不守性。恒自随缘。虽复随缘。不坏自性。况法性无明。亦何定一。亦何定异。则不随事而失体。非共非分。不守性。而任缘。亦同亦别。(策字函第七卷)。

若断身见业不起  既知无我欲何贪

大庄严经云。若如汝言。生死受身。相续不断。设有身见。有何过咎。答曰。以身见故。造作诸业。受诸苦恼。若断身见。不起诸业。业不起故。则不受身。不受身故。众患永息。则得涅槃。又亲友婆罗门。语憍尸迦言。佛说一切法中。悉无有我。时憍尸迦答言。我见佛法。生死无际。一切无我故。若人计我。终不能得解脱之道。若知无我。则无贪欲。便得解脱。于时亲友。语憍尸迦。有缚则有解。汝说无我。则无有缚。若无有缚。谁得解脱。憍尸迦言。虽无有我。而有解缚。何以故。烦恼覆故。则为所缚。若断烦恼。则得解脱。诸婆罗门。复作是言。若无我者。谁至后世。憍尸迦语诸人言。从于过去烦恼诸业。得现在身。从今现在复造诸业。得未来身。譬如谷子。众缘和合。故得生芽。然此种子。实是生芽。种子灭故。芽便增长。子灭故不常。芽生故不断。佛说受身。亦复如是。虽复无我。业报不失。诸婆罗门言。我闻汝说无我之法。洗我心垢。犹有少疑。若无我者。先所作事。云何故忆而不忘失。答曰。以有念觉。与心相应。便能忆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又问。若无我者。过去已灭见在心生。生灭既异。云何而得忆念不忘。答曰。一切受生。识为种子。入母胎田。爱水润渍。身树得生。如胡桃子。随类而生。此阴造业。能感后阴。然此前阴。不生后阴。以业因缘故便受后阴。生灭虽异。相续不断。如婴儿病。与乳母药。儿患得愈。母虽非儿。药之力势能及其儿。阴亦如是。以有业力。便受后阴。忆念不忘。憍尸迦。即说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故。忧悲苦恼灭。以从众缘无有主宰。便于其中。悟解无我。(君字函第一卷)。

无人无我何生死  空死空生非我人

宗镜。问曰。既无我人。云何有生有死。答曰。但生是空生。死是空死。毕竟无有。我人可得。

大藏一览一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