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疆

·统摄

·中边

·遗迹

释迦方志封疆篇第一

佛之所王土也。号曰索诃世界。即古翻经为娑婆矣。经中所谓忍土者也。谓此土人强识力念。能忍苦乐堪任道器。故佛王之。案此封疆。周轮铁山山外是空空不可测。山下是地地下是金。金下是水水下是风。其风坚实逾于金刚。众生心力同业所感。能持世界不令倾坠。自风以外即是虚空。约此周轮从下而上。至无色穷名为有顶。论其画界从广所经。卒非里数之所度也。且如智度论。从色界天下一大石。经一万八千三百八十三年方始至地。约此上下方维。名为一佛所王土也(即以大千铁围而为封疆之域)。

释迦方志统摄篇第二

案。索诃世界铁轮山内所摄国土则万亿也。何以知之。如今所住即是一国。国别一苏迷卢山。即经所谓须弥山也。在大海中据金轮表。半出海上八万由旬。日月回转于其腰也。外有金山七重围之。中各海水具八功德。其外咸海广于无际。海外有山是铁所成。四周绕之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即约苏迷山用分方面。东洲名毗提诃。南洲名赡部。西洲名瞿陀尼。北洲名拘卢也。此之四洲亦名四有。人之所居佛之所王。准此傍及铁围海内惟有四洲。苏迷山已上二十八天。并一日月为一国土。即此为量数至一千。铁围都绕名小千世界。即此小千数至一千。铁围都绕名中千世界。即此中千数至一千。铁围都绕名为大千世界。案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四洲山王日月。乃至有顶则有万亿之所。皆为佛之统摄。俱遵声教。

释迦方志中边篇第三

惟夫法王所部则大千之内摄焉。若据成都则此洲常为所住故。此一洲则在苏迷山南之海中也。水陆所经东西二十四万里。南北二十八万里。又依论说。三边等量二千由旬。南边三由旬半。是则北阔而南狭人面象之。又依凡记。人物所居则东西一十一万六千里。南北远近略亦同之。所都定所则以佛所生国迦毗罗城应是其中。谓居四重铁围之内。故经云。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佛之威神不生边地。地为倾斜故。中天竺国如来成道树下。有金刚座用承佛焉。据此为论约余天下以定其中。若当此洲义约五事以明中也。所谓名里时水人为五矣。

所言名者。咸谓西域以为中国。又亦名为中天竺国。此土名贤谈邽之次。复指西宇而为中国。若非中者凡圣两说不应名中。昔宋朝东海何承天者。博物著名群英之最。问沙门慧严曰。佛国用何历术而号中乎。严云。天竺之国。夏至之日方中无影。所谓天地之中平也。此国中原景圭测之故有余分。致历有三代大小二。余增损积算时辄差候明非中也。承天无以抗言。文帝闻之乃敕任豫受焉。

夫以八难所标边地非摄。出凡入圣必先中国。故大夏亲奉音形。东华晚开教迹。理数然矣。

二言里者。夫此一洲大分三量。二分以北土旷人希。獯狁所居无任道务。一分以南尽于三海。人多精爽堪受圣化。故约道胜大圣都焉。故成光子云。中天竺国东至振旦国五万八千里(振旦即神州之号也。彼人目之)南至金地国五万八千里。西至阿拘遮国五万八千里。北至小香山阿耨达池五万八千里。观此通摄取其遐迩。齐致以定厥中。其理易显。

三言时者。谓雪山以南名为中国。坦然平正冬夏和调。卉木常荣流霜不降。自余边鄙安足语哉。

四言水者。此洲中心有一大池。名阿那陀答多。唐言无热恼也。即经所谓阿耨达池。在香山南大雪山北。居山顶上非凡所至。池周八百里四岸宝饰。正南当于平地地狱所居。故金刚座东僻至五千里。又池正南当洲尖处。其北当谜罗川即北。又当葱岭北千泉也。上空定约当北辰星。今望第五似如西欹。且天上一寸地下一千。千泉去京八千余里焉。约天无一尺矣。其池北去钵露罗国减千里。东南屈露多国。西南罽宾国。各千余里。然四海为壑水趣所极。故此一池分出四河。各随地势而注一海。故葱岭以东水注东海。达儭以南水注南海。雪山以西水注西海。大秦以北水注北海。故地高水本注是其中此居海滨边名难夺。又佛经宏大通举事周。博见圣贤义非妄委。于上所列咸符地图。然此神州所著书史。寓言臆度浮滥极多。时约佛经更广其类。都皆芜秽试为举之。水经云。无热丘者即昆仑山 又扶南传云。阿耨达山即昆仑山 又山海经云。南流沙滨。赤水后黑水前。有大山名昆仑丘 又云。钟山西六百里。有昆仑山出五水 案穆天子传云。舂山音钟。又云。海内昆仑丘。在西北帝之下。方八百高万仞。又十州记云。昆仑陵即昆山也。在北海亥地去岸十三万里。此约指佛经苏迷山也。

又东海中山名方丈。亦名昆仑。

又云。西王母告周穆云。山去咸阳三十六万里。高平地三万六千里。

又周穆传述西王母云。去宗周瀍涧一万一千一百里 神异经。昆仑山有铜柱。其高入天围三千里。荣氏注云。柱洲昆仑山东南万二千里有无外山 史记云。昆仑山去嵩高五万里高万一千里郭璞云。高二千五百余里 淮南云高万一千一百里十四步二尺六寸 道经造立天地记云。昆仑山高四千八百里。又转形济苦经云。高万九千里。又云。此山飞浮 又云。昆山南三十里。次第有千昆山。名小千世界。

化胡经云。昆山高九重。相去各九千里 又云。高万万五千里。

已前儒道两说。虽形量差异莫越昆仑。寻昆仑近山。则西凉酒泉之地。穆后见西王母之所。具彼图经。若昆仑远山。则香山雪山之中也。河源出焉。故尔雅云。河出昆仑墟。郭璞图赞云。昆仑三层号曰天柱。实惟河源水之灵府。案禹贡云。导河自积石者。但据伏流所出处而名之。若讨本源诚有由矣 故佛经云。此无热池东。有银牛口出殑伽河。即古所谓恒河也。右绕池匝流入东南海。南有金象口出信度河。即古辛头河也。右绕池匝流入西南海。西有琉璃马口出缚刍河。即古博叉河也。如上绕池入西北海。北有颇胝师子口出徙多河。即古私陀河也。如上绕池入东北海。案河图云。昆仑山东方五千里名曰神州。亦名赤县。又依书云。河源东北流出葱岭岐沙谷。分为两水。东北支流经于阗南山于国西北出。又东流大河经朅盘陀城东南。又经疏勒国西。又东北至城下。又回流国南五百余里至乌铩国南。又东北至疏勒国北。六百一十里至乌孙界赤谷城。又东二百七十里经姑墨国南。又东六百七十里经龟兹国南。又东三百五十里经乌垒国南。此即汉时都护所治也。西南去疏勒二千一百一十里。东南去鄯善国。千七百八十五里。东北去乌耆国四百里。河又东南三百四十里经渠梨国南。又东二百四十里经黑山国南。此东去玉门关二千六百六十里。河又东经连城注宾城南且末国北合支水。河又东经娄兰地。又东经鄯善国城南。过东北数百里入蒲昌海。其海东面少北去玉门一千三百里。又东北去阳关三百里。此河于蒲昌伏流南而少西数千里。入积石山在羌烧瓽中。书云。积石去昆仑丘。千七百四十里。或云。伏流万三千里。斯诸臆说难以究详。河出积石西南流九屈。东北合流经析支地是为河曲。又东北入塞。过炖煌张棭南。是为河源矣。案此实录以寻河源。穷至无热池所。方为讨极。然此池神居非人所及。又是北天雪山之域。南接中土佛生之地。以处高胜故非边矣。

五谓人者。不出凡圣。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盖此二王不生则已。生必居中。又山川国邑人之依报。人胜则依胜。故此二王居焉。又轮王有四王约统四洲。金轮王者则通四有。银轮三方除北一洲。铜轮二方除西北方。铁轮在南除于三有。言赡部者。中梵天音。唐言译为轮王居处。言四轮王通局。乃殊住必南有也。古翻此洲。云好金地。谓阎浮檀金。在洲北岸海中。金光浮出海上。其傍有阎浮树林其果极大。得神通者方至于彼。今言此洲轮王得名两设其致耳。又一此洲四主所统。雪山已南至于南海名象主也。地惟暑湿偏宜象住故。王以象兵而安其国。风俗躁烈笃学异术。是为印度国。然印度之名。或云贤豆。或云天竺。或云身毒。天笃等。皆传之讹僻耳。然以印度为正。唐无以翻。雪山之西至于西海名宝主也。地接西海偏饶异珍。而轻礼重货是为胡国。雪山以北至于北海。地寒宜马名马主也。其俗凶暴忍杀衣毛。是突厥国。雪山以东至于东海名人主也。地惟和畅俗行仁义。安土重迁是至那国。即古所谓振旦国也。上列四主且据一洲。分界而王以洲定中。轮王为正居中王边古今不改。此土诸儒滞于孔教。以此为中余为边摄。别指雒阳以为中国。乃约轩辕五岳以言。未是通方之巨观也。又指西蕃例为胡国。然佛生游履。雪山以南名婆罗门国。与胡隔绝书语不同。故五天竺诸婆罗门。书为天书语为天语。谓劫初成梵天来下。因味地肥便有人焉。从本语书天法不断。故彼风俗事天者多。以生有所因故也。胡本西戎无闻道术。书语国别传译方通。神州书语所出无本。且论书契可以事求。伏羲八卦文王重之。苍颉鸟迹其文不行。汉时许慎方出说文。字止九千以类而序。今渐被世文言三万。此则随人随代会意出生。不比五天书语一定。上以五义。以定中边。可以镜诸。余如隋初魏郡沙门灵裕圣迹记述。

释迦方志遗迹篇第四

自汉至唐往印度者。其道众多未可言尽。如后所纪。且依大唐。往年使者则有三道。依道所经具睹遗迹。即而序之。其东道者从河州西北。度大河上曼天岭。减四百里至鄯州。又西减百里至鄯城。镇古州地也。又西南减百里。至故承风戍是随互市地也。又西减二百里。至清海。海中有小山。海周七百余里。海西南至吐谷浑衙帐。又西南至国界名白兰羌。北界至积鱼城。西北至多弥国。又西南至苏毗国。又西南至敢国。又南少东至吐蕃国。又西南至小羊同国。又西南度呾仓去关吐蕃南界也。又东少南度末上。加三鼻关东南入谷。经十三飞梯十九栈道。又东南或西南。缘葛攀虅。野行四十余日。至北印度尼波罗国(此国土吐蕃约为九千里)其中道者。从鄯州东川行百余里。又北出六百余里至凉州。东去京师二千里。从凉西而少北四百七十里至甘州。又西四百里至肃州。又西少北七千五里。至故玉门关。关在南北山间。又西减四百里至瓜州。又西南入碛三百余里至沙州。又西南入碛七百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娄兰地亦名鄯善。又西南千余里至析摩陀那故国。即咀末地。又西六百余里至都罗故国。皆荒城耳。又西入大流沙行四百余里。至 瞿萨呾那国东境(即汉史所谓于殿国也。都护所居汉之所守。东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其关名尼壤城彼土自谓于遁国也。周四千余里。沙碛太半寺有百余。僧出五千大乘学者。从关至媲摩川二百余里。有媲摩城中有栴檀立像高二丈余。极多灵异光明。疾者随痛以金薄帖像上便愈。其像本在憍赏弥国。是邬陀衍那王所造。凌空至此国。北曷劳落迦城有异罗汉。每往礼之。王初不信以沙土坌罗汉。乃告敬信者曰。却后七日沙土满城。于后二日乃雨宝满街。至七日夜果雨土填城。略无遗人。其先告者。预作地穴从孔而出。东趣媲摩像亦同至。有记云。法灭之时像入龙宫也。其曷劳城今为大堆王欲掘宝必遭风变。又于媲摩城西行三百三十里。方至国城王都。南十里有大寺先王所立。西南十余里寺有夹纻立像。从屈支国来。昔此有臣于彼礼敬。臣还本国遥念无已。像遂夜至乃舍宅为寺。都城西三百余里勃伽夷城。有坐像高七尺相好无比。首有宝冠光明时现。都城西百六十里。路中大碛惟有鼠壤形大如猬毛金银色。昔凶奴来寇。王祈鼠灵乃夜啮人马。兵器断坏自然走退。都城西五里许寺有浮图高百余尺。多现光相王感舍利数百粒。罗汉以右手举浮图。安之函内。乃下之无倾动也。都城西南十余里有瞿室[飢-几+夌]伽山(此云牛角)有寺像现光明佛曾游此为天人说法。记其建国崇学大乘。山岩石室有一罗汉。入灭心定待慈氏佛。数百年前崖崩塞户。其国南界接东女国。从国城西越山谷。行八百余里至。

斫句迦国(即沮渠也)南境其国周千余里。佛寺十余僧徒出百。学大乘者。国南有山立多罗塔。松泉流茂石室深净。有三罗汉现入灭定。须发恒长僧常剃之。五印度僧有证果者。多止此室。又北减三百里方至都城。周十余里山阜连属临带两河。又于国西北。上大沙岭度徙多河。五百余里至。

佉沙国(即疏勒也)周五千余里寺数百僧数万。习小乘有部。地多石碛其俗生子押头匾[匚@虎]。从此南行山野石碛。五百余里至。

乌铩国。周千余里都城周十余里。南临徙多河信佛法。寺十余僧减千人习小乘学。城西二百余里至大山。岭上有塔。数百年前山崖自崩。中有比丘冥目而坐。形甚伟大须发下垂。覆于肩面。国王以酥油灌之击揵捶。比丘高视曰。我师迦叶波也。今始乃闻已涅槃耶。又问释迦佛出世耶。告云已灭度矣。即升空化火焚身。其土出白瑿青玉等。从国城西度河登葱岭。东岗八百余里至福舍。其地在四山之中方百余顷。无树木有细草。缘如别说。又西南逾大岭至。

朅盘陀国。周二千余里都城周五十余里。北背徙多河敬佛法。寺十余僧五百余。人小乘有部。其国东南大石室二口。各一罗汉入灭心定。经七百余岁。其须发生年别为剃。又西北行三百余里。方至王都。东南临徙多河山岭连属。又西少南登山。冰雪五百余里至波谜罗川。东西千余里南北百余里。或狭无十里。据南北大雪山间。地碱卤多石。草木希少绝无人住。川南越山有钵露罗国。此川在大葱岭上。赡部一洲地最高也。中有大龙池。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十余里大卵出焉。其水西流至达摩悉帝国东界与缚刍河合。故此已西水并西流。东出一流。东北至佉沙国西界。与徙多河合。自此诸水皆东流也。龙池正南当无热池。北当千泉川。南当池大岭。名婆罗犀罗。南北三四百里。山地极高。池北即大葱岭也。水经云。高可千余里两边渐下。南北竖岭行数极多百余条矣。多有山葱崖险葱翠。因以名焉。岭南接大雪山。北至千泉。应有二千五百许里。东极乌铩西达活国。应三千余里。又从川西南入山险。七百余里至。

商弥国。周二千六百里。土出雌黄国人信佛寺有二所僧亦少耳。北越达摩悉帝大石山。至。

尸弃尼国。周二千余里山碛连野。又南越山河。

至达摩铁悉帝国(一名镬侃国一名护密国)即睹货罗之故地也。在两山间。东西一千五百里。南北减百里。或狭不逾十里。东临缚刍河。寺有十余僧数盖少。城寺石像上。悬金铜圆盖众宝饰之。人有旋绕盖亦随转。人止便止。四周石壁莫测其然。有说圣力使之。或谓机关之秘。又西南登山入谷五百余里。至。

屈浪拏国亦故地也。周二千余里少有信向。又西北逾岭三百余里。至。

淫薄健国亦故地也。周千余里都城十余里。又西北山谷行二百余里。至。

钵铎创那国亦故地也。周二千余里。都城山崖上周六七里。寺有四所僧亦少耳。山谷西行二百余里。至。

呬摩呾罗国亦故地也。周三千余里山川相半。坚城数十。西越山谷三百余里。至。

讫栗瑟摩国亦故地也。东西十余里南北三百里。都城周十五里。北至。

钵利曷国亦是故地。广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都城二十余里。又从讫栗国西越峻入洞。经川城三百余里至。

瞢健国亦是故地。周四百余里都城周十六里。北度河至 阿利尼国亦故地也。周三百余里带缚刍河两岸。大城周十五里。东渡河至 遏罗胡国亦故地也。北临前河周二百余里。大城周十五里。又从瞢健国西行百余里。出葱岭西头也寻山而下至。于活国亦是故地。周二千余里王城周二十余里。其王突厥也。铁门已南诸小国多属突厥。地安平俗多信佛。寺十余僧数百。大小兼学。西至。

縳曷国四五百里。东南越山谷诸城三百余里至。

阔悉多国亦是故地。国周减千都城十余里。山多川狭极风寒。僧寺三所众亦少耳。东南入谷越岭度诸小城四百余里。至安呾罗缚国亦是故地。周三千余里。王城周十五里属突厥。寺有三所僧有数十。有育王一塔。山阜连属极寒厉也。从此西南上大雪山。婆罗犀罗岭东头。经三日行又至极顶。通望赡部一洲。诸山并皆四下。又寻岭下行亦三日。极峻曲谷凿冰而度。西经迦毕式国边城小邑数十。又西南数百里方至王都。又西少南一千三百里。越山川至 弗栗恃萨傥那国。广二千余里南北千余里。王城周二十余里信佛法。从此南行五百余里至。

漕矩吒国(亦曰早利)周七千余里王城周三十余里。山川相半寺有百数。僧徒数万皆学大乘。育王塔十所。天祠数十计多外道也。土宜郁金香草。出兴瞿草生罗摩。印度川南境[禾*苗]那呬罗山。王城东南二千余里。至西印度伐刺拏国。方合北道南趣佛国。

其北道入印度者。从京师西北行三千三百余里至瓜州。又西北三百余里至莫贺延碛口。又西北八百余里出碛至柔远县。又西南百六十里至伊州。又西七百余里至蒲昌县。又西百余里至西洲。即高昌故地。汉时宜禾都尉所治处也。后沮渠凉王避地于彼。今为塞内。又西七百余里至。

阿耆尼国(即乌耆也)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都城周六七里。僧寺十余。二千余人。并学小乘说一切有。戒行精勤食三净肉。从此黑岭胡类群分。重财轻义无礼无敬妇尊夫卑良贱一等。吉素凶皂以为服制。又西南行二百余里。逾一小山越二大河。川行七百余里至屈(居勿反)支国(即丘慈也)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里。城周十七八里。寺有百余僧五千余。并学小乘说一切有。如上三净俗大信佛。王城民宅多树像塔不可胜记。东境大城中有天祠。池龙时出。与牝马合而生龙驹。初生[怡-台+龍]悷子方驯驾。故国多善马。近王名金花者。感龙驭乘王。欲终时鞭触其耳因即潜隐。与人妇通生子骁勇。王构突厥杀此城人故令空荒。城北四十余里东昭怙厘寺。佛堂中有玉石方二尺。上有佛足迹。长尺八寸广六寸。斋日放光。王城西门外路左右。有立佛各高九十余尺。于此建场五年一会。西有阿奢理贰寺唐言奇特也。昔王外游观礼圣迹。母弟留守因自割势为防谗构。王深异之弟后遇人犍五百牛遂愍赎之。慈善根力男形欻生遂不入宫。王讶奇特故因置寺。又西经小碛六百余里至。

跋禄迦国(古名姓墨又名函墨)东西六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王城周五十里。寺数十僧千余人并小乘学。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即葱岭北原也。水多东流。此路不得赭衣持瓠及声叫。有犯者龙能飞风雨沙。遇必皆没。山行自西四百余里至大清池(又名热海亦名咸海)周千余里东西长。四面有山行人祈福。又西北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周六七里商胡杂居。已西数十孤城亦尔。又西四百余里至千泉。泉涌多出方二百余里。南面雪山三垂平陆。又西百五十里至呾逻私城。又西南二百余里至恭敬城。又南五十里至。

笯(奴故)赤建国。周千余里。又西二百余里至赭时国(唐言石国)周千余里西临叶河。又东南千余里至悚(敷世)捍国。周四千余里山周四境。又西行千余里至窣睹利瑟那国。周千四百里东临叶河。叶河出葱岭北。西北流又西北入大碛。应五百余里至飒末建国(唐言康国)周千六百余里南北狭。都城周二十余里处极险固。自此东南至弭末贺国(米国也)周绕四五百里东西狭。又西北至劫布咀那国(曹国也)周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又西三百余里至屈霜你迦国(何国也)周同曹国而东西狭。又西二百余里至喝捍国(东安国也)周千余里。又西四百余里至。

捕捍国(中安国也)周千七百余里东西长。又西四百余里至伐地国(西安国也)周四百余里。又西南行行五百余里至货利习弥国。顺缚刍河两岸东西可三十里。南北五百余里。又从飒魅建国西南行。三百余里至。

羯霜那国(云史国也)周可千五百里。又西南二百余里入大山。山路绝险又少人物。东南山行三百余里至铁门关。左右石壁其色如铁。铁固门扉悬铃尚在。即汉塞之西门也。出铁门关便至。

睹货逻国(古云吐出罗也)之故地也。南北千余东西三千余。东拒葱岭。西接波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缚刍大河中境西流。其中自分二十七国。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安居。由温热多雨故也。顺河北下至呾密国东西六百余。南北四百余。王城周二十余里。寺十数僧出千人。大有窣睹波(即古塔之别名如偷婆等)佛像灵异。又东至赤鄂衍那国。东西四百南北五百余。王城周十余里。寺五僧少。又东至忿露摩国。东西百余南北三百余。王城周十六七里。寺有二所僧百余耳。东至愉(朔俱)漫国。广四百余从百余里。王城周十余里。寺二所僧亦不多。西南临缚刍河。便至鞠和衍那国。广二百余从三百余。王城十余里。寺三所僧百余。又东至镬沙国广三百余从五百余。王城周十六七里。又东至。

珂咄罗国。广从千余里。王城周二十余里。东接葱岭至拘谜陀国。广二千余里从二百余里。据大葱岭之中。王城周二十余里。西南临缚刍河国。南接尸弃尼国。南度此河至达摩悉帝等国。如前中道所引也。又从铁门南而少东。五百余里至(缚喝国。一道拘谜西南至)嚩伽浪国。广五十余里从二百余里。都城十余里。又南至纥露悉泯健国周千余里。都城周十五里许。又西北至忽懔国周八百余里。都城周十五里余。寺十余僧五百。又西至缚喝国广八百余。从四百余。北临缚刍河王城周二十余里。俗美其国詺为小王舍城。寺有百余僧二千余人。并小乘学。城外西南有纳缚(此云新也)寺在雪山北。作论诸师赞重此寺基业不替。像蓥名珍毗沙门像卫之。突厥叶护欲袭寺取宝。屯军寺侧夜梦天王长戟贯胸。可汗心痛因尔便死。堂中有佛澡灌受可升余。杂色炫耀金石难名。又有佛牙长寸余广八九分。色黄白而光净。佛扫帚者用迦奢草。长二尺余围可七寸。杂宝饰柄。三物斋日。法俗所感放大光明。有大浮图高二百余尺。金刚泥涂以宝庄之。有佛舍利时放神光。又诸罗汉入涅槃者示通立塔。虽有证果不现通者则不封树。王城西北五十余里有提谓城王城正北四十余里有波利城。各有浮图高三丈许。即释迦开元献麨长者发爪之所建也。佛以僧伽胝郁多罗僧僧却崎。又覆钵竖锡杖次第安布。立塔仪式令依崇建王城西七十里。迦叶波佛时所建浮图高二丈余。又从大城西南入雪山河三十余里。至锐末陀国广五六百里。纵百余里。王城周十余里。又西南行三百里至胡寔建国。广五百余从千余里王城周二十余里多山川。又西北至呾刺健国。广同前从五十余里。王城十余里西接波刺斯国界。又缚喝国东至忽懔国。于此东南至纥露悉泯健国。千余里于此北近缚伽浪国。东西五十余里。此国东北接活国。又从缚喝国南百余里至揭职国广五百余从三百余。都城周五里许。寺十余僧三百余人。并小乘学。陵阜相连东南入大雪山。六百余里出睹货罗故地。又至梵衍那国。广二千余从三百余里。在雪山中城依岩险。寺有数十僧数千人。学小乘出世部。王城东北山阿有大石佛。高一百五十尺。金宝庄严。又东寺左有鍮石释迦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合成。立之城东三里。寺有涅槃卧素佛。长千余尺亦金宝庄之。东南二百余里度大雪山东。寺有佛齿及劫初独觉齿。长五寸余广减四寸。又有金轮王齿长三寸广二寸。又有商诺迦缚娑(即商那和修传法第三师)大阿罗汉铁钵。受九升许。并九条僧伽胝绛赤色。设诺草皮之所绩成。以其先世于解夏日。持此草施僧福力所被。五百中阴身生恒服之。从胎俱出逐身而长。阿难度时变为法服。受具已后又变为九条。其齿钵等并金缄之。罗汉证灭入边际定智愿力故。留袈裟待遗法尽。方乃变坏今已少损。信有征矣。大雪山东至小川泽东入雪山。逾黑岭至迦毕试国。周四千余里。北背雪山三垂黑岭。都城周十余里。寺有百余。僧六千余人。多学大乘。其王信佛岁造丈八银像自修供之。天祠数十异道千余人 王城东三里北。山下有大寺佛院。东门南大神王像。右足下有大宝藏。近有外王逐僧欲掘。神冠中鹦鹉鸟像奋羽鸣呼地动。王军皆仆起谢而归。寺北岭上有数石室。亦多藏宝。欲私关者。药叉变为师子蛇虫。来震怒之。室西三里大岭上有观自在像。诚愿者像示妙身。安言行者。城东南三十余里。曷逻怙罗寺。大臣所造以名目之。浮图高百余尺。昔臣夜梦令造浮图。从王请舍利也。及旦至宫。有人持舍利瓶。臣留舍利令人先入。乃持瓶登塔覆钵自开。安舍利讫。王使追之石已合矣。斋日放光流出黑油。夜闻音乐。城西北二百余里。大雪山顶有龙池。山下为龙立寺。塔中有佛骨肉舍利升余。有时烟起或如火猛焰。渐灭之时方见舍利。状如白珠绕柱入云还下塔中 城西北大河南岸。古王寺中有佛弱龄龀齿长一寸余 又此东南往古王寺。有佛顶骨一片。广寸余色黄白。发孔分明佛发青色。螺旋右萦。引长尺余卷可寸许。

又西南古王妃寺。金铜浮图高百余尺。佛舍利升余。每十五日夜放光绕盘晓入塔中。

城西南比罗婆络山(云象坚也)顶。盘石上起塔高百余尺。舍利升余。山北岩泉是佛受山神饭已。漱口嚼杨枝。因生今为茂林。寺号杨枝也。又从龙池东行六百余里。越雪山度黑岭。至北印度界。已前诸邑并名胡国。至此方合中间道也。其地名曰 滥波国(北印度所摄也。入天竺婆罗门地也)其五印度之境。周匝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如半月也。七十余国同一王命 滥波国者。在无热池西。倚北胡活国。东南三垂黑岭。北约雪山都城周十余里。寺十余僧数亦少。多学大乘。天祠数十异道特多。东南百余里逾大岭大河。至那伽罗曷国(属北印度古花氏城)广六百余长二百余里。山周四境都城周二十余里。寺多僧少。天祠五所。异道百人。

城东二里有石塔高三百尺。编石突起雕镂非常。此即昔时值然灯佛。敷鹿皮衣发布掩泥之地也。经劫犹存。无忧王重法建此石塔以志之。每于斋日天辄雨花大众集观。西有佛寺次南小塔。是掩泥处。王避大路遂僻建立。城内大塔故基旧有。佛齿别塔高三丈余。云从空来既非人工。寔多灵异。城西南十余里有塔是佛自中印度陵空来降迹处。次东有塔。是昔值然灯佛买花处 城东南二十余里小石岭上塔高二百余尺。西南深涧瀑布飞流悬崖。东岸石壁大洞穴是龙王所居。门径狭闇。昔佛于此化龙留影。焕若真形。至诚请者乃暂明现。窟外方石有佛足迹轮相发光。窟西北隅塔者佛经行处。又侧发爪塔。又说蕰界塔。窟西大盘石上。有濯袈裟文。城东南三十余里有醯罗城。四周险固中有重阁。上安佛顶骨。周尺二寸其色黄白。发孔分明欲知善恶。香泥印之随心而现。有佛髑髅状如荷叶。色同顶骨。有佛眼睛大如奈许。清白映彻。并七宝小塔盛前三迹。又以宝函盛而缄封。有佛大衣细毡黄色置宝函中。微有坏相。中有佛锡杖白铁作环栴檀为笴。宝筒盛之。近王恃力将入宫中。寻复故处斯五圣迹。王令五净行者执侍掌护。有须见者税一金钱。请仰税五科宝乃重观礼弥繁阁西北塔小而多灵。人以手触其上。铃震动。自此东南山谷中行五百余里至健陀逻国(北印度也)广千余里长八百里。东临信渡河。都城周四十余里。少空荒寺有十余。天祠百所异道杂居 城内东北故基是佛钵宝台经数百年。今在波斯王宫供养。城东南八九里卑钵罗树。高百余尺枝叶蒙密。昔四佛座下见有坐像。传云。贤劫诸佛皆坐其下。昔释迦如来于此坐已告阿难曰。后迦腻色迦王集吾骨肉在此。王后在南建塔基周一里半。金铜相轮二十五重。或云。四十层者举高五百五十尺。有舍利一斛。初有化牧牛人。林间造三尺小塔。王掷弃之。乃于大塔第二级下。石基之侧半现小塔。疾者归愈。其大塔东面石陛上。昔有金色蚁大如指如麦。相从啮石壁文如镂。厕以金砂作二加趺佛像。高四五六尺。又于南面石陛。画佛丈六之形。昔有二贫人。各施一金钱共画一像。请现神变。像即现胸以上。分为两身。下合为一。次南百余步白石佛像高一丈六尺。面北放光夜出绕塔。贼欲盗物像出迎之。贼退像还。大塔左右小塔数百。庄工极巧香音两异。仙圣旋绕。佛记此大塔。七烧七立佛法方灭。已烧至三今现营构。西有故寺并前王所立。诸大论师世亲菩萨。如意论师胁尊者等。造毗婆沙处。寺东北五十余里渡大河。至布羯逻伐底城。周十四五里。东有四佛说法塔。无忧王建之。高数百尺雕镂希世城北五里故寺东塔高数百尺。即菩萨舍千眼处。东有石塔高百余尺。梵释初作妙珍蓥饰。佛灭宝变金为石也 又西北行五十余里塔者。是佛化鬼子母处 又北五十余里塔者。是商莫迦菩萨(此云睒也)被王射处。又东南约二百里。跛鲁沙城北东二十余里。弹多落迦(即檀特也)山岭上塔。是苏达拏(云善牙也)栖隐之所。婆罗门捶男女处。流血涂地。今诸草木皆同绛色。岩间石室妃习定处 又西北行百余里。越小山至大山。南有一寺塔。僧学大乘。昔独角大仙为女乱处。沙城东北五十里大山。有大天祠。祠东南行百五十里。至乌铎迦汉荼城。周二十余里。南临信渡河。从此城北越山行六百里至。

乌仗那国(北印度之正国也。古谓乌长)山谷相连周五千里。昔日轮王苑也。土宜郁金香。夹苏婆窣堵河。王城周十四五里。寺有一千四百僧有一万八千。并大乘学。今多荒少其习大乘。统文略义律仪传训有五部焉。一法密部。二化地部。三饮光部。四说一切有部。五大众部。天祠十余异道杂居 王都瞢揭厘城。其东五里大塔多瑞。是佛昔作忍仙为羯利(此云斗诤)王支解之处。城东北二百六十里。入大山至阿波逻龙泉。即前河源也。派流西南春夏合冻晨夕飞雪佛昔化暴龙。金刚以杵击崖。龙怖归依。请佛放雨乃许之。令人收粮。十二年一雨水灾。又泉西南三十余里。水北岸大石上佛伏龙已。留迹示之随心长短。顺流三十余里。有佛濯衣石袈裟文如镂。城南四百余里。醯罗山谷寻水逆流。东上花果缘崖。或闻諠话音乐声。方石相接。是佛昔闻半偈舍身处。城南二百余里。大山侧有摩诃伐那寺(此云大林)佛昔为萨缚达罗王(即一切施也)失国避地为贫人。故令缚送处。寺西北下山四十余里。有寺塔高百余尺。侧方石上佛足迹相放光照寺。为天说本生处塔下有石黄白津腻。是佛昔为闻法折骨写经处 又西七十里塔。是佛昔为尸毗迦王(此云舆也)割身代鸽处 又西二百余里。珊尼罗闇川萨裒杀地(言蛇药也)寺塔高八十尺。佛昔为帝释身作大蟒僵死。以施贫疫处。

侧有苏摩塔。是佛变为苏摩蛇啖者病愈事。川北崖塔病求多愈。又侧有涌泉。佛昔为孔雀王。[此/束]啄而出用救疾处 城西南七十里大河东。塔高六十尺。是嗢呾罗犀那(言上军也)王所造。佛令以舍利与王分在河滨立塔。王以白象负归象变为石。城西五十余里渡大河。有卢醯呾迦塔(言赤也)高五十余尺。佛昔为慈力王。刺血饮五药叉处 城东北三十里。遏部多(言奇特也)石塔高四十尺。佛为人天说法。塔从地出现即存焉 又西渡大河四十里寺精舍有阿缚虑枳抵(云观也)伊湿伐罗(云自在也)菩萨像(即观世音者)感灵远照此西百五十里山岭。龙池周三十余里。王城东北逾山谷。逆上信渡河。途路极险。乘縆栈梁锁杙蹑隥。千有余里至达丽罗川。鸟仗那旧所都也。大寺中有刻木梅呾丽耶(古云弥勒唐言慈氏)菩萨像。金色晃朗高百余尺。末田底迦(即末田地)阿罗汉所造。以通力引匠升睹史多(即兜率也)天。三返观相乃成其好。自有此像法方东流也。东行越岭逆信渡河。履险飞梁五百余里渡河。又东渡缚刍河登危至。

钵露罗国。周四千里大雪山中。东西长寺数百。僧数千。学师戒行多滥。其国非印度所统。多冰雪其土出金如火色。北对婆罗犀罗大岭。还从健驮逻国。乌铎迦城南。渡信渡河。广四里许。西南流清澄如镜。毒龙恶狩窟穴其中。有持舍利宝花者船多沉没。渡河至呾叉始罗国(北印度也)周二千余里。都城周十余里。寺多增少并大乘学。

城西北七十余里。有伊罗钵龙池。周百余步。池东南三十里。两山间塔高百余尺。佛昔记慈氏兴世。四大藏者此地出一。故有振动。斯周百步曾无一摇。有欲发者地振人仆。城北十二里塔于斋日常放神光。仙花天乐。近有癞者。塔于礼忏除秽涂香。不久便愈身又香洁。昔佛为战达罗钵刺婆王(云月光也)以头施处。凡经千施即塔。名月光也 城东南山塔高十丈许。决目王所治育王所造。又东南越山谷七百余里。至。

僧伽补罗国(北印度也)周三千五百里。西临信渡河。大城周十四五里。城东五十里。有石塔高二十余丈佛所游处。池沼十余。四色莲花弥覆其内。

从此南返至呾叉始罗国北界。渡信渡河东行二百余里。渡大石门。是摩诃萨埵王子舍身饭虎处。东有寺僧百余。又南百五十里石塔者。萨埵以竹自刺血啖兽处。地及草木今犹绛色。次北石塔高二十余丈。放光开信病归多愈。又东五十余里。孤山有寺塔高二百余尺。僧徒二百人并大乘学。佛昔化药叉不食肉处。又东南山行五百余里。至。

乌剌尸国(北印度也)周二千余里。山阜相属。都城周十八里。不信佛法。属迦湿弥罗。有佛塔高二十余丈。育王所造。有寺僧少学大乘教。又东南登山铁桥千余里至。

迦湿弥罗国(北印度也古曰罽宾)周七千里四面负山。虽有门径狭而劣通。城西临大河。长十三里广四里许。寺百余僧五千余人。土出龙种马郁金火珠。有四浮图各有舍利一升余。佛灭后第四百年。胁尊者年八十方出家证无学。将五百罗汉来此造十万颂。邬波弟铄释素呾缆藏(即优婆提舍论。修多罗藏。异名也)次造十万颂毗奈耶毗婆沙论。次造十万颂阿毗达摩论。凡六百六十万言。备释三藏。新城东南十余里故城北大山阳寺塔。僧徒三百人佛牙长寸半。色黄白斋日便放光。又南十五里有观自在菩萨立像。有愿见者断食便睹。王城西北二百余里至商林寺。

城西五百十里大河北接山。有寺僧百余人。从此西南越山行七百余里至。半笯蹉国(北印度属罽宾)周二千余里。寺有五所多山川。东南行四百余里至遏逻阇补罗国(非正北印度乃荒服国也)周四千余里。都城周千余里。寺十所僧甚少。天祠一外道甚多。自滥波达此形体鄙薄。非印度之正境也。从此下山东南行。并是大川达远无畔。惟以河国而分界部。虽有小山并是孤住。自此以北通连雪山。东达神州凉部以南诸雪山也。案此山亦即赡部之巨镇地者。于此城东南下平。渡水行七百余里。至。

磔迦国(北印度也)周万余里。东据毗播奢河。西临信渡河。都城周二十余里。俗少信佛多事天神。寺有十余天祠数百。城西南十五里奢羯罗故城。寺塔高二十余丈。昔四佛说法经行处。又西北六里许。塔高二十余丈。亦四佛说法处 新都城东北十余里。石塔高二十余丈。多有舍利斋日放光。东行五百余里至。

那仆底国(北印度)周二千余里。都城周十四五里。寺十天祠八。城东南五百余里。至阇林寺周二十余里。佛舍利塔数百千区。并石室等。僧有三百人。学小乘说有部也。德行清高小学之博。贤劫千佛并此说法。释迦灭后第三百年。迦多衍那(迦栴延也)于此造发智论。寺塔高二十余丈。有四佛行坐迹处。从此东行百五十里至阇烂达那国(北印度也)东西千余。南北六百里都城周十余里。寺有五十。僧二千余人大小专门。天祠三所外道五百人。东北越山七百余里至。

屈露多罗国(北印度也)山周四境。都城周十四五里。寺二十余僧千余人多大乘学。天祠十五异道杂居。出火珠雨石。俗瘿且尰。城内有塔记佛曾游于此说法。自斯北行近二千里。山路危险至洛护罗国(北印度也)又北山行二千余里。雪寒更甚。达秣逻娑国(又名三波诃北印度摄)又从窟露罗南行七百余里。越山济河至。

设多图卢国(北印度也)周二千余里西临大河。都城十七八里。佛法大盛城内外寺十所僧亦少耳。城东三里塔高二十余丈。育王所造。傍有四佛行坐迹。自此西南行八百余里。至波狸夜呾罗国(入中印度也)周三千里都城周十五里。寺有八所僧亦少耳。俗信外道。天祠十所异道千余。土有稻种六十日收。东行五百余里至。

秣菟罗国(中印度也古云摩偷罗)周五千余里都城二十余里。寺二十余僧二千余人。大小兼学。天祠五所异道杂居。土植庵没罗果。小者生青熟黄。大者始终青色。城中三塔。四佛遗迹甚多。及舍利子。没特伽罗子(谓目乾连也)满慈子(富娄那也)优婆厘(优波离也)阿难陀。罗怙罗。曼殊室利等诸塔。每三长月六时。诸僧尼集阿毗达磨众。供养舍利弗塔。习定众供目犍连塔。诵经众供满慈塔。毗奈耶众供优波厘塔。尼众供阿难塔。未具众供罗怙罗塔。大乘众供诸菩萨塔。寻斯诸塔不必遗身。但立像设供用呈心造。如罗怙文殊未取灭度则可知矣。城东六里有山崖寺。是尊者乌波鞠多(云近护也)之所造也。有佛指爪塔。寺北石岩室高二丈广三丈。细筹四寸填之。近护导夫妻俱证罗汉者。送一筹乖此不在室记。又室东南二十余里。大涸池侧有塔。佛曾游此有猕猴持蜜施佛。佛令水和遍众同饮。猴喜堕坑而死。便生人中。池北林中四佛经行处。大有遗迹。又东北五百余里至萨陀泥湿伐罗国(中印度也)周七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寺有三所僧七百人。皆小乘者。天祠百余异道甚多。城西北四里塔高二十余丈舍利一升时放大光。城南百余里至佛寺。又东北四百余里至。

窣禄勒那国(中印度也)周六千余里。少荒东境临殑伽河(即古恒河)北接大山城东南阎牟挪河。从国西北山中出中境而流。都城周二十余里东临阎牟河。寺有五所僧千余人多小乘学。天祠百余异道甚多。河西大寺东门外塔。佛曾于此说法度人。其侧有佛发爪塔。阎牟河东八百余里至殑伽源。广三四里。东南入海广十余里。水色沧浪味甘沙细随水而流。俗谓福水有沐除罪。或有轻命自沈。云生天受乐。有僧伽罗国提婆菩萨。化外道受正法处。渡河东至。

秣底补罗国(中印度)周六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不信佛而敬天。寺有十余僧八百人多小乘者。天祠五十余异道杂住。国西北境殑伽东岸。摩裕罗城周二十余里。出鍮石水精。城侧临大河。有大天祠多有威灵。有池编石为岸引河为浦。五印度以为殑伽河门生福灭罪处。常有百千人澡濯。从摩裕北行三百里。至。

婆罗吸摩补罗国(北印度)周四千余里山周四境。都城周二十余里寺五僧少。天祠有十异道杂住。国北大雪山有苏伐剌拏瞿呾罗国(言金氏也)出上黄金。东西地长即东女国。非印度摄。又即名大羊同国。东接土蕃西接三波诃。北接于阗。其国世以女为王。夫亦为王不知国政。男夫征伐种田而已。又从末底补罗国东南行四百余里至。

瞿毗霜那国(中印度)周二千余里都城十四五里。寺二所僧百余人而习小乘。天祠三十余异道杂住。城固险峻。其侧古寺塔高二十余丈。佛曾于此一月说法。有发爪二塔各高丈余。旁有四佛坐迹。又东南行四百余里。至垩醯掣呾逻国(中印度)周三千余里。都城周十七八里。寺十余所僧有千余。习小乘正量部。天祠有九外道三百余人。城依险固其外池侧。佛为龙说法七日处。立塔侧有四佛行坐迹。立塔表之。又南二百七十里渡殑伽河。西南至毗罗删拏国(中印度)周二千余里都城周十余里。信外道少敬佛法。寺二所僧徒三百人皆大乘学。天祠五所。城中寺塔高十余丈。佛曾于此七日说蕴界法。四佛行坐遗迹尚存于此。东行二百余里至。

劫比他国(中印度古僧伽舍也)周二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寺有四所僧千余人。天祠十所同事大自在天。皆作天像。其状人根形甚长伟。俗人不以为恶。谓诸众生从天根生也。城东二十余里大寺中僧数百人。净人数万头皆宅寺侧。大垣内有天帝造三宝阶。中阶黄金。左以水精。右用白银。南北而列东面下地。是佛从逝多林(即祇陀林)升天善法堂。为母三月说法下降处。百年前阶尚在。今并没尽。后王仿之。犹高七十余尺。上起精舍 侧有石柱光润映现。随其罪福影出柱中。育王所造阶侧浮图。四佛行坐迹也。佛澡浴处立塔。其所有佛入室精舍。又其侧佛经行石基。长五十步高七尺。足所履处皆莲花文。基左右小塔梵王所造。

次前是莲花尼化为轮王先见佛处。佛告尼曰非汝先也。有苏部底(须菩提也)宴坐石室。知诸法空见吾法身。次东南池有龙居焉。恒护圣迹不可轻犯。从此西北减二百里至。

羯若鞠阇国(中印度曲女城也)周四千余里都城西近殑伽河。长二十余里广四五里。邪正相半寺百余。僧徒盈万大小兼学。天祠二百余所。异道数千人。即统五印度之都王也。号尸罗逸多(言戒日也)吠奢姓。初欲登位。殑伽岸有观自在像。乃请之。告曰。汝本此林兰若比丘。金耳月王既灭佛法。王当重兴愍物在怀。方王五境慎勿升师子座及称大王号也。王乃共童子王。平殄外道月王徒众。又约严令。有啖肉者当截舌。杀生当斩手。乃与寡妹共知国事。于殑伽侧建千浮图。各高百余尺。城邑乡聚达巷交衢。立精舍储食。止医药惠羁贫。圣迹之所皆为立寺。二十年来五年一会。倾及府藏拯济群有。惟留兵器用备不虞。初作会日集诸国僧。三七日中四事供养。令相论议。若戒行贞固道德优洽者。升师子座王便受戒。清净无学示有崇仰。秽行彰露者。驱出国界。诸有王臣植福无怠者。携手同坐。异此不顾。王巡省方俗不常其居。行必四兵导引严设。泛舟乘象击鼓吹螺。象军八万以威四远惟两三月不外游行。宫中每日饭诸沙门。僧有千人婆罗门五百。日分三时一时理务。两时营福。又绝血食。日例一顿。于河西寺东起宝台高百余尺。中有等身金像。次南起宝坛浴佛像处。于此东北十五里许。别筑行宫从寺至宫。夹道为阁穷诸雕饰。乐伎不移递奏而已。又以三尺隐起金像。载以大象宝幰其上。王为帝释像执宝盖左侍。有迦摩镂波国拘摩罗王(言童子也)作梵王像执拂右侍。各五百象军被铠同卫。前后各百大象。乐人于上鼓奏音声。戒日王又以真珠杂宝金银诸花随出四散供养三宝。其五印度尼寺稀少。纵有尼者与僧同门。食亦同处无亏戒约。然童子王刹帝利姓。语使人李义表曰。上世相承四千年。先人神圣从汉地飞来。王于此土。城西北塔育王所造。昔佛于此七日说法。其侧有发爪塔。四佛行坐迹。又南临殑伽河。三寺同垣异门。佛像严丽。佛牙长寸半。光色变改宝函盛之。远近瞻者日有百千。守者烦挠重税金宝。而乐礼者不辞重货。斋日便出置高座上。散花虽积牙函不没。寺僧清肃净人数千户。寺前左右精舍高百余尺。石基砖室中像宝庄或纯金银 次东南大精舍。石基砖室高二十余丈。是佛六月说身无常苦空不净处。又有四佛行坐迹。在城东南六七里。殑伽南岸上。城东南百余里。有纳缚提婆城。据殑伽河东岸。三寺同垣异门。周二十余里 次前二百余步。塔高二十余丈。佛曾七日说法处。中有舍利时放光明。其侧四佛行坐迹。寺北四里临殑伽岸。塔高二十余丈佛曾七日说法。四百饿鬼解悟生天。其侧又有发爪塔。次侧又有四佛行坐迹。又东南行六百余里渡殑伽河南至。

阿输陀国(中印度)周五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寺有百余僧三千余人。大小兼学。天祠有十异道少耳 城中故寺是伐苏畔度菩萨(言世亲也)数十年中作大小乘论处。城北五里殑伽岸。大寺中塔高二十余丈。佛为天人三月于此说法。侧有佛塔四佛行坐迹。寺西五里有佛发爪塔。城西南五里。大庵没罗林中故寺。是阿僧伽菩萨(云无著也)夜升天宫。于慈氏所受瑜伽庄严大乘经论及中边等。晓为众说。林西北百余步佛发爪塔。自此东行三百余里。度殑伽北至。

阿耶穆佉国(中印度)周二千五百里。都城临河周二十里。寺五所僧千余人习学小乘。天祠十所异道杂居 城东南临殑伽。塔高二十余丈。佛曾三月说法处。有发爪青石塔。有四佛行坐迹。又东南行七百余里渡殑伽河。南阎牟那河北至。

钵罗伽耶国(中印度)周五千余里都城据两河交。周二十余里寺二僧少。天祠数百异道特多。城西南临阎牟河曲二三千里。东北流合间有瞻博迦花。林中塔高十余丈。佛曾于此降外道处。有发爪塔经行迹。又有提婆菩萨作广百论处 城中天祠堂前大树枝叶蒙密。食人鬼依之。左右遗骸为[卄/積]。人至祠中无不轻命。上树投下为鬼所诱 城东两河间交广十余里。土地平垲细沙弥布。古今王豪诸有舍施莫不止焉。号大施场。戒日大王亦修此业。场东合流口。日数百人自溺而死。彼俗名为生天所也。有欲行法七日于此绝粒。自沈中流远近相趣。乃至山猿野鹿。群游水滨绝食沉水。当戒日王行施之时。有二猕猴雌为狗杀。雄者负尸掷此河中。其又自饿累日而死。自此西南大林野行。五百余里至憍赏弥国(中印度)周六千里都城周三十余里。寺十余僧三百余人。天祠五十外道众多。城内故宫大精舍。高六十余尺。刻檀佛像上悬石盖。即邬陀衍那王(古优陀延也唐云出爱)之所造也。灵光间起。诸王以力欲举。终莫之移。昔佛为母上天说法。王请目连神力接工。就天摸相。及佛下天像便起迎。佛慰喻曰方为佛事。舍东百余步。四佛行坐迹。佛浴室井今犹充汲。城内东南隅具史罗长者宅。有佛精舍发爪塔。其大塔侧又有四佛行坐迹 城西九里石窟。佛曾游此伏毒龙也。侧有大塔高二十余丈。旁有佛经行迹及发爪塔。病求多愈。释迦遗法灭在此国。贵贱入境自然感伤。窟东北大林中行七百余里。度殑伽北岸至迦奢布罗城。周十里许。是护法菩萨伏外道处。塔高二十余丈。佛曾于此六月说法。有经行迹及发爪塔。自北行一百八十里至鞞索迦国(中印度)周四千余里。都城周十七里。寺二十僧三千人。天祠五十外道巨多。城南道左右。寺塔高二十余丈。佛曾于此六年说法。侧有奇树高七十尺。春冬不改是佛齿木弃而茂生。诸邪见者竞来残伐寻生如故。侧有四佛行坐迹并发爪塔。基角相连林池交影。自此东北五百余里。至 室罗伐悉底国(中印度即舍卫也)周六千余里都城荒毁。故基周二十余里。寺数百僧徒少。天祠百余外道甚众 荒城故殿东基上小塔。是钵罗犀那恃多王(古云波斯匿唐言胜军也)为佛造堂处。次侧故基上塔。是王为佛姨母钵罗阇钵底(古云波阇波提此云生主)比丘尼造精舍处。次东塔是苏达多(云善施也)之故宅也。侧有大塔。是鸯寠利摩罗(言指鬘也)舍邪处也。城南六里许逝多林。是给孤园太子所造寺也今荒废尚有石柱。高七十余尺育王造之。砖室一存余并湮没。室中有为母说法金像。东北有佛洗病僧塔。西北有目连举身子衣塔。不远并塔佛所汲用。又舍利弗与佛经行道说法处并有表塔。灵药异香常降其所。又外道杀女以谤佛处。立塔表之。寺东百步大深坑。是调达欲毒害佛生陷处。南有大坑。是瞿伽离比丘毁佛生陷处。又南八百步大深坑。是战遮婆罗门女毁谤佛生陷处。此三坑皆洞达无底。洪雨大注终无停偃 寺东七十步精舍名曰影覆。高六十尺中有东面坐像。与外道论处 次东天祠量同精舍。初日影西不蔽佛舍。晚日荫东遂覆天祠。

又东四里大涸池。是毗卢释迦王(旧云流离也)陷入地处。后人立塔记之 又有身子初造寺时与外道捔处。亦立塔记。

寺西北四里有得眼林。中有佛经行迹塔。其缘胜军王抉五百贼眼。闻佛慈力一时平复。舍扙遂生。城西北六十里故城。是人寿二万岁时。迦叶波佛本生处。其北有塔。即此佛全身舍利之所。育王造塔表之 又东南行五百余里。至。

劫比罗伐窣堵国(中印度古云迦毗罗也)周四千余里空城十数并无人住。宫城周十五里许。以砖成之。故寺千余宫城一。寺僧三十余。天祠二所外道杂住。城内正殿基上。精舍中作王像。

其侧是摩诃摩耶(言大术也)夫人寝殿基上。精舍作夫人像。其侧精舍中作菩萨像。神降之相彼执不同。上座部云。当唐国五月十五日。诸部又云。当此五月八日。此盖闻见之异耳。其侧有仙相塔。城南有塔。是太子捔力掷象。越城堕地为大坑处。侧有精舍作太子像及受业像 其傍精舍是妃寝处。作耶输陀罗并罗怙罗像 别本云。太子初夜开城北门出去。又城东南隅精舍中。作太子乘白马凌空逾城处 四城门各有精舍。作老病死沙门像。城南四里尼拘卢林塔。佛得道与天人说法之所 城南五十里故城中塔。是人寿六万岁时。迦罗迦村驮佛本生城。城东南塔即此佛遗身也。无忧王于前建石柱高三丈余。

又东北三十余里故城中塔。是人寿四万岁时。迦诺迦牟尼佛本生城。城东北塔即此佛遗身也。无忧王为建石柱铭记之。高二丈余 城东北四十余里。有太子坐树下塔。大城西北数百千塔。是诛释子塔。有四释子拒军。城人不受被放出境。一为乌仗王。三为梵衍等王。至今不绝 城南尼拘律树塔。是佛初来见父王处 城南门外塔。是捔射处。东南三十余里。是太子射矢没地因涌泉流。俗傅箭泉病饮多愈。或持泥傅额随苦皆愈。又东北九十里腊伐尼林。释种浴池花水相映。其北二十五步无忧花树。今已枯悴佛诞处也。有说云。当此三月八日者。上座部云。当此三月十五日者 次东有塔二龙浴太子处。初佛生已不扶而行四方各七步。所蹈之处出大莲花。既右胁生天帝衣接。四王捧之置金几上。凡施四塔并立石柱表之。旁有小河东南而流。俗号油河。是太子产已。天化此地光润令沐。以除风虚今变水河。尚腻如油。从此东行二百余里。荒林中至。

蓝摩国(中印度)多空城。东南佛塔减百尺。昔初八分之一舍利也。灵光时起侧有清池。龙变为蛇出绕其塔。野象采花以散之。无忧王欲开龙护不许。

又东大林百余里大塔。是太子至此解宝衣中末尼珠。付阐铎迦还父王处 又东有赡部树枯株尚在。有小塔是太子以余衣易鹿皮处。其侧塔者剃发处。年自不定或云十九。二十九者 又东南野行百九十里。尼拘陀林塔。高三丈余。昔人于佛焚地。收余灰炭于此起塔。病者祈愈。有四佛行坐迹。塔高百余尺。左右数百小塔。又东北大林路险五百里。至。

拘尸那揭罗国(中印度)城颓荒人物少也。内东北角塔是准陀故宅。其井犹美营供所穿。城西北四里。度阿恃多伐底河。此云有金也。近西岸娑罗林。两林间相去数十步。中有四树特高。大砖精舍中。作佛涅槃像。北首而卧。旁塔高二百余尺。前有石柱记佛灭相。有云。当此土三月十五日者。说有部云。当此九月八日。诸部异议云。至今贞观二十年。则经一千二百一十二年矣。此依菩提寺石柱记也。或云。千三百年。或千五百余年。或云。始过九百未千年者。精舍侧有佛。昔为雉王救火及鹿救生。各立一塔次西塔者。是苏跋陀罗(言善贤也)灭证处。次有一塔是执金刚神躄地处。次侧一塔是停棺七日处 次侧一塔是阿泥楼陀上天。告母降来哭佛处 城北度尼连禅那河。三百步塔者。是佛涅叠般那(言焚烧也)处也。地今黄黑土杂灰炭。有祈感者咸获舍利。次侧一塔佛为大迦叶波现双足处。次又一塔前立石柱。刻记八国分舍利事。此西南行二百余里至大邑。又大林行五百余里。至。

婆罗痆(女黠)厮国(中印度古波罗奈也)周四千余里都城西临殑河。长减二十里广六里许。人居盛满多信外道。寺三十余僧三千余并小乘正量部。天祠百余外道万余。多事大自在天根也。大城中天祠二十所。天根高百余尺。城东北婆罗痆河。西塔育王造。高十余丈。前立石柱碧藓现佛 河东北十余里鹿野寺也。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小乘正量部。有佛精舍高二十余丈。砖龛四合节级百数。皆隐起金像鍮石佛等。次西南塔高百余尺。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洞澈清净诚感像现。随其善恶。即成道已。初转法轮处 其侧三塔。即昔三佛行坐处。傍有诸塔。五百独觉入灭处。又侧一塔。慈氏菩萨受记处。又西一塔是佛过去。为护明菩萨。迦叶波佛授今成佛处 次南四佛经行处。长五十步高七尺。青石积成上作释迦经行像。像形特异肉髻上髾。发头抽出神而有征。寺迹极多精舍浮图。乃数百事不可具也。寺西清池周二百步佛尝盥浴 次西小池佛尝涤器 次北小池佛尝浣衣。三池龙止味甘且净。有慢触者。金毗罗兽即而害之。侧有方石。上有佛袈裟文迹。外道凶人有轻蹈者。池龙辄兴风雨。

侧有浮图。佛曾作六牙象王。见猎者被法衣故拔牙与处 侧又一塔。佛昔为鸟与猕猴象相问谁大处 又大林中塔。佛与调达昔为鹿王。佛代孕鹿命处。鹿野之号因而生焉 寺西南三里。大塔高三十丈基峙壮丽。侧又一塔。是五人迎佛处。大林东三里塔者。佛昔为兔与诸兽聚。自知形小烧身馈之。因感天帝下赞。故使月轮有兔像现。寺东顺殑伽河三百余里。东至战主国(中印度)周二千余里。都城临殑河周十余里。人盛满寺十所。僧减千人并小乘。天祠二十所异道杂居。城西北寺塔佛舍利一升。昔佛于此七日说法。并四佛行坐迹。有慈氏菩萨像。形小而威德大。城东北二百余里至阿避陀羯赖拏寺(云不穿耳)因缘北方僧也。寺东南渡殑河百余里至大邑。河北岸那罗延天祠重阁甚严。又东南三十余里有降鬼塔半已陷地。前建石柱高二丈余。即佛为啖人鬼说法处。鬼置石座千数。茂林清池不远。数寺皆有僧住学大乘者。又东南渡河百余里塔者。即分舍利瓶及余舍利也。每斋日放光。又东北渡殑伽河百五十里。至。

吠舍厘国(中印度古云毗舍离也)周五十余里。邪正兼半寺数百。现存五三僧少耳。天祠数十露形多之。城已颓毁故基周七十许里。宫城周五里许。少人居住。宫城西北六里。寺塔是说净名处。

又东身子证果塔 又东大塔是王得一分舍利一斛许。无忧王取九升。均造余塔。后更有王欲开。地震遂止。西北有塔石柱高六丈。次南猕猴为佛穿池。池西群猴持佛钵。上树取蜜处 池南猴奉蜜处。各有塔记。寺东北四里许塔。是净名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说法现疾处也。近使者王玄策以笏量之止有一丈。故方丈之名因而生焉。并长者宝积宅。庵罗女宅。佛姨母入灭处。皆立表记 寺北四里塔。佛将往拘尸天人送立处 次复一塔。是佛最后观城邑处。

次南是庵罗女以园施佛处。其侧一塔。是佛三告阿难住寿涅槃处 又侧一塔。是千子见父母处。即贤劫千佛也 东故重阁讲堂基塔。时放光明。是佛说普门经处。

城西北六十里大塔。是佛别栗呫婆子处。

大城西北减二百里故城塔。佛说本生。曾于此为大天轮王事。

国城东南十五里大塔。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 又南减百里。大寺层台重起。僧学大乘四佛行坐迹 侧又一塔。是佛南趣摩揭陀。北顾吠舍厘城中息迹处 寺东三十里。殑伽河南北岸各一塔。是阿难陀分身与二国处。从北岸东北行五百余里。至。

弗栗恃国(北印度也人谓三伐恃)周四千余里。东西长。寺十余僧减千人大小通学。天祠数十外道众矣。故宫城中有三千家。殑伽东北岸塔高二丈余。南望长流。佛度五百渔人处。由捕得大鱼十八头。头各两眼 又东北百余里故城西。塔高百余尺。佛尝六月说法度人。又北百五十里佛发爪塔。又西北千五百里。入山谷至。

尼波罗国(北印度)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都城周二十余里。杂信寺及天寺极多。僧二千余人。大小兼学王纯信佛。城内有阁高二百余尺。周八十步上容万人。面别三叠叠别七层。俳徊四厦刻以奇异。珍宝饰之。

城东南不远有水火村。东一里许有阿耆波沴水。周二十步。早涝湛然不流常沸。家火投之遍池火起。烟焰数尺。以水洒火火更增炽。碎土以投。亦即燃尽。无问投者并成灰烬。架釜水上煮食立熟云。此水中先有金柜有国王将人取之。柜已出泥人象挽之不动。夜神告曰。此是慈氏佛冠。下生拟著不可得也。火龙所护。城南十余里孤山特秀。寺居重叠状若云霞。松竹鱼龙随人驯附。就人取食犯者灭门。比者国命并从此国而往还矣。今属吐蕃又从吠舍。南百五十里渡殑伽河至摩揭陀国。即常所谓摩竭提王舍城也。

释迦方志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