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遍知委照浑真俗于心源深慈普洽演半满于言派(云云)所言夫者。发语之端绪也。绪者蚕口总丝曰绪。此总因总而有故。又总者头绪之义。能成疋帛以蔽寒热满人所愿也。

言遍知者。谓凡夫迷闇都名不知。二乘虽知知有分齐。起智不遍不得遍知。地上菩萨超过前二。世出世间虽则有知。犹具微细所知障故。不能同佛号不遍知。唯有诸佛如来遍知三界六道一切众生心心数法。名曰遍知(云云) 言委照者。委者细也。照由明也。二乘之智能照人空。凡夫妄情执一切有。诸佛菩萨悟人法空。了真俗二谛。世间出世间并能委照 言浑真俗于心源者。混者杂和也。谓以真俗之法和杂于一心源。一心源能容于万法。诸佛菩萨为如是故。方可深慈普洽。洽者润泽也(云云) 言深慈者。凡曰众生尽没边执。佛因正智而超大悲。普运三界令出有无。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离相之慈斯为深矣。见相慈悲而有二种。爱见合者客尘烦恼。依定发者是二乘人。无缘大慈离自他相。平等法界凡圣是同。宁于一如见自他别。凡圣同证慈具三种。凡人起我后方慈济。名我缘慈。于自朋友亲眷之所生慈愍也。二乘之人见有众生。常被三苦五苦八苦交逼。以法度彼见众可度。号曰法缘慈。诸佛菩萨得平等之智。悟同体之悲。观一切众生如自子相。平等平等怨亲不偏(云云) 言演半满于言派者。且如世小儿上学。初学上大夫等为半字。后聚多字成一字者。令尽识会为满字。初为浅根之人。说应四谛十二因缘等小乘之教。随转理门但说六识。名半字教。后为诸菩萨信根深厚者。说诸了义大乘。建立八识中道之教。名满字也。派者分支引也(云云)。

寔由性相更会万法归于一如文义互融八藏驰于四辩 言寔由性相更会等者。寔者实也。若愚迷者性相将为异途。若融会者则万法同归一辙。若论举性不离其相。举相不离其性。亦举波不离水。举水不离波。水波同源本无异湿。所以万法同归一如也(云云) 且缘众性体本非异。都由见相翳真如。乳酪醍醐元一味。不了本末睹差殊。言文义互融等者。文者名句文也。义者所诠之理也 言八藏者。经律论杂藏等。大小乘各四藏也 言驰于者。驰者奔骛也。如鸟之翘骤于虚空。今驰四辩解畅之义。由四辩故驰骤于波涛。文义浅深藉海口而宣演(云云) 言四辩者。说法之时随其言音辞理无碍。名辞无碍辩。所说教法义理相从旷劫无尽。名义无碍辩。诸佛如来随机设教。性相咸说无有疑碍。名法无碍辩。如来所说辞义多端。一音演说随类得解。巧便多慧恒无厌惓。所设辞理无有蹇涩。名为辨说。所说之法无有拥滞。目之无碍(云云)。

曷空有之异辙奚广略之殊途 喻此记千□一辙万□ 曷者何也。辙者途路也。空有之名密意权说。论兹究极有空不殊。有即蕴实约执见论。空即假成悟性非有。明知迷悟自别源体空有非殊。广略之言实亦无二。悟则四句便足不假多求略也。迷乃虽读万卷真言。还同坠妄广也。但利钝有殊广略无二。奚者何也(云云)。

究其本者必同味于百川滞其末者竞纷流于五谤 言究其本者。究者穷也。本者体也。亡名绝相也。真理也。取通会为言。若本得其源。则知众流归同一海。尝大海之滴水。则知众流之味 言滞其末者。滞由迷也。末者执空有教法之徒。约偏执论也。二夜经云。某夜成正觉某夜般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不说是佛说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义。明知本体之法言诠。所不及。是心欲思而虑亡。口欲言而辞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辄有僻见之流立斯五谤。且五谤名目。一增益谤。二损减谤。三相违谤。四戏论谤。五愚废谤。如是五谤一一说者。一言诸法有。法本不有。言有者增益谤。法性本空。何得言有。二者言诸法无。本法不无。言无者损减谤。依他性有。何得言无。三亦有亦无。本法离有离无。相违谤。空有并与理将违越。四者非有非无。本法无来不有。即今不无。是戏论谤。非有者言空。非无云有。空有不定。明知戏论。又第一义中无有少法可得。若立一法起名相者。皆成戏论。五非以有以无。本法无有文字语言。若言法无名字。是愚痴谤。翻第四成第五。四言非空者是有。有非是有。言非有者是空。无非是无。有非是有。还成无义。无非是无。却成有义。若如是者。明知迷愚实非智者。

是以小乘漂于有有部执繁兴胜义溺于空空诤论纷起 言是以小乘漂于有有者。漂者浮也。人我法我二俱定有。故言二有 言胜义溺于空空者。溺者沈也。上之二义悉皆是空。故名二空。前宗执有。后者滞空。空有相违诤论竞起。言人我者。五蕴假和合处横计有人。离我我所人无我矣。言法我者。执因缘法实为起生皆有自性。故称为我。因缘生法悉皆虚妄。本自不生体无动摇。法无我矣。

尚驱妄境未越昏衢徒向真风虚沾法雨 言尚驱妄境者。沈空住有总名妄境 未越昏衢者。闇道也。若也起上僻见。未越于沈轮 言徒向真风者。偏执者徒劳趣向于真宗 风者化也。如风之靡草也。背见之徒状若枯木之。露泽法如雨也(云云)。

故我补处弥勒大阐瑜伽杜两见门开一实道 言补处弥勒者。如世帝王预补东宫绍其国政。一朝王崩次补东宫为国主。今一生菩萨者。佛受记云。次当已后人寿八万四千岁。轮王禳佉之时补处成佛。梵语云弥帝隶迦。此略呼为弥勒。弥勒是姓。此翻为慈氏。阿逸多者是名。此云无胜。无人过胜。此菩萨故号曰无胜。慈氏者。此菩萨有深慈悲故。救苦心殷曰慈。二乘小慈唯观欲界。佛之大慈通济三界 阐者说也杨也 杜者塞也 两见门者空有二门也 开一实道者即中道也 然以理该事博旨散言弘前修倦于传通后进疲于就业 言然以者。然由生也。以由共也 该者括也都也。横布曰该 博者通也 旨者意也 弘者大也。

辛酉年十二月十二日了

爰有菩萨厥号世亲位极三贤德邻十圣制论千部声高五天妙契佛心雅扶悬记 爰者于也 厥者其也 位极三贤者。此菩萨与世天为亲交。号世亲亦云天亲也。在地前三贤。后加行位人也。极者尊也。贤者想心稍微。行善调顺曰贤。又贤和真之行曰贤 言德邻十圣者。德业近于十地也。非入正地。地者。一能生成佛智。二起同体大悲荷负一切故喻也。言圣者。为契理通神权变无碍故曰圣也。言三贤之人虽体悟真宗。然习障未遣。漏惑由在故曰内凡。十信初心都而言之。三十心皆作空无我观。举别而论。初十住作人无我观。次十行作因缘法无我观。次十回向作真如法无我观。次十地作三空二无我观。次等觉作照寂观。如觉唯作寂观。观照平等佛地大寂也。此圣者于大小二乘中各造五百论。西方称为千部论师 五印度者。此云天也 契者会也合也 雅者妙也 悬记者。佛记此人我灭度后第二十二传法主也。果如斯记快合圣心也(云云)。

乃轸时侥代薄根浅性微怖法海而长睽怯义山而永沮 言轸念也 怖伽论之大由如其海。生绝分睽隔之心。睽者隔也别也 怯伽论之玄理。状若于山实难可度。生沮隔之意。

遂乃摭精华于广部绾宗要于略文诱彼初机纂斯小论 所言摭者。拾也采也。采拾之义也 广部即是伽之大论也 绾者摄也 诱者引也 机者根也 纂者集也 小论者即百法论也。

欲使留连至教渐染真乘示弱丧于归方引疲徒于捷迳 留连至教者。留莲者连留也。合大伽论不沈微故。因小悟大。因浅履深。使大法久留绍隆不绝曰连留也 渐染真乘者染习也。渐学易成。顿染难就。如世受色。习已成圣渐染得真。俗云。近朱者赤。近墨者墨。近佞者谄。近贤者德 使弱丧归方等者。弱丧者如幼童儿丧失父母迷其所居。须假智人示其方若小子。喻迷倒众生。归方喻至教 引疲徒者。即僻见人二乘迷其大教。错入邪途勤苦备蹊。圣诃有背恐生绝分路远难登。故示疾迳。即此论是也。

前明百法之有后显二我之空首末交辉终始相映 前明百法之有者。依他圆成缘生之理。相因而立。假藉得生。圆成之性体本如如。常性不易。显二有也 后显二空者。人法二执是迷计心但是妄情。虚妄计度。想迷若息人法本空。显本无我执也 言首者初头也 末者后也 言交辉者晖者明也。前文说有为遣执空。末后说空为除有见 终始相映者。将前映后空然不空。将后映前有然不有。明知不空不有已遣。偏执既遣遣者除也。

边执既遣中观肇彰识浪由是湮微真源赖之澄廓 言中观者中道也 肇者初也 彰者明也 识浪者。识心由如波浪 言湮者湮沈也 微者弱也 真源者本性也 赖者因也 澄者净也 廓者清也。波息即海澄。妄除乃性廓 一是数之始。十乃数之终。共成士人。士人者须存首尾。号为上士。

至矣哉此论之幽趣也 至者大也 幽者深也 趣者意也向也。

首称大乘百法明门论者举所宗之胜益建自部之通名 举所宗之胜益者。此论以大乘为宗云所宗 以将此乘利益群品曰胜益也 建者立也 自部通名者。于大乘中云百法论也。

复云本事分中略录名数者标论起之殊依简异诠之别目 标论起之殊依者。此论定从瑜伽本事分中出来。不从对法诸余分中来也 简异诠之别目者。此论虽从本事分中出来。别立异名名百法论。且不言瑜伽论。亦不号本事论。

大乘以广运崇号百法以体数彰名。

大者遮小得名 乘者运载为义。亦遮诠立号。遮诠者简小乘故非是表诠也 百者数也。十十相资曰百 法者体也。约体而论楷定一百 明者慧也 门者通也。此百法是慧游履之门。方能开佛知见故以为功 论者。诠量正理辩窍是非名论 言本事者即本体也。是百法体也 究者穷也 极者妙也。

分中是当段义门 言分中者。是本事分中。非余分中也。

略录谓抑彼繁词名数乃举此纲要 略则略却繁猥之辞 录则录其纲要妙旨 抑者至也。

用旌雅趣建以鸿名故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旌者表也旗也。夫举旌方知军谋坚表用彰自真。欲拟知其军势但观旌旗。欲知此法甚深表诠来号 雅者正也妙也 鸿者大也。

十四日说竟

辛酉年十二月十三日了。从序□□□□□了。