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一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帝纪
三皇
太昊
取牺牲充庖厨。号包牺后世音谬为伏羲一号皇雄氏。风姓。木德王天下。都陈。一百一十年。以龙纪官。画八卦。造书契。代结绳。
神农氏。姜姓。继太昊。火德王天下。都鲁立。一百四十年。以火纪官。教民耕稼。尝百草。
有熊氏。公孙姓。名轩辕。继炎帝。土德王天下。一百一十年。有云瑞现。以云纪官。邑涿鹿之阿。命大挠迎月。始作甲子。造历算数。造律吕。命苍颉制字。衣裳。作舟车。立栋宇。以利万民。作弧失。以威天下。迁无常处。
五帝
少昊
金天氏。黄帝子。名挚。继黄帝后。以金德王天下。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以鸟名官。
颛顼
高阳氏。黄帝孙。姓姬。继少昊。以水德王天下。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以人事名官。
帝喾
高辛氏。黄帝曾孙。继颛顼后。以木德王天下。都亳。在位七十五年。
帝尧
陶唐氏。帝喾子。姓伊耆。继喾后。以火德王天下。都咸阳。在位七十年。弃子丹朱。举舜传贤。以甲辰即位。从此甲子。
帝舜
有虞氏。颛顼六世孙。姬受尧禅。土德王天下。都蒲坂。甲午登庸。摄政二十年。壬午即〔真〕五十年。弃子商均。传位于夏氏。
三代
夏
自戊戌尽己酉。凡十七主。四百三十年。 禹。姓姒。鲧子。舜授以位。以火德王天下。都韩。在位十五年。至桀。汤放之。天下归商。
商
自庚戌尽戊寅。凡三十主。六百二十七年。 成汤。姓子。名履。契十三代孙。水德王天下。都亳。在位十三年。放桀。诸侯推为天子。至纣。武王伐之。天下归周。
周
自己卯尽乙巳。凡三十七主。八百六十七年。 文王。姬姓。名昌。周时为西伯。三分天下。有其二。至子发武王。伐商放纣。以木德王天下。在位七年。建子为正月。至第十三平王宜臼。迁都洛阳。为东周。至赧王。东西周归于秦。
历代帝王。多出於黄帝 夏禹出於颛顼 商汤出於契 周出於弃(皆帝喾之子也) 秦祖伯益(亦颛顼之子也) 汉以刘氏承尧运尧(黄帝玄孙) 魏曹氏。曹叔振铎之后。自周晋司马氏。出於重黎。亦颛顼之后 宋刘氏。汉楚元王交之后。亦尧之裔 齐梁萧氏。出於春秋萧。萧子姓。乃商之后。陈舜之后 隋杨氏出颛顼 唐李氏出颛顼之子皋陶。皋陶为大理(后嗣逃。食李得生。故改为李氏) 梁朱氏(本春秋邾。邾姬姓。周之后) 周郭氏(出周郭叔。皆帝喾之后) 宋赵氏(出於颛顼子伯益。其后〔所〕造父。周穆王时。封於〔城〕。子孙因为姓。晋赵皆其子孙。秦始皇时。子孙分处四方。汉有赵广至汉者居) 大元乃剎帝利种。
长阿含经云。贤劫初成。未有日月。是时光音天人下生皆有身光。飞行自在。无有男女尊卑亲疎之别。食自然地味。因食此物乃身光灭。神通亡。贪心始萠。后生地饼地肤地脂之味。食此乃诸恶凑集。男女始形。地生粇米。朝刈暮生。亦无糠糩。时人贪心增长。皆有预取厚藏。米遂不生。乃占田土。学耨种业。自此奸盗滋彰。无决断者。中有一人。容质[王*(十/(罩-卓+衣))]伟。世所钦信。众议立为民主。号摩诃三摩曷罗阇。此云大平等王。各愿输赋供亿。此租之始也。故命是剎帝利。此云田土主。初分田土。各有诤讼。使之主也。
佛本行经云。此贤劫初建立。有大转轮王。众集置。亦名大众平章地。亦名剎利王。王有长子名真实。子孙相承二十七世。各有千子。计二万七千。皆转轮王。至大须弥王。子孙相继。至鱼王一十八世。子孙相绍。计一十七万三千二百八十四。皆小转轮王。鱼王有子。(名真)生。粟散王。至大茆草王。三十一世。计一百丹八。皆粟散王。茆草王亦名奢夷耆耶。亦名瞿昙氏。年老舍位出家。因遭猎人所射灭。乃滴血入地。遂生甘蔗二茎。一茎中化成男子。一茎中化成女子。众所奉养。遂绍王位。称甘蔗王。其王有二妃。生五子。长名长寿。次炬面等。其第四子。有大仁德。以长妃佞其父令出家。时子母眷属人民多众。随往雪山下建。国号迦毗罗王。别称成王。远迩钦伏。不久而成大国土。内外丰稔。父王知忆叹曰。我子能仁释迦故有释迦氏。王有子名瞿卢。王一子瞿俱卢。一子师子颊。师子颊四子。甘露白净斛饭王等。从众集置大转轮王。历经计二万五百丹三王。方至净饭王。
准起世经云。从剎利帝。亦名大平等王。即众集王。经二千王。乃至茆草王。从茆草王。经四十一万二百三十六王。方至瞿昙氏。有子名甘蔗王。经七万二千二十二王。方至净饭王。通计一百二十万七千三百六十一王。两经所译。五印不同。世尊已於无数劫无数世成佛。或为梵王帝释大转轮王小转轮及粟散王等身。复於无数佛所出家。修菩萨行。修菩萨道。或云遇示诲幢如来。始发菩提心。超弥勒之四十余劫。或云遇然灯佛。始蒙授记。自然灯佛至迦叶。皆佛授手。皆佛授记云。当来世成佛号释迦牟尼佛。至护明菩萨。上生兜率。下降迦毗。舍金轮宝位。出家成道。说法治世七十九年。正法像法至于法尽。度无量众生。法不穷尔。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大梵天王至灵山会上。以金色娑罗华献佛。请佛为群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瞬青莲目。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分付摩诃大迦叶。拈华事。世皆不知所出。惟王荆公□□□□□直宿翰苑。偶见秘藏此经(禅林遗训)。
依付法藏传云。佛以正法付大迦叶。令其护持。不使天魔龙鬼邪见王臣所有轻毁。既受嘱已。结集三藏。流布人天药叉。以法嘱累阿难。如是展转。乃至师子。合二十五人。并阎浮洲中六通圣者。大迦叶令在灵鹫西峰岩中。坐灭尽定。五六百亿七千万岁。慈氏佛降生。传能仁佛所付大僧伽多梨衣。然后涅盘。
又按诸经律。佛令大阿罗汉宾头卢。不得灭度。传於佛法三天下。福利众生。令出生死。
福城开元庄严禅寺住持比丘慧有助缘钞壹伯贯。
天竺种姓有四 一者剎帝利谓弃世君王种。即释迦如来之种也 二者婆罗门。秦言外意。谓行志道。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或在家出家苦行。多恃己术。自我慢人 三者毗舍。或云伏奢。商贾之种 四者首陀。或云达罗。田农之种也。
佛
释迦如来宗派
调御十身 无着。弘愿。业报。住持。涅盘。净法。真心。三昧。道性。如意。
十力(是处非处。知业。三昧。知根。知欲。知性。至道。宿命。天眼。无漏)。
三明(生死。宿住。知证)。
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如意。漏尽)。
十八不共法 一(身业无失)二(无卒暴音)三(无忘失念)四(无不定心)五(无种种想)六(无不知舍)七(〔忘〕欲无退)八(精进无退)九(正念无退)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语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世无着无碍)十七(知现在世无着无碍)十八(知未来世无着无碍)。
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为三身
第六识 意想。妙观察智。圆满报身。
第七识 (传送乐习)识。平等性智。千百亿化身。
六祖禅师颂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转其名无实性 若於转处不留名 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来(无虚妄)应供(良福田)正徧知(知法界)明行足(具三明)善逝(不来还)世间解无上士(无二世间。国土世间。众生世间)调御丈夫(能调伏众生身心恶)天人师(能为众生作眼目)佛(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法聚非不善法聚)世尊(二世之中无二佛)。
十号圆明 万行具足 天龙戴仰 称无上尊。
法
三藏 修多罗(阿难经〔众〕结集为经)毗奈耶(优婆离结集为律)阿毗昙(诸大菩萨〔衍〕而为论)。
五时(方等。华严。般若。法华。涅盘)。
鹿苑十二部经(梵语修多罗。祇夜。毗迦兰那。伽佗。尼佗罗。优佗那。伊帝目多伽。阇多伽。波佗。毗佛略。阿浮达磨。优婆提舍。唐言契经。重颂。授记。〔说〕诵。因缘。自说。本事。本性。譬喻。方广。未曾有。论义)。
仪化四教(顿。渐。秘密。不定)。
法化四教(藏通别圆)。
十信(信心。志念。精进。闻慧。正定。不退。护法。回向。持戒。发愿)。
十住(发心。治地。修行。生贵。具足。正心。不退。童真王子。灌顶)。
十行(欢喜。饶益。无违逆。无掘挠。无痴乱。善现。无着。难得善法。真实)。
十回向(护生离生相。不坏。等一切佛。至一切处。无尽功德。入一切平等。随顺众生。真如相。无着无缚。人法界无量)。
十地(欢喜。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
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大愿。大力。大智)。
四无量 大慈(广济)大悲(拔苦)大喜(无畏)大舍(无为)。
四摄法 布施(利诱)爱语(智拔)利行(克己)同事(和光)。
四德 常(寿如如无变身)乐(常寂静体无为)我(善观察无挂碍)净(处世界如莲华)。
四谛 苦(迷涅盘为生死)集(迷菩提为烦恼)灭(转生死即涅盘)道(转烦恼即菩提)。
一音演说 普应群机 究竟清净 名离欲尊。
僧
三十七道品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神足(乐欲精进。正心。观行。如意)。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五根(信进念定慧根)。五力(信进念定慧力)。七菩提分(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支)。八圣道分。正见(不惑)。正思(无邪)。正语(无遇)。正业(无作)。正命(乞食)。正进(无妄)。正念(无二)。正定(不乱)。
三德(法身。般若。解说)。
三解脱(空。无相。无愿)。
四弘愿誓(度众生。断烦恼。求正法。成佛道)。
四辨才(达法。胜我。言词。乐说无碍)。
四三昧(常坐半行半坐。常行。非行非坐)。
四善法(亲近善友。听闻正法。思惟其义。如说修行)。
净命衣 一(随处得衣蔽形即足)二(拾粪扫〔枝〕或但衫衣)三(多寒国土畜百〔劫〕具)。
净命食 一(常自乞食)二(僧中净食)三(檀越送食)。
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三德(清洁。柔软。如法)。
六味(咸淡辛酸甘苦)。
粥有十利(资色。增力。益寿。安乐。办事。风除。辞清。消宿食。消饥。消渴)。
八大福田(广路义井。建造桥梁。平治险隘。孝顺父母。供养三宝。给事病人。救济贫苦。设无遮会)。
四恩 佛师(法化教导)国王(水土外护)父母(养育劬劳)信施(四事供养)。
六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无违。戒和同遵。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三学 戒定慧(三无漏学。成就一切种智。出生八万四千清净妙门)。
三毒 贪嗔痴(佛云。世之毒无过三毒。具足八万四千尘劳烦恼)。
僧预十科 翻译。解义。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
僧具六宝 禅定(顿悟自心超凡入圣)讲律(具戒定慧有大辨才)高上(行解双运不入世流)文章(见闻深实学古验今)王事(〔智〕恩识果慈威并行)常僧(精进功业长养圣胎)。
尼遵八敬 一(百岁尼礼初学僧足)二(尼不得骂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四(尼犯僧残求僧忏悔)五(式叉摩那尼从僧具戒)六(尼至半月听僧教诫)七(尼近僧处断习修道)八(尼安居竟依僧自恣)。
脱尘异俗 圆顶方袍 入圣超凡 为众中尊。
三有 欲界(摄四州四恶并六欲天)色界(摄色界十八天并四禅)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有非天〕)。
九次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灭尽想处)。
二十五有(四州四恶处八。六欲并梵天七。四禅四空处八。无想五那舍二)。
七忏悔法(常念佛恩。生大惭愧。深畏果报。广发善心。观罪性空。厌离欲染。冤亲平等)。
六念 念佛(慈悲导师归依正觉)。念法(三世佛母如教奉行)。念僧(人天福田宜应供养)。念施(普施众生成就福慧)。念戒(清净心身息灭众恶)。念天(长寿安乐自在精进)。
三聚(利益有情。摄律仪戒。摄善法戒)。
五戒(不杀。盗。淫。妄语。饮酒)。
受戒五利 一(〔什法〕诸佛愍念守护)。二(命终之日正见欢喜)。三(常行胜处菩萨为友)。四(功德戒聚悉得成就)。五(今世后世福慧满足)。
三界。
天上五衰(头上华萎。腋下汗〔气〕。身光不现。衣染尘垢。不乐本位)。
人间四相。生(夭寿不定)成。老(色力衰损)住。病(四大不调)坏。死(识随业□)空。
五蕴 色(色空)受(触离)想(记忘)行(灭生)识(湛摇)。
十八界。识(眼见色。耳闻声。鼻齅香。舌尝味。身染触。意缘法 由内六根。使中六识。缘外六尘。成十八界)。
十二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三惑(无明。见思。尘沙)。
三障(烦恼。业。报)。
十缠(无惭。无愧。嫉妬。疑悔。掉举。怨恨。悭吝。睡眠。昏沈。覆藏)。
十使(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贪。瞋。痴。慢。疑)使。三界共成八十八使。
六种邪见(断。常。自然。苦行。逐僻。曲因不由)。见(各各出生。共成九十六种外道邪见)。
外道六师 富兰那(说不生不灭计双非一门)末迦利(说空自然拨无因果)删阇夜(说过八万劫道不用修)阿耆多翅舍(说修苦行拔发等法)迦罗鸠陀(说两亦法□乱不定)尼犍子(说业定执人死复人)。
五刑 突吉罗(笞金)削 提舍尼(杖木)割 波逸提(徒水)劓 僧残(流火)墨 波罗夷(死土)。
七情 喜。怒。忧。惧。爱。憎。欲。
八风 利(财喜)衰(忧病)毁(讪谤)誉(钦赞)称(扬德)讥(刺诮)苦(迫恼)乐(放逸)。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苦。
五种邪命 一(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惧)五(为利养故彰己有德感动人心)。
大三灾 大水(世界漂没至初禅天)大火(大地洞然至二禅天)大风(须弥飘击至三禅天)。
小三灾(刀兵。疾疫。饥馑。惟善同劫不同爱)。
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华严经云。十恶业报。上等地狱因。中等饿鬼因。下等畜生因。诫之即十善道。下品生人天。中品二乘。上品菩萨佛乘)。
八难 地狱趣(贪欲)饿鬼趣(嗔恚)畜生趣(愚痴)北俱卢洲(顽嚚)生在佛前(慢嫉)生在佛后(懒怠)聋盲喑痖(谤法)世智辨聪(阐提)。
四依(依粪扫衣。依残弃药。依乞食。依树下居)。
须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究竟
生。老。病。死。忧。悲。求不得。冤憎会 八苦。
色受想行识 五蕴。
三十七品助道。四无量心。
贪嗔痴 毕竟断故。
(此四果修行依此究竟即证果也)。
辟支佛果十二因缘。菩萨果六波罗蜜。摩诃萨埵添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
释迦文赋
唐太原王勃奉 诏撰
原夫佛者觉也。神而化之。修六年而得道。统三界以称师。帝释梵王。尚犹皈敬。老聃宣父。宁不参随。昔如来下兜率天。生中印土。降神而大地摇动。应迹而诸天拥护。九龙吐水满身而花落纷纷。七宝祥云举足而莲生步步。盖以玉辇呈瑞。金轮启图。恩沾九有。行洽三无。宝殿之龙颜大悦。春围之凤德何虞。方知灌顶之灵心。兴王后嗣。必为万类之化主。作帝中枢。岂不知海量无边。天情极广。厌六宫珠翠之色。恶千妃丝竹之响。雪山深处。全抛有漏之身心。海月圆时。顿悟无为之法想。莫不魔军振动。法界奔惊。觉阎浮之日出。睹忧钵之华生。十方调御。皆来圆光自在。六趣含灵。尽喜金色分明。暨乎万法归空。双林告灭。演摩诃般若之教。示阿耨多罗之诀。普光殿里。会十地之华严。耆阇山中。授三乘之记莂。是知灵觉无尽。神理莫闻。芥子内三千之国。藕丝藏百万之军。目容修广於青莲寒生定水。毫相分明於皓月照破迷云。群机而不睹灵踪。万世而空留圣迹。嗟释迦之末法将尽。仰慈氏之何日调伏。我今回向菩提。一心归命圆寂。
正法一千年。前五百年。解脱为正宗。禅定为兼修。后五百年。禅定为正宗。多闻为兼修。
像法一千年。前五百年。多闻为正宗。福德为兼修。后五百年。福德为正宗。斗诤为兼修。
末法一万年。斗诤为正宗。懈怠为兼修。
释迦如来入涅盘。至今大元至元二年岁丙子。历计二千二百八十五载(自此之后积年递增岁数)。
菩萨戒经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众等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夫述身毒国如来托生。当此真丹姬周时也。年代浸远。人世参差。指而言之。亟迷前后。今编次甲子。纮络古今。续以帝年纲纪时代。庶禅让霸主。若镜目前。迁革朝市。如鉴掌内。然后考诸君王。泽被抚适时。佛法化流。应机济物。释经孔教。理契冥符。可谓灵降五天。瑞通八表者也。姬昌母梦大人。感因而生。昌龙颜虎眉。身长一丈。胸有四乳。国滨西戎。政被东渐。赤雀降祉。改称周。谥曰文王。都酆。收葬枯骸。天下归服。故夫子曰。文王之德美哉。不动而化。到其子发武王。伐纣。徙都镐京。路逢暍人。下车而扇。卑轻万乘。子爱兆民。故孙卿子云。武王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至鲁春秋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现。夜中星陨如雨。案此则如来诞生时也。
育王传云。泥越后百六十年。阎浮提王。名阿输伽。出东天竺。治华氏城。收舍利。散起八万四千宝塔。匝阎浮提。颇欲周徧天竺。传载可得略言。真丹国城。江汉左右。关陇东西。处处皆有。彼时当此周敬王世二十六年丁未岁也。凡历四处。羸昭襄王立。五十二年。灭周称秦。改镐京为咸阳。仍即都之。至第四主始皇帝正二十六年。荡除六国。二十七年。废罢九州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三十四年。所有典籍。悉皆焚烧。惟医方药术。不在爇限。降此悉灰。缘是圣教灵迹。及阿育王造舍利塔。传记堙绝。靡知所承。又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房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焚释利房等。夜有金刚神。身长丈六。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四主合四十九年。为楚王所诛。而汉灭之。起周武王元年己卯。讫秦二世败岁甲午。其间九百三十三年。四十二主。至周十六王。四百五十三年。佛未出前。名而不录。起自昭王如来诞世。到乎汉始方纪历年。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载。总结为周秦世录。明佛乘应教被东土云耳。
周
文(昌)武(发)成(诵)康(训)昭(瑕)。
昭王二十三年岁癸丑。七月十五日。摩耶夫人。梦白象乘日轮。入于腹中。觉而自知身重。
甲寅 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有白虹贯日之祥。是日摩耶夫人游毗蓝园内。无忧树下。右胁诞生太子。放大光明。瑞气盈空。九龙吐水。灌沐金身。即乃周行七步。目[(厂@?)*页]四方。指天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昭王获睹日月重轮。色类并现。惊怪非常。乃问大臣。是何灵异。现此祥瑞。时太史苏由。卜而奏曰。易得乾卦。金主之位。位在西方。飞龙在天。是君主之位。此大圣人也。王曰。於此国若何。奏曰。此圣人身不来此地。若灭后一千年。必有教法流来此国。王遂令所司於洛阳南郊坛侧。竖一碑记。明之后代(周书异说法王记)太子年十五岁。纳耶输氏多罗○年十九欲出家。夜有天人。白太子言。出家时至。於子夜踰城。往檀特山中修行。郁头蓝弗处。学非非想。越六年十二月八日夜。明星出时。成佛号天人师。三十於鹿野苑说法。度阿若憍陈如等。住世七十九年。说法四十九年。
穆王名满。在位五十三年。粲粲光明照於平土。此时佛在西方。说法度生。王不知是佛现瑞。惟言国中有难。遂令国师。捡点兵马。防於西界。
壬申 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夜。佛入般涅盘。是时乾坤震动。有白虹十二道贯日。南北通过。王大惊怪。召问群臣。是何灾异。大史扈逸多奏曰。此国无事。乃西方圣人入灭。王大悦。宣告臣僚。西方圣人已灭。朕今无忧也。案西域记云。佛生在伽毗罗国。得道在摩竭提国。说法在波罗奈国。入灭在拘尸罗国。
定王揄元三年九月十四日。老子生於楚国陈苦县濑乡曲仁里李树下。以李为姓。名耳。字伯阳谥聃。炖煌实录云。周桓王十九年。幸闲豫庭。与群臣。对论今古。王曰。老聃父何如人也。天水大守索绥对曰。聃父姓韩。名虔。字元卑。毫之濑乡人。死於槐里。母氏精敏。聃在胎八十一年而生。厖眉皓发。为之老子。
简王夷元四年。为柱下史。后为守藏吏○敬王王丐元年。八十五岁。与散关令尹喜。西入函关不返○时佛入灭三百四十五年(年谱)。
灵王泄心二十八年庚戌(一云庚子)。孔子生於鲁之邹郡。即襄公二十二年。因先人祷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哀公十四年。获麟绝笔。四十一年壬戌卒。时年七十三。丘本叔梁纥氏。母颜氏子。后自称为孔子家语。孔子去周。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送人以金。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凡当世之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辨宏大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孔子敬奉之。
按释迦谱三教出兴颂。释迦降诞迦毗卫。周昭甲寅第四帝。穆王壬申五十二。如来七九归真际。佛灭一千二十年。教流永平汉明世。佛生四百二十二。老子方生定王世。佛生四百七十七。孔圣灵王方诞质。为报劳生穉子知。鼎分三足还归一。
周 从文王已下。至赧王三十七君。前后已来计八百六十七年。三教圣人先后相继而出兴云。圣人相继出於周。大教兴隆盖有由。佛倚王臣为外护。国凭释老作焚修。宗分三派虽殊别。道本同源亦混流。鼎足坚牢难阙一。天长地久镇齐休。
郑列子仲尼第四。商太宰嚭。问孔子曰。丘圣者欤。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太宰曰。三皇圣者欤。曰三皇善任智勇者。圣则弗知。曰五帝圣者欤。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弗知。曰三王圣者欤。曰三王善任因时者。圣则弗知。太宰曰。孰为圣。曰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无能名焉。
秦
自丙午迄甲午。六主。四十九年。都(咸阳)孝文(柱元)庄襄(梵元)。
昭襄王。勒元稷。袭世爵。蕃屏周室。废赧王为庶人。迁周九鼎于秦。始皇帝政复姓赵。乙卯即位。始称皇帝。自谓功过三皇。德兼五帝。立三十七年○二十六年并吞六国。为天下一统。改正朔。以建亥为岁首。二十七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同一文轨。名河为德。民曰黔首。
癸未 岁二十九年。舍卫国沙门室利房。将十八贤者。赍佛经至京。所司具奏。始皇不识佛。以为妖讹。勑令囚禁释利房等。惟作梵声。念佛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时光明照曜咸阳。瑞气盘旋囹圄。有八神人。从地涌出。身长丈六。头带凤凰兜鍪光甲。握金刚杵碎狱。杻械俱坏。守狱者惊惶倒地。利房等一时解脱。左右司具奏。帝大惊。俯谢悔过。勅精送室利房等。将经教还归竺国。
戊子 三十四年。李斯奏焚诸典籍。坑儒士○(三十七年辛卯。驾巡海上而崩)。
二世皇帝胡亥。壬辰立。三年○赵高李斯。奉立王子婴。杀赵高。即位四十六日○沛公至霸上。王素车出降。天下归汉。
汉
刘邦字季奴。沛郡丰人。母温息平大泽。梦与神人交。感而生季奴。首龙颜。额隆准。宽仁大度。美须髯。左股体间。有七十二黑子。因托暴秦。鼓其潜翼。既吞强楚。遂奋云飞。前后凡经七十二战。天下乃定。黑子之应。其瑞在兹。既远承周。因尔称汉。改咸阳曰长安而都之。自从开辟三皇五帝夏殷周秦。迄文景前。并以帝王标年。无别立号。至武帝世。始制年名称建元云。元狩二年。霍去病讨匈奴。过居延山。擒休屠王。获其金人。以为大神。列置於宫。烧香祀之。此即佛像初至。三年凿昆明池。於下际。悉是灰黑。武帝以其事。问东方朔。朔奏云。非臣所知。可访西域胡道人。其后张骞使大夏还。汉书始知有身毒国。又平帝世。大夫刘向自称。余览典籍。往往见有佛经。及删列仙传。云得藏书。缅寻太史创撰列仙图。自六代迄到于今。七百余人。向检虚实。定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推此岂非汉时经目。及古旧二录。道安所载十二贤者等经。例是所余。止有七十二人。为列仙传。此盖博识睹其大伦。将知周时久流释典。情识未洽。归信者稀。秦虽爇除。汉兴复出。故令刘向披藏书见。更列仙传云。又哀帝世。元寿年中。景宪使於大月支国。受得浮图经。验向所寻。便实录矣。王莽字巨君。元城人。为汉大司马。翼辅平帝。元始五年乙丑。帝崩。莽玄宣帝玄孙婴。号称孺子。莽为丞相。居摄三年。即真十五年。通数十八年。实止十七载。莽为景帝第七世孙刘玄字圣公所杀。称更始。改元玄立。二年后。为赤眉所杀。刘秀字文叔。高祖九世孙。长沙定王后。居乎南阳之白水乡。父济阳令。生秀於县中。有赤光之瑞。是岁嘉谷一茎九穗。因名为秀。隆准日角口大。眉长面方。美髦髯。性善仁爱。起於南阳。除荡赤眉。遂定天下。是为后汉光武焉。徙都洛阳。号年建武。闻昔世语。光武起南阳。南阳无贱士。常谓此虚诞。今见经说。释迦出天竺。天竺多圣人。方验斯其实。至明帝世永平三年。忽感神梦。觉已欢悦。命使西行。因弥宅心。游志福境。尝从容暇。问弟东平王。处家居。何者最乐。东平瑰伟。腰带十围。即奉对云。为善最乐。帝称之曰。此言甚大。足可以副王之腰腹。后使回还。仍诏宣译。源发自此。流注达今。法海无穷。玄河靡竭。前后两汉通及新王。合二十六君。四百二十五载。记录帝世东西京云(开皇三宝记)。
西汉
高祖。自乙未建国至乙丑。十二主。共二百一十年。都长安。火德王天下。
武帝彻。辛丑建元元年(六年)。自此始有年号。丁未改元光(六年)。癸丑改元朔(六年)。
己未 元狩元。二年。武帝故事卫青霍去病讨匈奴。匈奴昆邪王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宫。其祭惟烧香礼拜。上使从其俗祀之。即佛像也。昌黎送灵师诗注。元狩八年乙丑。改元鼎。
乙丑 改元鼎。三年。凿昆明池极深。惟见灰黑。无复土石。举朝不能解其故。以问东方朔。朔云。非臣所知。后有西域胡道人至中国。可问之。后汉明帝时。天竺国摩腾法兰入洛阳。有忆朔言者。因以问之。法兰曰。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灰墨乃劫烧之余也。
己丑 成帝即位。改建始。辛丑改鸿嘉。二年。光禄大夫刘向。撰神仙传。序云。历观百家之中。以相检验。得仙者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见於佛经。
开皇历代三宝记云。刘向称。予览典籍。往往见佛书。将知周时久流释典。秦虽灭除。汉兴复出。则先汉之前。逆至于周。有佛有经。其来也远。范晔胡为以谓明帝时。始入中国耶(昌黎送灵师诗注)。
新室 自乙丑称摄。丁卯即真。至庚辰十五年。共十八王莽。
更始 刘圣公即位改元。即莽地皇四年壬午。刘秀起兵。
东汉
自乙酉至庚子。十二主。共一百九十六年。都阳洛。
世祖光武秀。高祖九世孙。更始三年。改元建武。在位三十一年。
辛亥 建武二十七年○佛入灭。此至一千年。
戊午 明帝即位。改永平。三年庚申四月八日。帝梦一金人。问诸大臣。谁能原梦。左丞相韩宪奏曰。请陛下说之。朕昨梦一金人。身长丈六。项佩圆光。胸题卍字。顶盘螺髻。额放光明。云是释迦牟尼佛。生在西域迦毗罗国。灭度已来经今千载。云有大教。嘱朕取之。卿等谁能知委。时有通事舍人傅毅奏曰。臣见周书异记云。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恒星不现。异光徧照。太史苏由卜奏曰。有大圣人。生於西域。是佛出现。一千年后。声教流通此土。昭王令於洛阳南郊坛侧。[债-贝+(隽-隹)]一碑为后代记。陛下所梦。殆佛神乎。帝闻奏大悦。遂宣国子监王导翰林郎秦远将军蔡愔等二十八人。赍持国信勑书等。远历西国。追寻圣典。到南天竺国。寻访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僧。将梵夹经。并白[迭*毛]画释迦真像。以白马驮来。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三十日到洛阳。奏见。帝大悦。重赏万金。勑腾兰二僧。於鸿胪寺安下。翻译四十二章经。及释迦真像。安奉大殿。帝持念供养不阙。白马远涉。瘦劳而死。勑於洛阳城西埋之。仍造伽蓝一所。勑以白马为额。此中国造寺之始也。
法流东土。独楚王英。最先好而事之。
奉黄缣白纨。诣国相曰。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斋僧。此之始也。
辛未 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上表至。中书门下为之进。帝览表。令通事舍人宋祥引对。朕远求圣教。西方佛说。其旨微妙。图与养生。长资福利。卿等何意。唤作胡神。令朕除之。心生进退。若据朕意。佛法不除。道教不灭。限正月十五日。於白马寺前。斗其胜劣。决定强弱。勑致三坛。儒书传记二百七十卷。安於中坛。道书方术三百六十卷安于东坛。佛经并释迦像。安于西坛。帝於十五日。将百僚群臣。来赴寺前。道士先呈法术。呼风吸雨。绝役鬼神。腾兰二僧。跏趺而坐。诏通事舍人宋祥宣问二僧。二僧进奏曰。我佛教中。以无诤三昧。此之幻术非我所为。对帝王前。别验真伪。世上无情之物莫过於火。愿陛下将此三教经书。混堆一处。以火验之。不灰烬为真。烬者为伪。帝闻语下令。取堆中坛。积薪上下。告天便烧。二僧祝告。世尊灭后。佛法付嘱国王大臣及我弟子。将经远来东土。妄说异端。毁谤真乘。今日火中别其真伪。愿垂密佑。若全不坏。法兴此土。教化众生。随焰成灰。此土众生。不闻佛法。言讫火焰亘天。儒道二书。皆为灰烬。火中现金色莲华台。擎佛经像。俨然放光。是时帝与群臣。见此殊异。愕然可畏。叹曰。狼狐类众。凤少鸟多。二僧取经献帝。乃说偈曰。狐非师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浪。丘非山岳嵘。即是佛世界。善种得开萌。显我真如法。处处度众生。帝加崇敬。以释迦像及经。奉安显节陵及清凉台供养。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又听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勑腾兰二僧。为之剃发。令所司造寺十所。七寺安僧。三寺安尼。此中国为僧为尼之始也(事物记原)。
唐太宗题白马寺诗云。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回。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欲定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翻译名义)。
汉法本传载。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谓之大神变月。汉明帝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
丙子 章帝即位。改元建初。甲申改元和。元年有神雀凤凰白鹿白乌之瑞。徐州刺史王景。上金人颂。美光帝致佛之功(汉书)。
丁亥 桓帝即位。改建和。癸巳改永兴。元年铸金浮屠及老子像。禁中供养。覆以百宝华盖。帝事之尽敬。
戊戌 改延熹。九年。裴楷上书曰。今宫中立浮图黄老之祠。此道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伐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祚哉。夫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盻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淫女艳妇。极天下之丽。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奈何欲如佛老乎。书上奏问状。尚书承旨奏。揩诬上罔事。正揩罪(以上汉书及通鉴)。
戊申 灵帝即位。改元建宁。三年。沙门安世高至京。译经九十五部。首出决义一卷。次比丘诸禁律。
辛亥 四年。安世高至庐山。有[邱-丘+共]亭庙。甚灵。会三十余船奉特请福。神輙降语曰。舟中有沙门。可与请来。客请高至。神复降语曰。吾昔与子。俱出家学道。吾好施而多嗔。今为庙神。而寿尽旦夕。后恐堕於地狱。吾有缣千段并杂室物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高使出形。神现大蟒。悲泪如雨。高收缣物。辞别而去。至(〔豫章为建大安寺塔。乃江淮寺塔之始也〕)自镜录俄而神即命过。报云。得生善处。后有人。於山西泽中见死蟒。头尾数里。今浔阳县。大蟒村是也。
明帝初闻西域有神。其名为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抵。以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为其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修炼精神。以至成佛。善为宏阔胜大之言。以劝诱世俗。精於其道者。号曰沙门。自永平以来。中国始传其法。图其像。而至王公贵人。皆遵奉之。臣民虽有习其法者。而天子未之好。至桓帝始笃好之。常躬祷祠。由是其法浸盛。故裴楷上书。遂有诬上之罪。何慊夫哉。灵帝建宁问。安世高至。出决义律。比丘始有禁制。而[邱-丘+共]亭神。知其命将终。堕於恶趣。降语请高。奉缣宝虽物。托以营塔解愆。得生善处。佛法何其验耶。
释氏事物纪原
立坛受戒之始
大戒法本。自曹魏黄初三年壬寅。已到许昌。以国家多故。寝三十余年。至废帝即高贵卿公也登位。改元正。元岁甲戌。天竺律师昙摩迦罗上书。方兴受戒之事○逆推至佛法初到后汉永平十年丁卯。经一百七十八年。凡出家者。唯受三归戒○西天祇园比丘楼至。请佛立坛。为比丘受戒。如来於园外院东南。置一坛。此为始也。此土宋元嘉七年庚午。天竺僧求那跋摩(梁云功德铠)至杨州南林寺前竹园中。立坛。称方等坛。受戒之始也 僧史略云。盖以戒坛。本出小乘教中。应僧人戒法。一一如律。若片善乖违。则受不得戒。临坛人犯罪。今方等法是也 按大乘教。即不拘根缺缘差。但发大心[饥-几+页]纳。即得戒也。可谓广大平等周遍矣。故称方等大乘。或名甘露者。甘露即喻涅盘也。戒为人涅盘之初门。故从果彰名也 戒坛图经云。夫欲受戒者。先於有智人所策发教。於万境之上。起慈护心。故毗婆沙论云。由普於一切有情上。起善意乐。无损害心得戒。若临集僧。当行法事。但云发上品心。得上品戒者。沙弥素未曾闻。不知何者是上品心。此犹空雷发奇峰之天。甘雨绝布金之地尔。上品心者。即是万境上。起慈护心也○优婆塞戒经云。戒果有二。一天乐。二菩提乐。智者求菩提乐。不求天乐 正法念处经云。若持戒。念天乐者。斯人污净或如杂毒水。以天乐无常。寿尽必退。当受大苦。是故当求涅盘乐 瑜伽论云。一厌有为心。二求趣菩提心。三慈慜有情心 四分律本偈云。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
赐紫师号
僧史略云。唐则天朝。僧法朗等九人。重译大云经毕。并赐号紫衣银龟袋 大平兴国初。许四方僧入殿庭乞此试三学。下开封府。差僧证经律论义。十条全通。乃赐紫衣师号。为手表僧。以其面手进表也。寻因功德司奏。今天下一家。不须手表求选。勑依自此每遇皇帝诞晨。亲王宰辅节度。下至刺史。得上表荐所知僧紫衣。唯两街僧银所荐得入内。是日门人。牒给紫衣四事。谓之帘前赐紫。此最荣观也。然此衣以国恩故得着。极不容易。皆形相分满。方受得○按东观奏记云。大中年间。大安国寺僧修会。能诗应制。才思清拔。一日问帝乞赐紫衣。宣宗曰。朕不汝吝。但观汝相有缺。未赐也。及赐着归寺而卒。近亦屡有此类。可谓人天路上。以福为先矣 德宗召法师端甫。入禁中。与儒道论议。赐紫方袍。令待太子於东朝。顺宗重之若兄弟。宪宗待之如宾友。掌内殿法仪。录两街僧事。文宗开成中。立为左右街僧录。自此始也 昭宗乾宁中改首座。为副僧录。即觉晖为始也。
圣节建立道场
僧录赞宁僧史略曰。魏太武始光二年。立道场为祝寿。神嘉四年。郏州悉立。盖生日也。云生日暂建道场法会耳。始光中是帝自崇福之始也。神麚中是臣下奉祀之始也。今代所行。皆是唐代宗时始诵仁王经。盖自元载王缙始倡之。五代会要。周广明二年。勑臣僚。遇圣节。抵于寺院。起置道场。迄今为故事也。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